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肿瘤转移范文

2024-09-04

乳腺肿瘤转移范文(精选11篇)

乳腺肿瘤转移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62例自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 年龄为31~68岁, 平均年龄为 (54.1±5.1) 岁, 其中57例患者首次手术就是乳腺癌根治术, 5例患者为改良根治术。

手术后通过病理检查, 结果发现, 12例患者为乳腺癌IIa期, 17例患者为乳腺癌IIb期, 20例患者为乳腺癌IIIa期, 13例患者为乳腺癌IIIb期;患者腋下淋巴结检查数量是6~17个, 62例患者均存在腋下淋巴结转移, 平均淋巴结转移数量为 (3.2±1.0) 个。患者首次手术至发生胸壁转移的时间是2~8年, 平均转移时间为 (3.5±1.5) 年。

1.2 治疗方法

该研究所选取的患者实施再手术治疗的有54例, 其中15例患者行肺叶切除手术, 10例患者行肺楔形切除手术, 29例患者行胸壁全层切除手术。实施化疗等综合治疗的患者有6例, 患者化疗主要选择CAF方案, 同时实施局部照射与内分泌治疗等相应的综合治疗方案。此外, 还有2例患者拒绝治疗。治疗后, 对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 计数资料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乳腺癌患者术后胸壁转移后的生存期

患者胸壁转移生存期自转移诊断日期计算, 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 (42.0±5.0) 个月, 而且乳腺癌患者术后出现胸壁转移的一年生存率高达100.0%, 患者两年的生存率为85.0%, 而五年的生存率则为38.0%, 到最后一次随访时, 无转移生存的患者有4例。

2.2 单因素分析

通过单因素分析乳腺癌患者的疾病特征, 结果发现, 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大小、激素受体表达、TNM分期及HER-2受体的表达等和乳腺癌患者胸壁转移后的生存期存在直接相关性, 且差异性较为显著, (P<0.05, 表1) 。单因素分析原发肿瘤临床治疗方式、从肿瘤原发到胸壁转移的时间, 结果发现, 患者术后实施靶向治疗、放疗以及内分泌治疗等和乳腺癌术后胸壁转移病患的实际生存期存在直接相关性, (P<0.05, 表2) 。

3 讨论

临床上, 乳腺癌病患实施根治手术治疗结束后发生胸腔远处转移的情况较为常见, 相关文献中显示最多的是胸壁转移, 胸壁转移在手术后的发生率为4.0%, 但是通过尸检结果显示, 胸壁转移率在60.0%以上[1]。相关学者[2]对60例乳腺癌术后出现远处转移的病患进行研究发现, 30例患者出现的远处转移都是胸壁转移。乳腺癌手术后出现胸壁转移的因素相对比较复杂, 通常认为其和患者原发灶位置、大小、分期、组织类型和淋巴结转移存在直接相关性, 尤其和淋巴结转移与否及是否清扫彻底等存在密切的关系。董庆等[3]学者研究一组出现腋下淋巴结只扫除2个的患者, 在其手术治疗后发生胸壁转移的概率为31%~35%。由此可以看出, 淋巴结清扫彻底与否对患者是否发生胸壁转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单因素分析乳腺癌患者的疾病特征发现, 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大小、激素受体表达、TNM分期以及HER-2受体的表达等和乳腺癌患者胸壁转移后的生存期存在直接相关性, 且差异性较为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单因素分析原发肿瘤临床治疗方式、从肿瘤原发到胸壁转移的时间, 结果发现, 患者术后实施靶向治疗、放疗以及内分泌治疗等和乳腺癌术后胸壁转移病患的实际生存期存在直接相关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乳腺癌手术后出现胸壁转移时, 必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日本学者古田熊司等研究了三次实施手术后再发依旧选择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 患者得到一定生存期, 因此, 他们建议全层切除胸壁转移灶。李佩文等学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电磁波温热放射化疗, 然而, 该方法的治疗效果却没有手术切除治疗效果好[3]。

综上所述, 乳腺癌手术后出现胸壁转移, 将他处转移排除的情况下, 依旧选择手术治疗, 有望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

[1]麻宵萍, 刘世青, 张强波.乳腺癌术后合并胸腔积液中乳腺球蛋白表达的临床研究[C]//山东大学.2008年中国国际现代普通外科进展学术会议暨庆祝《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杂志创刊十周年论文汇编.2008:366-368.

[2]何春, 许辰阳, 黄兴伟, 等.乳腺癌胸腔镜内乳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31) :27-28.

乳腺癌骨转移症状与晚期治疗方法 第2篇

姐姐乳腺癌骨转移在绝境中找到希望并创造奇迹

姐姐当时是乳腺癌中晚期手术化疗后续内分泌治疗,但今年初出现腰疼检查结果为多发性骨转移,医生用了靶向治疗与化疗方案仅仅是减轻缓解了十多天疼痛,这一个疗程几万元的治疗在3个疗程后不再起任何作用。医生叫我们出院回家吃止痛药等疼得受不了再来放疗止痛。最开始我们把一切希望都交给了医院,真是挺天真的,原来骨转移是最难治的。就现在看来虽然医生不说,我们也知道医院对骨转移无法真正治疗控制,到最后止痛药都会失效。

姐姐的儿子才10岁,为了不让孩子看到自己被痛苦折磨的样子,为了多陪陪孩子,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她不想就这样放弃,但疼痛会消磨一个人的生存意志力,我姐状态也随着止痛药的使用越来越差了,我们必须得寻找其他办法.我们在网上查找资料,姐夫说大多数人做常规放化疗都是治不好的。只有少数人用不常规办法才活下来,我也非常认同这个看法。

或许是得到上天的眷顾,姐夫找到一个乳腺癌家属写的文章仔细阅读。“越南草药地柴头”?姐夫眼前一亮:我感觉这东西行!反正医院没办法,这东西得试一下。

姐夫发消息问病友们。辗转问了几天有个已使用地柴头一年多的病友告诉我们用法。还给我们看了她的ect报告单已经比一年前的有好转,她的主治医生还说是头一回见能这样的。我姐骨转已经半年左右了,病友叫我们赶紧吃上,因为越晚用就越没机会逆转。其实我觉得能不疼不发展就已经很好了,毕竟骨转移太难了。

姐姐连吃了一个多月的地柴头疼痛慢慢的好转了,就是疼痛一点一点的好转,慢慢的就不感觉到疼了,同时止痛药从减量到停药。这种就是真正有治疗作用的效果和变化!和止痛药完全不一样。我们全家人都很兴奋,因为姐姐能活下来了。

就上个月陪姐姐去复查原本挺高兴的,同病房有个老太太肠癌骨转移的,听说止痛药已经全部耐药,不眠不休疼了3天,正在最痛苦的时刻,做陪护的儿女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都不知道怎么办,只能走出房间偷偷流泪。癌症真是恶魔啊,蚕食着病人身体也折磨着亲人的心灵。病人大声哭喊嚎叫这种生不如死的痛苦让人看了刻骨铭心,我真是好想告诉他们地柴头的事情,可我又不知道怎么开口,也不知道病人还能活多久或许已经太晚了。

我们做完检查就急忙出院了,我很内疚.老太太痛苦的模样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或许我就多管一下闲事告诉他们该怎么办,吃什么药这个家庭可能就不会这样痛苦了。骨转移常规治疗走的都是不归路。也只有少数人用不常规办法才活下来,至少我们家做到了。我决定写下这段经历,希望世上不要再有骨转移这种酷刑般病痛了,也希望看 到本文的病友们继续传承我姐姐的奇迹。

更新续………

越南目前正品地柴头基本上被我国商家暗中承包,囤货或供给国内部分医院和药店。本人最近去越南溜达了十多天,也与山上土著前往家中看货,而真实的情况是土著的地柴头95%以上都是假货,在旅游景点自称是地柴头的100%都是假的,各种样子的都有。在旅游街曾经亲眼看着中国游客与商贩在讲价,后来想了想,还是不敢出声,毕竟是人家的地盘,悄悄的走了。在越南宰骗中国客已经是习以为常,不宰还不正常。想去越南买地柴头的话,大家还是不用考虑了。倒不如在国内当地药店碰碰运气吧,总会有人买到。

真假对比:正品地柴头外观,木质显土红色,树皮赤红色

常见仿品外观,木质显黄白色,树皮灰褐色

警惕肿瘤转移引起的骨痛 第3篇

骨痛是肿瘤骨转移所致的症状之一,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患者。有时,原发肿瘤仅以转移性骨痛为首发症状,并不伴其他症状。任何恶性肿瘤都有发生骨转移的可能,骨转移发生率的高低排位,依次是前列腺癌(85%)、乳腺癌(80%)、甲状腺癌(50%)、肺癌(44%)、肾癌(30%)。疼痛特点为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日渐加重,难以忍受,尤以夜间为重,有时有压痛、叩击痛,严重时甚至以病理性骨折为首发症状。早期可无全身其他表现,虽全身多处转移,但只有一处骨痛;晚期会出现全身症状,如贫血、营养不良、食欲不振、乏力等。

许多人认为,老年人上了年纪,难免出现腰背痛。但是腰背部出现顽固性骨痛时,要认真对待,因为肿瘤转移性骨痛80%发生在脊柱。一般腰背痛常见于急性腰扭伤、腰部肌肉和骶髂关节劳损、椎间盘源性腰痛、腰椎横突综合征等,大多由外伤、负重、受凉潮湿引起,患者腰背部活动受限,久坐或较长时间弯腰疼痛加剧;经休息、理疗、按摩、外用药、口服止痛药物、局部痛点封闭治疗后,症状会明显缓解。但肿瘤转移引起的骨痛,经上述治疗不能缓解或短暂缓解后仍进行性加重。这时要高度警惕,尽早到医院进行诊治。

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x线拍片没有发现异常?这是因为早期x线平片诊断肿瘤的转移病灶较为困难,只有当脊柱破坏达1~1.5厘米以上,而且骨质脱钙50%~70%时,才能观察到骨损害。怀疑是癌转移性骨痛,要x线、放射性同位素骨扫描(ECT)、核磁共振(MRI)、CT等检查方法相结合。同位素骨扫描是骨转移初筛诊断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早期发现、全身成像不易漏诊的优点,可早于x线检查6个月发现骨转移灶。当发现转移病灶时,可进一步行磁共振、CT检查。磁共振发现骨转移的准确性在90%以上,可观察到脊柱骨、脊髓、神经和软组织遭肿瘤侵害的情况。CT检查可发现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破坏。最后可通过骨穿刺活检,明确骨转移癌的病理类型。

肝转移性肿瘤的超声表现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74例患者中, 男178例, 女96例;年龄20~78岁, 平均49.5岁。原发瘤的分布见表1。

注:无回声型见于鼻咽癌5例。

1.2 方法

应用EUB-525实时超声诊断仪, 频率3.5 MHz, 于肝区作多种切面扫查, 并同时注意观察邻近脏器及腹腔情况。

2结果

肝内多发性结节216例 (79%) , 散在分布于全肝52例, 左叶76例, 右叶88例;单发性结节58例 (21%) , 左叶30例, 右叶28例。肿瘤最大12.4 cm×10.5 cm, 最小为0.9 cm×0.8 cm, 1~5 cm 205例 (75%) , 其中3 cm以下占50%, 5 cm以上69例。肝转移性肿瘤的声像类型归纳为强回声型、等回声型、低回声型、混合性四型及无回声型, 详见表1。

肝转移性肿瘤, 边界清晰多呈圆形, 53%瘤体周边伴宽而规整的声晕, 常呈“环靶结构”, 在混合性回声中以“牛眼征”、“空泡征”为主要声像特征, 本组中有45例伴有腹腔内淋巴结肿大。

3讨论

对已有原发性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史的患者, 肝内出现占位性病变, 其性质不难确定, 但当原发瘤与肝转移瘤并存时, 尤以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上尚未发现, 超声对肝内病变的正确判断显得更为重要。本组中有156例原发瘤与肝转移瘤并存, 其中有86例先经超声诊断为肝转移, 而后才发现原发灶, 从而获得正确的诊断与治疗。

肝内多发性结节为肝转移瘤的一个基本特点, 本组占79%, 且病灶愈小愈趋向多发, 肿瘤的大小及分布愈趋向平衡, 常为1~3 cm, 以低回声型及等回声型声像为主, 肝转移性肿瘤>5 cm者多为单发, 以强回声型及混合性回声多见。

肝转移性肿瘤形态规则多呈圆形, 常呈独立结构, 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 显示率高, 本组发现最小病灶为0.9 cm×0.8 cm。由于转移瘤生长迅速, 血供不足易发生中央坏死, 故常出现“牛眼征”、“空泡征”特征性声像, 肿瘤间肝实质回声正常, 一般无肝硬化, 少见癌栓, 常合并腹腔内淋巴结肿大, 这是与原发性肝癌的鉴别之处。

乳腺癌骨转移怎么办? 第5篇

中晚期乳腺癌,骨转移占七成

本刊记者: 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情况多吗?

○何裕民:中晚期乳腺癌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发生转移,发生转移的器官包括脑、肺、肝、骨等。而骨转移最为常见,转移率高达70%,多发生在肋骨、胸骨、胸椎及腰椎部位。

本刊记者: 在人们的印象里,癌症一旦转移到骨头好像就没救了,那么,骨转移的发生真的意味着进入绝路了吗?”

○何裕民:很多乳腺癌患者查出骨转移就直接放弃治疗了,实际上,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做好饮食调理、心理调整和疼痛护理,很多情况下是可以有效推迟病程,缓解症状的。因此,好好调理很必要。乳腺癌骨转移治疗的目的,一方面是阻止患者体内产生更多的癌细胞,使身体状况变差;另一方面,是为了减少骨骼破坏,降低骨折、疼痛等症状对患者造成的损害,提高生活质量。

做好护理,防止病理性骨折

本刊记者: 发生骨转移,患者最怕的是什么?

○何裕民:发生骨转移,意味着癌细胞会造成骨破坏,而疼痛是骨转移患者的首发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甚至引起病理性骨折。所以,要对这种疼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药物止痛以外,做好疼痛的护理,防止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本刊记者: 具体讲讲应该如何做呢?

○何裕民:骨转移的病人特别是脊椎、腰椎转移的病人最好睡硬板床,根据病情和骨折部位分别给予颈托和腰托;如发生在下肢还注意避免负重,减少活动量;注意避免强烈震动和冲撞,卧床者应指导其保持正确体位,翻身时可由人协助,变更体位时动作应缓慢轻巧熟练,协助患者适当离床活动,以免引起疼痛加重和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本刊记者: 除了止痛药,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疼痛的?

○何裕民:把注意力分散、转移到其他方面,而不去注意疼痛。这种方法有时能止住最剧烈的疼痛。另外,运用摩擦、温度变化、加压等方法刺激皮肤,使皮肤神经末梢兴奋起来,以使痛感受到阻滞而减轻。

乳腺癌患者定期检查很重要

○何裕民:我们提倡乳腺癌患者坚持出院后的定期随访和检查。按照乳腺癌治疗相关指南的规定,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在前3年,应每3个月做一次检查;在之后的三到五年间,每半年检查一次;即使是五年后,也要每年来医院做检查。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会早期发现有没有复发或转移,如果第一时间发现了转移,也对治疗抢占了先机。

本刊记者: 谢谢何教授,我们下期见!■

骨桥蛋白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第6篇

1 OPN与肿瘤关系

1987年OPN作为肿瘤启动子诱导基因被克隆, 高表达性是OPN区别于非转化细胞的重要特征, 下调OPN的表达经过功能性研究的证实是可以通过反义技术达到的。说明OPN锚定性生长很重要, 另外转染实验表明OPN的高表达能使良性肿瘤向恶性转化。

1.1 OPN介导肿瘤的分子信号转导途径

OPN激活肿瘤信号转导通路要通过两类受体:αvβ整合素受体家族和CD44受体家族。OPN与受体结合后, 激活信号转导通路中的细胞内第二信使, 从而参与调节肿瘤细胞的迁移、内皮细胞的存活与迁移以及新生血管管腔形成。近期对受OPN调控的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关的下游信号分子已经被证实。这些信号分子能起到干扰细胞周期、抑制凋亡、促进细胞的存活等作用。

从细胞水平上讲, 细胞外基质的不平衡是相关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细胞外基质的重塑有赖于细胞外蛋白酶的活性。OPN可通过激活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从而提高人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临床研究发现, 乳腺恶性肿瘤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随着细胞的恶变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对OPN基因的调控与癌基因Ras息息相关, 在近期研究中Ras在细胞转录水平能激活效应基因如钙结合蛋白与细胞运动相关的因子, 从而产生致癌效应。

1.2 OPN在肿瘤组织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OPN在肿瘤病理生理中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 其复杂性可显而易见。OPN按来源不同分为免疫细胞来源的OPN与肿瘤细胞来源的OPN。肿瘤细胞来源的OPN与宿主防御反应相关的OPN分子, 二者从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恶性肿瘤细胞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的CD44受体结合, 分泌一种低磷酸化OPN变异体, 促进正常细胞向癌细胞转变, 是形成免疫耐受的主要原因。CD44受体激活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异常。

1.3 OPN与肿瘤血管生成

在原发细胞本身的增殖和生长过程中肿瘤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据研究表明, OPN可以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 Shijubo等报道了OPN与VEGF的共同表达与肺腺癌的血管生成及肿瘤预后有关。研究发现凝血酶的分裂位点也包含在OPN中, 而且OPN能起到上调VEGF的功能, 而VEGF能够激活生长因子、黏附分子、蛋白水解酶及其受体, 引起微血管外渗, 激活凝血酶原, 促成最终血管的生成。

1.4 OPN与肿瘤转移

OPN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无论是通过基础实验还是临床实体研究都表明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OPN可以通过调节细胞的侵袭力以及细胞的运动性、肿瘤的生长等方面调节多种肿瘤的转移潜能。Denhar等发现了OPN与细胞因子作用的几个增强子, 如RAE (Ras-activated enhancer) ;及与转录因子Tcf-4 (T-cell factor 4) 的结合位点, 以及Sp1、GR和OCT等因子的结合位点。通过这些因子能调控其他基因的表达, OPN与它们结合明显地刺激肿瘤细胞的转移。

2 目前对OPN研究的评价

鉴于OPN在许多肿瘤中呈高表达状态, 针对OPN分子开展的肿瘤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的焦点。但是由于OPN具有多功能位点, 在正常骨基质等组织中也存在, 直接应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将伤及正常组织, 加上治疗措施与方法不成熟, 还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 针对OPN的以多药耐药分子为靶标的治疗研究; (2) 针对OPN的以侵袭转移调控分子为靶向的治疗研究。

3 对OPN前景的展望

目前对OPN的研究多集中于免疫组化、RT-PCR和Northem印迹等方法。而对于在恶性肿瘤诊断中价值的研究报道较少。作为一种理想的肿瘤标志物, 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且便于定量分析和检测。研究表明, CEA、CA19-9在胃癌中的敏感度在30%~60%之间, 与CEA、CA19-9相比, OPN具有较高的敏感性。Fedarko等对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肺癌患者的外周血OPN浓度的检测, 初步研究认为, 外周血OPN的检测, 用于肿瘤的诊断和筛选, 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但OPN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尚缺乏定量研究;血清OPN作为肿瘤诊断和进展判定的标志物, 其截断值尚有差异, 有待于今后的研究。

摘要:骨桥蛋白是一种分泌的磷酸化蛋白, 在调控肿瘤转移发面发挥重要作用, 并已作为一种重要的肿瘤标志物用于临床和作为一个潜在的调控肿瘤转移的治疗手段。OPN DNA序列高度保守, 其中包含几个重要的功能域包括αvβ整合素和CD44结合位点。高OPN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恶化或转移有关。研究表明, 骨桥蛋白介导的分子机制在细胞凋亡, 细胞外基质蛋白水解和重塑, 细胞迁移, 对免疫主细胞的逃逸, 新生血管的生成等方面与肿瘤的转移有关。OPN的转录调控是复杂的, 涉及到多种途径。现阶段对OPN的生物学知识的了解表明, 其在分子水平上治疗肿瘤转移方面很有研究价值。

关键词:骨桥蛋白,肿瘤转移

参考文献

脊柱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 第7篇

1 外科手术治疗的目的

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多为6~15个月,而患者如果发生脊髓受压及马尾神经症状则生存时间更会缩短到3~5个月。故对于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在制定外科治疗策略上,则需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首要目的,多采用尽力控制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及维持患者神经、脊髓功能、脊柱稳定性为主的治疗手段[1]。

2 手术前评估

在应用手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患者上,正确判断其手术适应症则是成功治疗的首要条件之一。据有关研究显示,预期生存时间>6个月以上且符合以下条件患者则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患者脊柱畸形及不稳定、椎间盘、骨折片压迫脊髓、马尾及神经根;患者疼痛程度严重且经其它类治疗无改善;患者放、化疗不敏感,或经放、化疗及激素治疗后无效;患者具有一般手术耐受能力,未发生因原发肿瘤及化疗引起的免疫功能损伤;另对于穿刺活检查失败或肿瘤转移不能确诊的患者也可给予进行手术探察,并可进行原发性肿瘤的控制治疗[2,3]。在2001年由Tomita等提出了针对原发性肿瘤的恶性程度、内脏转移及骨转移灶三项指标而进行判定的术前评估指标,患者分值越高,则表示愈合越差。该评分系统不但能准确判断其手术适应症,甚至能给予制定患者手术方式带来合理的依据。而Tomita等就通过采用此治疗策略前瞻性治疗6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4]。

3 手术治疗的禁忌证

同样在对于脊柱转移性肿患者的手术治疗上,对手术禁忌证的正确判定也很关键。首先对于身体情况较差的肿瘤转移患者,就需要严格考虑其能否进行手术。此类患者应尽量以在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手术风险评估,从而掌握患者的手术耐受能力。其次,对于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的患者,应针对患者病史、身体情况、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建立全面且拥有可操作性的评估系统。现今成功运用较多有荷兰模型分析系统(The Dutch Model Scoring System)[5]。最后则是对于脊柱多处节段出现肿瘤转移的患者,由于其手术创伤过大,难于固定,预后相对较差,手术前应作慎重评估。

4 手术方法的选择

对于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手术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而我们则需要针对患者病情及症状的不同来制定以个性化为原则的综合性手术方案。术前对患者肿瘤原发类型、肿瘤转移情况以及患者身体功能情况等作详细评估。对预期生存时间较短且身体情况较差者可使用侵袭性较小的手术方法,而对于预期生存时间较长且身体情况相对较好的患者则可以采取大面积的肿瘤病灶切除方法。

5 手术方式

现今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方法较多,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5.1 神经阻断术

此术式是其主要通过对患者脊髓丘脑束以及脊髓束进行切断,来起到止痛的效果。此方法可针对骶骨疼痛非常严重的患者进行,但相对运用率较少。

5.2 椎板切除术

此术式则以通过单纯的椎板切除来达到脊髓减压的目的。但是由于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病灶多处于脊髓的前外及后外处,单纯后侧转移的病灶甚少,故此种方式运用也较少。

5.3 全脊椎切除内固定术

此术式是针对累及脊椎体及附件的胸腰椎肿瘤而进行全脊椎切除。此术式也是公认最具疗效的手术方式,能够显著减少脊柱肿瘤的复发高率。然而,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以及稳定性重建则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此方式具有手术时间过长、患者创伤大、出血量多等缺点,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6]。随着现今外科脊柱技术的不断成熟,胸腰椎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也逐步完善,据陈龙等报道,此类手术时间已控制在6~10h内,患者出血量为600~1800mL,且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显著改善,随访2年以上无局部肿瘤复发[7]。

5.4 射频消融及微创技术

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 RFA)是近年来一种全新利用射频波直接穿刺到肿瘤病灶,通过激发组织细胞进行等离子震荡而产生高热作用的技术。此术式能够使高温直接作用于病灶,使肿瘤组织发生脱水、干燥从而引发凝固性坏死,有效起到杀灭肿瘤组织的作用。但由于此方法具有只能对局部肿瘤细胞进行治疗且无法根治肿瘤等特点,也只能算是一种姑息性的治疗方法[8]。而微创技术则是利用微创外科手术的方法作用于肿瘤病灶的全新方法。其中以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为典型术式。其既应用骨水泥对椎体进行了加固,又通过其形态产生转变时发出的高温对肿瘤组织起到了杀灭效果。

综上所述,脊柱转移性肿瘤属一种复杂且恶性的肿瘤性疾病。在外科手术治疗上,我们应根据患者疾病的症状、身体情况等作出准确的术前评估,制定以个体化为原则的综合治疗策略,选择最合理的手术方式,以取得最明显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其生命质量。

摘要:脊柱是肿瘤人体骨转移较常见的部位, 而脊柱转移性肿瘤则属一种当恶性肿瘤到达晚期并转移、扩散至脊柱的恶性肿瘤疾病。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由于其平均生存期时间过短, 而任何治疗方法也已不能改变其转归, 故治疗此症则多以控制患者疼痛、保留其神经功能的姑息性治疗为主要手段。本文就针对脊柱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脊柱,骨肿瘤,转移,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1]李熙雷, 董健.脊柱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1, 5 (16) :4618-1620.

[2]Choi D, Crockard A, Bunger C, et al.Review of meta static spine tumour class if ication and indications for surgery:the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Global Spine Tumour Study Group[J].Eur Spine, 2010, 19 (2) :215-222.

[3]Polly DW Jr, Chou D, Sembrano JN, et al.An analys is of decision making and treat mentinthoraco lumbar metastases[J].Spine, 2009, 34 (22Supp l) :S118-S127.

[4]Tomita K, Kawahara N, Kobayashi T, et al.Surgical strategy for spinal metastases[J].Spine, 2002, 27 (10) :298-306.

[5]TokuhashiY, A jiroY, Umezawa N.Outcome of treatment for spinal metastases using scoring system for preoperat iveevaluation of prognosis[J].Spine, 2009, 34 (1) :69-73.

[6]Hu Y, Xia Q, Ji J, et al.On e-stage combined posterior and anteriorapp roaches for excising thoracolumbar and lumbar tumors:surgical and on cologicaloutcomes[J].Spine, 2010, 35 (5) :590–595.

[7]陈农, 李熙雷, 董健, 等.一期后路全脊髓切除治疗胸腰椎恶性肿瘤[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 20 (8) :624-628.

36例脑转移肿瘤放射治疗体会 第8篇

1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6例经影像学CT或MRI 诊断为脑转移瘤, KPS评分≥50, 其中单发15例, 多发 (2~4) 个45例, 病灶直径大小1.5~4 cm。男性17例, 女性19例。年龄35~71岁, 平均 (56±13.4) 岁。肺癌21例, 乳腺癌8例, 大肠癌2例, 淋巴瘤1例, 鼻咽癌1例, 肝癌1例, 肾癌1例, 胃癌1例。分为2组, A组为全脑放射治疗联合转移灶三维适形放疗加量组21例, B组为单纯全脑放射治疗组15例。

1.2 临床表现

无症状及体征者1 例, 头痛伴头晕、恶心、呕吐等颅内高压表现20例, 肢体症状者11例, 2例出现复视、视力下降, 1例精神改变, 1 例失语, 1例癫痫样发作。同一个患者可同时出现几个症状。

1.3 治疗方法

A组患者面罩固定后予西门子公司生产的PRIMUS 加速器6mv2X线做全脑对穿照射, 中心平面剂量30240GY/ 10220FX, 残留病灶三维适形放疗加量P220GY/3210FX;B组患者面罩固定后予6mv2X线全脑照射, 中心平面剂量30240GY/10220FX。放射治疗期间所有患者予20%甘露醇125~250 ml加DXM5~1 0 mg静脉滴注每日或隔日1次, 依据症状确定用药时间和剂量。

1.4 疗效评价

随访期1.5~6个月。在放射治疗开始时, 放射治疗结束后1个月及以后的随访中进行评估, 至少2 次。症状缓解由患者和医生分别评估, 缓解定义为放射治疗结束后50 %以上的症状和体征消退。治疗后1个月复查CT 或MRI, 按照WHO有关转移灶的双顶测量法:①单个病变:肿块2个最大垂直径的乘积;②多个病变:各肿块2个最大垂直径乘积之和。按照WHO规定, 对移瘤进行疗效评价:①完全缓解 (CR) , 可见病变完全消失超过1个月;②部分缓解 (PR) , 双径测量肿块缩小50%, 时间不少于1个月;③无变化 (NC) , 肿块缩小<50%或增大<25%;④进展 (PD) , 一个或多个病变增大>25%或出现新病变。

2结果

2.1 2组近期CT

或MRI 影像学改变及临床症状缓解比较 全脑放射治疗联合残留灶三维适形放疗加量放疗 (A组) CT或MRI 影像学改变及症状缓解较单纯全脑放射治疗 (B组) 效果好,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治疗近期CT或MRI 影像学改变:A组21例, CR+PR是14例, NC+PD是7例;B组15例, CR+PR是8例, NC+PD是7例。组治疗近期临床症状改变:A组21例, PR是14例, NR是7例;B组15例, PR是6例, NR是9例。

2.2 放射耐受性及急性副反应

A组急性放射性颅内压增高21例, 发生率50%, B组急性放射性颅内压增高14例, 发生率42%,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放射治疗在脑转移瘤中的治疗价值。发生脑转移性肿瘤如不治疗中位生存期仅1个月, 用激素治疗可延长到2个月, 而放射治疗可延长生存时间2~7个月, 故放射治疗是治疗脑转移性肿瘤的主要手段, 可达到姑息治疗目的[1]。全颅放射治疗是较标准的治疗照射方式, 但对照射总剂量与分割方式仍不统一。有研究认为[2]原发肿瘤的控制直接影响脑转移瘤的疗效, 即脑转移瘤局部控制率的提高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生存质量。故探讨不同放射治疗方式、分割剂量与放射总剂量对提高生存期及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一些学者认为[3]全脑放射后局部肿瘤放射加量或手术切除, 可改善脑转移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对于肺癌单个脑转移灶, 仅作局部照射, 无1例缓解期超过1年, 而以全脑30240GY, 然后局部小野照射病变区剂量达≥50GY组效果最好, 缓解期长, 有的患者存活5年以上, 全脑剂量40GY比30GY组好, 缓解期长, 个别可生存2年以上。当脑内肿瘤为多发或肿瘤位于较深的脑实质内时, 放射治疗较手术治疗更占优势。放射剂量影响着局部控制, 即随着放射剂量的增高, 可延长局部控制时间, 提高局部控制率。本组资料也与文献报道相似, 即全脑放疗后残留灶三维适形加量较单纯全脑照射在症状缓解、影像学改变上有较好的疗效 (P<0.05) 。故对于预计生存期较长, 一般情况较好, 尤其颅外病灶控制者宜全脑放疗后残留灶加量以提高控制率。

参考文献

[1]朱广辉, 尉传社, 吴新生.小脑脑桥角区肿瘤和瘤样病变的MRI诊断.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2, 11 (05) :183.

[2]付尚志.脑转移瘤的放射治疗研究进展.临床军医杂志, 2005, 21 (4) :251.

妊娠犬乳腺癌肺转移的诊治 第9篇

1 发病情况

一10岁黄色雌性笨犬, 来本院就诊。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体温40.4℃, 脉搏120次/min, 心律不齐, 呼吸45次/min。未做过疫苗防疫, 腹股沟处的两乳腺下方有一鹅蛋大小的肿块。触诊, 有结节样坚硬物, 边缘不整齐, 肿块指压无痕, 皮肤完整, 无破溃。

2 诊断

根据病犬的病情, 进行血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B超检查、X射线检查。

3 结果

3.1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升高 (检测数据见表1) 。提示病犬可能存在炎症、肿瘤。

3.2 血液生化检查

谷丙转氨酶 (ALT) 成倍升高, 提示肝脏损伤, 代谢增强, 代谢紊乱等。G-谷氨酰转移酶 (G-GT) 明显升高, 提示肝脏疾病, 胰腺炎、皮质机能亢进等。肌酸激酶 (CK) 成倍升高, 提示体存在损伤、炎症。谷草转移酶 (AST) 明显升高, 提示肝损伤、肌肉炎症等。碱性磷酸酶 (ALP) 明显升高, 提示代谢亢进, 肿瘤生长, 肝脏疾病等。总蛋白 (TP) 、肌酐 (CREA) 、葡萄糖 (GLU) 、尿素氮 (UREA) 、总胆红素 (T-BIL) 正常 (检测数据见表2) 。

3.3 B超检查

子宫体积增大, 腔内可见胎儿, 约30d左右。肝脏增大, 边缘变钝, 实质回声偏低, 细腻, 脉管纹路尚可。提示病犬已妊娠, 肝脏可能存在炎症。

3.4 X射线检查

肺实质可见团块样软组织肿物, 胸骨淋巴结增大。心影轮廓正常, 肺门影像不清。具体见图1~3。

综合以上检查, 确认病犬已妊娠, 肝部异常, 患有乳腺癌, 且已发生肺转移。

4 治疗

4.1 保守疗法

鉴于该妊娠犬年龄偏大, 肝部异常, 处乳腺癌中后期, 采用保守疗法, 且暂不化疗。首先补液补糖, 增加营养。输液时加入葡萄糖、维生素C、ATP、辅酶等。其次, 抗菌消炎、退热, 口服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钾复合制剂, 肌肉注射退热药氟尼辛葡甲胺。口服含S-腺苷甲硫胺酸 (SAMA) 的药物, 提高肝脏谷胱甘肽水平, 保护和修复受损肝细胞, 促进肝脏恢复。治疗7d后, 复诊。复诊时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检查, 结果发现犬白细胞数目下降为20.34×109/L;血小板数目升高至589×109/L;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升高至1.11×109/L。ALT、AST恢复到正常范围;G-GT、ALP仍然异常升高。建议继续口服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钾复合制剂、含S-腺苷甲硫胺酸 (SAMA) 的药物。

4.2 回访一个月后回访, 该犬精神尚可, 采食量基本正常, 顺利产下一只小狗, 小狗状态良好。

5 讨论

5.1 发病特点

犬乳腺肿瘤, 母犬常见, 公犬少有。8~10岁为主要发病年龄, 未绝育犬发病比例远高于绝育犬。尾侧腹部和腹股沟处的两乳腺下方是常发部位。高能量的饮食对于发病也有一定促进作用。大约30%~50%的犬乳腺肿瘤是恶性的。多通过淋巴管和血管转移到局部淋巴结和肺脏, 也可转移到心脏、肝脏等部位。乳腺癌发病原因复杂, 但多数是激素依赖性的。注射孕酮可增加乳腺肿瘤发生的机会。

5.2 早发现, 早手术

定期给犬查体。一旦发现乳腺肿瘤, 应及时手术处理, 减少乳腺肿瘤造成的危害, 提高治愈率。手术疗法是早期乳腺肿瘤首选治疗方法。

5.3 科学免疫接种, 及时绝育坚持接种犬用疫苗。减少疾病发生。及时做绝育手术, 较少乳腺肿瘤的发病几率。

5.4 科学饲养、消毒工作

乳腺肿瘤转移 第10篇

【关键词】B超;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47-01

乳腺癌在全球范围已成为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影响到发达国家约1/8 的女性,其中的40%~50%的患者最终发生转移,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安全[1]。乳腺癌临床多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乳、乳房皮肤“橘皮征”以及淋巴结肿大等,且多数为腋窝淋巴结肿大。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主要因素[2]。因此,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B超检查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确诊的乳腺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检查可有肿块、乳头溢液、橘皮样变等临床症状。患者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5.6±7.5岁。患者肿瘤肿块直径10~70mm,平均直径30.5±5.0mm。所有患者中有单发肿瘤35例,多发45例;按照TNM国际分期标准,有II A期患者30例,有II B期患者38例,有III A期患者9例,有III B期患者3例。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包括典型双侧淋巴结清扫手术、改良单侧淋巴结清扫根治术及保乳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均进行乳房B超检查。B超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Logiq 7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选用凸阵探头,探头频率为7~12MHz。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上抬,使腋窝充分暴露。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腋窝和锁骨下区淋巴结进行多切面扫描,认真观察患者淋巴结形态、数量、纵径、横径、内部回声及血流分布情况等。采用脉冲多普勒校正声束与血流方向角度小于60°。根据动脉血流频谱对淋巴结和动脉阻力指数(RI),最大流速(Vmax)进行测定。淋巴结转移标准如下:①淋巴结的纵径、横径比值小于2.0;②淋巴结横径大于7mm; ③淋巴结内及周边动脉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大于0.6;④淋巴结包膜不光滑,内有液化坏死区或颗粒状或点状钙化。

患者B超检查后行择期手术,术中切除标本送至病理科进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且常规进行乳腺免疫组化和其他病理学检查,以对患者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进行确诊。比较患者超神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比较病理检查结果,计算B超检查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 结果

本研究中80例患者病理学检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共68例,其余12例未发生转移。B超检查共有63例患者发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中真阳性(A)60例,假阳性(B)3例;有17例患者未检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中真阴性(D)12例,假阴性(C)5例。敏感性= A/(A+C)=92.3%;特异性= D/(B+D)=80.0%;准确性=(A+D)/(A+B+C+D)=90.0%。

3 讨论

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抑素,其中腋窝淋巴结是乳腺癌转移的主要位置。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腋窝淋巴结清扫并进行病理检查,但会对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且清扫术本身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大,甚至可能导致上肢肿胀等不良反应[3]。B超检查主要通过脉冲多普勒技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等对淋巴结形态、性质、血液流速等进行检查,且可通过而二维图像显示,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乳腺良性与恶性病变都会导致腋窝淋巴结肿大,超声研究的重点在于肿大是反应性淋巴结增生还是继发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学者认为,不同性质的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不同特征的B超图像[4]。

B超检查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特征性,具体如下:①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淋巴结主要呈类圆形、串珠状或不规则形,而未转移则主要为椭圆形;②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纵横比的中位数值为1.4左右,而未转移的淋巴结的纵横比的中位数多为1.8;③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淋巴结皮质、髓质形态多表现为皮质增厚或消失、髓质缩小、部分淋巴结髓质明显偏心、淋巴结皮髓比的中位数值为2.0[5];而未转移的淋巴结皮质增厚、髓质缩小//淋巴结皮髓比的中位数值为0.5;④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部分为液实混合回声;未转移则表现为回声均匀[6];⑤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后淋巴结血流信号丰富、部分显示紊乱、血流血流阻力指数RI大于0.6,且流速加快;未无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淋巴结中血流信号显示率较低,大部分显示紊乱;⑥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后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腋静脉受压迫,而未转移则无此现象。

本研究B超检查共有63例患者发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中真阳性60例,假阳性3例;有17例患者未检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中真阴性12例,假阴性5例。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80.0%、准确性为90.0%。

综上所述,B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且腋窝淋巴结转移B超检查有助于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的鉴别,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Karellas A, Vedantham S. Breast cancer imaging:aperspective for the next decade [J]. Med Phys, 2008, 35(11): 4878-4897.

[2]贡慧娟.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J]. 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2013, 23(3): 1557-1558.

[3]杨文涛, 郭玲.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表现16例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2012, 22(11): 4795-4796.

[4]王豐, 张锐, 肖芳, 等. 超声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1, 5(8): 2201-2206.

[5]王素梅, 苏雁欣, 田家玮, 等.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病理对照研究[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17(7): 661-662.

乳腺肿瘤转移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9例手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中:男性34例, 女性25例;年龄31~76岁, 平均年龄53.67岁。肿瘤位于胸椎28例, 腰椎25例, 颈椎6例;累及一个脊段39例, 累及二个脊段15例, 累及三个脊段5例。原发肿瘤中肺癌13例, 肝癌4例, 乳腺12例, 胃肠道5例, 前列腺癌6例, 血液系统肿瘤1例, 甲状腺癌6例, 肾癌9例, 其余3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转移性肿瘤, 但未发现原发病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出现, 术前神经系统评估, 其中Frankel分级A级6例, B级12例, C级14例, D级19例, E级8例。对所有病例根据Tomita脊柱转移瘤评估系统进行预后评分为2~9分, 平均5.9分。

1.2 方法

根据MR和CT影像以及肿瘤的部位选择入路: (1) 前路手术:对38例累及椎体或椎弓的患者, 根据肿瘤位于脊柱脊段, 分别选择切口, 切除病变椎体至后纵韧带, 解除肿瘤对脊髓的压迫, 使脊髓完全减压。对颈段及颈胸段5例使用Orion前路钢板, 胸段和腰段15例采用Kanede钉, 19例使用Z-plate钢板固定。29例使用骨水泥加螺钉"钢筋水泥"人工椎体, 9例使用钛网加骨水泥重建椎体结构; (2) 后路手术:7例累及椎板的患者, 行椎板切除减压, 颈段1例使用侧块钢板, 胸段和腰段2例采用RF或AF, 2例采用TSRH, 2例使用Harrington棒; (3) 一期前后路手术:14例同时累及大部分椎体和附件的患者, 先前路行椎体和椎弓全部和部分切除, 使脊髓完全减压;前路固定后, 再行后路椎板切除脊髓减压, 内固定。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绘制Kplan-Meier生存曲线, 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分析。

2结果

见表1。

53例 (89.8%) 患者术后疼痛有不同程度缓解, 其中36例术后无痛, 17例术后疼痛缓解, 镇痛药物使用明显减少, 6例术后疼痛未缓解。术后2周重新评估患者神经系统功能, 有不同程度恢复, 见表1。术后随访期内有41例患者死亡, 18例存活, 平均生存时间17.06个月。术后3月内死亡2例, 4~6月内死亡7例, 7~9月内死亡5例, 10~12月内死亡6例, 1~2a内死亡18例, 2~3a内死亡3例, 3~6a内死亡2例。59例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17.06个月, 肺癌和肝癌转移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6个月, 乳腺、胃肠道、前列腺癌、血液系统肿瘤和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6个月, 甲状腺癌和肾癌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9个月, 3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图1) 。前路手术者平均存活时间为18个月, 后路手术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6个月, 一期前后路手术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6个月, 手术方式并不影响患者生存率 (P>0.05, 图2) 。

3 讨论

3.1 手术目的

对于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治疗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论, 近年来, 随着脊柱外科技术和器械不断改进, 同时随着生存期预测和手术治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取得的长足进步, 目前在治疗方面倾向于更加积极的态度[2]。对于条件允许、有6个月以上生存期限的脊柱转移瘤压迫脊髓的病例, 均应尽早手术, 外科手术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 防止复发, 虽不能达到根治目的, 但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包括解除肿瘤或骨折对脊髓的压迫, 推迟或避免截瘫, 提高行走能力, 消除或缓解病痛。

3.2 手术适应征

脊柱转移癌的治疗尚未规范化, 主要表现在对哪些患者适于手术治疗, 适于何种方式的手术治疗尚无一致意见。2001年, Tomita等重新完善并制定了一种新的脊柱转移肿瘤评分系统和相应的处理对策, 具有对评估对象是否选择手术、如何选择手术类型以及判断预后的作用[3]。目前, Tomita评分系统是一个界定脊柱转移肿瘤是否选择手术治疗的较理想方案。我们将59例患者按Tomita评分系统进行重新评分, 结果我们所选择的手术方式与该评分系统十分相符, 仅有1例9分患者选择了姑息性手术。

3.3 手术方式

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传统手术入路可分后路手术、前路手术和一期前后路手术。以往多采用椎板切除术达到减压的目的, 但由于发生于脊柱的转移性肿瘤, 最易累及椎体, 单纯椎板切除术无法充分显露病变, 后路减压不但不能直接切除肿瘤, 反而会破坏脊柱的稳定性, 导致脊柱畸形的加重[4]。与后路手术相比较, 前路手术提供了到达病灶的最佳路径, 可以使术者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 进行椎管减压, 前路手术中的重建与固定会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 消除手术前已经存在的脊柱不稳。

由于许多肿瘤往往累及到椎体及椎板, 根据三柱稳定的脊柱生物力学及外科肿瘤广泛切除的要求, 一期前后路脊柱肿瘤切除术在肿瘤切除及选择脊柱内固定器械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5]。一般情况下, 先完成前路的肿瘤切除、脊柱固定, 然后翻身做后路的椎板切除, 根据脊柱是否稳定选择后路固定或不固定, 但我们倾向于前后路都做固定, 前柱固定病椎相邻两个正常椎体, 后路考虑多脊段固定, 这样即使相邻椎体肿瘤复发, 前柱固定失败, 有后路可靠的固定, 脊柱仍可保留一定的稳定。

3.4 预后

患者生存时间与原发肿瘤病理类型有关, 肺癌和肝癌脊柱转移者生存时间较短, 甲状腺癌和肾癌生存时间最长。因此, 对甲状腺和肾癌合并单发脊柱转移者, 在切除原发肿瘤的同时, 积极进行肿瘤广泛切除, 尽可能做肿瘤的全切除, 以减少肿瘤的局部复发, 有利于局部转移肿瘤的控制, 延长长存活期[6]。对于原发肿瘤是肺癌、肝癌患者, 即使脊柱为单发病灶, 由于其发展速度快、病势凶险、生存期限短, 可结合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选择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7]。虽然手术方式对肿瘤的复发有一定的影响, 对甲状腺癌和肾癌生存期的影响可能较大, 但对原发肿瘤为肺癌和肝癌或有多发肿瘤的患者并没有较大的影响。总体来讲, 手术方式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

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性肿瘤外科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2001年1月到2009年1月手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手术根据WBB分期行前路椎体切除内固定术、后路病变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 手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 有53例 (89.8%) 患者疼痛不同程度缓解, 51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中35例 (68.6%) 术后Frankel分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17.06个月, 肺癌和肝癌转移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6个月, 乳腺、胃肠道、前列腺癌、血液系统肿瘤和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6个月, 甲状腺癌和肾癌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9个月。结论 脊柱转移肿瘤手术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 不同程度恢复脊髓神经功能,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生存时间与原发肿瘤病理类型有关, 肺癌和肝癌脊柱转移者生存时间较短, 甲状腺癌和肾癌生存时间最长。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纳洛酮,西比灵

参考文献

[1]关骅, 陈学明.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 (2000年修订) [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1, 11 (3) :164.

[2]邹学农, Andes Grejs, 李海声, 等.预期寿命估计对脊柱转移瘤手术选择与预后预测的临床意义[J].癌症, 2006, 25 (11) :1406~1410.

[3]孙宇庆, 蔡樵伯, 荣国威.脊柱转移癌术前评估系统的比较[J].中华外科杂志, 2003, 41 (8) :570~572.

[4]郭卫, 徐万鹏, 杨荣利, 等.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3, 23 (1) :19~22.

[5]陶惠民, 杨迪生.脊柱骨肿瘤的手术治疗.见:朱盛修, 主编.现代骨科手术学[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1326~1337.

[6]范顺武, 杨迪生, 陶惠民.手术治疗骨转移瘤[J].中华骨科杂志, 1999, 19 (1) :24.

上一篇:面子文化下一篇:毒品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