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

2024-08-15

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精选7篇)

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 第1篇

关键词:社区,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个体化干预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心血管病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其主要组成成分是肥胖病尤其是内脏型肥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以甘油三酸酯(Triglyceride,TG)血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血症为特点的血脂紊乱以及高血压[1]。本文观察分析南海区社区MS高危人群健康管理及个体化干预效果,从而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现进行如下报告。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沙头街道管辖的7个行政村为研究区域,以政府组织健康村体检及居民医保一年一度健康体检筛选出的MS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其中MS高危人群定义,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对于中国人群MS的诊断标准为,具备以下4项中的3项或以上者可以诊断为MS高危人群[2]:(1)超重和(或)肥胖:身高体重指数≥25.0 kg/m2;(2)高血糖:空腹血糖≥6.1 mmol/L及(或)餐后2 h血糖≥7.8 mmol/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3)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 mmH g,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确诊为糖尿病,或已接受降糖治疗者;正在使用贝特类或烟酸降脂药物者,他汀类除外;发生心肾功能不全、明确心绞痛或已作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心肌梗死、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心脑血管事件者;有严重心律失常、精神系统疾患、药物或酒精成瘾者;对于本研究药物过敏或禁忌者;不能坚持治疗,中途自行改变干预方式,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定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入选高危人群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50例采用健康管理和个性化干预措施,对照组50例不采用任何干预手段。干预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58.1岁,高血压患者23例、糖尿病患者7例、肥胖患者20例;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58.7岁,高血压患者20例、糖尿病患者11例、肥胖患者1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干预组患者实施健康管理方法,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且根据居民个体化情况为其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其中包括饮食结构调整、运动指导以及药物治疗,如控制总热量、减低脂肪摄入,对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BMI≤30者,给予每日1 200 kcal低热量饮食以控制体重,每日进行轻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30 min,若患者为糖尿病患者予以二甲双胍和胰岛素增敏药噻唑烷二酮类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空腹血糖、负荷后2 h血糖、TG。

1.3观察指标根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颁布的MS各组成成分理想的治疗目标为控制标准判定MS高危人群的干预效果:各项指标达到经干预后,有干预效果需达到的以下要求:体重降低>5%,血压<125/75 mmH g,LDL-C<2.6 mmol/L,TG<1.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1.04 mmol/L(男)或>1.3 mmol/L(女),空腹血糖<6.1 mmol/L,负荷后2 h血糖<7.8 mmol/L[3]。

1.4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居民的指标优于对照组,总胆固醇、TG、LDL-C、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等均比对照组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美国等西方国家已针对MS人群开展健康管理医疗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建立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人群健康筛选,降低人群危险因素,减少慢性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改善社会致病因素,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使疾病防治达到最佳的服务水平[4]。

对社区MS高危人群实施个体化干预,包括:运动指导:根据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及相关因素制定适当运动计划;坚持持之以恒的运动,建立活动的习惯,运动项目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饮食结构的调整:根据患者身高、体重、血糖、血脂、年龄及体力活动水平制定适当食谱,注意控制主食量,改变饮食结构以减少热量摄入。药物干预则主要是指干预组成员首先给予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运动方面干预,6个月后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及抽血检查空腹血糖、血脂,如仍有血压、血糖及血脂偏高,需进行个体化药物干预。MS高危人群血压控制目标主要根据其靶器官损害和相关临床并发症的情况,药物选用原则为剂量适当,联合、长期、长效,根据循证医学优先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其次为长效钙拮抗剂[5]。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个体化干预后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善,能够有效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减少各种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立群,聂雷,龙美洁,等.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高危人群合并高尿酸血症及同时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2):138-139.

[2]陈凤仪,卢柳霞.社区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8):3718.

[3]李彦兰.有效控制饮酒对预防代谢综合征及IGR的护理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21):211-212.

[4]张如意,陈容平,王娇,等.三种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在中老年糖尿病高危人群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3,34(14):2183-2186.

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 第2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分别选自湖州市吴兴区 (干预组) 和南浔区 (对照组) 的各1个农村社区, 按整群随机抽样法基线调查时共确定社区年龄在18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1 057人, 平均年龄为 51.19岁, 男女性别比为0.68。其中吴兴区社区538人, 平均年龄52.59岁, 男女性别比为0.52;南浔区社区519人, 平均年龄49.74岁, 男女性别比为0.89。结局调查时共失访33人, 失访率为3.12%。

1.2 研究对象的分级

1.2.1 MS患者:

根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CDS) 建议MS诊断标准》, 具备以下4项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诊断为MS患者:①超重和 (或) 肥胖:BMI≥25.0 (kg/m2) ;②高血糖:FPG≥6.1mon/L及 (或) 2hPG≥7.8mmol/L, 及 (或) 已经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③高血压:SBP/DBP≥140/90mmHg, 及 (或) 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④血脂紊乱:空腹血TG≥1.7mmol/L, 及 (或) 空腹血HDL-C<0.9mmol/L (男) 或<1.0mmol/L (女) 。

1.2.2 MS高危人群:

根据工作实际, 并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建议, 只把有1项或2项MS组成成分但尚不符合诊断标准者定为高危人群。

1.2.3 正常人群:

研究对象中除MS患者和MS高危人群以外的人群统称为正常人群。

1.3 分级干预措施

1.3.1 针对MS患者:

有高血糖或高血压组成成分阳性的MS患者, 分别纳入糖尿病或高血压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上述两个组成成分均阳性者, 纳入糖尿病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对纳入系统管理的患者逐个建立专病管理档案, 详细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并发症和每次检查、治疗、干预的信息。糖尿病患者每月进行1次干预, 干预的重点为饮食和运动, 每季度进行一次评估, 视情况调整治疗和干预措施。高血压患者按《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进行危险分层实行分级管理, 一、二、三级管理分别3个月、2个月、1个月干预一次, 干预重点为合理用药和改变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 管理满一年后进行一次效果评估, 视情况调整治疗和干预措施;对合并有超重肥胖和血脂紊乱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同时采取针对性的非药物治疗和干预;为增加患者检查和治疗的依从性, 糖尿病患者每月免费监测一次血糖, 门诊降糖药、降压药在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再分别给予20%减免。

1.3.2 MS高危人群:

有高血糖或高血压组成成分阳性者, 实行糖尿病或高血压病人管理;仅有超重肥胖和 (或) 血脂紊乱者, 列为高血压高危人群, 建立高危人群管理档案, 每季度进行一次针对性干预, 每年进行一次干预效果评估, 视情况调整管理措施。

1.3.3 正常人群:

结合浙江省社区公共卫生项目工作, 进行MS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 每年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不少于一次。

1.4 质量控制

基线和结局调查均由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专业人员进行, 每次调查均设立质控员进行质量控制。随访干预由经过系统培训的社区责任医生进行, 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指导、监督和考核。项目组每季度进行一次指导和检查, 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和不足。

1.5 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AS8.12软件包, 统计方法包括频数分布和χ2检验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MS患病率比较

基线调查时干预组和对照组MS平均患病率为5.49%, 其中干预组为5.58%, 对照组为5.39%, 两组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 (χ2=0.0167, P=0.8971) ;结局调查时干预组患病率为7.03%, 对照组为14.66%, 两者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26.3405, P<0.0001) ;干预组和对照组别作自身前后比较, 干预组结局和基线MS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 (χ2=0.1030, P=0.7483) , 对照组结局MS患病率高于基线的差异有显著性 (χ2=26.3405, P<0.0001) 。见表1。

2.2 干预前后人群分类情况比较

干预前后MS患者、高危人群与正常人群的构成见表2, 基线调查时干预组和对照组三类人群的比例基本相同, 结局调查时无论是干预组还是对照组MS患者和高危人群的比例都上升了, 正常人群的比例下降了。从干预效果看, 干预组MS患者比例结局较基线上升了1.45%, 对照组MS患者比例结局较基线上升了9.27%, 对照组上升更为显著;干预组高危人群比例结局较基线上升了 9.75%, 对照组高危人群比例结局较基线上升了9.76%, 对照组和干预组上升幅度相近。

2.3 干预前后超重肥胖、血脂紊乱患病率比较

干预前后患病情况见表3。基线调查时超重肥胖、血脂紊乱患病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 (χ2分别为1.3535、0.3106, P均大于0.05) , 结局调查时干预组两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分别为11.4368、20.0594, P均小于0.05) ;作自身前后比较, 干预组超重肥胖患病率结局低于基线, 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χ2=3.5373, P>0.05) 。血脂紊乱患病率结局高于基线, 差异有显著性 (χ2=59.6742, P<0.0001) , 对照组超重肥胖、血脂紊乱患病率结局均高于基线, 差异有显著性 (χ2分别为7.1627、152.0099, P均小于0.05) 。

2.4 干预前后人群血压、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干预前后血压、血糖控制情况见表4。基线调查时干预组人群血压控制率低于对照组, 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4.3616, P=0.0368) , 血糖控制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χ2=0.1882, P=0.6644) ;结局调查时两者干预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分别为53.6874、4.0449, P均小于0.05) ;作自身前后比较, 干预组人群血压控制率结局高于基线, 差异有显著性 (χ2=69.2632, P<0.0001) , 血糖控制率无显著性差异 (χ2=0.0543, P=0.8158) ;对照组人群血压和血糖控制率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 (χ2分别为1.2253、3.2724, P均大于0.05) 。

2.5 干预前后心脑血管疾病病患病率比较

基线调查时干预组脑卒中、冠心病两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为2.04%, 对照组为0.38%, 干预组高于对照组, 两者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5.9870, P=0.0144) ;结局调查时干预组患病率为3.80%, 对照组为5.62%, 干预组低于对照组, 两者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χ2=1.8970, P=0.1684) ;干预组和对照组结局调查时患病率均高于基线调查, 分别作自身前后比较, 干预组差异无显著性 (χ2=2.9048, P=0.0883) , 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χ2=24.3482, P<0.0001) 。详见表5。

3 讨论

近年来, 我国居民MS患病率急剧增加, 已达17%左右[1], 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 (NCEP-ATPⅢ) 强调生活方式改变是改善、治疗MS的根本和首要措施, 贯穿于MS病程的始终[2,3];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降低MS的患病率[4], 通过对农村社区人群实施了3年的分级干预, 因此我们在MS社区干预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分级干预有效减缓了社区人群MS患病率的上升。MS患病率, 干预组结局比基线上升了1.45%, 对照组结局比基线上升了9.27%, 干预组上升幅度低于对照组, 分级干预能有效减缓社区人群MS患病率的上升速度。未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对照组人群MS患病率, 3年时间从基线时的5.39%上升到了结局时的14.66%, 上升速度十分惊人, 因此加强MS的防治已刻不容缓。

分级干预减少了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根据基线和结局调查的患病率水平算得干预组脑卒中、冠心病合并年发病率为0.59%, 对照组为1.75%, 说明分级干预减少了队列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吕泽平等进行了强化干预代谢综合征改变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纵向随访研究, 强化干预43.5个月, MS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5], 与本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分级干预对MS各组成成分产生的效果不一致。超重肥胖患病率干预组结局比基线下降了4.16%, 对照组结局比基线上升了6.46%;血脂紊乱患病率干预组结局比基线上升了22.97%, 对照组结局比基线上升了38.33%;人群血压达标率干预组结局比基线上升了20.77%, 对照组结局比基线下降了3.08%;人群血糖达标率干预组结局比基线下降了0.27%, 对照组结局比基线下降了2.59%。说明分级干预对控制体重和血压的效果要好于控制血脂和血糖。蒋一鸣等进行了社区代谢综合征患者综合干预的研究, 经过18个月综合干预, 干预组血压、血脂、血糖、体重指数控制率也明显好于对照组[6]。

MS社区干预模式在社区管理模式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通过提高患者的MS相关知识, 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 实现改善代谢控制, 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的目的[7,8]。有关研究显示, 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 干预后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 代谢综合征的各项症状减轻, 提示对患者进行干预, 能有效延缓病程, 改善健康状况[9]。同时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或思考的问题, 一是对照组人群MS患病率、血脂紊乱患病率 (包括干预组) 和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3年时间均大幅上升, 这是否与在特定的队列人群中观察, 并且人群平均年龄偏高有关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二是三类人群构成比的变化, 除了对照组MS患者构成比大幅增加外, 两组高危人群构成比也大幅增加, 并且增加幅度相近, 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对正常人群进行MS早预防的重要性, 同时也提示目前对正常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尽理想。

摘要:目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代谢综合征 (MS) 防治模式。方法:采用分级干预的方法, 将干预组人群分为正常人群、MS高危人群和MS患者, 分别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 3年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经过3年分级干预, 干预组MS患病率虽然从基线时的5.58%上升到结局时的7.03%, 但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的患病率从基线时的5.39%上升到结局时的14.66%, 前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以社区为基础的MS分级干预效果明显。

关键词:社区代谢综合征,防治

参考文献

[1]祝之明, 周芳明, 张刚, 等.代谢综合征心血管重塑的特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9) :819-820.

[2]Grundy SM, HaIlsen B, Smith Sc, et a1.Clinicalmallage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J].Circulation, 2004, 109:551-556.

[3]徐成斌.代谢综合征[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5, 25:326.

[4]Panagiotakos DB, Pitsavos C, Chrysohoou C, et al.AmHeart J, 2004, 147:106-112.

[5]吕泽平, 黄慧, 杨泽, 等.强化干预代谢综合征改变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纵向随访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9 (1) :18-21.

[6]蒋一鸣, 俎德玲, 胡雅国, 等.社区代谢综合征患者综合干预效果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9, 9 (1) :56-57.

[7]范丽凤, 张小群, 陶旭, 等.糖尿病教育对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及自我管理的影响[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1) :6.

[8]魏玉玲.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强化教育的效果评价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05, 21 (1) :53.

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 第3篇

1.1对象

2001年参加我院健康体检且年龄在25~64岁的人群, 均为城镇居民, 主要为机关干部, 共计936人, 平均年龄43.36±10.21岁, 其中男性575人, 平均年龄43.17±10.03岁, 女性361人, 平均年龄43.67±10.50岁, 不同性别间年龄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1.2方法

对该人群进行健康体检, 参检者空腹10小时以上, 清晨7~9时采静脉血, 全部生化指标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询问每个个体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 测量身高、体重、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血糖 (FBG) 、甘油三酯 (TG) 。根据体检结果将该人群分为MS人群和非MS人群, 并进行跟踪随访。于2006年对该人群进行复查, 了解MS的5年发病率和年平均发病率以及新增MS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

1.3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CDS) 建议MS的诊断标准[1], 以具备以下4项中的3项或全部者诊断为MS: (1) 体质指数 (BMI) ≥25.0; (2) FBG≥6.1mmol/L或既往确诊为糖尿病正在服药者; (3) SBP≥140 mmHg (1mmHg=0.133kPa和/或DBP≥90 mmHg, 或既往确诊为高血压正在服药者; (4) TG≥1.7 mmol/L。因2001年参检者未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本次未将低HDL-C人群列入研究对象。1.4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以Epi Data软件录入校对, 所有资料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分组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作为有显著性差异, 年龄标化用1990年全国人口构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1年MS患者有212例, 患病率为22.65% (标化率为20.21%) ;2006年有252例, 患病率为26.92% (标化率为24.08%) ;新增MS患者61例, 5年发病率为6.52%, 年平均发病率为1.30%。

2.2 新发MS患者2001年和2006年各成份组合情况

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和血脂代谢异常并存者发展成为MS患者的可能性最大 (40.98%) , 新增MS患者中。以超重肥胖+血脂代谢异常+其他的组合最多, 依次为超重肥胖+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 (47.55%) 、超重肥胖+血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 (24.59%) 、超重肥胖+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糖代谢异常 (8.20%) , 见表1。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丽水市25~64岁健康体检人群2001年MS患病率 (未将低HDL-C人群纳入研究对象) 为20.21%, 2006年为24.08%, 5年患病率增长为3.87%, 年平均增长率为0.77%, 远高于国内同类研究的结果[2,3]。5年新增MS患者61例, 5年发病率为6.52%, 年平均发病率为1.30%。可能与丽水市机关干部人群对外应酬多, 吸烟饮酒率高, 作息时间不规律, 工作紧张且以脑力劳动为主, 导致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的患病率较高, 而保健意识和健康知识水平未随之提高有关[4]。

研究结果还显示, 超重肥胖和血脂代谢异常并存者发展成为MS的可能性最大 (40.98%) , 若同时控制超重肥胖和血脂代谢异常, MS的发病率将至少降低63.93%。

新发MS患者中以超重肥胖+血脂代谢异常+其他的组合最多, 依次为超重肥胖+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超重肥胖+血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超重肥胖+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糖代谢异常, 三者相加占新增MS患者的80.31%。

MS属于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生活方式疾病, 尤其是超重肥胖、糖耐量异常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以及轻度血脂代谢异常的人群, 可通过治疗转归为非MS人群。本次研究人群中有21例转归为非MS人群, 但由于MS的发病率更高, 从而导致5年后MS患病率增加。国内外研究均表明, MS组成成份中超重肥胖、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血脂代谢异常是心血管病独立的高危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 形成恶性正反馈, 导致MS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因此防治过程中提倡早预防、早治疗。研究结果表明, 对超重肥胖和血脂代谢异常的人群进行干预, 能够较好地控制MS发病率。其防治策略为: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为基础, 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综合防治, 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 无效时考虑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作为长期干预的基础措施, 最终目标是减轻体重、降低胰岛素抵抗、减轻高胰岛素血症、改善脂代谢异常血症和高凝状态, 以减少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发生以及死亡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4, 12 (3) :156-160.

[2]侯新华, 张海英, 李爱军, 等.聊城市城区公职人员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 2007, 13 (4) :336-339.

[3]姜素英, 章晖, 左玉华, 等.上海市曹杨社区20岁以上人群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上海医学, 2003, 26 (1) :3-6.

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 第4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11年3月-2012年10月本院老年人群健康体检资料573例,平均年龄(70.42±7.56)岁,均排除严重心、脑、肾、肝脏损害,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手术或其他应激情况,以及影响尿酸代谢的疾病和近期服用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的病例。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

人体参数测定,包括身高、体重及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体检者空腹、脱鞋去帽、穿单衣,采用统一的测量工具测量。采集空腹8h以上的肘静脉血,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

1.2.2 诊断标准:

采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建议适合中国人群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2],符合以下4个组成成分中的3个或全部者:(1)超重或肥胖:体质指数≥25.0;(2)空腹血糖≥6.1mmol/L,及/或糖负荷后血浆糖≥7.8mmol/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3)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Hg(1mmHg=0.133kPa),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4)血脂紊乱:空腹甘油三酯TG≥1.7mmol/L,及/或空腹血HDL-C:男性<0.9mmol/L,女性<1.0mmol/L。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Wilcoxon 带符号秩检验,代谢危险因素与尿酸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影响尿酸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老年人群健康体检病例共573例,MS患者137例(23.9%),其中44例患HUA,占MS人群的32.1%;非MS者436例,其中87例患HUA,占非MS人群的20.0%。MS人群中HUA患病率明显高于非MS人群,见表1。

2.2 MS组与非MS组资料的比较

与非MS组相比,MS组BMI、SBP、DBP、FBG、TG、TC、LDL和尿酸偏高(t=14.014、9.766、9.111、7.214、2.305、2.541、2.765、3.489,均P<0.05),HDL-C偏低(t=-3.125,P<0.01),而两组间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5,均P=0.586),两组间性别比例无显著差异(F=0.799,P=0.392)。见表2。

2.3 不同MS组份数间尿酸的比较

MS由肥胖、血糖异常、高血压、血症紊乱四个因素组成。根据MS组分个数分为5组,各组间尿酸的比较见图1,随着MS组份个数的增加,尿酸水平增加,且个数为0和1的两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2.4 血尿酸与代谢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

选择年龄、BMI、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TG、TC、HDL-C、LDL-C等代谢性危险因素,与尿酸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PH与年龄、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正相关,而与BMI、空腹血糖、TG、TC、HDL-C、LDL-C无相关性(见表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是尿酸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08,P<0.01)。

3 讨论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症候群,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引起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体内的聚集,出现以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等代谢紊乱。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体内尿酸代谢异常或产生过多会引起高尿酸血症,从而导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有研究证实,尿酸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3]。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研究探讨代谢综合征和尿酸的关系,结论却并不一致。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MS的高危人群[4],本研究结果显示,代谢综合征患者占总研究人群的23.9%,其中高尿酸血症患者占代谢综合征人群的32.1%,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人群。另外,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尿酸水平较非代谢综合征患者显著增高。根据代谢综合征组份个数分组结果显示,代谢综合征组份个数越多,尿酸水平越高,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BMI和收缩压与尿酸水平有显著相关性,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是尿酸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结论与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一致[5,6],随着体重的增加,尿酸水平增高。其机制可能为[7,8],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可导致肾脏对尿酸排泄减少,从而使体内尿酸增加;另外,脂肪分解产生的酮体阻碍了血尿酸排泄,使血尿酸水平增高;同时肥胖患者摄入能量增加,嘌呤合成增加导致尿酸合成增加。也有研究报道[9],血浆瘦素与血尿酸水平明显相关,瘦素可直接减少尿酸在肾脏排泄,可能是肥胖患者高尿酸血症的致病因子。

综上所述,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与骨密度相关,代谢综合征患者尿酸水平增高,可能与肥胖对尿酸的影响有关。明确代谢综合征和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对老年人这两种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Grundy SM,Cleeman JI,Daniels SR,et a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National Heart,Lung,and Blood Institute scientificstatement:Executive Summary(J).Crit Pathw Cardiol,2005,4(4):198-203.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161.

[3]Grassi D,Ferri L,et al.Chronic Hyperuricemia,Uric Acid De-posit and Cardiovascular Risk(J).Curr Pharm Des,2012.

[4]姚崇华,胡以松,翟凤英,等.我国2002年代谢综合征的流行情况(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6):332-335.

[5]For the patient.Obesity,uric acid,and high blood pressure(J).Ethn Dis,2007,17(4):765.

[6]张美琳,黄国伟,常红,等.健康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及代谢综合征患病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3):325-327.

[7]Lee JM,Kim HC,Cho HM,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uric acid level and metabolic syndrome(J).J Prev Med PublicHealth,2012,45(3):181-187.

[8]Strohmaier WL,Wrobel BM,Schubert G.Overweight,insulinresistance and blood pressure(parameter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in uric acid urolithiasis(J).Urol Res,2012,40(2):171.

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12月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40岁及以上在职或退休人群,其体检单位均处于沈阳城区。

1.2 诊断标准

代谢综合征诊断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标准[8],符合以下3项或以上者:①收缩压/舒张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 Pa)或有高血压疾病史并在治疗者;②血三酰甘油(TG)≥1.7 mmol/L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 mmol/L(男)/<1.0 mmol/L(女);③体重指数(BMI)≥25 kg/m2;④空腹血糖(FPG)≥6.1 mmol/L或餐后2 h血糖(2h PBG)≥7.8 mmol/L或糖尿病疾病史并在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

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其他或药物所致高血压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肿瘤、心肌炎等患者;资料不全者。

1.4 方法

1.4.1 资料收集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体检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及生活、饮食习惯等。问卷均由体检者本人填写,40 min内完成,并回收。

1.4.2 指标检测

身高、体重检测采用立式身高测定仪和体重秤。腰围检测嘱被检者站立,双脚与肩同宽,测量位置为髂前上嵴与第12肋连线中点。血压测量采用汞柱式血压计,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血脂及血糖水平检测均嘱体检者前一晚禁饮禁食12 h,次日清晨取空腹肘静脉血约5 m L,采用日立7676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相关指标检测。体检者自愿进行2h PBG水平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是否患有代谢综合征为因变量(无=0,有=1),以体检者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及生活、饮食习惯等为自变量,先采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疾病相关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分布

共纳入符合标准体检者596名,一般情况见表1。

2.2 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

调查显示,我院596名体检者中代谢综合征患者103例,患病率为17.28%。其中,男性患病62例,患病率为23.57%;女性患病41例,患病率为12.31%。40~<50岁患病27例,患病率为10.3%;50~<60岁患病32例,患病率为18.50%;≥60岁患病44例,患病率为27.33%。代谢综合征各组成因素患病情况分别为:血压升高94例,患病率为15.77%;糖耐量受损72例,患病率为12.08%;血脂紊乱137例,患病率为22.99%;中心性肥胖142例,患病率为23.83%。其中,血脂紊乱及中心性肥胖患病率较高。

596名体检者中,无代谢异常213例,占被调查者的35.73%;1项异常162例,占27.18%;2项异常118例,占19.80%;3项异常81例,占13.59%;4项异常22例,占3.69%。

2.3 代谢综合征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患有代谢综合征为因变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高血酸病史、吸烟、饮酒、糖尿病家族史、喜吃甜食、高脂饮食、高钠饮食、每周运动频率为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2.4 代谢综合征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糖尿病家族史、高脂饮食、高钠饮食为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P<0.05),而每周运动频率为代谢综合征的保护因素(P<0.05),提示经常运动有利于改善代谢综合征。见表3。

3 讨论

研究显示,不同地区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不同[9],其诊断标准也有差异。但代谢综合征在不同地区和种族中普遍存在已成为无可置疑的事实,引起了临床及相关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研究显示,2015年10~12月于我院体检中心40岁及以上在职或退休人群中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17.28%,其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逐渐升高。与国内外研究一致[10,11]。本研究显示,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中,血脂紊乱及中心性肥胖患病率较高,分别占22.99%和23.83%,提示该两项已经成为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成分,应作为防治重点。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糖尿病家族史、高脂饮食、高钠饮食为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P<0.05),而每周运动频率为代谢综合征的保护因素(P<0.05)。随着年龄增长,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增高,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12]。年龄为不可逆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功能退化,且危险因素暴露时间长、累计多,导致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BMI为反映体脂情况的指标。肥胖者体内过多的脂肪影响了如瘦素、白介素-6、脂联素等多种因子的分泌,促进了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紊乱,从而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与代谢综合征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吸烟可显著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引发脂代谢紊乱,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危险[13]。而饮酒与BMI具有一定相关性,经常饮酒者BMI明显较高[14]。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更易发生代谢综合征,主要与生活习惯与环境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部分糖尿病家族史者胰岛B细胞功能紊乱,存在胰岛素抵抗[15],提示其更易发生代谢综合征。高脂、高钠均为不健康饮食。高脂饮食可导致肥胖,而高钠饮食可加重水钠潴留,引起血压升高,诱发代谢综合征。本研究表明,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不良生活方式较多,及喜好高脂、高盐饮食有关。有研究表明,有规律的经常运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可能与运动提高了磷脂酰肌醇-3激酶活性有关[16]。也有研究表明,运动能显著改善高血脂状态,降低TG和HDL-C水平[17,18,19,20,21,22,23,24,25,26]。本研究表明,运动为代谢综合征的保护因素,提示应加强锻炼预防疾病发生。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为纳入研究者太少,仅为我院体检者,缺少大样本研究。另外相关因素的收集不足,缺少规范系统的调查量表。在今后的研究中仍需加强,采用规范量表进一步开展大样本研究,以期指导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

综上所述,代谢综合征与多种因素有关,对高危人群应给予合理的饮食、生活方式指导,提高其疾病认知率,从而降低患病率,提高人民身体健康水平。

摘要:目的 调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以下简称“我院”)40岁及以上体检人群代谢综合征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5年10~12月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40岁及以上在职或退休人群596名,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其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及生活、饮食习惯等,并检测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脂、血糖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疾病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596名体检者中代谢综合征患者103例,患病率为17.28%。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增加。代谢综合征各组成因素中,血脂紊乱及中心性肥胖患病率较高,达22.99%和23.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糖尿病家族史、高脂饮食、高钠饮食为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P<0.05),而每周运动频率为代谢综合征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与多种因素有关,对高危人群应给予合理的饮食、生活方式指导,提高其疾病认知率,从而降低患病率,提高健康水平。

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本辖区500例中老年高血压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80例, 女220例, 年龄45~70岁, 平均 (51.0±5.6) 岁, 最高学历高中210例, 初中250例, 小学40例。研究对象中肥胖人数 (BMI>30 kg/m2) 3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 (n=250) 和对照 (n=250)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营养状况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性健康教育, 治疗组实施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强化干预措施。具体方法:指导规范的饮食习惯, 保证生理需求的前提下, 三餐摄入比例适宜, 禁高盐饮食, 少饮酒,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定期开展主题宣传, 如健康讲座、在社区人流集中地张贴与高血压、糖尿病疾病相关海报、举行健康知识比赛, 以此来普及相关健康知识。成立晨跑锻炼队, 身体不适的要求社区责任医生出具证明, 并采用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他们的难度, 学会相互鼓励, 甚至可在小团队开展竞赛, 对于优秀的人员一定奖励措施。

1.3 观察指标

所有研究对象干预前后进行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和培训及追踪良好生活习惯的执行人数和高血压控制失败人数。测量血压时统一使用汞柱式血压计, 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 连续3次, 取平均值为个体血压值。高血压相关知识包括是否知晓有高血压、高血压并发症、高血脂危害、吸烟酗酒危害等, 高血压相关生活行为包括是否适度锻炼、高盐高脂饮食、吸烟酗酒、肥胖等, 按照《中国超重、肥胖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3], 高血压诊断按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为高血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人群的所有研究指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13.5, P>0.05) 。干预后, 两组人群的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及良好生活习惯的人数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56.9, P<0.05) , 而高血压发病例数也低于对照组 (X2=89.3, P<0.05) 。详见表1。

例 (%)

3 讨论

高血压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4]。由缺乏锻炼、饮食不健康等导致的肥胖常常是高血压的一大诱因[5], 并且高血压的预防在年龄不大的时候预防, 其后期效果更加明显, 无疑也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除了基因方面的因素, 由肥胖导致的高血压可早期预防, 以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积极锻炼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实施综合强化干预措施对控制高血压发病率及后续心血管疾病发生有明显的临床意义。肥胖与血压升高呈正相关的特性[6], 摄人热量多而消耗能量少的生活饮食习惯导致的肥胖使得机体代谢紊乱, 心脏为维持良好运转必须加重负荷, 从而使得动脉阻力增大, 形成高血压。文献[7]报道, 肥胖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肥胖者, 这个说明积极控制体重不容忽视。

加强体育锻炼, 宣传和发动居民坚持每日有氧锻炼, 以运动时心率控制在 (170-自然年龄) 次/min内、运动后感觉良好为并发放健康锻炼和饮食方面的宣传小册子, 以正反两方面实例告知使人们其重要性。组织居民做保健操、太极拳、跑步、球类等项目, 以增加能量消耗从而抑制肥胖, 对于已经肥胖的居民, 除定期体检和前面所有项目外, 还应教导家人多多给予支持和鼓励, 协助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调整饮食结构, 借助先进科学手段, 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和发放一些良好饮食方面的通俗并且形象的膳食金字塔的短信和小宣传册, 让其对高血压及其危害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发放有刻度的油壶和容积为2 g的盐勺以及BMI尺, 借助实物来解决吃多少、吃什么、怎么吃为目的, 规范总摄取、三餐种类及数量, 让所有人能够根据上面的内容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搭配, 并定期记录。多食蔬菜、水果, 常吃奶类、豆制品;经常吃家禽类, 少吃肥肉和偏油的食物, 限制油脂的摄入。研究显示, 干预人群中存在心理压力困扰的人较多[8], 说明细致、扎实的心理疏导不可缺少。当然患者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 短时间难以改变, 需要循序渐进的指导, 特别是稍微已经有了进步的对象, 要鼓励其坚持, 帮助人们建立和重塑健康信念模式, 这是难点也是重点, 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努力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了社区高血压高危人群进行综合强化干预的有效性, 也显示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优势。政府部门应加强其发展, 改善条件, 合理配置资源, 建立健康档案、健康分级管理、饮食和行为干预等。社区是最贴近劳动人口的, 是大本营, 政府部门应凸显出达到对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恶化、致残的三级预防模式, 并注意考核进行落实, 当下, 2015年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面驱启动, 正式提供基层医务工作者医疗和人文能力的一剂强心剂。

总之, 加强健康教育, 改变生活方式, 把降低高血压发病率当成一社会公共卫生问题高度重视, 从自身做起, 已经有高血压的定期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形成“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理想生活方式, 对参与干预的全科医生和护士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 规范其一、二、三级预防, 倡导“慢性病不出社区”的理念, 使其更加规范科学。

参考文献

[1]徐崇凯, 季建隆, 曹静.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体的高血压病管理模式的探索[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0, 13 (1) :86.

[2]徐言俊.高血压病的社区防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6 (32) :4814-4815.

[3]王柳英.健康教育在防治高血压病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7 (31) :3496-3497.

[4]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 2010, 25 (2) :97-102.

[5]张维忠.肥胖、圆型糖尿病与高血压[J].中华内科杂志, 2012, 41 (4) :284-285.

[6]唐顺忠.社区干预管理模式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与成本效益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09, 23 (15) :814-815.

[7]高雷, 颜骅.上海徐汇区华泾镇社区老年高血压的疾病特点与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4) :1375-1379.

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抽取我院管辖的2个办事处4个社区居住至少5年以上的25岁及以上居民为调查对象, 共调查6 118例。其中男性3 890例, 女性2 228例, 年龄25~85岁, 平均45.5岁。

1.2 调查方法

统一设计调查表, 由我院专门负责4个社区的医护人员入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 家庭史, 血压、体重、腰围测量及实验室检查。所有调查对象均采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等指标。检测采用奥林巴斯AU400型全自动生化仪, 北京中生公司试剂盒测定。

1.3 MS诊断标准

采用2005年4月由国际糖尿病联盟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颁布的MS新定义, 以中心性肥胖为基本条件 (腰围男性≥90 cm、女性≥80 cm) , 合并以下4项指标中任意2项: (1) TG升高 (>1.7 mmol/L) 或已接受相应治疗; (2) HDL-C降低 (男性<0.9 mmol/L、女性<1.1 mmol/L) 或已接受相应治疗; (3) 血压升高[收缩压 (SBP) ≥130 mmHg]或舒张压 (DBP) ≥85 mmHg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高血压; (4) 空腹血糖升高 (FBG≥5.6 mmol/L) 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2型糖尿病[2]。

1.4 统计分析

资料输入微机, 经核对后用SPSS 10.0软件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

2 结果

根据MS的定义, 本调查在6 118例中共检出MS 532例, 总患病率为8.7 % (男性10.8 %、女性5.1 %) , 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P<0.01) 。无论男性女性, 随年龄增加, 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在不同性别比较中, 45岁以下男性患者明显高于女性 (P<0.01) , 55岁以上组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详见表1。

注:与女性比较, *P<0.01

3 讨论

代谢综合征 (MS) 是一组伴有胰岛素抵抗的慢性代谢疾病的总称, 主要包括高血糖、高血压、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等代谢方面的异常。MS发病与胰岛素抵抗和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3], MS的核心问题在于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二者可通过如诱发高血压、引起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等多种途径导致并加速 , 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较多研究表明MS患者发生冠心病、脑中风和心血管死亡的危险较一般人增高2~3倍[4]。

本调查调查显示, 所调查人群的MS检出率为8.7 %, 低于上海 (17.14 %) 、北京 (15.4 %) 等发达城市[5,6]。一方面可能由于采用诊断标准不同所致, 另一方面研究人群的性别、年龄结构的差异, 此外也与包头地区经济条件、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本组调查也表明, 不同年龄段的男性与女性MS的检出率存在差异, 与文献[7]报道一致。55岁以前,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55岁以后, 女性代谢异常的患病率高于男性, 提示55岁以后女性代谢状况的变化比男性更明显。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雌激素能通过增强胰岛素的信号传导, 增加糖、脂代谢关键酶的活性[8]。这也说明该年龄段女性更应该注意遵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注意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通过对包头东河区25岁及以上成年人MS的研究, 表明该地区成人MS患病率已达到较高水平, 且MS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说明老年人群是MS的高危人群, 且代谢异常或多种疾病合并出现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 加强对老年高危人群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的监测管理, 尤其是对老年人普及MS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知识至关重要。

摘要:目的:了解包头市东河区2585岁人群代谢综合征 (MS) 的流行状况, 以便为本地区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抽取管辖的2个办事处4个社区6118例年龄2585岁的居民为调查对象, 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包头市东河区成人MS患病率为8.7%,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P<0.01) 。男性女性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 55岁以上成人组达18.8%。结论:该地区成人MS患病率已达较高水平, 提示需进一步加强对MS的预防控制。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成人

参考文献

[1]陈家伟.代谢综合征正在威胁人类健康[J].中华医学杂志, 2004, 84 (7) :529.

[2]金文胜, 潘长玉, 陆菊明.国际糖尿病联盟与中华糖尿病学会关于代谢综合征定义的比较[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6, 14 (3) :212-213.

[3]Eckle RH, Grundy SM, Zi mmet PZ.The metabolismsyn-drome[J].Lancet, 2005, 365 (9) :1415-1428.

[4]傅君舟.控制血压与肾脏保护新观念[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3, 19 (5) :332.

[5]陈蕾, 贾伟平, 陆俊茜, 等.上海市成人代谢综合征流行调查.中华心血管杂志[J].2003, 31 (12) :909-912.

[6]任振勇, 黄磊, 庞星火, 等.北京市成人代谢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8) :981-982.

[7]孙国祥, 周正元, 吴国强, 等.苏州地区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6, 14 (3) :216.

上一篇:作业检测下一篇:无人值守自动控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