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学模式范文

2024-06-16

普通教学模式范文(精选12篇)

普通教学模式 第1篇

关键词:普通化学,学习方式,教学模式

普通化学是我校面向工科类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但是存在着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 同时普通化学主要内容是以包括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化学反应基本规律和物质的微观结构理论为主线, 其理论性、逻辑性强、概念抽象, 因此很多非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对于普通化学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而以前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他主、被动和单干, 这种学习方式依托的教学模式也主要是强调教师的主导和支配作用的纯粹的教师课堂讲解, 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老师“一堂言”。这样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更加重了学生对普通化学学习兴趣的缺乏。而先进的现代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基础之上的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非常重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就要求相适应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根据我校普通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学校开设普通化学课程相关工科专业的特点, 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出普通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课堂上充分利用启发式引导、设问性诱导, 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把教学内容贯穿在由问题组成的、相互关联的知识框架中, 使得师生可以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过程中回顾旧知识, 学习新知识, 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化学动力学反应速率这节中的反应级数的问题时, 会向学生介绍反应级数有整数, 也有分数, 还有负数和零的情况。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而言, 反应级数为整数的情况很好理解, 他们也可以自己举出实例, 但是分数、负数、零的情况很多学生并不了解, 这时并不需要直接给学生举出这些情况的实例, 而是在这里提出一个课后思考的问题:同学们一定很纳闷反应级数可以是分数、负数和零的情况, 尤其是它怎么会是负数和零, 而负数和零又代表着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回去翻阅一些资料找出这几种情况的实例, 并解释这几种情况代表的含义是什么。这样在下堂课的开头时间里就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简短的讨论。这样既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而且也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二、增加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演示实验或演示实验录像环节

通过利用现场实验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地、动态地、直观地展现出来, 比如:在讲原电池这部分内容时, 一般的书中会用铜锌原电池来介绍原电池的结构和涉及的电极、电池反应, 这是一个传统也很经典的例子。但是有的同学在高中学习化学时已经对这部分内容有所了解了, 也知道铜锌原电池。所以我们可以给学生们做个简单的课堂演示实验, 用土豆或者西红柿, 金属铜片、锌片, 金属导线, 电子数字显示器来现场组装成一个原电池。这样会大大吸引学生的眼球, 也更能够让学生主动地想了解原电池的原理和相关的一些电化学知识。在课堂上同时也可以介绍一些较前沿的化学信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化学问题的研究进展、著名相关化学家的故事及其从事相关理论内容研究的时代背景等, 利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点从课堂教学出发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而提高普通化学教与学的效率。

三、增加课堂讨论环节

通过设计部分课堂讨论环节的内容, 由教师根据普通化学教学的相关内容, 结合目前的一些研究和讨论热点, 提出需讨论的问题, 让学生自行分组进行查阅资料、归纳总结, 在较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利用课堂部分时间进行展示, 然后师生一起讨论。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形式可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促进讨论向深度开掘, 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会进一步增加, 同时注意在适当时间给予学生发展性的评价, 即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情感的动力功能, 恰当地给学生以评价, 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四、增加与学生专业相联系的化学知识

通过增加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有着密切联系的化学知识的介绍, 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 明白化学与自身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从而增加其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在给我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学生上课时可以给他们讲在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分析一下这次核事故的原因, 其中有一个和化学非常相关的一点需要提出来, 就是事故中反应堆中用来使中子减速的石墨起火燃烧, 在这种情况下核反应堆中的水与石墨接触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氢气, 产生的氢气又与空气中含有的大量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而爆炸, 爆炸又掀翻了覆盖反应堆的钢板。换句话可以这么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爆炸并不是直接的核爆炸而是化学爆炸和热爆炸。这样的介绍会让学生更加明白化学是与他们所学的专业密切联系的。

五、设立课外创新性课题, 吸引学生参与

结合我校团委和教务处的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 根据普通化学课程相关内容, 设计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外创新性课题, 并吸取部分学生分组参与其中。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普通化学的兴趣, 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 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

六、增加化学专题学习内容

结合教材、学生的专业、社会生活以及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 (如化学电源、环境污染等) , 我校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经常会有一些知名国内外学者或者硕士、博士研究生举办的学术专题讲座, 将讲座信息传递给学生, 并鼓励学生去听这些专题报告讲座, 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这些科研工作者, 了解某些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 并可以分组针对已听取的专题讲座形成一份研究报告, 扩展学生视野, 启迪创新性思维。

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辅导学习、答疑, 加强普通化学题库建设

普通化学题库的建设一方面为我校普通化学期末考试、补考、自主考试提供了一个平台, 另一方面部分题库中的试题是面向学生开放的, 学生可以在课后自主地根据题库中的试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加强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复习。而且现在学生对网络的利用率很高, 也很喜欢利用网络来解决一些问题, 因此可以开通网络辅导和答疑系统, 更方便于师生间的交流。

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尤其对于面向非化学化工类学生开设的普通化学的学习, 因此需要不断探索出更多的形式多样的适应现代这种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让非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更加有兴趣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 让这些化学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徐红, 甘孟瑜, 李泽全, 等.大学化学公共基础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 2013, (1) :84-86.

普通教学模式 第2篇

普通话,又称国语,它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大陆汉语标准。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用语言。大力推行、积极普及普通话并逐步提高全民说普通话的水平,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推广普及普通话不仅因为普通话具有任何方言都无法比拟的通用性 ,而且因为普通话还具有任何方言都无法比拟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普通话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为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前沿阵地,甚至可以说是主战场,而老师则是这个阵地或战场的指挥官,小学生正处在语音启蒙阶段,老师的普通话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能力,甚至是整个语文的学习。所以作为老师,不断地学习普通话,努力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是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

可是,对于方言口音较重的人来说,由于舌头已经习惯了方言的发音,要想一下子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像我们这个方言区的人,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分,边音和鼻音弄不清楚等,导致很多人都觉得学习普通话特别困难。

我,同样是一个在方言比较重的环境中长大的人,父母都没有什么文化,更别提说普通话了。从小学到初中,也没有遇到一个能说普通话的老师,他们自己都不懂,甚至连拼音都读不清楚,怎么辅导学生呢?而且在那个时候,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连看电视、听广播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可以说在初中以前,我们完全没有接触过普通话。

记得我刚到毕节读师范的时候,由于方言太重,随时都会引来同学们的笑声。但是,通过三年的努力,通过刻苦的学习和不断的练习,我的普通话水平终于有了一定的提高。参加工作以后,我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普通话的学习。去年暑假,我还有幸参加了省级普通话培训,虽然以一分之差而没有考上省测员,但我对普通话的热爱不仅丝毫未减,反而更加强烈,对普通话的学习也更加刻苦、更加努力。现在,我的很多朋友都会说:你的普通话怎么进步那么多呀?这时,我会自豪的告诉他们:因为我在不断的学习!因此,我要告诉大家: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文化,也不管你的普通话基础如何,只要你想学,只要你努力的去学,就能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

那么,我就自己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谈一谈关于怎样学习普通话,提高普通话水平的一些方法。

一、藐视难度,重视学习。

尽管方言口音较重,尽管学习好普通话的难度很大,但是,我们要从思想上藐视这个“敌人”,而不要害怕,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在学习方面又要十分重视,不能不以为然,听之任之,认为学不学都无所谓,这样肯定是学不好普通话的。

二、找出问题,整理对应。

找出本地方言存在的问题,整理方言口音和普通话之间的对应关系。

1、舌位靠前。例如,“吃”在普通话里应读舌后音(即翘舌音)chi,而在我们的方言里却读成舌前音(即平舌音)ci.“床”在普通话里应读后鼻音和翘舌音chuang,而在我们的方言里却读成前鼻音和平舌音cuan.

2、没有边音。例如,“刘”在普通话里应读边音liu,而在我们的方言里却读成鼻音niu.

3、合口呼音发成撮口呼。例如,“胡”在普通话里应读合口呼hu,而在我们的方言里却读成撮口呼fu,等等。类似这样的情况,都一一列出,整理成方言和普通话词汇对照表。这样便于记忆和纠正方言的不规范读音。

三、看电视,听广播。

多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播报或收听广播。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节目和其他类节目,一般都是使用很标准的普通话。通过经常收听、收看节目,对学习好普通话有很大的帮助。

四、正确模仿。

可以模仿专业的普通话教师、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发音,或者用正规的普通话语音教材跟读,也可利用录音、录像等音像电子资料(MP3、光盘、磁带等)——普通话教学以及朗读、朗诵、故事、相声、小品、快板、评书等,进行模仿。

五、反复实践。

1、用标准音熟读、背会一些名篇佳作,这样,有利于提升自己的语感。

2、积极参加朗读朗诵、演讲 、歌唱、话剧、播音、主持等语言艺术训练及活动。这不仅能够训练我们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音标准度。但需要注意的是,学习朗诵朗读和播音主持的必要前提是普通话发音标准。千万不要在尚未学好发音时就急于反复练习篇章内容,否则会把发音错误巩固为难以矫正的顽疾。

3、尽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普通话, 多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因为普通话除了要说得标准,还要说得流畅、自然。这就需要我们多说、多练,说得多了,说的时间长了,自然也就说得惯了。

4、还可以通过一些绕口令增加自己的口舌灵活度,根据我们方言存在的问题,我给大家推荐以下几条绕口令,可供大家参考。

平、翘舌音练习:

(1)三山撑四水,四水绕三山,三山四水春常在,四水三山四时春(《三山撑四水》)。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以不知为知之,不以知之为不知,唯此才能求真知(《知之为知之》)。

前、后鼻音练习:

(3)陈庄程庄都有城,陈庄城通程庄城。陈庄城和程庄城,两庄城墙都有门。陈庄城进程庄人,陈庄人进程庄城。请问陈程两庄城,两庄城门都进人,那个城进陈庄人,程庄人进那个城??(《陈庄城和程庄城》)

(4)那边划来一艘船,这边漂去一张床,船床河中互相撞,不知船撞床,还是床撞船(《船和床》)。

(5)杨家养了一只羊,蒋家修了一道墙。杨家的羊撞倒了蒋家的墙,蒋家的墙压死了杨家的羊。杨家要蒋家赔杨家的羊,蒋家要杨家赔蒋家的墙(《杨家养了一只羊》)。

边音练习:

(6)六十六岁刘老六,修了六十六座走马楼,楼上摆了六十六瓶苏合油,门前栽了六十六棵垂杨柳,柳上拴了六十六个大马猴。忽然一阵狂风起,吹倒了六十六座走马楼,打翻了六十六瓶苏合油,压倒了六十六棵垂杨柳,吓跑了六十六个大马猴,气死了六十六岁刘老六(《六十六岁刘老六》)。

轻声练习:

(7)一个大嫂子,一个大小子。大嫂子跟大小子比包饺子,看是大嫂子包的饺子好,还是大小子包的饺子好,再看大嫂子包的饺子少,还是大小子包的饺子少。大嫂子包的饺子又小又好又不少,大小子包的饺子又小又少又不好(《大嫂子和大小子》)。

六、养成习惯 .

1、在尽可能多的场合说普通话,作为老师的我们,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练习普通话的地方,不管是课上、课间、还是课后,只要是面对学生,都尽量使用普通话,时间长了,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都会自然的使用普通话。

2、自言自语、自我纠正。随便拿着一本书、一张纸、或者是一段文字,只要有汉字,我就会用普通话把它念出来。有些时候,就算是思考问题,我也会用普通话的语音去思考,甚至用普通话自言自语的.说出来,发现哪个字音发得不准或者错误,就会立刻纠正。

3、随时随地测评。虽然自己的普通话说得不是很标准,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自己当作测评员,测评他人,测评自己。如果我们能够听出别人的错音并给予指出和纠正,我们自己也就记住了这些读音。如果我们能够找出自己的错误和缺陷,再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和训练,效果会更明显。

七、注重积累。

普通话不仅是一种优美的语言,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它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训练和积累,即使是汉语言专家和普通话的最高等级,也不可能记住所有的语音、语法和词汇,更别说是我们一般的人了。因此,不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注重积累。遇到不熟悉的或者是发音不肯定的汉字,不要蒙混过去,而要立刻查字典弄清楚,并且记下来。另外,在我们的方言里,还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

:没有轻声和儿化音。因此,平时只要遇到轻声和儿化的词语,就有意识的把它记下来,这样,下一次再遇到这个词的时候,你就能自然的把它读成轻声或者儿化音了。

八、有条件的话,尽可能地参加或组织比较正规的普通话培训,让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和感悟,其实,学习普通话的方法还有很多,那么,每一位老师或者是热爱普通话的朋友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去练、去探索、去研究,相信每个人都能学习普通话,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商务印书馆于北京出版。

2、刘照雄主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第一版。

3、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4月第三版,新华书店发行。

浅谈普通车床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实训教学 车床 方法 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29-01

1.金工实习课程的性质

金工实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与机械 制造类课程的先修,也是学生建立机械制造生产 过程的概念,获得金工机械制造基本知识的奠基课程。“金工实习”以实践教学为主,学生通过独立的实践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有机地将基本工艺理论,基本工艺知识和基本工艺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工艺实践技能。

2.金工实习课程的任务

2.1使学生了解现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和基本知识;熟悉机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及其所用的主要设备和工具;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现代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2.2使学生对简单零件初步具有选择加工方式和进行工艺分析的能力;在主要工种方面应能独立完成简单零件的加工制造,培养学生在规定工艺实验中的实践能力。

3.普通车床教学

普通车床操作训练在金工实习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普通车床操作训练的时间长,内容多。因此,本文从教师如何教的角度阐述了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

3.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轻易伤害。要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刻意保持课堂的纪律性,不能用命令式的语言训导学生,不要迫使学生违心地按教师的旨意学习和生活。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文明,举止大方端庄,严肃而不古板。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做到。教师要用自身的行为,用人格力量来教育和感染学生。

3.2创新教学方法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对实训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学生就会对他的专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态度,因而就学得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课堂的气氛也很活跃。例如,讲车床加工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列举一些零部件的形状(如锥销、圆柱销,螺杆等)。再由教师归纳哪些是通过车削加工得到的。这样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迫切想学会的学习热情。

注意知识的延伸,教师在讲解每个课题的知识时,应有所延伸,可以直接讲授,也可以提出问题给学生课后去讨论,下一次上课前先提问然后再给出问题的答案,以此扩大学生对知识面的了解。例如,在讲解车刀种类时,除了讲解常用的车刀以外,还对生产中其他不同种类、结构的车刀(如金钢石车刀、立方氮化硼车刀等),布置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书籍、借助网络或到五金市场实地了解等途径,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3提高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放得开并收得拢,才能准确地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适时调整教学,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并更快地提高教学质量。现代社会飞跃发展,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作为金工实习教师,不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因此,教师必须努力钻研专业理论,不断学习现代教学教育理论,完善知识结构,及时传递新的信息,并用新的教具和新科技手段辅助教学。

3.4增强对公差概念的理解,增强产品品质意识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在理论教学中:学生对公差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要在零件制造过程中体现出公差的意义,对初学者而言,常常因不太具体理解而造成所加工零件的尺寸不合格。学生测量时喜欢估读,因此往往会出现多读数或少读数的情况,而在实际生产中,只要测量的尺寸在允许的范围内,则均为合格。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多测量、多思考,进而加深对公差概念的理解。

把产品加工品质与成绩挂钩。当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教师可以把课题教学按产品生产加工要求模拟训练,限定加工时间,实行产品不合格报废制度。产品加工品质与学习成绩挂钩,同时结合企业品质管理标准,给学生讲解产品品质的要求。通过这些训练,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5养成良好的安全文明生产习惯

牢固树立安全文明的生产意识。安全文明生产是学生进入实训的第一课,同时也贯穿整个实训的每个环节。学生初学车削螺纹时,要求学生左右手控制退刀的动作要协调,反应敏捷,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笔者采用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在加工前把刀移到纵向导轨中间处,反复练习两手进退刀配合的连贯动作,待动作已熟练后,方可进行螺纹切削加工,避免了因退刀不及时而撞机床的事件发生。

养成校正量具、测量时消除误差的习惯,保证零件尺寸合格。实训中我们常用的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及内径量表等,均要校对后才能使用。否则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因使用的量具与学生测量时用的不是同一把量具时,往往会出现尺寸偏差现象。

启动机床前,先检查各操作手柄是否处于非正常的位置。如检查开合螺母是否处在闭合的位置,避免启动机床后发生碰撞事故,确保安全操作。

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讨论的良好学习氛围。由于每个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一致,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难以面面俱到,这就更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先着重地指导一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使他们能在学生当中起到骨干带头作用,其他学生有问题往往会先向他们请教,而同学之间讨论问题很轻松、很自信。这样就达到了以点带面、共同提高的目的。有些操作技巧,教师只能点到,而真正领会与掌握。则要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动手操作去体会,认真思考问题,学生之间再经过共同分析、讨论。因此,学生之间操作体会的相互沟通、帮助、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4.结束语

车床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地位愈来愈显得重要。因此,社会对车床操作者的需求量较大。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数控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改进车床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但获得正确、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细心、严谨的学习作风及良好的安全文明生产习惯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车床操作技能人才以备社会之需,满足市场要求。

参考文献:

[1]王俊勃 主编 金工实习教程 科学出版社

[2]浅谈数控车床教学 林国荣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3]车床操作训练教学及其四步教学法 张立君 刘悦 张树军 刘春城 张国斌(东北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普通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模式管理 第4篇

1.一级管理

教学文件是教学过程中依据一定教学理论、按照一定方法形成的多种文字性材料,它规范和约束选项教学的实施途径、实施内容和评价标准,是实现选项教学预计效果的关键。

* 制定选项教学的校本课程内容

* 制定选项教学总体目标

* 制定各选项的教学大纲

* 制定各选项的评价体系

* 制定各选项的反馈机制

2.二级管理(分项的单项管理)

* 制定选项教学的教学计划

* 制定选项教学的教学进度

* 制定选项教学的备课计划

* 制定选项教学的课时计划

教学目标应清晰、确定,教学内容要 体现知识 的科学性、系统性、校本特式,合理使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要体现校本特式、学生实际,通过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达到预期的效果。对 一系列教 学材料,要定期进 行收集,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反馈信息进行科学修改与整理,最终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文件。

二、课堂建构

1.遵循兴趣活动规律,培养学习兴趣

信息论、控制论、神经生理学告诉我们,心理活动的最起码水平,称为“觉醒水平”,觉醒水平表明大脑神经细胞处于一定的能量状态下,这样才能进行思维活动,才能吸收、分析、判断、储存信息。教 学时,心理活动 最活跃的水平,且称它为“积极水平”。积极水平表明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而无关的部分则高度抑制,神经纤维通道的有关部分保持高度畅通,因此“神经噪声”大大降低,信息在神经纤维通道内的传输达到最佳状态。这只有在高度兴奋、聚精会神下才可能达到,在被强迫的、不自觉的、程度不同的苦恼或烦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有关学习的神经纤维通道对信息的传输不可能达到最佳状态。

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在选项教学中学生对某一项目的兴趣一般会有以下两种情况。

有趣阶段-乐趣阶段,由于这时学生的兴趣处于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学习见异思迁。如某一学生看到别人打篮球、看NBA,觉得篮球有趣,就选篮球项目。学习一段时间后,“有趣”淡化,看到同学踢足球或看到世界杯足球赛,对足球产生兴趣,便去选足球,参加足球项目的学习。

乐趣阶段- 志趣阶段,如形体教学 班有一位 男生,身体素质很好,尤其是舞美的协调性很强,他从小就喜爱舞蹈,学校体育 课选项开 设形体班,他主动报 了名。在教师的调教下很快成了班上的“角”,后来多次代表学校比赛并获奖,他更自信、更加热爱舞蹈了,兴趣发展到较高阶段。

由此可见,在选项教学中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某一兴趣,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苗头,及时定向,建立乐趣、志趣。

2.创设情境

教学目标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两个重要内容。情境的创设是实现、完成教学目标的捷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 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也就是说,在意义建构学习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创设问题。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基本技术、应用背景以及与其他技术动作之间的联系或简单组合解决复杂情景下的问题,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要为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设计有针对性的组合练习和教学比赛。

3.意义建构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继承和传播体育文化,乃至创造体育文化。现代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通过所学的知识、技术整合形成技能,服务终身。这就是意义建构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育课教学应突出这个目标。

这是课堂选项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传授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发展运动兴趣,增进对所选项目的了解,提高运动技术。

在选项教学中我们不但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运 动技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使他们具备更高的掌握各种技术的能力,如生活技术、生存技术、劳动技术等。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要经常学习新的技术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因此技能比技术更重要,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技能,可以说没有一门其他学科像体育技术这样能全面地发展人的技能。重视学生掌握技术的“过程”,学生可以 从这些“过程”中得到极其宝贵的东西―技能。选项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多练习,而学生也一味机械般的练习,“教”与“学”两者都忽视练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重视这个 过程,在这过程 中寻找解 决问题的 方法。

三、选项教学的调控

1.选项人数的调节

在学生选项时会出现某项目人数 太多,如篮球、足球,通过基础测试,动员疏导,进行人员分流,使各个选项教学班的人数相对合理,有利于组织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2.兴趣调控

为更好地配合选项教学,提高各选 项的运动 水平,学校在一定时间内开展各选项的竞赛活动,通过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运动才华的空间,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目标调控

目标调控是根据学生所选项目的基础水平,制定和学生基础水平相匹配的教学目标,以课时达标与单元达标相结合为基本教学单位,以群体教学和小组学习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为保证,来调控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形成能力的最终目标。

四、选项教学的思考

1.场地问题(场地的容量、数量)是进行选项教学的最重要因素,是进行选项教学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如何利用社区资源是解决活动场地短缺的一个途径。

2.专业组合和师资力量是进行选项教学的另 一个重要方面,它是进行选项教学的关键因素,所以,应使教师组合更优化。

普通话教学反思 第5篇

三年级英语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听、说、读、写训练内容,通过听听、说说、唱唱、做做,先培养语感,培养兴趣,然后进入字母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英语,让知识中获得成功感。

一、课前3分钟自由谈(Free Talk),增强师生情感,训炼学生听说能力。

每节课开课以前,我就上节课所说内容,采用师师问答、生生问答、小组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复习,这一方法不仅有效的复习了上节课或以前所学的内容,而且为新授内容做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对话。用英语组织教学,可以烘托英语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是学生练习听力的良好机会,也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途径之一。我一直坚持用英语讲课,刚开始从最简单的短语、句子、日常英语开始,然后逐步加深。当学生听得不太懂时,我配以夸张的动作、表情或适当的解释说明,使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英语气氛之中,通过英语交流,提高了学生听说能力,也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三、用直观教具,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听说环境。

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片等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除教师制作直观教具外,我发动学生自己制作教具、学具。如刚开始学字母时,就可让学生作字母卡片,以便进行同桌、分组、找朋友等多种形式的听说训练。单词教学、对话教学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图片卡、单词卡、句型卡或头饰、道具。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师生进行听说训练,而且也能促使学生动脑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效果非常好。

四、扮演角色,进行会话,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在真实的情景中灵活的运用英语。

普通高校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094-02

1 引言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有些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开展并不顺利,学生对枯燥单调的体育锻炼项目表现出消极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也明显减少。这不仅不利于当前国家提倡的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有一个长期健康的体魄及其未来就业。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加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教育界广泛寻找一种能够以学生为主体,使体育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基于此,针对国内外各高校在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中的尝试,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未来体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及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实践感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着重强调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由任课教师来设计有利于技术正迁移的引导性项目。该教学模式下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实践体验经验,并通过在团队中的交流与讨论及教师的鼓励评价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他们自身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该教学模式的特点及优势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一般在体育课开始前的准备阶段会通过有针对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可以起到让学生热身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很快融入教师教学中。而该模式下教师一般会选择有利于实现目标正迁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项目活动,使体育教学的娱乐性在无形之中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将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娱乐性、挑战性及竞赛性项目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让学生能够在参加过程中去主动探索,并发现新知识进行主动构建,最终实现其学习目标。

以体验、协作为主 体验式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的是分小组完成项目活动的形式,小组内部的团结协作与小组之间的竞争都激励着学生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参与到项目活动中。而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集体凝聚力,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此外,该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布置项目活动之前,会提出本节课程内容的重点与关键,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其他学生的动作来反思自己,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并提升学生自身解决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全面性的评价机制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评价更加全面,在评价过程中不仅仅依赖于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还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及其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团队协作能力等,对学生进行更加客观与科学的教学。该模式下的全面性评价机制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并增强其参加体育运动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3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向及应达到的效果,它是各学科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同时也是指引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重要基础,是对教师教学成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标准之一。体验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目标一般包含三点:一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动作技术;二是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三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学目标。实际上,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希望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成为体育教学的重心,并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去参加体育教学,不仅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动作技术,还要增强其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教学操作程序

一是准备阶段的热身游戏。体验式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针对学生兴趣设计一些小游戏,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诱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尽快投入到教师的教学当中。同时,还可以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奠定基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是明确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设计好的项目活动向学生宣布。通过这些项目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在技术上的正迁移。同时,根据学生兴趣及体育能力的不同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项目。

三是组织学生开展项目活动,并努力让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体验,监督与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运动技术。教师还应在这个过程中记录下不同学生的特殊问题及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以后项目活动设计的改进提供参考。

四是引导学生对自身及其他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与总结,以此发现自身的不足及他人的优势。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交流与互动的方式互相讨论,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不足,这将对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各项目运动技能与更好地认识自己带来重要积极影响。

五是教师针对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动作技术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与示范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身不足,并及时调整与反思,进一步加深其对动作技能的理解。

教学评价 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不仅要重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及教学过程中的项目活动设计,还要强调教学评价。该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注重对学生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全面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科学。而实际上,教师对学生的合理评价,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学生运动技能的改进上,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教学评价结果还能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反馈性指导。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特点与具体实施过程,突出了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体验与协作的优势,并在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双双.体验式培训理念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初探 第7篇

一、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开展现状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低估了舞蹈教育的价值, 忽略舞蹈对自身素质的培养作用。自古以来我国的舞蹈教育制度属于早期教育与专业型教育相结合的, 舞蹈技术培养只针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群, 我国舞蹈教育制度的目标不是普及。学校从招生开始, 就对孩子的身材比例、身体素质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而舞蹈对与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学习的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有把舞蹈课列人必学课程之中。我们一直认为舞蹈只是一种培养身体线条的方式, 其实不然, 舞蹈活动对与人的许多方面都是有着积极地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用人单位逐渐意识到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即便是普通高校, 通常也会把舞蹈教学看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据了解我国许多院校都不同程度的开设了舞蹈课, 并逐步加大了舞蹈课程开设的比重。但从目前各高校的舞蹈课程开设状况来看, 各高校舞蹈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主要分为有艺术舞蹈类专业的综合院校, 以及没有艺术类专业的普通院校。前者因为有艺术专业学生和专业教师, 学校舞蹈水平较高, 舞蹈课程开设丰富, 学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另一种一般为工科院校, 或是有专业名称的院校, 这类院校舞蹈课程归为公共艺术课程, 多数没有专业舞蹈老师, 而是由音乐教师担任舞蹈教师教学。课程分为艺术欣赏类, 在教室欣赏学习的必修课, 以及针对全校学生, 或艺术团学生的公共选修课中开设舞蹈课。

二、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的授课方式

1. 艺术鉴赏类必修课程的开设

随着教育部13号令发布以来, 要求高校高度重视公共艺术, 将公共艺术提升至于公共体育课相同地位, 成为学校必修公共课程。舞蹈作为公共艺术课程的一部分也从选修或限选课成为必修课。在舞蹈鉴赏必修课程的开设中仍然会存在一些难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攻克这个难关是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前针对非专业院校, 绝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之前是从未接触过任何形式的舞蹈学习, 并且对与舞蹈的认识几近空白, 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接触过的舞蹈也仅仅是体育课或是音乐课上老师简短的介绍, 或者课外文娱活动的舞蹈表演, 在没有老师的教导下自行学习的舞蹈作品。这使得步人高等院校的学生们在接受舞蹈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也给老师的施教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开设舞蹈鉴赏课程时, 必须针对学生状况设计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 过深的知识点学生听不懂并觉得无趣, 过浅的讲述也会使舞蹈鉴赏课程成为一门“看电影”一样的课程, 达不到课程设置的要求。因此如何掌握深浅度是非常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概念转化为能够让学生记住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解舞蹈的概念时说到舞蹈是一种综合性艺术, 必须与服装, 舞美, 灯光, 布景等等综合起来看。但对于学生来说从理论上完全不理解, 他们认为舞蹈就是跳好就行了。针对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将北京舞蹈学院早期的霓裳羽衣舞和90年代初期张洁版电视剧《杨贵妃》中的霓裳羽衣舞片段进行对比, 从技术角度分析北京舞蹈学院的霓裳羽衣舞技术含量非常高, 但是从视觉角度来看, 多数人会认为华丽的真实场景与服装舞美的结合使技术含量并不高的电视剧中霓裳羽衣舞的片段更加精彩。这就能使学生迅速了解这个知识点的内涵。

针对学生的爱好, 制定教学计划也是非常必要的, 舞蹈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 如果在有限的18课时内想全部涉及到是非常困难的, 只能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鉴赏课欣赏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只讲不看对于舞蹈来说, 是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因此课程中讲与看的比例必须分配均匀, 针对学生的爱好可以节选出一些有意思的章节着重讲解例如:中国古典舞, 体育舞蹈, 民间舞等等。

就舞蹈鉴赏教材而言, 现今艺术鉴赏类教材中舞蹈篇章非常笼统, 多为罗列式内容, 而艺术鉴赏大课程中又无法为舞蹈鉴赏单独列出一本教材, 因此教师多采用将扩充的知识点放入平常教学的ppt中弥补教材内容的缺失。

2. 舞蹈实训类选修课程的开设

在普通高校中舞蹈实训课有很多名称, 例如:舞蹈技术技巧, 大众健身舞蹈等等。这类舞蹈课程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针对全校的公共选修课。第二类是针对艺术团的技术课。这类实训课在普通高校中非常热门, 许多选修课程开课即报满, 从学生的需求上看, 还是有很多学生希望学习舞蹈, 并且希望通过学习舞蹈改善自身身体形态。但在选修课程的开设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是场地, 对于选修课人数少则三四十多则上百, 学校一般很少有场地, 因此多数学校的这类课程都是在走廊, 或是一些空地进行。从教学形态上看不够正规。

第二是男女比例, 舞蹈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都是女孩子的活动。男孩子偏爱街舞, 在选修课中女子比例非常高, 在课程教授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男生不爱学民族舞, 而男生喜欢的街舞形式也是女生完成不了的, 因此在选修课程中交谊舞成为学校舞蹈实训课唯一的选择。这也是为何交谊舞在现在高校中发展迅速的原因。

舞蹈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和自尊心, 扩展人们的表达力和影响力。大学生们通过学习创作和排练自己喜爱的舞蹈, 感情得到了张扬和满足, 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将舞蹈普及成为大学的公共必修课程, 不止可以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艺,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体协作的精神,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我国高校的舞蹈教育已经不断发展壮大, 学校舞蹈教学活动已不只集中在训练学生肢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技术技巧上。同时也开设了注重培养舞蹈素养以及舞蹈审美的鉴赏课程。本文通过笔者教学实践, 分析当前普通高校舞蹈课程开设的两种方式以及教学方法。

普通高校足球教学训练 第8篇

1.1、初步掌握技术阶段

在初步掌握技术阶段, 主要任务是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表象和概念, 讲解清楚动作要领, 使学生明确技术动作要求及练习方法, 初步学会技术动作。

(1) 讲解。讲解是运用语言对技术动作进行概述。讲解时要依据学生特点、学习内容、训练程度的不同, 首先做到精讲易懂、生动形象, 将技术动作的名称、作用、方法、要领、难点等讲清, 简明扼要, 突出关键的技术规范化问题和要求。其次, 要讲清技术动作结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 主要讲解动作技术的方向、角度、幅度、距离、节奏、机体参与的主要部位、顺序以及时间、空间和力的大小等的综合运用, 指出技术动作要点, 指导学生尽快掌握技术动作与方法, 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

(2) 示范。示范是使学生能尽快明确技术动作形象的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示范要动作准确、技术规范。运用示范时, 一般是先做完整示范, 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完整技术动作概念, 然后是重点示范, 根据技术动作结构特点和要求, 重复或慢速示范, 提示学生重点观察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 有时为强化技术动作也辅助采用示错示范, 正误对比, 给学生指明错误动作的原因和问题, 提出纠正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技术、辨别技术难点、重点的能力。示范要充分注意合理的示范面, 依据场地、气象、学生人数、示范环境等因素, 考虑和安排好示范的位置、角度以及方向等, 足球技术教学中经常采用侧面示范。为了提高示范效果, 还可充分利用图片、模型、幻灯、录像等直观演示方式, 进一步使学生感知技术动作形象, 加深技术动作的理解程度, 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表象。

1.2、基本巩固技术阶段

当学生已经清楚理解技术动作要领, 初步掌握规范技术动作时, 即进入基本巩固技术阶段。

(1) 多采用练习形式, 巩固理论知识, 提高技术动作质量。教学训练主要是采用重复练习法, 在简化条件下, 经过多次重复的技术动作练习, 形成并巩固正确的技术动力定型。

(2) 练习形式的组织与选择原则, 应当是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在练习中通过变换完成技术动作的距离、速度、方向和练习的组织形式, 加大完成技术动作的难度, 由单个技术动作练习逐步过渡到组合技术练习, 并适当增加一定的对抗干扰要求, 提高学生技术的运用与应变能力。技术动作在原地和缓慢中能做时, 应转入快速、突然性的练习, 这个阶段要注意动作的全面性、连贯性以及动作的快速连接性。特别要注意培养技术动作目的性与准确性。

1.3、提高运用技术阶段

提高运用技术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足球技战术的实际运用能力, 巩固正确的动力定型, 形成动作技能, 更进一步达到技术动作自动化的程度。

(1) 加大练习密度, 在不间断的练习过程中强化刺激, 促进学生逐渐认识和掌握所学足球技能的内在规律, 不断纠正错误技术动作, 继而达到动作技能连贯地、均衡地发展。

(2) 传、射、控、运等重点技术、战术要反复训练, 要根据实战的需要, 组织一些高强度、强对抗条件下的练习, 让学生在复杂或更加困难条件下掌握和运用技战术, 提高合理运用技战术的能力。

2、足球战术教学训练

2.1、建立战术概念

足球战术教学训练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足球战术通常是由个人战术行为、基础战术配合和全队战术配合所组成。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建立战术概念, 其目的是通过讲解分析以及示范, 使学生掌握战术配合的定义与要求, 初步了解足球战术的基本特点、构成体系以及战术的目的与作用, 了解足球攻守战术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 初步确立个人、局部乃至整体的攻守完整的战术概貌, 如个人在不同位置的不同职责和技术动作运用要求, 局部配合的种类、队形、方法及其变化规律, 全队队型以及全队整体战术的原理和构成等。然后讲解战术练习方法, 组织学生试做练习。战术教学中可经常适时结合画图、战术板或者录像等直观教具的演示,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使学生能更快地接受和理解各类战术的方法和要求。

2.2、基础战术教学训练

足球基础战术即局部的战术配合教学应从进攻配合入手, 先教进攻配合, 再教防守配合, 根据战术配合的人员组成, 一般顺序是先练习两人配合战术, 再练习三人配合战术。进攻配合练习, 要在学生试做达到基本熟悉配合的方法和路线后, 逐渐增加练习的对抗性和干扰性, 防守配合练习, 应开始在消极进攻情况下进行, 然后再在积极进攻条件下进行防守配合练习, 逐步提高学生局部攻守对抗与应变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和心理品质, 启发学生的战术思维, 提高战术运用的灵活性。

3、结束语

足球专项课技战术教学训练中, 应依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实际, 结合足球技战术教学特点, 在运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 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足球专项课技战术教学训练中, 应依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实际, 结合足球技战术教学特点, 在运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足球技术,教学训练,训练规律

参考文献

日本普通高中分科教育教学模式 第9篇

1.“一战”后国家规定高中文理分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不断扩大在亚洲的市场,向交战国大量出口军需品,战争带来了经济景气状态,并由此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要促使日本政府和教育机构以分科教育来培养产业界急需的各类人才。在1914年3月3日修订的《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1915年2月23日修订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和1918年12月6日修订的《高中令》中都有将学科分为文科和理科的规定。其中可以作为日本普通高中文理分科教育理论依据的,一般被认为是1918年日本文部省第二次颁布的《高中令》,而同时期临时教育会议的关于高等教育机构扩充计划的建言则推动了“文科”与“理科”这两个概念的日趋鲜明化。新修订的《高中令》规定:高级中学是“实施高等普通教育的场所,以完成男子的高等普通教育为目的”,是实施“高等普通教育”的机构之一;高级中学开设寻常科和高等科,学制7年(寻常科4年,高等科3年),可单设高等科;“把高级中学高等科分为文科和理科”,同时在高等科中,根据学习的外语的不同分为“文科甲类”、“文科乙类”、“理科甲类”、“理科乙类”。根据选择的文理科及外语的不同,决定未来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方向。[1]

虽然修订后的《高中令》改变了以往高中作为实施大学准备教育即大学预科的性质,但是由于自明治初期至“二战”结束前(1872年~1945年),日本高中教育一直处于精英化发展阶段,高中入学考试竞争激烈,入学率保持在15%以下,同现在入学率高达97%的高中教育普及化的“高中”不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而且其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从1894年6月25日第一次《高中令》颁布至1918年间,日本只有8所高中。伴随着第二次《高中令》的颁布和高等教育机构扩充计划的实施,高中的数量骤增,截至1948年,高中增加到39所,学生约28,600人。

2.“二战”后国家不明确规定高中是否分文理科

日本现行的中等教育制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伴随着1947年《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颁布,第二次《高中令》被废除,依据其建立的旧制高中多数被并入新制大学的教养学部和文理学部。《教育基本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学校教育法》也打破了战前双轨制中等教育体系,确立了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的单轨制学制体系。其后,日本政府于1948~1949学年对全国的高中进行了综合制改造,建立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单轨制高中。在日本政府建立单轨制新制高中的过程中颁布的一系列与中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都没有对文理是否分科的明确规定。

日本政府在第二次教育改革和推进中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的过程中,根据国内资产阶级民主化改革的实际情况和教育中突出存在的划一性、僵化性、闭塞性等问题,提出了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和推行个性教育的原则,并主张将这一原则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赋予学校较大的办学自主权,要求学校灵活、独立发挥各自的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在国家的基本方针之下,每所学校都制定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并努力将之体现在日常教育活动与校务管理中。因此,日本普通高中文理分科教育情况也不是千校一面,而是因地因校而异,各具特色。

3.21世纪以来高中教育由“半人教育”向“全人教育”转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全球化的发展,“取消文理分科,发展全人教育”成为日本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所谓“全人教育”是指教学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力、经验、性格、意愿等主观条件,并加以配合来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与只注重某方面知识教授的“半人教育”不同,全人教育是针对人本身的教育,注重整体身心的均衡发展,不偏倚某一部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人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实现“全人教育”的宏伟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和考试制度。为此,许多日本高中都提出了取消文理分科的目标和计划,东京大学也率先于2007年在自行组织的后期日程招生考试中取消了文理分科考试,改为综合科目考试。高中教育日益朝着文理渗透、学科融通、知识交叉的方向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日本高中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日本现行普通高中分科与不分科教育教学模式并存的格局

目前,日本的普通高中普遍实行学年制和学分制并行、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行的教学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及未来发展方向自由选择侧重文科或者理科的课程。学校的分科教学模式各具特色,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

1. 文理分科型

文理分科型普通高中大多从学生升入2年级或3年级(17岁左右)时进行文、理科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升学目标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有的高中在1年级(15岁)时就实施文理分科。其代表学校有埼玉市立浦和高中、纯心女子高中。

埼玉市立浦和高中是一所具有60年办学历史的公立高中,其办学方针是“授业第一,提升学力,提高升学率”。该校的文理分科教育体现在教育课程设置上具有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特色。该校教育课程类型的划分非常细致,代表了学生未来接受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方向。在高中1年级时对全体学生实施共同一般教养教育,从1年级末开始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细致的指导,加强对学生的未来出路教育,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从2年级起导入文、理科的选择,学生对应各自的升学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学习,在2年级内基本掌握高中的必修课程内容,并修够毕业最低要求学分。在课程设置上,2年级文理科均设置了现代文、古典、世界史A、数学Ⅱ、英语Ⅱ、英语写作、家政基础、体育、保健等《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的必修科目,但文理科又根据文理侧重点的不同调整了各科目的学分分布。除共同必修科目外,文理科根据自身性质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文科设置了日本史A、艺术Ⅱ及两门选修课,理科则设置了数学B、物理Ⅰ、化学Ⅰ等科目,明显突出了理科基础知识的教学。进入3年级后面向不同类型大学将课程划分为3种:将文科进一步细分为文科A (升学方向为私立大学文科或国立、公立大学文科即3教科型)和文科B(升学方向为国立、公立大学文科即4教科型、5教科型)两类;将理科改名为理数科(升学方向为国立、公立、私立大学理科)。三科类除了现代文、古典、伦理、英语Ⅱ、英语阅读、信息C、体育等共同履修科目外,文科A和文科B由于升学方向的不同,具体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该校除设置必修课外,还根据科类特色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设置了较为丰富的选修课程,如政治经济、中文、食品设计、保育、生物等,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同时,针对大学入学考试,该校还充实选择性教学和实地练习教学,并实施规定课程之外的补习,传授针对学生所选大学的报考对策及技能等。[2]

纯心女子高中是长崎县长崎市一所实施初、高中一贯制教育的教会学校。纯心女子高中在2008年度导入了新的教育课程制度,其特点是课程的多样化设置和科类的多元化。该校从学生进入学校伊始即开始实施分科教育。1年级分别设置了国立、公立课程和综合课程,进入2年级后随着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意识的明朗化,课程编制进一步细化,综合课程细分为文科(以长崎纯心大学为首的私立大学和短期大学及一部分艺术类学校为主要升学目标,重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学习)、理科(以私立大学理科系部、短期大学及含护理医疗类学校在内的各种专门职业学校为主要升学目标,重视数学和理科的学习)。3年级国立、公立课程进一步细分为国立、公立选拔课程(面向国立、公立大学的一般选拔考试,突出日本全国统考全教科及应对各高校组织的第二次单独考试的课程教学)、国立、公立5教科型(应对国立、公立大学一般选拔考试的5教科7科目型、AO(Admissions Office)考试及重点私立大学的考试)、国立、公立国英社型(应对国立、公立大学及重点私立大学的文科系部3教科型,把学习重心放在日语、英语和社会3教科的课程体系)。同时,学校根据各科类课程设置的特点,在理科、地理历史和艺术等教科中设定了难易度和内容不同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升学目标的考试科目及个人特质进行自由选择,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不同的途径。[3]

2. 文理不分科型

为保证高中教育的普通教育性和基础教育性,文理不分科型高中废止了传统的文理分科教学的做法,在1、2年级时致力于工具基础性学科和课程的教学,重视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和综合素养。3年级时则增加选修课程的设置,从“按班上课”的传统教学形式转变为“按课上课”的走班制教学,并加强对学生的未来出路教育指导,加大学生的主动选择权。其代表学校有同志社高中、东京都立国立高中。

同志社高中始建于1896年,是一所男女合校的私立全日制普通高中,是关西地区有名的重点高中。该校采用共同履修科目课程体系取代文理分科的课程体系,把高中1年级定为“基础学力充实期”,把所有课程都设置为必修课程,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力度,突出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在2年级和3年级时加大课程设置的弹性,开设能够多方面适应学生发展要求的、可供学生根据个人的特长、兴趣、能力以及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自由选择的选修课程,保障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同志社高中在2年级和3年级分别增设了10门和22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例如1年级开设了HR(homeroom班级)活动、基督教教学、日语综合、古典文学、地理A、数学Ⅰ、数学A、化学Ⅰ、体育、保健、音乐Ⅰ、美术Ⅰ、英语Ⅰ、交际英语、信息C等课程;2年级时除共同履修科目HR、基督教教学、现代文、古典、世界史A、伦理、数学Ⅱ、物理Ⅰ、体育、保健、英语Ⅱ外,增设了10门选修课;3年级时进一步丰富选修课程种类。[4]

东京都国立高中是一所具有70年历史的公立高中,该校于2003年和2007年两度被东京都教育委员会指定为升学指导重点校,是一所升学率极高的重点高中。该校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文理兼修”、全面发展的学生。该校在1、2年级时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依照《高中学习指导要领》的课程设置要求,设定了31门必修课程共计66学分,为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校在3年级时加大课程设置的弹性,除现代文·日语综合、体育、英语阅读及综合实践活动等必修课程外,还开设22门选修课程,并规定10~18学分的选修要求。之后还对3年级的英语听力和2年级的数学B课程导入按学生学习程度不同进行分别教学的小班教学模式,以便适应学生每个人的学力水平,开展细致周到的教学。此外,在3年级时为应对大学入学考试,学校利用班级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传授针对学生所选大学的报考对策,进行未来发展方向指导。[5]

三、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与普通高中分科教育的关系

1. 现行全国统一学力考试与高校单独考试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制度

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具有多样化与多元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实行全国统一学力考试与各高校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制度,扩大地方和高校在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方面的自主权。日本现行大学招生考试模式是由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和兼具综合评定和推荐保送特征的各高校单独考试组成的复合型考试模式。从性质上划分,前者是“单向选拔式”考试,后者则是大学与考生双方的“双向选择式”考试。从考试功能来看,前者以判定大学入学志愿者对在高中阶段所学基础知识和基础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主要目的;后者则以弥补第一次全国统考的不足,根据学校、系部及专业的目的和特性等方面的需要,进一步考查考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学习能力、对报考学校和专业的特殊要求所具备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从命题上来看,前者除重视对考生在高中阶段相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质的考查外,还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测评重点逐步放在对考生创新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上;后者则由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学校定位、专业定位及市场需求自行决定。

日本现行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强调保障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主要体现在各高校在选拔学生时拥有极大的录取自主权,对中心考试采用何种利用方式,甚至是否利用中心考试,由各高校自行裁断。国立、公立大学一般把“参加中心考试中本校指定的教科及科目”作为考生报名时必须具备的资格。

2. 日本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大学入学考试科目的关系

日本大学招生考试作为联系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改革和演变是与高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配套进行的。全国统一学力考试的统考学科及科目覆盖高中各学科所有必修课程,根据文部省制定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在高中各门必修课程范围内命题,不分文科、理科试卷,这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国立、公立大学的招生标准,保障了高中教育的正常化;各高校单独考试中的第2次学力考试所考科目及内容虽多侧重于专业的需求,但亦覆盖高中各学科所有必修课程。

日本现行全国统一学力考试-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包括公民、日语、地理历史、数学、理科、外语6学科29科目,例如2009年度中心考试科目如下表所示。

各高校单独考试中的第2次学力考试多采取“分离分割方式”,分为前期日程考试和后期日程考试。其中前期日程考试以学科考试为主,根据报考专业方向不同划分文理试卷,相同科目的考查侧重点和分值分配亦有所不同,后期日程考试则以小论文或论述考试居多。例如2009年度东京大学文科各类的前期日程考试科目为日语、数学、地理历史、外语;理科各类的考试科目为日语、数学、理科、外语。而后期日程考试则考综合科目Ⅰ(考查英语读解与写作能力)、综合科目Ⅱ(考查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综合科目Ⅲ(文化、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小论文考试)。[7]

日本普通高中的教育课程是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制定的。现行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是战后日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第七次修订,于1999年3月由文部省颁布,2006年春开始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以此为依据在高中各门必修课程范围内命题。《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普通教育课程由各学科和特别活动(HR活动、学生会活动、学校集会)构成,在结构上,以学科课程为主,以特别活动为辅,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共存。现行日本普通高中课程模式是由10学科+59科目(必修+选择必修+任意必修)构成的。教育课程中除全体高中生(包括普通学科和专门职业学科的学生)的“共同必修学科”外,还鼓励各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自行决定开设大量类型多样的选修课,提供较为均衡的、全面的课程,以适应学生各自的能力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共同必修学科包括日语、地理历史、公民、数学、理科、保健体育、艺术、外语、家政、信息及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为了扩大“共同必修学科”中各科目的选修机会,“共同必修学科”进一步细分为不同水平和不同门类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新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在大多数必修科目中都设置了难易程度不同的科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充分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以及自己将来发展方向,在教师指导下,在这些学科中有计划地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科目。

此外,日本普通高中普遍采用学年制加学分制模式,即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各教科及科目的履修学分根据学年进行严格划分和规定,在规定高中修业年限的基础上采取学分制的管理手段,《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学生的“共同必修学科”的学分为30~39学分,与毕业要求的74个必修学分以上(包括各学科规定的必修科目的学分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相比,课程设置显现出极大的弹性空间,可供学生自由选择。

综上所述,日本普通高中的教育课程除完全涵盖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的学科及科目外,还增加了保健体育、艺术、家政、信息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非中心考试科目,高中的学习不单纯局限于为升学作准备,学校中的广泛学习是为了掌握对于升学来说所必要的学力。日本高中的这种课程设置在重视基础学力培养的同时,更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8]

四、结语

20世纪以来,日本的高中教育经历了一个由文理明确分科,到不明确分科,再到向“全人教育”发展的改革变化过程。其改革的动力,就是教育要不断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具备时代特征的合格人才。通过分科教育模式的改革,日本高中逐步实现了教育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使学生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锻炼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日本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85-286.

[2]埼玉市立浦和高中教育课程[EB/OL].http://www.urawashih. ed.jp/curriculum/09curficurum_ 1.pdf,2009-04-08.

[3]纯心女子高中教育课程[EB/OL].http://www.n-junshin.ed. jp/senior/index.htm,2009-04-08.

[4]同志社高中教育课程[EB/OL].http:l/www.higll.doshisha.ac. jp/cur.html,2009-04-08.

[5]东京都国立高中教育课程[EB/OL]Ihttp://www.kunitachi-h. metro.tokyo.jp,2009-04-08.

[6]平成21年度七ン夕一试验实施要项[EB/OL]http://www. dnc.ac.jp/center_exam/21exam_index.html,2009-04-08.

[7]平成21年度东京大学人学者募集要项[EB/OL].http://www. u-tokyo,ac.jp/stu03/pdf/ippan_bosyuyouko_teisei_H21UT_ 002.pdf,2009-04-08.

普通教学模式 第10篇

一、弹性化的教学计划

以往普通物理课程的教学计划大多依据传统物理学科的内容进行分类设置,所学内容也多采用整编教材。这种较为固定的内容对于有些专业来说内容较浅,但对于有些专业又偏难。针对此问题,多数学校都会对不同的专业有所区别,以配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在大类招生的通识教育中,学生在学习普通物理课程时由于还未完全确定今后所学专业,因此传统的教学计划就显得有些不合适。为了顺应这种变化趋势,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整,从而建立弹性的教学计划:(1)将教学内容按重要性不同分为必学和选学。必学内容要涵盖基础物理学知识体系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而将一些扩展性、高阶的知识列为选学内容,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的基本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案。(2)加入最新科技前沿知识的学习内容。传统的基础物理知识讲解虽然能够帮主学生较好地构建基础知识体系,但由于内容较为烦杂,且涉及到大量计算,因此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同时现代物理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促使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成果出现,如果将这些最新的科技前沿成果呈现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切实体会到物理学的用处,并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发展步伐,一方面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丰富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及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出,现今大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在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时,我们有必要将多种方法结合,这样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每一种方法都有着其自身的优势与弊端。在普通物理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对每种教学方法有正确的评估,真正了解其优势和不足,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互补效果。我们认为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1)适当减少课堂讲授的课时。课堂讲授是以教师的口传心授为主,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限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教学时,老师可以选取一些重点、难点、核心的内容进行讲解即可,而一些相对次重要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采取其他方式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2)选用精品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网络公开课程也大量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其中不乏国内外诸多名校的精品课程,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非常好的优质学习资源。可以选用知名高校的精品网络课程作为教学辅助,对教师自身对于知识点处理的薄弱环节、或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发环节进行有机的补充,引入网络课程的学习,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点评,同时辅以一定的针对性讨论课,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丰富了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能够习得最优化的学习内容。

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学生的课程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知识点是否真正理解、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把握是否准确、是否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是否能够真正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等等,这些在传统的考试中都难以体现出来的。为了更好地顺应大类招生培养的要求,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考核方式进行考虑:(1)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前面分析过,考试只能反映出学生对一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整个学习情况,降低考试的权重无疑会为学生的全面考察提供很多空间。(2)将平时考查的项目细化、规则全面化。为了全面衡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有必要对学生学习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类考查。此外,可以将一部分需要学生练习的内容放在课上,作为随堂测验,由于这种形式没有任何的参考和限定的时间,因此更能够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掌握水平。在这方面,可以结合具体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细化标准,总之只要能够全面、公平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可以。

四、学生学习的自主化

众所周知,大类招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增强其在今后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自主学习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人们认识到了,但我们认为在大类招生的背景下,这一点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化:(1)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在教学计划部分我们指出,可以将一部分最为核心的内容定为必学模块,而其余内容则以选学模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作为学生的选学内容,在学期末再将学生学习过的各个模块相加,只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即可。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学习形式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模块选择,可以将选择相同模块的学生集合成小组,在讨论课上依据自己所选择的内容进行自由发言总结。这样可以是学生依据自身特点,即兴趣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后续课程学习的内容。(2)教学管理的宽松化。在很多老师的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脱离既定的教学计划而按照自己的方案学习,有时这种方式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这就充分说明每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不同的,因此在这方面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制定合适的方式,给学生在纪律方面的一定宽松度,这样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3)考核方式的选择权。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这两方面拥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相应的,在最终考核时也要有匹配的方式。以百分制为例,既定的考查分数可以定为70~80分,而剩余的分数可以给学生几种选择,让学生选择一定的分数组合来决定自己的总成绩。但是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在考核方式的制定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个方面,从而得到最佳的方案。通过这几方面的综合作用,学生就会更为主动地参与到普通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性,更能够让学生认真审视自身,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大学学习计划。

大类招生能够培养多元化和综合化的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门重要的理工科公共基础课程,普通物理课程必然要顺势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这可以从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入手,弹性的教学计划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案,丰富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其获得最优化的学习内容,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能够更为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各个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从而为创造性、多样性、适应性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88-89.

[2]吕慈仙.高等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现状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7,(29):65-68.

[3]冯开甫.高校按大类招生的冷静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1,(3):85-87.

[4]田真,陈镇平.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及改革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25-27.

[5]何丽娟,卢鑫.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2):55-56.

[6]陈惠敏,安玲,马廷钧.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08,(2):119-120.

[7]沈振江,邴丽娜.大学物理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4,(283):40-41.

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教育 普高生 舞蹈意识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203-01

1 舞蹈意识的体现

随着舞蹈事业蓬勃发展艺术鉴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欣赏观念不再是单单满足于单一情绪变化的肤浅外在表演,而是要求舞蹈作品的生活反应和表现人物内心情感活动的深入变化创新塑造。将人们不可视的思想、情感、感觉等心理意识,转化为可视的舞蹈艺术形象,增添舞蹈内涵。

在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培养舞蹈意识,提高舞台表演能力,具备以舞蹈风格、内心情感、形象塑造、肢体美感、音乐处理、文化体现等多方面供给,是我们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重点。

2 针对普高生的舞蹈意识训练

2.1 普通高中生的学习现状

在舞蹈普及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普高生源涌入到高校舞蹈专业课堂中,这些学生在文化课上有一定的基础优势,但是在舞蹈专业课上就显得功底较为薄弱。虽然我们针对的是普通高中生源,但追求专业的舞蹈意识,缩短他们在艺术水平中的距离,增强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层次,是当前以普通高中生为主体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所要解决的重点之一。

2.2 舞蹈意识的训练

舞蹈意识作为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特定概念,是通过人们在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舞蹈动作,对舞台情景的感受,对演绎各人物、角色等的多种感觉。做到“动之有因,舞之有意”从而达到一定高度的对动的意识,这也就是舞蹈意识的基础。

学习和认识舞蹈意识的过程多种多样,只有科学的学习实践过程才能更快更好更准确的掌握舞蹈意识。

3 舞蹈意识培养

舞蹈意识是一种综合性、多方面的技术能力。要想使学生掌握舞蹈意识,不但要有高超的专业舞蹈技艺,努力肢体形体、技术技巧的高度训练,同时也要努力于舞蹈意识的高层次培养和实践训练。如:风格的把握、情感的运用、艺术形象的塑造能力、美感的培养、乐感的培养、文化内容的学习。

3.1 风格与情感的学习

舞蹈风格是各舞种、各民族在特定区域,具体舞蹈文化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阐明,各舞种、各民族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来创造着自己的文化艺术,因而产生不同的舞蹈差异性。要掌握舞蹈的风格,就需要对不同舞种及民族的文化知识,生活习俗,性格特征,审美取向,舞蹈特点等因素做出全面的了解,才得以把握各舞种、各民族舞蹈风格的精髓,使舞蹈动作“形”似“神”似,“形、神”兼备。

情感的展现来源于生活和学习中的积累和阅历,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以及个人在对事物的感受中不断加深对情感的认知。我们常说:“以情带舞,以舞传情”。

(1)“以情带舞”是从无形到有形,将孕育在舞蹈演员内心的无形之情,化为生动具体可感的舞蹈形象过程。

(2)“以舞传情”是化有行为无形,把饱含情感的舞蹈形象传达给观众的情感反应。

3.2 形象塑造与美感的学习

丰富的情感认知,大大加深演员在艺术形象塑造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强调对学生艺术形象塑造的能力训练尤为重要。形象塑造表现为心理能力和身体能力。

心理能力是塑造艺术形象的心理准备过程和人物事物形象的反塑;身体能力是用良好的身体技能,表现艺术形象的心理情感加深艺术形象。

美感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规范的舞蹈动作就是美感的表现之一。在掌握专业舞蹈知识的同时,注重美感的训练,从而加深对舞蹈表演的人物及情节的表现。在学生学习及实践表演的过程中认识美、理解美、发现美、把握美、表现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建立起对艺术美的正确解释。

3.3 乐感的学习

音乐与舞蹈的结合是由于它们具有相互补充,彼此吸引的共性和个性。舞蹈动作的情感转换,大多由作品音乐节奏的变化带动,让舞者在做动作时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使他们不仅能听懂音乐的节奏和曲调,还能很好的理解音乐内在的情感。把音乐情感和舞蹈结合起来,淋漓尽致的表达作品内涵,所以,乐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4 文化内容的学习

文化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必须的、不可缺少的,好的舞蹈演绎,需有深厚的综合文化素质作保障。如果没有对舞蹈动作的原始背景,形成发展过程的理解和接收。只注重于某些动作和技术的训练,不强调理解舞蹈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那么他就不能真正理解“舞内之意,舞外之意”,结果只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课程建设中尽可能多的开设文化内容学习,使学生了解各国、各民族、各舞种的文化形成,历史发展,艺术创造。同时也带来学生对艺术的更高理解和剖析认识能力,从而使舞蹈当中的动作、情景、情绪、情感得到升华。

4 结语

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研究中,我们也不否认纯实践中的经验体会,确实无论怎样,实践毕竟都是最好的雕刻工具。然而没有综合全面的舞蹈意掌握,舞蹈意识只能停留在舞者个人审美主体的感觉空间里,不能真正的打动观众,感染观众,成为一名舞蹈匠人,而不是艺术的传递者。我们所要塑造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多方面综合素质学生。高度的舞蹈意识具备、全方位正确的训练与培养舞蹈意识,才能使学生的个人价值,艺术生命力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在授课中,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舞蹈意识是必要,更是必须的。舞蹈意识是风格、情感、形象塑造、美感、乐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的综合积累,从而突出表现普通高中生的舞台表现能力及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刘受益.美育基础知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普通教学模式 第12篇

当前, 我国教育界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 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如何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多元化功能, 是目前从事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研究方向和实践课题, 也是笔者一直研究的课题。

1 高校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理念落后, 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单调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实施的教学模式, 虽然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进, 但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部分高校教育理念落后, 教学思想陈旧, 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较少更新, 在实践教学中, 部分体育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缺失进取之心, 平常的教学多是以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工作任务, 较少地进行自我的主动业务学习、专项技能的学习与提高。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的“强制命令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以教师示范为中心, 注重教师的自我感受;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过多的注重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意识的培养, 阻碍了当今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传统体育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较为单调, 教师的讲解、示范往往缺乏新意,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一成不变, 致使学生兴趣不高, 难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 运动技能、技术的掌握, 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 考试评价体系不科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 只注重眼前的课堂教学, 忽视终生体育的培养效应, 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多的是停留在学生课堂的组织纪律上, 学生的到课率、出勤率等表象上。

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弊端, 大多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 考评更多的是以教师评价为主, 教师单方面的对学生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测试,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印象的评判, 带有典型的个人色彩的评价。这种终结性考评机制, 所带来的问题较为突出, 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技能、技术掌握的水平, 也不能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况;不能确切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进展, 不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2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传统式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灌输”、“填鸭”为主, 只注重学生的体育成绩的提高, 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动机的培养, 抑制了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正是体现了这种体育教育改革的思想。

2.1 更新体育教育观, 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

学校体育开展成功与否, 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 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 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更新体育教育观, 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 要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2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现代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运动知识, 运动技能, 更要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知识的传授, 技能的传授, 发展学生的智力, 磨练学生的心里,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素质教育的本质, 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更多的让学生掌握更好的科学的健身方法。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 不能只局限于传授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 运动技能, 而应该有意识, 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在众多的信息和方法中, 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2.3 课程设置应切合学校教学实际, 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课程的设置应该全面考虑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 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加强个性培养, 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与中学阶段体育课程的设置相衔接, 让学生的体育观念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有个转变与适应过程, 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现行的开课模式是一年级上学期开设的是体育基础课, 教学内容以田径、传统武术、三大球、基本素质练习等, 强化体育基础教育, 结合贯彻《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基本技术、技能和基本知识。大一下学期, 大二上下学期开设开设了篮、排、足三大球, 定向运动、拓展训练、网球、乒乓球、健美操、跆拳道、健身与防卫、轮滑、瑜珈等公共选项课, 使学生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 对某一专项运动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从而进一步提高专项技能能力。

2.4 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适应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现代体育教学要重视体育教师的知识更新, 要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开展, 同时也要重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通过科研学习,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理论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能力, 有利于促进对技能技术的改进和提高。随着教师教学年限的增长, 教师的教学惰性容易滋生, 如果不更新教学知识, 不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很难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高校体育教学中, 只有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只有这样,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才能有所创新,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体育科学, 2004 (3) .

[2]张立新.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10 (1) .

[3]胡凯.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与趋势[J].中国学校体育学报, 2002 (6) .

[4]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3.

[5]郭立亚, 赵轩.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4) .

[6]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7]王蒸仙, 温元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 2009 (14) .

[8]何彦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构思[J].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4 (2) .

上一篇:七年级历史下一篇:电机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