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语文资源范文

2024-07-08

本土语文资源范文(精选12篇)

本土语文资源 第1篇

一、哪些资源可以用

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研究性学习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也是基本问题。研究性学习课题从哪里来?不少师生会对教材上的研究课题印象深刻,如《走进自然》《说名道姓》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联系教材的基础让学生学会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实际,有效利用本土资源,让学生感受家乡的语言美、景色丽、文化浓等特征。作为教师,我们应知不是所有的本土资源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只有那些贴近学生生活,能够转化,有张力的本土资源才是语文研究性学习首要选择的素材。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对研究性学习本土资源发掘的认识。我们三余地区是江苏省有名的棉乡,这里濒临黄海,物产丰富,一百年前,清末状元张謇在这里开荒垦牧、兴修水利。如今,三余地区迎来了大发展,随着国家级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的建设, 这片沃土正赶上国家沿海大开发的步伐阔步前进。我和学生一起设计了“寻找张謇的足迹”“家乡的棉花”“家乡的芦苇”等多个研究性学习课题。这些课题或是学生本身很感兴趣,或是通过教师的介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研究性学习课题能让学生亲自实践、探究,有话可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这些资源怎么用

我们都知道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要以语文学科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旨归,是一种综合性、生活化、经验性、个性化的课程。那么,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如“家乡的棉花”这一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和家长一起动手尝试做棉苗营养钵,向农民伯伯请教棉苗管理方法,自己照管棉花苗,观察棉花生产过程,同时参观纺织厂,上网了解棉花的用途,班级成立棉花研究院,出了三期“家乡的棉花”自编小报在学校宣传栏展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的达成途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家乡的棉花”这个课题的探究性学习中,因为这个学习内容离学生生活很近,所以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对农民伯伯、纺织厂工人的采访,对成片棉花地的观察,对成立棉花研究院的策划,对自编小报的编排,很好地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收集筛选资料能力,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又如,“寻找张謇的足迹”这个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询问长辈,对张謇这个人有个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知道张謇在我们三余地区兴办了很多实业。三余镇的镇乡整体规划就是一百年前张謇组织实施的。他组织兴修的水利工程有些到现在还在使用(如恒兴三门闸),我们的学校三余小学就是张謇出资兴办的。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观看南通电视台“江风海韵”栏目播放的纪录片《古镇三余》,观看纪录片的时候让家长对三余的民风民俗进行补充。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到三门闸、遥望港实地观察,加深印象。让学生把搜集的资料、游览心得、对张謇的认识、感想编成自编小报在班级展出。学生在走访的过程中,和别人的交流、和同伴的沟通,不是很好的语文学习吗?在大量的记录后,对资料的整理不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吗?

三、如何消除副作用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书笔记 第2篇

2011-1-

2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法治

长久以来,法治的呼声不断高涨,我们对于法治的理解多来自于西方法学经典著作中的概念和理论,还有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宣传以及一部部法律文本。而且法律教科书习惯从政治学的角度对法律定义,因此,法律被仅仅理解为,或过分强调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如果只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看待法律,法律自然是一种维护统治需要的工具,亦或者说法律一种限制。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法律,我们可以发现,法律的主要功能也许并不在于变革,而在于建立和保持一种可以大致确定的预期,以便利人们的相互交往和行为,苏力在书中也指出,法律从来都是社会中的一种比较保守的力量,而不是一种变革的力量。法律在两个方向和维度上表现出了不同的力度。而我们总是强调法律自上而下的作用,希望利用法律建立一种权威和普世的规范,使得人们按照这种要求规范自身的行为和彼此的交往,但是我们联系中国的实际,人们之间交往的第一要义往往并不是以法律作为出发点,人情和习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人员流动相对较少的农村社会,道德和名誉的作用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在一个熟人社会之中,这些约束往往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我们不能因为法律的影响不足而说这些交往便是不合法的。我们对于法治的构建往往多从宏观角度去把握,希望在全社会都建立一种普世的价值和单一的行动轨道,过度追求纸面的公平和威权的不可撼动。我们过度重视成文法的指引作用,而忽视了习惯和惯例的维护作用。习惯和惯例往往植根于千百年的社会实践之中,是民众心理的一种制度化反映。并以此形成了人们行动的预期。而有时成文法的外在构建往往会破坏这些预期,会使得人们原有的相处方式得到变更,为此交易费用便会上升,即使是出于善良动机的立法,也常常引起不好的、缺乏效率的结果。在不同的社会集团中,法律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在一个流动性较小的社会,社会预期更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而在一个人口流动性较大的社会即陌生人社会之中,法律的规制作用往往较好。

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我们对于法治观念的引入往往是以西方模式作为出发点的,对于西方概念的贩卖一直是学术界比较流行的现象,而中国千百年的传统往往被忽视,甚至很多①

②①②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7页同上,第12页

人认为中国的传统便是一种落后的表现。我们承认西方的民主法治模式是通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但是它们植根的土壤却是西方的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而这些恰恰是中国所缺乏的。如果我们硬要将这种模式移植过来,就容易导致民众的无所适从。苏力教授在书中对此也进行了分析,首先,社会活动中需要的知识至少有很大部分是具体的和地方性的,因此,这些地方性的知识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其次,外国的经验也不可能替代中国的经验。第三,由于种种文化和语言的原因,任何学者尽管试图传述外国法治经验却又都不可避免地有意无意扭曲了其试图真实描述的现象。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借鉴是一种路径,但是借鉴却是要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进行借鉴。

本土化要求发挥民众的作用,尊重民众的创造性。其实在长久的社会生活之中,相比较国家而言,本地的民众更加了解本地的实际和习惯,因此他们才是有利信息的掌控者,但事实上却是信息相对缺乏的国家掌握了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权,这样的法律必然和某地的现状相脱节,即使法律的规定天衣无缝,也必然在具体实施的环节出问题。因为社会实际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我们不可能预期法律可以规定方方面面。现在的一种趋势是追求绝对的程序公平,而对于个案的实际缺乏关注,过分的追求平等保护,却又忘了每个群体的千差万别。这样看上去是严格遵循了法治,但实际上损害了人们的预期,造成了人们利益的损失。因此成文法并不是越多越好,法律也不是越详细越全面越好,而是我们要挖掘社会深处的规律,并充分了解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法律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苏力教授在文章中举了秋菊打官司和被告山杠爷这两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来证明公民预期和法律规定之间的差异,虽然在法律层面权利得到了保护,但是人们无形失去的却比所得权利远远要多。③

法律规避与理性选择

苏力教授在本书中借助一个案例向我们介绍了法律规避是什么,人们习惯性的认为法律规避便是不懂法。但是法律规避和知法犯法有着明显的区别:法律规避的逻辑起点在于对成文法的敬畏,因为只有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对法律构成触犯,才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并由此对法律进行规避。这说明当事人是多少了解成文法的有关规定的。而知法犯法则是一种直接的对于法律的触碰,对于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了损害,而法律规避则不一定对于社会关系或者当事人的利益造成明显的损害。因此法律规避并没有知法犯法那样很大的危害性。苏力教授指出私了实际上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逃避“囚徒困境”的一种最佳选择。

为什么我们最初听到法律规避之时总会认为它是一种不好的事情呢?因为我们将规避二字赋予了价值判断,我们印象中的规避是一种逃避,是一种对于责任的推脱。我们对于法律的寄托在于法律时刻发生着作用,人们总是认为成文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是有时候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可能更具效果,诉诸法律程序往往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维权成本的加大,而且并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社会成员作为理性人,他在考虑问题之时首先要使得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这个最大化只要不妨碍他人合法利益的实现,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之下法律便不需要介入。法律规避一般是一个二人博弈的模型,他们将收益和风险在内部进行了分摊。他们之间的协商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彼此达协议,而没有造成外部化效应。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认为法律规避就更有效率。如果诉诸法律程序,则双方有可能陷入漫长的诉讼过程中,可能导致时间和金钱的浪费,即使最后能够维权胜利,但这都不是一个经济的做法。我们所谈的法律规避建立的基础在于对于法律规定的敬畏,并发生在民事领域之内,主张用协商对话的方式将纠纷内部化,它的适用是有严格界定的。如果要真正的杜绝法律规避,我们必须进行一定的制度创新,必须选择一种混合型的制度,与此同时,国家制定法保持一种灵活性、一种可能吸收民间法的空间,即在司法和执法上,依据案件情况而允许一些纠纷私了、规避正式法律。或者是选择:一般假定民间法更优,将更大的纠纷解决空间划给民间,国家制定法仅仅介入一些必须介入的领域,例如严重的刑事犯罪和影响广泛的经济纠纷和社区纠纷。而这样的制度构建则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对于民间习惯给予一定的尊重。

法律规避只是一种理性选择,其本身并没有过多的价值内涵。其和违反法律之间仍有一个真空地带。我们所要防止的是法律规避朝着违法犯罪演进。但是当法律规避不可避免甚或有必要的情况下,法律规避也许并不那么可怕。法律规避的存在也让我们对现行的司法制度进行反思,这要求我们的诉讼更加便捷,更有效率;也要求我们的法律制度能够更好的顾及社会实际和民众心理。从长远来看,真正起作用的将是社会的公共选择。而这种公共选择有赖于公共认识的形成,这种公共认识往往存在于相互的沟通交流之中。

让法律规避在理性和秩序的轨道中运行比单一的用成文法规定一起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收效。④

⑤④⑤⑥⑦ 同上,第67页同上,第66页

⑥ 同上,第73页

市场经济与法

长久以来,我们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停留在经济层面,认为只要确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便能够自然而然的过度到市场经济。但韦伯指出市场经济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模式,而且是与一个社会的整体结构相联系的,其中包括文化、制度;因此对市场经济的研究就不能仅仅关注经济活动的一些硬要素,诸如生产或者交换的规模、所应用的技术、所生产的产品等,而且必须同时考察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一些软要素,诸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法律制度、宗教和管理等等。顾准也在其著作中说市场经济其实是一个法权体系。苏力教授在文中指出我国的市场经济缺乏着一种“形式理性”。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法制远远不能概括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不仅仅需要法律构建其秩序,更需要一种法律观和法律文化,法律作为一种制度构建应该内化到市场经济的精神内涵之中,使得法制成为人们一种理性的选择方式。而这一点单靠国家从上而下的制定法律自然不能完全构建市场经济的形式理性。法律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在于保障人们的预期并减少交易费用。在市场经济中,法律是一种实践理性,立法应该加以选择,最主要的尊重公众以社会的选择,经济政策和法律政策之间并不互相排斥,因此我们不能为了建立法治而过多的运用法律调整的手段。法律应该是一个最基础的保障作用,起到维持秩序的功用,而不是充当社会变革的工具。立法的交易费用也是应该考虑在内的,法律本身并不是唯一的调控市场的手段。我们更要重视交易习惯、传统所发挥的作用,不能割裂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对于市场经济伴随而来的犯罪,苏力教授在书中也有分析。伴随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市场经济是对原有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调整,市场经济加大了人们的流动性,使得熟人社会逐渐解体,并过度到陌生人社会,社区功能逐渐弱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下,人们的社会选择日益多元化,但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评价标准却日渐单一化,一切统一于货币量度。这一矛盾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陡然发生变化,为了物质利益进而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的案例便屡见不鲜。苏力教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一般说来,社会对违法犯罪者普遍的强烈憎恶是预防违法犯罪的最有效社会条件。而这种社会谴责在熟人社会才有可能存在,因此让人们的社会心理更加趋近是一种根本的解决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杜绝流动,而是要在流动之后构建一个稳定的社区环境。城市中普遍抱怨外来人口犯罪问题,流动人口的经济动因在于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差别。所以要在农村地区寻求一条离土不离乡的发展致富的道路。缩小城乡差⑧

⑨⑧⑨⑩ 同上,第80页同上,第125页

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法律的呼唤。在城市地区,应注意建立新型的比较稳定的居住生活社区,特别是普通百姓的居住区。我认为价值评判标准改变也显得尤为重要,物质化的社会导致了物质化的价值观,也导致了无论从事何种社会工作都要用金钱利益作为衡量大小的标准。我们知道不同的工种必然会有收入的差异,但我们不能简单的据此认为谁的社会贡献更大或更小,也不能以此作为社会评价的基准。而如何使得人们告别物质至上的价值选择则在于我们这个社会的变革,在于我们国家保证公民的基本预期。

总之,市场经济需要法治保障,但是法治不是市场经济的特征。我们要重视对于社会心理的培育和对制度的构建。而不是将法律强行的嵌入,而是要将法律精神内化为一种行动理性。11

本土化的研究方法

书名叫做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苏力教授在书中所举的例子和所思考的问题都源于本土实际。但是一直以来我们的法学研究的范式总是停留在概念的解释和对西方模式的贩卖这样的层面之上,对于中国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答。在研究方法上面,法学研究也有滞后,往往是教条式的价值灌输和主观判断。苏力教授在十几年前便有了这样的预见,提倡用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和方法去研究中国的本土问题,提出一些本土化的范畴和知识体系。本土资源是一个我们可以充分发掘和研究的富矿,我们身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我们一方面对于发展中所暴露出的问题痛心不已,但这对于我们的研究却是一个不断的动力,也是一个丰富的样本。因此我们对于本土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构建一个专属的中国式范畴,而是解释本土问题,并更好的改造我们这个世界。本土化研究的是有用的民生问题,是一种研究境界,本土化研究需要植根于民间,关心疾苦,需要耐心和毅力,更是一种研究态度。

本土语文资源 第3篇

南京本土文化内容丰富、蕴含富足,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但它也是纷繁复杂的,不可能也不应该尽数罗列于课程之中,需要经历筛选、组合、归类和选取等加工过程。因此,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南京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在筛选机制上需要树立“一个中心”、坚持“三把标尺”。这样,南京本土文化课程资源方显其语文教育价值,才能体现校本课程的特色。

一、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即以学习者全面发展为中心。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等充分、统一的发展。建立学习者合理的智慧结构,全面发展心理品质和人才品质,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筛选的首要因素。只有人全面发展,才能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才能创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三把标尺

(一)选择有利于体现学校办学宗旨,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资源

笔者任教的学校(南京三中)是一所百年老校,校训从20世纪40年代的“格物致志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50年代的“诚朴友爱勤学向上”,到80年代“五有一和谐”的办学蓝图和90年代的“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学生学会学习”,学校始终贯穿着一个“治学做人”的办学理念。我们要继承三中百年优良传统,根据新时期的要求赋予“治学做人”新的时代内涵。

开发南京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正是秉承学校办学的宗旨,通过发扬南京优良的传统文化,摒弃糟粕,不仅让学生学会学习,更学会如何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的资源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建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情感、知识、能力有机整合在一起,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对人全面发展的整体关怀。

在选定南京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内容时,笔者正是从语文新课程理念出发,选择那些更能增长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调查研究、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能力,更能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的资源。

1.选择能增长、丰富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资源

南京有六朝怀古、大明胜迹、民国文化、秦淮风情,有萧衍、王导、邓廷桢、王昌龄、林散之等名士,有独特的节日风俗、婚嫁、禁忌。像这些知识,通过多种途径传达给学生时,他们爱家乡的情感就会被激活,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向学生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成为南京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的首选材料。笔者编写了“走进家乡”“民风民俗”“历史长河”“名胜文化”“人文荟萃”等单元。对于南京本土文化中的文学部分,笔者主要结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重点选择了与南京相关的诗词歌赋,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2.选择能发展个性,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资源

南京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通过一些研究性活动,例如分小组现场走访、社会调查、开辩论会、撰写小论文、动手制作民间传统工艺品等,让学生学会筛选、处理信息,交流合作,通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文修养和综合能力。

例如南京手工业发达,剪纸、秦淮灯彩、金箔等独具特色,云锦更是闻名遐迩,可是它们有的已经不被人们所了解,有的在慢慢消亡,传承和创新更是很难实现。在教学民间工艺篇时,笔者就让学生参观当地的云锦博物馆、金箔展览、夫子庙面塑、雕刻、大成殿灯展、南京民间艺术展览馆等,了解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体验南京民间艺术的丰富。接着教学生如何亲手制作荷花灯等简单工艺品,体会其中的精妙和动手的乐趣。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让“养在深闺”中的工艺品走出南京,为政府企业献计献策,开展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结合调查报告撰写探究性小论文。把知识与能力、动脑与动手、个人与家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作为一个南京人的自豪感,培养学生保护、继承南京特色工艺的意识。

3.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资源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本土文化有着很高的认同度,对通过校本课程的途径了解家乡文化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选择的校本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笔者身为语文教师,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时候,主要立足于本学科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注重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对于本土文化中的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资源,由于笔者没有相关的专业素养,故而没有把它们选入教材重点讲述,只是在介绍南京历史文化时,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给学生一些直观的欣赏。

本土语文资源 第4篇

我的观点是, 在语文这门学科之中, 教师一定要熟悉地方文化底蕴, 认识到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并且积极的进行挖掘与利用, 培养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兴趣, 学习和探索本土文化的渊源和传统, 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学习, 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一、积极地发掘本土资源

榆中县是省城兰州所辖三县之一。榆中自秦始皇33年建县以来,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区马家山新石器文化遗址、青城古镇文化, 更有“陇右第一名山”之称的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兴隆山风景秀丽有丰富的人文文化。成吉思汗的灵榇曾迁到兴隆山, 安放在大佛殿, 还曾留下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的遗迹。这些都为我们榆中的莘莘学子学习语文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形成了语文学习的一个巨大宝库, 等待着我们的不断挖掘和探索。

二、充分地利用好本土资源

紧扣本土资源, 组织综合课程的学习, 具体的方法和操作是这样的:

(一) 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寻找一些综合性的资源

例如:可以是活动类或者是调查研究类的;可以是自然类话题, 也可以是社会类话题;可以在实际生活之中开展一些具体的行动, 也可以从课本之中发现探讨一定的话题, 自主合作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 利用好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教育

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 教学任务也繁重, 本土文化的渗透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 必须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采取讲座、朗诵会、辩论赛、组织参观等形式进行, 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增长历史文化知识, 加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例如, 可引领学生去登临高山, 欣赏自然美景, 结合所学的写景方法, 边走边引导, 让学生亲自感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体会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来写景的妙处。这样身临其境的教学, 比教室里面苦口婆心的讲解更有效。也可以在学习《沁园春·雪》之前, 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去兴隆山, 欣赏自然美景之余, 多了解英雄的事迹,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毛泽东对成吉思汗的惋惜之情, 以及对于革命事业的雄心壮志。还可以在空闲时间带学生去参观革命旧址, 进行实践活动, 免费为游客指路和解说景点等等;“参观兴隆山烈士陵园”主题实践, 让学生在旧址中收集资料, 聆听革命故事;进行“红色情深”主题实践活动, 饮水思源, 感受当年革命的艰难, 并举办征文活动。还可以在每年农历六月六日, 鼓励学生去观看兴隆山举行的庙会, 让学生从中感受家乡民俗文化, 感受到浓郁的道家风情、家乡文艺特色。

三、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进行语文综合课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上好综合课的关键, 所以, 实践活动一定要设置得当, 要根据本土文化实际的民俗历史情况和课本内容的关联程度进行优化组合, 不可以牵强附会, 硬扯上关系, 以免出现历史错误。

在活动的过程之中, 学生进行了资料的收集, 材料的背诵, 知识的丰富和素材的拓展,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让她们爱上学习, 爱上语文, 而且锻炼加强了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诸如动手操作能力、资料收集能力、临场发挥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等。这些活动和经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宝贵的经验, 在体验生活实际的同时, 让她们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素养不断的提高。

在活动之后, 及时的进行后续的教育延伸工作也十分必要, 可以开展小组讨论会, 将几名同学分为一组, 探讨自己在活动中学到的新知识新文化, 以及遇到的趣人趣事;也可以进行活动感想的作文, 将每一次活动的收获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作为以后作文的素材, 这样不断的积累, 才能让学生下笔如有神, 因为学生有着丰富的经历, 作文也就简单了许多;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 让学生将自己学习到的鲜为人知的文化知识和典故讲述给自己的父母、朋友、同学, 将本土的文化慢慢的散播出去, 这是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之举。

总之,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 去研究资料, 探讨问题并且付之行动, 这是社会生活的体验, 提高了学生的个体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学习本土文化的同时, 学生不仅丰富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文化程度, 也培养了热爱家乡文化的感情, 全面提高了语文素养。让本土的传统文化走进语文教育, 让学生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 路漫漫且任重而道远, 相信我们会坚持一路笃行。

摘要:语文是各个年级段学习的一门主要学科, 随着国学热的不断高涨, 语文学习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而本土文化与学生的实际更加贴合, 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其与语文综合课相结合, 可以产生奇妙的化学效果。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本土文化,语文,实践学习

参考文献

[1]吴树强, 武东升.对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效性的思考[J].宁夏教育科研, 2006 (02) .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后感 第5篇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后感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可谓是近十年中国法理学界乃至法学界最具影响力,最具争议性的著作。作为学术理论著作,它却一度名列畅销书排行榜,不仅成为法学学子课外必读的著作,专家学者著述立作的参考,也被关心中国法治建设的大众读者竟相捧读。一本学术著作,尤其是法学著作,能够受到如此高的礼遇,在中国知识界实属罕见。畅销书的流行,大多是因为媚俗,而它,却恰恰相反;深刻,促成了它在读者当中巨大的生命力,塑造了它在理论上持久的影响力,成就它在法治实践过程中的强劲的渗透力。 变革中的社会终究逃脱不了文化多元所导到的种种不幸。中国法治进程例外。在传统与变革之争中,人们往往以外在的现象为准则判断优劣,而忽视其本质根源。在对西方法律的移植过程中,人们也往往只由于看到西方法制下的繁荣,而没有看到他们的本土资源。中国是没有文艺复兴的,理性渠道的诉求习惯在中国是极少的。从而使我们开始彷徨,于是我们开始反思,然而大多反思的结果是“把‘现代法制’看作一个有待于明天实现的.理想,而把本土情境视为存在于今天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现实------从而我们面临的便是理想的不能实现和现实的不甘妥协之间的两难困境”。正是在此背景下,苏力用一种新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困境以期寻求最佳答案。 全书从变法模式的讨论提出问题----如何建设中国的法治,从而反思法律的功能,进而提出其意见。从《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和《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我们看到的是文化多元而导致的法律多元在现实中对法治进程的某种阻碍或不谐调。这种阻碍往往被人们谁为只有时间才可消除,而忽视其对这种阻力产生的原因---------其价值预设------西方法治文化优于中国本土文化。从而建立文化价值等级秩序,而这种预设不可避免地也把问题的解决可能性全交付于时间,而非人。苏力运用吉尔茨关于任何法律都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观点,把这两种制度或观念的差别转化为两种知识的差别;而在知识上,我们很难判断其优劣高低(赵晓力语)。从而推翻了前述之价值预设,从而提出其解决方案。在知识平面化的前提下提出两种知识的沟通“在国家制定法和民间法发生冲突时,不能公式化地强调以国家法来同化民间法,而是应当寻求国家制定法和民间法的相互妥协和合作”,并希冀中国法学家们:“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沟通国家制定法和民间法,从而打破这种文化的隔阻”。  

区域营销策略:发掘本土资源 第6篇

云南卫视

云南衛视2009年改版发挥云南的四大资源优势,即“旅游、民族文化、东盟、绿色生态”。改版围绕“绿色人文,经典云集”的定位进行,继续打造原有品牌栏目《经典人文地理》和《自然密码》,继续放大云南卫视的纪录片拍摄。

2009年1月1日,云南卫视正式改版,推出了两档新栏目。以报道东南亚、南亚资讯为主的《新视野》;原创的直播大型旅游互动节目《旅游新时空》,依托云南的旅游资源,以直播、互动、体验的形式对云南的丰富旅游资源进行呈现。同时,云南卫视更新了频道包装体系,发挥纪录片制作的优势,推出“微型纪录片”系列。这既是一种创新的频道包装,同时宣传了云南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让云南的美与电视包装完美的结合,突出了人文地理的定位,提升了品牌形象。

另外,云南卫视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6月,云南卫视重点策划实施了向祖国汇报系列文艺活动的重要活动之一——首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

上半年,云南卫视在电视剧方面也进行了改版和创新。在电视剧和节目编排上,以“虚构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结合编排。在播出电视剧的同时,配合制作、编排相关内容的纪录片。让观众在欣赏虚构故事同时,通过纪录片了解相关真实的历史知识。提升剧场吸引力,延续观众关注度。

云南卫视还进行了假期的特别编排。“五一”和“端午”节期间,白天拉通播出《经典人文地理》和《自然密码》系列纪录片,与其他频道形成差异化,避免了假期常规的“电视剧大战”。

据悉,改版后云南卫视的收视率明显提升。1月至5月期间,云南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排名多次进入前十。

2009年下半年,云南卫视将有进一步举措,并提出“打造新娱乐、创意新视听”的概念。具体措施将于7月中旬出台。

贵州卫视

2009年下半年,贵州卫视改版将以四个大动作拉开序幕,分别是:吸引知名主持人加盟贵州卫视;三档自制栏目重磅出击;电视剧实行"首播战略";电视荧屏打造“靓丽工程”。

贵州卫视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卫视改版后将最大限度发挥好窗口作用,充分利用本土资源,通过电视节目,让全国观众对“多彩贵州”进行更深层次、更全面的了解。

改版后的贵州卫视,将请到倪萍做《中国农民工》栏目主持,该节目于每周日晚21:30播出。同时,栏目将加入更多的公益行动,诸多明星将会参与到这档中国首个以关注农民工群体为目的的栏目中来,将公益事业视觉化。

《论道》是一档高端对话栏目。每周六晚21:30播出。栏目继续邀请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官龙永图作主持嘉宾,把握中国经济脉搏,观察世界经济政治热点,论和谐之道、论发展之道。

《人生》:一档全明星主持情感讲述类栏目。每周一至周五晚21:30播出。

据悉,贵州卫视将以原有观众为基础,着力加大覆盖投入,让更多的中国人收看到贵州卫视。在节目采购、节目运营系统上体现市场竞争力,打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王牌栏目,提升全国排名。推出专业特色化栏目,彰显自身价值。

立足平和本土开发历史资源 第7篇

笔者这几年来, 一直对这方面的知识比较关注, 试图探讨在新形势下, 能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建设校本教材的实用性, 感受很多, 略述如下:

一、做好补充, 将遥远陌生的历史变成一种真实存在

长期以来, 高中历史的教学一直处于会考及高考的压力下, 存在着刻板的教学状态。历史课淡而无味, 是学生共同的感受, 历史的特征使过去不能再现, 其本身的丰富性与现实教学的单调形成鲜明的反差。历史学科不断发展规律与学生的现实性认识规律相违背, 这些都使学生对历史产生了陌生感, 距离感, 且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能在课堂教学中, 把当地的一些相关史料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既能加深学生印象, 又可拉近与现实的距离, 岂不更好?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从一些本地的历史资料中寻找与本课相联系的历史资料作为补充。介绍平和历史, 我一般会先问学生一个大致的时间概念如秦始皇置郡县。那么平和的历史有多长呢?据《平和县志》记载:平和历史源远流长, 上溯往古, 夏、商二朝平和地属扬州。西周至春秋属七闽地。战国属越地。秦置郡县, 先属闽, 后建置闽中, 归南海郡所辖。历经西汉至宋代, 平和归属有较大变动。自元至治年间 (1321—1323) 建南胜县, 至今694年。至明正德二年芦溪连峰人詹师傅率众造反, 声势浩大.十一年冬, 乃以都察院佥都御史王守仁巡抚南赣, 汀、漳等处, 十二年而平定。同年夏五月, 王接受乡老曾敦立、张浩然的请求, 奏请建县。十三年冬, 王再议以南靖清宁七图, 新安里五图, 共十二图为一县, 建县治于河头大洋坡, 又因其乡故属平河社, 以此议名平和, 并非别有取义, 可知平和的建县以及名称由来, 实自王守仁始。河头大洋坡即九峰, 是当时县治所在地, 在今天九峰西街供销社门前发现当时县城西门的门额石碑一方, 中大书“挹爽门”三字, 右上角书“正德戊寅岁新建伯王先生立”, 左下角书“顺治丙申署县刘一蛟”;从以上的实物可证实平和自明朝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年建县至今, 已历近五百年。

讲太平天国历史, 就罗列太平军后期即1864年, 从广东大埔进驻平和县城 (九峰) 。当时曾杨两姓宗族斗争, 杨壮丁比曾姓少, 常到邻近的大埔县请宗亲帮助, 没想到从大埔来的队伍愈来愈多, 装束武器都不是民间壮丁模样, 而且作战十分勇敢, 后来才知道这是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属下将领朱利王、朱义德带领的队伍。太平军在大埔, 永定, 上杭势力强大, 清廷命令右宗棠入闽“剿办”太平军, 左部进驻平和时, 曾驻扎在小溪西山城 (今平和一中旧校区) 学生会眼前一亮, 啊?在我们的校区?一下子把历史拉在眼前, 这样一来, 那些书本上的知识, 就变成近在眼前的事件, 会使学生从感情上容易接受, 进而产生好奇, 好感, 觉得历史是活的, 触手可及。潜移默化之中, 化空洞为具体。

二、寓活动于教学之中, 走近古迹, 品味平和

立足家乡, 放眼天下, 我们充分利用节假日, 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 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走出课堂, 在社会中实践, 探求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 同时查阅, 浏览文史资料, 利用互联网搜集, 整理相关资料, 了解平和文化, 挖掘其中的教育教学价值。

在九峰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古朴典雅的平和文庙。文庙是历代封建王朝祭孔的地方。据史料记载, 平和县建县时, 当时负责组建平和县的王阳明奏疏朝廷, 为控制贼巢, 忝设县治之时, 应建立文庙, 以易风俗。此举蒙皇上恩准, 特批以府级规格建筑。建成后的文庙气势恢宏, 布局严谨, 旧县志载:“庙宇轮奂, 甲于他邑”。平和文庙的建筑有着丰富的古代文化和科学内涵, 是研究明清政治和儒家以及古代建筑实物的见证。也体现了王阳明先生对于平和教育的巨大贡献。

在南胜, 我们参观了南胜窑古址。据清乾隆《漳州府志》载:“瓷器出南胜窑者, 殊胜他邑”。明朝中叶, 漳州海运发达, 南胜窑生产的瓷很大一部分专供出口外销, 17世纪初开始成为欧洲及日本等国的收藏家所珍藏, 因不明产地被称为“克拉克瓷”, 虽然平和南胜窑生产出来的瓷器与景德镇瓷器的制造工艺有明显差距, 但却有着无可比拟的运输优势———窑口均设在临溪的山坡上, 生产好的瓷器可进入九龙江的支流花山溪, 最快在一天内可以抵达月港———明未最繁盛的国际贸易港口, 从月港上大艋飘洋过海, 远销东南亚、日本、欧非等地。

明清时期实施海禁, 将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尽行内迁, 将沿海房屋拆除, 船只烧毁等等, 造成月港衰落、平和窑销路断绝, 瓷窑颓废, 窑工散亡, 克拉克瓷器随之销声匿迹, 带给后人一连串遥远而又美丽的遐思。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正是由于制度上的落后,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最终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三、开发校本教材, 提升师生素质

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如何编写教材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为了编好校本教材, 不但要求历史老师要掌握中国通史的内容, 还要熟悉乡土史, 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拓宽视野, 对它们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在编写的过程中各位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分工协作, 共同完成。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供了平台。

根据校本教材的编写要求, 针对学生兴趣爱好进行编组。由学生搜集资料, 通过实地调查, 集体协作, 填好每周一张的活动报告, 最终在期未以结题报告的方式完成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在具体的活动中, 学生掌握了写作技能, 进行沟通联系, 获得调查分析, 信息处理的能力,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增强他们学习古人的勇气和信心, 个性也得到发挥。带领学生感悟家乡所积淀的厚重内涵, 使他们对乡土史的调查研究所表现的浓厚兴趣, 转化为自主探究实践创新的能力, 使学习成为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老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进行了原始资料的科学分析, 在分析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即使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 也提升了自身的素养。这些历史活动, 弥补了课堂教学之不足, 有助于真正地发挥人文主义的育人价值。我们还必须总结经验, 使之不断完善, 既为教学服务, 又能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走近微州地域文化, 建构个性特色教学》2014.3.25

[2]《平和文史资料》 (第一、二、三、五辑)

挖掘本土资源,促进乡土之情 第8篇

我们的家乡福建省平和县,素有“八县通衢”之称,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自然资源丰富,在地理、民风民俗、物产方面都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而且这片古老的土地,正在变革、在发展,这是乡土特色主题生成的根本来源,反过来,这也是对家乡历史文化变迁的刻录与延续。

一、创设特色环境,营造本土文化氛围

最有特色的环境,应该是最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在“爱祖国,爱家乡”主题的开展中,我们试着引导幼儿结合本土文化,结合本地地域特点,主动创设环境。国家AAAA级旅游区——三平风景区位于漳州市西南的平和县境内,方圆二十平方公里,以千年古刹三平寺为中心。古代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相映衬,处处蕴藏着扣人心弦的故事传说,是闽南旅游以及朝圣的好去处,也是瞻仰革命先烈的红色教育基地。而灵通山风景区以险峰、奇石、清泉、飘云为四大特色,全国罕见,福建独一无二。灵通山已获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家乡的景点“三平寺”“灵通山”家喻户晓,因为孩子们很多都去过,有亲身的经历、体验,所以他们的兴趣非常浓,积极性也很高,都主动参与到创设活动中。经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协同合作,精心创作,美丽的“家乡的风景”产生了。

平和县是中国香蕉之乡,年产30多万吨,位居福建省第一。平和县坂仔镇香蕉皮薄、味香、肉软、质甜、无芯,风味与营养俱佳。家乡的白芽奇兰茶以其“色、香、味、型”俱佳而最负盛名。而金秋时节,是蜜柚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的蜜柚树上挂满了一颗颗诱人的蜜柚果。为了让幼儿感受家乡的特产,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布置了墙饰,在墙壁上用废旧串珠纸条编成三个箩筐,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把自己动手制作的手工作品——家乡的“平和三宝”:蜜柚、香蕉和茶叶,都“装”了进去,丰富的“家乡的特产”产生了。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如此的美丽、逼真,孩子们不知有多高兴。他们在这一创设活动中,学会了分工合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创造性思维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这让我们教育者真正体验到了“环境是主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的内涵。

二、美丽的家乡人文荟萃

比如坂仔“林语堂”,另外,还有广泛流传于本地的闽南童谣,让闽南本土文化之花在我们幼儿园精彩绽放。闽南方言是闽南文化的基础,闽南语童谣教学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闽南语童谣扎根于闽南文化的沃土,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感与乡土气息,对于幼儿来说,童谣是伴随其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具有传播、引导和教育功能。教师让幼儿通过口耳相传、心口传唱的方式,来体验闽南方言的无穷魅力,来感受闽南民间艺术的价值,从而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农村特有的民俗风情

家乡的一些热闹场面常会引起孩子们的关注,比如赶庙会、婚庆场面;还有闽南文化中的南音、歌仔戏、芗剧,在中秋节前后每条街道上都会有一出出精彩的社戏上演,家乡平和的夜晚会变得特别热闹;在蜜柚节庆典期间,“平和心·柚乡情”文化活动深入人心;家乡别具特色的“元宵节”龙艺表演活动,更是热闹非凡,各个社区和村部都提前开始了龙艺活动的轧制和艺旦的挑选工作,而艺旦全都是由幼儿园的小朋友来扮演的,龙艺表演、大鼓凉伞表演、花车表演、舞龙舞狮……“元宵节”的晚上一饱眼福。

四、家乡食品更有一番风味

家乡小吃如九峰本地面、碗粿、糯米糍、香片粿、卷仔粿、萝卜粿、樁臼面、南胜咸水鸭、大溪腊肠……享誉平和。这些小吃孩子们常看常吃,是孩子们最为喜欢的内容了,活动中请家长配合利用双休日带幼儿参观小吃店,品尝点心,让孩子们了解家乡风味小吃的不同品种及制作过程,在参观、品尝、观察中感受平和小吃的独特魅力。

通过开展家乡风味小吃的系列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家乡小吃品种丰富,风味特异,更加激发了孩子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家乡物产丰富

我们的家乡平和山清水秀,四季如春。有十里香蕉海,绵延百里的蜜柚观光园,更有四季飘香的秀美茶园。琯溪蜜柚、坂仔香蕉和白芽奇兰茶荣获“绿色食品”称号,平和被命名为“中国琯溪蜜柚之乡”,坂仔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香蕉之乡”,九峰白芽奇兰在福建省1997年秋季名优乌龙茶品质鉴评会暨“九峰杯”奇兰大奖赛上被评为“茶王”。因此,琯溪蜜柚、坂仔香蕉、九峰白芽奇兰被誉为“平和三宝”。“平和三宝”在平和家喻户晓,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深入开展了具有乡土特色的主题活动。

读《法治及其本土化资源》 第9篇

一、中国法律的变革时代

在法律进步的历程中, 我们一直都在移植西方的法律制度, 自清末修律开始, 诸法分离, 中体西用, 仍以中国具体的传统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自从五四运动发起后, 自由民主的思想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 传统思想开始受到动摇;文化大革命时期打烂公检法一系列的活动发生后, 我们传统的中华民族思想如岌岌可危之建筑。直至今天, 中国历史中十分丰富的哲学史和判例资料鲜有学者使用, 大量引用的多为西方思想, 甚至吹捧德国希特勒时期为希特勒残杀犹太人创造法律的施密特的法律理念来论述中国的法律, 出现这种不经思考一股子拿过来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更加谨慎我们的学术品格在这个变革的时代究竟何去何从。

自2000 年中国加入WTO开始, 中国的法律制度成为中国市场和外国市场上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立法领域在为此做着不断的努力。西方国家于国际会议上指责我们没有人权, 我们在宪法和中华人民刑事诉讼法中添加了“尊重和保证人权”的条文并贯彻到具体条文中。近些年随着国内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 知识产权的政策也逐渐对世界放开了。法律的改革发展是在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 政策给了法律变更的预期, 法律给了政策实行的具体方式。利用中国本土资源可以建立与中国现代化相适应的法治。我们认识中国本土化的资源要运用经济社会甚至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探寻中国的生活, 而非仅仅阅读关于正义自由的书籍, 一知半解的评论从未经历过的法律。在中国目前本土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强大的人员流动

近年来, 我国在各省之间的流动几乎畅通无阻, 户籍政策也将全国一体化, 之前限制的西部部分人员不得出国的政策也已经消解,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 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另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来到中国爱上中国, 实现了人口流动和融合, 这些都会不同程度的促进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展。

( 二) 社会主义法治逐渐建立

在法律的引导下, 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依照法律办事。我们越来越多的听到公民在指责一个人的时候会说, 你怎么不按规矩办事啊, 法律不是这么规定的啊, 这说明简单的“契约”观念已经被发掘, 更加规范的社会契约就在前方。

二、法学研究的规范化

在现实的法学研究中, 法学研究规范化的必要条件有两点: 一是承接前辈的优秀研究成果, 而不是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反复的研究。另外一点是, 我们应当针对现实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帮助解决现实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城乡法治化的差异较大。在城市的社区里, 陌生人社会基本形成, 楼上楼下之间可能除了宣传美容院里的产品就没有其他的交流活动了。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 报警起诉等方式已经轻车熟路。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没有警察, 也没有法庭, 他们居住在高高的山上或者是低凹的村落里。他们仍然生活在熟人社会里。在村民之间, 由于宗法制度缺失, 人员流动逐渐加大, 家族族长等均由村长代替, 但村长并不会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 村民之间的发生的没有在村长管辖的范围内, 如彩礼, 又如通奸等原本有宗法家规约束的事情, 现在已经没人约束了, 但是这种行为存在的真空地带对人民的危害是确实存在的。不只是村民的生活, 在乡镇企业中, 一些家庭小作坊生产出了新的工业品,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不足, 在其他的厂家进行仿制的时候, 向自己的客户, 合作伙伴收集证据, 对竞争对象提起诉讼, 将整个行业内的人得罪个精光, 生意也不用经营下去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公民要树立正确的权利保护意识, 学会保护权利的方式。在中国传统思想儒家认为“无讼是求”, 鲜少进行民事诉讼, 多以和解的方式解决问题。和提高个人修养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纠纷的方式相同, 公民要学会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 以防止在社会生活和法律的脱节, 我们现在的法律不仅解决问题更是为了预防问题。

而法学研究的规范化是要切中要害, 尽量多的关注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尽量使用实证的方法, 各种交叉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经济法学派的“成本理论”, 费孝通先生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我国乡村面对的法律问题,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规范化方法。

摘要:现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法治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的阶段中国法治如何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状况是我们应当解决的问题。社科法学的兴起为法治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在中国法治的变革时代, 要想实现法治的规范化你当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基础, 形成经验和理论相结合的实验方法, 树立世界化的视野, 从而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法治,本土资源,中国传统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下册)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9.

[2]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利用本土资源创设课程游戏化环境 第10篇

走进南港幼儿园,宽敞的户外活动场地上,绿树成荫,四季花卉、果树成林、种植园、紫藤架为孩子营造出大自然的绿色世界;玩沙池、玩水池、小树林、曲径通幽……处处散发着大自然的清新和稚拙的童趣。我们因地制宜,依托美丽的自然资源,为孩子营造了一个个户外活动区:玩沙玩水、小树林野趣游戏……就地取材,让农村幼儿园的孩子享受到了大多孩子很难享受到的快乐。

二、巧用“乡”材,创设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游戏环境

我园充分利用乡土材料,创设游戏化的环境,使园内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彩绘的葫芦爬满了栏杆;彩绘的贝壳、甲鱼壳躺在展板上;稻草、麦管编制的鸟巢、热水壶摆放在展板上,孩子随时可以欣赏、玩耍……壳趣、布衣坊、草之乐,一处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环境、一个个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区域,都是孩子的参与的杰作、快乐的见证。

三、趣用“乡”材,创设能激发幼儿奇思妙想的游戏区域

以往的实践也使我们认识到特色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域内的操作材料、情境及相应的活动中。因此,我园根据课程的实施情况创设与孩子发展相适应的区域环境场景,提供保障幼儿发展的相应的游戏材料,让孩子在有相应情境、有丰富操作材料的游戏区域中发现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1.特色区域。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对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活动区进行创设。小班幼儿年龄小,所以在小班活动区的创设主要体现家与游戏的感觉,创设的特色区域是“果实大汇总”。中班幼儿逐渐喜欢玩角色游戏,所以在中班创设的活动区主要体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创设的特色区域是“壳趣”、“线趣”、“布艺坊”。大班则体现人文与地理特征,突出地方特色人文环境,开设有“稻草坊”、“纤纤管工坊”。在特色区域中,我们把孩子、家长、老师收集的乡土材料、制作的作品有层次、有规律地摆放在特色区域中,为孩子创设一个具有农村特色的探索空间,诱发孩子玩的兴趣与欲望。

(1)管趣。管趣特色区域中,利用竹管、纸管、吸管的特性,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了一个温馨的游戏场景,在家长的配合下收集了大小不一的竹管、纸管、吸管及一些辅助材料。幼儿对管子充满了好奇,摆一摆、玩一玩、弯一弯,不经意中,会有奇思妙想出现:有的根据管子空的特点,按粗细连接;有的根据吸管可以弯曲的特点做人、做伞柄,有的幼儿突发奇想,在竹管上粘上一层橡皮泥,弥补了乡土材料色彩单一的缺陷。

(2)布衣坊。布艺坊特色区域中,一个具有水乡特色、包含吴文化的游戏场景,成为现代幼儿难得看到的一道靓丽的古韵风景:蓝印白布、花布、大襟衣服、肚兜围裙……水乡服饰勾勒出一派浓浓的吴文化风情,在充满吴文化韵味的走廊中,幼儿开布店、学印染、做花布……尽情参与、探索、表现,不仅加深对吴文化的认识、理解、喜爱,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每一个喜庆的日子,孩子们在布艺坊中做彩旗、制作头巾,节日的喜庆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

2.特色小制作。幼儿园会根据季节的特点,发动家长带领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一年四季的季节特征。秋天的时候,我们鼓励孩子与家长一起收集各类果实、各类种子、丝瓜筋等材料,一起开辟了果实大汇总区域,把收集的各类乡土材料投放在区域中,供幼儿进行小制作。如:种子染色、彩米粘帖、葫芦装饰、果实印章、果实造型、小小稻草人等,又围绕秋天的主题,开展了葫芦装饰、种子粘贴、神奇的草、稻草变变变等特色活动,内容丰富,幼儿积极参与……一个立体的、全方位促进幼儿发展、具有浓重秋天气息的空间呈现在眼前。

平时,在教师的发动下,孩子们将各种蔬菜、瓜果、种子、树叶等带入幼儿园跟同伴交流分享,将这些大小、形状、颜色不一的种子制作项链、设计花篮、装饰服装;用竹管开展艺术插花、竹管花、制作青花瓷花瓶;用席草制作漂亮的挂画、鸟巢,等等。通过多种形式来告诉大家都要爱护、保护我们的家乡,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四、善用“乡”材,创设能激发幼儿体能的特色体育游戏

幼儿园在利用乡土材料开展各类游戏的同时,还积极鼓励教师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辟特色民间游戏。教师们不怕辛苦,拜访民间老人,上门学艺,使得像打连厢、滚铁环、跳房子等一些已经久违了、近乎流失的游戏又回到了孩子们中间。在学打连厢的过程中,教师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成人连厢的基础上,通过改编整合,编制了一套适合幼儿的打连厢操(曾在我市科研评优中获奖)。如今打连厢已是幼儿园大班下午的轻器械操。

农村幼儿园与城镇幼儿园相比,办园条件比较艰苦,体育活动器材比较少,然而大自然所赋予农村自然环境的优势是不可估量的。发挥自然环境优势所自制的体育器材,重在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如用竹节木板制作的高跷用来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用野外采集的吸盘球进行“打靶”游戏,练习投掷,等等。这些游戏虽然简易,但对幼儿发展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又使幼儿的体能得到锻炼,体质进一步增强。

让本土资源成为活教材 第11篇

一、深刻领悟“活教材”的内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幼儿园虽然没有像中小学那样从形式上要求,但《纲要》总则部分也指出了“幼儿园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意味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在已有系统课程基础上,可根据各园实际情况选择性加入一些“活教材”。

陈鹤琴先生所说的“活教材”就是幼儿园所在地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两方面的资源,它包括乡土地理、民俗习惯、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也就是说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都是幼儿学习的内容,教师应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来组织课程,把活教材有组织、有系统地合理编织在幼儿生活、学习的网上,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另一方面,开发利用本土教育资源,使之成为活教材,对于转变幼儿学习方式有重要意义,它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同时也有利于开阔教师的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提高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为此,我们利用网络,借助幼教中心教研组,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指导的形式,让更多教师通过学习深刻领悟“活教材”的内涵。

二、掌握系统筛选本土教育资源的方法,让“活教材”有价值

大自然是一部丰富的百科全书,如何筛选身边的教育资源,让一部分有重要意义的、师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成为有价值的园本教材,尤为重要。

有专家曾经说过筛选课程资源理论上要经过三个筛子:①有利于实现教育思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②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③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以此为据,我们做了一系列筛选。灵璧地处淮北平原,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传说人物钟馗的故里,中华奇石的主产区,素有“虞姬、奇石、钟馗画,灵璧县三绝甲天下”的美誉。灵璧奇石几乎家家收藏,奇石节妇儒皆知,参与度高;钟馗画一条街,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虞姬、钟馗的传说人人耳熟能详。精选这些本土资源进入幼儿园课程,让师生在“活教材”中体验、学习、提高。

三、深入指导,让“活教材”走进幼儿园

开发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不是编写统一教材,而要更多地为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作为教研部门,我们要深入指导,让“活教材”进入幼儿园。

(一)明确利用“活教材”的目的

把“活教材”引入幼儿园的目的是增强课程内容的适宜性,更好地丰富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只有明确了引入“活教材”的目的,才能有意识地去生成,也只有掌握了利用本土资源的方法,才能科学地去组织。如:科学课《身边的变化》、《我和洞洞做朋友》,就是灵璧县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设计的生成课,两节课提供了利用活教材的范式,也传达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全县幼儿教师进行现场观摩,效果很好。

(二)找准切入点,因地制宜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虽然说在一个县辖区域内,但各园地理位置、教育资源状况、师资水平等有很大区别,不能搞一刀切。各园必须找准切入点,因地制宜地将“活教材”引进幼儿园。

灵璧县幼儿园地处县城,地理条件优越,文化资源丰厚,“虞姬、奇石、钟馗画”三个主题让该园去做更为有利。县幼儿园设计三个主题活动方案,并把“奇石”主题活动向全县幼儿教师开放,《神奇的灵璧石》、《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我给灵璧石做广告》等公开课,给全县幼儿园如何引入“活教材”,丰富幼儿园课程,起了示范作用。为了使这三个主题内容及设计更完善,我们举行了“全县幼儿园利用本土资源教学设计案例征集评选活动”,让全县教师共同参与,既锻炼了教师的设计能力,同时对县幼儿园三个主题活动的内容作了有效补充。本次活动创造性地设计了不少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案例,如《好玩的铁虾》、《趣味萝卜》、《快乐豆》、《小白龙探母》等。

灵城镇灵西中心幼儿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座落在灵璧县汴河之滨,我们把“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操作材料”这一主题交给他们去做。通过现场指导,听课、评课,开展全县观摩教学活动等形式,灵西中心幼儿园的教师摸索出开发利用农村资源的新路子。《美丽的新汴河》、《好玩的稻草》走进幼儿的课堂,玉米粒成了幼儿的操作用具,各种豆子成了数学课的操作材料,随手拈来的草绳、草团成了孩子们晨练的玩具,就连平时被人们作为废弃物品的玉米须也成了幼儿手中的宝贝。孩子们穿上师生编制的草鞋、披上草蓑衣、戴上草帽进行时装表演,那种陶醉与快乐让人久久难忘。

灵璧县的民间游戏非常多,这些游戏大多是物质匮乏时期玩的,今天物质丰富了,教师和家长也渐渐淡忘了。但这些游戏对于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不亚于昂贵的电动、毛绒等玩具,因此我们想引导各园把这些游戏活动开展起来。我们把这个课题交给农村乡镇中心园——冯庙中心园去做,该园教师通过收集、整理、编写民间游戏案例,各班活动渐渐引入民间游戏。县教育局组织幼教中心组成员走进冯庙镇中心幼儿园现场听课、评课,肯定了成绩,也发现了“瓶颈”——如何赋予老游戏新的活力,让幼儿更喜欢?为此,我们举行了“全县幼儿园民间游戏设计大赛”,并将优秀的游戏设计与冯庙镇中心园教师的设计融为一体,集成《幼儿民间游戏汇编》,每园一本,供教师参考。这本册子成了幼儿每日游戏活动重要的补充,方便了教师,促进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不断反思与总结

开发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学习内容是一项复杂而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总结与反思。教师使用“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形成园本教材的过程,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需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我们鼓励教师多写有关园本课程方面的教学反思,并准备将之汇编成《教学反思集》,实现资源共享。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生成,反思中调整,调整中完善,让“活教材”更贴近幼儿生活。

四、科学设计,让“活教材”儿童化

陈鹤琴先生说“编写课程要具有儿童化”。筛选好教育资源以后,首先要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让这些内容更具儿童化,避免用一些生硬、枯燥的、高深的材料。如霸王别姬的传说,钟馗的故事,要改编成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其次是一系列主题活动设计要游戏化。以灵璧奇石为例,我们设计了社会课《参观奇石大市场》《给灵璧奇石做广告》等,语言课《说奇石》,科学课《算奇石》,音乐课《敲奇石》,美术课《画奇石》,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幼儿兴趣盎然。再次,创设与主题相结合的环境。创设符合主题的对话环境,发挥环境这个隐性课程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奇石主题要有奇石图片、实物、幼儿绘画作品,区角有磬石琴,在这样的环境中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奇石文化”深入幼儿生活,驻扎在幼儿幼小的心田,让幼儿以家乡有奇石而感到骄傲,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园。

本土语文资源 第12篇

一、走近家乡民俗民风, 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社会体验

祖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世事的更改, 很多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已逐渐被同化而消失。为此, 在我们的教育中, 如果不及早注入民族传统文化内容, 儿童就可能因不熟悉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内涵, 而导致知识结构上的失衡。

新浦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 是我们进行教育的好教材。民间传说、古老的童谣、风味小吃等, 无一不让学生体验到本土文化的独特气息和价值, 油然而生爱家乡的情感。学生们听着《泥螺告状》、《洋龙潭的故事》等—个个美丽又神奇的故事, 充分感受到富有韵味的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年中许多特定的节日也是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良好契机。除了热闹喜庆的除夕、春节及元宵灯节外, 新浦人还有清明上坟祭祖、吃艾青饺子、艾青麦果以明目的习惯, 立夏有吃蛋、吃“健脚骨笋”的习惯, 等等。学生们通过采访长辈, 了解了节日的来历及各种节日的风俗习惯。

去年我们学校五年级学生开展的“亲近家乡民俗”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经验入手, 带学生走入社会, 感受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还组织学生开展“集民间故事、讲民间故事”活动。在活动中, 学生们既促进了社会体验, 又提高了活动能力, 还使民间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和继承。

二、利用本土环境资源, 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许多的危害。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 是教育的职责。六年级组织开展的“我爱家乡——新浦”环保专题研究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了“寻找新浦的过去”、“新浦现状调查”、“我是新浦的环保使者”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 学生了解了新浦的环境现状, 纷纷献计献策, 愿为新浦的环保出一份力。组织环保志愿者去公园、路边、河边、车站等公共场地清理垃圾, 收集废电池, 回收废纸盒等活动。

利用本土环境教育资源, 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丰富学生的经验, 拓展学校课程的内容。通过活动, 学生们深知自觉爱护家乡环境的重要性, 从而更加关心社会, 了解家乡, 关注家乡的发展

三、借助本土名优特产,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家乡自豪感

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作为长期居住地的乡土, 对学生发展具有优先、深厚的影响。学生的衣食住行都带有本土特色。利用本土名优特产,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亲近感、自豪感, 是个方便有效的题材。

新浦地处慈溪北部、杭州湾南岸, 有十多公里的黄金海岸线, 海洋资源极为丰富, 有各种鱼类、虾类、蟹类, 还有蛤蜊、泥螺、海瓜子……100多个海鲜珍品, 闻名省内外。上海、杭州、宁波客人都喜欢新浦海鲜。我校五2班开展“我爱家乡的海鲜”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们通过访问、调查、品尝、记录整理等各种活动, 对家乡海产品的种类、形状、味道、价位、作用及其捕捞方法、人工养殖技术等全方位进行了研究, 学生研究兴致颇浓, 研究热情很高, 活动较为成功。

除了海鲜, 新浦土特产也很有名, 如海地棉花、咸地西瓜、四角红菱, 浙货麦冬、浙药白术等, 其中影响最大, 产值最高, 经济效益最好的是新浦的丝瓜和胜北黎阳的葡萄。新浦丝瓜络以质地硬密, 色泽洁白和条形挺直、粗长均匀而闻名。用丝瓜络加工成的沐浴保健用品, 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黎阳葡萄经过当地农民的科学种植, 品种改良, 又先后从辽宁、浙江农业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引进40多个品种, 已具备果品色泽鲜艳、果大味优、无农药残留等优质葡萄的基本要素, 形成“一村一品”种植模式, 盛名省内外。2006年“黎阳”牌葡萄成为宁波市名优特产, 获浙江省农优特产“金奖”, 2006年12月, 黎阳葡萄种植基地还被命名为“慈溪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正是基于这些资源优势, 我们学校三、四年级学生开展的“走进田野”家乡名优特产调查研究和“感受葡萄村”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便应运而生了。学生们的活动热情高涨, 他们在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照一照、记一记中认识了家乡名特优, 培养了家乡自豪感。

四、依托本土特色企业, 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社会化的环境。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新浦是慈溪工业重镇,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镇已有近两千家个私企在运作, 主要有三大支柱产业:一是水表水暖五金件行业, 二是婴童用品行业, 三是家用电器行业。这些企业在优秀企业家的带领下, 励精图治, 开拓创新, 为新浦的振兴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 浪木饮水机、佳星取暖器、辰佳洗衣机分别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和宁波市名牌产品, 浪木、神马赛亿、心连心等公司商标相继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我校六年级学生开展“迈入企业”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走出学校, 融入社会, 访问身边的工人, 采访企业领导, 参观工业园区, 了解家乡企业的发展历程, 感受家乡人创业的艰辛, 学习他们的拼搏精神、创新精神, 从而立志建设家乡, 回报家乡。

五、传承父辈创业精神, 在实践活动中推动学生自身发展

上一篇: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下一篇:光纤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