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型教师范文

2024-07-25

教育家型教师范文(精选12篇)

教育家型教师 第1篇

找准学校的最近发展区, 明确实现突破的最佳生长点, 是学校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首要任务。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始建于2004年9月, 在建校5年基本实现外延发展目标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文化引领发展, 内涵提升品质”的发展战略。文化引领的关键在人, 内涵提升的根本在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实现新突破的最佳生长点。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明确而合理的职业理想定位。时代呼唤教育家, 社会期盼好教师。对于普通教师而言 , “教育家 ”有些高 不可攀 , “好教师”又显得激励作用不足。“教育家型教师”恰好能够在“好教师”与“教育家”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教育家型教师是具有教育家特质的教师发展境界, 其根本特征是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理想, 以及高尚的师德、师风和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家型教师很难仅仅凭借教师个人努力产生, 其成长必须以学校文化为沃土。我们提出建设“教育家文化”, 设计“教育家办学”的实践框架, 着力建设以“方向、激情、专业、品位”为核心的管理文化, 以“课程整合、思维课堂、多元评价”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文化, 以“自主学习、深度思维、学用结合”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文化, 以“班级文化、家校社共建文化、教研文化、教育家型教师文化”为主体的环境文化。在造就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中, 我们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专业发展, 充分考虑到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和反思的重要性。

明确成长参照:制定“四力四梯”专业标准

制定明确的标准, 帮助教师建立清晰的发展方向, 认清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位置及存在的差距, 是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前提。

学校根据教育家的价值导向, 倡导“专业发展在课堂, 专业成功在学生”的建设理念, 确立了教育家型教师的“四力”专业标准:一是主动发展的内驱力。有教师的文化自觉, 有坚定不移的教育信仰。把教育家作为自己职业的终身追求, 自觉以教育家的理想要求自己的每一个教育行动。能够深入地思考:为什么而教、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如何教。二是科学系统的思想力。有专业的学术素养, 形成成熟的、有体系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能在实践中创新运用这些教育教学观念。三是富于成效的行动力, 有高效的教育实践, 能全身心地提升每一个行动的教育教学效果, 把每一个教育行动当作案例研究。四是影响广泛的辐射力。有丰硕的教育成果, 把实践及研究的成果在校内及区域内外通过论坛、示范课、讲学等方式与同行分享;在学生、家长、同事中, 教育教学态度和能力获得普遍认可, 满意率较高;在区域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 针对教师成长过程, 设计了“四个梯级”:入职型、经验型、行家型、教育家型。

为了更好地发挥“四力四梯”专业标准的引领作用, 一方面, 学校出台了简化而富于亲和力的“五个一”标准:“上好一节课, 做好一名班主任, 带好一门校本课程 (社团) , 开好一场教育论坛, 记好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引导教师铭记:一节好课就是一本《教学法》, 一名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班集体的心灵导师, 一门好的校本课程就是一部“课程设计”, 一场好的教育论坛就是一个成果推介会, 一个学生就是一部教育史。另一方面, 坚持“增值”性评价。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 坚持诊断改进与促进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设计成长路径:构建“双线引领式”成长模型

设计合适的成长路径, 是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基本保证。教育家型教师的基本成长路径是:深刻洞察教育规律, 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敏锐体验爱之真谛, 持续增强爱的情感;潜心不受外部诱惑, 不懈践行教育理想;执着守护教育信仰, 不断提升人格修养。

在此认识基础上, 学校构建并实施“双线引领式”教师成长模型, 从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两条线进行专业引领,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电子成长档案, 促进教师从入职型、经验型教师向行家型迈进, 最终实现向教育家型教师转型。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 根据其起点、自身素质的不同, 提供必要的专业指导和专业展示舞台, 满足其合理需求, 促进其尽快成长。学校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和校本专家的引领作用, 建立“明天教育家工作室”“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 举办“明天教育家论坛”, 以课程整合研究为载体, 促进教育家型教师的专业成长, 制定“教育家型教师成长计划”, 为教育家型教师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提供成长支撑:搭建专业发展平台

创新课程与课堂文化, 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 是造就教育家型教师的关键。学校通过课程整合与思维课堂的文化创新, 为教育家型教师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学校着力建设课程文化, 建立“设计课程就是设计学生未来”的课程价值观, 确立“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的课程理念, 把“让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课程表”作为课程建设的方向。课程整合的主要方式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 与学生共同设计课程。课程整合的实施途径为打破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壁垒, 跨越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边界, 设计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课程, 设置有生活气息的课程,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 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基。

通过课程整合, 激发教师的文化自觉, 在创新与实践中自主成长, 培养理性与实践统一的教育智慧。比如一名教师自觉寻求跨学科的资源整合, 开设“成语中的物理原理”课程, 在杯弓蛇影、刻舟求剑、扬汤止沸等成语中, 通过平面成像与光的折射、相对运动与参照物、水的蒸发与温度变化等物理知识, 分析成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让语文与科学互通,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灵动而充满趣味。

学校提出建设“思维课堂”, 其核心内涵是“问题导学, 深度思考”, 主要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文化特质是“鼓励挑战和创新, 包容错误和失败,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质疑探究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激励思维的独特性, 强调反思的深刻性”。在思维课堂建设中, 教师不断总结、反思, 提升专业水平。

学校重视教师对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通过思维课堂增效减负, 并作为教师评价、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精化作业、分层设计作业, 加强集体备课, 切实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思维课堂建设让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 抓住教学的本质,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拥有教育家型教师的标志性特点。

把握成长抓手:创新教研文化

对于普通教师而言, 要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 必须寻找并把握合适的成长抓手。创新教研文化, 并以此为切入点, 可以有效引领教师走上专业成长之路。

学校立足思维课堂建设, 创新教研文化, 开展对话教研。学校引领教师聚焦实际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专业研讨, 确立了“问题中心, 数据支撑, 逻辑推演, 形成结论”的专业听评课流程, 形成了导学者与观课者、不同观课者之间对话的教研范式。

为了让教师更加容易掌握对话教研的实质和流程, 学校专门开发了“课堂观察记录”, 确立了3个维度、11个观察视角以及22个观察点, 强化教师把握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促进教师自觉落实新课程理念。所谓3个维度, 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为核心、以活动为主线的思维课堂核心内涵;11个视角即以上3个维度的具体分解, 包括自主、导学、评价、问题、讨论、生成、资源、环节、合作、展示和目标达成等;22个观察点, 即通过问题的表述方式对观察视角进一步分解, 比如“问题的思维容量是否恰当”, 这也是教师的研究主题。

教育家型教师 第2篇

慧宏教育的家人晚上好,我是“超越队”王冬梅同学。首先真诚感谢慧宏教育LP30平台,感谢第一位给我电话的梁好助教(很遗憾没能和她说声谢谢),感谢张梅、张恩清两位助教的关注,感谢导师陈爱清精彩课程,感谢陈辉助教的后勤保障工作,感谢郑钟洪助教的师生情(第二天午餐时他给徐平老师装了一碗米饭时感动了我),感谢所有默默付出的慧宏家人,是你们的努力付出成就我三天的所得。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付出与收获,有付出就必然会有所回报。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是这个道理。人的付出与收获不一定能成正比,人的一生中并不是付出越多就会回报越多。但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什么样的付出比例,将直接决定自己过的是什么样的人生。这就是我三天学习所得的经验总结。

王冬梅

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探讨 第3篇

【关键词】高职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 激励策略

自从国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口号。二十年来,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在规模、结构和整体水平上已有很大的提升,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高职教育在2l世纪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不到位;“双师型”教师比例太小;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缺少一套完整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既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已制约着我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提高,我们将紧密联系政府、学校和教师的沟通合作情况[1],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和激励策略,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一、加强政府、学校和教师的沟通,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应用型人才。怎样才能培养出这种特殊的人才,让社会和企业认可?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是教学质量的关键[2]。但在各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还比较陈旧以及对“双师型”教师标准界定模糊的情况下,政府应首先要求学校向“实践与理论并重;工艺与设计并重;能力和素质培养与知识传授并重”的教育方式发展,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其次,由政府牵头,让教育界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一起制定出一套可行的、科学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和评定标准,督促各高职院校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进行评定。再次,政府还得鼓励企业和学校有针对性地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技能培训,更快地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有规划地发展学科

自从国家鼓励发展高职院校以来,各高校都扩大招生规模,为了和其他学校形成竞争,学校大搞学科建设,只要社会需求哪种专业的人才多,学校就会马上新建什么样的专业,按理来讲,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在没有对学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之前,新建学科并大量招生会直接导致找不到这么多对口的教师,实践教学也跟不上。所以,教育工作者应掌握本专业前沿的科学和时刻把握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对新兴专业的出现,应该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然后根据学校的规模、师资及本身的实践条件规划好学科的建设。在学科配套的硬件条件完成后,鼓励相应教师进行该学科的技能培训,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后,再进行有计划地招生,否则,该专业的教学达不到相应的效果。也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发展。

三、选择性地引进人才

高职院校引进人才的方式应该多元化,一是从企业引入一些技能较强、职称较高并且学历也高的优秀技术人员[3],这样既能达到“双师型”的素质要求,又能达到 “双师型”的技能要求,还能达到“双师型”的职称要求,还能给学校双师教师队伍带来活力。二是从其他学校或者单位选拔本身就具有“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教师,或是直接引入副教授或教授,这样,让年龄结构合理化,职称结构合理化,“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合理化。同时,他们还能起领头人物,实行“一带一”或是“一带多”,从而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和管理机制

1、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

要完成“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作为教学领导,应该清楚学校教师的学历、职称和技能情况[4],特别是刚引进的应届毕业生的情况,按照“双师型”教师标准,合理安排出谁什么时候进行什么样的培训,或是本校专业讲座或是技能鉴定中心技能培训或是企业顶岗实习或是出国学习等等,除此之外,教学领导还必须规划出培训者需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样,老师才能有目的的学习,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知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

2、增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

由于近几年高职院校越来越多,招生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提高招生阶段的竞争优势,学校使用大部分的资金盲目进行硬环境的包装。以至于没有相应的资金用于教师培训场地的建设,教师只能靠自行的学习来达到教学能力的提高,但完全得不到技能上的提高。就算学校把教师送到企业顶岗实习,由于培训费和耗材费等不到位,顶岗实习的效果也不佳。所以需要为老师进一步发展提供专门的经费和基金,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来鼓励他们进修或深造,以提高教学能力。

3、规范校企合作的组织与管理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对教学的实践这一部分要求比较高[5],校企合作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可以为教师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但校方、企业和教师之间应在顶岗实习前制定出合理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并且要求教师在企业和工厂工人一样进行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研发新产品、新工艺等工作,在实践中遇到技术难题时,还可以和企业的技术工人讨论解决方案。同时,校方不能以任何理由在教师顶岗实习期间将老师调用回去。这样,教师才能了解、熟悉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自觉地按照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综上,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本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的广泛参与。只有三者共同努力,才能将高等职业教育办出质量、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周艳,姜娟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2]田文菡,丁国钰《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之探讨》,职教论坛,2010(08)

[3]张洪峰,姜萌《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6)

[4]黄海鹃,刘秀娇,《广东省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袁玲《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与策略研究》现代企业教育,2010(06)

作者简介:

教师型父母如何教育子女成才 第4篇

一、教师型父母教育子女失败的原因

1. 教师工作很辛苦, 操心多。

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心力交瘁, 回家之后精力不足, 情绪容易失控, 对待自己的孩子没有耐心, 动辄就责骂孩子不争气。

2. 角色转换不好, 在家还当教师不当父母。

他们以为回到家也应该用当教师的方法教育孩子, 这是错误的。拿教育群体的办法教育个体肯定会出问题, 真正的育人工作在家庭, 即使你是一名教师, 同样要学习如何做父母。

3. 教师工作和育人工作发生偏离。

分数第一的思想让大家误以为教育孩子就是要让孩子考高分, 这其实不是教育的重点。

4. 教师容易拿孩子与学生比。

拥有教师身份后, 容易把自己的孩子与班上的好学生进行比较。教师自己首先不能摆正心态, 就会乱了阵脚。

5. 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教师总认为自己是专门搞教育的, 自己的孩子就应该出类拔萃, 超过其他孩子。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只能获得诸多的失败感。

二、教师型父母正确教育孩子的方式

1. 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在校是教师, 在家是父母。

家对于每一个家庭成员来说都是成长的摇篮, 是一个避风的港湾。家应该是一个充满宽容、理解、支持的温馨空间。如果我们将严师的角色带到家里, 家庭成了学校, 家庭成员成了学生, 我们要求他们要做到这个, 不能做那个……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感到了一种压抑的气氛。特别是教师的孩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必须严格约束自己, 他们在父母面前会感到紧张。在这种情况下, 孩子们就不会与父母亲近, 更不会和父母说心里话, 同时会出去寻找心灵的慰藉, 这样对孩子的“失控”就成为了必然。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区别的。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学校, 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 对教师的旨意再多也不会违背。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作衡量学生品德的一条重要尺码, 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 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 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后进生。因此, 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 格外严格, 对待孩子的态度过于强硬, 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 以对教师的态度对父母, 不可有超常的举动, 对那些不符合家长要求的兴趣与爱好予以粗暴的扼制, 这样就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欲望和进取精神。

2. 尊重孩子, 降低期望值。

孩子由于年幼, 常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我们当然应该对他们严格管教。但我们不该用教师管教学生的那一套办法, 而是要满怀父亲和母亲的深情, 尊重孩子, 就像尊重成年人一样, 让孩子理解我们是爱他们的, 同时也赢得孩子的尊重、信任和爱戴。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脱离了孩子的能力, 当期望达不到时就变成了失望, 泄气话就会脱口而出。其实期望值过高而不切实际, 一开始就隐藏着失败, 而且过高的目标, 只能使孩子望而生畏, 反而会丧失动力。父母只有提出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 才能唤起孩子的积极性。以退为进, 顺其自然, 说不定能收获到意外的惊喜。同时, 不要用“恨铁不成钢”的好动机来原谅自己的坏行为, 有的甚至误以为用泄气话来刺激孩子, 可以推动孩子进步。其实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 泄气话给他们带来的只是一个坏的心境, 而坏心境是影响孩子进步最可怕的“腐蚀剂”。家长要用爱的“润滑剂”, 才能促使孩子自我成长。

3. 学会换位思考, 做孩子的榜样。

做奉献型教师 第5篇

巴州区化成小学 李惠琼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之说。自从站上讲台后,我总是以人民教师准则要求自己。这次通过师德师风集中教育学习活动后,我深刻反思自己,觉得自己从教数年来,自己的表现在示范方面做得很不够,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我指定了以下整改措施。

一、终身学习,持续发展

我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建设。我会继续提高业务修养,不断学习,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敢于创新,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要多读书、多看报。活到老、学到老,要积极努力地上好课的同时,主动参加学校科组的教研活动。

二、以人为本,服务学生。

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主动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要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获得爱、懂得爱、学会爱。”

三、注重小节,修炼人格

教育无小事,我们必须注重从小节抓起,重视人格的修炼。我要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学生。作为学生的榜样,引路人,要做到为人师表,时刻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我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并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素养。

四、乐于奉献,实现自我教师需要一种奉献精神。我们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我会制定个人的奋斗目标,不断追求成功。建立平等的思想,建立服务育人的理念。为教育事业,为学校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切,在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做“导师”型教师 第6篇

找到了路就不怕远

办公室里,王丽星放下刚刚读完的《新教育之梦》,望着窗外来来往往的学生,听着从教室传来的琅琅书声,回忆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还在读小学时,王丽星就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这主要是受他的小学数学老师赵老师的影响。赵老师爱每一个学生,她带着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让王丽星感到数学是那么有趣、好玩!当时王丽星就想,长大后一定要成为像赵老师一样的数学老师。

1997年,从北京第三师范学校(现在名为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毕业后,他来到清华附小教数学。在教学实践中,他渐渐发现,自己的知识还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王丽星做了重返校园的决定,他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一边教书,一边学习。在教学闲暇,他经常读书,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其中史宁中的《数学思想概论》、李大潜的《数学文化小丛书》、张丹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史静寰的《教与学的新方法》、赞可夫的《教学论与生活》、海伦·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教育计划》、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李希贵的《新学校十讲》、刘彭芝的《人生为一大事来》等书籍都带给他诸多教益。他常说:“学习是保养,不是治病。人不是不合格才学习,而是通过学习不断成长,必须通过持续学习来实现保值与增值。”

王丽星热衷于教学研究,在研究中反思教学,钻研教材,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作为学校教研员和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他组织全体数学老师以“基于问题的有效性教学”为课题,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校本教研活动。2008年,王丽星参加了系列丛书《清华少儿数学》的编写,主编《清华少儿数学》第11册和第12册。《清华少儿数学》具备了“奇、思、妙、想”四个特色,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获得了北京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在不断的学习、反思和研究中,王丽星原先模糊的教育理念日渐明晰,他说:“只有先让学生走近鲜活有趣的数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让学生走进有用的数学!”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这样评价王丽星:“王老师很幽默很有智慧,他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教给学生数学思维方法。”这位“很幽默很有智慧”的数学老师,通过让学生动脑、动手,引领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王丽星注重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在执教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七册第5单元“商不变的规律”时,王丽星让学生“猜想→修正→再猜想→再修正”,引导学生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课上,王丽星设置了猜数游戏(师板书:2,4,8……),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有比较才有变化,变化是在比较中发现的;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探究问题,数据过少得出的猜想有时是不可靠的。在导入环节里,王丽星让学生口算,将倍数是整十整百数和非整十整百数混在一起呈现,增加挑战性。(出示6÷3= ,12÷6= ,36÷18= ,20÷10= ,200÷100= ,36÷18= ,24÷6= )

最后一题24÷6=4,学生在计算时很容易出错,顺口就说“得2”,王丽星通过让学生反思错误,促使学生重新审视这组口算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欲望。在合作探究环节,他让学生与同桌合作,写出更多的商为“2”的除法算式。经由合作探讨后,他请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写出初步结论。在这些教学环节里,学生一步步探究,得到了与课本一致的结论。

王丽星说:“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完全不出现错误是不可能的,学生没有出现错误并不意味着学生都会。”他认为问题是智慧之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因此,在学生寻求知识的过程中,他喜欢充分暴露学生的“重点错误”,并引发学生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体会、理解和升华。

以2009年王丽星执教《平移和旋转》的一个小片段为例,可以看出王丽星是如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思维误区,纠正学生的认知错误,从而使学生获得正确认知的。

师:我们以小船为例,进一步研究平移。(演示:小船中间不停顿,一直平移到虚线位置。)

生1:小船向下平移了2个小格(实际上是小船向下平移了5格)。

怎样才能纠正生1这个认知错误呢?王丽星是这么做的:

师:让我们用事实说话,请你用学具小船在方格纸上平移验证。

(学生在方格纸上平移后)

生1:(走到实物投影前汇报)我就是认为小船向下平移了2格,大家请看,(指着A点)我是从这里数,小船走到这里(指B),不就是两个小格吗?

生2: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边说边走上讲台)

师:好!现在有争议了,请两位小老师一起给大家讲一讲。

生2:应该这样数,我从小红旗的顶尖儿(指C)开始数,最后也要看小红旗的顶尖儿(指B)。

师:在数格子时,究竟应该从哪个点开始,到哪个点结束?请其他同学评论一下。

生3:我想给他们补充一下(边说边走上讲台)。我是看船尖儿(其实是指D点,),边说边移动,到这里(指E),一共向下平移了5格。

师:(问第一位发言的同学)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你认可吗?

生1:我同意。

师:从其他点开始数行不行呢?请你在小船上找一个点,数一数看。

……

王丽星认为,让学生在争论中纠正错误,往往比教师直白讲解更有价值。在讨论时,王丽星注重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用情感化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使讨论得以友好进行。

nlc202309031125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王丽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充分利用学具、教具,加强实实在在的动手操作。”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王丽星利用摆、剪、折、量、画、分割、拼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而他的学生也养成了勤于动手探究的好习惯,学生舒蕴泽说:“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之后,我回到家中找了一听可乐,用学到的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可乐瓶上标明的净含量大至相等,我有了信心,想知道自己每次能吃多少饭,就把饭倒入圆柱型饭盒中计算。”

让学生一步步探究,使学生有机会观察、操作、推理和验证,并适时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王丽星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了数学味,使他执教的数学拥有了灵魂,也使他的学生具备了较为敏锐的问题意识、较为严谨的数学思维和较为灵活的动手能力。在王丽星的鼓励下,有的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写出了关于“多边形内角和”的小论文,文中还利用“不完全归纳法”“分割法”“转化法”等方法作了证明。

在第七届全国“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趣味数学解题技能展示活动中,他的学生李冠达、杨幻睿、李卓文等人获得了一等奖,姜奕安、王令桥、司云公等人获得了二等奖,顾宇嘉、沙鸣石、许振轩、刘姝辰等人获得了三等奖。

与学生“情同手足”

一直以来,王丽星努力做“导师”型教师,只不过,他“导”的不是大学生,而是小学生。除了做学生学业上的导师之外,王丽星还做学生心灵上的导师。他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王丽星送走的毕业生中,有六七个是清华大学跳水队的运动员,如熊晴清、劳丽诗、周吕鑫、何姿等。他们情况特殊,每天上午上课,下午训练,为了不让他们把课落下,王丽星每天都会利用他们的空闲时间为他们补习,如今,在他们当中,有的人已经在全国,甚至奥运会上拿了金牌、银牌,但是他们并没有落下文化课。

真心换来真情,王丽星深受学生喜爱。周天煜、李湜文等同学(他们已经分别考上北京101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曾经激动地说:“我们和王老师情同手足。”他曾经教过的张唯同学则不止一次地对他说:“王老师,你可真像我的爸爸呀!”在学生眼里,王丽星不仅仅是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更是他们的亲人。

王丽星说:“教师是充满智慧和激情的‘命业’。我们可以感染同事,感染家长,感染学生,感动社会。我们可以发挥聪明才智,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教育的智慧与欢快的笑声!”他勤奋而快乐地工作着,努力用敬业、博爱、儒雅成就每一个学生。

(人物小档案:王丽星,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海淀区数学学科带头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数学教研组组长、教师研究中心人力部主任。)

(责编 蒙秀溪)

教育家型教师 第7篇

哈尔滨市是一个工业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市,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 职业不断改造、重组, 新兴行业、职业不断涌现, 人才需求相应加大。哈尔滨市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为我市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一线现代产业人员和第三产业服务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产业大军的职业素养, 影响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明显, 是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强市的重要载体。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哈尔滨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据笔者调查, 目前, 哈尔滨市的8区10县 (市) 有中等职业学校84所, 中职专任教师6480人, 其中双师型教师878人。设有13大类90多个专业, 其中包括计算机、电工电子、烹饪、汽车维修、服装与模特表演、美容美发、数控技术及机械加工、农业种植、农业养殖、园林艺术等专业。由于专业发展的需要, 2007年以来, 我市先后组织550余名专业教师参加了省和国家级的新兴专业的教师培训, 并投入专项经费免费培训我市职教涉农专业教师160余人。到目前为止, 虽然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已经达到了40%, 但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少, 校企合作通道不畅通, 企业参与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欠缺, 导致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实践技能水平普遍较低, 结构性短缺严重, 具有过硬职业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远达不到国家有关要求 (省重点专业建设要求双师型教师最少应占专任教师的60%。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标准要求双师型教师应达80%以上) 。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难以满足行业、企业的要求, 特别是日益增大的制造业、现代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等新兴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全省实施“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富民强省战略, 哈尔滨市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新战略, 对我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需求提供了需求性动力, 双师型教师的结构性短缺显得更加突出, 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通过有针对性的企业实践及生产一线岗位的培训, 加快建成能够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教育质量水平, 支撑哈尔滨市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运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当务之急。

二、行业、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具有直接、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 或者说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会直接与参与到企业的发展, 没有行业、企业的需求和支持就没有职业教育。

1. 行业、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到来, 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企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生产社会化。以职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在人才培养目标, 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等要求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对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相应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必须有行业、企业参与, 才能克服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学院式”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缺欠, 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2. 双师型教师是联系企业和中职学校的桥梁和纽带。

校企合作主要包括招生合作、资金合作、资源合作、研发合作和产业合作, 深度合作的基础都不能缺少双师型教师的作用。企业和学校双方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 彼此尊重利益诉求。双主体平等平衡, 自愿结合, 形成内在动力和外驱力, 互惠双赢, 使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必然。

3. 开发双师型教师资源是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了解现代企业及其管理和发展理念, 掌握现代技术、工艺及其发展理念, 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水平, 从根本上改变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与企业需要、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其他教育类型的主要不同之处。

三、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 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现途径、对策及建议

企业与职业学校担负着不同的社会职能, 人们往往把教师培训看作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行业、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会产生经费、安全保护、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和冲击等实际问题, 又由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 企业轻而易举可以录用到人, 所以企业对职业教育教师到一线参加培训态度不积极。如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笔者有如下思考:

1. 成立职业教育集团。

大型企业从企业需要和企业利益出发, 组成行业性和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 构建校企合作教育联盟组织机构, 这是实现规模化教育与生产结合的有效机制。集团由市政府、中职学校、行业、企业等方代表组成, 也可以吸纳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院所和教育专家学者作为创新智囊团队。政府要赋予组织法律地位。建立创新的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各项制度, 包括监督问责机制。工作成员要对政策法规有把握能力, 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新理念、新动态, 掌握国内外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要有清晰的业务定位和专业化分工管理和网络化的服务体系, 促进校企合作最终从点对点, 逐步发展到点对面、面对面。规范的组织机构功能使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培训成为可能。国外也有许多企业参与学校教师培养的联盟组织成功案例, 例如标致 (Peugeot) 、雷诺 (Renault) 等。

2. 政府引导和扶持。

制定和出台政策, 增加投入。设立以奖代补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建立优秀双师型教师人才政府津贴奖, 并鼓励企业工程师、技师利用部分时间到学校教学和讲座。减轻企业经济负担, 在企业补贴和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继续制定和出台减税和免税等相关优惠政策, 并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 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此外要在宣传上造势, 为积极参与学校教师队伍培养的企业做好舆论导向, 并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 使企业在社会中赢得相应的社会效益。

3. 立法保障。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学生报酬的企业, 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但是, 没有规定优惠政策的细则, 操作起来没有依据, 政府应加大调研力度, 制定科学合理的细则, 完善这一政策, 并使之成为刚性制度。

4. 构建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

调动企业积极性单靠企业的奉献精神和领导的人际关系是缺乏持续性的。要在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规格、目标、制订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和管理的法规、开发务实的课程和教材、制定到企业实践教师的劳动保护和安全保险条例等方面, 保障企业以自身发展和需求为目的参与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的全过程, 保证企业正常运营不受干扰, 避免企业承受过重的负担。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进一步开拓, 需要方方面面搭建平台, 创造条件。

5. 学校要保证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实践活动。

在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和安排实习、就业的过程中, 为教师实践能力开拓提升空间。教师直接到企业、进车间的培训模式, 能使教师熟悉企业工作过程, 拓宽专业教学思路。教师了解现代企业经营和管理理念, 了解市场和行情, 更快捷地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有利于提高教师双师型能力水平, 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增强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对接, 优先为企业提供优秀双师型教师、优秀实习生和优秀毕业生, 逐步为企业提供更加广泛的指导和服务。增强教师职业性价值, 也使企业利益进一步提升。

例如, 2011年,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与市教育局联合创新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培训方式, 为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原理又善动手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采取专业教师直接到企业进车间的培训模式, 对财会、服装、数控3个专业, 共计104名教师进行了培训。强化实践操作, 参与生产过程。本着内容贴近实际需求、规范管理的原则, 按专业大类, 联合企业建立在职的专任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实践活动的基地, 逐步完善在职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全过程的制度。

6.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

学校和企业没有竞争关系, 其利益具有相关点和相同点。建立企业培训的人才库或教授流动站, 让教师成为企业形象的大使和代言人, 提升企业形象工程的知名度、美誉度, 扩大企业的广告效应。企业的技能能手也可以作为职业学校的客座教授, 对双师型教师传帮带, 最快速地满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企业可以慎重选取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在学校建立生产实训基地, 满足双师型教师业务提高需要的同时, 也可以利用学校这部分资源面向市场开展生产、服务经营和员工各方面的培训。加强培训基地之间在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培训项目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挖掘和利用学校丰富的人力、人才和科技资源, 利用学校内生产车间开展生产加工和研究开发培训等, 校企双方互惠双赢, 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文化相融。

教育家型教师 第8篇

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

当前很多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没有准确的定义和内涵, 普遍存在“双证论”、“双能力论”和“双证+双能力叠加”的说法。然而关于“双师”型教师定义和内涵在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 (教高厅[2004]16号) 附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 (下称“方案”) 中就已经明确。“方案”明确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 (或以上) 教师职称, 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技术职称 (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 (2) 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计算)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应用技术研究, 成果已被企业使用, 效益良好; (4)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使用效果好, 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1]“方案”中的“双素质教师”实际就是我们所说的“双师”型教师。

准确理解“双师”型教师内涵必须从职业教育的特点来理解。在我国, 职业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 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具备“教书育人”的素质, “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在“双素质”, 要求职业院校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 必须具备教书育人的素质, 同时还要具备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指导学生实训的社会公共服务素质。

二、当前集团化办学模式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校企双方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合作机制不健全。

当今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的“双素质”。但是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是一毕业就参与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虽在教育教学上具有一定的理论素质, 但是由于缺乏在企业的工作经历, 所以在指导学生实训和实践方面明显凸现出能力不足, 无法达到高职教育的要求。而国家层面强调高职教育要做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但是由于企业和高校分别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 各自的使命不一样, 导致在实际的合作操作中并不顺畅。特别是在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 没有形成具体可行的校企合作指导方案, 学校很少派出专业老师参与企业生产或管理实践, 企业也几乎没有为学校培养老师提供技术或场地方面的支持。很多老师虽然在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过程中也深入到企业当中, 但只是参与管理学生的工作, 并未能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管理当中, 自然也就没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更没能在指导学生实训等能力方面得到锻炼。

2. 政府和职业院校在管理上对“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机制不完善。

当前, 政府和职业院校从管理上对“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机制不完善, 表现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奖金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没有特别的激励机制。比如在职称评审过程中主要重视的是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多少, 忽视了教师具体的教书育人和指导学生实训的工作业绩, 导致很多教师不能专心于提高教学技能和指导学生实训工作中, 而是为了评职称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撰写论文当中, 从而削弱了教书育人和指导学生实训的精力。长期如此, 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工作积极性必将受到打击。另外在工资待遇和奖励方面上, “双师”型教师也没有在薪资待遇或者补贴方面得到额外的补助, 对在实训指导或者技术开发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双师”型教师, 也很少得到额外的奖励, 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 政府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监督不到位。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目标要求, 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存在监督上不到位。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虽然对“双师型”教师提出了建设要求, 但是在具体的检查量化标准上还是不够完善, 且仅仅在评估时进行检查, 从检查的情况来看, 大多数的职业院校没有把“双师型”教师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 存在应付现象。

三、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实施策略

集团化办学是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在政府倡导下组建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它是适应产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涵盖了职业学校招生、培养、就业、发展的全过程, 有利于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 是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在集体化办学框架下, 利用各办学主体的优势, 实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常态化, 不断提升教师的“双素质”。

1. 明确“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主体。

集团办学框架下“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主体是院校, 职业院校应把“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当作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 要在培养制度建设、经费支持、培养时间、培养激励上给予高度重视, 特别是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 职业院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集团办学框架下企业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第二责任主体。当前, 职业院校教师普遍缺少企业工作经历, 如何让教师弥补这一经历, 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校企双方应该共同达成校企合作机制, 形成具体可行的校企合作指导方案, 明确双方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责任。同时政府、行业部门、院校应努力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 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双师型”教师需要的相应专业技能考试。

2. 建立职业教育集团下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相互交流制度。

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模式下, 利用职业教育集团内企业和职业院校关系的绑定优势, 研究制定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相互交流学习常态制度, 对提高教师实践和指导学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也是深化产教融合, 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相互交流学习制度要明确教师和企业员工的责、权、利, 要按项目运作方式来运行, 对于参与教师和企业员工相互交流学习活动的教师和企业员工要有一定的经费补助。有关经费补助来源于集团办学经费。一方面可以让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够参与企业真实运转, 弥补实践方面经验的不足。一方面, 可以让企业参与学生的教育,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师和企业员工定期交流可以让职业教育和企业更加有机融合。

3. 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机制。

集团办学框架下, 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机制。政府要下放职称评审权, 让高职院校具备独立评审教师职称评定权利。高职院校具备独立评审权利就可以围绕“教书育人”、“指导学生实训”、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进行评价, 着重考核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集团办学框架下, 企业鼓励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有利于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新一代员工,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力度。

在集团办学框架下, 作为政府和学校、企业三方应共同担负起“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 既要加强培养新的“双师型”教师, 还要对具有“双师型”教师能力的老师进行进一步的培养提高, 比如通过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到国内相关的企业进行学习培训、挂职、顶岗工作等, 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 比如提供各种职业证书的培训考试, 给教师提供参加或观摩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机会。通过加强职中培训来提升教师素质, 培育出既能理论教学, 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另外, 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机制, 做到贯彻落实教育部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同时培训中要注重培训的实操性和针对性, 要推进集团内学校和企业共建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

5. 落实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监督。

集团办学框架下, 集团管理层要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施过程进行监督, 确保各建设主体按照设定的培养方案落实, 确保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相互交流等制度的落实。国家层面要制定和完善职业教师专业发展标准, 出台“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把“双师”型教师标准进一步明细和量化, 便于督促和检查。

摘要:职教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在集团化办学模式下, 如何实现“双师”型教师培养是集团化办学的核心任务。本文就当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施策略, 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职教集团化办学,“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 (教高厅[2004]16号) [Z].

教育家型教师 第9篇

“广东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现状研究”这一课题, 是针对河源市卫生学校在卫生部科研基金课题“卫生职教双师型队伍建设‘一对一’构建模式研究”[1]结束后所遇到的新问题而提出的。

2009 年3 月17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11 年2 月12 日, 卫生部颁发了《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 》等文件。这意味着国家对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新的要求。

为了响应党和国家对于卫生职业教育的新期许, 也为解答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提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到底从哪里来, 有哪几种渠道, 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应是什么样的, 应该有怎样的管理考核制度和保障措施系列提问, 特别是为了解答双师型教师遇到的新疑问, 河源市卫生学校适时启动新课题立项工作, 并结合刚入选国家第一批中职示范校创建单位契机, 紧紧围绕新问题, 锁定新思路, 深入探索、精心设计、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课题探索者还注意到教育部2013 年9月20 日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 增加了对课题研究的动力和信心, 加快了课题研究的工作步伐, 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身上的责任和使命。

2 课题涵义

2.1 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

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是根据职业教育结构体系与类别理论, 结合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行业的习惯分类, 对医药和卫生两大职业体系进行归纳分类的名称。但在我国各级各类卫生职业院校, 通常将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称为卫生职业教育。

2.2 双师型教师

目前, 由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部门提出和整理出的双师型教师定义有10 种以上, 而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上是引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定义而展开的, 极少联系卫生职业教育实际, 以致经常出现片面的教条理解而导致实际工作应用中的缺项、漏项或误项。

本课题探索者提出的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定义是:拥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和职称证书、卫生专业技术执业或职称资格证书、卫生专业技术临床注册证书或卫生专业技术临床定期考核证书, 并在卫生职业院校从事教学工作, 同时还在医药卫生单位临床岗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医务人员。即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双证”, 还要有“双岗、双过程”, 要名副其实。

2.3 卫生职业教育医学专业思想

卫生职业教育医学专业思想, 是指在卫生职业院校从事医、教、研工作的专业教师所拥有的医学科学思想。具体是指卫生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对基础医学、应用医学、技术医学和人文医学等学科的认识及思考程度、重视程度、参与程度、使命感等。

2.4 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

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是指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对所在院校开展的医学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学习、专业实践 (临床) 、临床进修、继续职业发展 (继续医学教育) 、科研、医学学术活动、院校领导和专家团队医学专业传播等活动的参与及思考程度。

2.5 广东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现状研究

广东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现状研究, 就是课题探索者在广东省区域内, 采取分层抽样方法, 选取一定数量的卫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所在院校开展的医学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学习、临床工作、临床进修、继续职业发展、科研活动、学术活动、院校领导和专家团队医学专业传播活动等基本情况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同时在相关理论指导下, 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从中获取课题研究成果或若干新理念、新观点、新答案, 也可以提出推广研究成果的若干建议。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收集与医学专业思想、实践活动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 获取相关参考信息、研究素材和理论指引。

3.2 调查研究法

通过随机抽样, 深入相关卫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中, 展开无记名现场问卷填写、非正式座谈会、个别交流沟通等调研活动, 获取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参与各种医学专业活动的真实情况、对卫生职业教育工作的真实感受、对教学岗位和临床岗位的真实想法以及其他有关卫生职业教育的真实信息。

3.3 分析资料法

认真、详细、全面、科学地分析所得到的各方面原始数据和信息资料, 客观地进行呈现和解释, 保证统计数据和调研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

4 理论支撑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认识规律的理论; (2)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实践规律的理论; (3)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同志关于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要指示; (4) 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教育部、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的有关医学教育、卫生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

5 研究目标

(1) 探索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与“双证、双岗、双过程”之间的关系。

(2) 探索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与卫生职业教育医、教、研各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3) 探索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与卫生职业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

(4) 探索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与卫生职业院校附属医药卫生机构之间的关系。

(5) 探索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临床岗位与医疗卫生行业校企合作之间的关系。

(6) 探索从卫生职业教育合格双师型教师、骨干双师型教师到双师型教师带头人的成长路径和成长规律等问题。

(7) 探索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如何成为临床岗位的名师、教学岗位的名医等问题。

(8) 探索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双使命、双责任、双权威”与“双收入、双利益、双回报”之间的关系。

6 研究步骤

(1) 前期阶段 (2013 年11 月至2014 年9 月) 。

(1) 2013 年11 月, 做好课题正式批准立项文件签收和学习理解等工作。

(2) 2014 年1 月,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做好课题开题准备工作, 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重新报送课题项目正式申请书和课题研究方案;培训课题组成员。

(3) 2014 年2—5 月, 开展课题调查问卷起草、内容讨论、修改、征求意见等工作。

(4) 2014 年6—8 月, 开展问卷试调查、试检测以及再设计、再修改工作。

(5) 2014 年9 月, 前往广东省卫生职业教育协会, 征求我省卫生职业教育领域老领导、老专家对调查问卷的修改意见;请广东省卫生职业教育协会领导和专家按随机抽样方法, 确定课题研究对象数量及分布区域, 确定调研行动路线和具体方法。

(6) 2014 年9 月, 撰写并发表课题项目第一篇学术论文《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探讨》。

(2) 中期阶段 (2014 年10 月至2015 年7 月)

(1) 2014 年10 月, 开展全省12 所卫生职业院校抽样单位的现场问卷填写、非正式座谈会、个别交流沟通等调研活动。

(2) 2014 年11 月, 进行课题研究中期各项总结工作, 撰写和报送中期工作报告, 填报相关中期工作报表。

(3) 2014 年12 月至2015 年6 月, 进行调研资料的整理、录入、校对、再录入、再核对、再录入, 确保录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原始性。做好录入后资料的统计学分析、整理工作。

(4) 2015 年7 月, 撰写并发表中期阶段工作论文《“广东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现状研究”课题调研与思索》。

(3) 后期阶段 (2015 年8 月至11 月)

(1) 2015 年8—9 月, 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分析并撰写课题科研论文《广东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现状抽样研究》。

(2) 2015 年10 月, 做好课题结题各项准备工作, 进行课题成果鉴定。撰写结题报告、研究报告、课题成果公报、课题成果网上发布词, 进行鉴定结题申请书填报和课题鉴定材料装订工作。

(3) 2015 年11 月, 完成其他各项课题结题工作。

7 课题研究内容

(1) 开展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等五大新概念及相关理论的探索研究。

(2) 开展能够基本反映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活动的调查问卷设计工作。

(3) 开展广东省卫生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

(4) 开展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与“双证、双岗、双过程”之间关系的研究。

(5) 开展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与提高卫生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卫生职业院校附属医药卫生机构之间关系的研究。

(6) 开展提高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待遇可行性的理论研究。

8 研究成果

(1) 本课题探索者首次在全国卫生职业教育领域, 提出了卫生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思想与医学专业思想、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思想与医学专业思想五大概念, 完善了我国卫生职业教育理论体系[2]。

(2) 本课题探索者首次在全国卫生职业教育领域, 提出并论证了双师型教师只有先具备临床岗位职务和持续临床实践, 才能具备教学资格, 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的新观点, 为我国有关部门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和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提供工作思路[3]。

(3) 本课题探索者首次在全国卫生职业教育领域, 提出并论证了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思想和医学专业思想, 比拥有双师型教师称号意义更重大的新观点, 为各卫生职业院校加强医学专业思想建设提供了若干理论根据[2]。

(4) 本课题首次在全国卫生职业教育领域, 围绕双师型教师基本情况、医学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学习、临床实践、临床进修、继续医学教育、科研、学术和接受卫生职业院校专家团队与领导医学专业思想传播等活动内容, 深入卫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进行现场无记名问卷调查、非正式座谈会等, 从而掀开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探索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新路径的序幕。概括和总结与双师型教师成长、与医学专业思想积累密切相关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状况。同时, 总结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与“双证、双岗、双过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卫生职业教育毕业生群体质量、国家新一轮医改成败之间的关系等[4]。

(5) 首次在全国卫生职业教育领域提出和论证了要建立卫生职业院校附属医药卫生机构建设机制, 建立双师型教师“双岗、双过程”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让更多的医务人员成为临床岗位名师、教学岗位名医, 让更多的“名医名师式”双师型教师名正言顺地收获体现自己劳动价值的分配成果等新观点[3]。

9 应用前景

(1) 如果全省卫生职业院校普遍落实“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先具备临床岗位职务和持续临床实践”这一新观点, 将极大地提高全省卫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临床岗位能力, 进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同时, 通过医学专业教师参与临床岗位工作, 也部分改变我省相关医疗卫生岗位存在的医务人员隐性比例问题。

(2) 如果全省卫生职业院校普遍建立双师型合格教师、骨干教师、教师带头人培养、使用、考核制度, 普遍建立双师型教师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对接平台, 普遍建立包括双师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临床岗位发展计划、教学岗位发展计划在内的人力资源开发制度, 将迅速改变全省卫生职业教育师资质量不高的局面。

(3) 如果国家有关部门接受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双岗、双过程、双责任、双使命”理念, 接受其“双权威、双奉献”地位以及必须名正言顺地获得从教、从医“双分量”技术劳务收入这一新观点, 将可能迅速改变全省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短缺问题, 进而改变全省卫生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不高的局面。

摘要: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如何?双师型教师“传医”资格如何确定?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现状研究为此提供了客观的表述。研究人员发现, 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虽然被多份国家级文件反复强调, 但双师型教师“双岗、双过程”的重要性很少被提及;双师型教师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医学继续教育对接平台至今仍未搭建, 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培养主阵地鲜为人知。为期两年的广东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现状研究工作, 探讨了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异同点, 揭示了卫生职业院校附属医药卫生机构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提出了卫生职教双师型教师“医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卫生职教梦”理念。同时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让更多的双师型教师成为临床岗位的名师、教学岗位的名医;让“名医名师式”双师型教师名正言顺地品尝体现自己从医、从教“双权威”价值的劳动成果。

关键词: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

参考文献

[1]钟冬民.河源市卫生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一对一”构建模式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1 (6) :13-15.

[2]钟冬民.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探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4 (5) :8-11.

[3]钟冬民.广东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医学专业思想现状抽样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5 (5) :5-25.

教育家型教师 第10篇

一般认为全科型小学教师是由具备相应资质教师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按照这个定义, 全科型小学教师具有“知识博、基础实, 素质高、能力强, 适应广”的特征 (周德义、李继武, 2007) 。

2 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还处于短缺状态, 教育资源的配置还很不合理, 尤其是教育欠发达省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 学校规模10人以下的占相当的比例, 有的甚至是一人一校, 在现行的教师编制标准的前提下, 这些学校不可能也不必配置足够数量的单科教师, 客观上要求每个教师必须能够胜任各科教学, 有时还要求能够“包班” (周德义、李继武, 2007) 。目前, 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还有相当多的小学尚未开设英语课, 主要原因是没有教师。师资短缺是普及小学英语课程的主要瓶颈。在开设小学英语课程的学校也还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 导致教师教学负担重 (王蔷, 2011) 。

3 教育观念的转变

正确的观念是行动成功的第一步, 教育观念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背景, 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 (卢琦, 2010) , 因此作为身处教育改革第一线的英语教师, 转变教育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教师要认清以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为目的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大中专院校的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 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有其特殊性。根据国际上关于外语对低龄儿童发展的研究, 我国的小学英语课程定位更突出了其人文价值 (王蔷, 2011) 。在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重要的不是英语知识系统的累积, 而应是语言基础的夯实, 如正确的语音语调, 以及培养小学生对英语以及英语文化的兴趣以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课程要通过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等符合儿童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过程, 使小学生爱学英语, 乐学英语, 会学英语, 以从根本上摒弃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 充分体现小学英语课程对国家和儿童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王蔷, 2011) 。

4 课程内容的调整

(1) 教材的选择与革新。教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本新疆教育学院面向高职高专层次的英语授课主要采用的是《新编实用英语》这套教材,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高职高专的实用性人才, 这显然不能全然满足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需要, 但又因为高职高专教学对象来自不同的专业, 并不全是师范类专业,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又不能全面抛弃培养应用性高职人才这个目的。于是, 在总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 课改小组本着“去一点, 加一点”的宗旨对英语课的教材进行了重组。“去一点”指的是去除原本教材中并不核心的内容, 如每个单元的阅读部分, 第一篇文章改为自学部分, 课堂上教师只做重点评讲, 而第二篇课文则凭学生的兴趣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加一点”指的是在原有课本基础上, 加入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 如英文书写技能训练, 英语歌曲教唱技能训练, 英语游戏组织技能训练, 简笔画辅助教学技能训练等。这样就很好地兼顾了两个教学目的。

(2) 口语教学的改革。在此次英语教学改革中, 变动最大, 需要课改组成员们的思想有较大转变的就是口语教学的改革。在原先的英语口语教学中, 强调的是学生对专业性语言知识的掌握, 如商务英语, 文秘英语等, 教学重点在于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而忽略了基础语言技能的培养, 如正确标准的语音语调, 而这恰恰是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中最为重要的。其次, 对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也不能忽略英语课堂用语的训练, 包括如何用正确的英语组织课堂, 对学生发出指令等。把上述两者结合就是口语教学改革的关键。

5 教学模式和方式的改革

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的更新需要新的教学模式作为支撑。教学模式分为“教”的模式和“学”的模式, 教学方法的革新最终是为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5.1 教师的课堂示范性在教学技能训练中的重要性

作为全科型小学教师, 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 还必须兼顾英语教学技能的学习。而学生的学习阵地除了正式的课堂外,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也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如教师的语音语调, 英文板书的书写, 课堂教具的制作, 课堂活动的组织方式等。教师应利用自身的宝贵资源, 注意言传身教。教师在课堂上的良好的示范作用无疑会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2 分工合作式学习及小导师制

在培养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 传统的以教师主动教, 学生被动地学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现在的培养需求。在新的教学理念下, 学生应作为学习的主体, 从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的教学结合,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小导师制和分工合作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 学生被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在每个教学技能的培训模块中, 都会产生一位负责人, 这名负责人在这些模块中成绩都比较优秀, 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带领小组成员进行组内观摩、小组展示等活动, 以达到以点带面、共同进步的目的。在课堂模拟教学中, 小组成员实行分工合作的形式, 把一堂课按照教学步骤分成若干个环节, 每位组员负责其中之一, 这种既分工又合作的模式不仅可以使每位学生熟悉每一个教学步骤, 而且能对整堂课产生整体认知。

6 教学评价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反馈, 也是对教学环节的整体评估。以前的教学评价采取的是一考定论制, 注重的是期末考试成绩, 考核的是纯粹的语言知识, 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显然不能适应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 因此教学评价的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首先, 评价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评价不再由一次考试决定, 而是由语言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考核共同决定。教学技能的评价分为教师基本素质和课堂教学两种评价体系。教师基本素质评价包括语音语调、英文书写、简笔画、教具制作等。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案的准备, 教学环节的设计, 课堂的驾驭水平等。最终成绩由这两方面共同决定。其次, 采取分段式进行教学评价。评价次数由原来的只在学期末评价一次的终极性评价改为根据教学阶段进行的分段式评价。评价方式更加科学, 反馈更加快速有效。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 全科型小学教师逐渐进入中国教育者们的视线, 但培养的层次全是面向本科师范类专业。与此不同的是, 高职高专的师范类专业有着自身的特色, 但在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的模式下进行教学还是一条全新的道路。本文重点探讨在高职高专层次下, 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下英语教学在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方面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全科型小学教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卢琦.全科型培养模式下高师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11) .

[2]王蔷.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政策与实施分析[J].中国外语, 2011 (7) .

多型教师,生花教学 第11篇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24-01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多重的身份,既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各角色聚集一身的策划者,就要求教师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聚趣味、创新、享受、发展等多型教师于一身,呈现出活泼、多彩、有效、生花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多能型;趣味型;创新型;享受型;发展型

《教師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认为: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最根本的是对角色的挑战,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必须对新型教师的角色进行认真思考和重新定位。我认为新课标下的教师应具有多重的身份,既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各角色聚集一身的策划者。如何把教学组织得活泼、多彩、有效、生花是每位老师的追求之一。

1“多能型”教师,让教学独具天地

现在都提倡素质教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硬教给学生知识,课堂要有活力、有乐趣、有和谐。课堂上多讲笑话,把文本知识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讲故事,开展语文活动等方式有助于促进教学。如在进行外国名著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应的影片:《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课堂上我适时播放一些电影片段,鲜明的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对于“中华民风民俗”同学们接触的内容相对片面,课前让他们搜集最喜欢的国家民族和特色节日,从兴趣入手,用多渠道收集民俗风情材料,教学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感受各自独特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学生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学会沟通,要尽量与他们交流的,做游戏。聊聊天,亲近亲近,既加强了联系,又增添了生活的趣味,何乐而不为呢?

2“趣味型”教师,让教学彰显魅力

知识面广、一手好字、能歌善舞、再加上你的好口才,这样的老师会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丰富,就有了丰厚的底蕴,课堂上妙语连珠、随性而发的即兴演讲、脱口而出的文章会让你的学生羡慕不已。例如在教学《灯光》时我结合当地烈士亭傍晚璀璨的的灯光景观,把革命战士英雄事迹穿插于教学中,孩子们更深刻的体会出流血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更有力地说服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教师,字也是你无声的语言,他们下意识模仿老师的字体,尤其是钢笔速写出圆润方整的正楷字,毛笔挥洒出龙飞凤舞的大字,学生惟有称奇。教师的语言具有魔力,有煽动力,它能扣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高能型的教师让你的教学独具广阔天地。

3“创新型”教师,让教学突显个性

创新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这种创造性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新的教育学知识”。教师是以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过程。也是新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大胆创新,把自己的经验、探索和思考融合到教学设计中去,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桃花心木》就是属于此类的文章,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生活在不确定中是对自身的一种历练。试想未来的不确定你将如何对待。从“学”出发,为“学”而“教”,突显学生的个性。实践证明有创新的教师更能激起学习的动机。因此,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具备设计意识、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

4“享受型”教师,让教学享受其中

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我们的教学可以焕发无穷的活力,无论对教者还是学者来说这都是种享受。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教学《难忘的小学生活时》当我把近几年班内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展示出来时,他们的情绪激动不已、忽悲忽喜的表情、踊跃的类似于演讲的发言,每件每次都享受着一路走过的喜怒哀乐;在“依依惜别”环节中同学们的交流感人肺腑,还有那些自编的纪念册,每时每刻都享受着最幸福的感觉!教学时营造那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广泛的互动,可以启发开拓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的实践,以此激发探索未知领域。教师是教学活动“平等中的带路人”,与学生共同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相互协作,交流情感的其间,教师不仅享受教学,就连学生也在享受中学习。

5“发展型”教师,让教学改进更新 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指路人,学习知识的启迪者,情感发展的建构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健康向上的激励者。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思想上求上进,业务上求发展,教学上求更新,勤学习,多反思。作为教育教学的探究者,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审思、研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改进,新的课程内容要靠教师去实现,新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要靠教师去探索,做一个发展型教师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作为当代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所以我们必须尽快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以丰富的创造性和敏锐进取的精神,大胆探索,随时准备好自我更新,迎接新的挑战,新的教学将在我们手中描绘出精美的画卷,描绘出灿烂的明天。

做一个反思型教师 第12篇

关键词:反思,教学反思,教师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扉页写道:“《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使每个基督王国的一切教区、城镇和村落全都建立这种学校铁一样可靠的引导, 使男女青年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 纯于德行, 习于虔敬, 这样去学会现世与来生所需要的一切事项。”这段话对现代教学做了一个非常精辟的概括。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它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德行, 更要我们不断批判反思。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思就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来对自己作出的行为、决策, 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这就需要我们反思课堂教学是否遵循了教育规律,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适当的语言观。如果不去反思或反思的方法不妥当, 就会导致困难与矛盾的存在, 使自己有一种挫折感、自责感。以下是我在教学活动中的几点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亮点的反思

所谓“亮点”就是教学中独特、新题、成功之处。它可以是帮助学生感悟文章的一个有效问题设计, 可以是平等、自主、合作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可以是学生与文本的一段精神对质, 可以是师生情感碰撞、交融的一瞬间, 可以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的总结习题……凡是让教师激动、兴奋, 甚至有些得意之处, 都是值得反思的好内容。

例如:我曾执教SEFC Book 2A Unit 9 Saving The Earth一课, 课文在介绍自然、新技术和环境时, 字里行间流露出由此产生的忧虑和危机感。新技术的发明使用, 以及人类本身的乱砍滥伐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他们不容易理解作者的这种忧患意识。于是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 找出现在地球上环境的真实现状, 并配以这个时期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 再展示出几十年前地球上美丽山河的照片。通过图片强烈对比, 学生深刻理解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在恶化, 表达了对恶劣环境的一种忧虑, 突出了课文的主题:Saving The Earth。最后, 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地球环境的恶化, 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提出解决方案:从自身做起, 节约用水, 禁止乱砍滥伐, 保持生态平衡, 控制人口增长, 加大宣传力度, 等等。通过以上教学环节, 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文中隐含的情感因素。

二、对重点难点的反思

怎样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接受重难点的部分内容?有学生对定语从句这一语法现象深感迷惑, 我在黑板上呈现如下汉语例句: (1) 我知道今晚他回来; (2) 我不知道今晚他是否回来; (3) 我不知道他今晚什么时候回来。然后让学生分析汉语成分, 学生很快指出三个句子的定语是:今晚上他回来;今晚上他是否回来;今晚上他什么时候回来。接着板书以下三个复合句: (1) I know that he will come back this evening. (2) I don’know if/whether he will come back this evening. (3) I don’t know when he will come back this evening.学生通过分析, 很快发现宾语从句是由“that if/whether”和“when”引导的, 宾语从句的语序是陈述语序。

在上述语法教学中,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 既能很快理解宾语从句的意义, 又能较好地掌握其用法, 很快简化看似复杂的语法知识, 轻松掌握语法规则。

三、对教学败笔的反思

将理解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疏漏之处记录下来,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例如: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时, 我出现了两大疏漏:一是讲评题目时, 非常重视对学生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指导, 但忽视了站在学生角度换位思考之后再加以引导, 因而导致了部分学生在个别相似题目上反复出错, 这说明我的点拨仍不到位。二是平时只注意到学生阅读的训练量和解题正确率, 却忽略了解题速度。通常只布置课后阅读作业, 课上很少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结果学生考试时总觉得时间特别紧, 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会做的题目也没来得及做的现象。记录下这些对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对学生的独到见解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学生发表独到见解是教师事先没有想到, 但在教学中偶有发生的现象。具体可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出人意料的表现, 令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和与文章背景相关的独特体验等。这些内容很有研究价值, 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钻研教材, 钻研学生, 另一方面可以在反思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 以达到真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另外, 对学生作业中暴露的问题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或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迸发的智慧火花等也很值得反思。在批改学生作业时, 我发现学生书面表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不会审题, 句子的五种基本结构不清, “for example”和“Such as”的区别不清, “also”在句子中的位置经常放错, 不会正确表达时间, 汉语或英语交替出现, 等等。我将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整理, 并在短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结果,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教学反思的内容还有很多, 各人应视自己的情况而定。真正要通过反思教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己, 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尹刚, 陈静波.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上一篇:春节家宴健康食谱下一篇:古诗词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