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前心理分析

2024-09-15

中学生作文前心理分析(精选10篇)

中学生作文前心理分析 第1篇

一、写作欲望强烈, 作文态度积极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有所撰写。”[2]这句话正反映了一般的写作心理规律和过程。现代作家巴金创作长篇小说《家》的心理是怎样的呢?首先要有材料, 这就是“过去的生活”, 包括生活中的“人物”、“场面”, 包括使作者的心灵“激动的一切”;这些生活及写作的原始材料强烈地触动了作者的感情, 以至于是作者情不自禁的时而欢笑时而爱哭;这些又激发了强烈的写作欲望。《家》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中学生的作文心理同作家相比, 虽有其特殊性, 但从写作的一般心理过程看, 仍然是一致的, 都表现出“材料→认识→文章”这样的过程。

在作文前, 产生强烈写作欲望的学生心理过程也是如此。这样的学生一般在平时对生活观察细致、课外阅读广泛、思维活跃、语文基础好, 而且多有写日记和随笔的习惯。他们的心理表现是:盼望上作文课、在课堂上情绪振奋;看到作文题目之后能迅速地进入思考的过程和写作过程, 而且, 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十分活跃[4]。如:一次作文课上, 要求以“相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学生刘丹在写作中途啜泣。老师过去了解了情况, 原来是话题触动了学生的情感, 想起了与爸爸离婚的妈妈。学生作文语言不仅流畅通顺, 生动形象, 而且感情真实充沛, 很具有感染力。面对这类学生, 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 及时加以引导, 使其情聚于胸述之笔端, 促其构思成文。

二、写作欲望平淡, 作文态度消极

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 可作文教学改革无论是教师教, 还是学生写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对教师而言指导要求过多, 加之陈规陋习的制约, 导致作文教学程式呆板;对学生而言作文命题违背学生心理需要, 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不感兴趣。目前, 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过着学校和家庭构成的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 缺失了感悟生活的更多机会, 自己提起笔来, 便感觉“无话可说”。这类学生作文前对写作基本没有兴趣和欲望, 如果从某种目的和需求出发, 就会认真完成。比如:希望得到教师鼓励和家长的表扬、考试要考作文、既然有作文课就认真对待等。这些学生大多是中等学生或中等偏上的学生, 他们写作时如果题目符合自己的口吻, 就会心情轻松情绪亢奋, 并能迅速进入状态完成写作;如果题目不合心意, 则情绪焦虑, 愁眉愁脸, 心情压抑, 大有“一写作文头就疼之感”, 但他们仍会千方百计地努力完成。

《全日制普通语文教学大纲》 (实验修订版) 在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培养;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然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从教学大纲中的规定, 我们明白语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尤其是运用语言, 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为主。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这种能力不强的具体表现。事实上, 生活琐事给我们提供了写作题材, 街头巷尾轶事变成了作文的源泉, 甚至各类媒体传递的信息都化成了我们写作的材料, 只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 感悟生活, 努力思考, 分析客观事物与现象的内涵、价值和规律, 并随时记录,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既积累了作文的素材, 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克服了学生对周围生活熟视无睹的缺点, 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学生储备了丰富素材就会激发写作兴趣, 并调动潜在的需求, 积极思维, 乐于作文。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 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 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写作欲望全无, 作文态度对抗

据一次对初中生作文抽查测试, 写作成绩合格率不高, 作文表现出结构模式化, 题材陈旧, 没有新鲜感, 内容人云亦云、千篇一律, 主题单调不深刻, 表现手法固定没有多样性, 且行文扣题不紧、顾此失彼、言不及义、语言干瘪等较为普遍。这类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根本不愿意上作文课, 不想写作文。他们碰上能写的题目就敷衍了事, 遇上困难的题目寻找各种借口拒不完成。学生写作前缺乏欲望究竟是什么原因呢[5]?

1. 缺乏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缺失亲身体验。

现在学生升学压力大, 在学校老师管得严, 课业负担如大山压的学生喘不过来气;在家里, 家长管得紧, 报纸杂志电视收音机不准看听;课外, 有的学生要参加各类艺术辅导班, 还有些学生在星期天或暑寒假也要补习文化课。学生疲于应付, 不仅感到生活枯燥乏味, 而且陡然增加了心理压力, 学生便对许多事情感到没有兴趣, 对生活的事物就不会用心思考, 用情感受, 更不说亲自体验, 因此, 他们积累下的写作材料就少而单调。如果老师布置写作文, 那么他们或瞠目结舌, 或抓耳挠腮, 没有可写作的材料, 无奈之下只能东抄抄西凑凑, 胡乱拼凑一篇应付而已。

2. 学生课外阅读量非常少, 缺乏知识和思想。

《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于1996年组织了“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3], 调查的结论是我国广大的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 多数中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数量很少, 还有1/3的学生竟然根本没读过一本名著。这种情况到目前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不能不令人担忧。学生读书数十载, 很多同学没有买过一本书, 即使买了也没有时间看, 就算是读了也没有读精品, 语言词汇贫乏, 思想感情和知识更会贫乏, 自然对作文不会产生兴趣。要写好作文, 首先要有大量阅读, 而且要读精品, 有丰厚积累。

3. 语文基础薄弱, 遣词造句等都遇到困难。

作文这种书面表达形式与说话相比具有一定难度, 一是口头表达是有对话情境和谈话对象等因素的支持, 作文却没有, 完全依赖记忆中的线索和已经写出的段落;二是必须谙熟语法, 要严格按照语义规则和语法规则进行表达。这都是学生的写作遇到很大的困难, 这自然会影响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4. 作文屡次失败挫伤了学生写作积极性。

在作文教学中, 失败的人数和次数都远高于成功。成功的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追求成功, 失败的学生一般不会再保持原有热情。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效果律既重视成功的强化作用, 又重视失败的强化作用。如果学生的作文连续失败, 他们学习的热情就会大大降低, 甚至丧失殆尽, 就会产生作文恐惧症, 这样的写作心态自然不会喜欢写作, 也很难提高写作能力。

由此可见, 学生作文前就有消极心理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6], 语文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这些心理, 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 激发写作兴趣, 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作文, 这才是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526.

[2]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0:9.

[3]陈锋.撩开中学生阅读世界的神秘面纱——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J].中学语文教学, 1997.

[4]王明莲.浅谈中学生作文的情感向度[J].西藏教育, 2011, (10) .

[5]胡翠柏, 徐旭红.浅析影响写作的心理因素[J].科技信息, 2009, (16) .

高考前学生减缓心理压力 第2篇

为什么要舒缓?

我们知道什么都有个度,过了一定不是好事。近日在网上也看到不少高中生的报道,因为学习压力大,有自杀的,有出现精神异常的,有离家出走的,总之压力大了就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舒缓压力前要搞清压力源在哪?

虽然我家的孩子今年不高考,但是去年中考前的一段日子,至今让我难忘。孩子平时学习状态都挺好,进入总复习时的前两个月,老师和学校给他定了考进全市前几名的目标,他那时就感觉压力很大,晚间休息不好,吃饭也没胃口,他的压力源就来自老师及学校。

其次就是家长给的,有时家长会感觉到委屈,说我们没有啊?其实一点隐形的压力孩子就能感觉到,比如你说什么大学好,什么地方好,谁谁考哪去了,谁一摸考了多少分等等。

另外就是孩子自我施压,要强的孩子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给自己定的目标过高,够起来有些吃力就会感到压力重。

针对压力源不同要采取不同的舒缓方法。

第一种情况要和学校老师沟通,先说出现阶段孩子的表象,其次说自己对此的.看法,及希望老师做什么,和老师达成实际的共识。

第二种就要求家长有说话技巧了,既不在明面上给压力,也不让孩子感觉到无形的压力。默默的在生活上给他爱,给他关心即可。经常做些可口有营养的饭菜,也可经常给他做些简单按摩,我家小子小时侯就有让我按摩脚的习惯,长大后多少年没有给他做。有一天,他洗完澡,我说给你按摩脚啊,他愣了一下说,好啊,看到他很惬意地享受着我的服务,感觉他放松了许多。如果是住校,没有经常见面的机会,那就要电话勤沟通,不一定要谈什么实质的东西,只要他说你听就好,并给与及时的回应,给他一个倾诉的渠道,一个缓解压力的开口。

第三种比较麻烦,孩子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压力,这种人往往是追求完美型人格,如果他定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你也不要一下去否定,先接受下来,再找机会慢慢改变一点点。比如,孩子每天都要求自己学到半夜2点,一段时间后已经影响第二天的学习了,你可以建议他先往前早30分钟,小的改变孩子容易接受。除了订目标高,造成的压力大外,还有一个很普遍就是这时候的作业量都非常大,一些孩子应付不过来,于是后悔高一高二时浪费了时间。这种情况不好办,只能安慰他尽量跟住老师进度,实在跟不上就按自己的计划走,别人做过的考试也不一定能考,最主要的是自己能完成查漏补缺。

缓解压力还有许多小方法,比如听班得瑞的音乐,找没人的地方大喊大叫宣泄一一通,每天自我暗示10分钟说“我能行”等。

学生高考前失眠恐慌案例分析 第3篇

小帆怀疑可能是自己前段时间太没有作息规律了,经常通宵看书和做题,导致了今天的结果。小帆以前觉得没有什么,但是现在快高考了,心里急得慌。每天晚上,小帆明明困得不行,可只要一躺到床上,睡意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眼睁睁地熬到天亮。由于越来越害怕失眠,一到夜幕降临时,小帆就会无意识、不由自主地进入担忧恐惧程序。为此这几天他都早早上床,尽管早早躺下,紧闭双眼,但脑子却在一刻不停地胡思乱想。这些想法都是乱七八糟的,比如数学还有哪里没有复习到,英语的什么短文要背熟,万一高考考砸了怎么办等等。最后想到一点,就是该怎么样才能睡着。也试过医治失眠的办法,如睡前散步,用热水洗脚,喝杯热牛奶,看看书,或者全身放松,默默数数,统统都没有用,睡不着还是睡不着。于是小帆想自己是不是患了什么不治之症,失眠愈加严重,逐渐恶性循环,害怕失眠,害怕夜晚,睡眠时如临大敌。如此一来,小帆觉得自己完蛋了,还没有进考场高考就完蛋了。

心理分析:从小帆的表现可判断,他患有失眠恐慌症。

所谓失眠恐慌症,就是一到该睡觉的时间就会莫明地耽心失眠,越耽心就越睡不着的现象。失眠恐慌症不是病,但是轻度失眠有可能会逐步加重,直至需要药物治疗并伴有一系列身心疾病出现。失眠恐慌症也包括睡眠时间短、早醒后难以继续入睡。

人的一生中某个时段都曾有过与失眠为伴的经历。除有些药物或某些疾病容易引起失眠外,一般失眠多是由心理原因所致。如因过度兴奋、紧张、遭受过挫折或难以消除的心理矛盾等。其实小帆满可以不必在意,考前兴奋紧张及心理矛盾化解后,睡眠可以自然转化为正常。而小帆恰恰与此相反,因此而引起痛苦和不安,并对失眠产生不必要的恐惧或焦虑,致使长期被失眠所困扰。其实失眠无大碍,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因睡眠不足而困死的!只要心情放松,即使睡眠少些也无防,心绪是很重要的。失眠的痛苦是因对"失眠会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的恐惧而引起,并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恶性信号,致使失眠不能消除,并陷入"睡眠恐怖"的怪圈,每晚十分渴望睡眠,又惧怕睡眠,唯恐失眠,以致惧怕夜晚到来。斩断这个怪圈的法宝就是:任其失眠,随其失眠,听其自然,顺其自然,与失眠为友。请不要在临睡前为"睡眠"作准备,只要晚上别干太动脑筋的事,到点就上床,睡不睡由他去。另外不要苛求睡眠环境,白天不要为失眠而多想,更不要无事多趴,多躺,一定要按正常作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生活。关键要怀有一颗宁静、淡泊、豁达、宽容之心,修身养性,失眠会不治而愈。

心理处方:高考前夕,很多考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慌、失眠等现象。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要学会自我控制,调整心态。

1.要明白,高考对每个考生都是平等的,失败成功就看自己的实力了,过分的恐慌只会带给你自身更大的压力。做到不恐慌不紧张,抱着"反正睡不着,随它去吧"的心理,听任睡意自然来临,就容易进入梦乡。

2.注意休息,要合理作息,避免失眠症状的发生。失眠会严重影响学习,尤其是考试期间一旦失眠,就会影响第二天的考试。所以,一定要休息好,可以在下午适当从事一些体育活动,这样晚上就会因为白天的劳累而很容易入睡,从而避免失眠。小帆最好给自己订一个作息时间表,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不管昨晚是否睡好,第二天都要按时起床,一心一意地学习、娱乐,不要去嘀咕"我昨晚又没睡好"!这样坚持一段日子,失眠带来的不适感就会渐渐减轻。

中学生作文前心理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取自本省某县农村两所高中应届生, 调查时间考前一周 (2003年5月31日) , 计100例为学生组、男54例 (54%) 、女46例 (46%) , 年龄17~23岁, 平均 (19.22±3.45) 岁。评定工具采用SCL-90中译本严重程度从“1” (没有症状) 到“5” (极严重) 分为5级。运用国内常模 (1388例作为对照组。

1.2 调查方法

由两名精神科医师担任, 熟悉问卷使用方法, 组织自愿接受调查的学生, 向他们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和方法、集中统一解释指导语, 当场答卷, 答卷过程中有问题可随时提出, 由调查者解答, 排除严重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躯体疾病及以上疾病家族史阳性者, 资料统计经SPSS10软件包处理。

2 调查结果

发出问卷120份, 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评测对象均为汉族。学生组测试结果总分最高81分, 最低6分, 总均分 (1.67±0.51) , 阳性项目数 (39.70±21.43) , 见表1。

3 讨论

高考学生考前由于心情紧张、时间紧迫, 来自社会、家庭以及亲属的无形压力较大, 尤其对农村考生平说能否考进理想的大学是关系到一生命运转折点, 对身体心理健康的影响随着高考时间的来临心理上紧张因素无形增加, 测查结果表明焦虑恐怖、敌对、精神病因子明显增高P<0.01。生理上的缺陷和躯体性疾病, 都可使人产生烦恼、焦虑、忧愁、抑郁等不良情绪, 影响人的意志、认识、性格及人际关系的和谐, 形成不健康心理;另一方面, 心理上不健康状态又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疾病。有时二者互为因果关系, 恶性循环,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1,2]。因此, 切实抓好心理、生理卫生工作, 对于增进学生的精神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重点是在青春期,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 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充满各种矛盾的现实中, 在接受着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会遇到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升学、就业、人际关系、性成熟、爱情的萌发、文体活动及人生观等问题。实施素质教育是正确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就是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出发, 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平时注意提高农村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强健的心理承受能力, 亲属和学校考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 针对性的提供心理支持, 使考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摘要:目的 分析农村考生心理健康状况, 以期为学生应试前后心理调适和心理应激反应提供援助。方法 对100名学生考前一周用问卷方式调查, 采用SCL-90中译本测评, 与国内常模1388例对照分析。结果 学生组阳性项目数、强迫、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的因子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学生组考前压力较大, 心理负担过重, 情绪过度紧张, 容易出现心理不良应激反应。

关键词:农村学生/高考前,心理调查

参考文献

[1]金华.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6, 12 (5) :260.

大学生就业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5篇

【关键词】就业前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和民办高等院校的蓬勃发展,使高校大学生的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而高校的专业和学科调整又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培养出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是专业不对口,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加剧了就业压力。巨大的就业压力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有些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所以,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前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一项工作。

一、大学生就业前心理状况

1.期望过高。大学生认为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自己已经属于高学历、高文凭的高素质人才,所以要找一个薪酬高、福利好的大企业。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大企业对只具有文凭而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并不是特别感兴趣,而即使大企业给某些大学生提供了工作的机会,这些大学生对分配的工作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很好地完成,有些甚至不能胜任。从单纯的、满怀激情的优秀学子到用人单位的残酷抉择,大学生心理产生一种巨大的落差,产生迷茫、困惑、不按的心情,最终导致心理失衡。

2.心理承受能力差。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会严重挫伤就业的积极性,对就业产生巨大的恐惧心理,甚至会产生厌世的心理,认为社会分布严重不均。这些都是因为大学生心理素质低,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就业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不能进行很好地调适,从而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3.存在不稳定性。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有些将初次就业当成跳板,无心在企业好好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也造成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不能形成稳定的人才队伍,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向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工作岗位,这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大学生就业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不足之处。从而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迅速给自己定位,确定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需要干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就业环境制定一份职业规划,确定职业目标。这样大学生可以尽早地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和用人标准,在实际学习中注重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这样,在就业的时候,不但目标明确,而且具备企业需要的工作技能,能够尽快地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并较好地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尽快地适应工作。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不但承担着家庭的较高期望,而且还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因此成才的欲望特别强烈,自我定位也比较高。

3.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大学阶段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不良的社会风气和负面的新闻等因素都会对他们带来负面的影响,改变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形成扭曲的人格,不利于顺利就业。因此,在大学生就业前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功利心、恐惧、消极、怨天尤人等不良心理,改变大学生的错误认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大学生就业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开设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心理辅导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参加各种活动,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学会自己减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树立对社会的责任心,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多接触社会,及时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就业情况,积极参加一些校内或社会上的招聘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对自己职业目标和就业方向制定完整的规划,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断地完善自己,增强自信心。这样,即使在就业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就业难题,大学生也能从容面对、理性的分析,对自己迅速作出准确的定位,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大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在以后的就业中,能够正确地面对就业压力,树立良好的就业态度,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树霞.大学生就业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徐伟东.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

中学生作文前心理分析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某校2010级本科班护生70名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其中男生6人, 女生64人, 平均年龄22.8岁。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的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对自身能力不足的焦虑、对人际关系的焦虑、对学校的焦虑和对外部因素的焦虑 (如住宿、上下夜班安全等问题) 五个方面, 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从重度影响 (4分) 到无影响 (1分) 4级评分。

1.2.2 调查方法

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 由笔者亲自解说, 现场发放, 现场回收, 共发放问卷70份, 有效回收70份, 回收率100%。正式调查前对20名护生进行预调查, 调查表信度α=0.83。

1.2.3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

2.1 本科生主要心理压力来源

在重度影响中, 担心带教老师不公平对待实习生和担心操作失误两项居于首位;中度影响中, 担心护理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和担心所学的课本知识与临床实际不相符最为明显;轻度影响中, 担心实习前就业指导不充分和担心与其他实习护生关系相处不好所占比例较大;担心实习前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和担心专业课期末考试挂科实习期间回校补考在无影响中所占比例最大。

2.2 不同性别本科准实习生心理压力间的比较

本科准护生男生和女生在心理压力上存在较大差异, 女生心理压力 (55.5±12.8) 明显大于男生的心理压力 (71.3±16.3) (t=2.84 6, P=0.0 0 6) 。

2.3 不同压力源对男女准实习生心理压力的影响

在对实习前护生心理压力影响最大的8项中, 男生和女生在与他人沟通能力较差、实习前学校就业指导缺乏耐心和由护生到实习护士之间角色的转变3项中存在较大差异, 女生心理压力明显大于男生。

3 讨论

3.1 主要心理压力来源

有研究表明, 担心大学英语四六级没有通过所占比例最[1]。相较之下, 本研究发现被调查护生在担心护理操作失误产生的压力更为明显。护理操作失误, 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且在实习前护生在校期间大多注重理论学习, 动手操作机会较少, 能力较差, 普遍实习前护生有胆怯紧张情绪[2]。且教材上的知识往往滞后于临床, 在临床上又需要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 这些都令实习前护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相对来讲, 本科护生处理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能力较强, 应变性好。且学习能力和成绩很好, 几乎没有挂科现象, 所以在这些方面产生的心理压力较小。

3.2 男女生之间心理压力比较和分析

男生较女生社会适应能力强, 且男生比女生更为理性。性格方面, 男生普遍比女生开朗, 在与师友分别和离开校园等方面产生的感情焦虑小, 更容易融入新环境, 开始新的生活。并且男生的独立性较女生更强, 敢于尝试新鲜事物, 女生则更依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人生观方面, 男生更为乐观, 更有自信, 相信努力拼搏明天会更好;职业态度方面, 男生较女生更健康, 女生普遍盲目追求高薪、高福利工作, 忽略个人发展和职业空间。这些因素均导致了实习前护生中男生比女生心理压力小的现象。

4 对策

4.1 加强和完善实习前集中培训

针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 开办护理操作技能强化班, 在全面复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强化实习前护生动手操作能力, 加强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有研究表明, 实习前开展“技术操作强化周”活动有利于护生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3]。如果条件允许, 还可以开展模拟实习训练, 帮助护生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实习环境。

4.2 加强心理辅导, 端正职业态度

有研究提出, 针对护生临床实习前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心理支持[4]。在本次研究中发现, 被调查护生同样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为了帮助实习前护生能顺利完成临床实习学习, 认真剖析使实习前护生产生较大心理压力的因素, 制定个体化健康处方, 帮助缓解护生心理压力, 解除各种顾虑。同时开展就业指导课程, 帮助护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 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4.3 合理安排课程, 增加临床见习课时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 被调查护生仅在大三年级开设了临床见习课。临床见习是实验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护生的亲身感受, 有利于丰富护生对临床实际情况的了解和熟悉实习时的物理环境及人际环境, 帮助缓解和消除实习前护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5]。

参考文献

[1]耿瑶, 王茹.护理本科学生临床实习前心理压力源的调查分析[J].卫生与健康, 2010, 29 (1) :149-150.

[2]谭冠文, 吴鹏.护生临床实习前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 2012 (1) :129-130.

[3]庄海林, 龚海蓉.不同层次护生临床实习前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2) :108-109.

[4]陈清波.护生临床实习前心理问题调查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 :97-98.

中学生作文前心理分析 第7篇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 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 焦虑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 特质焦虑是指人们在危险情境或者紧急情况下的焦虑状态, 状态焦虑是由忧虑、紧张、恐惧等原因导致的情绪短暂性波动。体育大学生就业焦虑是大学生因无法实现就业目标, 心理准备不充分而产生的忧虑、紧张、恐惧等焦躁不安情绪, 大多数属于状态焦虑。随着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推进, 金融危机的不断影响,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体育大学生处于一种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极大、心理负担沉重的状态, 很多大学生出现了就业前多维焦虑情况, 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幻听失眠、焦躁不安等情况, 而且焦虑还有极强的感染力, 对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影响严重, 导致群体性就业焦虑。为深入挖掘体育大学生就业前多维焦虑产生的原因, 本文有针对性的编制了调查问卷, 对本省三所高校, 1000名体育专业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同时采取实地调查、座谈讨论、文献检索等方法, 分析了体育大学生就业前多维焦虑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 为体育大学生有效就业、健康发展, 成就光明前途提供科学借鉴。

二、体育大学生就业前多维焦虑原因分析

1、问卷调查

调查目的:最真实的掌握体育大学生就业前多维焦虑产生的原因, 有针对性的制定对策措施, 为改善体育大学生就业前多维焦虑问题提供参考。

调查时间:2012年4月1日~2012年4月10日。

调查对象:本省三所大学体育专业1000名大四学生。

调查内容:就业前是否存在多维焦虑现象, 产生多维焦虑的原因?

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 收回调查问卷953份, 有效调查问卷920份, 有效率为92%,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体育大学生就业前多维焦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

2、客观原因分析

一是供需矛盾突出, 就业压力大。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高校逐年扩招, 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近十年来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如表1所示, 社会每年提供的职位有限, 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影响, 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数量和社会可提供职位之间的矛盾。体育大学生也一样, 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社会对体育学生的需求总量却不断减少, 尤其是高校、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对体育专业学生的需求量明显下降, 同时对应聘学生的要求也逐年提高, 真正适合体育大学生的工作岗位并不多。

二是缺乏有效支持, 心理落差大。目前社会对体育大学生的就业支持力度偏弱, 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学校育人和社会选人用人机制存在诸多缺陷。那些家庭背景好, 家长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已定好待遇优厚, 工作轻松的单位, 这给来自农村、家庭背景相对较差的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社会缺少对弱势体育大学生就业的关爱和支持, 这使得渴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学生感到失落、无助, 辛辛苦苦十六载, 还不如有一个好爹妈。对于家庭经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 找到工作赚取工资是毕业后的第一任务, 他们承担着助学贷款、家庭负债等一系列重担, 如果找不到工作, 就会陷入经济危机, 连房租和生活费也成问题, 这给体育大学生造成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三是家庭期望过高, 指导帮助不力。中国家庭望子成龙、往女成凤的思想浓重, 家长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孩子, 把自己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 希望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无形的给体育大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家长为了面子, 盲目攀比, 要求孩子不是考公务员就是到学校、外企、国企工作, 高薪、轻松、有面子的工作成为家长给体育大学生定下的择业目标。受到计划机制的影响, 学校认为学生就业是最后一个学期的事, 一般都将就业指导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 在就业指导的广度和深度上也存在严重不足, 基本忽略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心理指导, 同时上的指导课缺乏实用性, 没有创意、流于形式, 不能有效的指导实践, 这种不负责任, 盲目指导使得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迷茫、焦虑的无助感。

3、主观原因分析

一是心理不成熟, 准备不充分。现在的孩子上学普遍较早, 大学毕业时心理还不成熟, 大学阶段体育大学生过得是一种单纯且有保障的生活, 学习上有辅导员、任课老师的指导帮助, 生活上有家庭、父母的支持, 这样的生活与充满挑战的社会存在较大的差距。体育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准备普遍不足, 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的意志力、坚韧度都有待加强, 由于从小在父母、学校的庇护之下, 大多数毕业生在面对毕业论文、找工作以及生活上的种种压力时, 普遍采取退缩、躲避的态度, 从而产生害怕面对社会、面对工作的不安情绪。

二是理论知识薄弱, 综合素质偏低。体育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一般都比较注重训练, 对理论知识不够重视, 实践虽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但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样重要。体育大学生知识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不系统、知识结构不健全、综合技能水平不高, 综合素质偏低等方面, 在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中, 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尤其是一专多能、多专多能人才的出现, 给理论知识薄弱, 综合素质偏低的体育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是定位不准确, 自主创业意识不强。由于受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 体育大学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 他们不愿意到西部、基层等急需人才的单位去工作, 而是更愿意留在大城市, 哪怕是几个、几十个人争取一个岗位也乐此不彼, 出现有业不就, 无业硬上的尴尬局面。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 92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 体育大学生的择业标准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总是强调地位高、待遇好、工作轻松, 不愿意做专业, 总是把心思放在找关系, 走后门等歪门邪道上, 而不愿意多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现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基层等急需人才的岗位去工作,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可是体育大学生具有较浓厚的理想色彩, 择业标准较高, 心理的冲突自然也较大, 加之大城市就业竞争压力巨大, 造成他们的心理失落。

三、缓解体育大学生就业前多维焦虑的对策

1、客观方面

一是深化教学改革, 拓展就业渠道。体育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直接影响体育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要保证体育大学生有效就业, 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帮助, 让他们从焦虑和不安中解脱出来。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招生人数确定时, 应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考察, 针对社会需求进行设置, 同时要注意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 做到两手弹钢琴, 平衡发展。社会应进一步增加就业渠道, 如建立社区健身房、私人健身会馆等, 为体育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应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改变现在公务员、事业单位过热的不良局面, 在收入平衡的情况下, 更多人会愿意投身基层、献身西部, 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是多措并举, 构建高效的就业指导体系。高校要重视毕业生就业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教育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 鼓励学生充分了解国家政策, 主动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岗位上去工作, 这样更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更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要加强引导, 消除学生对政策的误解和疑虑, 让其认识到在就业过程中, 用人单位和自己是双向选择, 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才能更好的适应企业需求, 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学校要积极开展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测试, 帮助体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避免盲目攀比, 做到扬长避短, 适合社会大市场的需求, 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要强化辅导员在体育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做到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全程指导帮扶, 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掌握学生找工作进展情况, 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

三是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家长应及时转变观念, 改变那些因循守旧、不合时宜的择业标准, 摒弃盲目攀比、虚荣作祟的错误思想, 鼓励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职业, 鼓励孩子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学生自己更应该有科学理性的自我评估, 不要奢望一步登天, 科学的定位自己, 扑下身子, 放下架子, 从基层开始做起, 从基础开始抓起, 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不要将择业范围限定在一线城市,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 西部城市、基层单位的就业发展机会不断增多, 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当代大学生, 完全可以到国家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放手一搏, 实现自己的价值。

2、主观方面

一是调整心态, 敢于面对社会挑战。大学生就业前夕处于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期, 学生应积极调整心态, 做好面对困难、挫折、痛苦的准备, 在找工作时, 要有良好的心态、坚韧的意志, 成功时不能忘形得意, 失败时不能妄自菲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能急功近利, 要有远大的人生理想, 多问问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该怎么干, 不能随波逐流, 要坚定自己的意志, 定下目标就要坚定的朝目标出发, 哪怕有再多的困难和挫折, 也要坚持到底。同时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 培养完善的人格, 客观的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和发展潜力, 扬长避短, 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是平衡发展,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体育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协调发展, 不能只重实践不重理论, 也不能只重理论不重实践, 做到理论和实践平衡发展, 不断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水平。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 要注意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尤其要注意学习党的创新理论, 国家的政策法规, 社会的职业需求, 做到全面学习、重点突破、一专多能、多专多能, 让自己在面对社会挑战时能从容应对, 处事不惊。要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 能积极调整心态, 视挑战为机遇, 视困难为坦途。同时要注意加强职业能力的锻炼, 职业能力不仅仅是从事体育专业的能力, 还包括为人处世、人际交往、敢于创新、待人接物等一系列能力, 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综合素质。

三是准确定位, 树立科学的择业标准。体育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将目标锁定在公务员、学校、事业单位、外企等看似待遇好、工作轻松、地位高的工作, 好工作不一定适合你, 适合你的才是好工作。学生首先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定位, 明确自己的爱好和优势, 结合社会的需求, 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不能一心只向北上广, 一线城市的社会资源、公共设施的确比西部城市、基层单位好, 但是一线城市消费高, 生活压力同样很大, 西部城市、基层单位的发展机会也很多,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不管在哪里, 只要肯努力付出, 一定会有收获。同时要加强对自主创业政策的了解,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创造条件自主创业, 树立科学的择业标准, 不随波逐流, 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四、总结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体育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进步有重要的影响, 根据当前体育大学生就业前多维焦虑产生的原因, 客观方面从深化教学改革、拓展就业渠道、构建高效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主观方面从调整心态、敢于面对社会挑战, 平衡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准确定位、树立科学的择业标准等方面给出了针对性措施, 为缓解体育大学生就业前多维焦虑提供参考借鉴。

摘要:体育大学生就业前焦虑是指大学生因无法实现就业目标、心理准备不充分、自我定位不准确等原因导致的忧虑、紧张、恐惧等焦躁不安情绪,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实地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大学生就业前多维焦虑产生原因进行研究, 根据调查结果给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前多维焦虑的对策措施, 为体育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大学生,焦虑,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史宝玉, 刘景军.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策略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10 (7) :162-164.

[2]王金平.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及分类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1 (4) :130-131.

大学生就业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8篇

关键词:就业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和民办高等院校的蓬勃发展, 使高校大学生的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 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而高校的专业和学科调整又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培养出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是专业不对口,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又加剧了就业压力。巨大的就业压力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 有些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所以,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前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 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是非常必要的一项工作。

一、大学生就业前心理状况

1.期望过高。大学生认为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 自己已经属于高学历、高文凭的高素质人才, 所以要找一个薪酬高、福利好的大企业。但现实情况是, 很多大企业对只具有文凭而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并不是特别感兴趣, 而即使大企业给某些大学生提供了工作的机会, 这些大学生对分配的工作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很好地完成, 有些甚至不能胜任。从单纯的、满怀激情的优秀学子到用人单位的残酷抉择, 大学生心理产生一种巨大的落差, 产生迷茫、困惑、不按的心情, 最终导致心理失衡。

2.心理承受能力差。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 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就会严重挫伤就业的积极性, 对就业产生巨大的恐惧心理, 甚至会产生厌世的心理, 认为社会分布严重不均。这些都是因为大学生心理素质低, 心理承受能力差, 面对就业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不能进行很好地调适, 从而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3.存在不稳定性。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有些将初次就业当成跳板, 无心在企业好好地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也造成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 不能形成稳定的人才队伍,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向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工作岗位, 这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大学生就业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前, 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不足之处。从而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迅速给自己定位, 确定自己想干什么, 能干什么, 需要干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就业环境制定一份职业规划, 确定职业目标。这样大学生可以尽早地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和用人标准, 在实际学习中注重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这样, 在就业的时候, 不但目标明确, 而且具备企业需要的工作技能, 能够尽快地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 并较好地完成各种工作任务, 尽快地适应工作。

2 .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前, 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不但承担着家庭的较高期望, 而且还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 因此成才的欲望特别强烈, 自我定位也比较高。

3.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大学阶段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负面的新闻等因素都会对他们带来负面的影响, 改变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 形成扭曲的人格, 不利于顺利就业。因此, 在大学生就业前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功利心、恐惧、消极、怨天尤人等不良心理, 改变大学生的错误认知,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 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 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大学生就业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中, 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开设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心理辅导等活动,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参加各种活动, 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 学会自己减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学生树立对社会的责任心,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多接触社会, 及时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就业情况, 积极参加一些校内或社会上的招聘活动,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对自己职业目标和就业方向制定完整的规划,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不断地完善自己, 增强自信心。这样, 即使在就业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就业难题, 大学生也能从容面对、理性的分析, 对自己迅速作出准确的定位, 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 大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在以后的就业中, 能够正确地面对就业压力, 树立良好的就业态度, 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树霞.大学生就业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徐伟东.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

中学生作文前心理分析 第9篇

随着时间的推移, 阿加西与桑普拉斯的底线对决, 伊万塞维奇的大力Ace, 莫亚的轻吊网前都成为过眼云烟, 而贝克尔高标式的鱼跃截击, 拉夫特立马横刀上网身资, 桑普拉斯网前的一剑封喉却给人们留下了牢不可破的印象, 这就是完美截击的魅力所在。

网前截击可以加快比赛的节奏, 提高比赛的观赏性, 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俗话说;“失去了美就失去了成绩, 也失去了观众, 失去了发展的机遇。”网球运动作为一种高雅的贵族运动, 在中国的认识与发展逐步完善, 也被学生逐渐熟知, 正反手、发球技术在高校学生比赛中得到较多体现。但如何将网球运动的美展示出来, 提高网前截击技术, 进而促进网球运动的发展, 成为我们高校学生教学中的艰巨任务所在。本文通过对参赛学生的调查。分析得出了心理素质、技术水平、战术意识及网前判断等诸因素对比赛中截击球的运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供了相应的训练手段和方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l、研究对象

2011年9月份“黑龙江省高校网球公开赛”参赛的网球学生共80人。

2.2、研究方法

2.2.1、观察法

从小组赛及决赛的单打比赛中随机抽出20场比赛, 对不同年级参赛队员进行上网次数的统计, 得到运用网前截击技术的总次数与成功球、失误球、一般球的数据, 初步了解网前截击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情况。

2.2.2、问卷调查法

80名参赛队员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80份, 回收79份, 其中有效问卷76份, 有效率为96.2%, 对部分参赛队员进行访问调查, 了解他们比赛中运用网前截击时的感受与体会。

2.2.3、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检索, 查阅大量有关网球截击教学、比赛等多方面的文献资料, 搜集有关网球网前截击技术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2.4、数理统计法

对比赛中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l、结果

对20场比赛进行调查, 其中有4场比赛均无上网记录, 随着比赛激烈程度的增加, 网前截击技术的使用率也随着升高, 且随着从事网球训练时间的增加上网次数及成功率也有所增长。最多的是半决赛一场比赛中的一方上网19次, 且12、11、9、8次上网记录都属多者, 平均一场比赛一方运动员的上网次数在4-5次之间, 截击球的成功率为30%左右。由此可见, 对于学生来说, 网前截击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很少。然而据问卷调查统计得知:84.2%的人在比赛中想通过上网主动得分, 而实际运用与本身的意愿差距很大。本文通过对影响截击技术运用的主要因素进行调查, 得出了心理素质及技术水平的影响是使此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对参赛的运动员进行的问卷调查中, 认为网前截击技术在比赛中的应用与平时练习关系十分密切的占92.1%。平时的刻苦训练是比赛中良好发挥的前提。

不同系别运动员在对影响截击技术运用因素的第一选择技术水平、心理素质所占的比例几乎是同等的, 战术意识也拥有着相当的比重。

而在对造成网前截击失误原因的调查分析中, 技术水平和网前判断对截击技术的发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对于技术较稳定的选手来说, 网前判断显得格外重要。

心理素质是制约运动员网前截击运用的主要因素, 当突破这一障碍来到网前, 心理素质对截击失误的影响减小, 网前判断成为主要因素。因此, 要勇于突破这一心理障碍, 大胆的进行网前截击, 使截击得以充分发挥, 以便在比赛中占据主动。

3.2、影响截击技术发挥的因素分析

3.2.1、心理素质分析

网球是一项技术精细、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 在水平相当的比赛中,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起着主宰比赛胜负的作用, 在临场比赛中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是比赛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网前截击技术是指球在空中未落地之前, 用球拍将球挡过网的击球方法。在比赛中进行网前截击, 一般需要从底线上到中场或网前, 它所控制的范围相对于底线更小。这就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使截击技术发挥出最好水平。通过调查, 参赛学生在比赛中理想的心理状态包括:

3.2.1. l、自信心的调控

在比赛中经常看到一些选手在底线与网前球的处理中犹豫不决, 想上网又不相信自己的网前技术, 结果在中场将球打失误, 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比赛中缺乏网前截击的自信心。

成功的网球选手对自己的实力有很强的信心, 在比赛中即使处于困境也能沉着应战。而缺乏自信的时候, 在球场上发生的一些情况例如:步伐、球的打法、以及自身的想法等都会产生影响, 有自信和没有自信的比赛的差别是:前者的一切想法是积极的能毫不犹豫地瞄准目标击球, 而后者多数的想法是消极的, 只是凑合着把球打过网去。自信心是所有技术的基础, 截击技术当然也不外。学生应注重自信心的培养。

3.2.1. 2、注意力的集中与迅速转移

有了自信, 选手们还是会碰到如何集中注意力的问题。省网球比赛中, 由于缺乏一些正规的观众管理, 许多选手在上网截击时会受到对手或场外观众的干扰, 感觉总是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任务上。网球是一项优美而复杂的运动, 选手们在不断的承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干扰, 并且还必须快速准确的决定不断侵入的各种想法、感觉、声音或身体的感受, 使之慢慢地不能做他们应该做的。想要提高控制注意力的能力, 就必须把注意力放在现在的每一分上, 在进行网前截击时, 就应该全身心的打好这一分, 而避免由于对手的叫喊及其它因素对自己的影响。同时, 运动员也要善于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 有意而迅速地从某事物转向并集中于当时所应指向和集中的某一事物。

3.2.1. 3、沉着冷静的面对来球

对于参赛学生来说, 在比赛中由于所采用的一般是短盘或一盘的比赛, 每一分显得非常重要。因此, 他们面对着一个难题就是怕输的问题, 这也是不轻易上网的原因所在。许多同学说, 比赛中在决定上网那一瞬间, 经常怕被别人打穿越, 怕被球打到, 即使上到网前也会想“尽快在网前结束每一分”。所以, 在面对来球时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焦虑心理, 沉着冷静地应对每一个来球显得格外的重要。

3.2.2、技术水平分析

在网球比赛中, 如果没有扎实的网球技术做基础, 一切的心理因素、战术意识影响都是空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 如果截击技术一塌糊涂, 何来比赛中截击水平的发挥?对于参赛学生来说, 对网球的学习只有l-3年的时间, 各项技术的掌握并不全面, 而截击技术更是弱中之薄。因此, 提高其技术水平是截击得以更好利用的前提。截击技术包括了:放松、眼盯球、手腕、握拍、重心、位置、力量、挥拍、练习等几大要素, 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和问卷调查得出了截击技术在比赛中应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截击技术中拍面、手腕的位置, 二是网前截击的步伐移动, 三是截击方向的控制, 四是常见的网前截击球的技术处理。

3.2.3、战术意识的分析

网球比赛中决定比赛胜负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心理素质、技术水平、战术意识、身体素质。虽然由于参赛学生技术欠缺的原因, 只有14.5%的人在第一选中选择了战术意识, 但它仍是关系着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具备了一定的网前技术时, 配合战术的需要是进行网前截击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许多运动员的采访统计得知:在比赛中, 许多运动员脑子里什么都没有, 不知道比赛是怎么打的, 赢球不知道怎么赢的, 输球也不知道是怎么输的, 对于头两次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来说, 可能会说是因为心理素质不行或比赛经验太少, 但如果一直都这样, 那就是战术意识的问题了。在战术意识运用时, 应注意上网时机的选择。

3.2.4、网前判断的影响与调控

在此之所以将网前判断单独提出, 主要是因为网前判断是调查中反馈较多的影响因素之一。所谓的网前判断, 即是指运动员大脑思维对事物进行分析、认识、判定并做出响应行动的一种能力, 在比赛中是识破对方行动意图判定攻防套路并预先做出反应的活动, 它属于运动员的个体因素, 包括了运动员自身的思想意识、意志品质、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网前截击是比赛中较好的得分手段, 可以加快比赛的节奏。心理素质及技术水平是影响比赛中网前截击技术运用的主要因素, 而网前判断不准是造成网球截击失误的主要原因;自信心的调控, 注意力的集中与转移是心理素质调控中较重要的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则要注重截击技术中拍面、手腕的位置, 网前截击的步伐移动, 截击方向的控制;且随球上网, 发球上网, 接发球上网是战术意识培养的关键;对于网前判断的加强主要是通过思维及意志行动的调控。

4.2、建议

4.2.1、进行多球练习, 提高技术水平

在针对技术、心理及战术实践等方面进行练习的选择中, 大多数人倾向于技术水平的训练。在平时的上课中, 参赛学生对网前截击技术的运用很少, 进行的大多是底线抽击球技术练习, 偶尔的截击运用也是按老师教案计划实行, 要使截击技术在比赛中得以广泛的运用就必须重视平时截击技术的训练。进行多球练习, 增强手感, 体会网球的乐趣, 产生动作定型。

4.2.2、在实践中摸索经验

当人们谈论截击技术时, 常将其错误地归属于战术的一种, 还有许多选手花费了许多时间站在离网前很近的地方练习截击, 然而当他们认为己经在截击上花费足够的时间, 在比赛中却只用一两次, 仅这一两次还会出现上网时机不对或上网位置不够准确等问题。因此, 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尽可能多的运用网前截击技术, 在实践中摸索经验。

4.2.3、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

影响心理素质形成的因素很多, 但可把它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主观方面的因素:包括文化水平, 专业知识的掌握, 本人的智力、技术、战术水平及平时的学习、训练的态度。而客观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师的指导水平, 对训练的组织安排所用的方法、手段等以及学习训练的环境、场地、器材、时间等。因此, 在加强心理素质训练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注意从这两方面进行提高。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 总结经验, 认识专项运动规律, 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理论学习。有意识的组织运动员观看比赛录像, 从中获得新的知识, 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丰富临场比赛经验, 培养合理运用技战术的能力。技术训练同心理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摘要:为了加快网球比赛的节奏, 提高学生网前截击技术, 为今后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训练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通过对黑龙江省高校网球公开赛学生单打比赛中网前截击技术发挥的现察, 并通过发放问卷对影响其技术发挥的因素进行了初步调查, 分析得出了心理素质、技术水平、战术意识及网前判断等诸因素对比赛中截击球的运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加强多球练习, 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等, 有助于学生网前技术的提高及比赛中运用的加强。

关键词:技术水平,战术意识,心理素质,网前截击

参考文献

[1]乔宁.网球运动员心理训练四要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03.[1]乔宁.网球运动员心理训练四要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03.

[2]堵松.他在做什么一战术运用的开始[J].网球天地.2001.01.[2]堵松.他在做什么一战术运用的开始[J].网球天地.2001.01.

[3]王宝全.网球运动与心理素质[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9.10.[3]王宝全.网球运动与心理素质[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9.10.

[4]马克勤, 蔺光梅.关于提高网球运动员接发球注意力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 2002.12.[4]马克勤, 蔺光梅.关于提高网球运动员接发球注意力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 2002.12.

[5]戴婷婷.网球公开赛时代以来优秀运动员打法类型的分析与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1.6.[5]戴婷婷.网球公开赛时代以来优秀运动员打法类型的分析与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1.6.

中学生作文前心理分析 第10篇

本文旨在通过对2010年毕业的中专、大专、本科学生共971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所有学生对执考辅导前后的总体情况需求及各层次学生对执考辅导前后的总体情况需求,探讨如何制订切实可行的辅导计划,确保护生执业考试的实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州医学院护理学院2010年毕业的中专、大专、本科学生共971名,年龄19岁~24岁,所有学生均已完成实习于2010年3月返校。

1.2 研究方法

辅导前后两次问卷调查。

1.2.1 调查问卷

在征求和咨询专家的前提下,结合我校学生的情况制订调查问卷。经预调查、修改完善后用于现场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执业考试是否担心、认为考前辅导有无必要、考前辅导的形式、模考安排的时间等。

1.2.2 调查方法

由统一培训的辅导员作为调查员。为保护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不要求被调查者填写姓名,所填项目均为自愿。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 3.1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 16.0 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依据资料类型采用相应的分析方法,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发放调查表1 942份,收回总有效问卷1 623份,有效率为83.57%。

2.2 指标关联性分析

%

表1结果显示:三个层次的学生在辅导前对即将到来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均较担心;均认为执业考试前复习的方式主要靠老师辅导再加自己看书;均认为执业考试辅导有必要;同时希望辅导教师在讲解教材与讲解习题两者穿插交替,比例大致对半;在辅导形式上希望是学校集中半封闭式辅导/为走读听课形式;并均认为在整个辅导课程中需要模拟考(01,02,03,05,07,08)。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14;90.398;6.737;12.359;165.459;158.036;6.066,P<0.05)。

%

表2结果显示:三个层次的学生在辅导后对即将到来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仍均担心;均认为执业考试前复习的方式主要靠老师辅导再加自己看书;均认为执业考试辅导有必要;同时希望辅导教师在讲解教材与讲解习题两者穿插交替,比例大致对半;在辅导形式上希望是学校集中半封闭式辅导/为走读听课形式;并均认为在整个辅导课程中需要模拟考3次,并希望最后一次的模考安排在考前2周(01,02,03,05,07,09,10)。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995;27.947;6.817;7.082;101.263;102.439;11.551;4.137,P<0.05)。

%

表3结果显示:中专学生对执业考试担心;认为执业考试复习主要靠老师辅导再加自己看书;还希望有一个安静的听课环境;并希望有3次模拟考,而且最后一次模拟考安排在考前2周(01,02,06,09,10)。以上结果显示辅导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851;7.192;4.609;4.057;5.007,P<0.05)。

%

表4结果显示:大专学生对执业考试担心;认为执业考试辅导内容大部分是平时上课内容;并希望讲解教材与讲解习题两者穿插交替比例大致对半;希望有一个安静的听课环境;辅导形式为学校集中半封闭式辅导/辅导形式为走读听课形式(01,04-07)。以上结果显示辅导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18;4.565;6.544;11.893;5.613;5.613,P<0.05)。

%

表5结果显示:本科学生希望讲解教材与讲解习题两者穿插交替比例大致对半;最后一次模拟考安排在考前2周(05,10)。结果显示辅导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3 讨论

3.1 各层次对执考辅导需求的总体情况(辅导前) 表1为执考辅导前的情况。可以看出,虽然3个层次的护生对即将面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均有担心,但随着学历的增高,显示本科学生担心的人数要少。这可能与所面临的考试虽然是全国性的,但其考试的难度水平定位在中专层次,因此本科的学生表现出不是非常的担心。尽管如此,本科学生依然与其他2个层次的学生一样认为在参加全国考试之前进行考前辅导是非常必要的。

3个层次的学生均希望讲解教材与讲解习题两者穿插交替,比例大致对半。我校采用的辅导教材是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当年出版的《全国护生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一书。从学生提出的愿望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希望采用边讲、边做题的方式,以便能够随时巩固、运用当前的知识。同时也可认为学生因为对辅导的内容已经基本学习过,老师只要将知识点归纳、贯穿、点拨,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学习问题。

在辅导形式这个问题上,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年龄越小希望学校集中半封闭式辅导的人数越多(中专),而随着学历的增高和年龄的增大,希望辅导形式为走读听课形式呼声愈发高涨。可以解释为随着年龄和学历的增长,学生在自制力也在增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希望学校在辅导的过程中安排模拟考试,充分说明各层次的学生自我检测的意识很强,从而可以看出学生的上进心和应考、参考的信心。

因此,学校应该继续举办执业考试之前的执考辅导。针对学生的担心,应下大力气,重点、细致、有针对性地对中专的学生进行考前的动员,以鼓舞学生的士气,以积极的心态备考、迎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辅导形式上可灵活掌握,即大专和本科的学生可以采用走读听课形式,而对中专学生采用在学校集中的半封闭式的辅导[4,5]。辅导的形式可以加用学生希望的边讲解边做题的方式。

3.2 各层次对执考辅导需求的总体情况(辅导后) 表2为执考辅导后的情况。辅导结束后,大专和本科的学生对即将参加全国执考的担心程度明显下降,但中专的学生仍然表现出很担心。这可能与经过辅导之后,大专和本科的学生感觉到《全国护生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以下简称《考试指导》)一书的内容较之前在校上课时的教材为简单,所以没有那么担心。但中专学生因为在校读书时是采用生命周期的教材(《成人护理》),而这两本教材中的内容不完全相符,有的内容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学过或者虽然学过但教材上的篇幅很少,故《考试指导》中有的内容对中专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中专学生仍然会比较担心。

对于这一问题,是比较现实的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就会影响到中专学生参加全国执业考试的成绩和通过率。但此问题又牵涉到教学的改革。如何将日常教学与每年的护士执业考试接轨,这也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目前有学者提出设想,能否按照不同学历层次应具备的护理知识和水平,将护士执业考试分为中专护士执业考试、大专护士执业考试、本科护士执业考试、研究生护士执业考试。并根据申请者申请参加护士执业考试时所获得的国家承认的护理专业学历文凭作为某层次考试的资格。如申请考试时具有中专学历,则只申请参加中专护士执业考试。同时将护士执业证相应的分为不同等级(A、B、C、D)的证。不同层次的护士获不同证,日后的工作职责也相应有所不同[6]。

3.4 3个层次执考辅导前后的总体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中专学生的年龄偏低、学历偏低,因此对参加全国性的护士执业考试还是很担心,而且对老师辅导的依赖性比较大。而且在现实中,中专的课堂纪律要比大专、本科都要差得多。但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中专学生还是希望能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7,8,9]。因此对于学生管理部门来说,如何管理学生就是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从表5可以看出,大专的学生通过辅导后,对辅导的担心已经明显减轻。而且大专的学生自理能力比较强,希望辅导的形式为走读听课和学校集中的半封闭式都有要求。安静的学习环境同样也是大专学生所期望的[10,11,12,13]。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因年龄和学历均偏高,所关心的就是辅导的方式,即希望讲解教材与讲解习题两者穿插交替,比例大致对半,并希望最后一次模拟考安排在考前2周。

4 小结

护士执业考试与护士的职业生涯密切相关,为使学生能够充满信心的迎考,学校安排有针对性的执业考前辅导是必要的。学校应重视日常教学与执业考试内容的接轨。在学生返校复习期间,学校的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辅导教师应花大力气重点解决护生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改进辅导方式,确保护生执业考试的实效性。

上一篇:服务探索下一篇:教学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