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效果范文

2024-06-22

疼痛效果范文(精选9篇)

疼痛效果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27~61(35.6±5.9)岁;所患疾病: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6例,胃溃疡穿孔30例,胃溃疡伴幽门梗阻27例,胃癌17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81例,其中毕罗Ⅰ式手术41例、毕罗Ⅱ式手术40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39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给予积极有效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同时给予疼痛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患者入院时即向其介绍医院情况、住院期间注意事项、主管医师及护理人员[2];进行各项检查前向患者说明该检查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向其讲解术前准备的目的、内容、注意事项等;并向其介绍疼痛程度评估、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疼痛的方法及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抵御术后疼痛。术前介绍手术体位、麻醉方式、手术大致过程等相关知识。同时给予心理护理,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术后介绍缓解切口疼痛的方法、术后体位、各种留置管道的注意事项(上下床、体位变化时处理不当可导致切口疼痛加剧)及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和意义。说明术后进食的时间和方法、切口护理措施及并发症的防治等。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组患者术后4、12、24、72h及出院时的疼痛程度,总分0~10分,分值越大疼痛越剧烈。同时记录2组患者术后睡眠时间、术后吗啡使用情况及对术后疼痛护理干预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术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2组术后4h及出院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24、72h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术后睡眠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后48h内睡眠时间为(24.18±3.90)h长于对照组的(15.80±3.9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术后吗啡使用情况

观察组因术后疼痛使用吗啡11例(18.3%)少于对照组的20例(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术后疼痛护理干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疼痛护理干预满意度为91.7%(55/60)高于对照组的26.7%(1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术后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患者的康复。术后疼痛可使患者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加快、呼吸抑制[3];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使其机体免疫力下降;可使胃肠道蠕动减弱,食欲下降;导致患者不愿活动或减少活动,而延缓切口愈合;同时使患者产生明显的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机体的康复。术后镇痛可增强胃肠蠕动,减轻手术带来的应激反应,促进切口愈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4]。术后疼痛护理干预使患者对医院情况、疾病、手术基本知识及术后切口疼痛等情况有了基本了解,消除了患者恐惧、焦虑、抑郁情绪,且使其了解到缓解切口疼痛的方法[5],因此患者对术后切口疼痛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对身体康复充满信心。心理因素对疼痛程度影响很大,积极的心理状态可提高患者疼痛阈值,减轻疼痛强度。

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2、24、72h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48h内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吗啡使用率低于对照组,术后疼痛护理干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疼痛护理干预可明显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时间,降低吗啡使用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机体康复。

摘要:目的 观察疼痛护理干预对缓解胃部手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均给予积极有效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干预。比较2组术后疼痛程度、睡眠时间、吗啡使用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12h、24h、72h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48h内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吗啡使用率低于对照组,术后疼痛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疼痛护理干预可明显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时间,降低吗啡使用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机体康复。

关键词:疼痛护理干预,胃部手术,术后疼痛,缓解情况

参考文献

[1]金丽慧.普通外科手术术后疼痛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71-72.

[2]陈海莹.护理干预对减轻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159-160.

[3]李元静,李文春.术前心理干预对减轻胃肠道术后病人切口疼痛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2,10(6):496-497.

[4]吕芹,邵彦.术前心理应激状态对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72.

疼痛效果 第2篇

【关键词】 舒适护理;分娩;疼痛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2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50-02

分娩是一个正常自然的过程,又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1]。但分娩过程中产生的疼痛,以及相应的应激反应,不仅给顺利分娩增加了风险[2],而且也降低了产妇的身心舒适度,给产妇带来不良的体验和回忆。因此,我科采取舒适护理模式,有效地缓解了疼痛,而且相关指标也有明显改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待产的产妇共200例。年龄20-38岁,平均25.8岁。孕周37-41周,平均40.2周。初产妇138例,经产妇72例。所有产妇经检查产道无异常并将她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100例。一般资料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舒适护理方法 舒适护理是一种整體的、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它使人无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我们将对照组产妇采用产科常规护理,而实验组产妇则给予舒适护理。第一产程我们选一名经过待产知识培训的家属和一位有经验的助产士陪同,让产妇在放着轻音乐的待产室内待产,可以适当活动与休息,鼓励产妇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同时助产士告诉产妇疼痛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性,教会产妇减轻疼痛的方法如帮助按摩腰部或者讲些笑话以分散注意力,让产妇身体有舒适的感觉,提高痛阈,放松心情。第二产程助产士应多鼓励产妇,指导产妇在宫缩间歇时放松身心休息,适当给于能量如巧克力、牛奶等,宫缩时指导产妇屏气用力,适时表扬其做得好以增强其自信心,让产妇觉得自己是最了不起。待胎儿娩出后第一个让母亲触摸拥抱而增加成就感。第三产程结束后帮助产妇更衣、进食、取舒适体位并告知注意事项。分娩结束与产妇一起回忆分娩过程,让产妇尽情享受做母亲的喜悦心情。在产房观察产妇2h,如子宫收缩、阴道流血、血压、脉搏等情况,同时指导哺乳,各项指标无异常后送回母婴同室病房,详细记录分娩过程、母婴情况等资料。在此过程中,家属作为病人陪伴能更好地给产妇以安慰,助产士通过对分娩疼痛及心理状况的评估,进行针对性指导和情感支持,使产妇消除不舒适感觉。

1.3 资料分析 所得数据使用SPSS12.5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观察组产妇分娩时疼痛明显减轻,心理状态相对稳定,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细结果,见表1。

2.2 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和总产程时间比对照组短,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三产程时间无差异,详细结果,见表2。

3 讨论

分娩虽然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但是分娩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3]。由于分娩时的疼痛和对母子安全的担忧,产妇均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恐惧。任何能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心情愉快、情绪稳定、思想放松的方法,都可以提高疼能的阈值,增强其耐受性,减轻痛苦[4]。我们提供的舒适护理使产妇消除了对分娩的恐惧心理,减轻了疼痛,降低了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率,提高了助产质量,使患者分娩更加顺利,促进患者的产后康复[5]。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以产妇为中心的意识,提高了产科质量,使得护患关系更加融洽。由于我科实行了舒适护理,产科病源增多,经济效益同步增加,提升了科室和医院的知名度,也为医院创造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秀梅,麻小坤,秦斌斌,等.产时服务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8):1033-1034.

[2] 徐云美.剖宫产围手术期舒适护理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7):993-994.

[3]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9.

[4] 原丽伟,王爱媛.舒适护理在鼻中隔矫正术后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9,6(5):101.

疼痛效果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4月1日期间收治的210手术后疼痛患者, 并根据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105例术后疼痛患者中, 男62例, 女43例, 患者的年龄为20~79岁不等, 平均 (50.2±2.9) 岁;实验组:105例术后疼痛患者中, 男63例, 女42例, 患者的年龄为20~78岁不等, 平均 (50.1±2.) 5岁。上述两组患者的ASA评分等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以及手术方式等均无显著差异, 即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现有的经验和习惯对患者进行急性手术后疼痛护理, 不进行任何疼痛干预, 而实验组患者的疼痛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首先, 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健康宣传教育, 其内容主要包括术后疼痛的危害、止痛药物的认识与使用以及疼痛强度的评估方法等。通过积极的健康宣教, 加深患者对术后疼痛的认识, 使那些不愿意主诉疼痛、担心止痛药物毒副作用的患者能够消除疑虑, 从而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2]。其次, 超前镇痛。患者手术前8 h可以给予其一定剂量的止痛药物, 例如塞来昔布等, 以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第三, 手术后多种模式的联合镇痛。手术后, 护理人员可以给予患者多种镇痛药物, 联合使用可以增强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 并减少止痛药物的使用剂量, 从而达到最佳的术后镇痛效果。第四, 其他干预措施。患者术后,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物理治疗以及抬高患肢等方式降低其手术后疼痛感。患者的疼痛评分≤3分时, 可以对其进行非镇痛药物的干预措施;患者的疼痛评分>4分时, 则运用多模式联合的镇痛干预措施, 按时给药、缓解疼痛。

1.3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的疼痛评分运用10分制来表示, 其中, 患者无痛用0分表示、剧痛用10分表示。患者手术2h后, 对其进行疼痛评估, 除了患者睡觉之外, 每隔4 h为其进行疼痛评估1次, 连续评估3天。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充分运用了SPSS 13.0数据处理软件, 所有研究数据均运用上述软件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当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手术后3天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实验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嗜睡等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其临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各指标的数据比较情况如下。

3 讨论

现代临床中, 镇痛药物与镇痛技术均得到了显著发展, 然而, 急性手术后患者的疼痛问题仍然是困扰临床的重要问题。相关研究显示, 单纯依靠镇痛药物与镇痛技术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急性手术患者术后的疼痛问题, 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化术后护理才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感[3]。以护理人员为基础, 麻醉师与医生共同督导的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模式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此种护理模式不仅有助于缓解患者急性术后的疼痛, 更加有助于临床护理满意度的提高, 对于我国护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 我国疼痛护理和管理等研究仍然缺乏, 甚至处于空白阶段, 由于相应医疗资源的缺乏, 致使国外先进的疼痛护理经验无法在我国临床中广泛运用。基于此, 研究适用于我国的疼痛护理措施, 以减轻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疼痛十分重要。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外科患者手术后出现疼痛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进而总结出科学、可行的术后疼痛护理干预措施。

本研究的研究结果证实, 实验组患者手术后3天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实验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嗜睡等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其临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由此提示, 对外科手术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 不仅有助于镇痛药物作用的有效发挥, 且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 并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并观察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改善急性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 将本组研究的210例急性手术患者分组, 使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由105例急性手术患者组成。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疼痛护理, 不做疼痛干预;观察组患者则在患者急性术后进行规范化疼痛护理干预, 对比上述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水平、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 实验组患者手术后3天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实验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嗜睡等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其临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结论 对于急性手术后疼痛的患者而言, 给予其规范化的疼痛护理干预可以加强对其进行疼痛管理, 进而改善其术后疼痛状况, 并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

关键词: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急性术后疼痛,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沈霖, 谭迎春, 唐金凤.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常规在术后镇痛中的作用.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1, 31 (6) :427-429.

[2]林爱秋.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改善急性术后疼痛的.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2, 9 (9) :366-367.

疼痛效果 第4篇

关键词:普外科小儿患者;疼痛护理;VAS评分

【中图分类号】R4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58-02

普外科手术治疗产生的创伤会对肌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而术后疼痛反应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时的自然反应,也是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必须面临的正常肌体反应?但是疼痛的刺激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和身体的双重痛苦,往往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手术治疗及恢复效果,对小儿患者来说,这一点就显得特别严重,无论是哪种手术方法,患儿术后都会产生剧烈的疼痛,对患儿的病理和生理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方可缓解患儿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我院采用针对性护理方法对普外科小儿患者术后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故作以下报告?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普外科2010年3月~2011年8月收治的100例小儿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2~14岁之间,平均为7.98±1.55岁;观察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在2~15岁之间,平均为7.54±1.47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后治疗方面仍以常规对症治疗为主,护理方面,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术后疼痛程度评估

在病人回到病房后,护理人员可通过询问?观察等方法对病人的疼痛程度进行综合评估,鼓励病人及时报告疼痛,以帮助护理人员制订合理的干预措施?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疼痛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特点,还应掌握正确的疼痛评估方法,为制订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奠定基础?

2)术后的心理护理

每个患者对于普外科手术的耐受力不一样,尤其是小儿患者,对于手术后产生的切口疼痛以及其他不适,肯定会给患者带来烦躁不安情绪,甚至产生不配合哭闹等行为?医务护理人员应该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尽可能亲和地与小朋友进行交流,及时给予小儿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及帮助?针对于患者的一些要求,在不违反医院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不可以满足的应该耐心地向患者说明具体原因?良好的术后心理护理,对于患者平稳?安全地渡过普外科手术后的恢复期很有帮助?

3)体位护理

为了避免术后持续平卧而引起的肌肉酸痛,可以帮助患儿在床上活动四肢;还可以给患儿进行局部按摩?热敷等,尽可能的使患儿感到舒适,以减轻术后带来的疼痛?

4)疼痛护理

手术后患者发生一定程度的疼痛,是手术的必然反应,嘱患者安心忍耐?要尽量给患儿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可以稳定情绪,减少心理紧张带来的刺激;也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视?与家长交谈等方法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感?对疼痛过剧者,可遵医院给予镇痛药?

5)止痛药物的正确使用及护理

护理人员要全面掌握止痛药物的药理?药性,正确使用,对可预知的疼痛可预防性用药,在使用较小药量的同时起到较好的止痛效果,对于诊断不能明确的疼痛,不能随意使用镇痛药物,以免掩盖病人症状,根据病人手术及个体情况适量用药,用药后严密观察病人体征及反应情况,尤其在第1次使用止痛药时,可根据病人反应情况确定以后药量?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普外科手术术后疼痛是手术创伤?焦虑等的正常综合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发的痛觉和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受到如性格?对疼痛的敏感度?注意力?心理状态等患者主观因素及环境?教育?暗示作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术后疼痛能引起患者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切口愈合等带来不良影响,甚至还可诱发一系列并发症,对于小儿病人来说,术后疼痛可能是他们到目前为止经历的最严重的疼痛?

本研究通过对观察组的50例小儿患者进行常规加特殊的护理干预后,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疼痛程度明显比对照组减轻许多(P<0.05),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此外,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研究组绝大多数患者在没有使用任何止痛药的情况下挺过了疼痛期?而且手术对患者的心理困扰?活动影响?睡眠等方面研究组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综上可知,幼儿患者骨科术后的疼痛指数与护理人员的护理干预有很大的联系?护理人员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患儿的疼痛,消除患儿的恐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可以顺利降低护理难度,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值得进一步的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傅爱凤,黄日妹.护理干预减轻手外科病人術后疼痛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2,17(8):603-605

[2] 杨荣贤,于文馨.小儿骨科心理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20):119

疼痛效果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胸部外伤患者19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3例,女95例;年龄25~82岁,平均(50.5±4.0)岁;双侧肋骨骨折87例,外伤性血气胸49例,肺挫伤21例,胸腔积液20例,胸骨骨折4例,其他17例。选取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胸部外伤患者198例作为试验组,其中男99例,女99例;年龄24~87岁,平均(48.3±4.0)岁;双侧肋骨骨折78例,外伤性血气胸60例,肺挫伤31例,胸腔积液17例,胸骨骨折3例,其他9例。入选标准:从急诊科直接收住院,不伴有脑外伤等严重疾病。排除标准:年龄<14岁、有精神系统疾病、精神及认知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症、昏迷及意识模糊、吸毒史患者、文化程度小学以下者。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疾病谱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由责任护士依照胸科护理常规进行疼痛护理,主要指导深呼吸与有效咳嗽,卧床休息与床上翻身活动,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呼吸道管理,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并记录。

1.2.2 试验组

由胸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疼痛护士共同参与的疼痛控制小组来负责,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疼痛管理[5]。从疼痛评估时机、个性化的疼痛护理措施、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镇痛药物三方面展开,主要内容如下:(1)疼痛评估时机:患者入院时、每天9∶00~10∶00、患者主诉疼痛时、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改变体位时进行评估,并记录疼痛的每个分值,得出24 h的平均疼痛分值[6]。(2)实施个性化的疼痛护理措施:①建立患者的疼痛档案。入院时由疼痛护士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记录疼痛发作的持续时间、疼痛性质、发作频率、伴随的症状、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对疼痛的认知、对患者睡眠和自理能力的影响、用药史等,建立初步的患者疼痛档案,根据每名患者的情况制定相适应的疼痛控制方案,住院期间根据疼痛控制效果进行实时调整[7]。②提供系统规范的疼痛健康教育[8]。入院时给患者发放“胸部外伤疼痛护理手册(患者篇)”,病房走廊宣传栏里有疼痛相关知识宣教、走廊宣教视频里循环播放疼痛知识讲座。由疼痛护士一对一地进行疼痛知识宣教,时间选择9∶00~10∶00,从疾病的层面讲疼痛的感受和体会,做哪些动作的时候会出现疼痛,如何可以帮助减轻疼痛的发生等患者切身体会的问题来开始[9]。让患者体会到医护人员的感同身受,与患者建立了最初的信任感,也提高了患者配合的依从性。让患者能明白护士相信他说的疼痛和到底有多痛,接下来可以教会患者如何判断疼痛的程度,什么情况下需要寻求医护的帮助。疼痛评估有数字评分法、语言描述法、脸谱判断法、行为疼痛评估量表、功能活动评分及简明疼痛量表等,本院针对成人统一选用的是数字疼痛评分法[10]。告知患者分别记录每天最高和最低疼痛的评分,还有每天的平均疼痛评分为多少,特别是爆发痛的时候,如果影响到休息,及时告诉医生护士处理。由患者将自己每天的疼痛评分告诉护士,得到正确真实的疼痛评分记录。③医护一体化的疼痛管理模式。改变已往被动的模式,转变为主动进行患者疼痛评估的模式,形成医护统一,在患者住院期间的查房、治疗、护理过程中进行。(3)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镇痛药物。从入院的患者中了解到,大部分患者对疼痛药物的使用还存在比较大的错误认识,认为止痛药是痛的时候吃,不痛的时候不吃,等到急性爆发痛的时候,口服药又不能快速起效,就需要医生给予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等止痛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疼痛[11]。患者的疼痛认知教育训练中,用药护理方面,告知其正确的是按时给药,规范化的疼痛治疗,听从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将疼痛控制到最好效果,快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早日康复出院。

1.3 评价指标

(1)疼痛认知问卷调查:参照国际常用的初次疼痛评估工具、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及咨询本院心理科的专家,自行设计疼痛认知问卷量表。共发放问卷198份,收回198份,有效率达100%。(2)疼痛评分:采用NRS数字疼痛评分量表,以24 h的平均疼痛评分记录,无痛评0分,轻度疼痛评1~3分,中度疼痛评4~6分,重度疼痛评7~10分。(3)睡眠时间:每天通过晚班查房和晨间护理询问患者夜间的睡眠时间。(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无需依赖评100分,表示无需他人照护;轻度依赖评61~99分,表示少部分需要他人照护;中度依赖评41~60分,表示大部分需他人照护;重度依赖≤40分全部需要他人照护。(5)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患者出院时评价疼痛控制的满意度,分为4个等级,其中非常满意评5分,满意评3分,一般评1分,不满意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认知情况比较

试验组在疼痛认知调查问卷调查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疼痛评分、睡眠时间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试验组疼痛评分、睡眠时间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在疼痛管理和控制效果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3.1 个性化疼痛管理能从主观上改变患者对自身疾病及疼痛的认知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已经作为第五生命体征被引起关注。胸部外伤患者受伤后,身体的疼痛和医疗治疗引起的疼痛,如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或开胸手术,留置胸管的过程中,随着呼吸和翻身活动,疼痛是持续存在的。通过正确的疼痛教育来改变患者的认知障碍和错误行为,可帮助患者调整自身的错误认识,建立积极和正向性的应对疼痛的方式。表1中可以得出,通过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改变了患者对疼痛的错误认知。表2中可以看出,改变患者的疼痛认知后,带来的是患者疼痛评分降低,疼痛缓解后,患者的睡眠时间延长,患者得到良好的休息后逐渐恢复自理能力,不再依赖家属或陪护人的照顾;患者的心理负担也减轻,配合治疗的依从性也增加,有个性化的心理疏导,让患者不再因为害怕疼痛而不敢咳嗽、不敢做深呼吸及不敢移动身体[12]。任晓凤[13]也指出患者对疼痛的认知与疼痛的缓解起到正相关的作用。

3.2 个性化疼痛管理能提高患者和护士对疼痛知识的掌握

表1、3患者的满意度高低与患者对疼痛治疗的接受程度和护士提供的疼痛认知教育有一定的正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只有38.2%的患者会考虑到与医生讨论疼痛的问题,52.2%的患者有想到了解疼痛的问题,82.4%的患者认为医护人员应该向患者讲解关于疼痛的知识[14,15]。患者原有的文化知识水平是由自身的生活水平和环境决定,但可以通过住院期间由医护人员进行正确疼痛知识的教育,掌握到这些疼痛方面的知识,教育内容包括疼痛是如何产生的、疼痛怎样表达、怎样来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做些什么能缓解疼痛等方面。每天接触的疼痛宣传画册、疼痛控制教育、心理疏导、物理治疗及音乐疗法等,可提高患者对疼痛治疗的接受程度[16]。护士对疼痛知识的掌握,需要医院建立有系统的疼痛培训机制[17]。从2011年起,全国范围内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项目,对癌症患者的疼痛引起了高度重视,因而在大部分的三级医院也产生了许多的疼痛护士,疼痛护士通过每天评估患者的疼痛,了解镇痛效果,与医生共同制定患者的诊疗护理计划,以提高对患者的疼痛护理质量[18,19]。对癌痛慢性疼痛的认识逐渐引起重视,但是对于其他疾病引起的急性疼痛,医护的关注还是不够的,所掌握的知识也是不够的[20]。

3.3 患者疼痛认知教育的充分程度决定了疼痛护理质量的水平

刘敏君等[10]研究中指出,构建疼痛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可以持续提高疼痛护理质量,更好地发挥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疼痛评估的主体是护士,其作为疼痛护理质量评价的敏感指标,而患者参与决策是实现优质疼痛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还建议以患者疼痛信息告知充分程度的评价代替患者满意度的评价,作为疼痛结局评价指标。这样不难看出,对患者的疼痛认知教育尤为重要,并且疼痛认知教育的充分程度更加能体现疼痛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疼痛管理对胸部外伤患者疼痛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胸部外伤患者198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胸部外伤患者198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的疼痛认知问卷调查情况,住院第1、3、6 d的疼痛评分、睡眠时间、Barthel指数评分及出院时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疼痛认知问卷调查情况、疼痛评分、睡眠时间、Barthel指数评分及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胸部外伤患者,给予个性化的疼痛管理和疼痛认知教育能大大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疼痛效果 第6篇

关键词:神经外科术后,疼痛评估,疼痛护理,应用效果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上的体验,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多, 病情复杂, 疼痛普遍存在。急诊的颅脑创伤、脑疝开颅血肿清除术, 突发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 择期的颅脑肿瘤切除术、动脉瘤夹闭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神经减压术、颅骨修补术等。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刺激后的一种反应, 重度疼痛不仅可导致身体各器官功能改变, 还可导致内分泌、代谢、免疫和心理的改变。如在心血管方面可使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等, 在胃肠运动功能方面, 抑制胃肠蠕动, 胃肠功能恢复延迟;在心理情绪方面可导致焦虑、忧郁、不满, 疼痛导致的睡眠障碍可产生行为和心情上的不良影响, 疼痛引起的烦躁导致意外拔管等风险。良好的术后镇痛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且可以提高患者自身防止围术期并发症的能力, 利于患者术后康复。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人们对术后疼痛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术后疼痛是必然的, 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随着伤口的恢复可慢慢变好, 导致患者忍受疼痛不汇报, 护士未能及时评估发现患者疼痛, 影响疼痛控制, 患者术后疼痛得不到有效缓解。本文对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10例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实施了疼痛规范护理, 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220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 男176例, 女44例;年龄19岁~78岁, 平均年龄 (43.2士12.5) 岁;血肿及手术类型:硬膜外出血血肿清除术20例, 硬膜下出血血肿清除术50例, 基底节区脑出血血肿清除术37例, 脑内血肿血肿清除术10例, 慢性硬膜下血肿血肿引流术5例,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例, 椎管内占位肿瘤切除术1例, 脑梗死减压术6例, 脑内占位肿瘤切除术16例, 颅骨修补术50例, 垂体瘤术6例, 三叉神经减压术10例, 面神经痉挛减压术8例;术后48 h, 清醒患者116例, 意识模糊患者58例, 昏迷患者46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行传统疼痛护理, 护士进行巡视, 听取患者自诉疼痛情况, 进行评估并汇报医生, 遵医嘱行疼痛处理。

1.2.2 观察组

由经过专门疼痛护理专科小组培训的护士组成护理单元, 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即按照规范的疼痛护理管理程序实施护理干预。 (1) 对责任护士进行相关培训考核, 首先进行镇静 (Ramsay) 和镇痛评估方法、镇静镇痛药物知识、给药方法、不良反应观察等进行培训, 对评估结果有异议时, 双人同时进行评估, 直至评估正确为止。在理论上结合临床实际镇静镇痛不足或过深的案例进行分析, 不断提高镇静镇痛的专业知识, 责任护士要负责实时监测和评估镇静镇痛的深度。Ramsay评分小于2分为镇静不足, 大于2分为镇静过度。疼痛大于3分为镇痛不足, 同时对评估的结果和所做的处理进行记录。 (2) 疼痛评分工具及记录患者的主诉是疼痛存在及其强度的最可靠指征, 对于清醒患者, 我们使用“长海痛尺”, 向患者及家属呈示长海痛尺, 解释进行疼痛评估的意义, 解释痛尺的构成和用法, 使患者明白疼痛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并不局限于严重或难以忍受的疼痛感觉。确认患者已经理解疼痛概念, 如患者能列举不同身体部位不同性质的疼痛例子。确认患者已掌握长海痛尺的用法, 如患者对其经历过的疼痛能应用痛尺进行评分。长海痛尺是结合数字与语言的疼痛评分工具, 即从0~10分表示从无痛到最痛, 0分表示无痛, 2分为轻度疼痛, 4分为中度疼痛, 6分为重度疼痛, 8分为剧烈疼痛, 10分为疼痛无法忍受。对无法自我表达疼痛的危重患者, 如有意识障碍、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 我们使用加拿大学者Gelinas等2006年研究设计的重症疼痛观察工具 (critical-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 CPOT) 。此评估工具由2013《成人患者疼痛、躁动和谵妄临床时间指南》推荐使用。包括:a) 面部表情;b) 动作;c) 肌张力;d) 气管插管患者机械通气的顺应性和非插管患者的发音。每项指标评分为0~2分, 总评分为0~8分。0分代表不痛, 8分代表最痛。使用疼痛评估工具有助于提高护士的疼痛评估和护理记录质量。责任护士每4 h 1次对患者术后早期疼痛进行评估, 并把分值填于护理单疼痛评分相应栏内。 (3) 疼痛评估方法宣教。病区设立疼痛知识宣教栏, 每季度更换宣教内容, 给予术前患者影音资料宣教, 责任护士于手术前再次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知识宣教, 告知患者及家属疼痛缓解的重要性, 忍受疼痛无益,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引起疼痛的原因, 疼痛是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的。告知疼痛的治疗方法, 如口服或肌肉注射或静脉给药等, 告知疼痛如何汇报, 如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等有无伴随症状, 及讲解一些止痛药的作用及副作用, 消除患者的顾虑。使患者一感觉到疼痛就会及时主动地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 (4) 术后疼痛控制目标:最小的不良反应, 达到最佳的躯体、心理功能、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度。使疼痛分数≤3分, 若患者疼痛分数持续高于5分时汇报主管医生, 按医嘱给予镇痛处理, 30 min后再进行疼痛评估。如使用止痛药物未缓解或出现不良反应, 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做好记录。

1.3 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术后48 h内的疼痛评分资料, 筛选2组中疼痛分数>3分的患者, 记录疼痛分值分布及计算平均分值;观察2组患者中度 (4~5分) 、重度 (6~7分) 以及剧烈疼痛 (8~10分) 的例次分布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u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疼痛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疼痛严重度比较

2组中度、重度以及剧烈疼痛的患者例次分布情况, 见表2。

3讨论

目前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 术后疼痛影响机体的康复, 延长住院时间, 故对疼痛患者进行规范的疼痛护理是一个护理新理念, 也是优质护理的体现。开颅术后患者意识模糊, 如因镇痛不足, 患者存在躁动现象, 可使脑耗氧量增加, 颅内压升高, 脑血流量减少, 会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 从而加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严重者导致脑疝, 影响呼吸中枢[1], 故对躁动患者给予约束和镇静。对于镇静中的患者应用Ramsay镇静评分进行评估, 及时调整镇静药物剂量。在临床, 准确及时获取患者疼痛信息并简明精确地记录, 及时利用评估信息进行疼痛处理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2]。患者对镇痛不满意的原因有缺少系统和有科学依据的评估, 因此, 疼痛评估成为规范性疼痛护理的首要问题[3]。本文中的长海痛尺, 集合视觉模拟评分法和程度评分法, 术前确认患者已经掌握了长海痛尺的构成和用法;对不能语言的患者使用CPOT法, 及时给予镇静镇痛, 同时评估镇静指数, 防止过度镇静呼吸抑制, 及镇痛不足、烦躁、意外拔管等。在护理记录单上, 有疼痛评分一栏用以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情况, 发挥了疼痛评估提醒作用, 有利于评估结果切实记录, 提高了评估频次。本文中, 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目标, 疼痛评估的间隔及时间也明确规范, 结果显示, 经过对患者实施规范性疼痛护理后, 效果明显。患者对我们医护的服务满意度提高了, 情绪平稳,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在疼痛护理中, 护士担当重要的角色, 要成为患者疼痛的主要评估者, 止痛措施的具体实施者, 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和指导者, 所以护士要改变过去的陈旧观念, 特别是对术后返房的患者, 在对患者进行疼痛治疗时, 要积极主动, 认识到疼痛对患者来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改变患者及其家属认为术后疼痛是正常的表现, 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担心使用镇痛剂对身体、大脑产生影响而要求患者坚强, 去忍受疼痛。我们每一名护士都应该对患者有同情心, 进行换位思考, 把自己作为一名患者去体验, 只有去观察患者, 和患者沟通才能准确评估。如果和患者互相信任, 他们会更相信我们, 更好地配合治疗。同时, 在患者休息时, 尽量减少外界环境对患者的刺激, 在进行治疗护理时要注意动作轻、稳、准, 应用心理疗法和暗示疗法, 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使患者深切体会到医护人员对他们的关爱。

参考文献

[1]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63.

[2]李东文, 徐燕, 宁丽欣.浅析术后疼痛的有效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7) :35.

骨科术后疼痛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 年1月—2010 年9 月入住我科进行骨科手术的300例病人, 其中男182例, 女118例;年龄16岁~68岁, 平均45岁;四肢骨折239例, 脊椎骨折61例。将30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每组150例,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150例病人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150例病人除按医嘱采取镇痛措施外, 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

1.2.1 术前、术后疼痛宣教 为病人提供相应护理信息支持平台, 加强疾病知识宣教。护士根据每例病人的具体情况, 将疼痛护理的有关知识技能告诉病人, 引导病人正确认识疼痛的原因、疼痛的机制和疼痛的后果, 消除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 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另外, 对病人讲述自控镇痛 (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 的定义、PCA工作原理、PCA适用对象、如何使用PCA泵、PCA泵使用时间、PCA泵的安全性以及如何、何时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等, 使病人对术后镇痛有一个全面了解。

1.2.2 营造舒适的病室环境 尽量避免病人受到不良条件刺激。通过放音乐、讲故事等方式分散或转移病人注意力[3,4,5]。

1.2.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核心内容极为重要, 其护理质量可以直接决定对病人护理质量的高低[2]。术前加强与病人沟通, 改变病人的消极心理, 使病人的紧张和焦虑程度降低,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重视病人主诉, 感受病人对疼痛的反应, 并确认病人的痛苦等, 进而帮助病人正确对待即将发生的疼痛。及早告诉病人术后切口最痛的时间, 协助其采取最舒适体位, 引导病人摆脱痛苦意境或淡化疼痛意念, 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

1.2.4 镇痛 病人术后均放置静脉自动镇痛装置, 使用期间准确判断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 记录病人的症状和体征, 调整给药方案。

1.2.5 评价方法 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1], 对两组病人术后6 h、24 h、48 h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具体做法为在一张白纸上划一条10 cm直线, 两端分别注明无痛和剧痛, 病人根据自我感觉在直线相应部位划线, 从无痛端至记号之间的距离即为疼痛评分分数。0分为无痛; 1分~3分为轻度疼痛; 4分~6分为中度疼痛; 7分~10为重度疼痛。

1.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骨科手术病人多为急性损伤, 病人大多伴有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 可引起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变化, 造成血液激素酶类的异常, 内源性抑痛物质降低而致痛物质及抗镇痛物质增高, 使疼痛时间延长或程度加重。因此术前以及术后帮助病人建立积极正确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正确的心理护理, 可以使病人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疼痛, 从而提高病人痛觉控制的潜在能力。研究显示, 系统化疼痛口头教育和发放教育手册能有效降低术后病人的疼痛[6]。另外, 加强医护人员疼痛知识的教育, 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 才能制订个性化的疼痛护理方案, 确保疼痛护理的有效实施[7]。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实验组病人实施疼痛护理, 可有效降低骨科术后的疼痛感, 提高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谭冠先.疼痛诊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

[2]张玉芳, 殷磊.心理护理的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3) :179-181.

[3]王继红, 吴新.护理干预对骨科病人术后疼痛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8, 21 (7C) :1914-1915.

[4]马玉兰.骨科术后疼痛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5C) :1347.

[5]王华平.骨科病人疼痛的管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s增刊1) :96-97.

[6]史崇清, 李峥.3种术前教育方法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1) :807-809.

超声刀术切除扁桃体疼痛效果观察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2 00 6年2月至2 00 8年1月收治单纯行扁桃体切除手术的住院患者共60例, 其中男36例, 女24例。根据住院号最后一位数字的奇偶数分组, 奇数的为超声刀组, 共30例, 年龄7~64岁, 平均17岁, 采用超声刀进行扁桃体摘除术;偶数的为对照组, 共30例, 年龄12~68岁, 平均21岁, 按常规剥离法行扁桃体切除术。

1.2 术前准备

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U l t r a c i s i o n超声刀系统, 柄长23cm, 刀头5cm, 脚踏式控制超声刀头。两组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 术前做凝血时间、生化全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梅毒等相关检查。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 术前予地西泮口服及阿托品肌注, 常规禁饮禁食。

1.3 手术方法

1.3.1 超声刀组

先用电刀切开腭舌弓及腭咽弓处黏膜, 用超声切割刀头从扁桃体上极紧贴扁桃体被膜向下进行分离, 至中下极时, 将扁桃体向上牵拉, 暴露下极, 离断扁桃体。

1.3.2 对照组

用扁桃体刀切开腭舌弓及腭咽弓处黏膜, 扁桃体剥离子沿扁桃体被膜向下剥离, 套圈器套入后切除, 创面渗血用棉球压迫止血, 必要时用丝线结扎止血。

1.4 观察指标

术前主管护士对患者进行疼痛认知与态度评价、疼痛知识的健康教育, 指导两组患者使用0~10疼痛数字量表评估疼痛[2]。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术后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在数字之间找到位置, 自行记录10d内咽痛数字。记录两组患者恢复正常饮食及正常活动的时间。正常饮食是指日常普通米饭的饮食, 正常活动是指能进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个月。

1.5 统计学处理用S P S S 1 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用 (χ-±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1 0 d两组患者疼痛平均值

术后7~1 0 d两组患者均无疼痛。术后1~6d超声刀组疼痛平均值分别为3.5、3.5、2.0、1.0、1.0、0, 对照组疼痛平均值分别为6.0、4.0、4.0、4.0、2.0、2.0。总体上, 超声刀组术后疼痛较对照组轻。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正常饮食及正常活动时间

两组患者恢复正常活动时间都是2d。超声刀组恢复正常饮食时间为 (9.6±1.8) d, 早于对照组的 (1 4.2±2.2) d,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86, P<0.01) 。总体上, 两组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一致, 而超声刀组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早于对照组。

2.3 两组患者全麻清醒后进食、出血及感染情况

超声刀组患者术后咽痛症状轻, 均能进冷饮及温凉流质饮食, 术后无1例出血。对照组患者咽痛症状明显, 24例 (80.0%) 当天不能进食, 1例 (3.3%) 于手术当天有持续少量渗血, 经用1%肾上腺素棉球局部压迫及颈部冷敷后血止。两组患者均无感染发生。

3 讨论

超声刀组患者术后咽痛较轻, 可能与超声刀工作温度低, 使组织汽化而不是高温凝固坏死, 以及手术创伤较轻有关。超声刀行扁桃体切除术不用棉球压迫止血, 缩短了手术时间, 加快了术后恢复。超声刀组患者恢复正常饮食较早, 这主要因为局部自觉症状轻微, 疼痛消失早。常规剥离术患者疼痛较重, 进食晚, 痛苦较大, 且痛苦程度随年龄增大而加重[3]。剥离扁桃体组织时, 咽部黏膜有不同程度损伤, 故术后大部分患者不能进食, 仅少数患者术后1~2d能进温凉饮食, 如因进食或咳嗽等情况引起出血, 遵医嘱酌情给予抗生素和止血药。本文常规剥离组80.0%的患者当天不能进食, 其中1例手术当日有持续少量渗血, 经对症处理血止。本文结果显示, 超声刀行扁桃体切除术后未发生出血和感染, 术后疼痛轻, 恢复饮食早, 不影响睡眠和工作, 患者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药晋红, 孟玲, 闫丽, 等.主动护理减轻扁桃体切除病人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10, 24 (1) :42-43.

[2]赵继军.疼痛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23.

疼痛效果 第9篇

产后疼痛是产科临床最常见的产后症状, 尤其是剖宫产产妇。它不仅给产妇带来身体上的不适, 还给其心理带来严重的损害, 并影响到产妇休息、进食, 影响母乳喂养、母婴早期交流及产后恢复, 危害母婴健康。因此, 研究产后疼痛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 对于缓解产妇产后疼痛, 促进产妇身心恢复和母婴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根据实际情况, 在临床上探索了一系列减轻产妇产后疼痛程度的护理干预措施,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6月间在我院分娩的45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胎龄平均 (37±2.6) 周, 产妇年龄23~37岁, 其中初产妇401例, 经产妇49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112例, 初中至高中文化程度者138例,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200例。所有产妇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干预组240例和对照组210例, 两组在年龄、孕周、初产比例、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的比较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入选对象身体健康, 排除顺产、严重并发症、精神障碍以及产后新生儿存在健康问题的产妇。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以下护理措施:

1.2.1 进行心理上的护理干预:

主动关心体贴产妇, 尽量满足其生活需求。用肯定的语言对其加以鼓励, 进行有效沟通。产前让病人了解分娩常识以及采取手术措施的安全性及必要性, 告知其术后出现不适、伤口疼痛常为主要症状之一, 同时教会其要正确面对疼痛, 采取预防或减轻疼痛的简单方法。与产妇平等交谈, 双向沟通, 使产妇感到被理解、关怀与尊重, 从而获得战胜疼痛的强大精神力量, 提高疼痛阈值。

1.2.2 加强疼痛知识及用药知识的学习:

及时准确掌握产妇的个性、生活习惯、家庭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情况, 对不同的产妇做出具体的分析, 向产妇宣教用药知识, 讲述镇静剂使用的知识及其用药的必要性, 改变对镇痛药成瘾性的偏见。1.2.3减轻伤口疼痛:产后伤口疼痛是由于手术部位组织损伤并受到刺激, 使机体内特定疼痛感受器产生疼痛脉冲, 通过闸门控制机制使循环系统和受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 引起机体内激素的逐级放大效应, 产生情绪兴奋, 心率加快等症状。减轻伤口疼痛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措施是预防用药, 如术后镇痛可采取从静脉途经给曲马多400 mg, 镇痛泵静脉留置, 此法可提供持久的镇痛效果, 镇痛时间达40~48 h[1]。

1.2.4 减轻会阴伤口疼痛:

经阴道分娩常会造成会阴裂伤, 为了母婴的安全, 也常会行会阴切开术尽快结束分娩。由此造成的疼痛程度与伤口的大小、范围及有无血肿、感染均有关。同时个体对疼痛的敏感度也影响了疼痛的感觉, 一般在产后数小时到24 h内最为严重[2]。端坐时因局部组织受压往往会加重会阴伤口的疼痛, 术前可用利多卡因60 mg做会阴部神经阻滞麻醉, 止痛时间可维持1 h。术后第2天开始, 应用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伤口20 min, 以改善血液循环, 减轻疼痛。同时可让会阴有伤口的产妇使用海绵坐垫, 避免会阴伤口直接受挤压, 减轻疼痛[3]。

1.2.5 产后宫缩痛的护理干预:

产后宫缩痛多发生在生育次数多、分娩过程短的产妇。由于多次妊娠, 子宫肌肉中含弹性纤维的平滑肌减少, 张力下降, 肌肉收缩后又放松, 呈痉挛样阵发性收缩;如果子宫腔内残存有血块或胎盘时, 也容易引起产后宫缩痛伴出血。一旦出现产后疼痛剧烈难忍的现象, 可服少量止痛剂, 或采用针刺足三里、三阴交来止痛, 或用红糖黄酒或红糖山楂活血来止痛。

1.2.6 产后痔的护理干预:

患痔的孕妇分娩时, 由于持续性腹压增加及胎头压迫, 肛门括约肌松弛, 容易导致痔核脱出, 导致产后剧烈疼痛。此时应尽量避免感染, 在饮食上要指导产妇进食适量的蔬菜、水果, 适当下床活动, 做提肛运动, 促进肛管、直肠静脉回流,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排便时久蹲。

1.2.7减轻乳房的疼痛:

产后前3天内常因输液、插尿管等原因致哺乳时体位受限, 行动不便, 给哺乳造成一定困难, 不能做到早期有效吸吮而发生乳汁淤积、乳腺管阻塞, 从而产生乳房胀痛[1]。对此常用一条毛巾浸于温水中, 水温以产妇能耐受为宜, 采用湿热敷的方法作用于产妇乳房胀痛的一侧, 外加塑料袋盖住毛巾, 必要时外用热水袋保持温度, 热敷时间15 min, 再配合手法按摩。同时应及时指导产妇及陪伴人员勤挤奶, 并进行正确的母乳喂养, 做到产后30min内早吸吮, 72 h内勤吸吮。

1.2.8 保持舒适, 分散注意力:

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 温度适宜, 环境清洁、切忌噪杂, 帮助产妇采取比较舒适的体位, 并及时更换床垫, 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保持床单被褥的清洁, 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排除杂念。还可采取一些有效的运动方式, 如主动放松全身, 保持深呼吸, 让产妇听一些旋律舒缓优美的音乐, 平静心情, 分散注意力来减轻疼痛的感觉。

1.3 疼痛的评估标准

按照WHO的疼痛分级标准[4], 将疼痛分为4级:0级, 无痛;1级, 轻度疼痛;2级, 中度疼痛;3级, 重度疼痛。

2 结果

2.1 引起疼痛各因素情况的统计结果

450例产妇的疼痛情况:产后伤口疼痛占256例 (56.89%) , 产后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占96例 (21.34%) , 产后痔疮引起的疼痛占33例 (7.33%) , 产后乳胀引起的疼痛占81例 (18.00%) , 不明原因的疼痛占11例 (2.41%) , 有个别产妇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疼痛。

2.2 各类疼痛的疼痛程度统计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疼痛的程度主要为0-3级, 其中干预组0级疼痛占146例 (68.30%) , 1级疼痛占51例 (21.25%) , 2级疼痛占28例 (11.67%) , 3级疼痛占15例 (6.25%) ;对照组0级疼痛占85例 (40.48%) , 1级疼痛39例 (18.57%) , 2级疼痛占33例 (15.71%) , 3级疼痛占53例 (25.24%) 。两组在0级疼痛和3级疼痛所占比例上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1或P<0.05) , 见表1。

3 讨论

产妇术后疼痛常由伤口痛、产后缩宫痛、产后痔痛和乳房胀痛所引起。疼痛的不适严重影响着产妇术后的休息、活动、进食及哺乳。术后疼痛的处理, 对于降低术后肠粘连和下肢血栓等并发症, 提高治疗质量十分有必要。

在本研究中, 对照组产妇仅给予常规护理, 未重视产妇认知、行为、心理、环境等因素对产后恢复的影响。产妇由于对产后疼痛缺乏了解, 再加之疼痛时产生的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 反过来又加剧了疼痛的程度, 而疼痛的加剧又影响了情绪,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干预组, 通过实施护理干预使产妇正确认识疼痛, 了解疼痛产生的机制及原因, 从而克服惧怕心理, 稳定了产妇的情绪,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表一显示, 两组比较, 干预组产妇疼痛程度明显减轻 (P<0.01或P<0.05) , 增加了产妇舒适感, 利于产妇休息, 进而利于乳汁分泌, 对产妇康复亦有着重要作用。

痛觉是一种复杂的感觉, 因个体差异对疼痛的反应也不同, 故应对疼痛及相关因素做全面评估, 具体分析产妇产生疼痛的具体原因, 正确判断疼痛的类型, 并区别对待, 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而护理干预在重视产妇的认知、行为、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同时, 让产妇正确认识了疼痛, 了解了疼痛产生的机制及疼痛原因, 从而克服怕疼的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同时减轻产妇的心理压力, 分散其注意力, 提高产妇的痛阈, 使产妇更快更好地恢复, 有益于母婴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薄存霞, 张玲.产后疼痛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 2004, 10 (8) :736-737.

[2]常丽娜.产后常见的疼痛与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12) :1123-1124.

[3]冼华凤, 黄五星, 唐忠萍.海绵坐垫缓解产妇会阴伤口疼痛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5, 4 (2) :150-151.

上一篇:信息化作战能力下一篇:数字校园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