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质量下降范文

2024-07-05

生源质量下降范文(精选3篇)

生源质量下降 第1篇

1. 模型构建

农林院校本科招生生源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学校自身的内部影响因素, 也有外部环境和政策对其的影响。因此生源质量评价指标应该是一个具有多样化特征和包含各个角度的指标体系, 而不是凭借单个指标对农林院校生源质量进行评价。为了对我国农林院校在全国各省市招生的生源质量情况进行比较评价与分析, 本文构建了下面的综合得分函数 (该函数主要是将所选的生源质量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 最终用一个综合得分来衡量全国各省市的生源质量情况) :

式中, Vi表示为第i个省市招生生源质量的综合得分, aij表示为第i个省市第j个指标的权重, Fij则表示第i个省市第j个指标的得分。综合得分就是用每个省市每个指标的权重与该地区该指标的得分相乘, 然后再累计出每个地区所有指标的得分情况。

2. 生源质量评价模型的处理

对农林院校生源质量评价模型进行处理, 其最关键之处就是要准确恰当地确定出各个指标的权重, 也即赋权, 然后再根据指标权重和数值计算出农林院校在全国各省市的生源质量综合得分情况, 并对其进行比较和排名, 得出某农林院校优秀生源质量的省份。目前, 处理生源质量评价模型较为适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是因子分析法, 该方法在社会学、经济学、医学和市场营销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 本文中将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农林院校本科招生生源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分析, 提取相应的公共因子后, 再根据公共因子权重等把每个省市招生生源情况量化成一个具体的综合得分, 最后对农林院校招生生源质量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

因子分析是利用统计分析过程中提取出来的少数几个公共因子去代表原来的多个变量情况, 并具有原有变量80%以上的解释能力, 每个公共因子可以综合原有变量之间具有极大相关性的指标, 做出新的综合解释。因子分析法通过因子分析把所有变量综合成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 并求出公共因子与原有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再进一步对每个公共因子包含的原有变量情况进行新的解释, 然后用公共因子进行其他相关统计分析;同时, 根据因子值可直接对样本进行分类并评价, 最终可以计算出每个样本的最后得分值, 并对整个样本进行综合评价。

指标权重主要是指某被测对象各个考察指标在整体中价值的高低和相对重要的程度及所占比例的大小量化值。客观赋权法的原始数据是由各指标在评价中的实际数据组成的, 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 因而此类方法客观性较强。在本文分析中所采用的权重确定方法是客观赋权法。

二指标选取

本文的实证分析是以湖南某农林院校为例, 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招生生源质量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其数据来源于湖南某农林院校2011年本科招生的统计资料。

为了更加科学和客观地评价我国农林院校本科招生生源质量情况, 指标的选取尤为重要。在本次实证分析中选取指标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 客观性原则。指标的设计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提供的信息也要力求准确, 做到实事求是和不夸张。

第二, 相关可比性原则。评价体系中的指标与综合评价目的之间应具有极大的相关性, 也即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 并且要求所有或至少部分指标值之间能进行对比和检查, 以确保提供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第三, 全面性原则。指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要能够涵盖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而不能出现遗漏, 同时还能使不同领域的人从不同角度来评价, 得出的结果差异不是很大。

第四, 明晰常用性原则。指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要能做到简单明确, 可以清晰地反映所要评价的内容, 而且所选用的指标还必须是常使用并得到认可的。

第五, 及时灵敏性原则。指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情况要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问题本质, 并可以预测以后的发展趋势, 同时各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反映程度也要较灵敏。

由于要评价的农林院校本科招生生源质量的指标较多, 有些指标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反映着农林院校生源质量的同一个方面, 因此就需要筛选生源质量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筛选生源质量评价指标, 由于指标在所有主成分中的系数平方和等于1, 因此就要删除主成分中方差最小的那些指标, 表示该指标在主成分中的系数越小。由主成分分析法可知其贡献率也就越小, 对贡献率不大的指标删除不会损失太多的信息量。根据上述指标的选取原则和筛选结果, 本文从招生统计数据资料中主要选取了十个具体指标:学校志愿率 (X1) , 专业志愿满足率 (X2) , 专业志愿调剂率 (X3) , 录取线与控制线差 (X4) , 生源质量当量 (X5) , 党团员比例 (X6) , 院校入学难度系数 (X7) , 录取数与计划数比 (X8) , 优秀生源比例 (X9) 和入学报到率 (X10) 。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根据湖南某农林院校2011年本科招生情况和衡量农林院校本科招生生源质量的指标体系, 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 可以得到相关的原始数据 (具体分析略) 。

在对农林院校招生数据进行分析时, 先要对近年来的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尤其是要对历年农林院校的录取分数等进行综合比较, 这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分析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度的考试分数是不能进行直接比较的, 这是由于每年高考考试的难度系数不同, 从而不同年度的相同考试分数所反映出的水平不同。但是通常来说, 每年高考考试成绩均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而由于每年存在不同的均值和标准差, 就必须对考试成绩做标准化处理。也就是说, 生源质量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由于水平和量纲不同, 在实证分析前需要对整个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标准化公式为:

其中, i=1, 2, …, 6;k=1, 2, …, 12;i表示地区, k表示指标;Dik表示第i个地区第k项指标处理后数据;Xik表示第i个地区第k项指标的原始数据;Xk表示第k项指标的平均值;σk表示第k项指标的标准差, 其中

四实证分析

具体分析过程略。

本文是利用SPSS 18.0统计软件的Data Reduction功能中的Principal Components进行因子分析, 根据其分析结果得到了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等, 最后确定了影响农林院校本科招生生源质量的主要因子, 并得出因子值和综合得分情况。

因子分析法基本上是应用于多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 其利用互不相关的公共因子赋权后, 再进行加权与求和, 求得总因子得分值, 最后对评价对象中的样本进行排序或分类。因此, 在对我国农林院校本科招生生源质量评价进行实证分析时, 其基本思路就是在信息损失最小的原则下, 根据初始因子特征值和累积方差贡献率两个准则提取影响农林院校生源质量的几个公共因子, 并且这几个公共因子在综合关联性较大的原始变量外, 还能对原始变量进行描述和解释。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农林院校本科招生生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步骤如下:

第一, 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并利用SPSS软件求出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系数矩阵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各指标之间的信息重叠程度, 也即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度, 因此其值越大, 信息重叠的程度就越高, 因子分析效果也就会越好, 相反则反之。同时, 进行相关检验, 看结果是否适宜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

第二, 对所有变量进行相关矩阵R计算。在这一步中主要是求出所有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等。

第三, 提取公共因子。根据特征值大于1和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0%这两个准则中的一个或两个来确定公共因子的个数, 并建立因子模型。

第四, 计算因子载荷矩阵。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求出的因子载荷矩阵也是不相同的, 也就是说因子载荷矩阵并不具有唯一性。本文中,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计算求出。

第五, 求出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因子分析的目的不仅是要找出公共因子的个数, 更重要的是, 还要明确每个公共因子包含原有变量后的新含义。由于在没有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前, 原有变量在每个公共因子中的重要性体现得不是很明显, 因此为了便于对公共因子进行解释, 就需要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 以达到结构简化的目的。本文中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

第六, 计算因子得分值E。其中, E=∑difi, fi是公共因子, di是该公共因子的贡献率。由于方差贡献率能体现出公共因子的重要性程度, 而且是从数学变换中伴随生成的客观权重, 从而用方差贡献率来衡量公共因子的权重是切实可行的。

五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各因子值和综合得分表 (表略) 可知, 2011年湖南某农林院校在全国31个省市招生的生源质量情况如下:海南省排在第一位, 这主要是因为该校在海南省已经实行了本科一批招生, 所以各项指标值相对较高, 如高考录取成绩、录取线与普通本科控制线等;上海的生源质量最差, 主要是因为沿海大都市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不愿意报考内地省份高校, 尤其非“211”或“985”的大学。由表中生源质量好坏的排名也可以看出, 湖南某农林院校在青海、贵州、海南、江西和西藏等五省区是进入本科一批招生的, 该五省排名也基本上进入了生源质量较好的前十位排名中。

通过分析综合得分表中的综合得分情况还可以得出湖南某农林院校在全国各省市招生的平均综合得分, 经过计算得分为87.81336, 但是在所评价的31个省市中仅仅只有12个地区超过了平均水平, 所占比例仅为38.71%。如果将平均水平设为衡量农林院校生源质量好坏的标准, 那么湖南某农林院校则只有海南、云南、贵州、湖南、福建、西藏、浙江、青海、黑龙江、广西、江西和新疆等12个地区的生源质量较好, 而其他61.29%的地区由于所得的综合得分低于平均综合得分水平, 说明这些地区生源质量较差。另外, 从分析表中的得分情况可知, 湖南某农林院校生源质量最好的海南地区所得综合评分为223.3654, 而生源质量最差的上海地区所得评分则为-30.732, 二者之间的差距达到了254.0974, 大幅度的差距说明湖南某农林院校在各个地区的生源质量呈现不平衡状态, 并且还比较严重。最后, 根据相关数据可以计算出综合得分的标准差为75.82008, 该标准差值较大, 而标准差越大, 说明各个地区所得综合评分的离差也越大, 说明该校在全国各地招生的生源质量也不稳定。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 对农林院校本科招生生源质量的影响指标进行分析。同时, 选取了湖南省某农林院校本科招生生源情况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来说明目前我国农林院校本科招生的生源质量情况, 并得出了湖南某农林院校在全国31个省市中招生生源质量的好坏比较及相关结论。

关键词:农林院校,本科招生,生源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1]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1

[2]李湘祁.没有固定标准的标准——美国著名大学新生录取标准的多样性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 2004 (4)

[3]刘华.高校网络招生管理与分析系统的开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04

[4]Saaty T.L.,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New York:N.Y.Mc Graw Hill, 1980

[5]廖君瞒.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高校生源结构的影响[J].文化建设, 2005 (8)

以改革应对生源下降的挑战 第2篇

近日,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将因生源枯竭面临生存挑战。报告称,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人民日报5月3日)

生源的持续下降,必然使我国高等教育学校面临两方面现实问题。其一,一些办学质量不高的学校,将在生源竞争中,由于生源不足,而面临破产关门的局面;其二,这些破产关门的学校的学生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学校破产不同于企业关门,必须解决破产学校的学生的继续求学问题以及学籍等现实问题。

客观上说,在这两方面,我国高等学校都没有做好准备。首先,我国高校没有办学自主权,而且学校间的地位完全不平等,因此,大多学校在生源危机面前无能无力,既无法主动调整学科专业,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也无法突破学校的局限,与比自身“高一等”的学校一争高低。

对于生源危机,社会的普遍看法是,率先破产的学校将是实行非学历教育的民办高等教育学校,其次是实行学历教育的民办高职高专,再次是民办的本科院校,这种“排序”本身,体现的正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地位高低。这种地位不是由学校办学质量决定,而是由目前的招生录取制度和有关教育政策、就业政策决定——民办高职高专放在高考最后一批录取,毫无疑问将处于招生劣势;而民办本科的招生放在公办本科之后,也从制度上限制了其竞争性。

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对大学破产关门之后的学生求学问题,没有明确安排。近年来,国外大学破产的消息不时传来,可是,学校破产,并没有太多影响学生的求学,原因何在?这主要得益于自由转学制度和学分互认制度。也就是说,一名学生在一校所学学分,是得到另一校认可的,另外,校际转学,也司空见惯,因此,当学校破产之后,学生是比较方便在另一所大学继续学业的。但是,我国却没有上述制度,因此,当一所学校破产之后,这所学校的学生的学籍和继续求学问题,将是很大的难题。最近,有一些非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破产关门,其在读学生的求学问题,由于没有其他学校“接盘”,成为很大的难题,学生们面临无学可上的困境。对于非学历教育学校尚且如此,那些纳入计划内招生,有录取分数线限制的学历教育高校,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应对生源减少的危机,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一方面,必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每所大学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只有大学拥有办学自主权,才能灵活应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否则,就只能面对压力,等着破产,想作为而难以作为。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会把破产的责任推给制度,而不会反思自身办学不力。

另一方面,应探索建立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我国一直实行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制度,学生与学校、学籍的关系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这在精英教育时代,或有存在的合理性,而在大众教育时代,再采取这样的制度,只能限制学校间的竞争,同时也为学生的自由流动制造障碍。在生源下降的整体环境中,再维系这样的招生录取制度和学籍管理体系,存在诸多隐患。

生源质量下降 第3篇

《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以下简称《无声的革命》)的主要结论如“高考制度本身有利于工农子弟”、“中国教育系统相较于国外为工农子女提供了更多受教育及社会流动的机会”等,在同类研究中也显得颇为另类,许多同类实证研究都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

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究竟能否得到保障?寒门子弟是否真离一流高校越来越远了?记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追索。

农村生源离一流大学越来越远是不争的事实

《无声的革命》只研究了1952~2002年之间的数据,也就是说,文中结论是基于那个时间段。作者在后面部分也称:“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不平等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教育学博士、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罗立祝告诉记者,他的实证研究发现,城乡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特征。在部属大学中,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远低于城市子女;在一般本科高校中,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略低于城市子女;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高于城市子女。

他以一所部属大学和一所一般本科高校近10年来招生数据作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城市子女在重点大学、一般本科、专科高校中获得的入学机会分别是农村子女的3.1倍、1.4倍、0.67倍。而且,越是声望地位高的大学,农村子女的入学机会越小,他分析1996~1999年北京大学招生数据发现,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城市子女的七分之一。

他通过分析厦门大学2004~2008年招生数据发现,农村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事实上,另有诸多数据支持这一观点。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清华大学招生办(微博)的数据也显示,2011年清华录取的新生来自全国近1200所中学,其中县级中学300余所。县级以下中学学生近500人,只占清华当年新生的七分之一左右。

《人民日报》2009年的一篇报道曾指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农村生源所占比例仅为30%左右,而且有减少的趋势。但是,从全国范围看,农村生源占高校学生的比例则逐年上升,达到50%以上。这意味着高等教育日渐大众化,但精英高等教育中,农村子弟并不占优势。

有趣的是,同样是分析北大的招生数据,不同的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等人也统计了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他们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在两成到四成之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这一比例只在一成至一成五之间。

他们在研究中将教师、知识分子和军人归入“干部”一类,结果发现:“干部出身的新生比例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稳定在50%以上,1998年达到69.4%的峰值。”这一比例远远高于梁晨等人的近四成。

与梁晨的“生源构成是相对稳定”结论不同的是,刘云杉认为招生就是个游戏,农村生源所占比例减少了,城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受益。

刘云杉告诉记者,梁晨等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考察,得出了比较乐观的结论,但她没那么乐观,且对标题中“革命”的提法有异议,“教育的革命没有像经济等领域的革命那么明显,相反,教育的改革是滞后的”。

北京大学李文胜教授在其专著中提供的数据显示,北大新生中农村生源所占比例从1985年的27.3%下降到1996年的19.6%,10年间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

他告诉记者,农村生源所占比例下降可能有城市化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城市化速度非常快,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社会蓝皮书指出,我国将近三成的农业户籍人口已经居住在城镇,2011年,城市人口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乡村人口,而199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才有18.9%。

但李文胜教授认为,抛开城市化因素,基于中小学教育的城乡不均衡等原因,农村生源越来越少仍将是大趋势。

基础教育不均衡导致差距拉大

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子女离一流大学越来越远?

诸多研究者都强调了历史的原因,如按省份分配招生名额就是个制度性障碍。

刘云杉等人的统计发现,1978~1998年,北大北京生源总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23.1%,超过同一时段山东、浙江、湖北、湖南、河南和安徽6省的总招生人数,而这6省居住在农村的学生比例均在30%以上,是招收农村学生比例最高的前6省。“由此可见,北大农村新生比例之低,与按省分配名额的招生制度有密切关系”。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不足以解释近年来的农村生源比例在一流大学下降,因此,研究者们都把目光投向了其他方面。

得到普遍认同的是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华中科技大学(微博)新闻学院赵振宇教授称,高考录取讲求“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对于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小时候可能没机会上幼儿园,他们的小学、中学教育条件极差,没有好的师资,没有像样的教学设施。与城里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享受了较少的、较差的教育资源。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教育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却要他们在高考中同场竞技、一决高下,以分数论英雄,其结果怎么可能是公平的?

教育学博士罗立祝则发现,在保送招生制度中,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自主招生制度中,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8.2倍,城市子女获得的高考加分机会是农村子女的7.3倍。

河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广明也认为,从目前的自主招生设计来看,各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与面试对农村学生明显是不公的。

李文胜也告诉记者,一流大学自主招生的名额经常就给到重点中学,农村的学生机会很少。即使农村学生有机会参加自主招生,在考试和面试当中可能也会处于劣势。

记者发现,2011年,在河南教育部门公布的高校录取保送生名单中,全省有62人被直接保送到清华、北大,其中来自3所省会优质高中的学生有53人,其余9名学生来自省辖市的优质高中。整个名单中没有一个来自县级或乡镇学校的学生。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各类实验、示范、重点学校几乎全部集中在城市。小学和初中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加上择校热,往往置普通家庭的优秀子女于门外。一些家境较好的子女优先占据政府多年投资形成的优质资源。

“超级中学”成了近几年的新现象。上述王斯敏等人的统计发现,不少省份北大清华招生名额的一半都被少数几所“超级中学”占据。以陕西省为例,2010年,西北工业大学(微博)附属中学和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分别有83人和60人考入北大清华,合计占全省上北大清华名额的62.2%。

刘云杉认为,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到地市一级和省一级的精英中学,这些中学犹如超级航空母舰,农村孩子很难进入,“主要病因在于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性加剧。马太效应导致强校越来越强,汇集优秀生源、师资与教学条件,且重心上移,向省会等大中城市聚集。这导致在考分上具有竞争力的农村生源减少了,在中小学教育中,能获得优异的学业成就的农村学生减少了”。

梁晨等人也发现,恢复高考后,每年只有占比重很少的中学有能力为北大提供生源,而且,1952~2002年间,输送北大生源最多的5所中学,输送了占北大总生源7.4%的学生。海南省的北大生源中,70%来自同一所重点中学。

但梁晨没有一味地抨击重点中学带来的教育不均衡,反而认为,重点中学的封闭式强化训练,最大程度上弥补了城乡之间、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因生活环境导致的命运差别。

寒门如何再多出“贵子”

寒门如何再多出“贵子”?记者发现,制度救济的呼吁已经有了一些回应。

据央视2011年10月7日报道,2012年清华大学将在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实行新的招生政策,包括投放更多招生计划,将自主招生范围扩大至县级中学和乡镇中学,并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设置自主招生方式和内容。

2012年4月15日,清华大学公布了这项面向国家级贫困县学生的“自强计划”的最新进展:全国36名学生获最后的认定,其中14位获60分的最高自主认定。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高校没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只能按分数从高往低录取,不可能区分考生是农村生源,还是城市生源。清华大学只能在重点扩招时增加贫困学生录取的机会。

有学者指出,清华招生新政看上去是对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照顾,但其实是一种理性纠偏。梁晨也认为,“招生的时候应坚持多样化生源,清华的举措值得借鉴”。

另一项广受关注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该计划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主要招收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学校就读、学习成绩优秀或具有某方面培养潜能的应届农村高中毕业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从自主招生制度推行以来,有关自主招生让农村学生上名校更不公平的质疑不断。近年来,试点自主招生的高校显然注意到这一问题,开始在自主招生中制订专门面向农村学生、贫困生的计划。这反映出自主招生制度的灵活性,但他认为,这些学校在农村学生问题上动静很大,但有多少贫困生能得实惠,很难说。

刘云杉也认为,清华的“自强计划”和人大的“圆梦计划”,以特殊的策略补偿这一利益受损群体,“最多不过是‘脚疼治脚’的局部治疗法”。

上一篇:可重构无线电系统下一篇:系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