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发展主要矛盾

2024-06-18

四川农业发展主要矛盾(精选10篇)

四川农业发展主要矛盾 第1篇

一、中国柑橘产业发展的宏观形势

我国柑橘产业历经20多年的发展和规划,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目前已基本形成浙南—粤东柑橘带、赣南—桂北柑橘带、长江上中游柑橘带、鄂北—湘中柑橘带和一批特色柑橘生产基地 (简称四带一基),这些优势产区的柑橘年产量约占全国柑橘总产量的95% 以上,柑橘的专业化、区域化生产,极大地促进了柑橘产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提高。2010年,全国柑橘种植面积为3316.5万亩,投产面积2320万亩,产量2645万吨;2013年,全国柑橘种植面积增至3698万亩,投产面积2990万亩,产量达3321万吨,1种植面积及产量年增长率分别为3.8%和8.5%,均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产量的逐年增长,我国柑橘产业无论是在生产、消费、进出口贸易、加工和储藏等多个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目前柑橘加工量已占总产量的10%,年均增速为1%,不少柑橘产区先后建立起冷藏、清洗、包装和橙汁加工工厂。〔1〕柑橘产业已然成为我国农户经济作物收入的重要来源,为农民增收致富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柑橘生产大国,从消费市场来看,我国拥有巨大的柑橘消费潜力。当前,我国人均柑橘消费量24.5公斤,仅占世界人均柑橘消费量42.7公斤的1/2。2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结构的改善,将增加对柑橘及其他水果的消 费。到202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民人均柑橘消费量至少应达到年消费柑橘及加工产品30公斤。若按14亿人口计算,2020年,全国柑橘消费量应达到4200万吨左右。与此同时,全球果汁消费量近十年 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而我国橘类果汁需求量近80%依赖进口。就国际经验来看,柑橘种植结构70%为加工专用品种,70%科研经费用在产品储藏和加工技术的开发。〔2〕产品加工后,不仅能 “吃”掉更多的柑橘,附加值也大大提高。然而,我国柑橘品种一直以鲜食为导向,每年在10~12月集中上市,结构过剩导致柑橘卖难现象凸显。由此可见,我国柑橘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如何最大限度开发市场需求,实现产品优质供给进而达到供需平衡,是我国柑橘产业后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面对如此庞大的潜在需求,合理调整 生产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就必然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柑橘产业发展现实情况看,我国柑橘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首先,从柑橘品种来看,中国柑橘生产品种繁多,但历来以宽皮橘类为主,宽皮橘产量占柑橘总产量的65%;就成熟期而言,早熟、中熟、晚熟品种比例约为1∶8∶1,主产区75%左右的柑橘鲜果于每年10~12月上市,成熟期过于集中极易使得卖难矛盾频现。其次,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加工和市场营销仍是当前柑橘产业化链条中最薄弱环节,采后增值率低、加工技术设备落后, 尽管柑橘 加工率逐 年增长, 但仍低于35%的世界平均水平。〔3〕此外,尽管我国柑橘流通渠道日趋多元化,但与柑橘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存在流通主体规模小、实力弱、产销关系松散、中间环节多、渠道功能不全、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弊端,同样使得柑橘流通效率低下。

二、四川省柑橘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比较全国,近年来四川省柑橘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随着柑橘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完善,目前四川省柑橘产业已初步形成具有如下特征的发展格局。

1.柑橘投产面积不断增加,产量逐年增长

近年来,四川省柑橘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400万亩左右,种植面积变化幅度较小。但同时,柑橘投产面积不断扩大,2013年柑橘投产面积265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65%,年平均增长率为6%,其中标准化产业园区新增22.43万亩。投产面积的增加以及新品种更换使得四川省柑橘产量逐年上升,2013年为375万吨,年增长13%;柑橘产值75亿元,年增长14%。四川柑橘种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1.2% 和11.4%。4由此判断,全国柑橘主产区的发展态势已在四川省基本形成。

2.柑橘品种丰富,优质品种种植率高

目前,柑橘优质品种已基本覆盖全省,优质品种种植比例高达95%。同时,各类优质品种产量较高,其中甜橙类产量占总产量的44.6%;柚类产量占比13.9%;宽皮橘类为32.5%;柠檬产量占全省产量的8.1%。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多元化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使四川省柑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显著提升。

3.产业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产业带布局特色明显

继 《四川省柑橘产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四川省不断调整柑橘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目前已初步形成金沙江河谷鲜食柑橘产业带、宜宾南充鲜食加工兼用型柑橘生产加工产业带、安岳川中柠檬产业带以及金堂川西宽皮橘产业带四条特色产业带。5柑橘产业区域化布局的不断优化,构成了支撑其规模化经营、优质化生产的重要基础。

三、四川省柑橘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四川省柑橘产业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然而,随着柑橘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潜在的供需失衡、产销脱节、加工滞后等现实矛盾必然凸显。进一步分析,四川省柑橘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挑战。

1.供过于求和同质化竞争全面加剧

近年来,四川省柑橘产业发展迅速,各地基地面积快速扩张,投产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2009年,全省柑橘投产面积202万亩,产量277万吨;到2013年,柑橘投产面积已达265万亩,产量375万吨,投产增长率为31%,产量增长率达35%。6反观柑橘市场的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从全省水果消费量来看,消费增长率仅为0.2%。7据此判断,如果没有消费水平的显著提升,四川省柑橘产业将难以避免进入供大于求的供需失衡状态,因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的产品供给过剩矛盾将趋于尖锐。同时,四川省柑橘品种过于集中,同质化现象严重。上述数据表明,四川省柑橘品种主要集中于宽皮橘和甜橙等晚熟品种,二者产量占全省柑橘总产量的77%,因产品成熟期大致相同,无法形成错位竞争,往往导致销售期集中上市而出现供给过剩、市场卖难的销售困境,致使柑橘价格优势丧失,橘农利益受损。

2.产销脱节矛盾趋于尖锐

四川省在柑橘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由于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产地批发市场和龙头企业,从而使得柑橘产地销售主要依赖中间商,销售价格波动较大。另一方面,在物流体系建设上,缺乏专业化、规模化的流通、贮藏、加工等产业链后端建设,致使传统的小农供应模式仍占主导地位。〔4〕从总体上看,四川省柑橘产业发展中产销脱节矛盾已全面凸显,不仅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极其薄弱,而且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环节发展也严重滞后,导致产地销售价格与市场零售价格差距较大,柑橘生产者利益往往被边缘化,柑橘产业综合经济效益难以有效提升。

3.产业支持政策失衡问题突出

四川省柑橘产业发展中的支持政策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生产基地、轻流通加工,各级政府在扶持柑橘产业发展过程中大都将工作重心放在生产环节,对生产基地建设高度关注,但缺乏对产业链的整体扶持,对市场营销、品牌打造、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流通环节政策激励不强。二是重龙头企业,轻专业大户。各地支持柑橘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规模偏好倾向,对龙头企业大规模流转土地扩大种植面积等支持政策较多,而对更稳定和更具规模理性的适度规模种植大户的政策支持则明显不足,二者间支持政策的严重失衡,对四川省柑橘产业发展中全产业链的均衡打造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都极为不利。

4.市场预警和风险机制缺失

在柑橘产业供大于求压力不断加剧,需求因素已然上升为主导因素的背景下,依托完善的市场信息系统进行市场预警指导,有效引导和调控柑橘市场平稳有序发展,无疑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但就现实看,四川省整体市场预警系统严重缺失,市县政府提供的产业信息仅能提供局部市场的供销情况,省级柑橘产销市场信息严重不足。从全省柑橘生产情况看,橘农难以准确得到何时扩 大种植面积、怎样调整品种结构、如何选择销售方式等关键性信息,盲目从众的情况十分普遍。种植的随机性和价格的波动性使得柑橘生产总体上缺乏稳定性,产业发展的起伏和波动致使农户从事柑橘生产的经济效益难以保障,缺乏稳定持续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四川省柑橘生产的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建立,既缺乏政策性保险保障,也没有商业保险进入该领域,更没有相应的价格应急机制,风险防范体系的整体滞后严重制约了四川省柑橘生产进一步发展提升。

5.缺乏集体行动能力

就全省范围而言,尽管各主产区陆续建立一些柑橘合作社,在保护橘农利益方面发挥 了一定作用,但一方面现有柑橘合作组织数量不足,覆盖面比较有限,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柑橘合作社有其名而无其实,并不能真正发挥合作互助的功能作用。再加上现有柑橘合作社普遍小、散、弱,在没有相对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的条件下,合作社之间往往缺乏集体行动能力,在出现供过于求的矛盾时往往容易出现恶性竞争、相互杀价,最终导致橘农的总体利益遭受损失。同时,四川省尚没有柑橘行业协会,缺乏行业内部内生性的产销协调,这就使得各种柑橘生产和营销主体难以形成合力,不能通过相互合作的集体行动有效缓解盲目扩大生产、产品结构趋同、销售渠道狭窄和产销严重脱节等突出矛盾。

四、推进四川省新时期柑橘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四川省柑橘产业进入新的关键 发展阶段,如果缺乏宏观产业战略的正确导向,支持政策调整不力,发展策略应对不当,不能未雨绸缪,准确预判形势,那么在外部市场竞争全面加剧和销售洪峰的爆发式冲击难以避免的现实背景下,四川省柑橘产业有可能出现急剧波动,并由此造成销售危机、果农信心危机等较大产业动荡。因此,根据现实矛盾和潜在风险,及时调整战略性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对四川省柑橘产业长效稳定发展意义重大。由此我们提出如下五点对策建议。

1.强化中长期规划约束

四川省应着力强化中长期规划的空间布局约束,有效抑制非适宜区柑橘产业基地的无序扩张,重点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带,突出比较优势,加大熟期调整力度。扩大早、晚熟鲜食品种,积极推广良种和新品种,延长果品成熟上市时间,从而形成错位供给,显著提升四川省柑橘产业市场竟争力。同时,要高度重视规划建设多层次营销体系,统筹省内柑橘市场,保障销售市场有序发展,防止无序竞争。

2.调整政策支持重心

鉴于市场销售将逐步上升为四川省柑橘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当前急需适应性地调整支持政策。重点是从单一的基地扩张扶持转向更加重视对产后流通和加工环节的支持,要切实提高对柑橘产业加工、储藏、营销等后向产业链的扶持力度,从根本上扭转四川省柑橘生产全产业链失衡的现状。就四川省现实而言,应特别重视大力拓展营销渠道,支持发展柑橘产品网上销售、直销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以及 “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和 “农市对接”等现代营销模式。与此同时,要探索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以财政资金为主要依托建立柑桔产业发展基金,撬动金融机构为柑桔产业发展积极提供更大力度的信贷支持,有效解决四川省柑橘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投入不足矛盾。

3.整合资源,打造区域品牌

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区域品牌,是四川省进一步提升柑橘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之举。当务之急是要立足全省角度在不同柑橘主产区之间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凝结共识,合作互信,致力于打造整体公共品牌,提高四川省柑橘产业知名度,共同解决柑橘生产销售存在的瓶颈性问题。与之同时,还应针对不同目标市场、不同品种,着力打造各主产区的个性品牌,力求统一公共品牌下形成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总体上,四川省柑橘产业发展必须坚持 “以质量保品牌、以技术促品牌”的发展理念。品牌的打造应当以质量为基础,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柑橘产销衔接,逐步实行柑橘产品质量可追溯,杜绝不合格的柑橘产品进入市场,切实保护已形成的柑橘品牌,进一步稳固并提升四川省柑橘市场占有率。

4.建立市场预警机制

在供求平衡压力加大和市场竞争加剧背景下,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有效促进产销衔接,就柑橘生产、供应、消费等进行信息预测预报,建立高效精确的预警机制,是当前四川省柑橘产业发展面临的又一紧迫任务。首先,柑橘主产区要及时收集国内有关柑橘的产业政 策、生产、加工、保鲜、市场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信息,建立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柑橘产品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决策参考,达到调控柑橘产品市场的目的。〔5〕其次,要多层次 建立产销 预警系统,建立柑橘产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及时提供预警性行情信息,导向产销活动,防范市场风险。在省内重点柑橘产区,还应优先建设和完善手机 短信、淘宝、微信等电子商务传送渠道,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柑橘信息覆盖率,提升柑橘产销的信息服 务水平。

5.构建危机处置机制

在自然条件和市场因素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四川省柑橘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不可控因素将是难以避免的。面对客观存在的自然或市场的不可控风险,关键是构建完善的危机处置机制。首先,应设立应急保险资金,建立 “政府+保险公司+农户”的保障体系,避免 “果贱伤农”现象出现。其次,政府应制定柑橘产业危机处置办法,建立价格应急机制,一旦市场价低于设定保护价,政府应启动应急资金给予橘农一定补贴,切实保障橘农利益。此外,如果市场出现交易饱和,柑橘产品出现较大规模卖难现象,政府应以提供补贴方式及时引导物流企业和加工企业收购果品,扼制价格过度下滑,减缓过度市场波动对四川省柑橘产业良性发展必然产生的不利冲击。

摘要:四川省作为全国柑橘产业的重点建设地区,承担着调节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作用。本文在分析全国柑橘产业的宏观形势和当前四川省柑橘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的基础之上,得出四川省柑橘产业主要面临着供过于求和同质化竞争全面加剧、市场预警和风险机制缺失以及缺乏集体行动能力等主要现实挑战,从而明确提出调整政策支持重心、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以及构建危机处置机制等宏观产业战略和支持政策。

四川农业发展主要矛盾 第2篇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田锦尘

田锦尘:谢谢大家。很高兴看到来自四川灾区的朋友来这里。根据这次报告会的安排,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与主要投资项目的有关情况。

一、恢复重建规划体系和规划范围

大家知道,今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波及10个省市,400多个县市区,受灾人口4600多万,已确认的遇难人数近7万人,失踪人数17000多人。因为失踪人口要确认死亡需要一定的法律程序,实际上目前看来这17000多人最后都是死亡人口,加起来总的死亡人数接近9万人。这次经济损失特别巨大,因此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国务院非常重视,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5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火车上召开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三次会议,会上就决定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地震发生后的第10天,国务院就决定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为恢复重建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是由一个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组成的一个规划体系。总体规划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总纲,也是制定各专项规划的依据,主要提出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总体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各个相关领域目标和任务的具体落实和细化,同时也为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基础支撑,专项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市场服务体系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生态修复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确定规划范围是编制规划的重要前提。由于这次地震影响范围广,各地区受灾情况有轻有重,国家规划只能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重点解决好严重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问题,因此,规划范围如何确定,各方面特别是受灾地区非常关注。为保证科学性和有说服力,在确定规划范围时,主要采取了比较客观的量化评价方法,即通过计算由地震烈度、死亡和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地质灾害、人口转移安置率等指标因素构成的综合灾情指数,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并综合考虑灾区实际情况确定。通过评价,确定了51个县(市、区)为严重受灾地区,并将这些地区列为国家规划的范围,其中四川省有39个,甘肃省8个,陕西省4个。总面积13.26万平方公里,乡镇1271个,行政村14565个,人口1986.7万人。

二、恢复重建规划的主要目标

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不同于一般的发展规划,比如说5年要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各个行业包括刚才徐司长讲电信行业,有电信业发展的五年规划。灾后重建规划却有应急的特点,规划期只有三年,主要是解决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等急迫的问题,灾区未来的发展提高不是这个规划的重点。因此,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更加关注民生,突出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理念和要求。

恢复重建的主要目标,具体说来,可以用六个“有”来概括。一个是家家有房住。就是要通过抓紧维修加固经修复可确保安全的住房,尽快组织实施城乡住房重建,确保灾区群众住上安全、经济、实用、省地的住房。当然,有房住,并不意味着家家有产权房,对于城镇低收入者,要通过建设廉租房实现有房住的目标。住房的灾后恢复重建是灾区面临的最急迫的问题,因此这项工作是最早启动的工作。二是户户有就业。就是要通过发展经济、鼓励创业,实施就业援助工程,使有劳动人口的家庭至少有一人能够稳定就业。为了保证家家有就业的目标实现,我们提出要实施百万人的就业工程。三是人人有保障。就是要通过为灾区群众提供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使灾区群众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四是设施有提高。就是要通过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城乡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恢复和增强基础设施的功能,使得灾区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五是经济有发展。就是要利用灾后重建的契机,通过因地制宜恢复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实施重振旅游工程等举措,使得灾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科学发展能力增强。六是生态有改善。就是要通过做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等,使得灾区的生态功能逐步修复,环境质量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三、恢复重建的空间布局和重建分区

空间布局和重建分区在座的不一定很清楚,讲这个问题前先介绍一下什么叫空间布局和重建分区。简单的说,就是经济和人口在该地区如何进行分布。大家知道,地震以及其他自然灾害是自然现象,不可抗拒,但是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多少和财产损失的大小,则与我们人类活动的科学与否密切相关。如果人类的活动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在自然灾害到来的时候,我们就能有效地减少或避免损失。

明确灾区恢复重建的空间布局和重建分区,就是要通过对受灾地区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科学评估,明确哪些区域适合集聚人口、发展经济,哪些区域要限制人类的活动,保持自然状态。这样做,既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科学重建的具体体现,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同时,这也是国际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经验。

在规划编制当中,我们请了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美国洛杉矶是地震比较多的国家,日本也是地震多的国家,包括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来探讨灾后重建的工作。从他们来看也是要考虑分区的问题。有一些地震带上,地震危险比较严重的地方是不能进行重建的。

在规划编制的过程当中,我们运用编制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念和方法,请中国科学院牵头开展了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在这一评价基础上,将灾区分成了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是适宜重建区。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灾害风险较小,适宜在原地重建县级、乡镇,可以较大规模集聚人口,并全面发展各种产业的区域。其功能定位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集聚人口和经济,建成规划区振兴经济、承载产业和创造就业的主体区域。

第二类是适度重建区。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灾害风险相对比较大,在控制规模的前提下可以适度的在原地重建县城、乡镇,适度集聚人口和发展特点产业的区域。这类区域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建成规划区内人口规模适度,生态环境良好、特色产业鲜明的区域。

第三类是生态重建区。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很低,灾害风险很大,生态功能重要,建设用地严重匮乏,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代价极大,不适宜在原地重建城镇并较大规模集聚人口的区域。其功能定位是以保护和修复生态为主,建成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和珍贵动植物资源保护地。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适宜重建区并不是说什么都可以建,也不是可以无限扩张人口,而是要依照其资源承载能力和主体功能定位,按照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发展方向。这类区域的总面积也并不大,仅占规划区的7.6%,而居住的人口却占到了38.9%。生态重建区也不是完全不允许人类活动,而是可以在不影响主体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旅游业和农林牧业,同时也可以有少量人口分散居住。这类区域相对较大,占总面积的63.5%,人口仅占1.7%。

四、恢复重建的主要投资项目

由于这次地震的经济损失特别巨大,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量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需要恢复和新建的项目数以万计,很难统计到非常精确的数字。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

举几个方面,一个是在住房建设方面,现在统计需要建设城乡住房共计290.90万套,其中:四川省259.88万套,甘肃省25.83万套,陕西省5.19万套,投资需求约2700亿左右。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修复重建成都至绵阳,都江堰至映秀等10条高速公路;要适时启动建设绵竹至茂县、成都至汶川高等级公路,建设成都至都江堰城际铁路、成绵乐客运专线、兰渝铁路、成兰铁路、西安至成都铁路;在民航方面要修复九寨沟黄龙机场受损设施设备;恢复重建大中型水电站129座、装机总容量700多万千瓦;恢复重建市政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环保等公共设施和农村公路、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这一块投资需求初步估算超过2000亿元。

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要恢复重建各类学校达到了4600多所,各类医院和卫生、计划生育服务机构2000多个,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设施1400多个,各类就业、社会保障机构3900多个,还有文化自然遗产、社会管理设施、机关办公用房等。这块投资需求估算大约要1200亿左右。

在产业恢复重建方面,为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契机,推进灾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灾区经济增长的方式,规划特别明确了要设立成都、绵阳、德阳、广元、天水,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鼓励发展飞地经济。所谓飞地经济,灾区没有一个安全的区域来发展经济,或者是市场条件不行,或者技术条件不行,怎么办,比如说汶川允许在成都设立飞地经济。规划的工业企业恢复重建项目有3601个,同时,在恢复重建农业基础设施和基地,加强重点旅游区和精品旅游线建设,优化城乡商贸和金融服务网点布局,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设项目。这块总的资金需求约1500亿左右。

此外规划还根据防灾减灾体系和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精神家园建设等方面的需要,明确了需要建设的项目,如羌族文化抢救工程、汶川地震遗址保护和建设工程,也需要在三年恢复重建期内完成。

五、恢复重建的资金需求

要实现灾后恢复重建目标,完成恢复重建任务,资金的保障是非常关键的。根据灾害损失评估和恢复重建工作量进行测算,初步估算恢复重建总的投资需求约为1万亿元。这1万亿元中,中央财政设立的中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占到30%,3000亿元。其它7000亿元重建资金,需要通过地方政府投入、对口支援、社会募集、国内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国外优惠贷款、城乡居民自由和自筹资金、企业自有和自筹资金、创新融资等,多渠道筹措解决。其中对口支援资金,按照19个支援省(市)每年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的实物工作量测算,约有700亿元左右。19个省市主要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了西部的重庆市。重庆是四川的边缘又是直辖市这次就考虑了进来。19个省市其中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的18个县。天津是对口支援陕西的两个县,广东把深圳又拿出来,对口支援甘肃的4个县。

另外是社会供给,地震灾害之后,各方面的捐款、捐物非常多,达到了六七百亿,地震当时使用了一些,还有相当数量的资金可以投入到灾后重建当中。包括四行贷款、民间自筹的资金,企业自筹的资金,还有创新融资等等,通过多渠道来进行解决。

中央地震灾后重建基金将主要用于城乡居民住房的补助,人口安置、公共服务、公益性市政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农业服务体系和农村基础设施、流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土地整理复垦和精神家园等领域的恢复重建,以及中央国有重点骨干企业资本金补充和贷款贴息。中央财政今年已经投入了700亿元,主要用于城乡居民的住房补助。到明年随着恢复重建项目的全面铺开,将是中央基金投入最大的一年,可能会超过1000亿。

目前,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萎缩,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冲击。这1万亿元恢复重建资金的投入,对扩大国内需求,缓解外需不足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也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现在政策已经开始转向了扩大内需,财政政策上也在转向,这种投入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六、恢复重建的主要政策措施

坚持特事特办,是制定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根据恢复重建需要,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税费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对口支援和其它政策等。

财税政策和税费政策,除了中央财政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外,还包括压缩中央政府行政事业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同时,还设计了一系列税收的优惠政策,包括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减轻个人税收负担等。此外,对于规划区内因灾无法按期偿还本息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也将暂由中央财政垫付偿还。

金融政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差异化的优惠政策,如:倾斜的准备金政策、信贷政策,增加扶贫贴息贷款规模投放、再贷款额度,降低支农贷款利率,对城镇住房建设给予优惠贷款等。对受灾地区居民自住房的贷款利率下限统一下调为基准贷款利率的0.6倍,最低首付款的比例下调到10%。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各档次均优惠1个百分点。二是金融创新政策,如拓展住房融资渠道,发展住房融资担保业务;鼓励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的创业投资企业;探索开展基础设施项目等资产证券化试点,设立支持恢复重建的公益性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等。在土地政策方面,体现了较大的灵活性。一是对恢复重建项目,先行安排使用土地,简化审批程序,可以边建设边报批;二是对恢复重建项目用地,按规定分别采取免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收入,实行划拨供地、降低地价等特殊政策。

为使上述政策和方向在恢复重建工作中得到较好的落实,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做进一步的细化,各项政策的实施细则将陆续出台。

七、恢复重建的实施机制

规划编制完成后,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要转向规划的实施,因此,有一个比较好的实施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下一步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编制年度计划和实施规划。受灾地区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家规划制定本省的恢复重建年度计划,明确每年的任务。市县人民政府要按要求编制本行政区恢复重建的实施规划。

二是要明确责任主体。对可以分解落实到县级行政区的重建任务,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统筹组织实施。主要是农村住房、城镇住房、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县域工业、商贸以及其它可以分解落实到县的防灾减灾、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和土地整理复垦等。对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重点工业和军工项目,以及其它跨行政区的重建任务,主要由省级人民政府或者由国务院办公室组织实施。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在国务院领导下,灾区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恢复重建负总责,市县级人民政府具体承担和落实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为了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国务院还将成立恢复重建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协调恢复重建中的重大政策问题,指导重建规划落实以及做好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总结。

我的介绍到这里,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提问交流 提问:你好。我问一下住房建设问题,首先我想问住房建设资金,预计建设290.9万套,套均面积是什么样的水平?如果套均面积是按照70来算,也需要2000亿的纯建设资金,咱们国家有700亿,其中1300亿的资金缺口怎么解决。建设主体是开发商还是哪个部门?再有是住房入市的进度和住房价格的确定?其中产权的占比是多少?谢谢。

田锦尘:我在前面介绍的时候也讲,这次灾后恢复重建,居民住房受损特别严重,受损住房不仅290万套,初步估计接近400万套,灾后重建把住房放在特别突出和紧迫的地位。这次灾后重建分工来看负主要的责任是地方,国家是给一些政策、资金的支持。今年700亿其中不是全部都用于城乡住房建设,其中有一大部分是用于住房的建设。从住房的面积来看,主要是按照经济适用房的标准来控制住房的面积,特别是不能搞豪华的建筑,灾后主要是解决灾民因灾无法居住的问题。如果有些人有条件要居住比较好的住房,可以通过其它的商品房的渠道来解决。

四川农业发展主要矛盾 第3篇

今年以来,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影响,四川经济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回落,但整体延续去年以来的基本走势。一季度与全国经济走势基本一致,四川经济平稳增长,增速趋缓,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经济运行基本态势

经国家统计局审定,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587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5.2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355.2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1998.2亿元,增长7.4%。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在经济大省中位次靠前

尽管GDP增速明显回落,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年初预期,实现了较快增长,且3月份明显回升,其中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比1~2月回升0.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升0.4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幅回升0.8个百分点,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同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在经济大省中位次依然靠前。其中,GDP增长8.1%,增速比全国高0.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长9.2%,增速比全国高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增速比全国高0.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比全国高0.2个百分点。

从位次看,GDP增速居全国第16位,居前八位经济大省第4位;规上工业增速居全国第16位、前八位经济大省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总量居第3位、增速居全国第21位、经济大省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全国第9位、经济大省第2位。

农业生产平稳,工业和服务业稳中放缓,生产平稳增长

农业方面:去冬今春气候适宜,春耕春播顺利推进,小春农作物播种面积稳中略增。初步统计,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09万亩,同比减少0.4%;油菜籽面积1513.5万亩,增长1.7%;蔬菜818.0万亩,增长2.6%。生猪价格受季节性影响下跌,牛、羊等主要畜产品价格上涨,产量稳步增加,畜牧业生产总体稳步发展。一季度,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25.2亿元,增长3.5%。

工业方面:受市场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增幅回落,但在新投产企业及支柱产业的拉动下,工业经济呈现缓中趋稳态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增幅比1~2月回升0.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长9.5%,增幅比1~2月回升0.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其中,新投产企业拉动作用较强,汽车、计算机等支柱产业增长较快。

服务业方面:受交通、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增幅回落影响,全省服务业增速放缓。一季度,四川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998.2亿元,同比增长7.4%,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

投资、消费增势平稳,对外贸易增幅回升

投资方面:随着天府新区货运通道等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全省投资规模继续扩大,但受工业等主要行业投资低增长、成都投资下降及主要市州增速放缓等多因素影响,全省投资增幅减缓。一季度,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30.3亿元,同比增长13.0%,增幅同比回落7.8个百分点。其中,3月当月投资2440.5亿元,增长13.5%。其中,三次产业投资保持增长,民间投资贡献突出,新开工项目进展较慢,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

市场方面: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7.1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商品零售2303.8亿元,同比增长13.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餐饮行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餐饮收入373.3亿元,增长9.8%,增幅与去年同期持平,比1~2月回升1.5个百分点。同时16个大类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全面增长。

外贸方面: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总额172.4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增幅比去年全年提高5.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117.3亿美元,增长18.0%;进口额55.1亿美元,增长8.3%。3月份,进出口总额下降0.4%,其中出口下降2.4%。

财政增收,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工业利润下降

财政收入增加。一季度,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31.9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比1~2月回升0.8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607.3亿元,增长9.4%。公共财政支出1291.6亿元,增长31.1%。

城乡居民增收。受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劳动力薪酬价格提高等因素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17元,同比增长9.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32元,增长12.5%。

工业利润下降。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90.6亿元,同比下降1.9%(去年同期增长6.1%)。部分支柱产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实现利润32.5亿元,占全省利润总额的11.2%,同比增长46.6%;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润22.5亿元,增长26.5%。

就业增加,物价基本稳定,金融运行平稳

就业增加。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6.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物价基本稳定。受食品价格涨幅回落等因素影响,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0%,涨幅比去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0.4个百分点。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1%,涨幅比去年同期低0.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呈现“七涨一跌”,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5%,居住类价格上涨3.0%。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0.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1.4%。

金融运行平稳。3月末,全社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0514.2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24579.0亿元,增长12.9%。全社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0993.0亿元,增长15.8%。

值得重点关注的方面

市场需求不足,工业生产增速趋缓。全省PPI自2012年5月起已经持续23个月下跌,今年3月份PPI同比下降1.2%,降幅比2月扩大0.3个百分点,显示市场需求尚未明显好转。

从行业看,一季度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1个行业增加值下降;30个增加值增长行业中,有14个行业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41个行业中有22个行业增速回落,其中回落幅度在10个百分点以上的有11个行业,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5%。从停产企业看,3月末停产企业745户,比去年同期增加255户。

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削弱。今年以来,企业生产成本明显增高,其中利息支出同比增长23.5%,应收账款增长22.3%,薪酬成本同比上涨10%左右,工业用水、工业用电、非居民用气价格也呈现上涨态势。生产成本的快速上涨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9%,成本费用利润率5.3%,比去年底低1个百分点。41个行业大类中有20个行业利润下降,4个行业经营亏损,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从去年同期的盈利2.5亿元转为亏损3.4亿元。

投资保持高位增长的压力加大。随着灾后恢复重建后的重大项目陆续竣工投产,近三年全省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其中工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从项目情况看,向家坝水电站、中石油四川炼油项目、中石化80万吨乙烯项目、成都至重庆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已进入尾声,项目投资力度逐步减弱,投资后劲不足。此外,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融资能力减弱等因素也将对今年全省投资产生一定影响,今年全省投资继续保持高位增长难度较大。

四川农业发展主要矛盾 第4篇

近年来,江苏省物流业得到大发展,居于全国前列。2011年,江苏省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4.99万亿元和3 1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和12.1%,分别占全国的9.5%和9.9%,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7个百分点,拥有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物流企业148家,保税区域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并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物流统计核算、发布物流指数[1,2,3]。

2003年,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等11个部门出台了《加快江苏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004年12月,江苏省召开现代物流工作会议,将建立促进现代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问题,制定扶持政策。此后,江苏省每年都召开全省物流工作会议。2005年,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牵头建立了全省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其工作职责确定为:综合协调全省现代物流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协调解决全省现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指导全省各地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现代物流工作。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明确的物流管理牵头部门,在充分发挥全省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的同时会同省各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推进全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重点在编制物流发展规划,完善物流统计制度,制定并落实物流优惠政策,重点物流基地和企业认定工作,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建立重点物流联系企业制度,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组建江苏省现代物流协会等方面开展工作。

目前,江苏省有省级重点物流企业164家,在全省物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2011年,省级重点物流企业户均主营业务收入4.68亿元,同比增长23.3%;户均利税2 293万元,增长14.1%,其中利润1 544万元,增长6.9%,上缴税金749万元,增长32.5%,企业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带动性和影响力持续增强。江苏省物流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以运输功能为主的物流企业,侧重于为社会提供运输及大范围区域配送物流服务;以仓储功能为主的物流企业,侧重于为社会提供仓储及相关服务;以货代功能为主的物流企业,这类企业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依托江苏的口岸优势,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这类企业具备多种物流功能,规模较大、资金雄厚,有着良好的物流服务信誉。此外,江苏省已有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物流保税园区,国家海关部署批准设立的B型保税物流中心,物流的外向型程度高。

在发展特色物流方面,江苏省已有省级重点物流基地61家,并形成明显的区域特色,苏锡常地区的保税物流、国际物流,南京地区的金属、建材、家电等专业化配送物流,南通地区的江海河联运、船舶海工和现代家纺等特色行业物流,连云港港口和海铁联运物流,徐州地区的汽车、工程机械等专业化物流都各具优势和特色[4]。

四川省发展物流业的主要做法

四川省发展物流业最大的特色就是成立了西部物流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及四川省人民政府物流办公室,旨在加快推进四川省物流业发展,建立与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相适应、与四川省重点支柱产业和制造业基地相配套、与西部商贸中心和西部金融中心相融合的现代物流体系。

目前,西部物流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由王宁副省长任组长,甘霖副省长任副组长,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安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财政厅、商务厅、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监督局、统计局、邮政管理局、供销合作社、政府口岸办公室、中国民用航空西南地区管理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成都海关、成都铁路局、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航空公司、邮政公司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四川省人民政府物流办公室作为其日常办事机构,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家国任主任。

四川省人民政府物流办公室内设综合协调、通道建设、项目推进等3个职能工作组主要承担全省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职能,负责推进物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发展,解决好重大产业引进后的物流问题。具体为: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和领导小组关于物流业发展的工作部署,协调督促有关职能部门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推进全省物流通道建设,争取国家对物流通道、物流节点、物流载体、物流网络、物流项目建设的支持,打造高效、便捷、低成本、立体化的物流网络;协调推进全省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集聚区、物流网络体系以及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监测分析全省物流业运行发展情况,研究提出解决物流业发展中相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营造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全省物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江苏、四川发展物流产业的启示

江苏、四川物流业发展的诸多经验与做法值得总结,对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是有强有力的领导机构。

现代物流业内容广泛,涉及面广,是全社会的服务行业,并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但在我国存在各部门之间难以完全形成合力、管理成本高的体制性问题,客观上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为确保现代物流业的良性快速发展,他们适时成立专门机构,承担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职能,负责推进物流业发展,解决好重大产业引进后的物流问题,效果很好[5,6]。

二是创新物流工作机制。

定期召开物流工作会议,通过统一思想认识,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规划引导,开展试点示范,配套扶持政策,建立物流统计、企业联系、技术认定等制度,搭建供需对接、区域联动、成果展示等平台,全面推进物流业的发展[7]。

三是政府部门、物流企业各就各位共同推进。

制定并落实物流产业规划,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物流发展思路。例如,江苏省各地物流的发展各具特色,还专门召开物流业发展现场会,并推出“海安经验”。四川省物流的发展就明确了物流通道、物流枢纽以及培育市场主体等发展思路,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是项目投资运作的主体,当地政府只是对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步骤、保障条件等进行管理和服务,一般不参与企业的投资和运营,真正实现了政企分离、权责明确、运转高效。

四是出台物流业发展配套政策。

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把物流业当做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加以培育。根据物流产业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较长、短期回报率低的属性,从实际出发,制定包括市场准入、土地、财税、融资等方面内容在内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规模,并规范市场秩序和企业经营行为,引导物流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胥军,李金,湛志勇.智能物流系统的相关理论及技术与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4):6-9.

[2]吴爱东.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40-46.

[3]王倩,黄吉,张宏元.广西西江经济带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12(4):13-16.

[4]徐寿波.关于物流的科学分类问题[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13.

[5]孙捷,王斐波,朱艳,杜威漩.市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及其互动机制[J].商业研究,2006(15):7-9.

[6]袁芳.锦标赛、内生性制度创新供给与地区博弈———以各地物流园区布局为例[J].财贸研究,2006(4):21-13.

四川省主要构造单元及其特征 第5篇

四川省大地构造具有明显的.两分性,东部扬子准地台,具有典型的基底与盖层二元结构.基底具双层模式,下层为结晶基底,上层为褶皱基底.盖层包括南华系-中三叠统,以碳酸盐岩为主,富含扬子古生物群.西部为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包括巴颜喀拉冒地槽和沙鲁里山优地槽.

作 者:赵友年 陈斌 ZHAO You-nian CHEN Bin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川,双流,610213刊 名:四川地质学报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CHUAN年,卷(期):29(z1)分类号:P5关键词:四川 扬子准地台 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

四川玉米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第6篇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中发生较普遍、危害较重的病害之一。大斑病以春玉米区发生较为严重,小斑病多在夏玉米区发生。这两种病害经常混合发生,发病后一般可减产20%~30%,严重的达50%以上。

1.1 发病症状

这两种病害都是以为害玉米叶片为主的病害,有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小斑病还可造成茎、穗、籽粒受害。这两种病害发病的症状主要区别是:

1.1.1 大斑病

发生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浸状青灰色斑点,不受叶脉限制向两边扩展,中央呈淡褐色斑,周边暗褐色,呈棱状或仿锤病斑,而且一般宽1~2cm,长15~20cm,发生严重时,会造成叶片枯死,甚至全株死亡。

1.1.2 小斑病

发生初期,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浸状褐色小斑,受叶脉限制,形成边缘呈赤褐色椭圆形病斑,而且一般宽2~4mm,长5~16mm,发生严重时叶片枯死。

1.2 发病特点

这两种病的病原菌均属长蠕孢属。病菌以分生孢子和病部组织的菌丝体在田间残留的病株上越冬,是引起第2年发病的根源。在适温18~22℃,湿度大时,大斑病发生严重;在较高温度26~30℃,湿度大时,有利于小斑病大发生。

1.3 防治方法

①选用高产搞病、耐病玉米杂交种。②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叶,集中烧毁或深耕深埋。③增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的配施,合理密植,注意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青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隔7d喷1次,连喷2~3次。

2 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还可为害水稻、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及棉花、大豆等双子叶作物。

2.1 发病症状

该病可浸染叶鞘、叶片、果穗苞叶。先从茎基部叶鞘发病,再向上扩展蔓延。初期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近圆形病块。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霉,即菌丝和担孢子,以后产生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呈黑褐色而脱落。病害发生严重时,植株似水烫过的一样呈暗绿色腐烂而枯死。

2.2 发病特点

该病的病原菌为丝核菌属。病菌以留在土壤中的病菌残体的菌丝、菌核越冬,第2年温湿度适宜时长出菌丝侵染植株,并流行扩展。发病主要在玉米生育中后期,拔节后若遇阴雨,排水不良,植株生长过茂,温度高(最适宜温度为26~31℃),湿度大(相对湿度85%以上),都有利于发病。若温度低于20℃,相对湿度在75%以下的干旱情况下,均不利于发病。

2.3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残体,销毁或深埋。②种植抗病品种。③适时播种,避免偏施氮肥,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④药剂防治。用5%井冈霉素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药液喷到雌穗以下的茎秆上,防治效果较好。

3 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又称茎腐病和茎基腐病,是玉米生育后期的重要病害,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而且有发病越来越重的趋势。一般年份和地块发病率为5%~15%,严重的达40%~60%,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

3.1 发病症状

玉米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由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呈现青枯症状。有的植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急骤青枯,似乎水烫过的呈青灰色,这种情况在雨后乍晴尤为多见。植株茎基部先发黄变褐,后变软,遇风易倒折。有的果穗下垂,穗柄变柔韧,不一剥离。根系少而短,变黑腐烂。茎基髓部因病原不同可见红色粉状霉(镰刀菌)或白色绒毛状霉(腐霉菌)。

3.2 发病特点

该病菌除种子表面也可带菌传播病害外,主要是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根,茎组织上越冬。土壤中的越冬菌源在玉米播种后至抽雄吐丝期陆续从根部入侵,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玉米灌浆至成熟遇高温、高湿及雨后突然转晴就会出现发病高峰。

3.3 防治方法

①选育和种植抗病、耐病品种。②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及时中耕,分期培土,避免各种损伤,注意雨后排水。③及时拔除折断病株,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植株,深埋或集中烧毁。④茎基部发病时可及时将四周的土扒开,降低温度,减少病菌侵害,待发病盛期过后再培土。

4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在东北、华北、西北的春玉米发生较重;在华中、华南,西北的山区普遍发生。

4.1 发病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主要危害雄穗和雌穗,发病后不能形成雄蕊,小花膨大形成菌瘿,内有黑粉。雌蕊受害,外观短粗无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的黑粉苞,即病菌的冬孢子。黑粉一般粘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故得名丝黑穗病。

4.2 发病特点

该病的病原菌为轴黑粉菌属。病菌以散落在土中混入粪肥或附于种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成为来年发病的主要菌源,以土壤带菌为主。种子萌发时病菌也萌发,从玉米幼苗或幼根侵入以后再侵入生长点,在植株内扩展蔓延,而后进入花芽和原始基,破坏雄穗和雌穗,产生大量黑粉。在玉米3叶期以前,土壤温度21~28℃,湿度偏旱时最有利于病菌侵入。4~5叶期以后的侵染很少,以后无再侵染。

4.3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精耕细作,适时抢墒播种或地膜覆盖,促进早出苗,出壮苗。②及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收获后清洁田园,减少病原;重病区避免连作。③药剂防治。选用重点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种衣剂包衣。

5 玉米黑粉病

5.1 发病症状

玉米整个生长期间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但在抽雄期症状表现突出。植株各个部位都可产生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大的病瘤直径达15cm,一般叶片和叶鞘上的病瘤较小,直径1~2cm。初期瘤外包1层白色发亮的薄膜,干裂后散出黑粉。叶片上有时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堆,雄穗上产生襄状的瘿瘤。其他部位则多为大型瘤状物。

5.2 发病特点

该病的病原菌为黑粉菌属。以病菌的厚坦孢子在土中或病残体及堆放的秸秆上越冬。越冬的厚坦孢子萌发产生小孢子,借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从植株幼嫩组织、伤口、虫伤处侵入危害。形成病瘤后散出大量黑粉,传到别的植株上扩散为害。高温干旱,施氮肥过多,暴风雨后造成茎秆损伤,都会造成严重发病。连作田,高肥、高密度田往往发病严重。

5.3 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病品种。②重病地实行轮作。③田间早期发现病瘤应及时摘除并深埋;秋收后彻底清除病残株,进行深翻,减少侵染源。④避免氮肥施用过多,抽雄前后保证水分供应,彻底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和避免人为造成植株损伤。⑤选用包衣种或用20%的粉锈宁乳剂200mL拌50kg种子。

6 玉米矮花叶病

玉米矮花叶病又称矮缩花叶病、花叶条纹病、花叶毒素病,黄矮病等。是世界也是我国玉米主要病毒病害之一。我国以华北、西南及西北地区为害较重,一般损失5%~10%。除为害玉米外,该病还能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

6.1 发病症状

最初在幼苗心叶基部细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以后发展为多条实线,扩大后在粗脉间形成许多黄色条纹,不受主脉限制,作不规则的扩大,与健部相间形成花叶症状。病部继续扩大,形成许多不同的圆形绿斑,变黄、棕、紫或干枯,在气候不利于病原时,呈现褪绿条纹,故称花叶条纹病。重病株的苞叶、叶鞘、雄花有时出现褪绿斑,植株矮小,不能抽穗、迟抽穗或不结实。

6.2 发病特点

该病的病原菌为玉米矮花叶病毒。病原在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上越冬。近几年有报道,带毒种子也是病害初侵染源之一。蚜虫吸食带病杂草和带病幼苗后即带病毒,再到健苗上取食,即把病毒传到玉米或其他寄主上,随着蚜虫数量的增长及迁飞,该病在田间扩散、蔓延,造成多次侵染,容易造成玉米的大面积受害。气温达到20~25℃时,有利蚜虫的迁飞与传播活动,当气温达到26~29℃时,对该病有抑制作用;较长时间的降雨对蚜虫的迁飞,传播不利。

6.3 防治方法

四川各主要城市宜居度综合评价 第7篇

件对宜居性的影响较大。谷同锋等l3] (201 1) 在构建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辽中南城市群进行分析和评价, 认为生态环境和生活便捷度对辽中南城市群宜居性有着重要的影响:2宜居度的TOPSIS综合评价2.1 T O P S I S综合评价法TOPSIS (r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 综合评价法是K.Yoon和C.L.Hwang下1981年提出的一种对if价对象进行排序的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构造正负理想解ffl/j<评价对象与理想11标的接近程度.以对评价对象的tl I讨优劣进行评价, 是一种在多7/案、多指标情况下进行分析和决策的系统评价方法本文利刖熵值法进行赋权结合TOPSIS J]法对数据进行分析2.2指标构逑原则1) 针对性原则从环境、人居等特点f I;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指标, 以对城市的宜居性作出客观评价和反映.2) 可比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应尽量具有相对意义, 使其在时间轴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41。3) 层次性原则城市人居环境本身具有多n位、多层次性, 足一个综合体系.w此影响这个综合体系的闪素Lti足•多层次的故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按该综合体系进行分层并进行分析, 冇利于做出加客观的评价4)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足n�以M化的’以便做定量分析数据应尽觉采丨官方统计数拟, 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2.3指标选择《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及W内外研究中均有对宜居城市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价状况据此, 本文选取了生态环境、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城市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文化作为五大综合指标, 并在此基础上选择r 24个单项指标, 如表1所示, 作为对四川省各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由于保密等w索, 有关社会安全方面的因素无法获得, 故在此不作为评价指标进行讨论。表1城市宜居度评价指标指标层因子城市居住条件 (I) 人均住房面枳、房地产投资占阆走资产投资比重、人口密度城市环堍状况 (I I) 建成K绿地拟盖率、人均公共绿地如积、生活垃圾兄窗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城市经济水平 (III) 人均G丨) P�人均n了支配收人、第、产业占GDP的比f:、城镇登id失业率、在岗职工平均r资, 城镇化率城市社保状况 (IV) 每万人拥a的K院床位数, 养老保险参保率、每万人拥打的医生数.每万人拥有的饭疗机构数生活便宜程度<V) 公路容运M、叫水普及率、燃气呰及率、每西人拥有的公共阁书藏量.每万人拥有的影剧院数M�、每万人拥有中小卞^彳r:教师数、每//人抑打的通信设备数2•4指你I对权歌的确定本义选取了3种具有代表型的权觅方法, 在朱莹151的研究|j|, 采用了较为成熟的2种丨f•算权重的) i法, 即主观性的层次分析法和客观性的熵值法, 由于本文是在朱莹论文中数据的基础I:进行TOPSIS方法的分析, 因此选用了她的方法算得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別对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 然店结合这两种方法所确定的权®就"f以获得系统评价指标的综合权®本文对指标综合权重的确定主要使用加权求和根据《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年四川裨环境公报》中对以上24个指标的统计数据, 本文采用了TO PS丨S系统评价法对各城市进行综合if价, 并通过指标权《的确定对其进行排序, 确定了各城市的现状水平及其相对优劣顺序, 了解四川省各城

市的宜居程度的现状。采用熵值法各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表2各评价指标权重指标权重人均住房面枳0.050城镇化率0.050房地产阆定投资比改0.033人口密度0.046建成K绿地衔盖率0.046人均公共绿地面枳0.04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038人均GDP 0.042人均可支配收人0.044第产业占CDP的比重0.040城镇径记失业率0.0474:岗职丁平均丁.资0.045指标权重每万人拥有的K疗机构数每万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公路客运M/ (次/万人) 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每K人拥有的公共阍书馆藏Q每万人拥有的影剧院数域每万人拥打的中小学专任教师数發每万人拥有通信设备数/ (万台/万人) 生活污水处殚率0.0430.0450.0440.0440.0290.0380.0380.0330.0310.0440.0400.050根据TOPSIS if价法原现, 利丨丨]MAT1.AB软件, 按照汁箅得到权茁指标值, 得到的贴近度和分配比对比如表3所示c表3四川各城市宜居度指标贴近度城iff名贴进度排名成都市达州市德阳市绵阳市攀技花市贫宾市雅安市#充市广安市0.6260.5420.5000.4860.4740.4530.4220.4150.408城市名贴进度排名资阳市0.392 10遂宁市0.388 II眉山市0.387 12沪州市0.384 13巴中市0.383 14广元市0.381 15乐山市0.370 16n贡市0.357 17内江市0.308 183结果与分析3.1城市环境条件和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是宜居城市的核心要素数据处理表明, 成都市在四川各地市中宜居程度较高, 排名第一, 也与四川的“首位城市”定位相契合另外纵观闪川〗8个地市的贴近度排名, 不难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环境对叫川城市宜居性的评价影响较大, 尽管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宜居的关键因素, 但不等于经济发展状况好的城市就一定适合居住, 还需要经济发展模式是健康、良性、高效和可持续的。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 以花费最小的方式寻求高速、短周期的社会经济利益, 势必会导致居住舒适度、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条件的滞后。从长远来说, 这种发展方式会降低城市的综合宜居程度, 阻碍宜居城市的发展。一个城市的宜居性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兼顾上。攀枝花、达州、宜宾等城市, 其综合宜居性位居前列, 因为这些城市实现了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均衡。因此, 各方面平衡发展是宜居城市的®要标志, 经济繁荣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是最基本的两个方面, 除此之外如舒适的居住条件、良好的社会文化、健全的基础设施以及完善的社会公共事业等lli是必耑条件。3.2整体宜居水平较低且呈不均衡发展态势四川各城市整体宜居水平较低, 平均贴近度为0.426, 且城市之间ff居性差异较大, 只冇成都、达州、德阳、绵阳、攀枝花、宜宾在平均综合得分以上, 最高成邡市与最低的内江市差距达0.3184对策与建议4.1大力发展经济, 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从综合得分和初指标的原始数椐来肴, 四川省各」{要城if/的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 城…规模效应较弱, 市政基础设施等还有待加强<各市应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旅顾各方而利益, 实现乂好乂快发展。4.2加大民生工程投资力度, 构建更广阔范围内的民生体系城市社保状?兄足构建宜陆城市时需耍重点考虑的W素社保体系的健令与否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发达程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市市民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感。四川各市社保类各指标表现出社保水平不高, 且存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平均的状况。需要各市加大投人, 减少差距, 更大程度地普及利民、惠民工程。4.3加强城市群环境的治理, 打造干净舒适的宜居条件环境的宜居度对城市的宜居性来说是较为直观的表现。目前, 对四川各主要城市来说, 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调是经济增速, 因为其城市化和工业

化程度都处r高速增长阶段, 但是, 对经济增长的肓g追求可能会导致未来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变相增加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成本, 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四川各城市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中, 已经出现了不少的生态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雾®、水源污染等, 这些问题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隐患, 建议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改善, 1) 调整产业结构, 在优化的基础上推广清洁生产对城市的燃料使用情况进行调整, 优化燃料结构, 减少对空气的污染程度;加快污水、废水处理设备的建设速度;对城市中有毐冇害间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妥善处理, 要从源头入手, 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方能从根本上对环境进行深人治理2)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幵展节水措施并提高利效率鼓励和倡导节水产业的发展, 对水资源利用率高的产业进行政策性优惠, 对高耗水、低利用率的产业进行限制;调整农田种梢结构, 通过农作物的合理搭配以及节水灌溉器材的使用, 减少灌溉水的无效蒸发, 提高水资源利爪系数。4.4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并®发展, 提高城市经济质量1) 大力发展“绿色GDP”�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力点7»内涵扩大冉生产的最终H的是扩大生产规模, 主要迠通过技术进步、劳动效率提高和生产要素质M改善实现, 以提高经济效益, W此对传统产业应从技术、效率和生产要素等方面进行改造和提升在汽车、机械及化工等行业, 选择一批企业作为重点进行以上方面的改造和提升, 提高劳动效率以及工艺、装备水平;加强对环保技术的开发和使用, 进一步提高环保技术和设施的工艺水平及质量, 推广和普及对环保产品的有效使用;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低污染、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广以及节约资源等特点’提高城市的经济质id;鼓励生态产业的幵发, 建立相应的开发优惠政策, 推进茧要生态技术项丨:丨的研发2) 以循环经济为依托, 发展企业生态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循环利用通过对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使用, 形成内部的循环生态链;对新建的工业闶K, 利用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园IX;规划, 对已々的园区则进行改造和提升;对于园K的规划和改造提升, 通过优化其信息流、资源流以及1•) 基础设施的配合使刖, 在闶K企业之间搭建合理的链接, 达到废弁物交换、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淸洁生产的U的, 形成一种共生和代谢的企业群生态网络。3) 利用”成渝经济K“规划契机, 带动四川K域城市宜居性建设2011年国务院对《成渝经济IX:[X;域规划》的正式批复, 是充分发展K域城市宜居性的取要机遇, 通过跨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堪础设施和人铟T.程的建设, 可以改善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同时通过龙头城市宜居性建设的带动效应以及IX:域内其他城市的齐头并进, 促进城市饪居性建设的K域I"办调发展, 建立适应K域经济发展的宜居城市环境参考文献:[1]朱鹏.姚亦锋, 张培刚.•人的"耑求层次”现论的"SW•城市•’评价指标初探[J]•河南科学, 2006 (1) :134-137.[2], 虹颖, 张安明.货届城ffi的主成分分析评价-以重庆屮主城九区为例[J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24) :322-325.[3]谷阂锋, 申驾, 黄亮.辽中南城市群宜居性评价研究[J].卞习与探索, 20丨丨 (3) :162-丨64.[4]游志远, 侯典安•山东半岛城市群贫居性if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865-3868.[5]朱莹.基于熵权法修改权诳的城市宜居价[Jj.合作经济4科技, 2011 (21) :8-9.[6]赵传松, 仟诖兰•山东申•岛城山•化进程屮的生态环境问题[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6 (0:49-50.[7]刘新芳.林凡元, 李玉江•济南ili•社会经济U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演进分析与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卞报:f彳然科, 版, 2007, 22 (3) :98-101.

摘要:对宜居城市的概念进行分析, 建立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TOPSIS模型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研究, 并通过熵值客观赋权法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 然后对四川各主要城市的宜居度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所得到的四川各城市宜居度结果, 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宜居城市,居住适宜度,熵权法,TOPSIS

参考文献

[1]朱鹏, 姚亦锋, 张培刚.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初探[J].河南科学, 2006 (1) :134-137.

[2]李虹颖, 张安明, 宜居城市的主成分分析与评价-以重庆市主城九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24) :322-325.

[3]谷国锋, 申雪, 黄亮.辽中南城市群宜居性评价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1 (3) :162-164.

[4]游志远, 侯典安.山东半岛城市群宜居性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865-3868.

[5]朱莹.基于熵权法修改权重的城市宜居性评价[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21) :8-9.

[6]赵传松, 任建兰.山东半岛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6 (1) :49-50.

四川油砂油主要馏分性质及加工方案 第8篇

油砂岩的成因有多种, 由水洗、氧化、生物降解、储层分异、蒸发分解等作用而形成[3,3]。因此, 分离得到的油砂油中轻烃组分挥发损失量较多, 甚至不含轻组分;一般为高密度、高黏度、高凝点的半固态膏状物, 即为油砂沥青。其化学组成复杂, 主要为稠环芳烃及大分子的烃类, 胶质、沥青质含量高[4], 硫、氮、金属含量亦高。本工作对四川油砂分离得到的油砂油进行了主要馏分性质分析和后续加工方案的探讨。

1 四川油砂油性质

1.1 原料

四川油砂油:外观为亮黑色, 黏稠状, 密度 (20℃) 为0.9269g/cm3, 氢碳比 (原子比) 为1.7, 含硫、含氮质量分数分别为1.65%, 0.25%, 运动黏度 (50℃) 为653.89mm2/s, 凝点为4℃, 残炭、灰分、胶质和沥青质 (正庚烷) 质量分数依次为11.60%, 0.18%, 14.88%, 9.30%。

1.2 油砂油模拟蒸馏分析

根据SH/T 0558—93 (2004) 对四川油砂油进行模拟蒸馏分析, 馏程分布见表1。

由表1可知, 油砂油中轻馏分质量分数较少, 直馏汽油馏分质量分数不足5%, 350℃以下馏分质量分数为20%~25%, 与常规原油中15%~30%的轻柴油质量分数相当[5];含蜡重油和渣油馏分质量分数分别为25%, 45%~50%。

2 油砂油主要馏分性质

2.1 直馏柴油

由表2可知, 油砂油中直馏柴油 (200~350℃) 收率较高, 凝点较低, 运动黏度、含硫质量分数和酸值均较高, 精制后可作为-35号低凝柴油的调和组分。

2.2 减压馏分油

由表3可知, 油砂油的减压馏分油 (350~500℃) 的收率为25.2%, 此馏分的特性黏数较低, 含硫、氮质量分数高, 必须对其进行深度精制以除去多环短侧链组分, 这样才能得到理想的润滑油调和组分[6]。

2.3 减压渣油

由表4可知, 减压渣油 (大于500℃) 的饱和烃质量分数较高, 可以适当与馏分油掺混或者经加氢脱硫后作为催化裂化原料;减压渣油的族组成在高质量道路沥青标准范围内, 可以直接用来调和生产高质量道路沥青, 也可以对其进行深加工, 进一步获得燃料油。

3 油砂油加工方案探讨

我国油砂油多属于沥青范畴, 组成较为复杂, 进一步轻质化的成本高, 一般经过减黏后直接用作锅炉燃料或船舶燃料。根据四川油砂油的主要馏分性质, 选择以生产轻质燃料为目的加工方案:沸腾床LC-Fining法加氢裂化与延迟焦化组合工艺 (以下简称组合工艺) 。

3.1 组合工艺

沸腾床LC-Fining法加氢裂化工艺用于瓦斯油、渣油、油砂沥青、页岩油等重质油的加氢改制[8]。由图1可知, 由LC-Fining加氢裂化装置生产的石脑油、馏分油和瓦斯油与延迟焦化装置中相应的馏分混合, 分别经加氢处理除去有机硫化物、氮化物、氧化物、砷化物、有机重金属化合物, 然后作为催化重整或乙烯装置原料;馏分油加氢后可用于生产柴油;瓦斯油加氢精制后一部分可作为催化裂化的原料进一步生产轻质燃料, 另一部分可用于生产润滑油基础油;同时各装置生成的气体可用来制氢和作为燃料气。该工艺对生产的各馏分油再加工前都进行了加氢预处理, 尽量除去各种非理想组分, 这样可以确保生产出高品质的轻质燃料油及化工原料。

采用组合工艺后, 所得馏分油的性质基本满足产品要求, 但仍需要进一步精制与调和方可作为成品油出售。由表5可知, 油砂油经过此方案的加工后, 汽柴油的含硫量均达到高质量燃油的含硫标准;中间馏分油和渣油含硫量也较低, 更易于进一步加工处理。

3.2 产品组成分析及主要经济指标

由表6可知, 采用组合工艺, 按照每年加工200×104t油砂油计算, 可以获得收率 (达到76.62%) 较高、质量较好的轻质燃料油, 同时柴汽比 (质量比, 下同) 为4.10。

4 结论

a.通过对四川油砂油模拟蒸馏实验分析, 获得了油砂油的馏程分布, 表明油砂油中直馏汽油馏分质量分数不足5%。轻柴油馏分收率为22.5%, 减压馏分油收率为25.2%。

b.组合工艺可作为四川油砂油的加工方案。由此可以获得收率 (达到76.62%) 较高、品质较好的轻质燃料油, 柴汽比为4.10。

参考文献

[1]Chilingarian G V, Yen TF.沥青、地沥青和沥青砂[M].俞经方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8:1-59.

[2]贾承造, 刘希俭, 雷群, 等.油砂资源状况与储量评估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7:1-55.

[3]周文, 于雷, 张银德, 等.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油砂成矿的因素[J].新疆石油地质, 2008, 29 (6) :710.

[4]董知军, 曹祖宾, 刘立平, 等.内蒙古扎赉特旗油砂分离[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05, 18 (4) :31.

[5]侯祥麟.中国炼油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1:20.

[6]廖克俭.沈北原油催化原料油组成浅析[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1997, 10 (3) :30-34.

[7]任满年, 柴志杰.沥青生产与应用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5:13-14.

[8]李春年.渣油加工工艺[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2:490-501.

[1]李玮, 闫铁.蒙古图牧吉油砂油的油品分析及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 10 (20) :5034-5036.

[2]赵金花, 赵德智, 王童, 等.内蒙古油砂油的综合评价[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07, 27 (1) :30-33.

[3]邱江.重量法测定油砂中矿物油的含量[J].辽宁化工, 2006,

四川农业发展主要矛盾 第9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林业生产责任制所带来的问题和矛盾的逐渐暴露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我国集体林区各地开始探索林权改革的新路子, 改变了传统的用行政手段来配置森林资源的做法, 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以实现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 林权的市场化运作应运而生。截止2013年10月底, 四川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全省累计确权面积占区划集体林面积的99.1%, 颁证率为91.8%。全省共建立林权交易机构39个, 林权流转面积27.38万hm2, 林权抵押贷款面积9.27万hm2。

2 四川集体林权改革后续矛盾问题

林权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建立林权流转平台, 农民可依法将拥有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买卖、变现”。但在实际操作中, 例如林权流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其中涉及山林的评估、林权贷款等后续问题。倘若这些问题处理不好, 将直接影响林权改革绩效的正常发挥, 带来许多棘手的“后遗症”。林改后仍然存在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部分地区分山分林到户比例不高的问题

四川省“三州”地区因长期形成的林地界线不清、民族传统习俗不同、维护稳定压力较大等特殊情况, 普遍采取集体股份经营方式确权, 因此导致分林到户比例明显偏低。

2.2 个别地区主体改革工作中操作不规范的问题

一些地方还存在勘界工作不实, 林权四至标注不清, 面积不准确, 附图标示不明, 没有村组林改方案, 林权证印章、手印、签字不清晰, 档案收集不齐等问题, 例如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部分县区均存在此类情况。

2.3 存在各种历史遗留问题

在集体林改革过程中,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种历史遗留的林权纠纷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一是村与组、组与组、个人与村组之间林木、林地权属不清引起的纠纷;二是农民“自留山”、“承包山”管理不善引起的纠纷;三是承包合同不完善引起的纠纷;四是撤队建村后山林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 由于各组间山林采伐或转让不均衡引起的纠纷;五是村组流转山林不规范引发的纠纷。

3 解决对策及建议

3.1 全面深化配套改革, 巩固夯实前期林改成果

在已经完成主体改革的地方, 调整和完善采伐管理、减轻税费、生态补偿等政策, 建立健全评估流转、抵押贷款、森林保险、专业合作等制度, 巩固扩大成果, 真正建立起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全面深化各项配套改革措施:一是减征“两金”。除按规定标准征收的“两金”和经物价部门核准的证件工本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交易服务收费外, 其他涉林收费项目给予取消, 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行免除“两金”的征收。二是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建立林业生产要素市场是搭建林地、林木等林业生产要素交易平台[1]。三是地方政府推动建立起配置合理、适应森林资源流转和抵押贷款需要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 例如集体统一经营的山林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 都必须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2]。四是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启动。地方政府的林业和金融部门相互支持配合, 共同推进林业资产抵押贷款行为的规范。

3.2 多方式进行专项检查

一是进一步加强了林权流转后的监督管理, 对已经流转的集体林权, 建立台账, 加强跟踪服务。二是进一步推动了林权管理服务机构建设, 目前全省已建各类管理服务机构61个, 加强了林权管理服务。三是强化基础工作, 建立完善了林权流转、林权抵押、林权纠纷调处基础台账, 排查林权纠纷隐患1 983起, 核查林权纠错83 070本, 涉及林地149 273宗。

3.3 历史遗留问题

在林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纠纷通过调处、协商和仲裁、司法程序两条途径来解决发生的各类纠纷及遗留问题, 要坚持以协商调处为主, 以仲裁和司法程序解决为辅的原则, 因大部分纠纷产生的原因都很复杂, 所以要尽量通过协商和调处的方式加以解决, 对不能通过协商调处解决的或者通过协商调处无法达成协议的, 要引导纠纷双方通过仲裁或司法程序加以解决。

3.4 少数民族地区改革进展速度慢的问题

针对“三州”等少数民族地区改革进展速度慢的问题应该着重放在统一思想, 加大宣传力度, 维护民族稳定团结。林业部门要积极组织人员培训, 提高山林纠纷调处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和法律政策水平。建议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 如办简报, 贴标语, 出杂志等, 其中包括出版汉语及少数民族文字综合体的刊物。通过广泛宣传, 力求形成人人关心, 人人参与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3]。

4 林改经验

4.1 积极引导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四川全省一方面大力推进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扶持家庭林场发展, 研究制定家庭林场认定标准、扶持政策, 鼓励林农组建家庭林场发展林业产业, 极大的促进了林农生产积极性, 是林改宝贵经验。

4.2 积极引导林下经济发展

一是抓好基地建设。继续抓好林下发展重点县和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 结合林业产业强县培育、推广“万亩林亿元”复合经营模式, 认定一批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推进林下经济发展。二是开展试点示范。切实抓好林下种植中药材试点工作。三是开展林下经济发展效益监测工作。选定林下经济监测点, 建立林下经济监测体系。

4.3 完善集体林改配套政策

一是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投保、定损、理赔制度, 提高保险的保障能力和灾前预防能力。二是完善公益林管理机制。积极探索集体公益林管护机制, 加强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政策兑现落实工作, 支持地方探索赎买重点生态区位集体公益林。三是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推进“量价分离”评估, 推广林地林木价格评价体系建设, 探索制定林权流转基准价格[4]。四是继续推进林木采伐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指标分配, 简化审批程序, 保障林农平等采伐权。

四川省充分利用林地资源, 发挥林业生态和经济潜力, 使农村地区, 尤其是广大山区、林区及民族地区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 是林农脱贫致富、林区全面繁荣和生态保护升级的希望所在, 必须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入手, 调整林业生产关系, 调动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 深入探索发展现代林业、逐步提高林业综合生产能力, 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林业经济, 2006 (6) :30-31.

[2]金普春.借鉴北欧国家林业经验促进我国集体林发展[J].中国林业, 2006 (5) :11-12.

[3]张盛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资产评估探析[J].改革之窗, 2005 (9) :24-25.

四川农业发展主要矛盾 第10篇

一、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开发的现状

(一)成都主要旅游街区与四川特色餐饮产品的概念界定

成都是重要的旅游城市,旅游景点众多,在中心城区和各郊县都大量分布着旅游景点和旅游古镇。论文讨论的成都主要街区是指在成都主城区的以下六个旅游街区是最为典型的游客聚集旅游街区:武侯祠锦里、宽窄巷子、琴台路-青羊宫-杜甫草堂沿线、金沙遗址-一品天下沿线、文殊坊、春熙路-大慈寺沿线。

四川美食一直是吸引外地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四川特色餐饮旅游产品是能够让旅游者现场消费或购买的,具有四川传统特色文化的餐饮类产品。

(二)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开发的现状

通过笔者对以上六个街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向游客发放的问卷调查,发现六大旅游街区餐饮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对游客的吸引力差异很大。武侯祠-锦里街区是大众游客市区旅游的首选,武侯祠-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这三个街区建设更适合游客步行自由旅游,街区内的餐饮类商家对游客的吸引力更佳,金沙遗址-一品天下沿线、琴台路-青羊区-杜甫草堂沿线、春熙路-大慈寺沿线这三大街区,由于街区范围大,或缺乏统一规划专门针对旅游设计的商业街区,或缺乏对徒步旅游的相关辅助性设施,街区内的餐饮类商家对游客的吸引力不明显。

在调查的街区内,大多餐饮类商家的产品都具有一定四川地方特色,综合起来可以主要归纳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现场消费的餐饮食品饮料,例如川菜、各类四川小吃餐厅或作坊、火锅(或麻辣烫串串、冷锅鱼等)餐厅、茶馆;另一类是可以携带的餐饮类商品,例如工业化生产的食品(牦牛肉干、豆腐干、四川风味调料等食品)糕点糖果、茶叶等。两大类产品的核心产品都是四川典型的菜品或风物特产,在旅游街区的一些店家会注意将门店装修、店员服饰或商品包装上加入一些四川特色,但大部分商品的销售情况并不是很理想,现场消费类产品的游客评价都不是很高。

二、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的问题

(一)产品缺乏旅游区主题特色

产品本身与所在街区的主题文化关联性不大,造成产品缺乏特色,游客容易形成“去了一个街区,就没有必要逛另一个街区”的观点,街区和产品都缺乏对游客的有效吸引力。

(二)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

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所有的四川旅游土特产商店都卖相似的产品,如牦牛肉干、豆腐干等产品,甚至卖场场景布置几乎无差异;现场销售的产品也是传统的产品,每个街区的餐饮产品都雷同,不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欲望。

(三)产品缺乏有效的营销

各个街区的餐饮类产品门店营销仍然较多使用人员现场叫卖的销售方式,没有使用适应游客新需求的营销模式,经常造成游客对产品缺乏兴趣直接不进店,或进店后觉得没意思很快就离开。

(四)产品不能满足游客的旅游特色需求

游客需求的旅游特色性,造成对产品的消费形式和购买形式都和普通消费不同。外地来的游客,对异地文化需求在街区的餐饮产品中未能满足;本地游客对美食和美境的需求在街区的餐饮产品中也未能满足。一些餐饮土特产商品虽然不错,但又不便于游客长途旅游携带。诸多原因造成游客对旅游街区的产品满意度不高。

(五)忽略本地客和重游客人的需求

街区的商家在设计产品时,忽略了比重较高的本地客和重游客的需求未得到满足,造成很大的市场流失到街区外的大量商家。

三、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街区主题文化,提升产品文化内涵

成都主要旅游街区的街区经营者或管理方应该提升统一规划指导力度,必须规划设计街区的主题文化,明确街区的文化主题。每个街区要有意创造或调整街区的主题文化,例如:武侯祠-锦里可以推出的“三国与智慧”文化主题,文殊坊主打“生活中的佛学”文化主题,金沙遗址街区主推“古蜀与天人和谐”文化主题,宽窄巷子主推“蓉式休闲”文化主题、杜甫草堂街区的“诗词读书人”文化主题等。当然,笔者设计出的以上街区文化主题不一定最妥当,但街区的经营管理方应该有意让几大街区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主题特色。

在明确的街区主题文化基础上,各街区新引入商业项目时,就可以给入驻的商家进行引导,开发出有街区文化特色的商业项目。在成都市区游客常去的几个旅游街区,如武侯祠-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囿于大部分是已经成熟的街区,很难快速转变现有商家的经营产品,但在商家转项或更换时,逐步引入与街区主题吻合的商业项目,经过一段时间后,街区的主题特色逐渐明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本地客与外地客的吸引力,才能使商家产品文化内涵得到提升。杜甫草堂-浣花溪公园、金沙遗址周边,还未有形成成熟的供游客集中购物与用餐的旅游街区,在街区未来的规划设计时,必须优先考虑从街区主题文化的角度引入商业项目。在开发项目时,重庆陶然古镇的经营模式很值得借鉴,该旅游古镇采用统一规划经营,主打巴渝民俗文化,所有餐饮商家都主营巴渝地区民间饮食项目,店店不同,各具特色。新街区在经营时,一定要明确主题文化,帮助商家提升产品文化内涵

(二)优化产品品种,避免同质化经营项目

同一街区的运营商应该避免经营项目同质化,餐饮项目尽量体现地方特色或街区特色。不少街区管理者已经注意到,在引入项目时避免雷同,但餐饮类产品的特色经营与经营品种的优化,最终还需要依赖商家自己来具体化落实。商家在经营自己的餐饮项目时,一定要与本街区的其他项目有诸多不同,依靠多个创新来形成吸引力。

现有旅游街区的餐饮产品品种众多,但产品最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场消费的餐饮产品,另一类是可携带的餐饮商品。这两类产品在设计时一定要区别对待。

优化设计现场消费的餐饮产品的思路有:提高消费者消费过程的不同“体验”,例如在消费品尝时可以引入文化性娱乐观赏项目或知识性饮食项目(现场看川戏表演,听评书,现场品味功夫茶,增加四川当地文化知识的讲解或图文说明,现场观赏或参与产品的制作);餐饮菜品的烹制在遵循四川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有各种创新;菜品饮品盛具的四川特色化外观设计等。

优化设计餐饮商品的思路有:选择符合顾客心理的定价;注意把传统寻常产品的合理组合;独特细腻的口味提升;便携式的包装和具有浓烈四川特色的包装外观设计;提升卖场销售氛围。例如,传统的四川餐饮商品有牛肉干、调料香辣酱、豆干、糕饼糖果、茶叶、地方食材原料等,单独销售某一产品时,或单价太高(牛肉干等成本较高),或缺乏吸引力(糕饼糖果类产品对外地游客吸引力不强),但将它们混合在一起进行组合包装,降低原材料的单位成本,将四川特色元素融入包装外观设计,这样的商品能从很大的程度上吸引外地游客来购买赠送亲友。餐饮商品类产品的经营商家一定要注意提升产品在销售现场对过路游客的吸引力,通过各种措施使游客能够快速做出购买决策;同时,为了避免网络购物对实体店的影响,一定要保证门店销售产品的独家代理或独特创新,使顾客通过电商渠道无法购买。另外,餐饮商品通常价格低体积大,销售商同时应考虑为购买者提供便捷的快递运输服务,避免游客因购买商品带来的旅途不便。

(三)以游客为中心,设计各类特色产品

1、明确不同游客的需求,设计更有吸引力的产品。:

根据是否是首次来街区旅游,游客可以分为首次游客和重复游客两大类。这两类游客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首次游客对餐饮产品的需求表现为:外地居多,对异地文化渴求强烈;对街区餐饮产品位置布局不熟悉;现场销售场景对购买行为影响较大;对某些太重的口味、特殊的原材料产品不能接受;餐饮产品的品尝不影响后期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重复游客对餐饮产品的需求表现为:本地人居多,餐饮产品质量要求更高;口味要求本地特色更浓郁或有与众不同的创新;能满足款接待亲友的现场消费硬件条件;消费过程的体验对二次购买行为影响大。商家应该针对不同游客的需求,开发出能满足两类游客的产品,提高产品对两类游客的吸引力。

2、根据产品特性要求,设计两类餐饮产品。

根据消费形式,将旅游街区的餐饮产品分为现场消费类餐饮产品和可携带的餐饮商品两大类。这两大类的消费特点造成商家在设计产品的要求不同。

商家在设计现场消费类产品要注意:食品口味设计要针对本地和外地游客区别对待;饮食原料的选择与加工要注意游客的禁忌、安全卫生与营养均衡;同一店铺内产品应尽可能互补配套;提升游客休息品尝区的硬件设施与用餐氛围;尽量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游客主观感受到的产品性价比提升。

商家在设计可携带的餐饮商品要注意:产品包装后重量体积小巧,包装不易损坏,产品不易变质便于携带运输;同一包装内,产品组合内容丰富,体现地方特色;产品独特性,不易受网络购物的冲击;提供相关的辅助食用信息和历史文化信息;供选择的便捷可靠邮寄快递服务。

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需求和两类产品特性,按以上要求设计出的餐饮产品才能吸引游客。

(四)改进传统营销模式,提高游客关注度

1、提升印刷宣传资料的推销效果

由街区管理方统一印刷旅游与美食地图指南在街区入口处发放,例如“舌尖上的锦里”或“锦里美食攻略”等宣传资料,在宣传资料中将每家餐饮商家的主推产品介绍进去,提高游客的信息知晓度,让游客在进行餐饮消费时有参考资料。某一家餐饮店商家也可以自制印刷宣传品,但此宣传品不能只有广告,而应该是对游客在本地旅游有实用价值的宣传资料(如成都旅游地图、街区周边景点旅游图、成都相关旅游文化介绍资料),在景区入口处发放给游客,让游客能主动保留宣传品,提高对产品的关注度。另外,商家还可以选择在本旅游街区一两家提供互补产品的商家联合营销,在宣传品中加入这几家店的优惠券。

2、重视微营销与电脑网络营销模式的使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越来越普及,各类商家都应该重视在手机平台的营销策略。通过调查发现,来锦里旅游的游客中,一半以上都是20-40岁的人群,此类游客智能手机的使用率能高达90%以上,因此微营销模式是商家必须考虑的。例如商家可以开通最近比较流行的普通微信账号和微信公众账号,普通微信账号用于与客人在朋友圈交流互动,公众账号用于发布商家的相关信息,这样能提高使用微信人群的知晓率。商家在门店提供免费WIFI,并在门店展示微信公众账号与二维码,对成为粉丝的客人打折或优惠活动等,提高年轻消费者的消费亲睐。

除了微营销以外,还应该重视通过博客与网站论坛来提高新游客的关注度。游客到某地旅游,通常习惯用电脑提前在常用搜索平台(如百度、谷歌、360等)上查找旅游目地相关信息,所以开通餐饮门店的博客与论坛,同时在重要自助游网站上发帖,才能让使用电脑查找信息的游客关注到店铺情况。餐饮商家开通的博客与论坛,必须经常有更新与跟帖,及时把产品以商家和游客两个不同角度展示给新游客,才能对使用电脑查找信息的游客产生良好的广告作用。

3、重视与重游客之间客户关系的维护

通过对锦里游客的一次调查发现,有50%以上的游客是四川人,游客中60%来锦里旅游的次数是2次以上,30%的游客来锦里的次数是4次以上,因此重视与重游客之间的客户关系维护,提高二次消费率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游客的多次消费,一方面需要提高并保持产品性价比以外,更重要是客户关系维护。餐饮商家尤其应该重视来店消费的本地游客,注意与客人交流,了解产品评价,并改进产品,然后客人通过手机微信公众账号等可以高效地让游客了解产品改进信息与促销信息,提高本地客的消费感受,使重游成本更低的本地客人可以介绍或带领其亲友多次消费。餐饮产品商家保持原有产品的优势,不断开发创新产品,是吸引客人的关键因素;为客人营造良好的现场消费氛围,是游客愿意多次光顾的重要条件;提供多次购买优惠,是促进客人重复购买行为的决定因素。

摘要:成都是重要的旅游城市,又是著名的美食之都,成都旅游街区餐饮旅游产品的销售直接影响旅游行业的收入,也同时影响游客的旅游消费体验。本文分析了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开发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改进成都主要旅游街区四川特色餐饮产品开发的一些对策建议。

上一篇:安全保密工作下一篇:美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