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们的时代

2024-06-08

新时代我们的时代(精选12篇)

新时代我们的时代 第1篇

依照惯例,《尚舞》对过去一个赛季的赛场精英们进行了评选,谁是大家心中的最佳组合,谁是大家心中的最具气质女选手,谁是大家心中的最具个性裁判……在经过对数千份调查问卷的仔细统计核定后,《尚舞》来为您一一揭晓。

最佳组合奖

候选:沈宏/梁瑜洁、杨超/谭轶凌、石磊/张白羽、范文博/陈世瑶、吴稚安/雷莹、党奇/孙雅洁、周吉天/魏丽颖、王为/陈金、邵克强/杨娜、侯寅山/田甜、侯垚/庄婷

提名:石磊/张白羽、杨超/谭轶凌、侯垚/庄婷、邵克强/杨娜、沈宏/梁瑜洁

获奖:杨超/谭轶凌

颁奖辞:精湛的舞蹈技艺是他们成长为超级明星的基础,尽管在舞池中力压群雄,但他们仍努力不懈,2010年,他们百尺杆头更进一步,站在了荣誉之巅!

回放:广州亚运会,面对日韩选手的来势汹汹,他们甘愿舍弃强项华尔兹、狐步的比赛,在11月13日举办的亚运会体育舞蹈快步舞单项决赛中成功截击了日本王牌组合石原正幸/久保斐美,斩获中国队夺金压力最大的一块金牌,次日,他们压轴再战,轻松夺得标准5项舞金牌,帮助中国队实现了“十块金牌”的大满贯。

最亮黑马奖

候选:吴稚安/雷莹、赵鹏/汪淇、王寅/周望望、于珑琦/平甜甜、王仁政/宋雨霖、阎棒棒/魏诗瑶、古堃玄/李嘉琪、蔡杰/刘畅、邱禹铭/徐菀、孙看/朱思莹、李帅/付丽

提名:李帅/付丽、吴稚安/雷莹、阎棒棒/魏诗瑶、古堃玄/李嘉琪、王仁政/宋雨霖

获奖:吴稚安/雷莹

颁奖辞:当外界质疑他们拆挡重组是一个错误时,他们用耀眼的成绩给自己正名,从全国赛到洲际赛,从专业赛到综合运动会,他们如脱缰野马般在舞池中驰骋,“一黑到底”,星光熠熠。

回放:作为广州亚运会中国体育舞蹈代表团合作时间最短、年龄最小的组合,他们用实力折服观众和裁判,一曲浪漫的狐步音乐响起,他们从容上场、翩然放步、优雅谢礼。礼毕,狐步金牌纳入囊中!国歌响起的刹那,亲吻着胸前代表着国家荣誉的金牌,所有人都知道——2010赛季的黑马诞生了!

最佳新人奖

候选:闫棒棒/魏诗瑶、吴稚安/雷莹、古堃玄/李嘉琪、李帅/付丽、孙看/朱思莹、陈帅/孙萌、徐君伟/张怡、黄鹏/张馨月、谢芳羊/朱静、高阳/廖霭盈、施德海/林佳铭

提名:李帅/付丽、高阳/廖霭盈、古堃玄/李嘉琪、陈帅/孙萌、黄俊杰/彭莹璐

获奖:古堃玄/李嘉琪

颁奖辞:当拆挡成为2010赛季的流行词汇时,他们追逐潮流;当众多新组合成绩止步不前时,他们才显得与众不同——从青年组到业余组,一步一个台阶,最后扎根于业余组决赛圈。

回放:七月,入选国青队;八月,IDSF国际公开赛决赛;十二月,全国锦标赛半决赛,中国体育舞蹈公开系列赛总决赛决赛……毫无疑问,这对年轻的新组合正处于舞蹈成绩的上升期,在众多国际赛中,外籍裁判对他们的朝气与活力更是青睐有佳,尽管被人诟病模仿痕迹太浓,但众多优异的成绩足以证明他们的潜力无限。

最具人气男选手

候选:邵克强、张劲、周吉天、党奇、沈宏、杨超、王为、石、吴稚安、邱事铭、赵鹏、陈龙王寅、侯寅山

提名:邵克强、阎棒棒、张劲、党奇、周吉天

获奖:邵克强

颁奖辞:长久的磨砺后,他迎来了2010赛季的辉煌。从三足鼎立到两强相争,现在的职业组,他一枝独秀。

回放:失去PK看点的职业组拉丁舞,他独特的造型与招牌式的动作成为最炫目的亮点——凌空一字马、一柱擎天……每当这些造型出现时,舞池上空掌声如雷。

最具人气女选手

候选:罗文清、杨娜白羽、梁瑜洁、魏丽颖、孙雅洁、王晶、张安琪、陈世瑶、庄婷

提名:杨娜、张白羽、陈世瑶、梁瑜洁、罗文清

获奖:杨娜

颁奖辞:她是舞池中少见的百变女郎,炫目的服装和高超的舞艺为她赢得了无数的粉丝。在许多年轻舞者心中,她是最值得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回放:中秋之夜,中国体育舞蹈公开系列赛(北京站),她很潮流地穿上了一件毛茸茸的舞裙,仿佛韩剧《我的女友是九尾狐》中月圆之夜降临的狐仙。霎时,年轻的粉丝们疯狂了,能够结合潮流元素的舞者,就是自然而然的人气之王。

最佳风度组合

候选:邵克强/杨娜、张劲/罗文清、吴稚安/雷莹、范文博/陈世瑶、杨威/王晶、沈宏/梁瑜洁、杨超/谭轶凌、侯垚/庄婷、王为/陈金、石磊/张白羽

提名:沈宏/梁瑜洁、吴稚安/雷莹、张劲/罗文清、杨超/谭轶凌

获奖:沈宏/梁瑜洁

颁奖辞:身负重任时,他们从容应对;力压群英时,他们翩然有礼。顶着千金光环的他们,更显一派大家风范。

回放:亚运“千金”新闻发布会上,看到日本对手石原正幸/久保斐美因无人问津而神色黯淡,他们盛情邀请其合影。从古至今,能尊重对手,才能显示出大将之风。

最具风度男选手

候选:邵克强、张劲、沈宏、吴稚安、杨超、周吉天、党奇、范文博、王为

提名:沈宏、杨超、周吉天、范文博

获奖:沈宏

颁奖辞:他是国内最知名的男舞者之一,他的舞蹈平稳从容,他的性格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与人交,进退有度;与人言,温婉合适。在舞池内外,始终不变的浅浅微笑是他的金字招牌。

回放:11月13日,在赛场外面对记者的狂轰乱炸,沈宏从始至终彬彬有礼,即便“三急”强势来袭,沈宏亦面色从容地告诉围堵的记者:“对不起,我先去趟洗手间,一会儿再聊好吗?”片刻之后,他应约而来,再次陷入记者的舌战之中。

最具气质女选手

候:选谭轶凌、雷莹、杨娜、罗文清、魏丽颖、周望望、徐菀、张白羽

提名:魏丽颖、谭轶凌、雷莹、周望望

获奖:潭轶凌

颁奖辞:恬淡如菊的笑容,配以她优雅的举止,迎面而来的是一股高贵典雅的气息。

回放:无论是中国体育舞蹈公开系列赛,还是众星云集的亚运会,赛场外的她从来都是少言寡语的淑女,只有欢乐的音乐响起时,她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以高雅贵气的宫廷舞蹈展示气质美女的风采。

最佳妆容选手

候选:谭轶凌、庄婷、魏丽颖、雷莹、平甜甜张白羽、徐菀、谭维娜、王晶、周望望

提名:庄婷、张白羽、魏丽颖、平甜甜、徐菀

获奖:魏丽颖

颁奖辞:“甜美”是观众对她的第一印象,当她褪去了“娇滴滴”的清纯形象后,优雅而富有知性的模样总令人惊艳,用“浓妆淡抹两相宜”形容她恰如其分。

回放:浓妆肆虐的体育舞蹈赛场,她的淡妆总能给观众一股久违的清新感。配以素色的舞裙,在优雅的舞步中,她的魅力如暗香般弥漫。

最佳服饰选手

候选:魏丽颖、庄婷、杨思、陈金、谭轶凌、问楼梓、 石磊、周吉天、侯连入陈帅、平甜甜

提名:庄婷、陈帅、谭轶凌、成金

获奖:陈帅

颁奖辞:服饰从来都是女选手最得意的事,但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服饰无论年龄,不论男女,2010赛季,他就是个性服饰的答案!

回放:第二十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沉寂半年的陈帅身着白色光感衬衫和黑色马甲,异常抢眼,加上海盗帽就是“加勒比海盗”,堪称吸睛指数最高的一位。

最具风度男裁判

候选:夏宗基、张晓东、王力强、许文马骏、李建安、沈毅、李跃辉、段刚

提名:李建安、李跃辉、沈毅、王力强

获奖:沈毅

颁奖辞:生于苏杭,长于江南的他,与生俱来有一种江南的气息。多年的舞蹈生涯让他更具儒雅的气质,自内而外渗透着一种内敛的气质与风度。

最具气质女裁判

候选:张茹、徐秀华、黄蕊、张卓妮、卫小英、李小芬、车遥、孙荣、徐李芳、牛佳

提名:黄蕊、车遥、卫小英、徐秀华

获奖:车遥

颁奖辞:青春靓丽的面容,干净利落的处事风格,她是职业选手出身的裁判,多年的舞蹈锻炼让她原本靓丽的面容透出勃勃生机,爽直的性格和良好的形象使她成为赛场内外最受关注的女裁判。

最具个性裁判

候选:许文飙、张茹、马骏、李世国、温亮富、王力强、钱之炜、黄蕊

提名:温亮富、许文飙、王力强、张茹

获奖:许文飙

颁奖辞:和影视圈的张纪中一样,大胡子就是他的标志。个性的外形让人认识他,坚持自己对舞蹈理解的他总能打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分数,令人记忆深刻。

最具亲和力裁判

候选:张清澍、牛佳、夏宗基、李建安、任荣生、沈毅、邓红妮、王力强

提名:牛佳、张清澍、李建安、任荣生

获奖:牛佳

颁奖辞:与人交谈时的满脸笑意,举手投足间流露着浓郁的学生气,她像一个邻家女孩般亲切可人。面对笑容可掬的她,总会有选手疑问:她,是裁判吗?

最具人气裁判

修选:马骏、黄蕊、李世国、徐立伟、黎明、许文飙、张晓东、杨凯、张清澍、沈毅、王力强

提名:李世国、马骏、徐立伟

获奖:马骏

颁奖辞:十年前,他是最著名的选手,十年后,他教出了许多著名的选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的他早已声名远播,学生遍布天下。带领中国体育舞蹈代表团夺得拉丁舞的五块金牌,他的人气空前高涨,一时无二。

最具影响力品牌

候选:中顺洁柔、瑞安、贝蒂

提名:中顺洁柔、瑞安

获奖:中顺洁柔

颁奖辞:对中国体育舞蹈而言,它是最忠实的朋友,对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而言,它是最可靠的盟友。从单一的比赛到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再到广州亚运会,随着中国体育舞蹈的蓬勃发展,它也名扬天下,哪里有体育舞蹈,哪里就有它的身影。

最佳舞蹈用品

候选:贝蒂、杰富、艾美、Joy dance、芙劳瑞、Super dance

提名:贝蒂、杰富、艾美

获奖:贝蒂

颁奖辞:从服装到舞鞋,从鞋垫到背袋……从一个细节到另—个细节,这个品牌为舞者考虑了舞蹈中的方方面面,推出了数以千计的产品。它一直秉承着物美价廉的营销理念,并在2010年成功跻身国际优秀舞蹈用品的行列。

最具开拓精神专业学校

候选:大连国际舞蹈学校、上海上影演艺学校、武汉市体育舞蹈学校、秦皇岛体育舞蹈专科学校、广艺深圳马骏体育舞蹈学校

提名:大连国际舞蹈学校、上海上影演艺学校、武汉市体育舞蹈学校

获奖:大连国际舞蹈学校

颁奖辞:一场地震摧毁了许多梦想,但经过两年的努力,这个学校让分校再次崛起在人才济济的天府之国。有精神的学校,生命力之强令人惊叹。

最具活力高等院校

候选: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

提名:广州体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

获奖:北京舞蹈学院

新时代我们的时代 第2篇

星期六,我去了一家共享书店。这里的书可真多呀!有故事类、小说类、历史类等许多种类的书。在那里,无论大人,小孩还是老人,每个人都在认真地阅读。我轻轻地走了进去,生怕打扰到其他人。我挑了一本法国作家凡尔纳写的《80天环游地球》看了起来。我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越看越入迷。这本书讲述了英国人福格先生他和朋友打赌80天可不可以环游地球一周回到伦敦。于是这位先生就和他的一位佣人出发,最后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成功了。

在这家共享书店中,人们也可以办一张借书卡,把书借回家看。当我看完这本书准备放好时,我看到一位阿姨用借书卡借了一本书回家。我也很想借书回去,便立即跟妈妈说:“妈妈,我也想要借书回家看嘛!”妈妈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多看课外书可以丰富知识,当然可以了。但记得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还回来哦。”我忙点了点头说:“嗯,我一定会的。”然后,妈妈给我办了一张借书卡,我高兴的借了一本书便和妈妈回家了。到共享书店借书,为我们省去了买书的时间,还帮我们节约了买书的成本,很方便。

不仅仅是共享书店,在这个新共享时代里,还有共享单车也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捷。

记得有一次,我和大表姐出去玩,走到半路,我们两个都累得气喘吁吁,这时正好看见路边停着几辆共享单车,于是大表姐说:“要不我们骑共享单车去吧,那样会轻松一些。”我一听到可以轻松一些,便高兴地说:“太好了,终于可以轻松一点了!”表姐教我用手机下载了一个共享单车的APP,对着车上的二维码扫了扫,共享单车的锁就开了。我和大表姐就各自骑一辆车出发了,不一会儿就到了。我不禁高兴地说:“有共享单车可真方便呀!”

时代选择我们而非我们选择时代 第3篇

对于80后而言,2007年是一个伤心的年份,因为自那年开始,80后再无少年人。这个庞大的、自始至终都被父辈(其实相当一部分连父辈都不够格)拿着放大镜逼视的群体终于全数踏入社会。在他们还是少年人时,前辈们觉得他们每一个人都像是随时准备爆炸的鱼雷、危险分子,无法做出什么承诺也担负不起匡扶天下的重任。爸爸和爷爷们摆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态,年复一年的怀疑和叹息,不知不觉中,曾经沉默的、没有话语权的80后崛起了。其实用崛起这个词有点过分,70后还是社会中坚阶层、精英分子,估计80后抢夺话语权的重任还要再隐忍几年,要相信这份隐忍是有价值的。

80后这一代人长大了,也长变了,很难说踏上社会竞技场的80后人身上跟曾经看他们极其不顺眼的70后有更大的区别。成熟是一个技术活,当你看到十几岁时阳光灿烂的初恋现在已经是一个腰带扎到肋骨、皮鞋擦得锃亮、拍照双手后背右脚外八、油头粉面肥头大耳脑满肠肥的男人时,在晴天霹雳之余你应该明白事情正在起变化。每个时代,无聊的成年人都是相似的,快活的青少年各有各的快乐。

成熟是个技术活儿

属于90后的快乐是放肆的、奢靡的、无拘无束无法无天的,他们有一个专属标签,当然是身不由己被贴上的,那就是,“脑残”。意为放弃正常思维方式、言行举止幼稚偏激。李时珍的评价是,“脑残者,无药医也。”

在90后开始大批学会上网之后,就承袭了80后哥哥姐姐们的宿命,前辈的批判如洪水般涌来,而这股批判的大军尤以80后为主。带着刚摘掉的“垮掉的一代”的帽子,那些不中听的不靠谱的不着边际的话语很明显带着余恨未消的意思。

这种有意思的情节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刚刚掌握成人世界生存法则的80后干净利落地断掉那点可怜的青春小尾巴,转而杀向毛还没长齐的90后。要理解这种情绪,保不齐你也是其中的一员,想当初被骂得狗血淋头又无还手之力时,那种委屈依旧萦绕心头。现在终于等到了,总算有比自己还软的柿子出现,不捏白不捏。我用小时候玩过的温馨游戏来抨击你冷酷自私不知分享;我用我青春时期清纯动人的初恋来揭露你越来越低的道德底线;我用我曾经读过的历史故事连环画来嘲笑你肤浅无知无病呻吟……

总之,曾经被骂过的不好,现在跟90后一比统统成为了弥足珍贵的好品德,

当然最重要的心思是:总算找到了替罪羊。

然后青春可畏,90后依旧我行我素着,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嫌弃自己为什么太老、时间太少、千好万好都不如钱好,抓紧时间折腾吧,尽管不知道为什么。

根烂就别怪果子不好吃

“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哈罗德•罗森堡 《荒漠之死》)

很多人看到这句话一定会想当然地拿去教训90后,这明显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想法。到今天,90后最大的一批刚进大学,最小的一批小学还没毕业呢,怎么承担时代变革的重负?这个时代不属于90后。

这个时代,至少是眼下这个时代,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都还只是储备军,别主力部队还没开始打仗,就把还没成熟的二线力量拿去当炮灰,时代暂时还不需要90后做这些。

90后们一边哆哆嗦嗦地学大人装成熟,一面又说自己不想长大,他们有的学郭敬明玩无聊的文字游戏,有的却把王阳明当成毕生偶像。他们也喜欢成功,并牢记成功的一切路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反复演练,他们全盘接受成人社会关于成功的一切定义,默认社会的不公和冷酷无情,并坚信这是合理的。

我们诧异并愤怒与90后的不自爱和黑暗时,并不知道这是他们以为的、为成功生活所付出的代价。十几岁的孩子们,他们以为自己已经看清了这世界,已经像个大人一样可以圆融变通了。

根烂就别怪果子不好吃,想想这都是谁教的。

80后热爱装嫩,90后喜欢装熟,谁比谁更美好呢?90后确实还是一帮孩子,跟曾经苦大仇深甚至被时代耽搁的前辈来说,他们真的已经做得不错了。至少,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愿意为之努力,虽然努力的方式有待商榷;他们从小就是在无忧无虑、蒸馏水一般的环境里长大,千疼万爱,但仍不妨碍他们为人处事上的聪明,虽然聪明的地方明显不对劲。可至少他们在努力地长大,须知时代在变化。

乐观地看,他们这一代人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的乐子,笨拙的成熟、哭笑不得的可爱、执著想红的心愿……有了90后,网络生活更加风生水起,无聊的人们不再无聊,90后和80后、70后甚至60后的网络骂战不断升级——在这个暂时还不需要他们出马的时代,着实是个锻炼社交实力的好办法。

90后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批风口浪尖上的新生代,因为每一个时代出生的人都不会寂寞,一边有上一代的哥哥姐姐陪着掐架,一边还有叔叔伯伯举经论典把他们当社会标本一样研究。感慨一番指望不上之后,不了了之。

致安稳时代的我们 第4篇

但是总有一些时候,心底隐隐的躁动和胸口呼之欲出的热浪,每一丝每一缕都在叫嚣:不要平淡无奇枯燥无味的生活,要新鲜要刺激,要曲折和冒险。这样的平静让人生单薄的像一层看不见的纱, 毫无质感。

在我们的时代,大部分的我们都是安稳幸福的,过着舒适的生活,有家人陪伴,有朋友关心。 可是即便如此,在某个时刻,或许是看到了一本激动人心的小说,或许看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电影, 我们在激动得脸通红的同时,心里也会有小小的不甘和失落: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如此平淡?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世界的主角?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那么精彩的冒险?

我们在享受着安稳的同时,一面忽视它的存在,一面为生活找所谓的刺激和冒险。

但是当我们真正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冒险的时候,总会感到无措且逃避。我们渴望冒险,却不敢承受失败和失去的苦痛;我们渴望拯救世界,却总是被眼前的小挫折打败;我们总是仰望星空,却总会忘记脚踏实地。

想要冒险却很难接受失败,这让我们这一群人成为一个矛盾体。

可是,我们明明知道这些,却还是压制不住想要冒险的心情。

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这安稳的时代中,我们既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也想追求梦寐以求的东西,就算两者有些许矛盾,那又如何?我们本身就是一个个可爱的矛盾体呀。

我们已经不再是儿童,我们也还算不上是成人。我们活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哭着笑着,有着儿童所没有的文化素养,有着成人所不及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儿童羡慕我们成熟,成人感叹我们单纯。

我们手里有支能书写未来的笔,我们心里有片翻过山就能看见的海洋。我们站在时间的节点,能翻阅辉煌的过去,能预见壮丽的未来。

我们就是我们,有最美好的时光和最明朗的春夏秋冬,最温柔的呼吸和最澎湃的热情。我们渴望冒险也向往安稳;我们相信人世间所有的温暖和欢乐,即使明白其中有冰冷和黑暗……

就让我们把成为安稳时代中最优秀的自己作为一场人生冒险吧!

嘿,你愿意来一场这样的冒险吗?

导师:佚名

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文 第5篇

最近延平到处都修上了柏油路。汽车开过,噪声无影无踪,尘土不再飞扬。人们的.心情舒畅了很多。不仅仅是这样,雨天的路上,好像涂上了一层防滑油漆一样,车轮不容易打滑,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能。在新的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似乎比冬天冻在河里的船只还稳当。

路已铺新的,车当然也要换新的了。这不————

今天我坐3路车去打乒乓球。3路车来了,我定睛一看,大吃一惊,3路车全换成了纯电力公交车。有着崭新的座椅,没有小广告的、干净的浅绿色的车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听一听,再也听不到“隆隆隆”的、可以和绿皮火车”媲美”的声音啦!我坐上车,心想,环保的就是不一样。再也看不到那个拖着”黑尾巴”的公交车啦!

我们的时代 第6篇

如果你想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是多么的堕落,那么只要去问一问老人家就行了。那些老人们咬着烟嘴,像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一样叹气:“唉,一代不如一代!”听到这些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非常微妙的预感,觉得或许几百年前的老人也如他们这样叹气,然后转而想起他们当年的世界的美好,更觉得或许当我们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深深地慨叹:“唉,一代不如一代!”

人情冷漠、自以为是,拜金、浮躁……我们的时代被贴上这些标签。而老人口中美好的时代都成了遥不可及的“桃花源”。仿佛就在几十年前,几百年前,却又更像是在那几千年人们的回忆里,到最后弄不清是梦还是真实。

更不用提那个被碾压致死的孩子和漠视的路人,跌倒在地却无人搀扶的老人,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女孩……还有永远也买不起的房,读不起的书,看不起的病和送不尽的礼。

这是个糟糕的时代,不是吗?

是吗?

可我们在努力。

其实我一直怀疑老人口中那个纯净简单,没有一丝铜臭味的时代是否存在。因为任何一个人年輕时的记忆不都是美好的吗?因为那些争吵,那些怀疑,那些不满都在年复一年中被淡忘。我们其实该像一篇故事中说的,把美好的刻在石头上永远铭记,而把可憎的涂写在沙滩上,让浪涛卷走。

在他人回忆中的时代或许从未出现过,但当下的这个时代却有很多美好应该要铭记。

先不论强于以前的物质生活,我们的眼界已无比宽阔,我们知道的远比过去的人多。我们不再如过去一样用麻木的双眼旁观,用麻木的双手接受别人对我们的安排。我们可以自己去确认、去判断,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自己的立场。

这个时代是最美好的,不是吗?至少在几十年后的我们的回忆中,它也会是一个不逊于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时代吧。

这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

但无论这个时代如何,希望依旧在,不是吗?

新时代我们该如何学习 第7篇

学习, 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这样学习起来才有动和方向。

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的态度才会端正, 才能刻苦勤奋, 反之则“荒于嬉”、“毁于随”。古人孟轲说过“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这里的“求”, 就是指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的明确才有动力和目标。同时也在告诫我们知识在于求、有求就有得。伟人马克思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里, 经常坐在一个固定的座位上学习、翻阅各种政治经济、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的书籍, 并认真地写下笔记, 每当读到高兴兴奋的时候, 就习惯地把脚地面上来回擦一下, 天长日久竟把座位下坚硬的水门汀地面磨去了一层。马克思用四十年的心血写成了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著作《资本论》。

其次, 要树立勤奋的求学精神。

我国古代“头悬梁、锥刺骨”的求学故事千百年来传为佳话。今天时代变了、环境变了, 但是这种孜孜以求的勤奋学习的精神不能变。勤能补拙、业精于勤, 任何一个成功人士的成就, 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勤积累中得得出来的, 我们从抄录、摘要、剪贴、下载、分类、整理做起, 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 有了平时的勤奋和积累, 关键时刻才会厚积而薄发。

第三, 要讲究学习方法。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 熟读而精思, 去尽皮, 方见肉, 去尽肉, 方见骨, 去尽骨, 方见髓。”此话耐人寻味, 正象我们常听说的那样, 会读书的人, 书起越读越薄, 不会读书的人, 收越读越厚。可见学习方法很重要, 方法得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收获甚微。鲁迅先生曾经以“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的五到法提示学习方法的重要。

第四, 要珍惜时间。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 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发扬钉子精神, 要有“挤”和“钻”劲, 特别是利用好零散和闲暇时间, 这样才能积少成多、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习的过程, 是认识客观世界、修养道德情操的过程, 也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过程。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投资, 一项伴随终身最划算最有效和最安全的投资, 正如富兰克林所说“花钱求学问是一本万利的投资, 如果有谁把所有的钱都倒进了自己的脑袋中, 那就绝对没有人能把他拿走。”

第五, 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工作是体现学习效果的试金石。真正能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的人, 都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做基础。现代社会学习与生存共存、学习与发展共存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新的一轮学习热潮正在兴起, 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人, 学习任务伴随我们终身, 我们要想适应社会发展, 改须认真学习。

第六, 在广泛的学习中, 也要有重点。

学习的知识多了, 技不压身, 全面的学习是说学习的知识面要尽量要宽一些, 现在的工作, 需要掌握的知识量实在太多了, 为了干好工作, 就得尽可能的多学习一些知识;要有重点说的是选择性的问题, 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不可能面面全都做到, 对于重点和非重点的掌握要针对实际的工作和岗位而来决定, 你是文秘, 你写材料的能力就要强, 那你就得多学这一方面的知识, 不能你是个文秘, 你不会写作。

第七, 要自我加压, 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 满足于干完现在工作, 一般事务性、简单的工作你能干, 别人也能干, 无法体现出你的过人之处, 要着眼完成更高水平和更高难度的工作, 储备知识和提高能力。某某同志领导非常喜欢, 某某同志工作成绩得到领导肯定, 我们十分羡慕或者心生嫉妒, 静下心来, 仔细想想, 这是别人学习和努力的结果, 他不但学习掌握了干好本职工作的必备知识, 还具备了着眼长远发展, 完成更高水平和更高难度的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可能他文化知识、学历层次不高, 但它必然在为人处世等其他方面学了很多、付出了很多。学不在晚, 在于自我加压, 从现在开始。

与马云聊天:我和我们的时代 第8篇

我开始明确地意识到阿里巴巴已经是一家大公司, 是在2013年的双十一。

那时我已经不再专注于商业报道, 但阿里巴巴的工作人员仍然邀请我来参加这个一年一度的网上购物狂欢节。他们说, 他们并不是想要我就此事件写一篇报道或者在微博、微信上为这家公司美言几句, 他们只是希望我还能够继续了解这家公司。在很多人看来, 我一直是阿里巴巴和它克里斯玛型领导者马云的忠实拥趸, 虽然我很久没有再写过关于这家公司的报道。

尽管拥有着让人惊讶的交易额——以至于以后双十一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当日交易额多高我都不会觉得惊讶, 但全场的高潮是在马云出现在报告厅时。当时有上百名记者聚集在这个报告厅里, 在他们面前的大屏幕上实时播放着双十一的交易与物流状况。马云毫无预兆地出现了。在之前的双十一活动中, 马云和公司的高管的确会出现在现场, 发表介绍双十一的谈话, 并且回答一些记者的问题。但在这场活动举办的6个月前, 他刚刚宣布“退休”, 将CEO职务交给了同他一起工作多年的陆兆禧, 并且声称“在此之前工作就是我的生活, 在此之后, 生活就是我的工作”。而且, 他的同事还曾表示此后他也不会再出来接受媒体的访问。因此, 没有人能肯定马云会再次出现在聚满媒体记者的现场。

但他还是来了, 穿着一身宽松的练功服, 脚上蹬着一双布鞋, 好像刚刚练习完他钟爱的太极拳。他从报告厅的前门进入, 还没来得及走到讲台的中央, 一群发现了他的记者已经拥了上去, 举起手中的相机和手机对准马云。坐在后排的记者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 马云就已经转过身离开了报告厅, 逃离向他涌来的人群。

巨大的失望弥散在这个拥挤的房间内。人们都怀疑马云是否就这样被人群吓走。但随后阿里巴巴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准备他的再次出现:他们在报告厅的观众席与演讲台之间拉起了隔离带, 一排工作人员站在隔离带前, 以确保不会有人再冲过去。做完所有这些准备之后, 马云再次走进来。他毫无悬念地掀起了高潮, 并且贡献了在网络传播时夺人眼球的句子。其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包括, 他评价自己在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现场和王健林的打赌时说, 如果王健林赢了, 那“我们这个时代就输了”。他还说, 他希望能够通过电子商务来拉低商业地产的价格, 从而使整体房价得以降低。

就是在那时候我突然开始意识到阿里巴巴真的已经是一家大公司了。此前在淘宝和天猫平台上庞大的销售额, 以及身为BAT三巨头之一, 都没有让我感受到这一点。是在马云被人群拥堵到转身就走, 随后拉起隔离带时, 我才感觉到了这家公司的庞大。已经不能再将马云仅仅视为草根创业英雄了——他自己会否认这一点;他成了中国互联网世界的一尊偶像:人们或者赞美他或者恐惧他甚至想要打倒他。这和历史上众多传奇般崛起的人物一样。史蒂夫·乔布斯希望扮演着一个反权威的角色, 最初的他是要挑战IBM, 是使世界免于垄断恐惧的大卫, 但随着苹果公司成为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 大卫也变成了歌利亚。很多公司像当年恐惧IBM一样恐惧苹果。或者如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我这一生都反对权威, 结果上帝对我的惩罚是让我变成了权威。

在几年前, 当淘宝还没有被拆分成四家更小的公司淘宝集市、天猫、一淘和淘宝后台时, 我曾经参加过淘宝举办的活动。直到如今有一幕场景仍然印在我脑海中:一个快乐的身材微胖的年轻女孩, 衣着打扮像古装戏中的群众演员, 经过我身边时问我, 请问你知道XXX在哪里吗?她的目的是要搜集到足够多的贴纸。在那个活动上, 淘宝的员工们纷纷打扮成古装电影中的形象, 外表和他们的花名相符。那是淘宝著名的“武侠文化”的高峰期。马云似乎是按照着金庸的武侠小说来装扮自己的这家公司——金庸可能会为此自豪, 因为全世界应该没有另一个如此规模的公司其文化和行事风格竟然产生于一个作家的作品。所有参与者都兴高采烈, 简直是对“游戏精神”的最佳阐释。看到双十一那一幕时, 我会怀念那时候兴高采烈的淘宝。它很酷, 浑身上下洋溢着游戏精神。它看似玩闹着把事情做起来。

但是当然, 阿里巴巴在当时面临着其他方面的困扰。马云用免费的方式在中国击败了互联网巨头e Bay——他提出对在淘宝上开店的店家免收任何费用, 而当时要想在e Bay上开店, 是需要向这个C2C平台服务商缴纳一定费用的。在《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提出互联网经济的免费模式之前, 马云就已经这么做了。这是他的天才之处。后来免费的模式又被应用到了网络游戏和杀毒软件行业, 史玉柱的《征途》和周鸿祎的杀毒软件360都是这么做的, 并且一样所向披靡。淘宝成为中国最大的C2C交易平台, 其地位一直延续到今天, 占据着80%左右的市场份额。但是问题随之而来, 人们会问:是的, 所有人都很开心, 可是, 这家公司靠什么赚钱?有马云参加的发布会, 最流行的问题之一, 就是去问淘宝的商业模式。无论是他, 还是先后做过淘宝总裁的孙彤宇和陆兆禧, 都对此避而不答。他们总是说淘宝不考虑盈利的问题。一家杂志做过一篇针对淘宝商业模式质疑的封面文章, 标题是“淘宝苦苦赚钱”。

以今天的后见之明来看当时媒体和分析师对马云与淘宝的质疑或者说忧虑, 会显得非常讽刺。因为, 按照阿里巴巴集团在2014年5月7日向美国证监会提交的招股说明书中的财务数据, 主要利润来自淘宝系的阿里巴巴已经超过腾讯和百度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 并且拥有着超过50%的利润率。最新的质疑是这家公司实在太赚钱了, 它如此赚钱, 会不会是挤压平台上商家利润的结果?如果我们以更长的时间段来看待很多观点, 都会发现其中充满了讽刺意味。

马云踏上的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在以童话写作著称的安徒生的一篇文章里, 他写道:“光荣的荆棘路看起来像环绕着地球的一条灿烂的光带。只有幸运的人才被送到这条带上行走, 才被指定为建筑那座连接上帝与人间的桥梁的、没有薪水的总工程师。”踏上这条路的人, 会“得到无上的光荣和尊严, 但是他却长时期遇到极大的困难和甘冒生命的危险”。

这些引文可能有些夸张, 他在最近几年遭遇的事情, 不过是一群人围在他们公司楼下举着标语抗议、有人在香港街头为包括他在内的公司高管竖灵牌、一群人谩骂威胁他和他的家人, 以及我们并不知道他也没有办法表达的其他境遇, 比如近来同银行之间的麻烦……

他的经历在互联网上已经随处可见。1994年, 马云在美国见识了互联网。早年写马云的文章, 多谈及其中戏剧性的经历。真实性不知道。1995年, 马云创办中国黄页。现在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那时的一段视频。马云到北京国家体委推销自己的业务, 他要提供给国家体委“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宣传”, 结果被告知“这个问题很复杂, 没有你想得那么简单……你应该先约, 办事程序上你应该先约”。

1999年, 不得志的马云重新回到杭州, 创办了后来的阿里巴巴。这个故事同样被描述过很多次。2月21日在杭州湖畔花园马云的家中, 18个人聆听马云关于“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的演讲。同样是这一年, 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这次加盟也被渲染上了神秘色彩, 当时名副其实的“金童子”蔡崇信竟然愿意主动加入阿里巴巴, 而且传说中薪水是500元。这种神秘色彩由于蔡崇信直至今日仍然是阿里巴巴最重要的人之一并从来不接受大陆媒体采访而加重。也是在这一年, 发生了另一件被神话的事情:马云拿到“互联网皇帝”孙正义的投资, 据说, “聊了6分钟, 孙正义要投3000万美元”。马云最后拿了2000万美元。当然, 这笔投资进一步变成神话, 是因为它的投资回报率。如果阿里巴巴集团市值为2000亿美金, 那么软银2000万美元投资如今的价值是668亿美元。

接下来, 他们挺过了2003年的非典。因为在阿里巴巴的员工中发现了SARS病例, 马云决定让所有员工都在家办公。与此同时, 他已经在筹备淘宝网。尽管在创立初期并不被人看好, 但2004年成立的淘宝最终击败了e Bay, 成为中国最大的C2C电子商务平台。2005年, 阿里巴巴接受了雅虎10亿美元市值的投资和雅虎中国的资产——尽管这笔投资在随后一直被媒体视为困扰阿里巴巴的资本枷锁, 马云为此交出了阿里巴巴40%的股份, 但在当时, 这可是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拿到的最大一笔投资。2007年, 马云将集团中盈利的B2B业务拿出在香港上市, 市值一度超过200亿美元, 是当时的全球第五大互联网公司, 排在谷歌、e Bay、雅虎、亚马逊之后。

从外界来看, 可以说自从1999年在杭州创办阿里巴巴以来, 好运就一直在眷顾着这个小个子的杭州人。但其中甘苦, 也许只有他和他的创业伙伴们可以感知到。

在宣布提交招股书之后的第三个晚上, 马云他从上海回来, 参加完集体婚礼和支付宝年会 (尽管现在这家公司名字是小微金融, 但大多数人仍然以支付宝来称呼这个可能的金融巨头) , 他和公司的几个高管在自己家里喝茅台酒回忆往事。这位在当时刚刚被彭博通讯社宣布可能超过王健林和马化腾成为中国首富的人回忆起他的第一任秘书。那个女孩总是在他的公司门外徘徊, 终于有一天她提出要做他的秘书。马云大吃一惊, 回答道:我们公司一共才只有五个人啊!但他还是接受了她的请求。

让这位如今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的人念念不忘的是在一次一个煤老板的饭局上。这个风格粗犷的老板说, 如果马云能够一口气喝掉九杯白酒, 他就会承诺投资马云50万元。文人出身的马云很犹豫:可是我根本不会喝白酒啊!这时候他的秘书拿过酒杯, 决定替她的老板挡下喝酒的要求。她最后喝了27杯。在他创立的公司即将在美国公开上市, 可能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之际, 马云想起了这段往事。让他遗憾的是, 他的这位秘书并没有能够一直跟着他创业。因为当他决定到北京去同外经贸部合作时, 她刚刚结婚一个月。

这仅仅是他在无意间对人讲出的一个例子。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个公司15年的历史, 或者从他1995年创立中国黄页开始的近20年历史中, 他应该面临过众多的遗憾和纠结。比如在国家体委办公室被一位公务员阻拦, 丝毫没能展现出他今日的雄辩;比如在SARS期间他是否会大叹倒霉, 因为第四例病症竟然发生在阿里巴巴员工身上;比如他该如何将最初跟随自己创业的太太劝说到放弃在公司的事业, 专注到家庭;比如他又怎样将劳苦功高的孙彤宇从淘宝总裁位置上劝退;再比如他讲自己出让40%股份给雅虎时的心情, 即使是当时他也不是没有意识到, “2007年我给雅虎40%股权的时候, 我知道, 这步棋, 40%都被人家控制了, 你将来就惨了”。

2014年年初, 马云以一句“纠结和疼痛就是参与感”结束了他谈论阿里巴巴战略的致员工公开信。对他和阿里巴巴集团而言, “纠结和疼痛”最明显表现出来是从2011年开始的。2011年2月21号, 阿里巴巴B2B上市公司发布公告, 称董事会已经批准CEO卫哲和COO李旭辉的辞职请求。在马云发布给其员工的公开信中, 他说:“过去的一个多月, 我很痛苦, 很纠结, 很愤怒……”起因是马云在一次偶然事件中发现了B2B中国供应商的部分签约客户有欺诈嫌疑, 而阿里巴巴销售团队中的一些员工“默许甚至参与协助”。这次事件在当时看来是阿里巴巴B2B业务上市之后最大的故事。马云从百安居请来卫哲出任B2B的CEO, 曾是众人津津乐道的用人典范。甚至王石在接受我采访时都提到过, 马云用卫哲对他启发很大。但如今的结果竟然是卫哲出局。

马云的解释是他作为集团的CEO和创始人, 需要捍卫这家公司的价值体系。在那次事件之后, 他接受采访时说:“业绩与价值观对立, 这事儿不通……我是公司文化和使命感最后一道关。如果你叫我一声‘大哥’我就可以不杀你, 那以后, 有多少兄弟叫我大哥?我不是大哥。”在他的公开信中, 他动情地声称:“这个世界不需要再多一家互联网公司, 也不需要再多一家会挣钱的公司;这个世界需要的是一家更加开放、更加透明、更加分享、更加责任, 也更为全球化的公司;这个世界需要的是一家来自于社会, 服务于社会, 对未来社会敢于承担责任的公司……”

他自己说, 不相信他的解释的, 大概占30%。但之后的一连串事情, 让他没这么自信了。这一年是阿里的劫难年。随后就发生了支付宝VIE事件和淘宝商城新规引发的“围城”事件。支付宝VIE事件, 谴责者说他没有“契约精神”, 甚至更严重点, 他的这一举动是在以一己之力毁掉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的信任基石。对于商城围城, 他则被指为抛弃赖以起家的众多小商家:淘宝系倚仗着蚂蚁雄兵崛起, 但在面对做B2C的压力时, 却忘记了马云自己一直宣扬的对创业者的责任感。除了这些被媒体热议的事件之外, 再加上马云没有对外言及的其他事情, 他自己称之为“七伤拳”。他开始对公众舆论失去信心, 在各个场合都发表了一些表示失望的看法。直到最后, 他说:“我不在乎别人批评我。哼, 我们要自己有骨气, 我们就是这个样子……别人冤枉你, 如果你是对的, 时间会证明你;如果你是错的, 时间也证明不了你对。”

公众舆论的风向正是从2011年开始转变的。在此之前, 他的跟随者众多, 2008年出版的一本书的书名概括了这种情绪。这本书名叫《马云教》, 封面上赫然写着“在中国, 一个新的宗教已然诞生”——这只是在他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版的关于他的图书之一。在他的激励下, 众多中国年轻人走上创业之路, 其中有一部分的创业是在淘宝网上开店做电子商务。他是中国创业热潮的最初引领者。他的每一个举动都能迎来一片赞美声。虽然也有人认为他和阿里巴巴的故事在被神话, 也有质疑之声, 但这些声音都被淹没在马云的巨大魅力营造的浪潮中。在此之后, 他和阿里巴巴的处境则可以用动辄得咎来形容。可能他和这家公司的行事逻辑并没有发生变化, 但是公共舆论和社会情绪已经在变化了。人们一方面羡慕他和阿里巴巴的成功, 另一方面, 又总是以一种怀疑的眼光打量着他和这家公司的成功。

2011年2月, 在3Q大战之后腾讯公司组织的“诊断腾讯”上, 一位发言者以阿里巴巴作为典范来对腾讯公司的人说:“阿里巴巴始终在向外输出文化——马云所提的‘新商业文明’。这种文化一方面对阿里巴巴是一种约束, 它的行为需要在‘新商业文明’的框架下, 各个子公司和对外部门都要服从‘新商业文明’的守则, 能够把企业员工约束好。另一方面, 既然是一种文明输出, 它也影响着一大批人, 影响着意见领袖, 影响着媒体的观点和立场。”如今看来, 情况则发生了逆转。腾讯在输出它的产品经理文化, 在向整个社会宣扬它关于科技、移动互联网、产品和人性的理解, “影响着一大批人, 影响着意见领袖, 影响着媒体的观点和立场”。而阿里巴巴, 很多时候则陷入了一种“不解释”的尴尬中;或者即便解释, 马上迎来的却是新一轮的质疑。

2014年的5月10日, 杭州还在下着小雨。我从京杭大运河边上的一家酒店出发, 坐出租车沿着文一路一直向西, 目的地是阿里巴巴集团在西溪的总部园区。在堵车的间隙我偶然地看到了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时的公司所在地湖畔花园。“湖畔花园”四个字掩映在江南的朦胧烟雨和顺着拱顶蔓延的绿植中。15年前没有人会想到这里将诞生一家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

之前三天, 阿里巴巴集团向美国证监会提交了招股说明书。它的估值之庞大和盈利能力之强已经是媒体议论的焦点。招股书中马云通过关联公司购买了此前阿里巴巴为其采购的飞机也被广泛谈论。我认识的一名阿里巴巴的员工说, 他回到家时, 连他妈妈都向他打听:“听说你们公司给马云买了一架飞机?”他在招股书中表现出的无私反而不太有人提及。在其中马云承诺说他投资的所有关联公司的收益他都无意占有, 都可以用来为阿里巴巴公司服务;支付宝VIE事件的另一只鞋也在招股书中水落石出, 马云向董事会提交了书面承诺, 称他在这家名为小微金融的新公司中, 所占的股份和享受到的收益不会超过他在阿里巴巴集团中得到的。

5月10日被这家公司命名为“阿里日”。在这一天, 阿里巴巴将会向所有阿里巴巴员工的家属开放, 请他们来公司参观, 并同公司的高管们交流。于是, 园区门口接待家属的工作人员代替了之前曾经站在这里的偏执的创业者。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年轻的男人站在雨中举着一个牌子, 上面写着他想要推销的项目, 他保证它会“让马云和马化腾动心”。另外一个人则保证他能帮助马云打败腾讯的微信。

这个占地26万平米的园区, 比阿里巴巴诞生时所在的整个湖畔花园小区都要大, 主体建筑由知名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园区像公园般拥有自己的湖泊与湿地, 湖中有马云赠送的白鹅。它像一个生活区那样拥有书店和咖啡馆。要想在星巴克买到一杯咖啡, 至少需要排上十分钟的队。同时它又像一个大学那样拥有互相竞争的食堂。它让不少的阿里巴巴员工感觉到自豪;但是同时也会有员工觉得这个庞大的园区让这家公司太像一家大公司。

这一天整个园区中四处悬挂着同阿里日相关的招贴画和标语, 包括相亲大会和业务体验在内的活动吸引着家属和员工的参与。曾经是双十一发布会会场的报告厅内, 聚集着阿里员工的家长和孩子。一群吵吵闹闹的孩子争着要上台表演节目。阿里巴巴的高管们则会到这里来和员工家属们交流, 回答诸如自己的孩子如果结婚是否能够参加明年集体婚礼的问题——2014年的集体婚礼因为报名人数太多, 因此没有做到让所有新婚的阿里员工参与。临近中午时, 原定要来同阿里员工家属见面的CEO陆兆禧仍然未能到达。因为他必须要和马云一起参加同一位重要客人的会谈。人群开始散去。门口站着的阿里员工为每一位女性送上一支花。阿里的高管们中午则会在食堂为大家打饭。一位带着员工卡的年轻长发姑娘在向外走时对他的父亲解释, 往年阿里巴巴的几乎所有高管都会出来见同事的家长。但是今年情况实在多变, 因为阿里巴巴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上市公司”。

即使不考虑马云总是在说的同阿里巴巴平台相关的就业人口, 仅仅看着眼前的人群, 也足以感到人们对这家公司的感情。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了一家人们想要为之工作的公司。最近几年来这家公司已经成为从政治家到普通人关心的对象。包括两任中国总理在内的人都对马云和阿里巴巴表达了自己的诸多期许。这已经不再是15年前创业时无人知道的那家幻想着要改变中国商业世界的小互联网公司。

BAT是媒体对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三家互联网巨头的简称。这三家公司都在各自的领域内拥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很多人称之为“垄断”, 尽管这三个巨头都会反对这个称呼。百度是搜索、腾讯是社交、阿里巴巴是电子商务。其中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市值都已经超过了千亿美金。这三家公司从2013年的大肆收购让媒体大开眼界。它们都试图超越自己此前的优势领域, 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的其他业务蔓延:地图、音乐、视频、手机游戏……2013年年底开始的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烧钱”之战, 仅仅是这场竞争的一个白热化表现。如果去细看这三家公司, 一个互联网记者会发现它们跟5年前已经大不一样。变化太迅速了。马云自己也说, 现在已经不能再将阿里巴巴仅仅视作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了。

微信的重要性已经被无数的言论阐释过。它被称赞为一款杀手级或国民级应用。马化腾2013年在北京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现场接受央视《对话》栏目采访时, 称如果没有微信, 腾讯面对移动互联网浪潮时会出一身冷汗。借助微信, 腾讯在移动电商和移动支付上开始重新具备了想象空间。它也被视为阿里巴巴最大的竞争对手。因为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一直是阿里巴巴深耕的领域。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五届阿里巴巴技术论坛上, 马云曾说, 凭借着包括余额宝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创新, 阿里巴巴在摇晃着此前形同垄断的国有银行金融服务, 他原以为腾讯会借助微信来摇晃同样形同垄断的国有电信运营商, 但是, 腾讯却选择了摇晃阿里巴巴。

当然, 仅从外部观察的角度, 对腾讯而言, 最理性的做法当然是去摇晃同为市场产物的阿里巴巴, 而不是挑战三大电信运营商。只需看一看国有商业银行对待余额宝的态度和反应就不难判断。要去摇晃可以影响监管政策的大型国有企业, 是危险的。

尽管它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已经跌破了5%, 也尽管关于它是否具有创新性的争论一直在延续, 余额宝毫无疑问仍然是2013年的年度产品。它的出现证明了此前支付宝首席执行官彭蕾在同我交谈过程中阐明的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开放和平等。以往的金融理财服务是具备一定金额门槛的, 同时赎回是需要时间的;而作为一款互联网金融服务产品, 余额宝可以实时赎回, 同时任意金额都可以购买。它成功使得很多不使用理财服务的中国人开始使用理财服务——当然是通过余额宝, 或者其他互联网公司的类余额宝服务。

的确不能再简单将阿里巴巴理解为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因为支付宝VIE事件拆分出的小微金融在未来有很大可能会成为新的金融巨头;阿里巴巴集团大手笔收购的娱乐文化类公司和它的硬件天猫魔盒, 让这家公司加入了客厅觊觎者行列;志在建立物流网络的菜鸟;以及马云在年初公开信中提到的“云”和“端”;这些都是这家公司想要传递出的新的想象空间。

作为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成员, 马云和包括柳传志、王石在内的其他理事一道参加一年一度的绿公司年会。上一年在昆明, 今年则是在南宁, 由王中军主持的马云晚间演讲环节“天马行空”成为年会最受欢迎的环节。他回答了台下创业者从如何处理合伙人冲突、家族企业接班到创业者处理两性关系的问题。但在这一次, 他却百般推脱。最后, 他接受了一次时长在一个小时以内闭门会议的安排。参加者在二十人左右, 包括柳传志、沈国军、李连杰和蒋锡培等人。

在阿里巴巴宣布会到美国上市之后, 马云更加避讳有媒体在场的公开露面。他说, 公司的律师写了无数封邮件提醒他不要“在外面乱讲话”。但当他露面时拥挤的人群, 和想要进入闭门论坛的人数之多, 仍然说明了他的巨星般的号召力。

后来在同他的一次谈话中, 他向我讲述他所认为的阿里巴巴对商业世界的贡献。他说:“如果说Google是在拓展技术的边界, 我们就是在用技术拓展商业的边界。我们起到的作用就是把中国社会真正带入到商业社会当中, 现在尽管中国已经进入到了商业社会, 但我们的很多思路还是农业社会的思路。”

他重复了此前他在几个场合陈述过的言论, 即他想要让商人在中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2013年在他宣布辞去阿里巴巴集团CEO的演讲中, 他就曾大声宣布:我自豪我是一名商人。“大家现在还是看不起商人, 但商人是真正有效率的资源配置者。”他说。

“我觉得阿里如果对于中国社会有一些贡献, 我们希望能把中国社会真正带入讲究契约、讲究社会资源有效配置, 讲究把人类的创新、创造力激发出来的阶段。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努力。”马云说。

即便不考虑上市之后阿里巴巴集团的未来, 这家公司对整个中国商业世界的贡献也已经不容抹杀。淘宝是少数真正改变了人们生活的一家公司。此前阿里巴巴反复在宣扬的淘宝系公司对就业和创业的贡献, 也并不是夸大之词。它在商业文化上的贡献可能没有像阿里巴巴集团创造的就业机会那样让人印象深刻, 但却在软性地产生着影响。无论是否是批评者所称的“道德制高点”,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马云总是挂在嘴边的“新商业文明”和“诚信”, 的确是这个国家所需要的。

如果说以今日的眼光来看, 阿里巴巴系公司已经取得让人赞叹的成功, 那么能够解释这种成功的, 除了外部商业观察者分析的各种原因, 从马云本人的领导力、运气、资本的帮助、中国增长的红利、商业模式之外;马云本人的解释亦有道理, 他说, 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公司要想成功, 它需要为社会解决问题。

马云说, 2014是阿里巴巴的一个大年。公开上市将这家公司放到全世界的目光之下。所有对这家公司感兴趣的人, 从投资者到媒体记者, 都将可以获取到它的公开财务数据和运营信息, 然后发表自己的评论。这是一家大公司和受人瞩目的公司不可避免的, 无论实际运营这家公司的人会受到怎样的困扰。

这只是上市带来的改变的一部分。这家公司还会面对着更多因改变而生的挑战。为数不少的阿里巴巴员工通过上市解决财务问题之后, 他们是否还能像之前那样全力投入工作?阿里巴巴集团的COO张勇说, 上市对团队心态的改变会是巨大的。“财富引起的员工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惰性”, 他说。

另一个问题, 则是所有大公司必然面临的挑战。无论马云和作为平台的阿里巴巴是多么地赞赏小公司, 但是这家公司已经是一个巨头。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会怀念它之前的酷。管理学大师克里斯腾森提出的“创新者的窘境”理论, 也正是为这些成功的巨头量身定制:它讲述巨头们如何因为已有的成功而错过破坏性的创新——这种创新不可预期, 却会改变巨头成功的土壤。这家公司的领导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曾果断地分拆淘宝, 努力将公司变“小”。当然, 按照马云的一贯逻辑, 他仍然坚持从人和文化入手来解决这个宿命的窘境。无论如何, 未来会为我们这些外部观察者展现他们的努力是否会成功。

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员工? 第9篇

另一方面, 这类企业在表面上一团和气和“欣欣向荣”的背后, 也有许多难以“与外人道”的尴尬甚至问题。比如, 它们往往缺乏刚性和理性的制度体系, 即便有制度, 执行起来也是要靠关系、靠情感, 甚至靠员工的感恩之心, 而不是依靠制度本身。又如, 往往只看到企业主一个人在忙活, 其他人都只是听命于他, 工作方面的自主性较差;企业主在享受发号施令美好感受的同时, 也常常为下属的不懂事、不知回报、不作为而深深苦恼。再如, 企业主在辛苦忙活和“不遗余力”地关心员工之后, 发现随着时间推移, 员工们渐渐不那么买账了, 企业主甚至有“养了一帮白眼狼”的感觉, 还有人得出了祥林嫂“我真傻”的结论。

长此以往, 在一片施恩和感恩的循环往复中, 企业主以人本化的情感注入管理, 却往往把自己也编织进了一个密密麻麻的感情之网中, 箍得自己透不过气儿来。

总体看, 这一类企业所实施的以情感和关爱为基础的管理行为, 比起过度威权主义的管理来说是一种进步。但这种进步是极其有限的, 其文化基础还是基于家文化的“权威”+“道德”的“父文化”, 而不是一种能够代表时代进步方向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文化。

说到普遍意义和管理模式的“可复制性”, 这类企业一般存在于相对小的地方、从业人员的物质基础和素质基础相对不高,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前提是, 从业人员可选择的工作机会相对不多。有了这些条件, 这种基于人本和情感的管理模式才变得较为有效和真实, 同时我们也不否认其在特定条件下的“成功”。

所以, 在充分肯定这种人本管理模式的“进步性”和“有效性”的同时, 我总认为这不是中国企业需要的管理模式, 更不能代表着未来的方向。因为这样的管理模式所赖以生存的, 还只是一些感恩图报的、将心比心的、听命行事的、缺乏现代公民意识的员工群体。

那么, 这个时代,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员工?我们需要一个“生态养猪场”, 需要一群呼啸山林的狼?还是需要一群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平和的心态、有契约意识和职责意识、有自我成长能力的人?我认为, 有什么样的管理模式, 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员工。所以, 我还是近乎偏执地喜欢德胜洋楼的管理模式———把话说透、把爱给够。“把话说透”, 就是“你是你, 我是我, 我们不是一个大家庭”,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把爱给够”, 就是公司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出于人本精神, 会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公司提供这些条件更多出于企业主“绅士”般的善意, 而不仅是为了让员工“感恩图报”。

总结这种我喜欢的模式, 我推荐近代天津东亚毛纺厂宋棐卿先生的一句话———军事纪律、基督精神, 即以契约化的刚性制度来界定企业各群体的利益和权力边界, 以超越利益和“法术”的“爱”, 来弘扬人类的情怀。

这个时代我们如何表达 第10篇

此前我曾到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给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上了两节阅读课, 实际上是和他们一起阅读《吹小号的天鹅》。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最适合我这种“教育外”人士, 因为一二年级阅读基础比较差, 小学五年级会为小升初而奔忙。我女儿去年是五年级, 忙得团团转。但我们做父母的, 只给她减压, 而不是加码, 尽量应付完学校布置的作业和测验考试, 还是留出一点时间阅读, 练钢琴。有些父母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提高班天才班, 把孩子当超人来魔鬼训练。我却只把孩子看成孩子。如果你是好的父母, 那么你已经从一个十岁的孩子身上获得了极大的愉悦, 你还想从她身上索取更多吗?我们从孩子身上学到比我们给予他们的更多, 你只要不去侮辱他们、损害他们, 让他们有相对宽松一点的空间, 培育他们正常的心智, 让他们逐步养成喜爱阅读、自我学习———不是指那种针对教材的填鸭式学习———的习惯, 他们就会慢慢长好, 而且可能超出我们意料之外地成长。孩子有自己的未来, 我们是爱她的、关心她的父母, 不是包身工, 不是包工头。

但到了初中高中, 学生们就进入了一种集中营状态, 没完没了地做作业、测验、考试, 没有一天休息日。工人周末可以休息, 市长周末可以休息, 教师周末可以休息, 家长可以休息, 但学生不可以, 他们在周末仍然要面对教师布置下来的各种各样的大量作业。这种“填鸭式”教育, 不知道是基于一种怎样高明的理论, 似乎把书本内外所有知识都填进学生的脑子里去, 这学生就会变成天才。

我们都能从历史和现实中找出很多例子, 来证明成功人士更多是从自我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自我训练出来的。商业精英也好、学术大师也好, 走到相对比较高的层面, 他们多少都有些“野性”或“野劲”。我一直在表达这样一种看法:天才是自己长成的, 不是培养出来的。好的教育家、培养师, 只要给这天才的幼童、这大树的幼苗以宽裕空间以充足时间, 不要以过分的关心去挤压他们、折磨他们, 他们就这样慢慢地长成了。一个国家的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公民教育, 而不是精英教育。我们都是平庸者, 怎么竟然有自信说自己培养出天才呢?我以为, 天才是自己长出来的, 蠢材倒是培养出来的。

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来听我的讲座, 我知道中学生是全世界最忙的人, 还得不到任何报酬, 比包身工所得还要少。

两点半过后, 来了三十多位男生女生, 穿着位育中学校服。

我注意到这些学生大多一副淡漠的表情, 我想他们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来听我的讲座。

我知道主办方出于好意, 怕我的讲座出现无人区, 好意派了特遣部队来填塞人数。高一学生最合适。高二高三, 已经进入高考冲刺阶段, 每个学生都在埋头杀敌, 和无穷无尽的作业和测验考试作殊死斗争, 更不可能来听这“无用”的讲座了。在中学里, 在应试教育的逻辑中, 语文只是一门考试科目, 一种特殊的工具, 跟真正的语言跟真正文学的学习似乎关系不大。语文这个“魔域”里还有一种特殊的评估标准, 并且非常权威, 不容置疑。这种教育如果成功, 中学毕业生应该具有起码的清晰表达能力, 在字迹端正的前提下学会写信、写借条、写邀请信、写推荐信、写说明书、写自我介绍。

叶圣陶先生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里对小学毕业生就是这种要求——我们现在的中学毕业有没有做到?我觉得不仅没有做到, 还差得很远。我常常收到一些小说作者寄来的作品投稿, 有些是打印稿, 有些是电子邮件, 很多信件都既无抬头又无称呼, 没有书信内容, 没有署名, 就这么没头没脑地寄过来, 大概把自己当成伟大领袖在下指示了。

我跟位育中学的学生坦白, 现在很多电器的使用说明书我都看不懂。这些负责写使用说明书的工程师、技术员, 都起码具备的中学语文的毕业资格, 但他们写的说明书, 连我这样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有时都看糊涂, 还有很多比我更糊涂的人岂不是抓瞎?有个学生说, 可不是吗, 有些说明书连电路图都画下来了, 却不告诉你怎么合理有效地操作使用。

中学语文也要学文学作品, 不知道谁发明“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解剖式学习方法, 一篇篇文章就这样被肢解了。我常想到《水浒传》里的孙二娘, 这姐们就是把大活人切碎剁成肉酱做人肉包子的好手。一位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写《水浒传》里的女性意识, 题目还不错, 文中说“孙二娘小夫妻恩恩爱爱有商有量”, 让我“很是昏倒”。难道孙二娘在人肉包子铺里, 总是这么嗲嗲地对张青说:“老公, 你歇会儿, 这个胖大和尚的肉就让我来切吧……”

中学语文试卷考倒著名作家、考倒著名学者, 这样的故事不少, 有些教师还以此为傲, 认为作家学者不过如此。这就好比要求一头大象和蜗牛比赛站树桩, 你出了这样的比赛规则, 大象百分之九十八是会输的。中学语文工具性要求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 文学熏陶教育又自立标准, 这样的语文, 更像是一部披着语文毛皮的政治教科书。

我注意到, 这些青春期孩子本应到了叛逆期, 但在繁重学业以及各种要求下, 每个人都显得沉闷而迷惘。后排左边有几个男生, 以各种小动作来表示自己的不在乎。前排几个女生则一直在窃窃私语。

我说:“感谢各位同学百忙之中来听我这个可能百分之九十八都是废话的讲座。我猜你们并不知道我是谁, 对我的演讲也没兴趣, 只是服从老师的安排来填空的。”有些同学脸上显出惊愕表情。我继续说, “我要为你们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而表示万分抱歉。你们来了, 还要忍受可能出现的一堂乏味无趣的照本宣科教育课, 没有比这更残忍的了。我想先做个现场调查, 你们中有谁是真正关心我将要讲的这个题目的请举手, 不关心的请不要举手。不要怕我, 也别讨好我。你们肯定想, 这位大叔在讲台上废话, 我们要倒贴时间来浪费, 还不如回去多做些作业呢……不愿意做作业?这可不行!中学生的人生就是作业的一生。你们可以利用这个好机会打击打击我。我不会追杀你们, 我也没有能力。我只是想找几个人来安慰我还没有开始就受伤了的心灵。”

有几个同学举手, 其中一位穿深蓝色衣服的女学生看起来不是位育中学的。

“一二三四五……出人意料, 竟然这么多同学支持我……”讲厅里升起一阵嗡嗡声, 似乎有些惊讶。我说, “其他同学真残忍啊, 你们就这么打击我啊。但我要感谢你们的诚实———诚实是对我的最大尊重。我也要打击你们一下, 既然你们对我不关心, 我也暂时对你们冷漠两分钟。我想请挺我的同学回答我的一个疑问:在这个时代你为什么还关心文学?”

穿深蓝色校服的女同学举手。她说她读书成绩其实很好, 完全可以进任何一所大家公认更好的上海“四大附中”。但因为崇拜韩寒, 他选择了松江二中。她问我怎么看韩寒。

我说, 韩寒确实很聪明, 还很有智慧。在我们这个社会, 光有聪明还不够。韩寒的博文写得简明扼要直截了当, 在乐意思考问题的年轻人中有广泛影响。我不觉得他的小说有多好, 但他的博文确实不错。韩寒会思考问题, 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新青年的最好榜样。你们在座中的每一位同学, 都有自己的问题, 自己的意见要表达……在座的同学摇头。我问:“你们为什么摇头?哪位同学能说说吗?”

一位男生举手说, 我没有什么要表达的。

一位女生说, 我没意见。

不少学生都纷纷表示自己没意见没感受什么也没有。

我沉默了几十秒, 看着他们。一个青春期的学生, 正处在对情感、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等各种问题最好奇的年龄, 他们居然没意见。我说, 对不起, 我在默哀, 为你们, 也为我自己。

我说, 你们大家都表示没意见, 这也算是一种意见。现在先请松江二中的同学继续讲。

松江二中女同学认为文学能表达自己的愿望, 自己的孤独, 自己的想象。她很想写出一部好作品, 赚到一笔钱, 然后背着行囊去旅行。她说, 更崇拜自己松江二中的历史老师。这位历史老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上课不拘泥教材, 天马行空, 娓娓道来。她为此爱上了历史, 打算高考时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她早就打算好了, 要像那位老师一样学历史, 理解历史。

松江二中女同学的话让我感动, 我说:“我不知道在座其他同学听了她的话感受如何, 我是被深深感动了。我总认为, 一个人是不是成功, 不能只用他赚到多少钱来衡量。人生有各种可能, 有各种价值, 金钱只是其中一种,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一生都捆绑在金钱上, 也是很单调的———虽然我没有勇气说出‘可悲’这个词。这位女同学有自己的梦想, 有奋斗的目标, 正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着, 我认为她就是成功人士。我相信在座的其他同学, 也有自己的愿望, 也有自己的表达意愿。”

这次我说了很多, 讲到途中, 教室的气氛热烈起来。我们一起探讨了学校是不是“集中营”的问题, 同学们大声地说, “岂止集中营啊!”好多同学拼命点头, 好多同学拼命摇头。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

我说, “你们不是没有意见吗?我看不是没有意见, 而是没有表达的机会, 也可能是没有勇气表达, 更可能是没有时间, 没有精力, 因为你们每天都要来上学……”同学们打断了我, 说学校是住宿制, 他们每星期都住校, 每周都要考试两次, 每天大量作业, 每时每刻都在忙着学习, 连在操场活动一下的时间都没有, 每天精疲力尽。

我听完默然, 我说, “这一个多月我走了好几个学校, 我深深地知道你们的境况。我也没有办法帮助你们, 甚至不能同情你们。你们在这里没有任何办法改变现状。但是我要跟你们交流一下这样一个看法, 即国内前一百名的大学都差不多。我不认为你们必须拼上小命一定要考上北大清华。说到大学, 我觉得国内的大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范大学都不比这两所学校差。更准确地说, 各校有各校的专长, 有不同的系所不同的风格, 不同的学术历史和传承。北大书记不是说了吗?北大毕业生去卖猪肉他觉得也很正常。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我写了一条微博, 算计了一下到底是北大毕业后去卖猪肉好呢, 还是中学毕业就去卖猪肉好呢?”

同学们来劲了, 议论声音响了起来。我说:“我的看法, 如果撇开大学里所受到的人文气氛熏陶, 排除追求纯粹知识的乐趣, 像北大书记这样贬低科学研究和知识价值, 那我认为中学毕业就去卖猪肉更好。我的微博是这样写的:假设中学毕业就去卖猪肉, 假设你每天可以卖两头猪, 一年365天不停地卖四年可卖2920头猪, 假设每头猪赚300元, 四年总共可以赚876000元。而读北大每年一万学费四年共四万, 不计入生活费学杂费社交费等等额外花销, 则不读北大四年可赚916000元, 计入额外花销还要起码加四万。如果仅仅用金钱来衡量人生, 那么, 读北大干吗?”

当然, 读北大仍然有读北大的价值, 我仍然对考上北大的学生表示极大的尊敬, 因为他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我要强调, 即使这位对北大毫无感情的书记摆出很亲民很平等的姿态把北大毕业生跟卖猪肉等同, 我仍然要表示反对。既然北大毕业生去卖猪肉也很好, 那么北大完全可以就地解散, 或改叫北京屠宰学院算了。现在这个社会主导力量长期对知识价值和知识分子进行污蔑诽谤打压造谣迫害, 把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成卑下猥琐, 破坏了知识的传承, 达到愚民的险恶目的。这样的教育, 是愚民教育, 是非人性的教育。很不幸, 我们都要这样被折磨, 而顽强地长大。北大书记以及他的赞同者在北大毕业生可以卖猪肉这个意见上貌似追求平等, 但把人的基本分工给彻底抹杀了, 平等不等于每个人要从事同一种工作, 而是彼此尊重。这种做法把人类对知识的研究学习积累的重要性都一笔抹杀了。这种抹杀也是对知识价值的抹杀, 以此大学也就是没有任何意义了。“文革”时期对大学进行解散就是这个逻辑。在中国大陆, 在今天, 不进北大也没什么, 我一点都不觉得其他学校就比北大差。

我们也谈论了那位“三天一顿打, 孩子上北大”的变态狂父亲。后来我知道, 这位父亲原来是香港的, 他的孩子上北大, 意味着学习并不高明。学生们也都知道, 在香港, 考上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或哈佛、耶鲁、剑桥、牛津, 这才有说服力。香港籍考北大是比较差的学生。还拿这个来变态地吹嘘炒作, 这位父亲丑陋得可以。

中学生们其实不必眼睛都紧盯着那几所名声在外的学校, 中国大陆前一百所大学, 或说九八五的这些学校, 都差不多, 各有所长。发现你自己的爱好, 考上你喜欢的专业, 这个重要性超过了在一所名校读你不喜欢的专业。

讲座结束后, 有近十位女生来找我签名, 这让我惶恐, 受宠若惊。我说, 为什么要找我签名?我又不是名人, 不是影星, 不是领导。但女生要你签名, 必须乖乖从命。其中一位, 还要求我在纸上签上五个名字, 回去送给其他四位同学。另一位同学问我, 家里要她考商科, 但她不喜欢。问我怎么办。我说, 现在家长并不太明白这些事情, 总以为商科能赚钱。我认为你应该跟你的父母好好交流一下, 要不然, 你可以请他们给我打个电话, 我帮你说服他们。父母也要听听你的看法, 知道你的爱好。女同学有些激动, 我希望她今后真的能考上自己喜欢的专业, 毕业后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一份工作, 有些收入, 不一定必须发财。我说, 发财也不是你读了商科就一定能发财的。我还趁机拉虎皮作大旗, 把我们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发了大财的几位师弟师妹推出来吹嘘了一番, 说, 你看, 他们有钱是他们的价值;我从事我喜欢的工作, 我也有我自己的价值。我能温饱,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觉得自己还算是成功的, 虽然不是电视上那种成功人士。

吹嘘间, 我忽然发现, 松江二中那位女同学悄然走了。她就像一位行走江湖的顶尖高手, 悄然而来, 悄然而离开。我希望每个学生, 都能找到自我, 能读自己喜欢的专业, 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我们的少女时代 第11篇

这部电影,首先,教给我们很多知识,尤其对于男生。比如:女生說“没关系”就是“有关系”,说“我没事”就是“有事”。当一个女孩说“我再也不理你了”,不是她讨厌你,而是她在乎你,非常非常地,在乎你。认真地回忆往昔,我也经常会对外卖小哥说“要是还不送饭就不用送了我不吃了”,但其实,我,非常非常非常饿。

回归少女的正题。

看电影的时候,闺蜜说,你看,林真心和徐太宇在公园滑冰的时候,他们收养的叫瓦仔的狗在一旁看着,那时候我突然想,我们好像那条狗啊,我一瞬间就理解了“单身狗”这个词……还有啊,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时代,天哪,我们真的有过青春期吗?

对我们来说,那样闪闪发亮的少女时代,似乎只在台湾青春偶像剧里反复重演。现实中,更多的女孩没有主角光环,不会一打扮就惊艳众人,不会一表白就惹人心动,我们平凡地度过校服和发型都算是黑历史的学生时代,会嫉妒某个最漂亮的校花,会在心里藏一个穿白衬衫在太阳下熠熠生辉的校草。

有朋友们问到我的“少女心史”,我思考良久,才终于回忆起是在初中的时候,曾偷偷地喜欢某个一米八的篮球少年,而现在别说是面容,连名字都记不起来。那可能是自己唯一的流星般划过的心动吧,但也直接影响了我对男孩子的好感,始终建立于在“一米八以上,打篮球很帅”这样的印象上。

有很多喜欢我文字的姑娘们会加我的QQ,和我讲她们现在的小情愫:某一个前桌的回眸一笑有多暖心,某一张纸条里羞涩的表白让人多惴惴不安,再或者,是已经偷偷地顶着校规高压开始了“地下恋情”,我都会说那几句老生常谈:别公开,别影响学习。

其实,最好也不要轻易表白,只要在一起,怎么都好,哪怕就是单纯地养一只小狗,日久生情,狗又生狗,以后的日子还长得很。

有人说,“《我的少女时代》,其实是别人的少女时代。”我说,“你的少女时代,对我来说,也是别人的少女时代呢。”如果硬要回忆的话,纵然很多傻气和窘迫的往事如烟,纵然没有人陪你淋过一场大雨,没有人和你一起反对“专制”,纵然当年的手足姐妹如今散落天涯,但是哪怕只是在食堂里拼几张桌子请大家吃鸡丝面当过生日,哪怕只是站在六楼的阳台外擦着玻璃给里面的人做鬼脸,哪怕是在英语课上对答案发现完形填空20道题全错,这些没有被岁月完全风干的记忆,零碎,却别样地折射着青春的光线。

反正呢,我有时候会和人讲起,有个冬天的晚自习结束后,自己一出教学楼就滑倒了,顺着学校的天然冰场直接撞倒一片自行车。现在还要跟人解释,才不是像“老太太钻被窝”滑过去的,我是侧滑,特别潇洒的那种,嗖——咣!每次回想那一刻,都觉得自己好牛掰,站起来拍拍衣服上的雪,就走了。

当然我也会后悔没有继续学画画,没有成为更酷的人,没有在朋友被通报批评时撕下门口的通知,没有趁着上课多读几本小说,因为有些书,真的是没读过以后就再也不会读了。也再没有一个少女时代,可以让我完成那些只属于少女的心愿了。

那你们呢,少女们?

编辑/张春艳

新时代我们的时代 第12篇

部分人总是太着急,太急功近利。追求教育效果的显现,却往往达不到目标。于是我们坚信为了美好的未来应该从娃娃抓起,应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甚至,已经心急到从胎教开始。现在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集千宠于一身;但他们又是最不幸的,因为他们必须只身撑起全家人的希望。《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因此,在快时代下,我们反而应该实现慢教育。

爱因斯坦到3岁才会说话,记忆力很差。当其他人都对孩子的未来摇头叹息时,他的母亲坚信:“等着吧,他不说话是因为他在思考,等着吧,他有一天会成为教授的。”爱因斯坦后来的杰出成就证明了他母亲是对的。因此我们提倡慢教育。慢教育,就是提倡合乎规律的教育,提倡自然教育与生活教育,提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要变主要考知识为主要考见识,不要追求一节课里让学生强制性地记忆多少东西,而是启发他们的思维。慢教育不是“慢”的教育,而是具有“五心”的教育:爱心、恒心、信心、宽容心、自然心。

那么,在这样的环境和时代里,如何当班主任?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名教学能手。教学上过硬,学生才会佩服你。丰富的专业知识,独特的教学风格,高超的技能,以及对业务的钻研和灵活机动的应用能力是教育和指导学生的强大能量来源。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在教学上令学生嗤之以鼻的老师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德育工作者。

再则,班主任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职业,因此,我们要做有思想、研究型的班主任。之前参加班主任培训时,一位教授说:“让教育者成为最大的杀手原因是:陈旧教育观念支配下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我发现,教学的第五年,所谓的管理压倒了教育,除了服从管理之外,就只凭他人或自己的经验甚至“脑门一热”开展工作。带第一届学生时,对于学生我是苛刻的,我要求的是绝对的服从,经常遇到情况,不管三七二十一,便是直接一顿责骂。虽然学生一直是听话的,但是,最终面对班上的问题生许熠昆,我产生了最强烈的挫败感。我知道我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对于那样一个小学就被老师遗弃,说话不流利,行走不自然的学生,我用尽了一切招数,却只能选择放弃。然而,我却发现所有科目,他只愿意读语文。我确信陈萍老师的耐心说教和温和对待是他喜欢这个科目的最大支持。

当然,新型的班主任了解一些教育理论或规律是非常必要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老话在现在这个时代应该要重新评估它的可行性了。我们要应付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形形色色的学生,如果期望通过软磨硬泡达到教育效果,那么是难以取得成效的。再比如,是否唠叨就能取得效果?心理学上有“超限效应”。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在募捐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比别人多捐两倍,表示自己对这位牧师的尊重和支持。但是,牧师在那里又讲了很久,依旧没有结束。马克·吐温有些生气了。于是,他决定在募捐的时候,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于是马克·吐温生气地决定,自己一分钱也不会捐。结果,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了。当牧师端着募捐箱来到马克·吐温面前的时候,由于气愤,马克·吐温不仅一分钱未捐,而且,他还从箱子里偷了两美元。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重复、冗长地讲解一件事情,会使人从最初的接受到不耐烦,最后产生反感、讨厌的反抗心理和行为。生活中屡见不鲜。

因此平常对学生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就不应简单地重复,而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会更容易接受。同样,频繁地表扬也会适得其反。

另外,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则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把深奥的道理生动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可以把故事或寓言做成幻灯片,加上配乐,这样就可以将呆板“说教”化为生动、震撼心灵的教育。

类似的例子我就不再列举。在此,我建议老师有时间的话可以多看些书籍,为自己充电。及时了解最新的理论,更新自己已然陈旧的教育观念。毕竟现在的学生是生活在网络时代,他们有更多的渠道了解信息,如此也可以让自己跟上时代。

上一篇: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下一篇:放射性射线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