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性治疗疗效比较

2024-09-11

经验性治疗疗效比较(精选10篇)

经验性治疗疗效比较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6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其中,治疗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0.56±10.06)岁;5例为静脉曲张出血,26例为非静脉曲张出血;22例为消化性溃疡,9例为肝硬化;对照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27~76岁平均年龄(51.01±9.68)岁;6例为静脉曲张出血,25例为非静脉曲张出血;23例为消化性溃疡,8例为肝硬化。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经验性治疗方法,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对其实施抗感染、输血、补液和生长抑素等经验性方法进行治疗。

1.2.2 治疗组

规范化治疗方法,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紧急治疗期,在患者入院6~48 h内对其实施紧急处理,成功建立静脉通路,做好输血准备,并实施常规抗休克治疗。(2)病因诊断治疗期,在患者入院48 h内通过急诊内镜对患者出血原因进行检查,并实施综合分析。(3)加强治疗期在患者入院3~7 d内,通过抗菌、抑制胃酸分泌和输注生长抑素方法对非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对于不能有效控制出血患者,应通过胃内降温、胃黏膜保护、口服止血剂和内镜止血等方法进行处理;通过降低门静脉高压和内镜止血治疗方法对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进行治疗。(4)通过上述方法依旧不能有效止血的患者,应根据其临床症状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止血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和再出血发生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患者呕血和便血临床症状全部小消失,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其患者外周循环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呕血和便血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血红蛋白水平和外周循环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改善;无效:患者呕血和便血临床症状没有改善,且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和外周循环功能同治疗前相比没有好转。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55%、67.74%,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止血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和再出血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止血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和再出血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临床上,导致患者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因素为屈氏韧带以上食管、胃、十二指肠、胰管和胆管等出现病变,患者出现该疾病时异常凶险,且复杂多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患者生命,若不能及时给以患者相应处理措施,极易导致其出现死亡现象。根据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可将其分为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非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种,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具体心理状况对其实施相应处理措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3]。目前,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断和救治规范没有系统研究,多数临床医师是根据医院现有条件和其自身临床经验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没有明确详细的诊断规范,进而导致在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临床上出现延误治疗、较多并发症和死亡等现象。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制定《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专家共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止血时间,改善患者预后[4]。因此,在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规范化治疗方法对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良好改善作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止血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和再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张志勇[5]的研究中,通过规范化治疗方法治疗,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止血时间(12.34±4.12)h、输血量(375.45±114.57)h、住院时间(7.14±1.56)h、再出血发生率为8.00%,同本次研究结果较为相似,从中得出,临床医师在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时规范化治疗方法获得良好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规范化治疗方法可显著缩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

摘要:目的 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规范化治疗与经验性治疗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将6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经验性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规范性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止血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和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3.55%、(12.21±4.11)h、(375.24±111.02)ml、(7.05±1.16)d、6.45%和67.74%、(20.67±6.52)h、(624.38±152.03)ml、(10.71±2.26)d、25.8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规范化治疗方法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规范化治疗,经验性治疗,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盛开.三黄止血汤为主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50例临床效果观察.中国临床研究,2012,4(12):21-23.

[2]唐梅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规范化治疗与经验性治疗对比分析.吉林医学,2012,33(18):3854.

[3]陈武农,黄芳梅,管高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规范化治疗与经验性治疗的对比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48-49.

[4]刘永胜.醋酸奥曲肽联合泮托拉唑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13,15(1):72.

经验性治疗疗效比较 第2篇

【关键词】康复手段;脑瘫;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44-01

脑瘫属于一种新生儿在出生前以及新生儿期因为诸多原因导致患有的一种脑部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往往合并表现出癫痫、听觉以及智力低下等系列的症状,通常难以有效治愈,针对患儿选择不同康复手段进行干预,能够将患儿的功能障碍有效减少【1】。为了确定最佳的康复方法对脑瘫患儿进行干预,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脑瘫患儿,临床选择不同康复手段进行干预,最终发现选择综合康复治疗+神经生理学的方法完成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疗效获得显著提高,GMFM评分获得显著提高,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09月-2015年09月脑瘫患儿70例。通过抽签法对所有脑瘫患儿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分别采用A1组(观察组 35例)以及A2组(对照组 35例)表示两组脑瘫患儿的组别名称。A1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分布为5个月-21个月,平均年龄为(12.6±1.3)个月;A2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分布为5个月-22个月,平均年龄为(12.9±1.5)个月;两组脑瘫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针对A1组患儿,选择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针对患儿,实施运动疗法,具体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等,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来执行。对患儿来讲,为更好的治疗脑瘫,对患儿进行有目的的认知治疗,包括指认鼻子、耳朵等等,训练患儿的爬行能力、抓物能力等。对患儿实施有效的物理疗法,具体包括蜡疗法、水疗法等等,温度需控制在患儿承受范围内,且应循序渐进来完成。对患儿加强语言、交流等方面的治疗,进一步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此外选择Bobath+Vojta方法进行治疗,要求治疗师分别于上午以及下午对患儿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30分钟。剩余时间指导患儿家属于康复中心进行相关的训练。将3个月的治疗定为1个疗程。针对A2组患儿单纯选择Bobath+Vojta方法進行治疗,最终对两组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2】。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对患儿完成3个月的治疗后,同治疗前进行比较,患儿病情进步的程度为1度,患儿主要功能评分大于12分,或者各项总分进步的分数大于20分;有效:患儿主要运动功能评分大于6分,患儿各项总分合计大于10分;无效:患儿各项总分在5分与10分之间【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7.0完成两组脑瘫患儿的临床数据分析,选择X2检验以%形式表示两组脑瘫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选择t检验以 形式表示GMFM评分,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所有脑瘫患儿完成康复治疗后,在临床疗效方面,同A2组脑瘫患儿进行比较,A1组表现出显著优势(P<0.05),具体情况可见下表。

2.2 GMFM评分

所有脑瘫患儿完成康复治疗后,在GMFM评分方面,同A2组脑瘫患儿进行比较,A1组表现出显著优势(P<0.05),具体情况可见下表。

3 讨论

脑性瘫痪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出现了变性、坏死以及纤维化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的大脑传导功能出现了失常的现象。通过对患儿实施康复治疗,针对患儿脑细胞功能重建可以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为对患儿的大脑皮层进行刺激,针对潜伏通路进行有效诱发。对于Vojta以及Baboth神经生理学疗法,主要根据上述特性,选择合理正确的手法针对异常姿势以及运动模式进行有效抑制,有效协助表现出正常反应,经过反复刺激以及相关训练,最终有效确保运动模式正常。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观察组患儿选择综合康复治疗+神经生理学治疗,其临床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单纯神经生理学治疗,P<0.05。从临床上来分析,综合康复治疗,会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制定阶段性的治疗方案,一方面不断的巩固疗效,避免病情恶化;另一方面不断的提高患儿的智力,促使患儿的脑瘫程度持续降低,为患儿的日后成长提供较大的帮助。所以,针对脑瘫实施综合康复治疗+神经生理学治疗,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临床选择综合康复治疗+神经生理学的方法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GMFM评分改善明显,成功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熊星,周梅,程春红等.29例不同年龄脑瘫患儿引导式教育效果分析[J].激光杂志,2012,33(2):93-93,95.

[2]蒙家纺,夏梓红,姚婧等.运用综合康复手段治疗不同年龄阶段小儿脑瘫疗效探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2(3):432-433.

肝胆管结石治疗疗效比较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本科住院的肝胆管结石患者为观察对象, 纳入标准:临床症状符合肝胆管结石的诊断标准, 经B超、CT或X线胆道造影确诊为肝胆管结石;符合手术适应证;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 肝肾功能障碍, 患者不愿参加观察者。符合标准者206例, 男118例, 女88例, 年龄35~65岁, 平均41.2岁, 病程2~18d, 平均7.1d。主要临床表现:黄疸、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 上腹压痛和肝区叩痛等体征。肝内胆管结石局限于左肝叶者156例, 占75.7%;局限于右肝叶者22例, 占10.7%;左右肝叶都有结石的为28例, 占13.6%。合并胆总管结石者120例;合并胆总管或左右肝管狭窄者12例, 左肝2级以上胆管狭窄者46例, 右肝2级胆管以上狭窄者18例;左肝萎缩者18例, 右肝萎缩者6例;合并肝脓肿者12例, 肝胆管外瘘4例, 胆管癌者2例。本组中行急诊手术患者36例, 择期手术患者17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术前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分别采取不同术式。对于某一肝叶 (段) 狭窄及结石、肝胆管多发性狭窄或并发有慢性肝脓肿、或有肝胆管外瘘、或疑有癌变者者采用治愈性肝切除术58例。其余患者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加胆肠内引流术76例;术后胆道镜检查, 发现残余结石的病例, 4~6周行T管瘘道胆道镜取石术, 即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者72例。比较3种术式术后优良率、术后残石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3 疗效评价及随访

疗效评定参考文献[1]的标准, 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6~36个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所有患者20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 无病例脱落。

2.2 肝胆管结石患者术后疗效

肝切除组患者优、良、差分别为40、14、4例, 优良率93.1%;胆总管切开取石加内引流组优、良、差分别为20、30、26例, 优良率65.8%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优、良、差分别为40、22、10例, 优良率86.1%;3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肝切除组和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胆总管切开取石加内引流组 (P<0.05) 。

2.3 不同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与残石发生率比较 (表1)

肝切除组和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组残石率明显低于胆总管切开取石加内引流组 (P<0.05) , 3组并发症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难治性常见病, 其发病率在我国占胆石症的15%~30%[2]。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 胆道的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及胆汁滞留等都是其发病因素。临床上, 肝内胆管结石具有“三高”的特点, 即术后残石率高、再手术比率高、严重并发症率高,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治疗仍是肝胆外科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基本方法有肝部分切除术, 肝胆管切开取石术, 术中或术后胆道镜取石术等。近年来, 随着医疗条件的提高和微创技术的发展, 传统手术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冲击, 以开腹手术为主导的肝胆管结石治疗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文献报导采用LECBD-TD/LH, EST+LC等手段对肝胆管结石进行治疗。随着腹腔镜操作技术越来越熟练, 胆道镜取石水平的提高、超声刀的应用, LECBD的比例在不断地提高,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3]。但传统模式在应用中疗效确切, 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确定术式有利于患者的预后。肝切除术被认为最有效的措施[4], 其适应证为: (1) 局限于某区或段的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合并该段胆管狭窄或囊性扩张, 结石难以取净, 狭窄难以纠正者; (2) 局限于某叶或段末梢胆管多发结石无法取净者; (3) 合并肝区肝段纤维化、萎缩者; (4) 并发肝内胆管癌或可疑癌变者。

本研究表明, 在肝切除组术后优良率最高, 残石发生率最低;当结石位于肝左叶或局限于肝右叶某一肝段, 使用肝切除术疗效显著, 术后并发症与其他2组没有差异 (P>0.05) , 胆管切开取石术可暂时通畅引流、控制胆道感染、改善肝功能, 但其术后残石率较高, 远期效果不佳。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成为一种重要的术中、术后胆道内镜检查治疗方法, 具有简易、微创、安全及效果确切的优点, 已逐渐成为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中的常规手段。本组患者采用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组, 其术后结石残留率低于胆总管切开取石加内引流组。

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1) 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 (2) 围手术期合理的应用抗生素; (3) 重视肝断面的处理; (4) 双套管引流, 术后持续低负压吸引, 保证引流通畅, 防止术后腹腔感染等; (5) 术后定期驱虫治疗。加强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重视, 都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有效保证。

摘要:目的 总结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确诊为肝胆管结石患者206例为观察对象, 根据患者病情分别采取不同术式。采用治愈性肝切除术58例;胆总管切开取石加胆肠内引流术76例;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者72例。比较3种术式术后优良率、术后残石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肝切除组患者优良率93.1%;胆总管切开取石加内引流组优良率65.8%;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优良率86.1%;3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肝切除组和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胆总管切开取石加内引流组 (P<0.05) 。结论 肝切除和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肝胆管结石,肝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镜

参考文献

[1]彭民浩, 陈希纲, 陈滨, 等.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选择 (附407例分析) [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3, 9 (12) :719~722.

[2]刘瑾琨.肝内胆管结构解剖与外科临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 18 (2) :66.

[3]曹文声, 范钦桥, 吴新军, 等.肝胆管结石的治疗模式选择与评价 (附703例分析) [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7, 19 (1) :47~49.

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比较 第4篇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 氟西汀; 阿米替林; 疗效比较

Compare the effect of fluoxetine to treat posr-stroke depression

Du Xiao-Li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effect of fluoxetine with amitriptyline to treat posr-stroke depression (PSD). Methods: Divided 60 patients suffered PS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led group randomly. Each group with 30 patients based on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psychotherapy, study group used fluoxetine and controlled group used amitriptyline. Observe 4 weeks. Measure the effect with HAMA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study group was 82.0%,controlled group was 72.0%, there was definit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fluoxetine to treat PSD is better than amitriptyline with less side effect, better compliance.

【Key words】 PSD,depression,fluoxetine,amitriptyline

【中图分类号】 R91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58-01

脑卒中后易引发并发症抑郁(posr-stroke depression PSD),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康复,且发生率高达31.2%[1]。应积极应对卒中后已发的抑郁,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笔者回顾分析我科对PSD患者应用氟西汀与阿米替林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样本选自2007年~2010年入院的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组标准:(1)脑卒中诊断均符合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2)抑郁状态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抑郁状态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8分;(3)排除意识障碍、失语、痴呆,以及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及检查不合作者。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对照组50例。研究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52岁~82岁,平均64.5±5岁,其中脑梗死32例,脑出血1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6岁~83岁,平均(67.5±5.5)岁;其中脑梗死36例,脑出血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给药方法两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及心理治疗的基础上, 研究组给于氟西汀10mg~40mg/d-1治疗,对照组给于阿米替林25mg~100mg/d-1治疗。疗程均为4w。睡眠差者临时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1.2.2疗效评定于治疗前及治疗4w末采用HAMD评定临床疗效。HAMD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效,25%为有效,<25%为无效。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疗效

治疗4w末研究组显效32例,有效1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0%;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2.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以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研究组主要有恶心、便秘、头痛、乏力6例,失眠、食欲增加、体重增加2例,以上反应程度均较轻。对照组组主要有恶心和口干9例,便秘、兴奋、失眠4例,头痛、心慌、呕吐、坐立不安5例,排尿困难1例。

3讨论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可能与脑卒中后患者语言或肢体功能障碍引起心理应激反应有关,且这种心理应激又可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并增加患者的病死率[3]有关。本研究显示,PSD患者治疗4w末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2.0%,对照组为72.0%,两组均有显著疗效,但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更显著[4],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关庆.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症112例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11):66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1.

[3]刘永珍,龙洁.卒中后抑郁状态对预后的影响及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1,9(4):245.

两种方法治疗痤疮的疗效比较 第5篇

关键词:治疗痤疮,疗效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患者均为我院2004年5月至2007年6月间皮肤性病科门诊就诊患者,临床上具有典型的炎症丘疹、粉刺、脓疱、结节和囊肿,囊肿内常有腥臭的粘液脓性分泌物,个别可见凹陷性瘢痕或瘢痕疙瘩,病程在6个月以上。排除标准:(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有肝、肾、血液及内脏疾病患者;(3)入选治疗前未接受抗生素、性激素、糖皮质激素、维A酸、过氧化酰等药物治疗。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维胺脂胶囊组)和对照组(强力霉素组)。治疗组24例,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18~33岁,平均22岁,病程6个月~1 2年,平均2.5年;其中Ⅰ度3例,Ⅱ度5例,Ⅲ度9例,Ⅳ度7例。对照组2 2例,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1 7~34岁,平均23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2.6年;其中Ⅰ度2例,Ⅱ度5例,Ⅲ度8例,Ⅳ7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分级等一般临床资料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维胺脂胶囊1 5 m g,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强力霉素100mg,每日2次;2组均同时外搽我院配制的复方硫磺洗剂,每日2次;2组均应用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复诊判断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为便于临床疗效观察,我们把痤疮分解为丘疹粉刺脓疱型和结节囊肿型,记录治疗前、后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数目,分别判断疗效。另外对全部病例进行综合评价,判断疗效。痊愈:皮疹消退≥90%;显效:90%>皮疹消退≥70%;有效:70%>皮疹消退≥30%;无效:皮疹消退<30%,总有效率=痊愈加显效计算。

2 结果

维胺脂与强力霉素治疗痤疮综合疗效比较:粉刺脓疱型痤疮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5%、54.5%,2组总有效率经χ2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2组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总有效率分别为72.12%、58.25%,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综合评价总有效率分别为77.8%、56.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3例出现口干、面部轻度红斑、灼热、皮肤干燥等不良反应;对照组有4例出现食欲不振、轻度胃部不适、恶心、轻度弦晕等不良反应。所有不良反应均可耐受,在治疗中自行消失或在停药后自动消失,不影响治疗。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因素有:(1)雄激素代谢失衡;(2)皮脂腺分泌增加;(3)毛囊皮脂腺管的过度角化;(4)微生物作用;(5)炎症介质及炎症[1]。与痤疮发生有关的微生物主要有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糠秕孢子菌。维胺脂胶囊是维A酸类生物,具有促进皮脂腺管上皮细胞正常分化生长,抑制异常角化,使角化异常恢复正常,减少皮脂腺分泌,抗痤疮丙酸杆菌作用,并有调节免疫与抗炎作用,能直接或间接地针对痤疮发病过程发挥良好疗效[2]。强力霉素对痤疮丙酸杆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从而减少皮脂腺中非酯化脂肪酸的浓度而发挥疗效。强力霉素持续治疗时间较长,有可能引起念珠菌感染、胃肠不良反应等。有文献报道近年有20%的微生物对四环素和强力霉素耐药。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性增加常导致治疗失败。本文结果显示,维胺脂治疗痤疮综合疗效优于强力霉素(P<0.05),维胺脂在分解法评定治疗丘疹粉刺脓疱型痤疮疗效优于强力霉素(P<0.05)。在治疗结节囊肿型痤疮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认为,维胺脂治疗痤疮疗效好,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治疗痤疮的首选药物之一,值得临床择优选用。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现代皮肤性病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706.

异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的疗效比较 第6篇

1.1 选择病例原则

(1) 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无生命体征改变,无下腹痛或轻微短暂下腹隐痛,B超提示盆腔包块直径<4cm,无内出血或内出血量少。 (2) 无肝、肾疾病,无MTX及米非司酮用药禁忌。 (3) 要求保守治疗或迫切要求保留生育功能。 (4) 观察48h血β-hCG有上升或无下降趋势者。 (5) 自愿采用保守治疗,及时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当出现内出血或者保守治疗失败,应马上行手术治疗。

1.2 一般资料

2007年7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输卵管妊娠病例中,筛选其中符合上述条件者48例为保守治疗对象,年龄18~38岁,平均年龄27岁。临床表现:均有停经史,停经时间33~56天,平均43天,其中阴道流血20例,轻微下腹隐痛18例。孕产史:初孕者12例(其中3例未婚),有孕产史36例(人流史28例,剖宫产史8例),带环者6例。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住院治疗,将48例患者随机分到3个治疗组,每组16例,治疗期间严密观察腹痛,阴道流血和生命体征改变,每周复查盆腔B超,复查血β-hCG至正常(血β-hCG<3.1μg/L)。A组:MTX20mg静脉滴注,每天一次,连用5天。B组:米非司酮100mg,口服,2次/天,连服7天。C组:MTX联合米非司酮,第一天米非司酮300mg一次顿服,同时MTX20mg/d静脉滴注,连用5天。

1.4 疗效评价

治愈: (1) 症状消失。 (2) 盆腔包块缩小或不继续增大。 (3) 无内出血发生或少量的内出血未继续增多。 (4) 血β-h CG恢复或接近正常。失败: (1) 血β-h CG持续上升。 (2) 出现腹痛或原有的腹痛加重。 (3) 出现内出血或原少量内出血量增多。 (4) 盆腔包块增大。 (5) 心管搏动持续存在或治疗期出现心管搏动。失败病例均手术治愈(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手术)。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A组16例,治愈6例,成功率37.5%;B组16例,治愈7例,成功率43.7%;C组16例,治愈13例,成功率81.2%。26例治愈病例中,阴道流血时间为8~20天,下腹隐痛消失时间为5~18天,盆腔包块消失时间为12~50天,血β-hCG转阴时间为9~40天。

2.2 失败原因分析

22例失败病例治疗前血β-hCG>30μg/L,其中4例治疗前B超发现有心管搏动,治疗后B超复查仍持续有心管搏动。不良反应:A组有3例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骨髓抑制。B组4例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肝功能异常。C组3例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口腔溃疡,1例肝功能异常。骨髓抑制和肝功能异常者均极快恢复。

3 讨论

异位妊娠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如输卵管开窗取胚术、剖腹、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等,其并发症严重可致患者术后输卵管受损,生育能力下降。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能够令异位妊娠组织溶解,并无管壁损伤,防止患者手术形成瘢痕和周围组织粘连,适应于要求生育的妇女。保守治疗有局部或者全身用药等[1]。

3.1 MTX和米非司酮治疗的机制

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血、尿β-hCG测定使受精后7~10天即能诊断妊娠与否,结合B超检查,大部分输卵管妊娠可以在破裂之前确定,从而为开展非手术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MTX是一种滋养细胞高度敏感的化疗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异位妊娠保守治疗[2];米非司酮具有强烈的抗早孕激素活性,与内源性孕酮竞争结合受体,应用米非司酮使蜕膜、绒毛组织变性,LH下降,黄体溶解,胚囊坏死[3];MTX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有相加作用[4]。

3.2 MTX和米非司酮治疗的疗效分析

据有关资料报道[5,6],静脉应用MTX治疗输卵管妊娠成功率59.4%,口服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成功率61.7%,且短时间内达到高浓度是米非司酮治疗成功的关键,MTX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成功率87.5%。本文治疗成功率均低于有关资料报道,联合用药成功率明显高于单用药的成功率。分析失败原因,血β-hCG>30μg L,有心管搏动的输卵管妊娠保守治疗效果差。因此对血β-hCG>30μg/L或B超发现有心管搏动的输卵管妊娠患者慎用MTX和米非司酮保守治疗。本文认为采用MTX联合米非司酮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成功率高,病人易接受,并可保留生育能力,符合条件者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纪新强, 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非破裂型输卵管妊娠[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1, 5 (17) :299.

[2]杨桂玲.异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350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18) :2818-2819.

[3]张皙洁, 杨越波, 李小毛, 等.影响异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效果的因素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1, 12 (5) :342-344.

[4]李培莉.异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4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5) :8-9.

[5]陈建芳, 钱红浪.腹腔镜手术与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14) :37-38.

两种方法治疗跖疣疗效比较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两组治疗的118例跖疣患者, 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治疗组80例, 其中男58例, 女22例, 年龄5~60岁, 平均年龄28岁, 病程最短者3个月, 最长者5年, 平均18个月。对照组38例, 其中男22例, 女16例, 年龄5.5~58岁, 平均年龄26.6岁, 病程最短者5个月, 最长者4.5年, 平均16.2个月。诊断依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皮肤性病分册》中跖疣的诊断标准[1]。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单纯采用苦柳酊外涂治疗。苦柳酊的配制与用法:将苦参200g、黄柏200g、斑蝥30g加入95%的乙醇1 200ml中, 浸泡1周, 过滤去渣取液, 然后每100ml过滤液中加入水杨酸、碘各12g, 摇匀, 待其完全溶解后, 即可应用。治疗时用棉棒蘸取药液适量, 外涂患处, 尽量勿使药液流至正常皮肤, 3~4次/d, 半个月后患处病变皮肤变硬, 则每晚用温水将患足浸泡0.5h后再涂, 治疗1个月后皮损处病变角质会逐步脱落 (如果病皮未脱, 可用刀片轻轻削除) , 如经1个月治疗未愈, 则继续涂治, 直至痊愈。1个月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单纯采用冷冻治疗:常规消毒局部皮肤, 根据皮损范围和每个疣体的大小, 选用大小适宜的棉签, 浸蘸液氮后, 迅速放置于皮损上进行冷冻, 接触时间为20~30s, 每处2个冻融, 至疣体苍白为度, 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并固定, 等待结痂慢慢自然脱落。1次/3周, 2个月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皮损、疣体完全消退, 无新疣体再生;显效:疣体数目及皮损消退70%以上;好转:疣体数目及皮损消退30%~70%;无效:皮损无明显变化, 或者疣体数目及皮损消退不足30%, 或有新的疣体出现。

1.4 统计学处理

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采用χ2检测, 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注:两种不同方法经SPSS15.0统计, 与对照组比较治愈率P<0.01 (χ2=12.29) , 有效率P<0.01 (χ2=10.238) 。

2.2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中有1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由于药水涂到疣体周围的正常皮肤, 致使部分正常皮肤角质层变硬并脱落, 经过大约2周后, 均恢复正常。另外, 有2例患者, 用药之初, 因涂药次数过频而出现局部轻微的疼痛, 未影响治疗。对照组中均有程度不同的局部肿胀和疼痛, 其中4例患者出现较大水疱, 日常活动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给予局部消毒后, 用注射器抽去疱液并加压包扎, 外涂2%龙胆紫溶液, 3周后痂皮脱落。1例患者出现局部感染, 据情加服了抗生素, 最后留有轻微萎缩性瘢痕。

3 讨论

跖疣是发生在足底部、形态变异的寻常疣, 由于局部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而引起。古代医学早有记载, 称之为“牛程蹇”, 如明代外科名医陈实功对本病曾有论述:牛程蹇乃因程途奔走, 热脚下水见风, 以致气滞血枯, 结成顽硬皮肉, 荣卫不滋, 渐生肿痛, 肿高突起, 步履难行……。现代医学认为, 跖疣是足底部因摩擦、受压、外伤、不良刺激等因素而导致局部皮肤受损, 乳头瘤病毒通过微小的破损进入皮肤而引起。而且极易通过挠抓、摩擦、挑刮等不良刺激而自身接种传染。多数患者病初往往因不疼不痒而未引起足够重视, 病情发展到足底大面积被传染, 走路疼痛, 影响工作时, 方来求治, 此时治疗已非常棘手, 很难找到理想的治疗方法。目前, 皮肤科多采用二氧化碳激光、高频电灼、冷冻等物理疗法, 虽然操作简单, 但往往造成大面积损伤, 创面难以愈合, 且痛苦大、易感染, 有的还影响走路, 大部分患者难以接受。为了探索治疗跖疣的新路子, 笔者根据几十年的临床治疣经验, 在中西药结合基础上, 总结出了验方“苦柳酊”, 为验证其确切疗效, 将愿意接受治疗的患者, 分设了治疗组与对照组, 两组分别采用苦柳酊外涂和冷冻治疗, 2个月后观察疗效。通过临床观察和比较得知, 治疗组治愈率 (85.00%) 和有效率 (100.00%)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愈率55.26%, 有效率81.58%) 。治疗组所采用的苦柳酊中苦参、黄柏具有燥湿解毒之功, 目前研究证明苦参中的苦参碱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2], 黄柏亦具有抗菌、抗炎、抗癌、抗病毒作用, 同时还能抗溃疡[3], 用乙醇将两者浸泡后, 取其药力, 然后配以斑蝥、碘, 更能增加其祛除病毒之功效。而且, 斑蝥能发泡去皮, 便于去除病变角质。水杨酸具有很强的剥脱性, 能去角质并且能够清理毛孔, 安全性高, 能明显促进病变角质的脱落。诸药合用, 各取其长, 既能有效的杀灭病毒, 又能尽快去除病变上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毫无痛苦, 不影响工作, 易被患者接受。临床应用中跖疣治愈率达85.00%, 显效率12.50%, 好转率2.50%, 总有效率达到100.00%, 疗效可靠, 且无明显副作用, 具有简、便、廉、效的优点, 是治疗跖疣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好方法。

摘要:目的:通过对两种治疗跖疣的方法进行疗效观察和对比, 总结苦柳酊治疗跖疣的确切疗效。方法:治疗组单纯外涂苦柳酊, 对照组单纯采用冷冻疗法, 2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通过临床验证:苦柳酊治疗跖疣, 治愈率85%, 有效率100%。冷冻治疗跖疣, 治愈率55.26%, 有效率81.58%, 两种方法疗效比较, 差异非常明显 (治愈率P<0.01, 总有效率P<0.01) 。结论:苦柳酊治疗跖疣, 疗效可靠、简便易行, 无明显副作用,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苦柳酊,跖疣,液氮冷冻,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7.

[2]樊宏伟.卢继红.张蓉.苦参碱类生物碱的体外抑菌、抑病毒及诱生干扰素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 2000, (4) :75-76.

不同方案治疗肺结核的疗效比较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22例肺结核患者, 其中男13例, 女9例;年龄22~64岁, 平均 (34.2±10.4) 岁;病程1~12年, 平均 (6.5±2.4) 年。22例患者中有15例为浸润型肺结核, 7例为慢性空洞型肺结核。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胸闷盗汗、发热、乏力、咯血等, 痰结核菌培养均为阳性。在临床治疗时, 随机选取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22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14例, 女8例;年龄21~65岁, 平均 (33.6±11.7)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对照组主要采用标准短程化疗方案2HRZS/4HR, 对于具有过敏患者在化疗方案中将S减去, 将E加上, 如果化疗后结束后, 检查痰菌仍为阳性者, 应延长1个月强化期, 缩短继续期。在化疗中, 吡嗪酰胺1.5g/d, 异烟肼0.3g/d, 乙胺丁醇0.75g/d, 利福平0.45g/d, 1次/d, 共2个月, 用药60次。治疗组主要采用2HREZV/4HRV标准化化疗方案, 在化疗中, 吡嗪酰胺1.5g/d, 异烟肼0.3g/d, 乙胺丁醇0.75g/d, 利福平0.45g/d, 左氧氟沙星0.4g/d, 1次/d, 共2个月, 用药60次。其中, 左氧氟沙星0.4g/d (住院期间静脉滴注, 出院后口服) 。并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 应注意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以及胸片检查, 治疗后应注意观察两组患者的痰结核菌阴转率以及咳嗽、盗汗、发热、乏力以及消瘦等情况, 治疗后6个月后检查肺部CT病灶吸收率、胸部透视以及胃肠道反应, 肝功能变化和尿常规变化等不良反应。其中痰结合菌的检查应根据《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的规定进行, 病灶的吸收评定方法应根据《肺结核化疗法》的规定进行检查[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6个月后, 治疗组22例患者中阴转率为90.90%, 病灶吸收率为86.36%, 均高于对照组的痰菌阴转率72.73%和病灶吸收率63.6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4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率为18.18%, 对照组有5例发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率为22.7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肺结核是临床常见的病症, 其也是一种长期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结核菌主要感染源为肺结核患者的痰液, 其传播的渠道主要是呼吸道, 一般健康人群感染结核菌不一定有发病症状, 而对于免疫力差或者感染结核菌的人员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会发病[3,4]。

预防肺结核首先应该消灭肺结核的传染源, 建立肺结核发病监测网络, 及时发现患者, 并积极有效地实施治疗方案, 进行治疗。注意保护未感染人群, 其中接种卡介苗是目前预防肺结核最有效的方法, 新生儿出生时就应该接种, 以后每5年补种, 直到15岁。对于青少年及中年人可以通过采用INH化学性预防, 还应该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室内通风, 空气清洁, 紫外线照射消毒等都能够有效预防肺结核的发生。

通过本研究可得知, 治疗组患者中阴转率为90.90%, 病灶吸收率为86.36%,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痰菌阴转率72.73%和病灶吸收率63.64%。总之, 临床对肺结核患者实施吡嗪酰胺联合标准化疗方案治疗有效率高, 不良反应少,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方案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22例肺结核患者为观察组, 选取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22例为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标准短程化疗方案2HRZS/4HR, 治疗组患者采用吡嗪酰胺联合标准化疗方案, 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 治疗6个月后, 治疗组22例患者中阴转率为90.90%, 病灶吸收率为86.36%, 均高于对照组的痰菌阴转率72.73%和病灶吸收率63.6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4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8%, 对照组有5例发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临床对肺结核患者实施吡嗪酰胺联合标准化疗方案治疗有效率高, 不良反应少,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结核, 肺,预防和防护用药,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杨光京, 吴世莉, 李真, 等.肺结核患者98例耐药及治疗分析[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08 (4) :140-141.

[2] 许金华, 朱文玉.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疗效评价[J].江苏医药, 2011, 7 (6) :1023-1024.

[3] 田丽萍.老年肺结核175例诊断及治疗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5 (2) :15-16.

内外固定治疗创伤性浮膝的疗效比较 第9篇

作者简介:李建军,男,汉族,副主任医师,科主任,医学学士,研究方向:脊柱、创伤。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创伤性浮膝的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12年4月68例损伤性浮膝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内固定组35例,外固定组33例。不同的分型及有无合并伤,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时机,并由此决定术后功能锻炼的时间和方法,将两组的疗效、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经过8个月到5.6年的随访(平均2.6年),肢体功能参照Karlstrom和Olerud[3]制定标准评价,35例内固定者,优11例,良18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2.86%(29/35);33例外固定手术者,优9例,良12例,可9例,差3例,优良率63.64%(21/33),两组优良率比较P<0.05。结论采取内固定并结合CPM治疗创伤性浮膝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浮膝;内固定;外固定;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98-01

创伤性浮膝是指创伤所引起的同侧股骨干和胫骨干骨折或相邻的干骺端骨折并造成膝关节漂浮的严重损伤,浮膝损伤多为高能量损伤,因其伤情复杂、合并症多、后遗症重,在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较为困难和复杂[1]。本文分析2000年6月~2012年4月共收治浮膝68例的治疗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浮膝患者68例,骨折按Fraser分型[2]:Ⅰ型为股骨干及胫骨干损伤31例,Ⅱ型为累及膝关节的损伤37例,其中Ⅱa型为胫骨平台骨折+股骨干骨折23例,Ⅱb型为单纯胫骨干骨折+股骨髁骨折19例,Ⅱc型股骨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8例。合并创伤性休克10例,颅脑损伤5例,肝脾内脏损伤4例,脊髓损伤2例,其他骨折11例。根据治疗方法之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内固定组包括钢板、交锁髓内固定治疗;外固定组即外支架治疗,两组患者年龄、身高、性别及骨折分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彼此间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本组68例均先后行手术治疗。37例单纯伤者在伤后24h内同时完成股骨及胫骨骨折的复位固定;其余31例因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病情危重,伤后24h内未能实现股骨和胫骨骨折的同期手术治疗,病情稳定后于受伤2~30天内分次完成手术。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有无合并伤及软组织损伤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时机,并由此决定术后功能锻炼的时间和方法。内固定组中交锁髓内钉治疗25例,接骨板治疗20例。外固定组33例即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两组患者治疗一周后,行股四头肌收缩和踝关节背伸及跖屈运动,以促进肢体肿胀消退,防止肌肉萎缩。二组结合CPM机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2结果

68例均获随访(8个月~5.6年),平均2.6年。68例骨折骨性愈合,2例胫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经动力化或植骨后获得骨性愈合。1例合并脊髓损伤损伤后遗不全截瘫。肢体功能参照Karlstrom和Olerud[3]制定标准评价,35例内固定者,優11例,良18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2.86%(29/35);33例外固定手术者,优9例,良12例,可9例,差3例,优良率63.64%(21/33),两组优良率比较P<0.05。

3讨论

3.1浮膝的处理原则浮膝损伤系指同侧肢体的股骨和胫骨同时发生骨折,使膝关节与其股骨和胫骨的连续性发生中断。一般[4]将同侧股骨干中下1/3以远、胫骨中上1/3以近的骨折称为“浮膝”。创伤性浮膝是一种高能暴力引起的严重复合伤,常伴有头、颈、胸、腹、脊柱等重要生命器官的受累,全身情况较差;而局部亦常伴软组织严重损伤,骨折开放率高。由于创伤严重,休克发生率高,易出现暴发性感染,脂肪栓塞等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在治疗中,抢救生命第一,挽救伤肢第二是浮膝损伤治疗的原则。在本组病例中,合并创伤性休克10例,颅脑损伤5例,肝脾内脏损伤4例,脊髓损伤2例,因此,在治疗上首先应积极抢救患者的生命,及时处理脑、腹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抢救休克等。伤肢暂给予简单固定,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处理骨折。

3.2浮膝治疗原则浮膝损伤使膝关节与其股骨和胫骨的连续性中断,而失去稳定性,损伤较为严重,多为粉碎性骨折,且多为复合伤。因此,及时诊断、早期正确处理,对挽救生命、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均显得非常重要[5]。如何更好的恢复膝关节功能是浮膝治疗的另一重要目的,因为创伤性浮膝的特殊性,要求早期采取手术内固定能促使关节两侧力臂完整性的恢复,稳定骨折端,有利于减少进一步的创伤,为日后的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因此,对于创伤性浮膝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根据骨折类型予以骨折内、外固定,且要力争一次行多处骨折的稳定固定,恢复膝关节的稳定结构。在病情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争取先固定其中一处骨折,使“浮膝”处于相对稳定状态[6]。本组37例单纯伤者在伤后24h内同时完成股骨及胫骨骨折的复位固定;其余31例因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病情危重,伤后24h内未能实现股骨和胫骨骨折的同期手术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争取手术治疗。

3.3浮膝的综合治疗创伤性浮膝治疗中,各种固定材料众多,如钢板、髓内针等。对于浮膝的处理必定要考虑膝关节功能恢复以及骨折愈合有关的因素。本组病例中采用内固定的疗效比外固定明显提高,因为内固定强度高,手术后允许早期下地活动,不易出现膝关节僵硬等优点。因此对于骨干型骨折的,只要条件允许,最好采用高强度的内固定[7]。在手术的顺序上,一般采用先股骨后胫骨,因为股骨的稳定便于屈膝及胫骨钉的打入,而且不易造成神经、血管的损伤。对于GustiloⅠ型的开放性损伤也可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对于Ⅱ、Ⅲ型损伤的患者由于靠近关节容易造成关节僵硬或肌肉粘连,所以采用坚强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尤为重要[8]。本组采用辅以CPM早期功能锻炼,从而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膝关节粘连,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芦井伟.浮膝损伤22例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03):47-48.

[2]FraserRD,HunterGP,WaddllJP.Ipsilateralfractureoffemurandtibia[J].JBoneJointSurg(Br);1978;60:510-515.

[3]Karlstron,Goran,OlerudS,etal.Ipsilateralfractureoffemurandtibia[J].JBoneJointSurg(AM);1977;59:240-243.

[4]张伯勋,朱盛修.浮膝损伤[J].创伤杂志,1989,5(3):145-147.

[5]洪建斌,杨子斌,王正祥,等.浮膝损伤39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55-57.

[6]王敦壮,李伟元,王晓波.浮膝损伤的综合治疗[J].中医正骨,2008,20(5):47-48.

[7]单乐群,马保安,张勇,等.浮膝损伤合并血管损伤的处理[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0,14(01):32-34.

经验性治疗疗效比较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在本院门诊收治HPV阳性宫颈糜烂患者142例, 平均年龄35.5 (22~52) 岁, 均经细胞学检查排除细胞异常, 宫颈脱落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P C R) 检测HPV阳性, 分别存在HPV 6、11、16、18的感染或2型及2型以上的混合感染。有阴道及盆腔急性炎症者待控制后治疗。

1.2 宫颈糜烂诊断标准

根据乐杰主编《妇产科学》[2]的诊断标准, 按糜烂面积分为I度、Ⅱ度、Ⅲ度;按病理分型为单纯型、颗粒型、乳突型。

1.3 方法

将对象分为三组, A组 (奥平栓组) 48例, B组 (微波组) 47例, C组 (奥平栓联合微波组) 47例, 三组资料大体相似。A组在月经干净后3天给予奥平栓 (重组人干扰素α-2a栓剂) 治疗, 隔日1次, 每次1粒 (6万U/粒) , 于睡前清洗外阴后放置阴道深部, 10次为1疗程, 连用2个疗程, 月经期停用。B组在月经干净后3~7天采用微波治疗, 双极式探头, 功率3 5~5 0 W, 直接作用宫颈局部, 一次停留时间2~4s, 至探头下组织呈黄白色凝固变性时, 移开探头, 保持足够的治疗深度。C组先行微波治疗 (同B组) , 48h后予奥平栓阴道内放置 (同A组) 。三组在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治疗后于1、2、3个月随访, 观察宫颈糜烂面的变化同时取患者宫颈脱落细胞检测HPV感染是否阴转。

1.4 创面疗效评定标准[3]痊愈:

宫颈糜烂面完全愈合, 宫颈光滑, 无自觉症状;有效:宫颈糜烂面积缩小1/3以上, 自觉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宫颈糜烂面积及体征无变化。痊愈+有效=总有效。

1.5 HPV阴转评定标准

治疗后取患者宫颈脱落细胞检测H P V连续3次均为阴性 (3次检测时间不短于3个月) 判为阴转有效, 反为无效。

2 结果

2.1 三组创面愈合情况比较

治疗后3个月, C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要好于A、B组, 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179, P<0.01) , B组与A组总有效率相差不大 (χ2=3.291, P>0.05) 详见表1。

2.2 三组治疗前后HPV检出情况

三组的HPV阴转率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C组H P V阴转率明显优于A组和B组 (χ2分别为38.124、39.271, P<0.01) , A组和B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20,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H P V属乳多泡病毒科, 是一种D N A肿瘤病毒。在30岁以上妇女中大部分HPV感染期比较短, 一般在8~10个月左右, 但仍有10%~15%的35岁以上妇女有持续感染的情况[4]。因此, 在这些持续感染H P V的妇女中患宫颈癌的风险较高。宫颈糜烂面可作为病毒进入细胞的良好场所, HPV感染宫颈后, 病毒潜伏于人体内, 通常保持静止状态, 当机体免疫力低下, 局部再次外伤、感染时, 病毒基因就会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 起激活作用, 促进癌变的发生, 这表明慢性宫颈炎→间变→原位癌→浸润癌过程中, HPV是一个重要的致癌因素。因此, 治疗合并H P V感染的慢性宫颈炎, 去除病灶, 阻断H P V的持续感染, 是降低宫颈癌风险的重要手段。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 它以生物组织本身作为热源, 属于内部加热法。生物体内水分子正负极的位置, 在微波电阻抗的作用下按2.45×10次/s的频率调整变化, 分子间相互摩擦产热, 使机体组织的作用部位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 温度高达60℃, 从而达到凝固、止血、变性、坏死, 随后结痂脱落, 继而新生上皮组织修复创面。微波治疗可以使宫颈光滑, 但不能彻底地去除H P V。本研究微波治疗H P V阴转率为6 4.5 8%, 目前文献报道的阴转率70.27%[5]。

奥平栓局部治疗两个疗程HPV阴转率为65.96%, 目前文献报道干扰素局部治疗宫颈糜烂H P V阴转率为6 9.0%[6], 创面愈合的总有效率85.0%以上[7,8,9]。奥平栓的主要成分为重组人干扰素α-2a, 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据报道HPV表达的E6和E7蛋白能抵抗干扰素 (IFN) 的抗病毒作用[10]。本研究结果表明奥平栓单独应用对宫颈H P V感染的慢性宫颈炎治疗疗效不显著, 但奥平栓联合微波治疗疗效显著, 总有效率达95.74%, 分析两者联合作用显著, 可能是由于奥平栓的激素样作用, 可调节体内雌二醇和孕酮水平, 使宫颈分泌物减少, 宫颈局部水肿消失, 改善阴道内环境, 从而明显减轻微波治疗术后的不良反应。另外, 术后奥平栓局部用药, 使宫颈创面脱痂后药物直接作用于宫颈的深部组织, 更充分地发挥了其抗病毒的作用, 抑制病毒复制, 促进鳞状上皮再生, 加速创面愈合, 从而达到不仅治疗宫颈糜烂而且彻底清除H P V的根治目的。

综上, 笔者认为奥平栓联合微波治疗H P V感染的宫颈糜烂效果显著, 副作用小, 一次性治愈率高, 同时也利于子宫颈癌的预防, 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宫颈糜烂的方法, 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瞿全新, 邢爱增.女性生殖道HPV感染的临床诊治进展[J].国外医学·妇科学分册, 2002, 29 (2) :67-69.

[2]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赵季梅.宫颈两种治疗方法比较[J].中原医刊, 2006, 33 (10) :56-57.

[4]郎景和.迎接子宫颈癌预防的全球挑战与机遇[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2, 37 (3) :129-131.

[5]刘新琼, 卢海明.慢性宫颈炎合并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J].咸宁医学院学报, 2001, 15 (2) :110-112.

[6]姚坤, 陈伟丽.用PCR研究干扰素对宫颈糜烂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疗效[J].中国免疫学杂志, 1997, 13 (3) :175-176.

[7]张传开.干扰素治疗宫颈糜烂的研究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7, 13 (4) :188.

[8]张春莲, 王志斌, 陈双郧.α-干扰素栓治疗宫颈糜烂244例分析[J].右江医学, 2000, 28 (1) :35-36.

[9]杨丽娟.奥平治疗宫颈糜烂86例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 2003, 23 (1) :29.

上一篇:语法教学研究下一篇:罗马法的现代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