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

2024-07-07

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精选8篇)

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 第1篇

关键词: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围麻醉期,系统护理,护理干预

双腔支气管导管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其含有两个导管,可以做到双肺隔离和肺部不同通气的效果,能够有效的避免分泌物的堵塞,对支气管及肺部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1,2]。而有效的护理配合,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十分重要的内容。我院在临床工作中,实施并采用了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围麻醉期的系统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76例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患者年龄在29~76岁之间,平均(62.25±7.85)岁。患者手术类型包括:肺叶切除手术11例,剖胸探查手术8例,肺大泡切除手术9例,食管癌手术10例。实验组患者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患者年龄在28~77岁之间,平均(62.88±7.93)岁。患者手术类型包括:肺叶切除手术12例,剖胸探查手术7例,肺大泡切除手术8例,食管癌手术1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并同时排除急诊昏迷患者、意识模糊、精神疾病、精神病家族史、认知障碍等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围麻醉期的常规护理,护士根据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科室的要求,对患者进行麻醉前的物品准备、手术中密切配合医师,并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手术结束后,送入恢复室内持续监护。实验组患者给予围麻醉期的系统护理干预,

1.2.1 手术前护理

手术前护理干预中,要求护士做好各种准备,包括护士对物品的准备和对患者的准备。(1)物品准备:包括仪器和药品,护士要准确连接电源,并打开开关,检查患者的麻醉机运行情况,并堵塞呼吸环路中的Y接头,以设置人工控制呼吸模式[3],在管壁可调压力限制阀,检查是否有漏气,是否能维持压力;检查手术室中的电源、氧气供给、监护仪是否有效,除颤仪是否可用,并检查吸引器,观察微量注射泵,是否在位,注意插管中物品全面,并备好各种麻醉药物;根据患者的性别和体格准备合适的双腔支气管导管,妥善放置。(2)患者方面,要做好身心准备,术前对患者访谈,安抚患者的负性情绪,耐心解答患者的疑惑,并在手术前检查患者是否有假牙、头饰等,取下后妥善为其保管。

1.2.2 手术中护理

手术中护理包括诱导、定位和监测。(1)准备核对患者的诱导抢救药物,患者采用仰卧位,遵医嘱为其给予麻醉诱导药物,并同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协助患者给氧;当患者肌肉松弛后,护士为其进行插管,暴露声门后,将涂有润滑剂的双腔支气管导管插入[4],与麻醉师做好配合。(2)确定导管在气管内,将气囊内气体放出,再进行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利用呼吸音进行判断,为患者垫好牙垫,并进行固定。(3)手术密切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同时考虑患者的舒适度。

1.2.3 手术后护理

手术后护理包括确认、监护、观察。(1)护士要检查患者导管是否退到气管内,并检查双腔支气管导管的深度,是否有误吸等。(2)密切监护患者的意识、瞳孔和呼吸频率变化,分析是否有人机对抗[5]。(3)观察患者是否有手术后的躁动,并选择是否使用约束带对患者固定,防止患者出现肢体扭曲引起意外。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插管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在手术后随访患者,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双腔支气管导管使用期间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操作时间记录从麻醉诱导到导管插管成功时间。安全感由患者在0~10分中选择一个表达自己的感受,其中0分为非常不安全,感到恐惧;10分为非常安全和舒适。满意度由患者为护士护理工作进行打分,满分为100分,给分越高,满意度越高。

1.4 数据处理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ɑ=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操作时间、安全感和满意度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并发症比较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经过为麻醉期系统护理干预后,患者麻醉操作时间缩短,其并发症发生少,患者安全感高、满意度高,与对照组患者各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在大多数的胸部手术均有应用,其对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往在护理干预工作中,护士仅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对患者进行护理,部分护士的掌握差,不能形成有效的护理模式,造成大量时间被浪费、护士手忙脚乱等。

我院将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围麻醉期护理干预形成了系统护理干预,有效避免了以上内容。其中手术前护理干预中,要求护士做好各种准备,包括护士对物品的准备,药物准备和对患者的心理准备、身体准备;手术中护理,包括诱导、定位和监测;手术后护理,包括确认、监护、观察。这样,手术前后的护理形成系统,让护士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了解护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记忆也较为方便。

从本次所实验结果中也可以看出,使用系统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操作时间缩短、患者并发症发生更少,安全感更高,对我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较高,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在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围麻醉期给予系统护理干预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需要护士不断完善自我工作能力,值得在护理工作中应用。

参考文献

[1]施车英,裴桂琴,张文萍,等.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肺癌手术全麻30例的护理体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4):77-78.

[2]盛浏丽,旷玉明.肿瘤手术应用纤支镜配合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全麻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18):5-7.

[3]王永顺,肖云,王忠惠,等.纤维支气管镜评价常规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的准确性[J].海南医学,2008,19(11):30-31.

[4]王庆亮,赵砚丽,刘晓明,等.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深度对患者侧卧位后导管错位发生率的影响[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0,31(6):499-501.

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 第2篇

[关键词] 双腔支气管插管;大咯血

[中图分类号] R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9-0157-02

大咯血主要是通过阻塞气道导致生命危险。因此及时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是抢救大咯血的一个有效措施。传统的单腔气管插管并不能确保大咯血患者气道完全通畅,大咯血时血液涌出常导致气管导管阻塞;而双腔支气管插管能为患者提供一条通畅的气道,还能通过其中一条气道实施局部止血等。因此,双腔支气管插管救治大咯血的效果比较理想。循证医学强调客观证据,近年来临床上应用双腔支气管插管救治大咯血的报道较多,但大多属个案报道,本文第一作者也有个案报道[1],均缺乏对照研究。笔者通过设计对照组(实施普通气管插管),通过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以及接受气管插管后咯血总量来评定双腔支气管插管救治大咯血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30日~2012年4月30日我院急诊科、呼吸科、胸外科和中心ICU收治的大咯血(每日咯血量500 mL以上或一次咯血量100~500 mL)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2例,其中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39.5岁,入院初步诊断肺结核13例,支气管扩张7例,慢性肺脓肿1例,不明原因1例;研究组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岁。入院初步诊断肺结核15例,支气管扩张5例,肺癌1例,不明原因1例,肺出血肾炎综合征1例。

1.2 治疗方法[1]

对照组22例,接受普通气管插管救治及全身药物治疗(止血敏、垂体后叶素等)。研究组23例,接受双腔支气管插管(通过支气管导管局部给予去甲肾上腺素、云南白药)及全身药物治疗(同对照组的药物治疗方案)。两组均必要时通过导管吸引血液,呼吸机通气治疗。药物疗效欠佳的,准备抢救措施行肺部CT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后请胸外科会诊考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及插管治疗后的咯血(经吸痰管吸引出的血液)总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两组咯血量及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两组咯血量及抢救成功率

3 讨论

咯血是临床常见症状,大咯血是常见急症。大咯血定义为每日咯血量500 mL以上或一次咯血量100~500 mL[2]。不同基础疾病通过不同病理生理过程导致大咯血,如肺结核、肺癌大咯血是因为病灶侵蚀肺内血管(未必仅仅是支气管静脉),二尖瓣狭窄大咯血是因为支气管静脉破裂。治疗咯血的方法依据不同基础疾病、不同病变程度、不同身体状况而不同,有药物止血、介入手术、开胸手术等等。但大咯血患者往往来不及接受介入手术、开胸手术就已死亡。大咯血死亡患者最主要、最常见死于呼吸道阻塞窒息,极少数患者死于失血性休克。因此抢救最关键的是及时建立人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综合性治疗。在抢救大咯血建立人工气道方面,与传统的单腔气管插管相比,使用双腔支气管插管具有以下优点:①充分分隔两肺,快速吸引流入健侧肺的血液,使呼吸道保持通畅,迅速恢复机体氧供。②双肺可采用不同的通气方式,纠正呼吸衰竭,为进一步抢救赢得时间并提供保障[3]。③当出血部位不明确时,行双腔支气管插管后可通过吸痰管分别吸引或经纤支镜检查确定出血部位,为支气管动脉栓塞定位及外科手术术式选择提供依据[4]。④局部使用缩血管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等)易起效;夹闭患侧支气管,使气道形成一定压力,易形成血块以达到止血目的[1]。另外双腔支气管插管能为患者提供一条通畅的气道。也正是因为双腔支气管插管具有这些优点,使研究组接受双腔支气管插管后抢救成功率比对照组高,接受插管治疗后咯血总量比对照组少。

当然双腔支气管插管应注意插管定位及插管安全问题。虽然纤维支气管镜定位使插管可靠安全,但听诊法使用更多。由于经济费用问题,临床使用最广泛的定位方法仍是听诊定位法[5]。双腔支气管插管比单腔支气管插管更容易导致气管损伤。据有关文献报道,单腔导管插管致气管损伤的概率约为0.005%;而双腔导管为0.05%~0.19%[6]。一旦考虑气道损伤,病情必要及允许时用支气管镜证实。纤维支气管镜是诊断气管支气管损伤的金标准[7]。

[参考文献]

[1] 鲁小民,陈杏媛,尹洪峰. 双腔支气管插管用于大咯血窒息患者救治体会(附2例报道)[J]. 江西医药,2011,46(2):144.

[2] 陈文彬,潘祥林. 诊断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

[3] 王振宁,彭红军. 双腔支气管插管抢救严重大咯血二例[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2,1(2):80.

[4] 侯熔,雷成明. 双腔支气管插管用于严重大咯血诊断二例[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10):561.

[5] 李春吾,向一鸣. 纤维支气管镜在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中的应用[J].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6):656-657.

[6] Medina CR, CamargoJJ,Felicetti JC, et al. Post-intubation tracheal injury:Report of three cases and literature review[J]. J Bras Pneumol,2009,35(8):809-813.

[7] Fong PA,Seder CW,Chmielewski GW,et al.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postintubation tracheal injuries[J]. Ann Thorac Surg,2010,89(4):1265-1266.

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 第3篇

双腔支气管导管(duble lumen tube,DLT)源于20世纪50年代,为减少“湿肺”患者(临床上习惯把患侧肺的脓痰或血液可能进入健侧肺,引起严重通气障碍的患者称作“湿肺”,如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手术、麻醉中的意外发生,1953年Carlens设计了有舌状小钩的DLT。随后英国人Frank Robertshaw也设计出无舌状小钩的DLT,由矿化红橡胶制成。后经David Sheridan改良,并在导管边上刻上厘米标识,以便知晓导管插入深度。DLT的发明成功及应用,是世界麻醉史的重要事件。目前广泛应用的Rorbertshaw DLT由聚乙烯材料制成,故生产成本下降、生产商增多,导管使用日趋普及。在我国随着胸腔外科手术的普遍开展,DLT插管已成为麻醉医师必备的技能之一,Rorbertshaw DLT具有插管操作容易的特点,往往成为麻醉医师的首选,但在临床应用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呼吸管理仍是不少青年麻醉医师经常探讨的话题。为此,笔者对350例胸腔外科手术患者选用Robertshaw DLT插管、机械通气,以动脉血气监测观察其呼吸功能,为青年麻醉医师提供参考。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实施剖胸手术麻醉350例,其中肺手术241例,食管及纵隔手术109例;男性264例,女性86例,年龄13~81岁,体质量39~95 kg。

2.2 方法

应用美国Ohmeda Excel 210或110SE型麻醉机,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状况,麻醉前预设呼吸参数(VT 7~11 m L/kg体质量,f为12~13次/min,I∶E=1∶2)。350例病例均选择静脉注射咪唑安定,依托咪酯或丙泊酚、芬太尼、万可松,利多卡因诱导,Robertshaw左DLT(爱尔兰MAILLINCRODT公司)插管。以瑞芬太尼、丙泊酚持续经静脉泵入,复合低浓度异氟烷吸入,间断静脉注射万可松维持麻醉,100%O2机械通气。健侧单肺通气时,患侧肺以纯氧吹入,氧流量2 L/min。

除常规监测血压、脉搏、ECG、CVP、SpO2外,DLT插管双肺通气后20 min及单肺通气后20 min,行动脉血气分析(sta Profile M血气分析仪,美国Nova Biomedical公司)。

2.3 统计学处理

DLT插管双肺通气后20 min及单肺通气后20 min动脉血气结果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4 结果

350例患者双肺通气20 min后血气分析结果与健侧单肺通气20 min后血气分析结果均在正常范围(见表1)。

注:**表示于双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呼吸的目的即在于使血气正常,血气是呼吸功能的最终标志,而任何麻醉方式都可能影响呼吸,Rorbertshaw DLT插管、机械通气掌握不当更是如此。如DLT插管深度及对位的判断[1],潮气量及呼吸频率的调节,单肺通气的管理等,均可影响呼吸功能及动脉血气的正常与否。

单肺通气时潮气量及呼吸频率的调节,各学者略有差异。Reed.A.P[2]推荐给予下肺大潮气量(10~12 mL/kg体质量)通气,以防止该侧肺发生肺不张。增加的气道压也可减少肺毛细血管的液体流出。代冬梅[3]等以调整潮气量6~8 mL/kg体质量,增加呼吸频率至14~16次/min维持。亦有学者提出选择适中的潮气量配合以PEEP[4]。笔者认为,在气道压力<25 cmH2O(1 cmH2O=98.066 5 Pa)情况下[5],单肺通气根据双肺通气血气结果,增加或减少呼吸频率1次/min即可,一般不需要进行大的通气参数调整,本观察350例证明了这一点。应该指出,过多增加气道压力可能增加健侧肺内的肺血管阻力,并使血液转移至患侧肺。

本观察350例手术患者均在DLT插管双肺通气后20 min及单肺通气后20 min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显示:

(1)PaO2:单肺与双肺通气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但单肺通气时PaO2>100 mmHg(13.3 kPa)。分析单肺通气PaO2低于双肺通气的原因,可能与肺内的分流有关。在未通气侧肺内,由于仍持续存在一些灌注,通过塌陷肺的血液不能与肺泡相接触,因而不能获得氧或排出CO2,这些血液被称为分流血液,即使健肺过度通气,流经健肺的血液氧含量的增加也不足以补偿流经未通气侧肺的静脉血。这种未经氧合(分流)的血液与来自健肺的氧合血液在肺静脉和左心房混合。分流血液稀释氧合血液,导致总体氧分压明显下降[1]。

(2)pH、PaCO2:单、双肺比较均无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与本临床观察350例病例单、双肺通气时潮气量一致有关。健侧肺的过度通气能够降低流经通气侧肺的血液CO2含量,当来自通气侧肺的含CO2低的血与来自未通气侧肺的含CO2高的血相混合时,其体循环动脉血可有一正常的CO2含量。由此可见,单肺通气时如果麻醉维持双肺通气时的分钟通气量,则一般不会造成CO2蓄积;动脉血的CO2分压也不会出现明显改变[6]。

在本观察350例中,有6例病例单肺通气20 min后的动脉血气结果(见表2)表现为:PaO2<100 mmHg(13.3 kPa)、且与SaO2%不呈比例改变、肺泡气/动脉血PO2差(A-aDO2)增加,说明肺内混杂血增加,肺内氧转移减少,换气功能差(A-aDO2是换气功能指标)。PaO2下降至78~90 mmHg(10.4~12 kPa),而SaO2%无变化或变化不大,则与此范围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曲线处于平坦部位有关[7]。

单肺通气最大的问题是低氧血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尽量减少单肺通气的时间,提供纯氧。但单肺通气时动脉血氧分压维持在多大为合适,专家学者观点不尽相同。王俊科[8]提出:在进行单肺通气时,一般认为PaO267.5~70 mmHg(8.1~8.33 kPa)时是可以接受的低限。J.C.斯诺[9]的阐述值得借鉴:单侧肺麻醉时吸入氧体积分数不能低于95%,在单肺通气10~15 min后,必须检查动脉血氧分压,如PaO2超过200 mmHg(26.7 kPa),则有效FiO2可降低,以保持PaO2在100~120 mmHg(13.3~16kPa)。如PaO2低于100 mmHg(13.3kPa),则间隔5~10 min以氧扩张无通气肺使氧合改善。

注:*右肺痰量多

综上所述,Robertshaw DLT插管、机械通气,监测氧合及判断呼吸功能的最好方法是动脉血气分析,不可忽视。单、双肺通气时维持相同的分钟通气量,动脉血CO2分压不会出现明显改变。同时,临床医师记住正常情况下,PaO2与SO2%两者相应关系的数据(见表3)[10],尤有必要。

摘要:目的:观察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350例剖胸手术患者实施Robertshaw左DLT插管。其中男性264例、女性86例,年龄1381岁,体质量3995 kg。DLT插管后,机械通气根据患者体质量不同,选择潮气量711 mL/kg体质量,通气频率1213次/min,吸呼比为1∶2。双肺通气后20 min及单肺通气后20 min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350例患者双肺通气20 min后血气分析结果与健侧单肺通气20 min后血气分析结果均在正常范围。结论:350例Robertshaw DLT插管、机械通气临床效果满意,因血气正常是呼吸功能的最终标志。该观察还表明,DLT临床应用,监测氧合的最好方法是动脉血气分析,不可忽视。

关键词:双腔支气管,机械通气,动脉血气

参考文献

[1]代金贞,杨辉.以气道阻(压)力判断Rorbertshaw双腔导管插管对位305例临床观察[J].临床外科杂志,2010,18(11):776-778.

[2]Allan P Reed,Francine S Yudkowitz.临床麻醉病例[M].李志文,曾因明,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79-80.

[3]代冬梅,温海明,李红新,等.轻度肺通气功能障碍对单肺通气期间氧合和肺内分流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1):1825-187.

[4]Karzai W,Schwarzkopf K.Hypoxemia during One-lung Ventilation-Prediction,Prevention,and Treatment[J].Anesthesiology,2009,110:1 402-1 411.

[5]Grichnik Katherine P,Shaw Andrew.Update on one-lung ventila-tion:the use of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 and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ventilation–clinical application[J].Current Opinion in Anaesthesiology,2009,22:23-30.

[6]Morgan G Edward,Jr Maged S,Marruy Mikail J.摩根临床麻醉学[M].4版.岳云,吴新明,罗爱伦,主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01.

[7]Lovering A T,Stickland M K,Eldridge M W.Intrapulmonary shuntduring normoxic and hypoxic exercise in healthy humans.Adv ExpMed Biol,2006,588:31-45.

[8]徐启明.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6.

[9]斯诺.J C[美].麻醉手册[M].刘树孝,由品英,刘戊年,主译.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344.

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2012年4月, 我院入院治疗的376例开胸手术患者, 其中男性218例, 女性158例, 年龄在57-79岁之间, 平均年龄61岁。食管癌患者124例, 肺癌206例, 纵膈肿瘤46例。将3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188例, 对照组采用普通直视喉镜进行双腔支气管插管, 实验组采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引导进行双腔支气管插管, 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张口度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插管前准备:所有患者进入实验室前30min注射阿托品0.5mg以及鲁米那100mg。进入手术室后进行常规诱导, 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 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1mg/kg以及咪唑安定0.05mg/kg, 给药剂量随着患者个体改变, 待肌肉松弛后进行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实验组在喉镜表面涂抹无菌石蜡, 插入拟插侧双腔支气管, 前段弯曲成约60°弧度准备插入, 操作人员提起患者下颌, 关闭其它光源, 开启喉镜光源, 将气管导管从右嘴角插入口腔, 并旋转调整导管前段的前进方向, 将导管对准声门, 顺式推进, 在视频喉镜推出后, 将导管送至恰当的位置, 固定双腔支气管, 连接麻醉机。对照组患者进行普通直视喉镜常规气管插管, 插管成功后连接麻醉机。

1.3 疗效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诱导时、插管时以及插管5min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 并记录两组的插管时间。

1.4 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进行表示,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变化

两组患者诱导时、插管时以及插管后的血压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 两组患者诱导时以及插管后5min的血压与心率无明显差异 (P>0.05) , 插管时对照组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插管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插管时间与插管次数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在插管成功率比较中, 实验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为97.34%, 明显高于对照组89.89%的成功率, 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且实验组患者两次插管2.12为, 而对照组有9.04的患者要进行第二次插管;在插管时间比较中, 一次成功插管时间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在二次成功插管时间比较中, 实验组短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目前用于气管插管的常用方法包括纤维支气管镜插管和光杖法[1], 纤维支气管镜插管可以用于所有的困难气管插管, 通过明视将插管送入声门及气管, 从而完成插管, 这种方法损伤小、成功率高, 操作相对简便, 但这种方法设备成本很高, 插管前的准备工作复杂, 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 因此普及应用比较困难[2]。光杖法则是利用颈部组织与气管之间特殊的透光性, 依据颈部正中照出来的光斑来确定光杖前面的组织, 在此引导下完成插管。这种方法操作简单, 方便快捷, 对呼吸道损伤小, 有一定的优势, 但这种方法属于盲插, 对于咽喉部有病变的患者, 比如声带息肉, 不宜采用光杖法进行插管[3]。

GlideScope视频喉镜是一种新型的视频插管系统, 其镜片前端安装一个高清晰度防雾摄像头, 并由两个发光二极管提供光线和对比度, 通过光缆将图像传递并放大至7英寸的液晶显示器上。使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4]:1) 镜头是整个设备的核心, 要注意镜头的处理, 比如防雾、干燥、清洁, 同时要清理患者口咽部, 避免图像不清晰;2) 插管前准备充分, 保证足够的光源, 避免透光不良。气管插管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心血管反应,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气管导管以及喉镜对咽喉部、气管的刺激引起, 因此采用深层麻醉以及减少刺激是避免这类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方法。在气管插管前, 要对患者进行适度的麻醉, 比如使用芬太尼, 其镇痛时间长, 药物代谢动力学良好, 保证血液流通顺畅, 并且抑制呼吸适度, 能够明显的改善操作性刺激引起的不良反应。

本次实验中, 我们采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对188例患者进行双腔支气管插管,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普通直视喉镜插管相比, 患者在GlideScope视频喉镜插管时的血压与心率较插管前后无显著变化, 而普通直视插管患者由于插管的刺激, 导致插管时血压与心率明显升高, 说明GlideScope视频喉镜插管对患者刺激性很小, 气道损伤小。在插管次数的比较中, 一次插管成功率可达97.34%, 只有四例进行二次插管, 说明这种方法可操作性良好, 比普通直视插管方便、简单, 虽然一次插管时间与普通直视插管无差异, 但在二次插管时间比较中, GlideScope视频喉镜方法插管时间有所缩短, 减少了对患者的刺激。综上所述, GlideScope视频喉镜引导进行双腔支气管插管具有一定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永连, 王冬青, 沈卫红.光索引导与喉镜直视气管插管对咽喉损伤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 (5) :387-389.

[2]王艳青, 郭曲练.McCoy直接喉镜用于困难气管插管的临床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 2005, 11 (4) :344-347.

[3]张秀英, 张广华, 高鲁渤, 等.GlideScope视频影像喉镜在头颈肿瘤手术困难气管插管中的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6, 41 (12) :950-951.

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行开胸手术,单肺通气(OLV)开手术的患者120例,A S AⅠ或Ⅱ级,年龄1 6~7 1岁,身高1 5 0~1 7 8 c m,体质量4 5~8 8kg,无气管、主支气管外压移位。常规监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桡动脉直接测压术中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以芬太尼、异丙酚、维库溴铵全麻诱导。随机分为2组(n=60):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组(L-DLT组)和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组(R-DLT组),导管的型号、大小根据患者的身高、体质量、X线胸片由麻醉医生决定。诱导后插入DLT,纤维支气管镜(FOB,Olympus公司,日本)观察,确认导管位置,用听诊法确定单肺通气是否可以.记录最佳位置的导管深度。患者由平卧位改为侧卧位后,再次进行听诊和FOB定位检查,记录结果和导管深度。DLT的最佳位置:“L-DLT组先将FOB插入右侧管,在导管开口处可见气管隆突、右支气管开口,已充气的支气管套囊(蓝色)已填塞左支气管,上缘位于隆突下;FOB插入左侧管后可见左上、下叶支气管口;R-DLT组先将FOB插入左侧管,在导管开口处可见气管隆突、左支气管开口,已充气的支气管套囊(蓝色)已填塞右支气管,其上缘位于隆突下;FOB插入右侧管,在导管端口可见右中、下叶支气管,侧孔见到右上叶支气管开口。DLT移位:导管的位置与最佳位置相距5 mm以上者为DLT移位。.导管位置过深为远侧移位,管位置过浅为近侧移位。

1.2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FOB检查前、后导管深度之间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性别比、年龄、ASA分级比、身高、体质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中用37F管,男性39例,女性8例;

用35F管男性26例,女性32例。用32F管男性0例,女性15例。与平卧位比较,两组患者插管深度均有改变(P<0.05),见表2。

2.3 R-DLT组容易移位P<0.01,且相对向近侧移位多见P<0.01,见表3。

3 讨论

胸科手术中双腔支气管插管是实现单肺通气最为常用的手段。以往多是以盲插听诊法来确定双腔支气管导管的位置。有研究提示其正确到位率仅65%左右,体位改变对胸科手术患者DLT位置更有明显的影响[2,3]。本组病例25%发生过导管位移,且以过浅为主,这是因为大部分成人的主支气管直径都略粗于双腔导管的支气管部分的外径,如果支气管套囊的压力过低,在体位变动的过程中DLT易滑出。在患者从平卧位改为侧卧位的过程中,可能不同程度的头颈屈曲或后仰,使导管向远侧或近侧移动,这就会使原本位置正确的导管阻塞了上叶支气管或从主支气管内脱出。采用适当的方法可以减少双腔管再位移。记录上下唇水平的导管刻度,并固定好导管,避免手术期间该刻度被改变。改变体位时,一定先保护好导管,并使头颈保持正常生理位置,避免头颈屈曲或后仰,尽量保持头颈处于中立位。国人的左主支气管长度在男性和女性分别平均为4.8cm、4.5cm[4]。

L-DLT(Mallinkrodt,35Fr~39Fr)的末端到支气管套囊上缘的距离为3cm。则根据Benumof等的观点[5],导管向远侧移动的安全界限在男性和女性分别为平均1.8cm和1.5cm,这是导管最佳位置,右主支气管要比左主支气管陡直一些,其与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35°和44°。相比之下右主支气管更容易进入,但是右上叶支气管口有明显的解剖学变异,放置R-DLT的安全界限低于L-DLT,右支气管开位置的解剖变异非常大,有报道甚至观察到1例患者RUL直接开口于隆突水平[6]。右支气管主管长度必须能够容纳支气管套囊,且套囊入气后不堵塞右上叶支气管口。如为显露右上叶支气管口,支气管套囊不能大部分进入右支气管,骑跨隆突。体位改变后气管导管会移位。如果患者右侧主支气管太短则提示使用右侧双腔管时失败的可能性增大。本试验结果表明,L-DLT组导管位移率和严重位移率均低于R-DLT组,因此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情况下,首选左支气管插管。如果左主支气管的夹角过大,L-DLT的置入困难时,将头右侧在FOB的直视下,左主支气管开口能充分显露了。在长时间的手术操作下,要定时使用FOB确定导管位置。因为术者的操作都可使导管移位。FOB结果表明,L-DLT处于最佳位置时的平均深度为男性29.2cm、女性28.1cm。R-DLT最佳深度在男、女性分别为29.1 cm和29.2cm。综上所述,FOB是一种比传统的听诊法更准确、更可靠的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方法,在初始插管和患者体位变动后都应常规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体位变动后对双腔气管导管位置的影响。方法 择期开胸手术患者12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60)左双腔气管组(L-DLT组)和右双腔支气管组(R-DLT组)。全麻诱导后分别插入左右双腔气管导管,分别以听诊法和纤支镜(FOB)检查法判断双腔管的位置。患者体位改为侧卧后再以听诊法和纤支镜(FOB)检查法判断双腔管的位置。记录各次管的位置深度。结果 体位变动后L-DLT组的DLT深度均有改变(P<0.05)移位12例。R-DLT组的DLT深度均有改变(P<0.05)移位18例。25%患者侧卧后导管位置有移位,以向近侧移位居多。位移率R-DLT组均高于L-DLT组(P<0.05)。结论 双腔管插管后体位变动,用纤支镜确定和调整双腔管的位置更确切,宜常规使用。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体位

参考文献

[1]孙建良,屠海林,黄冰,等.双.腔支气管插管用于胸外科手术麻醉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3,5(5):391.

[2]Alhavme B,Coddens J,Deloof T.Retiability of amscultatlon in posltoning of double-1umen endobronehial tubes[J].Can J Anesth,1992,39(7):687-690.

[3]张熙哲,吴新民.纤维支气管镜用于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定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22(9):525-527.

[4]张朝佑.人体解剖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55.

[5]Benumof J,Partridge B,Selvatierra C,et a1.Margin of safety in positioning modem double-lumen endotracheal anes[J].Anesthesi ology,1987,67(5):729-738.

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 第6篇

1麻醉诱导与插管

1.1麻醉诱导

术前用药常规:肌内注射鲁米那0.1g和阿托品0.5mg或东莨菪碱0.3mg。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5~1.0mg/kg, 芬太尼2~4μg/kg, 罗库溴铵0.6mg/kg, 异丙酚1~2mg/kg。

1.2插管

用右手持双腔支气管导管, 如为左双腔管, 则将导管顺时针旋转90°使左支管向上插入声门, 拔出管芯并将导管逆时针旋转90°, 将导管插到估计的深度后通气。如为右双腔管, 则旋转方向相反。

1.3判断导管位置的方法

1.3.1听诊法

气管气囊充气, 首先钳闭右侧通气管, 总气囊放气, 左支气管套囊充气后行左单肺通气, 可出现以下3种情况: (1) 左支气管导管进入右主支气管:左肺无呼吸音而右肺有呼吸音, 即可确诊。 (2) 左支气管导管在总支气管:两肺都有呼吸音即可明确判断, 说明导管插入过浅。 (3) 左支气管导管在左主支气管内, 左肺有呼吸音而右肺无。

1.3.2纤维支气管镜 (FOB) 法

将FOB插入右支气管导管, 在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开口处可见到气管腔, 隆突, 在明视下将左支气管导管插入左支气管, 并见右支气管开口以及左侧支气管内已充气的蓝色套囊, 恰好在隆突下, 然后将FOB插入左侧支气管导管, 在导管管端孔可以见到左支气管。

2麻醉维持与单肺通气管理

2.1麻醉维持

术中持续微量泵注入瑞芬太尼0.1~0.2μg/ (kg.min) 、异丙酚6~8mg/ (kg.h) 、阿曲库铵0.5mg/ (kg.h) 。双肺通气时潮气量8~10ml/kg, 呼吸频率12次/min, 吸/呼比1∶2, 单肺通气时潮气量宜小些, 改为6~8ml/kg, 16次/min, 1∶2。调整呼吸参数使PETCO2<45mm Hg、气道压力<35cm H2O, 术中每30~40min膨肺一次, 以防术毕出现复张性肺水肿。

2.2单肺通气低氧血症

单肺通气时, 往往出现SpO2下降, 且常伴有PCO2升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 病理生理因素:单肺通气后, V/Q比例失调[1], 通气减少, 血流因重力作用相对增加[2], 形成肺内分流增加, SpO2下降。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可能与Ca2+、5-HT有关[3], 使萎缩的肺自发产生血管收缩, 血流减少, V/Q比例失调得以缓解, 低氧血症得到改善, 一般经10~20minSpO2即可回升接近单肺通气前的水平。另一方面, 侧卧头低位后, 下肺受纵隔及以心脏的重力压迫, 顺应性降低, 残气量减少而致肺内分流增加和SpO2下降[4], 这可通过适当调整通气量缓解。 (2) 机械或导管因素:导管的弹性、导管插入深浅不当, 或导管在气管内扭曲成角, 对位不准, 导致供气不畅和CO2排出困难。这时可通过调整导管深浅或方位得以改善。

2.3预防复张性肺水肿

肺泡萎陷可致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复张负压增大, 缺血再灌注损伤, 低氧损害等, 导致复张性肺水肿[5]。预防在于掌握好肺萎陷时间, 一般持续50~60min左右即改用双肺通气5min, 鼓肺从小潮气量开始缓慢渐进, 甚至认为术毕时不作患侧肺过度通气。

参考文献

[1]Kozian A, Schilling T, Freden F, et al.One-lung ventilation induceshyperperfusion and alveolar damage in the ventilated lung:an experi-mental study.Br J Anaesth, 2008, 100:549-559.

[2]Galvin I, Drummond GB, Nirmalan M.Distribution of blood flow andventilation in the lung:gravity is not the only factor.Br J Anaesth, 2007, 98:420-428.

[3]Aaronson PI, Robertson TP, Knock GA, et al.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mechanisms and controversies.J Physiol, 2006, 570 (1) :5348.

[4]Choi YS, Bang SO, Shim JK, et al.Effects of head-down tilt on in-trapulmonary shunt fraction and oxygenation during one-lung ventilationin the lateral decubitus position.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7, 134:613-618.

气管导管插管的技巧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0例, 男41例, 女29例, 年龄19岁~60岁, 均为生命垂危需要气管插管的患者。其中电击伤者22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者35例, 创伤休克13例;其中反复常规插管失败者15例。

1.2 方法

操作者迅速将胃管常规检查后给予胃管插入, 固定好, 不要因插胃管而延误气管导管的插入。胃管插入接近尾声时, 另一操作者迅速站在患者头端, 左手拇、食、中指开启口腔, 右手持咽喉镜, 将咽喉镜从患者右侧口角处轻轻插入。咽喉镜至门齿时, 换左手持镜, 推进咽喉镜至会厌处。上提咽喉镜充分暴露并观察咽喉部, 此时看到食管口胃管的影子, 避开胃口插另一开口, 气管导管很快插入气管, 推出喉镜, 固定气管导管。连接简易气囊或呼吸机。

2 结果

应用上述方法, 70例患者均一次插管成功, 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效果满意。

3 体会

需气管导管插管的患者, 均为急危重症患者, 不能因为插胃管延误气管导管插入。笔者建议气管导管的抢救盘内准备胃管一根, 并要在为气管导管插入前的准备工作中, 如导丝的插入、喉镜的连接时快速及时地为患者插入胃管。插入胃管既为气管导管插入做好了准备, 也为危重患者改善全身营养及代谢状况提供了条件, 而且能够预防多器官衰竭的发生并降低病死率。危重患者为保证全身营养的供给多数需要留置胃管, 但在气管导管插入后再行胃管插入, 容易导致插管失败。因胃管插到咽喉部时, 极易向上或向下弯曲而形成盘曲。本组70例患者, 其中电击伤者22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35例, 胃管协助导管插入, 均一次成功。因正常人通过口腔分辨气管口、食管口较容易, 其外形不一样, 气管口外形为厚壁的圆形管道, 食管口外形为前后变窄的肌性管道[1]。然而在生命濒危的患者分辨就不是很容易了, 患者的不合作、口腔分泌物多, 均是不易分辨的主要原因, 给抢救患者增加了难度, 极易插入胃内, 引起急性胃扩张。反复插管不仅会造成口腔及咽喉黏膜的损伤, 也会错过抢救的最佳时机。笔者做了大量的临床实践, 如果在气管导管插管前, 迅速插入胃管, 固定好, 再在喉镜的直视和胃管的协助下, 避开胃管插入另一开口, 导管很快插入气管, 一次成功率较高, 为抢救患者赢得了时间, 减轻了患者因多次插管造成的痛苦。此方法特别对于初学者更为适用,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SAⅠ~Ⅱ级, 择期开胸手术病人68例, 其中, 食管癌根治术32例, 肺叶或单侧全肺切除术32例, 肺大泡切除术4例。年龄56~72岁, 体重62~86kg, 男41例, 女27例。既往无严重心、肝、脑、肺、肾疾病史。不存在气道内狭窄或气道外压迫病变。术前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动脉血气分析在正常范围, 术前肌注盐酸戊乙奎醚1mg。

1.2 方法

准备Robertshaw DLT, 根据性别、体格选择型号[1]。男F37~F39, 女F35~F37, 左侧开胸者选右侧DLT, 右侧开胸者选左侧DLT, 从主气管导管套囊至导管末端均匀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3~5g。并准备合适型号的单腔气管导管一根。患者入室行心电图 (ECG) 、脉搏氧饱和度 (SPO2) 、无创血压 (BP) 监测, 建立静脉通道, 紧闭面罩吸氧去氮。采用快速诱导插管法, 诱导用药:咪达唑仑0.1~0.15mg/kg, 维库溴胺0.1~0.15 mg/kg, 芬太尼5μg/ kg, 依托咪脂0.3 mg/ kg, 3分钟后施行支气管内插管, 插管后套囊注气, 用听诊法定位:双肺通气时两肺呼吸音应与置管前相同, 单侧肺通气听诊时上下肺呼吸音应正常 (听诊右肺时注意确认上叶通气良好) , 非通气侧肺呼吸音消失。当位置不满意时调整导管深度, 每次调整幅度0.5cm, 直至满意。摆好侧卧位后, 用听诊法再次确认位置。

1.3 观察指标

插管对位成功例数, 摆体位后或手术中需调整双腔导管位置的例数, 单肺通气的时间。

2 结果

所有病人麻醉诱导后插管顺利, 其中47例插管一次到位, 占总例数的69%。2例定位失败, 占2.9%。其他病例经调整后定位满意。用听诊法定位位置满意的病人, 侧卧后或手术中有6例需要调整深度, 占9.1%;1例调整后仍无法行单肺通气, 调整定位失败。手术全程定位满意患者单肺通气的时间为 (62±15) min。

3 讨论

DLT在胸科手术中常用, 其优点是插管操作相对耗时较短, 常规操作不需要使用纤支镜 (FOB) , 肺的萎陷速度较快[2]。并能进行单双肺通气, 左右肺序贯通气和吸引。通过测量胸部CT片气管、支气管的直径与长度, 帮助选择DLT型号, 并预测导管插入的深度。但CT片是静态图像, 不能准确地提供气管、支气管的走行与角度, 以及左右肺上叶支气管的实际开口位置, 故在CT片上的测量值与实际可能不一致, 因此仍需听诊法仔细判断。本文两例肺大泡 (合并气胸) 的病人听诊法定位失败, 可能由于肺组织受到破坏或受压, 气胸形成, 使呼吸音变得很弱, 甚至听不清, 加之病变的粘连、牵拉使气管支气管的走行异常或开口存在解剖异常, DLT难以到达正确位置。使用FOB可提高DLT的管端定位准确率, 有条件应常规配备。

患者体位改变仍可引起DLT移位, 有研究观察到错位发生率达50%, 其中向头侧移位占45%, 手术操作对支气管树的牵拉、挤压可使DLT再发生错位[3]。本文体位改变、手术操作引起的错位发生率较低, 考虑一是观察病例数较少;二是在单肺通气尚能满足手术要求时, 听诊法并不能发现所有

的导管移位。有研究认为, 使用DLT行单肺通气时, 应进行气道峰压 (Ppeak) 监测, Ppeak的改变可早期判定DLT的位置发生改变, 其敏感性高于SPO2, 且可连续进行。该研究以FOB定位准确后单肺通气时的Ppeak定为基础值, Ppeak变化大于5cmH2O时应注意检查, 并认为Ppeak<30cmH2O时DLT位置正确[4]。本文4例插管成功患者在摆放侧卧手术体位后, 由于体位改变、腋下放置棉垫 (防止腋动静脉和肩关节过度受压) 等使病人下侧肺受压抬高, 气管、支气管及头颈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导管支气管端置入过深, 引起单肺通气时气道压升高和低氧血症, 经退出1~2cm后气道压下降, SPO2>90%。2例DLT移位发生在手术中, 与术者操作有关。其中1例经重新调整后可继续行单肺通气;1例调整失败, 考虑与DLT定位不准确或牵拉使支气管扭曲, DLT侧孔不能对准右上肺叶开口有关。我们认为, 插管后摆侧卧位应保持头部、颈部、躯干部位的相对位置与平卧位一致, 尽量避免DLT在气管内的位置移动, 仔细听诊呼吸音, 观察单肺通气时的气道压, 如不满意应积极调整DLT深度, 并妥善固定。手术中密切注意术者的操作步骤, 尤其在胸内操作时, 当单肺通气时出现气道压升高或漏气时, 可能DLT发生了过深或过浅移位, 此时SPO2可无明显变化, 应及时与术者沟通, 避免大幅度牵拉移动肺组织或支气管, 必要时尽快重新调整DLT深度。

术毕, 若术侧胸腔引流不多, 应更换单腔气管导管, 便于术后呼吸道管理, 也可减轻拔管对气管黏膜的损伤。总之, DLT的位置复杂多变, 应加强术中DLT的管理, 根据术中通气变化及时调整导管位置。由于听诊法定位和试探性调整多具有盲目性, 在多次调整仍无法行单肺通气时, 应将支气管套囊放气, 小心施行双肺通气, 以保证病人安全。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总结胸科麻醉时用双腔气管导管 (DLT) 行肺隔离的麻醉管理。方法 择期开胸手术病人68例, 麻醉诱导后插入DLT, 用听诊法定位。观察插管对位成功例数, 摆体位后或手术中需调整DLT位置的例数, 单肺通气的时间。结果 47例插管一次到位, 占总例数的69%。2例定位失败, 占2.9%。侧卧后或手术中有6例需要调整深度, 占9.1%。单肺通气的时间 (62±15) min。结论 应用DLT插管可隔离两肺通气, 有利于手术野暴露。若遇单肺或双肺呼吸音听不清, 如肺大泡 (或合并气胸) 的病人, 常使肺部听诊法定位失败。插管后改变体位应保持头部、颈部、躯干部位的相对位置与平卧位一致, 尽量避免DLT在气管内的位置移动。手术中气道压力和SPO2变化对判断DLT位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多次调整DLT仍无法行单肺通气时, 应小心施行双肺通气, 以保证病人安全。

关键词:双腔气管导管,麻醉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 主编.现代麻醉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20.

[2]韩梅, 王多友, 王俊科.单肺通气技术的研究现状[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07, 28 (2) :126-128.

[3]刘瑶, 邹望远, 刘志勇, 等.左双腔支气管导管新定位标准的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8, 24 (3) :259-260.

上一篇:相得益彰下一篇:中药外敷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