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及管理范文

2024-09-02

教育及管理范文(精选12篇)

教育及管理 第1篇

一、德育教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 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德育的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 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 遵纪守法的公民。对于在校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 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 以此来增强德育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技校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专业技术, 学校就应该将一些成功的技工人才的例子讲给学生听。有了这些成功人士作为榜样起带头作用, 学生才有学习的目标, 学习的动力。

(二) 进行个人的道德与品德的评价。

可以通过表扬与奖励, 批评与惩罚和评比等活动来检验道德教育的成果。但是在评价的同时还要做到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 要贯彻奖励为主, 批评惩罚为辅的正面教育方法。要使学生不仅成为评价的对象而且成为评价的主体。

(三) 参加社会实践, 进一步让德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体现出价值。

社会实践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深刻的变化, 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更具主动性。德育教育作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教育, 尤其是其教育形式更需要不落俗套的方法和手段, 更需要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应与时代同步发展, 我们应该继承那些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 同时借鉴先进理念, 为德育补充新的营养。“德育创新”的着眼点在于为国家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才, 为此, 我们也要以创新精神来对待今天的德育。在校期间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在班级内, 因此加强班级课堂的管理也是促使德育教育走向成功的方式之一。

二、班级及课堂管理

班级管理与课堂管理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 而课堂管理却是任课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前者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团结友爱, 严肃活泼”的班集体, 后者的目标是为有效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二者的联系就在于:班级管理的成功有助于课堂管理的成功。由于当今中国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课堂教学, 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技校学生的班级不好管, 想要管好一个班级对于班主任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笔者认为除了教学方法、技能之外, 一些素质、气质都可以归入到这种“天赋”的行列。在这些素质中, 亲和力是相当重要的。由于技校学生普遍组织纪律性差, 自制能力不如其他考入高中的学生强。这对班主任及各科教师在班级及课堂管理上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 教师要努力做到公平。对不当行为必须一视同仁, 不要计较犯错者是谁, 而对所有表现良好的学生则要加以激励。尤为重要的是, 要让你的学生相信, 他们不会由于民族、种族或性别的原因而被另眼看待。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免受骚扰和心理安全的权利, 他们应当生活在不受他人威胁和敌对的环境和氛围中。所有学生都需要知道老师是否公正地对待他们。一个教师是否能够得到他们的信任就取决于学生的这种理解。

课堂管理是为了学生的学术和人格发展, 教师所采取的维护顺畅和有重点的活动流程的所有行动。在单位课堂教学时间内, 课堂效果越好教学效率就越高。课堂如果管理不好, 就会影响教师的讲课, 影响学生的听课, 影响教学效率的发挥。因此, 课堂管理是任课教师的基本功, 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不仅是引导者、促进者, 更是组织者、管理者。良好的课堂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课堂是教师组织和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教与学互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一个活动过程。因此, 课堂管理, 不是简单地以课堂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 而应该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 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控制。通过科学的、机智的课堂管理, 通过对课堂上各种行为和关系的合理调控, 才能营造平等、和谐、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 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 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 从而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无论是课堂管理还是班级管理考验的都是教师的领导力。与此同时, 寝室生活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除了要管理好班级与课堂, 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寝室管理。

三、寝室生活管理

寝室是在校学生除了班级之外和同学相处时间比较长的地方。因此寝室生活成了住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很重要一部分。寝室也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为了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寝室起居环境, 寝室的管理更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技校的实际特点, 如何搞好住宿生的管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采取半军事化、全封闭的管理模式。每天坚持夜巡检查, 对安全隐患及时排查, 汇总各寝室的典型事例, 及时反馈情况。寝室内部要处理好和同寝室同学之间的关系说来容易, 实则不易。实行“寝室长”负责制, 推行责任管理。技校学生是一群人生观, 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的青少年。他们正处于叛逆期, 总想以自己的个性来区分与别人的不同。在个性与个性之间就难免产生摩擦, 这时寝室矛盾随之产生。如果老师不及时参与调节管理, 这些矛盾就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 随之后果就会更加严重。还要实行“文明寝室”评比制度, 推行激励管理。为使学生的“自治”能力更具有竞争力, 进一步提高寝室管理水平, 更好地使广大学生学会生活, 做好自我管理。住校生要遵守住校生管理条例。原则上家长不准进入学生公寓, 有特殊情况需由宿舍管理员批准。加强防火安全教育, 禁止在宿舍内点蜡烛照明。学校应加强寝室安全与卫生管理。贯彻服务育人原则, 这是搞好宿舍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学校教育, 学生为本, 当前社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将越来越大, 高级技工已是社会的紧缺人才, 这既给技工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也给技工学校的学生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 做好技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仍是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刘太刚著.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创新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教育管理学试卷及答案 第2篇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行政管理 :是一种一国家权力为基础,以国家组织主要是政府机关为管理主体,以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以及政府机关内部事务为管理对象的管理活动

2.教育规划:是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进步的需要,在确立教育发展总目标的同时,还要对教育发展的子目标,相关因素进行必要的划分和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合理方法和途径。教育规划既为教育事业确定了行动的指南,又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组织发展:指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合理地设计组织的结构与体系,妥善地运用、调整组织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对组织管理的模式和人的行为实施变革,从而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实现组织效能的一种过程。

4.跳板原则:是在需要沟通的两个同级部门之间建立横向沟通渠道,以使组织中不同等级中的相同层次的人员能在有关上级同意的情况下直接联系,以提高沟通效率。

5.松散结合理论:(loosely coupled theory),提出者:魏克(Karl E.Weick)。主要论点:组织内专业系统与行政系统的结合方式彼此联系并不严密各有特性。双核心(dual-core)现象:1 就权力而言,行政系统高於专业系统。2 就人数而言,专业人员多於行政人员。3 就变迁速度而言,专业系统反对由上而下的变革,变革阻力大,变革速度慢。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法约尔管理思想之主要内容?

1、从企业经营活动中提炼出管理活动;

2、倡导管理教育

3、提出五大管理职能(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

4、提出十四项管理原则(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报酬;8.集中;9.等级制度;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团队精神。)

2、教育政策的意义何在?

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有助于我们提高依法从教、依法行政的素养,有助于我们增强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我们推动教育法学学科的发展。

3、教学管理的内容?

包括 计划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档案管理。

4、教育科研管理的主要程序?

开题、操作实施、结题准备、撰写报告、成果鉴定。

三、综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依法治教的种种表现。

依法治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依法治国重要方略的深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依法治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重要地位的集中体现,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经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

2、试分析学习型组织理论及其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中职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得我国教育事业有了新的飞跃,中等职业教育也有所成效。但由于中职学校生源学历低,素质相对较差,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中职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几点相关对策仅供参考。

一、中职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学生的关心,教育管理工作表面化

以教师为主体仍是目前许多学校的教育方式,所以在教育管理方面还是继续走“老路”,管理者只负责办好自己的日常工作,学生的教育管理对他们而言是班主任的责任。而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教师却无法及时指导解决,平时对学生也极少了解,缺乏沟通,因而师生之间的关系比较生疏,学生对学校、教师没有归属感。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中职教育管理者没有给予其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对学生的心理及问题的原因做深入探究、分析,导致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而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部分管理者抱着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的心态,很难做到把自己的责任放到首位,使得中职教育管理的体系存在很大弊端。

(二)管理方式不合理,管理者工作成效低

教育管理方式的合理化对教育事业有极大帮助,但如果管理不善,则会出现许多问题。据调查发现,多数中职教育管理者,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只会一味斥责,并没有真正去了解和解决问题。这样的管理方式只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对学校产生抵触的情绪,使学校的管理难度加大。

在教学过程中,管理者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总是哪里出现问题就解决哪里。他们总是很被动,犹如清洁工人在清扫满街的垃圾一样,治标不治本。使得在教育管理工作上毫无成效可言。

(三)管理者的业务水平不足,对学生教育管理认识不统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主流趋势,这对教育管理者来说也是一次思想的革新。但由于学校对教育管理的工作缺乏足够重视,使得管理者对工作倦怠。再者,信息科技的影响,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方便,这就使得管理者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只是传授知识,却没有把育人作为授课的关键部分。他们只授课,不育人,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诉求也是漠不关心,这就使得学校的教育,人人有责,人人无责。

二、中职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教育管理工作认识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此外,可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制定日常行为规范条例,建立相对应的机制体系,让教育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

优秀的教育管理者,不仅能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而且在管理育人方面照样出色。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教育管理的认识,更新自己的观念,把教育管理的责任放到首位,对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及时予以解决。

(二)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工作制度

对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教育管理者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有效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会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对教师的信任度,对学校的归属感。而深入的了解学生,才能对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有效实施。

“制度是组织工作取得有效实施的必要保证。”可见制度的建立对工作的实施的重要性。而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有道是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同样的道理。没有制度,那学校就成为了一个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场所,更何谈教育、育人。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制度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中职院校应根据国家教育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加强教育管理观念,培养高素质管理工作者

跟随科技信息化的步伐,教育事业也在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应深入、全面的加强教育管理观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身处地的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组织、管理、协调的能力,还要有为人师表的基本素养,所以对于教育管理者的素质需有更高要求。因此,学校可采用优胜劣汰的方法,优化教育管理团队,吸纳人才,还可以对现有的教育管理团队进行培训,建立奖惩制度,互相监督、互相督促,并給予一定的政策福利,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结语:

总之,中职学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应及时有效地进行解决,并分析问题找出解决对策,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水平,是中职教育良好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职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柴建明.中等职业教育的困惑与解困渠道[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8(02). [2]. 钱云光.诚信档案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作用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6).

高校教育收费管理及服务探析 第4篇

一、高校收费管理工作主要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高校收费软硬件建设不完善。收费标准依据公布、宣传的力度不够,对于高校的收费标准和依据可能局限于在高校财务部门或者是高校校园网公布,有的高校甚至不公布。收费方式相对滞后,没有与时俱进,高校收费大都是在新学年新生报到时采用集中收费的方式,工作量大,费时费力,甚至还会出现学生排长队等候等现象,效率低下。目前,仍有部分高校还没有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收缴费,收费方式多为委托银行收费、现金收取、批量银行代扣等,这些方法在实践工作中都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收费时间过长、对账任务繁重等。

(二)收费管理制度欠健全。各高校为了加强对学生收费工作的管理,一般都制定了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各个收费管理环节的收费管理制度及管理办法。但部分高校制度建设欠健全或执行不力,如在学生减免学费方面,也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可能会出现“人情费”情况,有些真正困难的学生并没有真正享受到该项优惠政策。

(三)院、系、职能部门沟通不顺畅。收费管理工作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如财务部门、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各二级学院(系)等。由于二级学院(系)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收费工作不够重视,认为收费是学校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无关,对学生的拖欠费没有积极主动催收;部分高校仍没有实行校园一卡通管理,信息不能及时共享,例如休学、复学、转学、退学、留级、入伍、转专业、宿舍变动等,因没有及时互联互通、共享信息,造成漏收、少收、错收,致使教育费流失。

(四)经对多所不同类型高校的收费情况调查,发现欠费的学生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1)部分高校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困难,甚至相当优越,但不愿意主动及时缴费,甚至把家长提供的教育费拿去其他方面的消费,属于故意欠费;(2)部分学生确实由于家庭条件经济困难,只有暂时欠费,属于贫困欠费;(3)部分学费本身愿意缴费,也有能力缴费,但看见其他同学没有交纳学费也可以正常上学,而没有其他什么后果,于是持钱观望,不主动及时缴费,属于观望欠费。对于恶意欠费和观望欠费的学生,许多高校除了说服教育之外,没有采取其他更有效的办法,导致这些学生不缴费可以和已缴清费的学生一样享受同样的教育服务,不需承担什么后果。高校对贫困欠费的学生帮扶力度不够,对故意欠费和观望欠费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制约手段,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欠费学生越来越多。

二、完善高校教育收费管理与服务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收费政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多维度宣传,让广大师生、家长及社会及时充分了解教育收费政策。严格执行收费政策,依法收费,学校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收费政策先办证后收费,切实做到透明收费、公开收费、规范收费,广泛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监督。

(二)采取灵活多样方式收缴费。为了进一步方便学生缴纳教育费,高校灵活采取多种收费方式,如银行批量扣费、网络缴费、银行汇缴款、柜台面对面缴费(刷卡、现金)等,竭尽所能为学生缴费提供绿色通道,大大促进高校教育费收缴率的提高。

(三)加强高校收费管理信息化建设。高校须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端信息技术,启用或升级收费管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等多个财务软件网络平台,让老师学生可实时缴交和查询缴欠费情况。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的实时缴费,也为各级相关管理层及时呈现精准的数据提供决策依据。

(四)高校建立健全收费管理及考核制度,利用制度对二级学院(系)等相关部门进行考核和评价,将欠费催收工作与领导的年度综合考核捆绑在一起。

(五)收费的管理效能与服务理念并重。正确处理收费的管理与服务关系,收费人员以学生家长的态度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尽力做到管理规范、服务到位。比如,对于故意欠费、观望欠费的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耐心说服教育后,有缴费能力的学生仍然不缴纳欠费,可以依规拒绝对该生进行注册。

高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收费管理及服务措施,加强收费管理,确保事业收入,对促进高校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伟群:高校收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嘉兴学院学报,2003(06).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及思考 第5篇

邛崃市夹关镇九年制学校陈发富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思考 应用 管理

摘要: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进入全面应用阶段,探索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的思想、制度、方法,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是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这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难得的历史机遇。现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已进入全面应用阶段。

随着教育技术装备满覆盖的实施,不少学校的计算机设备少则几十台,多则上百台,卫星数据接收设备、多媒体演示设备、光盘播放设备等信息化设备已成规模。但是,有不少农村学校并未将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利用起来,仅用它装点门面而也,尘封多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教师不会用,有的教师不想用、不愿用,有的出现故障不能处理。不会用还情有可原,不想用、不愿用就值得思考了。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评价体制、教育模式已远远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影响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与资源投入的效益发挥。

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效益,我们应该提高认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对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是应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前提。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经步入应用阶段,管理者肩负引导、规范本单位远程教育工作的主要责任,不少学校领导在省级验收合格后就松了气,认为是管理员、教师的职责了。由于受知识结构、阅历、知识储备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茫然,所以对此项工作不知从何抓起,只能坐等上级指示。这样使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处于不知所措的尴尬局面。目前,存在对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考试和认证制度滞后于针对教学人员的现状,还没有听说过局长、校长、主任、教研员参加过这方面的培训。一说到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好像就是计算机教师的事,如果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思想、知识不到位,就不能理解这项工程的深远意义,无法积极地规划、指引本单位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甚至教学人员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实践都很可能得不到必要的理解和支持,进而挫伤一线教学人员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影响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效益的发挥。

第二,充分认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个系统工程

现代远程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挑战,涉及思想观念、教育管理制度、软硬件设施、信息技术水平等诸方面。从目前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应用来看,是沿着这条线:电教馆——技装所——电教站——信息技术教师,电教部门在唱独角戏。这条线实施和维护还可以,应用就力所不及了。虽然各级部门都成立了领导小组,但没有履行好相应的指导、评估、督查的职责,对远教工作的关心只是流于形式,使这项工程缺少可操作性,致使不少学校对这项工作也是应付了事,使资源闲置。因此,远程教育工程是雷声大,雨点小。所以,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阶段应该由上级教育部门组织各科室,特别是教研室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新课改的重要载体来抓,制定具体的实施应用制度和方案,指导、监督各学校具体实施。

第三,加强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和现代教学技术应用考核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关键。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按理说学校应走在信息化的前列,但是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还不及本地区其它单位,在十多年前农村学校就开始配置电脑,当时当地各单位都还没有,现在各单位普遍使用电脑,而且是离不开,但农村学校仅用作信息技术课,教学上好像是有它不多,无它不少。什么原因呢?大部分农村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严重

缺乏,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信息技术内容,没有为这项系统工程作知识上的铺垫,不少教师望而生畏;有的农村学校在教师评职称时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也免了。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与行为模式的最重要手段。没有考核,就没有动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考核要制度化、长期化。因此,对农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和考核是十分迫切的工作,否则很难发挥这项工程的效益,很可能配置的硬件成为“插花瓶”。

第四,健全管理制度是推进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重要保障 没有制度的约束,依靠教师的自觉学习来完成这样一个基础教育划时代的工程是天方夜谭。教师不愿学、不愿用的原因是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学不学一个样、用不用跟考试成绩没多大联系。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谁愿意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增加职业成本?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呀?在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今天,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就一定能胜过粉笔和黑板吗?所以,如果没有把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写入相关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考核和培训制度,没有建立教学应用的激励机制,没有发挥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也只是一句空话。

教育及管理 第6篇

摘要:关于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即教育管理学归属于哪一门科学的问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主要分为三类:属于教育科学、属于管理科学、属于交叉综合科学。本文主要阐述作者对此的观点。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学科归属;教育管理学

关于教育管理学的性质是一个引起许多学者讨论的问题。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即教育管理学归属于哪一门科学的问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教育管理学属于教育科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有人认为教育管理学属于管理科学,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有人提出教育管理学属于交叉边缘科学、实践应用科学和综合科学。本人赞同教育管理学归属于管理学科,理由如下: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教育学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对其进行研究,总结规律。关于管理学的定义,法约尔认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彼得·德鲁克提出管理是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西蒙更直截了当,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管理是一定组织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所进行的各种协调活动,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

教育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对教育系统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系统化的活动,大到国家教育行政小到学校管理。我们可以发现,教育管理强调了管理的本质——协调,教育管理学研究也必须以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的特性和规律为理论基础。19.世纪末以前,由于教育活動和管理活动均还未独立出来,所以还没有专门意义上的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学是在把教育管理当做一种专门的研究领域之后才产生的,它的产生,有自身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从理论基础来看,近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教育管理学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于实践基础,近代大工业的兴起和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对教育的极大需求,促使教育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加厚少年宫政府对教育事务及其管理的日趋重视,因此客观上产生了对教育管理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20世纪以后,以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为其对象的教育管理活动应运而生。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管理活动,首先必须以教育活动的独立存在为前提,因为教育管理首先是对教育的管理,教育活动不存在,教育管理活动也就不存在,既然是对教育的管理,那就必须从教育入手,依循教育的规律来管理教育。所以关于教育管理学这门学科,“管理”标明了它的共性,“教育”标示了它个性和特殊性,它们既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又共同构成现代意义上的管理教育的专门活动。教育管理学应该归属于管理学学科。

不可否认,教育管理学有一定的交叉性,这来自于其上位的教育学和管理学的交叉与结合。教育管理学既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归类于教育科学的门下,又是管理科学的分支,从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我们知道,在管理过程中时常会应用到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随着教育管理学的逐步发展,它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和系统科学等有着越来越多的关联。归根结底,教育管理学之所以会涉及这些学科都是因为它归属于管理学。当然,教育管理不同于普通的企业管理,它有它的特性:教育管理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管理的过程具有延续性;管理方式柔性化。由于教育活动有着自己的本质和特点,因而教育管理活动不可能完全是工业管理或一般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复制和移植,它必须要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但又要切合自身实际,并有所选择和改造。

综上,我认为教育管理学归属于管理学学科。

关于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元说和二分法,我个人赞同一元说。在我看来教育管理学不仅研究政府的教育行政事务也包括学校的行政管理事务,学校的行政管理事务是政府教育行政事务的一个部分。教育管理活动是一个过程,是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的各种教育行政管理事务的总和,教育管理学就是对这一过程的方方面面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揭示教育管理活动的内在特性和规律。

教育行政是指借助国家强制力,如教育政策、教育法规、教育财政等,对教育目标、教育体制、教育权利与义务、教育内容等宏观方面进行规定。学校管理是立足于一所学校,在教育行政指导下自主地办学。

学校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仅承担着科学研究、传播知识的责任,同时也是服务社会的机构。因此学校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培养学生的方向与科学研究的主题上就应与社会需求相关联。我们知道,一项政策制定的初衷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这种问题具有广泛影响,且影响程度较大,公众希望通过有关部门的关注,经过问题界定、构建政策议程、政策方案规划、政策合法化等一系列程序促进了这项政策的出台。因此政府的政策制定是来源于社会需求,政府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和法令是要通过学校来贯彻和落实的。此外,学校的管理也不可能与政府的政策和方针背道而驰。可以说学校的许多管理制度就是政府或社会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体现。这样一来,学校管理就与教育行政紧密相连。所以我认为,教育管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不应该将其一分为二来看待。

教育管理学以教育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发现规律、形成理论从而指导实践。它归属于管理学科,不仅可以运用已有的管理学研究成果来构建教育理论框架,而且管理学也为教育管理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对话提供了条件。(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天平.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J].教育研究,2005(01).

[2]张新平.论教育管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3]单良.如何处理好英语教学和语言学、教育学、管理学的关系[J].新课程,2011(12).

[4]李保强.关于教育管理学发展现状的三维审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9).

[5]顾远飞.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开放社会科学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9).

[6]孙绵涛.中国教育管理学30年成就、特点与问题[J].教育研究,2009(02).

教育及管理 第7篇

一、高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中院校着急扩大办学规模而忽略办学特色

目前,我国许多高中的规模发生了很大发展,但这些高中在扩大规模时,并没有创立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这就导致了高中教育质量问题的出现。民办高中、综合高中、外延发展模式以及内涵发展模式等是我国目前普通高中所具有的教育模式,这些教育模式各有特色,其中,民办高中主要是将社会力量充分利用,从而创办区别于公办学校的独立高中;综合高中模式是指在高中教育中,不仅开设普通高中课程,还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在综合高中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学习深造,也能直接就业;外延发展模式主要是指高中院校通过设立分校等模式扩大学院规模;内涵发展是指在高中教育中,对薄弱学校进行扶持,对优秀学校的教育规模进行发展扩大。这几种模式都注重教育规模的扩大,却忽视了教育质量,导致了高中教育中的种种问题的存在。

2、高中教育经费投资渠道单一且经费不足

高中经费的投入主要包括社会资金投入、学生负担以及政府投入,在这三方面主要资金投入渠道中,政府投入占的比重最大,这就导致高中教育资金不足。由于高中教育难以得到资金保障,教育设备难以得到教育满足,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

3、高中教育的复杂性

高中教育受到教育中各个要素的影响,由于高中教育要素不断变革更新,导致高中教育的复杂性成为高中教育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这种高中教育的复杂性并不是单方面形成,而是多方面因素的复杂性导致的。高中教育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其一,高中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高中学生处于懵懂的青春期,这个时期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生理上,高中生身体发育迅速,进入从少年转为成年的阶段。在心理方面,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心理敏感,独立意识增强,情绪不稳定,心理发展出现“闭锁性”。这种心理状态导致教学过程中难以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无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育。

其二,高中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复杂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高中教育的要求又更为严格,在高中教育中,不仅要增长学生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在高中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完成从基础教学到高等教学的跨越,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增强。高中阶段还要培养学生德育素质,通过在高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优秀高中生。

其三,高中教育处境的复杂性。

高中教育处于初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要求高中教育进行一个完美的衔接,既要保障学生在知识方面的衔接,也要保证高等教育对学生自身思想素质的要求。目前,许多高中学校为追求升学率的保障,为学生设置较重的学习负担,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教育的一大难题便是,高中教育不仅要很好地发挥中间作用,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其四,高中教育受关注的复杂性。

高中教育在受关注程度、强度、密度、广度方面比其他教育更受关注。就家庭的关注而言,一个高中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高中教育的变革必然受到家庭的关注;就政府的关注而言,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关注导致政府对高中教育的重视;就社会关注而言,高中教育受到广大公众的关注;就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的关注而言,高中教育承上启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受关注的程度较高。

二、教育行政管理对策

1、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能策划

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策划是整个教育行政管理组织设计得以保障的关键因素,它在整个教育行政领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策划不仅决定了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战略目标和任务,还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务、层次进行分管。因此,在高中教育中,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能策划是保障教育行政管理得以有效实施的方式。通过估量机会、建立目标、确定计划前提、进行抉择方案的确定、择优并且评估各种方案、制定相应预算以及派生计划、进行计划的执行等流程实施行政管理的职能策划,通过加强各项流程,保障教育行政管理的只能策划得以加强。

2、建设起高素质教育行政管理的队伍

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是教育行政管理得以保障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中教育行政管理难以得到保障,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行政管理队伍素质不够高。为高中教育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政府部门通过有效途径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效贯彻和落实,使高中教育的目标得以明确。不仅如此,还应当对教育行政管理队伍进行素质教育,使行政管理队伍的工作效果得到保障。完善教育的督导制度,健全教育体制。

3、整合教育资源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教育,应当整合教育资源,保障改革下的高中教育质量优良。在新课程下的高中教育,应当将教师培训作为一个重点,通过对教师的科学培训,使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效途径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保障高中教育的实施。不仅如此,学校还应当针对其实际情况,在整合教育资源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教育机制,为实现规模办学奠定基础。

高中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的阶段,其有效实施对我国教育的质量有很大影响。在高中教育中,应当对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保障高中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施。只有通过各方面的积极配合,才能保障高中教育的质量,培养高素质全能型人才。

摘要:高中教育是学生一生中受教育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教育质量的保障决定学生将来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下, 高中教育受到一定影响, 加强高中教育这项工程任重而道远。本文就高中教育的主要问题及行政管理的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中教育,问题,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海新, 方芳.高中阶段教育普度与发展:问题、路径及构想——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综述[J].教育导手刊, 2011 (1) .

教育系统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 第8篇

一、存在问题

1. 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预算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财务管理的核心。但一些学校对预算管理被动应付, 编制时是一套, 执行的又是另一套;一些学校预算编制不准、调整过多、支出随意性大, 失去了预算管理的意义。其一, 预算流程不规范:在预算过程中, 各预算项目、人员、指标、权责不清晰, 导致预算不全面、不科学。其二, 预算不是真正的全面预算:教育系统目前做预算的主体部门是会计, 会计自行编制的预算不能涵盖教育的各个业务方面, 没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预算。第三, 预算控制机制薄弱:在实际业务发生过程中, 没有一个有效的平台能够将实际发生支出与预算衔接, 没有有效利用预算来管理收支。第四, 预算编制时间长:由于预算涵盖面广, 数据量大, 编制预算周期过长, 特别是在年度预算过程中耗时数月, 在此期间许多重要的业务其实已经发生, 使得预算管理的前瞻性大打折扣。

2. 收费不规范。

一些学校仍然存在巧立名目收取借读费及代收服务费等问题, 通过自制收款票据的方式将这些资金不缴入财政专户而逃避财政监督, 违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 变相转变为单位“小金库”。

3. 会计队伍素质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是对会计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缺乏培养优秀会计人才的机制。二是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不足。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职业道德有待加强。三是缺乏有效的考核和竞争激励机制, 会计人员干好干坏一个样, 有证无证都可以上岗, 缺乏有效的考核和竞争激励机制, 财会队伍不稳定, 财会人员更换比较频繁。

二、对策

1. 全面加强预算管理。

其一, 实行预算管理校长负责制, 明确预算编制、执行的第一责任人是校长, 把预算管理工作与校长的绩效评价紧密结合, 提高校长预算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其二, 要与工作计划相结合, 采取全员预算, 分科室、分班级、分岗位制定工作计划, 并据此编制预算, 逐级汇总整理形成年度预算。其三, 编制预算严格以收定支, 收支平衡。其四, 充分利用电脑功能, 通过招标方式, 形成一套符合教育系统实际的预算编制管理平台, 降低预算编制期间, 增强预算时效性, 并以此为管理平台, 实现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的联网, 通过一定的方式对社会公开, 在自我管理的同时接受社会监督, 以此督促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和能力。

2. 不断加强与完善会计集中核算。

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 是把教育局所属各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 统一纳入局属会计核算中心, 在单位财务自主权、资金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 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 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其一,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由于各学校 (单位) 的银行账号已被取消, 有效堵塞了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各单位沉淀的大量资金变为可调度资金, 可用于解决单位的燃眉之急,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其二,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各单位的收支都要由“中心”办理, 单位开支必须通过“中心”账户, 其会计资料也由“中心”保存, 因此, 增强了会计监督的可能性与公开性, 强化了对直属学校 (单位) 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控制。与此同时, 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职能, 并促使单位领导增强财经纪律与法律意识, 从而对各项开支的审批更加认真、谨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杜绝单位“小金库”, 防止铺张浪费、挤占挪用和随意扩大支出。

3. 建立科学的会计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

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优劣、业务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的质量, 因此建立科学的会计人才评价选拔机制, 完善会计管理体制, 是全面加强会计队伍建设的关键措施。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教育系统会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会计人员积极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学历考试, 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从而在系统内形成重视会计工作、重视会计人才的环境。

4. 加强教育和培训, 完善知识结构,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首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法制意识, 大力提倡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加强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会计人员要不断吸收新知识和新技术, 通过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 力求培养一批知识全面、业务精干、思路开阔、善于接受新事物的财会队伍, 以便适应普教系统财务工作的需要和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是当务之急。要从多方面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会计专业业务水平, 使会计人员从“单纯核算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变, 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等业务水平, 加强对财务工作中常用软件的培训, 使其能熟练操作, 减少工作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加强业务交流, 开拓工作视野, 取长补短, 提高整体水平;倡导财会人员撰写会计学术论文。

5. 关心理解会计人员, 多举措稳定会计队伍。

基层群众书法艺术教育及管理初探 第9篇

一、基层群众书法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 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艺术文化又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文化的发展, 使社会更充满色彩, 更富艺术之美, 书法艺术作为文化艺术的一部分, 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多数地区除专业书法艺术学校开设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外, 且有民办书法艺术培训机构在从事着书法艺术教育, 他们为社会和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艺术人才, 也为地方文化艺术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繁荣的背后所显现的是:专业书法教师理论水平不高, 教学上只注重学生书法技能的培养, 对民办艺术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基层广大书法爱好者对传统书法理论、书法历史知识、书法艺术发展动态等知之甚少, 书法艺术教育管理不到位、硬件建设缺乏、经费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书法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二、基层群众书法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 文化艺术的巨大魅力正逐步被人们所认识, 文化事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书法艺术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增强了竞争力。因此说, 运用文化力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 就是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研究表明, 书法艺术在诸多文化艺术中又具有独特的精神魅力, 书法可陶冶情操, 强身健体, 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位, 因此, 重视书法艺术的发展、教育、培养和爱护书法艺术人才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由于书法教育是有别于其它文化技能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 其特殊性显而易见: (1) 书法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 教学上既有相同的地方, 又必须根据群众文化生活的特点,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2) 书法爱好者层次多样性, 涵盖了青少年书法艺术教育、基层群众书法教育普及和传承, 较高层次书法人才的技术培训等内容; (3) 基层书法人才文化艺术水平普遍较低, 对书法理论知之甚少; (4) 学员多为业余且分部地域广, 学习上受工作及农时等条件制约; (5) 对专业书法艺术教师要求较高, 既要具备过硬的文字书写技能, 又必须懂得文化艺术工作的管理, 了解相关政策及国内外书法动态, 教学工作既不同于专业院校的书法教学, 又有别于中小学书法教师的教学方法, 那就是容教育、管理为一身, 融书写本领与理论休养为一体。

三、管理与教育相结合, 让教学走向社会

针对目前基层群众书法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结合其教育特点, 可采取管理与教育相结合、让教学走向社会的教学方法进行。

一是点面结合, 专家授课走向基层。教学上可特邀或聘请大学专业书法教授到地方授课, 或重点聘请当地国家级书协会员作特聘教师开展培训工作。在教学上, 针对基层书法爱好者居住分散, 集中教学难度大的实际, 可采取在基层书法教育基地乡镇书法教研班进行分片教学, 让专家走出校门, 走向基层。

二是引导民办书法艺术培训单位逐步向正规教育转化, 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工作上应加强同县教育部门的联系, 并及时将地方文化艺术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作好汇报, 以获得领导和政府的支持, 为提高办学质量可聘请教育系统的专家定期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知识的培训, 文化主管单位应针对各学校的办学特点进行教学互动, 以期让学生学习到较为全面的书法艺术知识。

三是搞好特色教育基地建设, 可以乡镇文化中心或中小学校作为基层书法艺术教育培训点, 建立乡镇书艺术教育培训基地, 指定当地书法艺术水平较高, 热心公益事业的同志具体负责该项工作, 县文化管理单位给予一定的财力、物力的支持。工作上县文化管理单位定期选派书法教师到现场讲课, 并结合学员作品现场点评指导, 以满足基层书法爱好者的学习需求。

四是引导书法爱好者走向社会, 向社会吸取营养, 让他们带着艺术、带着问题重新回到社会中去, 可利用春节、农村庙会期间组织学员走向街头到农村、到工厂、社区去开展义写春联、义写书法作品活动。送春联、送书画艺术品到农家、到工厂、到社区。此举不但能开阔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视野, 也为书法艺术这一国学的传承与普及起到极好的宣传示范作用。

五是文企联姻, 给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可借鉴外地先进经验, 依靠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 来办好书法艺术教育事业, 可采取文企联姻, 充分利用企业优厚的经济实力, 固定的办公场所这一优势, 动员企业单位出资筹建书画工作室, 配备相应的笔墨纸张等。公司可以定期举办书法艺术作品展, 此举不但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六是因材施教, 因需施教, 教学内容多样性, 针对不同层次学员的学习需求, 文化及书写技能的差异, 应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教学内容多样性。如对已获省、市书协会员资格的学员应重点讲解书法艺术的历史及相关理论, 当今书法动态等内容;对基层书法爱好者在讲解上述内容的同时, 侧重点应放在书写技法、基本功训练上, 可重点讲解诸如“永字八法、欧楷解析、魏碑技法”等内容;教学上可以老带新, 让已获得省市书协会员的同志具体讲解书写技法, 章法布局等内容, 使教学工作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对个别学员的特殊学习需求, 采取不受时间、地点、内容的限制适时进行单个辅导, 真正让基层书法艺术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书法艺术教育工作与国民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它不但是技法和技能的传授, 而应更加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性知识的体验和积累。因此, 培养新形势下的书法艺术人才, 任重道远, 前景广阔。

摘要:书法艺术作为文化艺术的一部分, 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让书法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其教育和管理工作尤为重要。而了解地方书法艺术教育现状存在问题、了解书法艺术教育工作的前提, 书法艺术教育工作者和管理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和管理办法, 让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让教学走向社会。在教学内容上可根据不同层次学员的求知需求, 有侧重、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书写技能和基本功的训练, 也可根据地方特点让教学灵活多样, 以达到真正让基层群众的书法艺术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改善对策 第10篇

一、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虽然我国在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上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育人力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

1.人力资源配置不当。据资料统计, 最近几年,现在各个院校每年都扩大招生数量,导致学校师生比例已经达到1:28, 老师数量增长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学生增长的速度,教师数量严重短缺,同时,从师资队伍结构来看,教育工作者队伍中缺乏高精尖人才,一般教育工作者过剩; 专家教授级别的教师闲置,而年轻教师负担过重;应用学科以及新兴学科教师缺乏,传统学科教师过多。教育人力资源配置严重不协调,严重影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人才引进盲目性。学校在教育人力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人力资源引进上缺乏长远的考虑,没有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引进合适的人才,无法保证学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并且在培养后续人才方面,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和资金的缺乏, 教育人才培养只流于形式。同时学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还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人才的流失,这也导致学校在人才管理上重使用,轻培养。

3.人才利用率不高。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但是目前,教育人力资源普遍利用率不高,甚至还出现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完全没有达到“人尽其职”。

4.缺乏和谐的工作环境。学校在对人才的认识上,过分注重物质生活和待遇, 忽略了如何培养人才,如何挖掘人才最大的潜能。因此为了避免人才的流失,学校采取的措施一般都是安家费和住房方面,而不是为人才创造合适的发展环境, 帮助人才实现自我的价值。据调查资料显示,现在教育工作者基本没有受到工作和事业方面问题的困扰,却常常饱受单位中复杂的人际关系折磨,因而创造和谐的环境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善对策

为了满足社会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学校必须明确未来发展的目标,做好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想,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加强人才激励制度,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学校应确立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树立以教育工作者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明确管理人员自身的地位和工作的需求,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吸收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使其提高学校的综合素质,科学化、 合理化配置学校的人力资源,力图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促进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步。

2.完善人力规划制度。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的定位、任务、以及规模、制定长远的人才引进规划,同时制定短期和中期实施计划。加大教育工作者引进力度和培养力度,对学科专业和师资力量统一调整,改善师资队伍人力资源短缺的现状,将引进高层次的人才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围绕学校学科建设,做好优秀人才的吸引、培养、稳定工作,带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加强人才激励制度。吸引、留住人才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励制度,只有保证人才工作的热情,学校才能稳定人才, 避免人才的流失。在稳定人才的同时,发展人才、激励人才,为此,学校就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实行教育工作聘任制度,建立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用人制度;完善现有的激励作用评价体系,推进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各个学校之间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和资源共享机制,优化师资队伍,全面提高教学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4.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而言,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和发展的空间,营造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术氛围,把学校建设成高层次人才诞生的乐园。学校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加大资金的投入,鼓励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科研上作出成绩;加大学校的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改善学校教学科研的设施条件, 加大感情的投入,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使教育工作者能够友好地相处、 心情舒畅地工作。

总之,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是保证学校进步和社会文化进步的关键,对国家经济的繁荣昌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相信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服务于科技的进步。

摘要:人力资源是教育发展的核心,教育人力资源的质量、数量决定着教育活力以及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分析现在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针对问题提出改善的对策,期望对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教育及管理 第11篇

每年金秋九月,莘莘初三学子满怀美好憧憬步入高一,但时隔不久校园内便不间断地发出不和谐声音,学生反映到:上课听不懂;听课没问题但作业不会做;累得要命作业还做不完;考试分数低,越考越没信心;高中同学关系复杂,高中老师不如初中老师等。部分老师抱怨之声不断:高一新生不会听课,不会学习;高一新生学习态度欠佳,学习习惯不好。部分家长也愤愤不平:我的孩子怎么了,初中成绩那么好,上了高一怎么分数一下就掉下来了;高中老师不如初中老师尽职。如此等等,我们把它称之为“高一现象”。

二、原因剖析

1 课程设置的初高中差异让高一新生应接不暇。初中课程以感性为主,比较简单,初三除化学外其余学科基本上是复习,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同学一般均能游刃有余。而高中课程以理性为主,大量陌生的新知识接踵而至,知识容量剧增,庞杂难懂的教学内容让部分学生应接不暇,顾此失彼。

2 高初中教学要求的差异让高一学生屡受打击。中考与高考性质大相庭径,前者主要是水平性考试,必须使绝大多数学生“过关”,因而试题基础,难度系数小;后者是选拔性考试,试题难度大,仅40%-50%相对较易,10%-20%极难。这就决定了高初中教学要求及考试要求反差大,初三时考试一半以上的学生可轻松应答完毕,分数喜人;而高中考试题难度大,分数一般不高。由“高考指挥棒”决定的高中考试要求与初中考试要求相比难度陡升,让部分高一学生及其家长一时不知所措。

3 高一学生自身素质存在的缺陷

(1)认识上的偏差。部分高一学生误认为高中的学习内容与小升初时初中阶段大致相似。他们上初中时,尤其是初一初二时学习上显得比较轻松,到初三时一抓紧,中考成绩也蛮不错,顺利读上高中,因而盲目乐观。上高一后面临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较为宽松的管理,心静不下来,等到大梦初醒时,高一阶段已过大半,难免位于长跑队列之尾。

(2)基础知识本身不牢。部分高一新生为线下生,基础知识本身不牢,而高中知识容量大,综合性及系统性强,学习节奏快,故难于适应。

(3)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欠佳。初中阶段部分学生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被动式地学习,或在升学压力下强迫式学习,缺乏主动精神,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殊不知高中阶段更强调的是课前预习、课内思考、课后复习巩固与反思,教师教学过程快,教学较粗,常常点到为此,因此这部分习惯被动式学习的学生往往会掉队。

(4)情感脆弱,心理素质差。不少学生初三时是老师眼里的尖子生,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进入高一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面对的是如林高手的激烈竞争,尖子可能不尖了,原来是学生干部的可能变成了庶民。面对角色的转变,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态,素质较好的会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来找到属于自己的适当位置,或许会从庶民再次成为尖子,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因失去自信而产生失落与自卑感,从此—蹶不振。

4 教师面对高一学生的不适应

(1)情感的不适应。多数学校高中实行小循环,接手新高一的教师多数是刚送走高三的教师,他们与上届学生三年朝夕相处,而对新接手的高一学生较为陌生,相比之下常感到新高一学生在勤奋学习与顽强拼搏方面不如上届高三学生,常发出一届不如一届的感叹。

(2)经历的不适应。部分高一教师是从初中上来的,对高中教育教学特点认识太少。还有部分教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对高一群体特点的了解,还没完全实现由学生向教师的转变,一时感到不适应。

(3)认知的不适应。部分教师缺乏对初高中衔接教育特点规律的认真研究,误认为高中就是要累,考题就要难,考试分数就要低,缺乏对症下药、深入浅出地讲解与激励学生的意识,许多重要知识点采用一步到位的做法(特别是刚从高三下来的教师),反而抱怨学生初中知识不牢,能力不强。

5 家长操之过急

部分家长认识不足,期望值偏高。认为孩子小学优秀,初中优秀,高中自然也应该优秀。孩子升入高中后考试分数偏低往往多加指责,挫伤了子女的积极性与上进心。

三、教育管理策略

1 班主任指导学生做好高中阶段学业规划。班主任应充分利用班团活动,指导学生做好高中阶段学业规划,制定高中阶段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上新的原动力。

2 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班主任应从宏观角度做好学法指导,让学生明确高中课程以理性为主,更强调的是课前预习、课内思考、课后复习巩固与反思,使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式学习;科任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具体地进行学法指导,高一开始应简略地介绍本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等情况,使学生对本学科特点、教学要求等有初步了解,使学生真正意识到高中课程要求与初中不同,学习方法应相应改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科任教师认真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与学情,提高课堂效益。根据新课标,新教材与老教材在内容结构和处理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分段教学并非一步到位,从必修到选修概念原理知识螺旋式发展。因此教师应精心研读新课标,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课改实验区的经验,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把握新课改要求,处理好教学重难点,做到教学内容不超纲,防止难题、偏题、怪题浪费学生时间。教师一定要明确,新课程高考的依据是新课标,只要按照新课表要求来教学就一定会赢得高考。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 第12篇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亲子教育的缺失,隔代教育存在弊端

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如果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会在孩子的人格成长上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今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而在目前,大量的农村留守家庭正在面临着亲子教育的严重缺失,许多儿童甚至好几年才能见上父母亲一面,因此根本谈不上得到父母的教育。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是由其祖父母隔代监护,而由于文化水平限制,他们根本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至于寄养在亲戚家里的,亲戚一般都疏于管理,放任自由。因此,导致了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心理上、道德上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二)学校管理不完善,教育缺乏针对性

学校负有培养人的特殊使命,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在整个受教育者中毕竟还是少数,但他们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需要学校和老师给予他们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更多的关爱。学校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管理,缺少良策,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许多的农村小学都没有寄宿条件,学校只能管理上学这一段,放学后,他们的学习没人督促和辅导,生活缺少约束和指导。而且即便是有,其条件也是很差的,没有把寄宿制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由于师资力量的原因,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管理老师,这样一来,留守儿童即使住校也无人管理,使他们有机会在社会上染上一些不良习气。

(三)社会成长环境管理滞后

由于农村独特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导致基层组织在对农村儿童管理上存在缺陷:农村文化市场环境、治安环境比较混乱;基层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传统户籍制度的束缚,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人口管理制度,使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城里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对策

(一)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第一,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已经落实的要完善政策,没有落实的要加快落实。增加财政投入,在农村的中小学建设寄宿学校,并且改善寄宿条件。第二,为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的学校开绿灯,取消借读费,鼓励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并积极承担起监管的责任。第三,加大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乡差别,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进而其子女也享有相应的权利。

(二)完善学校教育功能

在农村要改变以升学率为教学目标的教育观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向全日制寄宿教育制发展,对留守儿童建立分类管理档案、因材施教,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构建档案体系。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举办校园心理倾诉活动等,提供较多的心理倾诉途径,加强感恩教育,使留守儿童体谅父母,对所有的监护者抱以感恩之心。

(三)净化社会教育环境

社会各界应该主动参与,积极承担责任。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解决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监管上出现的空白,设立专职人员跟踪留守儿童。健全社区娱乐场所,减少留守儿童在社会上的活动时间,让他们都能找到合适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对于已经辍学的青少年,应该劝其去学习技术,不应放任他们流入社会。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平等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社会各界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净化社会教育环境,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四)建立家庭教育机制

父母要重视起儿童的教育,改变只要父母挣钱给儿童花就尽了父母责任的观念,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观念。增加与儿童的沟通机会,满足亲情的需要,健全亲子关系,负责教育孩子。如果不得不将儿童单独留守,也应该经常性地与监护人和孩子的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发展,要保持通讯畅通,与学校和监护人建立长效的监护机制,及时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学习情况,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孩子得到家庭的温暖,学会感恩。

上一篇:现场校准系统下一篇:热敏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