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法范文

2024-09-02

中药方法范文(精选12篇)

中药方法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0例行中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A、B、C、D 4组, 其中A组23例患者中男14例, 女9例;年龄28~60岁, 平均 (36.2±5.6) 岁;B组18例患者中男8例, 女10例, 年龄25~58岁, 平均 (32.8±4.5) 岁;C组19例患者中男13例, 女6例, 年龄25~59岁, 平均 (34.2±4.7) 岁;D组20例患者中男8例, 女12例;年龄24~62岁, 平均 (38.2±3.9) 岁。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服用修制药物, B组患者服用火制药物, C组患者服用水制药物, D组患者服用水火共制药物。所有中药均采用自来水浸泡30min后文火煎煮, 水沸后需持续煎煮30min, 加水两次, 最终煎制成350mL药液。1日1剂, 2次/天, 2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服药后临床体征完全消失, 无不良反应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伴随轻度不良反应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为无效[3]。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两组研究所得数据由专业记录员交叉记录, 同一样本, 进行3次重复性检测 (无离群检验) , 清洁数据录入Excel (2010版本) 进行逻辑校对分析, 导出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计数资料的检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 以α=0.05进行校正, P< (α=0.05) 时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组患者服用不同方法炮制的中药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96%、94.44%、94.74%、90.00%,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数据见表1。

[n (%) ]

3 讨论

中药主要来源于动植物、矿物及其加工品等。中医临床常根据患者疾病类型选择不同方法炮制的中药, 以期能发挥最大疗效, 降低毒副作用。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鞣质、苷类、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等, 这也是炮制的物质基础[4]。

修制是炮制中最基础的方法, 亦称为炮制的准备阶段, 其主要是剔除药材中的杂质, 摘除非药用部分, 降低药材规格。火制主要是用火加热药材, 使其变得酥脆, 易于煎煮, 同时可防止药物发霉变质。水制是通过浸泡或水洗的方式对药材进行加工, 主要是保持药物的清洁, 便于切片, 有利于水溶性有效成分析出, 主要用于矿物类药材。常见的水火共制法包括蒸、煮、掸、淬等。煮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蒸是利用水蒸气加热药物的方法, 不加辅料者称为清蒸, 加辅料者称为辅料蒸;掸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 立即取出的方法;淬是将药物锻烧红后, 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 使其酥脆的方法, 药物淬后不仅易于粉碎, 且辅料易被吸收。

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中药药效影响不一, 但基本能保证药物功效, 临床应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适宜的炮制方式, 以期能够发挥中药的最大疗效。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采用中药治疗的患者, 分为A组 (23例, 修制) 、B组 (18例, 火制) 、C组 (19例, 水制) 、D组 (20例, 水火共制) , 分别服用不同方法炮制的中药, 观察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四组患者服用不同方法炮制中药后总有效率均高于86.0%,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中药疗效影响不一, 但基本能保证药物功效, 临床应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适宜的炮制方法, 以期能够发挥中药的最大疗效。

关键词:中药,炮制,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潘国凤, 朱晓新, 杨庆, 等.醋制法对瑞香狼毒毒效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 (10) :1455-1459.

[2]杨俊.探讨中药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药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25) :238-239.

[3]秦永欣, 田绘玲.浅谈中药的炮制方法及其对药效的影响[J].光明中医, 2014, 29 (11) :2440-2441.

[4]杨伟鹏, 王怡薇, 王彦礼, 等.吴茱萸汁炮制对黄连抗炎药效和苦寒药性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3, 14 (8) :42-44, 47.

[中药鉴别]用传统方法鉴别中药材 第2篇

一、水试法

1.牛黄: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

2.苏木:投入热水中,浸液呈鲜艳的橘红色。

3.秦皮:加热水浸泡,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见碧蓝色荧光。

4.蟾酥: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状。

5.胖大海:热水浸泡膨大呈海绵状,可达原体积的8~10倍。

6.熊胆:投入清水杯中即可见旋转并呈黄线下沉而不扩散。

二、火试法

1.青黛:用微火灼烧,有紫红色的烟雾产生。

2.马勃:置火焰上轻轻抖动,即可见细微的火星飞扬,熄灭后,产生大量白色浓烟。

3.海金沙:取少量撒于火上,即发生轻微爆鸣及明亮的火焰。

4.血竭:本品粉末置白纸上,用火隔纸烘烤即熔化,但无扩散的油迹,对光照视呈鲜艳的红色,以火燃烧则产生呛鼻的烟气。

中药汤剂煎熬与服用方法 第3篇

优点 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处方;可充分发挥方药多种成分的综合疗效和特点;吸收快,奏效迅速;溶剂价廉易得;制备方法简单易行等。

缺点 需临用时新制,久置易发霉变质;不便携带;服用容积大,尤其是儿童难以服用;脂溶性和难溶性成分以水煎煮,不易提取完全等。

中药汤剂的煎熬方法

以往常规煎熬方法

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或搪瓷锅等为主,忌用铁、铜器具。煎药用水可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前人常用流水、泉水、米泔水等;根据药物的特点和疾病的性质,也可用酒或水酒合煎。加水量可视药物剂量、药物质地及煎药时间而定,一般以满过药面3~5厘米为宜。每剂药一般煎2次,滋补药可煎3次。

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之后再煎煮,其有效成分则易于煎出。发汗解表、理气、质地轻清和芳香挥发的药(如苏叶、菊花等),水沸后再文火煎10~15分钟即可;质地黏腻滋补类的药(如黄芪、当归、熟地)水沸后再文火煎1小时左右;矿石及贝壳类质地坚硬的药(龙骨、牡蛎、鳖甲等)应先煎15分钟,然后与其它药物一起煎;黏滞性高,易糊底的药物,或带小毛刺,服时易刺激咽喉的药,或煎后易使药液混浊的药物(如赤石脂、旋覆花、车前子等),应包入纱布袋,再与其它药物一起煎;贵重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等)。

为避免其有效成分被其它药物吸收,应先单煎半小时,滤出药汁,然后与其它药共煎服用;不能煎的中药(如阿胶、蜂蜜等),只能烊化(另蒸使溶化),待其它药汁煎成后加入,微微加热搅拌,溶化后再服。

煎熬时,前人有文火和武火之分,慢火煎谓文火,急火煎谓武火,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即用文火;同时,要根据药物性味及所需时间的要求,酌定火候,如解表药与泻下之剂,煎煮时间宜短,其火宜急,水量宜少;补益之剂,煎煮时间宜长,其火宜慢,水量略多。在煎熬过程中,如将药煎煮焦枯,则应弃置不用,以防发生不良反应。

现代煎熬方法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中药的煎熬方法也发生了一定的改良,如煎药机煎熬法、电子煎药壶煎药法等。无论何种煎熬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优缺点,认真遵循前辈运用经验,效果依然非常明显。

中药煎煮壶是按照传统汤剂的煎煮要求,利用现代工艺开发出符合中药传统煎煮理论的新型煎煮方式,完成中药合煎共煮的过程。电子加热和火力加热的主要目的都是使中药汤剂达到一定的温度,以产生药物间的协同作用。

所以,准确操作,也不失为一个简便的好工具。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有许多讲究,只有按时服用,并且注意药后禁忌,效果才会十分理想。常见服药时间如下:

冷服 在药液冷却后服。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冷服。

温服 药煎好后放一会,待其不冷不热时服。凡平和补益药均宜温服。

热服 在药液比较热时服用。凡解表药宜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的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宜热服。

餐前服 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用于治疗肝肾虚症和肠胃病,以及腰以下疾病的药均宜餐前服,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性容易下达,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餐后服 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用于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或因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或毒性较大的药,均宜在饭后服用,以免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餐间服 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

空腹服 凡滋补类汤药,宜早晨空腹用,以利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

睡前服 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以及有积滞、胸膈病等,服药后宜仰卧;有头、口、耳病等,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症时,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如药性升发,应择健侧卧,如药性沉降,应择患侧卧。

隔夜服 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冲服 沉香、木香等贵重药物或芳香药,久煎影响药力,有时要冲服,即先将药物置入杯中,趁热将汤药冲入,温浸片刻再服。肉桂、藏红花等热水浸泡后即可服用,以免久煎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

中药汤剂煎熬与服用纠弊

◇ 提倡使用中药饮片,不提倡中药提取物的使用,还中药汤剂“庐山真貌”;

◇ 煎熬前必须用水浸泡15~30分钟,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析出,有利于药物间协同作用的产生;

◇ 煎熬时,需要特殊煎熬的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古法使用,不得草草了事;

◇ 服药后半小时之内不能饮水,以防药物浓度稀释,作用效果降低;

◇ 如若中药汤剂实在难以饮用者,小儿可以熬成单糖浆使用,或者选用中药配方颗粒。但是,使用中药配方颗粒必须遵循以下使用方法,效果才能明显:将颗粒倒入容器中,加入少许温水,用筷子搅成糊状,10分钟后用温开水溶解,容器封闭20分钟后,再饮用。

中药汤剂是中医学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只有认真遵循古人经验,不断发掘创新,才能推进中医学的发展步伐。

小链接:中药剂型的改良

小王是一个上班族,早九晚五,在现代都市里的生活,不仅时间紧张,空间也受挤压,要腾出几小时再加一块松宽的地方来煎服中药,简直就是一种奢侈。

由于患有慢性疾病,常要去中医院开一些中药,医生开药时,会问他,“是要中草药和中成药?”

小王想,自己煎药麻烦,中成药要简单些,但是中草药煎服流传千年,似乎拥有更好的疗效。

自己想不清楚,他便问医生这两种有什么区别。医生则告诉他,效果其实差不多,因人而异。这句“因人而异”可让小王更加犹豫了,他该怎么选择呢?

一般来讲汤药的吸收快,疗效好。

中医大夫开方子,因经验不同,患病程度不同,同一张方子的剂量也不尽相同,针对个体差异,剂量上会有所加减;中成药是根据同一病症人群的普遍用药剂量而用,一般需要长时间服用才会有效。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一些中药汤剂的新型使用方法也纷纷问世,为人类健康发挥着所谓的“治疗效果”。

中药汤剂在煎熬中,须按规定时间、步骤。无论任何规格的药材、任何煎熬方式,都是需要协同作用的保障才能发挥治疗作用。

许多人认为在临床上出现的一些中药配方颗粒与中成药,只需水冲服或按照西医的方法温水送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协同作用的产生仍然是起效的前提,直接水冲服用,丧失了协同作用产生的机会。

中成药的大量使用还导致临床医生辨证论治能力逐渐下降,故临床疗效并不是很理想。所以时间充裕的患者最好还是选择草药。

李宗强 济宁市中医院中医专家,山东汶上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仲景学说研究分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济宁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济宁市中医药癌症康复俱乐部常务理事、伤寒论经方研究者和实践者、中医“火神论”研究者。师从于济宁市著名肿瘤综合治疗专家闫东伟主任医师,相继继承各位老师的学术思想及其独特治疗理念和方法。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学临床、科研工作,在工作的同时阅读了大量的古典医辑和中医学术研究论文。撰写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一项,山东省卫生厅课题一项,市级课题五项:专著一部,在编专著三部:对中医“火神派”用药进行的临床实验,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中药鉴别方法探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0种中药材, 包括黄芪、陈皮、川芎、冬虫夏草、三七、茯苓等在内的常见中药材以及这些中药的伪品种各1份。设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配备相同的30种中药及其假冒伪劣品种, 所有中药均为5g。且两组中药的品质、产地、数量、干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

首先, 将对照组30种真伪中药混合后请老中医进行鉴别。方法有以下三种: (1) 感官鉴别。利用感觉器官的功能来鉴别真伪, 用眼观察药材的大小、形状、质地、色泽、断面等特征;用手感觉药材的重量、干湿度、质地等特征;用鼻子闻气味;用口尝药材的味道等; (2) 显微鉴别。每种药材选1g并研成粉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构造碎片、器官构造、细胞形状及其内含物等; (3) 一般理化鉴别。这种方式是针对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或主要成分进行物理或化学鉴别。如, 沉淀法、升华法、结晶法、荧光法和显色法等, 尤其是对形状相似但显微鉴别无明显特征的中药有很好的鉴别效果[3]。

其次, 实验组同样将30种真伪药材进行混合, 并用外光谱法进行鉴别。 (1) 紫外光谱法。对中药成分进行提取, 对30种药材的提取液进行紫外测定; (2) 红外光谱法。将药材均研制成粉末, 采用涂片法在红外光谱区测定并得到红外光谱, 真伪药材因成分等的不同其红外光谱是不一样的。例如, 在陈皮鉴别中就将陈皮的挥发油指纹特征进行了红外光谱鉴别, 快速分辨出真假陈皮; (3) 近红外光谱法。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鉴别结果都比较理想, 实验组的鉴别成功率为100.0%, 对照组的鉴别成功率为86.7%, 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中药是我国历史长期发展中由各族劳动人民经过经验总结中留给后人的治病救人方法。我国是中药的原产地和使用国。中药因为其动植物特性, 所以种类繁多且成分复杂, 同一种中药有很多种相似的药材, 同一种名字的药材也有很多种作用迥异的不同种类, 且每种中药的药理作用都是不同的, 即使是作用极其相似的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也大不相同。因此, 中药鉴别是随着中药的出现而出现的很关键和重要的环节, 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前提。随着近年来中药市场的火爆, 人们对中药的热爱程度有增无减, 使得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甚至是以假乱真的中药, 给广大消费者和患者的身体造成了很大伤害。传统的鉴别方法和现代鉴别技术的发展都是鉴别中药的重要手段。

3.1 传统鉴别方法

传统鉴别方法是在长期的大量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鉴别经验, 且鉴别人员多为老中医或老专家。传统方式只需要简单的感官感觉和判定, 或是用简单的物理化学方法来鉴别。通过眼观、手摸、口尝、鼻闻等方式来细致观察或感觉中药的形状、大小、质地、味道、气味等特征, 但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鉴别难免会出现误差;显微镜也是常用的传统鉴别方式, 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碎片结构、细胞结构及内含物等[4]。例如, 牛黄粉末在显微镜下可见不规则团块, 且内有红棕色或黄棕色由小颗粒集成的类方形晶体, 遇水合氯醛色素会迅速融解并呈金黄色, 久放会变绿, 但伪品没有这些特征。但是, 对形状相似但显微镜下无明显区别的中药可以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鉴别, 如升华、沉淀、结晶等[5]。例如, 本次研究中对山豆根及其混淆品朱砂根进行物理鉴别, 两种药材的颜色变化和沉淀状态不同。

3.2 现代鉴别方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先进的中药鉴别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且鉴别效果显著, 如色谱鉴别法、外光谱法、质谱法、近红外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等先进鉴别方法[6]。本次研究中就采用了常用的外光谱法来鉴别中药真伪及其成分等信息。紫外光谱的敏感度很高, 对药材的纯度和杂质鉴别效果显著, 但对相似度极高的中药因紫外光谱吸收相似会出现鉴别不准确的现象;而红外光谱法制样简单, 鉴别准确;近红外光谱法不需要对药品事先处理, 对药材破坏小且使用化学试剂少[7]。

3.3 展望

传统鉴别方法和现代鉴别方法共同促进了中药鉴别技术的进步, 对临床用药和中药制剂都有很大的贡献。两种方法各有优点, 在采用新技术时也要结合传统鉴别法, 新技术正处在探索阶段, 而传统方法实用性强, 仍是目前中药鉴别的主要方法。临床上要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共同促进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并保障病人的健康。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传统中药鉴别方法与现代鉴别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黄芪、陈皮、川芎、冬虫夏草、三七、茯苓等常见的中药材以及这些药材的假冒伪劣品种各1份, 并按照药量将60份药材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30种药材及其伪品请具有丰富鉴别经验的老中医用传统法鉴别, 而实验组采用红外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鉴别。观察并记录鉴别结果, 对比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中的药材鉴别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对30种药材的化学成分、成分分布和品质都有很好的鉴别效果, 能准确分辨出假冒伪劣药材和真药材, 药材的真伪分辨率为100.0%;而对照组的鉴别方法效果不如实验组, 无法对中药材的成分、品质进行精确的分析, 药材真伪分辨率为86.7% (26/30) , 且鉴别者对鉴别结果并不完全确定,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传统鉴别方法与现代鉴别技术各有利弊, 中药鉴别应结合传统鉴别方法与现代鉴别方法, 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发挥中药治病救人的作用。

关键词:中药鉴别,传统鉴别法,光谱法

参考文献

[1]刘敏莉.中药鉴别方法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0 (21) :156-157.

[2]苑冬梅, 康延国.中药显微鉴别方法探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10, 2 (1) :45.

[3]赵晓莹.常见中药饮片的鉴别要点[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9) :56-57.

[4]张磊, 姜红, 聂磊, 等.中药黄芪鉴别方法的研究进展[J].山东大学医学报, 2011, 7 (11) :278.

[5]卢轩, 田利娟, 莫芳芳, 等.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概况[J].中医杂志, 2013, 2 (10) :324.

[6]黄际薇, 李瑞珍, 刘杰.黄芪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J].中成药, 2009, 11 (11) :621-622.

中药方法 第5篇

(一)溶剂提取法:

1.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溶剂提取法是根据中草药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而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出来的方法。当溶剂加到中草药原料(需适当粉碎)中时,溶剂由于扩散、渗透作用逐渐通过细胞壁透入到细胞内,溶解了可溶性物质,而造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于是细胞内的浓溶液不断向外扩散,溶剂又不断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如此多次往返,直至细胞内外溶液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时,将此饱和溶液滤出,继续多次加入新溶剂,就可以把所需要的成分近于完全溶出或大部溶出。

中草药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直接与溶剂性质有关。溶剂可分为水、亲本性有机溶剂及亲脂性有机溶剂,被溶解物质也有亲水性及亲脂性的不同。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亲水性基团多,其极性大而疏于油;有的亲水性基团少,其。极性小而疏于水。这种亲水性、亲脂性及其程度的大小,是和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直接相关。一般来说,两种基本母核相同的成分,其分子中功能基的极性越大,或极性功能基数量越多,则整个分子的极性大,亲水性强,而亲脂性就越弱,其分子非极性部分越大,或碳键越长,则极性小,亲脂性强,而亲水性就越弱。

各类溶剂的性质,同样也与其分子结构有关。例如甲醇、乙醇是亲水性比较强的溶剂,它们的分子比较小,有羟基存在,与水的结构很近似,所以能够和水任意混合。丁醇和戊醇分子中虽都有羟基,保持和水有相似处,但分子逐渐地加大,与水性质也就逐渐疏远。所以它们能彼此部分互溶,在它们互溶达到饱和状态之后,丁醇或戊醇都能与水分层。氯仿、苯和石油醚是烃类或氯烃衍生物,分子中没有氧,属于亲脂性强的溶剂。

2.溶剂的选择:运用溶剂提取法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溶剂。溶剂选择适当,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将需要的成分提取出来。选择溶剂要注意以下三点:①溶剂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②溶剂不能与中药的成分起化学变化;③溶剂要经济、易得、使用安全等。

常见的提取溶剂可分为以下三类:

1)水:水是一种强的极性溶剂。中草药中亲水性的成分,如无机盐、糖类、分子不太大的多糖类、鞣质、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及甙类等都能被水溶出。为了增加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也常采用酸水及碱水作为提取溶剂。酸水提取,可使生物碱与酸生成盐类而溶出,碱水提取可使有机酸、黄酮、蒽醌、内酯、香豆素以及酚类成分溶出。但用水提取易酶解甙类成分,且易霉坏变质。某些含果胶、粘液质类成分的中草药,其水提取液常常很难过滤。沸水提取时,中草药中的淀粉可被糊化,而增加过滤的困难。故含淀粉量多的中草药,不宜磨成细粉后加水煎煮。中药传统用的汤剂,多用中药饮片直火煎煮,加温可以增大中药成分的溶解度外,还可能有与其他成分产生“助溶”现象,增加了一些水中溶解度小的、亲脂性强的成分的溶解度。但多数亲脂性成分在沸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大的,既使有助溶现象存在,也不容易提取完全。如果应用大量水煎煮,就会增加蒸发浓缩时的困难,且会溶出大量杂质,给进一步分离提纯带来麻烦。中草药水提取液中含有皂甙及粘液质类成分,在减压浓缩时,还会产生大量泡沫,造成浓缩的困难。通常可在蒸馏器上装置一个汽一液分离防溅球加以克服,工业上则常用薄膜浓缩装置。

2)亲水性的有机溶剂: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与水能混溶的有机溶剂,如乙醇(酒精)、甲醇(木精)、丙酮等,以乙醇最常用。乙醇的溶解性能比较好,对中草药细胞的穿透能力较强。亲水性的成分除蛋白质、粘液质、果胶、淀粉和部分多糖等外,大多能在乙醇中溶解。难溶于水的亲脂性成分,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也较大。还可以根据被提取物质的性质,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进行提取。用乙醇提取比用水量较少,提取时间短,溶解出的水溶性杂质也少。乙醇为有机溶剂,虽易燃,但毒性小,价格便宜,来源方便,有一定设备即可回收反复使用,而且乙醇的提取液不易发霉变质。由于这些原因,用乙醇提取的方法是历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甲醇的性质和乙醇相似,沸点较低(64℃),但有毒性,使用时应注意。

3)亲脂性的有机溶剂: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与水不能混溶的有机溶剂,如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二氯乙烷等。这些溶剂的选择性能强,不能或不容易提出亲水性杂质。但这类溶剂挥发性大,多易燃(氯仿除外),一般有毒,价格较贵,设备要求较高,且它们透入植物组织的能力较弱,往往需要长时间反复提取才能提取完全。如果药材中含有较多的水分,用这类溶剂就很难浸出其有效成分,因此,大量提取中草药原料时,直接应用这类溶剂有一定的局限性。

3.提取方法:用溶剂提取中草药成分,、常用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及连续回流提取法等。同时,原料的粉碎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设备条件等因素也都能影响提取效率,必须加以考虑。

1)浸渍法:浸渍法系将中草药粉末或碎块装人适当的容器中,加入适宜的溶剂(如乙醇、稀醇或水),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成分的方法。本法比较简单易行,但浸出率较差,且如用水为溶剂,其提取液易于发霉变质)须注意加入适当的防腐剂。

2)渗漉法:渗漉法是将中草药粉末装在渗漉器中,不断添加新溶剂,使其渗透过药材,自上而下从渗漉器下部流出浸出液的一种浸出方法小当溶剂渗进药粉溶出成分比重加大而向下移动时,上层的溶液或稀浸液便置换其位置,造成良好的浓度差,使扩散能较好地进行,故浸出效果优于浸渍法。但应控制流速,在渗渡过程中随时自药面上补充新溶剂,使药材中有效成分充分浸出为止。或当渗滴液颜色极浅或渗涌液的体积相当于:原药材重的10倍时,便可认为基本上已提取完全。在大量生产中常将收集的稀渗淮液作为另一批新原料的溶剂之用。

大专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第6篇

关键词:大专 中药化学 课程教学方法 改革

《中药化学》作为中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运用化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即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学科,鉴于课程的重要性,也为了提高大专医学院校课程教学质量,本文从教学方法上做了许多的思考和探索,以期與广大同仁共同探讨这一课题。

一、大专《中药化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1、内容繁多,课时量少。内容涉及到中药各类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性质鉴别、提取分离、结构测定及改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有效成分的生源途径和构效关系方面,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课时各占一半。问卷调查显示:按照现有的教学任务要求,在如此紧张、有限的课时内,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这样以来,肯定就会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很难到达预定的教学目标。

2、理论抽象,系统性强。该课程是在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波谱解析等基础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发展的一门学科,要求有扎实的基础化学知识,否则很难听得懂,特别是天然产物的多样性及其空间立体构型更复杂、更抽象。结合课程的实际,必须努力探索、力求在课程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否则效果也不会很理想。

3、实验操作难。中药成分极其复杂以及不同成分的性质差异、同一中药的不同配伍及同一成分在各种中药中的环境不同,由此致使中药化学实验方法很多,这也就是教学的难点,实际操作本身就是难点,又加上课程的实验方法的复杂性,使得学生难上加难。

二、大专《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初步尝试

1、注重教学内容纵向、横向教学。纵向来讲,《中药化学》知识系统性极强,如中药有效成分鉴定主要涉及分析化学的色谱分离技术、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性质及定性鉴别主要涉及有机化学等等,因此,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有利于从纵向启发学生,使学生加深理解从化学基础知识到中药化学应用研究的系统连贯性。横向来讲,中药各类化学成分在结构和性质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授课过程中,应将结构性质和研究方法相类似的成分比较教学,加深各类成分共性和特性的比较,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2、注重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中药化学课程理论知识繁杂,基础概念较多,知识学习有点枯燥、乏味,尤其是波谱解析中药有效成分结构方面的内容,又加上大专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基础较弱。调查显示,现在中药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基本上都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系统讲授,学生听,记笔记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为此,本人尝试运用启发式、问题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即针对某类成分的机构性质,从基础化学概念上启发诱导,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应当如何学习应用理论知识,寻求答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明显提高,同时自己也感觉教学没以前那么费力。

3、注重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药化学》实验课学习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提取分离和鉴定有效成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首先要详细讲解有关提取分离及鉴定的方法及采用各种方法依据,使学生系统掌握实验相关理论知识。其次,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多练习、多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反复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从而到达实践真正目的,如做到用柱层析的方法分离成分时,让学生反复操作装柱的几种方法,比较不同特点及分离效果;对实验所需用的薄层板,由于制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可以由学生自己制备,学生通过反复操作,提高了铺薄层板的技术,还掌握了制板的整个实验步骤、试剂的配制方法。

4、注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中药化学课程理论知识枯燥乏味,中药成分的结构类型、反应机理及产物的种类多且复杂,为直观地展现所有信息,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充分采用教育信息技术。如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直观,信息量更大,这样可以缓解课程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另一方面,对于内容抽象的理论,如成分结构的立体构型与性质及结构测定等方面,可以用三维动态的立体图像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内容丰富,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变成直观已接受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大专《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效果

为了解所采用教学方法的真实效果,通过问卷调查与考试摸底两种方式进行详细的了解,问卷调查方面,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0份,有效问卷90份,调查情况来看,喜欢现在教学方法的占80%,认为现在教学方法效果明显的占88%,效果还算比较理想。考试摸底方面,通过对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的班级分别进行考试,从考试效果上看,采用后者教学方法的班级平均成绩明显优于前者。

总之,大专院校的《中药化学》的课程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更新,教学质量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才能更好适应大专医学生学习的需要,鉴于《中药化学》是中药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如此重要的课程,建议各大高校,特别是大专院校,应该把这门课程教学研究作为大专院校的研究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匡学海.中药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1-82.

[2]邹忠杰.《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2008,(03):104-105.

[3]贾琦,刘祥兰,王瑞.中药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02):112-114

[4]余晓晖,郭玫,赵磊.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和考核探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03):107-108

[5]刘斌,石任兵,张桂燕.中药专业中药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J].药学教育,2006,(05):25-27.

浅析现代中药鉴定方法 第7篇

关键词:现代中药,鉴定方法,中药品种,质量

目前临床上对西药的依赖性很强, 但由于大多数西药是合成制剂, 有些疗效强的药品其副作用也较多, 对人体的伤害很大;反观中药则不然。中药讲究“辨证施治、固本培元”的治疗法则, 对慢性病和突发性传染疾病的治疗效果比西药好, 正确应用中药临床上不会出现常见的副作用。因此, 市场上对中药品质要求越来越严。中药的原材料基本来自于动物、植物、矿物等自然界产物, 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 可能同一地域的同种原材料其质量存在差异, 且中药材对这种质量的差异要求有严格的规定, 如果让假劣药物流入医院, 轻则影响治疗效果, 重则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 必须对中药的采购、验收进行严格鉴定。虽然传统经验和方法可以初步判定药材真伪优劣, 但现在药材制假参伪技术日新月异, 制假参伪现象日益严重, 传统方法很难对其进行精确判别。只有结合新的科技手段对中药材进行鉴别才能防伪杜劣, 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1 中药传统鉴定方法

中药的传统鉴定方法和中医的诊疗方式基本大同小异, 将“望闻问切”换成了“望闻尝切”。自古就有神农尝百草的典故, 随着后人的不断积累和改进, 各种以人工鉴定为主的中药传统鉴定方式被一直传承和沿用至今。

2 中药现代鉴定方法

由于中医在其发展历程中受到过严重的冲击, 所以中医学及中药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停滞状态。自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加大了对中医中药的扶持力度, 在各地兴建专门中医学院的基础上, 还选择适合中药培育的地方, 兴建了国家级的中药材种植 (养殖) 基地, 一大批以中药为原材料的制药企业也逐步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的舞台, 一个由国家、地方、企业和专业学术研究机构共同组建的中药鉴定体系正式启动运行。这些机构利用高科技手段解决了中药材鉴定中传统方法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 逐步实现了中药材定性定量的科学鉴定工作。

2.1 显微鉴定

显微鉴定适用于粉末状中药材及其制剂, 是鉴别药材真伪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法, 具有一定药理知识的中药师易熟练掌握, 也能确保其准确性。其比较适用于较大量的中药材原材料, 且比传统鉴定方法中的“望”要观察得仔细, 利用显微镜深入到中药的细胞结构进行鉴定。三七等中药材利用这种方法鉴定较多, 三七对咯血、吐血、便血、崩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有很好治疗效果, 但其入药时基本是研成细末使用, 难以确保其真伪和质量。为了保证三七的质量和临床疗效可以利用显微镜进行鉴定, 通过对样本的比对检查出三七的粉末特征。另外, 三七也有“假人参”一说, 利用显微鉴定技术可以很清楚地区分二者之间组织结构的差异, 比简单的人工鉴定精准度要高。

2.2 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鉴定

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鉴定是指直接分析药材的基因来鉴别药材的所属, 这种方法虽然在中药鉴定上被正式开始启用的时间不长, 但是由于检测成本较低且比其它方式较简单, 对药材的影响亦最小, 也是所有中药现代鉴定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利用这种方法鉴定最常见的药材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 其入药部位是根, 是很好的补血、活血及润肠药物。我国种植和使用当归的历史较长, 文献记载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唐朝, 由于其生长环境多处在较干旱的地区, 药材表面较为粗糙, 用显微鉴定技术效果并不理想, 用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来鉴定可以直接将已知的当归DNA序列与样本药材的序列相对比, 一步到位鉴定出其品质。

2.3 理化鉴别法

理化鉴别法是指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方式对药材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进行鉴别。无论是物理方式还是化学方法, 都会对药材造成一定的不可修复损伤, 一般情况下只适用于形状相似且在显微鉴定技术下没有明显特征的药材, 只能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分析出不同化学成分之后确定检材的真伪。由于全国各地都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 加之利益的驱使, 制造贩卖假药劣药情况时有发生。一旦甄别不当, 让伪劣药品流入临床, 不仅影响临床疗效, 而且还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损伤, 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不能确定其真伪时往往采用理化鉴别法进行鉴定。

2.4 电脑图像分析法

电脑图像分析法是借助高科技电子产品完成对中药材的鉴定工作, 原理是利用CCD成像技术将药材的体积等外观参数进行综合分析, 对于已知中药材的大批量检测和鉴定有较大帮助。虽然这种方法实际应用起步较晚, 但是由于电子产品的科技含量较高, 且受检环境影响因素较小, 所以目前实际使用较多。电脑图像分析法只能对药材的外观进行细化分析, 对于药性的鉴定还存在着条件限制, 因此多被用于中成药制药厂的原材料检测。这种技术与传统的人工鉴定技术从速度上进行比较, 提高了十几倍的工作效率。利用这种方法鉴定较多的是山茱萸等, 山茱萸对降血糖有明显的疗效, 据最新的研究发现山茱萸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尽管其药用价值很高, 但由于其在种植过程中主要采用嫁接繁殖, 并且受角斑病、炭疽病及蛀果蛾等病虫害影响较大, 所以成品在入药前的鉴定非常重要, 通过电脑图像分析法能迅速、准确地判定出药材的完整度以及是否适合入药。

2.5 紫外光谱分析法

紫外光谱分析法是指利用中药所含组分的不饱和程度及含量的差异导致其紫外线吸收曲线的变化来鉴别中药。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鉴定两种外观极为相似且不能单纯用显微鉴定法明确确定其所属的中药材, 其中以怀牛膝与红牛膝的鉴别最具有代表性。二者都属于苋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但怀牛膝与红牛膝相比, 无论是药用价值还是药效都要强, 因此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 因同属同科都具有条子粗壮、油性多等特点, 所以显微鉴定不能明确的区分其差异, 用DNA分子遗传标记鉴定又耗时太长, 用紫外光谱分析法则能较好地将两者区别开来。

2.6 色谱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反映的是药材提取物的化学组成及含量情况, 其特点是分离性强、分析速度快、定量准确, 能快速地反映出同批次中药材中较细微的差异, 其劣势是对药材有损伤且消耗成本较高, 目前特别适合在实验室检测药材。色谱分析法大致分为三种方式:一是薄层色谱, 利用理化分析的基础手段, 对中药的特定组成分析比单纯的理化分析要精准。黄芪等药材常用该方法, 由于野生黄芪被列为渐危品种, 属于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所以目前市面上销售的黄芪基本上都是人工种植, 对肾病、肺病治疗效果都十分明显, 用薄层色谱分析法能快速检测黄芪甲苷的含量。二是气相色谱, 主要针对含有挥发性中药的鉴定。三是高效液相色谱, 主要针对不同产地、不同采集时期的同属种中药品质的鉴定。高效液相色谱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专属性强、检测误差小, 现在所有药厂、市级食品药品检测机构、高校、科研院所都配备有高效液相色谱仪;药典将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大多数药物主要成分检测必备仪器, 同时还可以和质谱及其他仪器联合使用, 提高使用效益, 拓展检测方法, 扩展应用范围, 这是未来中药鉴定领域一个拓展的重点方向。由于这些色谱分析法相对较为复杂、检测时间长, 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3 中药鉴定未来发展方向

中药鉴定未来发展基本上遵从“继承和发扬固本”“开拓和创新优先”的原则, 尽量依托现代高新技术进一步改善中药鉴定方式, 特别是利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和DNA分子分析技术, 加快编撰动植物中药材的DNA序列工作, 加快改善矿物质中药材的量化提纯工序。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新技术、新设备、新仪器、新成果的运用, 将会促进中药鉴定措施改进和方法改良, 解决中药材鉴定的“瓶颈”问题, 为中成药的批量生产提供优质的中药材, 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更是为弘扬中医中药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能让更好的中药及中成药服务大众、造福民众。

参考文献

[1]陈士林, 庞晓慧, 姚辉, 等.中药DNA条形码鉴定体系及研究方向[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 13 (5) :747-754.

[2]周云, 臧恒昌.近红外分析技术在中药鉴定及含量测定方面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 2009, 11 (1) :72-74.

[3]楚楚, 颜继忠.“探究式”教学法在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14) :66-67.

中药饮片干燥方法集锦 第8篇

1、自然干燥

自然干燥是指把切制好的饮片置日光下晒干或置阴凉通风处阴干。《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就有“……阴干暴干, 采造时月, 生熟, 土地所出, 真伪新陈, 并有各法”的记载。晒干法和阴干法都不需要特殊设备, 如水泥地面、药匾、席子、竹晒垫等均可应用, 且具有经济方便、成本低的优点。但本法占地面积较大, 易受气候的影响, 饮片亦不太卫生。一般饮片均用晒干法。对于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较多, 及色泽鲜艳和受日光照射易变色、走油等类药物, 不宜曝晒, 通常采用阴干法。一般药物的饮片干燥传统要求保持形、色、气、味俱全, 充分发挥其疗效。

2、人工干燥

人工干燥是利用一定的干燥设备, 对饮片进行干燥。此法的优点是不受气候影响, 比自然干燥卫生, 并能缩短干燥时间。近年来, 全国各地在生产实践中, 设计制造出各种干燥设备, 如直火热风式、蒸气式、电热式、远红外线式、微波式, 其干燥能力和效果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这些干燥设备正在推广和不断完善, 适宜大量生产。人工干燥的温度, 应根据药物性质而灵活掌握, 一般药物以不超过80℃为宜, 含芳香挥发性充分的药材以不超过50℃为宜。干燥后的饮片需放凉后再贮存, 否则, 余热能使饮片回潮, 易发生霉变。干燥后的饮片含水量应控制在8%~12%为宜。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探讨 第9篇

1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现状

中药具有多种较为复杂的组成成分, 而其疗效也是其所含多元化的活性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 我国质量控制体系对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外观鉴别、性状检查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在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面, 现行的用1~2种化学成分表征中药质量的质控方法, 不能体现中医药学的整体理念和思维体系, 同时也无法表征中药制剂的物质基础和化学成分群的整体性和复杂性, 从而无法使产品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 严重影响中药的临床应用, 制约了中药新药创制和产业的发展[1]。因此, 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对中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也已经成为中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

2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热点

随着分析手段和方法的飞速发展, 中药分析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近年来, 随着我国中药科技和检测仪器、技术的发展, 中药的有效成分研究、中药的质量评价体系已由单一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检测体系, 向与药效和毒性相关的多指标、多组分检测体系发展。

2.1 中药化学指纹图谱

中药化学指纹图谱通过药材中各色谱峰的峰面积或峰高比值来确定样品中化学成分的相对量, 并结合数理统计方法通过相似度的比较来评价中药材或制剂质量的优劣。它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与数量, 尤其是在现阶段有效成分大部分未明确的情况下, 能较全面地反映中药内在质量。化学指纹图谱包括光谱、色谱和其他分析方法建立的用以表征中药化学成分的特征的指纹图谱。

2.1.1色谱指纹图谱:色谱指纹图谱包括薄层色谱 (TLC) 、气相色谱 (GC) 、高效液相色谱 (HPLC) 及毛细管电泳 (CE) 指纹图谱等。色谱具有很强的分离效能, 且能够与多种检测器联用, 可在实现色谱分离的同时分析获得各种波谱信息以实现物质的定性定量。目前, 色谱已成为中药指纹图谱分析的主要手段且应用于中药的真实性鉴定近年来也逐渐增加。

2.1.2光谱指纹图谱:紫外光谱 (UV) 其紫外吸收的特征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药化学成分的差异, 常可用于真伪品的鉴别。但由于其对混合物的鉴别专属性较差, 分辨率低, 因此相对于其他方法应用较少。红外光谱 (IR) 是由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 其具有高度的特征性。而近红外光谱 (NIR) 法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它能利用样品的NIR信息, 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达到对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目的。采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法, 建立川芎、白芍及药对川芎、白芍挥发油的IR, 该方法能直接、快速、准确地测定样品的FT-IR图谱, 直观地揭示两者配伍后的化学特征。

2.2 中药谱效关系指纹图谱

目前, 将化学指纹图谱所体现的化学成分与药效信息建立相关性的谱效关系研究是传统化学指纹图谱的有效补充, 实现了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向中药药效组分指纹图谱的转化[2]。中药谱效关系研究弥补了目前以化学指纹图谱控制中药质量时与药效脱钩的不足, 可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更为有效的科学数据。对注射用丹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排查, 通过动物实验从总体上证实样品的毒性存在批间差异, 尝试通过现代的仪器分析方法结合动物毒性反应来锁定导致不良反应的组分, 保证药效结果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的一致性, 即通过谱毒学研究达到最终建立中药及其制剂完备的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

2.3 中药代谢指纹图谱

药物进入人体后会经过一系列的生物转化过程, 在体内真正起效的成分可能是原型化合物也可能是其代谢产物。因此, 中药代谢指纹图谱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经研究发现, 一些中药不同批次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差异明显, 而进入体内后由于成分相互间的转化, 代谢指纹图谱却趋于相近。

2.4 多维色谱及联用技术的应用

由于各种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具有各自的局限性, 且不同的指纹图谱, 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药物的信息。因此, 综合利用多种图谱, 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关联检测数据库, 确定可用于样品质量控制的模式, 通过模式识别技术进行整体分析、分类和描述来对未知样本进行识别的方法能够更准确、更全面、更科学地对中药材及其制剂进行质量评价。

2.5 分子生物学技术

通过基因工程的分析手段来获得中药的DNA指纹图谱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的、准确的分子标识中药鉴定方法[3]。DNA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鉴别、分类、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是目前最令人鼓舞的进展之一, 其中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 标记是构建中药指纹图谱的新方法, 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特别在药用植物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应用RAPD技术有效地鉴别了绞股蓝和其伪品乌蔹莓, 本研究克隆得到的一段绞股蓝DNA序列, 为绞股蓝的品种鉴定、辅助选择育种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3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

中药发挥药效作用是其多组分以多靶点、多层次对机体代谢网络中某些环节作用的一个综合结果。因此, 对中药质量的评价和控制一定要真正反映其“内在”、“综合”的质量。目前, 化学指纹图谱用于中药真实性鉴别方面已有一定进展, 但是这种中药质量优劣的评价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 应以色谱指纹图谱为核心对中药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包括中药各化学成分信息的获取、药效的相关性研究、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综上所述, 只有同时做到以上几点, 才能期望真正实现中药质量的可控、安全和有效。

关键词:中药方法,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 刘睿.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执业药师, 2013, 10 (3) :37-42.

[2] 李波, 朴晋华.中药生物活性质量控制的思考[J].中国药品标准, 2012, 13 (1) :5-8.

谈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 第10篇

1 当前普遍存在的几个服药误区

本院门诊中药房坚持开展药师咨询服务, 工作中发现患者对如何服用中药汤剂十分关注, 但普遍存在几个误区。如大多数患者认为服药时间无关紧要, 有的认为只要喝得下, 什么时间喝都可以, 有的则认为凡是中药都是饭前喝好, 吸收完全;对服药温度认为以温服为好, 2~3次/d。对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服药后的护理等知识更是缺乏。可见患者对正确服用中药汤剂的相关知识了解是不全面的, 有待加以指导和规范, 使其合理使用。

2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

2.1 服药时间

适时服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 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 《汤液本草》说:“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 食气消则服药, 药气消则进食, 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秉承于此, 笔者认为, 无论饭前、饭后服药, 均应间隔1 h左右。《本草纲目》记载“病在胸隔以上者, 先食后服药, 病在心腹以下者, 先服而后食, 病在四肢血脉者, 宜空腹而在日, 病在骨髓者, 宜饱满而在夜”。表明服药时间与患病部位有关[1];此外还应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的特性, 选定最佳的给药时间。

2.1.1 餐前服

为了充分发挥药液对胃肠道的局部作用, 同时避免食物对某些药液吸收的干扰, 使药力速达病所, 一般汤剂大多在饭前服用, 如补益药、利气药等, 另泻下药、通便药及作用于四肢血脉的药, 宜空腹时服, 利于药物迅速进入肠内, 并保持较高浓度, 而迅速发挥药效。

2.1.2 餐后服

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汤剂, 餐后服可减轻脾胃损伤, 同时可减慢胃排空速率, 使药液缓慢而均匀地到达肠道吸收部位。如消食化积药、利导药等;如病在上焦 (心、肺部) 的, 宜饭后服, 使药力停留更久;含毒性较大的汤剂, 应饭后服药, 以免吸收太快而发生毒副作用。

2.1.3 睡前服

凡镇静、补心安神的汤剂, 须睡前30~60 min服药, 使适时入睡;缓下药宜睡前服, 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治疗哮喘的药物宜睡前服;此外, 如治疗病在关节、腹背等疾病, 也宜临睡前服用。

2.1.4 隔夜服

驱虫药睡前服1次, 第2天早晨空腹再服1次, 使药力集中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2.1.5 其他

急性病应立即服药而不拘时间, 昼夜频服, 使药力发挥持续以维持疗效;治疟药宜发作前2 h服用;治妇女经血病的应在月经来潮前5~7 d服药;涩精止遗药应在晚间服用1次。

2.2 服药次数

一般汤剂, 1日1剂, 2~3次, 每次服用200 ml。

2.2.1 顿服

指多量一次服完。常用于重症和胃肠道患者及病在身体下部者, 如通便药、活血化瘀药。

2.2.2 频服

指分数次频频慢饮或代茶饮, 如治疗咽喉疾病的、呕吐不止的均可频服, 以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正常剂量;生津止渴药, 可代茶频服。

2.3 服药剂量

2.3.1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性别、地域、发病时间

对年轻体质强壮、初起或急性病患者, 剂量宜大;对年老、体质虚弱或久病患者, 因正气已虚, 用药剂量宜少;儿童用药剂量一般50~100 ml;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 剂量不宜过大;冬季、北方严寒地区, 使用发汗药剂量易大。

2.3.2 根据药物特性

滋补类药, 剂量不宜过大;服用发汗药、泻下药, 如药力较强, 应适可而止, 一般得汗得泻即可停服;对呕吐患者的药量要小, 以免胃气上逆;使用峻烈或毒性较大的药物, 宜先少量服用, 而后逐渐加量, 取效即止, 不可过量, 以免中毒或损害人体正气。

2.4 服药温度

2.4.1 温服

汤剂一般采用温服法, 温服能和胃健脾。服辛温发汗解表、活血行气之剂, 需要热服以助药力。

2.4.2 冷服

清热、解毒、祛暑之剂皆宜冷服, 以利药效。

3 服药时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系指患者在服药期间, 对某些食物不宜同时进服, 俗称“忌口”。《本草纲目》有“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 油腻羹, 腥臊陈臭诸物;不可多食生蒜, 胡荽, 生葱, 诸果, 诸滑滞之物”之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腥膻不易消化的食物, 以及具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按照疾病的辨证属性, 凡寒性病患者, 温热服药后应忌生冷及寒凉饮食;热性病患者, 冷服药后需忌辛、辣、烟、酒及其他热性食物;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服人参等滋补药时忌饮茶;高热、脾胃虚弱患者应忌食油腻、油炸、冷寒固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肝阳上亢、头昏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服用镇静安神类中药时, 忌食辛、辣、酒、咖啡及浓茶等具有兴奋神经作用之品;肾炎及水肿患者则应忌食高盐类食物[2];患哮喘、过敏性皮炎、肝炎、疮疡的患者应禁食鸡、羊、猪头肉、鱼、虾、蟹、韭菜、发菜等食品;此外, 常山、蜂蜜忌葱;人参忌白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等[2,3]。

4 服药后的护理

服发汗药后即需安卧, 服辛温发表药宜盖被取微汗, 而服辛凉发表药则不宜捂被, 且凡服发汗药者, 只宜取得通体微汗, 不可大汗淋漓, 若发现服药后汗不出者, 可加服些热开水或热稀粥, 以助药力;服催吐药如出现吐而不止者, 可食些姜汁、冷稀粥或饮凉开水[4]。患者服药后还必须注意自身一些变化, 如观察自己的排泄物、分泌物等, 这样有利于帮助医生了解临床疗效, 加速患者康复。

5 讨论

中药汤剂服药方法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服药方法正确与否, 可以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由于患者的病情和病变部位不同, 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 采取针对性的服药方法。

作为中医药工作者必须学习古人的服药经验, 掌握各种服药方法的规律, 在实际工作中加以灵活运用, 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同时还应在临床工作中指导患者正确服用汤剂, 向患者多宣讲, 普及相关知识。尤其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浪潮中, 发挥药师职能,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提高服务质量, 更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

摘要: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在中医临床治疗过程中很重要, 可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为正确掌握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 以确保疗效, 现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服药误区, 笔者从服药时间、次数和剂量、服药温度、服药时的饮食禁忌、服药后的护理等几个方面阐述中药汤剂的正确服用方法。

关键词:汤剂,服用时间,服用剂量,服用次数,服用温度

参考文献

[1]李红.合理服用中药汤剂方法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07, 21 (11) :3063.

[2]常明荣.服用中药必须注意饮食禁忌[J].齐鲁药事, 2009, 28 (10) :630.

[3]周睿娴.中药汤剂的正确煎服方法[J].中国药业, 2008, 17 (18) :62.

论中药的不同炮制方法与药效关系 第11篇

【关键词】 中药;炮制方法;药效影响

1 前言

中药的炮制是以中药的理论为依据,根据中药的自身性质、制剂的异同要求以及辨证用药的需求而进行采用的一种制药技术。加热作为中药炮制的重要途径,其中的煅制与炒制受到广泛应用。多数的中药经过炒制后,能有效杀酶保苷,比如芥子或者牛蒡子等;煅制通常被用于处理化石类的药物、矿物药以及动物甲壳,使其质脆并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白矾经煅制后,其燥湿及收敛的作用增强;川乌与草乌经过加热及煮制后,能降低其毒性等,这些炮制方法有效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此外,中药经过辅料的炮制后,在功效、气味以及毒副作用等方面均发生相应的变化,有效发挥药物的疗效。中药的炮制除炒、煅等方法外,还有煮、蒸、烊以及焙等,这些方法均能有效的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中药的炮制方法多种多样,笔者对此进行简单的介绍,以下就是中药的几种炮制方法。

2 中药的炮制方法

2.1 火制 中药的火制主要是将药材直接或者间接的放到火上并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火制法受到广泛应用,其目的在于使质地坚硬的药材变得酥脆,方便于制剂,使难以煎出成分的药物易于发挥药效,以防药物发霉。除此之外,对于少数有毒或者药性较猛的药物,可通过火制后降低或者消除其毒性及副作用。

2.2 水制 中药的水制主要是将药材通过水洗或者浸泡的方式进行处理的一种途径,其目的在于保持药物的干净整洁,以及使植物类的药物变软,便于切片。此外,中药经水制后,有助于矿物类的药物质地细腻与纯净,以及有助于药物毒性的降低。水制法主要有:洗、浸、渍、水飞以及淘等项目。其中洗,主要是利用清水对药物进行快速的洗涤,便于除去上浮的杂物以及下沉的赃物,并及时的将其捞出晒干,作为备用。除了部分易溶或者较难干燥的叶、花、果以及肉类等药材外,大多数的药材均需通过淘洗。

2.3 水火共同炮制 在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较常见的方法为水火共制,其主要包括煮、蒸以及掸等。其中煮主要是利用清水或者液体等辅料结合药物一同加热的方法,比如酒煮、醋煮芜花以及黄岑等。而蒸主要是通过水蒸气或者隔水进行加热药物,其中清蒸是不加辅料,而加辅料的则为辅料蒸。中药加热的时间取决于其炮制的目的。若需改变药物的气味或者药效的,则应蒸的时间较长或者反复蒸晒,如蒸何首乌。另外,若需药材软化以便切制的,则应对其透心进行蒸制,使其变软,如蒸厚朴或者蒸茯苓等。

3 中药的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3.1 中药的炮制影响着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作为一种中药的机体作用趋势,其是中药的客观实质,同时也是经炮制后能有效的改变中药作用的一种趋势。比如砂仁经过盐炙后,能下行温肾,有效治疗小便频数。生大黄虽苦,但生用可驱寒,具有清理肠胃以及泻火通便等功效。此外,经过黄酒的炙治后,能清热解毒,驱除炎热等等,这些均是中药在进行炮制后,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3.2 改变药物的成分以增强其药效 中药的炮制能改变药物的成分,从而增强药物的作用。比如生用大黄具有泻下的功效,其泻下的成分主要是蒽甙。大黄的蒽甙成分经过炮制后,将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其含量,具有较强的抑菌功能。大黄抑菌的成分是蒽醌衍生物,其中主要以大黄酸、芦荟大黄素以及大黄素等的作用最强。大黄的炮制将对各种细菌具有程度不一的抑菌功能,比如链球菌、葡萄菌等,这些细菌受到的影响较大,大黄炮制的抑菌原理为抑制糖代谢产物以及菌体糖的氧化脱氢过程,是抑制核算及蛋白的合成。因此,应将生大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其生用有助于泻下治疗,并且大黄经过炮制后,能更好的抵抗细菌。

3.3 有效降低了药物的毒性及副作用 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的人均认为中药无毒,认为服用中药是安全的。另外,已有大量的中药制剂被用于西药减少副作用的备选药物中。中药的毒性未受到人们的关心及重视,其多以保健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的形式出现在国外市场上,因此,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应对其进行炮制以降低其毒性及不良反应。比如,半夏辛温是一种毒性药物,生用则会刺激咽喉,对其进行炮制后,将有效降低其毒性并缓和其药性。再比如,通过采取大黄片进行酒炙,大黄的味道虽苦,但能驱寒归胃、肝、脾以及大肠等。生的大黄气味较重并且浑浊,久不散去,服用后直达下焦,其泻下的作用比较强烈,具有泻火解毒以及攻积导滞等功能。

3.4 利于贮存药物 中药的加热有助于药物的贮存。利用沸水来煮杏仁,将使苦杏仁的酶性发生变化,防止药效成分的分解与流失,利于药物的长期保存。此外,加热中药还能有效杀灭虫卵及细菌,也便于药物的贮存。因此,我们应积极研究中药的炮制方法,便于中药的贮存。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中药越加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当代人追求返朴归真,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要求越来越高。中药的炮制方法种类繁多,其中火制、水制以及水火共制等尤为突出。中药经过炮制后,对其药效有重要的影响。其改变药物的成分,从而增强了药效的作用,其不仅有利于脾胃的健康,而且还能降低有毒药物的毒性,缓和其药性。此外,中药的炮制有利于药物的长期贮存。因此,我们应积极研究中药的炮制方法,并认真分析其与药效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朱晓红.常用几种盐制中药炮制方法的改进[J].中国实用医药,2010,(17).

[2]景国际.浅谈临床医师对中药炮制认识的重要性[J].北京中医药,2009,(08).

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初探 第12篇

1 上好第一堂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对引导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堂课, 教师首先应自我介绍, 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办公室位置等告知学生, 以便学生有问题及时联系;其次, 教师应提及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学生能学到什么, 这些知识对其职业生涯有何帮助, 相信这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在此可以讲述我国药材的概况、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标准,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需快速识别多少种药材, 毕业后可获得何种证书, 可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等内容;再次, 还要提到中药鉴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 主要以观察、描述、比较、分类等为学习方法, 每个学习方法又可细细讲述, 如观察法, 我们可以观察药材的性状、大小、颜色、质地、折断面等, 学习方式主要以分组实训、合作学习、自测互测为主;最后, 还应告知学生本门课常用的一些参考文献及资料, 如中国医学中文核心期刊及大型工具书等, 让其通过文献调研结合实践调研, 从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药的性状鉴别内容抽象, 课本上性状鉴别的文字描述内容枯燥, 学生也不能形成直观印象。借助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将药材的图片、动画等演示给学生, 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但这还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为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中药鉴定学的实践课程必须与理论课程糅合起来, 应将药材实物引进课堂, 在上理论课之前准备好本节课所讲药材, 将学生按人数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在上课时将药材发给学生, 每组一套。除药材外, 还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小实验, 如秦皮、猪苓、茯苓、苏木的水试等, 这些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活跃课堂气氛。当然, 在药材准备时应注意, 不能将有毒药材随意发放给学生, 应封闭容器, 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对于一些特别小的药材, 如种子类药材等, 要准备放大镜, 以便学生观察对比。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 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 可先讲完某些特点, 让学生找出其特征;先不告诉药材实物名称, 讲完理论知识之后, 让学生经小组讨论后确定药材实物的名称, 说出其特征;可先在黑板上写出这些药材名称, 让学生自己对照课本进行鉴别, 经过自主鉴别、小组讨论, 确定鉴别结果, 每组选出学生代表讲解鉴别要点;最后, 教师给予评价和补充, 并对每组鉴别结果打分作为平时成绩。这些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强调了团队合作中应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加了师生互动, 提高了学习效率。上课时也要注重相关药材目前的市场情况讲解, 与时俱进, 如冬虫夏草为何价格昂贵, 国内外有哪些研究进展, 为什么要对其进行资源保护, 市场上常见的伪品有哪些等。这些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其视野, 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3 定期实践考核

中药鉴定学学习内容繁多, 学生很容易将知识点相混淆, 为加强学习效果的巩固, 我们需定期对所学内容进行考核。实行小组考核式, 即每组学生对应一组药材, 每味药材编号, 试卷上有对应的编号, 学生依次将名称写在编号之后。各组同时考核, 轮换组别答卷。在此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考试时间, 严防作弊。实训时有些学生会将药材名称写在瓶子、桌子、饮片上, 教师应予以防范。一般每3周考核一次, 确定每次考核的及格线和打分标准, 将成绩记录在册, 作为实践考核成绩。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主要课程, 作为学习中药鉴定方面的开路人, 我们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其用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更应注重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教学过程中, 将药材实物引入课堂,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 将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教学效果, 也增强了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2]。采取定期实践考核的方式, 可以强化学生对药材性状特征的掌握, 加强知识点的巩固,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 结合实际教学经验, 将药材实物引进课堂,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定期实践考核,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中药鉴定学,理论与实践,实践考核

参考文献

[1]康廷国, 闫玉凝, 吴德康, 等.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1.

上一篇:体育观众下一篇: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