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手术范文

2024-07-14

普通外科手术范文(精选12篇)

普通外科手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普通外科手术共计892例, 有50例发生切口感染, 其中有33例为男性, 17例为女性, 最大年龄为74岁, 最小年龄为19岁, 平均年龄 (54.56±3.11) , 手术原发病包括15例外伤, 占总数的30%, 18例急性阑尾炎, 占总数的36%, 2例腹股沟疝, 占总数的4%, 15例肝胆管结石, 占总数的30%。诊断切口发生感染标准如下:患者在手术后其切口出现红肿现象, 患者感觉切口处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发热, 对该类型患者采取进行血常规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较正常水平明显升高, 随着时间的推长, 患者的切口处逐渐形成脓肿并长大, 轻微的触碰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波动, 用消毒后的针刺破脓肿后可见到大量的脓液, 脓性渗出量较大, 有一些患者甚至需要拆开缝线引流, 拆线后切口有脓液流出, 或在线头处出现小脓点[1]。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分析本组患者的各项感染因素, 分析指标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手术时机、不同切口类型。

1.3 数据处理

将本次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的年龄、有无高血压、手术时机、性别、不同切口类型等相关因素分析发现:>70岁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17%, <70岁的患者感染率为5.39%;有高血压史的患者感染率为10.23%, 无高血压史的患者感染率为5.10%;急诊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为11.43%, 择期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为4.83%;Ⅰ类切口感染率为5.61%, Ⅱ类切口感染率为4.50%, Ⅲ类切口感染率为10.66%。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大量的临床资料和案例表明, 很多因素后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 在所有的感染因素中, 最主要的则是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由于患者自身的原因, 比如说患者免疫力低下, 抗感染能力弱, 或者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其他疾病[2];第二个方面则是手术操作方面的问题。由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没有影响, 跟患者的年龄和是否有高血压病史有着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高血压及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从手术方面来看, 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手术时机和切口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择期手术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率明显比急诊手术患者低;在所有的切口类型中, Ⅲ类切口发生感染的比例最高, 为10.66%。而对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目前还无法达到完全避免, 目前还不能完全避免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但可通过对围手术期的护理达到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术前护理:据有关资料报导, 急诊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择期手术患者, 这一结论也在本次研究中得到印证, 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很多急诊手术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另外就是护理人员的术前准备不够充分。因此, 护理人员要极力做好术前准备。首先是护士要加强对患者的访视, 掌握患者的病情、术前准备、心理状况。倾听患者需求、生理及心理疑虑。因为很多患者对病情和手术情况不甚了解, 存在很多疑虑, 也比较担心自身的病情, 患者的心理情况是影响手术的一个重要因素。护理的效果直接决定了患者对手术的信任程度和配合程度, 从而影响了手术是否能顺利开展;其次是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的相关信息, 包括手术的时间、体位、手术医师、术前注意事项, 并告知患者要好好休息、禁食, 尤其是要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讲解切口感染预防的重要性和措施[3]。

术中护理:首先是要将手术室的灯光亮度、湿度、温度调整到最佳状态, 创造良好的手术环境, 减少手术过程的时间, 相关研究表明, 手术时间越长, 切口感染发生率就越大;其次在安置患者手术体位时, 动作要轻柔, 尤其是要做好各种器械的消毒杀菌工作, 并尽可能的减少走动和其他无效活动。

术后护理:首先是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询问患者手术感受, 耐心倾听患者的反应, 解答患者的疑虑。询问患者对切口的感受, 检查患者的伤情愈合情况, 查看是否有发热、渗血、伤口局部改变等等, 如果有, 要立即报告主治医师,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其次是疼痛护理, 往往在麻醉药失效以后患者会感到疼痛,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讲解疼痛的原因和日常护理方法, 开导患者,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减轻患者的疼痛, 必要的时候给予患者镇痛药;再次是要在手术后要做好患者的切口护理, 观察是否出现渗血、脓肿、渗液发热等情况, 可以温盐水擦干净患者的皮肤, 保持切口敷料的平整、干燥, 及时更换敷料以防切口感染。并对渗出液取样送检行细菌培养试验。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腹带的使用, 据有关资料表明, 使用腹带往往会增加切口感染的发生, 而减少或避免使用腹带能够大大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叮嘱患者多休息, 通过合理的膳食和休息加快术后愈合, 提高自身的抗感染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琛, 冯薇, 乔美珍, 等.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15) :2808.

[2]庞晓军, 朱其海, 车红英, 等.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2) :447-448+451.

普通外科护理常规 第2篇

围手术期护理(病房护士负责)

一、手术前护理

(一)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配合情况、自理能力、心理状态。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饮食、睡眠、排便、原发病治疗用药情况、既往病史等。

3.了解女性患者是否在月经期。4.评估患者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程度。

(二)护理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前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协助完成各项辅助检查。2.帮助患者了解手术、麻醉相关知识:可利用图片资料、宣传手册、录音、录像或小讲课等多种形式介绍 有关手术知识、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3.告知患者手术的重要性,术前、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配合方法。4.做好术前常规准备,如个人卫生、手术区域的皮肤准备、呼吸道准备、胃肠道准备、体位训练等。

5.根据手术需要,配合医生对手术部位进行标记。

6.做好身份识别标识,以利于病房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核对。

(三)指导要点

1.呼吸功能训练 根据手术方式,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告知患者戒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床上排泄 根据病情,指导患者练习床上使用便器。3.体位训练 教会患者自行调整卧位和床上翻身的方法,以适应术后体位的需要;根据手术要求训练患者特殊体位,以适应术中和术后特殊体位的要求。4.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5.肢体功能训练 做好对手术部位肢体摆放方式指导,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

二、手术中护理(手术室护士负责)

(一)评估要点

1.根据不同的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术间进行手术,并评估手术间环境和各种仪器设备情况。

2.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全身情况、配合程度、术前准备情况、物品带入情况等。

3.术中评估患者的体位摆放情况、皮肤受压情况。

4.评估手术需要的物品并将其合理摆放。5.评估手术间的消毒隔离方法。

(二)护理要点

1.护士常规检查手术室环境,保证所有电源、仪器、接线板、吸引器等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仪器设备按规范化布局放置到位。

2.运用两种及以上的方法进行患者手术信息的核对,同时对患者意识和全身状况以及患者带入物品进行评估并记录;通过交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3.根据不同的手术,准备适合于患者的手术辅助设备、器械和辅料,按规范化布局进行各类仪器的摆放。

4.连接各仪器,使其处于功能状态。建立静脉通路,在实施争取体位的同时,确保静脉通路、尿管等各类引流管的通畅及电刀负极板的安全放置。5.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三方核对确认患者身份。6.手术体位的安置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共同完成,注意做好患者隐私的保护。

7.手术过程中要给予患者必要的保暖措施。8.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

9.巡回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配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医师做好各种并发症及紧急情况的抢救工作。

10.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按照物品清点制度要求,在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后、术毕共同查对手术器械、敷料、缝针等物品数目无误并准确记录,术中如有添加及时记录。

11.患者出手术室前需再次评估,保证各种引流管正确连接、固定牢固、引流通畅,伤口有无渗血,包扎是否妥当、受压皮肤是否完好。

(三)指导要点

告知患者手术间的坏境,了解手术过程。

(四)注意事项

1.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由麻醉医师或手术医师根据需要下达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由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师共同核查。

2.体位安置安全合理,防止坠床或损伤;保护患者受压皮肤,避免压疮的发生,做好交班记录。

常用麻醉后病人护理

一、全身麻醉

(一)评估要点

1.监测血压、脉博、呼吸,每30~60分钟一次,直至清醒和血压平稳。2.观察伤口出血,渗血情况,保持敷料清洁固定。观察皮肤颜色。

(二)护理要点

1.立即执行手术后医嘱。

2.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呕吐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如有缺氧,呼吸困难,立即给氧,并报告医师。

3.病人清醒后,鼓励咳嗽,深呼吸,痰粘稠不易咳出时,雾化吸入。4.病人躁动,落实保护措施,防止静脉针头及引流管脱出,保证输液通畅,防止坠床。

(三)指导要点

注意保暖,防暑、防止着凉及烫伤,避免过度出汗。

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腰麻)

(一)评估要点

1.观察麻醉平面消失及下肢活动时间,避免体位突然改变而引起血压下降。2.监测血压、脉博、呼吸,每60分钟一次,至血压平稳。

(二)护理要点 1.去枕平卧6-8小时。

2.麻醉后如有头痛应平卧24小时,必要时遵医嘱取头高足低位。

(三)指导要点

1.术后不能自解小便者,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应。2.术后遵医嘱指导合理饮食。

三、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

(一)评估要点

1.监测血压、脉博、呼吸,每60分钟一次,至血压平稳。2.平卧6小时,血压平稳后,按病情需要采取适当的卧位。

(二)护理要点 1.按术后护理常规。

2.保持麻醉穿制部位敷料固定,清洁。如留置硬膜外导管,防止脱落、折叠及插管处的污染。

(三)指导要点

1.术后指导患者自行排尿的方法。2.术后遵医嘱给予饮食。引流管

一、腹腔引流的护理

(一)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及腹部体征。

2.观察引流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3.观察伤口敷料处有无渗出液,拔管后观察伤口渗出情况。4.观察有无感染、出血、慢性窦道等并发症。

(二)护理要点

1.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滑脱,标识清楚。2.定时更换引流袋,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

3.定时挤捏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打折、扭曲、受压。4.引流液颜色、性质、量异常、患者出现腹胀、发热、生命体征改变时立即报告医生。(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更换体位或下床活动时保护引流管的措施。2.告知患者出现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胃肠减压

(一)评估要点

1.评估口腔黏膜、鼻腔及插管周围皮肤情况;了解有无食道静脉曲张。2.评估胃管的位置、固定情况及负压吸引装置工作情况。3.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4.评估腹部体征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二)护理要点

1.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2.测量插管长度,妥善固定,防止牵拉,并做好标识。

3.正确连接负压吸引装置,负压吸力不可过强,以免堵塞管口和损伤胃黏膜。4.保持胃管通畅,维持有效负压,定时回抽胃液或每隔2-4小时向胃内注入10~20ml生理盐水冲管。食管和胃部手术后,冲洗胃管有阻力时应通知医生。5.定时更换引流装置,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

6.口服给药时,先将药片碾碎溶解后注入,并用温水冲洗胃管,夹管30min。7.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8.必要时雾化,保持呼吸道的湿润及通畅。

9.拔胃管时,先将吸引装置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病人吸气并屏气,迅速拔出。

10.长期胃肠减压者,每个月更换胃管一次,从另一侧鼻孔插入。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胃肠减压的目的和配合方法。2.告知患者及家属防止胃管脱出的措施。“T”管引流

(一)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如有无发热、腹痛、黄疸等。2.评估患者的皮肤、巩膜黄染消退情况及大便颜色;“T”管周围皮肤有无胆汁侵蚀。

3.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4.观察有无胆漏、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护理要点

1.引流管妥善固定,位置低于切口平面,保持引流通畅,避免打折、扭曲、受压。

2.“T”管周围皮肤有胆汁渗漏时,可用氧化锌软膏保护。3.记录胆汁量。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更换体位或下床活动时保护“T”管的措施。2.告知患者出现不适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3.患者带“T”管回家,指导管路护理及自我监测方法。4.指导患者进清淡饮食。胸腔闭式引流

(一)评估要点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2.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量。

3.观察长管内水柱波动,正常为4-6cm,咳嗽时有无气泡溢出。4.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液,有无皮下气肿。5.拔管后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憋气,皮下气肿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二)护理要点

1.连接引流装置,检查其密闭性,保持连接处紧密,防止滑脱。

2.引流瓶低于胸壁引流口60-100cm,水封瓶长管没入无菌生理盐水中3-4cm,并保持直立。

3.维持引流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4.根据病情尽可能采取半卧位。

5.保持引流装置无菌,保持引流口处敷料清洁干燥。6.准确记录引流量。

7.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更换引流液,引流瓶每周更换,做好标记。

8.更换引流装置或转运患者时,用止血钳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引起气胸。9.水封瓶打破或导管滑脱时,要立即夹闭或反折近胸端胸引管。

10.引流管自胸壁伤口脱出时立即用手顺皮肤纹理方向捏紧引流口周围皮肤,并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胸腔引流的目的及配合方法。

2.鼓励患者咳嗽,深呼吸及变换体位,并告知正确咳嗽、深呼吸、变换体位的方法。

3.告知患者下床活动时,引流瓶的位置应低于膝盖并保持平衡。

普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普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一)评估要点

1.评估全身营养状况。2.观察胃肠道症状、体征: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及便血,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3.观察生命体征。

4.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伤口敷料。5.观察术后肠蠕动恢复:肛门是否排气。6.观察术后并发症。

(二)护理要点

1.按外科疾病护理常规执行。2.手术后按不同麻醉种类进行护理。

(三)指导要点

1.按外科疾病护理常规执行。2.手术后按不同麻醉种类进行指导。

胰腺炎

(—)评估要点

1.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体位;恶心、呕吐。评估腹痛、腹膜刺激症及腹水症情况。

2.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观察出汗、大小便、伤口渗出物。3.观察黄疸程度、有无皮肤瘙痒、瘀斑及出血点。4.监测血糖的变化。

5.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胰漏、胆漏、出血、感染。

(二)护理要点 1.做好心理护理。2.绝对卧床休息。3.保持胃肠减压通畅。遵医嘱禁食水,做好口腔护理 4.记录出入量。遵医嘱用药。

5.呼吸管理: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遵医嘱吸氧。

6.引流管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各管道扭曲受压或脱出。及时更换引流瓶(袋),术后行腹腔冲洗时,要正确记录冲洗量及引流量。7.营养支持:做好肠外营养及肠内营养护理。8.做好基础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疾病的病因和诱因以及预防治疗知识。2.避免暴饮暴食,忌食辛辣食物。3.学会自我监测血糖。定期门诊随访。

4.如出现腹泻、发热、乏力、贫血等症状及时就医。

胃转流术

(一)评估要点 1.评估血糖的变化。2.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3.观察各种引流物的颜色、性质、量。4.观察胰岛素注射液微量泵泵入情况。5.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二)护理要点

1.遵医嘱给于糖尿病饮食,三餐饮食定时,定量。2.讲解手术的方法,做好术前准备。

3.术后遵医嘱给予吸氧。麻醉清醒,血压平稳给予半卧位。4.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

5.保持各引流管固定通畅。记录引流量。6.协助床上活动。鼓励早期下床活动。7.做好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指导要点

1.讲解糖尿病的知识,使其认识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的重要性。2.教会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的方法,并讲解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预防措施。3.定期复测血糖。

4.劳逸结合。门诊随访。

阑尾炎

(一)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腹痛情况: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有无腹肌紧张,右下腹有无压痛及反跳痛。

2.观察有无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有无腹泻、腹胀,有无里急后重感。3.监测生命体征。

4.观察切口有无渗出,引流是否通畅。

(二)护理要点

1.未明确诊断前禁止使用止痛药物,禁服泻药及灌肠。嘱禁食水。2.确定手术治疗后,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3.术后6小时,生命体征平稳,取半卧位。

4.术后3日,如体温持续不退或增高,呈现驰张热型并有腹泻和里急后重感,应立即通知医生。

5.做好心理护理及基础护理。

(三)指导要点

1.嘱患者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奶类食物。2.指导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3.出院后如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及时就诊。

腹外疝(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脐疝、切口疝)

(一)评估要点

1.评估腹部情况。局部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质地、随体位变化的情况,有无增大、压痛、是否可还纳入腹腔。

2.评估有无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3.观察阴囊有无水肿。4.监测生命体征。5.观察切口有无渗出。

(二)护理要点

1.巨大疝者,卧床休息,少活动,离床活动时使用疝带。2.确定手术治疗后,做好术前准备。

3.稳定病人情绪,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4.术前晚灌肠,术前排尿。

5.嵌顿疝及绞窄性疝的术前护理:遵医嘱禁食、输液、胃肠减压。6.术后取平卧位,次日改为半卧位。7.给予切口沙袋加压。

(三)指导要点

1.防止腹内压升高:术后需注意保暖,防止受凉,保持排便通畅,有咳嗽时协助病人用手按压切口部位。2.饮食指导:术后6—12h若无恶心、呕吐可进流质饮食,次日可进软食或普食。行肠切除、肠吻合者术后禁食,待肠功能恢复。遵医嘱进食。

3.活动指导:术后3—5天可考虑离床活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可早期离床活动。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4.若有疝复发,应及时就诊。

肠梗阻

(一)评估要点

1.评估腹部情况:腹痛的部位和性质。

2.观察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量、色、性质。肠鸣音及排便排气情况。3.观察病人神志和精神状态。4.监测生命体征。

5.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二)护理要点

1.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休克患者取平卧位。

2.遵医嘱禁食、胃肠减压,做好口腔护理。肠蠕动恢复并有肛门排气后可开始进少量流食。

3.如需手术,做好术前准备。

4.切口出现红肿,流出较多液体有粪臭味,应立即报告医生.5.遵医嘱补充液体,准确记录出入量。

6.胃肠减压和腹腔引流的护理:妥善固定,保持通畅。7.按时翻身、叩背。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早期下床活动。2.术后两周内避免灌肠。

3.注意饮食卫生,不宜暴饮暴食, 多吃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餐后剧烈活动,保持大便通畅。

4.如有腹痛等不适症状及时就诊。

胆道疾病

(一)评估要点

1.评估腹痛情况.腹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有无恶心及呕吐.2.观察有无寒战、高热,皮肤及巩膜有无黄染。

3.观察有无潜在并发症:出血、胆漏、肝功能障碍、膈下感染。4.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5.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大小便情况。6.监测生命体征。7.观察切口有无渗出。

(二)护理要点

1.给予低脂饮食。

2.讲解手术的方法。做好术前准备,脐部要彻底清洁。3.根据医嘱置胃管。

4.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分泌物阻塞呼吸道。

5.病人清醒,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卧位。遵医嘱面罩吸氧。6.妥善固定引流管,记录引流量。7.遵医嘱应用抗生素,补充液体。8.术后不适的护理:(1)咽喉疼痛:嘱病人多喝水。(2)恶心、呕吐:麻醉清醒前,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3)疼痛: 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9.如因特殊情况进行中转术者,按开腹术后护理。10.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

(三)指导要点

1.带管出院者,向患者及家属交待引流管的注意事项,复诊时间。2.饮食指导:肠蠕动恢复后可进流质饮食,两天后改低脂肪的半流质饮食。注意保肝治疗,给高热量、高蛋白饮食,遵医嘱使用保肝药物。

3.如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腹泻、消化不良、发热等现象及时就诊。

胆囊炎、胆结石

(一)评估要点

1.观察病情变化:是否出现寒战、高热、腹痛加重等症状。

2.评估腹痛情况:腹痛部位、程度、性质,有无黄疸及黄疸消退情况。3.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4.监测生命体征。

(二)护理要点

1.按医嘱给高蛋白、低脂饮食,及时补充液体。2.协助做好各项检查。3.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 4..给予半卧位。

5.善固定各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6.鼓励早期下床活动,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7.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早期下床活动。

2.饮食指导:腹腔镜术后6小时进少量流质饮食,开腹手术者次日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饮食,不可暴饮暴食。

3.术后一个月内避免负重,如有腹痛、腹泻、皮肤及巩膜黄染等不适及时就诊。

4.带管出院者交待注意事项。

胃、十二指肠疾病

(一)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的既往史、饮食习惯及饮食嗜好,生活习惯、职业、用药情况。2.评估胃痛与饮食的关系,疼痛的性质、时间、程度。是否伴有嗳气、反酸、食欲减退。

3.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如急性穿孔、急性大出血、幽门梗阻等。4.监测生命体征。

5.观察胃管引流物的颜色、性质、量。

6.术后观察各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7.观察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出血、十二指肠残端破裂(瘘)、胃肠吻合口破裂(瘘)、术后梗阻、倾倒综合征、吞咽困难、胃潴留等。

(二)护理要点

1.心理护理:告知有关疾病和手术的知识、术前和术后的配合。

2.饮食护理:术后禁食,拔除胃管后,当日可给少量饮水,次日可给适量流质饮食,第3天给全量流质饮食,第4天可进低糖半流质饮食,2周后进食软食,如进食后患者出现恶心、腹胀等症状,仍应暂停进食。

3.肠道的准备:手术前1天嘱患者进流质饮食;术前晚清洁灌肠、禁食;术日晨留置胃管抽尽胃内容物。

4.体位及活动:麻醉清醒取半卧位。术后1d可坐起,3~4d可下地,7~10d可在走廊内活动。

5.管道护理: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畅。6.疼痛的护理:遵医嘱用药。7.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8.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术前1周练习床上排尿,指导有效咳嗽,讲解术前准备的内容、目的及注意事项。

2.指导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富于营养、易消化、无刺激性的少渣饮食,少食多餐。

3.戒酒戒烟,劳逸结合,生活规律。

4.指导患者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及时就诊。5.定期门诊随访。

腹部损伤

(一)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受伤情况。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呕血、便血。2.监测生命体征。评估腹膜刺激征的程度和范围。

3.评估患者情绪反应,有无烦躁不安、表情淡漠、焦虑、紧张等。4.术后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量。5.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

(二)护理要点

1.体位:卧床休息,不可随意搬动病人。病情稳定后可给予半卧位。2.饮食:禁食水,给予胃肠减压,补充适量液体,防止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3.及时采集检验标本送检。

4.遵医嘱用药,观察期间禁用止痛剂;禁止灌肠。5.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6.做好手术的各项准备。

7.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不受压、扭曲、滑脱。记录引流量。记录尿量。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病情好转后应早期离床活动。

2.饮食指导:术后禁食,肠功能恢复后进流质,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

3.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肝包虫

(一)评估要点

1.监测生命体征。

2.评估有无上腹部不适症状,有无邻近器官压迫症状。3.术后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4.术后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二)护理要点

1.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避免碰撞肿块。2.体位: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卧位。3.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分泌物阻塞呼吸道。

4.保持各引流管通畅,勿折叠扭曲,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

(三)指导要点

1.居住环境应清洁、干净,注意饮食卫生。2.避免与狗、羊等动物接触。3.遵医嘱服药,定期随访。

肛裂

(一)评估要点

1、饮食,排便习惯及病程长短。

2、肛门症状。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血热肠燥证,阴虚津亏证,气滞血瘀证。(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常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2、观察病情,做好记录 观察肛门疼痛的性质,程度与持续时间,大便是否带血,滴血及出血量。

3、给药护理 早期肛裂者,排便后遵医嘱给予中药坐浴,或用生肌玉红膏涂于裂伤处。陈旧性肛裂,遵医嘱给予中药坐浴,以促进创面愈合。

4、饮食护理 血热肠燥者多食蔬菜,水果。气滞血瘀者给予理气活血之品。阴虚津亏者宜多进滋阴增液之品。

5、情志护理 因裂口剧痛难忍,宜产生不良情绪,可教会患者按摩腹部,以减轻排便疼痛。

气滞血瘀者,宜出现胸闷,烦躁,需加强情志疏导。

6、临证(症)施护 疼痛剧烈时,遵医嘱可针刺镇痛,亦可于中药外敷肛裂局部。便秘时,切忌努责,可遵医嘱给服润下剂或暖泻剂。

(三)健康指导要点

1、注意个人卫生,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天早晨可空腹淡盐水一杯。

2、指导患者预防便秘的方法,坚持腹肌锻炼,排便时避免蹲坑时间过长。

3、发生肛裂及时治疗,防止继发贫血和其他肛门疾病。

(一)评估要点

1、患者的职业,饮食,排泄习惯及诱发因素。

2、排便有无疼痛,便血,便后有无肿块脱出等。

3、直肠检查结果。

4、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风伤肠络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痔发作期要侧卧休息。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便后坐浴。

2、观察病情,做好记录 便后时如痔核脱出,应及时还纳。外痔伴有感染或发生嵌顿,或突出血栓外痔者应卧床休息并报告医师。

3、给药护理 大便后遵医嘱用中药熏洗。

4、饮食护理 鼓励多饮水,多进蔬菜,水果以及含纤维素的饮食,忌烟,酒,辛辣等刺激之品。气滞血瘀者给予补中益气温阳之品;脾虚气陷者忌酸冷食物,宜进温补食物。

5、情志护理 疏导患者情志,使之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1)术后出现尿潴留,但经诱导无法接触者,遵医嘱针刺或导尿。

(2)术后7-9天为痔核坏死脱落阶段,瞩患者减少活动,密切观察便血情况。(3)内痔结扎术后,嘱患者不可牵拉留在肛外的线端,以免疼痛或出血。(三)健康指导要点

1、保持肛门清洁,坚持每晚热水或中药液坐浴。

2、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排便时间过长。习惯性便秘患者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避免肛门局部刺激,便纸宜柔软,不穿紧身裤和粗糙内裤。

4、忌久坐,久立或久蹲,最好选用软座垫。

5、勿负重远行,防止过度劳倦,进行适当锻炼。可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运动,对于改善肛门局部血液循环,锻炼肛门括约肌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6、发现排便困难者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甲状腺腺瘤

(一)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2.评估患者颈部肿块的大小、性质,有无肿大淋巴结。3.术后评估生命体征、引流情况。

4.术后观察颈部有无肿胀(皮下血、气肿)、伤口渗血、有无呛咳、声音嘶哑等。

5.观察有无甲状腺危象的发生。

(二)护理要点

1.术前遵医嘱测基础代谢率。

2.对精神紧张或失眠的患者遵医嘱给予镇静药或安眠药。3.有引流管患者,做好管道的护理。

4.术后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卧位,协助排痰。出现呼吸困难时立即报告医师。5.术后第一日遵医嘱给予流质饮食。

6.术后48小时内如出现甲状腺危象,积极配合抢救治疗。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调整心态,积极治疗。2.指导患者进行手术体位的练习。3.指导患者坚持服用甲状腺素制剂。

4.教会患者颈部自行检查的方法,若发现结节肿块或异常应及时就诊。

甲状腺癌

(一)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颈部肿块的大小、性质,有无肿大淋巴结。2.术后评估生命体征、引流情况。

3.术后观察颈部有无肿胀(皮下血、气肿)、伤口渗血、有无呛咳、声音嘶哑等。

4.观察有无甲状腺危象的发生。5.观察有无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

(二)护理要点 1.床旁备气管切开包、吸引设备及抢救物品。2.做好管道的护理。

3.术后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卧位,协助排痰。出现呼吸困难、窒息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4.遵医嘱给予饮食。

5.术后24-48小时内如出现甲状腺危象,积极配合抢救治疗。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调整心态,积极治疗。2.指导患者进行手术体位的练习。3.指导患者坚持服用甲状腺素制剂。

4.教会患者颈部自行检查的方法,若发现结节肿块或异常应及时就诊。食管癌

(一)评估要点

1.术前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心理、营养、口腔卫生、呼吸功能储备。2.评估患者有无吞咽困难、呕吐。疼痛的部位及性质。3.术后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4.术后评估有无吻合口瘘、出血、乳糜胸、感染等并发症。5.注意观察腹部体征。

(二)护理要点

1.做好心理护理。

2.术前锻炼有效咳痰和腹式深呼吸。

3.胃肠道准备,术前三日改流质饮食,术前一日禁食,手术当日给予置鼻胃管。4.术后第一日,每1-2小时鼓励患者深呼吸,对于痰多、咳痰无力的患者应行鼻导管深部吸痰,必要时气管切开吸痰。

5.遵医嘱给予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管通畅。6.保持各引流管通畅,防止脱落。

7.饮食及营养补充:术后禁食期间持续胃肠减压,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停止胃肠减压24小时后,可遵医嘱开始进食,从全流开始,逐渐过度到半流、软食;术后三周如无特殊不适可进普食。

8.结肠代食道术后的护理:保持置入结肠内的减压管通畅。如从减压管内吸出大量血性液或呕吐大量咖啡样液,伴全身中毒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三)指导要点

1.劝导患者坚持戒烟酒。注意口腔卫生。2.注意营养和饮食的调整。3.进行适当的活动和锻炼。4.遵医嘱按时服药。

5.若术后出现吞咽困难等不适及时来院就医。定期复查。

胃癌

(-)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有无上腹饱胀、隐痛、嗳气、恶心呕吐、黑便、体重下降及食欲减退。

2.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切口和引流情况。

3.术后观察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感染、吻合口瘘和梗阻。

(二)护理要点 1.术前改善患者的全身营养,纠正贫血、脱水及低蛋白等,按医嘱及时准确用药。

2.指导患者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术晨安置胃管,必要时放置尿管。3.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观察胃液的性质、颜色及量,若有新鲜血液量超过50毫升,应通知医生处理。

4.术后48~72小时胃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即可遵医嘱拔管。5.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及有效咳嗽。6.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

7.术后遵医嘱由营养管注入营养液,每次注入营养液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20—30ML冲管,并观察腹部情况。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饮食应少量多餐,忌食生、冷、硬、油煎、酸辣,浓茶等刺激性及易胀气食物,戒烟酒。

2.定期复查,检查肝功能、血常规等,注意预防感染,术后初期每三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半年复查一次,至少复查五年。

3.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当活动。

乳腺癌

(一)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乳房的外形、有无红肿及橘皮样改变;乳头、乳晕有无糜烂。2.评估患者有无远处转移的征象。

3.术后评估患者伤口敷料、引流管的类型、位置、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皮肤受压情况。

4.观察患侧肢体血运、温度及运动情况:如上臂皮肤青紫,麻木,皮温下降,脉弱或触不到(与健侧比较),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二)护理要点

1.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半卧位。2.保持残腔负压吸引通畅和有效的持续吸引。

3.植皮患者,观察供皮区创面的渗出情况,保持局部无菌、干燥。4.伤口愈合后,需做放疗及化疗者,应向病人交待有关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的合作。

5.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止痛药。

6.不宜搬动、提拉重物,患肢避免测血压、静脉穿刺,坚持患肢的康复训练。7.做好心理护理。鼓励家庭成员(特别是丈夫)给患者的支持和关爱。

(三)指导要点

1.指导肢体功能锻炼,术后一日开始做功能锻炼,术后一周内禁止做上肢外展运动。

2.放疗及化疗患者,指导患者做好皮肤护理,选择柔软的内衣。3.术后5年应避免妊娠。4.介绍义乳或假体的作用和应用。5.做好乳房的自我检查。

普通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 第3篇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是每一位术后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而护士在疼痛管理中所具有的独特和关键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1 疼痛的评估

术后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只有对其做出客观定量评价,才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评估应由专门受过训练并熟悉各项评估技术的人员承担。论文百事通疼痛不是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受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独特主观感受,并且手术种类、创伤程度、手术部位和术后天数也影响着疼痛的强度,因此评估疼痛时,既要评估疼痛发生的部位、性质和强度并记录,还要考虑影响正确评估疼痛的影响因素。

针对不同患者选择合理有效的疼痛评估工具进行评估,可以提高准确性,减短疼痛管理过程。疼痛评估的准确性与参与管理的护士的可信度和态度相关。医护人员在疼痛处理中值得信任的态度及其令人满意的服务也是减轻患者身心痛苦的积极因素,可较为准确地获得患者的信息,从而有效地提高评估。

1.1 视觉模拟评分法:

该方法比较灵敏,有可比性。具体做法是:在纸上画一条10cm的横线,一端表示无痛,另一端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请病人根据自己的感觉在此横线上划一记号,以表示疼痛程度。

1.2 口述评分法:让病人自己诉说疼痛程度,按0~10分次序报告,0分时表示无痛,10分时为剧痛。此法比较简单,但是不易发现细微的变化。

1.3 米吉尔(MIGILL)疼痛问答法:即0=无痛;1=有疼痛感,但不严重;2=轻微疼痛,病人不舒服;3=疼痛,病人痛苦;4=疼痛较剧,有恐惧感;5=剧痛。

2 疼痛控制措施药物止痛法

2.1 口服给药法:此法是一种患者可接受的易行方法,但镇痛效果不理想,仅适用于浅表小手术引起的轻度疼痛。

2.2 肌肉注射法:此法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适用于术后中、重度疼痛的患者。但镇痛作用短暂,需反复给药。

2.3 患者自控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PCA已在国外应用10余年,发展较快,目前已达较成熟阶段,国内镇痛泵也在逐步推广使用。PCA是采用程序化的注射泵(微量泵),通过静脉内、硬膜外腔或皮下注射止痛药物,来达到患者自我控制镇痛的目的,有效率可达91.77%。

2.4 硬膜外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PCEA是通过硬膜外导管直接将药液注入硬膜外腔,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多用于硬膜外麻醉术后的病人。但当硬膜外导管偏向一侧时,局麻药不能很好的扩散,可导致肢体麻木感。

3 术后疼痛护理

3.1 疼痛护理管理现状:

据有关调查,外科术后80%的患者反映镇痛不足,50%以上患者术后72h仍疼痛不止。研究发现,尽管临床镇痛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镇痛效果却不容乐观,如接受PCA(患者自控镇痛)者仍然有75%的患者疼痛等级为5~10分。护士对疼痛知识的了解和对镇痛药物的使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3.2 疼痛的护理措施

3.2.1 心理护理护患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护士主动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尊重其对疼痛的反应,教会有关疼痛知识,使之掌握自控能力,并以同情、安慰和鼓励的语言与举止支持患者,设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痛阈值。对强烈克制的患者予以鼓励,并让他们呻吟,以此转移疼痛。

3.2.2 采用药物止痛措施的护理护士应掌握药理知识,正确应用,对原因清楚的疼痛采用预防性用药,且剂量小,比疼痛后给药效果好;对诊断不明的疼痛不随意用镇痛药,以免掩盖症状,慎用成瘾药物;尽量去除引起疼痛的原因,解除疼痛的刺激。 论文百事通

3.2.3 一般护理病人摆好舒适体位,使肌肉放松,肌张力降低,肢体手术的病人应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和疼痛,观察包扎松紧度及末梢血运情况。对术后病人,护士要认真检查导管是否固定妥当。给病人更衣、翻身等操作要小心保护,防止滑脱或扭曲。操作中尽量避免给患者增加痛苦。术后切口痛一般于2~3d后逐渐减轻,若患者持续疼痛应寻找原因,及时处理。

3.2.4 预见性护理对手术病人而言,术前是提供疼痛教育的最佳时机。应强调疼痛处理的重要性,识别病人的教育需求,教授病人有关预防、处理疼痛及成瘾等知识,以消除误区。告知病人有责任与医务人员沟通疼痛情况及疼痛处理是否有效,与病人共同确定现实的舒适-功能(comfort-function)目标,即病人能够维持在完成基本康复或生活活动时的疼痛水平,例如:将手术病人深呼吸或移动的舒适-功能目标设为3,超过该水平时,应立即采取措施缓解病人疼痛。

4 小结

疼痛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生理反应,常常是反映护患关系的指征,护理人员必须意识到自身在患者疼痛中所起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的认识提高,患者的疼痛也将会日益被重视。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更新知识,重新认识疼痛,使疼痛患者获得体贴和细心的照顾。

参考文献

[1] 朱丽霞,高凤莉.癌痛控制的状况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26-228

[2] 徐建华.老年腹部术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9):124

[3] 贾宝全,冷玉芳.腹部手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华麻醉学志,2002,22(6):3431

普通外科手术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接收的180例行普通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3例,女77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40.9±3.7)岁;Ⅰ类切口36例,包括甲状腺切除术、乳腺癌切除术等;Ⅱ类切口92例,包括急性阑尾炎、开腹胆囊切除术等;Ⅲ类污染切口52例,包括肠梗阻绞窄手术、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等。

1.2 方法:

回顾性调查本次研究的180例普外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涉及内容包括体温单、重症监护单、病程记录、医嘱单、麻醉记录、手术记录、辅助检查,重点了解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情况;搜集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调查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史、肥胖、切口类型(Ⅰ、Ⅱ、Ⅲ类)、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国家卫生部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Excel软件对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输入及整理。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

2 结果

本组180例患者中,切口感染14例,其中乳腺癌1例,乳腺癌1例,胃癌1例,直肠癌1例,急性阑尾炎3例,胃十二指肠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2例,肠梗阻绞窄手术2例,肠梗阻减压松解术2例,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1例,手术切口感染率为7.2%。Ⅰ、Ⅱ、Ⅲ三类切口的感染率分别为2.4%、4.7%、11.1%。通过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得出年龄、肥胖、糖尿病、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等五个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见表1。

3 讨论

3.1 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普外科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年龄因素: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年龄因素与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性较大(P<0.05)。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的几率也不断提高,而低年龄段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几率则相对较低;这与不同年龄患者的体质特征是密切相关的,随着年龄的增大,患者的抵抗力也不断下降。(2)肥胖因素:肥胖患者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的几率要高于常规患者,因此肥胖也是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肥胖患者体内脂肪的堆积会降低自身免疫力,并常伴随糖代谢失常,而且肥胖患者术后极易出现切口位置脂肪液化、液体积聚、坏死等病状,这些因素都增大了肥胖患者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的风险。(3)糖尿病:作为当前较为常见的慢性病,糖尿病也会增大普外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几率;这是因为糖尿病能够促进切口肉芽的形成,并降低纤维母细胞,从而减缓切口的愈合,切口感染的风险也大大提高。(4)手术时间:根据上述调查分析可以发现,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切口感染的几率也在不断增大;手术时间的增加会增大切口长度,延长切口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切口与空气、汗腺的细菌的接触机会也进一步增加,从而出现切口污染而导致手术切口感染。(5)切口类型:不同手术切口类型的感染率存在差异,Ⅰ、Ⅱ、Ⅲ三类切口的感染率分别为2.4%、4.7%、11.1%,Ⅲ类切口的感染率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手术切口。

3.2 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处理措施:

在普外手术实施工作中,应积极控制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预防切口感染的处理措施。在进行老年患者手术时必须加强术前的抗感染处理,并在术后及时处理切口,通过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肥胖患者也是切口感染的高发人群,手术进行过程中应尽量保证手术刀直切皮肤及皮下组织能够一次完成,尽可能缩小手术切口长度、缩短手术时间,加强肥胖患者的切口抗感染处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应在围手术期积极应用胰岛素治疗,加快切口愈合,从而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而在手术时间的控制方面,应尽量减少手术时间,对于手术时间超过3h的患者在术前2~3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保证切口及周围组织中抗生素浓度达到控制污染菌生长繁殖的要求;在手术进行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用抗生素。Ⅲ类手术切口的感染几率较高,医生应尽量降低手术切口长度,使用适量的抗生素,并减少手术区的污染,避免切口感染的发生。

另外,必须重视普外手术的术前准备工作,对手术区进行彻底消毒,从而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在胃肠道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清洁灌肠,降低切口感染风险;在围手术期为患者提供科学的膳食,通过补充营养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手术操作应轻柔,避免出现多次切割切口内组织的情况,并注意保护切口,采用腹膜外翻的固定方式;对于存在贫血、休克等病症的患者,在手术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调查与研究可以发现,年龄、肥胖、糖尿病、手术时间、切口类型都是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普外科医生的实施手术时必须重视对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控制,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手术过程中注意对切口的保护。对于老年患者、肥胖患者、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手术切口的处理、术后的康复治疗与护理等,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采取不容易出现感染的手术切口类型,将切口感染的几率将至最低,从而加快普外科手术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贾丽岩.普外科手术切除口感染的护理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25):560-561.

[2]张兴伟.基层医院普外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3,7(30):200-201.

普通外科护士自我评价模板 第5篇

普通外科护士自我评价范文一:

本人性格开朗、为人诚恳、吃苦耐劳、乐观向上、兴趣广泛、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敢于面对挑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做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通过临床实习掌握了临床护理的相关常规操作和初步具备了从事临床护理的工作能力。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并以细心、爱心、耐心、责任心对待患者。适应整体护理的发展需要。在大学期间我成功地组织了多次班集体校内外活动,工作得到同学的认可与老师的好评,我相信有了这些工作经历,我一定能够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好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我热爱护理事业,并希望将自己所学所得都奉献给护理事业这片热土!我将用心去对待每一个人,用爱去感染每一个人,为护理事业注如自己的能量和智慧!

我的理念是:在年轻的季节我甘愿吃苦受累,只愿通过自己富有激情、积极主动的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并在工作中做出最大的贡献:

作为初学者,我具备出色的学习能力并且乐于学习、敢于创新,不断追求卓越;作为参与者,我具备诚实可信的品格、富有团队合作精神;

作为工作者,我具备做事干练、果断的风格,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协调能力。受过系统的护理学专业知识训练,有在国企医院的实习经历;有很强的忍耐力、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培养了自己有爱心、细心、责任心、关心的护理人员,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进取,个性乐观执着,敢于面对困难与挑战。

普通外科护士自我评价范文二:

本人具备良好的人格,吃苦耐劳,忠诚稳重,坚守诚信,正直原则,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善于学习,勤奋务实,刻苦钻研,勇于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能;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较强的团队管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能够积极互动努力达成团队的目标;对待工作,充满热忱,积极主动,义无反顾,克己尽职;本着“爱心”、“耐心”与“责任心”,立志为病患提供优质护理与人文关怀,平等待人,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把一切尊重患者的言行自觉融于日常护理工作中,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关系。

本人接受过全方位的大学基础教育,收到良好的专业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并且在xx年通过了浙江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xx年通过CET-4,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希望贵公司能给我一次机会,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价值,我一定会全力以赴不负所望!

普通外科护士自我评价范文三:

本人性格开朗、为人诚恳、吃苦耐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乐观向上、兴趣广泛、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敢于面对挑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做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

通过临床实习掌握了临床护理的相关常规操作和初步具备了从事临床护理的工作能力。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并以细心、爱心、耐心、责任心对待患者。适应整体护理的发展需要。在大学期间我成功地组织了多次班集体校内外活动,工作得到同学的认可与老师的好评,我相信有了这些工作经历,我一定能够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好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我热爱护理事业,并希望将自己所学所得都奉献给护理事业这片热土!我将用心去对待每一个人,用爱去感染每一个人,为护理事业注如自己的能量和智慧!

普通外科手术 第6篇

摘要:目的探讨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多种危险性因素以及临床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我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000例患者的完整的临床资料,无一例患者为死亡病例。结果本组2000例患者中有127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现象,感染率为6.35%。患者年龄、手术切口类型、手术类型、术后抗生素应用情况以及患者住院的时间等均为导致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医护人员应该注意易导致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有效的减少患者的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普通外科;切口感染;感染因素;预防措施Abstract:Objective Multiple risk factors of general surgical operation incision infection and clinical preventive measures.Metho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011 February to 2013 February were general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2000 patients with complete clinical data, no patients were death.Results There are 127 cases of infection of incision of the group of 2000 patients, the infection rate was 6.35%. The age of patients, operation incision type, type of operation, postoperativ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high risk factors causing the operation incision infection.Conclusion s Medical personne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asily lead to risk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for patients with operation, to take timely and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atients with incision infection.

Key words:General surgery;Srugical site infection; Infection factors; preven-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R6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7-02 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切口的感染因素有很多,和医院手术室管理有关,也和患者自身的病情有关。一旦发生切口感染,病程则会延长,甚至要进行二次治疗,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1]。本文对我院普通外科在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127例普通外科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现象的患者的完整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我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000例患者的完整的临床资料,无一例患者为死亡病例。其中男性患者1244例,女性患者756例,最小年龄为1岁,最大年龄为87岁,平均年龄为(51.43±8.75)岁。切口感染有器官感染、深部切口感染以及表浅切口感染。

1.2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制定本次手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⑴ 患者的切口处出现脓性分泌物或者表现为痛、热、肿、红等;⑵ 患者深部切口处穿刺抽出或者引流出脓液;⑶ 由医师打开或者自然裂开的切口,有局部压痛感,伴有发热≥38℃或者有脓性分泌物;⑷ 组织病理学、手术探查发现其他感染证据;⑸ 手术切口分类标准: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污染切口;Ⅲ类为感染切口。

1.3方法

本组127例普通外科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现象的患者资料中患者年龄、手术切口类型、手术类型、术后抗生素应用情况以及患者住院的时间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对其感染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年龄与切口感染的关系(表1)

表1患者年龄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年龄(岁)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1012875.4711-2032651.5321-309733.0931-4035571.9741-5019063.1651-60538183.3561-702073717.87>701594427.67总计20001276.352.2手术切口类型与切口感染的关系(表2)

表2手术切口类型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手术切口类型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Ⅰ类32741.22Ⅱ类965586.01Ⅲ类708659.18合计20001276.352.3手术类型与切口感染的关系(表3)

表3手术类型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手术类型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腺体手术628518.12胆囊(道)手术469398.32肿瘤根治术454183.96阑尾切除术449194.23总计20001276.352.4患者术后抗生素与切口感染的关系(表4)

表4患者术后抗生素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抗生素联用患者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单独用药1074191.77二联用药580488.28三联用药3466017.34总计20001276.352.5患者住院时间与切口感染的关系(表5)

表5患者住院时间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住院时间(d)患者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874670.948-14545173.1215-212872910.1022-282513815.1429-35931516.1336-42742027.03>424125.00总计20001276.353讨论

3.1患者的年龄段和切口感染的关系

在普外科患者中,儿童和中老年人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儿童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儿童的自身免疫生理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而中老年患者易发生感染是因为年龄的关系使自身的抵抗力衰退降低有关,如表1所示。所以对于高危人群,在临床的操作者,应严格的按照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尽量避免病菌的侵袭操作,避免因为操作问题而造成患者的切口感染[3]。

3.2手术类型和切口感染的关系

通过表2可以了解,在临床的手术中Ⅱ类、Ⅲ类手术的感染率较高,所以这两类手术是切口感染预防的主要对象,对这类高危因素,医院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实行患者的监测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Ⅱ类、Ⅲ类手术切口的感染发生率。

普通外科手术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2012 年11 月—2014 年12 月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除腹腔镜手术外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的患者均为监测对象。共计1 021 例,其中清洁切口手术406 例,清洁-污染切口手术181 例,污染切口手术274 例,感染切口手术160 例;男656 例,女36例;年龄1 ~94 岁,平均(43.42±19.02)岁。

1.2外科手术的定义、切口分类方法及SSI的诊断标准

据《中国病案管理》的解释是:手术是利用器械或手法对组织和器官进行切开、切除、缝合、整复等基本操作处置病伤,达到诊治病伤目的的医疗操作[2]。参照原卫生部2010 年印发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3],将手术切口分为4 级:清洁、清洁-污染、污染和感染切口。按原卫生部2001 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试行)》[4]将SSI分为3 类: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1.3手术危险指数的评分标准

依据《实用医院感染监测方法学》介绍的美国全国医院感染监视系统中的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的评分来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5]。将这些分数相加就可计算出每1台手术的危险指数,最低危险指数为0,最高为3,共4个等级。根据其危险因素对手术类型进行分级,并按照不同危险因素分级得分计算其发生SSI的概率。

1.4监测方法

按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进行监测。对参与该项目监测的手术室及普外科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SSI的定义及采集SSI标本的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护士每天去普外科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每例监测对象均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院感科专职人员逻辑检错和清理后录入,并有专人进行核对。采用SPSS 19.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连续变量以x±s表示,比较用t检验;组间分类计数资料比较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性别、年龄、是否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为SSI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普外科监测手术(腹腔镜除外)患者共1 021 例,发生SSI 28 例;其中表浅手术切口感染13例,深部手术切口感染10 例,器官腔隙感染5 例,总感染率为2.74%。其中急诊手术422 例,占41.33%;择期手术599 例,占58.67% ; 甲级愈合的961 例,占94.81%。术前洗澡的有619 例,占60.63%;其中以使用沐浴露洗澡为主的占91.91% 。 有备皮的手术占90.89%,备皮时间以术前即时的489 例,占47.89 %;术前24 h内的435 例,占42.61%。备皮方式以剃毛为主的928 例,占90.89%。

2.2感染情况

感染切口的感染专率最高,达8.75%;清洁切口的感染率最低,为1.23%。不同切口类型的SSI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8.136,P<0.01)。见表1。

2.3各类危险指数等级下的感染情况

2级危险指数的感染率最高,达11.86%;0级的最低,为0.67%。不同危险指数等级SSI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4.287,P<0.01)。见表2。

2.4手术医生SSI专率和调整后感染专率

由于不同手术医生处理的患者会存在不同的感染危险因素,所以发生刀口部位感染的概率亦不同,校正后比较。10 号医生手术后刀口部位感染率最高,达7.06%;其次8 号为6.31%,再其次6 号为4.65%;最低是11 号,做5 例手术,无发生感染。见表3。

注:SSI—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比较,χ2=28.136,P<0.01。

注:SSI—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比较,χ2=44.287,P<0.01。

2.5 影响因素

2.5.1单因素分析

对1 021 例普外科手术患者进行SSI的影响因素调查,内容包括手术相关情况(性别、年龄、手术情况、切口类型等)、易感因素(癌症、糖尿病、化疗等)和侵袭性操作(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共72 个变量。以手术后是否发生SSI为因变量,以72 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年龄、是否入住ICU、切口等级等24 个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作为待筛选的变量。见表4。

2.5.2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24 个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反向条件概率(Backward Conditional)法,引入变量标准为 α=0.05,删除的标准为 α=0.10,有3 个变量(切口等级、手术持续时间和NNIS分级)进入方程。变量B6、B12、B21 的OR值均大于1,是危险因素。见表5。

2.6病原菌的分布

在28 例SSI者中有15 例送检,病原学送检率为53.57%。培养出病原菌17 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 株(大肠埃希菌7 株、肺炎克雷伯菌1 株和铜绿假单胞菌1 株),占52.94%;革兰阳性菌5 株(粪肠球菌4 株、鸟肠球菌1 株),占29.41%;真菌3 株(白色念珠菌2 株、光滑假丝酵母菌1 株),占17.56%。其中多重耐药菌16 株,占94.12%。

3讨论

本次研究我院普外科SSI率为2.74%,与国内外报道的0.29%~3.9%相似[6,7,8,9]。是普外科第1 位的医院感染,占其全部医院感染的65.12%。SSI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4 类切口感染率中以清洁切口SSI率(1.23%)最低,感染切口SSI率为最高(8.75%)。随着污染程度的增加,感染率明显上升。切口的类型是由手术的部位和切口的污染情况决定的,往往是非控制性因素。文献[10-12]表明,手术切口类型分级是一个确凿的SSI危险因素,随着切口污染程度的升高,切口局部细菌繁殖也增多,引起感染的机会也增大。但术前做好充分的皮肤准备,术中尽可能保护脏器,减少切口的污染,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也能有效地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因此,通过手术切口分类,便于围手术期的监测,并为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更有利于SSI的监测与防治。

注:变量的赋值方法A6是否入住ICU:否=0;是=1。B4手术医生职称:高级=1;中级=2;初级=3。B6 切口等级:Ⅰ类切口=1;Ⅱ类切口=2;Ⅲ类切口=3;Ⅳ类切口=4。B9 ASA评分:Ⅰ=1;Ⅱ=2;Ⅲ=3;Ⅳ=4;Ⅴ=5。B10麻醉方法:全麻=1;复合麻醉=2;硬膜外麻醉=3;局麻=4;其它=5。B21危险分级:0分=1;1分=2;2分=3;3分=4。C1-D13的赋值方法相同:否=0;是=1。ASA—美国麻醉学会评分;NNIS—手术风险分级标准。

注:变量的赋值方法B6 切口等级:Ⅰ类切口=1;Ⅱ类切口=2;Ⅲ类切口=3;Ⅳ类切口=4。B21手术风险分级:0分=1;1分=2;2分=3;3分=4。

本研究提示,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术后发生SSI的概率也越高。与张贤平等[13]报道的相同。现已公认手术时间延长是增加切口感染危险性的一个预测指标。手术时间延长增加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源于4 个方面:一为手术时空气中的漂游菌成为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感染源之一;二为手术时间延长,组织创面暴露时间亦延长、组织干燥,加之手术时的反复牵拉加重组织损伤,使局部组织对细菌的抵抗力下降;三为麻醉时间也相应延长,患者全身免疫防御能力下降;四为手术者可因疲劳而疏忽无菌手术原则,从而导致切口感染发生[14]。

本研究提示,NNIS分级是危险因素。在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中NNIS分级是按照美国CDC《医院感染监测》手册中的NNIS进行的,将手术分为4 级,即0、1、2 和3 级。然后分别对各级手术的手术切口感染率进行比较,是评判医院手术质量管理的重要指标,做到公平、准确地评估科室及医师个人手术工作质量。包括有较普遍意义的3 项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清洁度、美国麻醉学会(ASA)评分。利用打分方法反映这些危险因素所起的综合作用。危险指数得分越高,发生SSI的风险越大。

有效的监测和及时反馈非常重要和必要。根据国内报道,将感染专率数据反馈给手术医师本人,能取得降低手术后感染率的效果。本次研究亦强调信息反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定期将监测资料进行总结,计算出每位主刀医生的手术感染专率及调整手术感染专率,打印出反馈单,反馈单上同时列出该医生所在科室的平均感染专率及本人的调整手术感染专率,将结果反馈给医生本人,让医生知道自己在科室中的手术感染率水平,促使他们寻找发生感染的原因,从而设法改进手术操作避免感染。有效的监测并及时反馈,能将感染率降低35%~50%[15]。

总之,很多外科SSI可以通过改善患者全身情况、规范化标准化地无菌操作、消毒剂的应用、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改善手术技巧等手段来预防,故临床上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针对诸多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预防有效措施来降低SSI,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某医院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11月—2014年12月对某医院普通外科开展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目标性监测研究。结果 1 021例手术患者发生SSI28例,感染率为2.74%。其中以手术切口部位的感染率最高,达8.75%。SSI专率为0.76%~6.52%,调整后感染专率为1.02%~7.06%。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切口等级、手术持续时间、危险指数为SSI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部位分泌物培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 切口污染越严重、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手术危险指数越高,SSI发生率也越高。

普通胸外科手术大出血原因及对策 第8篇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25例, 其中男18例, 女7例。年龄32~59岁。其中10例因食管癌行食管切除术损伤胃短动脉2例, 支气管动脉3例, 降主动脉4例, 奇静脉1例;8例因贲门癌行胃代食管术损伤胃短动脉3例, 肋间动脉3例, 食管床2例;5例因肺癌行肺部切除术损伤肺动脉4例, 肺静脉1例;1例因气胸肺大疱致食管胸主动脉瘘大出血;1例因重度胸外伤肋骨骨折致大出血。

2大出血处理方法及结果

手术过程发生致命性大出血时, 术者立即用手指或纱布球适当压迫出血部位, 控制出血量, 待积血的吸收完全充分暴露术野后, 仔细观察出血部位损伤的情况并及时进行修复。本组病例中有20例患者经初步止血后, 以无损伤血管钳阻断血管的上下端用无损伤缝线缝合裂口, 及时阻止了大出血的进一步恶化。另外, 有5例患者通过阻断出血动脉或静脉主干, 修补出血裂口。经过抢救, 所有病例的大出血情况均得到了有效控制, 无死亡病例。

3讨论

普通胸部外科手术中造成的血管损伤大出血, 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如何针对不同大出血原因, 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手术处理技术, 已成为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3.1 大出血原因分析

胸外科手术中的动静脉血管的常见损伤原因主要有:①由于肿瘤侵犯、淋巴结转移和其他因素使血管周围的组织粘连, 解剖层次不清楚, 手术过程中极易被误伤。如果胸部恶性肿瘤较为巨大病灶部位往往发生严重粘连, 与周围血管组织的无明显界限。当肿瘤解剖时, 胸腔大血管或肿瘤的营养血管容易发生损伤;②血管壁因肿瘤侵犯、发炎或动脉粥样硬化致使血管壁变得比较脆弱, 在术中对血管打结时血管壁容易破损;③由于患者生理发育异常或病理因素导致的动脉血管走行异常。手术中按常规方法进行有可能使变异的动脉受到损伤。因静脉破裂形成的大出血机率出相对较小, 本组病例中仅为2例;④手术操作方法失误是造成大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如肺血管鞘周围的血管或血管周围粘连组织尚未完全分离就急于用直角钳游离肺部血管, 或者术野暴露情况不佳及钝性解剖时引发大出血。除技术原因外, 大出血还与全肺切除术后肺血管压力增高, 以及气管内吸痰和翻身等刺激有关[2]。

3.2 大出血后的抢救对策

一旦胸部手术中大血管破裂, 应立即用指压法、钳夹法和纱布填塞的方法快速控制出血, 并联合麻醉、输血及相关科室进行紧急抢救治疗。手术室护士应建立两个以上的大口径静脉补液输血方式, 但在上腔静脉、无名静脉破裂时应避免在上肢输液。切忌在视野不清情况下用血管钳盲目钳夹, 而加重血管损伤:①在食管切除术中, 主动脉损伤出血采用侧壁钳夹虽然方法简单、安全, 但手术在狭窄的视野中进行不能充分暴露血管的破裂部位, 实施钳夹的难度较大。如强行修补则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伤害或贻误宝贵的抢救时间。其他方法由于具体的客观条件限制操作相对复杂。在这种情况下首选方案是单纯钳闭主动脉钳, 钳夹的最佳位置宜选在主动脉弓后左锁骨下动脉的部位, 钳闭的时间不超过15 min适当。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使心脏、大脑在大量失血, 输血量下降的情况下得到最大限度地血流灌注, 防止发生严重的缺血性脑损伤和心脏骤停[3];②肺部切除术中肺动脉发生损伤时, 心包对动脉血管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故应立即剪开心包, 在心包内对肺动脉进行阻断, 然后处理血管损伤。当很难修复血管且条件允许时可以考虑实施肺动脉成形术。

参考文献

[1]喻风雷, 王翔, 陈名久, 等.5267例普胸手术中109例致命性大出血的外科处理分析.中国医师杂志, 2005, 7 (3) :404-405.

[2]张临友, 魏关春, 刘大仲, 等.肺切除术后胸腔内大出27例临床分析.中国急救医学, 2000, 20 (16) :356.

普通外科手术 第9篇

1 围手术期的心理特点

普通外科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最大程度来源于担心疾病预后、未来健康状况和药物副作用等未来的许多不确定因素, 因自我预想而产生的不良情绪。

1.1 术前心理特点

患者被诊断为某种疾病而需入院手术治疗, 患者即表现出焦虑、忧郁、沮丧、陌生、寂寞、孤独等, 对治疗缺乏信心、思念家庭、渴望他人探望等, 也会感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休养、治疗和照顾。

术前患者主要是恐惧、怕疼、怕出血、怕麻醉意外、担心手术能否顺利及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等, 都表现为沉默寡言、食欲下降、睡眠不佳, 以至引起生理上变化, 如一见手术推车便血压升高、心跳呼吸加快、面色苍白等。

1.2 术中心理特点

进入手术室后, 手术室的特殊环境、气氛、手术器械等, 对患者尤其是非全麻患者会更加紧张, 表现出全身发抖、面苍肢冷、血压不稳定等。

1.3 术后心理特点

术后多数患者情绪稳定, 但少数仍有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 如急切欲知手术效果, 依赖心理增强, 患者自我强化“患者角色”, 对手术仍存疑虑, 怀疑病灶是否完全根除, 伤感自怜。

2 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

Lazarus[2]指出, 应激发生在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境之时。疾病发展、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怎么应对以及预后的不明确等, 都会对患者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通过前面的研究, 我们得出了普通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特点, 针对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 提出以下心理护理对策。

2.1 术前心理护理

入院时护士应热情接待患者, 帮助其熟悉环境、床位医师及床位护士、作息时间、查房时间、并使患者简单了解自己的疾病及相应的辅助检查等。让其尽快适应周围环境, 从而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增加康复的信心。

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 向患者说明手术的必要性, 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解答患者的问题, 以消除患者顾虑, 详细地告知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 如术前禁烟酒、禁水、自我精神松弛法, 术后放置引流管的目地、时间、更换和保护问题等, 以及术后有效咳嗽及深呼吸的技巧, 床上排便排尿的训练, 减轻切口疼痛的方法, 手术过程、麻醉及手术医师的技术水平等, 让患者放心安心。

2.2 术中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利用几分钟专门照顾, 与其交谈让患者感到现在自己是最重要的, 对患者做心理安慰, 让患者做深呼吸, 放松全身肌肉。保持手术室安静, 严禁进行与手术无关的谈话。

2.3 术后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告诉患者手术效果良好, 在生活上主动照料患者, 给予舒适的体位,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指导其床上翻身活动及下床活动时保护引流管, 告知适量活动可以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对手术结果有猜疑的患者可给予适度地保证, 使其得到安慰, 树立康复信心;对于某些手术效果欠佳的或预后不良的患者应与其多谈治愈的希望, 鼓起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临床研究证实普外科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对普外科患者应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3], 快速准确的评估、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及实施相应心理干预[4]。通过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忧郁、焦虑的心态, 帮助其顺利完成手术[5]。

参考文献

[1]巍擎, 王铮, 李秀女.心理干预在甲亢患者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 2007, 13 (12) :1107.

[2]Lazarus R S Folkman S.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M].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1984:40-120.

[3]郑煜, 于桂青, 宋展.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6) :6474-6475.

[4]张国建, 扬雨馨, 吕云秀.妇产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2 (20) :89.

普通外科手术 第10篇

关键词:普通外科手术,输血,安全性,分析

作为常用的治疗手段和临床急救措施,对于普通外科手术,输血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否能够进行安全、及时、有效地输血极大制约着手术的成功[1]。本研究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行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430例,患者均接受术中或术后输血,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探讨输血的安全性问题,以期为输血安全提供一定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行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430例。其中男256例,女174例;患者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5.2岁。患者均行外科手术,并接受输血治疗。其中重症创伤手术患者182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患者173例,乳腺肿瘤切除手术患者67例,肛肠肿瘤切除手术患者8例。术中输血患者401例,术后输血患者29例。患者具体输血情况为:输注病毒灭活滤白新鲜冰冻血浆患者63例,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368例,输注洗涤红细胞患者2例,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8例,输注单采血小板6例,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11例,自体输血患者22例,详见表1。

1.2 分析方法

对于430例普通外科手术术中或术后24h以内进行输血的情况进行记录和统计,并依据患者的不良反应反馈报告单和输血配发血记录单以及相关病例记录,对患者输血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

2 结果

430例普通外科手术输血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产生输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3%。该患者是肝癌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肝部份切除术,属于术中输血。病毒灭活滤白新鲜冰冻血浆600mL、冷沉淀凝血因子16U、悬浮红细胞5U,其输血量占总用血量的0.76%。该患者具体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表现为躯干和四肢处出现片状荨麻疹,给予对症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消失。在其他输血患者中,均未有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出现。430例输血患者输血不良不应情况详见表2。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指的是,在输血的过程当中或在输血以后,患者产生了与输血有关的新疾病或异常性表现,并且患者疾病或症状能够排除于用原发性疾病解释。目前看来,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因人而异,主要由过敏反应、细菌反应、溶血反应以及发热反应等[2]。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患者可能会感觉身体不适,甚至引发脏器损害,极重者也可能致死。因而输血安全性的考虑与研究至关重要,既是患者救治成功的制约因素,也是患者生命安全的基本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环境下,输血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在临床输血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表现和趋势[3]。

有相关文献显示,在普通外科手术临床输血病例中,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0%[4]。而本研究中,通过对430例普通外科手术输血患者的输血情况分析,显示出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0.23%。对比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本研究中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表现较低可能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22例自体输血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这也证实了自体输血确实能够最大限度上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障了临床手术中输血的安全性问题[5];(2)本研究中,患者所输的新鲜冰冻血浆均为滤除白细胞和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的病毒灭活滤白新鲜冰冻血浆,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大大减少了病毒感染的概率。滤除了白细胞,更大限度的降低了经血液传播的感染疾病与输液不良反应的出现;可有效控制经血传播疾病的传播,使白细胞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一大重要举措[6]。

对于行外科手术的肿瘤患者而言,手术风险较高,多发出血现象,因而必须在手术前做好充分的血液准备。以本研究中输血患者为例进行分析,输血安全性还应当考虑以下两点:(1)对于术中过多失血患者,应及时输血治疗,以便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也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2)在能够确保患者安全的基础上,将输血量尽可能减少,以便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7]。

本研究对于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输血情况的分析,同时也证实了成分输血的重要意义,优点主要表现为:(1)成分输血能够依据制品成分的不同,选择适当温度进行最完好的保存,能够有效提高血液成分的效果,进而达到促进疾病治疗的目的;(2)成分输血因为对白细胞等成分进行了滤除,能够有效降低输血引发的经由血液传播的感染疾病的发生率;(3)成分输血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输血总量,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综上所述,对于普通外科手术输血患者,成分输血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8]。

参考文献

[1]张钦辉,高峰,朱永明.临床输血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309.

[2]徐文皓,李志强.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5):368.

[3]安万新.合理用血保证输血安全[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5):329-330.

[4]Mair DC,Hirschler N,Eastlund T.Blood donor and componentmanagement strategies toprevent transfusion2related acute lunginjury(TRAL I)[J].Crit Care Med,2006,34(5 supp l):137-143.

[5]陶孝云.回收式自体输血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5(3):142

[6]汪传喜,张明焱,田兆嵩.减除血液成分中白细胞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4):58.

[7]Richord P,Jeffrey L.Inducations for early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J].J Trauma,2006,60(6):35-40.

普通外科手术 第11篇

【关键词】普通外科基本技能培养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09-01

前言: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医院普通外科医师的从业人员呈现每年递增趋势,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如何提高外科医师的技术水平成为了现阶段医院管理人员面对的难题。从实际内容出发,只有意识到外科医师临床基本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我国临床医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而提高外科医师整体的素质水平,其次应该有针对性的根据现阶段我国普通外科的发展现状,提出具体的培养措施,才能在根本上改变现状,提高整体的普通外科医师临床技能水平。

一、普通外科医师临床工作的主要内容

从内容角度出发,所谓的普通外科主要是一般医院的科室,可以将普通外科临床主要包含的内容涵盖为以手术为主要的医治方式,主要涵盖的手术范围包含胃,血管,以及其他肿瘤手术和外伤医治为主的临床医学[1]。以此,我们可以发现,普通外科医师临床是医师开展工作医治病人的主要方式,由于自身工作的性质和内容的关系,从业外科专业医师的自身技能的要求也普遍较高,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坚实的临床基本技能是普通外科医师在从业必备的基础技能,医师不仅要掌握理论,还要拥有实际应用的能力。对常见普通外科疾病,多发疾病要求熟练掌握诊断原则及鉴别诊断;对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应熟悉手术指针及手术禁忌;对术前准备病人因完善各项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尽力减少医疗风险。

二、培养普通外科医师临床基础技能的重要性

首先,从客观角度来说,要想提高普通外科医师的临床技能水平,需要从根本上帮助外科医师全方面的了解掌握临床基础技能能力的重要性,对自身学习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积极地培养自身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临床基础技能主要指的是外科医师具备的基础技能,高素质高水平的外科医师不仅要有完备的理论知识,最为重要的是要拥有稳定的临床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掌握临床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两者缺一不可,提高现代医师在这两方面的素质水平,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其次,医师的临床技能是顺利开展临床工作的基本,医师应该积极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提高自身对相关外科病例的准确诊断水平,并主动发现自身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找到缺陷,加以改正,确保整个外科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应该充分意识到理论知识与基础实践应用之间的联系,可以说理论知识是医师开展实践应用的必备技能,基础实践技能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理论知识内容,可见,正确掌握临床基础技能知识是提高普通外科医师素质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培养普通外科医师临床基本技能的措施

在现有医院设备的基础上,不断地优化提高技能水平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外科医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具体实践策略如下:

(一)提高医师的自身安全意识

普通外科医师从实际操作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临床应用在进行现实手术的过程中,不仅要求从业医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还要对自身的行为举止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2]。例如,在手术前期应与病人做好术前沟通,告知术中及术后的风险及预后可能,其次应该加强术中无菌操作意识,确保无菌手术室的安全性,加大防污染措施,避免因为安全意识问题出现的严重医疗事故;从内容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外科手术涵盖的诊断类型和内容复杂多样,如:不同的身体部位和器官组织决定了在缝线选择上有所不同,因此外科医师应该根据手术身体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缝线形式,尽可能减少患者在手术过后的痛感和苦楚,并减少伤口愈合的时间,保证伤口不因为缝合原因出现污染情况,减少后期炎症的发生概率。

(二)掌握正确的手术技能

医师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应该充分提高自身的应用技术,例如,皮肤缝合以及止血技术等。首先,良好的皮肤缝合技术是手术成功的直接体现,也是展示外科医师基本技能的直接途径。只有在手术之前,充分了解手术的伤口类型,采用正确的缝合技术才能从根本上了解手术的情况,减少风险的发生,从根本上提高手术的成功率[3]。其次,在手术的过程中应该对出血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掌控,并准确及时的找到出血位置,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三)重视外科医师术后医嘱及伤口换药规范操作的培养

有人认为只要手术完成好了就算成功了,其实不然,普通外科医师还需要重视术后指导和换药工作,术后24小時要特别要加强医疗监护,什么时候能进食,什么时候该换药,什么时候该去引流管等都应根据具体情况准确把握,换药过程应该严格无菌操作,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四、总结:当代外科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但普通外科医师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还是一如既往的重要,因为这是掌握普通外科的基本功,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培养制度,充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培养年轻的外科医师,多创造条件给予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全方面推动我国外科医学的发展,并整体提高我国普通外科医师队伍的建设水平。本文对普通外科医师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够发挥参考文献作用。

参考文献

[1]程颐清,季国忠,辛闻捷等.创建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0:140-143.

[2]杨冬梅,刘付平,陆启芳等.专科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12:1828-1830.

普通外科手术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普通外科近年来手术病例856例, 女性255例, 男性601例;年龄在4~75岁之间, 中位年龄为39.5岁。根据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由国家卫生部医政司感染监控协调小组拟订。对于术后患者分别在3、5、7d时的切口进行检测, 并且对患者实施高危险因素调查。

1.2 方法

采用回归性调查的方法, 将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病例组, 按照1∶2比例, 随机选择同期住院愈合良好11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计算切口感染发生率。分析病例资料, 进行对照研究。筛查分析普通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其因素包括:性别, 年龄, 有无糖尿病史, 肥胖, 切口分类, 侵入性操作 (胃肠减压、导尿) , 有无引流, 切口长度, 术前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对照研究方法, χ2检验, SPSS 10.0进行统计学处理,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筛选主要危险因素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

2 结果

本院普通外科手术病例856例, 平均术前住院5d, 经细菌学调查, 切VI感染65例, 感染发生率为7.6%。 (1) 单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共监测l0个危险因素, 当中发现年龄、糖尿病、肥胖、侵入性操作、切口引流、手术切口分类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着显著的关联。 (2) 多因素分析结果:将单因素分析显著的6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筛选出5个显著的变量, 结果见表1。

3 讨论

(1) 切口类型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切口感染发生率高达14.20%。普通外科手术中应当规范手术的程序, 尽量降低手术的切口长度, 适时使用抗生素, 加强无菌性操作, 减少手术区污染的几率。 (2) 肥胖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近年来正常患者感染发生率为4.52%, 肥胖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5.59%。2组的对比感染率有着显著地差异, 肥胖患者发生感染概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者。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 肥胖患者越来越多, 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也就越来越强。 (3) 年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 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9.36%, 年龄在60岁以下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7%。低年龄租的患者感染率相对稳定并且很低, 60岁以后的感染率越来越高, 感染率的升高与年龄的增大成正比例关系, 由此而见, 在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方面, 年龄因素具有显著地意义 (P<0.05) 。 (4) 手术时间的长短:研究结果表明, 手术时间超过3h的患者, 切口的感染率达到了16.3%。因为手术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 切口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也比较长, 切口与空气中的细菌接触机会大大增加, 切口感染的机会就很大。 (5) 糖尿病因素: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切口感染几率增加, 主要是由于糖尿病能够促进肉芽形成, 并使纤维母细胞降低, 影响了切口愈合。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 分别为12.5%和2.1%。如果能够及早诊断出患者糖尿病并且及时应用胰岛素治疗, 将会使切口感染发生率降低。

4 结语

总之在普通外科手术中, 是可以采取措施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 比较常用的就是合理的预防应用抗生素的措施、提高手术的无菌操作程度, 通过完善的术前检查从而降低切口长度、降低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机会。

摘要:利用成组的病例, 采取对照研究方法, 通过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及单因素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普通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多种因素, 最后总结出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相关处理

参考文献

[1]赵湜, 毛红.糖尿病医院感染与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4) .

[2]王红梅, 张梅.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7, 6 (1) .

[3]严继承, 沈延澄, 王选锭, 等.浙江省普通外科抗菌药物使用调查与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5, 4.

[4]刘承训, 董齐.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6.

[5]刘秀新, 许大勇, 黄显利.碘伏原液对196例急性阑尾炎预防切口感染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1.

[6]张洪凤.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

上一篇:车间生产管理系统下一篇:引进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