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状况范文

2024-08-06

结构状况范文(精选10篇)

结构状况 第1篇

目前我国建设领域在当前国际贸易中基本处在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层次上, 而发达国家则已处在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层次上。建筑业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基础产业, 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建筑业正处在大发展阶段。

2 砌体结构量大面广

我国的砌体结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纪录。在历史上有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有在1400年前由料石修建的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式拱桥———现存河北赵县安济桥;有富丽宏伟的故宫建筑群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自豪和继承的。

建国后, 我国在砌体结构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砖的产量逐年增长, 全国基建中采用砌体作墙体材料约占90%左右。在办公、住宅等民用建筑中大量采用砖墙承重。甚至在中高层、高层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中也得到相应的应用。在中小型工业厂房及影剧院、食堂、仓库等建筑也广泛采用砖墙、柱承重结构。

砖石结构还用于建造各种构筑物。如高达60m的砖烟囱、用料石建成的80m排气塔、砖砌圆形粮仓群、用毛石建造的大型引水渠等, 工程规模均极宏大。

此外在古代建桥技术的基础上, 均有新的发展和应用, 石砌拱桥的跨度已显著加大, 厚度减薄, 同时桥的高度和承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因地制宜地扩大了石结构的应用范围。

3 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研究与应用

3.1 在新材料方面, 如硅酸盐和泡沫硅酸盐

砌块, 混凝土空心砌体和各类大板以及各种承重和非承重空心砖的采用和不断改进

20世纪60年代以来, 我国粘土空心砖 (多孔砖) 的生产和应用有较大的发展。根据节能进一步要求, 近年来我国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对烧结保温空心砖 (块) 的制造有极大的改进, 其在主要力学和热工性能的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

近年来, 采用砼、轻骨料砼或加气砼, 以及利用河砂、各种工业废料、粉煤灰、煤干石等制无热料水泥煤渣砼砌块或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硅酸盐砖、砌块等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

3.2 在新技术方面, 如采用振动砖墙板及各种配筋砌体, 包括预应力空心砖楼板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 逐渐采用预制大型墙板建造多层住宅, 如采用振动砖墙板、烟灰煤渣、矿渣砼墙板。近10余年来采用内浇 (砼) 外砌的混合结构建造中高层建筑,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年多层大开间砼核心筒、砌体外墙的混合结构的应用有了实质性的发展。

我国配筋砌体应用研究起步较晚, 在经历大地震之后, 才对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的约束砌体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在总结国内外配筋砼砌块试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 我国在配筋砌块结构的配套材料、配套应用技术的研究上获得了突破, 在实际应用中, 中高层配筋砌块建筑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之上, 通过在砖墙中加大加密构造柱形成强约束砌体的中高层结构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3.3 在新结构方面, 曾研究和建造了各种型式的砖薄壳

我国有着用砖砌筑的丰富经验, 建国以来, 又向新的结构形式和大跨度方向发展。砖薄壳结构既是砌体结构又是薄壳结构, 而且其融合了二者的优点, 因其受力较好, 我国在屋盖和楼盖结构中已经有广泛的应用。循序渐进地修建了一大批砖拱屋盖和楼盖, 还建成了10.5×11.3m的扁球形砖壳屋盖, 16×16m的双曲扁球型砖薄壳和40m直径的园形球砖壳, 用带勾空心砖建成14×10m双曲扁壳屋盖仓库以及10m直径的园形壳屋盖油库, 24m双曲扁壳屋盖等。

4 砌体结构理论研究与计算方法

经大量实验和调查研究, 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比较先进的砖石结构理论、计算方法和经验。在砌体各种强度计算公式、无筋砌体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按刚弹性方案考虑房屋的空间工作, 偏心受压构件连续的计算公式和考虑风荷载下房屋空间工作的计算方法, 以及有关构造措施方面逐步建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砌体结构设计计算理论。于1973年颁布了第一部砖石结构类的国家标准《砖石结构设计规范》GBJ3-73。从此使我国的砌体结构设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此外对配筋砌体、构造柱和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方面也相继进行了许多试验研究, 使我国砌体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趋于完善。我国砌体结构可靠度的设计方法, 已达到当前的国际先进水平。对于多层砌体房屋的空间工作, 在墙梁中考虑墙和梁的共同工作和局压设计方法等专题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5 前景展望

砌体是包括多种材料的块体砌筑而成的, 其中砖石是最古老的建筑材料, 几千年来由于其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易于取材、生产和施工, 造价低廉, 致今仍成为我国主导的建筑材料。但是我国的砌体材料普遍存在着自重大、强度低、生产能耗高、毁田严重、手工砌筑工作量繁重、生产效率低, 耐久性、抗震性能较差等弊病;以致施工进度慢, 建设周期长, 施工机械化水平较低。要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下列方面的工作:

5.1 积极开发节能环保形的新型建材

依据环境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然的原则, 响应“绿色建材”计划, 广泛研制“绿色建材”产品, 尽量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尽可能对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净化。保护生态环境以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1.1 加大限制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品的生产力度。

大力发展蒸压灰砂废渣制品。包括钢渣砖、粉煤灰砖、炉渣砖及其空心砌块、粉煤灰加气砼墙板及废渣轻型砼墙板等。应加大科研投入、改进工艺、提高产品性能和强度等级、降低成本, 向多功能化发展。

5.1.2 烧结页岩砖具有能耗低、强度高、外观

规则, 其强度等级可达MU15~MU30, 在中高层建筑亦可采用。

5.1.3 对自重轻、防火、防水、施工安装方便的GRC板进行改进与提高;

推广应用容重低、导热系数小、可加工性强的蒸压纤维水泥板;以提高砌体施工技术的工业化水平。

5.1.4 大力推广复合墙板和复合砌块。

用复合技术来满足建筑节能保温隔热、外墙的防水、强度等墙体的多功能要求。我国在复合墙体材料的应用方面已有一定基础, 宜进一步改善和完善配套技术, 大力推广, 这是墙体材料“绿色化”的主要前提。

5.2 发展高强砌体材料及附料

目前我国的砌体材料和发达国家相比, 强度低、耐久性差。根据国外经验和我国的条件, 只要在配料、成型、烧结工艺上进行改进, 是可以显著提高砌块的强度和质量的。

在发展高强块材的同时, 研制高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当与高强块材匹配时需开发大于M15以上的高性能砂浆。根据发展趋势, 为确保质量, 发展干拌砂浆和商品砂浆具有很好的前景。把所有配料在干燥状态下混合装包供应, 现场施工按要求加水搅拌即可。商品砂浆的优点似商品砼。这类砂浆的发展一旦取代传统砂浆, 将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5.3 继续加强配筋砌体和预应力砌体的研究

我国虽已初步建立了配筋砌体结构体系, 但仍需对配筋砌体作进一步的研制与开发。而预应力砌体其原理同预应力砼, 能明显地改善砌体的受力性能和抗震能力。

6 加强砌体结构理论的研究

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状况与展望 第2篇

【关键词】无筋砌体 配筋砌体 绿色建材

中国是砌体大国,在历史上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它是两千多万年前用“秦砖汉瓦”建造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砌体工程之一;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兴修水利,如今仍然起浇灌作用的秦代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在1400年前由料石修建的现存河北赵县安济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式拱桥。该桥已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选入世界第12个土木工程里程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自豪和继续的,也对弘扬我国文化遗产起到积极作用。?解放后我国在砌体结构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分三个方面加以概要介绍。

一、砌体结构量大面广

解放以来我国砖的产量逐年增长,据统计?,1980年的全国年产量为1600亿块,1996年增至6200亿块,为世界其它各国砖每年产量的总和。全国基建中采用砌体作墙体材料约占90左右。在办公、住宅等民用建筑中大量采用砖墙承重。50年代这类房屋一般为3-4层,现在已为5-6层,不少城市一般建到7-8层。现在每年兴建的城市住宅建筑面积多达1亿m2以上。根据重庆市1980~1983年新建住宅建筑面积为503万m2,其中采用砖承重的占98,7~7层以上的占50,1972年还建成12层住宅。

在中小型单层工业厂房和多层轻工业厂房,以及影剧院、食堂、仓库等建筑也广泛采用砖墙、柱承重结构。

砖石结构还用于建造各种构筑物。如镇江市建成的顶部外经2.18m、底部外径4.78m、高60m的砖烟囱;用料石建成的80m排气塔;在湖南建造的高12.4m、直径6.3m、壁厚240mm的砖砌粮仓群;福建用毛石建造的横跨云宵—东山两县的大型引水工程—向东渠,其中陈岱渡槽全长4400m,高20m,槽支墩共258座,工程规模宏大。此外我国在古代建桥技术的基础上,于1959年建成跨度60m、高52m的石拱桥,接着又建成了敞肩式现代公路桥,最大跨度达120m——湖南乌巢河大桥。我国建成的100m以上的石拱桥有10座,每座都有新发展和世界纪录。

我国还积累了在地震区建造砌体结构房屋的宝贵经验。我国绝大多数大中城市在6度或6度以上地震设防区。地震烈度≤6度的砌体结构经受了地震的考验。经过设计和构造上的改进和处理,还在7度区和8度区建造了大量的砌体结构房屋。据不完全统计,从80年代初至今10多年间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建造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建筑面积已达70-80亿m2。

二、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研究与应用

60年代以来,我国粘土空心砖的生产和应用有较大的发展,在南京建造了6-8层的空心砖承重的旅馆。当时空心砖孔洞率为22,与实心砖强度等效,但可减轻自重17、墙厚减小20,节省砂浆20~30,砌筑工时少20-25,墙体造价降低19~23。根据节能进一步要求,近年来我国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制造出规格为380240190、孔洞率为40的烧结保温空心砖,这种保温砖的密度为1012kg/m3,抗压强度10.5Mpa,热阻1.649m2K/W。在主要力学和热工性能的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多孔砖砌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行业标准,为这种砖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近10余年来,采用砼、轻骨料砼或加气砼,以及利用河砂、各种工业废料、粉煤灰、煤干石等制无热料水泥煤渣砼砌块或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硅酸盐砖、砌块等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1958年建成采用砌块作墙体的房屋,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砌块墙体已成为我国墙体革新的有效途径之一。砌块种类、规格较多,其中以中、小型砌块较为普遍,在小型砌块中又开发出多种强度等级的承重砌块和装饰砌块。据不完全统计[6],1996年全国砌块总产量约为2500万m3,各类砌块建筑

约5000万m2,近十年砼砌块与砌块建筑的年递增都在20左右,尤其以大中城市推广迅速,以上海推广砌块建筑为例,1994年约50万m2,1995年100万m2,1996年约150万m2,到1999年一季度累计完成的砌块建筑450万m2。这些砌块建筑大多是多层的,至于中高层、高层砌块建筑我国于80年代就着手和进行试点工作,如1982年建成的广西区科委十层砌块住宅试验楼、1986年建成的广西区建二公司十一层小砌块试验楼,为我国砌块中高层的发展作了开创性的工作。从90年代初期,在总结国内外配筋砼砌块试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在配筋砌块结构的配套材料、配套应用技术的研究上获得了突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更具代表性和针对性的试点工程,如19建成的盘锦市国税局15层砌块住宅,19建成的上海砼空心砖块配筋砌体住宅试点工程。试点工程实践表明,中高层配筋砌块建筑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前者15层砌块建筑,节省钢材45、土建造价降低18;上海18层节约钢材25,土建造价降低7.4。因此,将中高层配筋砌块结构体系纳入到我国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是理所当然的。由此可见,作为粘土砖的主要替代材和某些功能强于粘土砖的砌块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我国在50年代~70年代,采用预制大型墙板建造多层住宅,如采用振动砖墙板、烟灰煤渣、矿渣砼墙板建造了几十万m2的建筑。近10多年来北京等地采用内浇外砌的混合结构建造中高层建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最近几年清华大学开展了多层大开间砼核心筒、砌体外墙的混合结构的试验研究和小规模试点工程,在改进和扩展砌体结构的性能和应用范围作了有益的探索.

结构状况 第3篇

关键词 香蕉 ;沙壤土 ;土壤水 ;肥力状况

分类号 S668

Soil Water and Fertility Status of Banana Plantations in the Alluvial Sandy Loam in Honghe-river Drainage Areas

LI Tao LI Qin CHEN Hongjie LI Chun

ZHOU Min ZHAO Dongxing YANG Shaoqiong CHEN Weiqiang

(Honghe Institute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Hekou, Yunnan 6613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oil water fertility was monitored and studied under the different depth soil in the banana plantation of the alluvial sandy loam structure in Honghe-river drainage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The soil water pH of the banana plantation was 5.4~7.4 in this studied area, the average was 6.08; and the conductivity was 47~230 μS/cm, the average was 101.6 μS/cm. The soil water pH and conductivity ha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s on the whole, their value as: 20 cm > 40 cm > 80 cm. (2) The main nutrition elements hydrolyze nitrogen、available phosphorus、effective potassium had different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different periods, and different depth. the average content for the solution as: hydrolyze nitrogen 3.49 mg/L, available phosphorus 0.015 mg/L, effective potassium 8.7 mg/L, 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 fertility status of the soil water was low within the region, especially lack of phosphate fertilizer. (3)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except the soil water hydrolyze nitrogen, available phosphorus, effective potassium form 20 cm deep has some correlations,but others has no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hich form different depths soil water, and their differences has large. This study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guiding fertilization of banana.

Keywords banana ; sandy loam ; soil water ; fertility status

云南红河流域冲积沙壤土的香蕉种植面积约6 700 hm2,香蕉是该流域最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该地区的农业支柱产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劳动力就业等都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对红河流域香蕉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肥力、香蕉产量、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有研究报道,该地区香蕉园土壤中含沙量较多,土壤肥力总体偏低,在香蕉施肥管理上还存在肥料施入不足或施肥过量等问题,缺乏科学的土壤养分管理措施[1]。

香蕉种植生产中普遍通过测定土壤养分指标来评价香蕉园的肥力状况,而忽视了测定土壤水养分指标。存在于土壤系统中的各种营养元素及矿物质,如果没有土壤水分的参与并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需溶解于土壤水中后才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所以仅通过测定土壤养分指标指导香蕉施肥并不十分科学完善,还应同步测定土壤水养分指标,二者结合共同指导香蕉施肥。目前,国内外对香蕉养分需求规律和施肥量等已有较多研究,相关研究表明,香蕉园土壤肥力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异,不同深度的土壤其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各不相同[2],而且香蕉自身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吸收量也不尽相同[3],幼苗时期由于受土壤水分胁迫的影响,其根、茎、叶的生长量及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会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每公顷香蕉园为获得45 t的香蕉产量需施氮肥667~709 kg、磷肥200~213 kg、钾肥748~851 kg[5],每株香蕉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需水量为2 309.5 mm[6];香蕉栽培水肥调控技术通过在滴灌下施肥,将肥料溶解于水中随灌溉水施到香蕉根部,有利于氮、磷、钾等养分的平衡供应[7],促进香蕉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可提高施肥效果,增加香蕉产量,节约种植成本[8]。此外,香蕉产量的改善和品质的提高还受到香蕉品种、种植密度、土壤特性、气候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9-11]。在这些研究中,对香蕉园土壤养分、水肥一体化技术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但直接对土壤水养分进行研究的报道极少。

nlc202309042201

本试验通过对云南红河流域香蕉园土壤水进行长期动态观测研究,通过对香蕉园土壤水的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的分析,弄清溶于水中可以被香蕉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含量,并结合该地区的种植背景、环境条件分析香蕉园土壤系统中水分肥力的变化规律,及时指导农民施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使香蕉产业做到稳定、健康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云南省红河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内,属于红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冲积沙壤土,是一个典型的热带香蕉园,园内以种植红研1号、巴西蕉和威廉斯蕉为主,种植面积约15 hm2;土壤分布较均匀,土层较厚,岩石分布少;区内属热带雨林季风性气候,最高温度40.9℃,最低温度1.9℃,年平均温度22℃,年平均降水量1 587.3 mm,年平均湿度84 %,日照1 605 h;降水量全年分布不均,雨季(5~10月)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雨量的80 %,最多的8月平均雨量达330.2 mm,干湿季分明,具有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高温高湿的特点 。

1.2 研究方法

试验共选择3个研究点,每个研究点设置3个不同土壤深度即20、40和80 cm,用WS系列土壤溶液取样器采集土壤水,该取样器装置陶瓷头直径31 mm,长7 cm,采用正负压的方式来提取管内吸取的溶液,不用取土分解,方便实验观测。分别埋放于香蕉园土壤中,在雨季 (5~10月)每月定期抽取瓶内的土壤水,将抽取到的土壤水盛放于350 mL聚乙烯塑料瓶中。

1.3 测定项目

在实验室分析测定其pH、电导率、温度、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其中pH、电导率和温度使用pH/电导率仪测定;碱解氮采用凯氏定氮法[12];有效磷采用氢氧化钠熔融—钼锑抗比色法[13];速效钾采用原子吸收法;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12]。所有样品由云南省红河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水理化性质

大多数的作物均不耐太酸或太碱的土壤,酸性土壤钙镁离子会减少,氢离子增多,硝态氮、磷的有效性降低,而碱性土其土壤中的碱解氮、钙镁离子有效性降低;电导率是测定土壤水溶性盐的指标,是判定土壤中盐类离子是否限制作物生长的因素,该特性与土壤营养成分含量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于间接评价土壤肥力水平;温度是限制香蕉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子,影响着植物的新陈代谢及呼吸作用,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其产生抑制作用,只有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才能保障植物的生长繁育。因此,自2012年5~10月对云南省红河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内的香蕉园土壤水pH、电导率、温度进行动态监测,取3个重复点的平均值作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2.1.1 pH

从图1可知,香蕉园中土壤水pH 5.4~7.4,平均值6.08,说明红河流域冲积沙壤土香蕉园的pH非常符合香蕉种植最适pH范围(5.5~6.5),而且其波动变化范围与前人对该地区香蕉园土壤的研究结果pH 4.49~8.15相近[14]。从监测数据来看,在不同时间梯度上,土壤水pH呈小幅波动变化,但总体上趋于稳定;在不同纵向深度上,20 cm处土壤水pH最高,80 cm处最低,说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土壤水pH逐渐减小,表现为表层土土壤水pH高于深层土土壤水,通过计算三者的土壤水pH平均值,香蕉园土壤水在纵向深度上其土壤水pH表现为20 cm(6.69)>40 cm(6.36)>80 cm(5.72)。

2.1.2 电导率

由图2可知,香蕉园3个土层土壤水的电导率从6~10月逐渐降低,其中6、7月最高,9、10月最低,表明在不同时间梯度上,3个土层中的土壤水其电导率前期高,后期低,总体上呈不断下降,最后达到缓慢变化的状态;从纵向深度上看,其电导率变化范围较大(47~230 μS/cm),平均值表现为20 cm(114.27μS/cm)>40 cm(94.06 μS/cm)>80 cm(92.81 μS/cm),但来自于20 cm的土壤水电导率与40和80 cm处相比波动变化较大,而40和80 cm处的变化差异较小,说明总体上香蕉园土壤水电导率表层土大于深层土,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其土壤水电导率变化差异减小,并趋于稳定。

2.1.3 温度

从图3可看出,自5~10月其3个土层的土壤水温度呈波浪式变化,总体上水温不断降低,且三者的水温相差不大,变化范围为25~30℃,表明该段时间内高温多湿,完全符合香蕉的种植条件,达到其最适宜生长温度24~32℃[15]。经计算三者平均值表现为40 cm(28.24℃)>20 cm(28.11℃)>80 cm(28.02℃),表明在一定深度范围内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水水温略有升高,但深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近底部)水温反而开始下降。

从7~9月,由夏季转为秋季,受气温影响土壤水水温逐渐下降,尤其8月底下降明显,其中9月中旬的一次观测数据显示3个土层的水温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据河口县气象局观测记录显示,9月12~16日连续降雨,气温明显下降,该段时间内最高温31.4℃,最低温20.5℃,平均温度为25.3℃,较之前的气温下降了3~4℃,由于热量的传导作用,与大气接触的土壤温度先开始降,存在于土壤中的土壤水也随之下降。

2.2 土壤水的养分状况

2.2.1 碱解氮

从图4可知,7~10月20和40 cm处表层土壤水碱解氮开始逐渐降低,到9月上旬回升后开始下降,而80 cm处深层土壤水总体上略有下降,但变化不大。从三者的平均值来看,20 cm处3.61 mg/L,40 cm处3.40 mg/L,80 cm处3.36 mg/L,表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水中的碱解氮含量逐渐降低,但3个不同深度碱解氮含量相差不大,仅为0.07~0.25 mg/L,变化梯度不明显。

nlc202309042201

2.2.2 有效磷

从图5可知,20 cm处和40 cm处土壤水有效磷含量变化差异较大,其中20 cm处总体表现为不断下降,而40 cm处总体上逐渐上升,80 cm处则变化不大,总体表现稳定。计算平均值比较土壤水中有效磷含量为40 cm(0.021 mg/L)>20 cm(0.019 mg/L)>80 cm(0.006 mg/L),20和40 cm处相差不大,而80 cm与之相差较大,仅为其30%。

2.2.3 速效钾

从图6中,表明20 cm处土壤水速效钾含量较高,但波动范围较大,而40和80 cm处总钾含量相对较低,但二者平缓中呈交替变化。3个不同深度的土壤速效钾平均值表现为20 cm(12.13 mg/L)>80 cm(7.08 mg/L)>40 cm(6.66 mg/L)。

从监测数据来看,在不同时间梯度上,最初收集到的几次土壤水中其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均较高,之后缓慢下降。原因可能是经过上一年秋冬两个旱季的积累,各种营养元素、有机质及矿物质富集在土壤中,而此时由于土壤中缺乏足够水分来溶解这些物质,待下一年雨季来临时大范围降雨才能溶解这些物质,使得开始几次收集的土壤水中其理化性质指标、营养元素含量相对较高,而之后随着雨季的来临,降雨量增多,营养元素等被稀释。另外,香蕉属于大水大肥的农业经济作物,其根系主要分布于土下10~50 cm范围内,因生长速度快、生长量大,对养分需求量较多[16],所需的氮、磷、钾元素非常大,处于这一土层范围内的营养元素被香蕉生长吸收利用,在没有人为增肥的情况下,土壤水中的营养元素含量下降明显,这些都可能是使得土壤水肥力不断降低的原因。

从不同纵向深度上来看,其主要营养元素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布不均,变化差异较大。其中,碱解氮的含量为表层土壤水的大于深层土壤水的,且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其含量不断减少;有效磷为中间土层(40 cm)含量最高,表层土次之,深层土最低;土壤水速效钾含量则为40 cm>20 cm>80 cm。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来自不同深度的土壤水,由于在垂直剖面上所处的土壤深度不同,其营养元素含量、物质循环利用方式、输入和输出途径均不同,具有一定的局部环境差异性;其次,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受到土壤矿化、生物固持、植物吸收、硝化作用和淋失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17];另外,土壤类型和有机质含量,外界的施肥、耕作、降水和气温也影响着它们的变化。

2.3 土壤水有机质

香蕉园土壤水有机质含量20 cm处为19.3 mg/L,40 cm处为6.4 mg/L,80 cm处为3.8 mg/L,可见表层土中有机质含量要远大于深层土。形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最上面的表层土易受生产活动、地表生物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所以其有机质含量多,营养元素丰富,生产性能好;而深层土受地表气候的影响很少,其温度湿度相对恒定,同时土壤质地也比较紧实,物质转化较为缓慢,有机质含量偏低,可供利用的营养物质较少,植物根系不发达。此外,表层土20 cm处的土壤水为雨水降于地表后优先蓄积形成,深层土40 cm处和较深层土80 cm处的土壤水经过表层土的过滤和稀释作用后,其能溶解的营养元素相对偏少,表明土壤深度越深其有机质、土壤肥力等均逐渐降低。

2.4 香蕉园土壤水氮、磷、钾相关性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对香蕉园土壤水中的营养元素氮、磷、钾进行相关性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中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20 cm深的土壤水,其碱解氮与有效磷、有效钾的相关性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而有效磷与有效钾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40 cm和80 cm土壤水其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之间的相关性也未达到显著性。碱解氮、有效磷不同深度的土壤水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速效钾中,只有20 cm的与40 cm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其它深度之间均未达显著性。

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纵向深度的土壤水中仅20 cm处的碱解氮与有效磷、有效钾存在相关性,说明20 cm处土壤水肥力具有一定同步性,肥力比较均衡,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40和80 cm深的土壤水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相关性不显著,表明该深度的土壤水肥力不均衡,有的营养元素高,有营养元素低,比例失调,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3 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云南红河流域沙坝香蕉园土壤水pH、电导率、肥力状况等分析研究,表明该研究区冲积沙壤土香蕉园的pH 5.4~7.4,平均值6.08,非常适宜香蕉种植;电导率47~230 μS/cm,平均值101.6 μS/cm,电导率相对较低,表明该香蕉园土壤水溶性盐的指标相对较低,土壤并未盐碱化,也适合农作物种植。

土壤水肥力状况总体偏低,其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中等,碱解氮含量偏低,有效磷含量严重不足;不同时间梯度、不同纵向深度的土壤水中,其主要营养元素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布不均,变化差异较大,土壤水中富含的营养元素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总的来说该研究区内土壤水肥力处于较低水平,在施肥和养分管理上应重施磷肥、适当施用氮肥。

今后应加强香蕉土壤水肥力的研究,定期观测香蕉园土壤水的养分含量,及时了解香蕉园土壤系统的肥力状况,指导蕉农进行针对性施肥,及时补充土壤养分,提高香蕉产量和质量,以此节约成本,为该地区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鸿洁,王树明. 河口平地蕉园土壤肥力状况分析[J]. 热带农业科技,2006,29(4):30-42.

[2] 李炜芳. 香蕉园土壤水肥时空变异及其与香蕉生长、产量的关系研究[D]. 海口:海南大学,2011.

[3] 周修冲,梁孝衍,徐培智,等. 香蕉的氮磷钾营特性及其平衡施肥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1993(6):25-28.

nlc202309042201

[4] 黄鹤丽,林 电,李 勇,等. 水分胁迫对巴西香蕉幼苗生长量及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2009,30(6).

[5] 杨苞梅,谢晓娜,李车良,等. 氮营养对香蕉生长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3):724-728.

[6] 谢少泽,孙景生,肖俊夫. 蕉需水量、需水规律试验报告[J]. 灌溉排水,1996,15(1):60-62.

[8] 涂攀峰,邓兰生,龚 林,等. 香蕉水肥一体化技术——按叶片数滴灌施肥[J]. 广东农业科学,2011(2):59-61.

[7] 欧桂兰,陆 丹. 南宁市香蕉栽培水肥调控技术应用研究[J].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9):1 132-1 135.

[9] Langdon P W, Whiley A W, Mayer R J, et al. The influence of planting density on the production of‘Goldfenger’(Musasp p., AAAB) in the subtropics [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08(115): 238-243.

[10] Bugaud C, Daribo M O, Dubois C. Climatic conditions affect the texture and colour of Cavendish bananas (Grande Naine cultivar)[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07(113): 238-243.

[11] Goenaga R, Irizarry H. Yield and quality of banana irrigated with of ractions of class a pan evaporation on an oxisol[J]. Agronomy Journal, 2000(92): 1 008-1 012.

[12]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57-282.

[13] 劳秀荣. 果园施肥手册[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62-240.

[14] 魏 翔,张 薇,张德刚,等. 云南省河口县植蕉土壤基本养分状况分析[J]. 北方园艺,2010(24):174-176.

[15] 陈清西,纪旺盛. 香蕉无公害高效栽培[M] .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125-126.

[16] 周修冲,徐培智,刘国坚. 香蕉施肥新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32-36.

[17] 康彩霞. 蔗叶还田对土壤NO3-流失阻控作用的初步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1:18-26.

钢结构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4篇

一、钢结构的分类

钢结构行业目前尚无统一的划分标准,按照产品用途和应用领域,钢结构可以分为:设备钢结构,高层重钢结构,建筑轻钢结构,桥梁钢结构和空间钢结构。设备钢结构的特点是安全性能高,可靠性稳定,主要运用于通信塔架、石油管道、矿井搭建、海洋平台;高层重钢结构是全钢、钢框架—混凝土结构,主要运用于高层写字楼等地标建筑;建筑轻钢结构的自重轻,外形美观,易于维护,施工周期短,在轻型工业厂房、仓库、超市、活动房屋等领域使用较多;桥梁钢结构的跨度大,荷载能力强,在过水桥、跨海大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广泛使用;空间钢结构的跨度大,空间利用率高,外形美观,节能环保,主要使用于体育场馆、会议室、展馆、活动中心等。

二、我国钢行业的监管体制、法律法规及政策

(一)我国钢结构的行业监管机制

钢结构行业的监管机构主要有:建设部、中国钢结构协会以及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

我国建设部的管理职责有:各个行业的政策制订,行业的发展规划研究,各建设项目的审批;负责全国建设工程勘察、负责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归口及管理、设计资质的集中管理工作等。

中国钢结构协会是一个非政府的自律组织,主要由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钢结构行业企事业单位、企业家自愿组成。该协会的职责有:(1)宏观层面上,总结并推广钢结构的应用经验,同时向有关部门提出行业的政策意见;(2)研究行业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行业的基本情况、趋势变化以及科技发展方向;(3)了解并解决钢结构行业中各个环节产生的问题,如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同样是一个非官方的自律组织,主要由技术专家、企业家、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并在业务上受国家建设部的指导、并接受民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协会的职能包括:(1)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行业意见,协助有关部门制订产品标准以及工程技术标准;(2)通过研究行业数据信息,为国家部门提出本行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技术政策的建议,指导行业的良性发展;(3)探讨我国建筑金属结构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二)行业的相关法规

在我国,涉及钢结构的主要相关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三)相关产业政策法规

钢结构是近几年来新兴的行业之一,发展速度很快,相对于成熟体而言,潜力巨大。行业起步之初,国家就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颁布了产业支持政策来促进其发展,并陆续制定了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环境。较早颁布的法律有《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4年颁布的《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和2009年颁布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

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实施,旨在鼓励钢结构行业良性发展,促进“钢结构住宅集成体系及技术研发与推广……建筑隔震减震结构体系及产品研发与推广”,同时指出把“钢结构住宅集成体系及技术研发与推广”归为国家支持的建筑行业支持类项目,从事该行业的企业能够享受一定的政策便利。

2013年,《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由国家国务院制定实施。方案旨在鼓励推广能够符合大规模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钢结构等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改进钢结构技术国内水平,实现集约化建筑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集技术、设计、生产、作业于一体的流水式工业化建筑模式,以工业化建筑示范区域为试点,进而向全国推广实施。“十二五”期间,我国建筑行业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即“期间内,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2014年,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了《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导则中指出在建筑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推广钢结构住宅,能实现建筑的节能环保”。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行业2015年工程总产值力争达到3.8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1.7万亿元,总增长率为81%,年平均增长率为12.3%左右。

三、结语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低落,我国面临着调结构的“供给侧改革”,市场对于新型钢铁技术需求不断加深,钢结构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前景。

摘要:钢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建筑结构,其起步于建筑轻型钢结构,自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优良的特性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政策。

关键词:钢结构,钢铁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德鹿.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六十二年简介[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07:84-91.

分析中国高尔夫产业结构和发展状况 第5篇

广商网 行业资讯频道 2004-9-10 近些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一大批爱好高尔夫运动的消费人群的出现。有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高尔夫俱乐部的入会消费人群每年以10%的比例增长,而国内的高尔夫消费人群已突破100万人。庞大的消费人群的出现,带动了高尔夫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根据有关数据,预计到2006年,中国高尔夫产业将会超过479亿人民币,中国高尔夫球市场在未来五年内将以每年25%的速度飞快增长。高尔夫产业创造出的社会财富,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高尔夫产业几乎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下面从制造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这三大产业来分析高尔夫产业的结构和发展状况。

一、制造业

(一)相关范围

与高尔夫产业相关的制造行业主要有:高尔夫球杆球具业、高尔夫服装业、高尔夫球场设施设备业。

1、高尔夫球杆球具业:球杆、球、球座、球标、球杆握把、杆身、杆头、球杆套、球杆量度、制造及维修品、球包、旅行袋、手袋。

2、高尔夫服装业:男装、女装、童装、球僮服装、球鞋、休闲鞋、袜子、帽子、头饰、手套、雨伞、毛巾、太阳眼镜、防晒、护肤用品

3、高尔夫球场设施设备业:高尔夫球车及配备、高尔夫草坪、草种、草坪机械、人造草皮产品、化学/生物制品及肥料、灌溉和排水设备、练习场设施及用具、洗球机、捡球器、回收器、码数度量器及符号、模拟练习设备和挥杆分析器、景观美化及器材、球场、俱乐部、练习场的设计、建造和管理。

(二)发展状况

据国际高尔夫球协会统计,中国目前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高尔夫球用具生产国,并有望在三年内超越美国,占据这一市场70%的份额。高尔夫球具和配件是高尔夫产业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尽管高尔夫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但全球知名的高尔夫品牌用品纷纷在中国设场加工,以便尽早地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完善的球场设施设备,在球场管理中非常的重要,是每个球场必备的。球场配备包括各类型剪草机、覆沙机、球道和果岭打孔机、果岭打孔柱收集机械、喷药机、挖掘机械、铲土机械、沙坑补沙机械、划破机械、运输机械等应有尽有,满足各项工作需要。因此,球场设施设备有很大的前景。

另外还有高尔夫练习场设备、球场及会所用品、球具修理工具、高尔夫球具配件、高尔夫球具等。练习场设备主要包括高尔夫练习球及发球器、练习垫、练习场 机械设备、练习场附件等;球场及会所用品主要包括会所用品、球场用品等。这将是一个大有发展前景的产业。

二、服务业

与高尔夫产业相关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高尔夫旅游业、高尔夫展览会、高尔夫球场养护业、相关综合服务业。

1、高尔夫旅游业

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的吴克祥副教授认为:“高尔夫旅游是一种指向明确、具体的特殊休闲旅游,无论人们参与高尔夫运动的程度如何,旅游的目的地就是高尔夫球场。”

因此高尔夫球场建设可以带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比如海南省。随着高尔夫球这项“绿色运动”的日益大众化,它正逐渐成为海南旅游休闲的新热点。海南省把高尔夫球运动列为该省旅游业的六大主打产品之一,高尔夫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各类国内、国际、职业、业余赛事的举办,各种具有海南特色的高尔夫旅游产品的开发,为海南省吸引了众多高尔夫球爱好者和旅游观光客。据统计,近两年来,海南的高尔夫球场每年接待打球的人数都高达10万人次,高尔夫已成为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一项产业。“冬季到海南打高尔夫”,对我国北方地区及日本、韩国、北欧、东欧等国的高尔夫球爱好者都有极大的吸引力。

高尔夫球场可以通过与旅游机构的资源合作,找到更多的具有高消费能力的商务客人。从而有效解决客源问题,提高球场的使用率,增加营业收入,有效拉动当地旅游、餐饮等周边经济的发展。高尔夫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2、高尔夫展览会

专业高尔夫展览会在从很多方面反映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国家高尔夫的发展状况及前景下,也能为高尔夫界的商家搭建交流舞台。比如,即将于2004年3月4日至6日举办的中国(广州)国际高尔夫球用品展览会,在国内率先为球场球会、旅游机构设立了“高尔夫旅游主题展区”和“中国高尔夫20年产业成果主题展区”,为球场球会、旅游机构展示企业形象,拓展高尔夫旅游业务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洽谈贸易的条件。据了解,展览会这一富有特色的高尔夫旅游与产业成果主题展区,已经引起了法国旅游局、泰国旅游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广东美国商会的兴趣与关注。高尔夫球会如果利用展览会这一平台,在向来自海内外经济界的人士传播高尔夫文化的同时,也能刺激商界人士对高尔夫运动的兴趣。就能够迅速发展会员,更有效地推广高尔夫运动。

3、高尔夫球场养护业(草坪管理)

高尔夫运动是一项对草坪要求很高的运动,国外的高尔夫球场管理已经非常的专业化,自动化的程度相当高。很多是用机械化操作的。同时国外高尔夫球场可选用的草坪专用化肥品种非常多,而且都是经过处理的缓释型固体肥料和施用较为安全的液体肥料。这些肥料包括果岭和球道用的氮磷钾不同比例的复合肥和添加铁、镁等元素的复合肥,添加微量元素的液体肥,各种生物有机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土壤改良肥,土壤改良剂产品(土壤水分润湿剂,石灰、石膏柱)等。而我们的高尔夫球场普遍存在着草坪养护人员技能水平偏低草坪管理效率低下和草坪的养护不当等问题。

4、高尔夫综合服务业:高尔夫赛事和管理公司;俱乐部管理软件和高尔夫教学、游戏产业;高尔夫相关报纸、杂志、电视台节目及网站;专业高尔夫宣传画及艺术品等。

高尔夫赛事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起了很多的作用。今年中国的张连伟第一次去参加大满贯赛事之一的美国名人赛,就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转播。大满贯赛事(四大赛,即美国名人赛、美国公开赛、PGA 锦标赛、英国公开赛等)的收视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推动了各种大小赛事的发展。世界注明企业和公司如宝马、帕萨特、奥迪、尊尼获佳等纷纷办起自己的高尔夫赛事或者冠名赞助赛事。吸引国际高尔夫赛事到中国的球场来举办的条件,就能有效拉动当地旅游、餐饮等周边经济的发展。其他高尔夫服务行业也会被带动发展起来。

三、高尔夫房地产业

目前国内不少商业的高尔夫球场内都有兴建球场别墅。许多高尔夫球场和别墅两者之间已经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依靠高尔夫球场的品牌优势发展起来的房地产项目已不在少数。高尔夫球场周边的房地产一般价格都会比同等楼价高出很多,而凭借它坐拥的绿地、蓝天和广阔的视野,同时更重要的因素是方便打高尔夫球,所以让许多房主情有独钟。但是一些高尔夫球场开发商开发球场是假,真正的意图是在球场中随便划出一块地方,建别墅区,牟取暴利。其实关于高尔夫房地场的发展应该植根于市场的研究,不能盲目开发。

厦门市锅炉能源结构与节能减排状况 第6篇

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锅炉的大量使用,而锅炉数量的增加若不采取合理的措施必然加重环境污染,从而影响旅游收入和居住环境。但同时,为保护厦门地区的环境,建设美丽厦门,而一味盲目的非合理地减少锅炉的使用必然导致工业产值的下降,这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目前,厦门市环保局制定了全市锅炉(工业炉窑)废气污染专项整治工作计划,提出全市10蒸吨(不含)以下高污染燃料锅炉(工业窑炉)全部淘汰或实施清洁能源替代。该项整治工作有利于厦门地区环境的改善,对于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居民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厦门地区的锅炉特点及其能源结构,节能状况进行了分析,为制定合理的节能改造措施及污染物排放控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 厦门市锅炉状况分析

1.1 锅炉数量与分布特征

据统计,厦门市已注册锅炉共计1368台,其中电站锅炉11台,工业锅炉1357台。由于锅炉停用等原因,全市在用锅炉的实际数量为820台,其中电站锅炉11台,工业锅炉809台,主要以工业锅炉为主。锅炉类型涵盖了燃煤、燃油、燃气、生物质、水煤浆、生活垃圾、电能等多种类型。从介质类型来说,厦门市有蒸汽、有机热载体和热水锅炉,其中主要是蒸汽锅炉和有机热载体锅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厦门地区 工业锅炉 主要以4蒸吨(2.8MW)以下锅炉为主,占锅炉总量的79.43%,全市锅炉主要以燃煤、燃油燃气、燃生物质锅炉为主,分别占锅炉总量的21.87%、44.99%、17.43%,三者占总量的84.29%。

从锅炉安装的地域分布来看,锅炉主要集中于岛外,其中同安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集美、翔安、海沧。图1为厦门市各区在用锅炉分布情况。

厦门地区锅炉的燃烧方式主要有电加热、室燃、固定炉排、余热、循环硫化床。各种燃烧类型锅炉数量分布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厦门市锅炉的燃烧方式以室燃为主,固定炉排、链条炉排次之。其中,固定炉排的燃烧方式污染最大,热效率最低;其次为链条炉排,二者都是燃煤、燃生物质锅炉的燃烧方式。室燃的燃烧方式锅炉主要为煤粉炉、燃油燃气及水煤浆等,该类型燃烧方式热效率较高,污染物相对较少。

1.2 锅炉能源结构特征

目前,厦门市锅炉的能源结构是以燃油燃气锅炉为主,约占锅炉总量的44.99%,其次为燃煤锅炉和生物质锅炉。而燃煤和生物质锅炉中,固定炉排燃烧方式所占比重最大,该类型锅炉热效率最低、污染最大,是重点改造的对象。

燃油燃气、燃煤、燃生物质锅炉的容量主要集中于额定出力D≤4t/h,其中燃煤锅炉额定出力1t/h<D≤4t/h最多,其次为额定出力D≤1t/h以下;而燃油燃气锅炉额定出力D≤1t/h最多,其次为额定出力1t/h<D≤4t/h最多,生物质锅炉主要是额定出力D≤1t/h的锅炉。

经调研统计,厦门地区87%的锅炉使用的燃料类型与设计相符,而13%的锅炉存在燃煤锅炉烧生物质,生物质锅炉烧煤,轻油锅炉烧重油的现象,这不利于发挥锅炉的设计性能,热效率得不到充分利用,污染物排放超标。

2 厦门市锅炉能耗与减排状况

2.1 厦门市锅炉能耗状况

截止到2014年10月,厦门市共有燃煤锅炉177台,生物质锅炉141台,燃油燃气锅炉364台,水煤浆锅炉32台,从中抽取燃煤锅炉53台,生物质锅炉28台,燃油燃气锅炉64台,水煤浆锅炉8台作为统计数据,其热效率情况如图3所示。

从图3可知,额定出力≤1t/h的燃煤锅炉平均热效率仅为64.44%、生物质锅炉平均热效率为75.25%、燃油燃气锅炉平均热效率为80.97%。

(在用锅炉总数809台,统计截止日期2014年10月24日)

燃油燃气锅炉的热效率基本达到80%以上,但与日本和欧美国家(基本达90%以上)仍有很大差距,并且也低于TSG G0002-2010《锅炉节能技术监督管理规程》(最低要求88%)的要求,还具有一定的节能空间。燃水煤浆锅炉热效率基本达到80%以上,像油一样的燃烧方式,使得该类型的锅炉,可通过调整燃烧工况来进一步优化其燃烧,同时减少各项热损失,其节能空间较大。

燃煤锅炉热效率较低,特别是固定炉排的手烧炉。锅炉由于运行负荷低,散热损失偏大;排烟温度及过量空气系数偏高,排烟热损失偏大;未按设计燃料燃烧,或者燃烧状况不好,引起燃料燃烧不充分,造成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气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及炉渣物理热损失偏大。生物质锅炉除存在燃煤锅炉一样的问题外,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部分企业将原有燃煤锅炉、燃油燃气锅炉,改烧生物质,由于改造及调试不到位,导致改造后的生物质锅炉燃烧效率不高。生物质锅炉排烟温度和过量空气系数偏高,造成的排烟热损失偏大。燃油燃气锅炉主要是排烟温度热损失和气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以及表面散热损失。图4、5、6是统计的锅炉排烟温度、过量空气系数、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情况。

从图4、5、6可知,排烟温度燃煤锅炉除额定出力6t以上的锅炉比较理想,其它锅炉排烟温度均偏高;燃生物质锅炉排烟温度除额定出力4蒸吨以上的锅炉比较理想外,其它锅炉排烟温度均偏高;燃油、燃气、燃水煤浆锅炉排烟温度较为理想。

过量空气系数燃煤锅炉、燃生物质锅炉、燃油燃气锅炉、燃水煤浆锅炉均不理想,未达到国家安全技术规范TSG G0002-2010《锅炉节能技术监督管理规程》要求的最大值不大于1.65的要求。

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燃煤锅炉只有额定出力大于6t/h的蒸汽锅炉小于10%,其它均超过了10%,尤其是手烧炉,高达20%多。燃生物质锅炉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只有额定出力大于4t/h的蒸汽锅炉小于10%,其余的都偏高,小于1t/h高达16%以上。

2.2 厦门市锅炉减排状况

锅炉燃烧的各种燃料中,煤炭、重油、水煤浆是高污染燃料;其次是生物质、轻油,天然气、电能属于清洁能源。厦门地区的锅炉主要以燃油燃气为主,其次为燃煤与生物质。燃油燃烧后会向大气中排放SO2,而燃煤还将产生NO、NO2、烟尘等,生物质主要产生烟尘颗粒,导致空气中的PM2.5增高。

目前,厦门地区有燃油燃气锅炉364台,占锅炉总量的44.99%,已完成大部分燃重油锅炉的改造,该类型锅炉污染物排放绝大部分已达到环保要求。今后,通过节能改造及污染物消除设备的使用,其排放含量可进一步降低。燃煤和生物质锅炉,占锅炉总量的21.87%和17.43%,主要是D≤4t/h的锅炉,特别是额定出力D≤1t/h的锅炉占很大比重。而额定出力D≤1t/h的锅炉,以固定炉排为主,该类型锅炉污染较大,是目前减排的重点。额定出力D>4/h的锅炉,热效率基本上满足要求,能源浪费状况不严重,通过节能改造可提高其热效率,从而使得污染物排放水平下降,而采用污染物控制设备,可满足环保要求。

此外,厦门地区锅炉的地域分布不同,锅炉的投入使用应考虑地域的风向、流域等因素,避免大量的使用,由环境带来的污染加剧。岛内锅炉应全部采用清洁能源,岛外应根据工业企业集中程度采取集中供热等方法,加大减排的力度。同时,应避免盲目的整治导致大批的可用锅炉停止使用。

3 厦门市锅炉节能与减排措施

3.1 锅炉节能措施与对策

根据厦门地区的锅炉特点、能源结构、热效率状况,提出进一步提高现有燃油燃气锅炉的热效率,重点改造或淘汰燃煤锅炉和生物质锅炉。具体措施是淘汰额定出力D≤1t/h的燃煤锅炉和生物质锅炉,而采用燃油燃气锅炉或电加热锅炉替代;对于额定出力1t/h<D≤4t/h的锅炉,采取热效率条件较好的进行节能改造,条件差的淘汰的方式;而额定出力D>4/h的锅炉,实行节能改造,如给煤装置改造、燃烧系统改造、炉拱改造、增加省煤器、冷凝水回收等,条件允许的建议采取集中供热或区域锅炉房管理方式。

锅炉的节能改造过程,还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节能的实施效果:

1提高企业的节能意识,加强司炉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合理配比锅炉容量和企业生产需求,避免出现锅炉长期低负荷运行,加大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投入使用;

2推进能源化管理模式,鼓励有资质的能源管理公司对锅炉使用单位进行能源化管理,让有经验和有技术的管理人员对锅炉进行统一管理,节省企业生产成本;

3采取集中供热和区域锅炉房,工业集中区域实行集中供热或区域锅炉房,利用高效率大容量锅炉代替分散小锅炉进行供热,避免了杂散乱的供热方式,明显节约了能源,提高了热效率。

3.2 锅炉减排措施与对策

厦门地区的锅炉是以额定出力D≤4t/h以下的锅炉为主,重油、煤炭、生物质都是污染环境比较严重的燃料。因此,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与对策:

1燃重油锅炉应改造烧污染较小的轻油,有条件的企业建议改烧燃气;淘汰D≤1t/h的燃煤锅炉;生物质锅炉改烧燃油燃气锅炉;1t/h<D≤4t/h节能效果较好的锅炉,改造或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设备的使用,节能效果不好的锅炉淘汰改烧其它能源或采用集中供热的方式;额定出力D≥4t/h的锅炉,进行节能改造及污染物控制设施更新。

2对污染较大的燃煤锅炉加大除硫除尘设备的投入使用,对锅炉房排水进行净化处理,特别是水膜除尘器,应加强其除尘后水的净化,防止水污染。

3鼓励采用新技术、清洁能源锅炉的使用,提高操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合理处置炉渣、飞灰等,防止二次污染。

4 结论

结构状况 第7篇

1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教学状况

近几年来,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招, 学生生源大不如从前。与此同时, 我们对教学大纲也不断进行了修正,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1]。对近三年来土木工程专业部分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调研, 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成绩总体较好, 平均成绩70分左右, 但也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 (1) 学生成绩分布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趋势。 (2) 虽然不及格率逐年下降, 但仍超过20%。对此, 我们进行了调研分析。分析发现虽然三个年级的上课出勤状况整体较好, 但通过与学生座谈发现不及格的学生虽然平时也去上课, 但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基础较差, 对学习该课程不够重视, 听课效率比较低。查对三个年级的随堂小考状况和作业完成状况也验证了这一说法, 这一点在统计表格中也能体现出来。

2 应对措施分析

针对当前建筑工程学院学生的实际状况, 特别是不及格率居高不下, 应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课程,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2,3,4]。

2.1 已学结构力学学生的调查研究。

通过在校的土木专业学生, 了解学生在结构力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学习目的、学习兴趣, 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的讲课情况等畅所欲言。

2.2 结合工程实例, 讲解力学知识。

结构力学理论公式多、过程推导复杂、计算工作量大, 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因此应结合工程背景, 给学生讲解一些工程实例, 将结构力学课堂教学与工程紧密相连, 让学生了解学习这门课程对于所学专业的作用, 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学习主动性也会加强。

2.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专业引导教学。

通过对现有土木专业学生的情况了解, 极有必要改善目前的教学模式。可通过以下方法:布置预习内容, 让学生带着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性的听课, 提高听课效率;引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形象化;加强与专业课的联系, 让学生感觉到结构力学是与今后自身专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一门课程, 学好它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土木人。

2.4 走向工程一线, 丰富实践经验。

锻炼教师, 使其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经验, 了解专业发展动向, 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积累的工程经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

2.5 建立课程考核体系, 加强教学管理。

结构力学知识点多, 仅由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来衡量结构力学考试成绩显然不合理。因此要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如:采取平时小测验、随堂小考、大作业、半开卷半闭卷等综合考核方式, 全面考核学生对结构力学的掌握情况。

3 改革方法设计

通过对近几年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考试状况进行分析, 根据学生反馈教与学的调查报告, 为切实提高结构力学教学质量, 设计了教学改革研究流程如图2所示。

4 结语

针对当前建筑工程学院学生的实际状况, 特别是不及格率居高不下以及两级分化比较严重现象, 应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特别是应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课程。首先要加强入门教育, 提高学生对结构力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将工程实际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也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引入新的教学手段;更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参加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最后要建立课程考核体系, 使考核更合理全面。

摘要:本文就近三年来结构力学的教学状况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普通工科院校学生在学习结构力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结合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提出了改进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包括加强入门教育,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工程背景, 讲授力学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专业引导教学;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课程考核体系,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

关键词:结构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范小春, 李保德.结构力学教学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 2003, 22 (3) :97~98

[2]刘鸣, 王新华, 贾红英.从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看结构力学课程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 2006, 15 (3) :67~70

[3]郝海霞, 肖勇刚.提高“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22:71~72

[4]左晓宝.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方法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 2008, 27 (5) :140~142

中美两国产业结构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第8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GDP,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

引言

研究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了解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发展水平, 是解决中国产业结构发展问题的前提条件。只有对产业结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剖析, 才能制定出科学的调整政策, 通过调整政策的实施,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等发展目标, 更好的完成2011年国家颁布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的推动服务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任务。对于产业结构水平的认识, 只有通过对比分析才能说明。美国是全球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 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一位, 产业结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也较高。其完善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 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经济发达和产业结构水平高的美国作为参照系, 将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和产业结构效益现状与美国进行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 揭示中国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以期为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与参考。

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国产业结构合理与否, 直接关乎本国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 产业结构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应的研究文献也较多。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方面, 如Davis、Henderson (2003) 认为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其主要产业发生变化时, 必然会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 同时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的转移也会产生生产要素聚集和人口集中的规模效益[1];李钢、廖建辉、向奕霓 (2011) 对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与路径进行了研究, 他们认为中国与人均GDP相同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相比, 中国第二产业的比例不是高了而是低了[2]。而晓楠、张欣 (2012) 却运用反思配第—克拉克定律的思想对美国的产业结构变迁和现状进行了研究, 发现美国的产业结构变迁仅仅是资本运动的结果, 不能够突破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全新路径[3]。常浩娟、王永静 (2014) 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阐述了在不同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所表现的特征差异较大[4]。但是学术界对目前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系统分析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尤其是通过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现状作比较的文献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文对中美产业结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就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1 中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1 经济总量的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后, 中国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挑战, 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发展, 实现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11年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现〈GDP〉初步核实的公告》, 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472882亿元,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增长速度为9.3%[5]。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7486亿元, 增长速度为4.3个百分点, 所占比重为10.0%;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220413亿元, 增长速度为10.3个百分点, 所占比重为46.6%;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29664亿元, 增长速度为9.4个百分点, 所占比重为43.4%。

201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50940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975525.2亿人民币, 增长速度为3.7个百分点。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1778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11491.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8957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187149亿元, 其中工业增加值23754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15352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0205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776884.9亿元[6]。

可以得出, 中国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是美国的4.24倍;第二产业增加值是美国的1.21倍;第三产业增加值是美国的0.27倍;中国GDP总额是美国GDP总额的0.50倍。美国的产业结构已经是完善的三二一的结构模式, 而中国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的结构模式, 经济还不够发达, 产业结构仍需调整和完善。

1.2 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现状分析

从产值结构上看, 中国产业结构正在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见表1) 。第一产业比重逐步缩小, 其比重不足15%;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 保持在47%左右;第三产业比重呈现出先增加后平稳的变化趋势。在三次产业的发展中, 第二、三产业稳步发展,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从2001年的45.1%上升至2011年的46.8%, 上升了1.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重从2001年的40.5%上升至2011年的43.2%, 上升了2.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呈现平稳下降趋势, 产值比重从2001年的14.4%下降至2011年10.0%, 下降了4.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不是特别明显,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

资料来源: (1) 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2) 美国商务部网站和劳动部网站统计数据整理而得。

同时由表1也可以看出, 美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很小, 一般都保持在1%左右, 但是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低投入高效率的状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维持在20%左右, 但制造业在美国GDP中所占比重达19%。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高, 围绕着80%波动。其中服务业在美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在GDP中所占比重达79.6%。

从三次产业发展水平和状态来看, 与美国相比, 中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虽然一直在下降但是其比重是美国的10倍;第二产业基本保持稳定, 但其比重是美国的2倍多;第三产业缓慢上升但其所占比重不及美国的1/2。

一般经济落后的国家, 产值比重最大是第一产业, 其次是第二产业, 最后是第三产业。但对于经济发达的国家, 第三产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 其产值最大。由图1可以看出:2009年中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中等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较为接近。

从就业结构看, 自2001年以来中国三次产业就业正在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由表2可以清楚的看出, 2001~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正在逐步下降, 由2001年的50%到2011年的34.8%, 下降了15.2个百分点, 下降趋势较为明显, 但仍然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 是解决中国人员就业问题的主要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 从2001年的27.7%上升至2011年的35.7%, 上升了8个百分点, 吸纳就业人数居第一位, 大约吸纳全国总就业人数1/3, 是解决人员就业问题的第一大出路。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也呈稳步增长态势, 从2001年的22.3%升至2011年的29.5%, 增加了7.2个百分点。目前的就业现状表明, 第一产业中存在的剩余劳动力正在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反应了中国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与转型。

美国的就业形势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连续几年处于低迷状态, 在2011年逐渐出现好转。虽然劳动力就业率相比2010年下降0.6个百分点, 但是失业率也比2010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从三大产业就业情况来看 (见表2) ,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 从2001年的77.3%升至2011年的83.5%, 增加了6.2个百分点, 吸纳就业人数居第一位, 2011年吸纳就业人数多于2/3。与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趋势相同,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变化不大, 基本都维持在1%左右, 两者表现出了高度的协调性。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表明了第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正在向第三产业转移。

比较分析两国的就业结构可以得出, 美国的就业人员多集中在第三产业, 其次是第二产业, 最后第一产业, 就业结构模式是三二一, 与产值结构完全吻合。而中国的就业结构模式由一三二缓慢的转变为三一二, 与产值结构的二三一模式不相吻合。

%

1.3 中美三次产业结构的内部分析

1.3.1 第一产业内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 结构形式由“农、牧、林、渔”转变为“农、牧、渔、林”。2001年农、林、牧、渔业的产值结构为55.2∶3.6∶30.4∶11.8, 2011年农、林、牧、渔业的产值结构为51.6∶3.8∶31.7∶9.3, 农业比重稳步下降, 下降了4.6个百分点, 林业、渔业比重明显增加。第一产业内部各行业的比重趋于稳定, 种植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美国拥有的国土面积与中国相差甚微, 但其拥有的农业用地比中国更为丰富。据2012世界经济统计年鉴记载, 美国耕地牧地约4.3亿公顷, 占全球农业用地的10%左右。2011年, 美国农林渔猎增加值1778亿美元, 占GDP的比重为1.2%。但是林渔猎比重总体趋势在上升, 农业比重是下降的。如2011年美国玉米产量为41273万吨, 比2010年微降0.2%;大豆产量为8317万吨, 比2010年下降8.2%;小麦产量为5441万吨, 比2010年下降9.4%[7]。

1.3.2 第二产业内部分析

目前中国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 工业结构正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核心的高加工度化阶段迈进, 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逐步发展[8]。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相对比较稳定, 但是其产值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01年第二产业的产值为49512.3亿元, 到2011年增加到220591.6亿元, 是2001年的4.46倍。2010年工业所占比重为86%, 建筑业所占的比重为14%。其中在工业内部采矿业增加值20936.6亿元, 制造业增加值130325亿元, 电力增加值9460.6亿元。2011年, 工业仍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88572亿元, 比上年增长10.7%。建筑业增加值32020亿元, 相比上年增长10.0%。

从美国的第二产业来看, 主要包括了制造业、建筑、电力、采掘业4类, 在第二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制造业, 其次是建筑业、电力和采掘业[9]。根据美国商务部网站发布的数据整理得出, 美国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所占比重呈现出上升趋势, 由2009年的11.2%上升到2010年的11.7%;建筑业、电力所占比例略有上升, 而采掘业基本保持不变。2011年美国工业生产继续反弹, 全年增长4.0%。采矿业增产6.0%, 制造业生产增长4.3%, 比重为12.2%。制造业中耐用品生产增长7.7%, 非耐用品生产增长1.7%。

1.3.3 第三产业内部分析

从纵向看, 2001~2011年中国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波动较小, 基本维持在41%左右。但其产值大幅增加, 从2001年的44361.6亿元到2011年的203260.1亿元。200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中, 批发、零售、餐饮和金融、保险、房产所占比重偏大, 其比重分别为9.68%和7.60%, 交通、运输、仓储所占比重为4.41%, 而研发、科技服务所占比重仅为、0.9%。2011年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餐饮、金融保险房产、研发科技服务的产值比重变化为4.63%、11.1%、10.9%、7.8%, 基本以批发零售餐饮业为主要驱动部门, 带动金融保险房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等行业共同发展的结构模式。

根据美国商务部网站发布的数据整理可得, 美国第三产业内部交通和仓储业比重逐年下降, 由2001的3%下降到2011年为2.6%;批发和零售业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 从2001年的13.1%下降到2011年的11.7%;艺术、娱乐和餐饮业的产值占GDP比重基本稳定在3.5%左右, 2011年所占比重为3.9%。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的上升, 由2001年的8.31%上升到2011年的19.9%;同时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在平缓的上升, 从2001年的11.31%上升到2011年的11.6%。科研和技术服务增长最为显著, 由2001年的0.9%上升到2011年的7.8%。这表明科研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批发零售、交通和仓储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在降低。

1.4 中美三次产业的结构效益分析

1.4.1 三次产业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为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与1的差值,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产业结构成长的阶段、运行质量和成熟程度[10]。通过表3中美两国的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1) 整体上中国产业结构的偏离程度呈下降趋势, 但与美国相比偏离度值较大。表明了中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对称性弱, 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不协调, 产业结构效益不高。 (2) 美国第一产业偏离度值基本保持在0左右, 而结构偏离度更大程度地偏离0, 说明中国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及美国, 而且由于制度因素和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等因素,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自由转移困难[8]。 (3) 美国第二、三产业偏离度值趋向于0, 表明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对称性强, 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协调。然而中国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且趋向于1, 可以说明该产业劳动生产效率最高, 但其并没有提高就业人数;第三产业的偏离度的绝对值最小且逐渐降低, 说明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日趋协调。

1.4.2 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为吸纳单位劳动所创造的产值[12]。如果某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 说明效率较高, 但是也反映了这一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较差。

由图2的两国的趋势曲线可以比较得出, 2001~2011年中国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都呈现下降趋势。其中, 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最高, 但下降趋势最明显。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均低于0.3, 而与美国第一产业相差甚远。美国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稳定, 围绕着1发生轻微波动, 而中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大于1。与第一产业相比, 第二、第三产业1%的劳动力所创造的国民产值远远大于第一产业。这也说明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创造的国民产值方面比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2 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中美两国产业结构状况的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中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 第一产业比重虽然持续下降, 但是比重仍偏高, 结构偏离度偏大。其根源在于目前中国的农业基础薄弱, 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不足。整个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偏低, 大部分生产依靠人力、畜力以及手工工具, 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从而影响了第一产业劳动效率的提高。

(2)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上升趋势缓慢, 制造业在处于价值链低端。尽管第二产业产值明显提高, 但生产结构不够合理, 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产值比重上升趋势不明显, 第二产值比重从2001年的45.1%至2011年的46.8%, 10年间仅提高了1.7个百分点, 其原因在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由于受资源禀赋条件的制约, 中国的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 所以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 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13]。中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主要由于研发投入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比较优势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的, 这导致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 产品的附加值难以提高。从图3可以看出, 2001~2010年中国的出口额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但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几乎达到总出口额的50%, 2001~2006每年加工贸易比例甚至超过50%。这表明了中国主要依靠加工贸易拉动出口贸易的发展, 通过接收外国企业的加工生产订单来带动本国的出口贸易, 并没有培育自主创新品牌来开拓国际市场。

(3) 第三产业比重偏小以及内部结构不合理。当前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在70%左右,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 而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长期徘徊在30%~40%之间[14]。对于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问题由表4可以得出, 美国主要以咨询、保险、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 而中国主要以餐饮、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研发, 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虽然发展很快,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所占比重偏低, 发展滞后。

%

资料来源: (1) 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2) 美国商务部网站和劳动部网站统计数据整理而得。

3 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中国政府应该采取的对策建议如下:

(1) 继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加大政府农业投资力度, 提升农村人口教育水平。将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作为重要的任务, 推进新型农业产业组织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政府引导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制定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制度, 制定农村人口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制度, 从而提高农业人口素质和就业水平, 降低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 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2) 加速第二产业调整, 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 加大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要想实现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必须加快产业调整, 抛弃以单一的加工和组装为主的制造环节。推进品牌建设和网络营销, 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提升, 中国既要增加产业品种、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业效率, 更重要的是要增加知识和技术的成分, 从以加工组装为主扩大到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 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价值链中的升级[15]。同时中国应加大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 促进创新引领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积极的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引导高薪技术产业又快又好发展。在政府对科技研发直接投资的同时, 还要组建研发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 以此来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企业中来, 制定有利于高新技术发展的产业政策, 鼓励新兴产业发展, 从而提升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

结构状况 第9篇

1 材料

大庆市居民食物消费数据收集于大庆市经济统计年鉴。

2 结果与分析

2.1 城市居民2000~2009年间主要食物消费量:粮食消费呈下降趋势, 日人均均消费量由2000年的357 g下降到2009年的282 g, 减少75 g;蔬菜水果消费量明显上升, 由2006年481 g 至2009年的567 g, 增长23.9%, 其中猪肉增长4.5%, 牛羊肉增长13.4%, 禽类增长22.7%, 鱼类增长13.5%, 以上数据说明大庆城市居民的食物消毒正在向高水平转化。

2.2 营养评估 2000年大庆城市居民膳食中日均热量为27.52 kcal, 动物性食物占11.8%, 蛋白质、脂肪摄入占RDA81.2%、76%, 蛋白质摄入中动物性食物占21.8%。2009年热量为2867 kcal, 动物性食物占14.3%, 蛋白质、脂肪摄入占RDA87.3%、82.5%, 蛋白质摄入中动物性食物占27.1%。这样的食物结构能较好地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 但动物性食物比重偏高, 而膳食中钙、铁、视黄醇只能达到56.1%、37.5%、72.6%, 应有所提高。

2.3 恩格尔系数在2000~2009年10年间呈现稳步下降趋势, 由2000年的48.73降到2009年37.58, 说明大庆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正由小康步入富裕。

3 讨论

3.1 大庆城市居民食物结构在10年间有了很大改善, 表现为植物性食物减少, 动物性食物增加, 膳食中热量、蛋白质、脂肪等均有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有两点:一是粗粮消毒在10年内先降后升;二是牛羊肉、禽、鱼摄入较猪肉提高更明显, 这两点说明城市居民已意识到了粗粮和低脂肪性动物性食物的优越性, 值得继续保持。另外, 钙、铁、视黄醇和其他营养素的缺乏, 提示仍应提高牛羊肉、乳类、豆制品、海产品、果蔬的消费量。

3.2 大庆市城市居民食物结构属于发展中国家模式, 随着食物结构的逐步合理, 由热量、蛋白质缺乏引起的营养不良在减少, 但由于蛋白质、脂肪摄入过多引起的“文明病”也呈现升高趋势。因此, 应坚持以素食为主, 荤素搭配, 调整肉食结构, 提高禽、鱼、蛋、其他草食动物肉, 降低猪肉比重, 充分利用豆类、乳类, 提高果蔬食量, 从而建立一个更趋合理的食物结构。

本次研究提示, 居民营养知识的提高, 认识到不合理膳食结构的危害性, 就会主动改进自身的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政府因势利导, 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 营养宣教被动干预, 可以调节大庆市居民各种食物的消费水平和营养素摄入状况了。

参考文献

[1]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1-35.

结构状况 第10篇

20世纪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空间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所谓“空间结构”是相对“平面结构”而言,它具有三维作用的特性,空间结构也可以看作是平面结构的扩展和深化,其拥有卓越的三维受力工作性能,能通过合理的曲面形状来有效抵抗外荷载的作用,具有很好的经济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以及人们对建筑美学及使用功能的更高追求,传统单一的空间结构如刚性结构,由于其结构类型相对集中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出现了由各种刚性构件和柔性构件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混合结构体系,斜拉网格结构就是其中的一种,目前正被各国土木界认识看好,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发展状况及特点

大跨空间斜拉结构是一种新型的悬索杂交结构,主要由柔性高强钢索和刚性结构如屋盖等组合而成。斜拉网格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支承拉索的主承重结构(塔柱)、斜向拉索、屋盖结构。比较典型的两个斜拉工程: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展厅钢屋盖和天津泰达国际会展中心。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展厅钢屋盖由日本黑川纪章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完成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由英国ARUP公司承担。其部分钢屋盖结构采用空间斜拉式预应力索拱体系,由桅杆、斜拉索、预应力张拉索、稳定索、劲性格构拱及支承构件组成。屋盖体系跨中70 m,是由预应力张拉索及格构式劲性拱组合而成的索拱构件。每两组吊挂系统悬吊一个纵向60 m的矩形标准单元,跨度102 m,两边各悬挑出25 m,曲率半径400 m。

天津泰达国际会展中心,其展厅屋面为斜拉式结构形式,屋面空间折线管桁架通过拉索斜拉于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上,并由檐口稳定拉索锚固于基础。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高44.5 m,屋盖桁架净跨度69 m。

结合实例反映出大跨斜拉空间结构的特点:1)以钢索代替立柱,只承受拉力,最充分地利用材料强度,用料经济,可以跨越更大的跨度;2)拉索吊点为结构提供弹性支撑,缩小了屋盖的跨度,提高了结构的刚度;以吊点代替柱支点,扩大室内无阻挡空间,满足功能要求;3)吊索全部引入预应力,以保证工作状态,并调整结构内力峰值,建立反拱挠度;4)斜拉网格结构造型各异,风格独特,能够满足建筑外观的审美要求。其最大的优点是充分利用刚性构件和柔性构件的特点,扬长避短、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而改进了整个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

3 在研关键课题

虽然我国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在空间结构发展的历程中始终保持着一个优良的传统,即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相互结合和相互发展。近年来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始终支持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科研成果,目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3.1 分析和设计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即空间结构发展的初期,主要研究内容偏重于静力作用下的结构性状和分析方法,如以连续化理论为基础的平板网架的拟板解法和悬索结构考虑大位移的解析方法的研究,以满足一般设计工作的要求为主要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开发了不少商品化的计算机程序,目前已经被普遍运用到设计工作中。

由于空间结构的曲面形状的不同会严重影响到结构的应力、变形以及承载力,目前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空间斜拉结构都是通过模型试验来进行研究,通过模型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相互结合,以及相互验证,来不断了解新型的空间结构的性能,为设计理论提供丰富的理论储备。

3.2 稳定性

稳定性的研究开始于1960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一座直径90 m的圆球面单层网壳。目前稳定性仍然是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也是国内外十多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 大跨空间斜拉结构是一个具有大量自由度的复杂体系,即使随着计算方法的不断改进,目前仍不能进行有效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进行大跨斜拉空间结构的分析依旧是十分困难的。

在我国刚颁发的《网壳结构技术规程》中明确规定:网壳的容许承载力还要将极限承载力除以K=5的系数。这个系数是考虑到除了荷载和结构抗力的不确定性,以及结构工作条件等不利因素外,材料弹塑性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系数5是一个比较模糊的系数,关于材料弹塑性的具体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3 风振和地震问题

大跨斜拉空间结构是一个混合体系,该体系主要采用的是刚性的网架或者桁架等屋盖,但是斜拉索为柔性的,与传统的刚性结构体系不一样,是否需要考虑风荷载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抗震性能研究历来是大跨结构研究的重点问题,随着跨度的增大,其抗震性能的研究往往是结构设计中的控制因素,因此必须加强抗震方面的研究。目前对于传统的刚性的大跨结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在地震作用下主要受竖向地震作用,设计时只要在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基础上加上10%左右的惯性力来考虑其地震作用,但是对于大跨斜拉空间结构而言,它不是一个刚性大跨结构,而是一个混合结构,目前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版)对此也没有进行专项阐述,是否需要考虑地震的多维作用、考虑地震作用的空间相关性等等需要进一步研究。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对建筑物使用功能要求的提高,大跨斜拉空间结构必将越来越多,跨度将越来越大。必须加强对大跨斜拉空间的动力性能研究,进一步了解大跨度斜拉空间结构的稳定性、抗风、抗震性能,促进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为大跨斜拉空间结构的性能分析和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蓝天.空间钢结构研究与应用的进展[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4(1):25-26.

[2]沈世钊.中国空间结构理论研究20年进展[A].第十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

[3]沈世钊.大跨空间结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J].中国工程科学,2001(3):111-112.

上一篇:应急采取有效措施下一篇:控股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