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效能感范文

2024-06-03

择业效能感范文(精选11篇)

择业效能感 第1篇

1. 艺体生的概念界定

“艺体”是艺术、体育的缩写。艺体生指通过训练, 拥有艺术或者体育方面“特长” (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 的学生。他们在高中期间既要学习基础的高中文化课教育, 又要接受一定的专业艺术课程学习或者体育技能训练, 是我们国家未来专业艺体人才的主要后备力量。

2. 艺体生的特点

2.1艺体生文化课学习的特点

由于我国艺体教育在初、高级中学教材上缺乏严谨的体系, 在教学形式上和教学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欠缺, 另外, 每个学校对艺体生的教育往往采取不同的方式, 从而导致了艺体生的学习整体上不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一般而言, 艺体生普遍存在一些学习方面的不足, 如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基础文化成绩较差、学习文化课动机较弱、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等。

艺体生一般对自己的专业艺术或体育课程较感兴趣, 愿意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专业课上, 有重视艺术修养而忽略文化课程的学习倾向, 很难合理分配时间。

另外, 各个学校对艺体生重视的力度有所不同, 有些学校对艺体生重视的程度不够, 导致艺体生的教学条件较差, 师资力量等条件较弱, 这也对艺体生的文化课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2艺体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2.2.1在行为上自我, 在意识上自主

现在的艺体生是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现在成长的社会环境使他们缺乏自由的独处空间, 缺少与同龄伙伴的交流, 再加上长辈们过度的关心, 他们渐渐变得做事喜欢在意识上很自主, 在行为上很自我。艺体生缺乏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 缺乏独自处理事情的能力, 但他们在表面上却表现得自己可以独当一面、内心强大。他们往往很自我, 个性较鲜明, 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 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他们勇于接受新鲜事物, 表现得很自主, 但对他人又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

2.2.2情感方面较感性, 行为上易冲动

艺体生一般自尊心、虚荣心都很强, 在情感表达上较强烈, 不愿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 对自己所厌恶、不喜欢或者看不惯的事情往往采取反抗, 叛逆心理较强。他们期望别人读不懂自己, 用张扬的方式掩盖自己的真实内心。当他们取得好成绩时易得意、骄傲, 做错事情时常常找借口, 但一旦被揭穿, 他们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愤慨的情绪, 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来维护自己的面子。

2.2.3认知上是非易混, 道德观念弱

艺体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认知上也表现出鲜明的自我特点。他们在易受社会环境的感染、自制能力较差。在讨论问题时愿意毫无保留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表现得很直接。他们在道德观念上较弱, 喜欢坚持自己的原则。他们对真、善、美的理解与他人有所不同, 在判断是非、善恶、美丑时经常更多凭借自己的认知, 时常有悖常理。

2.2.4意志较弱, 行动上不能持之以恒

艺术生对他人依赖性强, 心里素质较差, 抗挫折能力不强。据调查“约有83.2%的学生表示在遭到挫折后, 自己心理会有阴影。甚至有8%的同学表示自己可能会一蹶不振”。他们总是常立志, 却时常半途而废, 不能够做到立长志, 立大志可能最终只得小志。他们对于既定的目标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 缺少长久的行动力。

艺体生的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在日趋激烈的就业过程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3. 艺体生的研究现状

据笔者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期刊网以“艺体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搜索结果中共有二十四篇关于艺体生的文章, 这些论文分别对艺体生的英语、数学等文化课程教学做了一定的探讨与分析, 主要是针对艺体生的教学方法的阐述, 而对艺体生与心理学相关的研究几乎为零。从文献的数量和探讨内容可以看出, 我们对艺体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不足, 虽然他们只占据大学生群体很小的比例, 但他们的发展也不容忽视。并且, 在已有的研究中, 也很少看到与大学艺体生择业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报告。因此研究艺体生的择业效能感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 择业效能感的研究

1. 择业效能感的概念界定

1981年, Betz和Hackett在Bandura (1977) 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和Crites (1978) 的职业成熟度理论的启发下, 提出了择业效能感理论, 即个体对于自己实施和坚持与职业选择相关行为的能力的信念。

2. 择业效能感的理论研究

2.1自我效能感理论

Bandura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 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某项活动的自信程度。Bandura曾根据活动、任务、情境的具体性将自我效能区分为3种层次:具体任务自我效能感、领域自我效能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

德国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也认为有一种一般性的自我效能存在着, 指的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2.2 Crites的职业成熟理论

Crites于1978年提出的职业成熟理论也是择业效能感概念提出的主要理论依据。他认为, 职业成熟过程应包括职业选择内容和职业选择过程, 而职业选择过程包括职业选择能力和职业选择态度。而准确自我评价能力、收集职业信息、目标筛选能力、职业规划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这五种能力又构成了择业效能感测量的五个维度, 有利于择业效能感的测量内容更加具体化。

3. 择业效能感的实证研究

目前, 国内外对于择业效能感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择业效能感相关因素的研究、择业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3.1国外的研究

3.1.1关于择业效能感相关因素的研究

Peterson (1993a, b) 的研究表明, 与较高的择业效能感水平相关的变量包括较高的职业抱负、较大的年龄和较高的年级。另外, 与较高的择业效能感相关的还有父母受教育的水平, 母亲是否从事专职职业等因素。

Eaton、Watson通过调查得出南非和澳大利亚学生中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Mathieu, Sowa和Niles的研究表明无法做出职业选择的女大学生, 其择业效能感显著低于那些偏向选择以男性为主导的职业或中性职业的女大学生, 但她们与那些选择偏向传统职业的女大学生在择业效能感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3.1.2择业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Fukuyama, Probert, Neimeyer, Nevill和Metzler (1988) 报告了一个设计目的旨在评估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和职业决策果断性的计算机辅助性职业指导方案效果的调查结果 (Discover, Rayma&Bowlsbey) 。结果显示出, 大学生在CDMSE上的得分有了显著性地提高, 表现在职业决策上的犹豫不决的情况减少了。Luzzo, Funk和Strang (1996) 考察了在提高择业效能感方面进行归因性再训练的效果。干预的焦点是说服学生把做出职业决策上的低水平自信心和与职业相关的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结果揭示出最初表现为一个外部职业控制点的学生, 通过随后的归因再训练过程, 其CDMSE分数有了显著性地提高。

3.2国内的研究

3.2.1关于择业效能感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前, 国内大部分研究者通过对大学生群体择业效能感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存在性别、年级、专业差异, 在择业效能感影响因素方面发现人格因素、就业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存在影响。

赵冯香 (2005) 研究发现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高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

石家庄学院的陈瑞瑞 (2006) 等人通过对300名大学生调查发现整体择业效能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理科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文科生。

苏州大学杨景 (2008) 研究发现大学生择业效能感上存在性别差异, 女大学的择业效能感存在年龄差异, 不存在专业差异、地区差异。

长江师范学院刘永景 (2009) 通过对269名高等师范毕业生进行测评发现, 高师毕业生择业效能感不存在性别、专业差异。择业效能感和心理健康诸因子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

3.2.2有关择业效能感干预的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择业效能感干预的研究较少, 且主要是针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干预研究。

龙燕梅于2003年进行择业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她采用的是归因训练为核心的方法, 结果表明实施干预对实验组学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可以引导个体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其择业效能感的水平有所提高, 特质焦虑程度也降低了。

苏州大学杨景 (2008) 采用干预的方法目的在于找到可以提高女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这些干预结束后研究者都对实验组成员重新使用择业效能感问卷测量, 结果都显示实验组成员的择业效能感显著提高。

摘要:目前, 国外对择业效能感的研究已经历了很长时间, 内容也比较丰富, 尤其是关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资料, 而我国对此领域的研究甚少, 特别是对于艺体生。本文对艺体生的择业效能感进行尝试性研究, 为艺体生职业指导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学,艺体生,择业效能感

参考文献

[1]、郑日昌, 张杉杉.择业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自理学报, 2002 (l) :91-92.

[2]、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10-11.

[3]、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教师效能感问卷 第2篇

完全不赞成基本不赞成有点不赞成有点赞成基本赞成完全赞成一般教学效能感

1、一个班上的学生总会有好有差,教师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教成好学生。

2、一般来说学生变成什么样是先天决定的。

3、一般来说学生变成什么样是家庭和社会地位决定的,教育很难改变。

4、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小于家长的影响。

5、一个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与他的家庭状况有关。

6、如果一个学生在家里没有规矩,那他在学校里也变不好。

7、考虑所有因素,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很小的。

8、即使一个教师有能力、有热情,他也很难同时改变很多学生。

9、好学生你一教他就会,差学生再教也没用。

10、教师虽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个人教学效能感

11、我能根据大纲吃透教材。

12、我常不知道该怎样写教学计划。

13、我备得课总是很认真、很仔细。

14、我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15、课堂上遇到学生捣乱,我常不知道该怎样处理。

16、一个学生完成作业有困难时,我能根据他的水平调整作业。

17、我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18、一个学生不注意听讲,我常没有办法使他集中注意力。

19、只要我努力,我能改变绝大多数学习困难的学生。

20、我不知道该怎样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21、要是我的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那是因为我找到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22、对于那些“刺头儿”学生,我常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样帮助他们。

23、如果学校让我教一门新课,我相信自己能够完成。

24、如果一个学生前学后忘,我知道如何去帮助他。

25、如果班上某同学变的爱捣乱,我相信自己有办法很快使他改正。

26、如果学生完不成课堂作业,我能准确地判断是不是作业太难了。

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 第3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 阅读策略 阅读成绩 实证研究

引言

英语阅读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的能力,是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重要方法,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策略、个人情感等对整个英语学习的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

所谓的自我成效感就是大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的自我判断。笔者在自身的大学英语阅读的学习过程中就发现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与阅读成绩、自助学习动机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高校已经开始了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效果。

此外,在大学英语阅读的学习过程当中,英语阅读的学习策略也与英语阅读的学习成绩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成功阅读者和不成功阅读者在阅读策略使用上差别很大,高水平阅读者比低水平阅读者使用的策略种类要多,并且使用得更合理、更有效。

本实证研究是笔者结合一部分专科大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阅读策略使用情况和阅读成绩,并分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1实证研究的设计

本研究的对象是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大一年级的学生,调查人数共163人。其中男生33,女生130人,一共发放调查问卷163份,收回156份。整个实证研究所用的工具就是一份阅读测试试卷和两份调查问卷,整个调查问卷的总体可信度为0.94,采取的评判标准是高于4.2为高水平,介于2.4到4.2的为中等,低于2.4的为低等。在整个测试的过程当中为了保证整个阅读测试的水平,整个英语阅读材料采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试卷(由于他们都是大一,没有做过相应的大学英语四级试卷,所以才用这个试卷是公平可信的,水平也符合学生的英语水平)

2培训设计

在本培训中两个班级被选作实验班,分别为第一实验班和第二实验班,其中一班接受单独的英语阅读策略培训,二班的学生即接受英语阅读策略的培训也接受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的培训,剩下的三班为对比班,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培训。

在整个培训之前,三个班的学生接受了一次实验前的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三个班级学生的阅读自我效能感、阅读策略和阅读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然后开始培训,整个培训的步骤主要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教师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教师应当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已学过的语言知识方面;第二步是教授阶段,这个阶段教师应当将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讲授给学生听,同时应当加入一定的模仿和示范,应当是学生掌握应当怎样使用这些策略和何时使用这些策略;第三步就是训练阶段,在训练的初期,教师应当给学生一定的必要的指导,逐步的使学生掌握第二步中教师讲授的要点和技巧,然后逐步的让学生自己独立的进行相应的训练,整个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第四步就是评判阶段,学生被引导反思、评价他们策略的使用情况,评价通常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进行,也可在培训一个阶段之后进行。

3培训结果分析

通过对整个评判阶段评判成绩的分类总结我们发现,如下几个问题

3.1单独的阅读策略培训没有改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可能是因为在阅读策略培训中没有对效能感进行培训的缘故。

3.2学生经过一定的阅读策略培训之后学生的阅读成绩有了较大的提升,学生的整体在做英语阅读的过程当中策略意识得到了切实的加强,并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调整阅读策略的使用,能更有效地运用阅读策略,从而提高了阅读成绩。

3.3实验二班在同时接受阅读策略和自我效能感培训之后,总的阅读策略、认知策略、社会 情感策略的使用显著提高了,自我效能水平也显著提高,与控制班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对阅读策略和效能感同时进行的培训提高了学生的策略意识,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使用阅读策略,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使用策略的信心。

4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相关实证研究发现,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英语阅读策略培训和英语阅读自我成效感培训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在以后的大学生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相关的英语阅读教师应当切实重视这两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欢侠.关于艺考生英语阅读中的自我效能感、策略及成绩的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江娇.英语阅读策略和阅读策略教学对中国大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D].南京工业大学,2012.

[3]王黎.不同概念图策略类型对初中生阅读理解和阅读效能感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

[4]王雪松,杨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多维度检验[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03:102-106.

[5]潘存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英语阅读焦虑与阅读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6]马瑞娟,聂建中,王芳.从有声思维实验看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策略使用情况与阅读成绩的关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410-413.

高专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及培养研究 第4篇

1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研究

1.1 择业效能感含义

择业效能感(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 cy)是Bandura的一般效能感理论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指个体对于自己实施坚持与择业相关行为的能力的信念。择业效能感决定了大学生对所选职业付出的努力程度,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能否顺利克服困难、调节情绪,完成任务。

1.2 择业效能感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择业效能感作为自我效能在选择职业方面的具体表现,影响着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和择业困难时采用的应对方式。近年来,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遇到困难时多具有良好的心态,保持解决问题、求助他人的积极应对方式;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常采用回避、自责等不良应对方式。

2 高专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

本文以高专学生为被试对象,采用龙燕梅修订的CDMSE-SF(择业效能感量表),从自我评价、信息收集、目标筛选、制订计划和问题解决5个维度,对广西几所高等专科学校76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多种因素。旨在为高校就业指导提供理论依据,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提高择业效能感。

高专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从知识层面看,高专学生优于高中学生,他们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大学教育;而从学历看,高专学生又不及本科生。所以面对就业压力时,高专学生的情绪更为复杂。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本文以性别、年级、是否是贫困生、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是否是班干几个方面为自变量,分析高专学生的择业效能感。

注:*表示显著水平小于0.05,**表示显著水平小于0.01。

表二表明,自我评价(F=6.43,P<0.01)、收集信息(F=7.20,P<0.05)、目标筛选(F=5.38,P<0.01)、制订计划(F=3.99,P<0.05)、问题解决(F=5.38,P<0.01)五个维度的性别主效应显著;同时这五个维度的年级、是否参加社会活动、是否是班干的差异均显著;而是否是贫困生只在自我评价方面(F=1.29,P<0.05)有差异显著,在其他几个维度差异不显著。

注:*表示显著水平小于0.05,**表示显著水平小于0.01。

表三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自我评价(F=3.59,P<0.05)、收集信息(F=3.67,P<0.01)、制订计划(F=3.46,P<0.01)、问题解决(F=3.59,P<0.01)几个维度差异显著,而在目标筛选(F=3.28,P<0.01)上差异不显著。调查研究表明,影响高专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从性别因素看,男女生择业效能感有显著差异(F=8.62,P<0.01)。由于女生就业局限性的影响,男生的就业机会较高于女生。在选择职业时,男生的信心高于女生,收集信息、制订计划也早于女生,遇到问题时,男生多采取积极的态度,女生多选择依靠别人解决或逃避的态度。

(2)年级高低也是高专学生择业效能感产生差异的因素。不同年级的学生,知识经验、适应和接受的不同,择业效能感也会产生差异。通过大学教育和对严峻就业形势的进一步了解,一、二、三年级学生除在目标筛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其余几个方面都有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还表明,三年级学生在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和问题解决几个方面的效能感高于一、二年级。

(3)家庭因素的影响。学生入学情况调查表明,研究对象中60%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家庭环境及生活环境影响青少年的成长。通常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初次接触到城市,会产生盲目感和自卑感,对自己不能给出准确的评价。因此,在自我评价方面,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择业效能感有差异。

3 提升高专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策略

提升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增强大学生择业信心和就业能力,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3.1 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者的素质,树立牢固的就业指导工作信念

就业指导工作者处于就业前线,他们对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质量。所以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者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提高自身素质,将就业指导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目前在校大多数就业指导者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就业指导师培训,他们的就业指导知识不系统、不全面,学校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就业指导人员参加相关的就业培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拓展知识面,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同时,鼓励就业指导工作者开展调查研究,到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走访,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就业单位的需求。此外,学校还应该为就业指导工作者提供交流机会,借鉴和总结经验,全面掌握就业动态,帮助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和就业指导能力。

3.2 因材施教,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国内外研究表明,由于受到不同生活和教育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智力和特质的形成有所不同,这就是个体差异。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学校、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背景和文化结构的学生,因此要求学校和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制订和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作为一名就业指导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歧视、不放弃一名学生;耐心、真心、细心地为每位学生作就业指导,尤其是贫困生和处在就业劣势的女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树立信心,从而提升择业效能感、提高就业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依据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差异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之中。举行就业形势讲座,通过相关的测评系统辅导一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更好地完成自我评价,提高择业效能感,在择业时准确定位,充满自信而不盲目自大;二年级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和择业方向,培养他们筛选就业信息的能力,为就业鉴定基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三年级的学生承受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教师应该通过专题或讲座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求职技巧和面试礼仪等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个人特长、思想,掌握就业形势,树立职业理想,转变就业观念,提升择业效能感,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提供实践与就业机会,培养学生择业效能感

Bandura在其研究中指出:个人生活工作成功与否或以往社会经验的好坏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参加过社会实践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和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学生的效能感有显著差异。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在面临择业和就业困难时,更懂得运用自己以往的社会经验,正确评价自己,调节心理,缓解就业压力,更好地明确奋斗目标。因此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联系就业单位,拓展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培养他们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使大学生通过实践养成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提升学生择业效能感。

参考文献

[1]Betz,N.E.,Hackett,G.(1997)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career assessment of wom-en.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5.

[2]Betz,N.E&Hackett,G.(1981).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8.

[3]Betz,N.&Klein,K.(1997).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tions influence career exploration and decided-ness.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46.

[4]刘海.择业效能是大学生自我认知的重要因素[J].文教资料,2008(,29).

[5]刘晓燕.当代大学生择业效能感与人格因素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美中教育评论,2004,(01).

[6]李惠萍.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02).

[7]李燕燕,蔡伟林.多元智力理论对高校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培养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2).

[8]谭荣波,唐鹏.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J].高教探索,2009(,02).

如何提高新教师自我效能感 第5篇

教师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方面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我能力的一种认识,反映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与感受,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育工作、学生发展、教师自身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教师适应环境,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的发展,是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是防止职业倦怠感、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直接因素。

一所发展的学校离不开新教师,培养新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有理想,有激情,都想成为优秀的教师,都希望自己在教育岗位上能做出一番事业。但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环境,适应工作的需要?如何引导他们尽快成长?如何帮助他们实现心中的梦想?如何牢固树立职业理想,吸引他们“把根留住”呢?提高新教师自我效能感,培养新教师的成就感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影响新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自身成败经验。新教师教学经历的成败会影响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则会使其降低。如一位新教师交给校长的辞职报告说:当老师太没有成就感了,以前我干什么都要争个第一,但当了老师以后,我学会了混日子。原来她是因为:一走进课堂就感到很烦躁,特别是看着学生卷子上那一个个刺眼的不及格,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浪费时间。

2替代性经验。当新教师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成功,则增加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但看到与己相近的人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当新教师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缺乏现实的判断依据或知识时。这种间接经验的影响力最大。学校如能营造氛围,让更多的新教师走向成功。这对提高新教师群体的自我效能感是很有帮助的。

3他人的评价,新教师的能力知觉受周围人(特别是学校领导、有经验教师、家长)对其评价的影响,来自他人的评价会影响新教师效能信念的建立。

4生理和情绪状态。高度紧张、焦虑、抑郁容易降低自我效能判断,由此引起的疲劳和烦恼会令新教师感到难以胜任教育工作,并影响实际能力的发挥。如教学成绩排队,职称评聘竞争激烈,日趋复杂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工作强度不断增大,无一不让新教师身心疲惫。教育部门制定了学历升级、职称晋级、继续教育等政策,旨在提高教师素质,但在具体操作中,这些政策却被异化为教师的“负担”,新教师还要在业余时间应付没完没了的达标、检查、评比、考察,感到力不从心,自我效能感不高。

提高新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和途径

1帮助新教师提高专业技能。调查表明。近九成的新教师最有成就感的事是学生能够成功,学生成功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进步和素质提升,所以,帮助新教师促进学生成绩进步是提高新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环节。而新教师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缺乏可用于教学实践的专业技能,如果急需的专业技能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在现实的冲击作用下,则会导致专业动机削弱,严重的可能导致离职。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新教师指导制度,为新教师配备专门的合作教师和指导教师。通过分享教育经验,及时解决新教师遭遇的困难。当新教师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教师相比,感到自己有能力时,其自我效能感也就油然而生。

2提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学校应鼓励新教师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成败得失经验,重视新教师的某些特长。为其提供发挥能力的舞台,如让有书法特长的新教师担任学生书法兴趣小组辅导教师,有电脑特长的当学校网站网管、版主等。学校还应鼓励新教师通过各种方式相互学习和各取所长,如经常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提供彼此学习的经验和机会,通过观看录像和实际教学观摩,学习专家型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以此来丰富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自信心。新教师如果认为目前的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有利于自己的价值体现,就会显著提高自我效能感。

学校应适当开展各种新教师竞赛评比活动,如优质课比赛、说课比赛、演讲比赛、优秀论文评选等,为新教师提供展示教学艺术和个人才能的机会与平台;在互相“比拼”中接受大家的集体评议,激发新教师工作成就的自豪感。

3积极展示、推介新教师。在学校网站、校报、橱窗上开设“教师风采”专栏,一一为其配上彩色照片和事迹简介,向学生、家长、社会等大力推介新教师,使他们了解新教师的工作业绩,提升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利用表彰会、庆典会、家长会等一切机会向上级主管部门、各级媒体、学生家长进一步推介新教师,使他们再次切实感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群众的广泛关注,有压力更有动力。

4帮助新教师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教学是互动的过程,新教师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归因会对其后继教学及其目标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在成功时多进行努力和能力的归因,失败时多进行努力归因,有利于个体自信心的发展和个体的自我发挥,所以应指导新教师进行正确的归因。帮助他们认识到应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和策略的有效性,这样他们就会认为成功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而且相信是自己的能力高。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以及教学策略应用不当,这样新教师就会加倍努力,在自己能行的信念的指导下,对教学任务适合度重新认识,从而确定其对后继教学任务的调整。这样会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

5建立新教师发展性评价体制。学校管理者应注重对新教师的工作和行为给予及时的、立足于改善和提高的发展性反馈与评价;对获得成功、取得进步的教师给予积极肯定;注重教师个体的能力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价新教师;对教师探索中的失误、情绪性反应中的不适宜、个人习惯中的缺憾,应给予谅解或帮助,营造积极的外部支持环境。为此,学校可以尝试“只评优点”的公开课评价模式。因为新教师在职业生涯的前期,很难建立坚定的职业信心,特别是驾驭课堂的能力一般都有所欠缺。这种心理带来公开课上往往会在研讨时强烈打击新教师的教学信心。只找优点的公开课模式,在最大限度上保护了新教师的职业自信,不至于在批判后自暴自弃而丧失了职业自信。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第6篇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已经引发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研究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

在我国,心理学家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学生学习效能感上,关于职业方面的效能感研究少得可怜。而且心理学界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也是近几年才着手研究大学生择业效能感。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研究组从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3所大学共抽取大一学生和大四学生250人,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17份,回收率为86. 8% 。

2. 研究工具

( 1)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该量表是参照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家Betz和Taylor于1983年编制、2001年修订的择业效能感量表简式CDMSE -SF以及使用手册编制而成的中文版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

( 2) 数据收集与统计处理。采用团体施测,当场收回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217份。将所得有效数据录入电脑,并用SPSS13. 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 1)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各维度得分情况分析。在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各维度中,大学生自我评价和目标筛选的能力高于信息收集、制订计划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按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自我评价、目标筛选、信息收集、问题解决、制订计划,各维度发展不平衡。

( 2)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性别差异比较。男女生在总体择业效能感、信息收集、制订计划上存在显著差异,在问题解决上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而在自我评价、目标筛选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这些维度平均得分上都高于女生。

四、分析与讨论

( 1) 大学生总体择业效能感的总体特点分析。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发展不平衡。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各维度在得分上按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自我评价、目标筛选、信息收集、问题解决、制订计划。

( 2)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性别差异分析。本研究表明男女生在总体择业效能感上存在差异,男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女生。

( 3)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文理科差异分析。文理科学生在择业效能感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理科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文科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在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各维度上,理科学生在信息收集、目标筛选上跟文科学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在问题解决上也有着显著差异。

( 4)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家庭背景差异分析。农村与城镇的学生在择业效能感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城镇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有高于农村学生的倾向。在择业效能感的各维度上,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在目标筛选上有显著差异,城镇学生的信心高于农村学生。

( 5)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有无担任学生干部以及年级差异分析。担任过学生干部和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有高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倾向。

五、结论

( 1) 大学生择 业效能感 在性别、文理科上有显著差异。

( 2) 男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女生,理科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文科学生。

( 3)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家庭背景、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年级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摘要:本研究以福建省福州地区3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科别上有显著差异;男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女生,理科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文科生。

择业效能感 第7篇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转变,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智力支持, 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紧随其后, 迅速推进。伴随着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的教育改革政策的开展, 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 就业竞争激烈。同时,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由“统包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模式, 面对更为广泛的工作, 大学生们却挑剔起来, “北上广”扎堆严重、难觅理想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等, 如此种种造就了当下“就业难”的形势。

大学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智力支持, 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少年强则国强”, 优秀的毕业生能够为我国的建设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能够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积蓄力量, 能够引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 作为日后我国经济与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是我国持续繁荣昌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新鲜血液。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 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 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增长28万人次, 达到727万, 再创历史新高, 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面临即将迎来的2015年毕业热潮, 高校各部门又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关注呢?掌握择业效能感的相关理论研究对于正确指导与管理大学生、提升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乃至促进成功择业就业的几率, 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择业效能感概念的起源

择业效能感这一概念源于两个主要理论的结合, 其一是班杜拉 (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论 (Self-efficacy theory) , 其二是克莱兹 (Cr1tes) 的职业成熟理论。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的首次提出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Bandura) 深受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思想影响, 在构建社会认知理论时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该理论表明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 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特殊任务会进行一定推测与判断, 这种对自我的评估被定义为“自我效能感”。一般情况下, 成功的行为会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进而提高该行为的实现几率;而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从而导致其对该行为的回避, 降低行为的实现几率。择业效能感 (Career decision making selfefficaey) 就是自我效能理论 (Self-efficacy theory) 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与拓展。一方面, 自我效能理论为择业效能感的概念界定及测量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 即将个体的某一特殊任务界定为与择业相关的活动, 从而使其概念界定与测量内容更为清晰具体;另一方面, 该理论也为择业效能感的干预行为提供了思路, 也就是说通过对个体择业效能感信息源进行干预, 影响其择业效能感, 从而有效地提高个体成功择业的水平。

三、择业效能感的内涵与特征

择业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赫克特和贝茨 (Hackett&Betz) 于1981年提出来的, 他们结合了自我效能感理论和职业成熟度理论, 将择业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在择业过程中对完成求职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自我评估或信心程度”, 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中的体现, 这一界定是在目前相关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最为常用的。在此之后, 众多学者对择业效能感的研究日趋增多, 这一概念也在部分研究中被称为“职业决策效能感”或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并有学者对其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贝茨和泰勒 (Betz&Taylor, 1983) 就从择业效能感的维度角度重新定义了择业效能感, 认为个体在择业过程中对完成准确的自我评价、搜集职业信息、目标定向、制定计划、解决问题这五项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水平就是“择业效能感”。

综上可知, 尽管学者们对与择业效能感的具体界定不尽相同, 但均体现了择业效能感的以下特征:一是择业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中的体现, 是个体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能力的评估与信念, 是面对职业选择时所产生的一种自我效能感。二是择业效能感是职业效能感的一部分, 是个体在择业过程中为完成求职而产生的效能。三是择业效能感对个体的职业选择行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它存在于个体择业的每一个步骤中, 并对个体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可知, 由于大学生涉世尚浅,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对于择业、就业等方面的了解尚不全面, 因而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在普遍内涵的基础上、相较其他社会成员具有独特的特征, 如更高的波动性、随意性, 更低的准确性、具体性等。伴随着大学生逐渐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 逐渐对择业、就业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入, 其择业效能感会稳健提升, 并在自身的择业、就业过程中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

四、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综述

目前, 针对我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较为广泛, 大致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 差异性研究。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差异性研究主要是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专业、种族文化等因素进行的差异化研究。其中, 性别因素作为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基本研究视角, 在众多研究中均有涉及, 但基于研究样本、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目前研究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例如:我国学者张钰 (2007) 通过对850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 男性的择业效能感显著高于女性;张彬彬、郑日昌 (2002) 则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 择业效能感在性别方面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是具有男性高于女性的倾向。由此可见,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是否存在差异仍然需要深入探讨。

(二) 职业相关选择行为的关系研究。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同职业相关选择行为的关系研究主要是针对择业效能感与课程选择、职业兴趣、职业选择等方面的研究。众多学者的研究均表明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决策过程中, 择业效能感在其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调节和控制影响求职行为的产生, 另一方面也对求职行为的结果产生了影响。例如:樊立三、时勘 (2009) 的研究表明, 择业效能感对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通过对择业效能感的了解能够有效地预测求职行为的产生;王波 (2010) 则在研究中指出较高的择业效能感能够缓解个体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压力, 进而促进大学生成功、有效地进行择业与就业, 可见择业效能感对于求职行为的结果同样产生影响。也正是由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同职业相关选择行为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对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与开发成为了各大高校与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

(三) 影响因素及干预性研究。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是目前研究中最为重要而广泛的研究, 现阶段的研究中主要是针对人格因素、归因风格、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等影响因素的研究, 并对变量间的影响机制与具体过程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以社会支持为例, 由于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校园环境中, 涉事尚浅, 在实际择业的过程中更多会听从父母、老师、朋友等人的意见与建议, 在得到他人物质或精神的支持与肯定后, 会更加自信与乐观, 提升学习与生活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进而在择业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成功体验。周立 (2010) 的研究就对这一过程进行了验证, 他以四川理工学院在校大学生为样本,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在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大学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对其择业效能感的高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受社会支持程度高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择业效能感, 反之则择业效能感较低。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探究, 能够明晰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原因与机制, 并可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测量对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进行预测。

五、结语

择业效能感 第8篇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现况调查。

1.2 样本

本研究从新疆地区某两所高校随机抽取100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份。

1.3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彭永新等[3]根据Betz等“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修订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包含了自我评价、职业信息收集、目标选择、制订计划和问题解决5个维度。共有39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即1分表示信心最弱,5分表示信心最强,最高分195,分数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该量表的总体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4,重测信度为0.76。

1.4 研究过程

从新疆地区某两所医学高等院校中按年级(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分层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发放问卷过程中,研究者使用统一指导语,未限制回答问卷时间,一般6 min~10 min完成。最后剔除填写不完整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87份。

2 结果

2.1 受试者主要统计学特征

本研究发放问卷10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87份,有效率为87%。其中男生39人,女生48人,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所占比例分别为28.7%、27.6%、23.0%、20.7%。

2.2 护理专业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一般特点

收回87份有效问卷,择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得分为139.11分±10.66分,题平均得分3.57分。问卷总分195分,这说明护理专业学生的平均择业自我效能感中等偏上,但是标准差较大,说明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还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

2.3 不同年级护理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区别

对不同年级的护理专业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进行方差分析,不同年级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F=56.90,P<0.01)。各个年级的择业自我效能感均值,见表1。

2.4 不同年级护理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比较

对各个年级的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两两比较,各组之间皆存在差异(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护理专业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随之增加。

2.5 性别差异与择业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中,男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自我效能感平均值142.85分,女生自我效能感平均值136.08分,t=3.0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6 参与社会实践与择业自我效能感

数据显示,有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平均值为142.66分,无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为137.3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5)。

3 讨论

3.1 护理专业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一般特点

本研究中,护理专业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可能与国内护理人员短缺和所选取样本有关。《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提出,未来10年,我国护理队伍将达到445万人,比2010年翻一番;平均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3.14人,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目前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在未来10年内的专业护理人员需求量很大,对比国内其他专业,护理专业就业形势较为可观,护理专业学生,特别是高学历的护理专业学生,面对的就业压力可能会比同等学历其他专业的学生较小,这可能是护理专业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原因。

其次,此次研究样本部分来自新疆某211高等院校的本科护理专业学生,这类学生一直是学业佼佼者,自身优越感、自我评价较高,他们对就业并没有太大的压力,而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择业方向、自身的职业规划。对比其他专业学生,较高的自我评价与相对可观的就业前景,可能是护理专业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另一方面原因。但研究也显示,护理专业学生在择业自我效能感中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在护理专业学生普遍择业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水平下,更提醒高校护理专业老师应注重个体差异性,给予相关学生个别辅导,调节其就业压力,增强其择业自我效能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临床工作者的转变。

3.2 不同年级与择业自我效能感

在本次研究中,随着年级的增长,护理专业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这可能是由于年级的递增,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提高,自身评价与自我职业规划更加清晰,职业信息收集资源更广,收集能力更强,使他们的择业自我效能感得到增强。

这与之前的研究[4]存在差异。龙艳梅在之前的研究显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最高,大学二年级最低,大学三年级、大学四年级逐渐回归,趋中。且仅一、二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医学专业随着年级的增长,适应繁重课业,专业技能逐渐增强有关。同时,护理专业学生对比其他专业学生有更多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定位更加清晰,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自我评价也会随着提升。接触及可以收集的职业信息更加全面完善。这些都将提升护理专业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

另外,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也指出,榜样的成功案例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近几年各大医院规模陆续扩建,带动了样本来自的学校历年的就业率皆将近100%,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获得此类的信息更多,可能提高了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作为护理专业的老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提供更多的职业信息,提供新老生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

3.3 性别与择业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表明,男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明显优于女生。这可能受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女生的自信心、执业期望与成功动机都明显弱于男生[4],同时,护理行业中,女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也高于男生,使得女生择业自我效能感要低于男生。因此,在就业指导时,老师也应注意到男女生差异,给予女生更多的关注。在不可控的因素中,寻找有效策略,重点关怀,了解女生潜在的心理包袱,从而增强其择业自我效能感,使其顺利找到合适工作。

3.4 社会实践与择业自我效能感

数据显示,参与过社会实践的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高于没有参与过社会实践的学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5]。可见,参与社会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这可能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多了解行业的发展及其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关。在参与社会实践同时,学生也为自己择业奠定了基础。学生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更多的了解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提高自身的解决问题能力,接触同一行业一线工作人员,了解工作类型。为后期自己的择业选定更贴切的目标,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与规划。所以,高校护理专业老师应鼓励低年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有机会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发展和自身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change[J].Psychology Review,1977,84:191-215.

[2]Betz NE,Hackett G.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car-rer assessment of women[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1997,5:383-402.

[3]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2):42.

[4]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1.

择业效能感 第9篇

择业效能感引入我国后, 近几年对其的研究很多。查阅文献过程中发现, 我国对择业效能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科、工科、法学、经济、教育社会学等专业, 对医学专业研究较少。护理专业是医学中一个特殊的专业, 当前社会对护理的认识不足导致护生在择业过程中受到影响, 加之现在几乎没有关于中职护生择业效能感的相关报道, 所以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 为中职护生择业提供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5年10—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太原市卫校二、三年级共200名护生为调查对象。其中, 男生30名 (15%) , 女生150名 (85%) ;生源地为城市120名 (60%) , 农村80名 (40%) ;二年级96名 (48%) , 三年级104名 (52%) 。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中职护生择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该量表共32道问题, 由自我评价、职业信息收集、确定目标、制订未来计划和问题解决5个维度构成。问卷同质性信度为0.890, 同测信度为0.675。

1.2.2 调查方法

利用问卷星软件制作调查问卷, 通过手机微信发送给学生, 答题时间控制在5分钟, 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问卷数据用率描述, 用χ2检验进行统计推断。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护生择业效能感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见表1)

2.2 不同生源地护生择业效能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 (见表2)

2.3 不同年级护生择业效能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 (见表3)

3 讨论

3.1 太原市卫校护生择业效能感现状

3.1.1 护生缺乏自主择业积极性

目前卫校招收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 自我管理能力差, 认为找工作是家里人的事, 自己学历低, 社会经验少, 存在“坐、等、靠”心理[2], 不会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3.1.2 护生就业心态不成熟, 自我定位不准确

许多护生家庭经济条件差, 无法帮其找到好医院、大医院的工作;还有的护生认为护理本科生、研究生都不能顺利就业, 自己一个中专生怎么可能找到好工作, 因此丧失就业积极性。

3.1.3 护生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医学类中职学校学制短, 课程多, 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85%, 只剩下15%的学时进行文化课教学。所以, 在护生3年的学习生涯中, 并没有接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只是在实习前甚至毕业前学校才安排一些“临时抱佛脚”的就业指导讲座, 护生并没有将这些就业知识内化, 导致部分人连求职简历都不会写, 更谈不上自主择业了。

3.2 护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3.2.1 性别因素

有研究表明, 男性在以女性为主的领域内供职比在男性为主的领域供职满意度低[3]。大多数男生选择护理专业是因为中考分数低, 家里人想让他们上护理专业, 护理专业并非其报读的理想专业。因此, 男生的择业效能感普遍比女生低。

3.2.2 社会支持因素

社会传统观念认为, 男性应该比女性强, 所以男护生选择工作岗位更趋于省级医院、三甲医院, 导致对未来职业的要求比女护生高, 造成男护生择业时自我效能感低。同时, 男护士职业形象社会认同度低, 成为他们择业时最大的压力[4]。面对这样的压力, 男护生在自我评价、职业信息收集、确定目标和解决问题等方面明显信心不足, 严重影响了择业效能感。

3.2.3 地域因素

由表2可知, 生源地为城市的护生择业效能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农村护生。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 城市护生从小生活环境优越, 见多识广, 其收集就业资料能力远高于农村护生, 所以择业效能较高;另一方面, 城市护生的家庭条件相对比农村护生好, 获得择业信息的机会也远远多于农村护生。

3.2.4 年级因素

由表3可以看出, 二、三年级护生在自我评价、职业信息收集、确定目标、制订未来计划、问题解决维度差异有显著性, 且二年级护生择业效能感高于三年级护生。由于二年级护生已经适应了中专的学习和生活, 掌握了相应护理技能, 对护士职业十分向往, 因此择业效能感较高;而三年级护生经过临床实践后, 对护士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对护理工作的辛苦也有所体会, 再加上能正确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所以三年级护生择业效能感较低。

4 结论

太原市卫校护生学历低, 就业压力大, 择业效能感较低, 不同地域、年级护生间存在差异。学校应加强护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使其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及职业发展前景。鼓励护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拓展更丰富的择业途径, 同时有意识地面向不同地域、年级的护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5]。对于男护生, 应做好入学护理职业教育, 加强心理辅导, 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 消除性别偏见。同时, 大力宣传男性作为护士的优势, 让人们了解男性从事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发展前途与需求[6], 营造一个乐于接受男护士的社会环境。为农村护生建立就业信息收集平台, 使其尽可能了解更多择业信息。为护生提供护理专业实践平台, 让他们尽早了解护理专业的就业形势、发展机会, 树立竞争意识。创造更多的就业信息收集和实践平台, 使护生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我,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提升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廉小彤.关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相关研究的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11 (2) :117-118.

[2]卫晓娅.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就业观念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论坛, 2010, 7 (13) :146-150.

[3]陈云英, 孙少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 1994, 17 (3) :146-149.

[4]王丽霞, 崔明武, 赵红.男护士择业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07, 21 (10B) :2666.

[5]曹洪容.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择业效能感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 11 (2) :137-139.

提高自我效能感 促进小组有效互动 第10篇

一、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互动的心理场

课堂上,要让学生敢动,这需要教师给他们创造宽容和谐的氛围,让他们没有顾虑,不怕说错。所以,教师要先改变自己的老观念,在教学中发扬民主精神,少一点学究味,多一点活泼宽松;要相信学生,不要处处包办;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少些指手画脚、强求统一;要鼓励质疑,允许生生甚至是师生争论,如此方能缓解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激发学生探究展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其思维活动水平。

二、科学设置探究问题,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

成功的体验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反复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经验可以促进个体产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并内化到个体的自我概念体系中去。由于每个学生性格各异、水平不一,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差异。创设的问题要有层次性,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探究题要有层次、有梯度。如果问题设置得过难,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仍然解决不了,就不会产生成功的体验;反之,如果问题设置得过易,即使解决了,学生也不会产生成就感,不会将这种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水平,难以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只有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探究问题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积极参与到小组互动中。

三、合理划分小组,发展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对自己的综合认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明确自己的学习角色,加之大班授课始终存在的固有弊端,教师不可能顾及到太多的学生,这样就形成了“群灌”一说,即教师面向少量尖子生进行教学,而大多数学生成了旁观者。迷失自我的学生是很难进入认知情境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我在组织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班里学生进行了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乃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六至八名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内,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作用。另外,每个小组的成绩是异质的,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为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我还尝试将小组成员责任分工,让每个人都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领导者:引导小组活动,确保指定作业都能全部按时完成;激励者:激励所有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确保没人垄断讨论和没人被忽视,要求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记录者:分发小组练习资料,记录小组讨论成果;检查者:检查小组中每个成员的掌握程度。如此责任分工,实现了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与合作,每一个人的特长及所处的位置都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一种被认可、被尊重的心理也在激励着每一个组员,使他们成了互相依赖的共同体。

四、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择业效能感 第11篇

职业价值观也称工作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价值观在所从事的职业上的具体体现,两者相互影响并在人们的职业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职业不同,职业价值观也千差万别。将职业价值观定义为个体在对待所选职业的一种态度认同和信念表现,也可是一种价值取向,目的性较为明确。简言之,职业价值观能够体现出个人对工作的追求,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工作,有些人喜欢充满挑战的职业,而有些人却喜欢稳定悠闲的职业,这些都是职业价值观的体现。此外,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受到的动机支配就是由职业价值观决定的。胡艳红(2003)在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择业效能感和职业价值观上存在性别和学科差异,职业价值观的声望因素和自我发展因素对择业效能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李力(2010)在女大学毕业生职业价值观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中发现:职业价值观与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对择业效能感有正向预测作用。

笔者通过文献资料的的查阅以及个人体会发现:择业效能感高的人,在日常工作中会充满信心和决心,从而更易发挥潜能而取得成功;择业效能感低的人,会表现出对工作的不积极,减小了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效能感二者间存在相关联系,在个体择业过程中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但是关于职业价值观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的实证研究比较少。

1研究对象和方法

该研究的调查对象为体育专业大四学生60名,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6份,有效率为93%。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和综合分析法对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班干部的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效能感进行比较,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用平均值、标准差等对数据进行基本描述。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择业效能感

(1)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量表分为自我评价、信息收集、筛选目标、制定计划、解决问题五个维度。从量表的平均数上来看(见表1),总体平均得分较高,说明被试的择业效能感较好,得分标准差较大,说明择业效能感的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这5个分量表中,解决问题平均分最高为17.42,制定计划平均分最低为17.12。

(2)性别方面,大四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男生在自我评价、信息收集、筛选目标、制定计划、解决问题五个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在这五个方面都比女生略好,在解决问题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比女生更善于解决问题。

(3)生源地方面,农村与城镇大学生在自我评价、筛选目标、解决问题三个维度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在信息收集维度上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说明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高的信息收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上来自城镇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说明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善于解决问题。

(4)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自我评价、信息收集、筛选目标、制定计划、解决问题五个维度的得分基本持平,说明是否是独生子女对这五个维度没有明显的区别。

(5)班干部与否方面,当过班干部的学生在自我评价、信息收集、筛选目标、制定计划、解决问题五个维度的得分都明显高于没有当过班干部的学生,说明当过班干部的学生在这五个方面都比没有当过班干部的学生略好,在解决问题上男生当过班干部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当过班干部的学生,说明当过班干部的学生比没有当过班干部的学生更善于解决问题。

2.2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1)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情况。

问卷分为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声望因素三个维度。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得分情况见表2,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发展因素维度得分中等水平,在保健因素和声望因素维度上平均分较高,说明大学生比较看重择业的保健因素和声望因素。此外,得分的标准差较大,尤其是发展因素的标准差为5.33,说明在发展因素上,大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2)性别方面,在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维度上男女大学生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在声望因素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在择业时更加关注职业的声望地位。

(3)生源地方面,来自城镇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发展因素和声望因素维度上得分差异不显著;保健因素维度上来自农村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的得分,说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择业时更加关注职业的保健因素。

(4)独生子女与否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保健因素和声望发展因素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在发展因素维度上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得分,说明独生子女在择业时更加关注职业的发展因素。

(5)班干部与否方面,当过班干部和没有当过班干部的大学生在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在声望因素维度上当过班干部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未当过班干部的学生得分,说明当过班干部的学生在择业时更加关注职业的声望地位。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男生的择业效能感及职业价值观得分普遍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比较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通过自身能力的展示体现出自我效能和价值感,这很大程度上与男生的个性特点有关。来自农村的学生相较于来自城镇的学生在择业效能感方面稍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如来自城镇的学生,他们更加注重职业的保健因素,这与农村学生的生存条件、家庭教育相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生更易产生自卑心理。当过班干部的学生自身能力比较强,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从而更加注重个人成就,无形中就体现出较强的择业效能和自我价值感。

3.2建议

毕业生择业效能感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首先,培养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一些较小且容易完成的目标,一次次小的目标达成亦可带来成功的喜悦感。其次,在择业过程中确立合适的比较对象,在比较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长处,提高自信心,肯定自我。与此同时,深入分析自己此前择业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不断改进提高。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要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的日常状态表现,更多的去关注那些非独生子女、农村地区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此外,在选取班干部时可给予未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尝试机会,逐渐让他们感受到自我效能、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校有关部门也应对学生进行择业效能感实际培训,使学生了解择业效能感的重要性。最后,大四学生更需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并能够为之努力。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只关注保健因素,更要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有助于大学生选择与自身兴趣、人格、能力相符合的工作岗位。

摘要:该文旨在了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效能感、职业价值观的基本情况,揭示二者在择业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及就业指导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整群抽样对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班干部的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和职业价值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效能感的自我评价、信息收集、筛选目标、制定计划、解决问题五个维度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在信息收集维度上,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择业效能感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基本持平,当过班干部的学生在择业效能感五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未当过班干部的学生。此外,男生的择业效能感以及职业价值观得分普遍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来自农村的学生相较于来自城镇的学生则更加注重对个人价值的追求;而当过班干部的学生自身的能力本身就比较强,也更加注重个人成就。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择业效能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Nancy E Betz.Explicating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2(6).

[2]Lent R W,Hackett G N.Career Self-efficacy:Empirical Stat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7(30):346-352.

[3]胡艳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

[4]李力.女大学毕业生择业价值取向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9):116-119.

[5]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

上一篇:土石路基施工方法研究下一篇:校园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