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眼外伤范文

2024-06-23

复杂眼外伤范文(精选4篇)

复杂眼外伤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148例复杂性眼外伤患者, 其中男97例, 女51例, 年龄6~60岁, 平均年龄 (31.6±4.3) 岁。眼球壁伤口经本院或外院予以Ⅰ期清创缝合处理。实施玻璃体手术治疗时和受伤时间间距为:<7 d者70例, 7~14 d者46例, 15~21 d者24例, 1~3个月者6例, 超过3个月者2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应用眼科常规方法进行检查, 并应用眼部CT及超声定位。

1.2 方法

所有患者应用标准三通道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手术操作方法:若患者出现晶状体混浊或脱位, 可应用晶状体摘除或后路晶状体切除术方法治疗, 手术过程中需尽可能留下前囊。然后将中央部玻璃体完全切除, 确保后极部视网膜清晰, 然后将周围玻璃体间完全切除。进行手术时, 需将视网膜表面进行较仔细的切除, 特别是周边部玻璃体牵拉条索和积血, 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剥离切除视网膜前增殖膜, 防止视网膜出现牵拉。当球内存在异物时可应用异物钳自平坦处手术切口抓取出, 若视网膜上存在异物, 需应用激光光凝将其游离, 然后以异物钳取出。若巨大球内存在异物, 可直接将其取出, 并予以角膜裂伤对位缝合。若患者出现外伤性白内障, 可应用超声乳化法将晶状体摘除。若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及PVR症状, 可将玻璃体内膜性条索进行切离, 消除牵引, 并将视网膜前膜进行剥离以便能够使之活动能力完全恢复。手术后应用抗炎药物预防感染。

疗效判定标准:按照Ryam和Allen标准判定治疗效果。功能痊愈:患者视力上升超过2行, 或视力光感在手术后视力上升超过0.025;解剖痊愈:屈光间质呈现透明状, 视网膜完全解剖复位, 并成功将眼球重建, 但视力并未达到标准或是对婴幼儿视力检测未合格;未愈:经手术治疗视力未得到改善, 甚至更为严重, 屈光间质呈现混浊状或眼球结构未完成重建, 眼球萎缩。

视力检测指标[2]:光感是指处于暗室内, 将另一眼完全遮挡, 于5 m位置被检眼应用手电进行照射且逐渐缩小光照距离, 在患眼感光时停止且记录此距离, <1 m时属于阳性;手动指测试者可应用手掌自由远而近, 在可以识别时停止并记录此间距离, <10 cm时属于阳性;指数指测试者可应用不同数量手指, 自1 m位置逐渐移近, 直到可以辨认, 且记录此间距离, <10 cm时属于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SPSS18.0软件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手术治疗, 功能痊愈患者132例, 解剖痊愈患者20例, 未痊愈患者16例, 治疗效果明显。伤后<7 d者功能痊愈率40.5%, 和其他时间段对比, 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知及时予以手术治疗, 能够提高预后质量, 见表1。

患者术前出现光感者6例, 术后6例;术前手动82例, 术后10例;指数18例, 10例;视力在0.01~0.09范围内术前为14例, 术后66例;0.1~0.4内术前12例, 术后28例;0.5~0.8术前10例, 术后24例;0.9~1.0术前0例, 术后4例。0.01~0.09范围内经手术治疗人数明显上升, 差异存在明天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患者4眼出现视网膜脱离, 经惰性气体或硅油充填成功复位;眼内压上升3眼, 经药物治疗恢复正常。

3 讨论

眼外伤是一种创伤性眼部疾病, 会使得眼部局部组织出现直接性损伤, 经力量传递引发眼内组织出现间接性受损现象[3]。复杂性眼外伤还会导致角巩膜穿通伤、晶状体脱位、球内异物、感染等症状的发生, 若未及时予以治疗, 疾病进一步恶化会使得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 还有的出现眼球变形、萎缩等症状, 难以治疗。应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进行治疗, 可以清理出血症状和纤维细胞增生组织, 使得光学通路保持通透性, 确保患者恢复造成光感, 提高视力, 减少因牵拉而使视网膜脱离出现概率[4]。在此手术过程中, 全玻璃体切除起到关键作用。掌握玻璃体切割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并选取合理手术时机, 可通过手术成功率[5]。

经研究发现, 在148例复杂性眼外伤患者中, 通过手术治疗, 功能痊愈112例, 解剖痊愈20例, 未痊愈16例, 手术前后视力提高明显,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手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具有较明显效果, 在手术过程中及时应对并发症, 可避免出现不良预后。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作为一种手术方式, 治疗效果明显, 在治疗过程中, 需把握好手术的适应证、处理好手术过程中突发性事件与并发症, 而且术后并发症得到有效处理也非常重要。总之, 手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148例复杂性眼外伤患者, 应用手术治疗, 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功能痊愈76.0%, 解剖痊愈13.5%, 未痊愈10.5%;术后视力上升明显, 和手术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手术对治疗复杂性眼外伤具有明显效果, 受伤后及早予以手术治疗, 可提高预后质量。

关键词:复杂性眼外伤,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覃振华, 黎作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9) :1603-1604.

[2]王岩, 李若溪, 王昕华.玻璃体视网膜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的临床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 2013, 13 (1) :62-63.

[3]马志中, 魏世辉, 王常规, 等.机械性眼外伤玻璃体切割术的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0, 16 (5) :189.

[4]李寅伟, 韩丽英, 李兵, 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儿童复杂性眼外伤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2010, 5 (18) :20-22.

复杂眼外伤 第2篇

关键词:玻璃体切除术,复杂眼外伤,疗效

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的影响, 加上一些外部的细菌与物理刺激使复杂眼外伤的患者越来越多。这些复杂的眼外伤除了直接造成眼球壁破裂外, 还有可能引起玻璃体积血、外伤性白内障等各种疾病[1]。尤其是由眼外伤所引起的眼内出血问题往往会间接导致视网膜脱落, 从而对患者的视力造成影响[2], 这也成为当前临床上患者最常见的眼睛失明或者是视力下降的原因。随着眼部治疗手术的发展, 玻璃体切除术被引入复杂眼外伤的治疗中, 并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3]。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时机行玻璃体切除术在复杂眼外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60例 (160眼) 复杂眼外伤患者, 其中男性84例、女性76例, 年龄18~41岁, 平均年龄30.5岁。确诊标准依据我国卫生部发布的复杂眼外伤患者确认标准。所有参与本次实验研究的患者均知情同意。160例 (160眼) 患者均符合玻璃体手术切除术治疗条件, 根据不同手术时机分为A、B两组, A组80例 (80眼) 患者为伤后7 d内进行手术, B组80例 (80眼) 患者为伤后7~14 d内进行手术,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即行一期清创缝合, A组患者于伤后7 d内进行玻璃体切除术, B组患者于伤后7~14d内进行玻璃体切除术, 具体手术方法为:在开展玻璃体切除术前进行常规的眼科检查, 利用B型超声波、CT与X射线定位, 并以此来最终确定患者眼内异物所处的位置。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行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 首先切除中轴部玻璃体, 其次, 通过巩膜压陷法切除玻璃体的基底部及周边部。找到异物后, 对异物周围的视网膜进行光凝;如果异物<3 mm, 适当扩大平坦部切口取出异物;如果异物>3 mm, 扩大巩膜隧道切口取出异物。如果进行手术时发现患者眼部出现了化脓性眼内炎症, 在进行手术的同时还应当向患处注入妥布霉素。如果患者出现了晶状体脱位, 则需在进行手术时进行人工晶状体的植入, 但在采取措施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以及具体的外部伤情。对于出现视网膜脱落的患者, 在进行手术后还要采用氩激光封闭, 在填充适当的物质后进行巩膜环扎术。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并随访患者3个月后视力恢复情况。手术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为:功能治愈:患者在进行手术后期视力提升到0.025以上或者提高2行视力;解剖治愈:视网膜解剖复位, 屈光间质透明, 眼球重建成功, 但是患者的视力功能仍然没有实现功能治愈的标准;未愈:即通过手术后患者的视力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甚至是出现了视力的下降[4]。前两种治愈均属于手术成功, 后者代表手术失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

A组80例患者中功能治愈62例, 解剖治愈11例, 功能治愈率为77.5%, B组80例患者中功能治愈71例, 解剖治愈7例, 功能治愈率为88.8%, B组功能治愈率高于A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3个月时视力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随访与术前视力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随访3个月, B组患者视力恢复优于A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复杂眼外伤常合并多个组织损害, 眼部直接创伤或并发症可能导致视力永久丧失, 甚至眼球被摘除。玻璃体切除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高水准现代显微眼科手术, 基本作用是切除混浊的玻璃体或切除玻璃体视网膜牵拉, 恢复透明的屈光间质和促进视网膜复位, 以提高患者视力。玻璃体切除手术去除玻璃体内的血液与各种生长因子, 取出异物, 再对巩膜进行环扎, 这样可以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 并且可以预防再次脱离, 同时也可以对其它眼部损伤和并发症进行合理治疗。术前对异物的大小、形状、性质进行大体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 选取合适的手术切口。取出异物时, 应该夹取异物中央。如果异物周围视网膜有损伤, 应该进行激光光凝, 防止视网膜的脱离。对于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患者, 应该尽快进行手术。而且, 术中要将玻璃体切除干净, 避免损伤视网膜, 造成医源性视网膜裂孔。

在本文研究中, 160例 (160眼) 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时机的不同分为A、B两组, 与A组在伤后7 d内的手术治疗时机相比, B组在伤后7~14 d内的手术治疗时机能够获得更好地功能治愈率, 也能更好地促进患者视力的恢复, 这可能与该时间患者眼内组织的充血已经得到一定的缓解, 使手术视野更清晰, 从而有利于手术的操作与术后的恢复。

综上所述, 复杂眼外伤后的7~14 d是行玻璃体切除术的较好时机, 临床上应用时也应结合患者自身的疾病情况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郅君红.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杂眼外伤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13) :229-230.

[2]赵剑.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杂眼外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5, 21 (21) :74-75.

[3]牛秋忠.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杂眼外伤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3) :218-219.

复杂手外伤的早期处理及功能康复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2例中男62例, 女20例, 其中合并血管、神经、肌腱损伤60例, 手掌前臂、手指不全离断31例, 皮肤大面积缺损13例, 皮肤、软组织缺损导致血运障碍14例, 受伤至入院时间均在2h以内。

1.2 手术方法

在采用输血输液抢救休克的同时对于组织的损伤正确进行观察及判断, 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法。麻醉:为使病人减轻痛苦及手术操作当中患肢稳定, 均采用臂丛麻醉。刷洗创口周围务必使术区清洁, 用较多量的盐水及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冲洗, 冲掉创口内的污物, 用络合碘消毒创口内外的组织, 消毒后绑扎止血带。清创术;用锐性器械切除污染较重, 失去生机的组织, 分层次及方向逐步进行清创, 对于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肌腱等要精细清创, 即要去掉无血运的组织, 又要保护功能结构。清创术后, 应再次用生理盐水冲洗, 进一步清洁创面和冲掉组织残渣, 再用1∶5000的络合碘液浸泡创面, 用过氧化氢溶液浸泡以期减少厌氧菌感染的几率。此时更换台上所有的敷料, 使清创后的创口达到清洁相对无菌的状态。对于骨折, 肌腱断裂, 神经血管损伤及皮肤软组织缺损, 应争取进行Ⅰ期修复, 骨折内固定采用简单牢固副损伤小的方法, 指骨、掌骨的微型钢板的应用简单易行, 尽量避免采用交叉克氏针, 因其穿针可以造成骨关节面的损伤, 常易引起关节的功能障碍, 骨折的牢固的固定, 为以后的早期功能锻炼打下良好基础。血管及神经的损伤应一期进行吻合, 吻合的血管及神经支应精细, 对于不知名的小血管及神经支等, 如发现损伤也应进行吻合。深部组织缺损, 应行皮瓣或肌皮瓣进行转移, 以消灭创口皮肤的闭合尤其重要, 对于跨越关节、指蹼的皮肤应用“Z”字成型的原则, 避免创口皮肤张力过大。如皮肤张力较大时, 不做勉强缝合, 而行皮瓣转移或游离植皮术, 缝合皮肤及应对于残留皮肤的血运进行评估, 如出现逆行皮瓣及无血运的皮肤时应及时进行切除植皮, 以免皮肤坏死导致感染。术后治疗预防组织水肿, 术后应抬高患肢, 使伤肢略高于心脏水平, 应用减轻组织水肿的药物, 早期进行手指的小范围的被动活动, 循序渐进。预防感染:术后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 预防创口感染, 如发现有感染征象, 应及时进行处理。早期进行手部的功能锻炼, 辅助于手部的器械锻炼及理疗, 使手部功能尽快恢复。

2 治疗效果

82例没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 仅少数病人出现了关节的活动受限, 经功能练习后康复。有10例因受污染较重, 术后出现了感染的征象, 经抗炎消肿, 引流后好转, 无切口不愈合现象。内植物提取出时间为6~8周, 术后随访1年, 15例有肌腱粘连后行二期松解, 其余均疗效满意。

3 讨论

(1) 在手外伤的早期治疗当中及时且较为彻底的清创术是手外伤处置中的重要环节, 手术操作需精细, 即去除污染又保留重要的组织, 这对恢复功能有重要意义, 如造成感染其毁损的程度往往超过原发损伤。

(2) 恢复手的解剖架构, 包括骨折内固定, 内固定后选用微创的内固定物, 其操作简单方便易行, 既恢复解剖的支架, 又不影响关节的功能。对于肌腱血管神经的损伤, 应一期进行修复, 操作应精细, 对于不影响手部血运的血管损伤, 也应行修复术, 不应弃之或结扎, 对于较小的神经支, 也在可能的情况下行吻合术, 减少皮肤的感觉障碍。

(3) 闭合创口, 对于有较大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缺损应在一期情况下闭合创口使开放性的损伤变成闭合性损伤, 因其皮肤及软组织缺损, 二期修复后会导致感染, 引起严重的功能障碍。尽可能应用转移皮瓣或带肌肉瓣或软组织瓣尽量覆盖已缺损的创面, 或应用吻合血管的软组织皮瓣, 让远端的软组织获得血供, 使远端的组织及器官成活。

(4) 术后治疗, 术后应用广谱或针对性较强的抗生素, 消肿的药物, 以预防创口的感染, 因为感染将使吻合后的血管、神经、肌腱等失去活力, 导致肢体的毁损。手外伤术后应在创口内安放引流, 引出伤口内的积血避免使其成为感染源, 使用药物及局部理疗控制组织肿胀。1周内鼓励病人被动活动手指, 2周以后开始主动活动肢体, 使肌腱滑动, 使肢体有较大的功能恢复。

摘要:在复杂手外伤的早期治疗当中及时且较为彻底的清创术是手外伤处置中的重要环节, 恢复手的解剖架构, 骨折及肌腱血管神经的损伤, 应一期进行修复, 对于有较大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缺损应在一期情况下闭合创口使开放性的损伤变成闭合性损伤。术后应用广谱或针对性较强的抗生素, 消肿的药物。1周内鼓励病人被动活动手指, 2周以后开始主动活动肢体, 达到早期功能康复的效果。

关键词:复杂手外伤,早期处理,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徐达传, 张正治, 伍尚竞.手功能修复重建外科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19~1231.

[2]王树寰.手部肌腱损伤的处理原则[J].手外科杂志, 1998, 1 (6) :21.

复杂眼外伤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0例骨关节病变患者,男77例,女53例,年龄9~82岁。

1.2 扫描方法与重建

使用Somaton Sensaton 64螺旋CT扫描120 kV、80~220 mA,层厚0.6~1.5 mm,准直0.6~1.2 mm,螺距因子自动选择0.45~2.0间,重建间隔0.75~1.0 mm,重建卷积核B10 s。Wizard工作站行后处理。软件为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三维表面重建(SSD)、骨骼遮盖容积重建(SVR)、X-线模拟投影(X-rayproj)、透明化X-线模拟投影(4D)、容积成像(VRT)、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根据病变观察的需要,进行多角度中心的观察,针对病变区采用切割术、轮廓术重点观察,调节窗宽窗位、测量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骨关节病患者130例,颅面骨受累13例,均为上颌骨、额骨、眶壁及颧弓多发骨折,MPR及SSD清晰显示。脊椎损伤35例中,颈椎4例,寰枢椎半脱位或脱位2例,1例寰椎骨折,1例颈3椎体骨折;胸椎压缩性骨折8例,其中有2例合并椎管狭窄;腰椎压缩性骨折19例,其中有7例合并椎管狭窄,1例椎体脱位,骶尾椎骨折4例;SVR及SSD明确。肩关节受累15例,肩胛骨骨折6例,锁骨骨折伴肩锁关节脱位4例,肩胛骨骨折并锁骨骨折3例。肱骨头骨折并肩关节后下脱位2例,其中1例并喙突骨折,CPR、SSD、SVR显示较佳。肘关节7例,累及桡骨近端并肘关节脱位及尺骨鹰嘴、冠突等骨折,几种方法均可显示。膝关节损伤23例患者中,胫骨髁间突撕裂性骨折6例,股骨远端骨折5例,12例胫骨平台骨折,其中4例合并腓骨小头骨折,3例合并髌骨骨折,通过上述重建方法均可使胫骨平台撕裂和塌陷、移位方向及程度显示良好。腕关节5例,尺桡骨远端骨折4例,舟状骨骨折1例,以SSD及SVR显示更好。踝关节12例,三踝粉碎性骨折11例,伴脱位2例,距骨骨折1例,各种方法均可显示。骨盆包括髋关节多发骨折20例,损伤中单纯髋臼前缘骨折5例,单纯髋臼后缘骨折3例,髋臼中央骨折并股骨头中央型脱位1例,骨盆多发骨折11例。以上20例中,其中有2例X线平片未发现骨折征象。通过3DR、SUV和MPR均显示碎骨片移位情况,使髋臼结构显示清晰,关节腔内的游离骨片显示出来尤佳。

3 讨论

3.1多排螺旋CT扫描能够获得更多的数据,Esprit采用非焦点、大(容量)陶瓷技术[3],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3DR及MPR的立体图像易于显示隐匿性骨折、脱位及骨折的特征,同时在骨关节损伤中,特别是脊柱骨折和(或)脱位,大关节损伤进行X线平片检查时,摄片摆位需要旋转体位,患者因疼痛、畸形而不能配合标准投照体位,产生被照部位的重叠,位置不正,使诊断产生困难,时常出现漏诊、误诊,常规CT发现骨折、骨病,因是横断位,所以不能全方位多形态显示细小及纵形骨折。

3.2多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范围大、时间短、层厚薄,数秒内可完成大范围扫描,不仅节约时间更可减少呼吸和运动伪影,从而可对骨折的正确评估。螺旋CT可作为脊柱及关节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以准确确定骨折部位和程度,还可以观察到关节间隙中的碎骨片。为术前和术后评价提供可靠信息。但单纯轴位CT虽然能够准确显示骨折片在前后内外方向的移位程度,但是上下方向的移位却不能直观的显示,有其局限性。

3.3多排螺旋CT有独立后处理工作站,配备多种重建方式[4],患者只需平卧即可获得立体骨关节结构影像,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丰富信息。常用重建方法有MPR、SSD、MIP、4D、SVR、CPR等,3DR和MPR及表面重建可以直观的再现骨关节的主体结构,不但可以直接观察骨折的部位、移位程度和关节脱位情况[5],常使用多方位观察及任意角度旋转,可最佳显示骨折部位和累及的范围。当旋转到一定角度,关节的损伤部位、游离骨片的大小、移位程度及方向都很直观地显示清楚。重建时窗宽、窗位选择要适当,多种重建结合,有时选择不好可将骨疏松表现为骨破坏、伪影误诊为骨折,诊断时还需结合病史。

总之,多排螺旋CT对于骨关节病尤其创伤的诊断显示出强大的优势,重建方法的多种选择,丰富的影像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精确、直观、可靠依据。64层螺旋CT骨关节3DR和MPR是较新的影像学技术,能够立体、直观、清晰、多角度地显示关节解剖结构及骨折具体移位情况,其图像清晰,弥补了X线平片和普通CT之不足,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研究比较64层多排螺旋CT在重建复杂骨关节外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30例骨关节病变患者,患处薄层CT扫描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重建(MPR、CPR、SSD、SVR、4D、MIP等),观察比较影像效果。结果 颅面骨13例,颈椎椎体4例,胸椎椎体8例,腰骶椎椎体23例,肩关节15例,肘关节7例,膝关节23例,腕关节5例,踝关节12例,骨盆及髋关节20例。影像清晰,直观立体,多角度多方位观察骨折、脱位、病变及周围关系一目了然。结论 多排螺旋CT多种重建功能丰富了影像信息,为骨关节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精确、直观的可靠依据。

关键词:骨关节,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三维图像处理

参考文献

[1]李德龙,刘斯平,王振波.16层MSCT不同重建方法在骨与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7,5:106-110.

[2]王淑清,王景宇.多层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吉林医学,2006,27:244-245.

[3]吴强,李康华,贝抗胜,等.螺旋CT三维重建对上颈椎损伤的诊断和术前评估的价值.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 19:468-469.

上一篇:报纸发展现状下一篇:移动时代电商营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