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

2024-08-25

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精选12篇)

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 第1篇

1社会政治制度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 但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思想意识的人, 是受一定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政治,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 也就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在阶级社会里, 统治阶段把自己的意愿上升为国家意志,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就把他们所倡导和认同的价值加入到教育内容中去, 利用教育这一工具, 来传播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观念, 从思想上来支配和钳制被统治阶级。医学作为直接关连千家万户的实用技术, 事关广大民众的生存与健康, 而对从医者的教育, 实际上也关系着统治者的现实利益, 利于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与持久的统治。

2经济发展水平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

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对人的知识质量、总量和人的发展水准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 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 需要考虑经济发展状况。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基本上和社会所提供的物质资料的数量相适应, 也就是直接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只有经济高度发展, 社会提供的物质资料大幅度增加, 才有可能使较多的人接受教育和从事教育工作, 教育才可能有较大规模和较高的发展速度

3文化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

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教育是在文化系统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 同时, 任何文化特征或形态, 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 文化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和性质。文化告诉人们, 在适应和改革环境的过程中, 怎样的生存方式是可取的;文化可以告诉人们, 人生活在世界上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目标, 应有怎样的理想和信仰, 应该具备怎样的修养和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育目的是文化的人格化, 一个社会的教育所需培养的人才正是这个社会的文化塑造出来的理想角色。当文化变迁发生时, 教育的目的也随着改变。

4科学技术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 历史上教育的某一种形态一旦形成, 往往会延续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而科学是非常活跃并且带有革命性的。一方面, 科学技术发展使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有了深入揭示的可能, 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 另一方面, 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使教育对象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已经改变了过去只有少部分人才可以接受教育的现状。同时,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过去不可能靠简单设备表现出来的试验过程及结果成为可能, 促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同样影响着教育的内容, 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 并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内容的更新和课程体系以及教育专业的不断变化和丰富。

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 第2篇

家庭环境:

1、家庭意识——反映家庭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心理,从而形成家庭的是非标准,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包括家庭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家庭的家风。

2、家庭行为——反映家庭成员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规范。包括家庭成员的各项活动,如:文艺、体育、学习、娱乐、卫生保健、家务劳动等。也包括家庭中自己规定的行为原则,如家法、家规等。

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53-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院的职能由单纯的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一体化服务转变?患者在住院期间对护理要求已不仅满足于护理技术的服务,同时还希望护理人员为其传授自我护理技能与预防保健知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护理内容应用于临床,已成为护士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项工作的效果差强人意,健康教育的覆盖率已达100%,但知晓率尚达不到50%,针对在这项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关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培养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 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

2.1 角色认识偏差,健康教育意识不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使护士的工作从过去的功能护理转向整体护理,但部分护士对整体护理缺乏全面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医学模式上,认为护理工作的重点是躯体疾病的护理,因而对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增强护士的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医院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护士是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2.2 护士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健康教育知识与能力

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应用科学,这些学科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在目前的医院,大多数护士是中专毕业,其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现代护理工作的需要?不仅缺少相关专科疾病的预防?保健与康复的护理知识,而且缺少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对有关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公关关系学的知识缺乏涉猎,难以对患者进行完整的健康教育,不能很好的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只是简单的将疾病的知识灌输给病人,对教育计划实施后的效果缺乏监测?

2.3 选择的宣教时机不当

健康教育贯穿于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各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病人有不同的健康需要?如果健康教育的时机选择错误,则病人难以接受或达不到健康教育的作用?健康教育必须在病人身体痛苦最轻,情绪平稳,而内容则是他目前迫切想了解的,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4 护理人员少,缺乏健康教育时间

目前各个医院的护理人员严重缺少,由于临床工作繁忙,不能有专门的时间进行健康教育,不是匆忙完成,就是一边操作,一边进行健康教育,这样造成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3 对策

3.1 强化护士的健康教育者的职责

提高护士对健康教育角色的认知水平,健康教育是护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职责,是目前整体护理模式的一种具体表现?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护士的教育水平,使健康教育成为一种常态,从病人入院到出院制定各个时期健康教育的重点,并在实施过程中修订完成?

3.2 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

改变目前护士健康教育知识缺乏的现状,支持和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特别是有关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班?同时,在医院内经常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学科的专题讲座,提高护士的知识水平,为开展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加强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3.3.1健康教育方法的选择

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的帮助病人改变不利于健康思维和行为,护士必须要先掌握病人的健康需要,才能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职业,生活习惯等因人施教,教育的内容要因病,因时而异?教育的方式可以采取文字,影音,图片,要通俗易懂,并且反復进行?同时要注重病人的反馈,对宣教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进行调整,保证宣教的效果?

3.3.2健康教育时机的选择

应根据病人的身心状态选择教育时机,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在病人愿意学习并且具备学习的身心条件时,给予健康教育?尤其是刚入院的病人对健康教育最为迫切,所以如病人条件允许,应从入院后即给予健康教育?

3.4 充实护理队伍,为健康教育提供人员

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时间,目前的编制只能完成临床护理工作,同时一些杂事占用了护士的一部分精力,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必然会有影响?把时间还给护士,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健康教育?

小结

口腔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4篇

1 个人因素影响

1.1 个体因素影响

个人的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和个人对口腔保健的态度均影响到个人的口腔保健行为。个人的经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不同, 其口腔保健行为所依赖的各种物质条件如选用牙线、保健牙刷、可选择的口腔诊所、可选择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及接受口腔保健知识等都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直接导致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其口腔健康行为明显优于经济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个体对口腔健康的重视度越高, 口腔健康行为就越好。刷牙是保持口腔清洁的主要方法, 它能消除口腔内软白污物、食物碎片和部分牙面菌斑, 而且有按摩牙龈作用, 从而减少口腔环境中致病因素, 增强组织的抗病能力, 刷牙对于预防各种口腔疾病, 特别是对于预防和治疗牙周病和龋病等, 具有重要的作用。

1.2 牙科畏惧症的影响

牙科畏惧症这一因素严重影响了人群的牙科就诊率, 这一症状主要是指牙科患者对诊治过程中的某些具体环节或者整个牙科诊治过程表现出的恐惧、焦虑和紧张的情绪。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恐惧, 不仅仅是对牙科治疗本身这一过程恐惧, 还有就是对治疗过程以外因素的畏惧, 比方说担心在牙科治疗过程中会感染艾滋病毒或者乙肝等其它疾病。

2 家庭和学校因素的影响

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受家庭的影响较大, 家长在预防子女的口腔疾病和进行口腔健康行为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对口腔健康知识了解越多, 其子女的口腔科就诊率、刷牙频率和含氟牙膏的使用率越高, 窝沟封闭和使用氟化物等预防保健措施的比例也就越高。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口腔健康行为也有较大影响。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受家庭的影响较小, 学校老师对于口腔保健行为的态度和对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往往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 使学生主动实施口腔健康行为。

3 社会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口腔健康行为预防措施的使用率, 改善人群的口腔健康卫生行为, 这就需要扩大人群需要了解的关于保健知识和预防知识的范围, 增加能够获得口腔保健知识的人群范围。为了促进口腔健康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增加国家财政对口腔健康方面的资金投入, 首先需要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状况的改善。个体的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口腔健康行为、牙科畏惧症以及对口腔设施的利用情况直接受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另外口腔患者到医院口腔科的就诊率直接且明显地受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4 结语

为了实现2015年人人均享有空腔保健这一目标, 需要人群自身、口腔医务工作者和国家政府3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才可。为提供人员保障增加口腔健康促进项目, 为口腔科就诊提供保障设施, 针对我们国家“看牙贵、看牙难”的这一国情, 为了能够尽快培养建立基础保障设施的专业人员, 口腔教育机构和国家的财政需要投入多一些的资金。最后提出保护牙齿的口号:早晚有效刷牙, 饭后漱口;平衡膳食维护身体健康;适量用氟, 预防龋病;爱牙、健齿、强身;少吃甜食、少得龋病;维护口腔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口腔健康是人的全身健康与生命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腔健康在促进全身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健康寿命、促进人类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深刻认识口腔健康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 才能为更好地实施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章正.郑州市3-5岁儿童龋患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期刊论文) [J].医药论坛杂志, 2009 (16) .

[2]郑卫东, 楼春飞, 沈彩凤.659名服刑人员龋病及口腔健康状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09 (2) .

[3]张颖, 刘璐, 程睿波, 等.儿童乳牙患龋状况及其家庭口腔健康行为的差异[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8 (1) .

[4]王洁, 王莉菁, 董姣姣.口腔门诊成年患者龋齿预防知识和行为的调查[J].上海护理, 2007 (4) .

[5]张翠贤, 王宇, 袁渝萍.再论磨牙髓腔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1997, 7 (1) :32-34.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第5篇

1.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1]。然而,心理健康的标准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且心理健康的标准,只能根据心理测验、具体观察和个人主观体验等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人的心理健康都是通过自己对他人、对外界环境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2.目前中学生心理症状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的许多调查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许多中学中因精神疾病而休学、缓考的学生比例不断提高,因心理障碍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中学生也屡见不鲜。这些心理障碍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忧郁症状

它是危害心理健康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症状。主要是指对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失去信心,整日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对学习、生活缺少活力和乐趣,感到前途渺茫,而产生一种失落感[3]。

焦虑症状

在心理上常常伴有比较强烈的忧郁感、烦恼感以及不安全感,遇到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足以引起不安。当外界和自身压力较大时,便会惊慌得手足无措,丧失应付事变的能力 人际关系敏感症状

中学生在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交际范围较窄,缺少和别人交往的和谐关系,交往中经常出现退缩、回避、固执己见等现象,甚至有个别的中学生对别人表现出怀疑、敌视和憎恨等不正确的心理状态[2]。

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5]。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感,如焦虑、冷漠、自卑、孤僻、萎缩、敌对等,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因此,环境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下岗待业,环境污染等,严重的干扰着中小学生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健康;社会不健康因素增多,充满暴力、色情的音像制品和书刊,大量的不健康游戏,计算机网络的缤纷复杂以及腐败、受贿等十分容易引起中学生的情绪不稳定,妨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住宅的独立化,生活方式越来越封闭,限制了学生的交往[7]。

体育教学的多重性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是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口 体育教育的全面性,正是对全体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身体技能的传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集体或对学生个别直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这个过程包括技能的学习及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通常说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教师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10]。对这些学生,教师应及时对他们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教育,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教育和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帮助、指导他们克服与消除种种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应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体育教学是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口 体育教学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

一是加强体育教学中交往的互助性。体育活动能给人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体育活动中,不必用语言即可相互交流,亦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这为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交往的学生提供了交往场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多让学生之间开展交流,在活动中提倡互帮互学, 特别是在有一定难度动作的教学中,鼓励互相帮助和保护,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气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特别是对性格孤僻,人际关系障碍症状学生来说更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二是重视体育教学中的手段的娱乐性。研究表明,对体育的喜爱程度以及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这对中学生心理是一种良好的调节,如果学生不喜爱所从事的体育活动,那么在活动后感到满意快乐或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是不可能的。[11]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有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体育课的练习活动中,能体验到愉悦和快乐,这种良好的情趣气氛可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激励,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起到调节心理、发展乐趣的作用。这对患有忧郁、焦虑和偏执不良心理症状的学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和改善作用。三是强调体育教学中形式的集体性。体育活动有多种形式。集体活动的形式最能促进师范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集体的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时也明白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自己喜爱和擅长的集体运动项目,可以从中得到鼓舞和力量,使人产生自信、自尊、自强。对有焦虑和人际关系障碍症状的学生,无疑具有良好的调节和教育作用。四是调整体育教学中活动的竞争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便会产生。如果任务缺乏挑战时,就会使个体产生厌倦感。因此,个人的能力适应是重要原因之一。有忧郁、焦虑和偏执心理症状的学生,往往其运动能力较差。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整活动形式,让活动的竞争性适应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心理需要,使有忧郁、焦虑等症状的学生也能体会到运动竞争中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12]。

总结

体育是当代中学生自我提高、人格完善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体育能使中学生获得进取的动力、成功的自信和美的享受。作为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与认识,充分利用体育的功能,在努力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外,还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 第6篇

本文通过对600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分析影响护士健康教育的因素:护士素质,护士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沟通技巧,人力资源配备不足。并找出对策:提高护理管理者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加强护士再教育,不断提高护士沟通及交流技巧,合理配备护理队伍。

资料与方法

对2010年3月~2011年3月入院的600例患者的健康教育进行了效果评价。

方法:制定标准健康教育计划,由护士有计划对教育内容分阶段教育并签名,确保出院时讲解完毕。出院时对教育内容进行提问,了解患者的掌握程度,对没有完全掌握的教育内容及所讲护士进行原因分析。

结果

有67%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完全掌握,20%的患者基本掌握,13%的患者没有掌握。

大专及本科文凭的护士健康教育效果明显好于中专文凭的护士。善于学习的护士健康教育效果明显好于不爱学习的护士。

讨论

通过对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发现存在许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①护士素质,要想做好健康教育,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人文,心理,传播等很多学科的相关知识,中专教育难以满足,再加上很多护士没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在校教育的知识已明显折旧。②护士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停留在功能制护理模式,认为健康教育是医生的工作,多年的功能制护理模式也使病人对护士缺乏信任,对护士健康宣教内容及护理指导持怀疑态度。③缺乏沟通技巧,教育方法死板,不管患者心理状态及病情,患者一入院就像执行任务一样照本宣科。④人力资源配备不足,缺乏教育时间,从而影响教育效果。

对策:①提高护理管理者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强化角色意识,明确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所起的作用[2],同时要将健康教育融入临床护士工作职责中,建立健康教育质量考评指标并列入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护士注册法》也明确规定,护士有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这就从法律上确定了护士既是患者护理者又是教育者的双重角色地位。所以要从思想上彻底转变传统的护理理念,正确认识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护士应履行的职责,要认识到健康教育不仅对各种治疗具有增效作用,还要认识到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方法,②加强护士再教育:医院在不断引进护理高级人才的同时,加强继续教育,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形成良性竞争,培养职工的学习力,培养职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不断学习来改变患者心目中护士只会打针发药的职业定势,使护士的价值得到患者的尊重和认可,增加护士的职业荣誉感和自信心。③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道德建设,培养护士的责任感、同情心、爱心,从而把全社会全人类的健康看作是自己的使命来不断燃烧自己照亮别人。④不断提高护士沟通及交流技巧: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及病情不同,采用集體授课与单独指导相结合、示范讲解与现身说法相结合、教育手册与宣传图片相结合等,激发患者的学习兴趣。要针对患者现存的问题循序渐进开展健康教育,尤其是老年患者中存在记忆力差、文化素质较低等特点,健康教育中应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且需要多次评估,不厌其烦地重复教育对一些特殊患者可请家属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学习需求。⑤合理配备护理队伍:不同职称、不同学历、不同年资的护士在岗位分配上要有所侧重。可采用分组式管理,重点岗位在人力配置上重点保障,实行弹性排班,充分调动和发挥高年资、高学历、高职称护士的骨干作用。根据人员特点新老护士配对搭配,建立帮带关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低年资护士的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巧珍,陈茹,肖丽.温馨提示卡在消化内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5):84-85.

2 王丽姿.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11-12.

浅析性别教育的影响因素 第7篇

一性别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性别教育即社会性别的教育, 是指以特定社会背景中的性别观念为基础, 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方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 影响受教育者性别认知的发展和性别观念的形成, 产生相应性别行为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一些研究者认为, 性别教育就是性别角色教育, 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 所以, 性别教育就是指教育者依据自己对社会性别角色标准的理解对受教育者性别角色社会化施以影响的过程。性别教育的实质是分析男女两性差异的特点, 采取合适的教育措施, 寻求性别培养的理想模式。

二性别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法国女哲学家波伏娃有言:“一个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 而其实是变成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密切相关。

1.家庭因素

在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 儿童从其双亲身上学习的有关两性角色的知识最多, 也最为深刻。其中家庭背景、父母的期待与赞许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 母亲的文化程度和职业选择是直接影响儿女受教育程度和职业选择的因素之一。研究发现, 父母对事物所持的信念对子女对同类事物的看法影响极大, 其中母亲对女儿的影响最大。关于父亲对子女的影响, 研究主要集中在父亲的缺席也就是单亲家庭, 研究表明, 父亲的缺席对儿子的性别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 容易出现两种极端, 一种是男孩表现出女性行为模式的可能性增加了, 他们在思维模式上更像女孩子, 群体活动中攻击性、竞争性也较低;另一个极端是这些男孩可能会表现得过分顽强和具有攻击性, 这可能是由于在生活中缺少男性模仿对象而采取了不恰当的情绪释放方式。

性别角色行为的发育, 儿童期是个关键期, 也被学者们称之为“性的烙印期”, 也就是说错过了这一年龄期, 就很难顺利地习得与性相对应的性别角色行为, 并使以后的生活被排除在社会文化生活之外。而这一时期性行为的学习, 主要来自于父母对符合其性别要求的行为给予赞许和鼓励。父母往往是通过差别教养与榜样影响来强化这种赞许与鼓励的, 因此父母的行为规范直接影响到儿童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儿童期一旦建立了良好的性角色行为模式, 就会相当稳定, 并成为其恒常性的个性特征。

2.学校因素

学校是每一个未来社会成员完成其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教育在个体性别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 教师性别结构的失衡、学校性别教育的缺失、教师性别角色观念的淡薄等因素, 制约了学生男女性别角色意识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的幼儿园中女教师居多, 女教师又容易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去对待不同性别的儿童。女教师对学生束缚较多, 过多地要求学生服从和遵守纪律, 十分不理解儿童的心理, 往往抑制淘气好动的男孩。有些男孩因此会不适应并且会压制男孩自身的性格特点。因此女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性别观念, 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

“我国的教育经历着一段漫长的缺乏性别省思的荒漠区。”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中, 性别角色的教育是严重缺失的。我国的课堂中虽然出现了一些性教育的知识, 但也只是对男女生理发育的简单介绍, 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 缺少针对男女生性别角色特点的相关课程设置, 这更加淡化了男女生的性别角色意识, 限制和阻碍了其性别角色的发展。而学校中许多教师性别角色意识淡薄,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容易磨灭男性特质, 没有顾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及情感方面的问题, 给学生成长造成一定影响。

3.社会因素

青少年性别角色形成同劳动与职业的社会分工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有关, 在个体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 社会职业和劳动分工中的性别倾向对其影响至关重要。某些职业适合男性, 某些职业适合女性, 这种现象即所谓的“职业性别隔离”, 即劳动市场中存在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的现象。这种“职业性别标定”既受社会生产和分工水平的制约, 也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社会性别偏见造成的就业困境, 越来越多的女生选择以男性化的方式存在, 他们借鉴男性的思维方式, 模仿男性的行为方式, 以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 许多优秀的女性特质如温柔、善解人意等被弱化, 其女性性别意识逐渐淡薄, 取而代之的是男性豪爽、粗暴的性格特征, 呈现出性别角色的错位现象。

近年来, 对于发轫于娱乐界的中性化风潮, 使得一些“美男”“帅女”被青少年视为一种时尚, 在商业文化规训力日益强大的当代, 传统的“男女有别”和“男女都一样”的社会性别观均有可能被颠覆。大众媒体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美男”“帅女”, 甚至被过度渲染, 冲击了人们对以往性别角色的理解和认识。青少年价值观与判断力尚未成熟, 很容易跟风模仿, 并以此为个性, 认为是一种时尚, 这将阻碍青少年正确性别观的形成。而如何引导这样的社会性别以有助于男女两性健康而全面地发展, 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性别角色的混淆与模糊现象, 不仅会导致社会成员自身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失范, 若长此以往不加约束地发展下去, 还将造成家庭和社会伦理的混乱。即便是男孩成人结婚后, 他也会因为这种错误的性别定位而缺少能力、使命感、责任感等男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女性也因失去了作为妻子该有的温柔、知性而面临婚姻上的难题。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青少年性别角色错位现象, 不能完全归咎于男女自身, 也有可能是教育的缺失导致的结果。因而不应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内尔·诺丁斯强调关怀伦理, 要尊重、关心和善待他人, 在性别上同样要对性少数群体理解、包容和关爱。

面对当今社会性别角色意识混乱现象, 实施性别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 对于性别教育, 中间存在一个“度”的衡量。过度追求性别化教育, 虽会让男女两性明确自己所拥有的性别特质, 但易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及造成性别不平等, 结果很可能是复制了传统和陈旧的男女社会性别。男性勇敢、独立, 适合社会公共领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女性温柔、顺从, 适合家庭私人领域。现实中还存在着像男性一样果断利落的女生, 像女性一样善解人意的男生, 这些恰恰是他们独立于自身性别之外的优点, 他们没有脱离社会标准的轨道, 但却具备了异性的一些优质特征。基于此, 教育应该超越传统的性别化教育, 思索一种更为理想的性别教育模式。

摘要:当今社会, “娘娘腔”“女汉子”被越来越多地提起, 一些男性缺少了应有的阳刚之气, 一些女性缺少了应有的阴柔之美。由于早期培训的偶然性, 或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 一些人逐渐偏离社会文化标准, 出现性别意识弱化现象, 造成性别角色意识混乱。文章探讨了性别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并力图引发教育对性别培养的理想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性别角色,性别教育,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美〕玛格丽特·米德.性别与气质 (宋正纯译) [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2]周小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3]王文、王国霞、赵莹.国外社会性别发展研究进展及对我国性别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5)

[4]盖笑松、王晓宁、张婵.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5)

[5]钱铭怡、姚萍、李丽敏.父母的信念对其子女信念影响的调查和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6 (6)

影响病人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第8篇

1 影响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

1.1 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内容掌握浮浅

主要表现在对健康教育的内容、目标不明确, 方法不当, 无计划性, 本身对相关疾病知识了解浮浅, 不能很好或不会运用护理程序。

1.2 不能准确地了解病人健康教育的需求

对病人的文化知识评估不够, 健康教育的内容相同, 如反复住院的病人, 对所患疾病的基础知识已有初步的了解, 而病人目前主要问题是尽快治好病, 此时护士如果仍然按部就班的讲解, 可造成病人对健康教育不感兴趣和不满意。

1.3 缺乏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沟通是护士与病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的护理技术[2], 是实施病人健康教育并取得成效必不可少的方法。如果在进行健康教育时缺乏有效的交流, 会给双方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1.4 其他

每个责任护士分管几个住院病人, 当病人需要与责任护士交流时, 责任护士却不在位, 其他护士又没有及时进行教育, 健康教育缺乏连续性。现在的健康教育内容制定不详细、不具体, 护士只管宣传, 忽略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2 对策

2.1 提高护士素质是搞好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

加强护士业务素质的培养, 强化职业形象的教育, 护士应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学习心理学知识及沟通技巧并善于总结。

2.2 全面准确地评估病人是进行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

知识水平较高的病人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 对这些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 要注意内容的针对性及深度, 要认真听病人讲, 也可与病人探讨, 这样病人可以获得健康教育的知识, 护士也可通过不断学习, 提高服务质量。知识水平低的病人依从性差, 一般不会主动提问题, 所以, 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流, 了解病人的心理及需求, 进行健康教育时逐渐引导, 语言简洁, 重点突出, 反复强化, 直至掌握。

2.3 优化健康教育的内容, 目标明确

健康教育要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 教育重点突出, 内容具体, 如饮食护理不可讲大的原则, 而应具体, 如提倡什么, 禁忌什么, 避免什么。一个问题讲解后, 必须评估且让病人复述, 并落实执行。

2.4 健康教育应与护理活动有效的结合

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如板报、小册子、小组式的教育、口头讲解等。将健康教育与护理活动相结合, 多运用非正式的教育活动[3], 如护士在操作时间可以讲解药物的名称、作用及注意事项;护送病人检查时告诉病人的目的及如何配合等。非正式健康教育是病人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进行的, 病人易于接受, 效果也较理想, 同时也可改善护患关系, 教育时还要注意技巧, 掌握病人心理, 有针对性的进行, 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5 护士长应多了解, 不断完善健康教育

护士长应了解护士及病人对健康教育的掌握情况, 并进行分析, 提出改进措施, 规范健康教育内容, 多与病人交谈, 掌握病人对健康的满意度, 并抓住时机, 进行再教育。另外, 护士长要注意培养护士业务素质, 完善护理质量控制标准。

参考文献

[1]姜冬九.整体护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34.

[2]李银雪, 曲维香.在整体护理中如何进行病人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1) :53-54.

护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第9篇

健康教育是一种连接健康和行为之间的教育过程,是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能,影响个人和群体行为、预防疾病、消除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的一门学科[1]。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健康教育的质量及影响因素。通过对本院2009年患者的调查分析,认为护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现报告如下:

1 护理方面

1.1 健康教育服务理念缺失

护士有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义务和责任。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一部分护理人员着重执行各项治疗,不能很好地认识护士角色的多元化,护士的教育者角色意识缺失,给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活动带来了困难,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健康教育看作护理以外的额外工作。

1.2 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缺乏计划

内容不具体,没有针对性,形式单一,缺乏个体针对性,同时又以护士单项传播为主,患者及家属反馈少,效果并不确切。

1.3 健康教育时机掌握不准

如急诊患者入院,病痛难忍耐,如果此时给予健康教育,情感上患者会对护士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护士不在意,甚至反感,不理解。

1.4 健康教育环境

健康教育方法不恰当,理论脱离实际。不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如光线昏暗,环境嘈杂,轻重患者同住一病室。

2 患者方面

2.1 观念影响

传统观念影响对护士工作的不理解,患者认为护士的工作只是打针、发药,对护士的信任度和依从度远远低于医生。

2.2 影响及制约因素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及对所患疾病的认识程度。

3 环境方面

院领导重视程度,后勤部门供应保障等因素都是直接影响健康教育优劣的重要因素。

4 对策

4.1 提高护士素质

护士应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知识素质和丰富的医学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及护理知识。经常开展提高护士素质的业务培训,加强学习,不断丰富知识,提高素质,更新护理理念,主动宣教。从加强患者的健康信念入手,主动运用整体护理的程序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服务,调动和激发护士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做好健康教育[2]。在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同时,进行健康教育。树立自己的职业形象,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及依从性。

4.2 提高护患关系

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前应了解患者的基本背景资料,如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家庭状况、心理状态、职业、对指导内容的兴趣等。同时护士必须清楚地了解什么内容是患者所需要的,患者是否理解,如果患者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则往往收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健康教育前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是非常必要的。会谈时,以最熟悉的人或事物谈起,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

4.3 护士的健康教育学习

要求护士掌握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目的、原则、程序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护患沟通技巧。根据计划的内容、制定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指导能提高效果,使健康教育活动达到预定的目标。对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力求实用、生动和新颖、具体、适合患者个体需要,应该把握患者的生活内容和习惯,以引导患者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使健康教育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4.4 提高健康教育

在健康教育时,因人施教,应根据不同的病种,不同健康问题、不同的文化层次、年龄、社会角色、社会经历、和对疾病的不同心理反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护士可以依据教育的目的选择恰当教育方法,如果目的是为增加患者的知识,可采用个别会谈讲授,分别阅读材料,讨论等形式。如果要改变患者获得某技能,则可用示范及回教,角色扮演等方法。健康教育应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丰富患者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提高其自我保健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应该注意将知识传授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使患者能够学有所用。进行标准示范和指导。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多倾听患者及家属的诉说,了解患者的心理,抓住健康教育最佳时机,提高健康教育的反馈质量。

4.5 医院对策

医院领导有责任和义务为护理健康教育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丰富健康教育的材料。如挂图、小册子、录音、录像、幻灯片等。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应尽量为患者提供环境安静、光线充足、温度适宜的病房,并积极调动患者的学习热情,以保证健康教育的效果和目标[5]。

关键词:健康教育,因素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温丽娟,刘永华,郭婧.临床实用护理知识与技术.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7.

[2]朱新青.护士在实施护理健康教育中的沟通技巧.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4):735.

[3]赵大文,提高护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探讨.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543.

[4]程现昆,王莹,张威.护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09,6(3):59.

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因素及自我教育 第10篇

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 社会变幻沧海桑田, 孩子们在这样的社会背景里生活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人生观, 否则将被淘汰。而影响孩子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究竟是哪些呢?

从学校教育来看:学生在学校方面的压力很大, 在学习上的竞争程度并不比成年人小, 每天他们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疲于应付, 心理极度紧张。从家庭教育来看:有很多家长望子成龙, 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而忽视了孩子的思想教育;有部分家长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很深, 所以对孩子教育只重视了物质方面的满足和身体的发展, 从根本上忽视了孩子的品德教育;还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方法简单粗暴, 造成家庭关系紧张, 因而诱发了孩子不健康心理;还有就是父母们本身的素质低劣, 不重视自身的修养, 我们都知道,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可见, 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从社会教育来看, 多年来, 用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似乎成了整个社会社会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 能考高分就是好学生, 使学生们遨游在题海里, 无暇顾及其他, 所以经常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现象, 影响孩子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社会传媒充斥着太多凶杀、淫秽、打斗情节, 演绎了许多视生活为儿戏的故事, 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禁受不了这样的刺激, 对他们形成和发展健康心理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从孩子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来看:由于物质和精神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了青少年身理和心理发展水品的不平衡性, 即身理早熟, 而心理发展滞后的。这种不平衡性, 更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为了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就必须要有健康的体魄, 必须让孩子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把党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牢记心中, 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品质。因而, 只有具备了深刻的道德认识才能明辨是非, 识善恶, 辨美丑, 知荣辱, 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 并在这样的情感支配下, 坚持正确的行为, 表现出道德的自觉性和一贯性。基于此,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必须让孩子深刻认识自我教育在人生中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重大意义。于是我们通过校会、班会或者师生共同写日记交流的方法, 让孩子们具体做到以下几点:在家里要孝敬父母, 尊敬长辈, 做个好孩子;在学校要尊重老师, 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 做到五讲四美, 遵守社会公德, 做个好少年。长期坚持, 磨练自己的意志, 塑造自己高尚的灵魂!

自我教育是以心理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为核心。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有了正确的爱好, 就成功了一半了。”的确, 孩子在某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追求成功的这个过程中, 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和阻挠, 他也能坚持, 然后勇敢地去面对的。这对磨练孩子的意志, 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有极大的好处。

锻炼心理品质, 磨砺坚强意志。锻炼心理品质, 加强品格修养,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对人对事都保持健康的心理, 是学习做人的重要内容。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 做为教师, 要引导学生寻找自己自尊自信的支点, 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要胜不骄, 败不馁, 努力创造自己的成功。我们都知道, 情绪是奔腾的洪水, 而理智是坚固的闸门, 我们要教育学生自我调控, 自我鼓励, 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并学会换位思考。我们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与正确的人生观, 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热情, 掌握战胜困难的方法, 冷静对待, 善于思考, 用坚强的毅力抵制不良诱惑, 如上网、迷恋电子游戏、早恋等等, 然后从小事做起, 并持之以恒, 就会成功的。

李艳红, 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第三中学教师。

摘要:学校的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健康的新观念出发, 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 使学生了解自己身心发展的过程和变化, 认识和理解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要素, 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 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提高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能力。

影响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分析 第11篇

一、国内外教育资源共享现状

1国外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与启示在2007年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ICDE)常设校长会议上,荷兰开放大学校长弗莱德·穆德详细介绍了英国“开放学习”计划、荷兰“开放教育资源”计划和欧洲远程教育大学协会“服务于自主学习的多语言开放教育资源”等三大项目的进展,为我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截至2007~g6月,全世界已经有16个国家的超过150所大学或机构发起约50个较大规模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项目,共享数千门课程资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MITOCW)在短短的几年内把近1800门课程放到互联网上供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免费使用,是全球教育资源共享做的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

经分析,我们发现国外教育资源共享有以下几个特点:组织主体多元化:以政府机构为主,同时有许多民间机构和一些有实力的技术公司参与其中。经费来源渠道广泛:MITOCW网络课件开放工程的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英国开放大学的开放学习计划同时得到休利特基金会和国家经济资助。评价方式多样化:MITOCW项目年度评估通过访问统计、用户反馈列表、项目电子报、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多种渠道了解项目实施后引起的反响。

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虽然开发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化资源,但是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开发、管理技术不规范,导致资源开发成本高,平台不兼容,效益低;重开发、轻应用,尤其是轻视资源共建共享;资源重复利用率低,无法重组;国家投巨资建设的资源,得不到推广应用等。

二、国内为教育资源共享所做的准备

1政策导向和指导

我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教高厅[2000]10号)、《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教高[2002]8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2003.9.5)等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

2组建制定技术规范的组织与培训活动的开展

教育部信息化教育技术标准委员会致力于相关标准的研制、认证和应用推广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颁布了CELTS系列标准,涉及教育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平台建设的相关标准,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依据规范。教育部还制定了《网络课程(课件)评审标准》用于遴选优秀课程教学资源。

为进一步培养标准化人才,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修班,使学员了解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的背景和意义、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理解各子标准的目的和意义、标准的主要内容、主要应用场合和作用、国内外相关标准现状;理解各子标准的信息模型、XMI绑定、标准化的技术方法、标准测试。

3组建标准化资源库教育部启动“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节点库资源的共享机制与技术实现”课题,该项目力求实践国家和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技术标准,其研究成果随着国家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在全国大范围展开而推广应用,将有力推进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化进程。该项目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承担开发,并已投入使用。

三、影响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分析

经分析文献,笔者发现:目前教育资源共享研究仍然集中在理论分析层面,在实践可行陛方面未作深入的探索。究其原因:研究都是在小范围内进行,未从宏观层面上规划、建设资源;在共享方面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导致资源条块分割建设;资源丰富者担心共享后的著作权问题无法得到保障等。

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影响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

1思想观念认识不足

广大教师没有意识到基于标准建设电子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文化意义,而且受版权和观念等的影响,教师不愿意使用别人已经建设好的资源。提出的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规范大多是“学者型标准”,在可操作性和指导方面还不够完善,加上广大教师、开发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把标准的要求吃透,在开发中未按照统一的标准对资源进行分类、定义与开发,最终导致学习资源不能互换、重复利用,不同的系统之间无法进行互操作,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交流。

2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除国家、省市和院校立项的精品课程等外,多数资源是教师自行开发各种教学课件、题库、教学素材库等,资源建设的随意性太强,没有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导致资源的建设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此外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建设标准,教师很难检索到适合自己的资源。

3资源的建设良莠不齐

由于参加资源建设的高等院校教师多数来自非师范类院校,尽管其具有系统的学科知识,但是在网络资源设计方面缺乏理论指导与系统的培训,忽视了网上教学的特点,导致网络资源基本上是课堂教学的搬家;目前建设的网络资源多数是文字和图片的集合,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性、协作性学习资源;网站内容多是显性知识的呈现,少有隐形知识的挖掘。

四、教育资源共事机制的构建

1更新观念

教育信息化资源所具有的特性引领我们在教育电子资源的共建、共享中要树立起开放、协作、共享与交互的观念。与实力较强的公司联合开发基于国家标准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提高开发的效益;在开发资源之前做好调研工作,避免重复开发;打破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校本资源的局限,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

2政策导向

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虽然多次提到“资源共享”,但只是为什么在教育领域只有少数学校在尝试?原因之一是缺乏可依据的具体指导文件与参考资料,因此,政府应出台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使基于标准化建设教育资源进行到操作层面。

3构建组织机构

在美国,EDUCAUSE是一个主要由高等院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信息技术企业组成的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为使命的非盈利性专业协会,而我国恰恰缺乏这种协调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协会。鉴于美国的经验,我国应建构一个具有宏观调控作用的管理机构,在其下属设立决策机构、协调结构和实施机构,并鼓励高校和信息化企业加入该机构,以共同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4规范化建设

目前比较成熟的资源开发标准有SCORM标准、IEEE-LTSC开发的学习对象元数据(LOM)标准,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技术体系(CELTSC)标准也已成型,这些都为共享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政府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深谙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技术骨干,以此带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投资一些项目用于开发简单、易用的标准化工具。

5制度保障制度保障包括项目管理制度和资源的开发、交换制度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设置严格的项目审批制度:从项目建设的意义、创新、现有师资力量、资源设计人员、技术开发人员对各种标准的掌握情况等几个方面对项目进行初审。(2)制定详细的管理标准:包括教育资源开发建设的计划、组织、指导、检查、验收与评比等一系列的工作。(3)资金保障制度。政府、学校应预设专项资金,用于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这是教育资源共享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

6建设规范化的实施平台

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 第1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9年7~12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500例。孕妇为妊娠满37周及以上, 产妇为产后一周以内的、且自愿参与问卷调查的产妇。调查对象年龄在22~3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28±0.465岁。其中年龄≤30岁368例, 年龄>30岁的132例。学历为初中及以下 (学龄≤9年) 的285例, 学历为高中及以上 (学龄>9年) 的215例。户籍为本地城镇人口的213例, 户籍为农村人口的254例, 流动人口为33例。家庭收入≤3 000元/月的258例, 家庭收入>3 000元/月的242例。

1.2 方法与内容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 自行设计出关于孕期参加健康教育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由产科医师和护理人员各两名组成专家评估小组对问卷进行预试验, 重测信度为0.97。以自愿接受调查为原则, 对调查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问卷分四部分, 包括一般资料、对孕期健康教育的了解、孕期健康教育的依从性和影响因素。

1.3 统计分析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根据分组, 对孕期参加健康教育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的依从性进行χ2分析, 影响因素方面则用描述性统计。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结果

共发放500份问卷, 回收500份, 其中486份有效, 回收率为100%, 有效率为97.2%。

2.2 产妇对孕期健康教育的内容了解程度

65%以上的产妇比较了解, 但是仍有一部分人不知道孕期参加健康教育的作用, 45.6%的产妇认为孕期参加健康教育不重要。如表1所示。

2.3 不同特征产妇对孕期参加健康教育的了解

通过对组间两个样本率的四格表χ2分析, 不同年龄组对孕期健康教育的了解无差异。而学历、户籍和家庭收入不同的人群组间χ2分析 (P<0.01)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见表2。

2.4 产妇对孕期健康教育的依从性

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孕期健康教育的依从性差, 65.7%的产妇孕期未参加过规范的健康教育培训班, 55.9%的产妇在孕期偶而参加孕期健康教育培训, 只有26.78%的产妇能够定期到医疗保健机构参加健康教育培训。文化层次高的孕妇 (学龄>9) 比文化层次低的孕妇 (学龄≤9) 参加健康教育培训的依从性好 (P<0.01) 。孕妇及其丈夫的户籍是城镇的比户籍是农村和流动人口的参加健康教育培训的依从性好 (P<0.05) , 差异有显著性。家庭月收入>3 000元的比收入≤3 000元的产妇参加健康教育培训的依从性好, 结果见表3。

3 讨论

3.1 产妇对孕期参加健康教育的了解

表1、表2显示:多数产妇对孕期参加健康教育比较了解, 可能与近年来各级医院孕妇学校的开办以及社区对孕妇保健知识的宣传有很大关系。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孕期参加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了解, 而且文化层次不同、本地人口和流动人口、家庭收入不同对孕期参加健康教育的了解具有显著的差别。学历高的孕妇比学历低的孕妇更加了解, 可能是学历高者更加愿意去了解健康教育的内容, 或者学历低者是受其知识水平的限制。而本地人口又比流动人口、家庭收入高者比家庭收入低者更愿意接受孕期健康教育, 这可能是因为流动人口、家庭收入低者中, 大多数来自打工者, 生活上过得比较拘谨, 因工作忙不能到孕妇学校接受教育有关。

3.2 产妇对孕期参加健康教育的依从性

本研究显示, 孕期参加健康教育的依从性主要与孕妇的文化层次、家庭户籍所在地和家庭收入有关, 而与年龄无明显相关, 这与其它文献的报道一致[3,4]。文化层次高者比文化层次低者更乐意接受健康教育, 可能是因为文化层次高者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比较了解, 所以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也高。本研究显示年龄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影响不大, 可能与调查对象年龄在20~33岁之间, 平均年龄是22±0.465岁, 调查对象大部份都在正常妊娠年龄范围内的原因有关。结果显示本地人口孕期参加健康教育的次数明显高于流动人口,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因为流动人口大多数是打工者, 因工作忙不能到孕妇学校接受教育有关;也可能是流动人口中, 计划外妊娠的比较多, 为了逃避计划生育, 不敢到医院去接受健康教育有关, 这和其它文献报道的一致[2]。

3.3 影响孕妇接受健康教育依从性的因素分析

由表2、3可以看出, 孕妇自身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孕妇参加健康教育的依从性。文化层次高的孕妇对健康教育的目的了解得更多, 依从性好 (P<0.01)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这与其它文献报道一致[5]。

3.4 社会因素对孕妇产前检查依从性的影响

3.4.1 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

本次调查显示75.30%的孕妇认为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对其参加健康教育培训的依从性有很大影响。孕妇去参加健康教育培训, 是为了得到医务人员的帮助, 了解自己及胎儿的健康状况, 获取更多的孕期保健。如果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 对孕妇爱理不理, 只是完成自己的工作, 这样就会让孕妇望而生畏, 甚至产生不信任感, 而放弃继续参加健康教育培训。

3.4.2 当地医疗条件及医生的培训水平

调查显示71.60%的孕妇认为当地的医疗条件及医生的培训水平影响着孕妇的依从性。在医疗条件日益完善的今天, 正规的、值得信赖的妇幼保健机构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青睐。如果当地的医疗条件不好, 孕妇就会对医院失去信心, 有的孕妇就会因此放弃健康教育培训, 或者减少参加健康教育培训次数, 而导致参加健康教育培训的依从性下降。

4 干预措施

4.1 加强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宣传栏等手段, 深入社区, 大力宣传妇幼保健工作的意义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方针、政策、措施。社区及医疗保健机构开办孕产妇学校, 加强孕妇围产期保健宣传。

4.2 增强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

对镇、街妇幼保健医生及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正规化培训, 提高技术水平, 丰富她们的保健知识, 增强服务意识, 改善服务态度。还可为有条件的孕妇提供预约服务、上门服务, 增设周末、晚间健康教育培训班, 尽最大限度地方便孕妇进行产前咨询。

摘要:目的 调查产妇孕期对参加健康教育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 为提高产妇孕期参加健康教育的依从性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 采用自拟问卷法, 对2009年7~12月期间, 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500例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57.1%的产妇孕期未参加过健康教育;23.1%的产妇孕期偶尔参加健康教育;仅有20.8%的产妇孕期按时参加健康教育。年龄≤30岁和年龄>30岁的孕妇产前参加健康教育的人数分别为64.8%、45.5%, P<0.05。学龄≤9年和学龄>9年的孕妇产前参加健康教育的人数分别为79.6%、27.3%, P<0.05。本地城镇人口比农村人口产前参加健康教育的人数要高, P<0.01。家庭收入>3000元/月比家庭收入<3000元/月的孕妇对产前参加健康教育的依从性好, P<0.01。80%的孕妇觉得身体健康、无妊娠合并症以及医务人员服务态度这三个因素不去做产检, 从而不能参加健康教育培训。结论 产前健康教育在低学历、流动人口、产前检查的次数少和家庭收入低的孕妇群体中依从性较差。针对影响产前健康教育的因素, 为提高这类人群的产前健康教育行为的依从性, 应适时开展健康教育培训。

关键词:产前健康教育,依从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蔡兰娣。产前检查在围产保健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1999, 7 (1) 。

[2]赵凤敏, 郭素芳, 张彤。不同时期育龄妇女产前保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 (1) :9。

[3]孙晓光, 金利娜, 甄景然, 等。标准产前检查模式的依从性和效果[J]。中国医学科学学报, 2005, 06:723。

[4]黄嘉佳, 洪蝶玟。孕妇产前检查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 2006, 13 (2) :9-10。

上一篇:数据流动态监控下一篇:小学低段写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