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园林艺术

2024-07-16

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精选3篇)

避暑山庄园林艺术 第1篇

一、承德避暑山庄兴建的历史背景

清代的热河(承德)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是一个风水宝地,满清统治者自入关定居北京,对京师闷热、干燥的气候抱怨不已。每当盛夏来临,满清统治者便开始在京城以外的地方寻找可以安居避暑的清凉胜地,于是热河承德这块地方便是满清统治者最终的选择。承德避暑山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承德位于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四面环山,这样优越的地理环境便使得承德冬季能够成功阻挡来自北方南下的寒流。而夏季雨量又能相对集中,使得夏天承德的温度相比于周围其他地方要低一些,昼夜温差大,这无疑对于南下的满清统治者是一处风水宝地。而且这里极具重要的军事意义,在地理位置上看,这块地方南窥京津地区,北望内蒙大漠,是内蒙游牧民族出入长城关内的一块战略要地。承德这里还有历代修建的长城故址,满清统治者选择这块地方,进可以控制内蒙地区,退可以凭靠长城险要自守,清代帝王同时意识到明代君主亡国的失策就是放弃热河这块重要的战略要地,才导致关外的游牧民族虎视眈眈得以窥视中原。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看到蒙古与满清的关系一向很是特殊———亦战亦和的双方关系。康熙与准噶尔部的战争后,康熙皇帝基于忧患意识将东北贵族进献的打猎场所加以扩建,演变为进行军事训练的基地。因此康熙每年便在承德这地区进行一次“秋狩”活动,为了便于皇帝行住,便在京师和木兰围场之间的沿途建造了一些行宫。这些行宫不断得以扩建,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得以形成一座初具规模的行宫,热河行宫才正式形成。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才正式建成承德避暑山庄,奠定了现今山庄的规模布局。

对于清初局部战乱的环境,连年的军费支出和百废待兴的社会环境,作为一代有名的圣主康熙是不会以游玩为目的,大肆动用经费为他自己一人玩乐而建造园林的。其实,康熙建造承德避暑山庄有其三大目的:第一,为秋狩提供便利。所谓的秋狩其实并不是皇亲贵族之间简单的狩猎活动,而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军事演习。秋狩活动,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等于在盟军蒙古人面前检阅自己满清八旗部队的作战能力以及与蒙古军队的作战配合,并通过接见和犒赏蒙古的王公大臣和与蒙古的贵族联姻等方式拉拢和巩固对蒙古的控制,恩威并施,达到强化对蒙古部落的行政管理。第二,由于热河承德这块地区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足见承德避暑山庄在政治、军事上重要性。第三,维持和谐安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清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相对于历代王朝较为特殊,处于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心理,承德避暑山庄为清代统治者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承德避暑山庄成为清朝历代皇帝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场所,为贯彻清代民族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87。

二、承德避暑山庄“青枫绿屿”的园林建造

“青枫绿屿”约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至四十七年(1708),是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第二十一景。整座园林建筑位于北枕双峰和南山积雪两亭之间,东临山崖,西沿山坡。这里的殿堂、斋舍、亭台楼榭古朴别致,清新靓丽,建筑风格精细别致,结构紧凑,古典素雅,是一组极具特色的中式庭院。整座院子坐北面南,建筑布局接近于北方的四合院,一共有两进的院落。庭园南边围有篱笆墙,靠近南山积雪亭,篱笆墙上设有进入庭院的圆洞门。进入院子以后,东侧有殿三间,硬山顶,前后设有回廊。西面建殿三楹,前后设有回廊,硬山卷棚屋顶,有康熙题额的“霞标”。“霞标”意为彩霞似的旗帜,是日落时分,欣赏夕阳西落的好去处。“霞标”的南山墙建有一座半亭,三面虚敞,可观赏东、西、南三面的山林秀景,据记载每逢中秋佳节,乾隆皇帝喜欢策马登山,行至“霞标”这座半亭吟诗赏月。正北有殿三楹,殿面悬有康熙题额的“青枫绿屿”的匾额,正殿后不远有要墙相隔,墙上开辟月门,进入月门后一座五楹大殿豁然眼前,康熙题额“风泉满清听,因为这里东靠泉源石壁,流水潺潺悦耳动听,有时风声水声一起传来,犹如一支优美的乐曲。青枫绿屿殿的西南面兼有曲尺转角房四楹,附有乾隆题额“吟红榭”,意为是欣赏和吟咏红日东升或者红叶飘落的最佳去处。由“吟红榭”往北有围房六楹,内部并没分间,显得特别宽敞明亮。在“风泉满清听”殿的东面,连着前廊有刘健平顶配房,向东开窗,平顶上面设有平台。在东侧的配房和“霞标”之间,沿东侧山崖垒砌一道上有形状各异磨砖边框的什锦窗的腰墙,墙上虚窗洞开便于观景。到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命其名曰“罨画窗”,意为掩藏着图画的窗户,透过窗户望去一幅彩色的画卷便展现在眼前。此景被列为乾隆三十六景中的第二十七景。这道腰墙是平台与“霞标”之间的过渡建筑,打破了沿中轴线对称的建筑格局,这样的建筑风格使全组的建筑景观富于变化,同时加强了中院封闭空间的对外联系。在门殿和正殿之间建有一道弧形的腰墙,墙下点缀着零星的山石,将庭院前后隔开,形成两层的院落。其间三棵苍翠的古松傲然挺立,组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并与中院及附近的青松遥相呼应,将景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植物成为景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突出清新淡雅的山庄建筑格调。小院的西侧有随墙门,出门可上“北枕双峰”,东北角与“风泉满清听”殿相接,建有一处平顶建筑。屋顶可借假山蹬道而上,这里便是全组景观的最高处,是观景赏月的又一处好地方。

1.散点式的平面构图。整座园林建筑体现了建筑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一种美,园里面的建筑和风景点绝大部分都是建筑配合自然风景构成的。它的整体布局与颐和园、北海等宫苑截然不同,全院采用了集锦式的布局方法。把建筑物零散地分布在若干个景点之中,使得自然景物与建筑物自然相衬,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园中并没有刻意布景,更多的是一树一木、一花一草的随意摆放,似有引导着游人去发现美景,从而融入了更多的乐趣,更显山庄格外质朴。

2.建筑为主,山水相衬的建筑布局。园林造景中建筑实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避暑山庄之内大多数景观都是以建筑物为主的更或者是建筑物本身自成一景。园林中的建筑大多讲求因地制宜,景观也是随着环境而变化“,效法自然”便是造园的基本思想。山庄的园林结构的山水点缀更甚于其他山林,相比较而言,山庄的山水结构是互为渗透而显得十分紧凑。园林建筑追求山水画的意境,整体的园林布局是以建筑为核心,三面环山,面露一水,水又被堤岸分割成几个部分。更为妙趣横生的是,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堤岸连接各处岛屿,山水交叉纵横,互为分割又互为渗透。

3.景观巧妙的与植物搭配融合。避暑山庄土地肥沃,本身就是天然的牧场,原有的植被保存完整,加之后期不断完善,不断引进许多外来植物进行弥补、扩充,完整地保存了山庄原有的特色。植物与景色的搭配多采用不规则的自然配置手法,混交林木、野生灌木和山间的花草交相搭配,相互印衬,形成富有情趣的园林景观。植物与建筑物的配合相得益彰,植物结合地形做到综合配置、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疏密相间、不拘一格。

4.移天缩地集于一园。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一种典型的“经验空间”,这样正是反映古代园林建造者对于景物的审美探索和对于宇宙、人生的领悟,造园者将这些感悟叠加在园林的整体布局上和对经管的刻画之中,使人们在游览时能够欣赏到粉墙黛瓦、绿树葱茏,还能够品味出景物与空间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康熙和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他们对苏杭一带的园林美景极为赞赏,因此在建造避暑山庄之时便仿照江南的山水园林、名山庙宇,结合避暑山庄的地形特点进行建造。如仿杭州苏堤的芝径云堤,仿镇江金山寺的金山,仿苏州狮子林的文园狮子林,仿宁波天一阁的文津阁等等。这些仿制的景观并不是简单地生搬硬套,而是结合山庄的地理环境加以创意,总体上抓住了江南园林的风格特点加以创造,构造出新的意境。这种模仿不局限于游玩享乐之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天下一统的政治意味[2]152。

承德避暑山庄集中国古代园林建造之大成,是中国古代帝王现存最大的帝王苑囿。从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角度来看,避暑山庄的审美艺术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以环境氛围给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风格给人以形象知觉,象征涵义给人以联想认识。在造园艺术上继承和发扬了“师法自然”传统建园思想,并成功地运用各种自然素材和高超的造园手法,使得承德避暑山庄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杰出代表。

参考文献

[1]张羽新.避暑山庄的造园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呼啸山庄》的悲剧艺术分析 第2篇

关键词:《呼啸山庄》  艾米丽·勃朗特  悲剧艺术  爱情

19世纪英国女诗人与小说家艾米丽·勃朗特创作的小说《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与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之间绝望、执着、强烈的爱情及希斯克利夫野蛮、残忍、冷酷的报复,让读者惊心之余又赞叹不已。本质上去探析,艾米丽·勃朗特的困苦生活以及怀才不遇的境况,促使其对人生、未来与生活产生了无尽的悲观、凄凉意识,以及对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产生了强烈绝望感和幻灭感,而这正是小说《呼啸山庄》独特的悲剧性艺术产生的根源。艾米丽·勃朗特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与深刻的内在思想,几近完美地创作出了这部源于生活但又超越生活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

一  《呼啸山庄》的内容概述

《呼啸山庄》故事中呼啸山庄的主人,肖恩从利物浦带来了一名小男孩儿,这个孩子不但很脏而且是个孤儿,名叫希斯克利夫。肖恩的两个小孩儿对这位莫名闯入者十分不满,特别是肖恩的儿子——亨德雷。肖恩去世之后,亨德雷对希斯克利夫极尽虐待,甚至将其贬为奴隶,但肖恩的女儿凯瑟琳却和希斯克利夫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并逐渐产生爱的火花。但是,迫于社会的压力与舆论的影响,凯瑟琳选择嫁给了画眉山庄的埃德加。知道此事之后的希斯克利夫愤怒不已,离开了呼啸山庄,等其富有之后再次回到呼啸山庄时,凯瑟琳已然是埃德加的妻子,这让希斯克利夫开始了泯灭人性的复仇计划。先是用赌博引诱埃德加并致其倾家荡产,再谋划娶埃德加的妹妹等等,这一系列历经数年的疯狂报复行为却并未让希斯克里从其对凯瑟琳的挚爱中走出来,也并未让其感受到一丝丝的快乐,最后其终于从愤怒的火焰中解脱了出来,放弃了这些毫无意义的复仇行为,然后在抑郁的余生中选择绝食而亡。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超越普通浪漫情怀甚至带有着深深绝望的爱情,不论从主观方面理解,还是从历史阶段或者社会环境角度去分析,其结局都充满了悲剧色彩。整部作品用浪漫主义的笔调营造出了浓厚的悲剧氛围,充满了迷人的文学气息与艺术魅力。

二  《呼啸山庄》悲剧色彩的艺术表现

1  恐怖与悲剧的浪漫主义

《呼啸山庄》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小说,故事中的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在即将死亡时激昂的、高亢的浪漫主义式的嘶喊,好像在竭力穿透纸张上的文字,又如同黑暗之中燃烧的火把,企图划破笼罩在死亡上方的黑暗之网,照亮悲剧人生步入终点时爆发出来的生命意识。尤其是作者在情节构思、环境描写、意向构造等方面所运用的哥特式手法,更使得小说带有恐怖、悲剧的浪漫主义色彩。比如,梦幻之中血迹斑斑的幻想,坟墓的挖掘,与尸体共眠的极度渴望等等,这一切情节的描绘无不让读者毛骨悚然。还有在作品的初始篇章,通过洛克伍德这个局外人的噩梦,就瞬间让读者感受到了小说的恐怖氛围,即洛克伍德梦到自己打碎了窗戶的玻璃,并伸出胳膊抓窗外的树枝,但其抓住的并非是树枝,而是冰凉无比的小手指,其极力想抽回那只胳膊,但那只冰凉的小手却紧抓住其不放手,同时,洛克伍德仿佛又看到了一张小孩子的脸朝着窗子张望……。除了这段洛克伍德噩梦的描写外,还有凯瑟琳在精神彻底崩溃边缘的幻觉性描写,以及希斯克利夫去世后,人们所看到的在荒原上四处漫游的两人的魂魄等的描写,都带有浓厚恐怖气息的浪漫主义基调。

2  生存与人性的相互矛盾

生存的现实状况与人性的精神超越,这两者间的相互矛盾是悲剧小说的热衷话题。《呼啸山庄》并不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彰显作品的悲剧色彩,如果作者在努力传达一种强大力量,那也不是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间的爱情变幻,而是借此所要表现出的与生俱来的人性超越精神,即人性中蕴藏的悲剧性意识。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熊熊怒火来源于其尊严与平等权利的被践踏,而最终使其放弃心中的复仇之火并回归至正常的人性轨道,是因其看到了深处精神压抑与虐待环境中的人,却依然坚毅地渴望着个性的尊严与人格的平等,即他曾经被无情践踏与扼杀的东西。所以,如果换一个角度去解读希斯克利夫所表现出的魔鬼般的个性,即从象征层面去分析希斯克利夫的灵魂,就会发现人性对自由的追求、对灵魂的救赎与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是人生悲剧与痛苦产生的根源,步入死亡前的所有挣扎与努力本质上都是虚无的、毫无意义的。

3  扭曲与悲怆的崇高

《呼啸山庄》之所以撼人心脾就在于其营造出了善恶相互交叉、爱的深切与恨得入骨的极致气氛。小说通过爱与恨、文明与人性、善与恶的斗争构造出了作品的冲突主线。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为复仇而极其卑鄙、残忍地对他人人性的扭曲,甚至不惜伤及无辜的为实现自己的复仇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丑恶行径,以及那种爱却无法爱、恨得深入骨髓的渲染,使得原本极为平凡与普通的故事却充满了无尽的悲剧性色彩。同时,《呼啸山庄》的崇高也是通过一系列扭曲与悲剧实现的,人性的极度扭曲在男主人公身上彰显得淋漓尽致,其不惜一切代价的复仇行为超越了道德与伦理的约束,甚至毫无人性地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当作发泄愤怒的工具。艾米丽极力创造的复仇意识,随着张扬、鲜活的希斯克利夫的死亡最终瓦解,伴随着善与恶的斗争归于平静,进而引导读者对人性展开深刻的思考。所以,作品通过人性的极度扭曲以及人物的悲惨命运的刻画,其最终是为了让世人对人性的善良与现实社会的状况进行思索,实现惩恶扬善的目的,因此,《呼啸山庄》是一部崇高的小说作品。

三  《呼啸山庄》悲剧特色的原因探析

1  爱情根源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间的爱情悲剧是整部作品爱情悲剧的基点。女主人公凯瑟琳虽然贵为富家小姐,却一往情深地爱上了希斯克利夫这个孤儿。但是,在婚姻的择取标准上,凯瑟琳却没有听从内心的真实感受,画眉山庄中美丽与优雅的生活深深地诱惑着她,加之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获得世人所仰慕的社会地位与权力,最终选择了嫁入画眉山庄,而非她炽热爱恋的希斯克利夫,而整个爱情的悲剧也从此开始。然而,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凯瑟琳发现得到的人根本没有失去的爱人好,并因此终日郁郁寡欢,而对希斯克利夫的感情却有增无减。但是,希斯克利夫在凯瑟琳嫁给其他人之后便毅然决然的出走,三年之后,虽然两人又得以再次相见,然而希斯克利夫却已成为疯狂无比的复仇者,凯瑟琳因经不住心灵与灵魂的反复折磨,而最终选择绝食而亡。希斯克利夫在自己的复仇过程中,偶然间在新一代恋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以前的身影,就如同自己与凯瑟琳之间爱情的翻版,在爱的力量的感召下,希斯克利夫终于清醒了过来并停止了复仇的行径,与凯瑟琳一样选择了绝食而亡。

2  性格根源

《呼啸山庄》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是双重性格的典型代表,其无论是在生前还是在死后,始终都在埃德加与希斯克利夫间徘徊、纠结与痛苦着,好像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一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即凯瑟琳如此爱希斯克利夫,为何又要嫁给画眉山庄的埃德加?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凯瑟琳拥有双重性、矛盾性的人格。故事中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是纯粹的、发自内心的,属于真正的爱情,我们姑且将这称之为凯瑟琳的“本我”;而对埃德加的感情则是纯属按照社会要求进行选择的“超我”,这种爱情体现出了凯瑟琳想融入所谓的标准社会文明体系中的心态。而正是这种“本我”和“超我”的相互矛盾,导致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对爱情的背叛,酿成了自己的悲剧。同时,希斯克利夫也有着性格方面无法逃避的责任,其性格不够坚毅,面对现实社会中的歧视,彻底失去了自己的自信与尊严。如果希斯克利夫性格足够坚定与刚强,来自社会中的各种异样的眼光并不能将其彻底击败,其人生也不会如此不堪与悲惨,其深爱的凯瑟琳也不至于抑郁而死。

3  社会根源

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正是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阶段,资本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贫富差距也逐渐扩大。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英国的一些偏远、贫困地区也开始受到多重影响,全英国的人民几乎都处在不安与惶恐的状态中。因此,故事中的凯瑟琳唯有在荒原之中才可以将最为原始的感情宣泄出来,然而埃德加极其绅士的优雅气质又深深地吸引着凯瑟琳内心的等级意识,从一定程度去讲,这种感情的矛盾正是自由和社会秩序相互冲突的体现,更是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反映。《呼啸山庄》的故事背景即是贫瘠无比的约克郡大荒原,常遭暴风雨袭击的呼啸山庄与花香四溢的画眉山庄之间的对比十分鲜明,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狂野的、疯狂的爱与埃德加对女主人公凯瑟琳深厚的、沉静的爱之间的对比也极其突出,而这中独特的对比恰好将对比强烈的两种社会意识凸显了出来,将《呼啸山庄》悲剧根源的另一深层根源折射了出来——社会根源。

艾米丽·勃朗特虽然只有三十年的短暂人生,然而却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汹涌澎湃的激情,极为深刻地呈现出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最底层人民饱受摧残与压抑的悲剧命运。艾米丽·勃朗特的才华在其生前并未得到当时人们的理解与认可,即便是小说《呼啸山庄》的问世也未让其得到应有的赞誉与重视,更未为其带来名誉、地位或者物质财富等。但是,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艾米丽·勃朗特的伟大才华并未被一直埋没下去,而是日益得到世人的关注与喜爱,其小说《呼啸山庄》也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名著,有关这部作品的各方面研究也成为了文学领域的一大热点。《呼啸山庄》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学价值,将会吸引更多的文人学士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进而将其所蕴含的更为深刻、更为美好的一面呈现给历代世人!

参考文献:

[1] 杨东升、杜军:《〈呼啸山庄〉悲剧艺术探析》,《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7期。

[2] 刘琼:《论浪漫主义时期死亡观对西方诗歌的影响》,《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 计艳辉:《爱恨交织的痛楚——〈呼啸山庄〉中的女性爱情悲剧》,《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4] 高二坡、万春:《绝望的存在:〈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原因探析》,《宿州师专学报》, 2003年第4期。

[5] 蒲若茜:《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的原型分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6] 张辉:《真爱永存——论〈呼啸山庄〉的主题意蕴》,《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7] 曾艷:《超越者的悲剧——论〈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性》,《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8] 周庆贺:《反叛社会 返回自然——〈呼啸山庄〉的主题新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

避暑山庄园林艺术 第3篇

在整体布局设计上,承德避暑山庄巧妙运用自然地形依山而建,景色宜人,资源丰富,与其它园林迥然不同,其设计风格独特,艺术手法多样,浑然天成。山庄的基本格局在设计上将宫殿区与湖光山色的苑景区有机结合的起来,几条蜿蜒幽径串起了镶嵌在湖中的三座岛屿,其中有一条之字形的小径,之径的云堤弯弯区区,连接这中心的岛屿,如意洲与皇家宫殿。

一、宫殿区的设计风格

在山庄的南部是宫殿区,宫殿里面建筑风格独特,而且显得古朴庄重,,其实是紫禁城的缩影。将宫殿和自然景观完美地镶嵌为一体,仿佛升华为一种海市蜃楼般的境界,设计布局上采用了“前宫后苑”的传统形制。宫殿位于山庄南部,主要有正宫、松鹤斋、东宫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群构成。正宫位于宫殿区的西侧,是皇帝政务办理和休息的地方,按“前朝后寝”的布局,由九进院落组成;布局对称严谨,外形淡雅古朴。主殿建筑在建造时,材料多数是采用四川、云南的名贵金丝楠木以及东海礁石修建而成,建筑上花纹雕刻精美,色彩多样。庭院规模、回廊起伏有序、山石草木相间配置,给人一种温馨近人的感觉,而不像京城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宫殿。松鹤斋位于宫殿区的东部,共由七处院落组成,庭院环境优雅,松柏郁郁葱葱。

二、湖泊区的设计风格

“山庄以山名,而胜趣实在水”。湖泊区位于避暑山庄宫殿区的北部,湖面上分布着8个小岛屿,将湖面划分为大小不同的区域,洲岛错落,青山绿水,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东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热河泉。一直以来,清朝的皇帝对江南园林建筑都甚为喜爱,然而皇帝又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江南,皇帝为了满足自己每天都能如同身临其境,与之朝夕相处的愿望,于是山庄的东湖景区多数都是模仿江南特色景观而兴建的,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建筑以分散布局手法为主,园中有园,每个建筑都形态多姿,风格独特。而在湖泊区众多建筑群中,“狮子林”是最具江南风光特色典型建筑了。

三、平原区的设计风格

平原区位于山庄的西部,这里湖光山色、绿草如茵,风景宜人,呈现出一派广阔的蒙古草原风光;在山庄东北部的山麓上,兴建了大量宏伟壮丽、气宇非凡的寺庙,这就是所谓的外八庙。外八庙运用了汉式宫殿建筑风格,同时还兼有多个少数民族建筑的艺术特色,集聚了中国古代多元化的寺庙建筑设计风格。

清初,由于皇室家族信奉喇嘛教的缘故,同时也是为了供西方、北方少数民族的上层及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所用。这些庙宇多利用向阳山坡层层修建,主要殿堂耸立突出、宏伟壮丽。这些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苑囿和皇家寺庙群。它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古代创造力的结晶。在园林建筑风格上,它传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传统的设计风格,总结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造园素材、造园技法,使其成为自然山水园与建筑园林化的杰出代表。在建筑上,它继承、发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建筑技艺,汲取了中国南北各大名园寺庙的精髓,别出心裁,独具匠心,表达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建筑主题。在园林与寺庙、单体与建筑群的具体建造方面,山庄和周围的一些寺庙都完美地融合了中国古代南北园林风格和建筑艺术特色。它集中国古代多种建筑风格的形象于一体,展示了中国古代木架结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并实现了木架结构与砖石结构、汉式建筑形式与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如普宁寺,普宁寺总体布局为四进院落,前半部分为汉式禅宗寺庙建筑,但是登上高耸的金刚墙,后半部分的建筑风格立刻就变了,藏式寺庙的白台黄瓦跃入眼帘,涌出了汉藏合一的视觉高潮。

四、山峦区的设计风格

山峦区位于承德避暑山庄的西部以及北部,其面积范围约占全园的四分之三,在这一地段山峦跌宕起伏,沟壑纵横,奇峰怪石,草木丛生,清流飞溅,一年四季景色多样宜人,不同区域气候也不尽相同,简直如同人间仙境,是避暑的最佳境地。另外还有棒锤山、蛤蟆石等奇景,其间有楼宇高阁、寺庙殿堂相互映衬点缀,使得山峦区在整个山庄的魅力更引人入胜。

就整个山庄而言,山峦区在建筑风格上贯通了南北艺术之精华,既具有北方雍容华贵、富贵典雅的皇家气派,又融入南方江南水乡、秀丽淡雅的风度,从而巧妙地将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山庄内的建筑规模一般不是不大,楼阁和墙体多以青砖灰瓦为主,更显得淡雅而庄重,古朴而典雅。然而,与京城的故宫富贵堂皇的装饰呈鲜明对比。与其它的皇家园林不同的是承德避暑山庄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尤其是在设计、选址等方面都是根据自然本身的地势和其形貌特征进行的,通常是根据于大自然的优势,依山傍水,顺其自然,而且集南北建筑风格和园林艺术精华于一身。

五、结语

上一篇:公共伦理问题下一篇:高校足球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