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的观点范文

2024-06-04

魏书生的观点范文(精选12篇)

魏书生的观点 第1篇

一、惩罚要以对学生的尊重为前提, 要让学生感受到信任与理解

惩罚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式, 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 惩罚却是一把双刃剑, 如若使用不当, 就会走样变味, 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惩罚与体罚并不是没有界线, 二者的分水岭就在于对学生的尊重。

体罚是无视学生尊严, 摧残学生心灵的非教育方式, 而惩罚则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 让学生完成一定指向性任务的一种教育行为。魏老师面对犯错的学生一没有罚站, 二没有罚跑, 三没有让学生写检讨书, 而是通过写心理说明书、唱歌、做好事的方式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学生在完成这三项任务时, 不仅保住了颜面, 而且得到了教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关注, 为改正错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惩罚的内容应直指学生心灵, 促使学生内心的反思与省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唤起学生实行自我教育, 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惩罚只是教育的手段而非教育的目的, 而通过惩罚的手段促使学生积极内省、深刻反思、直面心灵、认识自我, 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结果。因而, 惩罚的内容应起到引领、激励、启发学生, 促使学生主动反省的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奖励式惩罚之所以能够奏效就在于其唤醒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神经, 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深刻的感触与忏悔。魏书生老师让犯错学生写心理说明书、心理病历的方法, 更是直抵学生心灵, 让学生真正地面对自我, 反思内省。心理说明书不同于我们一般的检讨书, 检讨书仅仅是让学生阐述犯了什么错, 而心理说明书则让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会犯错以及犯错的前因后果, 学生要完成五百字的心理说明任务, 就必须将自己犯错过程中的心理历程予以回放, 而这正是剖析自我, 深刻反省的重要形式。正如一位学生对检讨书与心理说明书比较后评价道:“写检讨书, 越写越恨老师;而写说明书越写越恨自己。”可见, 魏老师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 达到了学生自我反思与内省的目的, 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唤醒了学生的良知。

三、惩罚的方式要讲求科学艺术, 要让学生愉悦地接受

写心理说明书不仅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改掉自己的毛病, 而且也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唱歌的惩罚方式则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淡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调节了班级气氛。而做好事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分散学生犯错的精力, 以便将其引到真善美的正确轨道上来。这样的惩罚方式颇具特色, 也极为有趣, 学生很容易接受, 魏老师的学生犯错之后也常常主动要求接受这样的惩罚。可见, 科学而艺术的惩罚方式, 学生不但不会反对, 而且会热烈赞成, 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积极向善的良好品质, 之所以偶尔犯错, 只是没有控制住自己而已。

魏书生的观点 第2篇

在语文教学领域,魏书生已经被看作是一个“奇人”。成千上万的人反复地听他的报告并不感到有多少厌倦,原因何在?我以为,多半是为了领略这位教学奇人的奇特风貌。魏书生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在我看来,在于“巧谋”。依魏书生的巧谋之才,似乎当语文教师是大才小用(尽管魏书生几十次申请当教师,对教育工作特别的钟爱)。当官,他一定能当一个足智多谋的官场弄潮手;经商,他也一定能成为一位商场上的“大腕”;几乎干任何一件事,他都能出色地干好,并且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凭他的足智多谋,当教师,当然能驾轻就熟了。有很多人听魏书生的报告,读魏书生的文章,总想立竿见影地学一学,其实这是十分困难的事。巧谋这个东西不是说学就能学到的;像《孙子兵法》这部巧谋之书,即使烂熟于心,也难在战场上直接搬用,以求稳操胜券。魏书生的教学巧谋也是如此,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边有许多的颖悟和玄机。对于魏书生,我以为应从教学之外去认识他。在一次报告会上,我亲耳听他说了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教学是雕虫小技。”乍一听,视教学为“小技”,无疑是妄语。教学是学问,究尽其理,已非易事,你魏书生说是“小技”,岂不是妄语么?然而,如果撇开教学不谈,从他这个“人”入手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称“小技”并没有错。智慧之士,运斤成风;从巧谋的高度来俯视“教学”,当然是“小技”了。岂止是“教学”,任何事,在巧谋者眼中都有一道一般人看不到的制胜之光。魏书生说“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就是巧谋者的慧语。魏书生的巧谋是怎样形成和体现的呢?研究有关材料,我想可从两方面来看:其一,在人生隙缝中,他练就了“游刃有余”的本领。正是16岁的花季,正是用机警的眼光窥视人生舞台的时候,他被迫停学,下乡锻炼。对于一个少年来说,这无疑是十分沉重的打击;对于今天的魏书生来说,这自然又是一件好事(坏事能变成好事的“好事”),因为这种停学与下乡,把魏书生一下子推上了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使他不得不过早地思考这种变幻无定的人生状态。对于一个懵懂的少年,在这样的风口上,可能有三种走向:一是参加“革命”,当“小将”,当“英雄”;二是老实务农,陷入平庸;三是向思辨型文化人靠拢。到底走哪条路?应该说魏书生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他毕竟是一个不谙世故的少年。我们完全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当时有一位强硬的领导者“引导”他去参加“革命”,我想,魏书生未必会拒绝,倘如此,魏书生也许就成了“张铁生”了。幸运的是,魏书生遭到的第一次“*迫”是去当“民办教师”,当时,他并未感到幸运,他说“刚听到让我去教书的时候,我并不愿去”,“尽管不愿去,但我又不敢不‘把一生交给党安排’,便服从命令去教书。”尽管是遭到“*迫”去当“民办教师”,但从今天的魏书生的人生历程上看,这件事无疑是魏书生人生之路发生巨大移位和转折的十分幸运的“起点”。魏书生对这次转折是十分看重的,他说:“教书之后,才发现学生们心灵世界的广阔”,“生活在他们之中,我感受到精神的满足,灵魂的安宁。”平心而论,这种人生初感,在当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我佩服魏书生,就特别佩服他在一个少年的时候就能具有对人生状态的特别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他后来的繁杂工作与生活中逐渐形成一条日夜流淌的河流,时时激荡起令人遐思的水花。得到了一份“初感”之后并未一帆风顺,他又遭到了两次打击,一次是辽宁省历史博物馆招工,他差一点去了,没想到被人挤兑了。二次是由于自学,对孔子说了话,遭到批判。这两次打击,对于缺乏生活思辨色彩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对于魏书生来说,则是两道人生思辨的“辨题”。打击,对于敏思者从来就是思考的催化剂。果然如此,当魏书生遭受打击之后重返教坛,终于产生了回到家园,如愿以偿之感。无疑,这种感觉是前期“初感”的再度升华。几番风雨,几回波折,终于使魏书生“铁了心”,坚定不移地献身教育。人生感觉升华的意义还不在此,主要是锻造了魏书生具有了一双洞察世事、辨析人生的机智的眼睛。后来,当他“初试教改”的时候,面对“反对者”的“慷慨激昂”,他能做到心平如水,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人生巧谋者的最佳选择。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充满巧谋气味的国土上,初试锋芒时的最宝贵的也是最让一般人奈何不得的法宝,不是学术上的立足、思想上的申辩、行为上的自护,而是平心静气,埋下头来,等待提携者的“声援”。前者,是一种坚守学理的耿直脾气的外露,后者则是一种应对人生的委婉艺术的才能。魏书生选择了后者,不能不说是一种人生巧谋的体现。当他的名声因他的“自我沉静”而越发显扬的时候,也就是当他继续前进、深化教学改革的时候,他的巧谋再一次闪光,这就是毫不迟疑地制定了两种“深化改革”的策略,一是改革教学,一是“深化对自我的改革”。这改革“自我”的谋划又使他加快了成功的速度。他特别强调他所善于处理的“关系”:①和社会的关系。他对社会采取了十分宽容的态度,没有让社会形态的撩人心腑的因素成为自己思想意识上的包袱。一句话,他与社会开始自觉地保持一段距离。②和工作的关系。当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因改革大潮的涌动,不断怀疑自己的工作,大有委屈感慨之时,魏书生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对策,这就是他说的“工作高不能成时低也能就”。③和他人的关系。他主张“千方百计和老师们、学生们、领导们建立互助的关系”。在社会上出现张扬个性、突出自我的思潮与行为时,魏书生强调“以和为贵”,采取融洽的对策,无疑为自己减少了很多麻烦。④和自我的关系。他对自己采取了鼓励的办法,即“不断施加有所作为的指令给自己的潜意识”。从这点上看,他是很注意突出自我的,然而他的这个“突出法”很巧,巧就巧在他不像一般人那样过早地向外人张扬,而是自己让自己在心灵的原野上站立起来,形成只供自我欣赏的一道风景。综观这“四种关系”,我不得不佩服作为中国人的魏书生了。他的“中国特色”的人生设计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实惠。他的儒家道统中的为人处世的精华变成了自己的行为指针和思想血肉,因此,他最容易被大部分受到儒教浸染的人们所接受。现在的魏书生仍然坚守他这个制胜法宝,他把他的主要精力仍然用在应对人生、应对大众目光上。他是一个精通“人学”的人。他的“精通”是应有的巧谋而不是一种狡猾。他的高明处还表现在:他把应对社会、应对人生的巧谋施用于应对教学对象——学生身上了,因此他早已成为一个善于驾驭学生、巧于管理学生的人,这也是他的语文教学的制胜之道。在中国,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关注人际关系,要敏于研究“人学”,要善于采用一系列办法让大众从较远的地方欣赏自己,久而久之,使大众在不经意中把自己搬到他们的心坎上扎根。应该说,这是一条制胜之道。当代初为人师者是否应从这里得到启示,我想该是不言而喻的。其二,对于语文教学本身,魏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采取了出奇制胜的策略。一般常人教语文或研究语文教学往往从“同处”着眼,从如何趋同方面着手,未教或未研究之前,总习惯于先定下一个方针、一个框来,然后按力索骥,依样画葫芦。这样的教学与研究,一般不会产生多大的“轰动效应”。魏书生不同。他和常人一下子拉开了较大的距离。他常常让别人对他产生一种扑朔迷离、时隐时显之感。他的教学总是从“异”处着眼,从“立异”上着手。比如以下策略和做法:(1)一般人都是一课一课地教,而魏书生是“一学期的教材”“只有30多节课就讲完了”。(2)一般人都是对学生的作业精批细改,至多只不过是研究如何改法,比如是少作多改还是多作少改等,从来就没有想到“不改”。而魏书生则是“1979年以来,我没批改过一本作业,没批改过一本作文”。(3)一般人都是注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考评与测试的。依常理,测试是十分必要的;不单是应试,即使是抓素质,也无法离开或摒弃考试。“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已成共同认识。而魏书生居然“反其道而行之”,他说:“除统考外,我没有搞过测验、考试。”(4)一般人都是遵循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课时的,教师不上课堂,怎么说都不对,这是普遍认识。而魏书生居然不管这一套,他彻底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了。他说过:“十年来,每年还是要有四个月以上时间外出开会。”除节假日不算,这四个月多少还要占去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对于一般教师来说,这简直不可思议。(5)一般人教课都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而魏书生也是一反常理,让学生“自学整册教材”。效果是怎样的呢?居然是新学期一开学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期末考试”。照常规来看,这实在让人感到太越轨了。还有很多奇特现象,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现在要研究的是,这种奇特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之所以如此的根源又在哪里?从影响说,目前人们对魏书生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以之为“怪”,魏书生是“鬼才”,他的语文教学是“怪味豆”,有很多破绽和漏洞,不值得普遍学习。一是以之为“神”,魏书生有“神功”,语文教学有“神效”,想学而难以学到。不管是贬也好,褒也罢,有一条是值得肯定的,即魏书生这个人和他的语文教学都离我们比较远。他是纵向地走到了21世纪了呢?还是横向地误入歧途走进了“异国他乡”?我想,我们目前还不便于下结论。魏书生毕竟是一个锐意进取的改革者,他的改革是成功还是失败,目前似乎对于我们的意义还不算大,大的则是在我们的常规天地中,他刮起了一股“反常规之风”,至少使我们看到了“别样的人们”在走“异路”到“陌生的地方去”。这是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在目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魏书生的探索至少要比那些没有什么探索就匆忙自诩为教育家的“跨世纪的人儿”来说要高明得多。因此我主张,今天提出学习魏书生,就要学习他的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善于标新立异的精神,而不要去学习他的一招一式,更不能因了他的招式的神鬼而全盘否定这样一个少见的奇才。在中国,奇才,鬼才,实在是太少了。再从根源上探究。魏书生语文教学之“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的“人”“奇”。没有这样的“奇人”,就没有这样的“奇教”。我一直以为,魏书生所以能像上述那样施展奇术,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学,根本原因在于,魏书生把他的学生看作是一代“小魏书生”。魏书生不同常人之处是同时有两个魏书生在。一个是凡身肉体魏书生,一个是意念魏书生。意念魏书生始终依附在凡身魏书生身上并时刻指挥着活生生的魏书生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魏书生初三时就停学了,他的语文能力是如何提高的呢?他从未说过有什么名师从旁指路,事实是有一个意念魏书生在指使凡身魏书生行动。凡身魏书生的成功就得力于意念魏书生的指导。现在,魏书生是教师了,他要把自己彻底变成意念魏书生,用自己成才的经验来指导新一代“小魏书生们”的学习。他的学习语文的多种“系统”和规则活动实际上就是他个人从前学习语文的切实经验,他把自己的自学之路变成了眼下的教学之道。所以我坚持认为,“奇教”完全由“奇人”而来。从研究魏书生上说,我们实在有必要研究他的这种变“自学”为“教人”的巧谋的。

魏书生带给音乐教师的启示 第3篇

魏书生虽然不是音乐教师,但他凭着非凡的智慧和对教育真谛的领悟,十分重视音乐尤其是歌唱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独特作用,他的一些见解,就连我们音乐教师也鲜有触及。比如他多次在讲学中提到这样一件事:

“我们班的教室很特别,后面有一百张空椅子,欢迎随时听课。我们班每天都唱歌。唱歌的时候大家站直了唱。听课的老师课后说,你们的学生没有一个回头看我们的,也太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了。我说,对不起,当初我没有设计回头的程序。因为我要求学生在唱歌时必须双眼看黑板中间的那个点。要求把这个点看作是彩电,边唱,边想像歌曲的内容。唱“大海啊!故乡”,这个点就是大海;唱“跨过高山,走过平原”这个点就是高山平原;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个点就是五星红旗……这是在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啊。要知道,很多后进生就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才成为后进生的。还有,这个唱歌呀,德、智、体都在里面了。

就像他的许多言语一样,朴实无华却蕴涵深刻的道理,这段话能带给我们三点启示。

一、唱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也许是应了“简单的才是有效的”这句话,魏老师教会学生锻炼想象力的方法确实太简单了。这些训练有素的学生,每天都“双眼看着黑板中间的那个点”唱歌,唱什么想什么,上文虽只提到想象歌词字面的内容,我想学生是做了更多更宽的联想的。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想象力对于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之重要性自不必多说,单是作为一门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艺术,音乐缺乏想象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我们恰恰时不时忽略了这一点,在唱歌教学中一味地强调发声正确与否?声音洪亮与否?真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们也曾绞尽脑汁、挖空心思设计出许多比魏老师更“高明”的方法,但往往忽视了最本质的东西: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投入。对于音乐教学,如果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那再好的设计、再多的强制也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主动性从何而来?源于长期科学地训练养成的良好习惯,魏老师的学生坚持不懈、卓有成效地唱歌就是明证!

二、专注的演唱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黑板中间“那个点”,就让学生如此专注地歌唱,专注得回头看看陌生的听课教师的念头都没有,这自然又是良好习惯的功劳。有了这样专注的好习惯,参与其他活动必然也是专注的。就算有学生曾经因注意力不集中而致使学习落后,长期的专注训练应能使之注意力增强而迎头赶上。这样,唱歌也就成了锻炼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反观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师也许提出了类似的要求,却没能达到类似的效果,漫不经心的“闲唱”、摇头晃脑的“懒唱”、声嘶力竭、面红耳赤的“喊唱”等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这不仅无益于唱歌本身,而且使学生养成了涣散的习惯;不仅无益于改善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成为注意力不集中的根源。这样的歌不唱也罢!

三、唱歌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音乐是美育的重要范畴,通过音乐的情和美感召学生,使之受到某种思想上的教益,这便是德育了。唱歌需要记忆和理解歌词,并使之与曲调有机结合,同时随着一定的节拍唱出声来,这自然是智育的贡献。如果“唱歌的时候大家站直了唱”,形体就得到了训练,“我们班每天都唱歌”,肺活量就会增大,呼吸功能也会增强,这正是体育应达到的目标之一。再加上上文提到的培养想象力、提高注意力,还有大家都清楚的集体歌唱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协调能力等等,唱歌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性真是没人再怀疑了。

魏书生读书 第4篇

魏书生最喜欢的读书方法是批注法。他的口袋里总揣有一支笔, 打开书本后, 他会一边阅读, 一边在书籍的空白地方进行批注, 随手写下灵感突发的评论、注释、心得体会或疑问, 就像是在与书籍作者面对面交谈或争论。魏书生在一次演讲中说到了“批注法”读书的好处:一边读书一边批注, 既可以使读者开动脑筋, 促进思考;又可以加深印象, 便于记忆;还能随时记下一些自己读书时的独特感受或思想火花。一个重要发现, 或是一个新观点的产生, 往往就在读书之中, 如不及时记下, 说不定就稍纵即逝了。

魏书生在各地讲学时, 总忘不了要告诫教师这样几句话:“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 对一个教师而言, 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读书可以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学习魏书生的体会 第5篇

教育承担着提高全民文化素养这一重担,教育者的责任可谓重大。那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让我们的教书育人的工作向着良性发展的方向前进,让学生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呢?魏书生老师的教育体系,班级管理模式,为我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效仿性强的办法。

魏书生老师是中国教育界语文界的知名人士,他在带两个班班主任及语文教师的基础上还担任了许多职务,并且经常外出讲学,他的学生在他不在的情况下,仍能认真上课,主动完成各项工作,班级秩序景然。这些都得益于魏书生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得益于他与学生之间的友谊、尊重、信任,得益于魏老师对学生所付出的爱心,魏老师的班级管理模式很得我们学习效仿。

一、通过爱的教育,感受伟大的人格

崇高而无私的爱心,是魏书生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内心深处颓废、阴暗的角落。他有着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崇敬和爱戴他,所以,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会敢于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这足以说明,魏老师的典范作用及伟大人格的写照。他爱自己的事业,更爱自己的学生,他用满腔的爱,来谱写着人生光辉灿烂的篇章。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有许多的不尽人意的事情,一味的抱怨、发牢骚、怨天尤人,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当教师的辛苦是别的行业的人所无法体会的,然而,教师的付出与回报却永远不成正比,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日渐降低。对于这样的实事,过多的抱怨只能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人生中能有几件事情是自己改变得了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少生气,少抱怨,像魏老师那样快快乐乐的去面对,努力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

二、班级管理 让人信服

在教育中,我们见多了“爱心”、“责任心”这样的字眼,却很少见到民主和科学。而魏老师却把民主和科学在教育中阐释的淋漓尽致。民主就是师生关系的公平和平等,在他的班级不是老师说了算,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人。学生树立了主人翁的意识就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来经营,他们全心付出,共同努力,班级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魏书生老师说:“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概括起来就两个字“商量”,他做班主任,凡是和同学们商量,没有一件事是他主观臆断的。他们班上的班规班纪,没有一条是他定的,都是全班开会,然后同学们讨论,最后全体通过,就定下了。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也曾尝试让学生实行自主管理,可总是因为不能发展学生的长处而导致失败。魏老师成功了,因为他善于研究学生的心理。想想也是,学生终究是学生,没有哪个学生不犯错误。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师不会像魏老师那样,避开学生的错误,而去发掘他的长处和有点,去发掘学生内心那向真向善向美的个性。

魏老师实行的“七个一分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分钟家务、一分钟记忆力比赛、一分钟日记、一分钟唱军歌、一分钟队列、一分钟读名著、一分钟演讲。这也是班级管理的方法,通过七个一分钟使学生的德智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讲究惩罚艺术。魏老师惩罚学生的方法堪称一绝,令人折服。唱歌、做好事、写说明书,看似温柔的惩罚方式的背后体现的是魏老师的宽容与爱心。多么简单而又平凡的方式。可是人家却抓出了很大的教育效果。联想到自己的工作,班中也有班干部,而且班干部所占的比例还不小,可为什么他们凡是事还都来问我:“老师,这件事该怎么处理?”这是因为自己并没有把权力下放给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没有体现出真正的民主,没有通过科学的管理,达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的效果。

魏书生老师扔出的重磅“炸弹” 第6篇

因为工作的缘故,这些年来,听过数不清的专家讲座,从教育系统的各级领导,到教育研究机构专家,金牌企培师,各大学的硕导、博导,海归学者,美国教育专家,500强企业的地区领导,著名IT企业的高管,台湾著名学者专家……他们博学卓见,风格迥异。

魏书生老师往台上一站,就活脱脱一个东北黑土地出来的老实巴交的农民模样,还是只用单脚前脚掌站立的农民(他的名言:能单脚站就绝不用双脚,能用前脚掌站就绝不用整个脚掌),但他一开口,便推翻了我对“专家”的刻板印象——原来,真正的专家是离开电脑,离开提纲,离开PPT也能活,还能活得超凡脱俗,活得令人惊叹。

且不谈他的传奇人生、光辉事迹,也不说他超越郭德纲、周立波的语言艺术,单只说说他的教育观,就足以令无数专家、领导汗颜。

当大家被各种新教育理念支使得团团转,以为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的时候,魏书生老师开口第一话便说:“我没有新东西,没有新思维,就是守住常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然而,他却是将所有教育问题想得最明白,最敢说真话,内容最吸引人,效果最轰动的一个人。

他拒绝高调的“讲座”,改为亲切的“谈心”;他摒弃电子产品,而将传统的相声、小品、快板糅合进“谈心”。在“谈心”中,他“引爆”了多枚炸向当今最新潮的教育理念的“炸弹”。每“引爆”一枚,会场就响起发自内心的雷鸣般的掌声。

不要创新。这绝对是一枚重磅“炸弹”,当我们的课堂已经被多媒体绑架,被又唱又跳,欢乐无比,堪与电视台综艺节目媲美的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课绑架的时候,最优秀的教育改革家竟称“不要创新”,实在令人称奇。而他不创新的结果是他的所有学生在文化知识、生活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方面都得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不要反思。这是另一枚“炸弹”,当所有教育的领导者迫切要求老师们每课必须反思的时候,当不少教育专家认为:集体评课、反思,就是要将开课的老师批得体无完肤的时候,当我们自己被“反思”得没有任何教育乐趣的时候,当“懂反思才能成为名师”的教育观念甚嚣尘上的时候,他发出了不同音:不要反思,要“正思”,上完一节课,要写出这节课的快乐和长处在哪里。

也许,惟其如此,才能让每个老师感受到教学工作的乐趣,才能爱上这份工作,才能做幸福人,并言传身教地传授给学生吧?

不要折腾。这是他扔向教育领导者的“炸弹”。他曾是中国唯一一位同时担任中学班主任、中学语文教师的市级在任教育局长。他做教育局长的原则是对老师们少折腾,多帮忙,把教育工作做细做深。他认为教育成功要守住传统常识,守住新中国经验,守住自己的长处。

确实如此,传统的常识来不及宣传,新中国成立后诸多的先进教育经验来不及发扬,自己的教育长处来不及总结,每天蝇营狗苟地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各国的教育理念中去,结果是每年数个教育新理念过眼,个个都成云烟。外来的没学好,自己的也没守住,浪费了大家的时间,教育效果令人不满,饱受诟病。

他在任盘锦市教育局长的13年里,最引为自豪的是:不统考,不公布升学率,老百姓不交一分钱的择校费。不折腾的最直接成果是盘锦市的高考录取北大清华的人数排名逐年上升,升到除北京外的全国市级第一。

练“松静匀乐”四字功。这是他送给所有听讲者的最好礼物。不吃请,不请吃,身体松,心灵静,呼吸匀,情绪乐,少占国家资源,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质量。

说的都是最基本的常识,但愿听者有收获,并实际运用,做最幸福的教育者。

(作者单位:福州商贸职专中职学校 福建福州 350002)

魏书生教学思想与语文课堂的构建 第7篇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育民主观是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讲求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和友善, 教学参与和教学管理的民主化, 以及教学内容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和民主能力的训练。魏书生认为, 要把学生当作“主人”, 就必须尊重学生, 努力走进学生心灵, 同时把自己的心灵向学生开放。魏书生还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他通过“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达到对学生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发展趋向的全面深入的把握, 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于是, 我对语文课堂做了如下改变:

1、变高高在上的指挥者为真心关心学生的服务者

课堂上, 我走下高高的讲台, 来到学生中间, 了解他们, 适应他们。努力研究学生的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 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在教室内创造一种平等宽松的民主氛围, 培养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敢于争鸣的健康心态和活跃心境。在课外, 我和学生作朋友, 倾听他们的心声,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或学习上的困难。我始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不但尊重他们含苞怒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 也尊重其各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烂漫的天真;不但尊重他们与己和谐的求同思维, 而且也尊重其新锐有余、成熟不够的求异思维, 将感情的立足点完全转移到学生身上来, 与之同呼吸, 共悲欢。

2、变师道“尊严”为师生“互助”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师道尊严, 但所谓的尊严, 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 我讲你听, 我管你服, 而是有师生之分, 无尊卑之别。师生之间应是互助、平等的关系。教师虽是“传道授业解惑也”, 但我更明白“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于是, 在课堂上, 我努力激励学生放胆而言, 不苛求成熟与完善, 使其平等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对课文层层设疑, 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舌战”, 在观点的碰撞中, 闪耀智慧的光芒, 让班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切实感到“展览”思想的乐趣和荣耀。尤其倡导对老师观点的合理“反叛”, 引发师生之间的争鸣, 使学生意识到师未必不可超越。从而消除对教师的盲目崇拜感, 激发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 进而建立平等参与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讲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 我倾向于全词的中心是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通过讨论, 大多数学生也认可这一观点。然而, 有位学生沉着地提出了自己的异议:“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这几句明显流露出苏东坡对周瑜的羡慕, 对自己壮志未酬的哀叹, 里边有一种浓浓的消极情绪……当即, 这位学生赢得了许多支持和鼓励的掌声, 也让我由衷赞叹。如果说该生的见解值得嘉许, 那么他独立思考、敢于突破既定之见的胆识更该得到褒扬。当然, 并非学生的所有发言都完美无缺, 教师首先应当肯定其思辨的勇气和可取之处, 次则以诚挚的态度疏导、辨析, 令其心悦诚服, 保持继续主动参与教学进程的信心和热情——这, 正是实行教学民主的关键点。

3、变单纯的教师评学评教为师生共同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的裁定权, 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这其实是漠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是高中生, 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很强。于是我把高考中64篇背诵默写篇目交给学生, 让他们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自检互评、取长补短, 效果非常好。高二下学期, 我将百分之七十的作文批阅、讲评交给学生。批阅前, 我在全面掌握学生作文情况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批阅讲评作文的方法, 然后让他们自评、互评。具体做法为:先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拟定该次作文的评级标准,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按标准互评 (教师巡回辅导) ;之后, 组内推荐一定比例的优秀作文, 由作者登台朗读;最后师生一起复评, 决定等级, 选出最佳作文。当热烈、真诚的掌声伴着笑声在教室中荡漾起来、溢出窗外, 不仅被举荐和褒扬的学生, 其他同学都陶醉在亲切、和谐与喜悦的民主气氛中, 眼神中闪烁着主动参与评学的自豪感。此时, 也正处于教学的佳境, 师生同享教学收获的欢乐, 心与心紧密相贴, 情与情融成一体。高三后期复习, 模考频繁, 为了让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知识的漏洞, 我就采取当堂同桌互批、重点问题互相讨论的形式,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率。

另外, 我时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镜子, 时时将询问的目光投向学生。每学期我都采用问卷、座谈会、网上留言等形式, 向学生征求意见。要求每人至少一条, 内容包括对语文教学不足的批评、改进措施等。同时, 每节课后, 及时鼓励学生大胆点评。通过无拘无束的思想交流, 我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意见, 据此, 对自己的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大大提高了教学成绩。

二.构建科学有效的语文课堂

魏书生的语文教育科学观主要解决学生会学和教师科学教、学生科学学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他发现教学效果一小半决定于智力因素, 而多半决定于非智力因素。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实质上就是重视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能力。他一直注重引导学生研究学习方法, 把学法研究、教法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 使教的规律适应学的规律。由此, 我做了如下方面的尝试:

1、激发兴趣, 使之乐学

瑞士心理学家皮阿杰指出:“青少年是有主动性的人, 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 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原则的, 一切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语文教学的实践也证明,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参与其中, 才能使学生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于是我想尽办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如利用各种形式如晨会、班会、座谈会、活动课等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好语文的动机;用自身上课时饱满的精神、和蔼可亲的态度、清晰美观的板书、富有哲理的语言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利用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竞赛、迎新联欢会、记者招待会等, 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语文方面的特长, 享受成功的快乐。

2、教给方法, 使之会学

科学的方法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首先我改变教的方法。在课堂上, 我努力创设快乐教学情境, 调动情感, 激发成就动机。方式如下:

创设极富魅力的视听情境。在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性格时, 适时播放歌曲《枉凝眉》, 创设一种唯美、哀婉的梦幻氛围, 使学生对林黛玉、贾宝玉的坚贞爱情产生同情, 展开联想, 让思维的泉水奔涌而出。

创设情真意切的语言情境。在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 我没有长篇大论地去分析, 而是带领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 反复吟诵,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学生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康河边, 与徐志摩共同领略那康河的魅力。

创设激发思维的问题情境。在讲《故都的秋》一文时, 我提出了几个问题:作者写故都的秋时, 为什么选取“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意象?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有什么区别?作者把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对比, 有什么作用?在问题的引领下,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教学目标完成得非常好。在分析的过程中, 我还不时启发学生提问题, 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 多启发、多帮助, 决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使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得以保护, 提问的兴趣得以激发, 成功动机得以增强, 使教学获得成功。

创设施展才能的展示平台。如课前3分钟即兴演讲、名句欣赏、诗歌鉴赏、诗文片段背诵比赛、名人伟人介绍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 人人积极参与, 个个眉飞色舞, 在兴味盎然的活动中, 思维变得灵敏, 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成功动机得到培养, 语文课成了大家的最爱。

其次, 改变学生学的方法。魏书生先生提出的十二个学习习惯,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 是既科学又实用的方法。我指导学生制定计划, 主动预习, 上课之前做好准备, 专心上课, 及时复习, 勤读课外书, 勤做读书笔记, 勤查字典资料, 勤于朗读背诵, 勤于独立思考, 勤于求教探讨, 勤于写日记。在长期的培养中, 学生渐渐适应并喜爱, 在自觉坚持中使科学的方法习惯化, 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三.构建多元整体的课堂

长期以来, 一直困扰语文教学的就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造成此等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 就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忽略了课文教学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 我认为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课堂结构, 也就是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是指把所教内容, 就是课文作为一个整体, 重视其整体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仅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 要想有计划、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就必须注重课文课堂的整体性。

1、课堂结构的整体性。

魏书生语文教育整体观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的多元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和谐有序。他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语文课堂教学办法, 即“六步课堂教学法”, 包括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我第一次使用这种模式教学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记得那是一节公开课, 讲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我先和学生制定本节的学习目标, 然后学生分组自学、讨论、答疑,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关于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 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 学习目标顺利达成。此节课也受到了好评, 我也从中尝到了甜头, 并把它广泛应用于我的语文课堂, 从此, 我的语文课堂活了, 高考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所学内容 (课文) 的整体性

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讲解课文时, 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 使学生“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所学知识又哪会有科学的系统性?因此, 我在教学中一再强调两点:第一, 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书读百遍”, 固然是笨办法, 但说明读书对理解的重要作用。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美文, 都有很强的可读性, 教师要充分运用阅读教学, 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第二, 理清思路的条理性。每一篇课文, 作者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抓住了这条思路, 学生就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从系统性角度来说, 任何子系统的功能都融汇于母系统之中。所以正确把握每篇课文的具体目标, 都与本册、本套教材的整体目标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教师熟悉大纲, 统览教材体系。教师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并有计划地逐步地实现目标, 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首要一环。

魏书生:恪守常识坚守宁静 第8篇

他教语文, 长期不上课, 不留作业, 不批作文, 不测验, 但学生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他当班主任, 把各班倒数5~10名的学生“调”到自己班里, 不盯、不堵。他每年外出讲课、演讲好几个月, 从不请人代课、带班, 而班级秩序井然。他身兼数职, 语文教师、班主任、校长、局长角色独立担当, 却从容自如。

“处天外遥望, 地球很小;居体内细察, 心域极宽”是魏书生得以“松静匀乐”的幸福辩证。信与不信, 难道是师者能否离苦得乐的分水岭?

2012年5月9日, 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掌声一片, 腰杆笔直的魏书生结束了两个小时的演讲。在互动环节, 一位大学三年级的女生不无担心地问:“魏老师, 您19岁登讲台, 我19岁参加高考, 从教比您晚了4年……虽然我比您多了4年的大学读书经历, 但我还觉得自己懂得太少, 到现在还没读过什么“斯基”、什么“姆”的书, 我真怕自己到时候会误人子弟啊!您说我该怎么办呀?”听众们为女孩的坦率而鼓掌。

魏书生也笑了:“怎么办?给自己找长处, 守住自己的长处。你至少有20条长处适合当老师。从你的言谈举止, 从你谦虚的心态, 从你……你一定能跟学生相处得特别好。一个怕误人子弟的人, 肯定能从他人的角度想问题, 保证能当个好老师……只要跟学生一块儿商量, 你指定越教越好。”

一、恪守常识——温故而知新

魏书生有一个著名的8分故事。一个学生考了8分, 心里正打鼓, 一想老师准是指着试卷劈头盖脸一顿:“怎么考的?就是瞎蒙也不止8分啊?”没想到新班主任魏老师满眼真诚与惊喜地说:“你一不听讲, 二不写作业, 三不看书, 还能得8分, 这是天赋哪!”谁听了不愿意验证一下“天赋”?学生来了劲, 成绩一步步提高了。

魏书生说自己就这么点本事, 善于把人家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激发起来, 爱上自己的长处, 哪怕长处就是那“8分”。他说:“越批评, 后进生越泰然处之, 给他找优点, 他反倒脸红了。”“找自己长处”这招儿, 魏书生也经常用在管理教师身上。他对落后的教师恳切地说:“你肯定有至少20条长处。你要是找不着, 我这个当局长的给你找。”

魏书生常说, 是学生教会了他教书, 是落后学生帮他提高了当班主任的能力。现在挺时兴的一句话叫“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这在2 000多年以前《学记》上写得明明白白, 叫“教学相长”, 多简单啊, 这不是常识吗?

1. 借鉴与创新:守住根本

有教师一下讲台就沮丧地说:“魏老师, 这节课我讲失败了。”魏书生说:“你先别研究失败, 先研究你的成功。”对动不动就反思的教师, 魏书生说:“你先别反思, 你正思。佛学里说了修行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关于借鉴与创新, 魏书生认为, 放眼世界, 凯洛夫有道理, 赞可夫有道理, 巴班斯基有道理, 苏霍姆林斯基有道理, 布卢姆有道理, 布鲁纳有道理。对这个“斯基”那个“姆”的理论, 以及一切有道理的经验, 教师要拿来为自己浇水用, 千万别把人家当大斧子, 咔嚓一下把自己砍死。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了:怎么学?学以致用, 学而时习之,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怎样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这些最基本的东西, 古代如此, 现在依然, 将来再过100年也不会改变。教育, 特别是基础教育, 盯住了过去那些对的东西不动摇, 用真心往深里做、往实里做就完事了。千万别弄得自己忘了根基, 忽略了根本的东西搞所谓的创新。

从1949年到现在, 在教育最根本的问题上, 始终没有变化过。教什么?教人做事, 教人做人。做什么人?就是要做追真、向善、求美的人。在根本的问题上是不需要创新的, 静下心来守住根, 本就不会变。只不过有时候用词儿有点变化, 换个词儿不代表创新。比如, 过去叫“大纲”, 现在叫“课标”了。本来民国那时候就叫“课标”, 后来到1952年, 从哪儿引进来一个词叫“大纲”, 那时候叫“大纲”就显得多么革命、多么进步啊!现在又不革命了, 又换成“课标”了。

无论第几次课改, 教师们要做的无非三个守住:守住传统常识, 守住新中国经验, 守住自己的长处, 不动摇, 不懈怠, 不折腾。守住我们正宗的根, 根扎得越深, 枝叶就会越繁茂, 想不创新都不行。

2. 民主与科学:轻松快乐

新学期开学, 魏书生第一节课就问学生:“这册新书学得怎么样了?”很多学生回答:“自学完了!”魏书生问:“自学完了怎么办?”“期末考试。”魏书生又问:“什么时间考?”“明天!”就这样, 每次放假学生就把新书学完了, 一开学就进行“期末”考试, 成绩却总是喜人。

这都是些什么样的学生?实际上都是重点中学挑剩下的学生。1979年3月, 魏书生班级语文入学成绩40分以下的就有8名。但两年半以后的中考, 93%的学生考入中专和高中, 平均成绩比重点中学高出7.8分, 连入学时仅24分的学生也升入了高中。魏书生作过统计, 每个学生平均写了18万字日记, 读了21 000页课外书, 长跑2 190公里。

吕叔湘先生曾为此惊叹, 称赞魏书生既有博大精深理论又卓有实践成效, “不是一般的教育家”, 又说“如果自己再年轻一半, 会拜魏书生为师”。

记者问魏书生, 培养出这样的学生他是否必须日以继夜、废寝忘食?他说恰恰相反, 懒教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他每天到点就下班, 也不允许其他教师加班。他当局长, 教师每天工作6小时。他一般不用个人时间干公家的事, 下班时间自己支配,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看书、写文章、锻炼、看连续剧, 一点没耽误。

如此轻松而神奇?现今一些班主任可是“苦字当头累在心”。魏书生说他用的是“长了胡子”的老办法——民主和科学。

所谓民主, 就是不摆教师架子, 和学生商量。魏书生当时的日记曾记下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回校后安排学生明天看电影带凳子的问题。我的意见是到校来取凳子, 大部分学生的意见是放学时就先把凳子带回家去。举手表决时, 我请求把我们的意见当做10个人的意见列入我那一派中, 结果大多数同学坚决不同意, 只好作罢。照多数同学意见办。”

所谓科学, 就是按规律定规矩, 班级管理靠计划、执行、评价系统自动运转;学生自我管理, 事事有人干, 人人有事干。

魏书生的班级制度无所不包, 30多项岗位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 形成了一整套计划系统。如班级一日常规、一月常规、一年常规。学生每天写一则格言, 课前唱一支军歌, 集体跑步5 000米, 写一篇日记、写50字左手小楷等。每项任务, 要通过5种检查, 各种检查互相制约, 考评细则量化便于操作。长此以往, 学生的好习惯自然形成。

在魏书生的班里, 普通学生能做的事班干部不做, 班干部能做的事班长不做, 班长能做的事班主任不做。与一些忙得一塌糊涂、叫苦叫累的班主任相比, 魏书生显得很“轻闲”。班里事务, 事无巨细, 都有人承包。如负责桌罩的、负责养花的、负责养鱼的、负责名著的、负责白手套的……

学校规定, 学生上操要戴白手套, 魏书生的班总是做到一个不落。如何做到的?有一次, 魏书生发现承包手套的赵文宇桌斗里有很多手套, 便问:“赵文宇, 你放一堆手套做什么?”“给大伙预备的, 万一谁忘家了也不至于被学校扣分。”魏书生说:“你这样不把大伙管懒了吗?以后大家都向你借, 怎么办?”赵文宇摇头:“不可能都向我借, 借戴一次要写250字的借条呢。”“那人家不朝你借怎么办?”赵文宇胸有成竹:“那不可能, 只要没戴手套还不朝我借, 那他就得写500字的说明书。”

魏书生说:“学生把事管得这么好, 还用我干什么呢?我又当书记又当校长, 还当两个班的班主任, 教两个班语文课, 靠谁管班?我的副班主任。最多的时候两个班146名学生, 我就有146名副班主任。”他坚信每个学生心灵深处都有善意, 都是教师助手。“一个当教师的, 既然没本事跟人家学生作对, 就得高高兴兴走进人家的心灵世界, 让人家能做事。越不管人家, 人家把班级管理得越兴旺。我离家20来天, 一回来学生就说, 魏老师, 没有你我们照样过得挺好的。运动会一班第一名, 七班第二名。”

记者问:“既然课不怎么上, 班也不用管, 那您在学校整天干什么?”魏书生平静地说了一句:“观察和思考。我一直琢磨着我的学生还能干点什么。”

二、坚守宁静——苦行而乐修

魏书生教了3年书就被评为省先进班主任, 教了6年就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和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也接踵而至。专业成长的速度可谓惊人。

但也有人说, 魏书生的经验只适用于魏书生本人, 只适合于他当时的年代, 现在的人学不来, 学也学不像。起码那时没有班主任津贴, 他自然不会为此犯难。如果魏书生的学校也用食堂“就餐率”、校服“订购率”、保险“入保率”等指标来考评他的班主任业绩, 他会怎么办?他还会怀揣民主与科学的准则, 用和学生商量的眼光,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吗?如果可以穿越时空, 让20世纪80年代的魏书生穿越到当今做一回青年教师, 他还会成为一代名师吗?

记者曾拿着网络文章《当前班主任的九大阵痛》与魏书生交流, 以为他会评判那些叫苦叫累的班主任管理不得法, 给班主任们开一剂良方、指点一二。也许出于对包容的信仰, 抑或出于“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的常态, 他淡然一笑:“我自己是这样管班的, 这样做班主任的。有些优秀班主任事必躬亲、加班加点, 也有管得很好的。我不能按自己的方法做着省劲, 就说人家的方法不好。”在普通教师如何找到幸福之门的问题上, 他不愿评判别人的是非, 而更愿回顾和剖析自己。

1. 苦行

魏书生是老三届, 1968年作为第一批知青在盘锦地区新建农场落户。他在一线劳动了10个月后便来到陈家大队的红旗小学。最初, 魏书生并不想当“孩子王”, 但对比一里地以外的知青点来说, 那所没有阶级斗争、没有人人自危的农村小学简直就是魏书生的乐土。尽管教室不足10间, 除了黑板、粉笔就是破桌烂椅, 尽管当时优秀教师的最好出路是被提拔成售货员, 但魏书生为了能教书, 竟然轻易地放弃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回城指标。1971年在学生、家长、亲友的再三劝说下他才回城, 在盘锦机电厂当了6年政工干部。在6年里, 他平均以半个月一次的频率, 口头和书面向领导申请150多次, 坚决要求去教书。包括在被确定为厂级接班人的情况下, 他仍然非要去当教师。

在那个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的年代, 教书有什么令人心驰神往的?魏书生曾说, 如果那时工厂里的环境也和学校一样纯净和自由, 他也许就不会要求回去教书了。这不禁令人思考:是时代偏爱了魏书生, 让他更容易找到幸福吗?魏书生说:“幸福既可外求, 也可内取。不能外求时, 便要内取。也不能说我生存的环境不喧嚣, 但我的内心可以说是比较宁静的。”在当时环境下, 有多少人像魏书生一样不喜欢阶级斗争呢?有多少人不喜欢归不喜欢, 依旧融入斗争洪流呢?喜欢世外桃源的真、善就一门心思去寻, 这是个人的选择标准, 魏书生执著得似乎不可思议, 哪怕历经生死。

1974年魏书生因说过“对待孔夫子应一分为二”而成了“准反革命”典型, 遭受了长达两年的批判, 最多一天要挨批3次。专案调查组从他的日记、稿件中找出了“否定文化大革命”“攻击革命造反派”“鼓吹唯生产力论”等“反动言论”共108条, 基本定论为“魏书生有一个完整的反动思想体系, 绝不是一般的问题”。他在日记里曾这样记录:“由于日夜徘徊于牢狱及死亡的边缘, 这时自己便很轻生, 生死存亡的分量由重得不可估量变得轻飘飘的, 人生的甘苦, 世太的炎凉, 更响亮地撞击着心灵。济世与玩世, 抗争与苟安, 自制与放纵, 许多复杂的情感, 在心灵的土地上, 激烈地争夺着。”

生与死相连, 一个人对死的态度是他对生的态度的总结, 一个人如何面对死, 便可知他如何把握着生。魏书生白天挨批, 晚上还像每天一样坚持打拳练武术。看管的人查问, 他说为了第二天接受批判好有劲。这个借口很管用, 他没有崩溃, 没有颓废, 日复一日地打拳练筋骨, 踏踏实实地做着快乐的囚徒。魏书生说:“我这个人好活, 在哪都快乐地活着。人字, 一撇一捺, 既有上坡之日, 也有下坡之时。无论生活的大浪把咱冲上高峰或抛入谷底, 咱都高高兴兴地活着。”

记者曾问及魏书生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始于何时。魏书生说, 他15岁时开始思考生之何来, 死之何去。从此生命被哲学照亮, 痴迷于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和一本哲学讲义。18岁下乡时食不果腹、劳动量超负荷的劳动生活, 让他有了真切的人生感受。那时知青们挑着一两百斤的担子走二三里路去劳动, 饿得头晕眼花, 随时可能昏倒。魏书生说:“我有一位同学, 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好, 和我一起下乡到同一个生产队。刚下乡108天, 为了拦住惊马, 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多年来, 我经常和他比, 于是觉得该珍惜这延长了的生命。”

一个人总要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能够在那个饱受饥饿和艰难困苦的年代顽强地活下来, 恐怕不仅仅因为身强体壮, 或许更在于“只要死得重于泰山就比什么都值得”的人生信念。在“奔着死去活”“活着就是便宜”“当班主任更是占了大便宜”的思想支配下, 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他因为非要得到而茫然、而愤懑、而抱怨、而沮丧、而犯难呢?非但不犯难, 魏书生还舍弃了许多常人认为的本该所得。

当年, 知青回城, 他不走;工厂推荐读工农兵大学, 他把名额让给别人;1977年恢复高考, 已经体检报名了, 得知当教师有了眉目, 坚决放弃读正规大学的机会, 在1978去读自考;职称, 从来不申报。

魏书生的生活成本很低, 头发自己理, 穿衣都省颜色。一看他穿黑蓝, 冬天来了;一看他着白衫, 夏天到了。作报告从来都不坐, 只喝白开水, 只吃盒饭工作餐。讲完就走人, 坚决不吃请、不请吃, 烟酒糖茶不沾, 鸡鸭鱼肉不尝。这是他的“苦行”吗?

魏书生说人的幸福有两种:一是满足“欲望”, 而欲望永无止境;二是制服“欲望”, 不为物役, 精神自由。20世纪80年代“倒爷”下海, 周围的人也有爆发成“万元户”的, 魏书生认为心有波澜属正常, 但心中有宁静, 幸福就不会远。浙江台州“书生学校”是他创办的全国第一家教育股份制学校, 他任校长。学生优秀远近闻名, 学校发展迅猛, 经济实力也与日俱增, 但他只当他的校长, 不计报酬。

魏书生的上衣总会别着周恩来总理的像, 他说:“我崇敬雷锋, 把为人民服务当做最大幸福, 也崇敬马克思为全人类服务的开阔胸怀, 更崇敬周总理把最后一口丝都吐出来献给人民的伟大人格。尽管我经过毕生的努力也达不到他们的境界, 但朝着这种境界攀登, 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感, 一种自豪感。”

有人认为, 调子太高了, 真假不让人怀疑吗?现实条件太恶劣, 前景不让人怀疑吗?《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上对学弟学妹们说:“我唯一的害怕, 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 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 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 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 我想说的只是……在这个怀疑的时代, 我们依然需要信仰。”梁漱溟先生的父亲自杀前三天曾问儿子:“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先生毫不含糊地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会有人相信, 一个像魏书生一样好活的人, 今生就是来多做事的人, 执著于信仰的人, 无论穿越到哪个年代, 到哪个学校教书, 都会是名师。

2. 乐修

有的教师说:“我相信教育的‘追真、向善、求美’, 但感觉只有特级教师、名师才是幸福的。他们头顶荣耀的光环, 附带最实惠的工资晋级, 对普通教师来说, 特级教师的光环遥不可及。”从来没有申报过职称的魏书生说, 他没想过追求卓越, 他想的是总能高高兴兴地活着。如何做到的?关键在于“视觉调焦”和“心灵保健”。

魏书生说, 人面对着三个世界:外在的大世界、内在的自我世界, 第三个就是本职工作。在他放眼三个世界的时候, 绝对不用固定“焦距”去观察:“我们算啥呀, 不就是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星星上的‘微’生物吗?”这是天文望远镜中的视野, 连渺小短暂的生命都踪迹全无, 哪里还有“微”生物的荣辱得失呢?多么卓越都微不足道, 多么功利都枉费心机, 不妨甘于平凡;“一个淘气的学生, 往我跟前一站, 哟, 这不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吗?”这是电子显微镜下的视野。“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份平凡的工作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 都有无穷无尽的学问。当你进入舍身忘我的境界, 你钻研起来当然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魏书生在盘锦市教师笔记本上都印上这么一句话:“学习、工作、尽职、铸人是享受。”教育局连续多年的“工作计划”的结束语都是号召大家用平平常常的心态, 多做平平常常的事情, 结尾是句号而不是感叹号。魏书生说:“我觉着人在平常里感觉快乐是最便宜的一件事, 因为别人没有办法让你不平常。在平常中品尝人生的快乐, 找到自己施展才能的舞台, 发现自己学习研究的方向, 那你不就是一个天天快乐的人吗?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总想把自己说了不算的事说了算。只有对自己说了不算的事, 不攀比, 不埋怨, 不懈怠, 不折腾, 才能高高兴兴注意脚下, 寻找当下的幸福和快乐。”

有人说这是阿Q的心理自慰, 有人说这是精神催眠。人们距真正的快乐到底有多远?魏书生认为, 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 与贫富无关, 同内心相连。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 就是如何去找到内心的安宁。如同佛门的“四禅八定”, 只有在生活中勤修定力, 开发潜能, 才能在禅定中改变人生, 魏书生幸福辩证的法眼源于“视觉变焦”。

比如, 魏书生每天带学生早上跑步, 跑了20多年。有人说, “魏老师你何必自己跑, 多累啊。”魏书生说:“不累啊, 我这是用公家的时间在锻炼自己的身体啊。”结果他几十年没吃过药、没打过针、没请过假, 真占了大便宜。

再如, 面对逆境, 他说“人这一辈子, 遇到压力、打击, 最好躲开它、绕开它、钻过去。这个倒霉的事绕不过了, 就得想通过这个倒霉事, 我能赚点什么便宜呢?要活在哪, 爱在哪。提高素质, 等待机遇。哪怕练了十年内功了, 机遇还不来, 那也不吃亏——就好比是一头“大”马拉着一辆“小”车, 不是悠哉游哉的挺轻松吗?多逍遥自在啊!”

魏书生不仅时时保持着“视觉调焦”, 而且坚持“心灵保健”。他和学生的“道德长跑”日记一天不落, “松静匀乐”的注意力体操一天不停。魏书生说:“我管写日记叫作道德长跑。那些年复一年坚持长跑的人, 身体都变得健康、强壮。我觉得写日记如果长年坚持, 就能使人心灵健康。因为绝大部分人写日记时都说心里话、说真话, 这便起到了教人求真的作用;一般都劝自己上进向善、助人改过, 在日记中针砭丑恶、赞扬美善, 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学生要‘学中求乐, 苦中求乐’, 我让他们写日记, 写《谈学习是享受》之一、之二、之三……直到之一百。为什么?这是第一要紧的事。一旦学习成了享受, 还怕他不学习吗?”

魏书生班的教室很特别, 后面有100张空椅子, 欢迎随时听课。学生每天都唱歌。唱歌时大家不仅站直, 双眼还聚焦于黑板中间点, 并把这个点看做是电视, 边唱边想像出歌曲内容。唱“大海啊!故乡”, 这个点就是大海, 唱“跨过高山, 走过平原”, 这个点就是高山平原。这就是魏书生常说的“松静匀乐”注意力体操。松, 身体松;静, 心灵静;匀, 呼吸匀;乐, 情绪乐。魏书生认为, 当浮躁、冷漠、旁观成为社会流行病时, 唯有训练自己闹中求静、苦中求乐、忙中求闲、失中求得的能力, 才能在面对挫折、磨难、打击, 面对误会、指责、毁谤时, 坚守住追真、向善、求美的领地, 随时随地处于一种“松静匀乐”的状态。

魏书生的学生桌斗中必备名人传记, 桌上有自己偶像的名言, 学生不仅能背诵名言, 讲述偶像人物的生平轶事, 还时时冥想自己成为心中偶像的彼情彼景。和学生们的每日精神修炼一样, 魏书生家里有五尊像:中间是周恩来, 两边有孔子、关羽和观世音、圣母玛利亚。想必偶像无论凡俗, 无论古今中外, 无论神仙圣人, 凡代表着“追真、向善、求美”的精神追求, 都进入了他“温故而知新”的日常功课。

普通教师的幸福何来?遍学名师, 是招式模仿还是信仰追随?

『人在平常里感觉快乐是最便宜的一件事, 因为别人没有办法让你不平常。』

『我根本没有新的东西, 我的根、本都是守住常识。』

魏书生教学思想浅谈 第9篇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 知识点多而杂, 仅靠课堂的时间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要靠同学们的日常积累和自学。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1]。而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 是老师教, 同学记;老师让同学们做什么, 同学们就做什么。完全是学生配合老师, 死板、单调、乏味, 学生缺乏主动性, 学习效果自然也不会很好。学生毕业后只能记住一少部分内容, 而真正能用的上的知识呢, 则更是少之又少。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只教会学生一些知识, 而不交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 是不可取的。我们倡导终身学习, 不断从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养料,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二、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魏书生老师经常会去外地讲公开课, 同时还要处理学校的工作和接待外来的客人。曾有人粗略的计算了一下, 魏书生老师用于讲课的时间, 大概是其全部时间的十分之一。但魏书生老师班级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很好, 很多人不能理解, 魏书生老师说:“学生掌握自学能力很重要,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抓住了育人这个关键。”育人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在实践中魏书生首先是了解学生, 育人先知人。孔夫子教学成绩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对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 并且在知人的情况下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了解学生的心理之后, 教师就应该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学生的思想进行适时引导。魏书生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师不应像食品厂的推销员, 以把食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 而应该像保育员, 以考虑孩子的胃口, 心灵的需要为己任。”[2]。初中的学生感情胜于理智, 对一些事物的感情往往是不稳定的, 既易于激动又易于冷漠, 他们的心灵接受美和艺术感染的效率, 远远超过接受一个音节的单调的说教。因此, 教师应注重感染熏陶对学生心灵所起的塑造作用。

三、鼓励式教学

(一)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同样, 不想学习好的学生也不是好学生。其实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都是想把功课学习得棒棒的, 取得好成绩,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和鼓励。可是由于基础不好, 学习方法不正确等原因, 有的学生的成绩往往不是很理想。但有时老师的一个赞许的目光或几句赞扬的话语就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动力。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就会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独特的闪光点, 要以鼓励式的教学方式去激发每一位学生。

(二)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有志者事竟成’, 经常怀疑自己能力的人是很难成功的”[3], 自信心对一个人学习和事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如果连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不相信自己的实力, 那么我们又怎能面对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呢?我们说学习分为动力部分和工作部分, 工作部分是建立在动力部分的基础上进行的, 只有在动力部分上开大马力, 工作上才有可能出成果。自信心是动力部分上的重要一环, 有了自信心就好比一辆汽车有了一定强大的发动机, 可以驾驶着生命之车在人生的大路上驰骋。

四、民主与科学的教学发展观

魏书生老师把自己在教改方面成功的秘诀归结为“两大点, 一小点”。所谓“一小点”就是领着师生员工强身健体, 而所谓“两大点”就是指民主与科学。所谓民主, 就是千方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民主化主要解决学生愿意学的问题,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引导, 监督学生学习, 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特学习体验。教师要有公仆意识,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把学习的主人位置还给学生, 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与学生建立一种类似朋友的新型关系。“一个人做自己选择的事情要比别人硬让他做的事, 通常更能引起他的兴趣。”[4]。魏书生经常和学生商量教学, 在一系列的“商量”中, 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引导、启发, 进而促进学生迅速的成长。

魏书生老师的教学思想博大精深, 以上笔者所述的仅其中的一部分, 还有更多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发掘。

素质教育, 多年来一直是教育界倡导的话题, 社会上诸如“手册”、“大全”、“指南”之类冠以素质教育的书籍不可胜数。但究竟什么是素质, 又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线的教师普遍感到无所适从, 难以下手。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 也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习、生活、交际等各种能力和良好的习惯。魏书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点明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应该深入广泛的学习魏书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习, 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能力,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力争把我们所教的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祖国四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魏书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他被称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本文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书与育人相结合、鼓励式教学等方面阐述了魏书生的教学思想, 点明了魏书生教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素质教育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魏书生,自学能力,教书育人,鼓励式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5.

[3]冯亦敏.魏书生育人艺术的教育心理学初探[J].广东教育 (教研) , 2007 (01)

小议魏书生的“座右铭”教育之法 第10篇

对于提倡“座右铭”本源自于1985年, 魏老师要求全班同学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座右铭”。座右铭上要写清三部分内容:

第一, 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名字或照片。

第二, 自己要追赶的本班同学的名字。

第三, 针对自己思想弱点写一句医治这一弱点的格言。

第一个内容是长远目标, 起到终身“精神充电”的作用。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来长远规划自己的人生, 寻找自己崇拜的偶像, 以此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偶像即榜样, 孔子云“见贤思齐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榜样的指引, 才可以将高远的、抽象的人生目标具体化、鲜活化, 产生“见贤思齐”的心理暗示与激励, 即心理学上说的“皮革马利翁效应”, 也称“罗森塔尔效应”。事实上, 千言万语的说教, 不如帮助学生找到一个恰当的偶像;阻止学生崇拜低档的偶像, 不如引导他们崇尚崇高的偶像。确定偶像之后, 仍需要引导学生不断为心中的偶像充值, 增加它的吸引力, 使他真正成为“我之最爱”, “我竭尽全力也要成为的他”。一位伟大的“伙伴” (偶像) 是一生也读不完的宝书, 是一生也取不尽的宝库, 它会时刻鞭策着自己去披荆斩棘, 向着自己的理想奋进。

第二个内容是近期目标, 它可以时刻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追赶略强于己的同学, 这样容易激发他战胜对方的勇气和信心, 避免挫败感, 因为只有不服气的心理才容易强烈地激发竞赛的积极性。正如钱梦龙老师所提出的“跳一跳摘桃子”一样, 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摘“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桃子”;反之, 如果只注意到全班前几名的学生, 总是把他们作为全班学生的榜样, 那么其他学生会认为目标过高怎么努力都无法赶上, 就会泄气, 就会产生挫败感, 久而久之就会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这样的精英教育模式只会让更多的学生因可望不可及而产生自卑感, 表扬了极少数的人, 而打击了绝大多数的学生, 也严重背离了当前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方向。魏书生采用的这种竞赛机制同样也完全符合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自己在追赶别人, 而同时又是被别人追赶的对象, 前有榜样后有追兵, 这种激烈的竞争氛围是可想而知的, 全班就会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其实, 人生就是不断努力去实现一个个可能实现的目标而非无法达到的目标, 再把这一个个成功的点连成线, 就勾勒出了人一生的奋斗历程、成功轨迹。

第三个内容是终生目标, 这一点更为重要, 它是学生自我完善也是实现第二个内容的最好办法。俗话说:“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其实每个人身上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和不足, 它会时时制约着自己的发展、干扰着自己的人生航向, 怎么办?是视而不见、我行我素、还是掩耳盗铃, 自欺欺人, 方法只有一个, 那就是弱化它、改变它、铲除它, 而且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越彻底越好, 决不能姑息它、纵容它。因此, 要展开自我斗争, 用自己的进步性去战胜自己的落后性, 也就是魏书生老师所说的“新我战胜旧我”。 (苏)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说得好:“人的最大的胜利就是他能战胜自己。一个人从童年起就要学会支配自己。从小就要学会命令自己, 管束自己。逼迫自己去做应当做的事, 而且把应该做的事变成你愿意做的事……真正的人善于命令自己, 而且善于看到那些应当命令自己的环境。这就是善于生活。”而且我国古代老子也提出:“自胜者强。”认为真正的强者不是打败别人, 而是战胜自己。的确, 一旦我们自己改变了, 一切就都改变了。

总而言之, “榜样、楷模是人生的一种需要, 尽管人们努力一辈子也未必达到榜样、楷模的高度, 但人却不可以没有这种需要。”

摘要:一位诗人说过:“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因而每位学生都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 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出美好的蓝图。而在人生这段漫长的旅途中,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毕竟“一个被崇拜的榜样胜过十打教科书”。因此, 魏书生总在起始的语文课上建议每位学生都要设计自己的“座右铭”。

关键词:魏书生,座右铭,教育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31

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探究 第11篇

魏书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他所进行的教改给教育界带来了巨大震动。其创新做法和科学思想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众多启示。本文旨在通过评析魏书生教改的新锐之处,借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供参考借鉴的教学思路和具体措施。评析魏书生教改的独特之处将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创造性呈现课堂教学内容

(一)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

学什么是教学的重要问题。与其他学科知识结构、系统清楚明晰的状况不同,语文学科综合性较强,广纳百川,包括的知识点要素在每篇课文中的地位和要求也不一致,学习目标似乎模糊,这使相当多的学生不辨方向,不知语文究竟学什么。

为解决这个问题,魏书生创造性地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提纲挈领地抓住初中阶段语文知识的主干和枝干,将教材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构建知识网络,使语文教学不再无目的、无方向。

(二)压缩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的编制是采用文选型,课文只是承载语言文字知识、传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同样的知识内容换了另一批课文仍旧可以体现。魏书生不精雕细刻课文本身,而是从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既有优势辅以必须的学生自学困难的知识内容的讲授,压缩课时,突出重点又节省时间,更锻炼学生的领悟能力,调动积极参与能力。

且在课外给学生补充五个方面的文章,分别是名篇时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资料、学习方法、国内外科技动态及相关科目的有关章节。

这些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又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用语文这一工具去分析相关学科的教材。事实证明,这些鲜活高质的内容注入课堂,不仅没有降低考试成绩,反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成绩。

二、创新教学实施过程

魏书生教改的独特之处更多彰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他创造性地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两相融合,相得益彰。注重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并在教学实施中协调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实现自学能力的提升,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重视自学,加强指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是鲜活的个体,拥有各自的独特个性和程度不一的积极能动性。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自学、乐学、善学。魏书生在这方面的工作突出体现在:

1.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

拿到新书之后,引导学生列生字表、新词表,写教材分析、单元分析、知识短文归类、列文学常识简表等。使学生对整册教材有整体观念,又指导学生制定假期自学时间表,每天半小时学习语文。这样的自学设计分散到假期中且每日负担不重,可大大减轻开学后的负担,提高效率,并且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2.学生自评

魏书生还将教学实施的评价过程下放给学生,作业学生自己留,评卷学生自己出,作文学生互相批改。自己出题,便可明确复习目标,调动主动性,增强兴趣。当然这并不是完全放任,必需教师的指导。如互相批改作文时要求学生从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错别字几个、有几处病句、标点符号有几处错误、文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等十个方面写具体评语,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写作基本要求,同时有机会发现并学习别人长处。

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才能使自学有序、高效。

(二)育人为先,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交融

学生不是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不能把学生当作接纳知识的容器,而应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许多教师问:“你是靠什么办法,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魏书生只回答两个字“育人”。他认为“育人是语文教师分内的事,只有坚持育人,才可能进入语文教育的自由王国”[1]。他成功地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工作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他把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几个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采用的方法是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具体又体现在通过课文内容感染熏陶、通过课外阅读感染熏陶、用格言熏陶感染三个方面。使思想教育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保持了育人工作的连续性,达到的效果是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拥有吃苦意志,初步掌握一些科学方法,这些对于他们今后都是比知识更为宝贵的财富。

(三)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情趣化倾向

听过魏书生讲课的都能感受到课堂的热烈生动的气氛,生活化倾向明显,洋溢着热情、欢快,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魏书生到外地上课时被学生请求“拖堂”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如此生动的课堂是怎样形成的呢?

1.深谙激发学生兴趣之法

魏书生拥有高超的教学技术,在课前几分钟中采用或请同学们集体唱一首歌或集体朗诵或口头作文的方式组织教学,调动学生轻松愉快的心理,即使到外地上课,面对的是第一次在舞台上面上课的学生,这几个方法也能快速消除学生的紧张气氛,使他们集中精力。另外还有贯穿课堂中的个性化板书设计,真诚乐观、自信、幽默的教态,说话声音的变化,引导学生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适当用一些独特班级用语等,使课堂有无穷乐趣,极大提高教学效率。

2.决策过程民主化

魏书生抛弃了师道尊严的教学状态,改变拘谨的传统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作业怎么留、日记统一题目还是自选题目等都和学生一起商量,同学们表决后根据多数同学意思办。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起来,就更多地展现课堂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了。

3.教学系统与生活紧密相连

语文即是生活,善于将生活中值得选摘的细节融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教学生动、有情趣。例如魏书生会把学生喜欢的和他们的生活、思想联系紧密的名篇时文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学习讨论。他会在讲新课文时调动学生生活体验,以便更快进入课文情境,优化学习效果。他会针对性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作文或日记主题,让其学会感悟生活,更好地应用语文这一工具。

三、教学管理

魏书生的教学管理突出体现在民主、科学两个方面。

(一)民主管理

他认为班主任是公仆,是为学生服务的。师生关系应是互助的,教师帮助学生发展,学生也帮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魏书生的班级十分重视决策过程的民主。学生举手或投票表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科学管理

魏书生坚持法治,制定制度、班规班法,落实“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和“事事有时做,时时有事做”的口号。有了严密全面可操作的计划、制度,就使学生的思想、行为拥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同时有利于学生爱集体、爱人民品质的形成。

“制定了较完善的语文教学管理计划、制度,并坚决执行;再建立了检查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这样就基本走上了以法治语文教学的轨道,同时也朝着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2]。

四、指导意义

魏书生的教改包罗万象,非几千余字能尽述,上文评述的三个方面对于当下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可以提炼为以下几个可供借鉴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工具性,注重发挥人文性

新课标再次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应注意:首先要明确教材中选文与所要传达的语言知识之间的关系。选文是语言材料、载体,应从具体选文中抽离出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语言知识,让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文字运用。还可以在课内引入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冲破教材选文的圈囿,为语文课堂注入鲜活血液,让课堂不死板不凝滞不与时代与社会脱节,时时开放活泼。

其次,重视文本的思想情感内涵。教材中选录的文本都是具有典范性的语言作品。不仅是语言运用的良好范本,且包含正面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神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发挥文本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可以利用课文系统对学生实施隐性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3]。

(二)教学过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课堂主体交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学生预习和自学,让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具体开展中。同时语文教学过程要紧密联系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情趣,且能获得鲜活的课程资源。另外,有效的课堂管理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使语文教学趋向科学化。

(三)语文教师应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语文教师易当却又难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相对稳定,却又极易出现“一本教案,终身受用”的局面。语文教师不应是一潭死水,不应照本宣科、一成不变。而应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做研究型、成长型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且要有新锐科学的教育理念,敢于尝试教学实验,变换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养,这样中国语文教育界就会多几个“魏书生”,语文课程的变革也会不断激发新的活力。

注释:

[1][2]魏书生:《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第423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悟魏书生的故事之十六生命的价值 第12篇

但这只是研究人体价值的一个侧面, 人体价值还有更值得重视的另一个侧面。

最近, 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个信息:“2005年,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肝脏移植手术费用, 已经超过了4万美元, 约合当时的人民币33万元。”从这种角度看, 人的身体又是很昂贵的。

上面这两条信息, 可以引起人们对人体价值和人生价值的许多思考。

假如一个人失去了视力, 得需要付出多少钱才能重见光明?

假如一个人失去了听力, 得需要付出多少钱才能重闻声响?

假如一个人失去了双腿, 得需要付出多少钱才能健步如飞?

假如一个人失去了双臂, 得需要付出多少钱才能拥抱亲人?

假如一个人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得需要付出多少钱才能欢声笑语?

假如一个人失去了所有的记忆, 得需要付出多少钱才能把美好的往事想起?

假如一个人失去了健康的心脏, 得需要付出多少钱才能恢复生命的动力?

假如一个人失去了自理的能力, 得需要付出多少钱才能随心所欲?

假如一个人失去了至爱的亲人, 得需要付出多少钱才能重新团聚?

假如我们现在还拥有健全人的一切, 或者是拥有健全人的许多, 难道我们不是一个极富有的人吗?

假如我们现在还拥有健全人的一切, 或者还拥有健全人的许多, 我们是否已经做到了善加珍惜?

假如每个人都是比尔·盖茨一样的世界首富, 花钱就一定能换回无价的生命吗?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是拿破仑, 几乎拥有了许多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荣耀、权力和财富, 是否也会沮丧地抱怨:“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是海伦·凯勒, 又瞎、又聋、又哑, 是否也会由衷地赞叹:“我发现生命是这样的美好。”

上一篇:支气管哮喘社区护理下一篇:哲学视野下的企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