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加压范文

2024-05-25

联合加压范文(精选8篇)

联合加压 第1篇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多普勒,低频探头,高频探头联合使用,加压法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 超声技术为阑尾炎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回顾性分析了35例手术前采用高低频超声联合应用加压法检查, 术后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声像图征象及临床表现, 旨在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5例, 其中男21例, 女14例, 年龄16岁~68岁, 平均年龄39.5岁, 病程6 h~8 d.临床检查:转移性右下腹痛23例, 右下腹局限性压痛18例, 腰大肌试验阳性13例, 闭孔试验阳性10例, 其中部分患者2项或3项试验阳性并存。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者25例。

1.2 方法

应用HITACHI 6500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7.5 MHz.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 探头从右侧腹部逐渐向回盲部区加压扫查, 在疼痛最敏感区域重点扫查。先用低频探头观察阑尾走向、大小、管腔及管径情况, 再用高频探头观察病灶的细微情况。检查完阑尾后常规扫查右肾、右侧输尿管及女性患者右侧附件区。

1.3 诊断标准

急性阑尾炎高低频超声诊断标准详见文献[1], 特征如下: (1)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轻度肿大, 黏膜下层较薄, 纵切面呈腊肠样, 内部回声呈均匀的弱回声。 (2) 化脓性阑尾炎:阑尾明显肿大, 黏膜下层明显增厚, 回声增高, 纵切面呈腊肠样、管状, 横切面呈圆形。阑尾区呈弱回声或无回声, 不均质。 (3) 坏疽性阑尾炎:阑尾明显肿大, 黏膜下层增厚不明显或消失, 纵切面呈管状, 横切面呈圆形。周边见无回声区。 (4) 阑尾周围脓肿:阑尾病变区边界不清, 形态不规则, 内部以低回声为主, 回声不均匀的混合性包块。

2 结果

35例患者中, 正确诊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6例;急性化脓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7例;急性阑尾炎并阑尾周围脓肿6例;网膜包裹性阑尾炎3例。2例后位急性阑尾炎漏诊, 1例误诊为右侧附件区的炎症包块。超声诊断正确率为91.4%.

3讨论

正常阑尾是一蚓状盲突, 一般长5 cm~7 cm, 直径0.5 cm~0.6 cm, 阑尾腔开口于盲肠内面回盲瓣下2 cm~3 cm处[2]。正常阑尾位置深且多变, 易受肠气干扰, 超声不易显示。急性阑尾炎的主要病因是管腔阻塞和细菌感染, 致使阑尾充血、水肿, 腔内炎性物渗出, 阑尾肿大, 阑尾壁水肿增厚, 有利于超声显示[3]。

急性阑尾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 阑尾化脓、穿孔时有发热及腹肌紧张等症状。由于阑尾炎病变程度不相同或患者过于肥胖等, 单纯用一种频率的探头检查有时难以奏效。一般需要低频探头寻找可疑回声, 因低频能扩大病变的扫查范围, 探测足够的深度, 扫查范围大, 可弥补高频探头穿透力低、对肥胖及腹壁较厚、阑尾位置深的患者显示不理想的不足。而高频探头在显示肿大阑尾结构上更具有特异性, 能清晰显示胀大阑尾横断面“同心圆”征及阑尾张力、壁层次、厚度、腔内积液、粪石嵌顿等, 还可用于肿大阑尾和充盈肠管的鉴别。联合使用高低频探头则可以清楚地显示不同病变时期阑尾壁层结构变化, 并可以作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的分型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和决定具有重要价值。

本组病例均配以手法加压, 探头逐级缓慢加压法能在患者可接受的情况下使阑尾的显示率明显提高。该法可拉近与阑尾的距离, 推开肠气, 令视野清晰。探头逐级缓慢加压, 患者感觉压痛最明显时往往该区显示阑尾最清楚, 放松探头后观察有无反跳痛, 再次加压时可见阑尾位置形态固定不变, 可与周围肠管相鉴别。中晚期妊娠合并阑尾炎时, 由于子宫明显增大, 不宜配以加压法。本组2例后位阑尾患者, 虽症状典型, 但未做到仔细加压探查, 同时这也是超声的盲区, 导致漏诊。另1例女性患者超声显示右侧卵巢增大, 我们单纯考虑为急性附件炎, 忽视了阑尾的炎症改变造成的附件炎而误诊。上述漏、误诊是对急性阑尾炎的间接征象认识不足和缺乏足够重视所致, 如果单纯性阑尾炎病变仅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 或者解剖位置变异、患者肠道积气明显、肥胖、中晚期妊娠或患者不配合时, 超声仅表现为一些间接征象, 可无阳性发现, 所以我们认为对难以解释的右下腹肠管局部扩张、肠蠕动频繁及腹腔游离积液要考虑可能系阑尾炎所致。因阑尾部位多变, 个体差异大, 检查范围宜做到由大渐小, 最后局部仔细扫查并密切结合临床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 综合分析超声图像的变化, 避免漏诊、误诊发生。

综上所述, 高、低频超声联合加压法敏感性高, 重复性强, 操作简单迅速, 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 并能实时、准确显示阑尾周围渗出、粘连及阑尾周围有无脓肿形成等重要情况, 有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4]。可作为急性阑尾炎首选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毕素栋.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J].超声临床杂志 (中文版) , 2004, 11 (2) :16.

[2]彭裕文.局部解剖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15.

[3]袁卫平, 尚海风, 毛荣霞.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病理分型的价值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26) :3584.

自我加压 开拓前行 第2篇

5月8日,厅党组宣布了省农广校新的领导班子。新班子成立后,高度重视农广校的持续发展,在深入基层调研、与省校干部职工座谈交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形势,坚定不移地确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农广校全部工作的基础这一核心,定规划、谋抓手、搭平台、建机制,整体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班子带头,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制定了班子工作四项准则,要求班子成员讲团结,大局至上;讲协调,紧密配合;讲付出,突出引领;讲廉洁,严格自律。二是结合实际,明确工作重点。在加强体系建设方面,制定了贯彻落实农科教发〔2013〕7号、豫农科教〔2013〕21号文件和《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具体落实意见,明确责任分工,限时完成;筹备农广校创新发展暨条件建设座谈会,进一步明确加强体系建设的具体思路。筹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座谈会,积极探索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的路径和方法。在资源整合、平台对接方面,将与厅农场管理局共同和农业部农垦局、中央农广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河南农垦系统建立农广校实训基地,开展双向互惠合作;与科研院所、种子企业、农药企业、肥料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科研、技术推广方面开展合作;与中原出版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合作编写、开发教材;与中央农广校声像中心、河南区域的重点声像出版社签订合作协议,加快声像资源开发利用。在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氛围方面,进一步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在主流媒体上主推农广系统先进人物,力争做到电视上有画面、电台上有声音、平面媒体上有文章;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组织开展“全省十大新型职业农民”评选活动。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鉴定)管理办法;以各级分校为基础,建立全省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联盟,制定联盟章程和运作办法;修订完善对市、县分校年度办学绩效考评办法;制定专业技术岗位空岗竞聘实施办法;细化财务制度,严格财经纪律。修订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校园安全。三是严格要求,加强工作督导。保证把校领导班子制定的各项决策和确立的重点工作落实到位,建立了督察督办制度,由办公室牵头,明确专人负责,定期通报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形成奖勤罚懒,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有效监督检查机制。

通过制定一系列举措和强力推进,省农广校的干部职工精神风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省农广校的干部职工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干事热情普遍高涨,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全体干部职工正按照校领导班子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各司其职,积极工作,拖沓、推诿、应付的现象没有了,积极干、主动干、抓紧干的劲头足了,爱岗敬业、积极奉献已在省农广校蔚然成风。

联合加压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1年9月收治的突发心搏骤停患者60例, 其中, 男38例, 女22例, 年龄14~73岁, 平均 (42.6±10.1) 岁, 心跳停止到开始心肺复苏均在20min内。心搏骤停患者的基础病因:重度脑外伤21例, 各种休克15例, 肺心病11例, 各种中毒10例, 不明原因猝死3例。将上述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 (30例, 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治疗) 和治疗组 (30例,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管加压素治疗)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均按国际标准进行基础心肺复苏给予清除呼吸道异物以开放气道、气管插管、持续胸外按压、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除颤及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同时应用升压药物, 对照组首剂给予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1mg静推, 以后每隔3min重复上述剂量直至自主循环恢复。治疗组首剂给予肾上腺素1mg加血管加压素 (首剂40IU, 以后20IU/10min, 重复使用) , 至自主循环恢复, 抢救时间为心脏停搏20min。

1.3 疗效判定

自主心律恢复标准:以出现房性、窦性、交界性、加速的室性自搏等规则的自主心律并维持30min以上。1h有效:复苏1h内, 自主心律恢复,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复苏尚未成功。24h生存:心脏持续起搏24h以上, 心电监测良好, 血流动力学稳定, 为复苏成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为 (11.3±2.8) min,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22.5±5.2)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的1h有效率和24h 生存率分别为76.7%、43.3%明显高于对照组36.7%、1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心肺复苏的主要目标是尽快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 肾上腺素作为一线复苏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恢复自主循环的作用早已得到公认。但在急诊抢救时, 不管是标准剂量、递增剂量或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素, 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出院存活率始终很低, 这就迫使医务工作者寻找更为有效的心肺复苏药物, 上世纪90年代有研究发现复苏成功的病人血浆血管升压素 (AVP) 水平明显高于复苏失败病人, 提示在心肺复苏期间给予外源性血管升压素可能是有益的, 而且近年来有研究证实, AVP可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 明显提高左室心肌血流量, 增加心内膜血供血, 改善脑皮质血流, 增加脑氧合, 改善神经功能, 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同时AVP还能抑制一氧化氮生成, 提高机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并能增加心肺复苏过程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 从而增加血清中皮质醇的浓度[2]。本研究通过对比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联合应用与单用肾上腺素进行心肺复苏的治疗效果, 发现治疗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为 (11.3±2.8)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 (22.5±5.2) min;治疗组的1h有效率和24h生存率分别为76.7%、43.3%明显高于对照组36.7%、13.3%, 与国内外研究报道的结论一致。

总之, 对心脏骤停患者, 在标准心肺复苏中, 采用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 可明显缩短自主心律恢复时间, 提高1h有效率和24h生存率。

参考文献

[1]王洁萍, 张孟瑜.心肺复苏中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的联合应用[J].四川医学, 2011, 32 (9) :1346-1348.

联合加压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11月在我院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49例,其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18~71岁,平均(43.6±3.4)岁;患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到入院进行抢救的时间最短2 min,最长27 min。其中心脏病突发19例,溺水7例,药物中毒6例,电击伤2例,其他意外事件1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初级心肺复苏术和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液体支持。对照组采用肾上腺素治疗:首剂给予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1 mg静推,以后每隔3 min重复上述剂量直至自主循环恢复。观察组采用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联合纳洛酮治疗:首剂给予肾上腺素1 mg、血管加压素40 U静推,同时给予纳洛酮5 mg静推,以后每3分钟重复肾上腺素1 mg直至自主循环恢复,每30分钟重复纳洛酮5 mg静推至自主呼吸恢复。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自主呼吸和意识基本恢复,存活≥2 h;有效:心电由静止或室颤转为窦性或房性交界性等自主心律,血压≥80/60 mm Hg(1 mm Hg=0.133 kPa);无效:心脏无反应,心电为静止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2 7,P<0.05),见表1。

2.2 两组自主意识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自主意识恢复时间为(9.2±1.6)min,对照组为(15.4±2.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91 6,P<0.05)。

3 讨论

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治疗叫做心肺复苏。呼吸心跳停止表现为呼吸、心跳停止,意识丧失、突发面色青紫或苍白、或抽搐,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各种严重疾病、窒息、电击、溺水、严重外伤等突发意外事故均为其常见原因。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药物的及时正确应用在抢救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3,4]。

本研究中笔者对观察组采用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联合纳洛酮治疗,结果患者自主意识恢复时间缩短,提高了疗效。血管加压素实际上是一种抗利尿激素,当给药剂量远远大于其发挥抗利尿激素效应时,它将作为一种非肾上腺素能样的周围血管收缩药发挥作用,可以升高血压和恢复自主心律[5]。肾上腺素适用于心脏骤停的复苏,主要因为其具有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特性,在心肺复苏时可增加心肌和脑的血供[6],但因其作用能增加心肌作用和减少心内膜下的血液供应,因此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也有报道显示纳洛酮用于心肺复苏中,可以通过多个环节、多个器官逆转了β-内啡肽(β-EP)导致的毒性作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联合纳洛酮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关注。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联合纳洛酮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将我院进行心肺复苏的4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采用肾上腺素治疗,观察组25例采用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联合纳洛酮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自主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联合纳洛酮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关注。

关键词:心肺复苏,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纳洛酮

参考文献

[1]宋维,孙红,心肺复苏新进展(心肺复苏2000国际指南)[J].海南医学,2002,13(9):49.

[2]赵敏,黄建群.现代心肺脑复苏的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6):36.

[3]宋维,陈实.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评价——心肺复苏注册登记Utstein(修订)模式[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4):27.

[4]鞠衍松,方崇乾,赵新玲.心肺脑复苏成功30例分析[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3,25(1):62-63.

[5]胡继华,马诚,曹建国,等.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在院前心肺复苏急救中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8,10(1):10.

联合加压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就诊的以夜尿次数增多为主要症状的高龄(≥80岁)男性患者74例,年龄80~94岁。纳入标准:夜间排尿次数≥2次;夜间多尿指数(nocturnal polyuria index,NPI)即夜间总尿量/24 h总尿量>33%;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肿瘤、泌尿系统结石、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肾性尿崩症、糖尿病、精神性多饮、口渴中枢病变或颅脑肿瘤患者以及服用大剂量利尿剂及已接受可能与去氨加压素相互作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将入选患者分为去氨加压素治疗联合护理干预组(A组,共25例)、去氨加压素治疗组(B组,共25例)和安慰剂对照组(C组,共24例)。

1.2 方法

A组和B组患者治疗期间于睡前口服0.1~0.2 mg去氨加压素片[辉凌(瑞典)制药有限公司,H20120117],A组同时接受护理干预治疗。C组患者于睡前口服安慰剂。三组患者疗程均为3周(21 d)。护理干预治疗包括对患者可能引起夜尿增多的共患疾病的护理指导、每日饮水量和饮水时间指导、减轻患者精神心理压力的心理护理以及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指导。所有患者治疗前记录72 h排尿日记,包括夜间尿量(nocturnal urine volume,NUV)、夜间排尿次数、NPI,同时记录第1次觉醒时间。在治疗开始当日清晨空腹,取卧位,采取肘静脉血检测肾功能指标[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血钠(Na+)以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治疗结束后第2天重复检测上述血液指标并记录72 h排尿日记。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基线资料比较

三组患者均为男性,在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疾病、既往史和使用α受体阻滞剂药物等临床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三组治疗前后夜尿相关参数比较

治疗前,三组NUV、夜间排尿次数、NPI和第1次觉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A、B两组治疗后NUV、夜间排尿次数均显著减少,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A组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后NP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第1次觉醒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A组和B组治疗后NUV均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组夜间排尿次数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三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血清钠离子浓度比较

三组患者治疗前血清BUN、Scr、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BUN、Scr和Na+浓度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BUN、Scr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清Na+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然而,A组有4例患者血钠<130 mmol/L(4/25),B组有3例患者血钠<130 mmol/L(3/25),但均未低于125 mmol/L;C组所有患者血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见表3。

注:“*”代表三组治疗后总体比较;“#”代表A组与C组治疗后比较;“△”代表B组与C组治疗后比较;“▲”代表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NUV:夜间尿量;NPI:夜间多尿指数

2.4 三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三组患者PT、TT、APTT和FIB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夜尿增多是老年人群常见症状。传统观点认为夜尿增多与下尿路疾病(如膀胱病变、良性前列腺增生)等疾病有关,对其诊断和治疗并未给予充分重视;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夜尿症是系统疾病重要临床表现之一[7]。夜尿增多直接造成睡眠障碍,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夜间跌倒风险,影响疾病预后[8,9]。Bursztyn等[1]研究发现夜尿症是70岁以上具有已知慢性心脏病患者死亡率升高的一个显著独立预测因素。2002年,国际尿控学会将夜尿症定义为:患者夜间醒来排尿1次或者1次以上。但是由于正常人也可以出现1次夜尿,且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小,目前多数研究都以每晚≥2次排尿作为夜尿症的诊断标准[10]。

注:与C组治疗后比较,*t=3.353,*P=0.002;#t=2.221,#P=0.031;BUN:血清尿素氮;Scr:血清肌酐;Na+:血钠

注: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

夜尿症患病率有显著的年龄差异,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王伟等[11]对北京地区社区中老年男性人群[平均(64±10)岁]调查显示夜尿症的患病率为66.4%。80岁以上老年男性的夜尿症患病率达到了82.0%。Burgio等[12]以每晚排尿≥2次定义夜尿症,研究发现在>70岁的老年人中,男性患病率为29%~59%,女性患病率为28%~62%,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高,且男女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由于老年男性夜尿症的患病率远大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病率,而且,女性并无解剖上的异常。这些发现对老年夜尿症的病因提出了新的思考[13]。Weiss[14]研究发现90%以上老年性夜尿症是由于夜尿生成增多所致。这也是老年夜尿症患者单用α受体阻滞药或抗胆碱药物治疗效果有限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老年人抗利尿激素夜间分泌减少及缺乏昼夜节律变化是老年人夜尿症的重要病因[10]。

去氨加压素是天然精氨酸加压素的结构类似物,其作用与生理性加压素类似,但显著增强了抗利尿作用。既往去氨加压素多用于治疗中枢性尿崩症,给药后可增加尿渗透压,降低血浆渗透压,从而减少尿液排出和排尿次数。然而,临床研究提示去氨加压素在治疗夜尿症中同样疗效显著[15,16]。抗利尿激素能调节人体内液体总量和渗透平衡,去氨加压素模拟抗利尿激素与肾远端集合小管上V2受体结合,浓缩尿液,降低总尿量,抗利尿作用比生理性精氨酸加压素作用更强,并且起效更快,持续时间更长[17]。然而,去氨加压素也存在头痛、血压一过性降低、反射性心动过速、胃痛、恶心和低钠血症多种副作用,尤其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在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

为进一步明确高龄夜尿症患者服用去氨加压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研究选取了74例高龄夜尿症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考虑心理、精神、社会因素、共患疾病以及饮水方式、生活习惯都可能是高龄夜尿症患者的潜在病因,合理的生活指导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入护理干预。既往研究发现,护理干预在老年夜尿症治疗中起到积极的作用[18,19,20],其治疗主要包括与患者进行沟通、分析夜尿症的原因、讲解相关知识、解除思想顾虑、加强共病的护理、指导积极治疗并发病、用药指导、减少其他药物对尿液形成和排尿的干扰。排尿护理,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限制睡前饮水量,睡前少饮浓茶及含咖啡因的饮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研究结果发现,去氨加压素能减少夜间总尿量,降低夜尿指数,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给予护理干预后能进一步降低夜间排尿次数。去氨加压素治疗3周后,患者的平均血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组有4例患者血钠水平低于130 mmol/L(4/25,16%),B组有3例患者血钠水平低于130 mmol/L(3/25,12%),但是7例患者血钠均大于125 mmol/L,临床上容易纠正,无需特别治疗。分析其原因,发生低钠血症的患者治疗前血钠水平均明显偏低。因此,对于存在低钠血症的高龄夜尿症患者,应避免使用去氨加压素治疗或在纠正低钠血症后再用药治疗。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循环系统、胃肠道系统及头痛不良反应,治疗后肾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

夜尿症是多因素导致的年龄相关性疾病,目前已成为老年人群高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本研究通过小剂量去氨加压素联合护理干预短期治疗,提示去氨加压素联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高龄夜尿症患者NUV和排尿次数,改善睡眠质量。虽然少数患者出现低钠血症,但副作用轻微。不过,去氨加压素用于高龄患者夜尿症治疗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去氨加压素联合护理干预治疗高龄男性夜尿症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诊断为夜尿症的74例高龄男性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去氨加压素治疗联合护理干预组(A组,25例)、去氨加压素治疗组(B组,25例)和安慰剂对照组(C组,24例)。A、B组睡前口服0.1~0.2 mg去氨加压素片,A组同时接受护理干预治疗,C组睡前口服安慰剂,疗程共3周。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夜间尿量、夜间排尿次数、夜间多尿指数、第1次觉醒时间,以及肾功能、凝血功能、血钠浓度变化。结果 与C组比较,治疗后A、B两组患者夜间尿量、夜间排尿次数和夜间多尿指数均显著减少,第1次觉醒时间显著延长,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A组患者夜间尿量、夜间排尿次数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后夜间尿量、夜间多尿指数和第1次觉醒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后夜间排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C组夜间排尿次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和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后血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但A组有4例患者、B组有3例患者治疗后血钠<130 mmol/L。结论 去氨加压素联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治疗高龄患者夜尿症,可以明显减少夜间尿量和夜尿排尿次数。

联合加压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5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男34例, 女20例, 年龄为23~65岁, 平均年龄为 (44±1.1) 岁, 左侧30例, 右侧24例。根据Shatzxker分类:Ⅰ型8例, Ⅱ型6例, Ⅲ型13例, Ⅳ型7例, Ⅴ型9例, Ⅵ型11例。均为闭合性损伤, 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5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划分为两组, 对照组24例, 研究组30例,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P>0.05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手术方法:

取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并根据骨折的特点及骨折类型分别于胫骨上段前外侧、前内外侧、前内侧联合做出一个切口, 并尽量切开骨折部骨膜外侧, 完全暴露骨折后对关节面进行整复, 针对存在关节面塌陷的骨折碎片, 需借助骨膜剥离器对其进行整复, 有利于关节面的平整恢复, 并分别采用克氏针临床固定, 之后残留的骨缺损置入到髂部松质骨。在C形臂X线机作用下对解剖复位情况进行证实, 若未达到, 需实施撬拨复位。若采用X线观察骨折复位良好, 将合适的解剖钢板近端放置在干骺端, 并注意保证骨折固定的稳定性。将螺丝钉拧入其中, 固定良好, 若复位后仍有骨缺损情况残留需取自体髂骨实施植骨修复。术后置负压引流, 24~48h将其拔除, 并根据骨折固定情况决定是否采用石膏外固定。术后3~5d引导患者进行主动锻炼, 并引导膝关节进行功能康复锻炼。禁止下床负重, 待骨折愈合后才可负重。

1.2.2 研究组治疗方法: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采用中药辅助治疗。内服中药:选择接骨续筋、活血和营为主的壮筋续骨汤, 该方剂的主要组成部分:牛膝8g、三七9g、丹皮10g、川芎15g、川续断15g, 1剂/d, 用水煎服。外用中药:待患者伤口愈合后采用中药外用, 先熏洗后热敷治疗, 2次煎汁内服后的药渣将其盛放在纱布袋中, 放入盆中, 之后加入1 000ml水, 加热煮沸, 并借助热气作用对骨折处进行熏蒸。待药液下降后, 将药袋放置在骨折处热敷治疗, 1~2次/d, 热敷20min/次, 并结合采用中医手法对周围软组织及股四头肌进行按摩。

1.3疗效判定

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骨折治疗效果:满分为100分, 并根据关节稳定性、关节活动度、行走能力、疼痛等进行综合评分, ≥85分为优, 70~84分为良, 60~69分为中, ≤59分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资料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α=0.05, P<0.05。

2 结果

对照组24例, 优5例, 良7例, 中6例, 差6例, 优良率为50.0%;研究组30例, 优10例, 良11例, 中7例, 差2例, 优良率为70.0%, 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为临床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 多是在高能量创伤作用下, 胫骨平台关节面出现压缩、塌陷以及劈裂, 甚至会累及胫骨干以及干骺端, 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膝关节内外翻以及创伤性等严重并发症, 影响患者正常的关节功能[1]。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 交通事故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胫骨平台骨折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手术方法为有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法为一种新型的内固定方法, 是以胫骨关节部位解剖特点为依据, 并设置与关节骨骼外形比较接近的固定钢板, 可与骨面保持良好的贴合性, 且术中不需预弯, 可大大减少手术治疗时间[2]。在手术治疗基础上结合采用中药壮筋续骨汤, 采用中药口服、中药熏洗以及热敷方法相结合, 起到内外兼治效果。该方剂中所含的川续断、杜仲壮筋骨、接骨续筋有利于骨折早日愈合, 牛膝、红花则可起到活血、祛淤生新功效, 骨碎补活血续伤, 补肾腔骨, 川芎、当归具有消肿止痛以及活血化淤功效;熟地具有滋阴补血功效, 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可起到接骨续筋效果。并在中药熏洗作用下, 有利于热气作用于膝关节处, 促使局部血管扩张, 加速血液循环, 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3]。本文中,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见, 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壮筋续骨汤, 可起到标本兼治效果, 有利于骨折功能的早日恢复, 应用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分析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壮筋续骨汤联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用随机数字法划分为两组, 对照组24例患者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加压内固定治疗, 研究组3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壮筋续骨汤治疗, 分析比较不同方法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疾病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基础上采用壮筋续骨汤治疗, 有利于骨折功能早日恢复, 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壮筋续骨汤,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

参考文献

[1]杨辉, 蔡维山.中药配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 2011, 11 (3) :50-51.

[2]王宝成, 杨建国, 郝兴龙.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0, 26 (1) :37-38.

联合加压 第7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0年6月在本院脊柱外科手术中的老年人脊柱后路手术后脑脊液漏患者41例。男,21例,女,20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7岁。按术后脑脊液漏处理方式不同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联合腰围加压治疗,其余治疗方法列为B组。患者入选标准:手术患者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后路胸、腰椎手术;手术为涉及椎管内;标本检验为脑脊液,而非血肿、切口脂肪液化等引起的积液者。不符合以上条件者应排除。

手术疾病主要分为四类:(1)胸、腰椎骨折类,(2)退变性胸腰椎疾病类(椎管狭窄、滑脱等),(3)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类(包括硬膜外和硬膜下),(4)其它,如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融核术后再发等。所有患者术中破裂硬膜均经过仔细修补,术中检查未发现明显脑脊液漏,而是在术后观察发现脑脊液漏。详细资料见下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A组针对患者脑脊液漏的情况分为两种

(1)是对拔除切口引流管后发现的脑脊液漏患者,除采取一般的措施如头低脚高位外,于肿胀的切口旁运用中心静脉穿刺包中的穿刺针穿刺,先接注射器抽出淤积的脑脊液,然后置中心静脉管引流、固定,导管接密闭式引流袋,同时腰围加压包扎切口;(2)是对还未拔除切口引流管即发现有脑脊液漏患者,常规时间内(术后48 h)拔除切口引流管,同时旁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腰围加压包扎切口。穿刺置管方法:确定肿胀的范围,于肿胀边缘向中心穿刺,进针约3~5 cm即可有脑脊液漏出,置入导管,调整导管方向,防止损伤脊髓,固定导管。

1.2.2 B组脑脊液漏

患者主要采取头低脚高、俯卧等体位,切口加压、更换敷料处理。

1.3 观察指标

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切口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及切口愈合结果。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3~8 d,平均4.5 d,堵管及堵管后无再通病例3例。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切口Ⅰ级愈合率见下表2。置管引流期间需要做脑脊液培养加药敏,并发感染者以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两组患者经积极处理后无加重脊髓、神经根损伤,有内固定者未进行内固定取出。

3 讨论

3.1 老年患者手术及术后脑脊液漏临床特点

老年患者因为生理性退变的原因,组织结构比较疏脆,缺乏弹性。作者发现术中切除椎板后发现椎管内硬脊膜囊表面脂肪及纤维组织少,缺少缓冲组织,术中容易直接损伤硬脊膜;硬膜囊本身菲薄,缺少弹性,牵拉硬脊膜及神经根的过程中,容易撕裂硬脊膜,特别是神经根腋下型撕裂最容易发生;还有退行性胸腰椎疾病的特点,病程长,病情由炎症、水肿发展为增生、粘连,使手术操作中容易引起撕裂硬脊膜,甚至产生“隐蔽性”脑脊液漏。该研究患者中,由于粘连撕裂及牵拉致神经根腋下型损伤发生最多,而且腋下型损伤术中修补困难,术后极易发生脑脊液漏。

通过临床观察,作者发现老年人脊柱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容易产生头痛、头晕及恶心等症状,且症状较重、持续时间较久,这可能与脑室脉络丛退变后分泌功能减弱有关。对“隐蔽性”脑脊液漏的患者,需仔细倾听患者的术后主诉,如术后头晕、恶心感等早期症状。老年患者表现精神食欲差,切口疼痛,不愿转身,甚或低热等也要考虑是否发生脑脊液漏,此时还需要与术后血肿、感染等鉴别。作者认为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注意手术操作要点,术后重视患者的主诉,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及色泽,常规查血常规、血沉及C-反应蛋白等,必要时穿刺抽吸积液内容物检验及培养,有助于早期发现脑脊液漏,排除感染,尽早对症处理,减少并发症。

3.2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联合腰围加压用于脊柱后路术后脑脊液漏的可行性

中心静脉导管用于引流体腔内的积液已较普遍,且能获得良好的疗效[1,2,3]。该文作者运用该导管引流脑脊液漏相当于积液局部引流,不进入椎管,与腰穿引流脑积液是有区别的。该院常用的中心静脉导管为单腔16Ga-20 cm,导管直径为1.7 mm,相对常规后引流管具有穿刺损伤小,置管容易,固定简便,且能通过三通管接输液器及引流袋等,输液器滑轮开关可控制引流速度,导管有一定的硬度,当腰围加压切口时不至于压迫管腔,引起引流不畅。当估计脑脊液漏的量较多时,首次以引流为主,当脑脊液漏减少时,腰围加压切口,关闭开关。理论上,在腰围加压下,较少的脑脊液漏即可产生一定的压力,使硬膜破口关闭,有利于硬膜自行愈合。缺点:(1)引流管相对较硬,当首次脑脊液漏引流完后,液腔减小,导管易插入周围软组织中,不易再次引流,本文有3例患者出现堵管,估计与此有关。(2)引流管口径较小,当合并有感染时,不能作为脓肿引流。(3)和其它置管引流一样,也存在并发感染的风险。

3.3 目前脊柱后路脑脊液漏的治疗进展

脊髓硬膜的损伤是脑脊液漏发生的直接原因,硬膜损伤包括原发性和术中并发性损伤。术中仔细检查及精心修补破损的硬膜,是预防术后脑脊液漏发生至关重要的一步。而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的引流情况及患者的术后主诉对及时发现和治疗脑脊液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脑脊液漏的传统处理方法有单纯切口加压包扎,患者俯卧,或平卧加切口下垫枕压迫,头低脚高位,切口敷料及时更换,能取得较好的疗效[4]。但大多患者是难以坚持这种长时间强迫的体位,容易出现身心疲劳、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脑脊液漏淤积产生张力,引起切口愈合不良,容易并发切口感染,采用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减少切口张力,同时能使破裂的硬膜闭合,因此破损的硬膜口及手术切口均能得到更快愈合[4]。有人研究对术后脑脊液漏患者延长引流时间并间断夹闭引流管治疗取得较常规更换敷料更好的效果[5,6]。当以上方法处理无效或是一些严重的脑脊液漏患者可能需要重新修补硬膜囊,置管冲洗切口。作者认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连接输液器滑轮开关治疗脑脊液漏,具有持续引流及间断夹闭引流的双重效果,联合腰围同时能对切口进行加压包扎,且创伤小,适宜用于老年患者,为一种较理想的处理方法。但临床上,患者的病情不同,每个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的量不同,少量脑脊液漏可能只需要简单加压包扎即可,故作者认为处理脑脊液漏仍然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联合腰围加压治疗老年人胸腰椎后路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因胸腰椎疾病行脊柱后路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老年患者41例,男,21例,女,20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7岁。按处理方式不同分为A组(18例)和B组(23例),A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引流联合腰围加压治疗,其余治疗方法为B组。对A组和B组患者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切口愈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18例患者的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切口Ⅰ级愈合情况与B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及后果。结论中心静脉管置管引流联合腰围加压治疗老年人脊柱后路术后脑脊液漏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脊液漏,老年人,脊柱后路,置管引流

参考文献

[1]钟宝琳,黄桂明,何春明等.中心静脉导管在腰大池持续引流术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8):459.[1]ZHONG BL,HUANG M,HE CM,et al.Applying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to continue drainage for cerebrospinal fluid of waistbig pool[J].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06,22(8):459.Chinese

[2]HUGHES SA,OZGUR BM,GERMAN M,et al.Prolonged Jack-son-Pratt drainage in the management of lumbar cerebrospinalfluid leaks[J].J Surg Neuro,2006,4:410-414.

[3]张占伟.三种常用导管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外引流术中的对比观察[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8,13(5):229-230.[3]ZHANG ZW.Comparison of three kinds of catheter for continueddrainage for cerebrospinal fluid of waist big pool[J].Chinese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2008,13(5):229-230.Chinese

[4]HE SS,HOU TS,FU Q.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in spinal surgery[J].Orthopedic Journal ofChina,2001,8(3):222-224.

[5]YU BS,ZHENG ZM,ZHUANG XM,et al.Treatment of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after spinal operation[J].Chinese Journalof Spine and Spinal Cord,2009,19(2):113-116.Chinese

联合加压 第8篇

关键词:干骺端加压锁定钢板,空心钉内固定,大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临床效果

股骨粗隆下骨折在儿童中发生率较低, 在股骨干骨折中所占比例为4%~10%[1]。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后主要表现为粗隆下高应力集中, 骨折近端受到收缩力作用, 远端受到收缩牵拉作用, 单纯使用保守疗法难以实现复位, 且恢复难以维持, 因此应选择手术治疗。本文特选择大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患儿, 对其施以干骺端加压锁定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 获得了满意效果, 以下为本次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6例2015年8月到2016年8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大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患儿, 随机将其分为两组, 即对照组 (43例) 和观察组 (43例) , 对照组:23例为男性, 20例为女性, 年龄6~14岁, 平均年龄 (9.8±1.1) 岁;观察组:24例为男性, 19例为女性, 年龄7~14岁, 平均年龄 (9.5±1.0) 岁。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方法

患儿均给予全麻, 常规消毒铺巾, 将患肢摆放到合适位置, 经外侧入路逐层切开, 将骨折端暴露出来, 直视下进行骨折解剖复位, 对照组患儿给予接骨钢板治疗, 采用AO动力加压钢板进行固定, 骨折远端采用螺钉进行固定;观察组患儿给予干骺端加压锁定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 选择AO干骺端加压锁定钢板和螺钉进行固定, 并经导针置入空心钉, 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切口并逐层缝合。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手术各项指标, 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患儿髋关节功能变化情况, 并进行对比。Harris评分共包含关节疼痛、关节功能、畸形以及屈曲活动度等四项, 总分为35分, 评分在34~35分为优, 在29~33分为良, 低于29分为差[2]。优良率= (优+良) /总病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所得数据统计学分析软件采用SPSS 20.0, 优良率用n、%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手术各项指标用±s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为P<0.05。

2.结果

2.1临床治疗结果

两组患儿经治疗后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 均无发生骨不连、髋内翻、骨折延迟愈合、深部感染、旋转畸形、膝关节功能障碍以及髋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2.2手术各指标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儿手术切口长度明显较小, 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且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详见表1。

2.3髋关节功能对比

对照组患儿优良率为77.9% (35/43) , 观察组患儿为100.0% (43/43) ,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讨论

股骨粗隆下骨折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疗, 如骨折手法复位固定、持续牵引固定等, 虽然治疗低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有较好疗效, 但是需长时间卧床治疗, 并且对于大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治疗效果不佳, 容易发生旋转畸形、关节僵硬、力线对位不良、下肢短缩以及内翻等并发症[3]。因此大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逐渐开始采用手术治疗, 现阶段用于治疗的手术方法主要有钢板固定和髓内固定等。但是钢板治疗创伤比较大, 出血多, 增加了感染的发生风险, 髓内固定也容易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骨折近端固定的钢板螺钉可能会损伤粗隆骨骺, 并且再次取出内固定会给患儿带来二次创伤[4]。理想的大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治疗方法应该在操作上更加简便, 创伤达到最小, 内固定稳固, 可以促进骨折愈合, 且允许患儿可以在早期进行活动, 干骺端加压锁定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就复合这些条件。此次研究中, 两组患儿经治疗后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 均无发生术后相关并发症, 提示干骺端加压锁定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与接骨钢板治疗都可用于大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治疗中, 促进患儿骨折愈合。

研究还显示, 相较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儿手术切口长度明显较小, 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且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 (均P<0.05) , 这与其他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相符[5], 提示干骺端加压锁定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创口更小, 手术操作过程更为简便, 可降低术中出血量, 有利于提高患儿对手术的耐受性。Harris评分主要用于各种髋关节疾病的疗效评价中, 评价依据为关节疼痛、功能、畸形以及活动度这四个方面, 其中主要是对疼痛和关节功能的变化的评价。此次研究中, 以Harris评分为依据, 观察组患儿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100.0%>77.9%) , 提示观察组患儿髋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总的来说, 干骺端加压锁定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疗效确切, 无并发症, 固定牢固, 髋关节功能恢复理想, 在各方面都具有满意效果, 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樊晓海, 甄平, 薛云, 等.采用长解剖型锁定钢板插入技术内固定治疗同侧股骨干骺端及骨干骨折21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 29 (4) :335-337.

[2]叶松林.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与动力髋螺钉、Gamma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20) :48-50.

[3]郭曙光, 唐根林, 陆奇峰, 等.短型股骨粗隆部锁定接骨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 (10) :911-913.

[4]回丙盼, 关鹏飞, 陈杰, 等.锁定钢板联合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 31 (6) :643-644.

上一篇:桥梁挂篮悬浇施工技术下一篇:顽固性高血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