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功能范文

2024-05-08

消极功能范文(精选9篇)

消极功能 第1篇

Dodd (1991) 指出,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与三个因素紧密相关:情感因素、操作因素、认知因素。作为认知因素之一的定势 (stereotype) , 是一种由后天习得的行为, 一旦形成, 便比较稳固, 会对跨文化理解与交际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定势的英文词是stereotype, 其汉译名词有多个, 除“文化定势”外, 还有“定势”、“定型”、“文化定型”、“刻板印象”、“模式固见”等词。从这些名词来看, “刻板印象”、“模式固见”带有明显的贬义, “文化定势”、“文化定型”似乎也带有消极的意义。然而随着对文化定势研究的深入, 研究工作者们越来越趋向于把它作为一个中性的概念来理解, 他们认为文化定势主要指的是人们对思维模式、信息、外部世界和行为等特征的判断方式。

二、“文化定势”的消极作用

(一) 文化定势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对群体当中个体文化和文化动态特征的无能为力

个体文化是整体文化中的特殊现象, 由于不符合整体的原则, 被整体排除在外。因此对个体特点无论从发现到理解、掌握都会感觉十分困难, 从而使个体的文化现象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难点。这个难点也使起概括作用的“文化定型”在认知上出现“过度概括 (overgeneralization) ”和“僵硬性 (rigidity) ”的致命缺点。

(二) 文化定势的另一弊端是无视各民族、群体间文化共性的存在

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来看, 我们倾向于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的整体生活方式, 即特定群体的行为模式以及支配行为的价值观念系统。虽然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各个民族将各自的文化发展成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但就整个人类文明发明史来看, 各文化系统中有许多共同点。文化定势起源于文化的对比, 它只注重文化的差异, 无视文化的共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这对文化敏感性较强的交际者可能带来严重误导, 认为所有的美国人都崇尚个人主义, 所有的中国人都崇尚集体主义。殊不知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是两个极端, 文化差异可以体现在一个连续体上, 文化差异在连续体上可能重叠, 产生共同点。

(三) 定势是文化本位主义倾向的根源

这一过程可概括为:文化描述→文化定势→文化偏见→文化歧视。定势在形成之前只是基于单纯对某一文化的描述, 当类似的描述不断地被复制就形成了定势。一旦在负面的定势中加入了感情的成分, 定势就开始发展成为偏见, 偏见表现在行为上, 就导致了歧视。某一群体的成员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对本群体文化做出简单的认同, 并以其为中心看问题, 抬高本群体文化, 相反地, 把外人群体文化置于消极的境地。这样导致的后果就十分严重了, 甚至会产生民族间的纠纷与仇恨。

三、积极“文化定势”, 打破传统国际对中国的消极文化定势

人类的文化差异和认知方式决定了文化定势的客观存在性。从认知角度上看, 文化定势是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方式之一, 建立在一些准确的观察之上, 可以反映一定程度的真实性, 有助于个体对不同社会主流文化的认识。任何个体都不可能无穷尽对相同或不同文化下所有成员的认识, 而文化定势是对陌生信息进行有效归类的一种方法, 能使信息更清晰。从心理角度上看, 文化定势受到本群体文化心理定势的影响和支配, 在趋同心理的映照下, 会产生积极意义的心理“预示”。为了帮助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了解, 就必须概括文化差异, 必然要建立某种文化定型。然而这些定型对于差异的“过分概括”或“标签化”又可能人为地制造屏障, 妨碍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一面是架设桥梁, 沟通文化的使命, 另一面是构筑壁垒, 隔绝文化的危险。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在历史上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齐名, 成为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国度。全世界都对中国充满了好奇, 尤其是对中国的古文化、古建筑。但是很多时候, 国际对于中国还停留在历史古国这一肤浅的了解上, 只知道中国的长城、儒家学说、紫禁城甚至是八国联军的侵占等象征性的历史。在有些闭塞的, 甚至带有歧视心里的国家人眼中, 中国还只是新中国建国初那个落后、无知、愚昧的第三世界小国。从八国联军侵华时出现的“东亚病夫”到新中国的成立, 再到“改革开放”, 到现在的“神州七号”、奥运会的胜利举办, 这一切都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巨变, 而世界也见证了中国的强大和复兴。然而这一切却流于表面, 不能真正让世界了解中国成长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我们希望让世界了解的, 是真正的中国, 是中国成长之路上的艰辛与坎坷, 是路上艰辛坎坷之后的那份坚定。

四、发挥红色旅游的国际教育功能, 利用积极的文化定势作为交际基础

红色旅游相对于平常所见的绿色旅游和古色旅游而言, 可以归结为是一种精神之旅。它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主旨就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奋斗过程中, 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红色精神, 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牺牲精神、团结精神, 是伟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传承、锤炼和升华。开展红色旅游, 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挖掘红色旅游文化, 就是弘扬革命精神, 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 铭刻在民众心坎里。与此同时, 红色旅游也能塑造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中有两条最基本的思想, 一是自强不息, 二是厚德载物。前者说的是奋斗精神, 后者则强调的是兼容精神, 是以包容的心, 以宽博的胸怀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中国主张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 反对扩张主义, 倡导和平, “协和万邦”。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之所在。而中国就是要借助红色旅游这一精神旅游, 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华民族真正的精神, 向世人宣告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 打破历史给中国留下的沉重背景。

五、结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是必然存在的, 我们没办法使之消失, 但我们却能通过各种方式解构“肤浅的”、“带有偏见的”定势, 继而建构“深刻的”、“公正的”定势, 使之利于交际和学习。

摘要:跨文化交际当中的消极文化定势对于文化交际有着巨大的消极影响。解构“带有偏见的”消极文化定势, 架构“公正的”积极文化定势, 推广红色旅游这一精神旅游, 利用红色旅游的国际教育功能, 建立中华民族与交际沟通的国际桥梁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定势,消极作用,红色旅游,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Dodd, C.H.Dynamics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Dubuque, IA:Bro wn, 1991.

工作感想:消极生消极,热情生热情 第2篇

001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尽量不抱怨。我觉得,抱怨,除了传递负面情绪,不能改变任何东西;对别人,我尽量去体谅和理解他们的抱怨,从而知道自己应该从哪方面进行改进。

002我常常以为,只要不断训练和改进技能,自己就一定会进步。工作多年后,才领悟到,这样的成长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危险的。相对于技能和知识,我最优先训练和改进的,应该是品格。

003每天都要跟别人沟通交流,有过各种各样的言辞和不同立场的表达,常会听到不实之词。一直以为,自己能明察。多年后回顾,才发现,自己的很多决定和决策,还是受到过流言的影响。不轻信流言,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它也是一项技能,需要我们一直不停地提升和训练。

004不轻率同意别人的观点,与固执己见,是两码事。很多人常常搞混两者的界限。在实际操作中,为反对而反对,为立场而反对,为自尊而反对,为单个人的利益而反对,都不太可取。最好站在顾全大局,能照顾大多数人利益的前提下思考,所提出的观点,可接受度会高很多。

005谦虚和果断,是我们的品行素养中最难同时具备的两项。能听得进别人话的人,容易优柔寡断;做事果断的人,则会显得固执和刚愎自用。静心听不同立场、不同目的的人的建言而不受干扰;能在纷繁复杂的事情中和举步维艰的困难前立即做出正确的决定,是我一直努力学习和追求的目标。

006我的在家与公司的通用三原则:1.学会适时肯定自己,并不断锻炼适应新环境与新状况的能力,

2.任何情况下,不乱发脾气,困难越大,越要保持平常心,并抓住机会酝酿营造乐观情绪。3.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严以律己,宽厚待人。

007以前上班,工作中的不快情绪,常常会带到下班,跟家人相处时,偶尔还会流露出来,徒生摩擦。现在较之以前,成熟了很多,工作中无论发生多大的事,都不会将其负面情绪带回家里。夫人说:有些我们很较真的事,你以前就会发火,现在却都一笑置之?我答:因为我变得强大了,所以懂得了对家里所有人退让。

008如果想将冬天过得温暖,先得将房间里的温度升起来。同理,想让你的生活和人生充满激情,能温暖自己,温暖家人,温暖朋友乃至同事,你就得往你心的火炉内不断添加柴火,让你内心的温度升起来,让它想开水一样,不断翻滚沸腾。

009消极滋生消极,热情产生热情。当你从被动转入主动,当你从想法转入行动,哪怕只是用积极的方式做了一点点你曾经想了千百遍,但却始终没动手做的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热情会慢慢洋溢出来,慢慢浸透你,慢慢聚集,最后会变成不可阻挡的激情。

010当你全副身心投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不仅激情四射,就连灵感也会如泉眼一样,咕嘟咕嘟冒出来。而后,会激发你更多的激情,你脑海里回蹦出更多的灵感。但你如果消极对应一件事情,你会兴趣缺缺,觉得懒散无聊,最终会变得意志消沉,毫无生气。

011过多、过度使用信息工具,不仅不能起到及时传递信息的作用,反而阻碍信息的流畅传递。而信息数据过度、过早传递,会给接受者带来额外的压力,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有些,还会扰乱接受者的正常普判断,使其效率不升反降。

消极功能 第3篇

就研究被试而言, 许多针对抑郁的追踪调查发现, 大部分抑郁的成年人从他们的儿童或青少年期开始, 就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目前在我国, 青少年抑郁的比例已接近成人总体水平, 并且可以显著的预测成年期抑郁的发生。基于以上理由, 以青少年为被试, 探讨抑郁易损性模型成立的可能性。

一、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探讨抑郁的成因的研究已经有很多,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层面揭示了各种易损因子相互作用导致抑郁的机制, 并形成了许多模型解释这种机制。但是, 以往的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大家进一步探讨。

1.认知易损性的中介作用

纵观以往研究, 我们发现对抑郁成因的探讨多专注在认知领域, 对情感因素关注较少。将情感和认知因素整合, 考察认知因素的中介作用的研究就更少了。然而, 情感与认知本就是心理活动中两个相互关联的活动层面, 在外力的作用下, 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抑郁的形成存在什么样的影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另外, 根据抑郁的双过程加工模型, 情感和认知在发生过程上存在先后关系, 从理论上支持认知中介模型。因此, 在研究青少年抑郁时, 整合情感和认知易损性, 检验认知因素的中介作用是有必要。

2.认知易损性的风险累积作用

目前, 大部分研究都只考虑了个别容易导致抑郁的认知因素, 而没有考虑到这些认知因子与其它的认知易损因子之间的关系 (Abela&Sarin 2002) 。也就是说, 一种认知因素在发挥作用时, 同时受到其它认知因素的影响, 这几种认知易损性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抑郁的结果。那么, 在研究认知易损因子对抑郁的作用时, 如果只考虑个别因素的影响, 势必会丢失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因此, 在研究中考虑几个认知因子的联动性也是新研究应关注的方面。

二、研究目的

1.本研究旨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研究在中国社会背景下的青少年群体中, 消极情绪通过认知易损性为中介影响抑郁的一个中介效应模型。从而达到整合情感和认知因素, 更全面的探讨青少年抑郁成因的目的。

2.检验消极生活事件对认知易损性的调节效应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同时, 检验自尊、沉思应对反应模式和功能失调性态度三个代表不同认知层面的易损因子的叠加效应。

3.本研究要检验认知易损性的中介作用, 但是这种中介作用是要受到消极生活事件的影响, 所以将两种关系整合入一个模型, 建立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研究过程:

本研究随机抽取广州、佛山、和珠海等地将近6所初高中学生作为被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共投放将近800份问卷, 问卷有效回收率高于86%。被保留的有效问卷总计673份, 被试平均年龄14.92±1.81岁。

研究工具采用了美国心理学家Kovacs (1985) 编制的儿童抑郁量表 (CDI) ;美国心理学家Compas (1987) 年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选取问卷中符合中国社会背景的消极生活事件) ;青少年早期气质量表《修正版》;以及认知易损性量表 (自尊、沉思应对反应模式等) 。

回收数据后采用SPSS社科统计软件作为数据处理的工具, 研究结果显示, 消极情感、消极生活事件、沉思应对反应模式和低自尊均与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 说明这些抑郁易损性越高, 青少年出现抑郁的可能性越大。这说明本研究所选取的变量具有代表性, 能够比较充分地说明青少年抑郁的成因。

就模型检验而言, 在控制了年龄、性别是否独生之后, 认知易损性作为消极情感与抑郁的中介效应显著。在此前提下, 认知易损性与消极生活事件的调节效应也显著。因此, 本研究建立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其中认知易损性 (低自尊、沉默应对反应模式) 是消极情感与抑郁的中介因子, 同时, 认知易损性还是消极生活事件的调节因子。本研究最初的假设都得到了证实。

本研究的研究结果说明, 从个人素质的角度出发, 青少年本身具有的抑郁易损性是导致抑郁的关键因素, 这种易损性除了表现在本研究中涉及到的变量, 如消极情感、低自尊、沉思应对反应模式和功能不良度等, 还与许多其它的因素诸如消极的归因风格, 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等。这些因素是一个完整的、相互影响的个体心理环境。

永不消极美文 第4篇

下面的两个人也一样。

弗兰是某公司广告部经理的秘书,一个令许多人羡慕的职位。但弗兰并不这样认为,他总在心里一个劲儿告诉自己:“我不过是个秘书罢了。”马克是某大型购物中心的售货员,月薪3000美元,收入不算低,但他老是这样提醒自己:“我只是个售货员而已。”他们都没意识到,采用“不过”、“只是”这样的词汇,实际上是在贬低自己的工作,也贬低了自己。

远离消极词汇,你就远离了自我伤害。对于弗兰和马克来说,把那些自我伤害的词语去除之后,这样说就不会令人觉得消极了:“我是个售货员。”“我是个秘书。”而且,这两种说法潜伏着积极的后续语,比如,“我正在踏上更高的阶梯”。

农村消极舆情及其调控 第5篇

一、农村消极舆情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因

(一) 农民对农村和农民身份的悲观与失望

在传统社会, 农民曾一度是人人敬仰的职业与身份。然而改革开放后, 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下降, 农村相对城市的全面边缘化, 农民成为社会地位卑微的标签, “农民”二字竟至于成为现代社会语境下的一个贬义词。由此导致农民对自己身份以及社会角色的认同模糊化, 尤其是对自己处于社会底层的社会地位和农村低水平的发展状态心生悲观和失望的情绪。这种悲观和失望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农民身份的自我鄙视。在社会快速发展中, 农业成为弱质产业, 农民演变为最弱势的群体是不争的事实, 相关的实证研究也佐证了这个结论[1]。 (1) 这种处境使农民产生了一种自卑感, 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属于社会边缘人, 甚至于自暴自弃;二是对农村发展缺乏信心。农业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使很多农民对农村发展前景担忧, 乃至失望, 新生代农民宁愿在城市飘荡也不愿意回到农村[2];三是对前途感到悲观。很多农民认为自己属于社会底层, 缺乏良好的教育, 对自身发展信心不足, 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茫然。这种极度偏低的自我评价和对农村社会发展信心的极度丧失会导致农民悲观消沉、愤世嫉俗走向极端, 走向社会的反面。或自甘堕落无所作为, 或加入犯罪团伙危害社会。

农民失望和悲观的缘由何在呢?一是农村发展的缓慢和停滞。改革开放初期, 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呈现快速发展。之后, 因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农村进入了一个近乎于停滞的发展时期。农民收入增长较慢, 加上物价上涨, 农民收入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城乡差距的突兀, 使得农民对农村失去了信心;二是农村的全面边缘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 农村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全面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农民难以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但自身又无力去改变这一现实, 悲观情绪在一些农民中蔓延;三是农民的尊严难以得到尊重。公民的尊严首先来自于对其基本权利的尊重。关涉农民生存权利的利益屡屡被侵犯成为了当代社会一种普遍现象。失地农民、农民工工资、职业病等表征社会问题的热门词汇无一不跟农民紧紧联系在一起。长年流向城市的农民工拿着低工资干着最累最重脏活粗活, 不单城市人视他们低人一等, 更重要的是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也将他们排除在城市之外, 难以获得市民的身份。失去尊严的农民为挽回自己的利益和尊严甚至不惜以生命抗争, 但仍然难以奏效[3]。

(二) 农民对农村政治生态的低评价

“村民自治”和农村党支部成为改革开放后农村政治生态系统的核心力量。但它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挥出主导农村治理和发展的功能, 相反却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农民对其产生了不少意见和看法, 总体上评价较低。它突出表现在:一是部分农民对“村民自治”的高度失望。“村民自治”的初衷在于实现草根民主, 扩大农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较好地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但实践中在一些地区“村民自治”走向了它的反面, 村治权力为少数权势阶层[4] (2) 甚至黑恶势力所把持, 并利用其不断侵占乡村公共资源, 牟取一己私利, 农民对此深恶痛绝。二是对三农政策认识模糊、信心不足。农村政策是农村政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持续出台推动农村、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 三农政策在执行中往往变形走样, 惠农政策屡遭截留[5], 农民实际上难以享受到优惠政策的阳光雨露。长此以往, 农民对党的三农政策产生怀疑, 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模糊认识[6];三是产生对基层干部的抵触甚或抵抗情绪。近些年来农村政治系统有着不断黑恶化的趋势[7]。一些农村村干部不仅以权谋私, 贪污腐化, 还勾结黑恶势力欺压百姓, 使农村衍生出了一种对村干部极大的抵触和对抗情绪, 增大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几率。

农民对农村政治生态系统低评价的形成, 有着显而易见的三个方面直接归因。一是农村政治生态系统缺乏统摄能力和整合能力。现行的农村政治生态系统缺乏权威性, 难以激发农民的政治参与兴趣, 权力为少数人农村强势群体所把持。换而言之, 现行的政治系统的运行实际是排斥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引起了农民的反感和厌恶;二是农村政治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存在明显缺陷。无论是“村民自治”还是村“党支部”虽然在其制度架构上经过了精心科学的设计, 但是在其具体的实践运行中, 对于权力的分配和监督缺位难以实行真正的民主和有效的监督, 导致权力异化, 成为少数人与民争利侵占农村公共资源的工具;三是政治生态系统对农村矛盾纠纷处置能力不足。农村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 也是错综复杂的利益调整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 自然会引发诸多的矛盾和纠纷。且不说许多矛盾已经超过了农村政治生态系统化解的范畴, 即便是农村最基本的矛盾纠纷一些村干部因为公共事件处置能力低下, 在矛盾纠纷面前往往力不从心, 束手无策。农村政治系统的种种缺陷成为农民诟病的对象。

(三) 农民对宗教、邪教及落后民俗文化的肯定开放态度

在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却出现了不同步的现象, 难以满足农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其在农村舆情领域的重要表征就是农民对宗教、邪教以及落后的民俗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得到了广大农民普遍认同。一是近年来信仰宗教的人数急剧增加, 邪教在农村蔓延的速度迅速,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信仰宗教的人数仍在高速增长。同时邪教在农村几经取缔又死灰复燃, 其顽固性的背后实际折射的是农民对其所持的默认态度, 明知为非法, 但信仰与归属的驱使, 使得农民难以抵挡来自邪教的诱惑;二是宗教信仰、邪教组织及落后的民俗文化成为生产生活的现实依据。农民对邪教、落后的民俗文化不仅停留在认知层面, 还内化成了农民生产生活的现实依据。按照邪教、落后的民俗文化来组织生产, 安排生活, 看风水、占卜、求神爷等活动在农村比比皆是, 风靡四季。农民对宗教、邪教和落后民俗文化的肯定开放态度实则是农民对近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种否定。

宗教、邪教的蔓延固然与宗教的世俗化和中国传统的神灵信仰文化有关。从意识形态角度考量, 它折射出了现实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滞后。首先, 农民来自上层的文化信仰灌输停滞。传统社会里, 国家通过有效的渠道持续不断地向农民灌输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 成功塑造了与社会主义建设相一致的农村政治人。但现实却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态趋于荒漠化, 农村鲜有文化公共设施, 公共文化活动更为稀少;其次, 现有的农村文化难以承载农民在新时期的精神需求。文化有着教化功能, 但文化亦有抚慰和休闲功能。马克思说, 人在满足了吃、穿、住等基本需求后, 就有了宗教的、艺术的、文化的等需求[8]。时至今日, 中国农村早已逾越温饱而奔跑在小康生活的大道上, 精神文化的需求焕然一新。特别是处于转型时期的农民对于快速变化的社会关系、快速调整的社会利益格局, 以及现代化过程中各种突如其来的社会风险, 使得农民在心灵上极度苦闷和困惑, 极其需要在精神层面予以解释和抚慰。同时生活的安定也让农民拥有了更多的闲暇, 滋生出了更多的文化休闲冲动, 而孱弱的农村文化生态系统却无力一一承载农民的期望, 于是拥有强大渗透力、诱惑力、功利化的宗教、邪教以及落后的民俗文化及时地填补了这个真空。

(四) 农民对农村“灰黑化”的认同

“灰黑化”指的是农村黑恶势力和混混、刺头等“灰色”势力在农村的蔓延和壮大的情形。近年来农村“灰黑化”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更令人惶恐不安的是, 这种“灰黑化”趋势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同,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既恨又爱挥之不去的“灰黑化”复杂情结。之所以“恨”, 是因为灰黑势力常常使用暴力手段欺压百姓, 侵害农民的利益。之说以“爱”, 灰黑组织常常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间接的为利益受到侵害而自己又毫无办法的农民“出气”。这种爱恨纠结的复杂情绪实际上是农民在灰黑势力道德价值上的一种畸形反应, 亦属农村重要的负面舆情内容。农民对“灰黑化”的认同表征为:一方面, 农民对“灰黑化”文化的认同。农村灰黑势力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以暴力手段来获取非法利益, 所谓灰黑文化主要是指基于暴力手段而产生的一种暴力文化、对抗文化现象。以“灰黑”文化为基础在农民中还衍生出了暴力维权、对抗式维权等非理性的、非法治的对抗式维权策略选择。在一些农民看来, 倘若真的按照合理合法的渠道去维权, 农民的利益主张是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实现的;另一方面, 农民在维权行为的选择上, 迷信使用暴力抗争或是对抗性抗争手段, 也就是说至少是采取对抗而不是合作协商的方式来主张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所谓“闹得越大, 解决得越快”便是这种行为的真实写照。所以在农村无论是以村、组、族为单位的群体, 还是个体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时采取暴力抗争或是极端行为的案例越来越多。同时, 通过上访将事情闹大也是可以认为是受“灰黑”文化影响的一种变异行为。农民对“灰黑”文化的畸形反应也是一种典型的农民负面舆情, 这种负面舆情无疑会增加农村矛盾纠纷化解的难度, 使矛盾向着对抗和激化的方向发展。

(五) 农民对伦理价值的非理性化判断

在农村农民对利益的感知与体验是直接的、现实的,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民众喜爱切实的收益甚于荣誉和地位”[9]。市场经济唤醒了农民的利益意识, 也无可避免地产生了负面影响, 那就是农民对利益追求的非理性化, 有学者将之称为“民败”, 即精神的败落[10]。这种观念和认识是相对于传统社会人们“取之有度, 取之有道”财富追求观念相反的负面舆情。这种伦理价值非理性化的判断表现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不劳而获等观念和情绪在农村盛行;在财富和利益面前, 农民甚至迷失了最基本的是道德价值判断标准, 不惜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在追求利益的手段选择上, 农民不再信奉传统的诚实劳动、勤俭节约的原则, 而是总在幻想能获得致富的捷径, 甚至不劳而获。是故地下“六合彩”之风曾一度肆虐大江南北, 一些农民醉心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不少农民在市场经济活动不惜造假掺假为获取暴利而坑害他人;甚至部分农民不惜走向犯罪依靠巧取豪夺来谋取财富, 一些村庄整体演化成了“犯罪村”。

二、农村消极舆情的调控

(一) 发展农村经济

农民对农民身份和农村的失望情绪来自于农民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满意。这种不满意的体验既有相对的, 也有绝对的。相对的体验来自农村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不同步, 相对城市农村被全面边缘化, 城乡的巨大差异导致农民心怀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对农村失望的直接体验则来自于农村发展缓慢, 尤其是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进入20世纪末后, 农民的收入没有明显增加, 反而在价格因素的影响下, 有减少的趋势。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深化农村改革, 提升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 尤其是职业培训, 提高农民在现代社会的竞争力, 让其拥有向上流动机会, 使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而不是一种失望的失落情绪。学者孙立平先生说:“一个社会当中, 仅仅是贫富差距大一点我觉得还不要紧, 最怕的就是穷人失去向上流动的希望, 最怕的就是一种绝望的感觉。”[11]

(二) 提升农村政治生态系统的公信力

提高以“民村自治”和村党支部为轴心的农村政治生态系统的统摄能力和整合能力。目前这个系统的问题在于, 一方面, 农村政治运行跟农民关联不大, 尤其是跟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关系不甚紧密, 农民缺少政治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 现行的政治生态系统的村治权利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民主监督机制孱弱。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 农村政治生态系统实际上难以起到维护农民利益尤其是核心利益的作用, 相反却成为少数农村干部谋取私利的工具。要改变农民对农村政治生态系统的低评价, 就必须加强对农村干部队伍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权力监督, 提高农村政治生态的决策广泛性和公开性, 提高村干部民主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使农村政治生态系统成为民众尊崇的现代农村政治轴心。

(三) 完善农村政治文明传播

农村消极舆情的产生既有农民对乡村社会治理和自身发展的体验, 也有来自外部信息传播的影响。无论何种情形, 消极舆情都与农村稀缺的政治文明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干扰了农民的判断和认知, 以至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因为任何一种政治上的认知与判断, 都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指导下形成的。缺少了文化支撑, 农民面对物欲横流、财富膨胀的迷乱世界, 遂形成了畸形的财富观念而导致伦理观的扭曲。此外, 由于极少有人重视农民的信仰的知识传播和教育, 不少农民误把邪教当宗教而顶礼膜拜, 普遍地形成了对宗教、不良民俗文化的遵从。同时, 信息社会条件下, 一些偏激的观念也畅通无阻的传播至农村, 如极端的暴力文化, 使得农民对农村和自身的认识偏离了主流价值观。重构农村政治文明传播机制, 引导农民形成科学的舆情观念已是当务之急。

(四) 遏制农村灰黑势力的发展

灰黑势力在农村的发展, 尤其是其对财富攫取的捷径快速和对乡村社会笼罩性的支配, 容易诱使较多的农民误读“灰黑”文化现象, 迷恋其权威, 使得“灰黑”文化普遍为农民接受, 甚至于形成于维权暴力化和对抗化的行为选择, 影响农村治安和政治稳定。所以, 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灰黑势力的治理, 对其犯罪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 遏制其在农村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 广泛宣传灰黑组织的违法性、反社会性, 提高农民的认识, 使其形成正确法治观念、平等协商观念和利益维权的合法合理意识。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44.

[2]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城乡双重边缘化[N].经济参考报, 2009-03-20.

[3]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富士康自杀者都是新生代农民工[N].潇湘晨报, 2010-06-07 (A10) .

[4]党国英.中国乡村权势阶层的崛起及其社会经济影响[EB/OL].http://www.ccrs.org.cn/show_4940.aspx/2010-5-14/.

[5]新华视点.惠农政策为何屡遭截留[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2/08/content_5713408.htm/, 2007-02-08.

[6]肖唐镖.从农民心态看农村政治稳定状况——一个分析框架及运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5, (5) .

[7]于建嵘.警惕黑恶势力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入[J].政策咨询, 2003, (8) .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76.

[9]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214.

[10]新华网.“官腐民败”敲响社会安定警钟[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2/17/content_12659327.htm/2009-12-17/.

日语词汇消极表达初探 第6篇

一般来说, 日语词汇消极表达 (マイナス表現) 研究是词汇的感情色彩研究的一个方面, 是语义学、词汇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英语界, 俄语界, 汉语界可谓硕果累累。然而在日语界, 至今尚未有学者对日语的感情色彩进行过全面、系统的研究, 而对于其中更易忽视的消极表达的研究亦是少见。基于以上方面的考虑,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日语的消极表达进行尝试性的研究。

1 消极表达的理论基础

“评价意义是评价范畴的一个重要内容, 评价是人把握客体对人的意义、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所以, 评价意义是一种主观意义, 它同语言中的描述性意义相对立, 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或意见。除了与价值论相联系的具体评价意义、一般评价意义外, 评价意义还包括在说话人主观选择下语句中语言单位所包含的各种主观意义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词的联想意义、修辞色彩、笼统的情感评价意义和通过语境对比所表现的主观意义等。有的语言学家将以上四种主观意义因素都看做是词汇的语用方面, 称为语用意义或情感意义[3]677-686。利奇 (Geoffrey Leech) 在他的Semantics这部著作中将最广义的“意义”划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利奇指出“我们很容易考虑到语言如何反映讲话人的个人感情, 包括他对听者和他所谈事物的态度。这一类意义可以叫做情感意义。”由此可见, 已经将词的感情色彩纳入语义的范畴。考虑到语言如何反映讲话人的个人感情, 包括他对听者和他说谈事物的态度。这一类意义可以叫做情感意义。”[4]

“实践修辞学把词语的修辞色彩分成功能修辞色彩和感情—表现力色彩, 把感情—表现力色彩尚有种种细微差别分成两大类:一类带有积极评价意味, 另一类带有消极评价的意味[3]690。而我们平时常说的“褒贬色彩”是评价中表达褒扬还是贬斥的极端的两个方面。评价意义、情感意义、消极意义的关系可形象的见下图:

2 消极表达的内涵诠释

2.1 消极表达的定义

消极表达即体现消极情绪的语言表达方式。“情绪”在《心理大辞典》中定义为“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态度体验”。代表着感情性反应的过程。消极情绪是指降低人体活动能力和积极性, 使人的意志削弱以致完全丧失并会产生消极因素的情绪。消极情绪诸如:恐惧、厌恶、悲哀、悔恨等, 由于与某种需要的不满足或者无法满足相联系, 通常伴随着一种明显的不愉快的主观体验[5]。Judith.S.beck在她的《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中提出了“消极情绪的清单”[6], 如图:

2.2 消极表达的研究范围

人类的感情是复杂多变的, 所反应的情绪也是千姿百态的, 对各种感情一一例举显然意义不大, 其实无外乎是“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的感情与态度评价, 在消极方面都最终归结于“不好”这个概念上, 但是感情的这种“好”与“不好”两极不是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 而是渐进的, 具有级差性的。

这种级差性体现为人的感情不总是大爱与大恨, 大悲与大喜, 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即:消极3级—消极2级—消极1级—中性—积极1级—积极2级—积极3级。

汉语中称之为“重贬—轻贬—偏贬—中性—偏褒—轻褒—重褒”[7]具体表现为:消极1级为同情、遗憾、不安、埋怨、为难、担心等, 消极2级为恐惧、悲哀、不满、不快、嘲笑、讽刺等, 消极3级为谩骂 (詈语) 、蔑视、憎恨、贬斥、厌恶、痛苦等。

如:“悲惨”、“惨”带有同情的感情;“のに”带有遗憾、惋惜的感情;“不平”带有埋怨、不满的感情;“騎虎”带有为难的感情;“寒気”带有恐惧、不快的感情;“おさだまり” 带有讽刺的感情;“すてもの” 带有贬斥的感情;“あつかましい”带有厌恶的感情;“そ首”带有蔑视的感情;“馬鹿”“阿呆”直接就是詈语了。但是值得提出的是, 一个词往往可能是多种感情的杂糅, 如:“寒気”、“のに”等, 也可能不在一个等级, 可以跨越其等级, 将感情升华。如: “不平”除了带有消极一级的“埋怨”感情以外, 还带有消极二级的“不满” 感情。

3 消极表达的分类

我们将日语词汇的消极表达进行了如下分类:

3.1 词本身具消极意义

即词语意义本身具有消极意义, 如:過失、旧悪、煽動、憎い、つけつけ、嫌いいやしめる等等。

3.2 词附体现消极意义

即词语本身没有消极意义, 附加了接头词和接尾词后具有消极意义的情况。如:くそまじめ (过于认真) 、ばか丁寧、学者ぶる等。

如:あの人はくそまじめでおもしろくない。∕那个人过于认真, 令人感到别扭。

“ばか丁寧”因为加了“ばか”这个接头词, 也带有了消极意义。

意地のわるい連中は席をはなれてわつぃのところへ来ると、ばか丁寧におじぐをしていうのであった。∕一些坏心眼的家伙离开了座位到我这里来, 故意毕恭毕敬地鞠躬说。

3.3 搭配体现消极意义

即词语与其搭配的词语都是带有消极意义的, 所以此类词也常常与其搭配的词语一起表达了某种消极情绪, 如:“跳梁”在新明解中的义项为:「好ましくない者が」かってにふるまうこと指的是「好ましくない者が」 (坏人) 的自由行动, 译成汉语为“猖獗”。“陥る”汉语意义为“陷入、落入”常常是“パニックに陥る”、“敵の術中に陥る”常常与消极的“パニック” (经济危机) “敵の術中” (敌人的圈套) 连用, 所以“陥る”就带有了消极的意义。

当然, 日语的消极表达除了其语言本身现象以外, 还体现在实际运用中的语用和修辞方面, 将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进一步的探索。

摘要:汉语界对词汇的感情色彩研究比较盛行, 但是日语界对其的研究比较少见, 对其中消极表达研究微乎其微, 所以对日语的消极表达从内涵诠释到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以及对其分类都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消极表达,评价,感情意义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普通语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 21.

[2]杨振兰.现代汉语词彩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6:13.

[3]张家骅, 彭玉海, 孙淑芳, 李红儒.俄罗斯当代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4]杰佛里.N.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13-21.

[5]程族桁.消极情绪、认知评价倾向对高中生工作记忆广度的影响[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6]Judith.S.beck.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111.

[7]吕禾.现代汉语词语褒贬义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02.

消极的拐点另类的深刻 第7篇

新文化运动以来, 人们莫不以最大限度地逼近人性与人道之全的人生幸福为信条, 而最终导致人生趣于高尚的独立意义不能被自觉化, 偏执地追求人生幸福也致使人生神圣感的丧落。二十世纪的主流文化使得水墨从不食人间烟火的“烟霞气”转变为“烟火气”。“饮露餐霞”成为了水墨传统所以故去的一个标签, “红尘欢歌”成为现代流行的一个趣味中心。显然, “导人超拔于肉体欲望的牵累而趣于精神境界的高尚”, 在今天来谈依旧很不合时宜。有哪位菁英愿意在一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 舍弃唾手可得的人生幸福, 固执地坚持灵魂的出走, 在荆棘遍布的险滩做九死一生的流亡呢?时代风云触探着艺术家的节操与底线, 打磨着精神的孤俏与粗糙。

而真正艺术家只消孤独地做自己。于是, 对文化传统的历史变迁、价值异化的关注与反思, 以及对中西双重传统交叠而成的错综生态间的取舍成为了当代不断衍生新精神的重要母题。

如果以水墨的传统审美做参照, 赵飞的水墨探索无疑属于一种另类的美学范畴;而若以西方现当代的艺术观念作解读, 它又是典型的东方式的语言体系, 因为它务求笔墨品质与写意精神的高度结合。这种崭新的视觉图式是从属于当代的, 同时, 对水墨标准的坚守又体现为水墨文化扩张的自觉与自信。赵飞的水墨, 激情中透出破坏与颠覆, 一种突兀的“废墟情结”以“消极美”的艺术特征在当代水墨中脱颖而出, 展露出它独特的美学价值。

赵飞在艺术创作上无疑选择了一种精神的流亡。对于生命神圣感的探问是赵飞的水墨表达的一个切入点。废墟, 远离了人类活动, 却拉近人类关于生命的思考。它带有消极的象征色彩, 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意味着不祥与死亡。赵飞的水墨作品中的废墟情结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曾流行于西方艺术中的废墟情境的再现。首先, 它的表现内容并非是直接面对废墟化的客观可见物, 所以它不是一个空间概念;其次, 它也不是透过历史的折射来表达一种物质化生命体衰败的过程, 同样它也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这一情结是将时代精神中日渐萎靡的某些正面部分, 以及现代文明中非人性的负面部分的放大与剖析, 其间隐藏着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追思和怀念, 带着悲悯的情感, 具有明显的现代性与文化批判色彩。

自然生态在遭遇了现代都市文明的扩张之后产生的荒芜感、距离感, 大道崩颓导致整个时代精神的平面化, 生命抗争意识的消弱导致对个体生命力量的藐视等等, 都成为废墟情结的表现内容。这一废墟情结不同于“文革”后的伤痕美学, 它拒绝矫情的隐喻, 也不与政治做纠缠勾斗, 而是做足了象征意味, 裸露人性的真实, 达到平凡生命意义对废墟 (死亡) 的超越。尽管废墟弥漫着消极的气息, 但却是活的证物, 让苟活者畏惧、不安。

各种层次灰黑色的运用, 线画张力与无序化, 形体、团块秩序的解构与重组, 都呈现为一种另类的、陌生的审美趣味。传统水墨程式化、秩序化的笔墨特色在赵飞的水墨中走向了反面, 拒绝程式化, 笔墨变得碎片化、无序化, 甚至带有某种伤害性的压迫感。传统语境中所赋予笔墨的独立意义被完全消解, 而笔墨却是情绪、性格、品质, 是形象的抽象表征。他在追求表达的力度时, 作画中甚至是抵制笔墨经验, 让情绪肆意释放, 积墨、泼墨、破墨, 干湿、强弱、虚实在不可控的冒险中交由上意识与下意识的节奏操控, 在获取形象的同时遭遇笔墨。于是, 破坏性的、凌乱的但又协调统一的笔墨语言连同废墟情结一起引向了异样的审美——消极美。

陌生而抽象的笔墨秩序所营造出的美感, 不同于视知觉层面的绵软滑腻的审美愉悦感, 而往往伴随着一种赤裸的、毛茸茸的潜意识层面的直觉展开。废墟情结的表达必然产生消极效应, 而消极并不都是通往颓废的, 赵飞的水墨变苏蒂纳的颓废迷狂为一种平视生命的情感观照, 变基弗的沉重历史感为精神省察的深刻, 在意义追索中去深化它在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意义。

无论是表现沉船的《沉船》系列, 还是表现独个大鸟的《它们》, 画面都顽固地萦绕着死亡的气息、抗争的无力感与生命的孤独, 散发着重金属爆裂的颗粒状破音, 浓烈、跋扈。每一幅独立的作品都像是与当下文明世界温柔乡对照鲜明的丰碑。丰碑——埋葬物的标记, 毕竟是消极的, 然而, 它却是深刻的。

赵飞的水墨探索带着知识分子文化自觉的智性, 将精神体验的深层思考投射给了受众, 在心灵深处引发某种自省与自觉意识的共鸣。赵飞创造着独特水墨形态, 在消极的影像间引爆又抽离, 将另类的深刻植入纸本。

转化消极情绪, 拥抱幸福童年 第8篇

一、别让风采在胆怯的躯壳里隐藏

孩子在学前期已经发展了各种非常丰富的情绪, 进入小学以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际交往的扩大, 各种情绪也在进一步变化。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胆怯。胆怯是一种轻视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的消极情绪。拥有这种情绪的人往往十分敏感、自尊心极强, 却又胆小怕事, 一不小心就会受到伤害。

在我的班上有个女孩于某, 虽已进入五年级学习生活, 但她的个子看上去和三年级孩子差不多;上学常常迟到, 每次站在教室门口喊:“报到!”几乎没人听得清, 那只大书包背在身上就像一个大大的包袱压着她的后背;平时不喜欢和别人说话, 上课让她回答问题时, 尽管有些问题她能够回答, 但总是面红耳赤、支支吾吾, 极少大方地说话, 对学习的焦虑感极深。由于人际关系紧张, 父母说她有时会失眠, 所以影响第二天上学。在小学生当中, 像于某这样的反应比较普遍, 主要是由于自卑情绪造成的。自卑的学生总是喜欢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作比较, 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上课不敢举手发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 甚至不敢跟老师说话。胆怯的学生一般不太合群、精神萎靡, 严重者会导致自闭症等心理疾病, 极其影响身心健康。为使于某摆脱现状, 我从改变她的认知开始。因为自信是去除焦虑的必要前提。于某因为自己转学进来, 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优秀, 其实她阅读量广, 想象力非常丰富, 经我观察, 写作是她展现才华的最佳天地, 如果不是她畏畏缩缩的样子, 同学们还是愿意与她交往的。我将这一信息反馈给于某, 让她常想自己那90分的长处, 淡化那10分的短处, 然后满怀信心, 高高兴兴地发展自己的长处。这大大提高了她的自信心。同时, 我还定期让她反省非理性认知, 比如, “我上课回答不上问题, 同学们觉得我笨, 看不起我”, 我引导她耐心地对这种想法进行“批判”。她无法进行的“批判”, 我及时纠正。这样, 使她逐渐认识自己的想法是不当的。另外教给她放松的技巧, 让她在失眠时利用这些技巧入睡。通过辅导, 于某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能够主动与同学建立友谊, 在交流中面部表情自然, 能够在人际交往中体会到快乐。

二、别让言行在冲动的魔掌里徘徊

学习、生活中常有一些猝不及防的烦恼事, 如好友间偶然产生矛盾、考试失误、别人误会……明知烦恼不对, 可又笑不起来, 心情总被烦乱缠绕, 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冲动。冲动是一种因微小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的不能接受的情绪, 它经常伴有冲动性的行为。

班上有个男孩子, “人小, 脾气可不小”。他就像个炮仗, 一点就着———听不得别人的半点批评, 动不动就发脾气。一次上体育课, 整队时与旁边同学窃窃私语, 被老师点名, 请他们出列。旁边两位同学乖乖地站出队伍认识错误, 他头一扭, 气呼呼地跑回教室, 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嚎啕大哭起来。体育老师将情况告诉我, 我立马去教室找他交谈。起先他只是一个劲地哭, 像是受到了很大的委屈。我对他说:“你可以选择继续哭, 也可以选择解决这件事情, 跟李老师讲讲事情的原委, 如能把你的想法说出来更好。”沉默片刻, 出于对我的信任, 他终于开口了:“是排在后面的同学扯我们的衣服, 我只是想告诉他们……是谁在捣乱, 老师却批评我, 我知道同学们都认为我不好……都怪老师。”哭哭啼啼说完这些, 他的哭声也小了, 似乎心平气和了一些。我能感觉到他当时觉得自己受到委屈, 很愤怒。此时, 我们最好的反应就是任由他的愤怒爆发出来, 听听他说些什么, 分析他所说的是不是有道理。如果他的愤怒得到倾听并有切实的补救方法, 事情就会迅速了结, 情绪也会归于平静。于是, 当他发泄完愤怒的情绪后, 我又跟他攀谈起来:“其实, 当你感觉自己愤怒时, 先想一想如何解决问题, 而不是制造问题。你看, 你选择一言不发离开, 会使其他同学忿忿不平;向他人发怒只会招致更多的怒气。如果你将事情的前因后果与老师说清楚, 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可是你选择的只是消极情绪的发泄。下次再出现这类情况, 你觉得选择哪一种处理方式效果更好呢?”听着听着, 他好像同意我的观点。后来, 我把他领回体育场, 他主动向老师说明原因并请求谅解。

所以, 情绪管理的技巧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识别情绪、合理的情绪表达方式和有效的控制情绪方面的能力和策略。只有真切地感受, 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缩短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引起学生的关注, 使学生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

三、别让学业在消极情绪里搁浅

从情绪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影响来看, 情绪影响学生的认知加工过程、学业成绩, 也影响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因此, 情绪与日常学习、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这直接相关的部分就被称为“学业情绪”。

每到周一早上, 隔壁班总会传来哭天喊地的声响, 那是唐某要拽着妈妈衣角回家的闹腾。据她家长反应:每到周一, 她就赖在床上不肯起来;但凡妈妈送到学校, 总会哭嚷着央求妈妈带走, 拼命拖住妈妈;可是当妈妈真的抽身离开, 她也能呆在教室和其他孩子一样上课、完成作业等。像唐某这样的表现是明显的厌学情绪。几次了解情况后发现唐某的确学习能力一般, 以自己的能力很难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她对学习既厌倦又畏惧, 学习任务完成得比较痛苦。想要解决唐某的消极情绪问题,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激发她的积极学业情绪。首先, 培养她进行正确的归因方式, 将成败归因为自身的努力, 使其能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 发掘学习的积极意义。比如, 作业不会做, 教师可以帮助她进行原因分析, 引导她正确归因, 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从而更容易获得自豪愉悦的积极情绪。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学业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教师发生冲突的学生, 往往会发展为厌学。因此,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积极学业情绪的基础。所以我提倡任课教师也要给她无差别的爱, 让她有归属感;在教学过程中, 尽量挖掘她的闪光点, 给予正面评价。这样, 她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厌学”变为“乐学”。通过全体老师的努力, 现在的她已然能够自觉地上学, 基本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拖堂的消极影响与对策 第9篇

教师上课拖堂的现象在教学中时有发生, 每位老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都或多或少有过拖堂的经历, 那么, 对教师上课拖堂这种现象我们该如何看待呢?

从拖堂教师主观心理上讲, 或许是为了争取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就连牺牲自己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也在所不惜;从学生方面看, 则是老师武断地侵占了那属于他们自己放松休息和自由活动的“黄金时间”。对老师的这种做法, 他们不但不认同, 甚至还可能产生不满情绪。由此看来, 教师上课拖堂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其效果往往和教育者的初衷相悖, 甚至有些事与愿违。

一、教师上课拖堂的消极影响

首先, 从学生的注意力上看。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在学生头脑中已形成心理定势, 大多数学生四十五分钟内能听好课, 而下课铃声一响, 他们的注意力马上就会发生转移, 大脑的兴奋中心立即就由听课转向课间的活动。这时他们所关心的并不是老师讲的内容, 而是急切地期待着早点下课, 这样一来, 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次, 从大脑神经活动的规律上看。人脑的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是需要交替进行的, 而学校中上课下课这一张一弛, 正符合学生大脑神经活动的规律。学生通过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 使紧张工作了四十五分钟的大脑神经得以放松, 消除大脑疲劳, 呼吸新鲜空气, 补充大脑能量, 调节大脑机智。如果教师拖堂, 就打破了大脑神经一张一弛的活动规律, 从而加重学生大脑的负担, 造成神经紧张, 使大脑兴奋抑制的机能出现紊乱, 使学生上课晕头转向, 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学生脑神经衰弱的病变来, 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再次, 从人体的新陈代谢来看。听到下课铃响以后就想上厕所, 这对许多同学来讲也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所以, 下课铃声响他们就急于要上厕所, 如果教师拖延下课时间, 就可能造成学生情绪紧张, 坐立不安, 此时学生还怎能坚持专心听好课呢?长此以往, 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四, 从师生关系上看, 老师上课经常拖堂, 不但会降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还会招来学生对老师的不满和反感, 甚至产生怨恨情绪, 有时可能还会引发师生间的矛盾冲突。由此看来, 教师上课拖堂, 不利于教师做好教学工作, 还有损于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众所周知, 教学素质高的教师是不会利用拖延学生的课间时间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的。拖堂表明教师没有按时完成预订的教学任务, 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说它是个优点。

二、克服上课拖堂的对策

首先, 教师要吃透教材, 备好课, 熟练掌握教法。造成教师拖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些教师对教材掌握得不好, 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当, 处理欠妥, 上课时自己心中无底, 教学处于盲目状态。在课堂上抓不住中心, 随心所欲、应付了事, 结果难以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 而占用课间来补偿。所以教师要想不拖堂, 就必须首先吃透教材备好课。另外, 教师还应积极地学习掌握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 优化课堂效果的目的, 尽量避免拖堂现象。

其次, 教师要提高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活动组织不善, 课堂上秩序混乱, 耽误正常的教学时间, 也是造成教师拖堂的一个原因。特别是有些教师不能妥善地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 有时只因个别学生出现问题而占用大量的时间去处置, 结果是“抓了芝麻, 丢了西瓜”, 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只好靠拖堂来弥补。因此, 教师在平时就要对学生注重课堂纪律的要求和学习常规的养成, 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 要尽量用暗示的方法解决, 严格控制非教学活动, 掌握好教学时间。

再次, 教师要掌握好课堂时间。教师对课堂时间分配不当, 掌握不准, 也是造成拖堂的一个原因。一节课, 什么时间把课讲到什么地方, 教师讲授占多少时间, 课堂提问占多少时间, 学习活动占多少时间, 这些问题教师心中都应有个谱, 在备课时就应有个小计划。这样做, 就可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地进行, 教学时间也就不会觉得紧张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消极功能】相关文章:

消极评价05-26

消极自由06-06

消极效应08-10

消极暗示08-12

消极影响08-26

排解消极情绪05-08

学生消极情绪05-17

消极心理因素08-01

消极理论价值08-31

从消极自由到财务自由08-10

上一篇:电气安装方法下一篇: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