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绘画的融合教学

2024-08-14

音乐与绘画的融合教学(精选10篇)

音乐与绘画的融合教学 第1篇

我们通过介入信息技术,为幼儿提供动态的声形并茂的对象,这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注意当中的细节,教师可以对一些细节进行放大、聚焦等技术的处理这样重点内容就显而易见了,在通过观看时间的长短结合教师的细致讲解,这样幼儿能够更加细致的观察事物。我们还可以进行人机互动,让幼儿尝试创造性的绘画,这对能够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

如大班绘画教学活动“百变水果袋”,这项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根据动物自身的特点给水果袋画出色彩美丽的图画,并且能够通过画面展示出水果前后遮挡的相应关系。教师需要让幼儿先观看一些动画故事的教学课件,让幼儿在观察中充分了解水果袋百变图案与不同动物的相互关系,然后教师在使用电子白板在让幼儿进行排序,让幼儿通过水果袋进行装水果的游戏过程中充分的理解水果袋与水果之间里外遮挡的对应关系,还要了解水果与水果形成的前后遮挡之间的关系。

以上教学课例,教师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Power Point与电子白板进行紧密的结合,有效的帮助幼儿通过全方位的观察事物的特征,来创造完成自己的绘画作品。教师不是利用一些简简单单的范画来让幼儿机械的复制这些图画,而是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和欣赏以及思考来设计自己的绘画作品让,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幼儿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习态度,发挥了幼儿自身的创造与想象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手工教学的巧妙融合

幼儿园关于手工类的教学活动一直有个难题需要我们来进行解决,在教学活动中究竟是分步骤示范还是完整示范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教师进行手工示范的过程中很多细微的动作幼儿很难进行逐一的模仿,导致很多幼儿根本没有办法看清楚以至于手忙脚乱,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的操作示范。通过信息技术我们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在手工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通过电子图片和简短的视频来为幼儿营造有趣的游戏情景,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幼儿学习手工的兴趣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的示范操作根据教学需要的内容可以提前录制好特别需要注意的操作环节的微视频,通过微视频的展示让幼儿清楚的了解如何操作。如在幼儿手工教学活动中“动物的拖鞋”,这个教学的活动重点是提高幼儿自身的创造和想象的能力,为动物设计适合的拖鞋,让幼儿通过这一活动学习剪对称的图形。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小动物拖鞋的美丽图片,引导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想象自己喜欢的动物形象,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思维逻辑和兴趣爱好。观察完教学课件后教师在幼儿面前出示我们身边的普通拖鞋然后提出问题,让幼儿开动大脑进行积极思考,并要求幼儿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然后在白板上让幼儿尝试拼贴出不同动物的造型。在这项幼儿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观察到的图片和动手操作,从而激发幼儿想象的能力,学会发现美、感受美,使幼儿自身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作能力得到相应的发挥。

三、信息技术与美术欣赏教学的巧妙融合

传统形式的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主要采用的纸质的图片或实物让幼儿进行教学观察和欣赏,然后由教师进行从旁讲解来帮助幼儿提升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从客观上角度上直接限制了幼儿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习。而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让幼儿在视听的完美艺术中享受没的过程,并且能够多方位的让幼儿了解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教师运用Power Point、电子白板、网上视频或手机视频、DV拍摄等信息技术手段,自制美术作品方面的视频供给幼儿欣赏,这样通过教师自制的视频比较有针对性,完全能够适合幼儿具有的欣赏水平以及理解能力,从而有效的提升美术教学的效果。

在幼儿美术教学欣赏活动中“米罗和他的作品”,这项活动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利用多种渠道让幼儿欣赏和表述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作为教师首先要考虑到选材能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的内容要够吸引而且具有童趣适这样幼儿才能进一步了解名画。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让幼儿从形状、线条、色彩等等方面逐步的引导幼儿进行有层次的欣赏美术作品,教师然后利用交互式白板将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有趣。接着,由于我们的信息量比较大的作品,运用电子白板的信息技术手段,利于聚光灯的效果让幼儿从整体到局部的完成欣赏过程,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自由大胆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思维逻辑,培养幼儿对美术艺术的创新能力。

结语

试析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教学的融合 第2篇

引言

音乐作为一种既表达人类思想感情,又是一种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音乐的重要性有着更充分的认识,而且在认识到音乐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1]。而流行音乐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对于音乐的发展和教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流行音乐的基本概述,明确将流行音乐融入到中职音乐教学的必要性,探析将流行音乐融合到中职音乐教学的具体措施,以提高中职音乐教学水平,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流行音乐的基本概述

1.1流行音乐的内涵

流行音乐最早起源于欧美,华语流行音乐是上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市场不断发展,逐渐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流行音乐是一种商品音乐,其主要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因此,它需要迎合大众的口味,一般来说在艺术的造诣上会较传统的戏曲、古典音乐会差一些。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流行音乐因为其更加的通俗易懂,也可反应当时的一种生活常态,因此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而受到很多的学生的追捧[2]。

1.2流行音乐的特点

流行音乐相对于传统的音乐曲目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其相对传统的音乐曲目,流行音乐更加的通俗易懂,这就使得其更加容易的获得人们的认可和接受,流行音乐的受众是广大的社会大众,这里面人群职业、教育程度、思想都会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因为流行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反应的是一种大众的心态,就很容易的被各类人群所接受,而且很多流行歌曲在曲调上都比较简单,很多大众就可以传唱。其次,很多流行音乐在流传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阶段性,艺术性比较差,流行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主要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常态[3]。心理上的状态等,这就导致其在创作完成之后会随着时间的不断流失逐渐被人们所忘记,或者被市场所淘汰,因而流行音乐相比于传统的音乐在更换速度上会更快。另外,流行音乐具有更多的形式,新奇性更强,因为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商品音乐其最终要面对是市场和大众,因此其需要迎合大众的口味和心理,这就导致流行音乐必须具备一定的新奇感,需要不断的变换音乐形式,才能让更多的受众去喜欢和追捧。

流行音乐融入到中职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音乐曲目的艺术形式,对于中职音乐教育有着不可忽视作用,将流行音乐融入到中职音乐教学中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中职学生一般都处于青春期,因为流行音乐的大众化、流行化、时尚化,其对于流行音乐有着很强的追捧欲望,而且很多的流行音乐所抒发的感情正是青春的懵懂、对于爱情的一种向往或者对于未来的一种憧憬等,这些情怀正好迎合了多数中职学生的心态,所以很自然的很多中职学生会对流行音乐非常的热爱。所以,如果可以将流行音乐合理的融合到中职音乐教学中来,让学生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歌曲,这必将会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效,也将会丰富学习的学生生活,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4]。

流行音乐融合到中职音乐教学的具体措施

基于将流行音乐融合到中职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一些将流行音乐融合到中职音乐教学的措施,具体有以下几点:

3.1结合流行音乐的潮流,挖掘流行音乐的内涵

虽然流行音乐对于年轻的中职学生来说非常的熟悉,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对于流行音乐也只是停留在简单地喜欢层面上,并没有对于流行音乐深层次的原理、精华以及内涵做一个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因此,在中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流行音乐的学习需要更加深入一些,详细的讲解流行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发源、历史,让学生清楚的了解流行音乐的创作背景,同时对于一些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的经典流行音乐曲目引入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和审美力。

3.2通过重视流行音乐歌曲,提升中职学生的歌唱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的不断推广普及,逐渐形成了以歌唱为主导的音乐形态,当前的流行音乐更是通过歌手演唱来表达对歌曲的内涵,因此在中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利用这种环境背景,通过对学生进行流行音乐歌曲的教导来提高其学习声乐知识,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5]。

3.3通过类比的手法,选取合适教学教材

目前,流行音乐的发展迅速,形式复杂多种多样的歌曲充斥整个流行音乐市场,各种曲目的质量参差不齐,所以中职音乐教学在选取流行音乐教材时需要结合原本的古典音乐理论教材,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入合适流行音乐教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效率,让学生不至于在浩瀚的流行音乐曲目中失去基本的判别,乐意有效的吸收流行音乐中的精华部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教学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可以从结合流行音乐的潮流,挖掘流行音乐的内涵;通过重视流行音乐歌曲,提升中职学生的歌唱能力;通过类比的手法,选取合适教学教材这三个方面加以着手,提升中职音乐教学的水平,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中华. 试析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教学的融合[J]. 当代职业教育,2014,03:46-48.

[2]蔡闻悦. 中职教育中流行音乐教学实践略谈[J]. 音乐时空,2014,05:147.

[3]沈易辰. 试析如何把流行音乐融合到初中音乐教学之中[J]. 科技视界,2014,14:247.

[4]刘英洁. 多元音乐文化视野下中职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培养[D].武汉理工大学,2013.

[5]喻玉. 中职教育中开展流行音乐教学的意义和策略探索[J]. 课程教育研究,2014,16:215-216.

诗歌教学与音乐教学的渗透与融合 第3篇

一、借助音乐的直观手段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音乐能给人不同的感受, 有的音乐是奔腾的大海, 潺潺的小溪, 有的音乐是山中的风鸣, 是小鸟的歌唱。诗歌语言则充满人文情怀, 与音乐艺术的表现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歌语言可以用音乐形式来表现, 并互为补充, 相互渗透, 相得益彰 。因此 , 在诗歌教 学中 , 用音乐的形式沟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诗歌, 不仅可融洽感情, 而且可充分享受到美的愉悦。如在新课伊始播放与文本内容及情感相应的乐曲,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扣动学生心弦, 诱发学生情感,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教师借助音乐的直观手段来表现诗歌语言的抽象思维,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充分感悟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将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学习有关春天的诗歌, 播放一曲欢快动听的《春天在哪里》, 很快就将教师和学生带入春天盎然生机的意境中。桃花、梨花、蜜蜂、蝴蝶……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扑面而来, 学生对春的喜爱和赞美已蕴在心底。这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将学生带入美好无比的春天, 使学生身临其境, 而且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之中, 读懂了诗歌, 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诗歌时, 只有将诗人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加以改造或强化,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体验诗的意境, 使学生真正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其产生共鸣, 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借助诗歌语言加深对音乐节奏与情感的把握。学生对有些音乐作品的歌词不熟悉、不理解,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音乐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当然也就影响了演唱的准确性与完美度。这时, 教师就应该运用学习诗歌的方式, 帮助学生熟悉和理解歌词的内容。首先是让学生朗读。书声琅琅是传统诗歌教学的方式, 历经几千年而不衰。“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强调的就是熟练进而理解。所以在歌词教学中, 尤其是低年级的歌词教学, 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老师充分注意到歌词的特点, 就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习感受歌词的节奏感、韵律美, 使学生产生爱学歌词, 乐学歌词的感情。如指导学生把握歌词的韵脚, 反复吟诵, 找出节和节之间有什么特点, 这样从整体入手, 更能帮助学生了解歌词的整体意境, 学生更易于品味歌词的整体意韵。只有让诗歌与音乐的内容结合到一起,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沟通情感, 才能激发学生的情趣, 实现学生、歌词、音乐三者的共鸣。其次是讲解。有些歌词内容比较深刻,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对有些歌词不可能完全理解, 对此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讲解, 帮助他们理解。例如《中华少儿古诗歌曲集》《古诗新唱》中的作品非常适合小学生学唱, 但是因为歌词是古诗词,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就应该用教学诗歌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学生理解了歌词的内容以后, 不但能够提高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 而且在歌唱的时候会更准确地把握节奏和情感, 进而在歌曲演唱时更具艺术感染力。

试论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教学的融合 第4篇

关键词:流行音乐 中职音乐 融合

音乐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我国的音乐发展形式就在不断的改变。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改变了大众的审美。流行音乐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早期的流行音乐带有一定的商业目的性,后来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大众喜爱的音乐形式,受到众多“80后”“90后”的喜爱。因此,在中职音乐教育教学中融合流行音乐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实用性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融合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教学的意义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在课堂和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也是音乐教学和音乐发展的监察人员。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它要求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将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教学进行融合也是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的表现之一;此外,随着现代化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音乐传播形式开始多样化,音乐自身的形式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有可能在课外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大众流行音乐,而这些音乐的内容有些具有健康向上的精神传导意义,但是也掺杂着各种低俗、消极的内容,这些音乐内容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学生在缺少教师正确指导的情况下极易被侵蚀,从而降低自己的音乐素养。因此,教师如果将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融合进行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避免学生受不良音乐文化的误导,提高学生对主流音乐的鉴赏能力。

二、当前中职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当前中职音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传统音乐较为排斥,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第一,学生的基础能力略有不足。大部分的学生是由于成绩不够出众而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他们中许多学生此前对于音乐并没有过多深入的了解,音乐交出较为一般。因此,他们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中必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许多学生即使比其他学生更加努力,在短期内也无法看到成绩,这对他们来说是重大的打击。因此,长期以往,这些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自信和兴趣,导致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较低;第二,中职的音乐教材较为落后,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调查,我国中职院校的音乐教材质量普遍不高,且缺乏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弱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解深奥的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又无法得到提高。因此,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受到打击,纷纷排斥传统音乐教学。

三、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教学的融合对策

1.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模式

中职音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且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当然,转变教学形式首先需要中职音乐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并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流行音乐的音乐表现形式。其次,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用课外教学的形式,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并可以在游戏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2.深度挖掘流行音乐的精髓和内涵

流行音乐虽然深受年轻人喜爱,但是大部分年轻人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却不足。这其中也包括中职的学生。将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进行融合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流行音乐的精髓和内涵,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音乐鉴赏能力,避免被低俗的流行音乐所误导。而要做到这点,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流行音乐的精髓和内涵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技巧以及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

四、结语

综上,将流行音乐融于中职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因此,中职音乐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模式,并深度挖掘流行音乐的精髓和内涵。

参考文献:

[1] 田丹.中职音乐教学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思路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30):142.

[2]李中华.试析流行音乐与中职音乐教学的融合[J].当代职业教育,2014,(03):46-48.

音乐与绘画的融合教学 第5篇

一、中职教学与流行音乐融合的必要性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是进行音乐课堂传播的主导者,同时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也是音乐教学的监察者。因此,音乐教师在音乐传播过程中起着一个中枢作用,他所具有多样性的身份角度,导致音乐教师必须具有一个良好的素质。

而在现今阶段,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去看,音乐传播的内容非常杂乱,如果没有一个正确引导,学生会很难分清音乐的好坏。在网络音乐、流行音乐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充斥着很多的不同元素,这些元素以消极、低俗和不雅的内容为主,另外,当下社会整体处于一个商业化的氛围之中,音乐产品或多或少的都趋于功利化的方向发展。

从以上的一些问题来看,虽然在中职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中,流行音乐的传播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一些不良、低俗的信息也会给中职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在中职音乐的教学中融入流行音乐的教学,对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音乐鉴赏意识有很大的作用。

二、中职学生排斥传统音乐的原因分析

( 一) 中职学生的音乐基础不扎实

中职学生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而选择了上中职。其中中职学生中有很多是家庭贫困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接触较少,对音乐没有较多的了解,对进一步学习音乐比其他人遇到的困难多。因此对音乐的兴趣不浓。通过流行音乐融合的教学,能够激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 二) 中职音乐教材枯燥乏味

中职学校使用的音乐教材普遍存在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中职学生学习的音乐教材重理论,很多都是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对于基础差的同学,完全没有自学的能力。如果教师的讲解更是理论性,那么学生将彻底的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中职学校要选择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是踏踏实实教学生东西的教材,而不是进行说教。

( 三) 学生的叛逆心理和价值观

特别是90后的孩子,在接受新事物上能力较强,但是同时他们的辨别能力也有限,很多时候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产生一些不利于学习的观念。他们刚接触这个社会,不喜欢约束。因此对于传统的教条主义和课本约束方式来进行教学,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以古典音乐和近代严肃音乐为主,和他们的生活背景相差甚远,学生会难以接受。

三、中职音乐教学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思路

( 一) 有效地转变教学方式与理念

流行音乐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吸收民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味的排斥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做法,并不可取。流行音乐融入中职音乐的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对流行音乐的偏见无法消除,那么最终会与时代脱节。只有积极地调整教师的观念,不断提高音乐欣赏的水平,拓宽音乐欣赏的门类,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要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放开心态,和年轻人一起接受流行音乐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成分。但对于音乐的学习也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学生个人的学习很重要。在中职音乐教学中要通过课外的活动来教育学生学习,在课外教学中培养他们积极学习的兴趣,进而在学习音乐理论的时候就会多一些理解。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给他们施加压力, 让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各类比赛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提高。

( 二) 面对潮流,深挖其内涵

流行音乐对年轻人来说没有谁不会哼唱几句,但是对于流行也只限于哼唱而已。我们并没有深入的去研究和学习流行音乐的原理和精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他们讲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让当代的流行音乐作为背景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有很多流行音乐汲取了传统文化的优秀经验,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比如说“中国风”的兴起与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代人。例如歌唱家张也通过在流行音乐中进行加入古典名著《红楼梦》和元曲的演绎方式,所创作出的《枉凝眉》。还有一些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元素,例如歌手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通过歌曲文本信息的古典化,创作的一种中国风歌曲; 歌手王菲的 《但愿人长久》中加入了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的诗句。这些流行音乐在深层次上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饿借鉴的,这也是中职音乐教学引入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让学生演绎流行音乐,找出自己的不足, 引导他们学习一些音乐的技巧和方法,对流行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自主辨别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 三) 结合热点,给音乐教学赋予时代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入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元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两会召开期间,教师可以找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成龙录制的新歌《国土》,让学生感受当代社会下,流行音乐给人的感觉。 在学习音乐的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小结

音乐与绘画的融合教学 第6篇

一、流行音乐的概述

(一) 流行音乐的含义

流行音乐产生于美国, 于20世纪在我国发展起来, 我国最早的流行音乐发展地区有香港、台湾和上海, 流行音乐符合大众的欣赏水平, 所以发展迅速, 在20世纪初产生了一批著名的流行音乐歌星。从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来看, 流行音乐趋向商品化, 由此带动的一系列文化产业也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受政治和经济影响,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受限, 这种状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所改观。流行音乐相比于其他古典音乐具有通俗易懂、节奏感强、歌词朗朗上口的特点, 对大众音乐素养的要求较低, 因而在大众中广泛传播。

(二) 流行音乐的特点

流行音乐具有社会属性。音乐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文化的发展受到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 音乐表达的内容不同。

流行音乐的内容通俗易懂。流行音乐被大众接受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内容通俗易懂;我国古典音乐的歌词多为文言文, 对普通民众来说不易理解, 记忆困难。另一方面, 流行音乐曲调简单, 易于传唱。

二、流行音乐融入中职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学生年龄在15到20岁之间,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追求新鲜事物, 喜欢探索和从众。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被学生当做一种社会潮流, 青少年的从众心理驱使学生选择跟随流行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论是中职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 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利用流行音乐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就有极大的必要性。利用流行音乐的优势让学生产生音乐课程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符合现代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要求。

教学活动应该考虑中职学生的兴趣点和共同爱好。流行音乐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可以引进教学活动中, 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制定有利于促进学生进步的音乐教学计划, 进行流行音乐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三、流行音乐融入中职音乐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 将音乐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进行有效的转变

教师要正视流行音乐的两面性:流行音乐中积极向上的部分应该被采纳, 对于糟粕需要辨别去除。教师在选择教学活动中应用的流行音乐时要进行筛选, 选择流行音乐中内容积极向上、体现进步意义的优秀曲目, 选择与时俱进的新兴曲目。首先, 教师要改变观念, 包括教学观念和生活观念, 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创新教学形式, 除了课堂教学外增加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音乐、利用音乐的能力;其次, 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关系, 了解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评价, 主动与学生沟通, 鼓励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寻找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流行音乐。了解流行音乐不仅仅只是听歌, 还应学习音乐理论, 了解流行音乐的产生背景、分类、发展和特点, 让音乐赏析变得有深度、有内涵,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避免被流行音乐中低俗、消极的元素影响。

(二) 将流行音乐的潮流结合起来, 对其内涵进行深刻的挖掘

流行音乐是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的农村工人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产生的易于传唱的音乐,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南北战争而产生了更多的表达意义。流行音乐融合了美国爵士乐、布鲁斯、摇滚乐的特点, 但以黑人音乐为主要基础。了解了流行音乐的起源后, 可以发现流行音乐其实蕴含了一个民族的音乐灵魂, 是音乐多元化的产物。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产生背景和蕴含的民族文化。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有天赋的学生可以尝试作词作曲, 利用流行音乐进行情感表达, 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改进, 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能力。

(三) 不断地将爱国主义渗透到流行音乐中

爱国是时代不变的主题, 也是学生教育的重点之一。中职学生的教育关系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 当今国际局势紧张, 中国面临着来自周边国家的威胁,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引导学生理智爱国、科学爱国, 不要用过激的爱国行为损害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

(四) 不断将励志精神融入音乐教学中

励志精神可以帮助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提升心理素质。流行音乐中有很多理智歌曲, 例如《阳光总在风雨后》《最初的梦想》《蜗牛》等, 这些歌曲歌词积极乐观, 鼓励学生遇到困难不要退缩, 要坚定目标勇往直前, 成为很多学生的精神动力。

流行音乐反映着社会发展的特点, 顺应时代潮流而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中职音乐教学要正视流行音乐, 利用流行音乐教学精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流行音乐是如今音乐流派中传播比较广泛的一派, 其支持者多为青少年。如今流行音乐市场鱼龙混杂, 但也不乏优秀作品。如果可以将流行音乐中的精品与中职音乐教学结合在一起,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避免被低俗的流行音乐所影响。就中职音乐教学的现状和流行音乐的特点进行分析, 阐述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职音乐,融合

参考文献

[1]陈涛, 周艺波, 曹晓梅, 等.浅析音乐教学时代性的体现:也谈音乐进课堂[J].考试周刊, 2015, 11 (4) :108-109.

浅谈美术教学与音乐艺术的融合 第7篇

关键词:绘画,音乐,艺术,融合,创新

美术学科的课程内容不仅仅是传统的美术创作或者技法训练, 而是在文化的整体发展统摄下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美术课程。美术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 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术课程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美术学科的内部, 同时还强调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 所以美术学习的范围不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

从美术自身的发展来看, 美术的观念和方法趋于多元, 一方面美术的种类继续分化, 另一方面美术各种类之间综合化的倾向也在逐渐加强。更值得一提的是, 美术与其他领域的交融使美术领域不断地深化与扩展, 美术内涵的深化与外延的扩展带来美术教育内容的深化与扩展。在2004年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 美术学科就融入了这样一种新的理念, 即拓展了美术课程的内容, 加强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课程联系, 以及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 情感又是审美教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是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作为情感艺术, 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 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的旋律是幻想世界的载体, 它充满着芳醇浓郁、绚烂多彩的诗情画意。欣赏音乐的过程, 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如果我们把音乐带进美术课堂, 那就更能触动我们对美的感受, 对美的表现。在美术课上, 教师完全可以用动人的音乐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 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 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 给整个教育过程增色添彩。在音乐的陶冶下, 无论是感受意境还是幻想画面, 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创作, 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使美术课堂活泼而有趣。在美术学科与音乐学科之间架起桥梁, 不排除美术学科特性的跨学科组织法, 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又符合学习者的需要, 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 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西方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 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 使它因此而美化……”这是对音乐的赞美, 我们从中可以体味到音乐对于我们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 画是静止的音符, 音乐是浮动的画面。”我们可以在莫奈的作品中聆听到《晨曲》, 在柯罗的作品中感觉到浪漫的《星空》;而我们在专注于音乐时, 我们又常常随着意境浮想联翩:渺茫的环宇、碧水轻抚的群山、清风柳岸的月夜……一幅幅美景在眼前显现。这难道不是曲中的丹青、画中的音乐吗?这种来自外部的刺激直接作用于人的感知、情感、理解、情绪等, 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的状态。

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七课《音画交融》就是一节典型的美术学科与音乐学科相结合的内容。

许多人对艺术情有独钟, 因为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而且生活中无处不在, 它使人充实和完美。艺术培养人的直接感知经验, 并将抽象的符号体系与具体的经验层面联系起来。艺术中, 音乐与绘画有着血缘关系, 《音画交融》这一课正是用美术无声的旋律来表现音乐这种抽象的艺术形式。

音乐与绘画这二者在时空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 如果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那么, 绘画则可以说是空间的艺术。但是, 它们在时空表现形式上的相异不是绝对的, 恰恰相反, 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所以, 这一内容的课要求学生既要欣赏音乐、理解音乐, 又要动手作画, 选择合适的绘画种类。因此, 设计者只有在充分地把握这种绘画是靠形象来体现旋律的这一特殊性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创作出迷人的“音乐画”来。

《二十四首旁注钢琴曲》运用现代绘画中色彩的对比构成和几何抽象来表现乐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果说, 这一画面显得抽象, 难以让人一目了然, 那么《钢琴曲集》的画面就显得写实多了。淡淡的画面上, 一架钢琴和七只色彩斑斓的蝴蝶。设计者所追求的是实中求虚的艺术效果, 在蝴蝶后面缀上浓淡不一的蝶影, 这就使画面有一种朦胧感, 既写实又抽像、既简练又丰富。所以, 写实与抽象, 简练与丰富不能单纯地直观理解。《卡门》和《邀舞》很有意思, 这两张画同是表现舞蹈这一内容, 但就其构思来说都是别出心裁的。前者的画面上是一张清晰的《卡门》双人舞剧照, 而且占据画面的显著位置。但是, 你要仔细看的话, 就不难发现画面左上角, 那两个用C·S组成的图案, 宛如翩翩的舞姿。这种虚实的相宜搭配使画面显得活跃, 有一种舞之感。后者的一双舞鞋叠印上几个芭蕾舞者, 如同修辞学中的隐喻, 明了而又含蓄。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更让人叫绝。设计者在贝多芬的塑像上一横一竖剖开两条线, 仿佛让人感到这不朽的旋律是从大师的脑里、心里蹦出来的。这种大胆的构思, 很大程度上内含着设计者对贝多芬的深切理解和无限的情感。《左手钢琴协奏曲》则又是另一种风格。设计者将线条与色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既使人像黑白的强烈的反差有版画的效果, 又衬以色彩不一的线条丰富画面, 显得十分饱满。

再来看课本中刊登的世界名画, 康定斯基的《第七乐章》和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第七乐章》以狂躁的、动态的、激情的绘画表现语言, 表达了对音乐的另外一种理解, 可以感受到明亮的黄色同高亢的小号相对应;《百老汇爵士乐》, 试图以理性的、静态的、秩序的美感诠释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 从中可以体会到都市的灯红酒绿的氛围, 以及繁华、富丽、川流不息的景象。然而, 作品却是以冷静的矩形及不同的色块所组成, 这画面的结构, 正是百老汇市民的用情所构, 而蒙德里安却以独特的形式作了一次生动而深情的描述, 这种描述正如卡西尔所言:“艺术是对自然形式的发现, 不是对一个现成的或单纯的复写”。捷克画家库普卡认为绘画的形和色, 与音乐要素一样, 可以在人的心灵深处唤起强烈情感, 他要用画笔和颜料来“作曲”和“奏乐”。他曾这样写道:“我认为没有必要去画一棵树, 因为人们可以用他们的方式看到比展览会上更好地自然生长的树。我画画, 但只画思想, 只进行某种合成, 如果你愿意, 也可以画和弦”。感受绘画中的色彩、线条以及块面结构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 并配以交响乐和爵士乐的音响效果, 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心灵上的震撼, 则能深入地领悟音画交融的内涵, 从而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例如:班得瑞乐队的《仙境》, 轻音乐《雨中旋律》等。最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画家艾科诺莫斯根据我国的《黄河大合唱》和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的油画《黄河图》, 更是音画交融的成功力作。

音乐和美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 使人产生审美感受, 引发无限的艺术联想。优秀的绘画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画面的色彩、线条、结构中感受到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优秀的音乐作品同时也是一幅美丽的画, 而这幅画是一幅用音符当色彩、旋律作线条所绘出的只能用听觉去感受的心灵之画。因此, 有人说音乐是有声的绘画, 绘画是无声的音乐。美术和音乐的相互交融, 还体现在音乐和美术专业术语的相互借鉴上:美术中会出现“节奏和韵律”;音乐中也会出现“和声色彩、绘画节奏、旋律线条”等等。许多画家和音乐家试图从彼此的艺术形式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并对此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美国近代著名绘画大师惠斯勒, 一生都试图把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巧妙地结合为一体, 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音乐画家”。他把自己创作的《白衣少女》称之为《白色交响曲第一》, 《茫茫之夜》则称之为《夜曲》, 他的画中除了大量用音乐术语命名外, 直接以音乐为素材命名的有《钢琴房》、《音乐室》、《小提琴》、《二重唱》等;而法国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 又是运用各种音响来表现大海的宏伟磅礴、变换无穷的景色, 通过音乐的各种音响材料描绘出对光色的感觉, 又结合声态、动态, 制造出一幅幅绝妙的大海图画, 似乎与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本质上讲, 音乐是更纯粹的抽象艺术, 它与绘画中的抽象艺术在艺术表现语言上更为接近, 同为用抽象的符号直接传达和表现艺术家的感情起伏、思绪变化, 都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充分体现了音乐与绘画之间水乳交融, 血脉相连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 把音乐引入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来, 把音乐的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一体, 使得新课程的内容更加充实。那么在美术课堂让美术与音乐巧妙融合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

1.音乐激发情趣, 导入新课更具吸引力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才可以得益。”在美术课堂上, 为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老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创设情景。引进音乐, 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蕴藏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从而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以牢牢地把握住学生的情感, 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 享受美感, 很快地进入学习的角色。

音乐导入新课, 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容易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戏剧美术》一课中, 用戏曲导入新课, 优美的戏曲唱段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强烈的向往, 脑海中浮现出生动而质朴的戏剧形象, 为学好本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兴趣是能量调节者”, 它能支配内在动力, 促成目标的实现。

2.音乐创设情境, 引发想象, 开拓欣赏空间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 唤起欣赏者的感情, 引发欣赏者的心理感受和体验, 在想象中引起心灵的振动, 产生艺术的共鸣。我们能凭借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 自由地展开自己的想象活动, 或者说是展开对乐曲形象和意境的自由想象。爱恩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课堂上通过音乐渲染气氛、创设情境, 促使学生的感知觉发展, 同时通过音乐的直观感受,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花的畅想》一课的新课导入中, 随着德彪西的管弦乐曲《牧神午后》的响起, 让学生闭上眼睛, 用心去听, 去感受。想象一下, 在我们面前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仿佛走进了充满色彩的自然, 鸟语花香, 心旷神怡, 漫步其中, 同学们都陶醉了。他像一首充满朦胧色彩的田园诗。同学们尽情地想象着, 憧憬着……

音乐欣赏中联想可谓丰富多彩, 五花八门, 欣赏者尽可以妙音入耳, 神驰万里, 心连广宇, 浮想联翩, 心灵得到了陶冶, 智慧得到了启迪, 个性得到了张扬。同学们在乐曲中用自己的情感编织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欣赏美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为美术课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优美抒情的音乐, 创设了理想的气氛, 为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音乐虽不具备语义性, 但它以声传情, 以情动人, 以美感人, 完全超出了语言所表达的感情, 它使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感受美, 从而增强感染力。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让学生在悠扬的乐声中专心地、快乐地完成作业。

3.酝酿情绪, 培养丰富的情感, 激发创作灵感

“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因此, 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富有感情色彩的音乐, 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美术学科的兴趣, 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感受, 引导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 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 创造美。绘画时通过眼、手的配合, 美术教师再加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作用于学生的听觉, 能给学生美的感受, 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营造一种极佳的学习氛围, 更加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例如教学《中国瓷器》一课时, 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再配上一段有关描绘《高山流水》的古筝音乐, 将学生带进远古时代, 去体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人类光辉灿烂的文明。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作画, 能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旋律, 使他们在恬静优美的音乐中进入平静凝思, 然后在丰富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这时画出来的画就会有一种韵味感。构思作画用音乐作背景, 使学生扩大了文化视野, 体验了艺术通感, 产生了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习动力, 获得了美的享受, 作业更具有活力。

音乐能创造气氛, 引发联想, 从而提供了我们创作不竭的源泉, 借以获得创作的题材。使我们可以把音乐中听觉的间接形象转换成绘画中直观造型的艺术形象。因此, 我们可以“画音乐”。

例如在《色彩的联想》一课教学中, 先组织学生欣赏《欢乐颂》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 要求他们运用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 根据歌曲的旋律, 把自己对歌曲的感受绘画出来。《欢乐颂》旋律轻快, 表现出一种愉快的心情。学生作品中的色彩以暖色为主, 技法有喷洒等, 画面追求悦目、和谐。《命运》开头四个有力的音符“哒哒哒哒!”形成第一主题, 猛烈地迸发出呼号与呐喊。有的理解为消沉、痛苦。学生作品中的色彩表现为一种浑浊、低沉的色调;有的理解为一股巨大的洪流, 以排山倒海之势, 向黑暗势力发起强大的冲击。这些作品则以强烈的红色为主调, 并运用了强而有力的笔触。

对音乐形象的想象与联想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自由性, 但自由者的想象和联想又要受到原作品形象的制约, 不能脱离原来形象而漫无边际地去联想。就是说, 想象是自由的, 但不是任意的;联想是能动的, 但不是无根据的。对于音乐美的感知来说, 欣赏者的联想与音乐作品本身的形象应该是相伴相依、不即不离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 老师要让学生了解作品, 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审美意识。

音乐与绘画的融合教学 第8篇

音乐与绘画在整体结构和外部形态上有一定的对应性。音乐作品有曲式、节奏型等结构形式, 而音乐的节奏又有旋律的骨架之称, 因此它可以和美术作品的构图相对应;音乐作品有旋律的进行, 它可以和美术作品的线条、造型相对应;另外音乐作品中的多声部写作是纵横化的, 它则可以与美术作品中的雕塑相对应, 因为两者都具有立体感。

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一切艺术都具有音乐因素, 正如19世纪英国艺术理论家佩特所说:“所有艺术通常渴望达于音乐的状态。”

我国古代绘画创作主张“意在笔先, 画尽意在”, 音乐也强调“意先乎音, 音随乎意”。艺术家感物生情, 形诸于声, 便产生了和谐、悦耳的音乐。无物何以生情, 无“情”何以有“意”, 无“意”则音无所“随”, 当然也就没有音乐。

音乐家在对客观事物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乐思, 以不具空间形态的、流动的声音表现出来。它不能直接描写引起人们喜怒哀乐情绪的事物, 却以音响结构与有形事物的律动, 形成异质同构、同感对应的关系, 这是音乐与绘画通感的重要关节点。

马思聪在《我和美术》一文中曾这样描述:“欣赏名画, 往往会引起我在音乐上的很多联想。例如当我演奏巴哈的作品的时候, 我就常常联想起伦勃朗的画, 巴哈的作品往往有一种谦厚、纯朴的舍己精神, 这一点和伦勃朗的作品在气质上很类似。而演奏德国作曲家孟德迩逊的协奏曲时, 就不禁会联想到意大利名画家波提切利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 联想到维纳斯从碧蓝的海水中徐徐浮起时那种清新、柔和、宁静的美妙感情。这样, 在演奏起来时就会自然而然地避免节奏过于强烈。”

音乐家在艺术创作中, 能够将可视性的事物创造性地转化为听觉意象, 对于欣赏者来说, 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 而是听之于耳, 会之于心, 进而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 进行积极、主动地再创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和艺术经验, 把听觉意象转换为视觉形象, 见之于不见, 从乐曲中“听”出画境来。

例如, 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的24个前奏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月亮透过树叶》, 以及一些钢琴练习曲如《雨下花园》等, 就是一幅幅优美的抒情画, 把人们带入作曲家想象的画境中。这正是作曲家斯美塔那在乐谱前的说明中所描述的:“在波西米亚森林的深处涌出两股清泉。一股温暖而又滔滔不绝, 另一股寒冷而又平静安宁。”音乐中的画面是摆脱了物质性的心灵状态, 永远存在于听众的内心想象之中。

当欣赏巴赫作品的时候, 由于巴赫作品往往有一种谦厚、淳朴的精神, 这一点和伦勃朗的绘画作品在气质上很类似, 所以人们就很容易联想起伦勃朗的画。而演奏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钢琴曲《春之歌》时, 就不禁会联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画家波提切利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 联想到维纳斯从碧蓝的海水中徐徐浮起时的那种清新、柔和、宁静的美妙意境。这正如音乐中强调的“意先乎音, 音随乎意”。

19世纪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竟直接以绘画为题材, 创作了著名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这是他为悼念画家、建筑家加尔特曼而写的, 以乐曲“描绘”画展中亡友的十幅遗作, 表达他深深的怀念之情。他首先以一个“漫步”的乐段, 作为观赏者在画廊中漫步的形象, 连接和统一各个乐段, 像是人们饶有兴趣地欣赏着一幅幅精品佳作。

音乐史家安勃罗斯曾说过:“音乐是心灵状态的最伟大的绘画家, 也是一切物质的最不高明的绘画家。”所以音乐能够把它的深刻的精神力量刻画出来。声音与色彩在作者情感方面而相通, 使人从声音中能够“听”到色彩, 从色彩中能够“看”出声音。

早在17世纪, 著名科学家牛顿通过实验就已发现音乐中的色彩与绘画中的颜色具有某种物理意义上的联系。牛顿认为, 音乐中的“C、D、E、F、G、A、B”这7个音的音高, 分别相当于“赤、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在音乐中, 和声和音色是渲染色彩的两大要素。和声、织体和调性的变化, 可以造成阴暗、深浅、疏密、浓淡的色调变化。音乐大师贝多芬也曾指出, B小调是黑色的。可见, 音响与色彩, 常常相互对应的。

在美术史上, 出现过许多用绘画来表现音乐的大师。如美国早期画家华尔特狄斯纳, 曾根据贝多芬的《第六 (田园) 交响曲》创作了三幅绘画作品, 使人们看到这些作品就好像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在耳边回荡。另外一位美国近代著名绘画大师惠斯勒, 一生都在追求把绘画和音乐巧妙结合起来的途径, 被认为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音乐画家”。他常常用音乐术语来为他的画命名, 如把三幅《白衣少女》分别称之为《白色交响曲第一》《白色交响曲第二》《白色交响曲第三》, 《母亲的肖像》称之为《灰与黑的协奏曲》, 《茫茫之夜》称之为《夜曲》。

黑格尔在《美学》中讲道:“音乐和绘画都有密切的亲族关系, 现在的艺术教学, 在材料处理方面, 绘画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因此, 美术与音乐尽管所属艺术门类不同, 但它们却受到相同的艺术规律的制约, 我们常常能从优秀的美术作品中的线条与结构方面感受到音乐的律动, 也能从优秀的音乐作品的音率中感受到美术的色彩。

长期以来不少中外乐曲在这方面作出了种种尝试, 力图选择富有色彩魅力的特殊音响效果, 创造出一个富有意境画面美的音乐世界, 让听众通过视听联想, 从中感受到一种类似绘画色彩的景象。例如, 我国传统丝竹乐《春江花月夜》, 以优美柔婉的旋律、清新流畅的节奏、鲜明生动并富有色彩美的形象, 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江月夜的秀美景色。轻柔的暮鼓声送去了夕阳, 柔美的箫声迎来一弯新月柔风吹, 江水荡两岸山影叠翠, 晚归的渔翁轻歌漫舟, 江中水波荡月, 一幅妩媚诱人而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图景。

康定斯基在《论艺术里的精神》中写道, “色彩是琴键, 眼睛是琴褪, 灵魂是紧绷许多根弦的钢琴。艺术家是弹琴的手, 只要敲一个个的琴键, 就会触动心灵最深处的悸动。”现代主义画家自觉地在创作中追求音乐感, 像康定斯基作品《有树干的风景》, 画面呈现了一个浓烈而对比丰富的色彩组合。那横贯画面的条状色块与垂直的树干呈十字形交叉, 远景的房舍, 色点斑斑, 有如乐曲中跳动的音符。米勒的名画《晚钟》描述了黄昏时刻, 夕阳西下, 天空一片晚霞, 田野寂静无声, 远处传来教堂晚祷的钟声, 一对质朴的农民夫妇, 放下手中的锄头, 默默地、虔诚地祈祷着。温暖沉重的色调, 安宁、静谧的气氛, 似乎只有和谐、悠扬的钟声在空漠、苍凉的原野上回荡, 我们从画中听到了勤劳善良的农民心中的歌, 充满着无穷的音乐魅力。

音乐的“音型”不同于绘画的造型。绘画形象是一种空间形象, 具有可视性和稳固性;而音乐的“音型”则是由无形色的声音产生的, 只能从内心体验中“凭虚构象”, 是“虚像”而非“实像”。如张说《山夜闻钟》诗中所写的:“听之如所见, 寻之无定象。”音乐中的画面不是静止的, 而是在时间中流动的;是不确定的, 而是随声赋形, 变动不居的。

朱屺瞻老先生曾说过, 绘画的最高境界是音乐境界。音乐中的旋律是“以时间为画笔”, 在不同音高位置上勾画出来的线条。当我们仔细回味一位美国著名音乐学家的一句名言:“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 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时, 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含意, 就会更热爱音乐与绘画, 从中去领略那无限的美感。

参考文献

[1]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32卷第2期

[2]佩特.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特性[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恩·迈耶尔《音乐美学若干问题》[M],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第51页

绘本与音乐教学的有效融合 第9篇

一、简析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兴趣

(一)幼儿的学习特点

学前儿童的智力正在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认识过程具有直接行动性、无意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到五六岁时才逐渐向有意性、稳定性过渡,抽象思维才开始萌芽。由于其身心发展的限制,认知处于具体形象阶段,特别是电子绘本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将图文的艺术性、动画的趣味性和音乐的丰富性完美结合,能给予幼儿真实的视听体验。而多感官的参与互动符合幼儿的好奇心理和直觉经验的接受习惯,这样能激发幼儿创造性、想象力,并用动作形象地描述出不同风格的音乐。

(二)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一切东西的主要动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说:“天才的秘密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其力量好比炸药,立即可以把障碍物炸得干干净净。”兴趣是一种内部动力,如果幼儿对他所学的东西感兴趣,他就会集中注意力并且能保持较长时间,而且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高。如果没兴趣,不但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幼儿智力的开发,注意力的培养都会有负面影响,同时会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甚至会把这种厌恶情绪迁移到其他的学习活动中。爱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最大的兴趣,基于幼儿这个爱玩的特点,所以《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五条规定: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等),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绘本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意义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音乐是进入故事的河流,故事是进入图画的道路,图画是进入音乐的桥梁。”语言是一种文字艺术,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再现,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音乐是一种有别于文学的语言,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以动听的音响、优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塑造具有特殊艺术魅力的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赢得幼儿的喜爱,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音乐与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好听的儿歌、诗歌;一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像讲述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而一篇欢快的诗歌中也蕴藏着音乐的韵律与节奏;一个动人的故事也有着乐曲的变换起伏。绘本以其唯美的画面、生动的故事和情感互动,引领幼儿进入音乐作品的神秘世界中,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开拓音乐眼界,感受音乐的魅力。但幼儿的生理、心理、认识特点决定了幼儿音乐教学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仅仅利用听觉欣赏音乐,幼儿更多的是依靠外部的辅助资料来感知、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绘本就是辅助幼儿音乐教学很好的一个载体。他讲述的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简单而又清楚,描述的语言浅近、具体、形象、富有音乐感。

三、绘本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方法

绘本看起来那么精彩,那么吸引幼儿,可是绘本该怎样应用于音乐教学活动呢?我想这是每个幼儿教师都会面临的问题。看到好的绘本,拿来就用?显然不是这样的。在这里,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绘本应用于音乐教学活动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广泛博览绘本,积累合适的绘本素材

要想把绘本应用于实践,首先应该博览绘本,只有多接触多看绘本,你才可能找到适合你的教学活动绘本,如果你连一些绘本的名字、内容都不知道,你就更谈不上把绘本应用于教学实践了。我将音乐类绘本分为几类,在这些绘本中上演着和音乐或乐器有关的精彩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往往对音乐充满热忱。通过这些音乐故事,我们可以了解乐器的特色或是乐器的来历——《欧先生的大提琴》《派克的小提琴》《街头音乐家》《蒂娜与钢琴》《蒂娜与管弦乐队》,可以感受习练和演奏音乐的快乐——《爱音乐的马可》。有的绘本故事中充满了猜测、想象,故事内容诙谐、幽默和有趣。比如有关音乐游戏的绘本有《母鸡萝丝去散步》《胡桃夹子》《歌舞爷爷》,打击乐有《大家来听音乐会》《鼹鼠的音乐》,音乐欣赏有《天鹅湖》《海底世界》《雕塑》,舞蹈有《小黑鱼》等等。

(二)挖掘音乐元素,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合适的绘本找到之后,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挖掘音乐元素,删减相应的画面,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同一个绘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活动。《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一绘本故事,讲的是贪吃的狐狸在抓母鸡的途中遇到了许多倒霉的事,我根据目标删减故事情节,使故事内容紧凑,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发展,更便于幼儿的音乐活动。我提炼这个绘本的音乐游戏元素:母鸡吃食;打狐狸;母鸡撒面粉;母鸡啄狐狸等。

大班幼儿音乐领域目标中提出能够用乐器模仿自然界中的声响,并尝试合作演奏。打击乐器丰富的种类,有趣的声响能形象地模仿各种声音。《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一绘本故事,贪吃的狐狸在抓母鸡的途中发生了许多倒霉的事而产生各种古怪的声音,我巧用这一绘本设计了打击乐活动。由于故事篇幅较长,有些情节很难用声音表现,我就对原著进行删减,最后保留了狐狸所经过的四个场景进行演奏,请幼儿自由组合成四组,自由选择乐器,以回旋曲的方法将狐狸在每个场景中的遭遇所可能发出的声响用小乐器表现。

在我们所接触的绘本中,有的寓意简单,孩子较易理解,但也有些涵义深奥,阐述的是成人世界的某一现象、生命的价值等等,对于幼儿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但是绘本中丰富的画面却是吸引幼儿的地方,老师运用绘本中的某一段,或是某一页来为音乐活动服务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nlc202309090436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

现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中,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门技术。它不仅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方便,也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加精彩。当然一个好的教学活动与活动前的精心准备是离不开的。绘本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会让绘本教学更精彩,比如给绘本配上背景音乐,会让绘本欣赏起来更有感染力。再比如给绘本配上动画,会更加吸引小朋友。为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借助电子绘本,利用其形象的故事人物、情节、语言、画面声音等直观而有效的方法,为幼儿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将幼儿带进到音乐作品所展现的情境中。让幼儿在多感官的参与下倾听音乐,节奏感、力度感、速度感、音高感、音色感、结构感等获得提升,提高幼儿的音乐综合素养。

在准备绘本《大家来听音乐会》的课件时,为了让孩子更加直观地掌握乐器的形状及声音,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性,我利用PPT技术,设置自定义动画,播放乐器的声音,让幼儿猜乐器。在幼儿说对的情况下,我点击一下就会出现对的乐器,并伴有掌声;如果孩子们说的不对,点击之后只会出现一个哭脸并伴有声音“对不起,加油啊!”孩子们在听到掌声时非常兴奋,在听到“对不起,加油啊”时,又积极认真的思考。

(四)精心设计问题,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的提问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掌握了一些设问的技巧,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生动精彩。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模式,更切合实际的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我们确立好目标之后,所有提问的设计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并围绕目标来。所以问题的设置应是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另外,也要注意所提问应是开放性的,有一定针对性和深度,所提问题既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幼儿通过努力获得一定的发展。难易适度的问题就能展开幼儿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能引导幼儿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去思考。

比如,在组织大班绘本音乐活动“母鸡萝丝去散步”时,活动最主要的环节就是母鸡智斗狐狸,针对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母鸡今天的心情怎样?母鸡遇见了谁?母鸡怎样发现狐狸的?母鸡向后看时,狐狸怎么办……这些问题的设置层层深入,由易到难,慢慢引导,到最后的开放式问题,发散孩子的思维。

绘本是美丽多彩的,它将生活中最初浅的、最好玩的蕴藏在美妙的故事中,以优美的画面、简洁的文字,将音乐情境化、具体化,增加了音乐的故事性、趣味性,为幼儿的音乐活动搭建了崭新的舞台。通过绘本的辅助手段,可以帮助幼儿提高对音乐的感悟力及鉴赏力,让幼儿的生活每天都充满音乐,真正得到音乐能力的提高和审美情感的培养,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

浅谈中西绘画艺术形式的对比与融合 第10篇

(一) 材质的差异

1、油画的概念及材质

油画是以油为调合剂调和颜料、用短毛硬质棕笔和油画刮刀、画在经加工制作过的不吸油的亚麻布或其他材料上的一种画种。15世纪初期的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是油画技法的奠基人。他们在前人尝试用油溶解颜料的基础上, 以亚麻油和核桃油为媒介作画。这样在作画时运笔流畅并能反复覆盖修改, 干透后的颜料附着力强, 色泽鲜艳, 不易剥落和退色。因此这种新的材料技术很快在欧洲其他国家传播开。

2、中国画的概念及材质

中国画古称丹青, 体系庞大, 内容丰富。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地宣纸或绢上作画, 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以后, 至唐代宣州泾县匠人用檀树皮与稻草炒制出墨华滋、纸质洁便于装裱、经年不变的宣纸以后, 中国画的创作更进入自由驰骋的天地。中国画的诞生标志着世界艺术宝库中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的创立。

(二) 表现形式的差异及比较

1、西方绘画偏重写实, 求真, 偏重表现主体以客观的态度感受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审美意象。

中国绘画偏重表达表情, 写意, 沿着内在主体性的方向, 偏重表现融于主体审美意象。

艺术家在模仿事物外在形象的时候, 通过比例、对称、完美、表现存在的本质和规律, 从一个物体的认识到集体的、全部的美的认识, 从美的形体到美的制度美的知识, 一直到彻底美的本体。而中国绘画偏重表达表情, 写意, 沿着内在主体性的方向, 偏重表现融于主体审美意象。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点的影响, 画面中的世界是画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体, 在中国画的画境中, 更注重画家的“心意”和“情景”相融合的“意境”.中国的传统历来是将“气韵生动”放在前位, 而将应物相形作为相应的手段至于其中的。由于“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 使中国画借助自然物象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 因此绘画不以形似为最高标准。

2、在平面图形的建构上, 西方绘画偏重焦点透视, 中国绘画多偏重散点透视, 这是东西方绘画的本质区别。

中国绘画旨在表现内在主体性的内容, 表现画家的内在审美意象, 所以, 它一般不讲固定的视点, 而是讲散点透视, 视点是一个活得视点, 它可以自由的上下、左右、前后移动。中国绘画并非不讲空间效果的艺术, 只是它追求的是心灵的空间, 心灵空间构架的真实性。较之西方绘画的传统焦点透视法, 这种移动的散点透视法更鲜明的呈现了绘画艺术的主观性, 精神性原则, 使绘画这种客观的主体性艺术, 主体性之精神心理自由创造的本质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

(三) 中西绘画观念的差异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要求“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 强调融化物我, 创制意境, 达到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 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 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 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 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对照西方, 从古希腊时代开始, 西方造型艺术就是以模仿自然为目的, 艺术家在模仿事物外在形象的时候, 通过比例、对称、完美、表现存在的本质和规律, 从一个物体的美的认识到集体的、全部的美的认识, 从美的形体到美的制度美的知识, 一直到彻悟美的本体。

二、中西绘画的交融

林风眠大师笔下的绘画和传统绘画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他采用的表现形式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化的, 但是画面的效果和作品所体现的意境却又体现了东方的诗意, 画面总体传达了浓重的中国韵味, 空灵、含蓄蕴籍, 富有诗意。他没有使用传统的笔墨, 没有以书法用笔作为造型手段, 他用一种较为轻快、活泼而富有力度的线, 这些线在造型的同时传达了一种生命活力和音乐般的韵律虽然他说中国画该告一段落了, 但他的绘画却画到了中国的骨子里。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就是绘画的支点。不论什么时候, 绘画的样式怎么变化, 精神是不会变的。

莫兰迪选择极其有限而简单的生活用具, 以杯子、盘子、瓶子、盒子、罐子以及普通的生活场景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把瓶子置入极其单纯的素描之中, 以单纯、简洁的方式营造最和谐的气氛。平中见奇, 以小见大。莫兰迪这种力求探寻最平凡状态中深层意识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境界, 在有意无意间也和中国文人士大夫画家的意志达成了一致。

三、结语

无论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 都有其合理性, 都有高妙所在。对民族绘画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妄自菲薄是没有道理的, 我国传统绘画一方面影响着别人, 同时又一直受到外来艺术的影响。同样, 妄自尊大也是不可取的。中西绘画自然应该互相学习, 增其所长, 补其所短, 这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绝不能随随便便的吸取, 在吸收时应考察是否适合彼此的需要, 是否与各民族历史所形成的民族风格相协调。在吸收之时, 必须加以研究和实验, 否则, 会失去各民族的独特风格。

摘要:本文用比较的方法就东方与西方绘画的形成、种类与内容的区别主要艺术特征以及创作理念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探讨。

上一篇:立法技术下一篇:协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