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设置范文

2024-07-03

体育课程设置范文(精选10篇)

体育课程设置 第1篇

本研究基于此, 尝试从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角度出发, 对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以期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体现出体育与现代休闲的特色, 同时不失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学科特点, 确保能够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满足需求的休闲体育人才。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以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等关键词进行查阅有关休闲、休闲体育等方面的专著和论文, 以了解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 并整理归纳有关休闲、娱乐、休闲体育、开设、设立、增设、专业等方面的资料。

(二) 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 走访了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有关休闲体育、教学改革、专业设置方面的学者和专家, 同时调研人员根据需要深入到相关体育旅游度假村、俱乐部、社区体育管理中心等部门访谈体育管理者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

(三) 研究对象

高等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二、高等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自2007年开始, 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山东体育学院陆续申办了休闲体育专业并开始招生。只有两所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和体育管理放在一起, 上海体育学院单独成立体育休闲系。其中, 精神状态是休闲体育的关键所在, 身体练习把休闲体育与其他休闲活动区别开来, 自由时间、活动空间、经济能力是休闲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休闲体育专业近几年在体育院校的开始兴起。例如, 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在备考教师资格证。其次, 大多数运动技术与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育相关性很强, 不能有重点地突出休闲体育课程专业技术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很多院校只是一味简单移植体育教育专业的运动技术课程和理论, 没能有效地和休闲专业课程的特点紧密结合。这些都使得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在运动项目的课程上没有特点, 学生不能很好地服务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 与社会衔接性不强。

(一) 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针对性不强

当前, 体育专业休闲课程的设置中, 依照课程的类别划分为学科理论课与专业技术课两种, 理论课主要注重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 主要阐释该学科涉及的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事务间的相互联系及其知识体系的构成规律。术科教学则是运动技术性教学, 教学内容是关于各个教学中的术科教学内容和其他专业的术科教学内容差异很小。首先, 在休闲体育指导方面, 既要考虑到当前运动项目中的社会普及程度及其时尚因素, 比如当前非常流行的轮滑、攀岩、滑板等极限运动项目。同时, 又要兼顾各个健身俱乐部、机构中会员对健身项目的需求, 比如年轻人喜欢瑜伽、沙狐球等休闲项目;中老年人则喜欢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休闲项目, 比如健身秧歌、木兰扇、太极健身球等项目。因此, 体育院系休闲专业的课程设置就要考虑这些社会因素, 要经过较为细致、广泛的社会调查, 要具有地方特色、社区特色、俱乐部特色和群众特色, 结合各个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地域特色, 制定全面的、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 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同质化倾向

休闲体育的要素分为精神状态, 个人参加活动的全过程所持有的态度、兴趣和由此产生的自由感、从容感、满足感、愉悦感等;以身体练习为基本的活动方式;自由时间, 这个时间是指个人可以随意支配的时间, 亦即指工作 (生产性) 和生活 (生理性) 必需时间以外的时间;活动空间, 即没有压力的活动场景;经济能力, 社会与社会中的人所具有的获得生活资料的手段、方法和技能。上述五种要素彼此联系, 形成休闲体育的一个完整的内涵结构。其中, 精神状态是休闲体育的关键所在, 身体练习把休闲体育与其他休闲活动区别开来, 自由时间、活动空间、经济能力是休闲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休闲体育专业近几年在体育院校开始兴起, 各个体育院校都在专业建设上深挖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空间, 努力积极申报, 目前全国有十几所院校已经成功申办了休闲体育专业, 培养了大批的休闲体育专业的人才, 对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同时在摸索的过程中也不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比如在休闲体育专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 课程设置没有鲜明的体育休闲特色, 没能和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很好的对接, 在专业课程的运动技术创新和课程的教学理念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 课程设置定位不清, 理论体系不成熟

体育院系休闲专业学生体育营销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理论基础和构架上, 从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 之前在课程设置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强调对服务意识的培养, 研究中提出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应该物化为能提供给参与者参与其中的快乐、健康的产品。这样的趋势冲淡了应有的体育母学科的地位, 使得培养过程中一味追求社会学的理论知识, 对体育运动的技术、技能的要求降低了标准。这样的课程设置误导了学生的学习主流和兴趣, 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对技能的练习明显降低, 学生这样的发展需求, 导致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进入了矛盾、两难的选择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多而复杂, 同时错综复杂, 这就酿成了课程目标定位不清的现状。

(四) 社会需求不明确, 师资力量缺口大

当前, 我国休闲体育的社会需求是什么, 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至今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在很多学术会议上, 这也是学者们谈论的议题, 但是所给出休闲体育需求答案各异。导致本质性的休闲体育需求的难以获知, 专业课程设置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 休闲学的专业老师培养还尚未成熟, 尤其是体育相关专业教师的知识体系阻碍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鉴于该专业是体育专业里面的新兴学科, 前期组建专业都是由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组成, 他们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和训练后就进行授课, 学科知识薄弱, 社会需求影响了解不深, 不能很深入地把握该专业的实质情况。从理论教材的情况分析来看, 该专业都是从体育教育专业的教材中移植过来的教材, 内容大同小异, 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该专业同样对场地的要求甚高, 当前, 教材中提及的很多项目因场地无法保证而不能很好地开设, 这些都是制约休闲体育专业全面健康发展的因素。

三、对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对策

(一) 明确休闲体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

休闲体育专业国外有很成功的经验, 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专业应不失机会地借鉴发达国家的办学理念, 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人才培养模式,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努力尝试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升格术科院校的办学理念, 以休闲体育的市场需求为方向, 重新定位人才的培养模式, 以一专多能为目标, 服务意识为要求, 培养复合型的休闲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具备体育专业的基础知识技能, 休闲体育专业的知识构架, 社会管理学、传播学、广告学方面的知识, 宗旨就是用什么方法, 教什么内容, 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为社会输出怎样合格的人才标准。

(二) 明确休闲体育专业的课程设计体系

休闲体育专业应该定位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指导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应用能力, 因此休闲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灵活性原则。根据社会对休闲体育人才的实际需要, 确定休闲体育专业方向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关键环节。我国当前的国情和人才培养模式,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努力尝试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升格术科院校的办学理念, 以休闲体育的市场需求为方向, 重新定位人才的培养模式, 以一专多能为目标, 服务意识为要求, 培养复合型的休闲体育专门人才。

(三) 开放灵活的课程设置原则

当前, 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中的课程设置学科与术科学习较为脱节, 学科与术科之间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状态。从课程观的角度来说, 休闲体育专业应强调的是课程目标、任务的实现, 学科教学所受的束缚更为严重。为此, 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强调灵活、开放动态性, 可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同时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因此, 今后我国体育院校的休闲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需要打通学科和术科之间的隔阂, 设置新型的休闲体育课程。

(四) 特色休闲体育专业课程的改革

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 休闲体育是体育的一个分支, 也离不开以各种各样的活动为目的去培养、塑造人格, 其具有开放性、休闲性、社会性等特点。那么, 具体到高等院校开设的休闲体育专业而言, 应该如何开设那些体育项目、设置什么样的休闲课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 地域性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例如, 发达城市人们追求的休闲体育项目和内地就有显著不同, 少数民族聚集地和汉族地区也会有所不同, 结合当地的群众体育、健身俱乐部的项目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 凸显出了地域性特征。其次, 人口学变量中年龄结构因素, 某些城市老龄化现象明显, 有些城市年轻人居多, 那么时尚型课程、民间传统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中就应该有所区别。最后, 课程的改革应加入服务管理型培养目标, 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大部分会投放到各大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管理中心等, 体育管理、服务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体育课程设置 第2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 改革 课程资源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它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今后,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

一、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现状及分析

1.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内涵

课程资源是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要达到新一轮课改的目标,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即是指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体育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2.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课程资源现状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不再制定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而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内容与方法只提出了一个大体的范围,各地区、学校和体育教师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由于课标没有规定教学内容的时数,根据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可随时对不同内容的教学时数进行调整

(1)体育课程的内容资源。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就难于达到良好的教学和锻炼效果。当前的体育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的开发过于集中在竞技体育,而那些非竞技的、新兴的娱乐项目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健身理念、科学健身方法,由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匮乏,难以在学生中开展和传播,这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2)体育课程的实施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学生被动地接受,被动地被评价,缺少参与意识,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和积极性,感到体育学习和锻炼枯燥无味。因此,在培养体育兴趣的体育课程资源上还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3)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开发和研究者之一。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通过教学活动传递到学生中。体育教师师资水平的高低、学校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体育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深度挖掘教师的潜能,已经是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4)体育课程的物力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受“竞技体育”观念的影响,学校体育设施严格按照竞技体育的规格来配置的问题普遍存在。致使体育设施基本上是为有一定运动基础的学生服务的。而许多身体条件较差的学生、特别是女生难于体验到体育设施为他们服务的感受。这也是学校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上难于突破,以及许多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5)体育课程的时空资源。拓展体育课程空间,将校外体育活动场所、自然环境等等纳入体育课程空间,通过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体育参与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但目前多数学校还未意识到其重要性,忽视对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因此,加快课外、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拓展,对课程改革的进程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1.提升教育观念

新《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及内容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了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以健康为主线,寓教于动的综合性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确立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中始终要以此为契机。

2.拓展教学内容

丰富和拓展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在拓展过程中,应当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一切從实际出发,选择那些符合学生兴趣、爱好、需要和认知特点的资源进行开发。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利用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更应将那些娱乐、休闲、新兴和传统等体育锻炼内容纳入进来。

3.发挥教师的作用

体育教师既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素材资源的载体。因此,充分挖掘体育教师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自身也应当加强学习,积极思考,参与教学研究,在改革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

4.挖掘课程资源

潜在课程资源隐含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上,以及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中,它不具备直接的显性的课程价值,需要主体在开发利用中进行合理有效地赋予,才可能进入显在课程资源领域,再经过开发利用转化为实现课程的组成部分和实施条件。

5.建立开发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体育课程资源评价体系,使评价指标具体化,能够给学校在开发过程中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为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存在问题或不足,从而加以改正;同时,利用评价体系增加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为更好的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提供捷径,更好的为体育课程改革服务。

6.共享校内外资源机制

体育课程资源除了应加强校内的开发和利用之外,还应向校外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原创性的特点,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交流平台,以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建立良好的共享机制,必然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要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积极开发本课程的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该本着科学有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对体育资源进行科学的筛选,从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更加深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贺 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 [J]浙江体育科学,2004 26(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4.

[3]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8.

作者简介:

体育课程设置 第3篇

1 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的阳光体育运动, 就是让学生在阳光的沐浴下快乐的进行运动, 从而促进大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实现健康成长。该活动之所以会被重视, 主要是针对我国“重脑轻体”这一错误观念在教育所有中盛行, 最后导致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 该活动的开展具有以下意义:第一, 以学校教育为基础, 促进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大学生身体健康是我国未来健康发展的基础。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在学校范围内, 在体育课程层面推行阳光体育运动, 在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的同时加强自身体育锻炼。第二, 从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出发, 促进全面加强体育锻炼。目前, 我国的经济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但是全民的身体素质却在逐步下降, 大学生在阳光体育的活动中必然会有更多的与社会的人的接触, 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在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也无形中促进了大学生与社会人士的接触, 从而有助于对阳光体育运用这一理念的宣传。

2 “阳光体育运动”视野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阳光体育运动自开展以来, 在各个高校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但是还存着着一些问题。目前, “阳光体育运动”视野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课程目标设置上, 难以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第二, 具体的课时安排, 不利于“每天锻炼一小时”任务的完成。纵观我国当前的大学体育课程设置, 大学四年的强制课时只有144, 按照每学年9个月计算, 每天的强制锻炼时间才6 min, 除去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锻炼时间还不足5 min, 那么其他的55 min的锻炼就需要学生自发开展了, 这对于当前充斥着大量娱乐活动的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来讲, 是十分困难的。第三, 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难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形成终身的习惯和兴趣。第四, 课程开发上没有充分利用资源。目前, 当前大学体育课程的安排, 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愿。在课程的组织结构上太过传统, 与当前这个时代的大学生特质不符合。在课程的开发上, 太过依靠于权威学者的结论, 并没有充分利用学校、教师在学生培养时得到的经验以及学生自身的意愿。第五, 课程的资源配置上不能保障学生“多元化的体育学习需求”。第六, 体育结构上的设置不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由于国家对于体育课程在大学的一、二年级要求强制开设, 因而大部分的高校会让学生在大学两年的时间里完成所有的体育课程, 这就导致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涯里由于缺少体育课程的引导而停止体育锻炼活动, 这将非常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以及活动的形成。第七, 课程评价上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体育课程。

3 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实施的策略

3.1 从课程目标入手, 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实施

尽管新的课程体育标准对于大学生的体育课程培养目标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 但是存在内容过于繁琐、缺乏重点、目标不明确、层次不分明等问题。从《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学习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层面出发, 在课程目标上强调要以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实现为主, 但是一来没有体现各个目标之间的联系;二来并没有真正的实现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主的强调。从高校的课程设置这一层面来讲, 各个高校虽然加强了体育课程的课程考核, 但是课程的开设仍旧是以运用技能的培训学习为主, 与体育健康教育的理论课程机会没有开展或者占据很好的课程, 这样的课程安排很难实现对教学纲要目标的实现。对此, 我国应根据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 明确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三者之间的主次关系, 制定更贴近生活的教学目标。

3.2 加强课程管理, 促进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

尽管国家的要求是每天锻炼的这一小时分为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学生自发的课外活动以及课间操这三部分, 但是体育课程毕竟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的课程, 因而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锻炼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约束学生锻炼习惯着三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对此, 第一, 国家要加强对学校的管理, 不得以理由比如假期、活动等减少学生体育课时。第二, 学生的大学体育课程不得小于三年, 可通过增加课时等方式, 保障学生长期处于体育锻炼的活动中, 以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第三, 加强学校内部体育俱乐部或者体育社团的建立, 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3.3 改善课程结构, 完善体育课程教授内容

目前, 我国的大学体育课程大都太过于依赖国家课程, 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对新课程的吸收和引进。在课程安排上, 大部分还都只是针对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能技术性运动项目的教学, 这在无形中会引起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排斥, 在加上目前大部分体育教师不能认识到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授课中忽略了对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这一思想的宣传, 这不利于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顺利开展。为了完善体育课程内容, 第一, 学校可开展与体育健康锻炼相应的讲座、专题等, 加强体育理论教学, 加强健康体育锻炼宣传。第二, 加强体育课外管理, 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 以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第三, 设置不同内容体育课程, 增加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性。

3.4 丰富课程内容, 提高学生兴趣

纵观当前各个高校的体育课程资源, 大都存在体育场不能满足学生运动需求, 体育馆有偿开放时间不足, 体育网络宣传资源建立不完善等, 这些资源上的限制阻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多元化学习的需求, 是阻碍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一, 可在内容设置上充分征求学生意见, 尽可能的提供学生更大的选择范围。第二, 加强娱乐性、健身性以及生活化体育课程的建立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 充分利用学校或地方资源, 为体育课程开展提供更多的资源。

3.5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鼓励学生在各个方面加强体育锻炼

目前的体育课程评分多以教师的评价为主, 过于注重运动技能、课堂活动以及实践活动, 对于学生的课外表现、理论学习以及体质健康没有足够的重视, 影响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的评价上进行完善, 将学生的课外的体育锻炼情况与课堂体育学习相结合。同时, 学生的大学生体能测试结果也可作为其成绩评价的依据之一, 以便于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

3.6 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丰富课堂内容

为了使体育课程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 实现“阳光体育运动”指导方针, 学校可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开发课程资源:第一, 关注当前常见娱乐方式, 充分利用社会、自然、家庭能利用的资源, 将体育课程培养与社会当前的生活技术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引入更具健身性、时代性、娱乐性的体育锻炼内容。第二, 充分了解当地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实现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丰富课程资源。第三, 对竞技类体育规则、难度、场地、器材等进行调整, 适应体育课程教学, 便于这些运动在课程教学中被学生理解并喜爱。

4 结语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祖国的未来和发展都至关重要, “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不仅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也有利于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目前, “阳光体育运动”视野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还存着很多问题, 但是只要从各个方面加以改善, 相信定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杨远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广州高校中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以广州大学 (大学城校区) 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7) :162-163.

[2]汪波, 周学荣, 李慧萌.“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困惑与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5) :112-117.

[3]杨书彬, 张玉超, 邵晓丹.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阻滞因素与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 :29-32.

[4]冯唯锐, 徐蕾.“阳光体育运动”解析及高校实施的策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4) :13-16.

[5]林顺治.社会学视野下的“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 2009 (4) :30-34.

体育课程设置 第4篇

一、学校体育课现状

多年来学校体育课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教学改革得到蓬勃开展,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但也存在着师资不足、经费短缺、设备简陋等问题,存在着教学原则、教学组织与手段等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在众多矛盾中,课程设置、教学时数不妥是突出的。通过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分析,可以看出两个特点。

1.田径、体操、三大球、武术约占总课时的75%~80%。

2.各类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时数相似并多年不变。

学生对大中小学教材的多次重复感到厌烦、枯燥,如前滚翻,一滚就是几年十几年。队列队形练习更是每节课必有,学生对田径、体操为主的体育教学已经没有兴趣。结果是体育课练习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经常请假,有的出勤不出力,许多练习都是在教师督促下勉强完成,效果甚微,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不能把体育课变成迁就学生兴趣的自由活动,但也不能大量安排明知学生厌烦的教学内容。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用具、饮食、着装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打羽毛球已司空见惯,台球风起云涌。但这些学生非常愿意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在教学计划上却没有或课时很少。只是希望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21世纪人们对体育锻炼的欲望

1.未来社会随着生产自动化的发展、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除极少数工作外,繁重的体力劳动将大幅度减少,劳动强度降低,工作效率要有大的提高,就需要人们具备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快速的行动等素质,而单纯的大力量一般耐力素质相对减少。而面对这个需求变化,学校体育教学如何训练、如何去完成,是个不能忽视的课题,现在就应该着手研究。

2.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生活的富裕,现代化电器进入普通人们家庭,每年节假日由59天增加到110天,人们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增多,参加体育活动的物质、精力、时间上得到充分保证。(体育教学论文 )由于工作、生活条件的变化,人们在体育观念和态度上有了较大的变化,更加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对体育、娱乐有了更高的欲望,将会投入更多的.财务和时间参加体育活动,提高健康水平。这些活动的基础要看学生时期体育课上得质量如何,在体育课上学到了哪些终身受益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掌握了哪些保健措施和运动处方。

三、调整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培养21世纪优秀人才

调整课程设置和课时计划,使每个高中或大学毕业生都能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要符合本人的各方面条件,又便于开展。因为现在教材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将受到场地、器材等许多条件限制,很难开展。学校体育的教学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使他们将来成为朝气蓬勃的优秀人才。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体育课程设置应随着条件不断变化经常增、添、删、减,只要符合教育目标,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手段,增加哪些教学内容应结合本地区的气候、本校的场地、器材、设备,学生的健康水平、师资力量来决定。

调整体育系的课程设置。如何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是特别重要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体育系的课程设置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近几年体育系的教学计划已做了较大的调整。本人认为,教学计划中还应该有增强学生勇敢、坚毅气质和锻炼独立生存能力的体育活动,这些项目课时不应多,但应有,目前体育系教学计划没有这些内容,将来体育教师就不会、不知、不懂,这样会给体育的教学改革带来巨大的困难。总之,现行体育系的教学课程设置,既要开设锻炼效果好、占用课时多、学生终身受益的重点课程,也要开设课时少、要求条件高的一般课程,还应开设培养欣赏能力,适应未来人才素质的介绍课程,以便尽快适应21世纪体育教学的需要。

体育教学改革不是方法、手段的改革,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几十年来,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经历了男女分班,强弱分组,测血压、量脉搏等多种方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只要教学内容没有较大的变化,就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应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条件的急剧变化进行及时调整,按21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更受师生欢迎,更科学,融竞技、娱乐、健身三大功能为一体的课程结构。

体育课程设置 第5篇

一、体育课程

(一)课时

考菲尔德学校的课程表是以两周(10个工作日)为单元排课,10天之中7~10年级学生有4节体育课;11~12年级学生没有体育课,但是高考有意向报考体育院系的学生两周有8节体育理论课(高考体育理论所占的比重较大)。

(二)项目设置

考菲尔德学校的体育课程实施的是分项教学,即按项目分班上课,将一个年级ABCDEF分成两组,每组5个班同时上课,各年级设置3~5个不同的项目,每个项目学习6周后交换,属于必修必学,略有区别于国内的选修课或选项课。各年级的体育课与实践课的具体课程设置见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考菲尔德学校低年级项目的设置注重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训练,如田径、游泳等;高年级拓展了体育课程的内容,开展的项目比较多,而且技术要求比较高,如射箭、高尔夫等。部分项目,如篮球、游泳、网球等运动在澳大利亚比较盛行,课程连续设置两年,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

从表2可以看出,考菲尔德学校男女生项目的设置基本相同,只是开展的时间段有所区别。设置的项目多达30种,涵盖了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球类、体操类、田径类、水上或冰雪类项目、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新兴运动类项目等六大系列。

(三)班级人数

考菲尔德学校一个班有12~20人不等,实施的是小班化教学,同一年级相同项目的班级经常在一起上课,有分有合,教师间相互协助。

小班化教学是当今世界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外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实践性课程教学的人数最好控制在20~30人,便于教师及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情况,手把手地进行辅导。

(四)场地器材

考菲尔德学校有一个近400米田径场那么大的操场,天然草坪,无跑道;2个标准篮球场的室内体育馆、5片网球场、1个多功能健身房、4间理论课教室、一个长20米6条泳道的室内游泳馆、一块8道的板球区。体育馆内有几间器材室和两间更衣室,网球场附近也有三间器材室兼更衣室。

场馆是多功能的,用红、蓝、绿、白、黑等多种颜色区分不同的场地。6个篮球架中有4个是可调节式的,球框的支架是固定在墙壁上的,需要的时候放下来,不需要的时候可以收缩至屋顶。体育馆的屋顶有一个可伸缩的不透明帘子,放下帘子即把体育馆一分为二,可在两边进行不同的项目,相互不干扰。运动器材多是可移动式的,羽毛球架非常轻巧,一个女生就能轻松搬动,羽毛球架的底部有一个榫头与地板上的凹槽相匹配,把榫头插入凹槽球架就固定住了;乒乓球台下面带有轮子,需要的时候从储藏室推出来;放置篮球的架子下面也带轮子,根据课堂需要推出1~2个架子;地毯是可以拼接的,地毯之间用带子粘住,没有缝隙,也不会滑动,平时可以卷起来堆放在储藏室里。

(五)教学内容

1.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一般是围绕操场慢跑一圈,偶尔会组织学生做一些跑动的游戏,之后便是几节变化不大的韧带拉伸练习,上下肢各2~3个动作。教师不喊口令,只是让学生静力拉伸,一般情况下是师生同练,教师边练习边讲解,动作有时候会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2. 课堂上注重身体素质训练,运动量比较大。学生经常在健身车上练习手臂和腿部力量,仰卧起坐、俯卧撑、跳绳等是素质训练的主要内容。

3. 采用游戏与技术相结合的练习方法与手段是体育教学的一大特点;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强,态度认真,懂礼貌、守规矩。合作学习通常以2人或4~5人为一组,有时采取游戏的方式练习,有时是纯技术训练。无论是何种形式,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非常认真地完成任务。

游泳是考菲尔德学校的特色体育课程,7~9年级设置了游泳和水上运动项目,课外体育活动有游泳和跳水项目,还有校游泳队和跳水队,室内游泳馆保证了全年游泳教学风雨无阻。学生的游泳技术非常普及,入水都是漂亮的自由泳,10年级游戏课还开展水球运动,提高学生的游泳技能。

二、课外体育

(一)课外体育活动

考菲尔德学校下午第6节课(15:15~16:20)是体育活动时间,周一、周三是初中部,周二、周四是高中部,每个学生都要选择一个项目参与体育活动,每年冬夏两个季度发放表格,学生可以从众多的项目中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学习,是否换项目由学生自主决定。由于学校的场地受限,每天下午大约有7~8辆大巴接送部分学生到校外体育馆进行训练,这些场馆在附近的体育中心、大学和分校,路程大约半个小时。教练基本上是外聘的在校大学生,但不一定是体育系的学生,每位教练负责10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也组队参与周六的校际间比赛,自主参与,只是性质与校运动队有所不同。

(二)运动队

考菲尔德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时间是16:30~18:00,队员需要经过面试,技术好的学生才有资格加入运动队,并代表学校参加A.P.S (Associated Public School of Victor i a)比赛,教练既有外聘的也有本校的。由于受场地限制,部分运动队也要到校外进行训练。自2000年以来学校运动队取得了许多骄人的佳绩:2001~2008年女子曲棍球队获得A.P.S比赛冠军;2002年男子、女子跳水和游泳队获得A.P.S比赛冠军;2003年女子手球队获得维多利亚州东部区学校锦标赛冠军;2003~2004年女子足球队获得A.P.S比赛冠军;2004年男子、女子田径队获得A.P.S比赛冠军;2005年男子篮球队、排球队获得A.P.S比赛冠军;2006年女子网球队、垒球队获得A.P.S比赛冠军……

(三)大型体育活动(以田径为例)

田径运动会在每年的3月中旬举行,如同参与游泳比赛(《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第9期“海外传真”栏目中已作介绍)一样,全校师生会在清晨乘车前往校外奥林匹克公园的田径场。径赛包括跨栏、短跑、长跑、接力;田赛包括跳高、跳远、铅球。需要注意的是,比赛设置了一项被称为PARLOUF的接力,要求每个队的参赛人数超过20人,但对每个人跑的距离不作要求,即每人跑的距离可长可短,其目的是重在参与。比赛的形式与游泳比赛基本一致。由于学生每天都有充足的运动时间,所以比赛之前根本看不到学生在操场上突击练习的场景。

三、考菲尔德学校体育给我们的启示

(一)充分利用社会体育资源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服务。通过租借校外体育场馆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举办大型体育比赛,弥补目前中小学校体育设施不足的局面;外聘教练和大学生解决师资力量难以满足选项教学需求的现状。

(二)学校体育应以育人为本。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守规矩、懂礼貌、富有责任感和进取心、乐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思想品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三)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游戏的比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

(四)教学与比赛淡化竞技的成分,鼓励重在参与,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 第6篇

1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发展现状

1 . 1构建以就业为发展导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发展要求,在发展中要选择适合高职类院校培养体育人才的课程体系

在高职体育课程的设立中,要以专业培训能够培养人才为发展理念,要在课程设置中以就业为发展导向。要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不断践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宗旨。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投入到工作岗位中时可以适应职位的要求,并且为工作单位作出贡献。学校应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让学生可以接受艰苦的工作环境,不断用好的心态来完成本职工作,并且创造出更多的工作价值,能用扎实的专业技能完成每一份工作,把学校的发展职责不断推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适应能力和提高就业率方向上。

在课程的开展中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发展要求。要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发展的目的,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的让学生认识到专业能力为自身的工作能力的提高提供好的发展平台,同时专业能力可以带动学生的工作能力。要加大对技能课程的投入量,不断的体现出学生所学的专业的发展要求,并要配合从业的岗位类型,要根据岗位的类型来设置专业的技能课程,并符合专业的发展形式,让课程带动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同时在真正投入工作中时能运用到所学的知识。

要结合专业类型设置不同的课程,让课程围绕专业类别来开展。在发展中要选择适合高职类院校培养体育人才的课程体系,让人才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整体的知识层次,在整体的体系发展中能力得到提高,让体系可以为学生的能力服务。让专业培训带动专业的发展方向,共同为高职体育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 . 2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扩展学生的体育学习相关领域,形成好的体育意识

在高职体育课程的设立中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要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度,不断的让学生自觉的关注体育,让他们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体育带动他们的认知能力,并且在体育中找到自我,通过自我和体育的接触促进自己对体育的整体看法。要培养学生的爱好,让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不断加深对体育的了解,把兴趣当做跳板逐步发展自身对体育的爱好。

要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有自己的特长,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把体育学习深化到作为自己的优势来发展,可以提高自己的整体能力,使体育成为自己的特长,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荣誉。使学生在学习中所具的兴趣越来越浓,直到最后把体育当成一种职业,并孜孜不倦的投入到体育工作之中。

要扩展学生的体育学习相关领域,让学生可以接触更多的体育项目,并且接触不同的体育工作人员,在接触中对体育有最全面的理解,通过对体育的全新认知提升工作的经验,不断把自己带到全新的领域之中,扩展学生的思维和发展眼光。

同时可以通过对项目的了解和学习提高体育的整体能力,把自己的优势提高到最高的水平上。通过体育的相关联系为自己的发展建造一个新的平台,让自己有更多的学习能量。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好的体育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体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并意识到体育所具备的风险,不断的克服风险,发展体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让更多的人认识体育、了解体育、发展体育,带动体育的整体发展。

2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未来发展研究

2 . 1要满足学生的兴趣投向、身心需求,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体育项目,以特定形式达到培训的目的

在体育课程的未来发展中要满足学生的兴趣投向,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不断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兴趣为源点来开展教学内容。学生兴趣是什么,就要把教学投向哪,让学生吸收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教学课程要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要使体育能帮助学生健康的发展,让身体的发展得到受益,并且从外到内,有助于内心的发展。

要让体育可以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不断的让体育发展能够切合实际,带动学生的视野和眼界,让体育的层次扩展到提高学生整体综合能力的认知。以身心需求为最终的目的,以需求为扩展点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带动学校的教学发展。

要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体育项目,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在爱好培养中提高自身的体育整体能力。让学生接触体育项目,以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为选择点,挖掘自身的潜力,让自身在具有兴趣的体育项目上发挥自己的光芒。让体育的精神可以得到扩展,让自身的能量带动体育的发展。学校要不断的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原本没有兴趣的项目通过不断接触和学习得到最新的认识,并提高对陌生体育项目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得到更好的进步。

要用特定的形式达到培训的目的,要以最好的形式让培训具有最好的意义,要选择正确的形式,用特定性带动发展,让培训具有好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为社会体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 . 2要让学生理解体育是锻炼意识,为从事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运行机制

在体育课程的未来发展中要让学生理解体育可以锻炼意识, 可以提高整体的体育思维,体育迸发的活力可以带动学生的行为。让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追求体育的真正内涵,让学生和培训老师建立一种联系,让学生在课程讲解中获得真正的知识,用意识形态促进学习和教学的发展,共筑新的城堡。

要通过提高体育的锻炼意识使学生可以从事终身体育,使学生通过身心的健康发展得到终身的受益,并从思维中形成对体育的爱好,让体育走进学生的思维中,让现代的体育有更新的活力, 取得最新的发展。通过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和思考形成了终身从事体育的理念,并从基础认知上推动体育的发展,为自身的体育理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终身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用基础作为根基来促进自身的整体能力,为体育做出更多的贡献。

学校要不断的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管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用最正确的眼光和思维来认识体育,让体育发展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让管理得到学校的重视,通过对学生正确的指导实现教学的成功,让学校在培训和教学中走向成熟,并不断地带动学生对体育认识和能力的成熟。

同时要采用正确的教学运行机制,让整体的机制管理可以有效的运行,为学校的管理提供好的平台,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用正确的制度来保证发展,用好的实践和行为来保证制度的实施,共同为体育发展服务。

3结语

在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之中,不断把培训推向成熟的领域中,让体育得到更新的发展。让高职学校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体育设置投入更多的研究,让体育迸发更多的活力,让专业培训带动体育的发展前景,让社会的体育发展走向更深的层次之中,让社会体育产生更大的魅力,让体育带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共创体育美好的未来。

摘要:在高职体育的不断发展中,为了专业培训而设置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专业人员不断深入对体育课程的研究,为专业培训提供更好的平台,不断把体育课程发展为面向学生的兴趣发展和身心需要以及自身素质相统一的课程发展形式。未来发展中要不断的加入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机制,建立实用、合理的教学理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发展适应体育发展的教学内容。本文阐述了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发展现状,进而研究了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未来发展,以期在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之中,总结总结,创新未来,让高职体育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方向的思考 第7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的进步, 人们对体育的观念日渐重视, 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不断提高。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模式主要以运动技术为重点, 要想逐渐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的转型, 首先要改革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 这是改革高校体育教育整体的关键部分。因此要设置科学先进的体育课程, 浸入创新理念, 用现代化新体育课程理论来指导高校体育课程体系逐步完善。

就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状况来讲,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体育课程体系松散, 不完善, 课程设置不明确比较笼统。目前大多体育教育用书的主要内容以竞技项目为主, 并且完全按照统一固定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 课程缺乏活力, 根本无法调动广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教学内容方面, 高校体育课程并没有独特的之处, 与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在这一程度上, 可以说这样的体育课程丧失了高校的招牌有失其应有的特色。二、目前高校大多采用运动教学论, 它强调根据教材内容,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体育课程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这一传统而死板的教学模式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强加给学生必须完成的内容, 多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完全忽视了学生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主观愿望, 从而丢失了体育课程设置的真正含义。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第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改革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是内部驱动力。传统重视培养学生体育技术为目标的教学课程忽视了学生最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能力, 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体育健身的知道方法, 同时也没有注意到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因此, 在素质教育导航下,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体育人才, 改革旧有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成为必然趋势。

第二, 是终身体育的长期需要。终身体育教育来源于现代教育中终身教育思潮, 它的主要含义是指从自身来讲真正认识到体育健身的作用和意义, 终身从事身体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当前,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并没有体现和真正落实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 所以亟需对高校课程进行改革, 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技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培训, 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 受实质体育效益的推动。在目前教学中多以学生的兴趣为衡量目标, 单纯认为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不会达到体育教育学科的教学目标。目前大多高校多采用以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 让广大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程项目。但这一举措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追求健康发展的实质性效益, 因此改革体育课程, 对更好的培养大学生耐力毅力和社会责任感有重大意义。

三、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首先, 体育课程设置要以我国健康教育思想为出发点。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原则是课程改革的指导原则, 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健康教育的标准同时反映当前社会体育发展的总体状况。要从养生保健学、终身体育理论和健康教育项目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归纳概括能力, 既达到体育锻炼的目标又能满足学生个人个性的发展。

其次, 体育课程改革要从大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结构出发。目前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 忽视身体保健和体育科学知识等基础方面, 因此要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以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基础, 符合学生现有的心理特质和智能水平。

第三,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要注意教材的选择, 应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教材中的体育项目的设置大多是重复了中小学的教材内容, 对于大学生的教育需要来讲, 选用的教材缺乏科学指导性和实用性。长期使用这样的教材无法调动大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参与性, 不能形成师生互动相融合的良好局面。所以在高校改革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必须要革除指导内容的非实用性弊端, 要增添体育保健、欣赏等颇具与时俱进的实用性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情。

最后, 课程设置应该硬件、软件两手抓。当前高校体育课现状存在实体问题, 例如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缺乏, 教学环境较差等问题。因此体育课程的改革不能直视从教学的硬件入手,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对于新课程设置或是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力,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综合能力素质, 以“终身教育”为导向, 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基本。

小结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主旋律、主方向, 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成败不仅关系到学生体质状况和身心健康发展水平, 同时也关系着整个民族体质未来发展的大事。学校做为培养人才的熔炉, 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提升整个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应当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当今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弊端丛丛的时期, 改革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陈晓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改革的系统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1) .

[2]赵锐.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思路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3) .

[3]高自军.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方向的研究[J].教育论丛.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 第8篇

关键词:分离,整合,体育课程教学

1 研究目的

新世纪伊始的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正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改革。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对两者的整合提出了时代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面对纷繁变化的课程改革不能够正确处理好体育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之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方面存有困惑,主要是因为体育教师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体育课程与教学缺少足够的认识。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告诉我们,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必须明晰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整合理念,把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统一起来。本文在此借助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论知识,从当今课程与教学的整合的大趋势出发,提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为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相关书籍、论文资料,理清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演进与发展,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做理论基础。

2.2 逻辑法

以逻辑规律为指导,梳理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历史线索,提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是时代的必然。

3 结果与分析

3.1 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演进——从分离到整合

3.1.1 教学包含课程——大教学观

把课程纳入到教学研究中去,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教学是母系统课程是子系统,教学是课程的上位概念,包含于教学中。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主要观点,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教学观”。形成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引入了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在前苏联的教育学著作中,自凯洛夫时代起,“课程”一词就极少见,“课程”为“教学内容”所取代,属于教学论研究的范畴。[1]

3.1.2 课程与教学并列

认为课程与教学各自相对独立,互不交叉。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也有人明确提出和阐述了课程与教学“两者相对独立和相互分离”的观点,主张“课程与教学:教育实践的两个领域”,“课程论与教学论:现代教育学的两个分支”,这实际上是一种将二者并行独立的观点。[2]课程与教学并列,是把两者简单地看作为互不相关的两个领域,在这种观点下,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不存有了。

3.1.3 课程包含教学——大课程观

在20世纪中期以来广泛盛行于欧美,8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认为课程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通常叫做课程系统或课程工程,它由前期研究、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几个阶段或组成部分组成,其中的课程实施即教学,因此教学是课程系统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3]自90年代我国实行“多纲多本“以至近年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课程设计对地方、学校和学生需要有教大的适应性和弹性,自然而然教学被纳入到课程中进行研究。

3.1.4 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课程与教学整合的观念杜威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提出,但主要是存于思想层面。西方一些课程专家认识到教学不只是忠实于课程的运作,更是生成课程的过程,从而认识到了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必然性。当代学者们则从社会学、人类学、现象学、哲学解释学及后现代哲学的高度认识到课程与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与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合二为一。对这种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的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美国学者韦迪(R.Weade)用了一个新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课程教学”。[4]

课程与教学论二者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谁也包含不了谁,人们在冷静地分析和探讨中逐步孕育起来把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的新主张。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把课程论和教学论统一为“课程与教学论”,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标志,这是课程论与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在学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5]

3.2 当前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

3.2.1 两者分离的表现

当前,很多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是不相关的,把体育课程看作为各种体育事实和体育原理的系统分类,是各种固定体育知识的有机组合,体育课程具体规定学校体育“教什么”;而体育教学则是规定学校体育“怎么教”。在这样的思维下,导致出现体育课程领域和体育教学领域,以及不同领域专家的出现。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虽然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各自领域的研究向纵深方向拓展,但另一方面,实则不利于两者的横向融合,不符合当代课程与教学整合研究的发展趋势。[6]因此会出现体育课程专家和体育教学专家的背道而驰现象。

3.2.2 两者分离的影响

体育课程脱离体育教学,体育课程就成为固定的强加于体育教师和学生心理的东西。体育教师和学生只是体育课程的被动执行者,极易忽视体育课中师生之间的实际动态,以及课的执行过程中对问题或技术的探究与发现。在这种执行既定的课程规定和被动服从的过程中注重了学习知识的统一性缺少了多样性。体育教学脱离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方法往往成为体育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循的僵化教条。师生之间失去了有效的互动,连接师生之间的纽带成为机械沿袭的指定步骤和割裂、枯燥的常规,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及主动性无从体现,最终导致学生积极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态度的却失。

总之,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主要环境,是学生在学校获取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教师应该科学灵活地处理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体育课中把两者相脱离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3.3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体育课程教学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要适应课程与教学时代理念的发展趋势而进行整合。在此我们提出“体育课程教学”的理念,其内涵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3.1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包含着对学校体育内容的不断变革。用“变革”的观点看体育课程,“体育课程就不只是内容,而是关于内容的理论”。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每一位体育教师和学生都对给定的体育内容有其自身的理解和解读。用“变革”的观点看体育教学,体育教学即是体育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对体育课的内容做出根本变革的过程。“变革”的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的创生与开发过程,是对体育课内容的不断变革与创造。

3.3.2 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的开发过程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起来之后,体育教学不只是一种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人际交流过程,而且是体育课程的开发过程。在体育课中教师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就是体育教师“创作”体育课程的过程。例如体育教师把我们体育课上常见的游戏《大鱼网》改成“鱼儿脱险记”、“群鱼智斗捕鱼人”;《穿过小树林》改成“解放军冲过封锁线”;《猎人打鸭子》改成“聪明的鸭子”、“猎人鸭子斗智斗勇”。[7]同样体育课中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也是对体育课程的“创作”过程,在体育课程事件的相互作用中,学生有自己的“体育课程”,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主体性的发挥对课程有自己的见解。例如接力教学中根据接力跑的要求叫学生积极讨论站位或接棒的问题,以及让学生用废旧报纸自制“接力棒”,用易拉罐做哑铃等。

3.3.3 体育课程作为体育教学事件

体育课程作为体育教学事件,体育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材等),而是被体育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感受到、体验到、领悟到、思考到的“体验课程”。体育教学的本身就是对体育课程的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体育课程的,而是体育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体育课程开发的过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表现了人们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批判和反思,符合社会生活民主化和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当前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领域也是分离开的,体育课程与教学分离不利于两者的变革和体育课程的创生,不利于两者理论的协调发展。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不是两个体的机械相加,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不是形式上的合并,而是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即“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本质是变革、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的开发过程、体育课程作为体育教学的事件”。

4.2 建议

1.树立全新的体育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教育观念。

体育教师要彻底更新陈旧的观念,注重体育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向着综合化、社会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开阔思维,做到真正理解和挖掘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的内涵和实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现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最佳形式。

2.积极促进体育课程论专家与体育教学论专家的平等对话。

理清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理念,加强体育课程论专家与体育教学论专家之间的对话,使制定出来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教法能够相互协调、相互适应,达到最佳的效率组合。

3.赋予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话语权。

只有体育教师和学生才是体育课程的最终实践者,是体育课程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而且体育课程的创生需要由他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完成。[6]这就要求在研制体育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参与课程的编制过程。

4.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把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统一起来。

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来7次课程改革中力度最大、设计面最广、要求最严格的一次。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新一轮的课改理解为体育课程的改革或者是体育教学的改革,而应该视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只有如此才能更有利于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敏勤.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J].中国教育学刊,2003,(8).

[2]徐洁.整合:课程与教学关系研究的走向[J].江西教育科研,2002,(1).

[3]刘晓玲,龚克.课程与教学:理念及关系的演进[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耿红卫,王文彦.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0).

[6][8]胡庆山,邓宗琦,王健.现代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与整合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4).

科学设置幼儿体育课程的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幼儿体育 幼儿体育课程

1 幼儿体育课的概念

幼儿体育课是指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的手段,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载体,是幼儿教育课程中一门单独开设的课程之一。它不包括早操、课间操、户外活动等。

2 我国幼儿体质状况

以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为标准,2012年1月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公布了《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这包括对51159名幼儿的监测数据,其中达到体质合格以上标准的幼儿占被调查幼儿总数的92.9%,与2005年相比体质综合指数为102.03,增长了0.06个百分点,但是被调查幼儿的皮褶厚度、安静心率、坐位提前屈、网球掷远等指标有明显的下降,幼儿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胸围等身体形态指标平均数比2005年均有明显增长,体重增长幅度最大、胸围等围度指标增幅次之,身高等长度指标增幅最小,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幼儿体格呈现肥胖增长的趋势。

3 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笔者结合大量的研究报告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得出以下几点当今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状况如下:

3.1 幼儿体育课程和幼儿体育的混淆

有很多幼儿园不能够正确认识幼儿体育课程和幼儿体育的概念、关系,经常把两者视为同等关系。例如:经常把早操、课间操、户外活动等课外体育活动视为或者等同为幼儿教育课程中的幼儿体育课程,不能清楚地区分两者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科学设置幼儿体育课程。

3.2 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够丰富

当今很多幼儿园幼儿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比较单一,据悉大多幼儿园以幼儿舞蹈、武术作为幼儿园特色课程,来填充幼儿体育课程,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两会期间,教育部将足球、武术、田径、游泳、篮球、排球、体操确定为“七大校园教育运动项目”。纵观这七个项目属性特点:足球、篮球、排球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集体项目,田径、游泳、体操属于发展体能、技能的基础类项目,而武术则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因此,在幼儿园条件设施具备的情况下增设不同内容的幼儿体育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3.3 教师经验缺乏,对幼儿体育课程认识不足

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在容易和幼儿拉进距离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恼。教师经验不足,在组织体育活动前,片面将体育课程理解成体育游戏,达到孩子玩耍的目的,但没有达到体育课程的目标。

4 科学设置幼儿体育课程的构想

4.1幼儿体育课程大纲的依据

幼儿体育课程要以国家教育法为准绳,深入贯彻执行《幼儿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幼儿教育的文件,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目的、原则等都要依据以上相关文件来制定,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4.2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通过借鉴国内外众相关的研究成果,对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提炼出以下三点原则:第一,科学性原则,这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幼儿教育的观念,结合时代的发展可科学的态度对幼儿体育课程做出合理的设置。第二,针对性原则,在设置幼儿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应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幼儿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设置体育课程。第三,游戏化原则,在避免纯粹的游戏娱乐的前提下,以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方式来崔进幼儿的发展。

4.3 幼儿体育课程的设置

4.3.1课程目标

幼儿体育课程的设置在达到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基本身体素质和体能以及增强幼儿的体质等基本目标之外,还应该根据幼儿的生理发育阶段结合课程内容的制定掌握一定饿运动技能。

4.3.2课程内容

根据时代发展和幼儿对体育项目的需求以及幼儿园的设施,来设置幼儿体育课程内容,但不管是以什么体育项目为幼儿体育课程内容,其课程内容都包括显性和隐性课程内容。显性内容是指在课堂上的的运动,是能够看得见的肢体运动。隐性内容一般是用感觉来体会的,如:课堂的气氛、体育内容所蕴含的文化、老师与幼儿的互动等。

4.3.3课程组织

课程组织主要是指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常规的组织形式是将课程内容按照课程的目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组织。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总之在课程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以积极的状态参与到体育课堂上来。

4.3.4课程评估

在对幼儿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时应以幼儿参加体育课程前后的身体素质的变化为客观的指标,而对于幼儿像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影响可以根据平时的观察来进行评估。而对教师授课能力的评估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课堂上老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授课的方式、方法等进行评估。

5.小结

科学设置幼儿体育课程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当前有关幼儿体育课程的模式和理念已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关心幼儿成长者,必须重视目前幼儿体育课程设置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总结幼儿体育课程设置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教育机构的特点以及幼儿教育的原则出发,来推动幼儿体育课程的改革,使幼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荃.幼儿园游戏课程模式[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版,2003.

[2]黄树诚.初探幼儿体育课程新模式[J].现代教育通讯,2002.

[3]童森森.幼儿体育课程合理化设置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2007.

德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情况综述 第10篇

二战后, 德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强国先强身, 而如果没有好的身体, 强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此在学校教育中, 学校体育得到德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各部门通过制定颁发一系列与体育教学相关的规章制度, 来保证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

德国的学校体育课程主要强调“参与和体验”。首先, 在法律层面上, 规定每个公民都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 全社会都要重视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 青少年学生对全国所有体育设施都拥有使用权。其次, 为了鼓励青少年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各种体育项目的锻炼中, 每年政府都会组织各种运动会或体育盛会, 促进青少年建立“终身体育”的概念以及对体育运动爱好和习惯的培养。

二、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国内关于德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文献, 根据发表时间及被印次数各下载前50篇文献进行阅读整理。国内大多是对德国学校体育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研究比较详细。主要从学校体育国家方针政策、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 以及“体医结合”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

三、德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情况与特点

1. 德国学校体育国家方针政策。

德国各州政府实施了很多优惠政策, 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一方面对体育组织直接提供资助, 另一方面对一些非营利性俱乐部、个人捐助体育俱乐部、协会等组织实施减税制度或减免个人所得税。据统计, 截至2010年, 德国的体育场馆共计13359处, 其中室外体育设施约占48.5%, 室内体育设施约占28.7%。在德国, 篮球场、足球场、游泳馆、羽毛球馆等体育设施随处可见, 同时形成了德国体育场馆的一大特点:分布广、使用率高。

2. 德国学校体育五个研究领域。

第一个领域是“学校与社会协作”。就是通过加强学校之间、学校与俱乐部、体育俱乐部之间的联系, 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更多的体育活动。

第二个领域是“定位与发展”.就是把体育教学引入其他学科, 在跨学科的框架内, 各学科教师共同制定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给予体育课程重新定位。

第三个领域是“教育与教学”。主要为了实现体育课程的实施、监管, 对体育课程的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为体育课程的发展提供指导。

第四个领域是“教师培养和专业化”。致力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师行为、工作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等等, 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联结。

第五个领域是“课外体育运动”。成功的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学中形成的能力、认知、价值观和品质, 能够呈现在校外的比赛、体育锻炼、休闲娱乐活动中。使体育教学的目的在校外得以传承。

3. 德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概括为:强调身心完善和社会实践;积极体验和参与体育生活;提高交际能力;提升健康水平;建立终身体育意识。

4. 德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德国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 基本包含了以下10大类:竞技类运动、对抗竞技性运动、体操、健美操类运动、登山运动、保健性运动、个体运动、游泳运动、水上运动、特别的运动、体育舞蹈运动。并且每个大项目中又细分为众多小项目, 总计约有124个。

5. 德国学校体育教学评价。

德国体育的教学评价不是简单的技术、技能考评或身体健康测试。而是主要包括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情感三方面内容。而最受关注的是情感的评价。德国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强调的是过程性评价。其次是个体性评价。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教师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

6. 德国学校体育师资。

在德国如果想要应聘体育教师这个岗位, 除了拿到体育学院的专业学位证书, 还需要拿到另一门其他课程学位证书, 获得双学位。如数学、物理、历史、外语、地理、化学、宗教等。而获得“体育教师资格证书”还必须要到中小学见习2年 (没有薪水) , 并得到所在学校的见习合格鉴定后才能由国家颁发。一般要获得此证书至少要经过7年的时间。

四、“体医结合”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趋势

德国学校体育通过与医疗、保健、营养的多方协调, 在考虑到当前社会发展大背景下的诸多因素影响对学校体育课程进行了改革。一些学校通过监测青少年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饮食习惯, 为学生制定最佳的运动方案。包括体育运动的适宜项目、锻炼时间、锻炼形式、锻炼强度以及提供相关的医务监督。并且对学生推广运动健身和预防疾病的基本常识。“体医结合”的方式已经成为德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小结

德国学校体育立足于青少年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观点值得我们借鉴。首先, 在做好青少年学生的学校体育教学的同时,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冒险精神。其次, 增加青少年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最后,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意识的培养。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而学生在医疗方面的保障是我们现在所空缺的。在这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 学校体育的发展显然已经并非学校体育一己之力所能为, 与医疗、保健、营养领域的融合是学校体育在新形势下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必然趋势。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 对国内关于德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综述, 从德国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梳理了目前的研究成果, 并对德国体育课程的可供借鉴之处做了总结。

关键词:德国,体育课程,综述

参考文献

[1]刘波.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8, 29 (1) :88-93.

[2]曲宗湖, 杨文轩.域外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10.

上一篇:公司法理念下一篇:电力施工企业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