模式节奏范文

2024-08-26

模式节奏范文(精选12篇)

模式节奏 第1篇

我们学校从去年开始了“2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研究, 这“211”是20分钟精讲, 10分钟师生互动知识构建, 10分钟精练, 是一种讲究课堂艺术节奏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教学模式的探讨中, 我们科组的语文老师分别在上《必修1》和《唐宋诗词选修》时段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听完我们科组老师的课后, 我有一个较深的感受, 课堂教学是一门高雅深邃的艺术, 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外延, 语文课有语文课的独特性, 无论以什么教学模式展开, 都不能失去语文的诗意, 语文的味道, 要提高效率, 增强感染力, 教师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节奏。“2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中可以通过追求诗意的节奏美, 来达到追求课堂高效的目的。

一、语文教学内容具有节奏美

语文兼具工具性与文学性, 文学本身就是艺术的一种。佩特说:“一切艺术都以逼近音乐的节奏为指归。”朱光潜说:“艺术返照自然,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普希金也说:“我的语言和着和谐的节奏, 和嘹亮的韵脚, 随着梦涌流。”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语言是最具有音乐性的, 最具有音乐美的, 非汉语莫属。我们的母语, 是目前最具有音乐的节奏、最美的语言。而我们的经典文学——词, 本来就是歌词, 是供人吟唱的。我们现代散文特点“形散而神聚”, 有散有聚, 能放能收, 疏密有间, 具有节奏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大量课文是颇具审美情趣的, 不要说大量的文学类文章充满了各种美的情趣, 就是议论文、说明文等科学类文章, 也可以挖掘出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因素。它们有的纵横捭阖, 构思精巧, 匠心独运, 有的文辞华丽, 洋洋洒洒, 情真意切, 琅琅上口, 富有节奏美。

语文是诗意的, 语文是有活力, 有灵魂, 有生命的。语文课应该像诗一样给人以美感, 创设出一种富有诗意和人文气息的情境。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适时转换, 要使语文教学内容本身的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错落有致, 既要精讲、精练, 又要以多种方式唤起学生对生命、对美的感悟。“2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 就在于注意在一节课里安排好教学内容, 分配好时间, 把握好课堂节奏。把握好语文教学内容的节奏, 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永远充满着新奇感, 鼓荡着求知欲, 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二、语文教学环节追求一张一弛的节奏感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如果四十五分钟都是一个调子, 平铺直叙, 像流水般地淌, 淌, 淌, 学生也会感到乏味, 打不起精神。”可见课堂教学节奏变化的重要性。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课堂中的教学节奏, 把它视为教学成功的关键, 让整个课堂富有朝气和活力, 让学生得到艺术的享受。

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必须按照教学规律组织衔接, 正确处理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的关系, 合理安排和设置教学内容和时间, 一节课的教学环节, 单一的“满堂灌”不行, “平分秋色”也不行, 只追求热闹的“花架子”更不行, 这样会给学生带来不良感受, 从而使他的思维效果受到影响。“2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一改过去满堂灌的教学现象, 20分钟精讲, 10分钟师生互动知识建构, 10分钟精练, 根据教学内容的轻重缓急设置教学时间与内容, 有紧有松, 有张有弛, 搭桥引路, 探究获取, 总结归纳, 使记忆巩固。在20分钟的精讲教学环节中, 要体现一张一弛, 一般说来, 重点难点要重锤敲, 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 积极思考, 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 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精讲与精练教学环节的转换, 有时本身就是快慢张弛的转换。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 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 激越之中见舒缓, 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 保持旺盛的精力, 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语文教学方式追求动静交替的节奏美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通过教与学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因此, 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了美感愉悦性的艺术活动, 语文教师应利用艺术的快乐把学生的才智和能力置于一种富有活力的教学活动之中, 使学生的整个身心自始至终处于自由、和谐、愉悦的氛围里。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 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 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 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 使之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 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动”, 即讨论、问答、朗读、争辩等, 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 使其保持兴奋状态;“静”, 即听讲、思考、默读、自省等, 保持教学刺激的有效性和长效性。如我们的语文老师在“2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讨课教授《咏史诗》时候, 就很好地体现了动静交替的节奏美。这节课的第一步运用讲授法与对话法, 通过设置两个问题“《金铜仙人辞汉歌》诗的开头四句涉及什么人物、史实?对全诗有什么作用?”“诗中哪些句子描写金铜仙人辞别时的情态?从中可体会到怎样的感情?”来引导学生思考这首咏史诗的特别的写法和思想感情。在师生的问答、谈话中, 在学生的谈论中, 在教师的讲解中, 学生理解了这首诗歌的特点和思想内容。第二步运用讨论法, 拓展学习另一首咏史诗《长沙过贾谊宅》, 让学生在学习了两首咏史诗的基础上, 谈论总结归纳出鉴赏咏史诗的方法。第三步运用实践法, 让学生做往年高考曾考过的咏史诗《华清宫》《过华清宫》, 把刚总结出的鉴赏方法用于实践上, 巩固知识点。在整节课中还贯穿着朗读法, 诗歌很重视朗读, 每学一首诗歌, 每做一首诗歌的练习都让学生朗读, 下课前还让学生把该节课学习的诗歌背诵出来。整堂课有师生热烈的对话, 激烈的讨论, 有动情的朗读, 也有学生安静的思考, 安静的练习, 动静相生, 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使学生在快乐兴奋中学习, 提高学习。

四、语文教学追求整体和谐的节奏美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 而应综合考虑, 全面安排, 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 穿插得体, 衔接自然, 融洽统一, 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特级教师于漪就特别强调“要和谐统一, 形成一个整体”。一堂语文课, 应该如一篇完整的优美的散文, 更应该如一首动人的诗, 讲究“起”“承”“转”“合”。

在“2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讨过程, 我们老师讲授王维山水诗的课堂就体现了诗歌章法中“起”“承”“转”“合”的和谐节奏。老师以三个问题导入作为这节课的“起”, 以王维所画的辋川的画, 以满怀激情的言语,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引领学生进入这节课的胜景:王维诗歌中的画意, 王维诗歌中的辋川的美景, 形成第一个波峰。在简单的导入后, 就进入了“承”的阶段, 即围绕预设目标整体推进, 步步为营, 层层深入。以选修教材里王维的诗歌《积雨辋川庄作》作为例子, 教学时改用导游式的语言, 放慢语速, 提出问题。学生静思, 快速阅读诗文, 寻求问题答案, 这样形成第一个波谷。之后学生纷纷举手, 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画面的景色:田家生活、自然景色、幽居生活。学生领略到辋川的美景, 课堂出现第二个波峰。接着放慢速度, 引导学生理性地掌握欣赏诗的画面美的方法。然后在山水诗画中品情, 领略王维在辋川居住时候的隐逸山水情怀。掌握了鉴赏山水诗歌的方法后, 再让学生通过品读《鹿柴》巩固山水诗的鉴赏方法。这两个环节衔接自然。接着巧妙过渡, 引导学生“转”到欣赏诗歌的颜色和色调之美。带领学生在《鹿柴》《白石滩》《竹里馆》等诗歌中体验描写辋川景色的诗歌的色彩美。老师注意到学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绪, 恰当地加以语言引导, 加快了节奏。学生经过短时思考, 争着介绍诗中画面的颜色之美, 课堂上出现第三个波峰。随即又放慢速度, 进入课堂“合”的阶段, 分析作者用色的原因。学生经过讨论分析, 总结出:为了表达恬静平和的生活环境, 飘渺的意态和清朗、明净的境界, 王维往往采用绿、青、浅蓝、银灰、白等色调, 来营造一种幽静、澄澈、空明、冲淡的氛围。老师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 激励学生进一步在学过的诗词中寻找色彩名句, 领略诗句的情感。学生马上回忆学过的色彩名句, 纷纷地站起来列举, 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整个教学, “起”“承”“转”“合”, 波澜起伏, 环环相扣, 快慢相间, 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 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 获得审美享受, 提高了课堂效率。

快节奏还是慢节奏的生活? 第2篇

67 Some people are always in hurry to go places and get things done. Other people prefer to take their time and live life at a slower pace. Which do you prefer? Use specific reasons and examples to support your answer.

Life is short. Haste makes waste. What’s your hurry? These three sayings characterize the way I manage my day to day chores. I don’t want to rush through things; I prefer to take my time.

Life is short. You never know what may happen tomorrow so it is important to enjoy today. Of course, some people will say that’s why it is important to cram a lot into a day. But then, how would you possibly have time to enjoy all of those experiences. By doing a few things slowly and doing them well, you can savor the experience.

Haste makes waste. We are not machines. We can’t rush through things mechanically. If we do, we might forget something; we might take shortcuts. By taking our time, we can do a chore carefully, completely, and correctly.

What’s your hurry? Where’s the fire? I don’t see any need to rush to the next experience. There’s still a lot to see and learn form the chores around you. Taking care of your baby brother for instance can be very rewarding. You could simply keep him near you while you watch TV and write a letter and talk on the phone. Or you could devote your whole attention to him and observe his reactions to his environment. You can observe carefully, If you are trying to do four things at the same time.

《节奏世界》中国节奏展现中国风格 第3篇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日前出版了打击乐教授赵纪的《节奏世界——小军鼓中国作品集》,精选了赵纪从事教学50余年中创作的7首作品。赵纪认为目前小军鼓独奏所表现的题材更加广泛,表演形式也更加多样,独奏完全是个人表现,从合奏到独奏的角色转换给军鼓带来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音色的多样性。

独奏曲《节日》中既有北方传统的秧歌点,也有嬉戏、逗趣的场面。以三种不同节拍(4/4、6/8、2/4)组成的《大路进行曲》加进了重音及滚奏的力度变化。《天津道情》以天津快板为基调,乐曲速度平稳。双军鼓独奏曲《影子》在技术上要求单手能力很强。小军鼓与大鼓独奏曲《乡音》包含几段各有特色的地方舞曲。军鼓二重奏《哥俩好》既有摇滚、华尔兹,也有中国民间锣鼓,乐曲中有不少独奏和伴奏的地方。《林中拾趣》由4首独立小曲组成,以军鼓为主,木鱼、鸟哨、桶桶鼓、牛铃、刷子等其他打击乐为辅。

中长跑节奏训练与比赛节奏 第4篇

1 中长跑节奏训练方法分析

中长跑运动中的节奏, 即保持预定跑速的一种跑法, 其中包括时间感、空间感以及距离感。节奏训练过程中, 首先应当确定距离, 调节跑速, 然后采用一定的跑步节奏, 完成预定的跑步距离。中长距离节奏跑过程中, 所设置的跑步距离, 应当比实际比赛过程中所设计的距离要短一些。比如, 800米径赛项目训练过程中, 可选600米距离作为训练场地;1500米径赛项目训练过程中, 以1200米距离为宜;5000米竞赛项目以3000米距离为宜, 以此类推。其次, 中长跑节奏训练过程中, 跑速、节奏的确定应当根据制定的竞赛目标所需时间确定跑速和节奏, 这是节奏训练的主要任务, 同时也是用比目标稍快节奏跑、还是选择稍有余地跑速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中长跑节奏训练过程中, 为了使运动员能够更好地掌握时间、把握好距离, 中距离通常200米小段记时, 以便于能够找出其中的微细节奏。实践中可以看到, 训练过程中的重复次数非常重要, 不仅要求象中距离那样进行小段记时, 而且还要找出平均数、计算几个大段落时间, 找出他们的差距, 然后通过训练找到适宜的节奏。其中, 重复次数应当以训练目的、时间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增减;准备阶段可增加重复次数, 慢慢提高运动员的节奏感;临近比赛需检查运动员的节奏感时, 快跑应减少重复次数, 使身体能够习惯竞赛节奏, 以免打乱自己原来已经掌握的节奏感。

中长跑节奏训练与其它项目的训练一样, 并非孤立存在的, 在节奏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地结合改进跑技术、强化跑步战术的应用。中长跑节奏训练过程中, 应当因人而异, 速度感较好的运动员可不做为重点, 反之亦然。一般而言, 每周都要安排两次节奏训练计划。对于运动员的速度感而异, 实际上是长期训练、比赛经验积累的结果, 所以在训练安排时应当加强重视。准备完成后, 应当每隔两三周的时间, 进行检查跑练习。中长跑节奏训练过程中, 其跑速主要是根据比赛目标时间、节奏性而定的。比如, 巴西著名中长跑运动员克鲁斯, 在23届奥运会上以1分43秒的优异成绩勇夺男子800米冠军, 其教练总结训练计划时说道, 在没有比赛的日常训练中, 一周要安排4次节奏训练计划, 在比赛季一周安排3次节奏训练计划;正是在这种训练方案下, 克鲁斯每次比赛时都有非常强的节奏感, 能够在赛场上轻松超越对手。再如, 5000米世界纪录保持者莫尔克罗夫特, 其在个人训练过程中, 冬季每周安排两次节奏训练, 夏季每周安排3次训练, 经过长期的努力, 终于在1982年挪威首都陆斯比什列特体育场打破5000米世界纪录, 以1分零秒42的成绩获得冠军。有人描写他比赛时的场面, “他从一开始就不像罗诺, 他就与对手并驾齐驱毫不相让, 以出众的奔跑能力超越对手一路领先, 越跑越快, 以惊人的速度跑完了最后1000米, 毫不逊色地体现了前慢后快的长跑节奏。”

2 中长跑比赛节奏和战术应用

在中长跑比赛过程中, 不要过多地关注对手的, 而是应当严格按照自己平时训练过程中较为熟悉的节奏跑, 这是正常发挥和取得好成绩的关健所在。在国际、国内大型比赛过程中, 节奏把握和战术应用非常重要, 这是中长跑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重点。

2.1 领先跑, 甩开对手

在中长跑比赛中, 采取领先跑战术, 要求运动员在起跑以后就要加速, 在最短的时间内甩开对手, 在身位上占优;然后再按预定计划分配体力和速度, 主动控制速度和节奏, 最终将领先优势保持到最后。比如, 1985年摩洛哥运动员奥伊塔, 全程领跑并创造5000米世界纪录;有东方神鹿之称的王军霞, 也采用了领先跑的战术, 最终打破世界纪录。从应用效果上来看, 领先跑战术的应用可以从心理上给自己以自信, 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感觉, 比赛开始时就给对手造成心理上的压力、破坏对手的心态, 使对手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

2.2 跟随跑, 紧跟对手

跟随跑战术即影子战术,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紧跟某个运动员、或一直保持在非领先位置上, 紧紧咬住前面的运动员, 给他造成一定的压迫感, 然后选择适当时机冲刺。采用跟随跑战术, 不适合每一个运动员, 而是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因人而异。因为跟随跑战术, 如果把握不好节奏, 可能会适得其反, 被对方打乱节奏, 影响自己的成绩。对于适合的运动员而言, 通常应当现以较快速度抢占有利跑道位置, 紧跟其后, 在剩下最后两圈、或者不足500米时, 利用速度优势, 通过最后的冲刺快速超越领跑者。比如,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10000米比赛过程中, 中国运动员王军霞便在最后150米时被葡萄牙运动员里贝罗反超, 无缘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 同样是女子10000米中长跑比赛中, 冠军获得者邢慧娜便采用的这一战术, 紧跟前面的3名埃塞俄比亚运动员、荷兰运动员基普拉加特, 最后2000米时, 仍在第五位;但是其表情非常的自信和轻松, 然在最后不足100米时, 突然加速, 超过了千米的四个对手, 获得那一届的奥运会冠军。

2.3 均速跑, 创造佳绩

中长跑比赛中的匀速跑, 即在比赛时将体力均匀分配到每个段落, 该战术要求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需有较强的速度感和节奏感, 有沉着、冷静的良好心理素质。采用匀速跑战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成绩, 先以较快速度起跑, 在占据有利位置以后再按自己既定配速跑步, 无论场上情况如何, 都要保持节奏;保持稳定的速度, 依靠速度感和节奏感综合控制身体。均速跑是中长跑比赛过程中创造佳绩的最好方法之一, 同时也是最省力的一种战术, 可使运动员身体系统保持平衡, 感觉轻松、能量消耗少, 肌肉工作的效率高。

3 结语

总而言之, 中长跑节奏训练非常重要, 因此养的对专项节奏感、比赛战术意识和战术应用能力加强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成绩, 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摘要:中长跑是基础性体育项目, 该项目练习时动作非常的单一, 而且枯燥无味, 加之运动负荷量非常的大, 以至于运动员对此产生了畏惧心理, 尤其是女运动员, 练习自觉性比较差。在中长跑节奏训练过程中, 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将技术和比赛战术结合在一起, 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热情。该文将对中长跑节奏训练方法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就比赛过程中的采用的战术, 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长跑节奏训练,比赛节奏,战术,研究

参考文献

[1]白文涛.中长跑训练方法与理论发展沿革述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8 (1) :85-88.

浅析节奏与韵律 第5篇

诗歌不仅要押韵,更要有鲜明的节奏。声韵仅反映语言的抑扬,节奏才显示语言的顿挫。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风声、鸟鸣、花 开、水流,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地运动的,运动有快有慢,生命本身就是有节奏的。人说话有抑扬顿挫之分,布谷鸟叫“割麦插禾”(拟声)也有轻重缓急之别。歌 不讲节拍就不能唱,诗无节奏就念不上口。所以诗歌要有鲜明的节奏才具备韵律美。

我国诗歌的节奏安排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一)四言两顿

每行诗四个字,构成两个音组(或称音步)。句式结构“2─2”式。《诗经》中绝大多数的诗属于这种形式。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适/其家。

──《诗经·桃夭》

两个字一顿,每行诗两顿。由于在古汉语中单音词多,为了使两字一顿的节奏整齐,便在单音词上叠字,如“夭夭”、“灼灼”、“依依”、“霏霏”等;

(二)五言三顿

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以及大量的五言民歌都属于这种形式。这种诗节在中国诗中极为普遍。如: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

一至四句的“日”、“声”“尽”、“情”是单音收尾;

五、六两句的“胡虏”、“远征”是双音收尾。词义和音组基本是统一的。

(四)七言四顿

七言四顿是我国诗歌运用得最普遍的一种诗节形式,如七言古诗、七律、七绝、七言民歌和一些七言新诗都取这种节奏形式。如: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上面所说的关于感情与诗歌节奏的关系问题,在写诗的时候是应当注意的。但也不能把它绝对化。

节奏.是抒情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当然,节奏是一个多层组合的运动组织。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这里我们主要从诗歌节奏的画面层和情感层角度来分析。《将进酒》也是李白一首非常成功的抒情诗,下面我们尝试从节奏来分析其抒情性。

一、节奏感和抒情性

从艺术起源的角度来说,诗乐舞是—体的,诗歌和音乐是同源的。比如说我们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其中“风”是指民间歌谣;“雅”指朝廷正乐;“颂”则是专门用来祭祀的音乐、由此可以看山,诗经是可以用来歌唱的。再如乐府民歌、词牌、曲牌都是可以用来歌唱的。柳永的词就经常被一些下层人民所传唱。所谓“凡有井水饮出,皆有歌柳词者”。、诗歌语言音调的高低、抑扬组合、字词句间的停顿、句式和反复押韵等仍形成了一定的音乐性,这也就构成了音乐的节奏。《将进酒》诗采用杂言体和散文方式来表达诗人放纵不羁的感情。诗中有三言、五言、七言、十言的句子,参差不齐,错综使用。下面从韵律和节奏的角度进行细化解读:

韵律显情——韵律

字音不仅可以组成优美的声调,而且字音和声调还可以象征性地传达感受,加强词语的抒情效果。《将进酒》是一首古体诗,没有严格的平仄对仗,但它仍然押韵。比如“雪、乐”押ue韵,“停、听、醒、名”押ing韵。这些韵韵脚响亮,但又不是通篇一韵,而是时而用韵,时而不用韵,时而换韵,非常灵活。很好地配合了诗人起伏跌宕的内心感情。

二、画面层的节奏感和抒情性

在中外文论中,都有关于诗画相通的说法。苏轼对王维的诗与画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借描绘景物来抒情是抒情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抒情性作品正是通过一种特殊的、表现功能极强的话语组织形式来表现这种情感内容的,而读者自然也要依靠这种独特的话语组织形式去把握作品的抒情内容。《将进酒》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幅画面。本诗开篇就通过作者的想象变形来表现黄河的伟大壮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如果是站在高高的黄河源头,无论黄河发源于多么高的高原,也不可能看到黄河水的一泻千里,最终奔流到东海的场面。这是夸张,运用想象与变形,用以为表达情感服务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夸张,往往是“精言不能追其极”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壮言可以喻其真”的艺术手段,表达的是一种本质的、心理层面的真实。这样,我们就好像和诗人一样感受到黄河的壮观伟大,也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的豪迈潇洒。诗中第二句同样是夸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句连在一起,强烈的对比不由使人感慨人之渺小和人生的短暂。抒情性作品中往往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写出事实上看似不大合逻辑的事,而抒情者却恰恰可以通过这些准确地表达出某种真切的情感。由于感情是真切的,抒情话语中那些不大合逻辑的事实也变成合理的和真实的了,即我们所说的艺术真实。正是这样艺术真实的画面,滔滔不绝的节奏才给了我们浓郁欲滴的抒情感觉。

三、节奏感和抒情性

情感活动的起伏、强弱和转折等构成了情感运动的节奏。郭沫若曾强调说:“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或曰无形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人、高下抑扬、强弱长短、宫商徵羽;也不是什么双声叠的、什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韵律或有形诗。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内在的韵律诉诸心而不诉诸耳。这里所说的内在韵律就是情感的运动节奏。华兹华斯也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内在流露。”《将进酒》这首诗是诗人在饮酒当歌、怀才不遇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表现出作者矛盾复杂的思想情绪。诗人在诗中时而悲叹人生苦短,时而认为要及时行乐,忽而又爆发出强烈的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于是,“烹羊宰牛且为乐”,要好好地吃,好好地喝,只愿自己长醉不醒;忽然又想起陈王曹植曾设宴平乐观“斗酒十千恣欢谑”,得意之下,诗人竟然要卖马当衣以求借酒浇愁,“与尔同销万古愁”。短短28句诗,诗歌却忽阖忽张,大起大落,纵横捭阖,曲折有致,强烈地再现了作者当时的起伏心情。

动情的节拍节奏 第6篇

关键词:节拍;节奏;音乐;情感;感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53-02

音乐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对社会生活和情感的主观反映,更是表达心境和情绪的绝佳体现,例如配乐诗朗诵要比朗诵诗歌能够更加充分地表达诗歌的内涵和韵味,同时也能更好地感染听众,引起共鸣。

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艺术。它是以声音为物质素材,根据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构成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调等音乐表现手段和组织形式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因此在音乐教学和训练中,应该重视音乐本身的学习,不可脱离其本性。我所教授的是音乐素质训练课,其特点是技术性较强,学练难度较大,在常规训练中因重技术而忽略了其音乐性,使得学习者缺少对音乐的感知和体悟,所以我在教学中尝试二者兼得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音乐素质训练中投入音乐的怀抱,感受音乐博大、绚丽的情怀。

记得有一句话,使我感受颇深,它是我国先秦时代很有代表性的音乐论著《乐记》,它曾给音乐艺术下过这样的断语:“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也就是说,音乐是用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于情,而情于音。这里我以音乐素质中的节拍和节奏训练为例来介绍一些实际做法。

一、节拍

节拍的学习和训练除从理论上理解其含义外,在素质训练中还应把握其稳定性和均匀性,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将常规练习与音乐欣赏相结合,在练习中欣赏,在欣赏中感受节拍的音乐性,深入了解节拍的含义。用具体的音响效果帮助学生实际感受节拍带来不同风格和情感的感受,明确击拍的重要性、音乐性以及标准。例如在对比欣赏中,感受不同节拍的旋律的表达不同,2/4善于表现积极、阳光的特性;3/4反映的愉悦、弹性使我们有舞蹈的冲动。课中带领学生边欣赏、边舞蹈,从中具体感受节拍的统一性、标准性和稳定性,同时带领学生在美丽的音乐中体悟节拍的特点和击拍的方法,更加明确了节拍在音乐中的支柱作用,训练中应该时时重视,做到音乐不止、击拍不止的目的。

在内心击拍训练时,利用学生喜欢和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边唱、边听、边做内心的击拍练习。让规范和动听的音乐从学生的心中流过,激发起学生本身潜在的节拍感和丰富的情感,这既可达到准确击拍的目的,又能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节奏

节奏是体现音乐风格和情感表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其时值的分配及书写的方法,在了解和把握各种节奏型的训练中我采用了以下形式:节奏的情绪创编、旋律中的节奏感悟等。借用各种音乐技能、学习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因为节奏感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对于幼师学生来说事关重要。作为幼师学生将所学的技能综合运用是必备的素质,因此在本科教学中应着力进行其训练。

组成音乐的元素包含节拍、节奏、音程、速度、力度等,在素质训练中各方面都有独立的面,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在实践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之弹、唱、讲等各种技能,以其中一种为主题进行综合训练成为课程的主线,下面是以学练十六分节奏为主题的综合训练为例做具体说明。

十六分节奏是音乐旋律形成中常用的节奏形式,多表现积极跑动、轻松活跃的音乐形象,练习中首先通过欣赏帮助学生建立听觉感受,运用学生熟悉的绕口令来营造十六分节奏的气氛,在学生有了兴趣并初步了解其音乐特点时进入实质练习:(1)节奏练习。重点是了解其时值结构及念读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达到快而不乱的目的。(2)旋律练习。视唱旋律与音程结合,在唱中感受音乐性和轻松愉悦的情绪,帮助学生感悟十六分节奏表现出来的音乐形象。在深入練习中纠正学生的认识,明确其占有的时值,不能因短而唱不清楚或吃音。(3)歌曲练习。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练习唱词中的十六分字词,教授练习的方法达到咬字清楚均匀的目的,同样明确唱词与长音高一样,在处理十六分时不能吃音,平稳的唱出,并富有颗粒性。(4)唱弹练习。在深入练习中,结合弹奏训练学生边唱、边弹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弹奏中感受节奏的均匀性和颗粒性,协调弹唱的配合。利用一个十六分节奏,使学生理解其音乐特点增强节奏感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帮助了学生建立学以致用、综合运用的意识。

三、情感

节奏的情感练习是我教学实践中又一新的尝试。音乐节奏取材于生活,在自然界和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可以发现节奏的踪迹,例如心脏的跳动、时钟的摆动、奔跑的马蹄声等。节奏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形式。音乐中的节奏概念是很宽泛的,包括音乐中各种各样的运动形态,既有轻重与缓急,又有松散与紧凑,这些效果都说明它本身的美感,就像我们喜欢黑人音乐中的节奏音乐一样。那么如何在培养提高学生节奏感的训练中体现出情感呢?我带领学生做了以下尝试。

1.欣赏国内外打击乐团的精彩演出,将学生引入绚丽多变的节奏音乐世界,和演奏者一起激情澎湃,建立节奏音乐感的初始感受。

2.在欣赏中分析节奏的情感性。在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的音乐中,与学生一起分析感悟。例如快的节奏比较令人兴奋,与我们的心跳、呼吸相呼应;而慢的节奏则使人心态平和,情绪稳定。

3.节奏创编,根据情绪特征用较合适的节奏表现。老师首先带领学生做节奏情感的对比听辩,有了一定的思路后,放手让学生选择不同情感,大胆创编节奏条,然后用小打击乐器具体表现,大家共享。在深入练习中采用的是旋律变奏编写法,即用一条旋律选用不同的节奏和节拍形成不同情绪感受的变奏,在唱奏中体会虽然相同的音高组合,但是因节奏、节拍的不同反应出的风格和情感却也有很大的不同,通过此练习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节奏和节拍,真正体会到了节奏的音乐性、情感性以及在形成音乐、表现音乐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学生还感受到了创编的成就感。

节拍、节奏是构成音乐的主要动力,人原本就有节拍感和节奏感,在音乐的怀抱中才能得到挖掘和发展。我们在节拍、节奏的训练中感悟音乐和热爱音乐,让情感激荡,同时影响我们的精神和思维。音乐来自生活,节拍和节奏就是生活的体现,绚丽多变的节拍和节奏激起了我们的热情,更激发了我们热爱生活的无限激情。

模式节奏 第7篇

课堂教学节奏的三要素是: (1) 教学进程的紧张度 (即教学速度) 的快慢张弛。 (2) 教学进程层次的阶梯性。 (3) 紧张度和阶梯性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节奏分为四个阶段:导入—铺陈—高潮—终结。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越是跌宕起伏, 越能引人入胜。文章如此, 课堂也如此。讲究课堂节奏, 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和智能的活动, 也是感情的抒发和交流。它不是平板单调的, 而是波澜起伏的。不同的课堂节奏, 有着不同的韵味, 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 带来的自然是不同的课堂效果。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学, 课堂节奏缓慢平板, 无起伏波澜, 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 教师滔滔, 学生昏昏;放羊式的满堂问教学, 课堂节奏无规律地急促跳跃, 课堂气氛要么热闹 (不是活跃) , 要么沉寂 (学生并未积极思维) , 教师情急, 学生心慌。

目前我们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老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角, 已不能再唱独角戏, 而应师生互动, 学生做主角, 而老师做导演, 这样的课堂也需要高潮。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 他们的特点就是自信、张扬。发挥他们的潜力、发展他们的个性不仅仅在课堂外, 课堂上照样能锻炼他们。经过学生参与的高潮, 课堂效果异常好, 学生既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又提高了素质。因此优化课堂节奏是十分必要的。

课堂节奏和音乐中的节奏、诗歌中的节奏一样, 也具有时间和力量的特征。这两个特征表现于课堂教学的进程中, 则是师生的内在心理和课堂的外在氛围的有规律的起伏变化。课堂节奏的三要素是: (1) 教学进程的紧张度的快慢张弛; (2) 教学进程层次的阶梯性; (3) 紧张度和阶梯性的有机结合。

课堂节奏的阶梯性, 是指一个教学流程可以由“导入—铺陈—高潮—终结”四个阶段构成。它们的教学紧张度逐步加大, 依照前后顺序显阶梯形, 反映出教学认识和教学情感的不断深化。如果对这四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它们各自都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 表现出不同的紧张度和力度。

“导入”是节奏之始, 人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应引起高度重视。它的基本要求是: (1) 活跃气氛, 以解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2) 显示教学目标 (定向) ,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3) 完成向既定教学内容的过渡。

我们的文章应是声情并茂的。所以“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设法让学生进入角色, 沉浸到课文中去, 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 是一种比较好的导入方法。例如: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1883年3月14日, 是一个平凡的日子, 也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 巨星陨落, 一刹时天地动情, 草木含悲。在海洛特公墓, 人们有的戴着黑纱, 有的手捧白花, 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人们在心中一遍遍地默念着:卡尔, 你还会醒来吗?当这段充满着对一代伟人敬仰之情的话, 从我口中伴着哀乐徐徐道出时, 有许多同学的眼中都含满了泪花, 学生很快就沉浸在对马克思的深情怀念之中。进入学习时, 就更能体会其深挚殷厚的感情和荡气回肠的韵味了。

“铺陈”是师生最艰苦的劳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内, 节奏相对平稳, 但表面平静, 实则内蕴烈火。从教学内容来看, 教师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劳动 (讲解、演示等) 向学生传授知识。可以说, 没有教师的讲授, 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获得是很不容易的, 向智能转化就更难进行。在这个阶段里, 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吸取、理解、存储知识信息, 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当然, 教师的讲, 不是生硬地“灌”;学生的听, 也不是机械地“装”。老师要讲得精当有方, 学生要讨论得生动热烈。师生和谐, 学生方能积极思考, 训练有效。这个阶段的节奏没有大的落差, 只有小的起伏, 可说是蓄势阶段。

“高潮”是教学的飞跃的阶段。经过前阶段的铺陈, 到了这时, 已具渠成之势。于是, 在这一阶段里, 教学重点将会被准确掌握, 教学难点将会被顺利突破。学生的智能将得到质的升华, 老师与学生都会为教学的目标的实现而兴奋, 因而溢之于外, 表现为师生思维极其活跃,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终结”阶段是高潮兴奋过后情感暂时低落期, 也是教学内容的巩固提高期。这个阶段在教学任务上的要求是:通过认真仔细的复习以巩固新知识, 通过画龙点睛的总结以提高智能水平, 通过作业练习以留有余音, 并把它作为下一步学习的兴趣的激发点。

例如, 我在教《孔雀东南飞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结尾:兰芝走了, 中卿也走了。此时残照斜阳已低垂, 清风明月已暗淡。但有人真心以对、生死相随, 今生又何惧何悔呢?历史上还有更多的女子比他们更悲惨, 你能回忆到谁呢?第二天, 同学们都很积极, 举了很多例子:有怀抱百宝箱含恨跳入江中的杜十娘, 有一往情深却被爱人刺死的岳灵珊, 有年轻被抛、老年凄惨的鲁侍萍, 等等。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悲剧, 足以令她们抱恨终生, 令后人惋惜不止, 正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在教授《阿Q正传》时, 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作业:读《阿Q正传》时, 我们的眼泪不是往外流, 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最后阿Q死了, 阿Q真的消失了吗, 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还活动着他的身影?

上述课堂节奏四阶段的基本要求, 只是总体认识, 并非程式, 也不够尽善, 而且实现基本要求的手段更是不拘一格。比如:“导入”, 在两个教学流程衔接紧密时, 即可省去, 开课伊始, 来个开门见山, 单刀直入, 节奏则会更快。“终结”, 有时也可虚化, 高潮过后, 来个戛然而止, 留下悬念, 造成无声胜有声的情境, 也会更具韵味。“铺陈”的过程还可再细分为几个小层次, 每个小层次可形成“小铺陈—小高潮”的小流程, “铺陈”之中也可设计几次高潮, 等等。

四阶段的教学紧张度的适时调整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导入”时力度宜轻不宜重, 速度宜缓不宜急, 时间不可长;“铺陈”时一般先驰后张, 张弛错落, 轻重相间, 力度呈波浪式推进;“高潮”时更要保持适当稳定的紧张度, “终结”时则以平缓为好。四个阶段为一个教学流程。一节课可以是一个流程, 也可以是两个或更多, 这要视情况而定。课堂节节都精彩不容易, 但最起码堂堂得有高潮、有亮点,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上了这节课后, 再回忆起这节课, 精彩之处立刻呈现于眼前, 回荡在耳畔。

模式节奏 第8篇

通常我们把影视节奏分为客观的物理影像运动节奏和主观的视觉心理运动节奏两个层面。对于影像运动节奏又包含镜头内主体运动节奏和摄影机运动节奏两种。这一点观众在整部影片的观看中, 一定可以从中有所感受。“在影视画面中光、色、构图等都是重要视觉因素, 而且是具有流动性的视觉因素, 这种流动性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对比形成了视觉的节奏。”1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小雷米掉入餐厅厨房的这一段落镜头。在这个段落中, 导演充分利用了三维电影高自由度的特点, 大量应用了角色夸张的动作和镜头的大幅运动来表现各种情节, 将这段逃跑片断的气氛表现得非常到位, 同时也使观众最真切、生动地感受到雷米的慌乱、匆忙的历程。

段落始于雷米踩空玻璃窗后从天窗坠落随后掉入洗碗池。一个仰拍, 雷米坠落砸向镜头交待了“从哪里来”, 紧接着一个俯拍, 雷米跌向操作台交待了“到哪里去”, 随后一个近景确定了雷米掉入了洗碗池, 由于现实中动作是连贯的, 观众的视觉思维也是连贯的, 因此导演立即选取水下镜头交待主体入水后的情况。至此四个短镜头完美呈现落水这一情节动作。瞬间变得如同落汤鸡般的雷米为了躲避人类差点淹死在洗碗池里, 当它费尽力气爬出洗碗池, 掉到地上后, 好戏开始了。此时, 导演用了一段精彩的镜头设计来展示雷米逃跑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镜头围绕着雷米的四周不断做着运动, 将它在厨房中经过的地方充分表现。由于雷米是一只老鼠, 它的视角相对于人类的视角而言属于特殊视角。正因为如此, 平时不为所注意的炉灶、烤箱甚至是一扇门, 都会给它带来极大的障碍, 不断使它远离成功逃离的目标。

对于逃跑这一段落的镜头处理, 导演是煞费了苦心。为了体现紧张的节奏情绪, 导演将雷米这一主体运动的节奏配合以音乐节奏加以设计, 让观众的心随着雷米的逃跑经历上下起伏。我们知道, 角色的运动节奏和镜头的运动节奏这两种节奏是视觉上的。但是就影片整体来讲, 节奏不仅仅是视觉的, 也有听觉上的。为了实现动作节奏与镜头节奏统一, 有时我们可以利用音乐音响的节奏来设计镜头。

通过对雷米厨房逃跑这一段镜头的分析, 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实现节奏统一的理论方法。影像运动的一切构成因素, 产生出或快或慢、或重或轻、或急或缓、或远或近、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或虚或实的节奏变化, 是视觉器官做出反应的前提。但是由于观众观看的位置基本是固定的, 他的视线方向与摄影角度的方向实际上不可能总是一致, 于是视觉经验补偿了这种差异。这种补偿的代价, 便是加快视觉运动的节奏。以正常速度拍摄的影像大多视角不同, 经组接之后的影片, 就形成了各种视角变化的影像运动, 观众必须立即对此做出反应, 即调动以往的经验, 在不改变自己观看位置的情况下, 接受被摄物视角、方位和距离呈现的影像变化。所以, 一般地说, 将不同角度, 如仰拍、俯拍、摇拍、移动等拍摄而成的镜头较快地组接起来的影片段落, 和把远景接近景、大全景接特写, 包括快速变焦的镜头组接在一起的片段相比, 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较强, 观看活动的视觉节奏也就加快。相反, 长镜头或以相似景别组接起来的片段, 观看活动的视觉节奏相对减缓。前者类似巡视、跟踪、追视的活动形成, 后者呈现慈祥或巡视的形态比较多。我们对远景的观看比较轻松和舒缓, 对近景和特写的观看就容易紧张起来。在一般情况下如此, 在特殊情况下, 如近景中的主体位置一直不变或没有动作, 紧张的状态会削弱, 节奏变慢;如远景镜头切换较快, 也可能使观看活动变得紧张起来, 节奏加快。

导演在表现林贵尼制作菜肴的镜头上, 是通过两种镜头的交替出现来进行表现的。其一是林贵尼的外在动作, 其二是小老鼠雷米的暗中操纵。导演在表演林贵尼的动作时, 各个镜头的衔接中充满了动作上的突然性, 一会儿向左, 一会儿向右, 蹒跚前进中却又突然后退, 令人不知所措。在镜头的调度上, 也以林贵尼中心, 摇晃着、旋转着, 试图给观众营造着混乱、眩晕的感觉, 同时这样设计也可以很好地表现他当时的心态, 而相对于影片中镜头的运动调度、动作的混乱设计, 唯一相对平稳的则是林贵尼手中的食料, 在上下翻飞的运动中丝毫没有损失, 也是导演的一种实现“对比”效果的设计思路:忙中有乱, 乱中有稳。正是这种对比的设计, 使观众在观看本段落的时候, 既会产生忙乱的感觉, 又不会产生杂乱无章的感觉。

在雷米和林贵尼第一次正式合作这场戏中, 导演正是通过这样的几种镜头运动、角色运动的反复组合, 将林贵尼和雷米的镜头流畅地组接到一起。此外, 安排镜头的长度还要兼顾内容表述或情绪表现的需要。由于内容和情绪是影片内部节奏的有机组成部分发, 如果遇到外部动作与内部情绪不完全一致, 比如有时外部动作紧张, 而内在情绪却是轻松的;或者内在情绪非常激动, 外部动作却可能十分缓慢的时候, 我们就需要在某些高潮的前后或段落的结尾处加上一个动作上的停顿, 以充分表达内容并抓住情绪。

总之, 动作节奏与镜头节奏相统一的问题很简单, 因为我们人类就是有节奏的动物, 每个人都能感受节奏、制造节奏。“影视剧作的节奏来源于人物内心节奏的快慢、紧缓, 要以人物内心的节奏变化为依据, 整部剧作的节奏应是人物内心节奏的外部体现。”2但是这个问题又很复杂, 一方面影响节奏统一的因素太多, 另一方面我们很少会单独使用或全部使用某种统一节奏的手段, 而总是根据剧情和艺术的需要、导演的风格, 交节奏统一手段和叙事及表现融合起来, 相互作用。因此做到角色的动作节奏与镜头的运动节奏相统一决不能依靠某种单纯的技巧, 它体现的是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对美的认识与追求以及独特的匠心和艺术功力。

摘要:节奏对动画片创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创造性地赋予动画作品以节奏, 这历来被认为是导演设计镜头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在动画片的各个镜头设计中, 节奏是影片的最基本的特征, 同时也是最微妙的很少被研究过的特征。我们总是试图用音乐节奏来解释影视节奏, 但空间和时间的延续都有节奏, 不管是听觉或视觉都可以觉察到它。因此作为时空一体化的综合艺术, 其节奏的形态也是迄今为止最复杂多样的。本文重从《料理鼠王》的角色动作和镜头的拍摄上来分析动作节奏与镜头节奏这两个元素是如何统一在一起的。

关键词:《料理鼠王》,动画,动作节奏,镜头节奏

注释

11.姚桂萍.动画影片创作中的节奏设计[J].现代视听.2010. (9) :67-68.

模式节奏 第9篇

中国选手音乐认知能力弱,处理能力更差——这几乎已经成为体育舞蹈业内人士的共识。尽管这个问题如今已是众人皆知,但从业余舞蹈俱乐部到中等专业学校再到大专院校,音乐教育从始至终少有人问津,成为体育舞蹈教育不折不扣的盲点,以至于如今每逢拉丁舞比赛,总会有人嘀咕:“这些选手的音乐处理能力真差……”其实,音乐能力差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解决问题。作为拉丁舞中节奏类型最丰富的舞种,熟知桑巴舞的11种节奏类型,并知道在何时何处可以运用这些节奏型,对一名专业的拉丁舞者而言,是尤为重要的基本功。

桑巴舞的11种节奏型

桑巴舞的音乐节奏为2/4拍,其强拍落在每个小结的第二拍,速度为每分钟50小节左右。在桑巴舞中,许多舞步的节拍切分方法差别较大,一些较常用的舞步的步伐算法及其各步的节拍时值可参考下面的图表:

作为一名专业选手,当你能够在赛场上完成五支舞蹈时,如果还不清楚桑巴舞到底具备多少种节奏型,这些节奏型各有怎样的作用,运用后能够产生什么效果,那么,你的桑巴舞套路组合的创编能力也必定会受到制约。

在某种意义上讲,舞蹈就是有节奏的身体运动。节奏的特点是快慢、强弱适度,极快或极慢的节奏都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比如太快显得动作不是“井然有序”,太慢则感觉不到动作的完整性。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一支完整的桑巴舞中只有一种或两三种节奏,肯定不会出现十分特别的艺术效果,而相同的套路在完成动作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节奏处理方式,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而节奏类型丰富的桑巴舞对舞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动作瞬间变换的时间特性,还要熟悉音乐节拍变化与动作配合的规律,这样才能使动作富有韵律感。

节奏类型丰富的优势

在国外,优秀的拉丁舞选手在组合中会尽可能多地运用节奏类型。职业组选手整个桑巴舞种使用到的节奏类型高达九种,并且每分钟内节奏类型的变化频率也高达五六种。对比之下,我国的拉丁舞选手在竞赛中对桑巴舞节奏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即便是职业组和专业院校的选手,整个舞蹈中使用到的节奏类型最多不过七八种,每分钟节奏类型的变化次数更是只有四五次,这也是我国选手艺术表现能力较低的方面之一。

模式节奏 第10篇

1 对110米跨栏跑栏间节奏的分析与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选定某体育院校运动系2010级10名田径跨栏专修运动员,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对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需要,我们收集了跨栏方面的相关资料;然后,对这些校内学生与几名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栏间节奏的一系列技术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研究,以下是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腿的支撑时间与腾空时间的比例对节奏感的影响

腿的支撑时间与腾空时间的比例是栏间跑节奏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跨栏动作对运动员的水平速度的影响,所有使得第一步的支撑时间比腾空时间要长,从而,栏间跑的第一步总是最短的,步速也相对要慢。良好的下栏支撑要与腾空比例接近,而这承上启下的一步是奠定栏间跑节奏和良好速度的重要环节。第二步是栏间跑步中最大的一步。第二步的动作特征与短跑途中的步长特征相似,并且,第二步的支撑时间比腾空时间短。因为,经过第一步后,运动员的跑姿趋于正常,速度也恢复正常。栏间跑第三步与起跑攻栏密切相关,其支撑时间与腾空比例与第一步相似。因为第三步决定了跨栏步的速度,所以要缩短步长,减少腾空时间。经观察发现,该体校大多数跨栏跑学生栏间节奏慢,腾空时间和支撑时间都较长,跨栏周期不稳定。因此,合理地节奏要是腾空时间与支撑时间接近,或者短于支撑时间。缩短支撑时间,提高栏间步的频率,加强跨跑结合,提高专项能力才能达到专项技术训练的目标。

1.2 跨栏周期中步长分配对节奏的影响

不同于短跑运动,跨栏栏间跑的步长和节奏均与短跑相异。科学合理地分配步长对于好的跨栏节奏很重要。第一步要做到跨栏动作与跑步动作的迅速转换;第二步,要运用良好的技术合理调整跑的节奏;第三步既要保证速度又要准备好下一个下栏动作,并为上栏创造理想条件。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发现,该校在校生第一步步幅小,使得第一步与第二步的步幅有很明显的拉大。而我们对国内优秀跨栏运动员的研究发现,他们的三步步长接近,步幅相似,步长之间相差不会大于一个脚掌的长度。合理的步幅分配应该为:第一步步幅应比自然步幅稍大,第二步步幅要与平跑相近,第三步步幅要适当缩短。

1.3 跨栏周期中,跨跑速度的变化对节奏的影响

在跨栏间跑中,速度最慢的一步是跨栏步。这是因为,跨栏步的长距离腾空、大角度起跨蹬地、下降速度多等因素使运动员的水平速度运动量受到了影响。运动员第一步的腾空时间比支撑时间短,从而减慢了第一步步速,而这一步确对栏间的速度有关键性影响。栏间跑中速度最快的一步是第二步,因为动作与短跑途中动作结构相似,受第一步承上启下的影响该步步幅大且速度较快。与起跨攻栏关联最紧密的一步是第三步,这一步要适当缩短步长。而且,在第三步中,技术越好越有利于快速过栏且为下一个跨栏周期做好良好的铺垫。

2 110米跨栏跑中节奏的训练

栏间跑节奏和跨栏跑全程节奏是跨栏跑的两种构成节奏。这两种节奏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理念也不近相同。以下,就是我们对栏间跑这两种节奏训练方法和理念的分别探讨及研究。

2.1 对栏间跑的节奏训练

2.1.1 对起跑栏到第一栏的节奏训练

众所周知,在110米跨栏跑中,起跑到第一栏的固定距离为13.72米,一名运动员的步数也是固定的7~8步。跨栏运动员节奏训练在该段距离内的任务为稳定步频与步长同时尽快加速。在对跨栏运动员的初级训练中,为了培养运动员在这一段距离的节奏,标志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训练中,运动员根据教练发出的指令节奏,用加大步幅和步频的方法完成前4或前5步,再根据教练节奏完成后几步。教练要注意对节奏的控制还有这一短距离中重要的两个点,一是,起跑后的第一落地点;二是,跨栏步前最后一步的起跨点。这两点对这一段距离中的整体节奏和之后的栏间跑的过度有决定性作用。在日常训练中,为了强调对运动员节奏感的重视,教练可以降低第一栏高度,并随着运动员水平的提高不断地变换第一栏高度。这样的训练可以使运动员逐渐培养对节奏感的把握。但是,在比赛前夕一定要注意训练要使用标准栏高和标准栏距。

2.1.2 对栏间三步跑的节奏训练

栏间三步的步长比例和步时决定了栏间三步的节奏,它体现了栏间三步跑的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是运动员有良好成绩的关键性因素。跨栏步和栏间跑三步组成了一个跨栏周期,由于跨跑过栏,形成了跨栏跑与短跑运动不同的节奏。栏间三步的步长比例一边表现为一小(第一步)、二大大(第二步)、三居中(第三步)。良好的栏间节奏要求缩小三步步长的差距、加快步频。教练应根据优秀运动员的标准训练运动员按标准跨栏步和栏间跑,以期达到科学的跨栏跑节奏。

建立培养合理的栏间跑节奏具有较强的阶段性,运动员必须在少年期间就加强栏间跑节奏训练。可以利用有序性训练方法对栏间跑节奏进行训练,即不固定栏高和栏距,按照栏间跑的正确比例,运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进行合理安排,使运动员能够正确掌握栏间跑节奏。

关于训练时间的安排,节奏训练最好每周两次。在训练中根据运动员自身水平和提高速度合理调整训练周期和训练方法,以提高训练效果。

2.2 对跨栏跑全程节奏的训练

在跨栏跑中,最基本的技术就是栏间跑节奏,而完整技术则是全程节奏。全程节奏决定了运动员的跨栏跑的成败。速度耐力水平对全程节奏的变化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运动员要想更好地掌握全程节奏就要训练自身的耐力水平。周期速度和较小的前后半程速度差。

根据对不同运动员的调查分析,国际知名运动员与一般的110米栏运动员的节奏有很大节奏,国际知名运动员第6~8栏起跑的平均速度为8.55~8.70m/s,下栏时就降到了8.26~8.21m/s,下降率约为4.2%~4.4%,但一般运动员的下降率都在10%以上,这就在速度节奏上产生了很大的差距。

3 结语

在110米跨栏跑中,步长与步频的协调是把握栏间节奏的关键。因此,如果能在保持步长适宜的条件下,提高步频就能大幅度提高栏间节奏。一般情况下,较长的腾空时间和支撑时间就会使跨栏步较大,降低栏间跑节奏。因此,依照科学的方案和方法对运动员进行跨栏跑节奏训练十分必要。另外,跨栏跑节奏训练的方法种类繁多,要选择有效训练方法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相结合,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培养运动员良好的跨栏节奏。

摘要:110米跨栏跑的过栏技术是一个非对称的周期性运动。在跨栏跑中,良好的节奏感非常重要,对运动员是否能取得优异成绩具有决定性作用。运动员的自身力量、协调能力、灵敏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着运动员在跨栏跑中的节奏感。本文对110米跨栏跑中不同水平跨栏运动员的节奏感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研究,并对节奏感的训练提出了参考性意见和建设性方法。

关键词:栏间节奏,步长分配,节奏训练

参考文献

[1]马振铸.110m栏跨栏步的“跑栏”技术特征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2009.

[2]周艳华.体育学院学生110米栏第一栏过栏动作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运动,2010,7.

[3]钱雪芹,李华.110米跨栏跑的栏间节奏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0,12.

用音乐节奏“疗伤” 第11篇

现代研究表明:音乐能通过音响的作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其主要表现在心血管、神经、内分泌、运动和消化系统等方面。不同的音乐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不同。中速的音乐使人平静;舒缓的音乐使人的心率、血压、呼吸保持平和、稳定,使升高的血压下降,加快的心率减慢,紧张的神经放松;激烈的音乐能激起心血管系统的强烈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全身处于亢奋之中。前苏联学者实验发现:每分钟60拍左右的音乐节奏与健康人的脉搏每分钟60次左右的正常节奏正好“共振”,最能使人保持身心平衡,血脉、呼吸平衡,既不兴奋也不抑制,是调养的最佳节奏。音乐还对人体有物理作用,据研究,人体各种器官具有一定的振动频率,人生病时器官的振动频率会改变,而音乐通过本身的声波振动,可以纠正病变器官频率使之谐调,从而达到治病之目的。

随着生活、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音乐疗法已运用到治疗、康复、护理、保健等多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一精神性疾病:对神经官能症、抑郁症和功能型头痛有明显疗效;音乐可使多动症的儿童变得合群和注意力集中;镇静性音乐能使手足多动症的患者放松,刺激性音乐有助于痉挛的协调。其二心血管疾病:听民族音乐可明显减轻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心率变异性提高,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听安静抒情轻快的乐曲可使心梗、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及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患者心率降低,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减少;音乐治疗对心律失常尤其是非器质性心律失常有效,可减少室性早搏和室上性早搏的次数,显著减轻患者的心慌、胸闷、胸痛症状。其三肿瘤:音乐可使癌症患者化疗后产生恶心的持续时间减少及呕吐严重程度降低,改善肿瘤患者心理和精神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四脑功能改善:音乐治疗已用于改善脑瘫患者与肌萎缩患者运动的协调,也用于严重语言障碍患者中教授呼吸的方法及句子的控制;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脑外伤后意识障碍、脑中风等患者在进行音乐治疗后,运动能力改善,社会交往增多,情绪的稳定性增强。其五手术镇痛:国外有研究报道对手术的患者根据喜好选择安神音乐、古典音乐或现代音乐,结果在听音乐20分钟后患者呼吸频率、血压脉搏均低于听音乐前状态,同时焦虑计分下降。其六ICU中的应用:ICU房环境往往造成患者焦虑、恐慌、抑郁等负面情绪,音乐可缓解患者压力,促进患者身心康复,避免ICU综合征的发生。

音乐的选择应是个性化的,不应该千篇一律,可先让病人试听不同的曲目,以确定最合适的音乐,或让病人剪辑喜欢的音乐片断制作成锦集,使音乐风格与病人的病情和人格类型相吻合。治疗时,患者应专心致志、摒弃一切杂念。治疗过程中严防噪音干扰,限制灯光、探访者、电话等。音量以病人认为适量为宜,一般不宜超过60dB,治疗时间以20~40分钟为宜,每天1~2次,疗程以治疗目的的不同而异。

编辑景无垠

作者简历

模式节奏 第12篇

一、节奏听说,充分感知

采用一定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参与到节奏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感知能力。

(一)情境再现,说准节奏

教师导语:在开始学习新课前,老师为大家准备一次小热身(播放视频),同学们要集中注意力、仔细听,一会儿有问题考大家,回答又快又准的同学能获得奖品。

播放一小段丰富有趣的视频,内容可包含流水的声音、鸟兽的鸣叫声、以及轮船鸣笛、钟表的滴答声、电话铃声等。

在视频结束以后,请学生模仿刚才听到的各种声音。每次只能模仿一种,不可重复别人的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评判,最后再进行视频回顾来揭晓正确与否。学生通过简单的聆听、模仿、判断,在激发自身积极性、主动的同时,还能让老师了解学生对节奏的感知情况。

(二)创设情境,听准节奏

在教学《春天》(三年级,人教版)时,是这一单元节奏教学的重点,教师可设置一个情境:如果小红帽说听到的敲门声就开,证明是外婆回来了。如果敲门声是:就说明是狼外婆在外面,千万不能开门。这时我问:“小红帽快开门啊,外婆回来了!”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人物,开始敲打节奏,判断能不能“开门”。

二、节奏演示,正确掌握

在节奏教学中,节拍感是帮助学生掌握节奏的重要手段。比如,在歌唱教学中,学生学习一首歌曲,教师要做出节拍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并掌握节拍特点。

(一)身随乐动,律动记忆

在节奏训练中要鼓励学生手脚并用,有时甚至可以用上身体。小学生又是活泼好动的,如果能有一套有效的律动练习,对于节奏教学将会事半功倍。在教学初期,律动展示是由老师引导的,慢慢的学生可以总结哪些节奏适合拍手,哪些节奏跺脚更舒服,哪些节奏更适合晃动身体。

(二)融入游戏,有效练习

课例再现:《我是小鼓手》(苏教版,二年级)

师:大家最近都迷上了《爸爸去哪儿》。在节目里,我们能看到各地美丽的风景,还有很多有趣的游戏哦!

师:今天,我就是你们的村长,我也想带你们来一场“去哪儿”的音乐旅行。我们今天要去一个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鼓”村。

师:旅行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照镜子。只有通过这个游戏,我们才能够顺利出发!那先听我把规则说一下,我在小鼓上敲一句节奏,你们用拍手的方式来模仿我。一定要等我拍完停下来之后你们才能拿出小手哦。

1.我先请一个人来试一下,第一关:X X X X,大家看明白了吗?

2.第二关:X 0 X 0:(先找一个试试)音乐有了停顿,我们不能发出声音,赶紧把小嘴巴管好咯!就好像遇到了一个大红灯。我们再来试一次。

3.第三关:

4.第四关:,这时候,音乐又有了停顿,他遇到了一个小红灯。大家来试试,我给他加了一句歌词,谁能来试试?如果配上音符是不是更好听啊?

5.最后一关:这个是最难的一关啦,谁来试一试?我们也加上“咚”来试试,加上音符会更好听哦!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节奏感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在千变万化的节奏中,只要掌握技巧,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地不断练习,再加上有趣的游戏作为辅助,掌握节奏并不困难。

三、节奏创编,多样表达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一定的节奏后,这时教学就要有一定创新和改变,比让学生使用一些简单的乐器进行节奏创编。在课堂教学中,创编简单的节奏通常借助打击乐器,如碰铃、沙锤、铃鼓、双响筒等,这些节奏性很强的乐器,能够唤醒学生的节奏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利用打击乐器所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更让他们开心。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他们自制乐器简单的打击乐器,如碗筷组合、不同的装水玻璃杯、纸盒等,这些简单的节奏,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节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当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融汇多种教学元素,将节奏教学有机地融合到教学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摘要: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首要元素,有关节奏的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例如在歌唱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唱准、唱稳,这就需要有效的节奏教学作为铺垫。节奏教学,也就从学生对节奏的“感知、掌握、表现”这三方面入手进行有针对性地实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模式节奏】相关文章:

比赛节奏05-15

节奏训练07-05

节奏控制07-12

节奏活动07-29

韵律节奏09-07

快节奏09-17

文学节奏09-18

节奏教学实践05-28

节奏音乐教案06-19

节奏的作文08-22

上一篇: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下一篇:模糊聚类的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