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措施范文

2024-05-14

配套措施范文(精选11篇)

配套措施 第1篇

1 养殖规模与草地面积要合理搭配

1.1 羊草搭配要合理

养殖户在建设羊场时,应结合自身经济实力、养殖场地大小等来确定养殖规模,在此基础上来确定草场的面积。通常一亩草地能为2~4只成年羊提供一年的草料[1]。由于羊群繁殖速度较快,要根据种羊的数量与羊群的发展速度来确定牧草的种植面积。这样才能满足羊场的草料供给,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4栽植优质的牧草

种植优质牧草,为羊群提供营养全面的草料,以提高羊群的生产性能。此外,要合理设置牧草茬口的布局,以保证羊群全年都能吃到优质高产的鲜草料。适合本县种植的牧草包括黑麦草、三叶草、紫花苜蓿、高羊茅、鸭茅、青贮玉米等种类。在实际生产中可合理搭配不同品种,以提高草地的产量与质量。比如,可将紫花苜蓿与黑麦草搭配,或者将紫花苜蓿与青贮玉米搭配种植。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坡地、农闲耕地种植一些牧草,满足羊场全年的草料供给。

2 科学利用牧草资源

2.1 适时收割

根据牧草的品种、产草量以及营养价值来确定牧草的收割时间。通常禾本科牧草在孕穗初期便可开始收割,一年可收割1~3次。豆科牧草宜在初蕾期到现蕾期进行收割,一年可收割3、4次[2]。

2.2 科学饲喂青饲料

青饲料并非喂得越多越好,多了可能造成羊子腹泻。应根据羊群的生长阶段来确定每日的青草饲喂量,并合理搭配不同的青饲料。比如,三叶草与紫花苜蓿等豆科草料若喂得过多,极易造成臌胀病,因此,应和其它禾本科草料搭配饲喂。另外,一些青草料可能含有有毒成分,需经处理后方可饲喂。比如,青刈玉米苗中存在氢氰酸这一有毒成分,需经晾晒后才能饲喂。禁止让羊群吃腐烂变质的草料、堆放时间过长的草料或者带露水的草料,以防诱发相关消化道疾病。

2.3 青干草的合理利用

要提前存储足量的草料,以解决冬春季节鲜草料不足的问题。同时,可视羊群的规模合理调制青干草。每只羊的青干草饲喂量为1~3kg/d,既可直接投喂,也可将其切短后投喂。切短饲喂便于羊只消化,牧草损失少,豆科牧草通常可切成1~2cm的短节,禾本科牧草可切成2~3cm的短节[3]。

3 羊群饲养管理关键技术

3.1 合理选择羊只品种

根据本县实际选择合适的山羊品种,在陡峭的山区可选择黑山羊与黄羊;而在地势平缓的地方可选择胡羊或白羊,它们不喜攀爬,适合圈养。

3.2 搭建羊舍

羊舍应建在地势高、避风向阳、通风良好,有水源的地方。羊舍门窗布局要合理,配置通风设备,确保舍内干燥、通风、保温、防潮。另外,运动场地面积至少是羊舍的2倍,便于羊群活动。

3.3 种公羊的饲养管理

在饲养种公羊时,应注意保持其健康的体况以及较强的性欲,使其能提供较多的优质精液。主食为青饲料,可在配种季节适当补饲一些精饲料。在放牧时要防止公羊之间打架,消耗体力,进而降低生产性能。

3.4 种母羊的饲养管理

对种母羊,特别是怀孕的母羊要加强饲养管理。妊娠初期除了正常放牧外,夜间可适当补喂一些精料。妊娠90d后胎儿发育迅速,需适当增加一些精料。分娩前10d应减少饲喂量,避免母羊在遭到惊吓或跌倒后造成流产。

3.5 羔羊的饲养管理

羔羊出生后要尽早吃上初乳,从而增强其免疫力。在出生1周后可利用优质的鲜牧草饲喂。当羔羊满20日龄后,可适当补充精料,根据生长阶段的不同,合理搭配牧草与混合精料,逐步增加饲喂量[4]。同时,要让羔羊适当运动,保证足够的运动量。

3.6 加强卫生管理,定期驱虫、免疫

对圈舍、饲槽、运动场要每天打扫,并定期消毒,3d一次。将粪便集中堆积发酵处理,将病死羊只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养殖场门口、场区入口处设置消毒池,并及时更换消毒液,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场。每个季度驱虫一次,驱虫药有敌虫净、丙硫咪唑片等。接种羊快疫-羔羊痢疾-碎疽-肠毒血症四联苗,分别在春秋两季接种一次。

4 种草养羊模式的主要成效

自政府扶持种草养羊生态化养殖以来,双柏县农民对山羊养殖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使种草养羊工作获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在双柏县不同区域内栽植的牧草品种较多,确保一年四季内皆有牧草生长。通过养羊来控制牧草的产量,而羊粪又可用于生产沼气,沼液又可还田,作为肥料。这样便可形成现代化的草地农业生态养殖系统。二是生态效益好,草地四季常青,能防止水土流失。青草是纯天然绿色饲料,生产出来的羊肉品质好,价格自然会上升,农户的收益也更多。三是设立科技扶贫资金,并通过羊借贷方式向农户免费提供基础羊群、种羊以及相关配套养殖技术。农户无需出本金,只负责养殖与日常管理。同时,由畜牧部门为其提供技术指导。

总之,双柏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推广实施种草养羊模式,既能增加农户收入,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手段。同时,这也能最大限度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获得经济与生态的双重效益。

参考文献

[1]潘端阳,申红艳,卢艾玲.种草养羊畜牧生态化养殖综合配套技术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35(11):86-87.

[2]吴佳海,牟琼,唐成斌,等.石漠化山区种草养羊技术开发[J].草业科学,2009,36(1):126-128.

[3]冯选明,向大育,姚茂桂,等.种草莽羊与补饲方法研究[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21(4):57—60.

街道改革配套措施及建议 第2篇

一、市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坚定决心,是街道社区改革的关键,科学、合理、规范、严格的顶层设计是街道社区改革的保障

街道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转变街道职能、增强社区自治功能、深化网格化管理、调整职能部门功能等诸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触及到一些部门的既得利益,涉及到各功能区及其职能部门的方方面面,可谓是矛盾重重、困难巨大。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坚定的决心、合作区党委、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是街道社区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严谨的项层设计和科学的规划理念,是推动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立足我市街道社区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党政领导、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街道社区改革的唯一标准。

按照构建“一委一站一居”(社区党委、社区服务站、社区居委会)新型社区管理架构,通过资源下沉、剥离街道经济指标等创新性举措,减少职能交叉和协调损耗,引导街道将工作重心转向社会管理;拓展社区服务功能,缩减层级、便捷工作,直接为辖区居民服务,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水平。

二、明确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街道办事处上为政府、管委会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根本属性 街道办事处主体地位不明显,现行体制下,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属性作用发挥不突出。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在协调所辖区域内各企事业单位及各类自治组织时权威性不足,致使各项矛盾纠纷突出,各项工作很难得到有效开展,具体工作中出现了社区好比一只筐,大事、小事往里装的局面,在社区内,本该属于政府管理的事情也不得不由社区承担,导致街道社区不该管的却不得不管,该管的却管不好,阻碍政府与街道、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

与现在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街道办事处的职权以及各种资源(人财物制度、信息等)严重不足,职责与权限严重失衡,条块分割,条块矛盾普遍存在,导致在城市实际管理过程中矛盾突显,表现为:“看的见,摸的着,无权管”,“有权管、看不见”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有能力管的无权管,有权管的无能力管”的局面,城市管理呈现出“纵向管理不到底,横向管理不到边”的严重弊端。

建议:适当下放权力,确保街道在协调关系中的权威性,充分履行政府派出机关属性。街道党工委在“块”的主体权威作用,并适当给予街道下放一定的人事权、财权、新的形势下,街道办事处应作为“服务者的服务者”而存在,为促进百姓公共服务提供更好的服务,其重心应体现在制定和执行社区发展规划、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社会事务管理,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环境上来。因此,应明确现行政府运行体制与街道改制下相适应和匹配。

三、街道、社区体制改革应与市、区各职能部门改革相配套,才能取得实际成效

(一)采取“倒逼工作机制”,实现市职能部门和社区工作的有效无缝对接

街道、社区改革的同时,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街道社区改革密切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规章流程的前提下,对各相关职能部门采取“责任倒逼”机制,将政府职能部门由原来的后台运作推向前台,给居民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建立各职能部门和社区服务站有效无缝对接,改变现行体制下各职能部门直接对话庭审笔录会和办事处,然后再由管委传会、办事处“二传”至社区的工作方式;探索建立完善一套由职能部门直接对接社区服务站的新型工作机制,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的实现和社区服务站的无缝对接,最大程度地方便百姓办事,使服务型政府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使管委会、街道办事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真正落实到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上,落实到民生问题上,真正做到“问民、亲民、抚民、为民”,不再是围绕着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转,而是围绕着居民需求转,工作成效以群众是否满意为唯一标准。

建议:市里应召集各相关职能部门召开专项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下沉工作事项(清单)和相应措施,并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相应下放权力和工作经费,以实现职能部门与社区服务站的无缝对接,使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在社区百姓中得到最 大化体现,实现在家门口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真正达到简化工作流程,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服务基层百姓。

(二)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形成街道、管委会、各相关职能部门、市四级联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机制,明确各级主体责任,消除“中梗阻”现象

(1)在市级层面建立“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专门机构,简称“社建委”(下同)。由市委、政府党政副职兼任“社建委”主要领导,对区属街道社区实行统一管理、领导,负责监督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等综合治理重大方针、决策情况的贯彻执行;统领各职能部门,制定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统一协调指导各相关职能部门下沉到社区的行政工作,形成部门联动解决社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普遍性问题,消除和化解民怨,解决好事抢着做、麻烦事无人做、遇到问题、责任踢皮球的顽症,杜绝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现象。

(2)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联动方式和职能定位。实行网格化管理。设立网格负责人,负责网格内的日常巡查、综合信息采集,如:重点服务对象的需求、重点问题人员、重点问题户的盯防,大部分百姓的需求和呼声,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等,采取定期对责任区住户进行上门走访服务或电话询问服务,及时掌握社区的社情民意。社区服务站定期对网格人员收集上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对共性的普遍性的问题,个别涉及影响安全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会同办事处及时反馈到各相关部门,直至市委、政府主要领导,使重大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保持我市安全稳定的政治局面。街道社区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管委会、各职能部门和市委、政府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依据。继而形成由下而上、由上而下解决问题,做出正确决策的有效工作机制。

同时应着力解决在处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工作中的“中梗阻”现象,分清各部门的责任,明确责任主体,一旦出现问题,采用责任倒查、倒逼的方式,揪出责任单位和个人,畅通解决问题的渠道。街道、社区承担网底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协调上报管委会及相关部门,管委会、相关部门能解决的在本部门的职责范围内加以解决,解决不了的上报“市社建委”,“市社建委”能协调解决的负责协调解决,解决不了的上报市委、政府加以解决。形成街道社区发现问题,管委会、职能部门下沉解决问题的去机关化精细化解决实际问题工作体系。

(3)运用考核机制检验评估各职能部门为民服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推动城镇化战略 政策措施需配套 第3篇

保护、培育农村精英留村务农

城镇化必须渐进式进行,且必须大中小相结合,以中小城镇化为主。不能把所有农村精英和骨干都吸收到城市中来,更不能让农村精英、骨干成为城市的流动人口,不享受市民的生活和待遇,把农村变成文盲或能力较弱者居住的地方,让城市和农村出现“马太效应”,使城市、农村发生更大的两极分化,给社会埋下更大隐患。

中央提出城镇化、农村现代化,都是解决农民就业、致富的可靠途径,是稳定社会的可靠基础和保证。农村稳,则社会稳,这是千百年的社会总结。所以,城镇化应有一定的规划和标准(大中小),不要一味追求都市化、集群化,所有城市一张脸(不论大中小)。不能为了当地土地财政,城中村无限扩大,市域无序扩张。一开始便出现不应出现的贫民区和富人区,增加对立感。正确的政策应是保护、培育更多的农村精英,留村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建设更多的中小城镇,让农民更多地离土不离乡,使农村像城镇、城镇似农村,如华西和南街村那样,成为农民转市民化,市民似农民化,城乡达一体化,应是城镇化真实含义。

所以,现在应制定相关制度、政策,随城镇化建设的逐步实施和推进,在加快农村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能长期扎根农村,专事农业生产的精英骨干人才,使城乡一体化政策和战略目标完整地实施,使农村、农业、农民三位一体的“三农”问题真正得到解决,完好实现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有机结合,才是增强国力的可靠基础。

因此,可这样理解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实际是农村乡土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的转型。这就需要既保留农村传统的优秀文化,又必须转变农村落后的文化,向现代新型城市的先进文化过渡;同时既要保护农村传统的生物多样性和有价值的农耕传统操作程序和先进方法,使农村传统知识与现代农业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各种生物链能得以保存,并能继续得以发展,使千百年来供人类生存的各种有营养价值和具治疗效能的食物不致消亡,继续有益于人类健康成长,达到国富民强。

要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

中国的事情切记防一窝风,一哄而起。新城镇化一提出,好些房地产商已蠢蠢欲动,认为是房地产黄金期到来。因此,新城镇化的实施,一定要有周密的规划,要有试点的完善,相关政策的配套,要有序地进行。一定要严防形成新的一波又一波的房地产大战。为此,必须认真学习,理解新一届中央政府对新型城镇化的深刻含义。综合领导讲话和有关文件的表述,新型城镇化应主要解决和达到目的,应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路径,实现区域产业均衡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相结合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农民享有更充分的土地财产支配权和以粮食安全为前提,优先实现中央提出的农民收入倍增的承诺。让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和社会保障,及更平等的医疗卫生服务,和蓝天碧水的优美生态环境及安居乐业的现代生活。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历史的教训必须注意。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城市化循序渐进,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较小。改革开放后30年,城市化突飞猛进,尤其在GDP为主要政绩的驱动下,地方政府看到了城市化中土地财政的好处,房地产商更摸到获取暴利的路径,他们与地方政府一拍即合,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策略,采取各种办法征用农民土地,进行资本运作,开始了“跑马圈地”,为掩人耳目,以“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的名目,大搞房地产开发,楼越来越高,房越来越大,单元房变成别墅区,房价越来越高,房屋库存越来越多,空置房屋越来越多。老百姓却只能望房兴叹!

地方政府为了不激怒更多群众,又采取了新的土地财政,将城中村范围无限扩大,迫使农民上楼,搞人为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腾出土地,由政府低价收进,高价卖出,美化了城市,贫困了农村。扩大了城乡差距。农民虽然一次性得到一笔资金,但花完后怎么办?于是带来了全国城市周围的小产权房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圈地运动,城市化开始变味,成各利益集团争夺的一块块肥肉。

现在新城镇化实施,如不未雨绸缪,中央提出新城镇化的各项内涵,又可能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策略下,更加名正言顺的以建设、提升小城镇化的名义,展开新一轮的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相结合的圈地运动,以世上最简单的方式,创造各自的政绩。

据媒体报道,有的地方为搞城镇化,大肆削山造城,破坏了原有的小区域的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带来了生存环境的恶化。纵观历史和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城镇化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不可急功近利。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农业文明为主的国家,推进城镇化,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一些不好传统习惯。应先从改变生活方式上过渡,随城镇化的有序推进,一批一批的将农民变市民,获得城市人口的身份。开始弃土弃农从事非农工作,渐次融入城市生活,建立稳定的就业岗位。根据各地财力状况,再获得完全与原市民同等的一切待遇和社会保障,并有固定的居住房产等必需品,这样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据有关方面的调查资料显示,每年进入城市的农民工70%-80%仍属贫困人口。这样急功近利的人口城市化,与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是不相一致的,亦是无意义的城镇化。

中央提出的“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互为关联的有机整体。绝不能为城镇化而城镇化,使产业空心化,变成新一轮的圈地运动的房地产化。而一定要把当地的传统产业和新培育的接替产业、创新产业和有条件发展的新兴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城镇化战略得以落实和健康有序地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中央期盼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倡节约的生活模式

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乡镇工业,大大地促进了农村致富的步伐,缩小了城乡差别。可惜没有正确的政策引导,使其成为城镇化的支柱产业。地方政府在GDP挂帅的指导下,不顾一切地圈地,招商引资,美化城市。尽管口号仍是“‘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实际已不被重视。在一切为招商引资,增加GDP的政绩观支配下,好些地方使青山绿水变成了荒山秃岭,清鲜空气被雾霾代替,政府不得不再花巨资搬迁污染的工厂,搞退耕还林,整治河道,恢复生态。

富起来的中国,没有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累积的各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且有的仍在发展和制造新的问题。现在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完美的完成。让农民富裕起来,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农民说:“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就是我们的愿望。”这并不是说农民都要成为城里人。只要政策对,农村一样可以过城里生活。

水库灌区节水节能配套改造措施 第4篇

1 概述

灌区特别是大型灌区, 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骨干基础设施和粮、棉、油菜的主要生产基地,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水库不仅有为农作物提供的水源, 而且还具有天然的水能。长期以来, 由于投入不足, 政策不配套, 自身管理薄弱以及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 运行机制不活;工程设施配套不全, 后期缺乏维护更新, 导致设施年久老化失修, 灌区效益衰减;水费低于管理成本, 实收率低;管理机构臃肿, 冗员多, 负担重, 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动作等诸多问题。小水库灌区现状农业灌溉方式不仅存在着水量的浪费, 而且还存在着水能的浪费。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灌区的可持发展, 也影响到农业基础的稳固和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与农业水利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很不相称。

2 灌区建设的思路

2.1 明确建设与节水的关系, 确立高标准除险加固配套, 合理兼顾防渗的建设思路

2.1.1 灌区的除险加固、更新改造已到非建不可的紧要关头。

2.1.1.1灌区主要干渠有的渠段不通水, 灌区范围萎缩, 渠尾灌区地下水位下降。灌溉面积不断下降。2.1.1.2工程建设标准低, 有些渠段开挖不够。2.1.1.3工程原建设质量差, 建筑物老化加剧, 启闭及挡水设备残缺不全, 处于常开状态, 无法调控水量, 浪费水严重。2.1.1.4灌区土质含沙性大, 渠道的过流能力剧减, 上游水漫顶下游不见水。

2.1.2 水量充足、节约的水量使用效益目前未有发挥。灌区的加

固更新改造, 提高输水能力, 恢复灌溉面积摆到了首要位置, 从而确定了灌区建设以渠系除险加固提高输水能力为主, 以建筑物的配套改造为次, 以堵漏作为节水防渗措施的思路, 即高标准除险加固和改造配套, 合理兼顾防渗的建设思路。

2.1.3 针对小水库灌区存在的问题, 要使灌区灌溉工程能适应农

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必须将这种输水灌溉方式改造为先进的、节水节能的的输水灌溉方式。

2.1.4 小水库所具有的水能, 满足了管道输水到田间和农作物节

水措施要求的水压, 避免了水库水能白白浪费在明渠输水的跌水上, 起到了节水节能的作用。

2.2 项目的建设安排

灌区建设制定了项目的安排原则, 项目的选择安排遵循先除险加固配套, 后节水防渗, 先上游后下游, 先主干渠后次要干渠的安排原则。

2.2.1 以除险加固为主, 由于大部分水库灌区施工时采取群众

运动施工, 无质量保证措施, 坝基基本不清基, 填土压实不够, 造成土坝渗漏水严重, 并多次发生管涌等险情, 每到汛期均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防守。

2.2.2 对渠道两边坡进行砼板护坡加固防渗的二面光建设为

主。针对易崩塌、淤塞的渠段, 原开挖断面未达设计要求的渠段, 高边坡的环山渠段砂砾土地段进行清淤、开挖、修整、加固、堵漏, 以达到提高渠道的输水能力的目的。

2.2.3 进行对渠系建筑物维修加固, 更新改造, 提高渠系的水调控能力和消除安全隐患。

2.3 项目安排的主要方向

结合灌区的实际, 为灌区改革做好硬件, 配套完善调控水等渠系建筑物, 以新材料的应用为主进行后期渠系防渗建设。

2.3.1 在近期内断续进行对灌区输水流量1m3/s以上的渠道进行加固、疏通, 使灌区的灌溉面积尽快恢复。

2.3.2 尽快启动田间工程的改造建设。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灌区原有的田间工程需大量调整。

2.3.3 为灌区改革特别水计量, 水费征收的改革需要, 需高标准

建设调控水设施和水计量设施, 促使灌区尽快向以按需配水、计方收费的目标迈进。

2.3.4 随着灌溉面积的恢复及工业城镇生活、环境用水的增加,

水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逐渐暴露, 解决供需水矛盾将更加迫切, 也将成为灌区节水的主要动力。后期, 灌区节水应以高标准的要求进行, 采用新技术, 新材料对渠系进行防渗建设。

3 具体意见

3.1 继续完善投资渠道加快大型灌区配套建设

大型灌区建设, 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配套资金的不到位, 配套资金的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灌区的建设。当前县、乡级财政一般较困难, 灌区骨干工程配套资金应以省市级配套为主, 田间工程以县乡财政为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改变主要依靠行政命令为以扶持奖励方式对农民群众进行引导和发动, 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和投入对田间工程改造建设。

3.2 推进末级渠系及田间工程建设尽快恢复灌区效益

灌区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骨干工程和末级渠系工程一样重要, 不能重此轻彼。经过近十年的投入配套骨干工程的问题基本解决, 以后配套安排应从骨干工程向田间工程转变, 由加固除险向效益最大限度恢复转变, 抓住党中央重视农业的有利时机, 以农业水利化为契机, 做好规划, 多渠道筹资, 加快末级渠系以及田间工程的节水改造。

3.3 加快机构、人事体制改革实现灌区良性循环

配套措施 第5篇

一、试验情况

2007年小麦播种时,选择不同土壤肥力和产量水平的地块安排了15处小麦品种混播试验,品种选用矮秆、抗病、抗倒、多穗型新品种百农矮抗58和高秆、抗病、抗倒、多穗大穗型新品种许农5号。每处试验田面积3亩,把试验田平均分成3块,在其中一塊上使用上述两个品种混播,另两块分别单独种植上述两个品种作对照,采取随机排列。施肥数量和田间管理措施与一般大田种植相同。麦收前测亩穗数、穗粒数,麦收后测千粒重和实际亩产量。各处混播试验均表现增产,其中百农矮抗58实际平均亩产495.7千克,许农5号实际平均亩产489.4千克,分别比对照增产9.3%和10.7%,两个品种混播实际平均亩产541.8千克,比对照增产10%,亩增产小麦49.3千克,增收经济效益80元。

二、增产原因

小麦品种混播之所以增产效果明显,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混播能改善田间小气侯,充分利用光热等自然资源。试验选用的两个品种,许农5号株高90厘米,百农矮抗58株高74厘米,两者相差16厘米,出穗后穗层分布在不同高度的空间,缓解了一般大田穗层只分布在一个空间而造成麦穗过分密集的现象。总体来说,混播田比一般大田更有利于通风透光,平均单株受光率增加,对光能的综合利用率较高,有利于小麦光合作用。

二是由于各品种抗病、抗虫、抗倒能力不同,混播可缓解病虫害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试验证明,混播田病虫害较一般大田轻。另外,高秆品种由于受到矮秆抗倒品种的支撑,田间倒伏情况较一般地块大大减少,2007年在对照田许农5号大面积倒伏的情况下,混播地块没有发生倒伏现象。

三、配套技术

1. 合理选用品种。混播一般选用两个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伏的品种。其中一个品种要求矮秆,株高70~75厘米;另一个品种要求茎秆稍高而且粗壮,穗较大,株型紧凑,旗叶不宜过大,株高一般85~90厘米。两个品种要同属一个生态类型,即同为半冬性品种或同为弱春性品种,否则不宜混播。它们的适宜播种期、成熟期要一致;分蘖力及分蘖成穗率基本相同;均要求抗病虫、抗倒伏能力强。通过试验并参照部分群众的实际混播经验,在虞城县最佳小麦品种混播组合有:百农矮抗58和许农5号、百农矮抗58和周麦20、百农160和许农5号、百农160和周麦20、豫展2000和周麦18。

2. 混合比例恰当。混播麦田亩用种子总量一般为9~10千克,矮秆品种用种量占75%~80%,高秆品种用种量占25%~20%,高秆品种不得超过25%,这样才能在小麦抽穗结束后营造一个上层穗稀下层穗稠的格局,否则对矮抗品种采光十分不利。

3. 种子纯度要高。混播所用品种的纯度均不低于99%,以选择高纯度的原种或原原种为佳,否则在齐穗后极易造成田间杂乱无章,反而对高产不利。

4. 穗层整齐一致。混播所选用的每一个品种,均要求穗层整齐。目前生产上使用的个别株高不稳定,穗层不整齐的品种不要选用。

5. 品质基本相同。混播选用的品种,小麦籽粒的商品品质要基本相同,差异越小越好,如差异较大会造成综合品质下降,商品等级降低,结果是高产不高效。

韭菜田病虫发生与配套防治措施 第6篇

一、韭菜田主要病虫发生与危害情况

1. 韭蛆

韭蛆在邹平县一年发生4代,以幼虫在根部周围3~4厘米土中越冬,温室大棚内可继续繁殖危害,翌年3~4月化蛹,4月初到5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第一代幼虫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危害,第2代于6月份危害,第3代7月上旬至10月上旬危害,第4代幼虫10月上旬至越冬前开始危害,成虫孵化后分散危害韭株叶鞘、幼茎及幼芽,尔后咬断茎蛀入其中,并转向根茎下部危害。5月上中旬和10~11月份形成2个危害高峰期。

韭蛆幼虫在韭菜地下部鳞茎和嫩茎部危害。春、秋两季危害韭菜幼茎引起腐烂,使韭菜叶片枯黄而死,夏季幼虫向下活动蛀入鳞茎,重者鳞茎腐烂,整墩韭菜死亡。

2. 韭菜灰霉病

韭菜灰霉病在邹平县温室大棚中通常于11月上、中旬发生,2~3月份为发病高峰期,棚室之间病情差异较大,品种之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灰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初在叶面产生白色至淡灰色斑点,随后扩大为椭圆形或梭形,后期病斑常相互联合产生大片枯死斑,使半叶或全叶枯死。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密生灰褐色霉层。有的从叶尖向下发展,形成枯叶,还可在割刀口处向下呈水渍状淡褐色腐烂,后扩展为半圆形或“V”字形病斑,黄褐色,表面生灰褐色霉层,引起整簇溃烂,严重时成片枯死,严重影响产量和商品性。

3. 韭菜疫病

韭菜疫病发生适温为25~32℃,一般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重茬地发病严重,夏、秋阴凉多雨、空气潮湿或大雾天气易造成流行。

疫病是韭菜露地生长阶段的主要病害,韭菜的根、茎、叶、薹均可受害,叶片受害,初为暗绿色水浸状病斑,病部缢缩,叶片变黄凋萎。天气潮湿时病斑软腐,有灰白色霜。叶鞘受害呈褐色水浸状病斑、软腐、叶剥离。鳞茎、根部受害呈软腐,影响养分的吸收和积累。

二、配套防治措施

1. 韭菜地选择

(1)韭菜地要选择有韭菜种植历史、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高,交通便利的地域。

(2)韭菜地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条件好、灌溉水质符合国家标准的地域。

(3)韭菜田土层深厚、肥沃、疏松,土壤质地应以中壤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达1.0%左右,各种有效养分比例协调,土壤p H值6.7~7.3为最佳。

(4)韭菜地附近要求植被资源丰富、自然天敌存有量较大,农田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

2. 选择抗病品种

目前选用的品种主要有:独根红、汉中韭、791雪韭、四季苔韭等,可根据情况选择品种。

3. 农业防治措施

(1)每次收割后,清除病叶残体于田外集中烧毁,消灭病菌及虫卵等。

(2)注意棚内通风降湿,控制浇水,防止结露,是控制疫病、灰霉病的关键措施。

(3)控制棚温,不能过高或过低,25℃以上疫病发生重,应及时防风;而低于20℃利于灰霉病发生。因此,白天棚温尽量保持在20~25℃左右,晚上不低于15℃,不仅抑制病害,而且适宜韭菜生长。

4. 物理防治措施

用糖、醋、酒诱杀韭蛆成虫。用糖、醋、水配制诱杀液,比例为1.5∶1.5∶7。用口径40~50厘米的陶盆或瓷盆装诱杀液,盆底离地面1米左右,用木桩或砖墩固定好盆。离盆口30厘米的正上方点盏40瓦电灯,灯头处用口径10厘米防水罩罩住,天黑前亮灯,每晚点2小时关灯,每亩韭菜地安放2~3盆,没有灯的放4~5盆,放盆位置离韭菜地5米外,每隔2~3天加1次诱杀液,加液时用笊篱捞一捞再加液,加液后滴1~2滴菜油,增加诱杀效果。

5. 药剂防治

(1)虫害用药措施。春季4月上旬至5月上旬,9月下旬到10月下旬加强韭蛆调查,发现田间有少量黄叶时,每亩用非化学农药苦参碱,或选用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如48%乐斯本乳油和48%地蛆灵乳油,用其中一种每亩600毫升对水200千克顺垄灌根,并于隔日浇水。如随水冲施需适当加大药量。

(2)病害用药。夏秋高温多雨季节或冬春在韭菜棚内发现韭菜疫病中心时,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菌剂,如72%杀毒矾1000倍或72%霜脲锰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并注意控制浇水及防止田间积水;秋后扣膜后,浇水前用

浅谈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芦军营张艳华

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农技推广总站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双链RNA球形病毒,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危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和禾本科杂草,以玉米最易感病。病株叶浓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称“君子兰”,严重时可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在舞阳县有明显上升趋势。

一、症状及危害

玉米粗缩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但发病越早症状越重,5~6片叶即可显症,发病初期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虚线小斑点,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典型症状是在病株的叶片背面、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用手触摸,有粗糙感,心叶卷曲。病株叶片宽短变厚,叶色浓绿,节间缩短,病株生长迟缓,矮化,高度不到健株的一半。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无花粉,严重时雌穗畸形,不能结实或籽粒减少,可造成严重减产。

二、发病规律

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毒的主要传毒介体,灰飞虱一旦得毒便终生带毒,在小麦、玉米、杂草上危害,并形成周年侵染循环。病毒可在冬小麦上越冬,也可在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上及传毒昆虫体内越冬,病毒不经卵传播。灰飞虱以老龄若虫在冬麦田或两年生禾本科杂草茎基部越冬,翌年3月下旬~4月上旬,越冬代灰飞虱若虫开始活动,在越冬寄主上完成越冬代,越冬代成虫产卵,孵化出若虫,若虫经几次蜕皮发育为成虫。第一代成虫从越冬寄主病株上取食获毒,进入5月中旬灰飞虱开始迁飞,迁飞高峰在6月上旬,灰飞虱迁移高峰后25天内就出现玉米粗缩病的显著高峰,因此,这时期是玉米粗缩病的高发期。玉米苗期与传毒灰飞虱迁飞高峰恰好相遇,发病严重。玉米4~5叶期最易敏感,10叶期以后抗病性增强,发病减轻。玉米田水肥管理跟不上,苗弱,生长缓慢也利于发病。

三、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完全是由灰飞虱带毒传染所致,传播途径单一,侵染时间短。因此,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应坚持以65%甲霜灵粉剂每亩3千克对干细土30千克,均匀撒施,可有效预防灰霉病。韭菜生长期发生灰霉病,可于发病初期用10%腐霉利烟剂每亩200克傍晚时闭棚熏蒸,6~7天后再用同样方法熏蒸1次。也可选用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同时注意调温控湿,晴天浇水,浇水时不宜过大。

(3)注意安全间隔期和抗药性产生。施用化学农药应严格注意安全间隔期,避免收割前15天内施用;同时注意交替用药技术,每种农药一年最多使用2次,以防止抗药性产生。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核心是控制毒源,使玉米对粗缩病毒的敏感生育期避开灰飞虱传毒盛期,从而避开危害。

1. 农业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相对较强的品种,并提倡连片种植,尽量做到播期一致。

(2)调整播期。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播种玉米应尽量使玉米易感病苗期避开第一代灰飞虱成虫迁飞高峰期(5月中下旬~6月上旬),适当晚播。

(3)清除田间杂草

消灭越冬虫源。冬春季和玉米播种前,清除田间杂草,消灭灰飞虱的越冬繁殖场所,降低越冬毒源,从而减少玉米粗缩病的危害。

(4)防治麦田灰飞虱,减少传毒媒介

用除草剂冬前化学防除麦田杂草,早春小麦结合拔节期防治红蜘蛛,喷药防治越冬代成虫;小麦抽穗后,结合发病治虫进行“一喷三防”,兼防一代灰飞虱。

(5)加强田间管理。适当增加播量,结合间苗定苗,拔出田间病株,集中处理,减少粗缩病的侵染源。合理施肥浇水,增加有机肥和磷钾肥,促苗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虫能力,缩短感病期,减少传毒机会。

2. 化学防治

(1)药剂拌种,用内吸杀虫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和拌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灰飞虱传毒机会,减轻粗缩病的发生。可选用40%甲基异硫磷与20%病毒A按种子量的0.1%~0.15%混合拌种;

(2)在玉米2~3叶期后至5叶期前,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3%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灰飞虱,也可加20%病毒A等病毒钝化剂进行防治。

(3)苗期发病,应及时拔出病株,并适当推迟定苗时间,并用抗病毒药进行喷雾,抑制病毒发展,加快叶绿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从而提高产量。

三、应用效果

保护地蔬菜无公害生产配套措施 第7篇

一、优化选择生产基地并定期对产地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

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是进行无公害生产的首要条件, 是防止环境中有害物质污染蔬菜的关键性措施。首先基地要远离有害物质的污染源。要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远离工业、生活区和医院等污染源2000米以上, 距主干公路100米以上, 大气质量较好且相对稳定, 土壤肥沃, 排灌良好的地区。基地的大气环境、灌溉用水、土壤质量等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 切断初级污染源。其次无公害蔬菜种植前和生产期间, 要对基地的土壤、空气、水质进行监测。土壤、灌溉水中有害物质含量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 确保该区域在生产过程中环境质量不下降。

二、优化设施结构

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 不断研究、改进温室结构。近年来, 我地区主要采用“厚墙体、高举架、半地下”式日光温室建造模式, 采光蓄热、保温防寒性能良好, 减少了冷、冻害的发生, 提高了日光温室蔬菜越冬栽培的稳产高产水平, 也减少了温室蔬菜杀虫剂、杀菌剂的用量。

三、选用抗 (耐) 病虫及低富集硝酸盐的品种

选用抗 (耐) 病虫品种是防治蔬菜病虫害最根本的既经济又有效的措施。结合当地种植的蔬菜种类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减轻蔬菜病虫害发生几率, 从而减少农药及化肥使用量, 降低农药及硝酸盐污染, 为夺取蔬菜优质高产创造有利条件。如翠宝香瓜;37~76、巴莱姆尖椒;红罗丹、富康甜椒;布利塔、765茄子;冬玉、凯撒西葫芦;寒秀、博美黄瓜;欧盾、杰瑞德番茄。

四、大力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一项充分利用废弃资源, 大幅度提高瓜果菜产量, 改善其品质的现代化农业生物工程创新技术。推广应用该技术, 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生态恶化、农产品污染;设施内冬春季地温低、土传病害严重、二氧化碳不足等问题, 是推动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促进多种生产要素有效转化、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食品安全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同时该技术成本低、易操作、资源丰富、投入产出比大, 环保效应显著, 将实现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合理循环, 推动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用此项技术可节省化肥用量25%, 减少农药用量35%, 冬季提高棚室地温2~3℃、气温1-1.5℃, 增加棚内二氧化碳浓度2~4倍, 病虫害防治效果提高22%~45%, 种植的蔬菜提前上市7~10天, 增产幅度10%~20%。

五、扩大嫁接育苗技术适用范围、改进嫁接方法

嫁接栽培技术是利用茄科和葫芦科砧木品种的多种抗病性, 不仅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还可以提高抗逆性和肥料利用率, 增加产量, 改善品质。是一项周期短、投资省、见效快的无公害栽培技术。此技术由瓜类和茄子作物, 逐步向尖椒和番茄领域扩展。且嫁接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近年在茄果类作物上引进一种新的嫁接方法即双根插接法。此方法优点是嫁接后苗期管理简单、对条件要求宽松, 只需遮荫不需空气保湿处理和通风限制。成活率极高, 嫁接后不缓苗、不落叶。

六、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使用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节约肥水资源、减轻菜农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 而且能为保护地蔬菜作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避免大水漫灌、保持土壤的理化性状, 提高地温, 降低温室内的湿度, 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七、规范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常规保护地蔬菜生产中茄果类、瓜类等作物大多是通过使用生长调节剂的办法来促进坐果和果实膨大, 生长调节剂用量只有几克或几毫升, 使用浓度相当严格, 浓度小了不起作用, 大了会产生药害, 对植株生长及产品的品质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做到用量准确、用法正确: (1) 用量要适宜, 不能随意加大用量。 (2) 不能与化肥、农药随意混用。 (3) 使用方法要得当。有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能直接在水中溶解, 要事先配制成母液后再配制成需要的浓度。 (4) 不能代替肥料施用。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营养物质, 只能起调控生长的作用。 (5) 避免滥用激素。强调在环境温度适合作物坐果的条件时, 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昆虫授粉或在番茄上用振荡器授粉。控制催熟剂和保鲜剂的应用。提高坐果率, 提高产量和品质。

八、普及科学施肥技术

科学施肥是减少硝酸盐积累, 改善作物品质, 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蔬菜作物体内养分不平衡是导致硝酸盐积累的内在原因, 特别是氮素过量。所以我们大力推广以控氮为主的平衡施肥技术。在施肥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有机肥主, 化肥为辅、配合施用微生物肥料;多元复合肥为主, 单元素肥料为辅;以施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尽量限制化肥用量, 如确实需要, 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1) 必须与有机肥配合施用, 控制化学氮肥用量, 化学氮肥提供的氮素不超过蔬菜需氮量的50%, 有机N与无机N的比例要求不低于1∶1。重施基肥, 少施、早施追肥。 (2) 收获前20天内禁止施用化学氮肥, 叶菜类收获期间不允许使用粪水追肥。 (3) 稳磷、增钾、针对性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 (4) 增施新型多功能硅肥。

九、推广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小井眼井采油措施工艺配套研究应用 第8篇

江苏油田试采一厂自1996年以来, 小井眼井已超过200口, 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为油田挖掘地下剩余油提高采收率的重要开发手段。随着小井眼井增多及采油的深入, 小井眼井开发遇到与常规井相同的措施工艺难题, 如油层改造、封堵改层、卡封采油等, 小井眼井由于其井身结构、井斜角和井眼尺寸等的特殊性相对常规井而言具, 技术难度更大。

2 主要技术内容

2.1 小井眼井封堵技术

针对小井眼井应用常规的封堵工艺存在的局限性:

(1) 小封隔器卡封工艺效果差, 有效期短;

(2) 水泥化学封堵工艺适应性差、施工困难、风险高;研究应用小桥塞封堵工艺和小井眼插管挤灰封堵、窜工艺技术。

小井眼小桥塞封堵工艺技术:小井眼井封堵主要形式封下采上、封层上返等两种方式, 研发了小井眼可取式封堵桥塞 (图2-1) , 主要分三个部分坐封机构、锚定机构、密封机构。使用时将其连接在桥塞坐封工具下端, 将其下至井下设计位置, 打压坐封, 坐封结束后, 小井眼可取式桥塞中的张力棒剪断, 可提出桥塞坐封工具。解封时, 将桥塞打捞器连接在管柱下端, 下至桥塞顶部3-5m时, 开始冲砂, 至清水进出时, 下放桥塞打捞器, 加载20-30KN, 上提管柱即可解封起出小井眼可取式桥塞。

小井眼可取式桥塞外径分别有70mm、73mm、76mm等三种, 分别适应89mm、95mm、102mm等三种不同小套管封堵需求。其工艺技术特点:

(1) 特别适用隔层薄封堵;

(2) 适用有外溢侧钻井封堵;

(3) 缩短封堵施工周期, 减轻地层污染。

(4) 小井眼桥塞设计成可捞式, 针对下返、补层合采等措施时, 可直接下打捞工具捞出小桥塞, 具有工作量小, 成本低等优势。

(5) 小桥塞设计耐压≥35MPa, 且与上部生产管柱不连接, 具有封堵效果好, 井下长期有效的技术优点。

小井眼插管挤灰封堵、窜工艺技术:针对小井眼井身结构的复杂性, 研发了小插管桥塞及其配套的插管挤灰和打捞工具, 较好解决了小套管封堵、封窜问题。

2.2 小井眼井卡封采油技术

随着小井眼井开发时间推移, 大套管段及小套管段会同时出现多个破漏段情况, 采用修套作业方式解决技术难度大, 主要有: (1) 不同井段存在破漏, 找漏作业工作量大、可靠性差、成本高; (2) 化学调剖措施难度大, 效果不明显。为了充分挖掘井潜力, 发展分层采油工艺技术是必然选择。小井眼卡封采油工艺就是利用分层工具把出水层、破漏段采用机械方式与主力油层分隔起来, 只建立主力油层与举升设备的联接通道, 达到增油控水目的。研究发展了小井眼变径跨隔卡封采油和小井眼插管采油两种工艺技术以解决该生产难题。

小井眼跨隔卡封采油工艺技术:其工艺管柱核心为Y221-73小封隔器+桥塞的组合而成的跨隔卡堵管柱结构, 根据不同的破漏状况, 配合不同的工具可以实现封上采下、封两头采中间, 封中间采两头等多种分层采油方式, 适用于小套管悬挂头附近有套漏而挤灰、化学封堵效果不理想的井筒情况。主要管柱结构有: (1) 异径跨隔卡封管柱:Y221-73小封隔器+QSB-114桥塞; (2) 小井眼跨隔卡封管柱:Y221-73小封隔器+QSD-76小井眼桥塞

小井眼插管采油工艺技术:实现小套管内封上采下目的, 较好解决井筒严重套损、纵向大段破漏不明确、射孔后回采等难题。该工艺简单, 作业时间短、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是小井眼井目前解决套损治理采油的一种低成本有效的工艺方法, 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其工艺过程为:先将座封工具和可取式小桥塞连接好, 用油管传输下入到射孔段上部, 地面打压座封桥塞, 将上部井筒与射孔井段隔开, 起出井下管柱。将插管总成连接于泵挂管柱下面, 然后将插管总成下入井内, 插管总成进入桥塞主体内, 此时桥塞下部的地层液可通过插管进入泵挂管柱, 通过抽油泵泵出地面。

2.3 小井眼井酸化、压裂工艺配套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 小井眼井数量不断增加, 同样有油层措施改造需求, 小井眼油层改造难度大主要体现有: (1) 小井眼井原井老套管抗压强度普遍不足, 需要小井眼卡封保护悬挂器及以上的原井老套管; (2) 压裂目的层深度均在2500m左右, 近井筒孔眼摩阻、裂缝扭曲摩阻大, 施工压力高 (40~60MPa) , 配套工具既要耐压差能力强 (40~65MPa) , 又要合适内、外通径, 以满足下管柱和施工排量对过流面积的要求。针对上述情况进行了小井眼井油层改造工具配套研制, 同时还开展了小井眼套管内酸化、压裂工艺管柱的研究和小井眼酸化、压裂工艺参数优化研究。取得了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 开展现场应用3井次, 取得明显增油效果。

3 结论及认识

(1) 小桥塞封堵、小插管挤灰封窜工艺技术, 可有效解决了小井眼井封堵改层、封窜等生产难题;具有施工简单、安全可控、占井周期短、作业成本低等诸多技术优点, 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2) 研究设计出大通径小插管采油桥塞, 提高了小桥塞的在插管生产过程中稳定性, 适合小井眼井的长期、高液量下的卡封采油需求, 可实现小井眼长效卡封采油。

(3) 针对钻遇低渗透储层小井眼有压裂改造这一技术需求状况, 开展了小井眼油层压裂改造工艺技术配套研究, 并首次实施了小井眼压裂, 积累了小井眼井压裂的宝贵经验。

(4) 小井眼酸化解堵工艺具有工艺简单、作业成本低、见效快等技术优势, 对一些侧钻后因近地层污染堵塞至供液不足的井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针对小井眼井目前在油层改造、封堵改层、分层采油等工艺措施遇到的技术颈瓶, 开展小井眼井工艺措施配套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小井眼井封堵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小井眼井卡封采油技术研究应用, 小井眼井酸化、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等三方面内容;近两年共实施小井眼采油工艺措施26井次, 工艺成功率96.1%, 有效率达88.5%。形成一套完整、系统化的小井眼井采油配套工艺, 对提高小井眼井开发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井眼井,油层改造,小插管桥塞,小压裂封隔器,卡封采油

参考文献

[1]林娜.侧钻井完井采油配套工艺技术[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 (11)

[2]李军, 崔彦立.刘应翔唐海兵等小井眼侧钻和套管修复井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J].石油机械, 2008, (06)

配套措施 第9篇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要求有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相应的资金来源。众所周知, 社会保障是一种“准公共品”, 应当由政府提供, 政府为履行其职能最常用和最基本的筹资手段就是税收。

1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重要作用

1.1 开征社会保障税能够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是政府按照法律规定, 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 具体包括养老、工伤、医疗、失业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又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志, 也是社会安定、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必要措施。但是,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无论是扩大覆盖面还是增加保障项目, 其关键是要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渠道。而开征社保税, 以法律形式保证社保基金收缴, 不仅可以增强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 树立正确的社会保障观念, 而且有助于克服社保基金征集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和分散性, 既保证社保基金及时、稳定、足额的筹集, 也大大地减轻了国家和企业负担。

1.2 开征社会保障就是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内在要求。

开征社会保障税作为一种规范的筹资形式, 可以改变因现行社会筹资方式缺乏“刚性”而造成不缴、少缴或拖欠社保基金的状况, 及时足额地将社保基金征缴上来, 从而大大改善社保基金收支的运行, 推动社保事业的发展。同时, 以社会保障税形式筹资社保基金, 还可以有效地避免由各部门自收自支社保基金所造成的机构重复, 人员浪费及资金流失等诸多弊端。可见, 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发展社保事业的内在要求。

1.3 开征社保税是我国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不可缺少的重要配套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 无论是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 还是劳动人事、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无不涉及到社会保障制度, 因此, 在进行这些改革的同时, 也要将社会保障制度列入到改革的进程中。而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实施宏观调控的一项有效措施, 能有效解决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不足, 提高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刚性和力度,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4 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要求。

要解决社会保障制度给国有企业带来的一切困难, 当务之急, 只有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开征社会保障税, 这将有利于从“企业办社会”中解脱出来,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保证和条件。此外, 通过借鉴国外开征社会保障税的通行做法, 能够使我国经济体制与国际惯例接轨, 消除外商投资企业与外国企业对我国当前依靠行政措施征集社会保障基金造成的误解和纠纷, 妥善解决这些企业中的中方职工的社会权益问题, 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工作的发展。

1.5 开征社会保障税, 有利于科学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由立法机关颁布社会保障税法, 税务部门制定社会保障税的实施细则, 按照纳税人的工资所得情况, 负责税款的征收与管理, 社会中介机构承担社会监管责任。通过法的形式, 建立社会保障税制, 目的性明确, 返还性强, 公民乐于接受。这样就有利于扩大社会保障范围, 同时也便于公民对保障基金的使用管理进行监督, 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 保证基金的专款专用。

1.6 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扩大内需, 启动市场, 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98年以来, 政府为刺激消费, 拉动内需, 采取了增发国债等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以来, 虽然收到了一些效果, 但距离预期的宏观经济目标还有一段差距。主要体现在消费市场持续低迷, 通货紧缩挥之不去, 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特别是对未来增支预期增强, 导致居民储蓄倾向日益强化, 虽然连续8次降息, 但居民消费意愿不强, 制约了总需求的增长。

1.7 开征社会保障税, 是改进和完善地方体系的内容之一。

社会保障税是地方税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地方税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在充分发挥收入功能、保障税收大幅度增长的同时, 也弱化了所得课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1.8 开征社会保障税, 标志着社会保障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律化轨道。

地方税务机关依法课税, 纳税人依法纳税, 有利于社会保障机制的良性循环, 有利于国家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 克服现行保障制度政出多门, 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

1.9 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大力推进税费改革的重要步骤。

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 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科学合理地界定税费的地位及其布局, 形成规范的政府收入制度。为此, 应将社会保障领域的收费逐步改为征税, 以满足实现政府职能的需要。

2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配套措施

以广覆盖, 宽税基的社会保障税制度的有效实施, 需要一定的配套措施。从当前来看, 做好以下两项工作尤为重要。

2.1 强化个所得税收入管理, 特别是现金方面的收入管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个人收入所占有国名收入份额的扩大和个人所得税的流失严重是个不争的事实。个人隐性就业收入的普遍存在即不断扩大, 是造成个人所得税收入与个人所得收入严重不符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无论从足额征收个人所得税还是社会保障收入的真实性来看, 个人隐形收入显性化、真实化无疑是当务之急。强化个人所得收入 (包括个人就业收入) 的现金管理是个人收入显性化和真实化的有效措施, 具体来说, 所有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社会成员均须以其真实的姓名 (即以身份证及身份证号码为准) 在银行来开立个人账户;所有劳动力使用者都必须以银行转账方式支付个人的各种收入。尽可能减少以现金支付个人收入的现象。个人的就业收入、转账业务的各类银行, 均负有监督有关单位与个人就社会保障履行业务情况的负责。银行对个人的收入情况保密, 银行应随时协助税务机关和查个人账户情况, 这一点新征管法已有明文规定。真正从源头上有效地控制社会保障税的流失。

2.2 加强对《社会保障税》、《个人所得税》的政策宣传力度, 做

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税收收入的及时足款入库, 要求所有市场参与主体平等竞争、守法经营、依法纳税。及时足额地叫纳税后是一切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尽的责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监督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责任履行情况, 并在必要时协助税务机关核查、惩处涉税违法行为, 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 更应该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孩子语言关键期看漫画得有配套措施 第10篇

那几天,小荷有空就抱着一本《豌豆笑传》看,一边看还一边嘿嘿笑。

看什么这么开心啊,说出来让咱也开心一下。荷爸挤过去探究竟,没看几页,眉头就皱起来。荷爸悄悄把荷妈拉到厨房:“你给她买的漫画吗?都是些什么呀,乱七八糟的。”

荷妈摇头,说:“应该是小伙伴借给她的吧。”

看荷爸如临大敌,荷妈也赶紧拿来翻翻。

难怪爸爸不淡定,豌豆这小屁孩调皮捣蛋,脏话连篇,满脑子恶作剧,还有点低级趣味哈……但是,画得确实很好玩,要不小丫头能乐成那样?

荷爸荷妈趁孩子睡下,紧急开会。爸爸的观点是:这种垃圾读物必须禁读,坚决取缔,要不小朋友 “三观”不正,后患无穷。妈妈的观点是:开篇有益,存在即合理,要让孩子在比较中提高鉴赏力,高雅读物是大餐,这些通俗读物就像小点心,偶尔为之,也不必大惊小怪。大人不也喜欢看看动画片、武侠小说什么的吗?放松快乐的体验也很重要。

虽然话不投机,但爸妈协调后达成共识:先观察观察。

二十多天后,一本《豌豆笑传》被小荷翻了个遍,还没有放下的意思。荷爸还在努力淡定,荷妈淡定不起来了,三观还没见有变,小荷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始退化了!

5岁半的小荷还处于语言敏感期,本来已经会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了。比如,她从幼儿园回家,会说:“妈妈,今天小朋友吵闹,我没睡好午觉,下午不开心。”或者“今天我遇到肖阿姨了,她穿了红色的裙子,很美丽。”但现在,她不说句子,改说词语了。不高兴了就说:真烦!想吃饭就说:饭饭!有一天小朋友给她打电话,问她要不要下楼玩,她只说一个字:不!就再也没有下文了。这不就是漫画语言吗?!

这真的和看漫画有关?荷妈赶紧查资料。有专家说:儿童的文字阅读,就是对字、词和句子辨认与理解的过程。如果这一过程出现困难或落后,儿童就会在口头和书写的理解使用上出现障碍。

大事不妙!怎么办?

荷妈只好自觉屏蔽掉荷爸那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表情,诚恳请救,拉他过来商量对策。看荷妈态度良好,荷爸也不计前嫌,主动表态:“孩子喜欢漫画很正常,但家长有责任引导她看好的,漫画也分层次。这几天我也在想,怎样才能让她既获得看漫画的快乐,又锻炼语言能力。这事,你就交给我吧。”

第二天小荷看到桌上放着几本小书,好奇地翻开:“哇,漫画。”我一看,这不是《父与子》吗,这可是经典无字漫画,小丫头看得懂吗?

小荷捧着书边看边笑,荷爸走过来说:“来,宝贝,给爸爸讲讲这个故事,这书一个字也没有,爸爸看不懂。这画的什么呢?”

“老爸你真笨,这都不懂,我讲给你听。”小荷说着,依偎在爸爸身边,开始当老师:“这是爸爸和儿子的故事,这个老爸……”

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完善林改配套措施 第11篇

1 抚州市森林资源流转的现状和形式

1.1 森林资源流转的现状

据调查,抚州市森林资源流转工作起始于1980年代末。经历了林改前和林改后两个阶段。林改前,也就是1990年代初,抚州市各地就摸索宜林荒山、有林地以及荒滩所有权与经营的分离,推行了拍卖、租赁、合伙经营等新型森林资源流转形式,森林资源流转处于起步阶段。据调查统计,抚州市各县(区)林改前共流转林地9.3万余hm2,其中资溪县1.6万hm2、乐安县1.3万hm2、崇仁县0.67万hm2、临川区1.3万hm2、黎川县1.0万hm2。在此期间,由于林业“三定”时部分林地权属没有真正落实到户,林业产权缺乏法律上的保护;有些林地、林木流转大部分都是由村、组干部说了算;转让合同也没统一格式,这时期的流转工作基本上处于一种起步阶段。

这次林改后,由于林地、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得到明晰,取消了木竹农业特产税,调减了育林基金征收基数,放活了经营,极大地激发了林农投资林业的积极性,涌现出一大批大户造林,民营公司和企业建基地,使森林资源流转向能人集中、向大户集中、向民营造林企业集中、向加工企业集中,森林资源流转速度加快,流转效益较为明显。林改后,抚州市各县(区)森林资源流转1.98万hm2。其中,资溪县0.5万hm2、乐安县0.1万hm2、黎川县宜林地流转面积达0.2万多hm2,平均租赁价由原来的750元/hm2左右上升到3 000~4 500元/hm2左右,高的达7 500元/hm2。为规范森林资源流转行为,资溪、乐安、黎川等县建立了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规范了森林资源流转的操作程序,使得林改后的流转工作正朝着健康有序的轨道迈进。

1.2 森林资源流转的主要形式

1.2.1 竞价拍卖。

即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面向社会竞价转让林地经营权。经营者出资买断一定年限的国有或集体林地使用权或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按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一次性或分期上交产权转让金或保证金,对经营收益,在交纳税费后,其余归经营者所有。如乐安县林权交易中心共拍卖了13宗林地,流转林地面积0.1万hm2,成交价2 359万元,成交价比起拍价高出179万元,为林权权利人增加了收入,也为做好森林资源流转工作奠定了基础。资溪县为推进国有林场转制,对0.39万hm2速生林进行了拍卖流转,流转交易金额达1.18亿元。

1.2.2 租赁经营。

即将林地实行公开招标等形式,租赁给本村村民或社会上有经营能力的单位或个人营林、造林、种果栽竹,经营单位或者个人根据租期年限,分期支付或者一次性支付林地租金。一些民营公司、国有林场大都采取租赁方式获得林地使用权进行造林。如黎川县引进江西瑞森公司,投资1亿元人民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了0.67万hm2工业原料林基地。乐安县的“新大地”和“长青”、大亚木业、瑞森造林公司等企业通过租赁山场造林达0.1万hm2。

1.2.3 股份合作。

即联营造林,包括林农之间自愿组合,以林地、劳力、资金入股,联合开发,按股分红;企业以资金或技术入股,村组或林农以林地、管护入股,收益按协议分成。乐安、资溪等县实验林场与村组进行联合造林,采取村组以林地入股,林场以资金、技术投入等形式进行联营造林,双方采取四六或三七或二八分成,抚州市采取此种方式进行流转造林的达2.67万余hm2。

2 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林改前,有些乡、村基层干部片面强调或夸大流转的作用,有的竟采取强制的行政措施来进行森林资源流转,大多数林农在森林流转中图简单、怕麻烦,普遍不愿意到林业部门办理相关流转手续。林改后,有些乡、村基层干部又认为林地既然由农户家庭承包了,那么造与不造、造好造坏都是农民自己的事,没有积极引导林农进行流转工作,对搞好流转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有的干部认为林权分到千家万户,给林业生产规模经营带来了困难,不利于集约经营,加上基层收取的税费取消了,对森林资源流转没有积极性,对其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另外,也有些农户担心森林资源流转会改变土地承包权,宁愿抛荒也不愿流转。

2.2 流转工作混乱

林改前,由于没有森林资源流转过程具体的法律、法规条文约束,也没有交易中心这样的机构和交易场所,体现不出公开、公平、公正,不规范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1)转让程序不规范。有的地方在大多数林农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况下,乡、村搞强制性的流转林地,打乱了原有承包关系,损害林农合法权益。(2)少数乡村干部暗箱操作,非法流转集体林地,有的地方乡村组织和企业联合起来打林地和林农的主意、侵犯林农正当利益。(3)以行政命令强迫经营者流转林地,大面积流转给企业经营,影响林农的正常生产和生活。(4)在流转过程中,大多没有进行价格评估,林地资源价格混乱,随意性大,造成资产流失。(5)管理机构不健全,供求信息不流通,合同纠纷处理不及时,使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6)少数黑恶势力参与,过去流转时存在少数社会闲杂人员和地方恶势力强买强卖行为。现在进入交易中心公开流转后,杜绝了前一种情况,但又出现了少数黑恶势力串标、扰标的“标霸”现象,影响了公开、公正的原则。

2.3 合同协议不规范

流转合同是森林资源转让双方依法签订,双方必须遵守的法律性文件,具备严格的法律意义和法律责任,也是双方必须履行的合同文约。抚州市因森林资源流转双方在签订流转合同时随意性大且不规范,引发了许多矛盾纠纷。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流转年限不规范。在流转协议中对流转年限上没有明确,如写上“只要政策不变,就永久流转”。二是没有明确的分成比例。流转协议中未注明双方利益分成比例。三是绝大多数都是私下流转,即使签订了合同也存在着手续不全、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等问题,缺乏法律保障,隐患较多,造成了很多纠纷。如在税费改革和林改前,农村税费、统筹提留比较重,南丰县三溪乡有些农民不重视山林,都想以离开土地方式逃避税费任务,他们基本上是将山地托付给他人或村组管理,流转形式上口头协议多,即使有书面协议的,内容也极为简单,现想收回林地,引发了诸多纠纷,并有多起起诉到法院,法院也觉得难于裁决。

2.4 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在《江西省森林流转条例》颁发之前,森林资源流转普遍是无章可循,无法规可依,基本上处于一种自流状态,致使历史遗留问题多,且难以解决。一是林业“三定”时遗留的问题。“三定”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山林权证大多由生产队干部填写,重登、漏登、错登的比较多,引起山林权属争议。二是根据当时政策收回林地又流转出去引发的纠纷。按照林业“三定”的政策规定,农户的自留山、责任山,如果三年不造林可以由集体组织收回统一造林,为此,许多农户的自留山和责任山被集体收归造林后,流转出去,直到2002年《农村土地承包法》出台后,才禁止集体收回农户自留山和责任山,期间引发了很多纠纷。三是村民既未得山又未得利造成的纠纷。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出台之前的林地、林木流转都是村、组干部说了算,没有经过村民代表和村民大会的同意,造成现在分到山的农户与承包大户之间的矛盾,大多数承包大户都在租山时一次性付完租金,且被村集体使用,而分到山的农户既没有得到山,又没有得应有的利益补偿。四是跨县、市、省的权属纠纷更难处理。宜黄、乐安、资溪、黎川四县都反映一些历史遗留权属纠纷和跨县、跨市、跨省边界的林地纠纷,权属难于确定。五是“谁造谁有”政策引发的遗留问题。南丰、黎川两县反映以前按照“谁造谁有”的政策,造成林农、果农在就近、宜林的个人、集体荒山上大面积开发,当时不存在流转,开发了的就成了自己的,现在处理起来十分棘手。

2.5 林业融资渠道不畅

大面积承包林地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承包大户一般没有贷款担保单位,又不能将林地使用权作为贷款抵押。致使广大林农很难从信贷部门贷到款。当然,各地有一些地方开展了一些零星的林权抵押贷款,这主要是林业加工企业和民营造林公司之间开展的。其主要原因这些企业与信贷部门熟悉,关系较好而获得的,实质上单纯依靠林权抵押开展的信贷支持林业发展在抚州市还没有完全开展,致使承包大户在林地开发上存在严重的资金困难,制约了林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 搞好流转的建议

3.1 提高认识,切实加强森林资源流转的领导和引导

依法有序地进行森林资源流转,可以促使林地等林业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对于盘活林地资产,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林地产出能力,促使林业生产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森林资源流转的领导,对林农的森林资源流转进行有力的指导。首先,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准确认识自身在推进森林资源流转中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规范对森林资源流转的宏观调控,建立对森林资源流转的监督、指导制度。其次,要在基层组织中广泛宣传森林资源流转的意义和作用,在农村开展有关林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尤其是基层集体组织负责人思想认识。要通过林权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农民积极参与,有利于保障农民利益的流转方式,把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引入林业生产。第三,要鼓励、支持、引导广大林农走股份合作经营之路,使林农既不失地,又不失利。可采取“公司+农户”、“林场+农户”、“能人+农户”和联户造林的方式参与林业建设,促使林业生产向有技术、有资金、有能力的组织和能人集中,鼓励、引导、支持林业生产在结构调整、连片开发、规模经营上做文章,促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对林改前发生的森林资源流转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已经流转的林权,要区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按照“维护、协商、纠正”三个层次加以解决。对依法操作、手续完备的应当予以维护;对基本合法、确有不合理或争议较大的,要在政府主导下协商解决;对暗箱操作、以权谋私、徇私舞弊、损害集体和群众利益的,要依法予以纠正。针对过去因山林抛荒被集体收回,或由他人造林的,按照“谁造谁有”的政策落实林权,并协商确定林木收益分成比例;但在林木采伐后,应将林地使用权再归还原承包户。

3.2 健全机构,重点抓好林业交易中心建设

首先要加快林业产权中心的建设。各县(区)要按照中央、省、市有关要求,建立和完善林权交易管理机构,行使林权证发放、林权登记、林地承包合同管理、林权抵押登记等职责。落实编制、人员、保障经费,规范林权交易中心的管理、规范交易和收费行为。其次要严格按照《江西省森林流转条例》的规定,结合抚州市的实际情况,借鉴外地的经验做法,制定完善森林资源流转的实施办法,确保农村森林资源流转依法有序进行。第三要尽快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队伍建设,各级林业部门要有计划地组织现有人员参加森林资源评估培训和考试,以尽快获得森林资源评估资格,解决基层交易中心评估人员不具备合法资质的问题。

3.3 规范操作,使森林资源流转纳入规范化轨道

要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森林资源流转合同的订立、签证、登记制度,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对不当流转进行限制,确保农村林地依法规范有序流转。要采取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把农民之间的自发流转引导到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规范流转,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到林权交易中心办理林权变更手续,减少因不规范引起的各种纠纷。要加强森林资源流转动态监督管理,包括实行界定林权、实施产权登记和产权变更登记管理,监督产权行使和市场活动规则,调处或仲裁产权争议,保障和协调各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等。要加强资产评估监督管理,包括对林地资产评估方法、适用技术的行业管理和对专业评估机构及其评估人员资格审查的监督管理,确保资产评估的真实性和公正性。要加强森林资源流转运营服务,培育林地市场,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流转运行机制和相应的管理监督规章制度,主要包括森林资源流转程序、流转双方资格审查、合同的审批,确保流转活动的公平性、合法性,协调森林资源流转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对双方发生的纠纷及时调解,保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4 切实完善林改配套措施

林改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是建立一些配套措施,切实解决林改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巩固、完善、发展林改工作成果,使抚州市林业发展向更快更好的方向迈进。

4.1 要积极调处尚存的山林权属纠纷

在这次林改中,抚州市各地在这次林改中调解处理了大量的纠纷,但仍有部分山权纠纷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各县(区)沿存一些跨省、跨市、跨县山林权属纠纷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必将为林区稳定工作留下隐患,并且在今后林木经营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山林纠纷。建议市、县都应成立山林纠纷调处办公室,定编定专职负责山林纠纷的排查和调处。近期要组织由市政府牵头,从相关部门和各县(区)抽调人员组成跨县、跨市山林权属纠纷调处工作组,尽快把抚州市范围内的跨县山林权属纠纷处理好。同时,请省林业厅出面调处跨市、跨省的权属纠纷,切实做到处理一起纠纷,完善一批权证,稳定一方关系,发展一方经济。

4.2 要加强林政管理

林改后,一方面广大林农的造林积极性普遍高涨,另一方面,乱砍乱伐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据调查反映,由于木材价格的上涨,各地偷盗偷伐国有、集体森林资源的行为时有发生,无证采伐、无证贩运、无证加工的现象仍然存在。建议:各林区县可以参照资溪县建立林业综合执法大队做法,逐步将林业主管部门内部分散履行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市场监管等行政职能进行适度整合,推行林业行政综合执法,保障公正执法。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要作为林业经营者的坚强后盾,严肃查处干扰经营、毁坏苗木和幼林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议林业部门要继续开展如“绿色旋风、绿盾、绿剑”等保护森林资源专项行动,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开展集中打击,加强木材采伐源头管理,实行伐前设计、伐中检查监督、伐后检查验收制度,严禁乱砍滥伐行为,规范林木流通秩序,严厉打击无证收购、无证运输和无证经营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维护林区的稳定。

4.3 要加快林业服务体系建设

林改后,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重要任务是要加快林业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为林农提供各种配套服务。要抓好林业科技服务队伍建设,为广大林农提供良种育苗、病虫害防治、林木栽培等技术指导。建议各地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动员和组织抚州市林业科技人员,为林农提供面对面的服务,通过大力实施林业科技“上山入户”工程,促进林业科技与生产相结合,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要加快林业“三防”体系建设,乡村两级要在互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组建林业“三防”协会,把千家万户变为有组织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阵地。要在林区村建立林业协会。即在林区有条件的村,采取政府引导,林农在自愿的基础上,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为纽带,以村或村组为基础组建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营实体,提高林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为林农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4.4 要多方融资,切实解决林业生产资金困难问题

(1)要建立林业发展基金。随着森林资源流转的不断深入,流转回收的资金数额较大,是林业再投入和保障林业发展后劲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各县(区)要适时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额作为林业发展基金,财政也要根据当地的林业发展规模和林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安排适当的财政预算作为林业发展基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用于支持林业生产持续发展。(2)要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制定有利于支持林权抵押贷款的相应政策,加强与金融系统(如农村合作信用联社、农业银行等)的沟通支持与协调合作,抓紧建立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办法,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农户联保和小额贷款力度,尽快开展森林资产抵押贷款业务。(3)要加快组建林业担保公司。市、县(区)要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组建林业担保公司,为林业企业和林农贷款提供担保服务。(4)要努力创造条件,开展“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治”两种林业保险。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林农自愿、稳步推进的原则,重点推进森林火灾保险,尝试开展森林病虫害保险业务。(5)要制定优惠政策,提高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建议市委、市政府也要出台引导、鼓励、支持林业生产发展优惠政策,通过森林资源流转,建立起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促进社会要素向林业聚集,为抚州市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4.5 要加大投入,确保林区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这次林改,取消了乡镇、村组的涉林收费项目后,基层组织运作经费存在困难,建立有偿服务的经济组织一时还没有跟上,村级组织尤其是林区村组反映减收幅度较大,正常运转困难。据调查,林区村委会大都减收2万元左右,个别村委会减收达10多万元。为此,建议中央和省里要加大对林区村级组织的转移支付,以弥补正常经费不足的困难。使他们有能力管事,办事,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可借鉴福建邻省的做法,由村级组织收取适当比例的林地使用费,具体标准由省里统一制定。同时,各地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涉林收费的监管,防止任何巧立名目加重林农负担的行为发生,坚决制止涉农乱收费反弹。

4.6 要适当提高国家公益林的补助标准

据调查反映,抚州市各地都确定了国家和地方生态公益林,总面积达32.26万hm2,公益林补助标准仅为6.5元/hm2·a,还包括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管护人员工资,与商品经济林效益相比确实太低,还不如砍一根毛竹利润,因此,迫切需要上级部门提高公益林补助标准。同时,建议市、县两级财政也应创造条件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安排和从林业发展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提高公益林补助,当地水电、旅游、矿产等生态直接受益单位,应从其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补偿。

摘要:调查抚州市林改前后的森林资源流转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和完善林改配套措施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森林资源,流转,林改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配套措施】相关文章:

配套政策与措施06-04

兴趣班相关配套措施11-05

高校大学生实习合同及其配套措施的研究09-10

人才配套05-21

设施配套05-28

配套机械06-01

配套制度06-10

配套工程06-20

配套方案09-02

农机农艺配套05-14

上一篇:高速铁路运输下一篇:财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