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范文

2024-08-20

商业经济范文(精选11篇)

商业经济 第1篇

一、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一)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万亿

2008年我国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84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同比加快4.8个百分点。这是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从市场运行态势看,消费品市场运行轨迹呈现出抛物线形,与上年同期相比,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6%,二季度增长22.2%,三季度增长23.2%,四季度滑落到20.6%,季度间增幅高低落差为2.6个百分点。

(二)城、乡市场发展趋于稳定均衡发展

2008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373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同比加快4.9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零售额34753亿元,增长20.7%,加快4.9个百分点。城乡零售额增幅差距,2006年为1.7个百分点,2007年为1.4个百分点,2008年继续维持在1.4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29.7%提高到2008年的30.9%,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3.8个百分点提高到6.7个百分点。表明城乡消费品市场增幅差距趋于缩小,城乡市场增速同比加快。近几年,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使县城零售额加速增长,全年消费品零售额达122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同比加快5.5个百分点,其增速不仅分别高于城市和县以下零售额0.7和3.3个百分点,也是近13年来最高的增长速度。从2008年东、中、西部区域消费品市场发展变化看,零售额与上年相比,增速分别为21.4%、23.1%和22.3%,同比提高4.3、4.9和4.3个百分点。从各区域市场份额看,东部地区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 8.6%下降到58.3%, 中、西部分别由上年的24.3%和17.1%提升到24.5%和17.2%,分别提高0.2和0.1个百分点。

(三)批发零售业零售总额增速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

批发和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198.5亿元,同比增长21.5%。从增速上看,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去年四季度各月呈持续下降的态势,9月份,仍然保持的增速同比加快6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速差距消失,至12月份同比增速已与上年同期持平,降至20%以下。2008年上半年, 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增速持续减缓的态势,在去年2月份投资增速达到近两年来最高点的39.2%后,前6个月累计增速下降到21.3%,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5个百分点,也是一年来首次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去年7月份以来,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速,逐月回升,全年累计增速29.2%,在国家积极扩大消费政策作用下,批发零售业投资加速增长,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1个百分点。

(四)住宿和餐饮业持续快速增长

假日经济的方兴未艾、会展等商务活动的日益增加及价格上扬,共同推动了住宿餐饮业零售额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为1540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增速领先于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35.11亿元,同比增长30.5%,增速比去年前三季度降低了2个百分点,全年基本保持了稳定且较高的增长速度。

(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回落

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5.6%,农村上涨6.5%。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4.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65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5.5%,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82个百分点;其余各类商品价格有涨有落。

二、部分省市商业发展状况

(一)各地区消费品市场发展较快

200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7.7亿元,同比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在前三位的仍然是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从各省(市,自治区)增速看,增速超过平均水平(21.6%)的达到了21个,增速最高的陕西省为25.3%,增速低于20%的省(市,自治区)数量增加,由去年前三季度的3个(上海市,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增加到5个,增加的两个省为浙江省和甘肃省。

(二)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近4600亿元

去年12月份,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规模继续扩大,达到428.6亿元,为全年单月最高点,同比增长1 8%。2008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89亿元,同比增长20.8%,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5.7%,实际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按商品用途分,吃、穿、用、烧类商品分别实现零售额1138.9亿元、430.6亿元、2659.9亿元和35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21%、21.7%和9.9%。按行业类别分,批发零售业、餐饮业、住宿业分别实现零售额4044.4亿元、411.1亿元和9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19.8%和10.5%。按地区分,城镇、农村分别实现零售额4038.3亿元和55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和17.6%。2008年,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5.1%,涨幅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6.1%,提高6.9个百分点。从趋势看,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从8月份开始下行。去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由去年7月份的最高点6.3%降为1%;其中食品类价格涨幅由4月份的最高点21.6%降至7.8%。2008年全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25元,比上年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实际增幅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747元,比上年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5%,实际增幅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6460元,同比增长7.4%,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2.2%。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5562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3.8%,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八大类支出与上年同期比较呈六升一降一平态势。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幅最快,同比增长20.8%;其次人均食品支出,同比增长12.7%;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衣着、居住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1.8%、8.3%、3.9%和3.2%;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同比下降1.5%;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与上年同期持平。虽然受到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不过,目前北京居民的消费信心依然较强。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居民年节消费电话调查数据显示,元旦、春节期间,81%的被访居民未压缩过节花销,年节花销2000元以上的居民占到被调查人群的66%。调查显示,37.8%的居民年节消费比上年不降反升,43.2%的居民年节消费与上年持平,另有19%的居民年节消费比上年压缩。不过,展望2009年经济前景,被调查居民消费信心有强有弱:62.1%的居民表示2009年消费信心一般;12.2%的居民表示消费信心较强;而认为今年消费信心弱和很弱的居民分别占11.2%和3.2%。

(三)湖北省消费需求旺盛

2008年,在湖北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合力推动下,湖北消费需求旺盛。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5.82亿元,增长23.3%,增幅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新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为发展湖北经济提供了强劲动力。

2008年,全省消费需求旺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5.82亿元,增长23.3%,增幅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消费品零售额实际比上年增长16.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速度和实际增长速度都创1996年以来的最快增速,特别是实际增长速度,比2006、2007年分别加快2.2和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同步快速增长,广大居民更多地分享到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486.46亿元,增长23.3%,增幅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农村实现零售额1479.37亿元,增长23.2%,增幅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农村市场的拉动力增强,农村市场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上年的5.4个百分点提高到6.9个百分点。

2008年,湖北省餐饮业实现零售额在上年突破500亿元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餐饮市场实现零售额661.9亿元,增长25%,比上年加快8.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零售总额增幅1.7个百分点。这已是餐饮业连续19年以两位数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餐饮业对消费市场起到较大拉动作用,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3.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拉动全省零售总额增长3.3个百分点。

2008年,全省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实现零售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为1161亿元,增长25.4%,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高于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2.8个百分点,对全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5%,拉动零售总额增长5.8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081.3亿元,增长25.2%;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9.7亿元,增长26.5%。全年限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星级)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实现零售额, 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上升为23.4%,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

2008年全省吃、穿、用类商品普遍保持较快增速,市场销售热点纷呈。全年限额以上企业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0.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1.4%;日用品类增长22.5%;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3.7%;书报杂志类增长11.2%;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实现零售额105.2亿元,增长27.9%;以手机为代表的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11.4亿元,增长18.1%;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60.2亿元,增长14.9%;化妆品及金银珠宝类商品分别实现零售额34.3亿元和2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6%和33.1%。

2008年,湖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高位运行,是10余年来消费增长最好的时期。2009年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影响,消费将出现调整走势,增速比2008年有所下降在所难免。但是,在国家和湖北省委、省政府扩大消费政策扶持下,消费需求不会大幅下滑,稳中有落将是其主要走势特征。初步预计,2009年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8%左右,比2008年回落约5.3个百分点。虽然2009年消费增速比2008年有所回落,但消费名义增长仍高2004~2008年平均增幅0.6个百分点,也成为1997年以来第三个高速度。预计与全国相比,全省消费增幅依然快于全国,消费需求依旧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拉动作用。

三、行业热点问题

(一)国务院七大措施搞活流通、扩大消费

2008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提出采取七大措施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意见包括:一是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拉动农村消费。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全面推进家电下乡工作。二是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扩大城市消费。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促进城市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积极促进汽车消费。三是提高市场调控能力,维护市场稳定。健全居民生活必需品储备机制;切实增强市场应急调控能力。四是促进流通企业发展,降低消费成本。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支持中小商贸企业发展;实行商业与工业用电、用水同价政策。五是发展新型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进一步促进银行卡使用;大力发展信用销售。六是切实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安全消费。狠抓流通企业食品安全;加强市场监管,改善交易环境;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七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流通业发展。

(二)2009年春节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增速明显减缓

200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尽管我国政府、零售企业等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措施,但金融危机对消费的影响已经明显显现。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大年三十至初六),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37.3亿元,同上年春节黄金周相比仅增长了6.6%,增速比2008年春节下降了17.8个百分点,这是2005年以来首次跌破10%(2005年至2008年,该增速分别为13.2%、12.7%、23.5%和24.4%),其中,有38家企业零售额为负增长。零售额增速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第一,零售企业早在节前半个多月就已开始促销活动,加之民工提前返乡,节日消费高峰前移;第二,春节期间,零售企业加大了促销力度,促销活动使商品零售量有所上升,但由于价格下降,零售额增速受到抑制;第三,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种类商品,特别是奢侈品的零售量明显下降;第四,消费下移。大城市零售企业零售额增速明显下降。大城市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明显,

(三)2009年我国消费市场趋势展望:培育五大热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促进农民消费,稳定发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

农民消费:全力启动农村市场推行“家电下乡”是扩大内需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启动农民消费的一个信号。“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来撬动农村市场,既可以让广大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轻金融危机影响、扶持企业发展的作用。”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说。去年12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必须进一步完善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明、后两年再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进一步扩大品种,加大“家电下乡”推广力度。

住房消费:确定了促进楼市健康发展的三项措施。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促进商品住房销售,支持合理融资需求。国务院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出台,“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被列为“国十条”之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布置的2009年五项重点任务中,有两项涉及房地产,“要把满足居民合理改善居住条件愿望和发挥房地产支柱产业作用结合起来”;“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减轻居民合理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负担,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汽车消费:为准备“过冬”的车市加温。汽车工业产业链长、关联度大,不仅可以拉动钢铁、化工、石化,甚至纺织、轻工等机械制造业,而且可以直接拉动消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14号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强调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保证未来三年乃至更长时间段内国内汽车行业销售增速平均能够达到12%以上。

服务消费:创造良好消费环境。目前,整个世界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超过60%,而我国这两年仅在40%左右,明显偏低。这既是不足,同时也具备强大的结构性增长空间。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能够直接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也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2 0 0 8年,要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多样化文化产品,加快发展体育健身和老年服务产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主任张平说。他表示,着力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首先要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此外,还将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抓紧研究出台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等政策,研究采取鼓励消费升级的税收政策,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加强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社群经济:社交即商业 第2篇

风继续吹,不忍远离。

互联网的风永不止息,新概念层出不穷,当你刚刚把B2C、C2C整明白,却发现社群经济已经火了起来。

2015年被称为社群经济的元年,创业者们通过正和岛、黑马会这样的资源型社群缔结人脉,分享创意,获得资金;消费者们通过酣客公社、美否等产品型社群购买产品,交流情感,参与互动;学习者们通过逻辑思维之类的互联网知识社群求真增智,激发思考,重塑理性。

在这一年,你发现视角广阔、情怀深远,“激荡、跌荡、浩荡”的财经作家吴晓波所创立的社群“吴晓波频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突破百万粉丝;在这一年,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社群逻辑思维完成B轮融资,估值13.2亿元人民币。

社群经济又是一个什么鬼?何以被认为是互联网经济的下一个风口?风吹过,又有哪些社群能起飞,哪些逃不过消亡的命运?对于传统的制造业而言,社群经济能带来哪些转型的启示?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际关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市场经济是一场伴随着生产率的解放,大规模的商品通过市场营销活动找到它的消费者,互联网经济大潮下的电商,也不外如是。百年工业史背后是标准化、规模化、流水线的产业逻辑,而互联网经济是一种长尾经济、范围经济,工业时代过去了,规模逻辑结束了,社群逻辑重启了。社群经济俨然改变了工业时代的关系,把从物到人(B2C)变成了从人到物(C2B)。

早在2010年,苹果只发布了3款智能手机,正是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前景一片大好之际,小米手机采用“米粉”的市场推广方式,去中间商,实现高配置低价格,一时之间成为高性价比品牌的代表。

实际上,智能手机的改朝换代、社交网络的移动化和社群化、B2C电商的消费习惯成熟期是小米的三大机遇,抓住了这三大机遇,小米创造了C2B手机预购模式,品牌和产品运营的社群化,让小米的供应链变成了动态供应链,营销变成了社群口碑营销。可以说,社群在小米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当客户变成了用户,用户变成了粉丝,粉丝变成了朋友,一个社群进化史由此完成。过去的商业也在追求这样的进化,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等高效率工具的诞生为这种商业的进化提供了可能。

社群把有着某种相似点的人聚集在一起:孕妇辣妈们有妈妈群,摄影爱好者们有摄影群,骑行爱好者有骑友群……不管是因为相同的身份,相同的爱好,还是相同的价值观聚集,社群里的人都在不断交流碰撞,社群文化因为这种交流和碰撞越发明确,社群互动也越发猛烈,社群价值便凸显出来。

互联网不只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对人际关系的重构,社群基于社交,而又远远超越了社交,深层次社交的活力正在不断化为商业的内生动力,2014年6月成立的“美否网”就是一例。

这个全国首家以女性粉丝参与为主的C2B移动电商平台,已经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天使投资的产品型粉丝经济社群项目,估值达到5000万。美否网的模式,就是通过女性“扎堆”,让社群里的群员参与设计、选款和传播,通过女性粉丝的线上交流、沟通、互动和参与,全面实现产品供应链的深度反向定制。设计师品牌服饰、高性价比卫生巾、“美美哒”文胸……由于社群的互动和参与,对粉丝、群员的重视,美否网的产品背后投射出不同以往电商模式的人文关怀。

“我们厌倦了流量时代的冷血无情”,这是美否网的理念,在美否网的创始人吴文兵看来,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粉丝的品牌称不上是品牌,没有粉丝的平台注定无法生存下去。

价值观是社群的灵魂

广义上,能够传播交流信息的媒介,都可以称之为媒体,从这个角度来讲,社群也是新媒体,每个群里的人就是新媒体人。当人们执著于探索社群经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的时候,不应该忘记最大的落脚点在于一个社群或者一个联盟内的这些“自媒体人”的注意力在哪里。人决定了社群价值,也决定了社群应该流动什么信息。

马化腾认为互联网:连接+内容,而吴晓波将这个公式优化为互联网:连接+价值观+内容。吴晓波利用新媒体开启了“吴晓波频道”,并鲜明地标识自己的态度——崇尚商业之美,反对“屌丝经济”。他认为“如果大家很茫然地跑到一起,这个社群是没有价值的。”在公众号开到300天时,吴晓波发文确定这个社群的价值观,这些观点被提出之后,每天有五六百人取消关注,但每天仍有2000多人增加关注。“我觉得这个挺好的,慢慢大家变成价值取向比较认同,在这个意义来讲,所谓的社群才真正存在。”吴晓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正因为社群将从物到人的关系变成从人到物的关系,社群之中人的思想、观念尤为重要,同样的例子还有“酣客公社”社群。这个汇集中年企业家群体的白酒爱好者群,以酒文化、酒知识和粉丝经济研讨为主,创立者王为提出“心联网”及FFC模式(Factory、Fans、Customers),通过“有态度的内容”集合起大量粉丝群体,随后推出自己的产品——酣客酒。“我只跟靠谱的人喝靠谱的酒”,酣客公社的价值理念无异于对流量时代的挑战,也是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的转型。

无论是“逻辑思维”提倡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还是“吴晓波频道”旗帜鲜明地崇尚商业之美,反对“屌丝经济”,新媒体时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特性是越来越明显了,强势的互联网和大数据让天南海北的人基于某个点、某种需求、某个共同爱好聚合在一起,让成千上万人彼此相连,由此及彼,为共同的需求、喜好埋单,会自觉地受群体影响而消费,而所有的爱好、需求、痛点,都基于价值观生发出来。

不能错过的风口

社群经济怎么玩?各种规律尚在探索之中。有人说社群没有商业模式,但社群能为商业模式创造机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实践者都意识到了这个风口是不容错过的.综观目前较为成熟的社群案例,不难发现企业媒体化、用户粉丝化是社群经济的两大实现路径。

以创新创业群体熟知的“正和岛”为例,号称“中国商界第一高端人脉与价值分享平台”的正和岛本身就是媒体转型的产物。正如其创始人、《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原社长刘东华所言:正和岛平台“只是过去的全部积累、全部追求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延伸和放大,只是为同一个人群提供更大价值、更好服务的新模式、新载体”。

同样,也有很多并非媒体转型的企业开始媒体化,这本身对企业管理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在青岛本土有一家科技创新小企业菜鸟科技,这家企业就是社群经济的典型,首先通过骑行、乐玩等价值理念集合粉丝,再通过“鸟衫”、“鸟窝”等独特的认知体系强化粉丝的参与感、仪式感、归属感。当菜鸟科技要发布一款新的智能骑行装备,他首先做的是社群内部引爆,进而辐射外部。沿着这样的思路,在2015年菜鸟科技创造了23分钟1万只“鸟蛋”的京东众筹最快售罄纪录。

当然,社群不仅仅要在线上玩,也需要O2O,线上线下结合。“吴晓波频道”上线不久就推出了“书友会”的概念。把喜欢读书的同学召集到一起,藉由一本书,勾连一批人,以价值观聚之,以价值系之。吴晓波发起的“咖啡琯改造计划”,全国600多个咖啡馆报名,掌阅提供了书架,亚马逊供应半价Kindle,一些出版社提供了新书。利用公众号的圈层和集聚效应,吴晓波将他“讲大课”效益最大化。线上宣传、报名,线下授课并实时将授课部分内容反馈线上。线上线下的结合,让用户黏度更大,渠道成本则大大降低。

2015年被称为“社群元年”,2016年社群经济必然会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经济的早期依然延续着工业时代拼规模、拼流量的模式,谁掌握了“连接”的技术和渠道,谁就是商业的主宰。社群经济的到来,正在改变这种模式,吴晓波认为“连接者霸权”的时代结束,内容者的春天即将到来。面对圈层化、范围化的社群经济商业模式,“反向定制”、基于用户需求的产品和内容,是企业应当得到的启示。

商业经济 第3篇

在社会经济体制的刺激下,不断进行商业经济制度的创新,从本质上完成商业经济在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完美融合,这是当代经济形势条件下,必须要经历的一步。要想全面地增加商业经济的效益,就务必要做好商业经济体制的创新制度的建设。同时,商业经济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人类文明又一次进步的标志,将开启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商业经济的发展水平逐年增高,但是与此同时,商业化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生存坏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正因为如此,全面分析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使之可持续、长久地、循环地生存下去,建立一个促进商业经济发展的生态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想使得循环发展的目标实现,就必须做到商业资源与城市环境的协调一致。以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制度的创新,作为商业经济的推动力,推进我国的商业经济制度向着生态化可持续的方向前进,最终就能建立一个商业经济生态发展的全新制度。从总体目标来说,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保证城市生态不受到损伤的情况下,又能刺激我国经济的前进,最终达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统一。所以,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对商业经济制度的创新性研究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循环经济模式的商业制度分析

商业经济的不间断发展就是以人们的生产生活物质不停循环改变为基础的。因此,要想达到商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影响到商业经济发展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形成商业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达到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终目的是把影响到商业经济发展的各种经济组合在一起,然后制定商业经济创新发展的总体规划,全面保障商业经济的可持续有效发展。要想实现商业经济的全面可协调性发展,就需要从本质上降低自然资源的损耗,对已经产生了环境问题的地区进行有效的补救。从根本上提高商业经济的发展质量,达到商业经济不间断可循环增值的总体目标。根据世界和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实践基础来看,要想达到商业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企业消费系统的建设。建设企业的消费体系能从微观层面上促进商业经济体制的协调发展。建立清晰明确的项目消费,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科技发展的新技术应用于商业经济的发展中。同时,必须对企业经济的消费细节进行全面的评估,最终将各类发展机制纳入法制化发展的范围,为商业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注入一股新的力量源泉。

2.商业区的完善,建立生态的商业经济发展体系。生态商业的建立是保证商业经济正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循环经济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生态学原理结合起来,全方位地对商业区进行设计、规划、建造,最终建成新的商业经济发展模式,将企业与生态坏境相融合,将消费者与自然相结合,打造一个完整的组合形态。除此之外,还需对建立起的商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不定期地进行检测,以保证一个合理的经济模式的运行。通过分析循环经济条件下的商业经济可以循环发展的新渠道,形成合理的链条系统,最终为网络系统的互利共生,资源的有效融合提供方法和途径。实现资源建设和动力消耗的最小管理,即产生废物最小化、资源消耗最小化,实现商业经济的循环处理,形成完整的经济、社会、生态管理框架,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经济系统。

3.建立微观的商业经济循环发展模式。这是商业经济创新建设的基本要求。比如德国在发展商业经济循环模式的时候建立了双元回收系统,在商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个系统对于实现资源以及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具体环节不仅指消费环节,还包含了流通、资源再利用等环节,利用这个系统对资源进行整合,从本质上达到商业经济的循环发展,促进商业经济的持久创新。

三、搭建循环经济模式下商业经济制度的作用

商业经济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是依靠于循环经济基础而延伸出来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它的具体实施又要依赖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理论,最终目的是产生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商业经济组织形态。在商业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中,需谨记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生态商业区的建立不仅是促进商业经济体制下各个企业协调发展的关键,而且对行业发展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使区域内的资源自动进行有效合理配置,最终目的是达到经济与自然、生态的综合应用。在循环经济环境下商业经济体制的建设需要依靠商业发展导向,实现经济的持续可协调发展。

在建立创新性商业经济制度时,第一需要有完善的商业体系创新制度的支持,包含人员观念上的创新、科学技术上的创新以及管理制度的创新。特别是从人员观念出发,首先进行人员观念的创新改变从而达到创新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于循环经济条件下商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业生态园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工业三废的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要从商业经济的本质出发,妥善解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建设商业经济创新体系,实现商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处理好企业经济创新过程中体系建设的问题。传统的企业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企业之间相互竞争为主,企业之间没有互相协作、共赢互利的机制,这就导致了在商业经济园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各个企业在发展创新性商业经济过程中容易意见不一致,就无法形成合理的生态创新制度。商业经济创新园区的经济效益的产生与每个企业之间都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所以只有每个企业之间都相互协调好,产生了商业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商业经济创新性的发展。在循环经济建设体制下,商业经济的创新建设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自然与企业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共生。有了这个理念以后才能保证商业经济创新园区的长久发展。

另一方面,要促进商业经济的创新发展还应该注意抓好科技创新工作,通过科技带动创新型经济的形成,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循环经济体制下商业经济创新体制的建设,从本质上保证经济创新园区的建设跟生态环境可以协调一致发展。

四、结论

在循环经济体制下,商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而要想提高商业经济园区的经济水平,需要特别针对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的薄弱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同时,还需要注意随时关注有可能使商业经济创新园区经济增长的环节,最大限度做到商业经济区的物质循环以及经济体系的循环。进行商业经济的多方面利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商业经济创新体系的建立,增强商业经济创新园区的竞争力。逐渐对园区内的产业链进行关联,达到经济发展的循环利用新模式。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对产业建立网状连接,从产业源头完成传统行业向生态产业发展方向的过渡,最终使得经济资源应用一体化、多样化。通过商业经济创新园区的建设,可淘汰掉对环境有重度污染的企业。提高商业生态经济管理的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体制下的商业经济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黎莉.循环经济模式下商业经济生态创新制度建设[J].研究与探索,2013(7):157-158.

[2]郭枚香,陈洁.基于经济实质视角的成本内涵分析[J].求索,2010(7):32-37.

[3]陈静然.对缺乏经济实质销售交易的审计策略[J].财会月刊,2010(22):28-93.

商业经济 第4篇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l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唯一途径是()。

A.商品生产 B.商品流通

C.商品分类 D.商品加工

2.商品流通使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得以衔接,也使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得以保证。这体现了商品流通的()功能。

A.实现 B.配置

C.调节 D.中介

3.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运动的经济活动,物流活动可以创造效用。下列各种效用中,不属于物流创造的是()。

A.空间效用 B.时间效用

C.形质效用 D.所有权效用

4.下列物流分类中,属于制造企业所特有的物流活动是()。

A.供应物流 B.回收物流

C.生产物流 D.销售物流

5.下列关于物流和商流相互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物流和商流既密不可分,又各自独立运动

B.物流和商流密不可分,各自不可以独立运动

C.商流和商流的流动次序具有固定的模式

D.商流和物流的流向、起点、终点都不相同

6.商品流通渠道的起点是()。

A.消费者 B.批发商

C.零售商 D.生产者

7.下列关于需求概念的表述,正确的是()。

A.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B.需求是指消费者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C.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D.需求是指消费者已经购买的商品数量

8.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等于零,表明这种商品的需求()。

A.缺乏弹性 B.富有弹性

C.完全无弹性 D.完全弹性

9.下列关于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表述,错误的是()。

A.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

B.现货交易的实体性决定了现货市场交易活动的频率高

C.期货市场是整个市场的基础

D.在期货市场参加交易的必须是交易所的会员

10.供求规律是指()。

A.均衡价格与需求呈同方向变动,与供给呈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B.均衡价格与需求呈同方向变动,与供给呈反方向变动的规律

C.均衡价格与需求呈反方向变动,与供给呈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D.均衡价格与需求呈反方向变动,与供给呈反方向变动的规律

11.下列关于基尼系数的表述,错误的是()。

A.基尼系数是一种绝对集中度指标

B.基尼系数可以用来反映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

C.当基尼系数等于0时,表示所有企业规模完全相等

D.当基尼系数趋向l时,表示企业的规模分布越来越不均等

12.市场绩效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下列指标中,用来衡量市场绩效的是()。

A.洛伦兹曲线 B.消费者价格指数

C.基尼系数 D.勒纳指数

13.商品流通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抗争性、纲领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其中动态性是指()。

A.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规定企业的总体行动

B.谋划如何与竞争对手抗衡

C.根据企业内外环境条件的重大变化,及时对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或重新制定

D.筹划未来较长时期内如何生存和发展

14.下列关于商品流通企业战略管理的表述,正确的是()。

A.商品流通企业战略管理是既有起点又有终点的简单事件

B.商品流通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过程

C.商品流通企业战略管理是一次性管理过程

D.商品流通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15.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含着一项或多项核心技术,这些核心技术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或多个核心产品,再由核心产品衍生出最终产品。这体现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A.独特性 B.延展性

C.动态性 D.不易模仿性

16.将市场预测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是按()的不同划分的。

A.预测范围 B.预测商品综合程度

C.预测性质 D.预测期限

17.轴承是汽车的先行商品,根据汽车的需求量,就可以推断轴承的需求量。这种预测方法是()。

A.对比类推法 B.相关类推法

C.用户调查法 D.定量预测法

18.某商品流通企业某种商品前11个月的实际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用算术平均数法预测,第l2个月的销售量为()台。

A.360 B.410

C.416 D.460

19.某商品流通企业某种仪表第20个周期的M20(1)=232,M20(2)=216,取移动期数N=5,用二次移动平均数法预测,第24个周期的仪表销售量为()台。

A.216 B.232

C.264 D.280

20.某商品流通企业在第20个周期时,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第25个周期的钢材销售量。已知a20=928.5,b20=280,则第25个周期的钢材预测销售量为()吨。

A.1889.5 B.2048.5

C.2256.5 D.2328.5

21.某商品流通企业在经营中发现,钢材的销售额(万元)与汽车工业产值(亿元)有密切关系。根据近12年的统计资料,得出回归系数a=3079,b=4.5,预计下一年的汽车工业总产值为1 750亿元,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预测,下一年的钢材销售额为()万元。

A.3079 B.7089

C.8458 D.10954

22.商品流通企业在进行决策时,要对未来发展进行判断和安排。这是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决策的()原则的要求。

A.信息性 B.民主性

C.前瞻性 D.科学性

23.将经营决策划分为经营战略决策和经营战术决策,这是根据经营决策的()不同划分的。

A.管理层次 B.目标数量

C.期限长短 D.重要程度

24.某商品流通企业为扩大销售额,制定了甲、乙、丙、丁四个促销方案,四个方案所需的费用和可能得到的销售额如下表所示。用价值分析法选择,比较满意的方案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5.某商品流通企业经销的某种机械产品的销售价格为2600元/台,该种机械产品的变动成本为2300元/台,固定成本分摊为9万元。该种机械产品的保本销售额为()万元。

A.26 B.52

C.78 D.92

26.将供应商分为公开竞价型供应商、网络型供应商和供应链管理型供应商,是根据()的不同划分的。

A.供应商分类模块 B.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关系层次

C.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交易关系 D.供应商规模和经营品种

27.商品流通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范围不仅包括供销部门,而且涉及多个部门。具有这种特点的供应商属于()供应商。

A.短期交易型 B.重点商业型

C.公开竞价型 D.长期伙伴型

28.根据80/20法则,可将供应商划分为()。

A.专家级供应商和行业领袖供应商 B.重点供应商和普通供应商

C.触手可及的供应商和需持续接触的供应商 D.渗透型供应商和联盟型供应商

29.商品流通企业在确定选择长期合作关系供应商的标准时,需要考虑从商品采购到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即总成本。其中租用仓库的租金和装卸、搬运的费用属于总成本中的()。

A.作业成本 B.开发成本

C.运输成本 D.运转成本

30.不同的商品,流转速度不同。下列商品中,流转速度较快的是()。

A.小型设备零配件 B.汽车

C.大型机床 D.中央空调

31.某经销商采用固定订货量系统控制某种商品的库存。该商品平均日需求量为250台,订购提前期为2天,安全库存量为30台,则该商品的订购点为()台。

A.440 B.470

C.530 D.560

32.物料需求计划的生成方式中,再生式MRP(物料需求计划)的优点是()。

A.能够定期更新各方面的信息 B.不需要大量的计算工作

C.能够自动调整主生产计划 D.不需要设计底层码

33.商品流通企业的网络营销应用方式有很多种,最基本的是()。

A.网上宣传 B.网上市场调研

C.网络分销联系 D.网上直接销售

34.与传统营销的定价策略不同,网络营销定价策略实现了从成本定价向()的转变。

A.综合定价 B.功能定价

C.需求定价 D.利润定价

35.下列关于直复营销广告与一般广告区别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两者回应方式不同 B.两者可利用的媒介不同

C.两者使用方式不同 D.两者效果评价方式不同

36.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谋求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协调,既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企业利润目标,也充分注意自然生态平衡。这种类型的营销是()。

A.社会营销 B.绿色营销

C.大市场营销 D.目标营销

37.下列关于绿色产品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产品有利于消费者健康 B.产品具有降耗节能性

C.产品本身不具有经济性 D.产品使用过程不会污染环境

38.自由连锁的主体是总部,总部与各分店的关系表现为()。

A.总部对分店拥有全部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B.总部对分店只拥有所有权

C.总部对分店只拥有经营权

D.总部与分店只有经营上的协商和服务关系

39.根据连锁经营的创业策略,下列业态中,最适合连锁经营的业态是()。

A.杂货店 B.便利店

C.专卖店 D.百货商店

40.下列关于代理权代理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代理商确定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

B.双方商定每年的代理量,生产企业需一次发货给代理商

C.代理商承担市场变化产生的风险

D.名牌商品不适宜采用代理权代理

41.物流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确定关于物流的()。

A.期量标准 B.成本结构

C.服务水平D.控制方式

42.物流标准由与外系统配合的统一性标准、物流各分系统的技术标准、物流工作标准及作业规范组成。下列标准中,属于与外系统配合的统一性标准的是()。

A.集装模数尺寸 B.集装箱标准

C.作业车辆标准 D.包装技术标准

43.GY加工中心为全市50家火锅店配送调料,GY承诺商品完好率为99.9%。如果物流商品总量为4 000千克,则GY公司的缺损商品量不应超过()千克。

A.2 B.4

C.6 D.8

44.贝斯特公司现有l6个仓库,总库存量价值为2 400万元,董事会要求通过减少仓库数量将总库存量价值控制在l 800万元。根据库存的平方根定律,仓库数量应减少为()个。

A.3 B.6

C.9 D.12

45.根据信息系统对信息的狭义定义,下列关于信息的表述,错误的是()。

A.信息对接受者的行为产生影响 B.信息对接受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C.信息是待加工的数据 D.信息是加工处理后的数据

46.在商业经济活动中,由于商业信息的来源、产生方式、加工手段的不同,使得商业信息的表现形式灵活,在用商业数据记录商业信息时要选择适当的记录方式。这说明商业数据具有()。

A.易变性 B.多样性

C.及时性 D.准确性

47.将商业信息分为业务信息、员工管理信息、行政办公信息、企业效益信息、企业决策信息等,是根据()不同划分的。

A.业务功能 B.管理层次

C.管理范围 D.信息来源

48.在商品流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根据各种数据对企业的销售计划进行监督、检查和校正,这种功能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

A.数据处理功能 B.计划功能

C.控制功能 D.辅助决策功能

49.商品流通企业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推动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具有()能力的人的总和。

A.管理和创造 B.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C.智力劳动和创造 D.生存

50.商品流通企业人力资源构成包括人力资源数量和()。

A.人力资源质量 B.人力资源率 C.人力资源性别比 D.人力资源流动率

51.工作分析人员到现场查看员工的实际操作情况,予以记录、分析、归纳,并整理为文字资料的工作分析方法是()。

A.资料分析法 B.问卷法

C.关键事件法 D.观察法

52.下列关于员工绩效考核作用的表述,错误的是()。

A.有助于员工认识并发挥工作潜能 B.有利于开展全方位的员工培训

C.有利于因人择事,按劳取酬 D.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53.下列关于薪酬的表述,错误的是()。

A.薪酬是指个人参与社会劳动从用人单位中得到的各种酬劳的总和

B.薪酬包括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

C.薪酬与工资两个概念可以互相替代

D.薪酬主要由基本薪酬、辅助薪酬和福利构成

54.某投资方案的初始投资额为3 600万元,每年现金净流量均为800万元。该方案的投资回收期为()年。

A.2.5 B.3.0

C.4.5 D.5.0

55.某公司2007年提取了公积金后的税后净利润为800万元,2008年投资计划所需资金为700万元,公司的目标资本结构为自有资本占70%,借入资本占30%。按照目标资本结构的要求,公司投资方案所需的自有资本数额为()万元。

A.210 B.240

C.490 D.560

56.某公司2007年年末的流动资产合计为800万元,其中包括存货380万元;流动负债合计为300万元,则该公司2007年年末的速动比率为()。

A.0.4 B.1

C.1.4 D.2

57.某公司2007销售收入为7 500万元,销售成本为4 500万元;年初应收账款为3 000万元,年末应收账款为2 000万元,则该公司2007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次。

A.1.5 B.1.8

C.2 D.3

58.国际市场可以划分为欧洲市场、北美市场、南美市场、中东市场、东亚市场、南亚市场、东南亚市场以及西非市场等,这种市场划分属于()。

A.阶段性划分 B.经济性划分

C.地理性划分 D.集团性划分

59.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钢铁、汽车、电器等产业与日本相比,由于成本上升,创新缓慢而失去国际竞争优势。用迈克尔·波特国际竞争演化阶段的理论来分析,美国20世纪70年代所处的国际竞争演化阶段属于()。

A.要素驱动阶段 B.投资驱动阶段

C.创新驱动阶段 D.财富驱动阶段

60.下列关于装运港和目的港的表述,正确的是()。

A.装运港是指合同规定的货物最终卸货的港口,目的港是指合同规定的货物起始装货的港口

B.装运港的选择一般先由卖方提出,目的港的选择一般先由买方提出

C.装运港的选择一般先由买方提出,目的港的选择一般先由卖方提出

D.双方可以不经协商直接将其写入合同,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二、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61.商品流通信息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按信息作用的不同可以划分为()。

A.决策信息 B.控制信息

C.业务信息 D.原始信息

E.加工信息

62.宏观调控的目标是要实现经济运行总量和结构的均衡。在实施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构成了宏观调控的基点。

A.总供给 B.总需求

C.生产性资本存量 D.技术

E.流通中的货币量

63.在经济分析中,根据不同市场结构的特征,可以将市场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决定市场类型的主要因素有()。

A.市场上厂商的数量 B.厂商所生产产品的差别程度

C.政府政策 D.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

E.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市场的难易程度

64.商品流通企业的战略分析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其中,外部宏观环境分析的内容包括()。

A.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政策

B.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收入及其变化情况

C.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税收政策

D.企业竞争对手的战略

E.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构成及性别比例

65.商品流通企业制定战略目标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A.关键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定量化原则 D.静态性原则

E.一致性原则

66.商品流通企业在商业运行模式上可以采取的战略包括()。

A.连锁经营战略 B.特许经营战略

C.横向合并战略 D.成本领先战略

E.差别化战略

67.对于商品流通企业已经营多年的商品,如果该商品处在增长阶段,可选用的预测方法有()。

A.移动平均数法 B.算术平均数法

C.指数平滑法 D.上期销售量法

E.简单季节指数法

68.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决策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按经营决策的问题是否重复出现划分,经营决策可分为()。

A,静态决策 B.非程序化决策

C.动态决策 D.非确定型决策

E.程序化决策

69.商品流通企业在决策方案选定以后,为确保决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应做好的主要工作有()。

A.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B.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

C.推行目标管理 D.建立健全信息反馈系统

E.拟定选择方案的标准

70.在“供应商关系谱”中,与采购商有关系或已建立关系的供应商有()。

A.触手可及的供应商 B.可以接受的潜在供应商

C.需持续接触的供应商 D.共担风险的供应商

E.协同发展的供应商

71.商品流通企业选择供应商的程序包括()等。

A.成立评审组织机构 B.对不合格供应商进行长期监测

C.确定评审的主要指标 D.综合评分并确定初选合格供应商

E.确定候选供应商名单

72.库存记录的精确度直接影响库存需求识别的正确性,保证获得精确库存记录的前提条件包括()。

A.有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 B.有专业化的统计分工 C.有一个良好的记录系统 D.有“零缺陷”的管理目标

E.有一套有效的内部审核制度

73.确保网络营销顺利实现的基础设施包括()。

A.信息沟通网络 B.客户关系网络

C.金融支付网络 D.售后服务网络

E.物流配送网络

74.与正规连锁和特许连锁相比,自由连锁的优点有()。

A.成员店自主权大 B.经营完全在总部的掌握之中

C.灵活性强 D.管理方式既民主又集中

E.发展不受地域限制

75.商务代理有多种类型,根据代理商是否有权处理法律行为,商务代理可分为()。

A.上级代理 B.媒介代理

C.次级代理 D.订约代理

E.一般代理

76.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有很多,常用的有()。

A.服务水平B.满足程度

C.交货水平D.价值系数

E.活性指数

77.下列关于信息与数据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

A.信息是数据的载体 B.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C.数据是对信息的解释 D.数据是信息的含义

E.加工后的数据代表了更高一级的信息

78.商品流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遵守的原则包括()。

A.详尽原则 B.务实原则

C.重点原则 D.唯一性原则

E.系统性原则

79.商品流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包括()。

A.适应工作与劳动力的变化 B.提高竞争力和效率

C.节省企业成本 D.维持稳定的工作标准

E.使企业类型向生产创利型转变

80.证券投资主要包括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与股票投资相比,债券投资的优点有()。

A.拥有公司管理权 B.本金安全性高

C.购买力风险低 D.拥有经营控制权

E.收入稳定性强

三、案例分析题(共20题,每题2分。由单选和多选组成。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案例(一)

某市一个商业区内有两家经营十分成功的商业企业。甲企业为大型连锁超级市场,乙企业是某著名品牌服饰的经销商。甲企业在经营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及时获取产品和市场信息,并进行快速处理和准确传递。根据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甲企业实现了对各连锁店准确而及时的供货,加速了存货周转,降低了成本,其经营的商品以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大量的顾客。乙企业经营的品牌服饰由知名设计师设计,手工制作,样式独一无二,虽然价格昂贵,但也吸引了部分顾客,销售收入也很可观。

81.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自()。

A.人力资源 B.价值观

C.规章制度 D.信息系统

82.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自()。

A.人力资源 B.价值观

C.设备状况 D.信息系统

83.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分析,将价格低廉作为首要目标的顾客会购买甲企业的商品,注重个性化的顾客会购买乙企业的商品,这体现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A.用户价值 B.局部优势

C.独特性 D.动态性

84.乙企业经营的商品独一无二,突出体现了该企业采用的战略是()。

A.成本领先战略 B.连锁经营战略

C.差别化战略 D.横向合并战略

85.从商业运作模式和竞争战略角度分析,甲企业所采用的战略有()。

A.连锁经营战略 B.成本领先战略

C.差别化战略 D.横向合并战略

案例(二)

某商品流通企业经销的某种商品有甲、乙、丙、丁四个供应商可供选择。该企业依据有关标准确定了评审供应商绩效的指标体系。每项指标分为5个档次:好、较好、一般、较差、极差。每个档次的分值分别为:好,5分;较好,4分;一般,3分;较差,2分;极差,1分。根据四个供应商前两年的供货情况,依据供应商绩效评审指标体系给每个供应商打分,具体得分如下表所示。

该企业每年进行一次供应商绩效评审。评审合格的供应商可作为下一的合格供应商,评审不合格的供应商将被淘汰。在评审供应商绩效时,不仅以绩效指标好坏来确定供应商的取舍,还充分考虑了外来客观因素的影响。

该商品流通企业经过了与丁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双方形成了紧密的关系。在产权关系上,双方互相投资,参股;在组织上双方互派人员加入对方的有关业务活动。

86.根据该商品流通企业对甲、乙、丙、丁四个供应商绩效的评审情况,用评分法选择,该种商品比较理想的供应商是()。

A.甲 B.乙 C.丙 D.丁

87.该商品流通企业评审供应商绩效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持续进行 B.实行淘汰制

C.客观、公正 D.实行轮流制

88.该商品流通企业评审供应商绩效的指标体系中,供应指标应包括()。

A.供货免检率 B.准时交货率

C.供货抽检缺陷率 D.供应商的订单变化接受率

89.该商品流通企业评审供应商绩效的指标体系中,反映支持、配合与服务的指标应包括()。

A.反应表现 B.沟通手段

C.分享成果 D.付款条件

90.根据丁供应商与该企业在合作中形成的紧密关系,丁供应商应属于()供应商。

A.联盟型 B.渗透型

C.短期交易型 D.长期伙伴型

案例(三)

LB公司是国内知名软件企业。该公司在2008年以前主要通过向目标市场成员直接寄发企业商品目录来寻求顾客的订购或问询。2008年1月,公司开始运行“LB”网站,开创了公司营销的新模式。

公司在网站上发布各种软件测试版及共享版供上网者下载使用,然后通过留言簿、E—mail等手段收集软件使用信息,进而为确定软件的功能、市场对象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LB”的网上超市,顾客可以找到公司销售的所有软件,然后利用国内多种主流信用卡进行在线和离线支付购买。

在新的营销模式下,公司除了考虑传统“4Ps”营销模式的问题外,还对一些新模式下特有的问题做了充分的考虑和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如何做好主页和建立网络营销系统以方便消费者表达购买欲望和需求?如何使消费者能够方便地购买商品、供应商方便送货和售后服务?如何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建立方便、快捷和友好的沟通?这一切确保公司顺利实现了从传统的“4Ps”模式向“4Cs”营销模式的转变。

91.LB公司在2008年以前的营销方式属于()。

A.直邮营销 B.电话营销

C.网络营销 D.社会营销

92.LB公司在网站上发布各种软件测试版及共享版供上网者下载使用,然后通过留言簿、E—mail等手段收集软件使用信息,进而为确定软件的功能、市场对象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些活动属于()。

A.网上市场调研 B.分销联系

C.网上销售 D.网络营销集成

93.在“LB”的网上超市,顾客可以找到公司销售的所有软件,然后利用国内多种主流信用卡进行在线和离线支付购买,这些活动属于()。

A.网上市场调研 B.分销联系

C.网上直接销售 D.网络营销集成

94.与“4Ps”模式不同,“4Cs”营销模式所包含的内容是()。

A.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 B.产品、价格、成本和沟通

C.消费者、成本、便利和沟通 D.消费者、成本、渠道和促销

95.本案中,LB公司采用的营销方式包括()。

A.直复营销 B.网络营销

C.绿色营销 D.社会营销

案例(四)

凌云股份有限公司共有资金l 000万元,其中普通股600万元,资本成本为l0%;3年期长期借款400万元,年利率为9.9%,每年付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筹资费用率为l%;该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0%。

2007年该公司有甲、乙两个投资方案.初始投资额均为800万元,各年的现金净流量如下:

甲、乙两方案各年现金净流量(单位:万元)

该公司2007销售收入8 000万元.销售成本6 400万元,实现税后净利润800万元。该公司2007年11月15日发布公告:“本公司董事会在2007年11月15日的会议上决定,本发放每股为0.1元的股利;本公司将于2008年1月10日将上述股利支付给已在2007年12月15日登记为本公司股东的人士。”

96.该公司长期借款的资本成本为()。

A.6% B.7% C.8.4% D.9.9%

97.该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

A.6.4% B.7.2% C.8.8% D.9.5%

98.根据甲、乙两个投资方案的各年现金挣流量,该公司采用不同的投资决策方法对两方案进行了评价(贴现率为l0%),评价结果表明甲方案优于乙方案,其依据有()。

A.甲方案比乙方案的净现值大 B.甲方案比乙方案的现值指数小

C.甲方案比乙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低 D.甲方案比乙方案的投资回收期短

99.该公司2007的销售净利率为()。

A.6% B.8%

C.10% D.12.5%

100.下列关于该公司向股东支付股利的表述,正确的有()。

A.股利宣告日为2007年11月15日 B.股利宣告日为2007年l2月15日

地铁的“商业圈”经济 第5篇

地铁开通,在提高市民出行效率的同时,还将以另一些方式,悄无声息却又翻天覆地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漏斗效应”

“地铁开通,零售业是受影响最直接、最大的一个行业。”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林翊说,“很可能出现‘漏斗效应’。”

他解释说,所谓“漏斗效应”,就是以主要地铁口为中心,向周边区域辐射,形成一个商业圈,因为形似“漏斗”。所以将此现象形象地称为“漏斗效应”。

商业,尤其是零售业的布局属于消费者导向型,交通的作用在于其通达性,在于其带来的大量人流。业界公认,地铁的开通带动大量周边客流的进出,市中心的商业网点不再以本区域居民为主,而在中转站点或大型地铁出入口,低等级的商业圈则获得等级的提升。

开通地铁的初衷决定了地铁的出站口往往是住宅地或商业区。以地铁1号线为例,经过华林路、省政府、鼓屏路、八一七路等站点,“像一条线,串起一串珍珠”,增加了这些地区的客流流动,继续巩固原有商业中心的地位。

同时,从深圳、上海、南京等地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不受老城区建筑物多的限制,地铁催生的新型商业圈具有规划水准高、发展速度快的特点。相对于传统商业圈,这些新商业圈具备更大的升值潜力,更为吸引投资者。

“譬如,地铁经过的福州铁路南站,因为高铁的通车,再辅之于地铁的便利性,高密度的人流很可能催生一个新的商业圈,这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林翊副教授谈到,“地铁沿线的地段,一些知名的连锁超市如好又多,以及建材大卖场等都已经提前布局。”

再如仓山区,原来的商业经济并不发达,但是仓山区相对而言具有较多可开发的商业地块,开通地铁后可能吸引商铺进驻,商业活跃度也会因此提升。原来购物时单方向往鼓楼区、台江区跑的局面也有可能因之而改变,变成鼓楼、台江的人往仓山区跑。林翊博士指出,“一条地铁线会带出几个新的商业圈,可能因此形成一个新的经济隆起带。”

根据地铁出站口的情况不同,形成的商圈的性质也有所不同。如果出站口设在空地或住宅地,消费者即兴购买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消费的可能性较高,吸引的多半是一些便利店这样的小商铺,形成小规模的聚集效应;如果出站口设在商场内部,情况将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繁荣的地方会更繁荣,但是新的商业圈也会出现,最终的结果是城市各区域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因此趋于平衡;出现新的商业布局,这种布局往往是构架在交通格局的基础之上的。”林翊进一步谈到。

当然,客流只是商业圈形成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此后的开发还受制于地块,并倚赖于规划,但是,地铁的开通毕竟迈出了具有破题意义的“第一步”。

中长期影响

林翊博士进一步,地铁开通对商业圈的形成、对零售业的影响是最为显著和直观的,可以说即期商业效应就会是显现的,比如说地铁广告。

“地铁为广告增加了一种媒介形式,是一个绝好的平台。”林翊说,“对利用地铁上下班的白领来说,这是一个365天每天都接收的信息。”地铁对当地广告业的繁荣毋庸置疑。

此外,它还可以刺激商业圈内的消费,加速商业的循环,提升城市整体的商业力量。

但是,除此之外,地铁的开通更重要的还有其产生的一些中长期影响。譬如对房地产业的提升。研究发现,地铁对居住用地吸引最明显,促成沿地铁线密集分布的带状居住区。同时,沿线商业区的发展将促使商业地块显著升值,地产开发也将因此而兴旺。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北京的4号线地铁。根据搜狐焦点网的报道,从北京地铁4号线正式开工以来,地铁4号线沿线的二手房得到了许多购房者的青睐,受益最大的是南城的沿线区域。

我爱我家市场研究中心认为,地铁的开通,一方面将使得地铁沿线的市民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大大提高了生活效率;另一方面,地铁将会带动沿线周边的商业、房产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个分析显然具有普适性。

旅游业是地铁中长期效应的另一个体现。短期来看,地铁对改变旅游业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之前没有去过三坊七巷的福州市民,并不会因为开通了地铁就突然产生了去看一看的兴致。”林翊谈到,“地铁的便利性更基础地体现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譬如工作、购物。”

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地铁不仅活跃了城市的商业经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开通地铁的城市,在本地商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可能逐渐突破区域的限制,吸引外省市的商业力量介入,从而获得更高的提升。当城市的经济和形象都得到提升之后,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也就倍增了。

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化研究 第6篇

一、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直到20世纪末, 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仍然是一直以旅行社为中间商, 连接酒店和景区, 实现游客的旅行。这种单一的发展模式, 对于本身具有开放性特点的旅游经济来说, 无疑是其进一步高速发展的一个瓶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消费个性化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组团旅游, 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形式正广泛地被消费者所接受。在个性化旅游的大趋势下, 旅游者对商业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在出行前进行旅行决策时, 旅行者需要借助各种媒介 (旅游报刊、互联网) 了解各地的旅游信息, 通过媒介提供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综合信息来做出决策。而且, 旅行者还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商业信息服务来选择自己的旅行线路、交通工具、入住宾馆等等。当旅行者到达旅游地后, 旅行者希望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需要了解当地的饮食、购物、住宿、交通等信息, 比如旅行者想知道当地的特色菜哪家做得最好, 哪里的购物更经济等, 这就需要各种信息来帮助决策。

可见, 商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是旅游模式日益丰富的客观需要, 更是旅游经济整体发展与经济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 具有其时代背景下的巨大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商业信息的网络化与可视化更是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日益受到经济学者及旅游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二、旅游经济商业信息网络化的重要影响

目前, 虽然传统的知名旅游地域在旅游市场上仍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但是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更多的游客不再局限于也不再满足于当地旅行社的行程。与此同时, 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更是呈现出日渐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发展趋势。在无形之中, 商业信息化已经在改变旅游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发展格局。

时至今日, 据著名的尼尔林调查公司提供的数据, 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互联网强国, 而在今后的几年时间内, 中国的网民数量将超过美国, 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量的第一大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在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中, 旅游经济通过电子商业信息的销售额, 比重已经超过了20%。现在全球约有近20万家旅游企业在网上开展了旅游业务, 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以更快的速度激增。

以上数据表明, 商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将成为旅游经济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种形势下, 中国旅游企业要提高自身竞争力, 把握住时代发展的潮流, 就必须要关注商业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新模式, 主动调整市场营销策略, 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 建立网络交流信息平台

在旅游经济的运作中,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为商业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通过建立网络交流信息平台收集信息源, 同时开创旅游经济了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对于旅游经营者与管理者来说, 旅游网站的建设应该充分融合以下内容:

1、地区旅游资源的推广。

包括旅游地的特色、风土民情, 旅游线路和报价等等。这些项目在网页上应该分门别类, 排放整齐, 易于用户查找。对于重要的信息, 如针对特殊时段的活动、节庆的打折信息等, 要放在显眼的位置, 以吸引更多关注。

2、旅游产品安排的合理化建议。

特别是结合本地地域特征对路线的安排予以说明, 让游客了解得更加直观、透彻。

3、建立交流平台。

例如北京乡村旅游网专门开辟了游客论坛, 游客们在论坛里发布信息、交流感受、畅所欲言, 还可以与旅游经营者交换意见, 给他们提出建议, 促进旅游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4、注重网站信息的收集。

可以采用会员注册或访问登记的方式了解访问者的信息, 以便进行数据的分析、跟踪服务等, 进而保持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导向性。

(二) E-mail商业信息化推广服务

知名网络营销专家冯英健先生积极倡导E-mail营销模式。E-mail营销是在用户事先许可的前提下, 运用E-mail营销可节约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费用, 发E-mail比投放网络的费用要低得多;而且E-mail不受时空限制, 旅游企业随时随地可以与客户保持沟通和交流;另外, E-mail营销也有利于保护客户隐私。

综上所述, 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的发展, 所以商业信息网络化是发展中的关键内容。

三、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可视化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 在旅游经济中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商业信息可视化, 而“信息可视化”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989年GRobertson.S.Card与J.Mackinlay的论文中。

信息可视化是指非空间数据的可视化。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和网络应用的日益广泛, 信息源越来越庞大。除了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传输、检索及分类等外, 更迫切地需要了解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信息可视化的目的是洞察数据, 发现信息, 做出决策或解释数据。以此为基础, 更好地应用于指导旅游经济的商业化发展实践。

在旅游活动中的大量数据背后, 隐藏着许多重要的信息, 希望能够对其进行更高层次的分析, 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数据经过分析后得到的即为商业智能信息。为了使它们直观、简练地呈现在旅游主体面前, 同时需要采用一定的形式表示和发布出来, 通常采用的是一些查询和报表工具。不过, 目前越来越多的分析结果是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示出来。这就需要采用信息可视化技术, 也就是采用图形、图像、虚拟现实等易为人们所辨识的方式, 展现原始数据间的复杂关系、潜在信息以及发展趋势, 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

(一) 信息可视化在商业管理中的研究进展

由于旅游经济在应用中需要对不同阶段和类型的数据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 因此按照其理论研究可将可视化表达分为以下3个阶段:

1、原始数据可视化。

原始数据可视化, 是将从多个数据源收集来的商业管理中相关的生产分配、销售数据、地域差异等原始数据, 从初始阶段处理的数据中提炼最基本的信息特征。通过曲线、柱形图、柱状二维图等展示出来, 提供数据最基本的统计模型。以便从这些信息中观察和分析出整体的规律和趋势, 为后续的进一步分析研究奠定基础。

2、可视化的分析。

在商业管理实践中, 数据研究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以连锁商业为例, 鉴于其业务数据量大, 运营方式独特, 时空分布广泛和动态变化等特点, 信息可视化就是要将上述的各种分析过程一一进行可视化, 把分析过程和规则生成过程动态的表达出来, 以辅助原始数据理解和最后结论的生成 (见图1) 。

3、结果综合可视化。

由于商业管理的综合交叉性和复杂性, 许多重要理论的取得, 还需要在硬性数据的基础上辅以名称、区域、时间段、人数等其他综合因素。因此, 需要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多个侧面进行全面、综合的可视化表达, 从而合理、有效、快捷的指导商业运行, 使销售网络优化快捷。

(二) 信息可视化在旅游业大型零售商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 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 旅游业涵盖了食、宿、行、游、购、娱等6个方面服务。在国内旅游业构成中, 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的发展对旅游市场整体的推动是巨大的。

在很多旅游经济发达的南方城市中, 大型零售企业交易数据量每天都十分庞大, 零售商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使商品数据流转迅速通畅, 经营管理信息准确可靠, 提高员工的办事效率和有效支持经营管理决策等。一般来说, 普通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具有组织机构庞大, 管理模式复杂, 经营商品品种繁多, 进货和销售量大和职工人数众多等特点, 有着大量的商品销售、顾客购买和货物进出数据。

当前, 各个大型零售商业企业都有着用于执行联机事务和查询处理的联机操作数据库和用于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的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系统。

所以, 在商业领域信息化越来越快, 信息化成为衡量商业领域现代化、高效化的标志, 成为了竞争获胜的必要手段。信息可视化的系统管理, 可以使遍布在不同地区的连锁门店能够在总部的管理下快速进行商品的进销存管理, 减少人力成本、配送成本、管理成本。特别是在旅游经济中,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以及需求量的加大, 对信息可视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 严重制约着旅游经济整体的发展。

四、案例分析

在前面所述的大背景下, 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化的发展在长三角区域及安徽省已经卓见成效。

伴随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进入大发展阶段, 以及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东向发展”战略, 安徽省开始介入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2003年, 黄山市成为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首批成员;2004年, 黄山峰会上又吸收池州为论坛成员;同年, 安徽与江、浙、沪3省正式签署“3+1旅游合作协议”;2005年, 宣城、滁州正式成为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成员。

同时, 在旅游信息化建设上, 安徽省也加强与长三角的对接。正努力建立统一的长三角旅游网, 各城市的旅游网站争取实现相互链接, 大型的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企业也加快实现行业性联网。

安徽省正在努力建设以上海为核心的第3辐射环, 这一辐射环至少将包括合肥、巢湖、滁州、芜湖、马鞍山、宣城、黄山等地市。包括了安徽经济最发达以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这些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交通联系便利, 旅游合作也有一定的基础, 容易打开局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再向安徽其他地市扩展。

在这些政策及项目的推动下, 旅游业的信息化同时带动了商业的信息化, 促进了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快速繁荣。

综上所述, 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化在国内一些地区已经初见成效。针对商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我们应该迅速转变经营思想和理念, 明确旅游经济信息时代的世界性潮流, 特别是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化的光明前景, 进而将经营纳入信息化的轨道, 以实现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雪.略论旅游商业模式与信息服务[J].科技信息, 2008 (22) .

[2]、李纲, 郑重.信息可视化应用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知识, 2008 (4) .

刍议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建议

构建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模式, 是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积极探索与努力实践的一项内容, 实践证明, 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出现和应用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前进的方向。如何做好改革中的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越加显得紧迫和重要。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 在我国这样一个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市场中, 银行体系的稳定发展决定了整个金融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利用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资本管理体系, 及时地识别、防范和化解风险, 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必然要求。

其次, 在经济资本管理过程中, 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开发适合的内部风险计量方法, 建立风险计量模型, 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地测算出应对银行非预期损失的资本数量, 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用科学的方法来识别和防范风险, 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以不断的教训来防止风险的模式。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合理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开发适合自己的风险计量技术和模型, 能够促使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经济资本管理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最后, 银行将更加重视扩张的质量和风险, 经营管理上以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为目标, 通过加强资产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 借助经济资本工具进行产品定价和战略规划, 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提高经营效益, 实现银行管理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式转向集约式、内涵式。实现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优化调整, 使效益和业务获得较好的增长。

二、中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过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信息系统不完善。目前, 我国银行的数据储备严重不足, 数据质量不高, 缺乏规范性, 另外, 考核激励机制的信息系统支持不足, 使考核结果不够精确。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涵盖不够全面。《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仅要求商业银行计提信用风险和部分计提市场风险, 未涵盖全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内容。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利率管制和汇率管制的制度环境下, 大部分银行缺乏市场风险观念, 对市场因子波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的严重性认识不足。3) 银行的经济资本配置缺乏灵活性, 没有与实际的预算和绩效考核相配合。未考虑根据一年内银行经营状况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宏观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而调整。4) 绩效考核制度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现行业绩考核以季度、年度经营为考核期, 经济增加值的实现与高级管理人员业绩挂钩, 易引发短期行为, 与经济资本管理实现长期稳健发展目标相背离。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建议

1、进行全员的风险教育

经济资本的配置要靠预算部门员工的准确计量, 任何一个小的疏忽都有可能为银行带来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所以只有在每个员工的心里树立风险意识, 让每个员工都学会算经济账, 整个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才能得以无偏差的实施。另外, 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对于保证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开发建设、使用维护具有重要意义。经济资本管理具有很高的综合性, 包括对宏观经济的预测, 对风险量化的计算, 对业务流程的再造, 对数据系统的维护等, 涉及银行管理的各个部门。因此需要培养一批具有跨学科知识、能够充分理解经济资本原理、熟悉其传导机制、懂得银行操作实务的专业化人才。依靠他们来设计符合银行自身特点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并保证政策执行的准确性。

2、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应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指导构建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使银行能够对面临的所有风险做出连贯一致、准确和及时的度量。具体来说, 银行要建立适合中国企业风险特点的现代信用风险模型, 完善内部评级系统、信贷管理系统、个人征信系统;要研究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市场风险的影响, 建立市场风险模型;要在组织、流程重组的基础上, 研究操作风险类别的划分, 建立操作风险模型;要建立风险报告制度, 及时传递风险相关信息。

3、加快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经济资本管理的关键是要对银行承担的风险进行及时、准确、科学地计量。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商业银行应当加强与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吊食以及其他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从风险计量要素的确定到最后结论的得出都要以大量的历史数据为基础, 需要以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统计分析技术作为支撑。

4、建立动态的经济资本配置制度

必须发挥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总量约束和价值创造引导的双重作用, 促进信贷资源和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资本的配置是经济资本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 是经营战略得以实现的关键步骤, 它能直接左右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

5、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的制度设计

从有利于经济资本管理实施和有利于经营发展及政策执行的目标要求, 建议取消季度考核, 实行年度考核与中长期目标考核相结合的制度, 兼顾任期考核, 以加强高级管理人员对任期内经营目标和机构长远战略目标执行的责任感, 考核结果应纳入干部考核管理体系, 促进稳健经营与长期有效发展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总之, 经济资本管理对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以及改进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实现稳健经营的目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小彪, 王晓梅, 刘金球.当前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企业经济, 2006, (4) :138-139.

[2]、檀利民.经济资本管理的原理与实践[N].中国城乡金融报, 2006, 1 (16) 3.

把脉商业贿赂净化经济发展空间 第8篇

一、商业贿赂的立法现状与法律界定

“贿赂罪”在我国刑法中一直都有明确规定。我国对“商业贿赂”行为的首次规定是1993年12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该法第一次明确商业贿赂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并做了禁止性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 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 以受贿论处。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 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 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 必须如实入账。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账。”

1996年11月15日, 为了贯彻落实《反不正当竞争法》, 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出台, 其第二条第二款首次对商业贿赂进行定义, 即“商业贿赂, 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

为了加大力度治理商业贿赂, 2006年2月8日,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意见》, 对治理商业贿赂做出了全面部署。国务院许多职能部门也纷纷制定了本系统治理商业贿赂的实施办法, 如交通部的《关于开展治理交通建设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商务部《在商务领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等。

然而, 由于法律规定过于原则, 各地在商业贿赂的认定和处理上一直存在争议, 以至于法院在定罪量刑上很难把握。针对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面临的问题情况,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8年11月20日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规定了商业贿赂犯罪涉及《刑法》规定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单位行贿罪等八种罪名;进一步明确了商业贿赂犯罪的范围, 对“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的认定, 医药购销、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领域中商业贿赂的认定, 商业贿赂的犯罪对象及其数额的认定, 商业贿赂中不正当利益的认定, 商业贿赂罪与非罪的认定以及商业贿赂共同犯罪的认定等七个方面的内容。传递出国家反商业贿赂的打击力度逐渐升级, 打击范围不断扩展的决心。

在今年全国人大会上,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在工作报告中披露, 去年我国立案侦查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10533件, 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商业贿赂”的高度关注。全国人大代表王计指出, 我国刑法上对行贿罪与受贿罪的处罚规定轻重迥异, 行贿明显轻于受贿, 这不利于震慑和打击商业行贿行为, 建议通过刑事立法来平衡商业行贿与受贿的刑事处罚。康永恒代表呼吁对行贿、受贿采取同罪同罚, 使行贿成为一项低赢利高风险的非法活动, 让行贿者不敢行贿、不想行贿、不能行贿, 让贪污贿赂“高危人员”不敢贪、不想贪、不能贪。四川省代表团建议, 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对贿赂案中的免处、缓刑、从轻等审批活动进行重点监督;同时建议“两高”应当进一步研究出台司法解释, 对《刑法》中“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的具体情况作出更加严格的规定, 对办案和司法审判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进行规范。

关于商业贿赂概念的界定, 应结合我国立法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要求, 既要符合我国国情, 又应适应国际合作的要求。对此, 康均心提出, 所谓商业贿赂, 应该是指在商业活动中, 有关单位或个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 直接或间接向国内外单位或拥有职务的个人提供、许诺给予、提议给予和实际给予财物及财物之外的一切不正当利益, 并侵害他人职务廉洁性;索取或收受财物及财物之外的一切不正当利益, 意图为他人谋取商业利益的行为。

二、商业贿赂的本质、法律特征及危害

(一) 商业贿赂的本质

商业贿赂的本质是一种采用给予、收受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手段, 提供、获取交易机会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它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贪赃枉法有关, 不仅发生在经营者的交易活动中, 而且发生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和司法活动中。商业贿赂这种本质导致其主体十分广泛, 既包括各类公司、企业和其他单位及其从业人员, 也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其工作人员。

(二) 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特征

1. 商业贿赂行为主体的特定性。

行贿主体是从事商业活动的经营者。《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本法所称的经营者, 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同时, 《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三条规定:“经营者的职工采用商业贿赂手段为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的行为, 应当认定为经营者的行为。”行贿主体是经营者, 这种特定的行贿主体是商业贿赂区别于其他贿赂的一个重要特征。受贿主体则是与行贿方相关联的不特定单位和个人, 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拥有公共权力的组织和个人。

2. 商业贿赂行为在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

行贿行为表现为明知自己是为了获得交易机会或有利的交易条件而不正当地给予相关单位或个人好处。受贿行为表现为明知自己是在不正当地收受经营者的好处, 仍然有意实施有关行为的心理态度。其目的是为了排挤商业竞争对手, 争取、掠夺商业资源, 抢占市场和获取高额利润。

3. 商业贿赂行为侵犯的客体较为复杂。

首先, 商业贿赂直接破坏了诚信交易和公平交易, 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破坏社会资源分配和行政管理规范;其次, 由于经营者为贿赂对方单位和个人而将支出的费用以各种名目计入生产成本, 导致产品成本大幅度提高, 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此外, 商业贿赂还严重侵害了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的正常管理活动和公务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

4. 商业贿赂行为是在客观上表现为经营者在账外暗中给付交易对方一定财物或其他利益的行为。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回扣, 账外暗中给付和收受回扣以贿赂定罪, 这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明确规定, 采取的是对回扣有条件的允许原则, 即账外暗中给付回扣的, 才是非法行为, 以贿赂罪论。对于行贿人而言, 只要向交易对方行贿, 不论行贿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还是合法利益, 都不影响行贿行为的构成。对于受贿人而言, 表现为利用职务或工作上的便利非法收受、索取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只要收受贿赂, 无论是受贿人为行贿人谋取交易机会和条件在前或在后, 都不影响受贿罪的成立。

(三) 商业贿赂行为的危害

商业贿赂在一些行业、领域滋生、蔓延, 给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1. 在政治方面。

商业贿赂破坏廉政建设制度, 诱发经济犯罪。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一些经营者不惜重金收买与商业活动相关的单位个人, 腐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事业人员, 助长权力寻租, 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近年来, 商业贿赂已成为诱发经济领域犯罪的一个突出问题, 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降低政府公信力。

2. 在经济方面。

商业贿赂行为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破坏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机制, 妨碍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增加企业经营成本, 造成国家税收减少和公有财产被侵吞, 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基础, 公平合理的竞争, 有利于实现社会资源配置。左剑君指出, 商业贿赂形成的“潜规则”, 使公平交易天平倾斜, 市场诚信遭到极大破坏, 导致恶性竞争, 加大了交易成本, 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 危害国家经济安全。

3. 在社会方面。

商业贿赂败坏社会风气, 加剧社会矛盾, 影响社会和谐。商业贿赂导致生产和生活用品价格虚高, 加重人民群众的负担, 为假冒伪劣商品开了方便之门, 直接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极易引发突发公共事件和其他社会问题, 激化社会矛盾, 毒化党风、政风、社风, 导致社会主体信仰缺失, 妨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 在国际方面。

商业贿赂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投资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国际间经济交往合作日益加强, 更要求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和市场规则。而商业贿赂形成的所谓“行规”, 使一些跨国公司也铤而走险, 如“朗讯风波”和“德普回扣门事件”, 直接影响国际舆论对我国投资环境的评价, 挫伤外商对我国投资的积极性。同时, 我国少数企业, 在跨国经济中仍然使用商业贿赂, 严重损害我国企业的集体形象, 影响我国有效应对和参与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三、当前治理商业贿赂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 不论从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开展情况看, 还是从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司法实践看, 商业贿赂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但仍面临许多突出问题。

(一) 重点领域、重点行业, 仍是商业贿赂的“高发部位”

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医药购销、资源开发和经销领域, 银行信贷、证券期货、商业保险、出版发行、体育、电信、电力、质检和环保等九个行业, 仍然是治理商业贿赂的重点。具体表现为:在工程建设的招投标中, 串标、围标、违法转包或分包行为;在土地出让中, 违规出让, 非法改变土地用途、故意泄露底价;在产权交易中, 国有产权不进场交易, 虚假评估、暗箱操作;在政府采购中, 违规招标、投标, 违规评审;在医药购销中, 收受财物、回扣式提成, 违规评审、认证、检测等;在资源开发和经销中, 利用资源规划、立项、开发、资源使用权谋取非法利益;在银行信贷等九个方面仍存在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等商业贿赂的突出问题, 商业贿赂犯罪仍然严重。

(二) 手段多样, 涉案金额大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商业贿赂形式不断翻新。贿赂已不单是现金、债券、股票, 还出现了顾问费、促销费、出国考察费等, 新近出现了海外培训资助、美色诱惑、高级娱乐场所会员卡、消费购物卡等, 形式多样。从目前司法机关查办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看, 大案比例高, 涉案金额大。

(三) 隐蔽性强, 发现查办难度增大

随着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 为了掩盖事实, 逃避追究, 贿赂过程越来越隐秘, 多采取“一对一”方式进行。由于受贿方和行贿方都从中获取利益, 往往会共同隐瞒事实, 甚至订立攻守同盟。这大大增加了对商业贿赂犯罪行为的发现、认定, 以及调查、取证和查办工作的难度。

(四) 主体复杂, 窝案、串案现象突出

现在商业贿赂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体, 而是呈群体性上升趋势, 多方行贿、多头受贿现象较为普遍, 有些案件涉及多个地区、部门和环节, 查处一案, 带出一窝, 引出一串。

四、治理商业贿赂的对策

(一) 加快商业贿赂的立法进程

目前, 我国《宪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对商业贿赂行为的规定, 但是, 其中一些规定较为滞后, 或有局限性, 或立法层级过低, 特别是商业贿赂犯罪主体的范围、构成要件、法律责任、执法主体等规定, 不能适应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需要, 给监管部门、司法部门查办查处商业贿赂带来困难, 致使大量商业贿赂犯罪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治。因此, 应该尽早将分散在各法律法规中有关商业贿赂的规定, 加以整合、修改和完善, 并注意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和其他国际条约相衔接, 将实体法律规范的程序性法律统一在一部法律中, 加快制定出台《反商业贿赂法》, 推进惩治商业贿赂立法进程, 为惩治商业贿赂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 提高违法成本, 加大惩处力度

从现行规定看, 我国对商业贿赂制裁偏重于刑事立法, 经济制裁不足。目前, 我国《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尚未构成犯罪的商业贿赂行为, 处以l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并依法没收违法所得。这与商业贿赂所带来的巨额利润相比, 不能达到处罚的目的。因此, 应增加商业贿赂的法律责任, 加大经济处罚力度, 如提高罚金数额、没收违法财产等财产刑事责任的适用, 从经济上阻断商业贿赂的发生。同时, 还应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 规定严格的财产处罚、精神处罚和行为处罚等, 提高商业贿赂的违法成本, 增强对商业贿赂行为的防范和打击犯罪的有效性。

(三) 加大源头治理力度, 建立健全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1. 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 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创新和完善行政审批的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 规范审批行为, 建设法治政府。

2. 推进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等领域的管理体制改革。

修订有关行政许可、行政裁决办法和资质管理规定, 加快土地出让和矿业权出让的市场机制建设, 尽快实现国有产权交易的动态监管, 改进药品注册审批办法, 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化, 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引入竞争机制, 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

3. 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促进权力规范、透明运行。

积极建立土地、矿业权市场信息公开制度;逐步实施重大政府投资项目从决策、审批到建设实施、评估的公示制度;从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 切实推进学校、医院等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

(四) 加大查处案件力度, 遏制商业贿赂的蔓延

1. 排除干扰, 坚决纠正和防止对贿赂案件查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和以罚代纪、以罚代刑的问题。

2. 突击查办大案要案。

重点查办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工程建设和食品安全、环境保护、金融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案件。对性质恶劣、情节严重、涉案范围广、影响面大的商业贿赂案件, 要依法从严惩处。同时, 要严肃查处国家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利用审批权、执法权和司法权在商业活动中搞官商勾结、索贿受贿的案件。

3. 要加大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

和行业主管 (监管) 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力度, 努力实现信息共享、相互支持, 形成办案合力。同时, 要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国际条约的框架内, 切实加强与其他缔约国在遣返和引渡商业贿赂犯罪分子、追回涉案赃款等方面的合作,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对中资企业在国 (境) 外从事商业贿赂行为予以惩罚, 依法查处国 (境) 外经济组织在我国内地的商业贿赂行为。

关于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思考 第9篇

一、范围经济的发展

范围经济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潘扎尔和威利格在1975年定义, 是指联合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这些产品单独生产的成本总和, 强调生产的范围经济。1990年钱德勒将范围经济定义为:联合生产或销售经济, 是利用单一经营单位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强调的是生产和销售的范围经济, 比生产的范围经济更进一步。

尽管范围经济有着不同的定义, 但是其本质相同, 对生产的产品数量、成本等的要求与存在的优势相同。范围经济是通过对大量经济学知识合理分析、汇总, 通过大量实践, 更加适用于如今的经济体系。

二、银行中的范围经济

1.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界定

银行虽然不能生产类似工商企业的产品, 但可以将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看作金融产品。银行的范围经济是指随着银行经营产品品种的增加或者业务领域的扩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的下降或者边际收益提高的现象。银行业的范围经济主要表现在由银 行生产多种金融产品的成本要大大低于一些专业化机构分别生产相同金融产品的成本。

范围经济与联合生产有关, 对银行的效率和成本都会产生影响。从成本方面来看, 联合生产具有可以分摊固定成本的优势, 并且可以获得信息共享的好处, 提高银行的效率。范围经济存在于生产多种产品的单家企业生产这些产品比每种产品由单个企业生产更为便宜时。

银行系统不同于普通的商业系统, 它无法来带普通流入市场的买卖产品, 但是可以给予普通商业机构金融服务, 使商业机构的资金正常运转, 同时降低商业机构的运行成本, 增大其收益效果, 使经济体制又好又快发展。它包括多元化经济与地域扩张带来的经济。

2.范围经济对银行的影响

商业银行不仅需要合理的经济体系, 更需要适应如今社会发展的管理模式, 不同的管理模式会直接带来不同的经济利益。好的管理模式需要管理者多方面了解先进的管理经验, 更新经营策略, 对员工福利方面多加考虑, 以便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管理者应善于利用物联网实现银行与各个工作领域间的信息交流, 增强企业间的竞争力, 合理规划资源, 提高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

范围经济对与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银行投资成本包括监管成本等, 而监管成本又包括许多方面, 如何降低监管成本成为了降低银行系统整体运行成本的重点项目。中西方由于制度不同而产生了不同模式的经济管理体制与监管体制。但是无论对于哪种管理体制, 范围经济都可以有效的降低降低商业银行监管成本。

3.国内学者的研究及一些启示

我国多数学者通过对于多家商业银行以及多家企业的研究, 发现规模越大的银行在扩大经济发展范围的同时更容易或者更大的经济效益。而通过几名学者对于商业银行间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的比较来看, 多数银行存在着规模不经济, 但是范围经济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进, 经济的发展, 范围经济更加深入人心, 公司出现范围经济的情况较十年前翻倍, 而规模与范围经济的系数成正比关系。这说明范围经济适用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适用于我国商业银行经济体系的快速运转。选择一个符合国情发展、经济进步的经济体系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系统都有着重大意义, 所以更好的发展范围经济可以为经济体系的转变而提供帮助。

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本质是其成本效率问题。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 有效的降低成本与提高工作效率是发展的核心, 只有成本降低, 效率提高, 才能使商业银行更好的为其他各个商业机构给予资金与金融服务, 促进各个领域又好又快发展, 从而促进我国经济体系的发展, 实现我国经济市场的繁荣。

如今我过成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 但是各方面理论与实践技术都不成熟, 在银行系统中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与不足, 如管理机制的落后, 硬件软件设施跟不上系统分析处理数据的需求, 专业知识人员较少, 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等。造成了银行效率的地下, 无法发挥属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优势。要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管理者、监制者、规划者、工作人员甚至国家等的共同努力, 管理者更新管理观念, 监制者发挥自身优势有效监督各个环节的协调合作, 规划者合理利用资源与资金, 实现各个领域的合作, 工作人员应提高自身素质, 做好自己本职工作, 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领导者与工作人员相互配合, 更好的利用范围经济为商业银行的发展作贡献。

三、结束语

只有通过对于经济学知识的准确运用, 在实践中发展范围经济, 才能促进商业银行多元化、科学化, 促进商业经济体系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从而有利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我国的经济进步, 为市场繁荣作贡献。但是如今的商业银行经济体系还存在不足, 所以这就意味着管理者需要转变经济观念, 更新经济理念, 规划者合理规划资金运作, 使各个部门协调发展,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范围经济的宣传, 是范围经济被更多的人接受、理解。只有银行经济盈利增加, 才能给予各个行业更多的金融投资, 使各个行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平狄克, 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 (第六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田苗苗.范围经济研究述评.问题研究.2009 (3) :89-91.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资本监管;商业银行;风险

一、经济资本与经济资本管理

(一)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又称风险资本(Capital at Risk,CaR),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层评估的,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用来缓冲资产或业务产生的非预期损失的资本。所以,经济资本在数量上是等同于非预期损失的。当商业银行资产的规模、质量和结构发生变化时,非预期损失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将随之改变,从而经济资本的数值也会相应变化。从横向上来说,经济资本既可以衡量已有资产的非预期损失,也可以衡量待形成资产的非预期损失。既可以衡量资产组合的非预期损失,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衡量新增资产的非预期损失。从纵向上来说,经济资本既可以用在商业银行总行,也可以用在分支行的业务衡量和管理方面。

(二)经济资本管理

经济资本管理的核心是体现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增长的约束和对经济资本回报的明确要求。基于上述理念,经济资本管理的目标为:一、控制业务存在的潜在风险。二、提高风险约束下的收益。经济资本直接针对于风险,银行可通过对其分支机构和业务部门制定相应的经济资本额度标准来控制经营风险。同时通过经济资本的合理配置可提高风险调整后收益水平。因此,银行必须在风险约束下的价值最大化和具体经营管理活动之间制定出合理的运行机制,这就是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制度。

二、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与配置

(一)经济资本计量。

(1)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度量。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信用风险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是指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违约从而给商行经营带来的风险①。信用风险在现代又增加了包括由于债务人履约能力和信用状况的变化导致债权人利益遭受损失的风险②,通常称为信贷利差风险。对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度量的模型大体框架为:筛选和度量风险因子,建立风险因子和风险损失之间的对应关系。信用风险因子包括的5个最主要的风险因子为:资产面临的风险暴露、该敞口发生的违约概率、给定发生概率时形成的损失以及期限因素和组合效应,即违约相关性,它们是信用风险量化模型的基本构成要素。国际上基于风险考量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信用计量(CreditMetrics)模型、KMV模型、信用风险CreditRisk+模型等。

(2)市场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市场风险又称为价格风险,是指可交易资产或被用于交易的资产价值发生变动而遭受损失的风险。通常存在于银行交易业务和非交易业务中。我国于2004年出台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定义是指因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表内和表外资产遭受损失的风险。

目前有两种度量市场风险的方法:一种是巴塞尔委员会所提出的标准法,即“搭积木发”;另一种是在险价值计量模型,它是一种内部模型法以风险价值为基础。银监会在2004年2月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采用的市场风险计量办法是标准法。

(二)经济资本配置

资本配置是指在理论上或形式上对一项业务所需资本额做出预算的过程。经济资本配置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1)基本原则

>银行宏观发展利益为出发点,准确计量经济资本,使银行承担的总体风险匹配于银行总资本存量和股东风险偏好。

>以对业务单元进行风险控制为出发点,对每个业务线条进行合理的资本配置,从而达到银行面临的总体风险和总资本相匹配。

>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高管以风险与回报的角度去评估业务单元的绩效,作为提供经济资本支持的依据,也是全行实施风险业务扩张和控制的依据。

(2)经济资本配置的基本方式

①单独经济资本分配方式。该分配原则将针对单个业务单位进行具体的资本分配,不考虑其业务单位之间或者业务单位与银行整体之间的关系。分配到的经济资本与其利润直接挂钩,获得的利润越大,资本配置权重越大。银行整体的资本配置额等于各业务单位分配到的资本相加总额。

②分散化经济资本分配方式。该分配原则在对每个业务单位进行资本分配时,是以该业务对银行整体或其他业务单位的风险贡献量为基础。也被称为“内部贝塔法”。该原则考虑到了单个业务单元与银行整体或者其他业务单元之间的相关性。

③边际资本分配方式。边际经济资本指每增加一个业务单位所带来的银行经济资本需求量的增量或者减少一个业务单位所导致的银行经济资本的减少量。边际经济资本量通过比较银行增加或减少业务单位前后的经济资本需求量来计量。

三、中国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资本管理理念的建设

①加强风险资产的动态过程的经济资本约束管理

为使经济资本管理理念贯穿于银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应尽量做到经济资本计划决定信贷业务和综合业务计划,使风险资产得到适度约束,从而优化业务规模的增长结构和规模。

②使经济资本先进的管理意义融入到日常的管理操作中。>风险资产之间的经济资本系数相同并不意味着资产本身所含风险相同;>经济资本约束风险资产业务规模盲目扩张并不意味着约束银行业务发展

>强调经营利润并不意味着放弃股东利益最大化

(二)完善内部评级,加强风险管理技术建设

①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首先在3-5年内建立以内部评级法为核心,对风险管理流程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和全要素监督的风险体系;加快模型研发进度;再次,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风险分类标准、框架以及适合的风险管理体系。

②推进内部评级配套制度的研究和建设。从战略角度出发,鼓励商业银行研发和应用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内部评级体系,坚持技术和制度创新并重。商行应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组织协调业务部门组织结构,逐步建立与内部评级体系相配套的管理制度。

③人力资源的储备和开发。为增强对新资本协议的深入理解,提高风险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商行应进行长期的人力资源储备和培养,并对现有各层次工作人员进行分层次培训,完善知识体系。

(三)构建验证体系,提高经济资本计量可靠性

巴塞尔委员会所规定的验证就是对计量方法预测能力的评估,重点是对模型的预测表现的评估。《巴塞尔协议》II还包括:商行对验证结果负主要责任;验证没有单一的方法,应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同时进行验证;应对验证的程序和结果进行独立的审查。其中,定性验证方法有:用途测试、数据质量核对、定性检查、管理层监督、系统实施、假设检验—敏感性测试。定量验证方法包括:数据和参数的验证、模型复制、返回测试、基准测试和假定的投资组合测试、压力测试以及利润和损失归因等。(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德银.国有商业银行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研究[J].金融论坛,2005,02:22-26+62.

[2]夏小东.中国银行业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路径——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获得的启示[J].金融论坛,2007,07:54-57.

[3]武剑.经济资本管理:理论分析及我国实践[J].南方金融,2008,05:9-12+22.

注解:

①《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7年9月。

我国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第11篇

城市社区的运作模式分析

(一) 从模式构想角度分析

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社区服务对象进行全方位分析, 社区发展过程中服务对象、服务目标、服务内容都存在差异性, 因此社区服务过程中需要根据社区的基本特点设计商业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科学化论证制定商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从根本提升商业经济发展能够促进社区和谐, 实现社区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态势。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分清楚产业问题和事业问题, 需要根据不同的模式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社区商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社区服务事业运作模式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构想, 社区事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突出公益性基本原则,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把社会效益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 社区服务业运作过程中需要坚持事业管理、政府领导、非赢利运作的基本策略。

政府在社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性作用, 政府在社区事业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需要从规划控制角度开展工作, 政府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制定社区统一发展战略, 对社区发展模式进行规划, 从根本上实现社区服务事业与社区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社会服务设施建设能够和城市建设发展协调推进, 社会各项事业建设过程中需要和广大居民的需求保持一致, 从根本上推进社区商业经济稳步发展。政府在社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 能够为社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财力支持, 社区服务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以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主, 社会集资为辅的策略, 政府在为社区服务投入过程中需要从民政福利支出和社区服务基础设施投入出发。政府在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政府引导措施, 政府需要制定各种有效的政策, 引导社区下岗职工从社区角度出发实现就业, 从根本上促进社区商业经济的发展, 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式各样的公益活动, 主要包括自愿者服务模式等, 从根本上实现社区商业经济全面发展。从社区商业经济事业发展角度看, 事业管理主要突出非赢利管理, 政府需要在社会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操作过程中能够体现政事分开的原则, 具体作法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社区商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 从财力角度推动社区商业经济发展

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资金保障问题, 因此各项事业开展过程中需要建立积极有效的财政资金保障机制, 从根本上保障社区商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发展机制, 才能实现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公共财政收入资金为基础, 这也符合社会主义财政资金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基本思想。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把社区商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从根本上保证商业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此外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发行福利彩票等方式支持其发展, 通过筹集福利资金等方式促进社区商业经济发展, 确保社区商业资金能够得到全面落实;最后还可以通过费转税的模式推进社区商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可以把居民用房、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社会服务性经费运用到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 如小区卫生费、物业管理费等, 通过税收等形式进行收取, 以税收收取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社会发展基金机制, 通过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实现社区商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社会服务性经费的方式进行过渡, 最终达到全面发展我国社区商业经济的根本目标, 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的经济效益能够更好的服务社区公益性事业, 推动我国社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 建立社区商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

社区商业经济发展最终是要为社区服务事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社区的服务事业涉及面广, 其主要包括就业安置、福利救济、税收管理, 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综合协调机制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协调机构, 最终能够推动社区商业经济发展。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社区服务协调委员会, 通过对社区经济发展总体战略进行协调调动, 对重点商业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制定, 对商业经济发展总体思想进行综合部署。通过建立完善的商业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可以更好的监督商业经济发展, 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和协调机制, 推动社区商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社区商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按照监督要求推进, 从根本上体现社区商业经济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公益性。

社区商业经济运作模式分析

社区商业经济对社区产业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也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服务产业发展是推动社区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社区服务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以实现经济效益为主, 因此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及商业管理的基本思想。

(一) 政府扶持推动社区商业经济发展

政府在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其提供财力支持政策和相关扶持政策, 社区服务产业作为第三产业, 在推动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性作用, 政府在社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从而带动社区商业经济的全面发展。政府在社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特别是在启动资金上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确保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拥有足够的资金。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建立社区商业经济发展基金, 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推动社区经济快速发展, 为建立和谐社区提供重要的基础。科学的商业管理可以促使社区商业经济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因此需要把行业管理纳入商业经济发展统一管理中去。社区服务的组织培训工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提高社区商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和业务水平, 对促进商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企业参与社区商业经济管理模式

企业拥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 因此企业需要积极投入社区发展和管理工作中去, 提高社区商业经济管理水平。从发达国家社区经济管理的现状看, 都通过引入企业管理的先进管理模式, 提高社区商业经济的经济效益。从商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企业对社区商业经济投资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同时也是促进企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可以推动企业慈善收益和商业利益平衡发展, 对企业树立良好的社区形象和社会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商业经济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转型期, 因此需要为其提供积极有效的优惠政策, 才能更好的推动社区商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推动社区商业经济为社区公益事业服务, 把社区商业经济积极投入到经济建设过程中, 从根本上探索出一条有我国特色的社区商业经济发展道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社区商业经济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带动社区居民就业、推动社区公益事业发展、提升社区总体服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社区的区域优势, 采取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 推动社区商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 社区商业经济统筹规划管理模式

我国城市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存在条块之间分割的局面, 需要采取有效的服务设备配置机制, 提高社区商业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可以推动社区商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统筹兼顾各项规划, 实现社区商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界线, 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实现条块联合发展的总体战略, 从根本推动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最终促使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向规模经济发展道路上迈进。城市社区商业经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政府需要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机制, 从根本上保证社区商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等问题, 最终建立完善的社区商业经济发展战略, 对科学规划商业经济发展模式, 提高社区商业经济总体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我国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的支持, 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发挥主导性作用, 通过建立完善的商业经济发展机制, 提高商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社区商业经济发展需要从服务业开展工作, 对推动社区就业、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开展社区公益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念, 把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融入到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

关键词:社区商业经济,发展趋势,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谢芳.社区商业怎么做——人口流动、生活方式对美国零售业的影响及对北京的借鉴[J].北京社会科学, 2005, (2) .

[2].沈萌萌.社区商业的理论与模式[J].城市问题.2003年02期3[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3) .

[3].张占东.社区商业问题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3期5[J].经济与管理, 2004, (11) .

[4].王晓玉.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 2002, (11) .

上一篇:翻转学习信息技术下一篇:粮食物流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