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2024-07-03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精选12篇)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第1篇

一、如何引导

作为小学生, 他们有天生的质疑性, 总要问很多的“为什么这样”或者“为什么那样”的问题, 作为老师, 我们对待这些问题要有耐心, 不要扼杀他们的天性, 反而要鼓励质疑, 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鼓励每个学生将观察提升到思考。

要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古人云:“疑者, 觉悟之机也, 大疑而大悟, 小疑而小悟, 不疑则不悟。”怀疑, 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在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除了要让学生读懂书中的知识外, 还要鼓励他们敢于否定书中的内容, 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 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就是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的过程中, 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 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的解决, 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思维的钥匙。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并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所观察到的东西得以升华, 不要总将学生的思维拘泥于书本之间。其实生活是他们最需要的也是最真实的课堂。

二、如何激发

古人曰:“鱼不激不跃, 人不激不奋”。老师在正确的引导之后, 怎么样去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也是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1. 激发兴趣, 启迪创造思维

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人们都想了解新事物, 取得新经验, 但如果对这种新事物完全一无所知时, 反而引不起兴趣, 或者觉得有些惴惴不安。如果是与已知的事物有某些不同, 又有新的资料可供了解它时, 他的兴趣就会增加了。因此, 要通过学生们实际获得的经验来启发兴趣, 依靠各种视听教材, 给予间接经验, 或者提供资料, 说明它与已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 来促使学生兴趣的产生。

2. 增强实践, 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例如, 手工制作课上, 在大量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激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增进合作、交流与竞争, 提高学习效果, 还能培养学生勇于进取、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学生大胆改变传统作品 (例如制作名片) 的大小、形状。在提前准备的工具的基础上, 学生自主尝试体验, 共同协商, 合作探索, 反复学练。没有抑制, 整个教学过程不但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练的时间, 还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想象空间。在其中, 学生自由自在, 随心所欲。通过动手制作、交流、对比, 既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判断, 又可以达到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广泛沟通与交流、合作与竞争。学生从实践中感悟到了亲手制作的成功与辛苦;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感;体验到了创造的喜悦。

创造性思维要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使想法成为现实。增强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发他们的想法, 并让他们的想法得以实现, 这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最好方法。

3. 打破定势, 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 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思维定势”有利于常规思考, 碰到同类或相似问题能省出很多摸索、试探的步骤, 能不走或少走弯路, 从而缩短思考时间, 提高思考的质量和成功率, 有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高效率地理解和解答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所以培养聚合思维能力, 就要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深理解、加强记忆, 就要多训练、多归纳总结规律, 形成必要的“思维定势”。

4.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求异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特点, 因而以求创新为主要功能的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份。在教学中, 老师应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 提出多种途径、多种设想, 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例如, 通过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练习, 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在小学高年级, 鼓励学生自编应用题, 发展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等, 都有利于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古代两个被传为佳话的神童小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就是“发散思维”的实例。他们分别运用了“等值变换”和“逆向思维”的办法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些都是思维的发散, 都是创造性思维“灵活性”的反映。

三、如何持续

在教学的过程中, 在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后, 怎么样才能让这种思维得以持续, 我认为教师的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保护好奇心, 增强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是小学生的突出特点。他们有“这是什么”、“那为什么”等数不尽的问题。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小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学习新知识、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为了促进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发展, 老师应当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 提出问题, 老师也要尽量深入浅出地作出解答, 并予以热情的鼓励。面对小学生的问题, 表现出不耐烦的神色, 不负责任的推诿、搪塞, 甚至用喝斥、讽刺、挖苦来阻止小学生提出问题的作法, 都是十分错误的。

2. 肯定学生, 保持自信

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 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 这与教师不能肯定或者很少肯定他们的闪光点有很大的关系。据心理学家分析, 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 会使人的情绪低落, 而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当学生不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之后, 会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 如果这时听到一句鼓励的话, 便会使他们重拾自己的信心, 激励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从而产生自信。一个人一旦有了自信, 就会产生追求完美的愿望, 从而促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应注意什么

首先,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既要讲究适当的方法, 还应该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否则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在学习其他的方法和经验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跟自己的实际情况, 跟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做到“因人而异”。例如, 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中, 他们非常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但是, 中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两大教育体系, 中美两国由于历史和国情的不同,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继承中的创新和扬弃中的突破, 要求研究者和实践者以开放的态度和跨文化意识来突破原有的模式框架, 在相互吸收和相互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整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也要有创造性思维, 研究出适合自身的培养体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2篇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价值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进步,人们对中学课堂教学的方法越来越关注,并且对学校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就目前来说,中国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尤其是当这种学习的兴趣被充分培养起来的时候,教师在教授他以研究学问的学习方法就更加容易。与此同时,学习方法的中心思想就是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创造性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主体。

二、中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对事物的具体观察才能发现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当的信息分析,这也是对一般事物结果的猜测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联想,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创造性素质。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起来,比如,在数学《数据的收集》这门学科中,教师在对班级订购的学生班服尺寸测量中,如何对班上学生的身高数据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时有些学生提出按男女顺序前后进行分类,再按全班学生身高排序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进行整理数据,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衣服尺码的标准,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而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散发性创新思维,还能对学生的敏锐洞察力进行培养,并且在这一个个问题的推动下,让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展开想象、进行多方位的问题思考活动,进而得到最终的答案。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翅膀。学生在青少年这个阶段,想象力是最为活跃的时期。因此,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中着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创设民主、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想象、积极创新。

三、培养学生实践创造能力,积极开展数学活动

数学这门学科理论知识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又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想象力。这样,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还能让学生既增长了知识智慧,还让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并且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推动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教师可以组织一堂数学活动课,并且在课前教师事先准备好许多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在这些物体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类似于平行四边的东西以及举例在日常生活所看到与平行四边形相似的形状。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创设活动情境教学,组织有趣又有意义的课堂教学活动。

谈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创设;发散;类比;分合;直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为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我们要坚持创新,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中,一方面由于小学生年龄的原因,他们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另一方面,由于还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只是按教师和书本的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他们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常常是被教师的思维“拖着走”,学生一直走不出教师思维的“势力范围”,这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当务之急,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尝试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下面从创造性思维的五个方面即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分合思维和直觉思维来谈谈我是如何操作的:

一、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打破思维常规,解决常规思维难以解决的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小孩在井边玩,有个人就将一包糖果绑在竹竿顶上,要求不搭凳子,也不砍断竹竿,谁取下就给谁,孩子们尝试各种办法都失败了,有一个小孩灵感一来,将竹竿插到井里很快取到了;这个小孩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没有按常规思维考虑去爬高,而是设法使糖果的高度降下来,多么大胆而又神奇的解法啊!在生活中人们运用逆向思维发明了鱼钩、捕鼠器等;在解题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很多,如逆用概念、公式等。平时教学中我们在重视正向思维的同时也应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从某一特定的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向,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产生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既是求异思维,又是开放性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的特点,利用发散思维常常会感觉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由于发散思维加入了想象的因子,故可以极大地拓宽思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稍稍转换一下角度即可得越来越好的解法,一切似乎有些出人意料,然而一切又在情理之中,发散思维运用得多么自然流畅!

三、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就是在解决某个问题时,运用思维方法将彼此类似的、紧密联系的问题放在一起分析、思考,找出它们的共性,然后再由此推彼,获得新知。类比的结果是猜测性的,不一定可靠,但它却有发现的功能。例如工匠鲁班类比带齿的草叶和蝗虫的牙齿,发明了锯,德国人仿照鱼类的外形和它们在水中沉浮的原理,发明了潜水艇。数学家欧拉说过:“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

一般说来,如果两个对象的某些属性是相同的,或者虽然表面上无共同之处,但在某种观点上或某一抽象层次上是相似的,我们就可以运用类比由一个对象的属性去创造性地设想另一个,然后再给予论证,这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由未知先退到已知层面上来,获得思路后再应用到未知层面,这种以退为进的思维常常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类比思维通常是发现新结论的重要手段。

四、分合思维

分合思维是一种把思考对象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并,然后获得一种新的思维产物的思维方式。分合思维包括分离思维和合并思维。人类利用分离思维想到在金属冶炼过程中去除杂质;利用合并思维将热水瓶与茶杯合并发明了保温杯,将衣服与裤子合并发明了连衣裙。其实在我们做数学题时也是离不开分合思维的。

五、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不经过复杂智力理解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知事物的思维。其特点是以熟悉的知识经验及其结构为基础,使思维跃进、越级,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或设想,从而快速地解决问题。

我在教学时曾经设计过这样一道题目:从甲地到乙地,快车需要3小时,慢车需要4小时,如果慢车先离开甲地半小时,快车再出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慢车?一位学生很快就得出结果3÷2=1.5小时,这位学生平时就爱动脑筋,积极思考,总结规律,拥有这样坚实的基础,因而能运用直觉思维快速得到答案;这种由直觉思维发现的东西后来大都可以证明,直觉思维是思维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创造性的成分,波利亚指出:“直观的洞察可能远远超前于形式逻辑的证明”;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庞加莱认为:“逻辑用于论证,直觉可用于发明”。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出来的,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启发点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智力兴奋,在竞争的氛围中自主地释放出大脑的创造性能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褒奖。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4篇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当学生对某一个事物发生兴趣时, 就会主动地、执著地去探索、去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在造句教学中, 学生往往缺乏批判性思维, 人云亦云, 不敢说真话, 造起句来不是乱编乱造, 就是不加思考地应付老师。例如, 教师引导学生用“诚实”一词造句, 有的同学说“我要做诚实的孩子。”有的同学说:“诚实是一种好品质。”不过, 有一名学生却是这样说的:“我们做错了事, 都要承认错误, 我们希望老师也做一个诚实的人, 不要在别的老师听课前把课后作业先给我们讲一遍。”这个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批判性, 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

其次, 要多给学生表扬和鼓励,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可以说:“你回答得很好!你想象得真好!”

再次, 要让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从而满足学生的成功感。为此, 教师在课堂上应率先探索, 并把探索的过程展现给学生, 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教学, 主要目的都是让学生在乐学的基础上, 学会并会学。

二、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 要打破教学上的框框, 大力提倡求异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设想, 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别出心裁的方法。在检查作业时, 对学生有创意的解题思维和方法, 要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鼓励, 即使它们不够成熟, 不够完整, 也要让学生在求异思维的轨道上吸取精神力量。其次, 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创新因素, 选择散发点,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狼和小羊》这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兴趣、发散点落在对结尾的讨论上, 孩子们纷纷发言。有的说狼用力过猛, 撞到了大石头上;有的说机灵的小羊躲开了;还有的说, 牧羊人在紧急关头赶到, 化解了危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加强活动课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 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 活动课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活动课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 扩大学生视野, 激励创新思维的有效阵地, 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营养和环境。学生在活动课中, 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的教学倾向的束缚, 独立自主地进行发展。因此, 教师在举行活动时, 要力求丰富, 让学生在活动课中去观察课内无法观察到的事物, 去学习课内可能无法学到的知识。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第5篇

一、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分为表现特点和发展特点两部分。

1.表现特点。

对小学生来说,其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这种表现是零碎的、隐隐约约的,教师必须有锐利的眼光才能发现。

(1)知识和技能。学习中能很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师的教学内容,且有较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强烈的好奇心;有时会提出一些老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并从自己解题中得到满足;学习上有不服输的精神,且有自己的努力目标;不太看重分数却迷恋于自己的爱好;成绩不一定最好,但对小制作特别有兴趣,动手能力较强。

(2)坚持性。把指定的任务作为主要目标,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在失败和困难面前从不气馁和退却;敢于发表意见并坚持己见;不怕别人讽刺;认为需要于的事就坚持于到底。

(3)反应性。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综合和推理能力,对成人的建议和提问都能作出积极反应。

(4)对挑战的反应。乐于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敢于向不同意见挑战,不喜欢唯命是从;对教科书中的知识和老师的意见,总是批判地吸收,从中发现问题。

(5)敏捷性。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件能迅速作出反应,并得出结果。

(6)口头表达。善于正确地

应用众多词汇;虽不一定善于辞令,但只要他深思熟虑的问题,总能较为妥贴、深刻地表达。

(7)深刻性。相对于同龄人而言,比较能透过现象看到实质;善于发现事物产生的深层原因;善于预测事物发展的结果。

(8)灵活性。能由此及彼地考虑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况摆脱自己的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善于用他人长处。

(9)独创性。喜欢独立思考,能举一反三,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具有发散和一题多解的思维特点和习惯;不轻易问老师问题,不满足于现成答案,常常要问为什么;能够用新颖或异常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时喜欢标新立异。

(10)想象力。在学习上善于大胆想象和提出假设,不断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和新结果;有良好的联想和直觉思维能力;喜欢幻想以至异想天开。

(11)推理能力。能够把给定的概念推广到比较广泛的关系中去,能从整体的关系中去理解给定的材料;有特殊的方法寻求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控制排除各种变量;有初步的类比、联想、迁移能力。

(12)兴趣情绪。对各学科和活动都感兴趣;自信心强,情绪稳定。不患得患失,有幽默感。

2.发展特点。

(1)思维的独立性不断提高。随着身心发展的逐步成熟,小学生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到了少年初期,对教师、家长和其他成人的依赖不断减少,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开始有主见起来。

(2)思维的批判性不断提高。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教师、家长和书本的依赖性比较强,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家长讲的都是正确的,都全盘接受。随着各方面的逐步成熟,他们发现老师家长讲的、书上写的不一定合理和科学,开始批判地接受了,表现在学校,就是对老师上课评头品足。

(3)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低年级小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看问题比较浅,到了五六年级,便出现了初步的抽象思维,逐步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已能预见事物的结果。

(4)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低年级小学生知识少,经验不足,方法欠缺,思维方式主要是求同思维。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多,特别是从三四年级开始,他们已经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由于受定势和习惯的束缚较少,异想天开的新奇念头经常会出现。如果引导得法,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5)思维的能动性不断提高。小学低年级时,主动思维较少,大多是被动思维,也就是思考的问题都是由老师提出的。到了三四年级,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主动思维开始急剧增长。他们不断认识到创造对象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好奇心和创造意识日益浓厚。

二、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培养创造性思维氛围。

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创造氛围,可以促使创造人才成群出现;不良的甚至恶劣的氛围,可以扼杀创造人才的出现。为此,学校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正确认识并正视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二是必须改变历来偏重于传授知识的培养目标,把重心转到培养学生求知欲、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上来。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大凡具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无不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要保护好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观察的原动力。要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去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

3.教会学生联想和善于想象。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内容。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大胆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同时,要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给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

4.教会学生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多路思考的活动,看谁想的办法多就给予鼓励和肯定;也可以对语文课上的结尾进行扩散性思维。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学的艺术就是想方设法鼓励学生的艺术。他有一句名言:我提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怎么想就怎么说。

5.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在科学殿堂里,大凡能登上一席的,往往都是一些标新立异者。他们往往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对小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尽量引导学生突破定势的约束,推陈出新,不落俗套;要尊重他们不同寻常的提问、想法。

6.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创造性思维 第6篇

关键词:运用比较;情景创设;鼓励质疑;协同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220-01

小学语文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其传送道德、爱国情操,以及识文断字,处处彰显出人文性和人文化。人文性和人文化是一本大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学生在接受语文学习传送出的道德情操和知识能力时,需要一个再创造的课程,任何一种硬塞,都对学生的理解是无益的,相反,只会加深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创造性思维,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道德情操的教育,以及理解各种知识,抑或实现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开拓创新。

一、运用比较和开展情景创设,催生学生的想象力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有好几种好的方法为基础的,从不同的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要求必须涉及推测、想象、创造等方向。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哥白尼确立日心说都是求异思维结出的硕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求异的习惯,就能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拓展新的思维空间,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动力。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离开积极的丰富的想象,既难以理解教材内容,又难以发展语文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是关键。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展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国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益,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这话很有道理。读书无疑,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常有疑点问题才能常有思考,有疑好问才能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引导他们逐步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要在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引导的方法,一是鼓励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说说好在哪里,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二是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围绕中心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遇事好问,勇于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质疑,这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好奇心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善于提出研究性问题,从中获得了必要的知识技能。

三、在语文问题情境中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法中,“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疑点、异点、插图、引文、注释等,灵活驾驭,扩充延伸,合理想象质疑,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巧妙地展开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在求异、求奇、求深中寻找灵感,点燃创造的火花。创造性思维来自生活与现实的需要,它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为现实生活和实践服务。教师应把课堂中的语文教学向课堂外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在自然中领悟,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延伸。小学语文教师自己也应具有创造性思维,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不断研究新方法,掌握新技术,向人所谓相,做人所谓做,让自己成为一条永远涌动的河流。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培养的学生不言而喻。

四、训练学生的左右脑协同活动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主要处理语言信息,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脑主要主管形象记忆、图形识别和运动、音乐舞蹈等活动。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的“火花”产生期间,主要是右脑在发挥作用。但要将创造性的“火花”加以分析和整理,就必须依赖于左脑的抽象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左右脑协同活动的结果。而以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以课堂上的注入、分析,到课后的“题海式”的作业,使学生更多的偏重于左脑的使用训练,往往忽略了右脑功能的开发。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设法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使他们产生思维动力的良好的情感环境。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的投入、方法的选择、教具的准备、内容的准备等,就是让学生保持新鲜的感觉和新异的刺激。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

小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7篇

1.充分创设学生需求的环境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在教学中要学会营造让学生“跃跃欲试”的氛围。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形成探索和解决问题的需求, 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分数的再认识”教学时, 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 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的一部分, 请学生猜原图并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原图的形状来, 然后贴在黑板上, 教师将学生不同的设计分步一一出示。这一活动给学生创设了需求之境, 又给予足够的创造空间。由于教学中采取了 “分步一一出示”的教学环节, 让学生始终处于“跃跃欲试”于展示作品的情境之中, 体验了创新的乐趣, 激发了创新的激情。同时, 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 大胆去尝试。在自由的环境中, 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尽管有时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超出了本节课的内容, 但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人, 才会主动去探索和发现。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内容后给出了三个问题:你能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你还会算什么图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问题一抛出, 立即引发了学生探究、讨论的热情, 进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 他的能力仅发挥20%~30%, 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 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 甚至更多。人总是希望得到表扬, 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表扬的话一定不要吝啬, 特别是当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时, 教师可以大力表扬。其实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认同与肯定, 在被认同与肯定中, 人的自信心必将增强。自信的增强, 表现欲望的产生, 就会出现“跃跃欲试”心理。

2.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在数学教学中, 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不仅可以让解决问题的时间大大缩短, 而且能使他们在想象中获得新发现的机会。要引导学生不断扩大其知识范围, 创造条件, 丰富感知, 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如教育学生在平时留心观察各种事物及身边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与规律, 注重图形与文字表述的紧密结合, 充分利用已学的知识和现象及数学中的模型, 为展开想象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联想法去类比诱发人们的想象, 去扩展人们固有的思维, 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类比。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先讲授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而对菱形、矩形和正方形的学习, 可让学生利用类比方法来进行。在数学教学中, 经常会遇见同类型的题目, 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可把题目变形让学生来做, 以此来发散学生思维, 训练他们的想象力。

3.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 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 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在教学中, 应倡导学生解答题目方法的多元化, 例如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类似算一算土豆的体积, 求一张不规则地图面积等, 发散学生思维。此外,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 不惟书、不惟上、 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鼓励学生多向思维, 学会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学会反向思维, 以反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从而提出不同的见解。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8篇

一.语文创造教育实施的前提

要使学生具备敏感、独创、灵活、流畅的创造思维品质, 就应该给学生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 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 老师对学生来说, 是神圣、权威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老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 教学内容的抉择者,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普遍真理的传播者。而学生只能是受支配、受控制者, 被动地服从于老师的驾驭。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下, 要让学生能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 发展创新能力, 就只能是奢望。

显然, 只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营造好的教学氛围, 才能引导学生坚持独立思考, 不迷信古人, 不迷信名家, 不迷信老师, 不轻信他人, 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力, 使其思维向灵活、独创等创造思维方向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 社会的发展呼吁未来的一代具有更强的创造力, 我们相信, 创造性将成为教育领域注意的焦点。

因此, 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 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创造性思维。

(一) 激发求知兴趣, 鼓励创造精神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 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老师要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之振奋起来,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 讲到父亲为儿子爬铁道买桔子时, 激发学生研讨表演的兴趣, 让学生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之后又提出问题为什么父亲一定要去买桔子?以揣摩人物的心理, 体会父子的深情。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进行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教学中,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后, 更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而不能以常规的思维方式束缚学生的思路。

(二) 架设创造的桥梁, 给学生壮胆, 使学生自信

传统的教育模式, 已使学生习惯地接受教师或书上的观点了, 这就需要给学生壮胆, 使其敢于质疑, 勇于向原有的事物进行挑战。例如在初中语文《畏惧错误》这篇课文中对英国化学家的话是这样引用的:“我的那些最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在练习题中的引用则有差异, 引用为“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得到的”, 意思大体相同, 哪一句更好呢?学生常规性的认为课文上的好。我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与“重要”, “启示”与“启发”为同义词, 可以替换, 但主谓搭配, 课文中“发现是……作出的”, 就不及练习中的“发现是……得到的”好。这一带头“挑刺”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兴趣一下提升起来, 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愿意自己动脑思考, 权衡利弊了。

(三) 多角度思考, 以求创新思维的活跃

有创造性的人, 往往善于发现他人没有采取过的新角度, 在分析问题时, 不拘泥一般的原理和方法, 不满足已知的结论, 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样对学生想象力, 创造力的培养都是很重要的。借鉴这一观点,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 以激活思维。

采用这种方法, 教师要挖掘教材,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问题,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带有多重性, 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是不同的,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有独特的见解。

语文教学中, 应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使学生敞开思维, 提高思维的宽度和灵活性。在学习散文家朱自清的《春》时, 先让学生说出春天的种种变化, 种种特点, 并让学生大胆进行比喻, 然后再读课文, 这样, 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又对学生进行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可谓一举两得。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9篇

首先,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陈旧、落后。中学物理教材对现代科技、物理前沿知识反应滞后,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与之相联系的新思想、新能力很少能在物理教学中得到反映, 物理教材缺少物理知识在现代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技术革新中的作用等内容;其次, 中学各科知识相互脱节, 物理学与数学、化学、地理学等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使得每一学科的教学都留下知识的空隙和有待深入认识的问题, 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 过分追求高考升学率, 偏重知识传授, 忽视高考不考的学科, 再加之过早地实行文、理分科, 造成知识局限。这与各学科综合交叉、整体化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不利于整体提高21世纪人才的全面素质。

2 物理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观念的更新

为了适应全球综合科学的飞速发展, 必须更新观念从中学基础学科开始, 抓好学科综合的改革, 以解决当前中学教育的弊端。根据我国中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物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 一要确保基础知识、基本内容的单科教学系统, 不打破原有的学科结构, 避免学科之间可能带来的混乱;二要通过交叉、渗透的方法,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各门学科中的知识和技能等相互联系和深化, 得到综合性的运用, 从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是运用已有知识和信息, 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产品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学科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创新能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发明, 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后者主要是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的。但目前的教学只是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和研究得还很不够, 教师在教学中也很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物理创造性教育的内容

物理学科的内容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 不仅仅是学习前人的思维成果, 更重要的是研究科学发展的方法和展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 设计讲授物理学科内容时, 首先要注意调整教材, 深人挖掘其中的创造教育因素, 对教材进行增删、取舍的处理和加工, 选择有利于创造性教学的知识点, 设计创造型教学程序, 使教材为创新教育服务;其次注意选编习题, 即结合教学实际编写或设计富有启发创造性的应用题、综合题、扩散性练习,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次注意收集、编制物理史实资料.结合教学内容, 吸收物理学科史料和最新科技信息, 提练、加工、编制短小精悍的物理学史、物理学家传记或最新科技成果材料, 通过讲座和指导学生阅读或穿插于教学中, 指导学生研究科学发现的方法和途径。

4 物理创造性教育的途径和实施形式

4.1 创造性教育的途径

首先树立创造性志向, 培养创造性意识。培养学生内在的强大动力, 是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创造志向, 是实施创造教育的重要前提。教师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注意发掘学生创造性意识的因素, 积极培植、引导和鼓励, 发挥主体的创造积极性。其次, 创设环境, 开展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教育有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良好的创造性环境和丰富的创造性活动.根据心理学家沃勒斯提出的创造过程 (准备-孕育-领悟-验证) , 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必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活动过程.在学生成天处于被动、紧张的学习状态下进行创造教育是不可能, 为此, 教师首先要改进教学, 改进教法,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主动地阅读、探索, 参加富有创造性的课外活动, 使他们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 培养创造心理品质, 发展创造能力。创造者的成功, 很大程度是由他们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决定的, 而创造心理品质则是创造者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的有机结合因此, 进行物理创造性教育, 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 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 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自觉克服消极心理的能力, 对创造性充满激情.因为创造性人才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 顽强的毅力, 勇于进取的精神, 与众不同的思维, 健康的人格等。

4.2 创造教育的实施形式

首先, 课堂教学形式。一是追踪发现式。教师选择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或发现事例, 经简化、设计, 形成富有启发性的材料, 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思路, 模拟科学家的发现过程, 领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而不是只是介绍结论如:高一物理第二章的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高二物理第四章的法拉第在奥斯特“电流磁效应”和安培“安培定律”的基础上发现“电磁感应”的过程, 高二物理第九章的玻尔建立玻尔原子模型的过程.这样做虽然不是真正的科学“发现”或“创造”, 但教师引导学生在短期内做了科学家多年呕心沥血才做成的事, 不仅激励了学生学习科学家那种奋发探索、勇于献身、敢于创新的精神, 同时从中也学到了物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 丰富了自己的思路.二是思路导引式, 即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 要教给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的思路。其次, 课外活动形式。第一, 专题讲座式.专题讲座可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开设“思维课”, 给学生通俗而详细地讲一些科学思维知识, 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技能.二是举办物理学史报告、讨论会, 指导学生深人研究科学发现的方法.如进行有关发明创造的专题讲座, 让学生参加各种物理知识竞赛、创造发明等等;第二, 科学阅读式。配合教学内容, 推荐给学生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报刊杂志、科普读物等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 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第三, 习题研究式。习题研究, 主要是指导学习对习题进行优化分析, 探索解题技巧, 总结解题规律, 培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研究的内容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联、一解多题、精题巧解、习题优化改造、习题编制等的研究.主要是指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创造型活动中接受创造性教育, 发展创造能力;第四, 参与物理知识各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把物理学科论文分成三种形式:一是知识归纳式, 即在每章知识学完后及时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以图表、图示等形式进行归类.二是心得体会式, 在学期中或学期末指导学生整理知识, 写学习收获;三是指导学生随时把学习中的创造性见解整理成文。最后, 社会实践形式。可通过让学生参加创造性物理知识讲座, 听创造者讲发明实例, 召开创造性发明经验交流会, 到科研所、工厂和创造性教育开展得较好的学校进行参观、调查、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欲望。

综合上述可见, 在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努力更新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上、认识上、情感上的满足, 树立了自信心、自主性, 创造性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而且培养了学生物理概念的认识能力, 训练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表达能力。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后, 更深地理解了物理知识的逻辑思维方式, 并与现代生活与科学融为一体, 乘上攻克物理尖端科学的帆船, 在丰富的物理知识海洋中遨游。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努力更新教学观念, 以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目前我国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第10篇

一、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使得各学科的知识可以相互沟通并紧密联系起来, 数学知识更是普及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甚至也会渗透到科学技术中。所以, 数学教育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延伸, 而不仅仅限于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因为学生在处理数学问题或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不仅要依靠逻辑思维, 还要结合形象分析以及直觉思维等综合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局限与数学逻辑思维。

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注重启蒙教育

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为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应及时根据所学知识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将知识融入生活, 使之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师在进行这一环节时, 可以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让学生融入到问题当中, 亲身感受遇到问题的情况, 然后通过数学知识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这样的练习, 既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等, 实现教学目标。此外,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对于小学生来说, 虽然他们年龄小, 但这个阶段正是求知欲望很强的时期, 他们的思维不受限制, 还没有形成定性思维, 是启蒙的最佳时期。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理, 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产生探索的欲望。同时, 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 让学生的努力得到认可, 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将会慢慢转化为学习动力,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与发展相结合

我国在1992年实行的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规划中规定了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 并在2001年的《新课程标准中》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 增加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结构的改变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数学课程也在不断的变革中;人们对于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和理解也在发生变化。而作为人才培养基础的小学数学的教育, 必须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因此,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引入现代技术和统计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四、提高课堂练习环节的效率

对于课堂教学, 最好的掌握知识的方法就是加强练习过程, 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练习的过程中, 学生要将老师讲授的零散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整理到一起, 构成一个整体框架, 综合各个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堂练习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并将知识转化成自身的能力。课堂练习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因此, 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采取鼓励的政策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五、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设计课后作业

传统教学模式中, 许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 留的作业量大, 且内容陈旧, 缺乏趣味性, 并且要求结构的统一,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样的作业会扼杀学生的童趣, 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提出, 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教师所教授的东西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 才能促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 应该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数学作业,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这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048-02

朱棣文讲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用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求异思维,还能保证他们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如果将它们迁移到学习、生活过程中去,更是学生具备求异的创新心理品质的前提和条件。在本文中我将针对如何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創新思维,提出一些教学尝试和建议,就此展开思考和探索。

一、创设情感,激发思维兴趣

达尔文曾说过:“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了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与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多样的兴趣,对科学爱之入迷,使古今中外无数科学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教学也是这样,学生有了兴趣,其效果大不一样。无数成功的教学实践证明了,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时就能专心致志,遇到困难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毅力与自我求索的精神。反之,则厌学、苦学甚至逃学。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好英语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以各种方法创设英语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亲身体验,创设实物情境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文A BEAUTIFUL PARK时,就叫学生带上纸和笔到公园去观看公园的优美景色。公园的景色美丽,学生置身其中大大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直观兴趣。在这种情境之中,我就趁机问孩子们:“How do you think of this park? Do you like i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ark? 他们就争先恐后地去观察自己最最感兴趣的景象,这时候的观察就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去指导学生怎么写,他们也十分乐意作文,而且作文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观察活动中给儿童认识事物、学习语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使他们在愉快中学习口头和书面表达。

2、利用图画来创设立体情境

图画内容应该是课文的精髓。所设计的图画要形象生动、色彩鲜明,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学生的愉悦情绪。在创设情境时,还必须有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渲染,这样才能有效地再现课文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

在教学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各种不同类型及风范的生日图画。同学们看到这些时,完全被吸引了。非常乐意学习这篇课文,在教到concert 一词时,我抽了一些同学上讲台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生日歌曲,他们能很好的演奏,这就使学生在情感上起了共鸣。由于师生情感投入,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朗读上也有了大的突破,提高了教学效率。理解了单词及课文的含义,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学英语的兴趣。

3、借助语言来创设语言情境

以语言描述为主的情境创设,可以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语言情境依赖学生已有的表象和想象起作用,要求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形象,能诱发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感知所学的语言材料。在教师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学生们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思维、记忆和想象而进入特定的情境。

我依据生活筛选了学生日常生活常见情景若干,如:问候、谈论天气、日期、邀请别人干某事、等。接着将教材中有关材料重新组合,材料不够则通过自编来补足。如学生开始学英语的第一堂课上,我花了5分钟的时间教会学生How are you ,Welcome to … 等两句话,学生学会了马上能用来与别人打招呼。为了弥补生活中缺少外语环境,学生学后难于运用的缺憾,在教学实践中,我在每堂课上安排了“日常对话”这一环节,试着将生活引进课堂,在课堂上创造真实生活的片断。在模拟生活的情景中,对学生进行英语会话训练。另外,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的感情朗读也是借助语言来再现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和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而在指导学生朗读上,教师应重视自身的朗读,把握好语音语调,与学生共创一种学习场景。

4、利用音乐创设艺术情境

音乐是一种以系统的声音旋律为媒介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反映生活的时间艺术,与文学有共同之处。运用音乐来创设情境、烘托气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表达的感情。利用音乐创设情境有多种表现形式,因课文内容而定。教授不同感观的单词时,可在范读课文的时候播放一些轻音乐,使单词在音乐的烘托下充分展现在孩子们心中,从而更深入地体会它们的意境。

二、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也叫思维的丰富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多,思维的流畅性大,反之,思维缺乏流畅性。为了提高思维的流畅性,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于那些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则及时表扬,为他们大胆思考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我还常常突破“师传生授”的观念,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促使他们多思。学贵有疑,有疑而问便是学生多思的表现。在多思的基础上,学生会提出一些创造性的问题,因此,我经常训练他们多用Why?Anything else?If……?”等句式来思考问题,提高他们思维的流畅程度。我经常选择课文中那些容易使人产生某种模糊、不确定或不完善之感,难度略高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学生有可能从多种角度去探索,得出各种不同结论或见解的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制造认识矛盾,为学生的思维设下一个个扩散点。无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疑点,还是教师设下的扩散点,我都认真引导学生调用储存的表象多方探求,运用各种方法来解疑,从而促使学生的认识达到创造的高度。

三、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摈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训练学生思维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因而能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为创造打好坚定基础的能力。

英语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努力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正向、逆向、横向、纵向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课文时,我常常不拘泥于教材原有结构,而是根据教材实际需要,变序导读、多向分析。如训练学生改编课文对话,对于重点、难点部分,采用“中间切入法”,直奔中心,突出重点,然后前后串联,瞻前顾后理解对话内容。经常运用变序导读的方法,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对话内容,理解关键句型,同时也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

四、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创新思维往往发端于疑问。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阅读教学最优化,教师可以抓住题眼,或者是提挈对话的关键字词、句子发问。精讲善问不仅大大精简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而且问题又给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自我探究空间,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广度以及灵活度等都得到良好的锻炼,这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必要的积蕴和引爆作用。比如,教学I am watching TV 这课时,当呈现完课文新的单词、词组后,我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己读课文,然后根据内容提出问题What is Jenny doing? Is she watching TV ? 等一系列配合动作具有实景的句子,让全班同学一起解决疑问。教师还应当将发问权归还给学生,抓准时机,鼓励学生质疑,尝试自悟。

五、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看待,要求尊重他们。我们上课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许对不许错。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近于荒唐,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学生说错了,教师不要直接说No,而应微笑着对他(她)说:“Please think it over.”。只要学生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教师都要予以表扬。根据小学生好动,善模仿,爱说,爱唱,心理负担轻,表现欲强等心理特点,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编排座位时应考虑到适宜他们随时上台表演。比如,在教室时,我让学生围绕着坐成一圈或是三边形,而不要求他们规距地坐在课桌旁,这样,首先就给他们创设了一个自由轻松地活动空间。

六、创新形式,综合实践

美国加德纳教授经过多年研究,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提出了“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思维方式”,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仅是其中的两种方式,“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启示我们,无论师生,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都要注意创新形式,以多种方式来解读文本,结合阅读内容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比如在教人教版八年级英语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 ?一课,结合对话内容,我以“家务活”为主题,运用句型Could you…? Yes,I could及No,I couldn't .开展了多项活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语言知识,而且调动学生与他人的互动,锻炼了学生的艺术设计和写话,还渗透了可贵的情感教育以及劳动教育。如果说文本阅读强调的是“智商式思维”,那么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由于充分尊重学生认知的差异性,注意以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以及从平面化学习跳跃到多维度的实践空间,因而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犹如多棱面的钻石,折射出璀璨的光芒。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12篇

一、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

思维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理性认知活动。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主要标志, 也是决定人的才能的核心功能。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 是一切能发现事物的新规律、新用途, 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产品的重要过程。与一般思维相比, 创造性思维有三个显著特征:1、创造性想象的参与是创造性思维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2、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没有现成答案的;3、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具有新的社会价值。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 大约有两种思维类型的人, 第三种类型的人则很少, 但他们具有最高的创造性思维。这正是我们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高超思维能力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培养第三种思维类型的人最为有利。体育教学内容丰富, 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可千变万化, 这与体育比赛一样, 能预料一场球赛的最终结果, 但谁也不能预料这场比赛每个球员场上表现的细节, 更无法预料每一个发动攻守的转换全过程。这正是体育比赛具有无穷魅力的地方。体育教学也同样通过每项教材内容及其多种变化,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通过教授各种体育教材, 让学生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体育技术中, 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推理能力。

要在体育教学中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想象力和创造性推理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

1、经常注意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体育运动知识和理论, 并不断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2、经常注意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体育训练手段, 并结合自己实际教学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3、长期系统地学习与体育相关的学科最新的知识, 并能把其他学科领域里的创新成果结合体育教学特点, 运用到自己的体育教学中;4、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崇高教育思想, 反对急功近利, 立足于培养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才。

三、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仅是体育教学的任务, 同时也是各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甚至可以说,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思想和教学的最终目标。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该从小开始。特别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时期,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在各科教学中全面贯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体育教学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手段, 应将小、中、大学的体育教材内容统筹和分析后, 采用各学习时期均具特色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在体育教学中,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应从分析体育教学特点出发, 绝对不要片面和主观地只从思维一般规律角度出发研究问题。

与体育教学紧密相关的创造性思维, 包括三个思维方面:学习性创造思维、应变性创造思维和综合性创造思维。学习性创造思维, 是人在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思维形式。学习性创造思维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对学习材料的学习性思维;另一种是对活动技能学习性思维。对学习材料的学习性思维, 是一种接受、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掌握活动技能学习性思维, 则是以对某种活动的体验感和理解为基础, 并以模仿某种技能为目标的特殊思维过程。学生在把某种待学动作和技能作为思维材料和思维对象, 再把过去体验到的或实际操作过的技能与待学技能统一起来, 这时候可能产生新的创造性思维。学习性创造思维,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发动学生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集思广益, 开动脑筋, 取长补短, 能者为师地开展教学研究, 并不断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长, 提高学习性创造思维能力。

应变性创造思维, 是一种介于学习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过渡性思维。这表现出对新问题的注意和解决, 但又是可能不完全是新的创造, 而常常是对学习和模仿对象的某些变化和区别的适应性思维过程。在体育教学中,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教学实例也非常多。比如, 技战术的变化或者出于教学条件的改变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灵活变化等等。

综合性创造性思维, 是把学习性思维和应变思维及思维的其他条件, 如幻想和灵感等综合起来, 在经过大脑分析加工, 这个过程常称之为综合性创造思维。体育教学中, 经常使用的是综合性创造思维。教师必须善于捕捉产生在学生中的综合性创造思维的火花, 及时给予支持。综合性思维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常出现在少数甚至个别人的思维中, 但往往常被忽视。教师如不能及时发现或压制个性在教学中的作用, 这是非常可惜的。

总之, 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生长点。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 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促使学生全方位地去思考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代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体育技能当成载体, 在选择教材、教学手段时, 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放在首位, 并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 中国地质出版社, 1994, 1。

[2]《中国学校体育》, 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 2002, 6。

上一篇:技术素养下一篇:特征语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