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交通范文

2024-09-10

智慧化交通范文(精选6篇)

智慧化交通 第1篇

1“智慧地球”与“智慧交通”

“智慧地球”概念最先提出是IBM公司通过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对世界运行新构造的模型前景, 通过引入新的信息技术去改善和改变商业运作方式手段和公共服务的形式效果是不少先进企业和科技研究机关想要采取的手段和达到的理想效果。智慧的交通是“智慧地球”五大主题之一, 能够通过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去缓解已经快要超出负荷能力的交通运输系统。

现在交通堵塞已经成为了像北京、广州、江苏等大城市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 社会生活的物质化让人们对汽车一直有热烈的追求, 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度上升, 油价上涨、高峰时期交通拥挤、汽车尾气等都成为了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智慧交通”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

2012年4月27日, 江苏省智慧交通“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 强调突出抓好“232畅通网”工程。副省长史和平与会指出, 在国家力推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的背景下, 相关设备生产商的发展空间有望借力进一步打开。

“232畅通”的主要内容是“2畅” (E路畅行和E水畅行) , “3通” (E客通、E货通、E卡通) , “2网” (权力阳光网、安全应急网) 。另外还将同步地进行对新建高速公路的信息化建设和存量高速公路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 体现了江苏省政府对智慧化交通的重视程度。从以上的规划和展开工作来看, 江苏省正在逐步地实行智慧交通的管理系统, 对于我国交通系统的运行和交通问题的解决是一次很有价值的尝试。

2“智慧交通”带给我们的好处

第一是环保。通过智慧交通的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汽车尾气废弃物的排放, 大幅降低其他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能够给我们的地球提供更好的保护, 改善空气质量,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减少疾病的传播和感染。

第二是便捷。可以通过信息查询或者网页查询给驾驶者提供最好的行车路线, 有效地避开车辆高峰和路面施工等阻碍, 在行车期间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而且各种交通费用的付费方式不再繁琐, 采用一次性的付费方式增加了用户的体验和旅途的方便性。

第三是安全。可以有效地减少交通意外的发生, 对道路的交通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 当发生事故或者突发情况后及时地通知相关部门, 加快应变速度, 将事故的伤害性降到最低, 对行车者的生命安全是一个重要的保障。

第四是高效的工作效率。智慧化交通可以实现网络的互通, 对各个网络的交通数据可以实时进行互通和分析, 减少了工作上的麻烦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将该路段的交通流量设置到最大化, 让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高效地通过网络信息互动来完成。

第五是可视性。这一个优点得益于数据库的整合程度。智慧交通系统可以把所有的公交车辆和私家车都整合到同一个数据库之中, 然后自动生成单个网络状态试图, 便于对车辆交通进行管理。

最后一点是可预测性。可以持续性地进行对数据的分析检测和模型的建立, 可以地交通流量起到改善作用, 便于对系统内的基础设施进行规划。

智慧交通拥有着很多传统交通运输改善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点, 而智慧交通的主要应用具体体现在智能化的交通运输, 把无线和有线的通信技术全面覆盖在交通系统上, 推动智能城市的发展和实现。及时地获取数据, 建设智慧化的道理, 这样才能了解行车在系统监控范围内的运行情况, 避免过多的行车聚集在一起造成交通的堵塞。重视传感器的布置, 能够对公路信息进行实时的反馈, 并根据及时的反馈调整路线, 避免了拥挤的情况。还可以实行一卡通的交通一体化措施, 把公路、行船、出租车等在交通系统中都需要的浓缩到一张交通卡当中, 让付费的方式更加方便, 服务也更加便利快捷。

3 结语

交通运输在当前世界面临到经济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别人的关注和重视。交通堵塞带给城市的危害越来越大, 以至于每一个城市几乎都把解决城市交通堵塞的议案放上了议论的日程表。智慧化的交通无疑是交通运输业中的一大改革, 在交通运输中加入科学技术的元素, 可以有效地对公路交通进行管理, 避免城市交通堵塞的状况, 还可以解决油价上涨、加油困难等问题, 减少汽车废气排放, 有很良好的环保作用。

参考文献

[1]商永生.公路行业的最终出路——"智慧的交通"[J].价值工程, 2011.

智慧网格化管理系统方案 第2篇

智慧环保网格化管理系统

1.核心技术

系统平台应用主要提供对数据的访问与相关操作。

系统中心服务包括:(1)数据交互系统:接收来自现场的自动监测数据,将数据保存至本地进行存储;(2)数据处理系统:接收数据交互系统转发的自动监测数据,同时将数据保存至数据库中;(3)对外服务接口:对第三方软件平台提供数据访问的接口,可定制化开发。

基站软件应用主要对仪器进行控制、测试、数据采集、上传。

通过环境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对环境数据资源的有效收集、存储、整合、管理、分析,推动信息资产的管理、共享和利用,提高数据综合分析应用和决策分析支撑能力。同时构建环境GIS应用展示平台,将所有辖区内环境状况展现于管理者面前,整合所有环境信息及资源,构建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为后续的信息化应用打下坚实基础。2.技术目标与设计原则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成具有较强数据应用能力和系统维护能力的“智能环保软件平台”,走数据采集、服务集中、数据存储集中、数据应用服务集中的建设及应用道路。系统需满足安全性、高稳定性、可扩展性等性能要求。逐步把全区所有污染源的数据接入、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应用等服务全部集中至天津市。提高现场设施接入效率,扩展接入能力,使环境监控中心可满足全区所有污染源接入的性能要求,确保全区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正常运行,即可在上端层面保障辖区内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正常运行。2.1安全性原则

本系统要实现基于大型数据中心、强大信息处理环境和高速网络为一体,信息管理的获取、共享、处理服务,支持实时网上数据信息处理,支持协同工作及虚拟办公环境的新一代信息化环保平台。由于整个系统涉及大量的保密数据,而且部分数据共享基于网络环境,在设计过程中,会重点实施信息安全及保密措施,确保系统中的信息资源不被非法窃取和篡改,数据中心不被破坏,保证用户能够正常使用系统中的资源信息,提供应有的信息服务。采用有效的安全保密技术以确保该系统的安全性,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基础。本系统还采用整套安全、科学、便利的管理模式,系统对终端用户的权限严格界定,终端用户的权限细化到每一个模块的每一个功能,在此基础上使用系统灵活的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简化了系统管理人员的工作复杂度。

2.2规范性原则

系统设计过程中,数据结构和数据编码的设置符合严格的技术规范,全部采用国家下发文件标准。工作中专用的数据,通过全面的汇总分类,制定数据编码规范,保证其准确性和扩展性,为系统信息化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与规范。2.3稳定性原则

系统在开始数据对接后,每日定期备份数据至服务器,并对异常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和定期清理,以防对后续使用造成影响。考虑到网络不稳定状况在终端设备建立本地数据库,紧急情况可以调用本地存储。2.4可拓展性原则

平台最大支持三万台设备同时在线监测,在数据通讯协议合理范围内支持自定义配置上传,支持设备发送端和接收端自动在线应答,超级管理员享有最高权限,可对系统进行配置编辑。3.项目建设方案 3.1平台搭建

动态的运行监测体系,监测需要对所属地区的多种气体和粉尘实时的监管,收集、整理、汇总各种数据,为该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编制实时数据的统计报表等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第一手数据。3.2功能概述

1)SO2、NO2、CO、O3四种气体在线监测,PM2.5、PM10在线监测; 2)数据实时更新,反应污染源变化情况; 3)在线平台统一管理、监控; 4)在线预警提示

3.3基数数据保障

在线监控中心的数据库中应包含所铺设线的基础地理数据、监测设施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各类相关运行设备与监测设备的运行数据,还可与视频监控数据、项目管理数据、客户数据、气象数据、模拟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相结合,组成一个可靠的数据库。3.4基础信息平台

系统中所有监测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应分别在分中心的数据库中予以保存,并按照监测中心对运行数据的要求自动汇集整理后上传至综合数据库中。储存在监控中心在综合数据库

和分中心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可以通过授权让应用系统中的相关人员共享。3.5软硬件系统架构

系统的硬件平台、软件系统、网络环境应具有灵活的扩展能力,能随环保业务的发展而随步扩展,以保证系统的持续运行和逐步发展,如增加信息采集点、视频监控点、数据分中心、应用服务器、网络节点等。3.6信息查询

不同权限的用户,可根据授权、以多种方式分别在线查询项目实施的相关信息和实时数据,为办公和辅助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3.7联动的安全调度

根据历史积累的经验和在线监测及环保局大气监测的历史数据,指定各类防控预案,在出现重大事件和事故前,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与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统一协调,做出合理的指挥和调度。4.系统说明 4.1实时数据显示

在监测系统首页显示的监测点实时地图,采用的是GIS技术,通过经纬度准确定位监测点附近半径1.5公里左右范围的空气质量。地图上显示监测点实时位置,各监测点可显示实时数据以及当前日均值,地图采用百度地图模板,可以自定义地图效果(普通、卫星、三维效果),站点数据显示如下图所示: 4.2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数据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数据可通过时间和地点分别进行查看,查看方式根据直接的视觉效果不同自行选择,数据内容可以以文字形式或者图表形式阅览,还供使用者进行数据下载。4.3监测点排名

在系统界面中可直观看到监测点排名情况。4.4历史数据报表查询

选择小时值,日均值,旬均值,月均值进行查询。

选择小时值时,需要在小时区间内输入数值,否则默认为当前日均值。

在除了查询固定均值之外,系统增加自定义时间段均值查询功能,如下图所示,点击自定义区间后,将日期设为10号-22号,即可得出当前数值。表格上方有导出按钮,点击后可以选择不同格式将数据导出至本地。

4.5预警设置

博物馆智慧化路径 第3篇

目前,我国有各种博物馆4165家,馆藏文物约3505万件,每年举办展览约2万项,接待观众人数达6亿人次,已成为海内外游客领略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社会公众教育、科学研究、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以及博物馆业务升级和人们消费个性化、多元化的新趋势,一种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信息传递模式为核心的智慧博物馆呼之欲出。

智慧博物馆源于IBM公司2009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它是对实体博物馆和数字博物馆的辩证扬弃。传统实体博物馆因观念、技术、场地、展陈能力限制,以及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考虑,所展示文物的数量和信息量往往不足,而且在展示时间、空间和形式上也受到诸多局限,制约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功能。为此,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

数字博物馆概念的提出有近20年了,它将实体的文物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示给观众,一是借助多媒体、虚拟现实、3D等技术在实体博物馆内开设数字展厅,以实现传统展览不具备的展示功能;二是依托互联网,搭建网上虚拟博物馆,实现藏品在线展示。现在,国内许多博物馆已建有数字化管理、展示的平台。

然而,数字博物馆建设同样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缺乏需求导向,数字化建设千篇一律,甚至滥用声光电技术;虚拟博物馆内容空洞、信息匮乏;信息单向传递导致的时效性、真实性、交互性和现场体验感不强,观众反馈差;博物馆之间信息交流差,系统不兼容,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在国家文物局科技司副司长罗静看来,传统博物馆以藏品为中心,数字博物馆以技术为主导,而智慧博物馆则以人为中心,以人与物的交互为中心。

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毅也表示,智慧博物馆代表的不仅仅是将现阶段的技术应用于博物馆,而是不断将新技术与博物馆需求相结合,在数据采集、管理、联通等方面不断思考,永远发展的过程。“我认为,智慧博物馆或许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会为博物馆带来怎样的革新,是不可预知的;此外,各个博物馆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创新智慧化的模式,例如一些拥有海量藏品的博物馆就在藏品管理智慧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工作。而金沙遗址博物馆首要考虑的,是如何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王毅说。

综合来看,智慧博物馆是以数字化为基础,注重需求驱动,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以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为特征的博物馆形态,其目的是要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服务能力、保护能力和管理能力。

罗静指出,在管理方面,我们希望通过相关智慧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减少馆内闭环管理的人工参与,提高管理智能化;在保护方面,我们通过技术的实现,来支撑、提高文物保护的深度和力度;在服务方面,实现公众与文物交互的高度融合。

日益成熟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促进了博物馆服务、保护与管理的优化升级。其中,物联网技术可以对藏品、环境、人员的实时动态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令博物馆更加“耳目通达”和“反应敏捷”;云计算能按需提供存储、计算以及网络资源,解决数据量和访问量的快速增长,从而实现智慧技术应用的低成本、高效能、可扩展的目标,令博物馆更加“融会贯通”和“运筹帷幄”。

大数据技术则针对智慧博物馆所产生的海量、多源、异构、时变的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等技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令博物馆更加“知识渊博”与“善解人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实体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相互融合,各业务活动开展起来更加便捷、高效,令博物馆更加“随时随地”和“身临其境”。

智慧服务:开放性与个性化

在20世纪,观众是旁观者,他们来到博物馆,怀着崇敬,隔着玻璃或围栏,远远地观赏;如今观众的欣赏水平、需求、身份都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参与者,有的时候,甚至是发起者和创造者,这对博物馆运营者和工作人员来说是一项挑战。

王毅说,观众期待以全新、生动、浪漫的形式,将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展现在眼前,过去简单、静态的展品展览需要高清、甚至超高清影像技术带来的微观影像所补充;观众不仅要参观文物,更要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不仅要现场参观,更希望实现线上线下参观相结合,将展览“带回家”;管理者将不再是“教师”,而是需要倾听观众声音,与观众互动;甚至需要建立起观众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观众在不同阶段对展览不同的理解,能够与其他观众实时分享。

需求倒逼变革,社会服务作为博物馆的首要使命已成为文博界的共识,博物馆做什么展览,怎么做展览,不再由博物馆单方面说了算,而是由公众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来决定的。一个好的博物馆,要打破“高冷”和“门可罗雀”的形象,主动敞开胸怀,面向大众,给予观众更多的自由是发展趋势。

博物馆智慧服务主要是针对新时期的公众需求,以多维展现互动形式,实现公众与博物馆及其藏品交互的高度完美融合,为公众提供无处不在的贴心服务,主要包括展示与体验、教育与研究、分享与传播、纪念与回忆等方面。

苏州博物馆是国家文物局推出的6家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之一。苏博馆长陈瑞近表示,“我希望把苏博做成一个值得观众尊重的博物馆,首先要尊重每一个来参观的观众,把观众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满足观众的需求,我心目中的好博物馆也是这样的。”

陈瑞近认为,如果在文物展览标签上仅仅写“二里头文化一期”、“二里头文化二期”,这种展览对观众来说,是冷漠的,跟他们无关的。我们需要温情一点,让观众有能力去享受或了解文物并“体验艺术”,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年轻的观众一起成长,使他们成为博物馆的常客。

积极拥抱互联网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仅要建立自己的网站、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还应该开发基于移动端的APP应用软件,博物馆的展览、活动等相关信息和服务,可通过多渠道实时推送,形成博物馆的服务平台和粉丝群。

nlc202309032206

参观预约是博物馆观众服务物联网应用的敲门砖,即提供博物馆门票、活动、导览租借等服务的线上、线下预约功能,做到客流削峰填谷,参观人群均匀分布,提高博物馆的吸引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将观众手机与智慧门票绑定,可以提供观众对博物馆展品对象关注引起的特殊需求,随时获取展示导航、随身向导、展品赏析、随身微博、纪念品导购、商情资料等个性化服务。

在展示与体验方面,针对博物馆现场观众,基于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方式,丰富陈列形式和信息供给,开启高品质、沉浸式的轻松文化之旅。对于非现场观众,则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打破博物馆传统的时空界限,拓展博物馆的公众服务广度、深度与时限。当然,也可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手机APP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O2O),达到全渠道、互动式、场景化的体验和服务。

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3D故宫”iPad应用软件,可以通过虚拟的主人公的视角游览故宫,系统还带有每个景点的语音讲解,使用户将有趣的历史知识与全景式故宫图像结合起来,让公众足不出户领略故宫的无穷魅力。故宫博物院还在推出《胤禛美人图》和《紫禁城祥瑞》两款移动应用的基础上,于2014年10月在App Store正式发布了首款儿童类iPad版应用《皇帝的一天》,它可以带领孩子深入清代宫廷,了解皇帝一天的衣食起居、办公学习和休闲娱乐。《皇帝的一天》iPad版采用有趣的交互式地图,并结合解密、收集等流行的游戏元素,玩家需要不断完成各种任务才能进入下一个生活场景,从而玩转养心殿、乾清宫、御花园、畅音阁等重要建筑,探寻皇帝在紫禁城里一天的生活轨迹。

金沙遗址博物馆也正在努力打造更多服务于观众的智慧化展示方式,例如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3000多年前的金沙文化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利用3D视镜和高清屏幕,制作“时光宝盒”三维观看环境,并结合金沙考古发现过程,展示其历史文化魅力;在木栈道下布设高清屏幕,在遗址筒形观影通道为观众营造了解地下文物出土的情景;推出魔幻卡片互动展示,例如,用下载的应用软件对准门票,即可观看门票中叠加的三维模型、视频等,甚至可以与博物馆现场的魔幻卡片叠加出的三维模型合影留念。

在教育与研究方面,通过系统挖掘和整理博物馆藏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市场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建立新型的知识组织系统,推动研究与教育的互动,把实体博物馆及其虚拟平台打造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和公众终身教育的场所。特别是利用慕课等在线教育模式,为农村、中西部和边远山区的孩子及公众提供学习、研究博物馆文物知识的契机,消除信息鸿沟。

1月8日,故宫发布《韩熙载夜宴图》应用程序,让人们在手机上就能体验韩熙载夜宴场景。今年,故宫还将推出《每日故宫》、《清代皇帝服饰》等APP,设计风格与《韩熙载夜宴图》一样,不再走“萌萌哒”路线,而是回归“高大上”,主要为知识性和生活应用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我们将进一步把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故宫文化的传播,并为传统文化传播插上高科技的翅膀。

在分享与传播方面,观众利用博物馆的WiFi,可对文物参观、拍照、体验等互动结果进行“一键分享”,上传到自己的微博和好友圈,也可利用博物馆的社交平台结识兴趣相同者。

在纪念与回忆方面,通过建立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制作、推介、交易平台,提供丰富、快捷、个性化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满足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诉求。

博物馆智慧服务技术实现方式主要有:信息推送、虚拟参观、条码凭证、互动展览、数字导览、社交分享、电子商务等多种技术方式实现。其中,网络虚拟展示采用三维全景、高清摄影、互联网快速浏览等技术,让公众用手机和电脑就可以轻松游历博物馆。

互动展览是运用增强现实技术,让观众能够现场触摸和体验文物,例如,湖北省博物馆对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及其他7件乐器进行高精度文物模型复原,对文物复原件及部分原件进行真实录音,并且统筹在一个平台上,通过触控屏进行操作。这套“3D古乐器演奏系统”使众多游客能够以手指敲击或者弹奏的方式对“乐器”进行自由演奏,在互动的基础上使观众感受古代文明发出的韵律,并且不会对文物造成伤害。

数字导览方便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时,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了解展品信息,还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看”到复原的遗址、重现的场景,获得深度的历史信息。

一座理想中的智慧博物馆不仅会感知并搜集观众信息。如果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就能进一步了解游客喜好,从而根据游客反馈,有的放矢地对展陈方式和活动内容进行改善,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也有可能用于文博产品研发、博物馆营销推广等领域。

据了解,电子商务在发达国家博物馆的运营收入中占1/3以上。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可以精准推荐游客兴趣度高的文物的相应衍生商品,例如3D打印的文物复制品,高清印刷的高仿字画,以及基于文物素材创作的文博衍生纪念品等。对于文化旅游者,博物馆应与各相关部门和企业通力合作,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

智慧保护:防患于未然

智慧保护主要基于智能感知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针对博物馆藏品的本体健康状态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量化分析、智能数据挖掘和分析处理,使文物在损坏发生之前提前掌握其各项特征,并以三维建模形式立体呈现可视化结果,形成一套集藏品表象、内部结构、周围环境影响因素于一体的馆藏文物诊断、分析、处理和评价体系,实现完整的“监测—评估—预警—调控”预防性保护流程。

罗静表示,博物馆最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让藏品“延年益寿”。湖南马王堆汉墓新出土以后,当时周恩来总理说了一句话,在地下已经保存了上千年,我们的科研人员能不能再让它保存上千年。

为了使文物延年益寿,需要运用新科技实现智慧保护,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动干预(修复文物),一种是预防性保护。许多博物馆在智慧保护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例如,湖北省博物馆正在尝试在计算机上对文物进行3D虚拟复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虚拟修复。目前,已有100余件文物进行虚拟复原。

nlc202309032207

此外,许多博物馆对文物保护如何从“抢救性”向“预防性”转变,也做出了积极尝试。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对200多种藏展材料进行测试,运用标准化方法,绘制出“藏展材料适用性等级表”。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则开展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建设一期工程,即在展厅布设环境因素传感系统,建立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对包括大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紫外线、有机挥发物等进行监测和相应的调控设施,系统实现自动预警功能,能够及时、迅速地解读数据,实现自动化分析等。

敦煌博物院的监控系统也可以实时采集各洞窟中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观众流量等数据,一旦某洞窟的监控数值接近临界点,便亮红灯报警。监控中心则立即通知现场工作人员关闭洞窟,直到数值恢复到安全值。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运用物联网对文物实施保护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赵昆介绍,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综合应用系统由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文物本体监测、文物资产管理、人员行为管理、观众导览服务5个子系统组成。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利用综合传感器、视频图像以及无线射频等物联网相关技术,在3个秦兵马俑陪葬坑、综合陈列楼、文物库房、修复室以及骊山园部分遗址部署了环境监测传感器,实现文物保存环境检测。检测对象包括遗址区的温湿度、颗粒物、有害气体、光照、紫外线强度等环境要素的监测,以及对气象环境(大气压、风速、风向、降雨量、室外温湿度)。目前,已实现对遗址的远程、大范围的监测。针对野外遗址,利用震动传感器采用震动信号,结合震动强度、频率、发生时间、传播方向等多因素,开展入侵行为监测。

智慧保护将有力地推动风险管理理论指导下的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开展。以高效智能的方式,大大提高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能力,并为完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理论支持。实现“风险可识别、险情可处理、效果可评价”预防性保护目标。

博物馆的智慧保护是一项高科技工程,非博物馆本身所能完成,于是诞生了一批服务智慧博物馆的新兴科技企业。郑州枫华实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该公司对文物保护、存储、展示、运输、社教方面的软件与硬件开发和实际运用,都有着自己的路径和方式。由该公司开发的物联网温湿度监控系统,能够为文物保存环境提供温湿度数据检测、记录、分析并根据文物保存最佳温湿度设定,控制温湿度调节设备,使文物保存环境达到最佳状态。

智慧管理:轻松驾驭人财物

以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为支撑,优化传统博物馆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为与博物馆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内容相关的决策活动提供支持,使管理工作更为科学、智能、高效。具体体现在博物馆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智能化,既减小管理压力,又提高管理效率。 内部管理重点围绕藏品资源、财产资源和人力资源等3大资源进行管理智能化升级。藏品资源管理的智能化,将以藏品入藏为起始,对登录、保管、流动等各项工作进行智能化监管,利用本体实时定位与识别、出入库智能感知清点、藏品智能化日常巡查等技术手段,降低藏品在管理风险点上的主要安全问题,如藏品档案及信息记录与本体脱钩问题,藏品失窃、意外损毁等,进一步解决内部部门之间风险责任不清或为摆脱责任而相互掣肘的矛盾问题。

譬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资产管理将RFID技术应用于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中,建立文物、装具、RFID标签的密切关联,为每件文物建立唯一的身份凭证。RFID标签与文物藏品数据库相结合后,使管理人员能够实时获取具体文物的详细信息(包括文物基本信息、多媒体信息、位置信息等)。同时,RFID门禁系统的自动侦测,也可详细、实时记录文物出入库信息,为文物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据和手段。

财产资源管理的智能化,将根据博物馆主要业务需求,为固定资产、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资金等实体和财务资源的配置、使用和调动等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高财产资源使用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的智能化主要为实现人才的梯队化建设和人员绩效的科学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外部管理是通过加强对博物馆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联系,实现博物馆自身能力水平的提升。目前重点围绕博物馆观众及其活动展开,通过对观众知识、心理、行为、需求等各类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从保障藏品安全、提高展陈质量、改善参观体验、优化服务内容等目标需求出发,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随着博物馆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外部联系将进一步扩展延伸,由观众服务发展到社会服务,实现对社区、学校、社会团体、企业、媒体及一般公众的全面覆盖。

敦煌莫高窟对游客监测通过RFID技术实现。RFID是射频识别系统,由电子标签、阅读器、数据处理器组成,利用专门的读写设备能够在一定距离内将无线电发射的信号进行接收、读取和识别。每位讲解员都佩戴RFID标签卡,在进入洞窟前预先录入相关游客信息,通过洞窟内的RFID标签阅读器对游客实现实时监测。目前,已有40多个洞窟安装有RFID标签阅读器。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四川唯一一个国家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已于2014年3月动工。根据建设方案,该博物馆将使用智能售票和门禁系统,游客通过智能售票系统购买门票并进入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则可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来搜集观众的信息和行为,比如一个游客的年龄段、性别、客源地、在哪个展厅停留时间最长、对哪一件文物参观得最仔细等。

作为一个“以内外需求为导向,创新科技发展为支撑”的有机体,智慧博物馆将不断演变进化,其目标是提升博物馆服务、保护和管理等核心业务水平,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智慧博物馆带来的挑战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们需要找到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做法,颠覆博物馆固有的方式,告别过去。”陈瑞近语重心长地说。

2014 年岁末,苏州博物馆两个重量级展览先后开幕:“六如真如——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汇集12 家海内外文博机构的收藏,展示吴门才子唐寅的书画真迹,“吴钩重辉——苏州博物馆藏吴越青铜兵器特展”则重现了吴地先人尚武好剑的历史。一文一武,呈现吴地历史文化的两个侧面。参观者络绎不绝,瑟瑟寒风中,苏博门口排起长队,节假日甚至绕过东北街,沿着博物馆的围墙排到了齐门路旁。如果说七八年前苏博新馆建成之初,许多观众是被贝聿铭大师的设计所吸引,那么,近年来苏博门前长长的队伍,更多的是为了苏博精心策划的展览。

陈瑞近认为,博物馆不应该仅仅是个保管文物的地方,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来理解文化,来得到美的感知。

智慧交通引领智慧城市建设 第4篇

智慧交通为城市疏通“血脉”

交通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的“血脉”。然而, 随着人口和车辆的迅速增长, 仅靠多建道路车场、增添“血管”已不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痼疾。因此, 疏通现有血脉, 增加“血流”的速度, 是提高交通效率的重要方式。

发展智慧交通的最终目的, 是为市民提供便捷的生活。出入难、寻位难、找车难、缴费难、管理难是城市交通的通病, 智慧交通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广州已实现了智能停车, 停车时通过手机软件来查询车位, 减少了车主寻找车位的精力和时间……”

发展智慧交通是疏通日趋恶化的城市交通血脉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城市交通不畅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在这样的前提下, 智慧交通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 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 保证交通安全, 提高运输的效率。

智慧城市的建设为智慧交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的契机, 不管是交通工具还是交通设施, 城市智能化建设的效能有所改善, 会给智慧交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条件。智慧交通的发展对交通的管理水平要求更高, 交通的智能化会涉及到数据的采集、处理等, 管理不再是一种盲目的方式, 需要科学的决策和数据的支撑。

改善城市交通重在预防

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预防比改善更重要。造成交通拥堵、停车难、污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经济发展过快。比如说交通拥堵, 经济的发展给城市引入大量人口, 车辆增加, 从而引起城市的交通拥堵, 但通过降低人口密度和减少车辆等手段来解决拥堵问题并不现实, 所以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预防”, 以降低发生问题的概率。

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找出问题的源泉, 分析它可能发生的概率, 然后来预防它的发生或者降低发生的概率。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能仅从交通本身着眼, 而是要从整个大的交通系统, 整个社会来着眼。交通不只是车在路上跑, 而是包括停车、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控制等, 因此要更多的考虑控制和管理, 综合建设一个好的交通环境。比如, 交叉路口、监控设施, 以及一些强制性的手段, 提高交通系统运行的效率, 整体改善交通环境。

交通的问题, 首先是规划的问题。交通的建设应该放宽视野, 从综合角度来考虑拥堵问题、停车问题等。从全国来看, 青岛的交通处于比较靠前的层次, 但是青岛现在很多道路的衔接是不顺畅的。要加强区域间的有效衔接, 更多是人员的交流和管理问题。同时, 利用监控得到的数据及时的纠正对交通信号的控制和改善, 有效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

新技术驱动城市交通变革

新技术的发展是城市交通变革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智慧交通是交通运输领域发展的前沿之一, 智能汽车的发展带动了智能交通产业的形成, 推动了交通运输产业的革命。面对汽车工业所带来的诸多“城市病”, 智能化将是汽车未来发展方向。在未来, 汽车产业能够从性能、排放、安全等方面带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

目前, 通过智能手段预测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等问题的发生有很多技术手段, 但应用并不广泛。从技术层面上, 交通问题的发生可以促进智能汽车的发展和应用。比如, 预警装置、驾驶员辅助设施、驾驶员疲劳驾驶的预警等。但这些技术在应用上有很多局限性, 技术越复杂, 对驾驶员的操作能力要求就越高, 技术的应用往往会受到限制。

电动车是汽车行业新的领域, 汽车的智能化从长远来说是无人驾驶, 从近期来说就是辅助驾驶。智能汽车的发展会促进智慧交通发展, 不但可以有效解决交通问题, 更能解决交通安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开发替代性能源、倡导更环保的驾驶行为。

智能汽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汽车缺乏协同发展, 导致智能驾驶难以实现。此外, 道路环境复杂度高, 道路的适用性验证难度比较大。

针对这些问题, 迎接智能汽车为汽车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要根据城市发展的状况、交通的流量和国民的经济状况来统一布局。同时, 结合智能交通技术发展, 来加快智能汽车的研发。

昆明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研究 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智慧化发展,解决方案

1 背景

乡村旅游是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与乡村农业资源、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产物,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新路子, 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条新途径。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 目前,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旅游总收入占了全国旅游发展总收入的将近三分之一, 而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 (2009—2015年) 》中的要求得知, 预计到2015年, 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7.71亿人次, 收入高达1145亿元, 从事旅游业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将增长5%。乡村旅游业将逐渐成为国内旅游业的主要支撑之一, 成为国内旅游消费的一大亮点, 发展潜力巨大, 前景广阔。“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 (创新2.0) 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在“智慧城市”的环境下, 政府、企业等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与业务的创新应用, 对城内各种产业进行全面智慧发展, 而旅游产业则是其中的一种, 由此可见, “智慧旅游”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部分。

2 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现在昆明的五区九县均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 仅官渡区就有200多家经营乡村旅游。主要类型是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即经营者为旅游者提供钓鱼、棋牌、农家饭以及让旅游者参观、选购鲜花和采摘新鲜的水果蔬菜等, 主要让游客自娱自乐。这种“农家乐”旅游形式的乡村旅游以物美价廉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 例如在昆明周边的“农家乐”人均只需5~10元就可品尝到乡土风味的农家饭, 让人何乐而不为。而经营者只需利用闲置的房屋和简单的生产资料和周围的绿色资源进行经营。由于“农家乐”投资小, 风险小, 经营灵活, 见效快。所以昆明周边的乡村旅游大部分都是以“农家乐”乡村旅游为主。作为乡村旅游的主体, 昆明的“农家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总的来说还处于低级阶段, 目前多以一家一户自主经营, 管理存在分散性和松散性, 内容单一, 档次低, 经营者很少或没有主动为旅游者创造条件, 使旅游者参与到农村耕作劳动中, 缺乏参与性。

2.2 昆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昆明乡村旅游发展至今, 除了规模日益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外, 由于发展历史的短暂, 发展经验的缺乏, 同样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通过对上述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 可看出, 昆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率低。目前, 现代科学技术在昆明乡村旅游行业中的利用率较低, 是昆明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一大弊端。昆明乡村旅游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率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旅游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产业的管理效率较低。第二, 乡村旅游产业服务设施落后。第三, 乡村旅游产业营销宣传方式滞后。其次, 服务质量低。目前, 昆明乡村旅游产业服务设施的质量普遍较低, 与科学技术日益发达、游客对乡村旅游服务满意度要求不断提高的社会现状逐渐拉开了距离。服务人员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使用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刷卡消费服务和通过网上支付平台为游客提供预定服务等各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方式的熟练程度。最后, 市场覆盖率低。昆明乡村旅游虽然走在全国的前列, 然而由于其营销宣传力度的不足, 使得乡村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覆盖率不高。同时, 昆明乡村旅游产业在对网络营销认知上的不足和不善于利用,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昆明乡村旅游业在全国旅游市场上的低覆盖率, 阻碍了昆明乡村旅游的发展。

3 昆明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必要性

昆明乡村旅游在经历了“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起步阶段和“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快速发展阶段之后, 于2012年起进入了“城乡统筹、市场主体、度假引领”的转型升级阶段, 一直延续至今, 没有成功实现转型升级, 陷入了停滞阶段。而“智慧旅游”的兴起, 则为乡村旅游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乡村旅游智慧化, 为乡村旅游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带来了契机。

3.1 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文件的出台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掀起强烈的热潮, 越来越多的智慧正逐渐地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运行轨迹之中, 旅游业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2013年1月23日, 在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关于确定天津等15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通知》中, 明确规定了昆明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根据此要求, 昆明市旅游局为了切实推进智慧旅游试点工作, 给出了关于昆明市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建设方案。方案中明确地指出了昆明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 即“开发乡村旅游电子卡通地图, 实现乡村旅游电子导航服务”, 为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 建设乡村旅游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等体系, 成功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顺利, 全面发展昆明乡村旅游智慧化。

3.2 昆明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如今, 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已逐渐不满足于昆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希望能借助于“智慧旅游”的发展, 在现有乡村旅游发展资源的基础上得到创新性的突破, 开创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纪元。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和其主动、积极配合的态度, 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推动着昆明乡村旅游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努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以及现代科学技术, 抓住“智慧旅游”发展的契机, 加大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和智能化的建设, 推动乡村旅游朝着智慧化方向发展, 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位。

4 昆明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解决方案

4.1 政府旅游管理部门

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是昆明乡村旅游智慧管理的主体, 特别是对于智慧乡村旅游的公共设施公共数据库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建立在线信息服务门户主要为游客提供政府层面的旅游资讯信息和旅游特色服务。门户以统一的旅游信息数据库为基础, 以通信网络为支撑, 通过智能化管理的多样化旅游服务网络, 实现向处于不同网络、使用不同终端的用户提供语音、数据、视频等旅游服务的目标。信息服务由日常服务子系统、旅游行程规划子系统和旅途导航娱乐子系统三个子系统提供。其次, 旅游行政部门组织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建立乡村旅游营销平台, 为缺乏经费的乡村旅游中小型企业提供对外宣传的机会, 政府免费为审核通过的乡村旅游企业在平台上对其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进行宣传, 推动中小企业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 为游客提供精确的乡村旅游资源信息。同时, 通过与乡村旅游监督管理系统建立接口, 防止出现虚假的乡村旅游资源信息和服务信息, 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管理。最后, 由旅游管理部门主导, 乡村旅游社区和乡村旅游产业共同配合, 采用GPS定位技术、智能视频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对乡村旅游社区进行实时监控, 通过视频监控、感知系统和通信技术获取乡村旅游社区的基本信息, 以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行迹、游客接待量、游客行为和社区交通流量等信息, 随时掌握乡村旅游社区静/动态信息, 设置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与智慧行政办公系统相对接, 在遇到乡村旅游突发事件时从全局出发, 充分发挥其指导和协调作用, 在第一时间内确定应急预案, 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该系统与乡村旅游社区客流分析与预警系统和智慧乡村旅游配套保障体系中的各子系统相对接, 形成应急指挥联动机制, 协调指挥多个灾害防控部门进行应急救援。

4.2 乡村旅游景区

4.2.1 建立乡村旅游景区信息发布系统

乡村旅游政府管理部门通过智能视频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 同时组织工作人员对乡村旅游社区旅游资源信息进行汇集、分类和整理, 并借助网络平台对动态乡村旅游信息进行更新和反馈, 完善乡村旅游社区信息发布系统。其中静态乡村旅游社区的信息包括对社区的景点、建筑设施、乡村旅游产业的相关介绍, 乡村旅游品牌特色、休闲娱乐活动等相关旅游信息;动态乡村旅游信息包括社区游客的流动量、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等。乡村旅游社区信息发布系统的完善, 满足了旅游者对查询乡村旅游信息准确度的需求, 提高了乡村旅游社区的服务质量, 加强了旅游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市场动态的准确把握。

4.2.2 开发乡村旅游产品

根据乡村旅游社区的旅游资源特色, 分析乡村旅游市场需求, 开发、设计出理念新颖、创新型信息化的乡村旅游产品, 且乡村旅游产品突出乡村旅游社区的旅游资源特色, 蕴含着乡村旅游社区的文化内涵, 独创性强, 符合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 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

4.2.3 建立乡村旅游智慧服务系统

通过智慧乡村旅游服务方式对游客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乡村旅游智慧服务全面正常启动, 面向游客提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服务, 整个服务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智慧服务系统。即由乡村旅游社区和乡村旅游产业相互合作, 以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基础支撑, 以乡村旅游智慧服务平台为核心, 通过服务平台, 连接公共信息咨询平台、网上支付平台、智能服务子系统、医疗保障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 共同建立乡村旅游智慧服务系统, 为游客提供多样服务。

参考文献

[1]钟雯.国家旅游局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J].农村实用技术, 2010, (11) :21.

[2]陈刚, 童隆俊, 金卫东.智慧旅游:南京之探索[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8) .

[3]王毓梅, 廖静娴, 张殿东.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旅游管理研究, 2012, (5) :39.

[4]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建设方案[R].2013.

城市轨道交通“智慧”之道 第6篇

A

南宁又称绿城, 是一个融合了壮族、瑶族等多个民族的省会城市,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和民间习俗让人流连忘返。南宁市属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中心, 和很多东南亚国家交流频繁, 随着这些年经济大发展, 城市被一条条现代化的街道铺满, 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今年6月份,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首个地铁——南宁市地铁1号线东段正式开通试运营, 整条线路全长32.1公里, 建有25座车站, 标志着南宁正式步入了地铁时代。

“半城绿树半城楼”, 10月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绿荫如盖, 细雨沥沥, 正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中国信息化》记者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轨道交通建设单位、设计研究院所、设备制造企业以及相关机构领导专家一起, 参观了位于南宁市中心的地铁控制中心, 实地体验了南宁地铁1号线, 并参加了同期举行的以“新IT·悦无线·耀绿城”为主题的前沿技术研讨会。

总体感受, 南宁市作为我国智慧城市试点之一, 在城市管理、交通规划信息化方面可圈可点。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率先建设地下轨道交通的城市, 除了开通1号线之外, 2号线也在同期进行。在高科技无孔不入的今天, 南宁地铁从规划到施工、运行、调试等各个阶段, 包括信号系统、监控系统、车地通信系统、闸机等多个子系统都使用了新IT技术, 在国内轨道交通行业保持了多项第一。南宁轨道交通集团建设分公司副总经理莫志刚介绍, 南宁地铁是国内首个将IEEE802.11ac车地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在PIS系统的地铁线路, 高带宽的车地无线通信技术在支持地铁车厢高清视频播放的同时, 还能将全列车24路监控图像全部回传, 业界领先。同时在地铁的云计算应用、采用大数据技术指导地铁生产与营销方面也属于国内领先水平。有了新IT技术的保障, 南宁市加快了向生态城市目标前进的步伐。

“智慧”融入南宁地铁

近日, 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的《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指出:2016-2018年重点推进103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 新建城市轨道交通2000公里以上, 涉及投资约1.6万亿元。可以看出, 未来3~5年城市轨道交通业将会迎来建设高峰期, 北京、上海等地的地铁也面临着多条线路升级的需求。

相对于普通交通而言, 地铁建设由于各种特殊因素, 在技术要求中非常严格:跨线运营要求对原来以线路为单位的独立系统进行统一整合, 实现资源合理调度和减少浪费;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影响下, 地铁现有系统与新技术如何衔接顺利过渡也是个挑战;由于现有地铁最高行驶速度已经超过80Km/h, 未来还会持续提升, 而与此同时列车最短发车间隔短已经小于2分钟, 这对行车安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必须要考虑如何应对轨道交通各子系统日益繁忙、信号干扰等问题。

在南宁期间, 应大会主办方、协办方的邀请, 记者对南宁地铁1号线控制中心 (指挥大厅) 进行了参观, 对新IT技术在提升地铁运营水平和乘车感受方面深有体会。

南宁轨道交通调度指挥大厅中, 中央主屏幕和几排办公座位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据控制中心负责人介绍, 通过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对1号线地铁在轨列车和各项设备、指标、人员进行监控, 并可以进行远程调度指挥。本次南宁1号线中采用了新华三的车载无线系统, 包括PIS系统 (乘客信息服务系统) 和CCTV (视频监控) 系统, 其中视频监控系统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负责地铁运营情况的监控, 另一部分是公安监控系统。

这两套系统对技术方案提供商有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求系统提供高质量的视频播放;其次要求将车上的视频监控资料实时回传, 回传就需要足够的带宽, 同时按照公安部门的要求资料要被保存90天以上, 这就对数据存储的方案提出了严格要求。与传统车载监控方案只能上传两路车厢标清监控图像相比, 南宁地铁将全部视频实时回传可将录像在控制中心集中存储, 使得数据可靠性和存储成本都具有更大优势。更重要的是, 突发列车事件时, 地铁控制中心能迅速定位故障车厢位置和事件原因, 使得应急响应速度更快。

据介绍, 南宁地铁1号线P I S系统在国内首次采用IEEE802.11ac车地无线通信技术, 保障了视频的流利播放, 也解决了回传视频监控资料回传的带宽问题。“WLAN技术成熟、稳定、高性价比, 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多个城市多条线路的信号、PIS、车厢WIFI覆盖等系统中。其对车地无线系统的一个要求就是要做到无缝连接, 而这一点我们已经在过去的案例中做到了。”南宁地铁1号线车地无线系统技术提供商新华三集团交通系统部总监于志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现在, 在南宁乘坐地铁的旅客不仅可以在车厢内观看流畅的直播内容, 还能第一时间接收到新闻消息, 享受愉悦畅快的地铁之旅。南宁轨道交通集团充分利用了新技术方案, 推动了整个城市迈入智慧出行时代。

智能化, 轨道交通的下一步

智能化时代, 新IT技术在各个传统行业是无孔不入。地铁作为传统行业的一个重要领域, 近年来也被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概念所包围。

当前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极大的提升了IT资源的利用效率, 并使新业务的上线更为便捷, 能动态适应业务处理压力。北京、深圳多个城市地铁都已经在TCC、NOCC等控制中心应用到云技术。据记者了解, 其他地方的地铁业主也都提出了云计算的方案。总体来说, 目前云计算在地铁行业的应用并不算深入, 很多还只是停留在虚拟化的阶段。

“地铁的网络化运营是一个趋势, 未来一定会向云计算方向靠拢。云的核心理念是更加具有弹性, 当单个系统资源不能满足要求时, 通过云计算可以动态地协调其他系统中的IT资源进行支撑, 随着地铁各种系统的增多, 云计算的效益会越来越高。”于志宏对记者说。

举例来说, 目前北、上、广城市轨道交通都有多条线路, 将来可以动态地将一些闲置的资源分配到需要的系统上。比如某条地铁线的突发事件视频监控数据要做图像比对的大数据分析, 在该条线路的视频图像处理服务器计算能力不足时, 可动态调用其他线路的计算资源满足这一需求, 这就是云计算的核心理念。同时云计算让维护操作更简便, 过去多条线路多个站点都要逐一单点进行维护, 在云环境下可以远程动态地集中对它们进行维护, 一旦设备坏了, 不需要更换设备, 可以直接将系统切换到别的设备上。

作为一条新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地铁, 南宁地铁实现了新业务创新, 通过云计算的概念, 实现了云购票机、市民一卡通无缝对接, 并可以实现无卡、无现金, 通过手机APP或支付宝购票等等。目前地铁1号线处于初建阶段, 2号线也已经开工, 未来随着各种系统的增加, 向云计算过渡是水到渠成。

随着地铁互联网业务的发展, 大数据同样会在未来的轨道交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于志宏认为, 大数据在地铁领域的应用最为主要的有几个方面:首先是针对乘客的增值业务, 在开展地铁乘客Wi Fi业务以后, 向乘客推送一个符合其需求的精准应用或广告所得的收益, 可能会比乘客的地铁票价高很多。但要实现这个目标, 最关键的是精准了解乘客的潜在需求, 这就是无线大数据技术。

其次, 是针对地铁公司生产系统的大数据分析和利用价值。比如, 通过在车辆上、隧道内安装物联网设备, 传感器会监控各种参数并将数据实时回传, 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就可以判断车辆的运行状况以及何时需要维护, 并通知维修人员按时检修。“以前我们的设备运维叫做故障修, 就是当设备发生故障的时候进行修理, 这不可避免的造成业务中断和收入损失, 但是今天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对设备可以做到实时监控, 在设备未出问题之前就对其进行更换或维修, 我们称之为状态修。”于志宏这样介绍。

开启西南地铁信息化新时代

据数字统计, 截至2015年末, 我国共有44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获批;有26个城市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618公里。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IT技术的发展, 智慧轨道交通应该不会离我们太远。

南宁地铁此次在国内率先使用IEEE802.11ac车地无线通信技术, 还部署了车站云购票机等诸多创新技术, 使得乘客从便捷购票开始, 到顺利通过闸机, 乘坐列车后观看高清视频, 一路上都能体会到新IT技术带来的诸多便利。

作为南宁地铁P I S系统8 0 2.1 1 a c车地无线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 新华三交通系统部技术部部长严思广对《中国信息化》表示, 新华三除了在I E E E 8 0 2.11 a c基础上开发了列车高速不中断的快速切换技术以外, 还在WLAN无线部署、优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比如如何分配无线网络的频点, 避免地铁不同系统系统之间, 以及地铁系统与外部无线系统之间的相互干扰。“南宁地铁1号线PIS系统采用的是5.8G频段, 和信号系统可以做到互不干扰。目前WLAN在地铁中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PIS系统和WIFI上网, 为避免出现两个系统占用一个频段的情况, 现有的成熟技术方案是共享一套车地无线系统, 以划分逻辑网络的方式设置优先级, 保障主要的系统能够顺利运行, 其他系统则通过设置较低的优先级分享这一网络。”严思广说。

上一篇:《秋天的雨》导学设计下一篇:主动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