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患者范文

2024-05-30

疟疾患者范文(精选10篇)

疟疾患者 第1篇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 65岁, 因“持续高热1 d”于4周前入院, 最高温度39.6℃, 自述2周前曾前往非洲援外工作, 当地有疟疾流行情况, 有蚊虫叮咬史, 血涂片疟原虫检查检出疟原虫, 诊断为间日疟。经氯喹、蒿甲醚足量、全程连用5日治疗后, 至第6天起血涂片疟原虫检查未再查见疟原虫, 肝功能、血常规等理化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痊愈出院。2周后此次患者以“发热、伴关节酸困2 d”再次入院, 最高体温38.9℃, 血涂片检出恶性疟原虫。诊断为恶性疟疾。给予抗疟疾、保肝等规范的抗疟疾和对症治疗后, 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外周血涂片未找到疟原虫, 患者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隔离与防护

对患者采取了严密的虫媒隔离措施。将患者安置于单独的病房, 病房内温度适宜, 门口悬挂“虫媒隔离”提示牌。病房窗户安装有纱窗, 24 h持续点燃蚊香片, 告知患者应卧床休息, 减少活动, 严禁离开病室, 禁止探视人员进入, 病房内所有物品专用。每日定时开窗通风, 定时对地面和床单元进行清扫、消毒。出入患者病房的医护必须戴工作帽子、口罩、手套、穿长袖工作服、长裤和及工作鞋, 在颈部、袖口等皮肤裸露处涂抹风油精, 以防蚊虫叮咬;接触患者后注意洗手。

2.2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的精神、神志、尿量、尿色、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严密观察热型及体温的变化, 并做好记录;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心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皮肤的色泽、有无瘙痒等。

2.3 高热护理

恶性疟疾常以高热为主要特点, 该患者最高温度为39.6℃。根据病情给予氧气持续低流量吸入, 床旁持续心电监测等。嘱患者多饮水, 必要时静脉补液。给予全身温水擦浴, 凉毛巾敷头、头枕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禁用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等, 以预防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发生[3]。大量出汗时在床单上加铺一层大浴巾以利于吸汗, 并及时更换衣服、床单、被单, 更换的衣服应选用棉质品。寒颤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2.4 心理护理

在疟疾的护理过程中, 心理护理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患者对疾病缺乏认识以及隔离措施等使患者产生紧张、孤独、焦虑、恐惧。护理人员应耐心地与患者进行交流, 给患者讲解疟疾疾病病因、治疗及预后的相关知识, 告知患者疟疾系疟原虫感染所致, 对抗疟原虫有特效药, 疟疾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据文献[4]报道, 心理护理还有助于大脑皮层神经系统机制的恢复, 引起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相应变化, 从而调动了自身的免疫机制, 达到治疗的目的。另外, 护理人员在做各种治疗和护理时要相对集中, 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2.5 饮食护理

由于患者高热导致体内水分丢失过多, 为保证电解质平衡, 给予饮食指导, 鼓励患者注意补充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少量多餐, 以保证足够的热能供给, 尤其多进新鲜蔬菜及含钾高的食物, 以防低钾、低钠的发生。

2.6 药物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治疗疟疾常应用氯喹和青蒿素衍生物, 如蒿甲醚等。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药物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服用氯喹时嘱患者饭后服用, 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同时应特别注意观察循环系统的变化。因氯喹过量可引起心动过缓、心率失常及血压下降。当发现患者出现药物反应时, 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2.7 基础护理

保持皮肤、口腔的清洁。勤翻身、勤更换, 保持皮肤清洁。刷牙选用软毛牙刷刷牙或生理盐水棉球清洁牙齿, 以防发生口腔感染, 口唇干燥时涂唇膏。

3 讨论

疟疾传染性强, 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虫媒传染性疾病, 病情重, 死亡率高。在疟疾已经控制或基本消灭地区, 输入性疟疾已经成为新出现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5]。因此, 对疟疾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对疟疾患者的细心观察, 精心的个性化的护理对疾病的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输入性恶性疟疾的护理措施。方法:对输入性疟疾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结果: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外周血涂片未找到疟原虫, 患者康复出院。结论:细心的观察以及全面、个性化的护理对治愈疟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输入性,恶性疟疾,护理

参考文献

[1]孔莉, 王霞.维和二级医院六例恶性疟疾患者的救治护理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18) :54-55.

[2]朱民, 江西均, 蔡黎.上海市668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 2010, 10 (8) :988-989.

[3]江春霞, 周娜.维和医院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1) :71-72.

[4]陈晨.维和二级医院疟疾患者心理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14) :282-283.

用肥皂对抗疟疾 第2篇

But now, Moctar Dembele, who is from Burkina Faso, and Gerard Niyondiko, from Burundi, innovate a soap that could help reduce the devastating impact of the life-threatening disease, which is spread to humans through the bites of infected mosquitoes.

The soap is dubbed as “Fasoap” which is made from shea butter, essential lemongrass oil and other ingredients. The innovation was awarded the $25,000 Grand Prize in the Global Social Venture Competition (GSVC), in April.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an entry from Africa has won the competition.

"After using the soap, it leaves on the skin a scent that repels mosquitoes," says Niyondiko, who studies with Dembele at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 Ouagadougou, the capital of Burkina Faso.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bout 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at risk of malaria. Malaria killed an estimated 660,000 people, mostly among children under five years old, in 2010, 90% of which occurred in sub-Saharan Africa.

Besides its high toll on human life, malaria also causes a heavy burden on economies. Household budgets are being squeezed by doctors' fees and treatment fees; marginalized communities loss productivity or income because of the disease; state funds are being drained because of the maintenance of health facilities and researches.

Niyondiko says their soap will help address all these issues. "In our country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lives below the poverty line," he explains, adding that most people can't afford to regularly buy medicines and products such as anti-mosquito creams, sprays or protective nets.

The team is now working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oap through clinical trials, with the aim of entering the market by 2015, starting from Burkina Faso.

"Our goal is that our soap is widely distributed to reach the largest possible number in sub-Saharan Africa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affected by malaria," says Niyondiko. "This is to say that NGOs, companies will be our potential custom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our products. After the victory obtained at Berkeley there are so many NGOs, companies who spoke to a partnership with us in order to distribute our soap in different parts, even outside Africa."

"It is a feeling of joy and pride for us and for Africa in general," says Niyondiko of their win. "It also shows that in Africa we are not back(ward) and that Africa's problems can be solved by Africans themselves."

疟疾患者 第3篇

1 临床资料

从2011年5月~2012年10月, 分别通过云南瑞丽检疫局、广州检疫局及广西检疫局, 并与当地疾病控制中心合作, 采集疟疾确诊病例58例, 其中男50例, 女8例, 年龄16~55岁, 平均年龄36.3岁;包含恶性疟10例, 间日疟13例, 混合疟7例, 未知类型疟疾28例。同时在解放军总医院健康医学中心抽取30例常规化验指标全部正常的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5例, 女5例, 年龄19~43岁, 平均年龄31岁。

2 数据采集及分析

细胞代谢热图像数据的采集所用设备为北京贝亿公司生产的TSI-2000型热断层扫描系统。采集时系统热扫描接收器调至向患者的冠状面图像, 扫描图像完成后对图像进行冻结和保存。从热断层专用软件的数据库TTMdata中, 调出所需细胞代谢热图像进行热辐射值的分析和测量, 并对数据进行归纳比较和初步统计分析。具体数据如下表1、图1所示。



3 病例数据分析

根据所采集确诊病例及对照病例, 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见表2。

数据显示, 在恶性疟、间日疟及混合疟确诊患者中, 普遍出现眼角代谢热增高, 且出现几率很高, 由于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 引起微血管局部管腔变窄或堵塞, 引起局部组织因缺血性缺氧而变性、坏死的病理改变, 在微血管较丰富的区域将出现高代谢热表现, 同时额头代谢热降低。从对照组数据来看, 非疟疾患者及正常人也可出现眼角代谢热增高, 但代谢热数值高于额头代谢热值0.5以上的比例较低, 与疟疾组存在显著差异。正常人由于其他原因, 如熬夜、眼部感染、鼻部疾病及上呼吸道感染, 造成眼角部位局部充血, 也可造成眼角部位代谢热增高, 但与额头代谢热差值一般不会高于0.5, 如以此为疟疾筛查判断标准, 虽然存在23%左右的假阳性率, 但假阴性率较低, 可作为快速筛查指标, 而且TTM检查快速无损伤, 无需抽血, 相比传统筛查方式优势明显[2,3,4]。

4 TTM图像及数据规律

4.1 疟疾TTM图像及数据规律

由于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 引起微血管局部管腔变窄或堵塞, 引起局部组织因缺血性缺氧而变性、坏死的病理改变, 在微血管较丰富的区域将出现高代谢热表现, 在头面部代谢热分布中, 以眼角部位出现高代谢热表现为疟疾特征表现, 通常眼角代谢热值将高于额头代谢热平均值0.5以上。由于人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 颈部淋巴及锁骨上淋巴将出现高代谢热表现 (见图2) 。

5 疟疾病患者面部细胞代谢热图像基本特征模型

通过上述对疟疾病患者细胞代谢热图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初步得到以下, 疟疾病患者面部细胞代谢热图像的分布特征模型 (见图3) 。疟疾病面部细胞代谢热主要分布为4个区, YJ1和YJ2及JLR和JLL分布异常。一般YJ1和YJ2数值基本相同, 一般±0.2℃以内但绝对值>35℃, 并较额头高0.2℃以上并伴有JLR或JLL均高于35℃以上。

6 结果与讨论

从TTM设备筛查疟疾患者面部颈部对比代谢热图像规律的符合性上看, 恶性疟10例全部符合, 符合率100%;间日疟13例12例符合, 符合率92.3%;混合疟7例中6例符合, 符合率85.7%;未确定类型疟疾28例患者22例符合, 符合率78.6%。以上58例中50例符合疟疾头面部代谢热分布特征, 综合符合率86.2%。通过30例疟疾对照组病例中有7例符合疟疾头面部代谢热分布特征, 假阳性率为23.3%。其中体温正常情况下采集符合图像规律14人, 占确证病例的24.1%, 占采集病例的15.9%。相比传统防控手段提高了准确率, 缩小目标人群, 符合口岸人群快速筛查的特点。在今年国境口岸重点防控疟疾的形势下, 取得的成果尤其具有现实应用价值。在实践过程中不仅验证了热断层 (TTM) 技术及设备可以应用于口岸疟疾筛查工作, 同时通过与SARS图像数据规律和甲型H1N1图像数据规律对比, 也验证了一台TTM设备可以同时高效筛查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可行性[5]。

由于口岸传染病排查工作的特殊性, 目前收集的疟疾病例数还不够充分, 疟疾患者的病种也不足, 因此会对疟疾病的面部细胞代谢热图像分布特征分析的精确度有一定影响。但就目前58例的数据看, 其面部代谢热图像的分布特征归一性较强, 因此初步判断随着病例数的增加, 对面部细胞代谢热图像分布特征的影响不会大。通过上述研究工作, 可初步看出疟疾病患者面部细胞代谢热图像具有特异性分布, 根据该分布的规律设计电脑自动特征识别, 可以提高口岸传染病的排查能力, 减轻工作效率, 从总体上提高口岸传染病的排查效率。另外根据上述疟疾病患者面部细胞代谢热图像特征的产生医学机理, 本次研究工作没有进行, 为此建议今后还应从医学机理上研究疟疾病的发病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兴保, 吴观陵, 孙新.现代寄生虫病学[M].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268-273.

[2]吴光煜.传染病护理学[M].1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110-114.

[3]纪爱萍.疟疾伴药物性溶血性贫血1例报告[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0 (03) :118.

[4]王微, 赵春惠, 黄春, 等.螺旋CT, X线胸片和热断层 (TTM) 对SARS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3 (4) :17-20.

疟疾疫苗的研究现状 第4篇

摘要:目前,疟疾仍然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由于疟原虫复杂的生活史,致使疟疾疫苗的研发困难重重。本文综述了当前的疟疾疫苗种类,并且介绍了其中较为先进的疫苗,为今后疟疾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疟疾;疫苗;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77-2

1 研究疟疾疫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疟疾,是一种流行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寄生虫疾病,由携带有疟原虫的雌性按蚊叮咬人体而导致感染。目前,感染人体的疟原虫有五种,分别是疟原虫属中的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2012年,全球受到疟疾威胁的人数就达到了34亿,大约有2亿人感染疟疾,死亡人数达到63万,而且其中大部分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和怀孕初期的孕妇[1]。虽然从2000年以后,非洲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降低,但是由于一些地区长期使用单一的抗疟药物,导致疟原虫出现抗药性,并且有迅速向周边蔓延的趋势,因此就需要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防控疟疾的方法。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David Clyde和他同事尝试研发疟疾疫苗。他们收集经过辐射的恶性疟原虫子孢子,将其注射到志愿者体内,实验结果是部分志愿者接种之后再没有感染疟疾。至此,提供研发疟疾疫苗可行性的确凿依据[2]。早期研发的疟疾疫苗都是通过接种经辐射降低毒性的疟原虫子孢子,来激发人体产生对疟疾的免疫,但是效果并不尽人意[3]。随着分子技术的推广,分子疫苗也融入到疟疾疫苗的研发进程中。通过寻找疟原虫携带的有效抗原,来进行疫苗的研制,相继出现30多种疟疾疫苗,但是都处于临床实验阶段[4]。从2006年起,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会公布有关疟疾疫苗研发进程的汇总信息,以便于疟疾疫苗研究者进行参考交流[5]。目前,疟疾疫苗研发的主要方向有两个:一是降低临床疟疾的发病率,适用于感染疟原虫种类单一或疟疾的重症患者。此类疫苗研究主要针对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疟疾感染;二是阻断疟疾的传播,目的在于保护疟疾流行高危地区的人们,最终根除疟疾[6]。

2 疟疾疫苗的分类

疟原虫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存在两个宿主人和按蚊。在人体内时疟原虫处于无性裂殖阶段,而在按蚊体内时是疟原虫的有性生殖阶段。因此,疟原虫在不同时期的抗原也存在差异,且单一抗原还具有多个表位,这些因素使得疟疾疫苗的研发难度增加[7]。现有疟疾疫苗的分类主要依据是疫苗对疟原虫作用的时期,即疟原虫生活史的哪一阶段而划分的,主要分为三类,红细胞前期疫苗,红细胞内期疫苗和传播阻断疫苗。

2.1 红细胞前期疫苗

此类疫苗的抗原选自疟原虫子孢子或红细胞前期感染疟原虫后的肝细胞。通过抗原激起人体的免疫来抵御疟疾初期感染,防止疟原虫的子孢子进入肝脏或在肝细胞内存活[8]。疫苗研发涉及到的几种候选抗原有CSP,ME-TRAP,CelTOS,LSA等。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疟疾疫苗中,临床实验阶段的红细胞前期疫苗有13种,都是针对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疟疾。其中,仅有RTS,S/AS01E 进入了临床Ⅲ期实验,其余的疫苗大部分都处于临床Ⅰ期实验中[9]。

RTS,S/AS01E是含有NANP表位的重组疫苗,此疫苗的抗原是C端与HBsAg的N端相融合的恶性疟原虫子孢子蛋白(PfCSP),并且在研制过程中向疫苗中加入其公司自主研发的保护佐剂系统AS01。RTS,S/AS01E是在比尔·盖茨基金会资助下由葛兰素史克(GSK)公司研制的面向婴幼儿的疟疾疫苗。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Ⅲ期实验中,分为两个年龄组6~14周婴儿和5~17个月幼儿,在非洲的8个国家设立13个疫苗接种站[10]。2013年10月公布的部分临床Ⅲ期实验结果显示:在5~17个月组中,首次感染疟疾的发病率降低了55.8%,重症疟疾的发病率也降低47.3%。并且在过去的18个月实验里,医院收治疟疾患者的人数也降低41.5%。在6~14周的婴儿组中,虽然首次感染疟疾的发病率降低了30.1%,但是疫苗对于重症疟疾的效果并不明显[11]。在2014年末,世界卫生组织将会得到RTS,S/AS01E临床第Ⅲ期实验的完整结果,有望在2015年正式投入临床应用。

2.2 红细胞内期疫苗

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对于人体是最具有破坏性的。裂殖子入侵红细胞并且大量繁殖,致使红细胞破裂。因此,该期疫苗的靶点就是阻止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从根本上降低疟疾的发病率,对于非洲处在疟疾流行地区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被用于疫苗研制的抗原有AMA-1,MSP3,MSP2,GMZ2等。其中,抗原AMA-1的应用最为广泛,将其重组后与不同的佐剂相配合,可以有效的抑制血液中裂殖子入侵红细胞[12]。在初期临床实验中,MSP3为抗原的疫苗表现出明显的抑制疟疾感染的效果[13]。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处于临床实验阶段的红细胞内期疫苗有14种,均是针对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疟疾。它们分别是EBA175 RII,FMP2.1/AS01B ,GMZ2,GMZ2 field,pfAMA1-

DiCo,P27A,MSP3 field,SE36,ChAd63 AMA1/MVA AMA1,NMRC - M3V-Ad-PfCA,NMRC-M3V-D/Ad-PfCA Prime/

Boost,ChAd63/AMA MVA/AMA1+alhydrogel/CPG7909,PfPEBS,ChAd63 MSP1/MVA MSP1。

2.3 阻断型疫苗

一般此类疫苗作用于疟原虫的配子融合前后,抑制疟原虫有性生殖的同时发挥阻断疟疾传播的作用。现有的此期间可以选择的疟原虫候选抗原有Pfs25,Pfs27,Pfs28,Pfs45等。Pfs25是较为常用的抗原,它属于合子和动合子表面抗原[14]。迄今为止,有性生殖阶段疫苗中仅有疫苗Pfs25-EPA进入了临床Ⅰ期实验[15]。

此外,由于近些年间日疟原虫的感染病例有上升趋势,并且在一些区域出现同时感染恶性疟原虫和间性疟原虫的病例,引起人们对间日疟原虫的关注,间日疟原虫的疫苗研发也被纳入疟疾疫苗研究中。目前间日疟原虫的疫苗ChAd63/MVA PvDBP,已经进入了临床Ⅰ期实验,其所选用的抗原为PvDBP RII。

3 结语

虽然现在处于临床实验阶段的疟疾疫苗已有几十种,但是在疟疾疫苗的研发上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有效抗原的筛选不足。现有的抗原表现出的抗原性并不强烈,致使疫苗的效果不佳,只有部分个体可以得到免疫保护;二是用于疫苗研究的实验模型不够完善,现有的动物实验模型不适合研究疫苗保护的持久性;三是研发出的疫苗普遍存在免疫后的保护持久性不强,产生抗体水平较低。目前仅有疫苗RTS,S/ ASO1E进入临床Ⅲ期实验,其有望成为第一个临床应用的疟疾疫苗,为未来攻克疟疾疫苗研发中存在的问题,获得高效疫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WHO . WorldMalariaReport2013 ,http://www.who.int /

malaria/publications/world_malaria_report_2013/report/en/.

[2] Clyde DF,Most H,McCarthy VC,et al.Immunization of man against sporozoite-induced falciparum malaria[J].Am J Med Sci 1973,266(3).

[3] Rieckmann KH,Carson PE,Beaudoin RL,et al.Letter:Sporozoite induced immunity in man against an Ethiopian strai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J].Trans R Soc Trop Med Hyg,1974,68(3).

[4] Joel GB,Mart in SA.Conquering the intolerable burden of malaria whats new,whats needed: a summary[J].The American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2004,71(2):1-15.

[5] Malaria Vaccine Technology Roadmap, http://www.malariavaccineroadmap.net/pdfs/Malaria Vaccine TRM Final.pdf,2006.

[6] Schwartz L,et al. A review of malaria vaccine clinical projects based on the WHO rainbow table[J].Malar J,2012,11.

[7] 王衣祥,曹诚,马清钧.疟疾疫苗[J].生物技术通讯,2001,12(4): 9-285.

[8] RichieTL,SaulA.Progress and challenges for malaria vaccines[J].Nature 2002,415(6872): 694-701.

[9] Moorthy V,Reed Z,Smith PG.Measurement of malaria vaccine efficacy in phase III trials: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J].Vaccine,2007,25(28).

[10] Leach A,et al.Design of a phase III multicenter trial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he RTS,S/AS01 malaria vaccine in children across diverse transmission settings in Africa. Malar J,2011,10:224.

[11] The RTS,S.C.T.P.A Phase 3 Trial of RTS,S/AS01 Malaria Vaccine in African Infants[J].N Engl J Med,2012:594.

[12] Thera MA,et al. A field trial to assess a blood-stage malaria vaccine[J].N Engl J Med 2011,365(11).

[13] Bang G,et al.Pre-clinical assessment of novel multivalent MSP3 malaria vaccine constructs[J].PLoS ONE 2011,6(12).

[14] Barr PJ,Green KM,Gibson HL,et al.Recombainant Pfs25 protei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elicits malaria transmission blocking immunity in experimental animals[J].J Exp Med41991,174:1203-1208.

[15] Richard L.Shimp Jr.,Christopher Rowe,Karine Reiter,et al.Development of a Pfs25-EPA malaria transmission blocking vaccine as a chemically conjugated nanoparticle[J].Vaccine Volume 31,Issue 28,19 June 2013,Pages 2954-2962.

疟疾患者 第5篇

1 临床资料

患者周玉芬, 女, 年龄34岁, 因发热伴头昏头痛半月, 咳嗽, 恶寒5d入院。入院时查T85.2℃, P97次/min, R23次/min, BP90/60mm Hg, 体检体表淋巴结不肿大, 双肺呼吸音增粗, 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脾脏不肿大, 心脏 (-) , 实验室检查Hb1049/L, WBC6.3×109/L, 血涂片未要检到疟原虫, 胸部X片回报:左下肺炎变 (建议抗炎治疗后复查) 。诊断:左下肺炎, 予以抗炎治疗, 1周后患者出现尿少, 颜面及踝关节浮肿, 咳嗽加重, 急查尿常规:BL03+, PR03+, LEU1+, 体温波动在38~40℃之间, 发热以下午为甚, 微恶寒, 再次涂片查疟原虫, 未查到, 后加用卡氏法, 检出“间日疟”, 即给蒿甲醚针80mg肌注, 口服伯喹、氯喹8d疗法, 患者次日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抗疟药疗程结束时患者咳嗽减轻, 查胸片提示“炎症吸收”, 颜面及双下肢浮肿消退, 复查尿液BLO1+, 出院后随访半年无复发。

2 讨论

疟疾病在全国分布很广, 以间日疟最多, 通过蚊虫传播, 自然条件中的气温、雨量、湿度、树木生长等因素都会影响按蚊的繁殖, 故我国南方多疟疾。疟疾肺炎、疟疾肾炎近期报道发生率为3‰~10‰, 以疟原虫感染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症状为突出的临床综合征, 其机理与疟原虫有毒代谢产物经血循环到达该部位有关, 其相关也有疟疾肝等之说, 其发病机制尤为复杂, 还待进一步探讨。通过该病例, 我们总结出:对于原因不明的发热, 咳嗽, 小便异常, 经抗炎治疗无明显好转, 尤其在出现典型发热时, 应反复查找疟原虫以便确诊, 治疗本病同时治疗并发症。

3 护理体会

3.1 体温观察

该患者入院后因对症滥用降温药, 且按抗炎治疗, 使发热无规律, 热型不易观察, 影响了临床诊断。后停用降温药, 使用物理降温, 每4小时测量体温并记录, 体温呈典型的间歇热, 并在发作前2h使用抗疟药, 病情逐渐好转, 体温正常平稳后观察改为1d2次。同时观察患者的面色, 脉搏、呼吸和血压。

3.2 基础护理

持续发热使患者自理能力下降, 嘱患者卧床休息, 减少活动, 多饮水, 饮食上给于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按医嘱给于静脉输液, 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 鼓励患者早晚用温水漱口, 出汗后协助患者及时更换衣裤, 并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 同时做好防蚊措施。

3.3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抗疟药副作用大, 病人有恶心欲呕, 交代病人进食后再服药, 并做到服药时在场, 在服用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青紫及溶血反应, 及时报告医生, 做好抢救准备。同时严格掌握输液速度。

3.4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入院时误诊, 持续高热不退, 病情无明显好转, 心理负担重, 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针对这些, 我们对患者进行了“个别护理”, 把她当做自己的姐妹, 多关心、多开导, 及时为她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帮她建立起战胜疟疾的信心。

摘要:疟疾病并发其他系统疾病确诊是关键, 通过对患者耐心的观察, 精心的临床护理, 病人痊愈出院。

婴幼儿及儿童疟疾患者胸部X线表现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7月非洲马拉迪省中心医院经末梢血涂片找到疟原虫确诊为疟疾的119例患者, 男性62例, 女性57例, 年龄7 d~14岁, 平均 (6.5±5.4) 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或寒战等疟疾症状, 以发热症状多见。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经常规采末梢血涂厚片确诊为疟疾, 使用中国援赠的万东500 m A X线机摄胸正位片, 阳性病例则经抗疟治疗复查胸片显示明显好转。并由高年资主治医师进行阅片诊断, 分析胸部X线表现及其特点。

2 结果

未见异常12例 (10.1%) , 支气管炎27例 (22.7%) , 表现全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支气管性肺炎62例 (52.1%) , 表现纹理增多增粗并沿纹理散在点片状模糊阴影, 点片状模糊阴影多位于两下肺野, 两侧病灶有一定的对称性。大叶性肺炎10例 (8.4%) , 表现大片状阴影。肺水肿8例 (6.7%) , 两肺门周围可见翼状大片阴影, 部分还合并有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

3 讨论

非洲尼日尔是疟疾高发地区, 疟疾是这个地区威胁儿童生命最主要的疾病之一。疟疾的发病机制, 是疟原虫对红细胞的入侵与破坏所引起的全身与局部的循环改变和机体的免疫反应。疟疾性肺炎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 可能是疟原虫的疱子进入机体, 经裂体增殖成熟释放裂殖子, 裂殖子血症、疟原虫代谢产物等引起肺部炎症或过敏反应[1]。肺部病理改变主要是充血水肿, 肺泡壁变厚慢性炎症改变, 肺泡壁毛细血管内可见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2]。尹青山[3]认为抗原可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沉积在肺泡表面, 引起非特异性炎症。疟原虫抑制宿主的保护性免疫的产生, 引起免疫抑制, 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4]。

婴儿6个月以前, 母体输入的Ig G有一定的保护能力, 患儿不发病或症状轻微, 但6个月后到儿童期间, 机体免疫系统尚处在逐步成长完善过程, 且有一部分患者属于首次感染疟疾, 对疟疾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不强, 发作多且急性发作, 症状明显[4], 所起的肺部症状也相对明显, 因此大部分婴幼儿及儿童疟疾肺部都有不同程度阳性表现。本组119例胸部X线仅有12例未见明显异常, 仅占全部病例的10.1%。

阳性病例中, 有62例 (52.1%) 为支气管肺炎表现, 是4种阳性表现最多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 可见沿纹理分布点片状模糊阴影, 且点片状模糊阴影多位于两下肺野。支气管肺炎好发于婴幼儿及老人、免疫力低下人群, 同时疟原虫抑制宿主的保护性免疫的产生, 引起免疫抑制[4], 这两者可能是导致支气管肺炎表现最多的原因。

其次阳性表现是支气管炎 (27例) , 主要是两肺纹理的改变。陈宝文[5]报道与一般肺部感染所致支气管炎不同的是, 后者以两中下肺野肺纹理增粗增多、模糊改变为主, 而疟疾引起者多有全肺纹理改变, 以肺纹理增粗为主。大叶性肺炎及肺水肿表现与其他病因所致情况类似, 并无明显特异性。肺水肿为疟疾性肺损害的最严重类型, 通常见于恶性疟疾病程的第5天左右, 与感染的疟原虫种类有关, 表现为急性肺水肿甚至呼吸衰竭[6]。本次收集病例绝大部分属于当地患者, 尼日尔经济不发达、医疗水平极其低下, 影像检查设备缺乏, 大部分婴幼儿及儿童患者疟疾病情已经比较严重时才到大医院行胸部X线片检查时, 所以本次所收集病例资料中, 患者胸片阳性率有一定的偏高。

摘要:目的:了解婴幼儿及儿童疟疾患者的胸部X线表现及其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7月非洲尼日尔马拉迪省中心医院婴幼儿及儿童疟疾性肺炎胸部X线片119例, 分析总结其胸部X线表现及其特点。结果:未见异常12例 (10.1%) , 支气管炎27例 (22.7%) , 表现全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支气管性肺炎62例 (52.1%) , 表现纹理增多增粗并沿纹理散在点片状模糊阴影, 点片状模糊阴影多位于两下肺野, 两侧病灶有一定的对称性。大叶性肺炎10例 (8.4%) , 表现大片状阴影。肺水肿8例 (6.7%) , 两肺门周围可见翼状大片阴影, 部分还合并有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结论:婴幼儿及儿童疟疾患者的胸部绝大部分均有异常X线表现, 其中以支气管性肺炎最多见, 其次是支气管炎。

关键词:疟疾,胸部X线,婴幼儿及儿童

参考文献

[1]席溧生.肺部寄生虫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出版社, 1993:99-123.

[2]钟惠澜.热带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62.

[3]尹青山.疟疾性肺炎10例报告[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2, 26 (1) :57.

[4]钟惠澜.热带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57-659.

[5]陈宝文.疟疾的肺部X线征象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4, 13 (2) :116.

某市疟疾疫情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收集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疟疾疫情报表、血检报表、疟疾个案调查表、流调报告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报的疟疾病例信息。

1.2 分析方法

结合个案调查表及流调报告对疟疾病例进行三间分布 (人群、时间、地区) 及及时就诊率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全市共报告疟疾病例9例, 间日疟1例, 恶性疟8例, 本地病例0例, 输入性疟疾9例, 病情轻者 (门诊治疗) 1例, 重者 (住院治疗) 7例, 危重者 (出现昏迷等) 1例。

2.2 三间分布

(1) 人群分布:疟疾病人的职业主要以从事水、电、木工等建筑行业的农民为主, 男性病例8例, 女性病例1例, 以30~45岁青壮年劳动力为主。 (2) 时间分布:没有明显的季节流行现象, 输入性病例主要集中在1、2月份及8、9月份。 (3) 地区分布:病例主要集中在泰兴市东部经济欠发达乡镇, 如分界镇、横垛镇等。 (4) 及时就诊率:从出现疟疾初发症状 (发热、乏力等) 到诊断治疗的时间, 0~3d者3例, 4~10d者4例, 10d以上者2例。

3 讨论

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我市共报告疟疾病例9例, 以输入性恶性疟为主。泰兴市素有“建筑之乡”的美誉, 全市从事建筑业及其衍生产业 (水电工、瓦工、木工) 者人数众多, 每年都有大量的技术人员劳务输出到非洲等高疟区国家, 而这些出国人员多集中在1、2月份春节前后或8、9月份孩子入学时回国, 造成这一时期出现输入病例发病小高峰。

我市劳务人员出国务工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企业派遣, 二是通过中介机构个体外出。我市的疟疾病例主要以个体外出的劳务输出人员为主。其原因可能是我市疾控中心经常到大型建筑工地宣传疟疾防治知识, 企业派遣出国人员大多在出国前接受过基本的疟疾防治培训, 且企业一般为员工配备了充足的抗疟药, 而个体外出者这些方面则大多欠缺。

据调查, 从高疟区回国的人员半数以上本人都曾感染疟原虫, 对疟疾有较深的认识, 但大多数患者在回国后出现头疼、发热等疟疾症状时都选择在小诊所进行退热消炎等对症治疗, 而没有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有的甚至同一年内感染了3次疟原虫再次感染时仍然以“感冒”在小诊所输液耽误了十几天。其原因一是患者大多经济困难, 因为担心到医院发生高额的医疗负担出于经济方面的顾虑抱着侥幸心理没到正规医院治疗;二是由于我市已进入疟疾巩固监测阶段, 发病率已经连续二十几年维持在1/万的低水平, 疟疾初期症状和感冒非常相似, 就诊时临床医生很容易误诊;三是少部分回国人员在回国后曾主动到医院体检查疟原虫, 但当时没查到疟原虫, 再过几天出现症状后却因为首次查血阴性而麻痹大意没考虑感染疟疾, 耽误了就诊时间。

针对这些问题, 今后我们的防控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开展主动病例侦查, 加强同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等涉外部门合作, 在春节前后人员回国高峰期对归国人员进行血检, 排除疟疾;同时要加强对散在的个体外出人员进行宣教, 在劳务输出中介放置疟防宣传资料免费阅读;在重点人群开展预防服药, 让群众受益于这种成本最低、负担最小、最方便快捷的防治疟疾的方法。

一起疟疾疫情的调查 第8篇

关键词:间日疟,疫情调查,流动人口,治疗方法

2000年5月12日, 贵港市卫生防疫站接诊了一例外出海南回归的反复发冷发热病例, 经采血镜检, 检出间日疟原虫。后经多次深入疫点调查, 从5月到9月, 在同该患者外出海南打工回归人员中又陆续检出间日疟病例6人, 证实为一起疟疾流行疫情。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诊断有疟疾临床症状, 有外出疟区史, 同时血中检出疟原虫者诊断为疟疾病例。

1.2 流行病学调查

采用疟疾病例个案表逐项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同时采用密切接触者一览表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询问调查。

1.3 实验室检测

采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耳垂血涂抹厚、薄血片, 进行吉氏染色镜检疟原虫。

2 结果

2.1 疫情的发现

2000年5月12日, 贵港市卫生防疫站疾病控制科接诊了一例反复发冷发热10多天的病例, 经询问病情, 发现该患者为外出海南打工发病后回贵港的, 即采血镜检疟原虫, 结果检出间日疟。

2.2 流行病学调查

患者邓某, 男, 30岁, 农民, 贵港市港南区湛江镇某村人, 2000年3月13日外出海南三亚市乐东县冲坡镇筑水坝, 2000年4月27日在当地发病, 临床症状为隔天发冷发热, 病后曾在当地治疗, 诊断及治疗情况不祥, 病情无好转后, 于5月11日回贵港, 并于12日到市防疫站看病。经询问患者, 了解到与其一同到海南打工回归的尚有10人 (其中8人在湛江镇, 2人在木梓镇) , 其中有几个人也有类似症状, 市防疫站即于13日深入湛江镇及木梓镇调查处理疫情, 对与患者同去海南打工的另外10人及周围密切接触者24人采血检查, 检出阳性3人 (均有症状, 发病时间分别为4月20、22及25日) , 均为外出海南回归者。此后, 9月下旬又新发3例病例 (发病时间分别为9月20、21及27日) , 均为原外出海南回归者。患者分布于2个乡镇2个村3个自然屯, 所有患者既往均无疟疾病史, 患家属平原地区, 住所环境一般, 家家均有蚊帐防蚊, 疫点未外出居民未发现有类似病例。

2.3 实验室检测

采集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血共58人涂片镜检疟原虫, 外出海南回归者有7人检出间日疟原虫。

2.4 疫情控制措施

2.4.1 病例采用氯喹、伯喹3 d疗法

氯喹口服总剂量1500mg, 第一天顿服600 mg, 第二、三天各顿服450 mg, 伯喹口服总剂量67.5 mg, 从服用氯喹第一天起, 每天顿服22.5 mg, 连用3 d伯喹口服总剂量67.5 mg, 病例于首次用药后一个月再以同样药量服用一个疗程, 并于次年以同样剂量进行休止期治疗。外出海南回归人员服药法:每疗程剂量跟病例相同, 但只用一疗程。经如此用药后, 在4月份发病的4例病例用第二疗程药后1~3个月内再次出现临床症状, 再次以同样剂量加服了1~2个疗程, 于次年2月进行休止期治疗后, 病情才得以根治;而在9月份发病的3例病例在5月份第一次处理疫情时均进行了相同剂量的氯喹、伯喹3天预防服药, 但仍于9月份发病, 病后改氯喹3 d、伯喹8d疗法一疗程及休止期治疗后, 病情即得以根治。

2.4.2 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

对患者家属及周围密切接触者157人进行了预防性服药, 用药量为:单用氯喹, 成人总剂量为1 500 mg, 分3 d顿用, 其余人群酌减。

2.4.3 密切接触者采血镜检, 排除疟疾后, 要求与患者相对隔离。

2.4.4 家庭内严格使用蚊帐、蚊香防蚊, 并用杀虫药奋斗呐浸泡蚊帐, 配水喷洒住家环境灭蚊。

2.4.5 对疫点群众进行卫生宣教, 宣传疟疾知识, 教育群众做好自我防病工作, 预防疟疾发生。

3 讨论

贵港市于1991年经自治区考评组考核, 达到了消灭疟疾标准后, 多年来已无本地性的疟疾病例及输入继发病例发生, 本起疫情所有7例患者均为外出疟区回归人员, 并有4例曾在当地 (海南) 发病, 并且患者既往无疟疾病史, 而未外出者未见有类似病例, 因此本起疫情可明确为外出疟区 (海南) 感染疟疾后回归病例所致的暴发疫情。

本次疫情发现比较及时, 在于有患者在回到贵港后第二天即到防疫站就诊, 防疫工作人员顺藤摸瓜, 采取治疗、预防、卫生宣教等一系列防控措施, 特别是经过卫生宣教后, 群众对疟疾知识有所了解, 从而自觉参与防控工作, 所以后来9月份发病的3例患者均能及时主动到防疫站就诊, 对有效控制本起疫情起到很大的作用, 没有引起输入继发病例。但先发病的4例患者中只有一例主动到防疫站就诊, 其余3例, 并无此意识, 而与其同到海南的其他打工者也未能及时主动到医疗机构做疟疾检查, 说明广大群众尚无疟防意识, 疟疾防治知识尚未深入人心, 疟疾防治工作仍任重道远, 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疟宣传是今后防控疟疾的关键。

所有患者于3月中旬到达海南, 又在同一地点打工, 其感染的虫株应为同种, 有4例在5月下旬发病, 其潜伏期为30d左右, 另3例在5月份疫情处理时并未检出疟原虫, 而于9月下旬出现症状时才检出, 探讨原因可能是此3例患者因自身抵抗力强, 而未在较短时间内出现症状, 加上5月份处理疫情时曾用氯喹、伯喹进行预防性服药, 使其发病延后。但本起疫情中患者使用氯喹总量1 500 mg后症状得到控制, 而使用伯喹3d疗法2个疗程后仍出现复发, 说明伯喹3d治疗药量不够, 不足以全部杀灭肝内疟原虫。而据笔者近年来的观察, 对间日疟病例使用氯喹总量1 200mg 3d服用 (第一天600mg, 第二、第三天各服用300mg) , 即可控制现症病人的症状, 使用伯喹8天疗法后, 基本上已无复发, 因此建议使用卫生部推荐使用的氯喹、伯喹8天疗法[1]。

参考文献

消灭疟疾,新疫苗带来曙光 第9篇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消灭天花。鉴于战胜天花的主要手段是接种疫苗,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也把战胜疟疾的方式锁定在接种疫苗上,为此提出了消灭疟疾的第一阶段任务,希望在2025年开发出免疫效果可达到80%左右的疟疾疫苗。

新疫苗表现惊艳

2013年8月8日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罗伯特·塞德和史蒂芬·霍夫曼等人的文章。他们采用美国Sanaria公司(总部在马里兰州罗克维尔)研发的恶性疟原虫子孢子疫苗进行的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这一疫苗的免疫效果几乎达到百分之百。

有50多名非洲成年人参加了霍夫曼等人进行的试验,受试者在为期一年的过程中通过静脉注射了由完整的恶性疟原虫子孢子制备的疫苗。一些受试者接受了4个剂量的恶性疟原虫子孢子疫苗,另一些受试者接受了5个剂量的恶性疟原虫子孢子疫苗。结果显示,在前一组人群中仅1/3的人染上了疟疾,在后一组人群中没有一人患疟疾。后一组的结果证明该种新疫苗的免疫效果达到了百分之百。

试验使用的是疟原虫子孢子活性减弱的疫苗,需要多次接种才能达到免疫效果。研究表明,受试者接受的疫苗剂量越多,其血液中的子孢子特异性抗体也越多。受试者体内的免疫T细胞也会以一种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对该疫苗的活性减弱的子孢子做出反应,同时受试者对疫苗没有产生什么严重副作用。

对于恶性疟原虫子孢子疫苗的这次临床试验结果,一些专业人员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的安东尼·法乌希认为,“这一结果非常有意义,因为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高防御水平疫苗的概念。”现在,恶性疟原虫子孢子疫苗的出现不仅有可能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抗御疟疾的最初目标,而且最终也有可能彻底消灭疟疾。

追溯人类与疟疾的抗争史就可以知道,疫苗是目前最有价值的抗御疟疾和其他疾病的武器,原因在于蚊子是疾病的理想传播媒介,它们能把病原体直接注入人的血液,因而不仅能传播疟疾,还能传播登革热、乙型脑炎和西尼罗河热等疾病,当然蚊子传播的疾病中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疟疾。

不过,研究人员在研发和试验恶性疟原虫子孢子疫苗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麻烦和难题,例如,如何研发具有极高效果的疫苗,以及研发出疫苗后如何以简易方便的手段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

研发的思路和历程

研发抗御疟疾高效疫苗的思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以及后来有很多疫苗的研发是仅仅利用少量恶性疟原虫的蛋白质来制备疫苗,恶性疟原虫的少量蛋白质具有免疫原性,可以用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是这样的疫苗效率不高,而且不稳定。因为,疟原虫也像艾滋病病毒一样具有多变性,能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研究人员对恶性疟原虫的基因组进行测序花费了6年的时间,因为恶性疟原虫基因组中80%的序列只由两种碱基构成,这就使得疟原虫的DNA难以分离和测序。现在研究人员终于发现,恶性疟原虫基因组包括大约2400万个碱基对,这些碱基对分布于14条染色体上,大约形成了5300个功能基因。研究人员在对疟原虫基因组的分析中发现了疟原虫为何能逃避人体免疫系统清除的初步原因。

疟原虫有大约200种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正是这些蛋白质参与了免疫逃避。以前的研究显示,疟原虫在红细胞中发育的生活史阶段至少产生了两类暴露于红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但在某种复杂的掩护机制之下,疟原虫通过在细胞表面表达不同的蛋白质来混淆免疫反应,从而逃避被感染者(宿主)的免疫系统清除。

同时,编码逃避作用蛋白的多数基因位于疟原虫染色体的末端,这一位置使疟原虫在蚊子携带其进行繁殖的阶段易于通过改变编码基因而改变这些蛋白质的结构。但是,要逐一弄清并防止这些疟原虫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容易发生变化的原因也相当复杂,针对这些具有逃避作用的易变蛋白来研制疫苗更是难上加难,甚至得不偿失。

所以,Sanaria公司的史蒂芬·霍夫曼等人设想用整个恶性疟原虫的子孢子来制备疫苗。子孢子是恶性疟原虫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把整个子孢子即恶性疟原虫当做免疫原。这样,无论子孢子上的蛋白如何多变,作为子孢子这个整体,却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以子孢子为免疫原制备疫苗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后者就可以识别整个疟原虫,从而攻击和清除疟原虫。

但是,要用人工获得恶性疟原虫的整个子孢子相当困难,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由携带了子孢子的蚊子叮咬人后让人感染子孢子而染病,人在痊愈后可以获得免疫力。所以,让蚊子叮咬是一种自然免疫,但是会让很多人染病并死亡。因此,关键是要提取蚊子体内的恶性疟原虫子孢子来制备疫苗,让人产生免疫力,从而避免患疟疾。

于是,研发疟疾疫苗从饲喂蚊子开始。霍夫曼等人开展了在无菌条件下大规模饲养蚊子的工作。在喂食蚊子时,对蚊子喂食感染了疟疾的血液,让蚊子感染恶性疟原虫。此后,又对蚊子进行辐射,削弱其体内恶性疟原虫的致病能力。虽然这样的蚊子能叮咬人并致人染上疟原虫,但此时的疟原虫已经不能让人患疟疾了。

随后,研究人员又进行了更为细致和繁琐的工作,从感染恶性疟原虫的蚊子唾液腺中收集恶性疟原虫的子孢子,收集的数量达数十亿。最后将收集到的子孢子纯化和冻存,再在后续的研究中用完整的子孢子制备疫苗。收集子孢子的工作不仅繁琐,而且标准严格,因为要达到制备疫苗的标准,又要具备安全性。这项工作曾被视为是不可能的,但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工作,最终做到了。

正式应用还需要时间

在研发出恶性疟原虫子孢子疫苗后,最初的试验令人沮丧,因为进行皮下注射的结果并不理想。2011年的一次皮下注射恶性疟原虫子孢子疫苗的结果显示,80名受试者中,只有2人获得了免疫力。这让研究人员意识到,如果改变接种方式,如通过静脉注射,或许可能让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有效刺激而产生免疫反应。于是,在后来的试验中便对成人进行静脉注射,50多名受试者百分之百获得了免疫力。

nlc202309011830

不过,静脉注射疫苗对成人容易,对婴儿或者儿童注射疫苗却非常困难,因为他们的静脉很细很小,难以找到,更难穿刺进行注射,所以有研究人员认为对儿童进行静脉注射疫苗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疟疾疫苗的最大受益者是儿童,因为疟疾主要危害儿童,而且儿童染病后容易导致后遗症。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至少有80万儿童因感染恶性疟死亡。在重症恶性疟中,脑型疟致死率最高。尽管幸存的脑型疟儿童有10%,但他们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如偏瘫和失语。

此外,感染疟原虫后会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破坏,因此居住在疟疾流行区的人更容易感染其他的病原体,从而引发其他疾病,最常见的是疟疾和结核杆菌、疟疾和艾滋病病毒的混合感染。因而预防疟疾的重点还是儿童。

在针对儿童的大规模的疫苗接种过程中,要在短时间内接种成百上千的人,口服和鼻腔内给予疫苗是最简便实用的方式,其次是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则是最困难的。但是,由于目前研制的恶性疟原虫子孢子疫苗只有静脉注射才能达到最好的免疫效果,所以要对接种方式进行改进。Sanaria公司表示,他们已经在研发一种针对儿童静脉注射的微型注射器,以便快速有效地注射疫苗。

此外,大规模接种恶性疟原虫子孢子疫苗还存在另一个障碍,即疫苗必须冷冻存放在液氮的汽化状态下,如果要长途运输疫苗,需要专门的冷冻装置。不过,霍夫曼认为,疫苗可以存放在用以存储和运输兽用疫苗和冷冻精液的设施中,通过飞机运输,可以让远在数千千米之外的非洲儿童接种。

即便如此,研究人员也表示,新疫苗的使用可能需要4年时间。因为,还需要对疫苗进行重复试验,尤其是要在疟疾猖獗的地区进行试验,才能进一步确认新疫苗的真正效果,以及新疫苗是否能够抵御不同变种的疟原虫,并观察疫苗在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等不同年龄段人群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抗御疟疾的其他方法

由于传播疟疾的主要是按蚊,在非洲和亚洲(包括中国南方)的一些地方人们目前主要还是使用用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以及在室内喷洒杀虫剂,主要是拟除虫菊酯,同时还使用争议极大的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来杀灭蚊子。

1962年,美国的蕾切尔·卡逊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描述,DDT进入食物链,导致一些食肉和食鱼的鸟接近灭绝,以致后来人类社会全面封杀DDT。现在,由于DDT有杀蚊作用而重新出山,虽然DDT和拟除虫菊酯能有效抑制蚊子并降低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其最大的副作用是催生蚊子和疟原虫的耐药性。

最近,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亚洲、非洲以及南美洲的57个已具有耐药性的恶性疟原虫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筛查了1.7万多个基因变异,并测试了这些疟原虫对13种疟疾药物的反应,最终确认了11个基因变异与疟原虫的耐药性有关,而疟原虫的耐药性又与使用杀虫剂有关。这无疑为今后的预防和治疗疟疾制造了障碍,当然,也让环境和生态面临危机。

另一方面,消灭蚊子或抑制蚊子传播疾病的能力也成为人们抗御疟疾的一个选项。但是,蚊子的流动性和机动性都很强,而且繁殖迅速,控制蚊子很困难。即便如此,在控制蚊子方面也有一些实用的做法,其中的首选就是躲避和毒杀蚊子。例如,用转基因的方法让蚊子丧失繁殖力,或者以虫治虫,即用某种细菌感染蚊子,让其失去繁殖力,或者杀死蚊子体内的恶性疟原虫的子孢子,使其无法传播疟疾。

一类称为沃尔巴克氏体的细菌现在成为研究人员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沃尔巴克氏体是一种常见于昆虫(包括许多种类蚊子)体内的寄生细菌,携带它的雌性蚊子与雄性蚊子交配能成功繁殖,并将细菌传给后代,而不携带这种细菌的雌性蚊子与带菌的雄性蚊子交配生育的后代不能存活。因此,可以让雄性蚊子感染沃尔巴克氏体来控制蚊子。

不久前,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工作的奚志勇等人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们借助胚胎显微注射技术使斯氏按蚊稳定感染了沃尔巴克氏体,并传播了至少34代,试验所用的蚊子群体完全被感染。但是,沃尔巴克氏体并不能完全阻断疟原虫在蚊子体内的生命周期。携带疟原虫的蚊子仍能传播疟疾,不过效率大为降低。同时,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子在野外环境中如果不能产生足够多的后代,它们就无法与野生蚊子种群竞争,起不到防控效果。

所以,这种抗御疟疾的方式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责任编辑】张田勘

25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第10篇

9月18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组在鹿寨县召开消除疟疾考核评估验收工作反馈会, 根据考评组对鹿寨县消除疟疾工作的考核评估, 该县消除疟疾工作综合评分获得96.8分, 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顺利通过自治区级考核评估。长期以来, 鹿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消除疟疾工作,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消除疟疾监测体系和完备的长效防控机制, 从政策、人员、经费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疟疾防治网络和疟疾监测系统, 通过加强发热病人血检与疾病监测和防控, 已连续25年无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

上一篇:防治原则下一篇:消费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