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型教学范文

2024-07-12

主导型教学范文(精选12篇)

主导型教学 第1篇

关键词:主导型教学,成人教育,体育教育

一、现代成人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成人体育教学模式是从教学模式中派生来的, 它具有教学模式的特征和内涵。目前我国关于成人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还是众说纷纭, 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方建新、俞小珍认为“成人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成人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它是人们可遵循的标准样式、标准结构。”毛振明认为:“成人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 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 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肖焕禹认为“成人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为完成规定的目标和任务而形成的规范化教学程序, 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赵立、杨铁蘸等认为:“成人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或规律的成人体育教学活动的策略和方式。他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群体和教材、相对独特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借鉴以上定义我们可以把成人体育教学模式定义归纳为: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 以丰富教学经验为基础, 设计和组织成人体育教学, 并在实践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成人体育教学活动的框架。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 包括成人体育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

二、当前成人体育教学主导模式评析

(一) 增强体质取向的教学模式

成人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发展人的体质。曲宗湖教授认为, 我们把学校成人体育课的基本目标之一定义在发展人的体质上, 这并不是说成人体育教学只能发展人的体质, 而是讲成人体育教育的“显性”目标或“直接”目标之一是提高人的体能。毛振明教授认为, 新中国成立后“增强人体质”一直被列入学校成人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或第一大目标, 在毛泽东同志的“发展成人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的成人体育方针指导下, 学校成人体育教学也必然把“增强人体质”作为自己的目标, 这好像是天经地义和无可非议的事情。但用“增强人体质”作为学校成人体育教学的目的时, 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惑。北京成人体育师范学院的赵立教授在《论中国学校成人体育思想与实践的沿革和发展》一文中指出, 以“增强人体质”作为学校成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来指导教学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 是在对“文化革命”以前学校 成人体育实践的扬弃和在国外“先进成人体育思想”的影响基础上的产生的。这种思想及其指导的实践不仅目标明确、专一, 而且在方法、手段和评价等方面尽量与之相配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以技能教学为成人体育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被打破了, 但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 对成人体育的多功能缺乏全面的思考。增强体质并不是仅靠成人体育就可以完成的, 成人体育对于增强体质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增强体质”的愿望和效果作为成人体育的目标, 容易陷入生物学的层面, 把人“物化”, 失去对人应有的尊重。其次, 对学校成人体育目标和成人体育教学目标缺少层次上的区分;其三, 教学手段单一;其四, 评价手段不足。总之, 这种思想和它的运作模式受当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没能发展得很完善, 没能形成完整的合理的体系。

(二) 掌握技能取向的教学模式

成人体育技能教学模式是指以技能学习为主要目的, 以动作技能形成为主要遵循规律的成人体育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学校成人体育一直非常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 因此很多人认为学校成人体育要适应学校教育的大趋势, 也要强调知识的传授, 即“三基”的学习。山东成人体育学院的韩冬教授在《我国学校成人体育改革二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写道, 技能教育的指导思想, 是指以掌握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为主导的思想。也有的学者认为, 这种指导思想是根植于“文革”前, 是从学习前苏联学校成人体育模式, 以传习式成人体育教学模式为主, 以运动项目的技术和技能掌握为追求目标而延续下来的。这种指导思想同时强调运动目的 (增强体质) 和运动手段 (技术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相统一, 但实际效果尚难定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成人体育教学有一套比较成热的模式, 在目前成人体育教学中仍比较普遍地运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教学模式主要问题, 是练习手段 (教材) 的选择过于狭窄, 有些练习手段的效果并非最佳, 甚至枯燥乏味, 对终身成人体育缺乏价值。

(三) 快乐成人体育取向的教学模式

我国的快乐成人体育源于我国80年代的愉快教育与日本的快乐成人体育, 是针对人的成人体育厌学而提出的, 为了适应终身成人体育思想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价值取向是把运动作为成人体育追求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手段, 把运动作为人将来生活的内容来教给他们, 让他们能够理解、享受掌握和创造运动, 使运动文化成为自己生活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直至终身。主要强调以运动为基本手段并采用适宜的教法, 在发展人身体的前提下, 使人得到理性的快乐体验, 即以快乐心理体验为直接 (显性) 目标的一种成人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是能够较好地提高成人体育学习的兴趣, 养成锻炼的习惯。其特点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使人在“乐”中学, 在“学”中乐。赖天德认为, “快乐成人体育”的改革思潮, 打破了成人体育课堂教学那种沉闷的局面, 对我国的学校成人体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他同时也认为, 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应当考虑人的兴趣, 但不可能样样都能让所有的人感兴趣, 成人体育学习锻炼不是看文艺表演, 不可能总是那样轻松愉快的。勤学苦练、吃苦耐劳, 不仅是成人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需要, 更是培养人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曲宗湖认为, “快乐成人体育”固然讲求愉快的学习气氛, 旨在强调激发人的学习兴趣, 引发良好的学习情绪。但是, 以“乐”激“趣”也并非唯一良方和途径。“快乐成人体育”说到底最多也只是一种教学模式。属于施教的形式范畴。这种施教的形式应与教学内容相互适应。

毛振明也同样指出:“快乐成人体育”是在方法上特别强调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把每项运动的特性 (独特的乐趣) 加以明确和强化, 建立起运动乐趣体验与技术提高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教材体系和教学过程。不能把成人体育教学中的“快乐”, 错误地理解为迁就人的个体需要, 或是在教学中以人为中心, 以玩为主。其实不然, 成人体育中的乐趣主要来自以下四个万面:一是提高了技术;二是明白了道理;三是充分体验运动后的身体快感;四是在活动中和同伴相处得融洽。我们可以看出, 成人体育中的乐趣是以学习的进步和人的身心愉快体验为基础的, 是一种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成人体育运动也正是依靠人类对这种快感的追求而发展起来的。因此, 我们必须正视成人体育中的乐趣并研究它, 让它为教学服务。这才是“快乐成人体育”提出的依据和成人体育中的“快乐”的真正含义。

快乐成人体育讲求愉快的学习气氛, 旨在强调激发人的学习兴趣, 引发良好的学习情绪, 使人转被动接受为积极自觉的渴求, 有效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d 缺点, 如教师主导作用不易得到发挥, 教学组织难度较大, 师生之间信息反馈的渠道减少, 可能削弱师生之间、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等问题。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当前学校成人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已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在这种活跃的成人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推动下, 使得在学校成人体育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过程类型和新的教学方法, 它们对于打好人的成人体育基础, 丰富人成人体育知识, 发展人兴趣、爱好和特长, 开发人成人体育智能, 培养人创新精神, 提高人成人体育能力, 为终身成人体育奠定基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同时这些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学校 成人体育教学质量, 在理论上形成了一些颇有深度的研究领域, 为我国的成人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和成人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新的动力。这些研究中都认识到成人体育与美育的关系, 主要集中在方法或手段的研究、美育渗透的研究, 视成人体育中的美育就是人体的健与美相结合的艺术, 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的教学观。因此, 期望在继承传统成人体育教学模式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构建以身心体验为核心的欣赏型成人体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何秋鸿.后现代成人体育改革探索, 教学与管理, 2008-01.

[2]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成人体育教学法[M].北京:人民成人体育出版社, 1993.

[3]墓.生活与美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授导型教学设计 第2篇

授导型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包括: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

认知发展特征是指学习者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其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学习理论最有印象。

皮来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主要包括:对预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具有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和知识和技能;二是对目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三是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可采用态度量表、观察、会谈等方式进行。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的倾向性,包括学习者在接受、加工信息方面的不同方式,对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不同需求,以及在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等。

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根据它的层次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是一种原则性规定。”而这习目标(对教师或教学人员而言,它也通常被称为教学目标)则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标,这涉及学习目标的分类问题。

教学目标分类: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因素分为认知因素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三大区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包括: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个层次。

教学重点: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通常重点多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综合地考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有利于理清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不一定,而且也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难点。

第四步:分析案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学习者学习特征的分析,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前提。

教学方法是与一定教学目标和任务相关的具体操作程序,它规定了教学参与者在教学任务中的角色、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一角色的具体任务。第五步:归纳教学媒体选择的一般方法:

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导和控制教学活动过程运行的基础。在媒体的选择过程中,必须考虑教学目标的需要,如要求学生知道或理解某些具体概念或原理时,可以考虑选择不同的媒体去传送不同的信息。对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不同目标的培养,更需要考虑媒体的差异。依据教学内容:各学科的内容千差万别,有的需要生动形象的视觉画面去展现,有的需要借助于声音才能让学习者领略其中的奥妙,有的则需要依靠搭建一些模型帮助学习者去感受多维世界,因此,需要考虑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媒体。依据教学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对媒体有不同的接受能力,譬如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因此可以多用幻灯、电影、录像等生动形象表达信息媒体形式。

依据教学条件: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并考虑哪些约束条件,如学校的经费保障、设备数量、电力供应状况、学校的管理制度与领导的意识等方面。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

1.问题表:问题表就是列出一系列要求媒体选择者回答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解答,来比较清楚地发现适用于一定教学情境的媒体。如:

你想通过媒体来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还是练习?你打算在课堂上使用还是课后使用?是用于集中学习还是用于个别化学习?

2.你所选择的媒体形式学生有能力使用或理解吗? 3.教学内容需要借助于图形或图像表征吗?

4.静止图像还是活动图像更适合于所选内容的学习? 5.有现成的活动图像资料吗? 6.教室可以播放VCD吗?

二、矩阵式:

三、算法型

四、流程图

注重“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 第3篇

一、如何进行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当极大地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把自己放在第二位置,把学生推向前台,在课堂上要变展示自己为展示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思维。

二、如何实施“主导一主体”的教学思想

1.变“枯燥”的文言文为有血有肉的“故事”

教学文言文时,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故事性”内容,以“故事性”来展示文章的生动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议论性的文体,学生不易掌握,可提炼出其中可能包含的一些寓言故事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另外,可以变背景介绍为背景故事。

2.示范诵读与学生诵读

“读”可以训练“语感”,即语言感受能力;可以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还可以了解文言句子的停顿与节奏,以便更好地把握句子。

(1)教师范读与学生诵渎相结合

教师作为主导者,可以进行范读,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读音、准确句渎的引导。当然也可先找学生读,读后让其他同学从字词的读音、句读和感情的表达上找毛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

(2)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

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常诵读,对提高文言文的感悟能力、阅读能力,有不可低估的益处。

3.改讲解式为学生研讨

要能顺利进行研讨,要求教师首先要精心指导学生预习。由于现在的中学生普遍手头都有一些有关文言文参考资料,那就将计就计,充分利用学生爱翻阅手头资料的特点,巧妙地将讲授课变为研讨课。其次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普遍的发言,从而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讨论疑难,解决疑难。

4.注重文言文的审美愉悦

教学活动,我们要让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魅力,让学生在如此美妙的环境中自由游弋。使学生渐渐形成自觉的鉴赏文言文、发挥主体审美能力的良好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注重文言文形式美的魅力。从文言文的语言特色方面看,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朴实无华,或夸张比拟,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在教学中,就要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导学生主动感悟。

(2)注重人物性格的魅力。古代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于文言文上,其喜怒哀乐的性格情感皆是值得我们挖掘的。老师应作为引领者,引导学生认识人物形象、人格魅力,让学生在阅读历史人物中深受感动。

(3)注重文章的情感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与作者同悲共喜,为作者“动之以情”,感受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脱俗心境,领会那份“明死生之大,匹夫之重于社稷”的从容态度。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具有优秀思想情感的文章,正确树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主导型教学 第4篇

公共政策分析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也是一门以行动为取向的学科,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策制定、筛选、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的研究,其核心问题是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备选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以达到改良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获取解决途径的目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学效果。传统教学中明显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因此,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要摒弃传统单一的“主体到客体”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和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强调“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①与传统教学法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同,案例教学关注复杂的社会现实,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原理和规则的掌握。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中引入以学生为主导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运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而增进学生对公共政策问题和现象的理解。基于公共政策的特征,该课程天然具有实践性导向,因此课程的教学必须结合社会现实,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政策案例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对政策过程缺乏了解,很多知识尤其是一些技能难以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来形成,例如怎样发现与分析政策问题、如何提出政策建议、如何执行具体政策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及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和社会实践,对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政策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公共政策分析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相当于在政策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寻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增长学生分析政策问题的能力。②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教学法优势明显,它有利于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结合公共政策分析学科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通过针对性探讨政策分析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政策素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案例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一方面教学案例多从国外直接移植过来,本土化程度低,学生难以融入案例情景,不利于学生将公共政策理论与我国复杂的社会现实联系。另一方面,“灌输—接受”式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缺乏课堂置疑和辩论的热情,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无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教学的目的不再是让教师向学生提供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套完整并适合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思路。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是指由学生根据案例自主选取和查阅相关学习资料、由学生分析案例和讲解案例,并由学生对案例进行总结和汇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往的案例教学法多为教师主导型,即教师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讲解,与学生讨论,再总结得出结论。而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只负责布置任务,提供参考案例,组织讨论与点评,将大量的资料筛选,案例分析与讲解,分析报告的撰写,分组课堂汇报等工作交给学生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团队合作、归纳总结以及当众发表演讲等能力。

2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的组织安排是否恰当,设计程序是否合理,既是案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在公共政策分析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教学大纲以及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的一般流程,科学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

2.1 前期准备阶段

2.1.1 分组和评分方式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学习过程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更加强化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因而分组是教学是否成功的首要环节。考虑到讨论效果,分组方式最好由学生自由组合,但人数不宜过多或者过少,每组大约4至6人比较合适。组长由学生自荐然后共同推选出来,组长在小组中的作用较大,不仅要完成自身任务还要整体协调、安排其他组员的任务。教师除了要对小组共同完成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分(满分40分),还要按照个人对小组的贡献给每名成员打分(满分10分),这两部分的分数总和就是学生的课程总结报告分数,占本课程最终成绩的50%。这样的评分方式让每一名学生都肩负着提高小组成绩的共同目标,在分析案例和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小组就会进行明确的分工,积极地讨论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按照每个成员所承担的角色和对小组的贡献评分,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避免小组合作中最易出现的“搭便车”现象。

2.1.2 公共政策案例选取

教学中选择的案例是否恰当,是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成败的关键,好的案例在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选的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又要是教师自己能把握的、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③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从案例与特定政策分析基本知识点的关联性、案例与社会实际生活的关系以及案例的总体难易程度来考察所选案例的适当性。一个好的教学案例通常是对课程教学有用处、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关性、能引发争论和探讨、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因此,考虑到教学目标和课堂效果,综合以上因素,此次教学实践选择将怒江水电站开发建设问题作为一个案例方向,向学生提供了四篇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以此方向为切入点,自主查阅相关案例,进行小组案例讨论,撰写分析总结报告。

2.2 教学实施阶段

2.2.1 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具体实施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之前,教师应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政策分析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点详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备处理公共政策案例的充分理论知识储备。④公共政策分析的教学目标是:系统了解公共政策学的框架和内容体系、熟悉公共政策学的基本原理和政策分析的一般方法、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公共政策问题。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应结合所选案例,对公共政策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并运用政策分析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2.2 小组讨论与报告撰写

小组讨论是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在分组讨论之前应先确保每名学生都充分学习和理解案例,因此布置四篇阅读材料的读后感为课堂作业。然后选取“从怒江水电站开发看中国公共政策模式变化”、“中国政策网络适用性考量——基于怒江水电站开发项目的案例研究”两篇文献进行小组讨论,并结合所学理论撰写案例分析小组报告。要求先简述案例背景,再介绍所用的理论,然后结合理论与实践展开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学生根据案例讨论的情况,在综合分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思考,可提炼出全面、深刻、见解独到的分析报告。

2.2.3 小组展示与汇报发言

此次教学实践活动共有四个班级,101名学生参与,按照自由组合原则分为19组,每组4~6人。由于各小组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最后的案例报告展示是学生相互学习、互动讨论的一个平台,因此小组陈述的顺序也就不重要了,各组可以自由随意发言,课堂氛围比较民主、活跃。与以往每小组指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不同,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言,对自己在小组中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发表对案例的个人见解,与其他学生分享完成小组合作任务的感悟。这种小组汇报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仅提高了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口头表达、随机应变及课件展示等其他能力。

3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分析

教学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的成效。统计结果显示,参与此次教学活动的101名学生,课程及格率100%,其中成绩优秀(90分及以上)的有17人,优秀率为16.83%;成绩良好(80~89分)的有53人,良好率达52.48%;成绩中等(70~79分)的有29人,中等率为28.71%。总成绩在80分及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9.3%,由此可以看出本次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根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发现,通过运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参与到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每个步骤,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经过材料阅读、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报告撰写、课堂汇报等教学环节,学生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点都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此外,该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虽为主角,但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教师的积极倾听、因势利导和及时对有争议观点进行分析,是学生对案例问题达成共识的重要基础。在这一模式中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中教学相长的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实践更易掌握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注释

1陶叡.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4):161-163.

2杨芳.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运用的实践与反思--基于《公共政策学》教学实例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47-148.

3吴清军.论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J].科技信息,2010(4):121-122.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实例 第5篇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分为接受式、探索式、协作式等方式,我采用探索式教学设计模式。探索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从自我的学习兴趣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探索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而不仅仅是得出教师所期望的正确答案,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可以独立确立问题的范围并能得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的作用就是一个协助者,帮助者,主要职责是引发学生思考,调动他们的思维,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保证问题解决过程的顺利进行。其基本过程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探究来获得一般规律、法则,并用它来学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设置问题情境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2.提出假设

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形成假说。3.实践探索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实验或操练,以期通过实验或操练对假设进行检验或获得某种基本规律或法则。若又提出新的假设,可以多次重复上面两个步骤。4.总结、归纳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对实验或操练形成的直接经验进行归纳、总结,获得规律或法则的认识。5.意义建构

学生将新发现的知识和规律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整合到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获得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运用新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6.反思、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自我评价,获得元认知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发现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应适当把握发现的难度,对发现的复杂性和过程作一定的精简,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可以采不同的发现方式,或让学生进行独立性发现,或给他们提供资料和工具,让他们自己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或直接为学生提出假设,给他们提供资源和工具,让他们对假设进行讨论、选择和验证。在数学教学中,这种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应用概念和规律加深对概念和规则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现就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例,谈谈探索式的教学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卡片)这是什么图形?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师:如果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会得到两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教师沿其中一条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剪开,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完全一样,能重合 教师将两个三角形叠放在一起,加以印证。接着教师拿出其中一个三角形(已用虚线作出了高)问:这条虚线叫什么? 生:三角形的高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与它的底有什么关系?如果问这个三角形有多大,就是要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什么? 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师: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书上方格矩形图中三角形的面积吗? 学生数方格。

媒体出示方格矩形图,其中有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师: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数的?(每种三角形都问一遍)针对同一三角形的面积多少,学生出现的不同回答,说明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三角形的面积不准确。如果遇到很大的三角形,就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如:很大的三角形花坛,金字塔的一个面,„„,这时该怎么办呢? 生:用公式

师:那这个公式是怎样的呢?怎样来算呢? 2.提出假设 师:刚才我们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它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如果可以的话,三角形的面积是否能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得到呢? 媒体出示思考题: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拼看。2.每个三角形与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3.你能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4.实践探索

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进行试拼。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并演示拼法。

媒体演示拼的过程,展示三种拼法。

师:每个三角形与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每个三角形的底就是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每个三角形的高底就是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师:你能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生: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 师:刚才大家是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推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果用一个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通过实物投影演示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师:(媒体演示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三角形先沿对边中点剪开,然后向右旋转。再看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你能告诉我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高的一半。师:面积变了吗?你能有它们的关系得到什么? 生: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2)4.总结、归纳

师:你是怎么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学生归纳总结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

此阶段是在学生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有意为学生创设的一个归纳知识,总结学法,发现问题的内省学习机会。5.意义建构

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重新计算课题开始时展示的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做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和灵活迁移。6.反思、评价

师:通过练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自我评价,质疑问难 【评析】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改变了以往学生跟随教师一同操作,枯燥、呆板的被动仿效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实践,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操作、观察到猜想,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直观到逻辑,由猜想到论证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完整思维过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既学习数学,又发现数学。利用信息技术演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转化过程,渗透转化平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做好数学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第6篇

【关键词】数学 主导 情境 生成 亮点 质疑 创新能力 动手操作 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73-01

课堂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其兴衰成败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那么,如何做好数学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课标),而教学情境恰恰是联系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的重要桥梁,有着将“无声”变“有声”、“静态”变“动态”、“枯燥”变“有趣”的效果,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以《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令学生捧腹大笑,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明白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结果不同的道理。再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设计了“喜羊羊与沸羊羊分别站在边长4米的正方形、直径4米的圆形跑道上赛跑”的课件(因为是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所以注意力特集中),配以故事情境,让学生竞猜冠军谁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继而从学生的回答中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学生有了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高涨了,为了论证自己的猜想,兴趣盎然地完成了圆的周长计算推导过程。

二、把握“生成”,增添亮点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生成资源的有效作用,为课堂教学增添一抹亮点。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更好地完成预设的目标。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依着我预先设计的“先拿出圆形实物学具,小组合作能用哪些方法知道它的周长,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有序进行着,可突然有一位中等生站起来说:“我觉得绳测法和滚动法都不够好,比如测量圆形花坛的周长用绳测法需要太长绳子,不方便;测量本子(黑板)上画的圆的周长怎么测更准?”他的提问令我感到意外之余(他平时不怎么提问的),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直夸他敢于质疑。“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像炸了锅似的,我因势利导,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形成共识:圆的周长也需要有一般的计算方法。从而更好地引入了公式的推导。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对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掌握比我预期的效果更佳。

正如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前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有了周密的策划,课堂上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成资源,就能泰然处之,并能以此为契机,巧妙推进。

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温总理曾说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要成才,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创造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要努力营造敢于质疑的氛围,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以实际行动保护好学生“想问就问,敢问敢驳”的积极性。教师的一个微笑,鼓励的眼神,赞许的目光,一句赞美,都能转化成学生无限的动力,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实践表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就会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和看法,勇于大胆创新。

四、重视动手操作,有效学习数学

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面积计算,认识平面(立体)图形”等时,我们都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去操作,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质疑、思考、发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色彩教学的主体与主导 第7篇

一、学习主体观察能力培养

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表现总是千差万别, 观察总是主观的。色彩再现是一门要求心、手、自然场景高度统一的, 技术性强的学科。针对这一要点, 首先就要进行有效的观察, 正确地观察才能有效地表现, 只有强调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提高画面的表现力。

初学色彩观察方法方面我认为需要培养三个方面的观察习惯

1、自然艺术美的观察

自然世界的美到处存在, 人们没有用心的去发现。一个人如果不能进入审美静观状态, 就不可能进行审美的分析和判断, 也不可能进行创造性表现。基础色彩的初级阶段虽然与后期色彩创作有一定的区别, 但是写生作业同样需要培养学习主体艺术观察、分析、想象能力。否则就会把学习主体引入匠气的、缺少生命力的只会被动跟着对象走的死胡同里。教师作为教育主导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艺术观察, 提高学生审美分析能力?

首先, 要培养兴趣。调动学习主体的兴趣, 目的是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绘画中, 人的情绪可以说是关键性因素, 如果作画时饱含着情感, 那么所表现的必然生动、有活力。如果学生对课题发生兴趣, 就会化得有想法、有深度。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选材, 比如在选材方面可以根据教学要求与学生共同商量所要画的内容, 同时还和学生一块儿摆作业, 集思广益, 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

第二, 要进行艺术形式的引导, 提供多种角度, 多种表现手法的构想, 开阔学生的思路。教师通常选一些能够说明问题或能够得到借鉴的优秀素描习作或大师作品供学生参考, 并结合作业进行具体分析。教学引导要生动, 形象。对一件事物, 如果自己不感动, 就无法使别人感动。教师要饱含热情去打动学生, 将他们带入一种美的境界中, 教学语言生动、形象,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三, 要尊重学生驾驭画面的表现意图, 并帮助学生明确表现方法.色彩绘画的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 起初是朦胧的、模糊不定的一种意想感受, 随着画面不断的明朗化, 会碰到很多具体问题, 如背景色调要不要画?要画多重?暗色调画的够不够?画面为什么调灰?这些问题都是对比关系问题, 并没有一定之规, 只要根据作画者的意图做合理调整, 并不难解决。

2、客观对象整体观察

好的艺术品总是表现在把握整体大关系上, 而不单是好的细节刻画。观察方法对, 表现方法才能对, 画画需要通过局部表现整体。初学画画的人往往用局部观察描画的方法, 其结果必然把握不住整体关系, 也画不准形。一些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由于不能培养成整体观察的习惯, 常在深入刻画阶段因为缺乏整体概念而使画面出现各种问题。从易到难, 整体观察问题始终是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因此培养学生整体观察习惯是色彩基础训练中严格要求的。

学会归纳色调。一副成功的作品, 首先是整体气势吸引人、打动人, 然后才有深入可看之处。我们只有先通过观察比较进行色调归类, 使自己对画面全局有一个基本把握, 才能避免画部色调变化时出现色调花、乱、脏的问题。

3、表现对象立体观察

立体的观察物象, 是画者能够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上, 营造三维立体幻想空间的前提。体积感 (包括空间) 是整个色彩过程的追求目标之一, 也是色彩观念的直接体现。先有对体积的认识, 才有正确的轮廓线和转折点。通过形体的空间位置, 认识动态、认识比例、认识透视特点, 这样才有空间感。

二、培养理解能力

感觉和理解能力是学习色彩必备的两方面心理素质, 一般初学色彩的学生, 往往只凭感觉照抄对象, 并不注意分析理解。由于学生在色彩写生的时候, 很容易被表现对象吸引, 陷入描摹对象的误区, 养成了眼看、手画而不动脑的坏习惯。渐渐地致使很多学生只注重于色彩的技能练习, 而忽视色彩的意识训练, 结果学生对色彩的本质认识肤浅, 思维定势单一。由于色彩写生是以客观对象为依据的, 不少学生对物象形态结构与色彩关系的理解能力、辨析能力薄弱, 必然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色彩写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认识和表现的过程, 在色彩训练中如果认识能力得不到提高, 表现能力也一定是低层次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除了加强引导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 通过研究性的、分课题的练习, 有意识地进行色彩思维的训练, 改造学生的不良习惯, 建立正确的色彩意识, 从而达到提高色彩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目的。

主导型教学 第8篇

一、讲课风格不能一成不变

教师要在讲课的风格上下功夫。教师要不时地在课程的内容处理、讲授形式上有所创新, 在教师的思想上要有一个“新”的处理理念, 学生才会有热情。

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 学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 学生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 就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 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思维探求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 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 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比如, 在讲到八年级上册关于宗教的问题时, 提出“是不是许多人认为信仰佛教、基督教就是迷信?”大多数学生都说:“是”, 又问:“印度和平抵抗领袖甘地却是宗教领袖, 邱吉尔本人也是一位忠诚的基督教信徒, 难道说, 这些伟大人物无知到去迷信吗?”教室静静的, 全体学生都在思索这个问题, 这时再阐述宗教的地位、存在的意义、经典的价值就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了。

同时, 把手抄报、辩论赛、课本剧等这些形式活泼的表现手法, 都可以算入学期考核成绩, 还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表现、高质量作业、平时对某些焦点问题理解、消化的程度等内容作为亮点汇集, 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这是一种很好的手法。

二、课本内容的学习要在现实问题中得到应用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讲授中要注重课堂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鼓励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找出问题的所在, 学习自己从现实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然后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本课内容学习提纲、编演课本剧、制作从历史看现在访问提纲等方法达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这样做, 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课本内容的涉及面很广, 只靠教师讲, 是不行的, 必定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才能使授课内容完成,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在不断的磨合中, 找出有效的学习方法。

但在实践过程中, 还要考虑到经常这样做对学生的精力牵涉太大, 学生过分地深入会产生的困惑感, 所以要有一把有计划的尺子来调节实施过程, 不要加重学生负担。

在实践中, 学生归纳, 提出问题——教师总结, 得出结论——鼓励学生用结论去衡量现实社会的某些相关事件——再得出学生自己的认识。这是最行得通的一种方法, 从课堂组织到材料编撰, 再到纠正学生思维中的偏、错, 这样的工作量就很大了。

三、增强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加强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以往教学中, 许多问题都是教师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完成的, 没有留给学生思索的余地。

在现代的教学中就不能不考虑学生的个人感受与认识。在学生对教材学习、对社会事例自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法的过程中, 他们必然会有自已的与众不同的理解与思考, 至于对、错及深度, 这是和年龄、生活经历、对事物的态度决定的, 但能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 并在他们展示自我理解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点, 这在他们今后如何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第八册学习“超前消费”与“量入而出”一课时, 曾组织学生对二种消费形式进行了调查对比, 许多学生在相互的辩论中建立了个人的消费理念。一位学生能够指出无论哪一种消费方式, 都要立足于“量入而出”的观点。有一位学生的家长专程找到学校, 拿出他儿子制定的贷款买房计划书, 自豪地说:以前他一直不想贷款“按接”买房, 觉得利息太高, 看了儿子作的存款利息与“按接”利息的对比, 再听儿子的一番讲解, 他认为儿子说得对, 儿子真是长大了。

事实上, 自主思维能力就是处理事物时的方法与对策, 这是学生潜质的发挥及今后能力培养的关键。

四、调动学生相互间的协作精神

加强学生间的协作性。教师是教学问题的组织者,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一个学生都在参与“的思想。

现在的课改方向是在内容上更加集中、时间跨越上更大, 单个人要想在短时间内洞悉知识的全貌, 这是不可能的。

充分运用协作精神, 在竞争中培养争先创优意识和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是培养他们今后走向社会, 走向成功的一门必修课。

通常, 经过老师的组织, 学生就会在短时间内作到每一个人都动起来的目的。

比如, 在我留下“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各方面进行介绍”这个话题之后, 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组, 然后要求每一个组自推组长, 将每组的具体活动情况写成备忘录。在各组交上来的备忘录中, 详细的记录着他们在组内进行了明确地分工, 谁负责查找查理曼帝国的资料;谁负责查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发展;谁去查词典;谁去查文献, 谁去上网查资料……每人都承担了一定的任务。最后, 将所查到的资料汇总到组长手中, 再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学习, 重新分配学习提纲分部拟定分工, 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这几个部分由谁来讲。正因为有了如此精细的分工协作, 才使得这一课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时都有出人意料之外的答案。

五、合理运用开放手段

开放性教学是课改的主流。现在, 大家都在讲开放式教学, 我觉得, 开放式教学不一定就得走出去, 也不一定就要学生自己发挥一堂课, 却没什么收获式的开放, 真正的开放应该是有序、有目的、在内容上, 不以书本为限、在学习时间上不以课堂为限、在观点阐述上、不以定规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阐明自己的观点, 并能和同学们共同去探讨, 从中发现自己的重要和自己的潜能, 这是一件多么今人自豪的事情啊!

六、注重双向适应性

一方面, 教师要学习适应教改的需要站对自己的位置, 要尽快适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接受能力、社会认知水平特点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 学生也要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我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让情感主导美术鉴赏课教学 第9篇

一、重视情感作用, 运用情感主导

艺术作品是创作者情绪体验和思想观念的结晶。一般来说, 美术家在绘画创作中倾注了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 所以各种情感既丰富多彩, 也与众不同, 并且与不同的色彩有关。仅以传奇的毕加索为例, 研究者总爱用不同的颜色, 为他标注出不同的情感表达时期, 比方紫色时期、蓝色时期等。由此, 我们可根据不同的色彩时期对毕加索作品展开分析。

色调象征了情感的不同倾向。毕加索的蓝色时期, 属于他情感忧郁的阶段。当师生一起对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作品进行评析的时候, 就首先要对其绘画中的色调进行关注, 由于色调的不同而折射出毕加索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的不同。在心理学上, 蓝色几乎是忧郁、郁闷的代名词。当然, 我们不能只注意色彩语言的风格类型, 更要探究深藏其中的情感内涵。

布局文法是情感表现的关键所在。如果说图形、色彩是语言要素, 那么, 组织这些语言要素的章法使用也非常重要, 是构成作品张力和气场的主要手法, 也能反映出艺术家情感的含蓄或者奔放。可见, 鉴赏美术作品时适当研究章法布局的规律和表现, 发掘创作者所蕴藏的感情基调和情感张力, 对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大有裨益。

二、加大情感投入, 扩大欣赏范围

众所周知, 在审美体验中, 只有投入感情, 努力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才能完成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只包括欣赏者的自我感情的投入, 而不忽略创作者和作品本身的情感。否则, 作者、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关系不够完整。因此, 在美术作品鉴赏课中, 师生了解创作者的相关信息, 是能否深刻地解读作品的依托条件之一。诚然, 不同的观众对美术作品的解读要求和鉴赏要求也不同, 但是观众本人情感的投入, 仍然是进入作品氛围、找到共鸣的重要鉴赏方法。

1. 对作品本身和作者情感的理性剖析

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讲述和教授一些中外美术史的常识, 以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实现与更多知识点连接的可能。只有这样, 才能为理解鉴赏主题提供更宽广的专业视野, 不管是美术欣赏还是音乐欣赏都是如此。例如, 在《亚威农少年》这幅毕加索创立立体主义风格的重要作品中, 几个抽象的、几何化造型的女性, 用直线和概括的线条造型, 加上火红的颜色, 激情地面对着这个变动不已的现代世界。观看这样色彩热烈的绘画作品, 观众无法不被线条的造型和浓烈的色彩所感染, 虽然不能用一种理性的方法把情绪描述出来, 但是情感被色彩语言的影响而打动是确凿无疑的。

又如毕加索的作品《少女》。师生可以一起了解毕加索创作该作品时生活的背景信息。该部作品创作于毕加索的人生低谷, 即好友卡萨盖马斯因失恋而自杀之时的1903年, 对于毕加索而言是极其郁闷的。生活困顿, 壮志难酬, 朋友辞世, 这一切都使得画家内心苦闷。这种对作品背后信息的了解, 十分有助于我们对作品主题的全面和准确地解读, 也是对美术鉴赏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的一种保证。

另外, 师生还要一起从语言角度来鉴赏作品。《少女》以蓝色为主色调, 通常蓝色在表现性绘画中具有忧郁的象征, 表达了毕加索内心的忧郁和苦闷。从构图看, 画中分为男女相拥和母子图两部分。这些, 教师都可以作为讨论部分提供给学生探究, 以便他们更理性地探究语言风格对主题表现的影响和作用。

2. 对作品感情的感性熏陶和感悟

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被思维定式所左右, 不能有条条框框, 不能因为看了名人的、权威的评论而失去自己真实的独到的看法。比如说, 就毕加索的表现主题, 学生要分析一下为什么有大量的女性, 女性形象意味着什么?这种真实的质疑有利于形成热烈的讨论, 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地表达自己对作品、对鉴赏的理解。

其次, 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列宁曾提出:“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 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 才能得到力量, 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其实, 中学生感性敏感度的培养也就是对他们审美能力的培养, 因此, 在鉴赏课上应让学生从直觉上感悟, 培养他们的审美习惯。

以“人本”思想主导体育教学 第10篇

一、导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 而是人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就要研究学生和他们的“需要”。学生不“需要”, 即使你有孙大圣的本领, 也只会落得狼狈不堪的结果。因此,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了解其好恶, 充分掌握其需要什么, 还要知晓不同学生的差异。然后, 再来预设你的导法, 也就是要达到每个学生学习某个技术动作的目的。这就是说, 教师要以人为本, 从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出发而导出学生们共同的“需要”。

二、导动机

在日常教学中, 学生们的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被教师关注了, 并及时地准确把握, 从当前的情景和学生的需要出发, 去激活学生的学习需要, 这对培养学生新的积极学习动机非常有利。例如, 男生们很重视篮球的学习, 而对排球没有积极动机, 他们认为篮球好玩、易学, 而排球难以将球垫稳、传到位, 行不成进攻, 没意思。这时, 教师可以通过篮球与排球运动特点上的相同与差异的比较, 让学生知道篮球与排球, 其运动各有精妙, 并强调打排球的好处、意义, 使学生产生学习排球的动机。由此可见, 注重对动机的激发、引导,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三、导兴趣

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积极时, 主导者就要及时地去催生学习的学习兴趣, 激发其对体育练习的强烈欲望。教学中, 根据教学需要, 主导者即可用富有表情的语言, 简明扼要地叙述一件事或说明一个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也可以用小故事、猜谜语、唱歌, 或设问、讨论、质疑、制造悬念等使学生不断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主动愉快地推进课堂学习的不断开展。学生的兴趣便会高涨, 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亦会随之提高。

四、导方向

在体育教学的主导中, 教师要依据“课标”教材、场地、学生身体素质及自身的教学个性, 在课前备课时就应预设课堂教学目标、主导方向。主导中, 若不能引导学生朝着预设的目标方向前进, 其教学效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 在教学的主导中, 对方向的引导是万不能疏忽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须掌控住学生由心理作用而产生的不利于朝“方向”迈进的学情。因此, 教师要把握提问的要点, 正确合理取舍, 灵活整合, 以此来调控学习, 不能四面出击, 而要朝一个方向努力。

初中语文教学应凸显教师主导意识 第11篇

新课改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部分教师认为课堂完全是学生的阵地。教师简单地认为应该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自己袖手旁观,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效,表面热闹,实质空虚,并没有真正领会课改理念。

一、教师主导意识弱化的表现

案例一:组织讨论活动时,教师充当了巡视员、观望者的角色。某位教师执教《竹影》一课,设置了讨论环节:“回忆童年有趣的事”。然后学生4人一组,讨论得热火朝天,教师就站在前方无所事事,踱着步子四处张望。既不指导学生如何围绕文本进行有效讨论。也不去聆听学生的讨论活动,更不深入检查学生分组讨论的情况,仅仅只是让每组的小组长汇总讨论结果。讨论结束后,学生代表自由发言,有的说自己小时候捉鱼,有的介绍如何学会游泳……很显然,学生的回答和文本主旨联系并不是很紧密,这篇课文是讨论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艺术美,学生的陈述并没有联系到艺术和趣味方面。教师未充分关注个体学生学习情况,没有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整个讨论活动缺少教师的理性引导,最终也就流于形式了。

案例二:文本解读过程中,对于优美的语句片段,教师不去范读;整节课。文本中关键性的主旨句、行文的思路、文本特色和语言风格等要点性的内容,教师不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品味,探究完全以学生自我解读、自我领会为主,看不到教师引导、点拨、启发和归纳,学生见不到书写规范、整齐的板书,难以把握整个教学的完整流程。某位教师讲授《登高》这首诗歌,有一环节是学生在听完解读后齐读该诗,学生的节奏把握得不太好。教师在读后进行了点评,明确地指出了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齐读一次,学生依然犯相同的错误,教师又做了一次同样的强调,就结束了该节课的教学。很显然,这个处理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未得到体现,学生的错误依然会延续下去。如果教师能够字正腔圆的进行范读或者领读,学生就能够现场现学,从教师的范读中找到正确的朗读样本。

二、在课堂教学组织中。“教”与“学”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平等对话。教师“表演”,学生观看,是孤立、被动的接受,那是“硬灌”,语文教学必将是一潭死水;学生“表演”。教师观看,那是“放羊”,语文教学必定是一盘散沙。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并不排除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教师的精心组织,循循善诱,学生怎么可能从无知走向智慧?人非先知先觉,天生而知。任何时候,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代替教师,教师也不能代替学生。哪些地方需要教师引导,哪些地方需要教师参与,哪些环节教师示范,教师应该把握好自己在课堂上的作用。以案例一为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及时到各个小组去了解学情,了解学生讨论状况,看学生是否围绕问题召开合作探究,对学生的质疑和困惑给与一定的点拨和提示,对不善于表达想法和见解的学生作出鼓励。

课改真正提倡的是通过教师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教与学的水融相交,互为一体。教师承担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参与學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接受教师的讲解和点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双方在活动中互相受益,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期,课堂教学必须在凸显教师主导意识的同时,以生为本,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接受母语教育,提升语文素养。

用自主学习主导课堂教学 第12篇

关键词:学程导航,自主学习,能力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 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 则居之安;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 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在他看来, 一个人获得高深的造诣, 要靠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经过积极主动的学习, 所学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 就能积累起丰富的知识, 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左右皆宜.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海门教研室施伟主任的“5和2倍数的特征”一课正是南通“学程导航”理念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优质示范性课堂.

课堂一共5个环节:1自学、2交流、3展示、4检测、5课作.

一、自学, 引领课堂

课堂伊始, 老师给出2个五位数, 问:它们是不是2的倍数, 5的倍数呢?正当孩子们犹豫时, 老师告诉孩子们, “不急, 当我们学完了5和2的倍数就能轻松解决.这个内容非常简单, 你们自己学就能学会, 愿不愿意自己试一下?”学生当然愿意, 老师于是出示“自主学习导学单”, 上面出示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自学过程.

教师正是通过这一简短的交流, 为学生确定学习目的, 制订具体的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 好让他们能在学习中体验成功.这样, 既指导了学生的学习理念, 又激发了学生“我要学”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自愿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生自学时也参与其中, 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以利于交流时突破学生自学难点这一障碍.

二、交流, 生成课堂

在学生交流这一环节里, 老师采用小组交流制, 组长组织, 组员依次逐条进行交流.这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其中, 不仅交流导学单中题目的答案, 也交流自主学习的好方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老师将它落实到了教学过程中, 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他们都找到了许多适合自己的自学方法, 有的学生喜欢在教材中查找信息;有的学生经常从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中受到启发, 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还有的学生更愿意通过尝试性的操作后, 自己归纳总结新的知识……学生们由最初的听讲解后直接照着做, 变为听讲解后敢于质疑问难, 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

三、展示, 增效课堂

当然, 不是就没有全班交流了, 在小组交流之后, 教师选择了三个展示话题:

1.5和2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2. 什么是偶数和奇数?

3. 如何理解以上特征和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与学生互动, 将知识的重点依据学生的语言板书到黑板上, 然后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让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有节奏地记忆新知识.显然, 这个效果不错这点在之后的练习单中得到验证.

四、检测, 反馈课堂

伴随“自主学习导学单”的是“课堂练习单”, 教师设计了两组练习, 第一组是对5和2倍数的特征以及奇数偶数的概念的巩固, 第二组是对特征和概念的运用.第一组因为题目简单, 只须校对答案, 孩子们基本全对.第二组题目就有孩子觉得难了, 老师发现后并没有直接教, 而是采用“兵教兵”的方法, 让小老师上台指导, 分享解题的方法和经验.通过小老师的强调, “有顺序地写数才不会遗漏或重复”这点让每个孩子都牢记.

五、课作, 巩固课堂

结合减负增效, 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有简单的三道题, 但涵盖了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也有效地巩固了学生的新知.

纵观这节“学程导航”下的课堂, 重点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使学生能够进行快速有效的学习, 这是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训练的重点.在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对各种自学方法加以指导.例如, 通过几次观察, 我们发现学生因为年龄小, 独立阅读教材或查阅帮助系统存在一定的困难, 影响了他们的自学速度, 这时我们就可以教给他们一些小窍门.再比如, 教材中有些任务的操作步骤多达五六步,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先寻找到重点步骤, 对它们进行理解分析, 再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我们的教材中还有很多例题配有图示, 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示, 找出对应的步骤, 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操作要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完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运用各种方式来鼓励学生的自我探究, 帮助他们逐渐树立起自信心.如:“老师知道你是个不怕困难的好孩子, 这点小问题一定难不倒你, 对吗?”“老师相信这道题你一定能行!”“这么难的你都会, 可真棒!”……亲切的话语、和蔼的笑容、赞许的眼神, 都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 更能增强他们自我获知的信心.

上一篇:会计监督体系下一篇:地震监测方法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