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有效性

2024-07-05

教师教学有效性(精选12篇)

教师教学有效性 第1篇

一、相关概念

(一) 有效教学概述

教学是教师通过讲授、提问等行为进行知识的传授, 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具体到有效教学则是指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 (教学时间、教学工具) , 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 即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的教学要符合教学规律, 能成功引起学生兴趣, 促进学生学习, 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 有效教学行为

课堂中, 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 能使学生接受学习内容, 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通常被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有效的。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过程

(一) 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选取的是A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通过网上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 此次回收问卷200份, 其中有效问卷198份, 问卷有效率为99%。

(二) 问卷结构分析

本调查问卷主要是在华东师范大学姚利民的博士毕业论文调查问卷基础上编写的, 共设30道题, 其中第16题为测谎题。问卷主要根据十五类行为 (六类主要教学行为:讲授, 包括组织条理性、清晰明了性、科学性, 为理解而讲授, 组织课堂讨论, 提问。五类辅助教学行为:适应性教学, 创建课堂环境, 包括创建适宜课堂环境、创建教与学环境, 激发动机, 运用非言语手段。四类管理行为:管理课堂, 包括管理课堂、制订和执行课堂规则、管理教学时间、管理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 设计了描述课堂教学行为表现形式的题目, 采用“从未、有时、经常、总是”四种选择标明每种教学行为表现形式的出现情况, 进行等级计分。

三、结果与分析

课堂教学的不断完善主要是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选择实现的, 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即教学过程是有价值的, 能促进学生学习。教学行为是否有效通常可通过以下内容来判断:首先, 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教学规律以及教学的相关原理, 以及课堂中的教学情境;其次, 教学行为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是否有利, 是否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改善和提高起到作用;再次, 教学行为是否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不断进步和提高。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A学校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程度, 可以发现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平均值在2.82-3.41之间, 表现为有效或者经常有效, 却与总是有效还存在差距。即从整体上说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 但教师的教学并未达到总是有效的水平, 也不免有些教学行为低于经常有效。具体来看, A学校教师教学行为使用较有效且居于前几位的依次是:讲授清晰明了性、讲授组织条理性、管理课堂作业以及家庭作业的能力、促进课堂的讲授以及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师讲授科学逻辑性;教学行为相对无效居于后几位的是:创设合适的课堂环境、提问与制订教学内容、执行课堂规则、适应和管理课堂、课堂中运用非言语手段。

另外, 调查分析中教师教学并没有达到总是有效的结论, 也证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师教学行为的选择还不足够完善。究其原因, 通过分析, 笔者认为可能是: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欠缺, 后期教学训练和定期培训的欠缺, 教育学知识的不完善, 精力投入不够, 责任感不够、教学能力相对较低, 这些都是不能够使教师教学行为达到有效的原因。

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 第2篇

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随着欧美“反思”热潮的兴起,各国开始把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以及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最终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但在现实中,教师对教学反思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导致了教师教学反思低效或无效的现象出现,教学反思不能够真正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研究就变得很有必要。 论文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的整体思路,是在回顾反思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反思的建议。 本研究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提出了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的背景,概述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并综述了国内外教学反思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思考: 第二部分为教师教学反思的理论研究。在回顾反思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首先对反思、教学反思、有效性以及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等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次,论述了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三维目标:效果目标、效率目标和效益目标;最后,分析了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特征:反思的主体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实践性四个特征。这部分为研究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为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现状分析。笔者选择了西安市四所中小学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并根据研究的需要对部分教师进行深入访谈。最后结合教师的教学反思案例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中小学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自我认知以及反思的实践,希望从中发现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以求改进的方法。 第四部分为影响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笔者从教师有效教学反思的动力性因素(内部)和支持性因素(外部)分析了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第五部分为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建议。通过对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较为全面的研究,笔者主要从加强教师自身建设和创建良好的教学反思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建议。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为广大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建议。

教师教学有效性 第3篇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初中数学 教学行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主要选择****实验中学的初一年级的第(12)班、第(14)班的学生,各班均有60人。两个班级学生的人数、性别和兴趣爱好无明显差异性(P>0.05)。同时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入学之前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

(二)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将(12)班确定为实验班,(14)班为普通班。(12)班通过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究;(14)班则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三)教学有效性评价

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一,针对两班学生在同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成绩;其二,学生在此期间表现出的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以两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即期中与期末测试成绩。进行数学测试时,两班采用统一试卷,以统一评分标准进行阅卷。检验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则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进行,围绕学生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题目,将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程度、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完成作业态度作为参考依据;题目则以是与否的方式进行判断,学生选择是则得1分,反之则得0分,然后统计总分,以此反映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感兴趣的程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数学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二)数学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三、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建议

(一)教学行为有效性意识

初中数学教师无论是在授课或备课途中,都应具备“有限的学习时间”这一思想意识。换句话说,初中数学教师不能依靠增加学习时间的方式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而应把握时间效率,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探究学习,而不是占用学生其他课程或课后时间。除此之外,数学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每位学生对数学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上,并将教学时间与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现代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并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迅速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促使学生投入最大精力参与日常教学,增强教学效果,继而通过情境教学实现教学目标。采用情境教学方式开展数学教学,应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面对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应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以创新精神创设教学情境,不但能满足不同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且能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注意力。

(三)激发学习主体能动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要求现代数学教学应改变传统教学思路,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而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更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灵活应变,改变传统教学“主体”意识,将课堂还予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断革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在学习中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

(四)教学创新与信息化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初中数学教师应充分掌握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并将之积极应用到数学教学中。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极大促进并发展教学改革进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数学教学情境,避免只能使用黑板与粉笔而造成的局限性。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不仅让教学情境更丰富,更能通过图形、视频等功能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具象化,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继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最终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通过实验可以得知,采用情境教学能更好地改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但现代教学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长期艰苦地探究与思考,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继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毛勇进.关于初中数学主题情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3,20(10).

高校教师有效性教学的策略探究 第4篇

1. 影响高校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因素

(l) 目前高校教师存在的普遍现象是“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造成教师教学投入不足。究其原因, 科研是“硬指标”, 可以通过教师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论著来衡量, 教学是“软指标”, 难以量化和衡量, 因此, 在部分高校中, 教师的考核、职称评审与晋升主要是看教师的科研成果, 教师的教学工作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而教师的考核、职称不仅与经济待遇紧密相连, 而且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声誉与社会地位。导致对教学的投入不足, 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这些外在因素妨碍他们进行有效教学。

(2) 高校教师不太重视教学, 很少把教学作为一种学术来对待。他们对教学关注不够, 很少研究和学习教学, 远不如中小学教师那样, 把教学作为一种专业化工作, 注重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学习、改进和运用。

(3) 高校教师对于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策略、方法的知识十分有限。高校教师虽然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 但由于高校教师缺乏教学培训, 对高校教学的客观规律和高校生的特点缺乏了解, 所以大部分教师或者沿袭自己学生时代感受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或者采用传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而不反思这些策略和方法是否有助于高校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 高校生普遍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以及教学质量不满, 强烈要求高校加强教学, 要求高校教师有效教学;另一方面, 高校教师不能有效教学致使高校教学质量滑坡, 已经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再次, 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上。高校教学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或主要途径。高校素质教育只有落实到教学领域, 触动课堂教学, 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的变化, 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所以开展高校教师有效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有效教学的理论

(1) 有效教学的涵义:有效教学是指以最少的教学投入, 成功地促进高校生的学习与进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满足教学需求的教学。高校教学是否有效不仅要看教学是否有效果、有效率, 而且要看教学效果 (即实现的教学目标) 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相吻合及吻合的程度。高校有效教学既要注重学科内容, 做到教学清楚明了, 促进学生对学科内容的透彻理解、全面掌握、灵活运用;又要考虑学生,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高校有效教学的根本标准:第一, 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应是涵盖在高校素质教育的框架之内。第二, 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通常是用学习成绩来表征的。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论文、实验操作、平时表现等, 准确地获取学生的学习成绩, 以衡量学生在教学中是否获得进步或发展以及进步或发展的程度。第三, 高校有效教学的衡量应制定具体的指标, 这些指标要与高校有效教学和促进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这个根本标准相联系。

(3) 高校有效教学的理念: (1) 高校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要善于在教学中创造一种良好的激励性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 (2) 高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一方面, 有效教学要求高校教师有时间观念, 另一方面, 有效教学要求高校教师有效益观念。 (3) 高校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者量化。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 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工作表现。 (4) 高校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强调高校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学生这些客体作为研究和认识的对象, 而且要把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过程也作为研究和认识的对象, 把教学行为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自己的每一个教学都受到理性的审视。 (5) 高校有效教学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要求高校教师掌握有关的教学策略性知识, 并且要求教师面对不同的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 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 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教学有效性所采取的教学行动或教学行为.

(1) 注重教学内容:教师清楚地讲授、解释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达到正确理解和真正掌握。高校教师要做到: (1) 让高校生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有利于指向所学内容和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高校教师要对重点、难点进行强调并详尽解释。 (3) 检查并促进学生的理解。首先,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重要策略。其次, 为学生提供机会应用所学概念或观点, 从而监控学生的理解力, 纠正学生理解上的偏差。最后, 在了解学生的理解之后, 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反馈和适当的调整。 (4) 系统而有条理地讲授教学内容。可使学生形成知识之问的逻辑联系, 获得结构化的知识。

(2) 注重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高校教师激励学生学习的具体策略主要有: (1) 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可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学习的动机, 从而使学生进入积极学习的状态。并激发其学习的动机。 (2) 运用有趣、形象生动和新颖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兴趣。 (3) 创设问题情境, 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4) 及时反馈并正确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增强他们学习的动机,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注重教学方法:高校教师应开展方法教学, 教给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 通过示范教学和讲授, 进行学习技能的训练,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3) 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时, 要注意触及认知模式的建构。高校教师应在进行示范的同时, 将自己的思路、思维过程告诉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感知先前并不了解的其他方式的思维过程, 使他们能够在不同情况下, 灵活地应用所学认知技能。

(4) 注重优化课堂教学时问管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以最少的时问和精力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主要措施 (1) 树立时问效益观念。 (2) 实行有效的课堂管理。 (3) 保持教学节奏的顺畅。 (4) 顺利进行教学的过渡。总之, 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远不止这些, 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并结合自己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有效教学的策略性知识, 以形成自己的有效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结论:

高校有效性教学以最少的教学投入, 成功地促进高校生的学习与进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满足教学需求的教学。针对当前高校教师教学的状况, 提出提高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以期为高校教师提高有效性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姚利民, 略论高校教师的有效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4) :101-103

[2]黄亢关.教师“以情激情”学生才能“以读悟情”——于永正《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赏析[N].中国教育报.2005-03-25 (5)

[3]李晓文、王莹编著, 教学策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8月版

有效教学教师先行(模版) 第5篇

昆山市花桥中心幼儿园潘琴

关键词:目标形式兴趣反思

摘要:有效教学一直是我们在开展新课改进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作者的看法是,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反思等诸多方面考虑它的有效性,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幼儿园有效教学的才能真真正正地取得收效。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在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成效,不一定是指教师是否认真负责,而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收获,他们在活动中有没有学到什么、获得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没有收获或对学习不感兴趣,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做一个新时代的幼儿教师,我们已经不能将自己的教学目标单一的定位在教授完学期计划上的内容完事,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孩子通过这一个个教学活动,他们学到了多少?对活动的兴趣多少?也或者活动结束后是处于一知半解,还是囫囵吞枣的状态?在看清楚一些存在的问题之后,作为教师,孩子们的启蒙者,我们应该在提倡有效教学之时,让教师先行,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多样的教学方法,让一个活动,短短几十分钟充分发挥出它的价值来。

一、有效教学,教学目标和幼儿发展的协调一致

在开展一个活动之前,我们都会从智、情、意、行几个方面出发,给活动进行目标定位,然后依据这些目标来开展活动。但是往往活动开展下来,我们在对这个活动进行反思的时候,发现活动进行之后的收效和教师预期制定的目标有很大的差距。

在小班美术活动《红红的大苹果》中,教师给幼儿制定的目标之一是:初步引导幼儿学习按一个方向来给苹果涂色。在活动中,有这样的现象发生:许多孩子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将一个苹果的涂色任务完成了,而且对于“初

步学习按一个方向来给苹果涂色”这一技能,在幼儿的作品中已经分明的表现出来,很明显,孩子们的涂色技巧显然已经不在 “初步”这个阶段了,教师没有在平日的教学中了解透析孩子的技能发展情况,而是盲目的给教学活动预设目标范围,自我的认为认为小班幼儿就应该处在“初步”这一个环节。目标定位的不切实际让活动失去了发展幼儿能力的有效机会。而重复雷同的活动势必会让孩子们失去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无形中,孩子们是为了“应付”老师,不得不参加的活动,不得不完成涂色任务,教学活动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二、有效教学,教学形式和学习内容的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一直是老师教,孩子学,老师是主动教授者,孩子是被动学习者,于是学习不是一种乐趣,而是一种负担。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许多教师尝试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教育理念,让活动活了起来。

例如,在原本简单化,模式化的数学教学中,添加了许多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学习知识,理解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等。在中班数学活动《认识相邻数》中,在以往,我们曾经这样做,把1—10十个阿拉伯数字逐一的往黑板上一摆,然后从数字排队的顺序中理解每个阿拉伯数字都有左右两个数字是朋友,一个比它小1,另一个比它大1。机械性反复的带着孩子们读念几遍“5的相邻数是4和5”等,孩子们是靠这样的反复诵读来记住相邻数这个概念。而在我们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七个小矮人》中,教师巧妙的将数字7以内的相邻数转化到了游戏中,每个孩子都来扮演一个小矮人,胸前都会贴上一张胸卡,上面是1—7的数字符号。首先,引导孩子们按顺序排队,理解数字的顺序排队,知道我的前面是谁,是几号小矮人,后面又是谁,是几号小矮人,知道数字的前后关系。然后开展找朋友的游戏,先引导小矮人们去找一个比自己的胸牌号码小1的小矮人做好朋友,第二个回合,引导幼儿找一个比自己的胸牌号码大1的小矮人做朋友。在两个回合的找朋友游戏结束之后,引导孩子们一起小结找朋友的情况,然后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中心点:原来,除了数字

1以外,每个小矮人都可以找到两个好朋友,一个比他小1,一个比他大1,这就是相邻数。在以游戏形式开展的快乐活动中,不要单一的认为孩子们仅仅是理解了相邻数之间的关系,更重要这样的活动孩子们是主动去理解知识,主动去汲取知识。活动中,孩子们是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有时甚至可以是一个灵活的“旁观者”,教学形式不再单一老套,而且对于教学的要求目标也能顺利完成,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定位有效吧。

但是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时,我们的教师也忙碌了起来,学这学那,觉得有效教学就是要把一个活动搞得丰富多彩,像个水果大拼盘一样,杂七杂八的全往里面加,一会儿唱歌,一会儿画画,一会儿又是故事,而最后给这个活动定位的领域就是《综合活动》。

综合活动,不是简单的将语言、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像烧菜加调料一样,随性的往里面洒点葱花,再洒点胡椒,然后端出的是一盘大杂烩。在大班语言活动诗歌《家》中,我们就曾经出现这样情况,由于是公开展示活动,因而老师将二十几分钟活动设计的满满当当,学习诗歌,朗诵诗歌,创编诗歌,绘画诗歌,最后在结尾的部分还添上了一个歌唱环节《家》,咋一看,整个活动有动有静,有文有武,内容饱满,节节紧扣主题“家”,但是最后从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上看,首先诗歌没有真正的把握,而作为学习诗歌,应该引导幼儿学习朗诵诗歌,用有感情的声音来表现诗歌,这一点也是一带而过。在孩子们还没掌握诗歌的基础上,就要求他们去创编诗歌,而作为文学作品的诗歌,它有一定的音调押韵和句式构成,作为创编,虽然我们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和创编,但是也应该引导孩子们以文学作品为先导,来学习创编,用一定的句式和词汇来完成这一环节。而最后,可能教师认为是公开活动,所以应该要锦上添花,加入了一个歌唱环节,这样的活动就像是文艺节目中的串烧,什么都有,但是孩子们精华都没有汲取到,雾里看花,走马场似的全篇走过,学到的都是皮毛而已。显而易见,教师浅显的认为,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就是各种内容的简单相加。

三、有效教学,教学选材和幼儿兴趣的根本统一

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是在3—5足岁之间,这一阶段的孩子,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导力量,他们对感兴趣的活动才会主动地“想学”和积极地“要学”,而对于不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则会注意力分散,或者是没有耐心完成整个活动,教师一头也只能是很辛苦的牵着孩子勉强完成活动。孩子的年龄小促成了这个现象,他们不像大孩子那样,有很好的自律能力,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即使是没有兴趣的,枯燥的学习活动,也会束缚自己即将分散的注意力,耐心的听老师讲授。因而,兴趣是学习之母,兴趣是任何教学的出发点,唯有这样,活动才能有效的开展。

在我们制定计划,预设教学活动之前,就应该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的直接经验背景以及幼儿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通过教学设计和资源提供,使幼儿能够借助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学习,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幼儿的思维、经验和体验的相互作用,要使幼儿从做中学、玩中学,实现知行合一。所以,我们所选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是幼儿熟悉的,有一定了解并适宜于幼儿的,教师借助幼儿原有的经验建构知识,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能获得新知识的,就像是摘苹果一样,对于长得太高的那个苹果,孩子们由于种种原因摘不到,但是那个略高过他们身高稍许的苹果,只要他们用力纵身跳一下,就能够采摘到。这一个比喻,也正是迎合了我们教学选材必须和幼儿兴趣的根本统一,唯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小班教学活动《图形食品品尝会》中,要引导孩子们找一找自己吃过食品中所隐藏的那些平面图形。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又相对少些,但是对于一些零食,他们的敏感度确非常高。现在的孩子经常逛超市,买东西,活动之前,要求孩子和家长逛超市,在超市里寻找购买一种图形食品,并带到幼儿园中来开展活动。活动中,有了先前的经验作为铺垫,所以在谈话环节中,孩子们都有自己的认识来介绍给大家,说出了许多种形状多样的食品,例如:圆圆的糖果,长方形的饼干等。而且在接下来的分享品尝环节中,孩子们不仅是尝到了自己所带来的图形食品,更是从其他孩子那里分享得到了其它经验,一举两得,让孩子们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开展活动,收效颇多。

再如,在神七成功升空的那段时间,作为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他们已经懂得关心时事,于是切合实际情况,及时生成开展关于神七的活动,孩子们将自己收集到的剪报,图片等纷纷带至幼儿园,制成展板一起探讨,谈论,分享着自己收集到的知识,如果在孩子们情趣盎然的时间段内,教师断然的切断他们的兴趣着力点,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这样的活动,如果也同样放在小班,那么就显然不会有先前那样的收效了,小班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于一些时事,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兴趣着力点不同,因而会表现的一脸茫然。

四、教学反思和教师素养的促进发展

做一个教师,要知道反思。做一个想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教师,更要学会反思。反思不是简单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应该是学会更深层次的挖掘出自己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所在,优势所在,要为提升自己的教学行为服务,让我们的教学行为更实际更有效。另外,反思不是单一的从寻找自身的问题出发,认为自己做组织的活动中漏洞百出,毫无长处可取,教师也要在反思中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分析教学之所以取得有效性的原因,扬长避短,这样的评价才会更有激励性。

有效教学,教师先行。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以更清醒的头脑,更宽阔的思维,来正确对待我们的教学工作,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一定能收获更多。

教师教学有效性 第6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教师;有效设问

【中图分类号】G420

一、教师有效设问的必要性

“任何教育所涉及的事情,不是解决问题,就是准备问题,而且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去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边讲边问的教学模式正在取代以往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问行为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要么局限于判断性的问题和叙述性的问题,要么缺乏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向意义或超出学生认知水平。这样的提问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可能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产生畏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设问,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有效设问的策略

(一)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与课堂教学目标紧密关联

教师应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巧设问题,使课堂教学提问过程真正成为落实学科基础知识、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如在教学 “Project Hope has built many schools”时,教师首先设计一些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同时,通过这些问题,引入现在完成时,如:“Do you like English? How long have you studied English? Have you read any books in English…” 接下来教师再出示一些有关Project Hope的图片,就图提出问题,引入本课的主题Project Hope,为下步的阅读教学做准备。如:“ What are the students doing?From Unit 1 we know since 1989 Project Hope has built schools all over China. What do you know about Project Hope?” 最后,分层次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训练学生捕捉有效细节信息的能力,加深对Project Hope的理解。充分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课堂教学提问的实效性。

(二)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艺术性

课堂教学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艺术性活动,教师提问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并及时进行评价,强化学生的认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信心。

一是巧妙设计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感染力、趣味性、启发性。如在教学 “It's the band which gets everyone dancing”时,教师可先播放一首欢快的英文舞曲,引发学生兴趣,然后出示一些师生参加party的图片,巧妙设计问题,如:“ Where are the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s? What are they doing there…” 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引入了本课教学内容,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因人而异,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但“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并有意追问,增加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相对简单的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使他们有了成功的体验,不当局外人、旁观者。这样,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三是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要及时评价和反馈,以强化学生的认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信心。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评价,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心,切忌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不置可否。而且教师的评价用语不能公式化,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的评价用语,并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很好的保护。在评价反馈过程中,还要注意适时纠错,强化学生的认知。

(三)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突出课堂教学主体性原则,引导学生“想答”、“敢答”、“会答”

一是创设一些新颖别致、能引起学生好奇和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答”、“敢答”。如在教学“I like reading”时,教师可先示范一些有趣滑稽的身体动作,然后提问:“Can you guess what I am doing?”学生回答后,再让一些学生示范,其他学生猜“What is he/she doing?”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纷纷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借机引入新课。如“T: Do you like dancing?”发现有学生给出否定回答时,教师借机提问“Can you tell mewhat's your hobby?”由于创设了问题情境,师生互动,教学氛围宽松、愉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创设一些可以让学生模拟体验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展开问答式对话,学生“会答”。教材中每一模块”Listen and read”部分的内容,都是让学生模拟体验、进行角色表演的好材料。在每个模块的第三单元“Language practice”部分,教师可以就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话题创设一些模拟情境,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进行问答式操练,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四、结语

在提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教师的有效设问,能起到设疑、解疑和反馈的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美Claudette M.Rasmussen著,范玮译,问题解决的教与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美Robert Delisle著,方彤译,问题导向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因素 第7篇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是通过历史课堂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学习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及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因素。

一、教师的人文素养及人格魅力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历史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体现的是要具有深厚的历史知识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北大教授罗荣渠先生认为,历史学是各门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承载着深沉厚重的人类文明,其广博性、复杂性、曲折性、长远性、生动性都非其他社会学科可比,其智慧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教师要给学生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成为学养丰厚的专家。教师,大都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但仅此而已很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前,中学历史教师能将历史课堂演绎得精彩绝伦的当属凤毛麟角。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历史知识素养不足。

高尚的灵魂需要高尚的灵魂来塑造。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只有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勤奋的治学态度、非凡的人格魅力去净化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康的体格和谐地融为一体,做一个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能力全面、心理健康的人。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具有爱心和责任心;具有独立人格和民主情怀;具有参与意识和现代开放精神;具有博大胸怀和历史眼光;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人格等。这些人格因素与充满沧桑的历史课堂结合在一起,会使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独特的精神感召力。从近处来说,课堂的有效性能够充分体现出来:从长远来说,学生一定会终身受益。

二、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因素

作为教师,平时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更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而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就是实施启发教学。启发性是教学的灵魂。教师的引导作用,目的是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即学习上的独立性,学生在教师导向信息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地获得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以研究者、探究者的身份,独立思考,全身心投入整个教学过程。如果教师没有这样的教学思想,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因素。

三、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知识的传递,历史教学应该上升为历史教学艺术,它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活动。师生双方都是教学艺术创造的参与者,但教师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

1. 历史教师教师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新航路开辟”这一节时,我们就可以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艺术性地处理,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设计教学新情境。

情境1:呈现新航路开辟前绘制的世界地图、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地图。

问题:新航路的开辟对地理学、航海技术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情境2:呈现波涛汹涌的海洋视频及欧洲探险家进行海洋探险路线图。

问题:海洋是广阔的,海洋的危险来自四面八方,海洋探险对人类精神有何影响?

还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新航路开辟(对美洲的影响、对欧洲的影响、对非洲的影响、对亚洲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等。如此,通过新情景设置让学生对新航路的影响有完整性的认识。

2. 历史教师要提高历史课堂的组织艺术

(1) 要有流畅性。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

(2) 具有和谐性。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历史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

(3) 具有生动性。新颖有趣才会生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置新情景,以景激人、以景酿情、以景出新。

3. 历史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

易中天品三国为什么广受欢迎?主要在于他的语言极具吸引力,幽默风趣。历史教师讲课时教师要语言表达变化丰富,语气富于情感,声调抑扬顿挫,善于煽情。例如,在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一第二节“唐太宗”时我用这样的语言导入效果就很好:“公元618年,一个王朝在古都长安诞生了,这个王朝姓唐,叫做唐朝。当时也许谁也想不到,这个唐朝‘一不小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第二代皇帝也就是李家的杰出青年———李世民却小心翼翼地吸取他的同行隋炀帝实施暴政的教训,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皇朝中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因为表述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又意味隽永,学生迅速被这样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

地方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第8篇

有效教学 (effective teaching) 是一种符合规律、有效率、有效益和有效果的教学[1]。从最初的教学, 世界的教育者们开始从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课程设计上寻求有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但是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 成熟的教学观念, 却始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 这一运动, 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多年后, 1980年以来成为一种教育思潮在世界各国迅猛发展。

(一) 国外研究现状

早期的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主要围绕两个问题, 有效的教学是什么和有效教师是什么样。研究的具体内容为课堂教学行为涉及的诸多相关因素。如教师的自然情况、专业知识水平、接受实践训练的程度、教师讲课与学生的互动情况等。

1912年斯蒂文思 (Stevens) 做了一项关于“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 他所研究的对象高中教师们每天平均在课堂上提出的400个左右的问题, 其中260个问题 (占提问总数的66%) 这是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问题[2]。然而1966年弗洛伊德对此做了重复性研究, 他发目前所从事研究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中77%的答案要求的是具体的事实[3]。1931年, 卡特尔 (Cattell, R.B.) 要求教育行政官员、师资培训人员、学校教师和学生共计254名被调查对象, 写出了年轻和成熟教师的显著特征共10项;用来区分青年男女教师身上的品质特征。”他的研究发现被调查者们使用个性与意志、才智、同情与机智、思想开放、幽默感等词汇描述优秀教师品质[4]。总的来说, 西方1960年以前的研究“只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 而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5], 但却为后来有效教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国内研究现状

1990年以后, 国内开始兴起对有效性教学的研究。笔者与知网关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此研究的大部分集中在。国内学者编著的与有效教学相关的文献也有不少, 例如:《有效教学论》 (高慎英, 刘良华著, 2004) 、《有效教学》 (陈厚德编著, 2000) 等[6]。在促进教学中有效提高课堂研究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不少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总结出七点特征, 分别是:准确目标;充分准备;科学组织;清晰明白;充满热情;促进学习;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与海外的研究相比, 国内研究有三个明显的特征:首先, 大部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来源于国外, 缺乏对国内情况有针对性的分析。其次, 有效教学研究的焦点主要在如何教授课本知识方面。然而, 在如何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与创新性方面的研究非常少, 且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学阶段, 在大学教学阶段, 研究有效教学的较少。

二、现今高校课堂有效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调研数据

本文就某一地方高校的教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相关调查分析, 采取督导组听课方式, 常规听课1494人次, 675位教师。期中教授95人, 副教授242人, 讲师305人, 助教33人;90-100分的教师有317人, 占所有被听教师的46.96%;80-89分的教师有346人, 占所有被听教师的51.26%;70-79分的教师有12人, 占所有被听教师的1.78%, 12人中有2人是副教授, 8人是讲师, 2人是助教。

(二) 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方法为主, 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首先, 调查中30.1%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未突破教育传统, 沿袭目标管理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陈旧沉冗, 知识面窄化。课堂中, 多数教师为满足教学大纲的任务, 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和书本的绝对作用, 未能做到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知识, 理论与实践脱节。

2、教学方式简单化、单一化、模式化。

课堂中, 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 教师在教学各方面有着相应的权利, 课堂在教师的完全操控下朝着预定目标发展, 但是单一的教学方式占据课堂教学的比例较大。调研发现, 教师在课堂中的活动占据60%以上的时间, 基本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记录、整理和背诵笔记上, 对于学习、收集并研究相关资料等非常被动, 更不用说科学研究。同时参与教学的学生非常少, 仅限于形式上的师生互动。师生在教学中感情上交流, 才能达到共鸣, 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7]。教学是复杂的活动, 教师应打破教学的简单化、单一化、模式化。采用积极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去探索课堂教学。

3、教学内容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 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深刻性。

调查中10.2%的教师, 特别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 由于青年教师大多不是师范院校科班出身, 刚参加工作就面临很重的教学任务。

4、多媒体教学缺乏德育性。

传统的教学由系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构成一个教学要素系统, 但在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 教学多媒体成了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之—。按照系统论的观点, 此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 而是有机的一个整体。调查的675位教师中, 80%的教师授课应用多媒体, 其中43.2%的教师的多媒体制作缺少对学生的德育性的渗透, 多媒体的制作大多呈现的是知识点。教师也只是按顺序讲解描述多媒体的内容。这种人———机系统的交往, 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情感的缺失、认知的缺失及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减少。因此,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同时, 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特别是德育的渗透。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及意志品质等。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 教学内容要单一性向开放性和人文性转变

大学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非常前言, 而教材更新很慢。因而, 教材不能作为仅有的教学资源和所有的教学内容。应该将教材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 作为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开放性文本, 要严格根据教师应视教材为教学的辅助材料, 不能绝对服从教材, 视其为供师生解释、质疑、批判的开放性的文本, 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二) 教学方法上要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围着老师转, 一步一步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是传统教学模式, 以教定学。时间久远以后, 学生将会陷入被动学习的坏习惯中, 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显然, 这种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教学, 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状态, 对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非常不利。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转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向以学生为主导, 教师为辅导的“学”的课堂模式, 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多采取讨论课、角色互换等进行教学, 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 多媒体教学要由单一知识传递向多元化交流转变

现代的多媒体课堂, 由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 知识的传授再也不应该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教师多媒体的利用更应该向综合知识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用信息化工具加工教学内容, 对课程知识内容和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创作、规划、重组, 丰富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资源, 并提供给学生课堂及课下共享;要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及学习交流情景, 给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交流工具, 让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 从而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真正实现整合。

四、总结

大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基地, 也是实施场所。近年来, 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领域, 都在倡导有效性的课堂教学, 然而这并不仅仅是在教学方法、策略、技术等方面的变革, 更加需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 不少学者就针对执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问题, 做了系统的研究。对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出现高潮, 学者们采用案例、问卷、访谈等方法, 从多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有效性教学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笔者对某高校进行全校范围内的教师课堂有效性调研中, 深入分析了高校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提出了建议, 从而帮助高校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大力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罗启.大学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基于长江大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调查的分析[D].荆州市:长江大学, 2012.

[2]Stevens, R (Education, No1912) .The Question as a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Instruction, Teachers'College Contributions to48, New York:Teachers'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3]Perrott, E. (1982) .Longman.P41.a practical guide to improving your teaching.Teaching:a practical guide to improving your teaching.London and New York:

[4]Cattell, R.B. (1931) .“The Assessment of Teaching Ability”.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8-72.

[5]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 山东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27页.

[6]许玉茗.文化学视角下的大学有效教学探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2013.

有效教学——教师教学的永恒追求 第9篇

一、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 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和能力形成的前提.兴趣长久保持, 就能产生稳定的思维习惯, 一旦习惯形成, 学生会乐于学习, 乐于探讨研究方法, 使学生感到学习轻松愉快, 简单易懂.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 用积极的情感感染和引导学生, 这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其中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新课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情商”,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 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内容中的情感, 使他们的物理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等方式, 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形象生动的情境, 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情境气氛的感染.

在教学“水循环”这节内容时, 为了能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 我准备了以下的方式进行情景导入, 展开教学.首先请学生观看一组美丽的图片:“飘荡的云”、“洒落的雨”、“飘渺的雾”、“洁白的雪”、“晶莹的露”、“凝重的霜”.画面再现了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非常的美, 学生看得都很投入.这些图片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水的各种形态都历历在目.

接着, 在学生完成书上有关水循环中相应的物态变化名称的填写后,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下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请学生分组讨论:云、雨、雪、雾、霜的形成.

要求:1.以第一人称“我”的形式, 自述各自行成的过程, 说明其组成.2.说明从哪儿来, 最终到哪儿去.3.评选出最佳小组.

提出问题之后, 学生兴奋了, 讨论十分的踊跃, 课堂活跃起来.经过各小组推荐, 每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上台进行阐述.

二、明确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课前教师需要精心的集体备课, 吃透教材, 准确把握重难点, 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打下科学的基础, 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会接触到许多新概念、新规律, 所以教师们备课的同时, 还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 提高学生对物理课堂的适应能力, 加快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 有效地进行课前预设, 精心编制学案.物理学案是备课教师从教学目标入手, 站在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角度对物理教学内容思考后的文字呈现, 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 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了解科学方法, 获取科学知识, 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 同时, 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 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所以, 在学案中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 突出学习的重点、难点;要有学习任务, 用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要有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学案编写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方面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 做到难度恰当, 分设梯度, 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体验到获取成功的喜悦.例如,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环节, 可这样设计学案:如图1所示,

标尺AB静止, AB可以看成杠杆, 此时杠杆________ (平衡、不平衡) , 当A、B两点挂上钩码, 则杠杆上便有了动力和阻力, 但当杠杆不水平静止时, 我们发现测量________有困难, 所以实验前需把杠杆调成水平, 此时可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 (左、右) 调节, 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 (左、右) 调节, 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

三、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使课堂活跃起来

教师教学有效性 第10篇

一、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作用

(一) 有利于学院了解教学情况, 从而强化教学管理

开展学生评教工作, 有利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了解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及全面、准确地教学信息, 从而能够及时对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另外, 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教师考核、评聘、晋升的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

(二) 有利于调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对教师来说, 既是压力, 又是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价, 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 从而不断充实、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 学生参与评教是学生学习民主化的一个体现

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也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者通过参与评教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意识, 使他们更注意体验和感受教学过程, 以学习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增强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责任心和主动心, 积极地与教师沟通, 主动为教师出谋划策, 提高教学质量。

二、目前学生评教主要采用的形式

(一) 通过专门的机构或信箱, 随时向学院反馈教师教学情况

有些院校设置专门的机构如教学督导办公室, 学生可以随时到办公室向有关人员反馈本学期教师的教学或其他情况, 尤其是教师存在的问题, 相关办公室可以就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调研, 追踪解决。

(二) 座谈会

此法涉及的学生数量多, 通常学校在每个班级中抽取几位同学, 收集本班学生的意见, 在座谈会上一一交流。通过座谈会, 学校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各方面情况。

(三) 系统评分

学校将设计好的评价指标做成评分系统, 在每个学期中间, 由教务处和相关部分组织全校学生对学生当学期的所有课程的所有教师进行评教。评价内容包括师德、教学能力等多方面内容, 由学生全面地对所有的任课教师进行评价。

三、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自身在评价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1. 部分学生对评价没有充分的认识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评价虽然每学期举行, 但往往流于形式, 不能理解“学生评教”是教学环节的组成部分和自身的一项权利。很多学生对评教工作认识不够, 学生心目中还没有树立起主动关心教师教学质量的热情与积极性, 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对学生和教师的重要性, 因而把学生评教仅仅当作学校布置下来的一项任务来完成。他们在评价时存在任意打分的现象, 另一些学生害怕得罪任课教师, 不敢如实填写, 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客观的反映实际教学情况。甚至有的班由班长或学习委员一手“代劳”, 因而分数本身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2. 学生在评价中的容易受“先入为主”效应影响

学生喜欢拿以前或现在自己认为优秀的教师与被评对象作比较, 总觉得现在的这位老师不如他们过去小学段、初中段、或前一学期某位教师。这种典型的“先入为主”效应也经常出现在一些学生的身上, 将过去某位老师定为一种高度, 使现任教师无法超越, 从而使评分不够客观。

3. 学生评价教师易受心理因素影响

当某位老师对学生平时课堂要求严格或教育学生时说了某些让学生“不中意听”的话时, 这些学生即利用教学评价给老师打“低分”, 以此来“报复”老师;另一种情况是打“感情分”, 是指学生企图通过给老师打高分, 以求考试能顺利过关或取得高分, 学生在以上心理因素的主导下, 往往对教师的打分失之偏颇。

4. 有些学生关注只关注教师的部分特征, 在评价过程中不全面

有些学生对老师的认识比较片面, 无法全面客观地判断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教师的口才好, 富有幽默感, 善于调动课堂气氛, 即使其教学内容缺乏深度, 教学方法一般, 也不会影响学生对他的好感;而有的学科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课堂气氛可能会比较沉闷。相比较而言, 学生当然更加喜欢前者, 而对后者的教学质量就不能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有些学生对外表靓丽、年轻的教师评价较高。

除以上因素外, 教学工作本身的特点、学科地位、学业的负荷等因素都对学生评教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从而造成晕轮效应、从众效应、近期事件效应等负面影响。

(二) 校方在对待学生评教结果时存在的问题

1)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存在着以学生评教结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大权重, 这显然夸大了学生评教的作用, 是一种简单化的错误倾向。这样的做法直接引发出一些教师对学生评教结果的质疑和不满, 指责学生评教和评教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性。有的教师甚至公开排斥和反对此活动。另外, 由于考虑到学生打分对自己的重要性, 往往不敢“得罪”学生, 教师将会受制于学生, 学生将会利用评教活动来发泄和夸大自己对教师的不满。

2) 评价指标不够科学。在上面提到的三种评教形式里, 系统评分是目前采用较多的形式。但我国高校的教师评价指标存在如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的问题。多数评价指标的设计都集中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技能等, 较少涉及课程、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师生关系、学生自身状况、学生考试成绩等教学环节, 不能全面、公正、合理地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工作状况。另外, 评价指标缺乏一定的区分度, 指标设计标准有余、特色不够。很多学校所有教师共用一种调查表, 未能反映各门学科之间的特点和各类教师之间的工作性质, 以及不同课程内容的教学特点。其次, 某些评价指标过于细致, 把教师的板书设计、教学态度和仪表、授课形式及纪律等作为评教指标并赋予较大权重, 限制了教师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 同时也无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建议及对策

(一) 提高学生对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活动的认识

一方面, 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到客观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如评价前由班主任主持召开主题班会, 专门讨论学生评教的重要性, 相关的教学管理部门可派人前往参加、宣传;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评价将会引起学院在教学管理等诸方面的调整, 即学生都需要看到了评价的效果才会去重视它, 才不会把其当成学校形式化的活动, 才会在评价的时候认真对待。

(二) 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学校应该逐步完善学生评教活动的具体细则, 充实评价量表的内容, 保证考察指标的科学性、操作性、目的性、灵活性。分年级、分班级,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 设计以教师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内容的相应题目, 采用定量与定性有机的结合分析方法, 有的放矢的征求学生的意见、在学生评价效度较高的方面如“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权重, 而对于学生评价效度较低的方面如“授课内容的先进性与适合性”等方面则降低其权重, 从而更科学地了解教师课堂教学。

(三) 对于学校管理部门来说, 要合理对待评价结果

学生评价结果不能作为教师奖惩的唯一依据, 要与其它评价如同行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和督导专家评价的结果相结合作为决策的依据;另外, 学生评价结果的公布应该慎重考虑。目前, 很多学校采用网上评教, 评价结束后, 教师本人能看到学生的评价和评分, 这样既达到教师了解本人教学效果的目的, 同时也宽容地对待了一些得分较低或评价较差的教师, 比起全部公布结果更人性化、更科学;同时, 学院在总结评教大会上可以将得分名列前茅、评价高的老师在校级大会上予以表扬, 达到树立榜样的目的。

评价不是证明, 而是为了改进, 我们通过学生评价教师活动, 了解了教师的教学情况, 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有利于学生通过关注评教活动、关心自身的发展问题以及走向社会后成人成才;完善了教学民主化的工作, 有利于改善学校领导的办学决策。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人民出版社, 1991.

教师教学有效性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言教学 有效性研究

一、高中语文课堂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语言不规范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比如说,很多老师在课堂中说话太过啰嗦,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多次用“这个,那个”“我们知道”及“就是说什么什么”;有的老师在教学中的语速过快,学生感到学得很吃力,还没听清楚老师讲的内容就过去了;有的老师讲课语速很慢、很乏味,让学生感到无聊至极,根本没心思听老师讲;有的老师语音发音不清晰,学生根本就不明白老师所讲;有的老师说话前言不照后语,说话颠三倒四,学生听得是云里雾里的,有时根本就弄不懂老师导致在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些教学中出现的不规范的语言,主要原因是老师的教学素质低,需要对高中语文老师进行提升素质的培训,使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更规范。

2.课堂对话有待完善

在实施新课改之前,教学模式就是老师是课堂的主体,整个一堂课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根本就不管学生是不是能接受自己讲的内容,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所学的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老师仅仅作为传导信息的角色。尽管我国前期的课改,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是没有了,却出现了新的极端,就是“满堂问”,由于有一部分的老师对于教学对话的理解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把课堂的对话变成了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这就曲解了教学对话的真实意义。对话是一种多方的信息交流方式,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有关,还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改善教学中的对话,方法就是提高信息的多向性交流。

3.课堂教学评价一元化

所谓的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说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它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种信息反馈。老师通过这些信息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目的是可以使教学目的和效果达到预期的要求。从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分析,课堂评价的方式和标准都是一元化。评价标准一元化,讲的就是老师将自己的主观意见,作为对学生课堂中的回答及课堂表现的评价标准,口头的语言评价手段也是一元化的。所以说这些一元化的评价,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师不能很好地利用评价,出现了诸如评价不清晰及评价比较单调,甚至出现评价类似的现象。这些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评价一元化的主要表现,严重阻碍语文教学中语言有效性的实现。

二、提升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策略

1.使用规范有效的教学语言

规范有效的教学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老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及自己的讲课内容,采取合适的方式及有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有效的教学语言,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及接受能力来确定自己所要教的具体内容。不仅要提前进行预设,还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地进行调整。

2.设计和完善有效的语言对话

老师在进行课堂的教学语言的对话设计时,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学生及紧扣教学的内容。所以,老师在讲课之前,要对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尤其是要重点研究教材的难点及重点,设计出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的最有价值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在合适的时候向学生们进行提问。再者就是要多多了解自己的学生,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是什么?他们的疑惑又是什么?老师根据这些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提问。按照这两个原则设计出有效的语言对话的问题,就能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语言教学的有效性。

3.灵活运用课堂评价语言

老师在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时,要科学的利用好课堂评价这一教学手段,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于如何实现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首先,是要充分考虑其评价的内容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的发展。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对其学习的结果进行多方面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其次,就是要使用合适得体的课堂评价语言,要避免使用一些没有真情实感甚至是有口无心的评价语言。只有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灵活多彩的评价语言,才能使语言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三、结束语

本文运用问题分析的方法,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教学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分析了语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语言不规范,课堂语言对话不完善和课堂评价一元化。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提高其有效性的策略,对于提高高中语文语言教学的有效性有很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严强强. 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9.

[2] 杨翠平. 高中语文课程知识与能力探析[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 朱英. 湖南省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践反思[D]. 湖南师范大学,2010.

[4] 周海超. 高中语文合作学习初探[D]. 东北师范大学,2010.

[5] 彭立平. 高中语文课堂评点教学法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09.

教师教学有效性 第12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提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素质, 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而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 在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有着自己的专长和优势, 是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基于此, 《中国历史参考》主编任鹏杰先生认为, 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在于用“整体”历史观 (完整的世界观·公正的价值观·健全的人生观)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简言之, 就是“服务人生”。聂幼犁教授强调: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文、人权、人性之觉醒。赵亚夫老师指出:历史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为根本, 以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为基础。他们的表述虽不同, 观点却几无二致, 无不以“服务人生”为根底或终极取向。

强调历史教育服务学生人生, 主要指两方面:一方面学生要做好自己, 具有个性人格, 即不盲从、不随风倒, 能够独立地判断和选择。另一方面是做好公民, 即具有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社会知识和社会情感, 能够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和谐相处。由此得出, 历史教学是否有效, 其衡量的标准应该是“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 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定要既促进学生当下发展, 也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既能“适应考试”, 也能“服务人生”。

二、实现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突破口

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要以一节节有效的历史课堂为依托。什么样的历史课堂是有效的?目前课程改革专家们给出了参考意见:一看课堂教学的“效率度”, 包括: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学目标与措施的契合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二看课堂教学的“开放度”, 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度、教学内容的开放度、教学方式的开放度;三看课堂教学的“深刻性”, 包括:内容处理的深刻性、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视野引领的深刻性;四看课堂教学的“幸福度”, 包括: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程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乐趣、学生享受到的智慧生成的成功愉悦感。

我认为上述四个维度中第三点是最重要的, 评判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首先要看教师从教科书中提炼了什么思想, 有没有自己的认识, 向学生传达了怎样的人文信息。我们有时认为某一课的内容太多、讲不完, 有时认为某一课的内容太少、没法讲, 有时认为把课本内容和现实联系就显得假, 有时为了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无病呻吟。造成诸如此类问题的原因是我们没有从专业的角度提炼出一节课的“魂”, 视野狭小, 整合不出一课的“纲”, 归根结底是眼里只有教科书, 缺乏对历史的感悟, 历史成了没血没肉的死知识。相反, 如果我们有广阔的历史视野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我们就能做到深入浅出、有质有量地陈述文本, 讲出“正确”的历史认识, 有助于学生从历史中学到智慧和人生道理。当然上述四个维度中的一、二两点也很重要, 教师对它们的恰当处理能保证第三点的落实, 最终推动第四点的达成。

由此可见, 教师的教学理念、史学功底、思想方法、教学智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多少史学功底、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只要转变教育观念, 就能上好历史课了。同理, 不能奢望只会死记硬背、没有独立思考、没有探究精神和能力的教师会培养出有独立思考、有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学生。所以课程改革首先应当转变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 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是课程改革的突破点。

三、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 善于学习

有效的教学与教师学养分不开, 学养与学习又分不开。首先, 教师应通过专业书籍、期刊、网站等途径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 做到懂历史脉络, 晓历史细节, 挖历史智慧, “把历史还给历史”, 使历史活起来、变得有生命力, 以便让学生从历史中受益, 受到启发。其次, 教师应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 将教学提升为教育, 不仅懂得“教什么”, 而且明白“怎么教”, 这样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就不会手足无措, 写教学研究论文也就不至于没有条理、没有主张、没有深度, 不至于尽说一些人人都会说的“正确的废话”。再次, 教师要学习一些非专业知识,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是其包罗万象, 教师除了读历史学、教育学书籍外, 还要读心理学、哲学、艺术、文学、政治、科技等, 多多益善。人生有限, 老天没有给我们太多的读书时间, 较好的办法是找经典来读, 因为经典是人生阶梯中最坚实的部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看得高远、活得明白。除了自主阅读学习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听专家报告、与同行交流研讨、参加各种短期培训等方式学习。

2. 勇于实践

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帮助学生成人、成才, 而学生的成人、成才并不是教师光有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 纸上谈兵就能实现的, 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成效是要靠实践来检验的。曾经, 我们的“教育”被消释为“教学”, “教学”又被简化为“考试”, “课堂”变成了训练场, 教师变成了教练, 教育的实践性被忘得一干二净。新课程改革把我们推向了实践的战场, 我们适应“实践”的方法只有实践。阅读实践、学习实践、教学实践、教育实践、研究实践、写作实践……只有亲身实践, 才能理解理论;只有亲身实践, 才能丰富理论。

3. 时常反思

反思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和相互沟通的桥梁, 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学会反思是使我们的工作达到最优化的方法, 是促使我们更好实现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方法。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诸方面存在的问题, 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所以教师在工作中要善于反思、经常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适应当前发展的要求;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科学;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是否娴熟;反思课堂行为表现是否得体;反思教学效果、教学质量……

4. 勤于动笔

读书、实践引发思考, 但如果我们不把思考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 往往不会对它们进一步深究, 时间一长则不了了之, 自己也没什么进步。所以, 我们要勤动笔, 坚持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 教师就会深入思考, 自觉去参阅一些资料和书籍, 这就促进了教师进一步的学习。写教学反思, 教师会将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并加以实践, 这就促进了教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用实践来丰富理论。写教学反思, 记录下大量原始材料, 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最好素材, 将它们串联起来就能成为一篇篇小教研论文。总之, 教师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 能充分激发自己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助于培养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 从而为进一步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厚实的实践性基础。写教学反思是教师从感性走向理性, 从教书者走向教育者、研究者的阶梯。

上一篇:时代价值下一篇:可重构无线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