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体质范文

2024-07-11

增强体质范文(精选12篇)

增强体质 第1篇

首先要加强家长体育健身的意识, 提高家庭成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 这也是社会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有利条件。因为, 对于学生来讲, 除了参加学校体育活动之外, 家庭体育也是促进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 但还需进一步加强组织、宣传、管理力度、提高认识, 使家庭体育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接受。其次要提高学生对体质健康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 增强学生对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紧迫感。我校把大面积提高学生体质的工作, 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纳入全方位的目标管理。领导从体育课的常规到课的内容质量都进行了严格的要求, 还有校里举行的各种体育文化活动, 由于我校是本地区2+1阳光体育工程后备体育人才基地, 所以近来又开展了一系列结合阳光2+1的大课间活动, 旨在不断地提高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我们还充分运用了各种宣传媒体, 对学生、家长、教师、社区进行大力宣传, 最后我们也希望以后能印发各种健康知识资料;举办各种体育卫生知识讲座;在宣传栏里能有体育锻炼和体育养生的各种有关知识;能把一些学校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的照片及时进行展示, 让学生、家长、老师看到学校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召开家长会时学校能向家长宣传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不会由于多占用了学习时间、增加了体育锻炼的运动量而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成绩, 反而由于学生体质的增加促进了学习, 让学生、家长、教师、社区及学校管理层多边互动达成共实, 不断地为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全面的提高而努力。

二、开齐、上足体育相关课程

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活动时间, 配足专业体育教师和保证学生的活动面积。活动时间的保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是大面积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前提。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 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学校的领导、教师, 都应给予高度重视, 要保证课的质量及掌握好学生的活动密度, 不得挤占体育课和压缩体育锻炼时间, 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现在我校中学生除了正常的体育课外, 学校还特意安排了一部分每周两次的体育社团课, 让一部分学生在校有充足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要开齐上足体育课, 保证课的质量, 那就需要配足专业的体育教师, 如果一些班级体育课是非专业体育教师充当的话, 在教学质量上也是有折扣的。开齐上足体育课就要有充足的活动面积, 这就要求学校在安排体育课程时能考虑到这点, 进行错时上课, 避免所有的体育课都在同一时间上, 让同时上课的体育班级尽可能少些, 学生在体育课中有更多的活动面积, 教师能更好组织学生参加更多的体育锻炼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同时建议社区里能装一些活动健身的器材, 让更多的家长和学生在闲余时有地方活动锻炼。

三、教师要加强学习, 改进教法手段

有关专家对学生的体育心理进行了调查, 其中喜欢在体育课上自主锻炼的学生占73.9%。这充分表明, 现在的学生已不能适应“灌输式”的被动学习。当然自主锻炼并不是说在上体育课进行“放羊式”教学, 而是在课堂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不仅要导知, 而且要导情、导行, 使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操, 形成良好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行为。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要把学生看作是认识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 真正使学生从“要我练”向“我要练”转变, 不断地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和锻炼,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自身运动能力和人格魅力, 用教师的感染力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有了这种运动兴趣, 就会自然而然地利用平时闲余的时间来参加各种体育锻炼, 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四、健全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普查制度

学校要制定一套完善的体质健康的普查制度, 定期对学生的体质健康、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进行检查, 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和相关领导、体育教师和家长取得联系, 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是饮食方面的, 可以实行针对性的营养指导, 也可以通过一些广播讲座, 多媒体, 墙报, 橱窗等手段来实行, 针对性发放营养建议, 让家校联合打造平衡膳食来促进学生合理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体质。

五、经常开展小型、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要按不同年龄、性别及体能的差异, 开设体育项目确定评价标准, 使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来体验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比如冬季低年级学生可以开展一些跳绳, 踢毽子等一些体育活动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一些耐力跑的项目, 像迎面接力赛之类的。

摘要:初中生处于青春期, 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身体素质很重要, 而体育课对于增强初中生的体质大有助益。本文从我校的体育健康教育的视角, 建设性地给出了一些对策。

增强体质的锻炼方法 第2篇

早餐:古语有云:早上吃好,但是很多人却养成了不吃早餐的习惯,这很不利于身体健康。早餐是日常养生中最关键的一餐,尤其是对体质差的人,如果准备营养早餐对于强身健体效果更佳。

办公健身操:现在的人之所以体质差,是由于久坐不运动所致,慢慢的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尤其是办公室人群尤为突出,在办公室中我们同样可以锻炼身体,做做办公室健身操是个不错的选择。

晚上散步:白天都忙着工作,只有到了晚上才会有空闲,吃完饭后我们可以下楼散散步,同样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俗话说的好“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切记不能饭后立刻运动,要等20到30分钟后再去散步。

正常休息:良好的睡眠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免疫系统机能,从而抵御各种病毒的入侵,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所以我们应该注意正常的作息时间,毕竟早睡早起身体好吗,体质差的人更应该注意。

忌烟酒:吸烟对人体是百害而无一利,过量饮酒同样有损身体健康,身体差的人应该杜绝吸烟,少量饮酒,这样同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合理膳食增强体质 第3篇

慢阻肺患者体重减轻,说明发生了营养不良,所以在不增加呼吸负荷的前提下,需要注意以下几项。

保持蛋白质摄入

慢阻肺患者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可以保持在1.2到1.5克/千克(体重)。比如体重60公斤,每天应摄入90克左右的蛋白质。看上去好像很多,其实很容易实现。可以蒸一个牛肉饼,在肉馅里打进1到2个鸡蛋,不仅摄入了肉类蛋白和禽类蛋白这对优质组合,肉饼的口感也会嫩滑很多。更简单的吃法是肉末豆腐盖饭,肉末和豆腐是肉类蛋白和大豆蛋白的组合,再加上米饭的植物蛋白,简直是一个完美的蛋白质大荟萃。

限盐

慢阻肺患者每天的盐摄入量应该保持在5克以下,这个限盐,其实不光是限制食盐,准确地说应该是限制钠。酱油、酱料、味精、鸡精、蘑菇精这些含有谷氨酸钠的调料,统统都在受限制的范围之内。

摄入多种维生素、高纤维、矿物质

一些颜色鲜艳的蔬菜和水果,富含植物化学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在摄入这些水果和蔬菜的时候,不必过多地考虑食物的生熟。冬季食用水果,也可以加热了食用。水果加热的过程中,会丢失掉一部分怕热的维生素,但是其中的膳食纤维、矿物质却是不会因为加热而失去的。还有一些水果加热食用不但口感更好,而且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比如大枣煮熟后可以让枣皮得到软化,减轻肠胃负担,更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煮熟的山楂酸味变得柔和,可减轻对肠胃的刺激。山楂中富含果胶,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它不但可以让熬煮过后的山楂羹黏稠、香滑可口,还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维护肠道健康。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对慢阻肺的病人而言,大量摄入碳水化合物,会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加重呼吸负荷,适量地减少碳水化合物食物比例,就能避免血液中二氧化碳过高,减轻呼吸负荷。所以,主食要相应地控制粥、面、饭的分量。可以用一些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取代一部分主食,增加饱腹感,以免在主食控制期间挨饿。

比如:豆芽菜凉拌面筋,绿豆芽焯水以后备用。面筋用手撕成条状,以少量油翻炒,拌入绿豆芽,加生抽、白芝麻,点几滴芝麻油,就是一道很好的凉拌菜了。此菜中的面筋可以提供饱腹感,能够取代一部分主食。

少吃多餐

慢阻肺患者如果进食过饱,容易导致腹胀和呼吸短促,所以家人应该给予更多的帮助。患者如同幼童一样,需要少吃多餐,每天三餐两点,控制在5~6餐左右。每一餐不要吃得太饱,餐前可以先稍微休息一下,不要过于疲累,进餐的时候应该细嚼慢咽,如果感觉到呼吸困难,可以稍事等待,等呼吸平缓以后再吃,情况严重者,可以遵医嘱使用氧气。

少吃或者不能吃的食物

最好不要食用辛辣的食物,例如辣椒、胡椒、咖喱等等。另外,油炸食物、罐头、海鲜也要少吃,并要避免食用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以免刺激气管而引起阵发性的咳嗽。当然,烟酒是肯定要戒的了。

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安全意识 第4篇

近年来,总会出现幼儿意外事故,这对于社会、家庭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幼儿意外事故频发大都是因为幼儿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对此,笔者认为幼师可以在平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增强幼儿体质。例如,幼师可以在一星期的课程中专门抽出一门课程开展安全教育意识教学,为树立幼儿正确积极的安全意识提供有效的平台。而幼师在教学活动中亦可以有意识地将安全教育意识注入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同时,可以通过课外运动等增强幼儿体质,让幼儿在游戏中锻炼身体,在学习中强化安全意识。

二、通过日常生活规范增强幼儿的体质,提高安全意识

由于幼儿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幼师很难只通过理论上的教导就让幼儿深刻认识到意外事故的严重性。对此,幼师可以通过幼儿的日常生活,促使安全意识有效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在生活中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例如,幼师可以在幼儿带了小刀上学时,就告诉他带小刀的危害,同时告诉他不能带类似小刀的危险物品上学。幼儿推推挤挤下楼时,幼师应给予批评,教导幼儿下楼时应慢慢来,不能拥挤等等。幼师可以通过幼儿日常的生活习惯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让幼儿对危险的事有一定的意识,从而有效减少意外的发生。当然,幼师还可以在幼儿进行课外活动时教导小朋友怎样的活动能够锻炼身体,例如,带领小朋友跑步等。由此,通过日常生活规范,能够有效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安全意识在幼儿脑海中形成,同时可以促进幼儿增强体质。

三、通过模拟演习活动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安全意识

即便幼儿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但由于幼儿年龄小、见识少,难免会在碰到意外时出现紧张、恐慌的情绪,这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判断,从而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因此,幼儿园应多多进行模拟意外发生的演习活动,让幼儿在实战演习的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强化体质。而要制定有效的模拟意外演习活动,幼儿园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用幼儿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演习演讲,通过演讲让幼儿掌握发生意外的应对措施,再进行实例演习。除了让幼儿通过演习培养安全意识,掌握应对措施外,幼儿园还可以将紧急疏散图贴于每个课室与教学楼的楼道里,让意外发生时幼儿可以依据这些疏散图自救。

四、通过家庭教育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安全意识

家庭教育对于幼儿而言非常重要,幼儿的生活范围不是学校就是家庭,因此幼儿园可以携手家庭一同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增强幼儿的体质就能够事半功倍。对此,幼儿园应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家长的支持,让幼儿在家庭生活里也能增强安全意识,强化体质。当然,在此之前幼师应充分提醒家长高度安全行为对幼儿的重要性,让家长以身作则,配合幼儿园对幼儿做好安全教育工作。例如, 在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用电意识,不让幼儿触碰有危险的电源,并一同观看视频教育幼儿掌握安全知识等。

幼儿还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人生路还很长,因此为了让幼儿健康成长,应着重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体质。也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幼儿的应变能力与生存能力,有效减少幼儿意外事故的发生。

摘要:幼儿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幼儿能够平安、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是所有幼教工作者最大的愿望,这也是幼师的责任与义务。以增强幼儿体质,提升幼儿安全意识为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几点措施。

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推荐) 第5篇

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

-----五年级

在第一缕晨曦之下我们伴着激昂的国歌又迎来了崭新而意义非凡的一周,大家知道我们盼望已久的秋季运动会即将召开了,它不仅体现了同学们积极的拼搏精神,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我们对于运动的热爱,从而有利于自身的身体健康。

多年前在古希腊山岩上刻着这样一句格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这句格言,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简单道理:只要运动人人都可得到健壮体魄。

本周不少同学已经开始为运动会做准备,希望大家在训练中需遵循适度原则:在运动中控制好时间,提高每次运动质量,根据自身状况掌握运动规律,进行体育锻炼。严格控制每次运动强度,防止身体过度疲劳,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运动方式。

另外,体育锻炼要持之以恒,鉴于目前甲型H1N1流感愈演愈烈,为确保我校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也为响应国家“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号召,在此我们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一、树立“智力体力双管齐下,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运动观,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体育课,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进行科学体育锻炼。

三、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从根本上树立一种加强体育锻炼、塑造健康体魄的意识。

四、合理膳食,保证多种营养元素的吸收。

五、劳逸结合,预防疲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科学的生活态度、正确的生活方法,保持正常的身体机能。

同学们,青春、健康是人生中多么珍贵的财富啊。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体各器官系统“动则兴,不动则退”,体育锻炼是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最好方法,更是一种积极性休息的方式,能够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学习的效率。科学家对人体健康成长的调查表明,只要每天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生活就会健康常伴,远离病魔……让我们更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养成锻炼的习惯,增强自身的体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明天准备民族素质,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提到: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全体)

小学体育与增强学生体质研究 第6篇

【关键词】体育 教学任务 学生体质 实践研究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小学生体质问题的重要性。“少年强,则国强”,在这句话可以看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少年的健康水平严重关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展和繁荣富强。为了能全面地提升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国家对此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对策,来更好地帮助少年改善体质。同时学校要加强对体育课程的完善和重视,因为小学阶段的体育课是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为以后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基础。

一、造成当前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一)家长溺爱,学生缺少必要的劳动

现在儿童几乎一大部分都是家里的独身子女,因此备受家长的溺爱,家长从来不会让孩子去做家务劳动等一些基本的活动。时间长了就导致了具有懒惰性。而且经常被家长溺爱惯了造成了娇生惯养的脾气,一上体育课就比较抵触或者干脆就不出去参加体育活动。因此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二)学校领导和家长不够重视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体育课是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健康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承担起加强学生体质的任务。但是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都更注重学习成绩和艺术的培养,而忽略了比较重要的体育教育和培养。大部分的学生都以为体育课就是在课外操场上玩,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体育课的作用。另一个方面就是现在的学生都比较娇贵,如果在体育课上有一点磕了或者碰了就会告诉家长,导致家长来学校评论,这也就影响了体育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放不开”。

(三)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活动

现在大部分的小学生的课后作业非常的多,有学校老师布置的,家长布置的,还有参加培训班和课后辅导班布置的。因为课后作业的负担压力太大,导致学生把其余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完成作业上,因此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去休息和活动。因此也就影响了正常的体育锻炼,导致身体体质日益下降。

二、如何增强小学生的体质研究

由于各个方面因素的存在,对现在小学体育的工作具有严重的挑战性。因此我们要用不同方法来对小学生的体质进行提高。我们在增强小学生体质的方面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有效的措施:

(一)切合实际的改革体育课程,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基础

随着近几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很多学者都存在各种疑问。不得不承认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要围绕着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为中心和目标,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来设计制定出可行的教学大纲,更加方便地使老师开展教学,同时使学生熟练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和习惯。

(二)学校要积极准备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小学生的兴趣

学校要定期开展举办春、秋季运动会,每季运动会设置较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并根据同学们的意愿,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这样使小学生丰富了自己的兴趣,也参与到了活动中去。并且运动会中会有一种隐藏的竞争性,可以更好地刺激了小学生去加强体育锻炼,有个健康的身体。

(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增强体质的意识

在教学中,必须要强化学生对增强体质的认识,首先必须得先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乐趣。因此,要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精心的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多变。例如用游戏的方式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对体育运动感兴趣,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因此会积极地在体育老师的教导下认真自觉的锻炼身体,强化了增强体质的意识。

(四)不断的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提高体育课的教育质量。学校体育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给每一位同学制定锻炼目标,使之真正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体育课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运动兴趣和特长,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培养,最后使同学们自觉的将体育活动当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

总結

近些年来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质量一直逐年下降的趋势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希望。因此,我们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体质培养。只要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问题就迎刃而解。经过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是促进体育课质量和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的发挥体育课带给学生们的作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做好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迎休.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 中国校医,2004 .

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增强大学生体质 第7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青少年的营养、教育与保健水平也在提高。但是, 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 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 高校体育不仅要致力于为大学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情感态度基础, 而且应努力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 提高大学生身体体质, 改善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为大学毕业后即将面临的繁重的社会工作压力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大学生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其中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身体素质不过关而影响了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因此, 大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从而为自己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二、如何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增强学生体质

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五项基本内容, 但基本的基本, 是吃饭的问题。虽说每人每天都要吃饭, 但能够做到“平衡膳食”的恐怕除了健康专家就找不到几个人了。因为大部分现代人在生活中早忘记了如何“活得更好”, 而仅仅是“活着”。

(一) 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食堂改善学生体质

什么是“平衡膳食”呢?就是一天中所吃进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素, 与人体一天不同时段所需营养素相当。实际上只要注意到三个比例, 便能奠定我们身体素质的良好基础。食物种类的比例:现代医学指出, 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和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营养素。但早在约2000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从感性上告诉了我们不同食物的重要性, 并且这种描述使得对食物比例的控制更具操作性。一日三餐的比例:这个主要是就摄入食物的热量而言, 具体讲来就是早餐30%、午餐40%、晚餐30%。而且, 两餐间隔以4~6小时为宜。食物中水的比例:一般情况下主食中已含有大量的水, 但决不可因此而忽视对水的摄入, 应该每餐补充至少一杯水。渴了自然是要喝的, 可有些人只喝可乐雪碧或是汽水绿茶, 而忽略了白开水, 这是不可取的行为。

(二) 改善健身娱乐设施, 充分利用学校运动器械

饭足意满之后, 若不进行针对性的锻炼, 我们还是无法最大限度地把从食物中榨取的精华转化为“活得更好”所需要的各项素质。通常, 各项素质的提高不是孤立的, 也完全不可能孤立。跑步、打篮球、登山、体操等许多运动往往能够综合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例如篮球运动, 远投可以发展力量素质, 带球上篮可以同时发展速度、灵敏和柔韧素质, 大量的跑动又可以发展耐力素质。但是, 科学的体育锻炼除了需要“热情”, 还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一是自觉性原则:这是指锻炼时首先要有明确的健身目标, 能够认真选择适宜的锻炼内容和方法, 定期检测锻炼效果的信息反馈。只有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化,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锻炼的效果, 并使我们在体育活动中感到有乐趣、心情舒畅。实际性原则:由于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体特质, 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可即使是自己的身体, 我们有时了解得也不会比其他人多, 这时请求体育教师的帮助还是很有必要的。二是持久性原则:锻炼效应具有不稳定性, 当锻炼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时, 已经获得的锻炼效应就会逐渐消退以至于完全丧失, 使身体素质下降。因此要谨记“恒心”二字。三是渐进性原则:体育锻炼不能急于求成, 而应循序渐进。四是全面性原则:人体是在大脑皮层调节下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之间, 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们进行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 不是为了提高各种抽象的“素质”, 而是发展通过各种“素质”反映出来的诸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的机能, 从而健康地“活得更好”。

离子水进教室, 使学生能喝上热水、卫生水, 防止食入含有色素的冷饮。增加体育运动场所, 促进锻练, 加大运动量, 调节胃肠功能, 促进消化吸收。

把抓素质教育与健康卫生课结合起来, 组织全体学生投入体育锻炼中, 增强消化功能和身体素质。

三、改变教学制度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一) 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 对现行教材进行改革

为积极推进高校素质教育, 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过程, 组织力量对现行课程进行调整, 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研究实验。加强体育教学的科学管理。教材与教法是进行体育教学改革、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 也是这些年在学校体育理论界争论较多的问题。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明显的特征就是赋予身体练习以更多的智力色彩, 将发展体力与开发智力结合起来, 这不仅能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 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要使体育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手段, 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随着体育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体育教师必须及时地把新的体育科学技术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用最先进的体育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学生。应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抓好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 提高教师学历达标率指标。体育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成功与否, 必须彻底扭转体育教师力量的落后面貌, 大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体育教师应根据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更新知识结构, 针对现在独生子女的特点和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 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 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

(三) 增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和课外活动的人数

摆正学校课余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在学校中的地位。增加学校课余训练的人数, 增加少年级运动员。学校应将体育成绩列为评“三好”的条件之一, 发挥体育考核成绩的杠杆作用。调查结果表明, 初高中学生余暇时间随年龄升高而增长, 节假日学生以学习为主, 70%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学习班, 体育活动还没有真正地进入学生业余生活, 减轻学生负担, 这是全社会的呼声。它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采取综合治理, 增加中小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

身体锻炼是体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是提高中华民族体质的必由之路。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祖国的建设者。这要求广大大学生不但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顽强的意志、开拓创新的精神, 也要有强健的体魄。因此, 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对大学生走上社会后, 从事建设祖国的宏伟事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 不断完善大学生体质和健康监测网络及大学生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 为增强大学生体质提供有益的手段和保证。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预防医学的发展, 我国学生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身体素质却有所下降。高校体育应把对体育认知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 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体育对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同时, 健身不能长期停留在身体活动的层面上, 不仅要追求体能的提高, 还要追求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质,体育锻炼,学校体育资源

参考文献

[1]闫中波, 田永磊.论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健康的关系[J].中国西部科技, 2009, (13) .

[2]张志.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若干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 (4) .

[3]辽宁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9, (4) .

[4]闫淑芝.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J].成才之路, 2008, (6) .

[5]孙秀芝, 张建永.浅谈准备活动的重要性[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9, (1) .

[6]朱玉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体育学刊, 2010, (3) .

[7]周琴璐.营养+运动增强青少年体质[J].家庭医学, 2009, (4) .

增强体质 第8篇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中国农业大学附 属小学一 至六年级 学生中那 些由于身 体残疾、遗传病因、身体肥胖或瘦小、智力低下、主动参与体育运动意识差等因素而人为列为体育弱势群体的68名学生, 其中男生37名, 女生31名, 其中四、五年级的学生占73%。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学校体育弱性群体的相关研究论文、会议学术报告、以及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报道。

(2) 实验法 : 对本文研究对象为期了半年的实验实践。首先通过平时各班学生体育成绩、冬季体质测试成绩、以及各教师在平时的课内外观察与学生家长的接触后人为的地确定好实验对象。先调出2012年冬季实验对象的体质测试数据并做好实验前的原始数据记录, 然后安排相同体育教师对实验对象有针对性地设计体育运动等干预性计划。体育运动干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课干预:每周进行3次额外地教学活动课 (根据实验对象各自体质强、弱势的具体情况) ;另一方面是其它体育活动干预:有意识地让他们承担一些体育有关的宣传工作, 在课间操与每月的田径比赛、运动会上承担一定的工作或扮演相关的角色, 与家长协同做好假期每天一小时运动等。

1实验步骤: 整个实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2013年3月份开始到5月份学期末结束, 共计划12周, 教学活动课实施第一套运动干预方案, 具体的教学进度与安排见表1, 其内容结合常规教材教学内容 (篮球、50M) , 以发展弹跳力与速度素质为主, 着重提高学生的心血管功能, 其中强弱是用来表示实验对象在练习各项教学内容时人为的分为强弱组别。

2第二阶段教学活动干预课是从6月到8月, 包括了学生的暑假期间, 共计12周, 实验第二套运动干预方案, 其内容结合常规教材、教学内容 (跳远) 实际, 以发展力量、速度、灵敏、耐力为主, 着重提高力量、耐力与灵敏素质。具体的教学进度安排见表2。

(3) 数据统计法 : 所有实验前后的体质测试数据都经过SPSS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4) 问卷调查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弱势群体的成因与分析

要调动体育弱势群体参与锻炼积极性, 就必须首先了解他们是怎样成为体育弱势群体, 他们的心里又有哪些想法。为此对我校的学生进行了排查, 主要是根据平时的观察与体育成绩不合格或偶尔合格并结合前面几次体质测试成绩的记录, 初定了68名学生作为这次实践性研究的对象。经过调查这68名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见表3。

(1) 对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及调查结果分析

1身体形态的影响有的学生身体过于瘦小, 有的学生过于肥胖。有的学生则存在智力、遗传病因和身体残障等问题, 这些都给他们在体育课的学习和体育活动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肥胖学生在耐久跑、快速跑中很难达到及格标准, 对体操教学中所规定的动作完成则有更大的难度。并由此使得学生参加锻炼活动时间的减少, 身体形态得不到正常的发育, 进一步恶性循环。

2心理发育不健康体育弱势群体在内心中对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比赛还是比较渴望参与的。通过调查发现, 他们中大多数认为: 每当看到别的同学在自由自在的在课上玩耍、比赛, 心里比较羡慕, 但是一想到自己的身体形态等因素, 又害怕在活动和比赛中落后或显得笨拙而受到别人的嘲笑, 所以又望而却步了。

3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与良好的锻炼习惯有些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玩玩而已, 只要身体没病上不上体育课、参不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课成绩好坏都无所谓, 在学校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 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兴趣不大; 缺乏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上课时自制力差, 行为懒散又怕苦怕累, 上课不能认真的听老师的讲解、认真看老师的示范, 练习时常常是躲在一旁当“观众”。

4家长的“负作用”通过对家长的调查发现, 很多家长只抓孩子的智育, 抓文化课的成绩, 而忽视孩子体育课的学习和身体活动能力的发展, 对孩子的体育成绩有的根本不闻不问, 甚至于挤占孩子正常的体育活动时间, 这样一来使孩子产生了体育成绩、体质测试合格不合格, 参加不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无所谓的错误倾向, 这也是部分学生成为体育弱势群体的原因之一。

2.2、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按照以上所设计的实验方法与步骤, 经6个月后, 再次对实验对象进行体质测试并与实验前的体质成绩做比较分析。鉴于男女评价指标的标准不一, 本实验对象分男、女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由于男生为37人, 女生为31人, Z检验法适用于大样本 (样本容量大于30) 的两平均数之间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方法, 它是通过计算两个平均数之间差的Z分数来与规定的理论Z值相比较, 看是否大于规定的理论Z值, 从而判定两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的一种差异显著性检验方法。基于研究的习惯, 统计的Z分均用T值代替。

(1) 身体形态显著性分析。

身体形态是一个比较外显的指标, 加上我们实验的学生大部分是由于体重超重或是肥胖的占多, 为了很好地检验通过6个月的运动干预是否对学生的身体形态是否有显著性改变, 我们采用BMI[Body Mass Index] 即BMI指数来比较, 也叫身体质量指数, 是衡量是否肥胖和标准体重的重要指标。通过实验前后数据对比来看 (表4) ,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的BMI指数都有显著性差异, 而尤其是男生, T值达到了2.61, 效果更为明显。

(2) 肺活量 / 体重指标显著性分析。

为了将学生身体发育不同步因素在肺脏机能的评价中得以体现, 所以我们在评价实验效果时选用了肺活量 / 体重指数。在选用该指标时, 也充分考虑了通常在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一般都没有采用测量学生的肺活动量, 但本文的实验对象来看, 以小学四、五居多, 达了73%。从实验前、后数据的显著性分析来看 (表5) , 男、女生的成绩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通过6个月的运动等干预取得了较好成绩, 同时对比现行的学生体测评分标准来看, 实验前男、女学生的肺活动量 / 体重的数值由刚及格到实验后数据达到了良好水平。???

(3) 身体素质指标显著性分析。

握力运用了握力 / 体重以减少因学生正处在青少年生长发育阶段会因实验期间力量素质自然的增长带来误差。从实验前、后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 (表6) , 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 有了一定的增长, 成绩标准也由原来的不及格到了及格, 女生还达到了良好水平, 说明了实验阶段学生的下肢力量素质有了较大的变化。握力体重指数反映的是肌肉的相对力量, 即每公斤体重的握力。握力主要反映人前臂和手部肌肉的力量, 同时也与其他肌群的力量有关, 是反映肌肉总体力量的一个很好的指标。从握力 / 体重的数据来看 (表7) , 男生的上肢力量有显著性差异, 由原来的36.35, 上升到了38.24, 女生的平均握力有所增长, 但没有显著性变化。说明了学生的上肢力量增长不够, 从实验教学内容与进度的来看, 这可能对学生上肢力量锻炼安排较少有关。

3、分析与讨论

从研究结果与分析里我们可以看出, 体育弱势群体体质的提升潜能是非常大的, 从我们所选用的指标可以很好地说明。结合我们体育组在为期近半年的运动干预与其它调动学生体育参与的方法与经验的积累, 我们可以就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与讨论。

3.1、因材施教, 激发兴趣, 实现自我超越

在学与练中, 不要求他们赶上其他好同学, 也不硬性规定什么标准, 而是要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与进步, 对他们的一点点进步给予肯定与表扬, 使他们也能不断体验成功与进步的喜悦, 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超越自我的决心。

3.2、改变传统教学程序, 科学监控运动过程

(1) 教学程序方面 :体育弱势群体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是“人———运 动———人”。通过 体质测试 , 诊断其弱的地方 , 制定合适的运动干预。开始实施锻炼, 经过第一套健身运动处方的锻炼后, 再回到“人”上, 进行体质评价, 检查锻炼效果, 了解体质增强程度。这样的程序, 从“人”出发, 经过“运动”再回到“人”, 完全以人为中心。

(2) 运动负荷强度监控方面 : 正确地把握好“最佳负荷价值阈”, 运动强度设定 心率在130-150次 / 分 , 同时 , 结合锻炼 的密度、强度与间歇时间, 综合地评价与监督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运动课干预的运动负荷量, 并不刻意地追求运动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 而是要求学生有效地增强体质, 促进身心健康。

3.3、以学生健康为目的, 淡化技能学习

让他们动起来, 淡化运动技能的学习, 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去, 让体育弱势学生体质教学实验所获得的良好效果, 证明了这种运动干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4、运动赛事以统一与针对性标准相结合, 增强参与信心

要让体育弱势群体享受到参与比赛给他们带来的荣誉感, 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增强他们为班级增光的信心。把原有比赛的分类与标准降低 (只对体育弱势群体作调整, 其他学生的分类与标准不变) , 同时规定:如果体育弱势群体的学生达到或超过一个标准分的如5分均以双倍的分数计入班级总分。这一规程的改变, 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体现自己价值的机会, 极大的调动了体育弱势群体的赛前的锻炼积极性, 增强了他们为班级争光的自信心。

近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8.2%的体育弱势学生没有参加过学校运动会。在运动会上尝试着在项目的设置上做了一些调整, 把运动会的项目分为:竞技类、兴趣类、家庭类。增设了许多运动强度低、趣味性强的学生组和家庭组的项目 (如:沙包掷准、两人三足、三人踢毽等) , 增加学生集体项目的比赛, 并规定参加竞技类项目的学生不能参加趣味类和家庭类的比赛; 其次在运动会规程也做了改变, 规定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参加运动会的比赛得分双倍计入班级团体总分。

3.5、做好体质健康宣传, 培养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在教学实验期间, 我们把收集学校体育健康宣传栏目资料和制作的任务交给了体育弱势群体的学生。我把68个学生分成7个小组, 每个小组负责一期。每期节目, 由老师告诉他们这期要布置的一些主要内容, 他们自行收集与制作。学校的语文、体育、美术和部分班干部、学生进行评分, 每月底评出优秀组, 学期结束时评出前三名, 给予奖励。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该活动能充分调动体育弱势群体关心国家、学校的体育新闻事件, 能促使他们去了解一些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同时能使他们知道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明.高校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教学浅析[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3 (3) .

[2]贾强, 李燕, 李伟.对弱势群体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分析与探讨[J].邯郸学院学报, 2007, 17 (3) .

[3]黄忠兴.对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 (学生) 锻炼行为的干预效果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5, 27 (1) .

[4]殷正红, 朱青华.对体能弱势大学生群体的原因及教学方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9 (6) .

[5]王丽君, 徐岩.情感教育在高校体育弱势群体教学中的作用[J].聊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19 (4) 107.

[6]徐叶彤, 张亚平.对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课兴趣的培养[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19 (2) .

[7]王宏.高校女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现状与教学策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0 (4) .

[8]王冬立.影响普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2 (6) .

[9]蔡静.对体育技能弱势群体教学策略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0 (3) .

增强体质 第9篇

一、关注学生的体育与健康需求提高学生的兴趣

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近乎我们每个人总会感到小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应当说是很不值问题的, 因为只要上了体育课孩子们都会欢呼雀跃的。但笔者以为这并不是十分真实的现象, 这假象使我们诸多同仁产生了不少的误解, 也直接影响着我们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实际效果。虽然我们的课堂上不少孩子都是满头大汗那是剧烈追赶所致, 这就不得不要引起我们的诸多思考, 小学生们是真正对体育与健康这门学科课程产生兴趣了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真正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感兴趣的应当建筑在对每个运动项目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应当建筑在对每个运动项目的充分热恋。但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感到, 小学生是不大能够去做到这些的, 尤其在我们的课堂上两极分化的现象特别严重。我们调动学生的兴趣则从某些意义上讲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根本所在, 所以, 作为一般农村的体育教师要忌浮躁, 努力思考相关调动孩子学习体育与健康的积极性的诸多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坚持把小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永远看作为是学生生动活泼、愉悦身心的教育活动。在诸多的课堂以及从事某些训练活动的内容时, 要么讲个简短而有趣的故事, 要么为学生示范一个比较滑稽的动作, 要么就让学生去观看一些化静为动的实际资料, 比如一些动画片等。这样小学生便在自不自觉中去接受体育训练的内容, 去进行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 去刻苦而又持久的进行体育运动的训练。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还必须做到让小学生不对体育锻炼产生畏惧的心理, 让小学生能在玩中获取体育运动的真知, 让学生能在玩中获取体育运动的技能。设法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身心愉悦中度过四十分钟是我们每个体育教师所必须极力追求的目标所在。

二、关注学生的体育与健康需求提高学生的体能

应当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 我们的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也已开始提高了一定的地位, 课时得到了满足, 学校也建立了严格的督察机制, 绝不允许挪用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时间去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的补课, 应当说这是个良好的趋向。但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我们体育教师本身在自不自觉的放弃了我们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学习和锻炼的时间, 尤其在让小学生进行运动时弱化了小学生最最基本的训练要求, 当然这个里面也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 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小学生有不少孩子存在着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生活水平是提高了, 体能却没有得到理想的提高, 导致我们过多的学生的体能适应不了诸多的体育运动项目的锻炼, 我们也就放任了我们的学生。应当说学生的体能不能适应是个实际的问题, 但是如果放弃提高学生的体能进而适应更为剧烈的体育运动, 那便是对我们学生严重的不负责任。我们应当看到, 虽然小学生的体能有着一定的不适应性,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以后我们的小学生还是能够提高体能去达成严格训练的根本目的的。所以, 笔者以为我们的每个体育教师尤须做好做实我们的良心工作, 正如著名的爱国主义人士宋庆龄所言过的那样: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一切的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提高我们诸多孩子的体能, 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 循着孩子们的体能发展的循序渐进的特点, 利用我们的课堂教学去把我们学生的体能逐步的提高乃是我们所必须应尽的责任。这里必须杜绝某些方面的蛮干, 譬如冬季长跑、跳绳和踢毽子这些都是利于我们学生去提高体能的, 但我们不能一下子就把我们的孩子去搞垮。就拿长跑来说,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对象确立不同的训练目标, 我们也可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将目标进行提升, 这样就能使得每个学生去得以逐步的适应。

三、关注学生的体育与健康需求提高学生的技能

做什么事情都有其技巧这是人们所共知的, 小学生所进行的体育训练也应当完全可以去说, 技巧也是必须要去掌握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则过多地告诉了我们:每当我们小学生掌握着训练项目的技巧后, 无论是兴趣还是内容的入门总是能够以极快的速度进入角色的。但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种种原因却过多地忽略了这方面的问题, 究其原因还是比较复杂的, 但最根本的还应当说是出在我们教师身上。首先是我们重于了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了动作的示范, 其次是我们重于了学生自由甚至于自流的训练, 忽视了对小学生动作要领的校正, 致使小学生的训练近乎出现了诸多南辕北辙的现象, 再次是我们只图体育课堂教学的轻松, 未曾将学生的充分发展当作一回事儿, 无忧无虑的在教学着, 也就是说小学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变成了一块无人过问的死角。我们少有良知的人总要有这样的感觉, 对得起我们的学生, 又对得起我们的未来吗?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深深感到我们所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为光辉的职业, 那么我们教师则必须努力去让我们的学生个个都能享受到教育阳光的温暖。所教的学生均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到充足或者说是比较适度的阳光, 再加之有着比较适宜的水土, 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则完全可以获取光合作用的效果。一般说来, 我所采取的办法是, 重视对小学生进行示范, 在示范上力求做到了集体示范与个别示范的结合, 严格要求与愉悦示范的结合, 长时与短时示范的结合。

摘要:上世纪末中日青少年夏令营竞赛给我们国人所带来的思考应当说是比较深刻的, 我们青少年怎么了?与我们的教育有无关系?人们在思考着我们教育的问题, 尤其与增强学生健康体质有着直接关系的体育课堂教学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所做出的思考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课堂实效,体质健康,策略思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慧.情感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南通教育研究.2012.5

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第10篇

2012年11月28日,东华大学一名大三男生在跑完1000米体能测试后突然晕倒,急救无效不幸离世。另据了解,从2002年到2010年,全国范围内各种运动会长跑项目中16岁以上参赛者猝死的案例超过40起。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的孩子体质下滑令人忧虑。青少年体质关系着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家庭的幸福和个人的前途。近几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进行的多次调研,以及教育部等六部委连续2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一些重要指标呈下降趋势,令人堪忧。大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与终身体育接轨的关键时期,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阶段。学生毕业后就走向工作岗位,能否有个强健的身体去胜任今后的工作,锻炼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体育意识了。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应抓住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最后机会,针对学生体质的现状,采用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改善大学生的体质。

2 增强大学生体质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繁多,针对目前大学生体质变化的现状,作者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教学评价、体育理论课教学几个方面入手探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2.1 教学内容要兼顾大学生兴趣,着重发展大学生的心肺功能

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应该是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应该沿着解放思想、提高能力方向发展,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一直是以田径项目为主,其它体育项目为辅,基本上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再现,没有多大的变化和更新。脱离实际,重竞技性,缺乏娱乐性、基础性、时代性,使教学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大学生对体育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望而生畏,通过调查学生不满意课程教学内容的也达到了33.7%,出现了大学生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内容上有针对性,通过多种不同内容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心肺功能水平,在教学内容上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着重发展学生的心肺功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影响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经激发,他们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愉快的情绪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对提高活动的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学生喜欢的项目调查(表1),我们发现在体育课的选择项目上,呈现了项目多样化、娱乐性的现状,一些“掌握类”项目和“探险性”项目备受关注,如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定向越野等户外运动。而传统的篮球、足球也深受喜爱。跆拳道等搏击项目,受到期待。田径、体操等项目受到冷落。学生方面,从性别上看,男女生之间的项目选择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对于男生来说参与体育课的目的主要是强身健体、全面发展和满足兴趣、娱乐身心,对竞争性、对抗性、时尚性、富有刺激的项目比较感兴趣,如篮球、足球、搏击类、流行舞蹈、户外运动等项目;而女生则主要是塑造体型和满足兴趣、娱乐身心,偏重于健身、塑体、娱乐性的项目,如体育舞蹈、健美操、羽毛球等。调查结果还显示出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即以娱乐、增进健康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在安排课程时候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性别特征,兼顾娱乐性和健身性。

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从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里选出一些对于增强学生心肺功能有明显效果的项目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过去锻炼学生心肺功能,主要是田径类的手段,比如中长跑,这种练习形式已经不被学生认可。我们可以采用新的形式。现在的学生都有冒险精神,对户外类项目比较热衷,比如定向越野。定向越野是一种长距离的间歇越野跑,它即需要有长跑距离的耐力,也有中距离跑的速度,这种在野外环境下的奔跑可以使肌肉的紧张放松,有氧与无氧运动身体的负荷与精神的专注不断的交替进行,使青少年全身都得到锻炼,促进了人身各系统的生长发展和生理机能的调节改善,特别是心肺功能的提高。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相同训练时间的定向组和中长跑组比较,定向组对心肺功能的增强显著,心肺功能提高程度要明显高于中长跑组[1]。类似这种既能发展心肺功能,学生又喜欢的项目,可以多开设一点。另外针对男生喜欢一些时尚、刺激的项目,比如跆拳道、足球、篮球等,这些项目对于学生体力要求比较高,提高心肺功能的作用也很明显。

对于女生来说,相对文静一些,开设项目的激烈程度可以稍小一些。如有氧操系全身心运动,不停地跳跃、摆动、舞蹈,增加吸氧量、排汗量,大大加快新陈代谢功能,同时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有改进和强化作用。有研究显示,每周3次每次45min的有氧操,一个学期下来女大学生心血管和呼吸机能增强,各项身体素质显著提高,身体形态和身体成分明显改善。其它如羽毛球、太极拳、形体练习、排球等项目,对于发展女生的心肺功能来说,均有明显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在适应学生个体需求的基础上,还应科学地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以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比如大学生喜欢篮球运动,若只是让他们自由练习,而没有合理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是达不到增强心肺功能的目的的。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从生理学角度出发,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才可以真正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心肺功能的目的,一般说来70%左右的运动强度,至少5min的练习时间对于发展心肺功能的作用显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心率较好地控制运动强度。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进行心率在140次左右的篮球行进间运球上篮练习。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让大学生用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进行练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心肺功能提高。

教学内容兼顾大学生的兴趣,着重发展心肺功能的方法,满足了大学生的需要,带给大学生宽松的体育环境, 使大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体育运动,在运动中产生快乐感。

2.2 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分层次教学

高校体育的改革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大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教学内容、目标难以把握。现在高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多是集中授课,尤其是基础课阶段,在教学目标上搞一个标准、一个规格,在方法上用一个模式、一个程序,在时间上要求“一刀切”。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于统一,重点不突出,层次无分别,针对性差,忽视学生体质水平、个性爱好差异。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导致对体育缺乏兴趣与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区别对待”和“因材施教”原则。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因为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来达到身体素质的提高和某项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要遵循体育的特点以及身体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要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素质、技能差异,分层次教学,区别对待,力求在某个层面上的学生能力相对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解决好课堂教学中起点适中的问题。因此,分层次教学形式对解决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体质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的分层次教学[2],实质上就是把各项教学内容划分成初、中、高三个不同等级,按照学生素质、技能基础,分成不同等级、不同水平的教学班进行授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规定“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分层次教学是围绕《纲要》思想,建立在科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体育教学的合理组织和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最优化与目标设计理论指导下,针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下降和参差不齐的运动水平的实际,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打造学生个性发展新的平台。

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说指出:“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教学的真正作用不在于“训练”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依靠那些正在成熟中的机能,引导发展,推动发展前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内容,应该接近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掌握学习内容,即“跳一跳,摘桃子”。

体育课分层次教学中,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实际水平,设置了“初、中、高”级班。高级班目标高,要求高,内容多,进度快,这一层次主要针对有一定体育实践能力和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中级班目标适当,内容适中,进度适中,这一层次主要针对有一定体育基础,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低级班目标低,重基础,多重复,进度慢,这一层次主要针对体育基础差的学生,有对中学所学内容进行“补课”的意思。每一级层次都有相对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教师自己特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三个层次之间不应是相关知识的简单增减拼凑,而应该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运动水平的教学模式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组织教学时,教师要从内容和要求水准方面有所区分,目的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更大程度的提高。

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信心来自于能力的不断提高,而能力的不断提高又是建立在对某项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和刻苦钻研的基础上。分层次使学生有了准确的定位,自我表现的信心与欲望就会增强,因为起点一致,消除了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增强了学生体育练习的信心与积极性,所以说它的实行不仅仅使学生体育兴趣自主化、保持教学起点基本一致,而且有助于同学学习体育的信心与各种能力的提高。

高校体育教学实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增强体质,使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能够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与评价原则,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让好、中、差各类学生都从自己的“起跑线”出发,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学习潜能,实现发展与提高的最优化。基本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同时,它又能够从分层确定教学目标出发,从实行分层次组织教学入手,注意有层次地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因而针对性强,有利于教师进行有效指导,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不仅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益,而且对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有益,应该提倡。

2.3 依据大学生运动能力进步幅度进行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是以既定体育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3]。多年以来,我国体育教学评价一直沿用的是常模参照评价,即所有的学生使用统一考模标准。没有考虑学生的起点因素,体育基础好的学生总是得高分,而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即使努力也总是得低分。传统的评价体系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它削弱了“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的具体实施。因而,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评价方法,缺乏人性化,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体现竞争,但具有一定的偏见性,最大的弱点是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等因素,可以说,这种评价方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据调查(表2),大学生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不满意之处,比例最大的就是对教学评价方式不满,认为目前评价方式不能体现体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另根据大学生乐意接受的考试标准调查中,赞成统一标准进行考试的仅仅占到15.4%,反映出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乐意接受目前的考试方式和标准。而比较乐意接受的考试标准是大根据学生运动能力进步幅度制订出不同的考试标准,可见学生对体育考试标准的合理性期望很高,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的体育教学了。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所以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不仅只适合少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而要考虑更多的身体素质不是太好的学生。要让他们有自信,在科学的评价方式里,通过锻炼,提高运动能力,一样地可以得到满意的分数,而不像从前那样,只能自暴自弃。现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测试给学生成绩,也不关心成绩好坏,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地位。

为了激励和督促不同体质水平的学生努力学习,经常锻炼,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使评价更趋合理化、人性化,真正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评价改革时,应该考虑运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原来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考核分为体能和运动技能加上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进步幅度两部分,建立一个体育运动的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的科学的、完善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的显著特点就是在评价时要考虑学生运动能力的进步幅度。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和完成一定的活动中,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心理条件和该项活动的基本技能。 这种做法更能反映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展的评价,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考虑到学生进步幅度因素,体现了现代“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有学者研究证实,过程性评价方式有利于使大学生获得长期锻炼参与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效应,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能帮助教师了解教学的情况,另一方面能使教师和学生了解到,通过教学,学生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其它相关方面所获得的进步的情况,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评价的角度来看,重视过程评价便于及时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重视对学生进步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体系,可以使整个评价更加客观,更符合体育的特点和体育教学的实际。因此,把总结性评价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使两种评价优势互补,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评价科学性的需要。

把注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注重过程评价,将终结的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基础,每个人都按照提高幅度和终结达标进行参照评价。众所周知,体育运动结果是重要的,但在体育教学中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而注重提高幅度就是对学生参与和努力结果的肯定,因此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同等重要。运用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标准参照评价模式”考核方法,应该成为今后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的发展趋势。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在每学期开始时记录一下学生的原始成绩,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在期末考核时与原始成绩相对照,根据学生成绩的增幅在评分表中对应的分数,作为学生进步分评定。

学生成绩增长幅度评分表显示增长幅度所对应的附加得分,应遵循生物进化“用进废退”的原则来设计增长幅度评分表,应充分体现在同一时期内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进步幅度一般呈减速增长的规律,也就是说愈是运动水平低的学生,提高的幅度愈大,相反则小。

结合学生运动能力进步幅度的评价方式使区别对待教学原则真正得到贯彻,人体差别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自信心提高,促动了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转变,从而促进了身体素质、技术、技能、知识等全面发展。

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重视体育学习效果和过程,避免了学生因为身体素质个体差异所造成的自卑情绪,将学生置于动态参照系中,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付出的努力与评价结果的关系,体现了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有助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强化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

这种评价方式淡化评价结果,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促使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逐渐发展成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实现学习评价的目的。

这种评价方式弱化了竞技性的考核内容,更多的是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助于新体育课程真正达到体育活动娱乐化、趣味化、健康化的目的,体现大学体育的作用和价值。

2.4 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获得体育理论知识了解体育锻炼方法的重要来源。体育锻炼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指导就会出现练习的盲目性,不确定性,胡乱锻炼,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健身效果上事倍功半。通过体育理论课的学习,大学生可以了解身体锻炼的原理、原则、方法等内容,在锻炼中掌握科学的方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目前大学生对体育健身的目的意义、健身方法认识不足,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大多数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凭兴趣,缺乏科学的健身和运动保健知识。再者,大学生缺乏体育理论知识,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淡薄,也是阻碍大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目前中学阶段对于体育健身理论知识的传授在体育教学中站的比例很小,据统计只有10.3%的大学生反映在中学阶段接受过体育锻炼方面的知识。在制约体育锻炼因素调查中,有19.7%的大学生反映缺乏运动知识。理论知识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从而影响大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

高校现在每周90分钟的体育课,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心肺功能,是不够的,大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纲要》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因此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强调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体育课教学。所以有必要通过体育健身理论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从而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

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是使大学生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保证大学生课外锻炼效果的提高。

针对现在大学生心肺功能薄弱的现状,体育理论课教学需要强化两方面内容。

第一、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使学生在思想上加大对锻炼心肺功能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体育理论教学让大学生了解到心肺功能不足的危害,以及运动锻炼对改善心肺功能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思想上能够重视起来,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心肺功能的重要性以及体育锻炼对其良好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才能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才能逐渐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奠定终身体育的思想。

第二、体育理论课教学要教会学生增强心肺功能正确方法

人体心肺功能的好坏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外,还与后天的工作生活及体育锻炼等因素密切相关,积极的体育锻炼可以对心肺功能产生良好的健康效应。体育锻炼也要讲究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体育活动对人体都是积极的影响,如果方法不正确,锻炼的强度、时间、负荷、密度等不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就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要通过体育理论课让大学生知道只有科学合理的锻炼才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要达到增强心肺功能的目的首先要明确运动的类型,发展心肺功能最好的方法是有氧运动。其次要让大学生了解有氧运动的项目选择,强度安排及监控、运动时间、锻炼频率等因素。

通过理论课的介绍为大学生课外锻炼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使其掌握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锻炼方法,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

为了使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可以得到更好地体现,体育理论教学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在课堂内进行教学,也可以结合实践课进行传授,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校园网络、广播、橱窗、板报等形式向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播。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传授教学内容。

理论课教学不能流于形式,教师上完课就算完成任务,否则会造成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不重视,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并且把理论成绩以合适的比例计算到体育成绩总分里。理论考核的形式我们可以实行学生体育论文的形式,学生通过在图书馆查阅图书,电脑网上查阅及报纸广播等多方面收集资料,结合自身情况及所学体育知识撰写论文,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多,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与能力。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达到融汇贯通,逐步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

3 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应从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出发,将传授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终生体育”观,于体育教学之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充分发挥体育的各种教育功能,使大学生成为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它具有与社会生活相衔接的特点,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更新观念,开拓思想,结合大学生当前的体质状况,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都应有所改革和创新,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健康生活五十年”为最高目标,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生体质现状以及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兼顾大学生兴趣,着重发展心肺功能;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上,应依据大学生运动能力差异,开展分层次教学;教学评价的方法上,应考虑大学生运动能力的进步幅度;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为大学生课余锻炼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清明,易定国,吴健红.普通高校定向越野与中长跑教学的实验对比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2006,(4).

[2]朱富明.高校体育教学实行分层次点课的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5).

利用运动负荷增强学生体质的实践 第11篇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96-01

中学体育课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增强体质的主要渠道之一。下面,笔者根据自己上体育课的工作实践,探讨利用运动负荷增强中学生体质的方法。

一、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我们以统一的标准或要求安排学生的运动负荷,部分体质较好的学生得不到锻炼,而体质弱的学生又吃不消,这样锻炼或练习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根据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基础,针对学生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指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体质。

为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负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利用观察、谈心、问卷测试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注意观察学生在运动中的各种情况。如果运动负荷过小,学生面部无汗,脸色正常;如果运动负荷中等,学生面部布满汗珠、脸色红润、反应灵敏;如果运动负荷过大,学生面色发白、满头大汗,运动时动作迟缓,有心悸感。

因此,我在体育教学中,主要采用运动技能学习、专门技术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根据锻炼运动技能,适量安排运动负荷

中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大小直接决定着锻炼效果的好坏。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学生在运动后精力充沛、吃得香、睡得好,说明我在课堂中安排的运动量是适量的;如果学生感觉全身乏力、上课打瞌睡、不思茶饭、夜间全身酸软无法入睡,则是我安排的运动负荷过大,需要调整。有时候,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运动负荷的适宜程度,我特别请班级中身体强壮或体弱的学生谈谈在上体育课跑步后的呼吸及心跳的感觉,以此引导学生讨论体育锻炼对身体机能的促进作用。在运动方面,学生的个体差异肯定存在,这时我还适时向他们介绍运动员与普通人的身体差别,让学生深入了解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发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学生参加锻炼的自觉性。

如果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不能掌握规定的运动技能,导致运动负荷过小,我就会进行一定的调整。比如我在教篮球三步上篮技术教学内容时,根据学生练习的次数、密度等情况,采用适量的运动负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投掷技术。但是假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不同的动作技术时,他们对运动负荷的要求是不相同的,此时我就会根据具体的动作技术来给他们具体安排运动负荷。

三、保障学生身体安全,科学安排运动负荷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安全问题是制约运动负荷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运动负荷过大,学生会出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等现象,严重者甚至导致伤病或出现生命危险。因此我以不损伤学生身体作为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前提。在一般情况下,我依据有关专家提出的心率指标来确定运动的强度。大运动强度的运动心率是130~160次/min,中强度的运动心率是120~140次/min,小强度的运动心率低于110次/min。大强度运动时氧负荷过大,心脑供血不足,易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肌肉疼痛等症状。在教学过程中,我如果发现学生在运动中出现疾病症状,会保持镇静,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运动,让学生先减速,放松自己,然后慢慢停下来,我再根据其疾病症状对症处理。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运动锻炼时,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的锻炼原则,坚持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我让学生在运动前,针对不同的运动内容做相应的准备活动,如长跑的准备活动时间要长些;跑、跳及各种球类、游泳等运动,要把膝关节、踝关节、腰关节、肩关节作为主要活动部位,使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和肌肉系统逐渐进入兴奋状态,以适应运动的需要,避免发生运动性疾病或运动性损伤。

四、结合学生运动兴趣,特别安排运动负荷

我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中等体育运动能力的学生为基准,对全班进行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会对学生进行具体测量,并适时调整,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合理的运动负荷,促进中学生青春期体格的发育。我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运动负荷,进行适宜的锻炼。因此,我所教班级的学生体质较强,体能较高,体形较好,他们请病假的人数明显下降,取得很好的效果。

此外,我在安排运动负荷时,有意识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魅力和练习过程中的愉悦,使他们自觉和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安排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课程中的运动负荷,并在自己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及时总结,才能掌握适宜的运动负荷,促进学生的体质不断增长,增强中学体育教学的效果。

增强体质 第12篇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缙云中学和新建中学一共800名学生, 将这800名学生分成两组, 即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有学生400名。

2. 研究方法

根据我国教育部下发的相关方案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以及身体素质这三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检测。检测的内容包括了学生的身高、体重以及肺活量、握力、立定跳远等项目。采用SPSS12.0对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数据和相关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 并且对每一个数据和指标都进行了显著性的检验。

二、对青少年运动进行干预的方案

1. 对初中组进行运动干预的方案

初中组采用的运动干预形式是乒乓球和多人跳绳项目的结合, 其中多人跳绳项目是研发出的全新干预项目。健身的时间为每周三次, 每次持续健身三十分钟, 使得学生的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20次至140次。

2. 对高中组进行运动干预的方案

高中组采用的运动干预形式是篮球同太极柔力球的结合, 其中太极柔力球是研发的干预项目。健身的时间同样为每周三次, 每次持续健身三十分钟, 使得学生的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20次至140次。

三、对青少年进行运动干预所取得的效果

1. 对初中学生进行运动干预所取得的效果

人体发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就是初中这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 人的新陈代谢相对比较旺盛, 这就使得同化作用的优势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 学生身体中不同组织和器官也正在处于一个生长以及发育的时期。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在运动持续能力方面还比较差, 容易出现疲劳的现象, 学生在生理方面发生的突变也会造成他们心理以及行为的一系列变化。

2. 对高中学生进行运动干预所取得的效果

在高中这个阶段中, 青少年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外, 青少年的身体质量以及器官的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随着青少年器官功能的提升, 青少年在运动能力等方面也显著提高, 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水平。虽然高中学生在身体机能以及运动的能力方面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 但是他们在身体形态以及机能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潜力, 这也为高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所以要想促进高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加强对他们的运动干预以及鼓励他们参加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效的方法。

在干预组的高中男生中, 将实施运动干预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 除了身高以及引体向上等四个项目之间没有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之外, 剩下的十个测试项目之间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这也就证明了对学生采用适当的、科学的、合理的运动干预方案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的体质, 取得良好的健身效果。在对照组的高中男生中, 他们采用的是相对比较传统的体育教育方式, 根据实验结果显示, 在对他们进行身体素质的指导时, 学生在引体向上以及立定跳远这两个项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对学生的身体机能指标进行测试时, 学生的肺活量指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对学生的形态各项指标进行测试时, 各项的指标并没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高中女生干预组的指标和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学生在握力、立定跳远、体重等方面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虽然其他的一些指标并没有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 但是通过对实施运动干预前后的平均值进行分析可知, 在接受了运动干预之后, 对学生身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对照组中的高中女生采用的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 在对学生的机能以及身体素质等相关指标进行测量时, 学生在肺活量以及立定跳远等指标都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但是其他的十一项指标中没有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差异。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结果进行分析可知, 初中和高中这两个年龄组的男生和女生在体重以及腹部的皮脂厚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差异, 这也就显示了实施运动干预可以有效地对青少年身体形态加以改善, 有效地控制青少年肥胖的发生, 并且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此外在初中和高中这两个年龄组的男生和女生肺活量的测试结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台阶试验指数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也可以证明对青少年实施运动干预可以有效地对他们的心肺功能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 青少年开展体育运动, 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就是他们的身体素质, 同时参加体育运动也是增强学生体质的一个十分必要的保障。上述的实验结果表明了对青少年进行运动干预, 可以有效地促进他们力量、速度以及耐力、身体的柔韧性等方面身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星亮, 陈义龙, 刘辉, 陈婷, 刘齐佳, 杨海鹏.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 (03) .

[2]胡玉华, 肖全红.试论阳光体育运动与青少年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构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05) .

[3]王正伦, 孙飙, 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体力活动的相关分析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 (12) .

[4]梁宝君.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06) .

上一篇:体校体育论文下一篇:评估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