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后侧平台骨折

2024-08-22

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精选10篇)

胫骨后侧平台骨折 第1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观察共选取累及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36例,其中男26例,女10 例,年龄18~62 岁,平均年龄(41.2±10.3)岁。 致伤原因:高处坠落28 例,交通意外6例,重物砸伤2例。患者在术前接受详细的影像学检测例如膝关节正位、侧位,CT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水平位扫描重建。 患者骨折类型:后外侧骨折16 例,后内侧骨折14例,同时累及后内侧和后外侧6 例。 患者均行切开复合内港版固定术。

1.2 手术方法患者局部麻醉后取仰卧位、俯卧位和漂浮体位。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分两种方式入路,其中后内侧入路:在腘窝横纹内侧做8~10cm的切口依次穿过半腱肌半膜肌外援、腓肠肌内侧头间隙到达腘窝,将腘筋膜切开,牵拉腓肠肌内侧头、腘血管、拓肌到外侧,然后将后关节囊切开漏出后内侧胫骨平台。后外侧入路:在腘窝横纹内侧做8~10cm穿过腓肠肌外侧头边缘和股二头肌之间的间隙,并定位到腓肠肌外侧头后,牵拉外侧头到内侧,剪断部分腘肌,然后牵拉到内侧,同样的步骤露出外侧胫骨平台。膝关节后侧入路露出外侧胫骨平台后,复位劈裂的骨头,对于塌陷关节面通过撬拔复位的方式给予修复,并注意后倾角的合理。随后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使用人工骨或者患者自体骨对平台下空腔进行填充,最后使用桡骨远端T形钢板或重建钢板进行固定,然后依次缝合关节囊等,设置引流管,术毕[4]。

1.3 评价标准通过膝关节评分(Rasmussen)评估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其中根据恢复程度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其中27~30分为优,20~26分为良,10~19分为可,9分及以下为差。并测量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和胫骨平台内翻角,评估手术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使用表示,使用F值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患者术后随访24 个月,结果患者骨折均全部愈合。患者愈合时间为13~20周,平均愈合时间(14.8±0.9)周。对患者术后1d、6个月、12个月三个时间点测量其后倾角和内翻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患者的膝功能评分平均为(26.3±3.3)分,膝功能恢复良好,其中优19例,良11例,可6例,无患者评分为差。结果见表1。

3 讨论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是少见的骨折损伤,早期由于研究较少,临床经验的积累并不丰富,其治疗方案也没有标准化和系统化。如果采取保守治疗,不仅骨折部位无法完全恢复,后期还会出现关节面不平整带来多种问题,例如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当前也有从关节后正中入路的方式进行手术,但是由于血管、神经等复杂的解剖结构也极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现这类手术在早期进行手术治疗能够极大减少致残率[5]。

传统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治疗方案是从前侧入路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有着很大的缺点。主要表现在:术后很难掌握后侧骨折线的具体情况,而且由于手术并不是在直视的角度下完成,所以解剖复位的过程难度不小。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大多数是压迫性的骨折,多为较高处跌落,受到轴向的重大压迫力,从而迫使纵向不稳引发骨折。而使用膝关节后侧入路的方式能够有效减少以上出现的很多问题,相比于传统的入路方式,其优点为:首先是术中能够有效避开血管、神经等复杂的解剖组织,从而降低手术的危险性。其次是从后侧入路,术野更加开阔,几乎可以暴露出骨折的部位,医生能够在直视下完成手术过程,手术的精确性大大增加。同时从后侧入路能够避开腓骨,让钢板的固定更加流畅,大大增加了手术的稳定效果,避免压缩性坍塌的现象发生。笔者应用膝关节后侧入路的方式对36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骨折部位均全部愈合,而且膝关节评定分数中19例优,11例良,也显示这种入路方式不仅安全性高,治疗效果也好,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建,苟景跃,刘远禄,等.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46例累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20):2344-2346.

[2]张金利,袁天祥,马宝通,等.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4):326-330.

[3]罗从风,姜锐,仲飙,等.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劈裂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9(1):6-9.

[4]徐五.膝关节后侧入路在治疗累及胫骨后侧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D〕.苏州:苏州大学,2014.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详细介绍 第2篇

注意事项:

1、 本计划所提供的方法及数据均按照一般常规情况制定,具体执行中需视自身条件及手术情况不同,在医生指导下完成。

2、 功能锻炼中存在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但总以患者可耐受为度。

3、 肌力练习应集中练习目标肌肉。练习次数、时间、符合视自身情况而定,且应同时练习健侧。肌力的提高是关节稳定的关键因素,必须认真练习。

4、 除手术肢体训练外,其余身体部位(如上肢、腰腹、健侧腿)应尽可能多地练习,以确保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功能整体恢复。

5、 早期关节活动度练习,每日坚持完成训练,尽可能早期无痛无阻力恢复较大角度,内固定不稳定需保护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6、 活动度练习后即刻给予冰敷15-30分钟。如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再冰敷,每日2-3次。

7、 关节的肿胀会伴随整个练习过程,肿胀不随角度练习及活动量增加而增加即属正常现象,直至角度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肿胀才会逐渐消退。肿胀的突然增加应调整练习,减少活动量,严重时应及时复诊。

8、 训练方法见附录。

康复方案变化依赖骨折类型,骨折程度,外科技术和固定方式

整体康复目标:

关节活动度:尽早恢复正常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踝、髋关节活动度。

肌肉力量:促进及提高股四头肌、�N绳肌、缝匠肌、股薄肌肌力。

功能目标:达到正常步态、站立相膝关节稳定。

禁忌:患肢3个月内负重,避免骨折处移位或坍陷。

术前康复:

患肢牵引抬高,踝泵,控制水肿。

上肢和健侧肢体力量训练(等张肌张训练-抗重力、theraband抗阻等)。

术后康复:

阶段一:最大保护期

(1天-4或6周)

禁忌:膝关节施加内外翻应力,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

目的:减轻疼痛,控制肿胀,恢复膝关节活动度(0°-90°),恢复患肢肌力,助行器下独立行走。

1-2天:

目的:减轻疼痛,控制肿胀,解除肌痉挛,预防深静脉性血栓及肺部并发症,恢复患者体位转移能力。患者能够在他人帮助上下床进入下一小阶段。

康复内容:

1、 患肢抬高,高于心脏。

2、 踝泵。

3、 深呼吸和咳嗽训练。

4、 冰敷膝关节

5、 髋、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膝关节主动,

6、 股四头肌、�N绳肌、臀大肌等长肌力收缩训练。

7、 轻柔地踝关节无阻力等张训练

8、 正确体位摆放。

9、 床上坐起和站立。

10、上肢和健侧肢体力量训练。

11、功能性活动:患肢无负重下可以助行器或拐杖两点步态行走。

3天-6周

目的:恢复膝关节活动度到90°及肌力。6周x-片显示骨折点愈合良好进入下一阶段。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42例 第3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709-02

胫骨平台骨折可合并半月板、交叉韧带、侧副韧带等损伤,早期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下肢的功能。我院2006年1月~2013年6月年共收治42例胫骨平台骨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2例,男31例,女11例,年龄为21~65岁。,闭合性骨折38例,开放性骨折4例 ,均为新鲜骨折。按照Schatzker的分型:Ⅰ型11例,Ⅱ型7例,Ⅲ型11例,Ⅳ型5例,Ⅴ型4例,Ⅵ型4例。合并伤:前交叉韧带损伤3例,后交叉韧带损伤2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外侧副韧带损伤1例,外侧半月板损伤3例,内侧半月板损伤2例。所有病历均摄标准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必要时做CT平扫及三维重建、MRI,以确定骨折粉碎程度、骨折块移位情况、关节软骨、侧副韧带、半月板、交叉韧带损伤情况。

1.2 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病等患者,术前分别进行降血糖、降血压、改善心肺功能等,调整全身状态,使他们能够耐受手术。本组4例开放性损伤均急诊清创手术内固定,其余先行跟骨牵引或石膏固定,抬高患肢、同时视情况加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等治疗,待肢体肿胀减轻,皮肤出现皱褶后施行手术。手术在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气囊止血带下进行。单纯的外侧平台骨折用膝关节的前外侧切口;单纯的内侧平台骨折用膝关节的内侧切口;两侧平台骨折须两侧切口联合使用,但两切口间的皮肤的宽度应7cm以上;无论是劈裂、粉碎、塌陷骨折复位的原则首先是关节面的平整,消除关节面的裂隙。复位后使用T型、L型支撑钢板、解剖钢板、松质骨螺丝钉固定。两侧胫骨平台有骨折时,两侧都使用支撑钢板固定。骨折端有缺损时取自体髂骨植于缺损处。本组中用螺钉固定的有8例,L型钢板12例,T型钢板有13例,解剖钢板3例,两侧同时使用钢板的9例。固定完毕后,做膝关节的抽屉和侧方加压试验以进一步了解膝关节的稳定情况。侧副韧带损伤在术中一并处理,半月板、交叉韧带损伤者视情况二期修复。

1.3 术后处理 术后伤口置引流。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继续进行慢性病治疗。肿胀严重时用甘露醇消肿。术后麻醉消失后开始做足趾及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功能锻炼,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骨折内固定牢固者,术后1周进行CPM机锻炼,2次/d,每次30min,幅度由小到大。术后2周起嘱患者在床上进行膝关节主动活动,术后4周扶拐下地非负重活动,6~8周X线片示骨折线模糊,开始负重行走练习。无韧带损伤且内固定牢固时,不用外固定,合并有韧带损伤、骨折粉碎严重、内固定不是很可靠时用石膏托外固定4~6周后,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以患者能耐受为限,逐步加大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待骨折愈合坚实后开始负重。

2 结果

38例切口一期愈合,2例出现浅表坏死,经扩创治疗后好转;2例并发感染,感染后局部伤口渗出,伤口裂开,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和内固定物外露,经局部皮瓣、腓肠肌皮瓣转移修复而愈;术后随访38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6年,平均3年,并发关节僵直2例,关节不稳2例,创伤性关节炎4例。术后疗效按照马元璋[1]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16例,良21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达88.1 %。

3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因此在进行手术前,要做好常规检查,比如正侧位X线片,行三维CT重建及MRI检查,充分了解骨块位置、韧带和半月板损伤情况,确定骨折类型,然后制定手术方案。

胫骨平台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复位要求较高。保持关节面的平整,恢复正常的受力面及正常力线,坚强的内固定,确保关节的稳定性是必须遵循的原则。根据刘树清[2]指出的手术适应症:平台骨折的关节面塌陷>2mm,侧向移位>5mm;合并有膝关节韧带损伤及有膝内翻或膝外翻>5,均应积极切开复位内固定。骨折内固定是为更好地恢复膝关节功能。

单纯劈裂型骨折可将骨折解剖复位,然后使用2枚松质骨拉力螺钉在骨折的远、近端固定。对于骨折面有塌陷时必须将其充分撬起。单纯的拉力螺钉难以对剪应力提供足够的稳定,用以起支撑作用的钢板不仅可以支撑骨皮质。对移位明显的骨折尽量使用支撑钢板,防止胫骨平台塌陷。对复位后有缺损的骨折须一期充分植入自体松质骨,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又可支撑骨折片,防止骨折片再次塌陷。本组中有3例术后出现骨折片较术中下沉,引起创伤性关节炎,可能与植骨量少及过早负重有关,1例术前骨折片已有明显的塌陷,手术时没有植骨填充缺损,骨折块则在术后逐渐出现塌陷。两侧平台骨折时,两侧切口联合显露用两侧钢板或松质骨螺钉固定,但两切口间皮肤的宽度应7cm以上,以防止皮条坏死。

对于闭合性骨折的手术时间应,避免在肿胀高峰期时手术,此时手术则伤口感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7-10天患者肿胀消退,皮肤出现皱纹是手术最好时间。本组3例并发感染,其中2例为开放性骨折一期手术内固定病例,伤口裂开,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和内固定外露,经局部皮瓣、腓肠肌转移修复而愈。因此对开放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创口小,软组织损伤不严重,考虑清创后可以一期闭合伤口时可同时做内固定。对于软组织损伤严重,清创后延期做骨折内固定手术较适宜。

术后必须合理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减轻软组织肿胀,预防关节粘连僵直。麻醉消失后可开始做足趾及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功能锻炼,对骨折固定牢固者,术后1周进行CPM机锻炼,术后2周起嘱患者在床上进行膝关节主动活动,合并有韧带损伤、骨折粉碎严重、内固定不是很可靠时要用石膏托外固定4~6周,外固定期间进行股四头肌锻炼。待骨折愈合坚实后开始负重。过早负重可能导致已复位的关节面重新塌陷。

總之,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过程中,要根据骨折类型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正确使用固定物,并配合相关锻炼,以求达到最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马元璋,关节骨折。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20

胫骨后侧平台骨折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均来自于我院在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合并神经拉伤的临床患者, 共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A、B两组后, A组中有男22例, 女8例, 患者年龄在24岁-69岁, 平均为 (47.4±13.2) 岁;在B组有男21例和女9例, 患者年龄在23岁-67岁, 平均为 (46.2±13.4) 岁。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性别以及年龄等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抽取的60例研究对象以1:1的比例分成两组后, 分别对其实施常规开放式手术和关节镜的辅助下进行手术治疗。而后对比分析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观察指标包括有:术中出血情况、手术操作所需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患者治疗后的关节功能改善情况、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以及恢复期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

1.3 疗效评价

研究中采用HSS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后关节功能展开评估。优:评分>85分;良:84分>评分>70分;中:69分>评分>60分;差:评分<59分[1]。

1.4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分别对数据资料展开t检验和χ2检验, 在P<0.05时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统计发现, A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功能评估合格率为66.7%, B组为93.7%, B组合格率较A组高 (P<0.05) 。详见表1。

2.2 住院时间和出血量比较

统计得知, A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 (13.1±2.2) d, 术中出血量为 (248.3±40.6) mL;B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 (7.4±1.6) d, 术中出血量为 (125.8±44.8) mL。B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A组, 且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膝部骨折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大多数患者是由于膝部受到较大的暴力刺激所导致, 该类患者通常伴有软组织损伤现象, 病情相对比较复杂, 治疗的难度相对较大[2]。传统的切开复位手术方式, 对软组织所产生的损伤相对较重, 血运遭到严重破坏, 不仅会对骨折愈合产生影响, 而且常会导致膝关节功能出现障碍[3]。

在关节镜的辅助下对患有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合并神经拉伤的患者进行复位固定手术治疗主要具有以下几大优点[4]: (1) 关节镜能够为手术操作者直接提供患者关节内的良好视野, 使操作者对骨折的实际形态、移位的具体方向、塌陷的严重程度、软骨的损伤程度进行更加详细的了解; (2) 可以对关节腔内合并出现的损伤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 (3) 可以对关节进行反复冲洗, 使凝血块、纤维素渗出能够被更加彻底的去除, 对发生脱落的骨软骨碎屑和半月板碎片进行彻底清除; (4) 可以对固定的螺钉是否已经完全进入关节腔内, 以及拧入的松紧程度进行直接观察; (5) 手术所产生的创伤相对较小, 关节腔基本不会暴露, 发生感染的机会非常小, 对术后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6) 为在手术结束后的早期对关节功能进行锻炼提供必要的条件, 功能恢复状况良好; (7) 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的并发症现象相对较少, 住院接受治疗的时间相对较短。

总而言之, 利用关节镜对患有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合并神经拉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可以使患者的关节功能的显著恢复, 在降低术中出血量防止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同时, 使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缩短。

摘要:目的 对利用关节镜对患有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合并神经拉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60例患有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合并神经拉伤的患者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将其分为A、B两组后, 分别采取常规开放式手术和关节镜的辅助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统计得知B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改善效果较A组患者好;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A组, 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明显低于A组;手术操作过程中和恢复期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手术操作时间略短于A组患者。结论 利用关节镜对患有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合并神经拉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关节镜,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神经拉伤,手术

参考文献

[1]张磊, 杨海涛, 曹前来, 等.锁定钢板与常规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比较[J].中华矫形外科杂志, 2009, 52 (10) :728-730.

[2]夏太宝, 杨惠林, 朱晓宁, 等.解剖钢板和Liss钢板置入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13 (43) :8461-8462.

[3]丁爱忠, 王维才.交锁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19 (16) :595-596.

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第5篇

(灵山县中医院广西灵山535400)【摘要】目的 通过对患有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来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方法,随即挑选回顾57例患有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对他们进行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对于骨缺损者给予植骨,同时进行早期功能的锻炼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对57患者随访5到25个月,平均15个月,根据Merchant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得出优良率为91.2%。结论 采取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同时给受损者以植骨的治疗可以有效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达到满意结果。【关键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中国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67-01 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作为膝关节内的常见骨折,其产生主要是因为骨折发生劈裂塌陷,同时导致发生创伤性的关节炎,不仅严重影响着关节功能还有着较高的致残率。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表现较复杂,难以治疗且预后性较差,如果处理方法不当,将会引起膝关节不稳、创伤性的关节炎和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利用手术治疗将关节面移至解剖部位或者在解剖部位附近,并给与有效的内固定,同时在术后给予早期功能的锻炼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本院主要对随即挑选的57例患有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观察分析。1.临床资料本组一共57例,男35例,女22例,年龄均在24到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岁。其中由于砸伤导致的患者有6例、由于高处坠落受伤的有14例、由于交通事故损伤的有38例。半月板损伤的有2例、内侧副韧带受到损伤的有3例、合并交叉韧带受到损伤的有6例。闭合性的损伤类型有29例、开放性的损伤类型有28例。一周内进行手术的患者有19例、急诊手术的患者有3例。对腓骨和小头骨折进行合并的有11例。根据Schatzker's进行分型,可将60例患者分为:Ⅱ型患者有24例,Ⅳ型患者有17例,V型患者有10例,Ⅵ型患者有6例。2.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2.1治疗方法:硬膜外要采取麻醉措施,膝关节垫枕并屈曲,处理创面在常规情况下使用铺巾、消毒和止血带进行开放性骨折。[1]手术的关节步骤就是关节面的复位,根据骨折类型和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切口,其中Ⅱ和Ⅳ型采取膝旁前内侧处切口并从髌骨内缘的3cm处开始,从前下弧形开始到胫骨结节的内缘在往下沿着胫骨内侧进行延伸;也可以从前外侧的切口入手,从髌骨内缘的3cm处开始,先经过腓骨小头其前上的1cm弧形到胫骨结节的外援在向下沿着胫骨的外侧延伸,其中延伸长度按照内固定需要和骨折类型确定;之后再切开部分的关节囊大概1到2cm,首先从半月板下面进入到膝关节,然后将半月板的拉钩向上拉将半月板拉开,其次膝关节屈曲同时给予适当的内外翻以便暴露塌陷的关节面,最后直视下关节进行复位。V和Ⅵ型使用Y性切口和西迁正中上切口,为了防止皮瓣坏死,首先必须要一起翻起皮下组织和皮肤,以便充分暴露骨折端和整个膝关节,然后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合并损伤,其次直视塌陷骨折平台并下撬,最后再对骨折块进行复位,对于部分已经掀起和破裂的关节软骨只要他们没有完全的游离,就都可以使用可吸收线来固定缝合;针对骨缺损的情况可以选用金世植骨灵(复合含有BMP的异种骨)或者自体骼骨。固定使用匙形TCP型号钢板、T形和用C臂X线机对固定情况和复位状况进行检查。V型和Ⅵ型骨折除使用TCP型号钢板进行固定外,在必要情况下还可以用两个钢板進行固定。在切除和修复损伤半月板时,韧带根据损伤程度和部位确定是保守、修复还是重建。患者在固定牢固后的第二到第三小时内可使用膝关节功能的锻炼器进行锻炼。对于粉碎性骨折严重者需用石膏托固定三到四周,然后再进行CPM的锻炼,在手术过后三个月才能进行负重。2.2注意事项:(1)手术时机和切口选择:不同患者骨折类型不同,针对不同类型要采用不同手术时机和切口,因此手术前需要用MRI、CT或者X线检查骨折情况并选择合适入路,内外髁劈裂或塌陷的骨折分别使用正中切口、膝旁前内侧或着外侧切口进入。[2]对于双髁骨折主要选取膝前的正中切口,此时还需一起翻开皮肤瓣和其皮下组织来避免手术过后的皮肤损坏和感染而对关节功能产生影响。目前共有5例采用膝前Y型的切口,其中有3例出现皮肤感染和坏死,因此我院并不主张行Y型或S型切口,以免造成皮缘的坏死,从而影响切口的愈合和之后的治疗。对于手术时机,只要患者具备条件,就可进行脱水消肿、抗炎或者急诊手术的处理,当组织反应和水肿消退后再给予手术治疗可以减少手术过后切口的感染。(2)开放性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原则:当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处理时应当遵守的开发治疗规定是:对于导致关节难以稳定的骨折处要切开复位并做好内固定手术;最大限度整复关节面时必须采取切开复位的方式来获得;(关节软骨出现再生修复的基础是关节碎骨片的解剖复位和稳定内固定;尽管在正常情况下对患者进行开发复位具有必须行,但是当患者由于其受伤情况或者自身条件超过了救治条件导致不能进行手术治疗时,此时骨折部位应当给以实行早期锻炼和骨牵引。[3](3)骨折复位要求:由于胫骨平台存在特殊解剖结构,因此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解剖复位时要达到几点要求:恢复胫骨角和恢复胫骨平台宽度。针对以上要求,复位后应当使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用X线的正侧位片了解骨折的对位情况,用内外斜位片掌握骨折塌陷处纠正状况。(4)骨折固定问题:骨折内固定应当将稳定有效作为首要目的,不过分强调坚强的内固定。对于有多大十几块的粉碎性骨折及时用双钢板也难以达到坚强的内固定,如果过分追求坚强的内固定反而会导致骨膜的广泛脱离,延长骨折的治愈时间。因此手术中要尽量较少骨膜的剥离,保护碎骨块和周围组织连续性,以便弥补内固定不足,帮助患者早日康复。这样比仅仅使用内固定来稳定骨折更能满足手术过后的早期更能的锻炼,更具备临床意义。(5)术后早期功能的锻炼:手术过后,关节内骨折进行固定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早期功能的锻炼,我院主张在手术过后的第二天财务股四头肌的长收缩。[4]在手术后的第三和第四天进行CPM的锻炼,不仅可以帮助患者锻炼膝关节早日恢复肌力,还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致残率,让软骨和骨折在早期治疗期间得到休息,以防膝关节粘连。对于粉碎性骨折严重者和交叉韧带出现损伤的患者,在手术过后要用石膏将长腿托外固定到屈曲30度的位置,在第四周至第六周时给予CMP锻炼,通常情况下手术治疗后两到三个月当X线片显示出骨折线出现模糊后才能够负重。3.结果57例患有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患者都给与了随机采访,随访5到25个月,平均15个月。按照患者手术过后膝关节稳定程度、行走的步态、疼痛程度、活动范围和膝关节功能等多方面情况,根据Merchant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综合各项评分,得出效果优秀的有52例,良好的有5例,较差的有6例,优良率为91.2%。4.结论大部分胫骨平台骨质是松质骨,当其受到高能量的创伤或者外力挤压时就容易导致塌陷和骨折,同时还存在多块骨折块,因此在进行手术治疗时难以把握住复位的标准,想要胫骨平台骨折能复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情况,我院得出在对患者进行胫骨平台骨折相应开发治疗时应该遵守如下开放性治疗原则:时刻告诫自己对关节内骨折进行治疗的目的是保证关节活动度、稳定性、轴线准确、关节面平整、没有疼痛,能防止产生创伤性的关节炎。当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处理时应当遵守的开发治疗规定是:(1)对于导致关节难以稳定的骨折处要切开复位并做好内固定手术;(2)最大限度整复关节面时必须采取切开复位的方式来获得;(3)关节软骨出现再生修复的基础是关节碎骨片的解剖复位和稳定内固定;(4)尽管在正常情况下对患者进行开发复位具有必须行,但是当患者由于其受伤情况或者自身条件超过了救治条件导致不能进行手术治疗时,此时骨折部位应当给以实行早期锻炼和骨牵引,用另一说法就是指在常规情况下出现固定矛盾现状时,大多情况下值得推荐的方法是对受伤关节进行早期功能的锻炼,当损伤部位因素得到解决时仍旧能够延迟进行重建手术。手术过后,关节内骨折进行固定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早期功能的锻炼,我院主张在手术过后的第二天财务股四头肌的长收缩。在手术后的第三和第四天进行CPM的锻炼,不仅可以帮助患者锻炼膝关节早日恢复肌力,还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致残率,让软骨和骨折在早期治疗期间得到休息,以防膝关节粘连。对于粉碎性骨折严重者和交叉韧带出现损伤的患者,在手术过后要用石膏将长腿托外固定到屈曲30度的位置,在第四周至第六周时给予CMP锻炼,通常情况下手术治疗后两到三个月当X线片显示出骨折线出现模糊后才能够负重。本组中的57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均得到了满意的效果。参考文献[1]陈方庆.胫骨平台骨折的CT诊断和分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2]仇志学,王磊,韩国栋.双钢板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14例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0(11).[3]冯世舂.36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09).[4]王文,孙俊英.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11(16).

胫骨后侧平台骨折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60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 男36例, 女24例, 年龄26~69 (47.5±21.5) 岁。按照Schatzker进行分型[2]:Ⅰ型15例, Ⅱ型18例, Ⅲ型17例, Ⅳ型10例。所有患者入院时期均表现为膝盖疼痛, 活动明显受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症状上均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切开手术治疗, 采取患者膝盖行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

1.2.2 观察组

采用关节镜辅助治疗, 对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 按照常规方法置入关节镜, 仔细探查关节内结构及软骨面的塌陷程度。对于发生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 应采用等离子刀进行热疗紧锁处理;对于半月板撕裂患者应给予部分切除或全部切除。同时根据骨折的分型给予相应的骨折复位;对于Ⅰ型患者, 在进行骨折复位时, 采用克氏针对关节进行临时固定, 直到复位满意为止。在关节镜的监视下, 采用2~3枚空心螺钉经皮固定。对于Ⅱ型~Ⅳ型患者, 应对其切口, 显露骨折线, 同时在骨折下方2cm处开一骨窗, 采用专用顶棒撬拔冲顶, 在关节镜的监视下, 进行关节复位, 最后采用钢板固定。术后使用抗维生素, 同时将患肢抬高, 将膝关节维持伸直的状态, 对其加压包扎2d后, 解除包扎, 同时进行CPM功能训练。

1.3 疗效标准

随访半年, 按照Rasmussen反射学对复位满意度进行评分, 包括膝内翻、髁宽增加、髁骨塌陷, 每一项为6分。差:<6分;可:6~11分;优良:12~18分。按照Rasmussen评分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包括膝关节活动度、疼痛、行走能力、膝伸直缺失度及稳定, 每一项亦为6分。差:6~9分;可10~19分;优良:20~30分。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组间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30例患者对复位满意度:膝内翻得分为8.56±5.12分, 髁宽增加为8.32±6.48分, 髁骨塌陷为8.57±4.56分。优良9例, 占30%, 可8例, 占26.67%, 差13例, 占43.33%;观察组30例患者对复位满意度:膝内翻得分为11.32±6.23分, 髁宽增加为12.5±7.46分, 髁骨塌陷为13.52±3.67分。优良28例, 占93.33%;可1例, 占3.33%;差1例, 占3.33%。两组患者骨折复位满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P<0.05) 。

对照组30例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膝关节活动度得分为11.32±4.39分, 疼痛为10.36±3.2行走能力为14.45±5.36分, 膝伸直缺失度为12.56±2.69分, 稳定为15.86±4.47分。优良11例, 占36.67%;可8例, 占26.67%;差11例;占36.67%;观察组30例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膝关节活动度得分为20.36±6.23分, 疼痛为22.45±7.25分, 行走能力为25.12±3.46分, 膝伸直缺失度为22.52±3.65分, 稳定为15.86±4.47分。优良25例, 占83.34%, 可4例, 占13.33%, 差1例, 占3.33%。两组膝关节功能恢复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采用关节镜辅助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 手术视野开阔, 能清晰的看到患者半月板及交叉韧带等组织结构的损伤, 同时也可通过关节镜了解到关节复位情况, 有利于及时将关节内的积血清除及处理骨折碎片[3]。另一方面, 关节镜辅助治疗能为骨折复位提供良好条件, 避免形成游离体。能直观形象的观看到关节复位情况, 使关节准确复位, 降低后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关节镜辅助治疗, 具有创伤小, 手术切口小, 剥离骨皮软组织少, 相较于传统切开手术, 不用打开关节囊, 从而降低了感染以及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4]。进行关节镜手术后的患者能够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与传统手术患者相比, 能够尽早出院, 同时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关节镜辅助治疗, 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占83.34%, 对复位满意的优良率为93.33%, 与对照组相比, 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证明, 采用关节镜辅助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 具有创伤小, 骨折愈合快以及复位准确的优点, 同时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帆, 罗晓东, 叶茂, 等.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09 (24) :33-37.

[2]杨成刚.关节镜辅助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J].中华医学杂志, 2012, 92 (31) :2222-2224.

[3]陈红卫, 赵钢生, 张根福, 等.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手术治疗Ⅲ[J].中华骨科杂志, 2011, 31 (3) :224-228.

胫骨后侧平台骨折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30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5~71岁,平均(45.6±8.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0例,坠落伤8例,其他伤2例;后内侧骨折18例,后外侧骨折12例,均为单侧新鲜闭合性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Ⅰ型8例,Ⅱ型6例,Ⅲ型8例,Ⅳ型8例;患者入院时均表现为患膝疼痛,且活动明显受限;术前均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三维重建扫描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骨折类型及骨折移位情况。将3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15例患者采用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作为观察组,15例患者采用传统的胫骨平台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常规置入关节镜,仔细探讨关节内结构,观察骨折块移位及软骨面塌陷等情况,同时观察半月板及韧带是否发生损伤,对于半月板撕裂者在关节镜下给予次全切或部分切除,对于发生前交叉韧带损伤者采用等离子刀热疗紧缩处理[2]。根据骨折分型分别给予相应的复位固定,Ⅰ型骨折:推挤骨块复位,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复位满意后,关节镜监视下采用2~3枚左右空心螺钉经皮固定;其他3种类型骨折,先在拟放置支持钢板侧作一纵形切口,充分显露骨折线,在骨折下下方2 cm处开一长约1.5 cm,宽1.0 cm大小的骨窗[3],采用专用顶棒撬拨冲顶,在关节镜的监视下将塌陷的关节面复位,然后取自体髂骨植入骨缺损区,采用钢板固定。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将患肢抬高,维持膝关节为伸直位,并加压包扎48 h,解除包扎后,进行CPM功能锻炼,每日2次。合并韧带或半月板损伤者采用长腿支具固定,术后10~12周扶拐不负重行走,术后3个月时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完全愈合后可逐渐负重行走。对照组根据患者胫骨平台骨折为后外侧或后内侧分别选择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术后治疗同观察组。

1.3 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随访0.5~1年。(1)按Rasmussen评分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疼痛、行走能力、膝伸直缺失度、膝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每项各6分,共30分。优:≥27分;良:20~26分可:10~19分;差:6~9分。(2)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标准对患者骨折复位满意度进行评分:髁塌陷、髁宽增加、膝内翻或膝外翻,每项各6分,总分为18分。优:18分;良:12~17分;可:6~11分;差:<6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2,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骨折复位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膝关节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6.67%,对照组为6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5,P<0.05)。见表2。

3 讨论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多由于膝关节处于半屈位或屈曲位时在垂直或内外翻应力,股骨髁撞击平台后方引起。随着现代骨科医疗技术的发展及治疗理念的更新,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从过去的坚强内固定转变为生物学固定,即现在对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治疗不仅注重骨折本身的治疗,而且也注意半月板及韧带等组织的保护及其损伤的治疗[4]。胫骨平台后侧骨折主要包括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和后外侧骨折,而且在骨折时常合并半月板及韧带损伤,膝关节功能受到直接的影响。对于其治疗原则为解剖复位关节面,恢复关节稳定性,尽早进行功能锻炼,降低并发症。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难以达到上述要求[5]。而膝关节镜的诞生及应用,则使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治疗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时,手术视野开阔清晰,可直视看到半月板及交叉韧带等组织结构的损伤,也可直观了解到骨折移位情况,利于清除关节内积血及软骨碎片,处理合并损伤[6],而且为骨块复位及固定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预防游离体的形成。同时还能直观了解关节软骨复位情况,降低了后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另外,采用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后侧骨折时,手术切口小,软组织剥离少,也不需要打开关节囊,关节腔未暴露,可减少感染、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7],为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恢复创造良好的生物学环境。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Ohdera等[8]对19例关节镜手术与9例开放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手术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关节镜手术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度及骨折解部复位率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本组研究也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文献报道指出,Schatzker分型Ⅰ~Ⅳ型是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适应证,其中,Ⅲ型骨折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是公认的首选处理方法。对于Ⅴ型骨折则应根据其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9]。目前,多认为骨折移位或塌陷超过5 mm,平台倾斜角度超过5°,合并关节腔内其他结构损伤的不稳定关节内骨折是采用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的指征[10]。本组研究中,笔者均严格筛选手术病例,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的胫骨平台后外侧入路或后内侧入路手术,采用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手术创伤小,患者膝关节功能及骨折复位效果好,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30例累及胫骨平台后侧的胫骨近端骨折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15例患者采用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作为观察组,15例患者采用传统的胫骨平台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随访0.5~1年,按Rasmussen评分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标准对患者骨折复位满意度进行评价,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评价情况。结果 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膝关节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6.67%,对照组为66.6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创伤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复位准确,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复位满意率高。

关键词: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关节镜,骨折复位

参考文献

[1]陈红卫,赵钢生,张根福,等.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3):224-228.

[2]张新潮,徐吉,蔡国平,等.关节镜下钢丝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8例报告[J].中国临床医学,2010,17(5):705-706.

[3]陈滨,郭刚,张晟,等.关节镜辅助下LCP微创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Ⅰ、Ⅱ型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6):401-403.

[4]施海伟,陆爱清,倪春林,等.关节镜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1,37(6):721-722.

[5]袁翀,杨光,刘铁民等.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后内侧入路有限切口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髁劈裂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1):1008-1009.

[6]崔白日,徐世田.关节镜与C型臂监视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78例[J].中国内镜杂志,2006,12(3):316-317.

[7]张文财,于泽来,蔡桦等.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塌陷性骨折[J].山东医药,2006,46(18):44-45.

[8]Ohdera T,Tokunaga M,Hiroshima S,et al.Arthrcecopie maflagement0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comparison with open redyction method[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3,123(9):489-493.

[9]侯筱魁,孙骏.胫骨平台骨折的现代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3):244-245.

胫骨后侧平台骨折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 年龄18 ~ 6岁,平均38岁; 左侧10例,右侧5例; 伤后至就诊时间1 h ~ 10 d,均为闭合性损伤。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9例,坠落伤3例,运动伤3例。骨折类型: 按罗从风等[4]的分型标准均属于后柱骨折: 后内侧髁8例,后外侧髁4例,后髁大部分例。合并胫骨平台髁间隆突骨折3例。合并半月板损伤7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4例,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各2例, 均无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本组15例均行后侧入路切开复位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植骨5例。伤后至手术时间6 h ~ 10 d,平均5. 5 d。患者术前常规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 CT平扫及三维重建、MRI检查。

1. 2治疗方法

1. 2. 1手术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下,患者取俯卧位,患肢大腿根部上气囊止血带。根据骨折块的形态和类型,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后正中、后外侧入路。

入路选择: a) 后内侧入路: 适用于胫骨平台后内侧髁及后髁的大部分骨折,本组应用10例。在膝关节线上5 cm处沿半腱肌肌腱内缘向下做切口,沿膝关节线水平绕向外下侧,再沿小腿后正中线切开约6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 向两侧筋膜下游离皮瓣,注意保护小隐静脉及其伴行的皮神经,钝性分离半腱肌与腓肠肌内侧头间隙,结扎膝关节后方的内侧返支血管,骨膜下剥离比目鱼肌的胫骨平台后髁起点并与腓肠肌内侧头一起牵向外侧,显露胫骨内后髁部分。切开关节囊,用缝线将内侧半月板后角向上牵拉,显露胫骨内后髁的关节面。b) 后正中入路: 适用于胫骨平台后髁中部、 内外后髁均有骨折或合并腘血管损伤、后交叉韧带损伤。本组应用3例。沿股二头肌后缘切开,向下至关节处,顺皮肤横纹沿腓肠肌内侧头向下延伸,呈S型。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注意分离保护小隐静脉及其穿入腘静脉处以及伴行的腓肠神经,然后在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半腱肌、半膜肌与股二头肌及腓总神经之间,显露腘动、静脉和胫神经。钝性分离腘血管神经与腓肠肌内侧头之间的间隙,骨膜下剥离比目鱼肌,显露胫骨后髁骨折面,观察后交叉韧带、髁间隆突和半月板损伤情况。c) 后外侧入路: 适用于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本组应用2例。切口近端起自膝关节平面上4 cm处, 沿股二头肌腱、腓骨小头的内缘作S型切口至膝关节线水平以下约5 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结扎小隐静脉,保护腓肠神经内、外侧支。膝关节稍屈曲,显露并保护好腓总神经并向外牵拉,向内切开并牵开腓肠肌外侧头,切开、剥离并推开部分腘肌腱、比目鱼肌肌腱在胫骨后髁及腓骨头后方起点, 横型切开部分关节囊,显露关节腔,用缝线将外侧半月板后角向上牵拉,即可显露胫骨后外髁的关节面,进一步向下剥离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骨面,剥离范围控制在关节面下5 cm以内,避免损伤内下侧切口腘动脉发出的的胫前动脉,显露胫骨后外侧髁骨折端。

固定方法: 骨折部位显露完全后,观察后交叉韧带、髁间隆突和半月板损伤情况,必要时用螺钉或钢丝固定损伤的交叉韧带、髁间隆突,修补或次全切除损伤的半月板。稍屈曲位,显露膝关节腔,观察骨折移位的情况,复位骨折块,对于塌陷的关节面,可用骨膜剥离器撬拨复位塌陷骨块。取同种异体骨作结构性植骨,复位满意后予以克氏针临时固定,采用胫骨后髁T型锁定钢板固定,注意螺钉进钉方向尽量与骨折线垂直,并且避开软骨面。如有分离移位或劈裂骨折,除用锁定钢板外,还应加用松质骨螺钉或加压螺钉进行固定。固定后X线透视确认钢板及螺钉位置。检查复位、固定满意后,切口内置引流管,缝合关节囊、比目鱼肌止点及皮肤切口。

1. 2. 2术后处理术后放置引流管24 h。术前2 h、术中1 d常规预防感染治疗。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后第2天起鼓励患者进行足、踝关节活动及股四头肌舒缩锻炼。术后1周进行CPM被动膝关节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床边练习膝关节屈伸。术后2周后扶拐行走。术后3个月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骨折愈合后完全负重行走。

2结果

本组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 ~ 16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 ~ 18周,平均12周。 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按Hohl评分标准,优10例,良3例, 可2例,优良率86. 7% 。膝关节活动度为80° ~ 12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骨折畸形愈合、膝关节不稳、骨髓炎、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有轻度高度丢失并膝关节行走后不适1例,术后轻度膝关节活动受限1例。

典型病例: a) 53岁女性患者,摔伤致左胫骨平台后髁骨折,伤后1周在硬膜外麻下行后内侧入路结合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 ~ 3。b) 23岁男性患者,车祸致左胫骨平台后外髁骨折,伤后1周在硬膜外麻下行后外侧入路结合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4 ~ 6。

3讨论

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折解剖复位( 关节面的复位及力线的恢复) 、可靠的内固定、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 要达到有效的治疗,应首先明确受伤机制,仔细阅读膝关节侧位片,行三维CT检查,明确诊断和分型、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及合理的内固定方式,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创造条件。

3. 1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术前检查、诊断和分型由于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骨折线主要位于冠状面上,正位X线片上表现不清,侧位片可显示冠状面的骨折线,但因后内、外侧胫骨平台重叠,不能清晰显示后髁骨折部位、移位情况、塌陷程度,易被漏诊、误诊,所以术前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是必要的。CT平扫、CT三维重建可以明确骨折类型、骨折移位情况、关节面受累及分离程度,也能显示骨折立体图像,获得骨折空间信息,更好地显示复杂的骨折线及骨块的移位情况,有利于对骨折进行更准确的评价和分型。CT及MRI检查均能显示胫骨平台劈裂、塌陷和撕脱,MRI还能显示关节软骨、半月板及交叉韧带、副韧带损伤情况。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的概率较高,条件允许时应行MRI检查。因此,本组患者术前常规行膝关节正侧位片、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必要时行MRI检查。临床上胫骨平台骨折常用的Schatzker和AO/OTA分型均是基于X线正位片的分型,很少考虑矢状位的骨折位置及移位情况,没有准确地描述后髁这一类型的骨折[5,6]。

本组病例参照罗从风等[4]基于CT检查的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理论,把胫骨平台分为内侧柱、外侧柱和后柱骨折,并认为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有利于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外侧柱骨折采用前外侧入路,内侧柱骨折采用改良前正中入路,后侧柱骨折采用后内侧入路,双柱或三柱骨折采用联合入路。本文讨论的后髁骨折属于后柱骨折。 三柱分型理论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有较大的指导作用。本组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充分了解骨折的形态结构,确定存在后柱骨折。

3. 2胫骨后髁骨折后侧手术入路优缺点优良的手术入路应该是对组织损伤少、骨折端显露充分、便于对骨折进行复位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传统手术入路有膝前内、前外、前正中三种。膝前正中纵切口适合于胫骨平台内、外侧髁双髁骨折的病例,可向两侧分离,实现双侧胫骨平台内外侧髁骨折的显露、复位及固定。对于后髁骨折,该入路虽然能进行较好的显露,但只能从前向后用螺钉固定骨折,不能用钢板固定骨折,而且创伤大,需要凿开髌韧带,皮瓣游离范围大,存在切口周围皮肤坏死及感染的风险。前内侧入路大多用于对胫骨平台内髁骨折的显露和固定,如要显露后髁骨折,向后侧剥离范围较大,容易损伤内侧副韧带。前外侧入路适于胫骨平台外髁骨折的显露和治疗,但由于腓骨小头或腓总神经的阻挡,无法充分显露后髁骨折,造成暴露和操作困难。本文讨论的后髁骨折,由于其骨折线位置偏后,关节间隙小,半月板及前后交叉韧带的阻挡,采用传统的前内、正中、前外侧入路治疗,均存在显示不清的问题,为手术复位和内固定带来困难,从上述入路只能从前路进行内固定治疗, 效果不如后路手术。

本组平台后髁骨折均采用后侧手术入路: 首选用后内侧入路治疗后内髁、后髁骨折,该入路周围结构较松弛,切口两侧腓肠肌内侧头和半腱肌腱可牵拉范围大,无重要结构,可较好的显露,适用于后髁中、内侧大部分骨折的治疗。后正中入路适用于较大范围的显露后髁骨折,对于较大范围的干骺端劈裂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或后交叉韧带损伤的病例,可同时对后侧的内外髁实施复位和固定。后外侧入路只适于后外侧髁骨折。后外侧入路因腓骨小头的存在,胫骨后外髁位置深在,手术空间较小。腓总神经、腘血管向下方发出的腓血管及胫后动脉向前外侧发出胫前动脉等较重要结构的存在,使术野显露范围受限,显露范围应控制在腓骨小头下方5 cm范围内。总之,胫骨后髁骨折入路选择因后内侧入路损伤小、显露好,应首选后内侧入路,其次选择后正中、后外侧入路。

后侧入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其优点有: 可较充分地暴露胫骨平台后内、外髁,稍屈膝位可对关节面、关节腔、骨折端进行较好显露,实现对关节面及干骺端的骨折进行直视下解剖复位,且可以探查、处理半月板后角损伤及后交叉韧带止点的撕脱性骨折,重建后交叉韧带,如有腘动静脉及胫神经的损伤,可以同时处理,是一种适合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入路。其次,后侧入路可在后侧放置支撑钢板进行有效的内固定,提供了良好的操作空间,为术后早期不负重的关节功能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后路手术主要的缺点是: 其一,后正中入路就在膝后主要血管神经的周围,术中可能损伤这些结构。后外侧切口由于腓骨小头的存在,并有后外侧腓总神经、偏下方的腓动脉、 偏内侧的胫前动脉等重要的血管,位置深在,显露较困难,显露范围较小,如果需要用钢板,长度不超过5 cm。如钢板较长,显露范围过大,可能致血管、神经损伤。其二,后期行取钢板手术时,因皮肤及皮下组织较多的瘢痕组织,并可能与后侧重要的神经、血管黏连,造成后期取钢板手术困难,可能导致较多的渗血、积血,引起术后血肿,也可能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3. 3胫骨后髁骨折手术指证、复位、内固定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移位主要包括骨折的塌陷、分离或劈裂移位,骨折塌陷小于3 mm或移位小于5 mm者,行石膏托固定保守治疗。 手术指证: 胫骨平台塌陷大于3 mm,移位大于5 mm,干骺端劈裂的不稳定性骨折,平台倾斜大于5°,具备这三种情况之一者需手术治疗,与万连平等[7]认为的手术指证相似。胫骨平台骨折的复位首先要求骨折的对线,胫骨平台冠状面与地面平行,矢状面略向后倾3°,并保持下肢力线Q角在6° 左右; 其次骨折的对位,应力求关节面的解剖复位,至少关节面塌陷小于3 mm或移位小于5 mm。

前方或侧方入路,内固定( 钢板或螺钉) 往往只能从前方或侧方固定骨折,由前向后以拉力螺钉固定后侧骨折块并维持关节面的平整,骨折块的稳定性主要来自于拉力螺钉提供的骨折块间的压力,螺钉对后侧骨块的支撑力和把持力均不如螺钉结合钢板,不能实现对后髁骨折块的垂直加压。膝关节屈曲时胫骨后侧平台承受的挤压及剪切应力大,无法对抗膝关节屈曲时对后髁骨折的挤压力及剪切力,易出现骨块的再移位和平台高度的丢失、骨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术后需加用外固定,影响术后早期功能活动。

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在胫骨平台后侧应用支撑螺钉、锁定钢板固定,锁定钢板让螺钉、钢板、骨折远近端连为一体,提供胫骨后髁骨折端稳定的支撑。把骨折块与螺钉固定在一起,可有效对抗膝屈曲时股骨后髁对胫骨平台的挤压,角稳定性好,抗挤压及剪切力更强,其力学稳定效果更好,更符合内固定的生物力学。

如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存在塌陷移位,撬拨复位后,用3 ~ 4枚螺钉支撑塌陷骨折块,并与锁定钢板固定在一起,可以有效支撑起塌陷的关节面。对于胫骨平台后髁的劈裂或分离移位,我们也用支撑螺钉、锁定钢板固定。如单纯用锁定螺钉,其对骨折端的分离移位加压、复位作用力较弱,分离移位复位效果及固定效果均不佳。我们在胫骨平台水平面下3 ~ 4枚螺钉中,先旋入2枚松质骨螺钉或用加压螺钉,可对分离移位进行加压、复位,再旋入另1 ~ 2枚锁定螺钉,就可以达到较好的复位及固定。本组5例患者单纯选用胫骨平台后髁“T”型锁定钢板,10例合并较大的分离移位或劈裂骨折,除应用“T”型锁定钢板外,加用松质骨螺钉5例,另外5例加用加压螺钉加强复位固定,复位平台骨折的分离移位。 邹海兵等[8]认为采取后侧入路拉力螺钉结合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3. 4胫骨后髁骨折后侧入路治疗的注意事项采用后侧入路要注意以下几点: a) 俯卧位时膝关节略屈曲,肌肉松弛,有利于显露、扩大术野。后髁骨折合并前内或前外侧髁骨折应取漂浮体位,前后联合切口显露骨折进行手术治疗。b) 膝关节后方过关节的切口采用“S”或“L”型切口,术中操作要仔细,从正确的肌间隙进入,保持术野清晰,不能损伤腘血管及其主要分支及重要的神经。后外侧入路因腓骨小头、腓总神经的存在,胫前血管在此切口从腘动、静脉发出,影响显露, 注意保护上述结构,如有必要可行腓骨小头部分切除术,但要注意对股二头肌腱止点进行保护。c) 复位骨折先取屈膝位,牵开后交叉韧带及半月板,显露关节腔及骨折面,并注意关节外骨折块的复位,复位后要保持膝关节伸直位或过伸位,进行X线正侧位透视检查,对膝关节力线进行评估,勿出现膝内或外翻畸形。对伴有关节面压缩塌陷者,复位后可能形成骨缺损,应给予植骨,维持关节面的( 下转第805页)高度和平整。d) 内固定的螺钉近关节面处要术中透视,避免损伤关节面及进入关节腔,钉头不要突出前侧皮质,否则可能出现膝关节前侧皮肤疼痛或破损,钉尾也不要残留太长, 因该处有腘血管。e) 术中在骨折复位、固定完毕后,要修复后方关节囊,作膝关节侧方应力试验、抽屉试验等,判断有无合并内外侧副韧带、交叉韧带的损伤,避免出现遗漏。如发现有半月板、交叉韧带、侧副韧带等辅助结构的损伤则应当一期修复或二期修复。f) 术后2 d就可以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如术后关节面没有碎骨片,术后1周开始利用CPM机进行下肢被动运动; 如有碎骨片,延迟至术后2周后进行。早期膝关节被动锻炼增加关节软骨的营养代谢,刺激骨髓间质细胞分化成关节软骨细胞,有利于关节软骨及周围组织的愈合,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避免骨质疏松,避免后期膝关节挛缩。术后2周后可开始不负重的扶拐行走,骨折愈合良好后进行负重行走。 g) 二期手术行钢板取出术,可能因切口周围血管神经黏连致血管神经损伤的风险增大,术后关节腔积血多可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我们的体会是: 在止血带下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中要注意对主要血管、神经的保护,在切口关闭之前松开止血带,进行充分的止血处理,注意引流。术毕当天局部切口周围进行冷敷,可有效地减少出血及局部肿胀等反应。本组有1例取内固定术后未进行上述处理,术后出现血肿及肿胀,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差。

摘要:目的 探讨后侧入路结合T型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采用后侧入路结合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2±1.2)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2±3.6)周。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按Hohl评分标准,优10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6.7%。结论 后侧入路结合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显露充分,复位满意,内固定可靠,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一种优良术式。

关键词:后侧入路,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内固定术

参考文献

[1]Chang SM,Zheng HP,Li HF,et al.Treatment of isolated posterior coronal fracture of the lateral tibial plateau through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for direct exposure and buttress plate fixation[J].Arch Orthop Tmama Surg,2009,129(7):955-962.

[2]孙辉,罗从风.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处理[J].上海医学,2007,30(8):635-637.

[3]夏江,饶志涛,俞光荣.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诊断及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12):1055.

[4]罗从风,胡承方,高洪,等.基于CT的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1(3):201-205.

[5]Maripuri SN,Rao P,Manoj-Thomas A,et al.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s fo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how reliable are they[J].Injury,2008,39(10):1216-1221.

[6]Charalambous CP,Tryfonidis M,Alvi F,et al.Interand intra-observer variation of the Schatzker and AO/OTA classifications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and a proposal of a new classification system[J].Ann R Coil Surg Engl,2007,89(4):400-404.

[7]万连平,张施龙,张鹏.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186例[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2:809.

胫骨后侧平台骨折 第9篇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后柱骨折,改良倒“L”入路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极具挑战性。近年来,随着罗从风等[1]提出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理论逐渐被业内认同。采用膝关节后方倒“L”形入路直接显露及支撑固定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技术逐渐普及,使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明显提高。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对于处理胫骨平台后柱内侧的骨折,倒“L”形切口十分理想,但对于复杂后柱骨折,尤其后柱内外侧均有骨折块需要分别用支撑钢板固定时,使用该入路操作较困难。因此,我们在治疗这类复杂后柱骨折时对倒“L”形入路进行了改良,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笔者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后柱内外侧的胫骨平台骨折7例,均采用改良后侧倒“L”形入路,其中4例因属双柱骨折加用前侧联合入路, 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组7例,均为男性; 年龄23 ~ 62岁,平均40. 6岁; 受伤至手术时间3 ~ 15 d,平均7. 4 d。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不伴有神经血管损伤及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所有病例术前均行三维CT重建。依据三柱分型: 双柱骨折4例,后柱骨折3例。7例病例均有后柱外侧骨折需要复位后单独用支撑钢板固定。

1. 2手术方法a) 3例不伴有前侧骨折者麻醉后取俯卧位,手术开始时与后内侧倒“L”形入路相同: 即首先屈伸膝关节以确定膝关节后方间隙并标记,然后在腘窝区做长约15 cm的倒“L”形切口,切口的横行部分位于膝后皮肤皱褶,然后沿腓肠肌内侧头弯向远端呈倒“L”形。沿皮肤切口切开腘筋膜,将筋膜皮瓣向远端翻转,将腓肠肌内侧头向外侧牵开, 并将腘肌及比目鱼肌从平台后方钝性分离,纵向切开关节囊,向外侧行骨膜下剥离。手术至此时开始改良: 于同一切口内另开一窗,即于股二头肌与腓肠肌外侧头之间进入,小心保护腓总神经,钝性分离比目鱼肌起点,纵向切开关节囊并向内侧行骨膜下剥离,将两窗于腘窝血管神经深面贯通。 可分别于两窗直视下行后柱内侧及外侧骨折复位及分别放置支撑钢板。b) 双柱骨折4例。外侧柱加后柱骨折3例,内侧柱加后柱骨折1例。取漂浮体位,首先用上述的改良倒 “L”形入路完成后侧入路的复位及克氏针临时固定。再翻转体位,取前外侧或前内侧入路完成外侧柱或内侧柱的复位及固定,塌陷处填充植骨,前侧内固定完成后再翻转回俯卧位, 用支撑钢板分别固定后柱内侧及外侧骨块( 见图1 ~ 3) 。

2结果

本组均获12 ~ 20个月随访,平均15. 3个月。骨折均在4个月内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71 ~ 93分, 平均( 81. 4 ± 7. 2) 分,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 120. 1 ± 1. 3) °。 所有骨折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情况。术后即刻与12个月TPA、PA度数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HSS评分优4例,良2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85. 7% 。

3讨论

胫骨平台是下肢主要负重关节即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骨折手术治疗的原则为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重建关节面的平整及下肢力线,早期功能锻炼恢复膝关节功能,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以往因三维CT尚未普及, 指导临床治疗的分型为基于X线片的Schatzker分型。该分型对后柱骨折的认识不足,进而影响骨折术式的选择。近年来,随着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理论逐渐被大家所认同: 即取胫骨平台俯视图,以胫骨棘连线中点为中心,分别与胫骨结节、胫骨平台内侧棘、腓骨头前缘连线,将平台平面分成3部分,即内侧柱、外侧柱、后柱。该分型首次从三维空间结构去整体的认识平台骨折,突出了后柱在诊断及治疗中的重要性。本组7例患者术前进行详细的CT扫描,采用“三柱理论”进行分型,单纯后柱骨折3例,双柱骨折4例,发现术中所见与术前分型均一致。目前国内外学者均认为应采用单独的后侧切口处理累及后柱的骨折[2,3,4,5]。目前采用后内侧倒“L”形入路复位固定后柱骨折已成为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标准入路[6]。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采用倒“L”形入路对显露及操作后柱外侧的骨折块不是很理想,尤其是需要单独在后柱外侧放置钢板时操作空间狭小,于是我们经过摸索, 发现采用改良的倒“L”形入路对于需要单独复位固定后柱外侧骨块的病例效果理想。尤其是将内外侧两窗贯通后,腘窝血管神经被游离牵开远离胫骨平台后柱骨面,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且方便放置钢板,使得复位及固定的操作难度均明显降低。该入路的优点是两个窗均在同一个切口内完成,无需于后外侧新开辅助切口。术中需注意保护腓总神经。

改良后侧倒“L”形入路可治疗复杂的累及后柱内外侧的胫骨平台骨折,尤其适用于后柱外侧有骨折块需要单独用支撑钢板固定者。

参考文献

[1]罗从风,胡承方,高洪,等.基于CT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J].中华创伤骨折杂志,2009,11(3):201-205.

[2]李舰,蒋林,周忠,邓必权.双侧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同一机构6年17例随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13):2458-2462.

[3]Barei DP,O'Mara TJ,Taitsman LA,et al.Frequency and fracturemorphology of the posteromedial fragment in bicondylar tibial plateaufracture patterns[J].J Orthop Trauma,2008,2(3):176-182.

[4]王永宏,戴守达,董小雄,等.双钢板支撑治疗SchatzkerⅤ及Ⅵ型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2):157-158.

[5]顾龙殿,何家文,吴良浩,等.双侧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3):185-187.

双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 双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中图分类号] R68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221-02

由于高能量创伤,特别是交通事故不断增加,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逐渐增多。胫骨平台骨折大多波及负重关节面,造成胫骨平台粉碎性塌陷,甚至累及干骺端及胫骨骨干,严重者可合并半月板、膝关节韧带及血管、神经损伤。对于该类损伤的治疗,特别是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处理,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达到关节面解剖复位,恢复膝关节力线及正常功能[1] 。因此,正确选择内固定方式对于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降低病残率有重要意义。2007年2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双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78例,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8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男56例,女22例;年龄25~62岁,平均(43.5±4.6)岁;交通事故伤48例,高空坠落伤30例;左膝关节损伤34例,右膝关节损伤44例。骨折分型为SchatzkerⅥ~Ⅵ型[2],其中伴内侧副韧带损伤29例,外侧副韧带损伤3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17例,后交叉韧带损伤22例,排除血管损伤及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

1.2?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行CT检查了解关节面骨折情况。根据术前骨折类型、术前影像资料确定锁定钢板放置的位置及数量。麻醉方式采用腰麻或腰硬联合麻醉。常规于大腿根部上气囊止血带止血,手术入路采用膝前内侧及前外侧切口,在筋膜下向两侧剥离皮瓣,外侧切口内将胫骨前肌前侧的止点进行锐性剥离,注意保护好腓总神经,行骨膜外剥离,尽量避免游离骨块,遇胫骨前肌与骨折块连接有连接者,尽量少进行分离。拉开显露平台骨折的前部塌陷情况,切开破裂的半月板,使用顶棍撬拔对关节面复位,关节面对合平整后,保留有软骨面的骨折块,然后将拉开的大骨折块进行复位,将合适胫骨近端锁定钢板贴附在胫骨内侧,点状复位钳、克氏针临时固定后,行X光透视下复位,骨折满意后,于胫骨内、外侧分别放置解剖钢板固定。有明显骨折缺损的患者可取髂骨进行充填,防止术后关节面再次塌陷;有韧带损伤的患者,可复位后导入钢丝牵拉固定,同时注意修复侧副韧带。术后放置引流管,缝合伤口后适当压力加压包扎。

术后应用长腿石膏托外固定膝关节屈曲30°位,持续4~6周,拆除石膏后在非负重状态下进行功能锻炼。术后24~48 h拔除引流管,术后3 d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张功能锻炼及CPM功能锻炼。术后4周非负重状态下扶拐行走,术后10~12周部分负重行走,12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负重行走,训练步态,恢复行走功能。随访10~16个月,应用HSS评分系统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比较不同时间点(术后3周、3个月、16个月)患者胫骨平台内翻角(TPA)、胫骨平台后倾角(PA)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总体情况

78例患者中,手术时间50~120 min,平均(73.5±24.6)min;出血量130~440 mL,平均(245.0±45.8)mL;术后无骨髓炎及人工骨反应性渗出;5例患者术前膝关节处皮肤有挫伤,术后2周部分皮肤发生坏死,经手术切除坏死组织,术后完全愈合。随访10~16个月,所有患者均为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3~28周,平均(17.5±5.2)周,术后负重时间为15~23周,平均(17.4±5.5)周,术后1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为75~98分,平均(85.5±4.4)分。

2.2?术后随访不同时间点TPA及PA度数比较

术后随访不同时间点TPA、PA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优缺点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Ⅵ型)与AO分型中C2或C3型骨折相对应,骨折机制复杂,极不稳定,骨折块和关节面解剖复位比较困难,骨折后极易发生复位丢失或者关节面塌陷。而且往往因其受伤原因多为高能量直接创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较严重,常伴有半月板、韧带或血管、神经等膝关节周围结构的破坏,组织粘连严重,容易影响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有学者经皮复位内固定技术具有创伤小、感染发生率低等优点,但是适应证有限,仅适用于骨折块发生塌陷较轻的SchatzkerⅠ~Ⅲ型平台骨折,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应用范围较小[3]。近年来经皮放置钢板内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逐渐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外科治疗,SchatzkerⅤ、Ⅵ胫骨平台骨折,通常选择单纯外侧解剖钢板或内侧加用螺丝钉内固定,欠牢固,易发生松动,且不能早期康复锻炼行双钢板固定能提高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抗载荷、抗扭转及抗剪切性能[4],为膝关节早期活动提供支持,同时可对骨折端及植骨气道支撑作用,防止骨折复位后再移位,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3.2?手术注意事项

为确保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成功,临床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同其他骨折部位的治疗一样,胫骨平台骨折其微创治疗理念已经逐渐被临床医生所接受,采用双钢板固定易导致切口感染甚至皮瓣坏死,为尽可能降低切口感染及皮瓣坏死,受伤早期一般予以骨牵引制动、脱水消肿、患肢抬高,待全身症状改善后,再择期进行手术固定[5]。(2)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多为三维骨折,术前应研究骨折线的走向,术中必要时可在X线机喜爱透视,保证解剖复位,使关节面修复透明软骨修复。(3)对于有关节面塌陷的,可在关节面下1 cm处插入骨刀撬拔塌陷关节面,尽量恢复关节面平整,必要时可采用松质骨植骨处理,同时注意所用钢板形状需与干垢端相适应,近端用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可达到牢固固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評定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25-126.

[2] 白建忠,郁凯乐,俞思勤,等.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级与治疗方法选择[J].临床骨科杂志,2009,6(4):322-323.

[3] Jorge LO,Amel T. Current concepts in volar fixed-angle fixation of an 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2010,445(9):58-67.

[4] 刘瑶,茹江英,顾永强.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复杂性膝关节周围骨折的近期疗效[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7(11):1015-1020.

[5] Rohit A,Martin L,Alfred H,et al.Complications following internal fixation of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 with a palmar locking-plate[J].J Orthop Trauma,2010,16(5):316-322.

上一篇:青花瓷纹饰下一篇:综合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