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文教师的素养

2024-05-22

培养语文教师的素养(精选12篇)

培养语文教师的素养 第1篇

一、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语言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它不仅包括语文专业知识, 也包括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素养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他们养成健全的人格, 形成良好的个性。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语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小学生处在少年期、他们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语文教学针对这样的学生, 一方面要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一方面又要注重进行教学实践, 应该把二者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语文素养的培养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包括教学过程方面, 也包括情感态度方面, 还包括知识能力方面, 等等。在语文初级阶段, 就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所以说, 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有利于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巨大影响。应试教育模式长期被人诟病, 在我国现行教育中还是主要的教育模式, 它以升学考试为直接目的。虽然应试教育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具有明显的短期效果, 但是它对学生个体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分数, 以考试衡量一切, 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忽视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素养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现代社会对学生未来素质的要求为出发点, 照顾学生的个性需求, 强调多学科交叉学习, 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语文素养的培养, 是素质教育的表现, 是对应试教育的突破, 有利于摆脱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束缚。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我们的教育发展到今天, 一直处在不断的变革中。现代教育思想已经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应试教育与现代教育思想相违背。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素质教育。所以教师的教育思想应该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充分激发学生的智慧。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知识, 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小学语文教学要注意教学的趣味性, 这样更能吸引学生, 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去探究, 去解答,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在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改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离不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 重知识传授轻知识运用, 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学习, 这都不利于语文素养的培养。其实, 培养语文素养的核心是培养语文能力, 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 学会运用语文知识。所以要改善教学模式, 注重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语文知识的附加值, 语文知识价值不能仅局限在语文方面, 比如听说读写等, 还应该向别的方面扩展, 比如历史、艺术, 等等。二是语文学习要重视文章的学习, 文章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表现, 学好文章有利于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能够顺利地把文章的内容解读出来, 这应该是文章学习的基本要求。三是锻炼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 包括听说读写等, 这些技能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 教学中要多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四是语文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交流和沟通, 交际能力是语文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语文教学应该贴近现实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展现语文的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2篇

在近日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中国教育明德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数千名教育学者、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核心素养建设内涵和实施办法,强调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但如何落实仍面临挑战。

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将其称之为“21世纪技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其称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其为“综合能力”。尽管表述各异,但都表达了不同组织、国家和地区对于未来公民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此前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育DNA”,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3个层面対学生发展的要求,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与深化。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中国教育、育人理念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表现,标志着国内教育方向从对知识、技能的关注转移到对‘人本’的关注。”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说。

“当前社会对教育的变革需求最强烈,但难度最大、见效较慢。”一些地方的教育出现了能力学分化、人格证书化、道德标签化等现象。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教育改革方向必须以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为导向,形成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特别强调核心素养的实践指向。有研究指出,决定孩子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于父母学校能否帮其培养一系列性格特质,如“毅力、自我控制力、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美国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已将类似认识纳入学校课程与教学实践。但我国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行动实施。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核心素养为纲,从整体推动教育环节深层次改革。

素养教育反映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其落实离不开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科学评价。目前,教育部门和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核心素养实施路径探索。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介绍,未来核心素养将体现在高考改革中。

此外,朱永新强调,“未来社会,学校作为教育资源提供机构的垄断地位将进一步受到挑战,社会力量作为教育载体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核心素养的有效推进,离不开政府政策引导和社会教育创新。

彭凯平指出,要特别重视社会关系教育,强调社会接触重要性。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学生可以综合利用校外教育服务体系,增强社会参与,强化社会责任。

8月,国务院发文首次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教育部工作要点再次强调促进校内外教育衔接。目前,全国已有相当部分中小学校在课外教育引入研学等方式作为课内教育补充。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部分师生不久前专门前往山东,进行了为期五天四夜的明德研学之旅。通过学生自主设计研学方案等方式,有效提升核心素养培育。

“花草藏于温室不堪风雨,少年囿于围墙难当大任。”游学机构代表、世纪明德董事长王学辉介绍,核心素养从提出到落实很难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在实践中将培育指标与具体课程相结合,分阶段、分步骤,科学推进。此外,专家强调,要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对学生受教育过程信息进行追踪分析,从而为核心素养落实和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语文教师要注重文化素养的培养 第3篇

从踏上三尺讲台那天起,我就梦想着能成为一个拥有渊博知识,散发浓浓文化素养的优秀语文教师。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努力着。现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希望自己(当然也包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以自己良好的文化素养,给学生们打开一片灵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这个无限广阔,无比深厚。有无穷的精神财富的空间,精神得到自由的飞翔,情感得到健康的成长,智慧发出闪耀的光芒。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源泉。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必须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优美的诗词歌赋大量地引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沉浸在优美、生动、形象而有韵律的、更充满情感和想象力的语言世界里,那该是多么美好的教育境界!正如梅子涵先生所说的“要点亮他们心上的灯”。只要点亮,就能照彻人的一生。学生长大了,到了中年,老年,他会想起那个点亮他灯的语文老师。这就是我们教师最高的荣誉和最大的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所以我们相信,只有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才懂得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用科学的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懂得用前沿的科学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懂得用真诚的爱心去关怀学生的成长。这样才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助于在与学生交往中以思想影响思想,以品格影响品格:有助于在和学生进行交流时。给学生提供科学知识和最新信息,交给学生方式方法:有助于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交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适应社会,如何面对人生;有助于在进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在育人的过程中,更好地服务学生,关怀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扩大知识视野。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笔者认为,读书学习,是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于读书,有着太多深刻的见解;“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赫尔岑”;“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迪生”……

是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有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着他们,就是在与大师对话,与典范交流,这读书的过程就成了读者与作者,与文本心灵沟通的过程,思想交融的过程。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关于道德的认知、关于知识的建构。教育不露痕迹,润物细无声,比起单纯的说教,其教育的效果不言而喻。

所以,学习能丰富我们的思想,学习应该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是吗?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朱熹在诗中也曾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彩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也要历经此三种境界。惟此,方能在教学中居高临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读书应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教师而言,更是如此。每个人的文化涵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灵活读书。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这便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收获。只有读万卷书,才能建立丰富的知识库存,才有“放翁”千余首诗的宏篇巨制。

二、做好读书规划

读书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教师应将自己的读书学习计划做成切实可行的方案,才能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地开展读书活动,以达到理论素养、专业水平、自身修养的全面提高。

教师开展读书学习应注意广泛阅读,博采众家之长。语文教师读专业书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仅仅只读专业书以应付职业的需要是不够的。它们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与思维。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身处的是信息异常发达的时代,面对的是融多种学科知识于一体的教材和聪明灵动、思维多元的学生,只有具有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自如应对,并且有创意地开展工作。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才杂家”,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内容应当涉及到学生读书的领域。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应该有所知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三、读写结合,做好学生的表率

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教师才华的外在体现,也是检验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标准。读写结合是提高课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最有效的捷径,教师只有文必躬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自己专业的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从教学的目的来说,语文教师读写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的。叶圣陶说:“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会读书善写作,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素养。语文教师不仅要能写出自己的专业论文,还要能写出各种文体的文章,凡是要求学生写的文体,教师必须能写。教师只有给学生做出写作的示范,才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独辟溪径,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如果能写作,还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谈语文素养的培养 第4篇

一、课前预习,整合信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首先应从课前入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搜集过程中,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如教学《朱鹮飞回来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预习时,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查阅课外书,询问他人等不同形式搜集资料,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了解这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及面临困境,促使他们对濒临灭绝的动物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白豚等十四种动物正濒临灭绝,大熊猫、东北虎等珍稀动物也急需保护……有的学生通过对家中老人、邻居的调查询问,了解到家乡以前常见的黄鼠狼、乌鸦、麻雀等动物现今也很难看见了……这样,学生在课前通过信息搜集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大量补充,通过交流对动物面临的困境有了充分认识,从情感上产生了忧患意识,为在课堂上体会“文章题目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人与自然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趣生情

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开课时,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凭借情景,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及道德情操陶冶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导入新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欲望,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因为这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要注重它在一节课中的重要作用: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的音乐声中,我开始了语文课学习,让学生在这首歌的背景下,畅谈对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的了解,任何角度、任何方面都可以,因为课前有预习,且没有固定答案,为学生创设了入文入景的情境,学生兴趣高昂,为后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相结合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阅读教学中,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积累知识;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上好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四、语感培养方法

1. 联系生活,获得语感。

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包括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体验,没有这种体验,语感培养就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和表现力。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充分利用体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达到很好的效果。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体内容以后,我启发:“同学们,《月光曲》的谱写过程是多么感人啊!快读一读,把文中的‘贝多芬’换成‘我’,边读边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尽情表达出来!”学生好奇地捧起课本,如饥似渴地朗读起来。他们不知不觉进入文本,真正把自己和文本人物融为一体,细腻的情感如涓涓细流汩汩涌出。当读到“盲姑娘渴望亲耳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又怕哥哥难过,安慰哥哥:‘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一段时,有的同学动情地说:“多么善良的姑娘啊,她是那么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有的学生说:“真没想到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上,依然有人那么喜欢我的音乐。她虽然穷,但我一定要满足她的愿望,亲自为她弹奏一曲。”当学生读到“贝多芬……推开门……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时,震惊地说:“是她吗?这就是那位善良的姑娘吗?那断断续续的琴声是出自她的手吗?她真是身强志坚啊!”反映了贝多芬对盲姑娘的同情、关爱,反映了盲姑娘坚强、善良的品性。

2. 诵读体味,形成语感。

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的习惯。如教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给学生充足时间朗读,直到熟读成诵。然后让学生说说读课文后的体会,如果体会不深刻,就再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作者的情趣意旨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通过诵读揣摩,得其意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熟读成诵的文章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个潜滋暗长、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良好言语习惯就养成了,语言修养就提高了,语感也就具备了。

每篇课文教完后,我都找来与课文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扩展阅读,扩大阅读量,让学生有新的感受、新的体验。除此之外,还上网查阅资料,为学生扩大阅读面。曾下载《安徒生童话》、《汤姆索亚历险记》、小学生优秀作文等。通过多读,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使学生的思想逐渐变得深邃。

培养语文教师的素养 第5篇

顾秀峰 上饶市铁路中学

【摘要】

信息时代呼唤教师角色的迅速转换和信息素养的尽快提高,如何进行角色转换及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如何让教师从传统角色转向新角色?教师信息素养与新角色二者的关系如何,具体的措施有那些?本文就以信息时代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切入口,加以探讨,以求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信息时代      教师角色      教师信息素养

人类社会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入二十一世纪,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为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信息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要成功的从传统角色转换,其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成为转换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信息素养正在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其能较好的进行信息时代的角色转换,成为当前教育界的一大课题。

一、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现在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已经日益普遍,它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多媒体教学既能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为了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要求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人应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是计算机应用素质。我们通常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配上声音,以及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过程。正是因为如此,才要求我们教师要掌握最起码的计算机软件操作,如Powerpoit、Authware、Flash、3Dmax等,以及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声音处理软件豪杰解霸等。如果教师不具备这些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就不可能游刃有余的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工作。信息技术就像一个有待发掘的大宝藏,如果想物尽其用,就需要我们懂得发掘,有效地开采。当然,并不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计算机专家,只需要我们是操作软件的有效应用者,就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善、多彩了。

其次,是艺术素质。术业有专攻,每一学科的教师其学科素质应该说是不容置疑的,我们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目的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它的直观形象性,从而化解本学科中教学难点,减少教学坡度,提高记忆效果。因此,我们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要注意美感,要发现美,欣赏美,运用美,由此提高课件的视觉效果,使课件充分发挥它的辅助作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除了要求内容精湛之外,在界面设计上、色彩搭配上、也是很有学问的。当课件启动时,从人类的生理角度讲,首先是它的独特的形式吸引听者,然后才是内容。在日常的教学中每一个课件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个提高个人艺术修养的过程,每一张幻灯片的制作过程,都是在构建美的过程。精心挑选每一个背景,精心制作每一个按钮,精心安排每一个图片,精心设计每一段文字的字体,颜色,以及放映方式……,将人的智慧与计算机最大程度的结合,充分实现虚拟教学与现实教学的结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喧宾夺主,以多彩的形式掩盖了教学的内容,相反,这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师的角色与地位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探索的过程。一个人的知识是由他自己在一定的环境中及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因此,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这是长久以来不容置疑的。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步伐加快,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即多媒体课件代替了教师的地位,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为了有效地避免在教学活动中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我认为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我们工作服务的同时,首先就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三者的角色与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信息技术是辅助, 三者之间的稳固关系不能打破,更不能弄混弄乱,特别不能使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的主导者。

首先,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对学习过程(或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除了要将关键的`知识设计到问题中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知识接受下来,并让学生在亲身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考虑其引导的作用,因此每一段文字的放映方式就显得很有学问,它要随着教师的讲课速度相伴出现,如果在教师还没有讲到的时候知识点就已经出现,课件就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地去探索,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学会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任务更加艰巨。这样做尽管有这样做的好处,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了,由于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高中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受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所以当电脑中出现了一些和他们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或者以它们的思维难以想像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时,教师的讲解常常被迫成了辅助。要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比如恰当的肢体语言,生动的语言表述,鲜活的面目表情等等都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教师的身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才能更完美的体现。

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优化学习,而不是脱离教学而独立,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两张皮”的现象,要使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及课程的实施方法中,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从而滥用。

三、如何帮助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面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挑战,从社会的角度,我们可以采取的几点措施是:

(1)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

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应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它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于缺乏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不了解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一些教师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不良的态度:有的由于有误解,产生机器会取代人的忧虑,有失落感;有的态度冷漠,甚至拒绝在教学中使用新媒体;有的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产生恐技术症;有的害怕在教室中摆弄计算机时卡壳,当众出丑;有的对教育媒体产生恐惧心理,望而却步,从“不会用”、“不能用”到“不想用”;有的对新技术期望值过高,一旦失败,就认其无效,产生失望心理。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对新技术不回避、不排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用好新的教育技术,组织好教学。从敌视、担心到适应、接受,最后到舒适、安心。教师一旦真正发现新教育技术的价值,就会越用越爱用,越主动积极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自觉自愿地运用教育技术。

(2)对教师进行培训

近年来,不少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添置了不少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但多不能充分利用,甚至置之不用,“锁在深闺人未识”。重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受到专门的培训。看来,当务之急还是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尽快帮助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

(3)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实验新的教学手段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4)抓紧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制作

要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有充足的配套软件。由于人们在开展电化教育活动时,往往注重硬件的投入,忽略软件的配套问题,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或闲置而不能发挥作用。而由计算机公司或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的教学软件,由于不符合教学规律,不能与各科教材及教学大纲紧密结合,虽投入很多,却不能被第一线的教师所接受,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应由软件专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家组成一支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队伍,制作出高质、高效、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给广大教师使用。学科教师也可利用操作简便的软件开发工具,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自行开发短小精悍的CAI软件。

四、教师的信息素养及教师新角色的关系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帮助教师实现信息时代下角色的转换是同一的,要实现角色的顺利转换,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必然促成其角色的转换。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教师素质结构中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导致教师队伍信息素质低。目前教师的信息素养低的主要表现为:(1)信息意识弱、信息敏感度低。教师的学位和学历层次普遍偏低,这是因为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信息面窄,缺乏对信息的敏感和处理能力,甚至有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现象发生。(2)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因此缺乏信息意识和观念,许多时候教师不是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是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更是裹足不前。因此当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成新形势下的角色转换,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五、教师个人信息素养提高的方式

从教师个人的角度看,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具体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短期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由各大学院校、教研部门等组织的短期培训,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等。

(2)校本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基于学校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空暇时间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师资培训活动。

(3)自发研修

这种方式是指非组织性的、自发的教师自我提升信息素养的活动组织。主要包括: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杂志;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交流经验,自由发言,展示自我,争取支持;积极参与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等。

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在信息化时代,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当然,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其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徐梅林等,《对上海高校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调查与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年。

[2] 张情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

[3] 吴岚,《知识经济时代与教师的信息素质》,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

[4] 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

[5] 姜志兴,《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质及其培养》, 中小学电化教育,1999年。

小学语文审美素养的培养 第6篇

审美感受力是指经由感觉器官进入心理活动而对美的事物进行感知的能力。语文新课标要求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重在朗读训练。因此,汉语言艺术要从“读”上下功夫,用诵读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感受的灵敏力、感染力和想象力。吟诵、美读可以由文入情,达到与文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叶圣陶先生倡导的“美读法”,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意蕴,达到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境界。诵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引导学生自由放声读、摇头晃脑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表演读等等,通过多读多练,达到领悟。

途径之二——悟后读:审美鉴赏力素养的培养

提高小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教师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鉴赏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是在较深刻的审美感受、领悟的基础上,理性因素相对突出的高层次审美能力。在鉴赏中表现出的鲜明个性,又能在鉴赏评价中体现较普遍的客观社会理性内容,在感知、感受的基础上达到对鉴赏对象意味、意蕴、意义的心领神会。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让学生达到感知、感受、表达、鉴赏交融;神遇、气通、心印、情神交汇。用独特的体验去评价、赏析、品味美学精髓,形成审美鉴赏力,升华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并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途径之三——创造读:审美创造力素养的培养

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是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小学生素养的最高境界。审美创造力教学就是通过语文审美教育,启迪学生创造美的灵性,点燃审美的智慧灭花,使他们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学会了发现文美、感受文美、表达文美、创造文美,这本身就涵盖了语文的基本功能。以《望庐山瀑布》一课为例,确立本课“寻找美一表达美一感受美一鉴赏美—创造美”的美育主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生、挂、飞流、直下、疑、落”等, 结合字词的意境去领会读的节奏、情感,继而鼓励学生用所积累的语言文字自由表达自然景观。带着这些初步的感受进入课文的学习,在学习中体会、感悟文章所表达的语言文字美、作者的情感美、描写的意境美,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进入鉴赏和创造的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望庐山瀑布》的意境,通过浏览家乡的名山大川,创作一篇体现学生自我感受的诗歌或散文,进一步挖掘学生创造美的潜质,提升审美创造力的素养。◆(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教育局)

培养语文教师的素养 第7篇

一、教师加强自我修养

邓小平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1]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素养的形成, 语文教师应具备一下良好的素质。

1. 师情真挚。

语文课堂接触的是鲜活的学生。教师要心存对文学、对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坚持不懈传递情感, 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学习语文意味着传承文化。多年以后, 学生可以满怀深情地朗诵李白的《静夜思》, 杜甫的“三吏”、“三别”, 那就是为民族文化延续尽了一份力。

2. 师德高尚。

教师应处处“为人师表”, 不仅学识和能力成为学生的表率, 高尚的师德对学生品质的形成更具感染力。教师这个职业应淡泊名利、崇尚真理、正直公正, 它不应成为谋求财富的“暴力”手段。

3. 学识丰富。

语文教师要积蓄内功, 做到又专又博。深入学习和体悟本民族文化的同时, 广泛涉猎, 不断积淀和贮备, “厚积”方能“博发”, 学以致用。学习龚自珍先生的《病梅馆记》, 结合清末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同时拓展延伸余秋雨老师的《一个王朝的背影》, 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一个文人的民族情结是多么深重, 并深为先生忧国忧民之情感动。

4. 能力全面。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 教学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首先要具备三种基本能力: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一手流畅的板书, 一种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又要善于观察、思考、引导, 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 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一“思想阵地”, 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创设和谐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 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 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课堂上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来关注每一个学生, 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谐的课堂以爱为出发点,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促进学生”从而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 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

2. 鼓励探究模式。

语文学科极富感情色彩, 人文性很强, 常常是“意在言外”, 需要“涵咏”方能品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师生相互尊重、信赖、平等的氛围, 培养学生追本溯源的精神, 乐于探究, 勤于动脑。适合小组讨论的问题, 一定交给学生小组研究, 智慧需要碰撞, 组员的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民主合作的精神。

3. 肯定创新思想。

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 要善于发掘学生个体潜能, 鼓励积极探究, 大胆创新, 使学生具备讨论意识和创新情怀, 朝着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方向发展, 即把听说读写过程看作是构建学生情感、精神、人格的过程, 在过程中铸造学生人文精神内核。

三、立足课堂, 把握教材

1. 解读优秀作品, 注重人文熏陶。

语文教科书是优秀文化的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深深地烙上民族的、地域的、心理的、审美的诸多历史印记, 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溢着人文精神, 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信息, 这正是学生“道德修业之本”。教师应立足于课本, 挖掘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的有益因素, 引领学生感受文化的力量, 使之成为有思想的人。

2. 立足语文课堂, 进行有效教学。

如何在四十分钟的短暂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有意义的东西?首先教师一定要备好教材, 备好学生。根据文本设置三维教学目标。不可脱离教学目标无目的地进行拓展延伸。注重让学生多读文本, 多思考, 多疑问, 不可全权代理。语文的学习常常是静态的, 静读, 静品, 静思, 后才能富有表现力、情感激荡式的动起来。多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比赛, 朗读竞赛, 表演课本剧, 提升学生能力。

四、开拓视野, 走入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2]语文教师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 拓宽学习渠道, 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 如影视作品、广播网络以及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 活化生活源头, 引导学生寻找到对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振, 感悟生命活力, 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语文教育要“生活化”, 课堂上根据教学安排可组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课。比如进行巧猜谜语、诗海探奇、赠言征集等竞赛活动, 还可开展朗读、演讲、读书会、课本剧创作等游艺活动。这些活动既富有趣味性, 还增强了语文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性。

总之, 语文教师要让爱的教育贯彻教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以情动人的原则, 提升师德,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良好的素养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寻常生活里, 成为植根、积淀于学生内心的法则、秩序和良知, 全面提高自我和学生的人文素养,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当今社会, 市场经济渗透生活每一角落, 信息时代的负面影响已显现, 学生在多元文化影响下, 人文素养正逐渐缺失。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 重视文学作品的解读, 用优秀文化成果滋养学生, 同时活化生活, 全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 1994.108.

[2]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35.

浅议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第8篇

一、多阅读, 让学生的心灵沐浴书香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 能拓宽知识面, 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古人云:“文贵自得, 书忌耳传。”那么, 如何进行阅读呢?

1. 走进教材, 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 丰富的人文内涵。把学生带进教材, 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 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大海中永生》这样的课文,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带进教材, 让学生直接体验我们伟大的领袖邓小平逝世后, 全国人民对他的悼念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 体会课文重点, 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中, 老师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 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 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 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走出教材, 让学生拓展阅读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显的学习目标, 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 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 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并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以疑激趣

学生学习遇到疑问, 教师要因势利导, 激起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 我强调要一边读、一边想, 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例如, 在讲《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 让学生思考:“父亲是不是真的确定不了那是叔叔?那为什么还脸色煞白地让母亲去看个究竟?”让他们根据语言、神态去揣摩父亲当时的心理, 使学生更能理解文章的主旨。像这样该问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在设疑、释疑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2.以境引趣

教师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 培养独立学生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激发学习兴趣。所以, 我在班上经常开展自学比赛活动, 如:记忆力竞赛、口头作文竞赛、速读竞赛、书写竞赛等, 或在限定的时间内看谁完成的任务最多, 或在限定任务量的前提下看谁用的时间最少。竞赛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率状态,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中的几篇文章, 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 教师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 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 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从课外来说, 加强课外阅读是必要的, 是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俗话说:“没有比兴趣更好的老师。”起始阶段, 要重在激趣, 教师不要去阻止学生看一些较为浅显的漫画、连环画 (这往往是学生看得最多最普遍的) , 这个阶段要让学生对书发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使阅读成为日常生活中惯有的、惯做的一件事。然后, 逐步开始在阅读内容上, 转移部分内容到一些儿童世界名著、童话故事、寓言、科幻想象文章、神话故事等上面。在读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后, 可以开展一个小小的评论会, 检验学生思维的航向, 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发表自己的感想, 促成深层的理解, 创造表达的机会。

二、多实践, 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母语, 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 接受系统的训练, 而是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学习来获得。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丰富的资源, 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机会, 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丰富语言积累,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 智慧的教师让学生长着一对生活的眼睛来寻找语文。在教学中, 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 拓展学习的空间, 在生活———这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身边环境中去学习语文, 将会事半功倍。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

二、适时引导,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1.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加以积极引导, 引导学生自我确定学习目标

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 让学生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确定学习目标, 选取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还要引导学习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如, 学习文言文, 是由老师翻译, 还是学生自己翻译?我让学生来选择。结果, 学生选用了小组合作翻译, 我同意了这一选择, 只是在学生不懂的地方加以引导。实践证明, 同学们在自主合作中显示出高涨的学习热情, 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2. 课堂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 需要教师积极引导

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分组朗读或表演等方式, 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学习, 也可布置学习任务给学习小组, 让小组成员自主分散和合作查阅信息, 或在共同讨论中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三、变换方式, 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新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式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的不断变换, 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 引起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模式, 自由发挥自身的学习个性, 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通过学生的参与、互动、体验和实践活动, 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树立学习主人翁意识。

总之, 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进而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唐河县第一初级中学)

库。花草是活书, 树木是活书, 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因此我们平常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以童真童趣的视角来滋养自己和孩子们的童心。教师不光要创造生活素材, 更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教育学生观察生活, 需要教师刻意引导, 看似无痕, 其实别有匠心。一天清早, 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嗯, 秋天, 不, 冬天冬天。”“今天, 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找冬爷爷, 找到了, 可别忘了向他问好, 并给他写封信。”学生们听了, 眼睛里满是期待, 情绪高涨。针对学生无事可记的情况, 还可举办生活材料会, 把当天学生找到的材料说一说, 有些是一堂阅读课上发生的事、有些是和爸爸一起抓青虫、有些是邻居搬迁的变化, 这就使学生从平凡的生活里抓到了写作材料。长此以往, 能激活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感悟能力, 让其对选材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样, 好的材料从一个到几个, 再由点到面, 学生思维的火花会越来越闪亮。

另外, 教师还可利用机会创造语文的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阅读课的评论、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举行故事会、推荐最喜欢的读物活动、朗读比赛、故事接龙比赛、读书报告会、读书征文等, 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 在实践中成长。

高职英语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 第9篇

一、提升高职英语教师科学素养的必要性

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科学素养一词译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包括运用科学基本观点理解自然界并能作出相应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还包括能够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作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学校就像一台高效的播种机,要传播科学的思想,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并辐射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此,在高职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结合教育实践,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发展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科学的、可行的、适宜的学习方法,并坚持做到关爱、尊重、理解、宽容、激励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

1、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提升科学素养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计划和管理要求,按照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国际化标准,进一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切实使人的发展得益于教育。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动力。正如《2001-2005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纲要》中指出:“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已成为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在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教育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保障。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课程的改革,呼吁提升教师科学素养。

2、英语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不断提升科学素养

英语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交际性强,教学内容的内延和外涵面广,其中渗透着较广泛的科学知识。它要求外语教师具有外语教育教学理念、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外语语言知识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教师知识构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能决定或影响其外语教育教学效果、并对学生的身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研究表明,那些专业知识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渊博、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因此,强调培养英语教师科学素养,既有助于教师自身利用科学技术知识理解教材内容、追求高效课堂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来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高职英语教师科学素养缺失的成因

因教育体系、传统教学观念及课程体系的局限,现阶段我国英语教师科学素养普遍不高,缺乏跨学科的知识,科普知识的了解也很有限,对课程提出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难以胜任,缺乏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教师们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上存在很多缺陷,对科学性质的认识问题尤其严重,因而导致了在英语教学中出现不科学甚至伪科学的做法。造成高职英语教师科学素养缺失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事务繁重

高职院校英语师资不足,师资结构不尽合理,英语教学任务繁重,课程设置不太合理,英语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科知识的教学方面,无暇过问科学前沿的现状及发展。当今时代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完整的网络化知识,熟练运用外语的能力,这让不少的老师产生了心理负担,忙于应付各种培训、考试,精力严重不足,造成了对自身“科学素养”的培养缺失。

2、缺乏兴趣,信息量摄取不足

一方面,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不长,职业英语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高职英语教师教学压力大,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意识还停留在中职教学的层面上,教与学严重脱节;加之接触科普读物少,社会实践欠缺,导致信息量摄取不足,视野不开阔。另一方面,部分英语教师缺乏对科普知识的兴趣。相对于其他文体来讲,科普说明文内容相对严肃,形式单一,趣味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兴趣。造成了英语教师对科普知识认识的局限和对自身科学素养的培养认识不到位。

三.高职英语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1、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的体现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科普是把人类已经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包括科学思想、观念方法及精神等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广泛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小平同志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几乎就是进步的代名词。读书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基于大多数英语教师信息量少的现状,教育部门及职业院校都应大力加强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努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让“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高职英语教师的必修课。

2、改变教学观念,宏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探索和获取科学成就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精神气质和集中表征,包括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而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长期以来,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强调知识教育,而忽视科学精神的宣传和教育,这与崇尚科学的观点是不协调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本身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如何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因而,新的职业英语教育改革呼唤英语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职业英语教育改革需要教师调整教学思路,创造性地对英语教材进行加工整合、开发,亲自参与教研活动,提出质疑,使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存在。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英语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是一个执行者。英语教师不应过分依赖教学参考资料,应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和特有的班级气氛和学习环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不断培养自身的科学探究精神,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3、勤于积累,提高科学教育能力

科学教育能力的基础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具有扎实的英语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高职英语课程要求英语教师成为“学习型”和“探究型”教师。当英语教师具有一定的教科研水平时,他们的科技教育能力就会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也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4、批判吸收,提高科学反思能力

面对众多的书刊、电视、网络等信息资源,英语教师应学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加以综合整理。一个英语教师是否具有反思意识、具备反思能力,与该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高低有很大的关联。教育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知识”。叶澜教授也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是促进英语教师科学教育能力提升的动力源。教师的教学自我反思是科学而明智的作为,有利于克服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因为只有教师自己真正理解的东西,才能在传授给学生时讲得透彻清晰,具有理论说服力和科学性。

总之,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靠灌输和空洞的说教,而是靠在长期的教育与实践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索活动及科学探索的成就不断萃取、浓缩、逐渐积淀的,因此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英语教师作为交际语言知识的传播者,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和专业知识文化水平,还要树立高远的教育理想和科学的教育理念,争做“学习型”和“探究型”教师,以科学、严谨的作风教书育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促进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

摘要:教师科学素养是教育发展的关键之一,针对当前高职英语教师科学素养缺失的现状进行分析,建议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能力和反思能力等方面,培养高职英语教师的科学素养。英语教师要结合教育实践,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发展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科学的、可行的、适宜的学习方法,提倡崇尚科学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师,科学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烈琴.外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其发展障碍和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1.

[2]孙国俊.重视教师在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作用[J].中国教工.2008.12.

[3]陈若愚.对加快高职教师成长的几点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论积累与语文素养的培养 第10篇

关于积累, 荀子说:“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又说:“积斫削而为工匠, 积贩货而为商贾, 积礼仪而为君子。”管子说:“海不辞水, 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 故能成其高。”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 其负大舟也无力。”人们知识积累的多少与他的学问大小是成正比的, 正如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与其所讲的一样, 语文学习如果是一条大河的话, 那积累就是开源。没有丰富众多的语言积累, 语文能力的形成难免就会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但语感不能形成, 也谈不上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更不谈不上学好语文。语文学习确实是一个长期积累、终生积累的过程, 唯有“厚积”才能“薄发”。本文从积累的范围、途径、方法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积累的范围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语文素养的积累涵盖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生活的点点滴滴。哪些可成为我们积累的对象呢?小到字、词、句, 大到段、篇、章, 语感、情感, 世界观、人生观等, 都可成为我们积累的对象。社会交际、言语表达, 缺少这些积累, 我们表达就可能言之无物, 言之无文、言之无情、言之无思想。语感, 是一种通过阅读积累而逐步形成的能力, 同一段文字阅读后能否马上知其意、明其情, 就是因为存在语感差异, 而这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感悟, 掌握知识, 积累情感, 理解和积淀语文学习的内蕴, 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生命, 写作才会言之有内容, 言之有思想, 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也就会正确、客观和高尚。所以要多读圣贤书, 做有心人, 闻窗外事, 通天下情, 知天下理。这对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行为心理习惯的形成是十分有意的。

二.积累的渠道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每事每地都印刻着语文的痕迹, 只要稍加留意, 细心积累, 定会有收获。那么积累的渠道有哪些呢?

1、教材、名著、媒体 (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 , 是语文素养积累最通常的途径。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 包含了各个时代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作品, 具有典型性、规范性。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语言规范, 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教学中, 应以语文教材为本, 充分发挥语言的示范功能。“好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 这就道出了学习语文的真谛。教材一般由结构优化的几个板块组成, 有选文、诵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或“语文实践活动”等, 这样编排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也能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名著是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结晶, 通过增加学习资源, 可以培养提高阅读教材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一是读的少, 二是记的少。研究表明, 只有“博览”, 才能给人的大脑皮层以多方面的语言刺激, 使大脑中原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鲁迅曾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的就非常有限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班级图书角以及互联网等, 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名著, 如寓言、童话、小说、诗歌、散文、科普著作等, 以满足学生课外阅读需求, 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媒体 (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 是当今社会风云、人生百态的反映。各种栏目众多, 篇幅短小精悍, 内容丰富多彩, 语言优美, 形式新颖, 便于吸收消化, 让学生多阅读浏览, 可培养语感, 增强写作能力, 也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同时, 为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还要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和选择, 如报刊杂志可选择《读者》《青年文摘》《格言》《语文报》《作文报》等等。

通过这些阅读, 收获是全方位的:既有字、词、句、段、篇等知识的积累, 也有语感、情感和思想的积累。比如读了一段或一篇好文章, 文字触动了心灵, 心里有了感慨, 然后把这种思想火花、灵魂触动以札记的形式写下来, 就有了思想感悟的积累, 这就是积累的收获。

2、生活, 是语文素养积累的重要途径。

生活即语文。语言文字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我们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语言。

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 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 积累得多了, 了解才越见深切。”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 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 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获得直接经验。这些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 教师要跳出“小语文”的思维定势, 树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 带领学生走出文本, 走出课堂。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 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做生活的有心人,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体验,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首先,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真实的故事以及学校的建筑及校园环境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还可以结合语文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校园、举行游戏、比赛、主题活动等, 让学生进行演讲、讲故事、课本剧表演以及写作,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其次, 社会是一个大的熔炉, 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如教学生识字, 就可引导学生关注电视中的广告, 商店门前的招牌, 食品包装上的说明书, 学校的每一块标语, 家里社区等一切有字的地方。

这样的认字方法不是抽象的, 生硬的, 而是生动的、形象的, 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如寒假里, 让学生收集春联, 向家长求证相关春联的寓意, 上网去了解春联的有关知识, 开学初让大家在课堂上交流, 通过读一读, 说一说, 背一背等活动, 学生不但积累了多条春联, 又较好地了解了春联这一民俗文化的特点。平时, 还可利用学校组织的外出远足的机会, 不失时机而又恰到好处地教给学生一些知识。

另外, 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教育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让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回去采访父母, 了解他们的职业特点;跟父母上一天班, 学习一点劳动知识和技能;还可根据学生的家庭特点巧妙设计语文作业。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 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 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些知识, 孩子们在书本中又怎能学到呢?

总之, 生活是个大课堂, 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生活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真善美, 生活中到处都洋溢着爱, 把你的这份感动、瞬间的领悟记录下来, 这就是积累, 这是生活馈赠给我们最好的财富。

3、大自然, 是语文素养积累不可或缺的途径。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大自然是无奇不有的。巍峨的高山、浩淼的海洋、冰封的极地和充满着无尽奥秘的宇宙;柔柔的微风, 哗哗的涛声, 秀丽的山水, 盛开的花草, 淡淡的清香, 散发着生机与活力。这一切, 让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多姿多彩。不仅给人以知识, 使人开心,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 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获得一种精神。因此, 要让学生到田野去, 到山林去, 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 激发探究兴趣, 拓展求知空间, 培养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譬如, 登山览胜, 可以培养学生攀登不止、不甘落后的追求精神;漂流江河, 可以培养学生冲涛击浪、坚忍顽强的拼搏精神;漫步田野, 可以激发学生地大物博、人勤物丰的宽广感慨;钻山入洞, 可以培养学生穷根问底、揽奇探胜的探险精神。总之,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 用心去思考, 用心去领悟, 就会获得许多生活的哲理, 积累许多生存的智慧。有了这些积累, 我们的灵魂就会变得高尚起来, 我们的情感会变得丰富起来, 我们的思想会变得深刻起来, 我们的生命会变得充实而昂扬。

三.积累的方法

怎样进行积累呢?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 即“马上、枕上、厕上”, 郑板桥则喜欢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古代名人的这些经典故事其实就是积累的方法。积累可多熟读背诵, 在诵读中积累;可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在阅读中积累;可开辟说话园地, 从说中积累语;可增加习作密度, 从写中积累;可利用传播媒介, 在听中积累;可开发课程资源, 在利用课程资源中积累。常用的方法有:

1、图文式:学生在积累个性化素材时, 运用简练的文字, 展示事情或故事情节的发展, 再巧妙地配上一些简单明了的图画, 即在所记录的素材的某些地方配上插图, 或配上一朵花, 或一片绿叶, 或……充分表现作者的个性的情趣。通畅明晓的完全个人化的文字, 加之栩栩如生的个性化画面相衬, 形成与众不同的、创新的素材。

2、勾记式。勾画标记, 各个击破。比如字音字形、成语、名句的积累学习。自己生疏的拿不准的, 就要标注出来, 重点记忆。过一段时间, 回过头来再看这些地方, 没问题的就去掉标记, 有问题的保留标记, 重点记忆。如此循环, 直至各个击破。

3、剪贴式: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图片、标本剪贴在素材本上, 再配以简短的文字, 以解释说明。

4、简评式:把看到的事物、情景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简短的评论。

5、美文推荐式:利用晨读、自习课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介绍推荐自己读的好文章。

6、摘记式:把课内、外阅读中摄取到有用的材料经过整理、消化, 进行摘记。

7、新闻式:引导学生收听, 收看新闻联播, 让学生在收听、收看过程中, 在受到教育的同时, 有意识地记下一些素材, 并能对记下的素材进行简单的自我评述, 成为可以随时支取的写作知识财富。

8、联想式。联想记忆, 触类旁通。比如字形方面由“门可罗雀”自然应联想到“欢呼雀跃”、“鸠占鹊巢”。词义方面由“鱼目混珠”自然应联想到“鱼龙混杂”, 再由“鱼龙混杂”进而联想到“泥沙俱下”和“良莠不齐”。

9、发散式。找准圆心, 四周发散。如形近发散:单→弹、掸、郸、惮、殚、箪、瘅、禅、蝉、婵、阐等。

10、形象式。形象积累, 过目不忘。比如“鸠占鹊巢”的“鹊”学生常写作“雀”, 其实形象一点的“鸠”的体形远大于“雀”, 它占得只能是“鹊”的巢。再如《现代汉语词典》上“渔汛”“渔具”“渔网”, 各有两种写法, 既可写作“渔”, 也可写作“鱼”。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三个词各有两种写法, 可编顺口溜来形象记忆:渔汛来了, 带好渔具, 别忘带渔网。

从上述积累的范围, 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积累渠道和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系列训练, 学生的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语感一定会得到培养, 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也一定会得到提高, 这就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让学生乐于积累, 学会积累, 帮助他们掌握开辟积累的渠道, 交给他们积累的方法, 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的积累丰富了, 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摘要: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从积累的范围、渠道、方法三方面作了论述, 旨在激发学生兴趣, 拓展学生视野,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中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培养之我见 第11篇

一、情感素养

中学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学习的好坏也关系到数学物理等其他科目的学习,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责任重大。有责任就要负起责任。而要担负起责任,少不了自身乐趣的培养,如果你对从事的工作有了乐趣,你还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吗?兴趣可以是一阵子,而有了乐趣就会持续一辈子!乐趣是语文老师素养积淀的情感之源。有了乐趣,你就会在学生的作文里发现学生们在向你敞开心扉,在向你展露他的才华,在向你有所求助等等……;乐趣是语文教师素养积淀的知识之源。有了乐趣,自身知识的积累就有了不竭动力,你就会主动博览群书,在知识的海洋里主动充实自己。有了知识的积累,你就可以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知识的疑难困惑,你就可以自如地把学生从平面的字里行间带进作者的三维内心世界……;乐趣是语文老师进取的支点。我刚入职时,有一位年长的语文老师,不但每个早读不放过,就连晚自习他也要争取一点时间。时间久了我发现他并没有得到什么,因为当时各地都没有发放早读和晚自习津贴之说,连同班任课的其他学科教师都说他“愚”,等到这届学生毕业时,我们才在地州的学科排名里看到了他雄居榜首。所以,有了情感素养,才能在重任面前不觉疲乏,担负起责任。

二、知识素养

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其实就是现在被广为谈及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直接影响语文课程建设。新课改中,授课方式和评价机制的变化,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能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要成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践者,进而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参是可以用一点的,但那只是教学参考书了,绝不可把它当成自己教学的教案,即便是一堂成功的课堂实录,也不一定适合你的教学班。我经常要求青年教师要丢掉教参自己备课,与我指导的青年教师一起议课、备课,如讲《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就主张由教师自己先对照课本画出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从中体会贾府的不凡气势,这样你才能心里有底气给学生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了。要学生会的教师要先会,要教给学生的,教师必定要先学、先体会、先领悟。语文教师只有在“德、才、学、识”上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造就学生,别无他法。因此,我以为,知识素养在于自身的责任意识,有了责任意识,就能用自己的所学为学生解释种种社会弊端。我给学生谈社会问题时就告诉孩子们,你们眼里的大小贪官哪个不认得“贪”字?汉字里的“贪”字,在书写上就明白告诉了人们“贪”得的只能是今天的宝贝,可还是有许多相当级别的官员执迷不悟啊!而且,知识素养在于对各种知识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有了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才可能让你在教学实践中如鱼得水。俗话说,艺不压身,生活处处皆语文,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专业知识素养就有了根。

三、能力素养

文以载道。中学语文教学并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的学科,它更具有陶冶人们性灵,正确指导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作用。因此中学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发展和传承离不开语文教学的世代沿袭,而世代沿袭的民族精神又要借助民族文化来传承,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广泛学习、涉猎各种知识,让自己成为一个懂得比较多的“杂家”,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让自己成为时代的一份子,学习与语文科目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给自己的理念创新、教法创新、教学环节创新提供条件和支持。我听了一节生物课,课题是遗传变异。当我给学生讲《药》时,我的思维图也如变异现象一支支一脉脉伸展开来。谁都能理解华老栓为救自己的儿子华小栓去买人血馒头这种亲情,但作品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这一点上,主题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也应创新性地引导启发学生知晓,我的教学为学生涉猎其他文章提供了思路上的参考。许多年后学生聚会,还有不少学生忆起当年我这节课的精彩片段。平时,我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积累本,看到好的词语、语句、段落摘抄下来,想到精妙的语言或文章构思记录下来,俗话说,勤笔头,胜过懒脑袋,天长日久,学生们在创新实践中肯定受益!创新能力是语文能力素养提升的标志啊。

培养语文教师的素养 第12篇

一、新课程对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一般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道德、信息科学知识与信息能力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与情感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前提,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这就要求个体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够意识到信息的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信息意识主要包括敢用与想用两方面。而信息情感则表现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兴趣等方面。

2.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把握个体信息素养的方向,在信息活动中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3.信息科学知识

信息科学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指的是对信息学的了解和对信息源工具方面和知识的掌握。

4.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从狭义上来说,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从广义上来讲,除了上述能力外,还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等间接能力。广义上讲的间接能力是在对信息的收集、加工、评价、创造和传递信息的全过程中间接的表现出来,并起着必不可少的支持作用。

(二)语文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一位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一般由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部分组成。信息素养有助于提高人们进行有效的决策、交流、问题求解和研究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包括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情感、信息理论和信息操作技术以及信息能力的素养,并具有高效地进行信息处理和加工的能力。信息素养是当前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敏锐的信息意识

良好的信息意识能使教师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广泛捕捉、获取有关信息,经过甄别,将其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促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产生变化。

语文教师的信息意识包括语文学科信息意识和教育教学信息意识。语文教师的学科信息意识是指语文教师应能自觉地意识到哪些信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信息,哪些信息是对语文教学有重要作用的,能促进课程目标实现的。教育教学信息是指语文教师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语文新课程教学;知道准确、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新课程教学策略的基础,能迅速有效的发现并把握对自己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具有把这些有效信息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的意识。

2.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技能

信息处理能力能帮助教师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变换、重组、综合并创造性地生成新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运用经整合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知识,提高教学的质量,并在运用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增长点。信息技能是教师信息素养结构中核心的因素。语文教师的信息处理技能是指能熟练的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媒体资源信息;会使用、设计、开发教学媒体的应用软件;能把不同的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信息形式的转换;会利用搜索引擎在校园网、局域网、Internet上查找本学科的学习资源;能从网络上下载学科教学中需要的信息资源。

3.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知识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对于语文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这种整合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双主”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4.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

语文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语文老师自身,更应具有信息选择判断、搜集、处理以及信息的传递能力。语文老师要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必要的教学信息,将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保存,并且能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传递信息。

二、高中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

当前,语文教师在信息素养上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意识不强,操作技能低下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来,还有相当多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深,对当前信息社会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认识不够,信息意识不强,习惯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对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也缺乏应有的认识,使得语文教学脱离时代的要求,还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字词句的繁琐分析,缺乏一种开放的视角去审视语文教学,这势必使得语文教学停滞不前。

(二)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缺乏整合

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分离、缺乏整合是当前语文教学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当前语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相对较为低下,缺乏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能力,而一些懂信息技术的教师又缺乏相应的语文课程知识能力,同样做不到将两者有效的整合;其二是语文教师缺乏整合的意识,相当多的语文教师主观上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一个语文课堂的调剂品,缺乏通过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的观念。

(三)高师语文教育专业缺乏相关课程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力度显得不够。首先,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所占比重较少,学生难以熟练掌握信息操作技能;其次,很少有学校开设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课程,致使学生将所学有限的信息技术难以应用到语文教学中。高师的学生就是未来的教师,目前的这种师资培养方式还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三、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具有的信息素养的特点

高中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特点应当从思维和技能两个层面来分析:

(一)从思维这个层面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特点在这个层面上应当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信息的基础认知的层次,这个层次要求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从繁杂的信息中注意、发现有用和有效的信息资源,对信息具有敏感度和注意习惯。思维层面的较高层次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综合信息,存储信息、表达信息和再用信息的能力。这个层次要求教师懂得使用信息技术,能够以现代教育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模式、手段、方法,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

(二)从技术层面分析,教师应当了解不同的信息技术工具的功能、用途,掌握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的使用技能。例如,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网络资源的上传下载技能、计算机相关应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基本使用方式等等。

四、高中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和途径

高中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应当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信息技术的掌握。从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教师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包括以计算机软件应用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和以网络为中心的网络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应当包括 Windows操作系统的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电子表格的制作、演示文稿的设计,简单的图像处理,打印机与扫描仪的使用,应用软件的安装与删除。网络应用技术包括电子邮箱的申请,电子邮件的接收与发送,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所需的文字、图片与视频、音频资源,网络传呼软件的安装使用,课程资源的上传与下载,网络论坛的使用方法等。高中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的另一方面是信息思维素养的培养,即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综合信息、存储信息、表达信息和再用信息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理论与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的目的是要让教师获得信息处理的能力,掌握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必要知识,能够将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相互融合,获得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高中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应当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师作为高中基础教育、教学主体,特别应当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信息化正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新体系,是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迫切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在教育过程中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方法。

其次,应当对高中语文新教师进行有效的岗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岗前培训,大多流于形式,走过场,并没有达到使青年教师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意义,所以,参加培训后仍然不能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不懂得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我们需要的岗前培训应当是在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使教师能够以信息化的视野观察和审视当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以现代教育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

再次,应当采用校本培训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培训资源,立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可以采用多层次、多批次的方式进行。多层次是指,对于在职教师的不同水平层次,设计由低到高的培训课程;多批次是指,将各学科教师中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前期的培训目标,通过他们的进步,带动中老年教师。这种培训还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培训内容不仅应当包括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更应当将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和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有机地融于学科教学当中,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目标。培训的方式可以不限于课堂讲授、上机与上网实践,还可以开发一系列的网络课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学习,在培训的过程中,亲身感受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方式。

最后,高中学校应当建立良好的硬件设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良好的信息环境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对于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信息素养的养成,不仅需要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以致用。现代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是听课听会的,而是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反思的结果。另外,良好校园信息环境的作用还在于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例如,教师到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库查阅资料,学校通过校园网站进行信息发布,各系将教师的学科资源建立资源库等等,教师在这个环境中会逐步养成信息意识。

五、提高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

(一)更新语文教师信息观念,树立科学信息素养观

首先教师应树立起现代教育的信息观,具有危机意识,主动、自觉、敏感地捕获新的信息,加强信息技能,增强学习能力,不断充实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

其次,学校应提供现代化设备,加强图书馆建设,丰富信息资源。可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等活动以促进教师更新知识与观念。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的技术优势,获得更多、更新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极大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能熟练地使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并能从大量的信息中归纳、概括、分析、总结、运用有价值的信息。

教师的教育行为总是要受到一定观念的支配,只有符合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的信息观才能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科学信息素养观主要是指能全面认识信息素养的涵义,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的提高与改进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二)对语文教师进行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信息素养的继续教育,提高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应具有获取信息、获取知识、接受新技术、掌握新方法的能力以及学科整合能力、应用能力等。而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语文教师普遍信息素养较差,针对提高语文教师信息素养所进行的各种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如某市的一份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中有50%的教师认为目前的培训方式“课程时间太紧,自己没有时间消化”,45%的教师认为目前“培训的技能和理论过多,与自身教学实践联系太少”,30%的教师反映“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出来参加全程学习” 。

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当前的语文教师进行培训:第一,短期研修。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由高师负责,对语文教师进行集中短期的有效培训,分期分批,逐渐解决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相对低下的现状。第二,进行校本培训,由各学校自己组织对本校语文教师进行培训。校本培训是当前培训成本低、效果好的一种有效的培训方式。第三,语文教师自行研修。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绝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参阅一些期刊杂志、学科论文、网络信息等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三)改革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前在校的语文教师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相当多的人信息素养偏低,这只有采取补救的措施来提高,为此,高师中文系必须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以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对语文教师高信息素养的要求。我们也看到,事实上也越来越多的高师院校正在进行着相关的改革,以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

,息素养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和途径以及对策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使广大语文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及创新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情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1.2.

[2]王玉明.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4.2.

[3]李爱武,柳晓春.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4.

[4]《对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02.5.

[5]郑有才著.《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意志自由观下一篇:初中毕业体育加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