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可持续发展

2024-07-20

免疫系统:可持续发展(精选11篇)

免疫系统:可持续发展 第1篇

一、“免疫系统论”理论深化了审计本质

审计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 第一要务是要保证国家安全。免疫系统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学科的卫生健康领域, 它对人体的健康起着保护、清除、修补的功能。而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 国家审计机关担负着维护国家经济秩序, 提高国有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廉政建设, 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责, 具有和人体免疫系统相同的职能。将审计比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审计的本质、功能和目标, 赋予了现代审计更加丰富的内涵, 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模式指明了发展方向。

“免疫系统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总结二十多年审计经验的基础上, 对国家审计本质功能的理性认识和科学定位。关于审计本质, 提法很多, 有人认为独立性是审计本质, 也有人提出授权或委托才是审计本质, 这些说法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性。从治理结构的角度看, 审计所处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具有其特殊性。一般来说, 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各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但从近年审计实践的发展来看, 企业管理审计、政府绩效审计普遍开展, 审计的功能由单纯的监督职能逐步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免疫系统”论的提出, 适应了审计环境的变化及审计自身的发展。特别是从国家审计定位来看, 提出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就是要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完全符合我国审计实际和发展规律, 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免疫系统论”理论拓宽了审计范围

这次审计署“五年规划”提出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将审计范围由“经济活动运行”扩展到“经济社会运行”。实际上, 国家审计一开始就不是纯粹的经济活动。现代国家审计最初的功能是监督宪政体制下经济利益的分配, 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单纯把审计定位为经济工作, 或者只看到审计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而没有把审计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联系起来, 那么对审计的理解就是片面的或不完整的。当然, 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来看, 确实具有明显的经济色彩。过去我们也主要强调了审计的经济功能。但是随着审计作用的日益强化、审计方法的逐步改进、审计角度的不断调整, 审计越来越表现出宏观性和全局性, 国家审计早已超越了经济的范畴, 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三、“免疫系统论”理论完善了审计功能

“审计机关能够最早地感受病害侵蚀的风险, 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 更快地运用法定权限, 去抵御、查处这些病害的侵蚀, 同时, 更早、更及时地建议政府和相应的权力机关, 运用各种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 去消除这些病害, 从而健全制度, 完善法律, 使国家机器能够健康有效地运行, 以保证国家安全。”“免疫系统”理论把审计的功能由“监督经济活动运行”这样相对单一、初级的层次, 发展到“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这一全方位、高水平的层次。

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在“保障”这个层次上, 要发挥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维护功能。就是要维护宏观政策的严肃性, 维护法纪规章的严肃性, 维护良好的财经秩序和发展环境, 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二是清除功能。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 揭露弄虚作假、损失浪费现象, “清除”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杂质。三是修补功能。在揭露、查处问题的基础上, 加大审计整改力度, 从完善相关制度等方面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国家审计的“修补”功能不仅是针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小修小补”, 更是相关制度的“大修大补”。

四、“免疫系统论”理论确立强化审计作用

从“看门”到“免疫系统”, 其作用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守卫”、“看门”是被动的、消极的, 而“免疫”是主动的、积极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方式有三种, 即预防、提示和抵御, 其中预防是第一位的。国家审计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就必须突出发挥好预防性作用。

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救灾款物的发放监督中, 审计部门在新的审计理念指导下, 第一次对突发事件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极大地提高了审计的时效性和救灾款物的使用效率, 充分展示了审计“免疫系统”观所蕴涵的强大力量。事实证明, 未雨绸缪往往强于亡羊补牢, 只有在预防性上下功夫, 才能防患于未然, 才符合国家审计作为“免疫系统”的本质要求。因此, 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 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 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 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 有责任在永不停息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 促使其健全机能, 改善机制。也就是说, 审计机关既要当好“经济卫士”更要发挥审计监督的预防和警示作用, 当好“保健医生”。

五、深刻理解审计“免疫系统论”, 充分发挥审计免疫功能

过去人们对审计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技术化阶段, 认为审计是一种经济活动, 或者说是一种国家运行的辅助性服务行为, 从来都没有意识到, 审计在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各国宪政发展的历史表明, 审计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 都是国家政治体制中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现在中国正处在历史转型时期, 公众对审计工作寄予厚望。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公众还无法通过自己的代表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他们迫切希望在人民代表大会体制之外, 寻求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组织和机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 随着审计机关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 审计作为现代国家的免疫系统, 越来越得到公众的首肯, 他们希望通过审计机关发现问题并且最终解决问题。

所以, 审计署在提出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同时, 也明确指出了当前审计工作六个方面的重点:一是依法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 促进宏观经济健康运行;二是揭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 促进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三是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促进反腐倡廉和依法行政;四是揭示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问题, 促进问责机制的建立和落实, 促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五是揭露重大损失浪费, 推进生态文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六是揭示重大体制性障碍, 促进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这六个方面的审计工作重点也是在新的审计免疫系统观指导下, 对审计工作的崭新定位和对审计方向的深度拓展。免疫系统作为新的审计理念, 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要用它武装审计队伍的头脑, 指导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 要通过开展专题讨论和学习, 使我们全面深入系统的理解免疫系统的内涵, 将其转化为审计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内化为履行审计职责的原动力和执行力。

在中国转型时期, 人们对审计机关寄予厚望, 迫切希望审计机关扩大权力, 从而增强自己的免疫力。审计免疫系统论就是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产生的,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审计免疫系统论把审计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整体工程来进行构建, 体现出了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综合优化原则。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和对象完善制度, 规范管理, 维护资产安全、完整, 防范、减少乃至杜绝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在审计中加强监督服务, 发挥审计的“审、帮、促”作用, 对审计中发现的制度性缺陷和问题进行挖掘和反馈, 从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提出建议, 促进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从根本上实现财政财务等财经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审计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免疫系统, 寓意深远, 深刻理解审计“免疫系统论”, 充分发挥审计免疫功能, 必将促进审计事业新的更大的发展。

摘要:审计是保证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论”理论深化了审计本质, 拓宽了审计范围, 完善了审计功能, 强化了审计作用。

免疫系统:可持续发展 第2篇

【旧识回顾】

1、细胞免疫过程主要依靠哪些细胞?

2、体液免疫过程主要依靠哪些细胞?

【新知导学】

1、列表比较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项目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作用对象

产生效应的细胞

产生效应的方式

相互关系

2、什么叫免疫接种?

3、免疫方式包括哪两种?

4、什么叫过敏反应?

5、AIDS的中文名称是什么?

6、HIV的遗传物质是什么?是如何复制的?

7、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反馈检测】

1、下图是两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二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记忆细胞大量形 成浆细胞

B.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注射抗原产生的抗体效率低,保持时间较短

C.图中说明预防接种往往需注射同种抗原2至3次,每次要隔一定时间

D.图中说明抗原接种量越大,产生的抗体越多

2、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常用HLA表示 B.主要侵犯人体T细胞

免疫系统:可持续发展 第3篇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实现审计理念、方法、体系、管理等各方面的转变,充分发挥工会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关键词:指针;工会审计;免疫系统

党的十八大通过党章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工会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实现由传统监督理念向审计服务理念的转变

监督与服务两者的关系并不矛盾,前审计长李金华指出“服务是目的,监督是手段”,那就是要把审计监督寓于服务工会工作大局之中,工会审计人要从全局的层面去认识职责所在,更加充分地发挥好工会审计监督在工会经济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不仅要当好维护国家财经纪律的“卫士”,更要当好工会维权职能的“贴士”,当好工会领导宏观决策的“谋士”。

要切实发挥好审计的“预防、揭露、抵御”功能。首先,要抓住重点预防,预防重大问题的发生,除了在管理制度、财经纪律、反腐倡廉建设上要重点预防,也要在专项资金使用上重点预防。其次,就是查错纠弊,揭露工会经济运行中存在问题,保证工会系统健康运行。最后是抵御,根本目的就是要保障工会资产安全,真正达到“依法治会,实力强会、民主兴会,开门办会”的目标。

二、提升审计视界,实现由微观审计向中观、宏观审计的转变

传统审计一般针对具体的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项目,注重微观问题的揭露、整改,较少在工会宏观运行方面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这样的审计视界是不符合免疫系统要求的。

要摒弃就审计论审计、只注意微观不关注宏观的做法。一是在宏观经济的视角内,关注工会资产的安全,要有广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准确的判断,注重发现可能影响工会经济安全的各种苗头性问题,及时发出预警,提醒有关方面采取预防措施。二是工会审计部门要服从服务于工会整体的宏观决策,同时也要对决策的科学性、经济性提出工会审计特有的意见和建议。如对工会经费预算执行的审计要更加突出整体性、效益性、精细性和建设性;对工会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要充分注重投资效益分析和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工会审计对象和范围要有所延伸,在进行传统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同时,探索效益审计。

三、改变审计方式,实现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的转变

传统审计一般是事后的,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要将“病毒”抵挡在门外,则对审计有时效性要求,事后审计这种方式显然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审计要做到事前介入,事中跟进。《工会审计条列》明确规定:“工会经济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工会经费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这对工会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重大决策、投资项目建设、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专项资金的运行等,审计都有必要全程介入,随时跟进,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

四、创新审计方法,实现由手工审计向信息化审计的转变

审计环境在变,审计对象在变,我们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也要变。科学发展观要求审计必须走在工会经济发展中各种“病毒”爆发的前面,审计必须率先实现信息化。对于审计工作来说,审计信息化不光是个技术方法的问题,它将对审计工作的方式、程序、质量和管理,乃至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成功与否直接关系今后工会审计事业的发展。

五、探索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审计评价由一般性评价指标向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评价体系的转变

传统审计主要对财务数字进行审计,围绕经济指标进行评价,这已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提出大维权观、工会经费收缴的一改三策、源头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一系列新思想。将这些新思想落实到审计中,对单位、领导个人的决策、执行、管理等能力,或是对项目的效益进行评价,依据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标进行评价是必须的。

六、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现审计结果内部化向外部化的转变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俗话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对工会资金进行审计的结果不应当局限于工会内部,作为缴费人的广大会员有权力知道这些资金的运行效果、效率和效益,同时,扩大会员知情权,让舆论参与进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又有利于问题的整改。最重要的是审计结果公告对推进工会民主和法制建设,甚至是机制体制改革的作用不可低估。审计结果公告是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七、完善审计管理,实现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管理创造价值是现代管理学最重要的理念这一,科学的管理方式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工作质量、效率,降低成本,进而产生高效益。工会审计要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科学的审计管理是必要条件之一。一是要重视内部环境建设。通过人性化的建章立制,规范运作,改变过去陈旧的行政管理方法,如权威管理,直接控制等;二是重视项目管理。项目管理贯穿项目计划、实施全过程,科学的项目计划可以使项目重点突出,实施时又少走弯路,而且项目管理与审计资源整合密切相关;三是重视审计工作机制的形成。机制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管理工作中好的措施、经验应予以固化,形成一定的工作机制,对今后的工作产生长久推动作用。

八、强化人才培训,实现单一型人才队伍向复合型人才队伍的转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工会审计也不例外。审计人员是工会审计部门最宝贵的资源,是工会审计事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工会审计免疫功能的发挥归根到底依赖于审计人员的水平、能力、责任和勇气。工会审计部门必须努力提高工会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当前制约审计发展和免疫功能发挥的最大障碍就是部分审计人员技能单一,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由于大部分审计人员都是财务人员出身,而审计对象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应对是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难题。因此,一要把好人员进入关,要挑选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进入审计部门;二要把好人员培训关,要重视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三要把好审计人员组合关,在实施每个审计项目前,要科学合理配置审计组人员,要考虑审计人员的经验程度、计算机应用能力高低甚至年龄的差距等,尽量组成结构合理的审计小组,这对审计实施有着重要意义;四是把好优秀人才选拔关,要培养和树立一批典型,将他们培训成骨干和中坚力量;五是要把好廉政关,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审计工作中的各项纪律,做到既要坚持原则、依法审计,又要严格自律、廉洁从审,维护工会审计部门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作者单位:昆仑信托有限责任公司)

免疫系统:可持续发展 第4篇

一、审计免疫系统纵论

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理论。诠释了“审计不仅可以使某一具体的委托受托关系得以正常维系, 而且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委托受托关系之间按既定规则有序运行, 从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秩序, 起到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

新中国审计事业从1983年成立以来, 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 回顾政府审计的发展历程, 其中一条成功经验就是政府审计要根据国家需要, 适应社会环境, 开拓创新。在新的发展时期, “免疫系统”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内部审计工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1.“免疫系统”理论适应了审计环境的要求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 是对国家审计本质及其功能的理性认识和科学定位, 适应了审计环境的变化及审计自身的发展, 完全符合我国审计的实际和发展规律。

2.“免疫系统”理论指出了审计的本质

“免疫系统”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角度出发, 认为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审计从“经济卫士”到“看门人”, 再到“免疫系统”, 是对国家审计本质认知的与时俱进, 人性化、民主化已成为一种现实和趋势, 经济监督的本质被升华。

3.“免疫系统”理论描绘了审计的基本特征

“免疫系统”理论在审计基本特征中引入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概念:立足服务, 坚持监督;立足建设性, 坚持批判性;立足主动性, 坚持适应性;立足宏观全局, 坚持微观查处和揭露;立足开放性, 坚持独立性。这些辩证统一的概念, 构建了一个立体、动态、开放的“免疫系统”。

4.“免疫系统”理论揭示了审计功能的演进

审计工作一直以经济卫士、高层次监督为主, 但具体的功能表现却是事后监督、静态监督。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深入开展, 经济活动的总量、形态、复杂性发生了深刻变化, 审计客体、审计对象以及审计环境均发生演变。“免疫系统”的功能, 更加强调审计由单纯的事后审计向全过程审计的演进, 强调由相对静态的审计向动态审计的演进, 强调审计的预警和防护的功能, 更加强调审计的建设性。

二、内部审计功能的发展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 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一般认为, 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认证和经济咨询四项功能, 而基于免疫系统论, 内部审计还应具备以下几种功能:

第一, 发挥审计查错纠弊的功能。查错纠弊功能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功能, 就是纠正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疾病”, 包括违反财经法律法规的行为、经济犯罪和舞弊行为等, 均可以通过审计来发现和纠正。发挥这一功能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推动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 意义重大。

第二, 发挥审计的预警预防功能。内部审计的重要功能应是预防功能, 对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审计可以及时发出预警, 通过事前预测把关和事中监督检查, 实现审计关口前移, 促进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消除风险、清除隐患, 从而保证经济社会运行系统健康运行。

第三, 发挥审计的威慑功能。审计的威慑功能也是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表现形式。审计监督作为一种制度存在, 本身就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一种威慑, 使之顾虑到被审计发现的几率和犯罪的成本, 不敢轻举妄动, 从而限制、减少违法违规行为, 对经济和社会起到“免疫系统”的作用。审计发挥威慑功能的过程是无形的,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审计的威慑功能, 主要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查错纠弊功能基础之上的。

第四, 发挥审计促进内部控制建设的功能。内部审计是为组织自身提供“免疫力”, 就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 在维护财务收支、会计核算准确恰当的基础上, 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对于审计来说, 既要依赖制度基础导向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等内部控制制度, 又要高度重视促进内部控制建设, 通过审计发现被审计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实际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

第五, 发挥审计的及时性功能。内部审计是本部门、本单位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 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

第六, 发挥审计提高系统运行质量的功能。通过审计, 促进体制、机制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 促进内部管理不断运用新的科学方法, 促进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三、理性地看待内部审计的作用

通过这次还在扩散和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 应理性地看待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是内部审计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它作为内部监控制度, 在强化企业管理、加强企业法人治理机制、防范企业风险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世界性的金融风暴中, 内部审计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机制的风险是多方面的, 它不可能将所有的风险都囊括在监控之中。

二是内部审计要汲取别人的经验, 同时走自己的路。内部审计工作一定要从自身企业发展的需要出发, 加强对单位财务的监督, 不要套用别人的模式。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同志要加强分类指导, 总结自身经验。

从内部审计来看, 必须关注本行业、本企业、本单位贯彻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情况。一方面是从全局出发, 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单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因为违反国家宏观政策的经营行为或迟或早必然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同时, 单位还要从全局出发, 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为保证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促进单位加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实现经营目标, 内部审计必须在建设性、预防性、主动性和时效性等方面下工夫。对于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来说, 同样要注重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四、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

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是通过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来发挥功能。推行问责机制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只有问责机制建立健全了, 责任追究有章可循了, 违法者得到应有的惩治, 审计的免疫功能才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在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中, 应着力倡导和树立以下三大理念:

一是内部审计是组织运行的“免疫系统”, 是保证有效履行受托责任的一种控制机制的理念。有效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 是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基础, 开展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是内部审计的立足之本, 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主要产品, 是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路径, 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永恒主题。

二是内部审计是组织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免疫系统”和控制机制, 是组织治理结构中形成权力制衡并促进其健康运行的有效手段, 内部审计与组织治理的结合, 使内部审计的视野和角色从传统的“为管理进行审计”转变为“对管理进行审计”, 由管理者的“耳目”转变为治理层的“守门员”, 是内部审计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

三是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是增加组织价值的理念。在当前新经济时代, 内部审计不仅维护现有的收益, 而且为组织创造更多的未来利益。

五、改变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

免疫系统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除具备财会审计知识外, 还应具备信息技术、营运管理、法律及其他专业知识。可通过强化学习, 及时补充内部审计工作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 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运用电算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查账、能看出账中的深层问题, 能够在存在的问题中找到原因并提出对策, 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审计作用。

免疫系统大战病原体 第5篇

虽然人类在数百年前就知道体内存在一套可以抵御病原体的免疫系统,但是这套系统是如何进行工作的则鲜为人知。即使是相关专业的科学家,也是在近40年来才逐步了解其中的奥秘的。这主要得力于3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他们分别是美国研究人员布鲁斯·博伊特勒、法国研究人员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研究人员拉尔夫·斯坦曼。

人体内的两道防线

就像电脑游戏“植物大战入侵的僵尸”那样,人体对付入侵的病原体也是有多道防线的,每道防线里有多个“武器”。首先需要守卫人体健康大门的“哨兵”发现和识别入侵的病原体,并竭力阻挠这些病原体的入侵。这是先天性免疫在起作用,也是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先天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能力,它受遗传因素控制,具有相对稳定性;对各种病原体感染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作用,但没有特异性,一般也不十分强烈。先天性免疫包括皮肤、黏膜和胎盘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对寄生虫的杀伤作用。

如果“哨兵”们被病原体击退,那么一些更加强大勇猛的“斗士”就要登场了。这是获得性免疫在起作用,是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我们从小就有打预防针的经验。这样做的科学道理就是让我们的身体对某些疾病具有获得性免疫的能力。这种免疫功能是在出生后才形成的,并且只对接触过的病原体有作用,故也称后天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如果免疫系统立即获胜,那么我们的身体对病原体的入侵是没有感觉的。如果免疫系统暂时落败,我们就会生病。此时免疫系统会加强防御力量,加之辅以药物进行抵抗,我们可逐渐恢复健康。如果免疫系统一直处于“下风”,甚至连药物也对入侵的病原体无可奈何,那么人们就会长期疾病缠身甚至死亡。

第一道免疫防线

博伊特勒和霍夫曼的成就是发现了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也就是先天性免疫系统如何起作用的。霍夫曼通过研究果蝇的免疫系统发现,果蝇体内有一种名为Toll的基因与抵抗病原体有关。Toll基因产生的蛋白质能够感受到病原体的入侵,从而激活细胞内的免疫系统,产生可以抵御病原体的多肽类化学物质。后来,霍夫曼发现人体内也有与果蝇相同的Toll基因,也能产生抵御病原体的多肽。

博伊特勒的功劳是发现了能够结合细菌脂多糖(LPS)的受体蛋白分子,被称为LPS受体。当病原体入侵时,LPS受体与LPS结合,启动细胞的先天性免疫防线,并引发身体局部发炎,吸引来更多的免疫细胞对付病原体。有时LPS受体会过于兴奋,常常把对人体无害或者正常的组织也当成敌人进行攻击,就会引发很多慢性的严重疾病。这就是自体免疫疾病,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

第二道免疫防线

斯坦曼的贡献是发现了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1973年,年仅30岁的斯塔曼发现人体内有一种树突细胞,像树杈一样有很多分支,在人体容易被入侵的地方如鼻腔、肺部和肠道的黏膜以及皮肤等地方最为常见。斯坦曼发现,树突细胞虽然个头小,但是行动敏捷,一旦发现入侵者,就会奋不顾身地进行攻击。而且树突细胞还是很好的“侦察兵”,能将一些难以对付的病原体暴露出来,让给更强大的T细胞去处理。T细胞是免疫系统内的一种淋巴细胞,能够大口吞吃入侵的病原体,和病原体同归于尽。

树突细胞的“记性”也很好,它能记住入侵过人体的病原体,并把相应的信号传递给免疫系统,引导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形状发生改变,将再次入侵的病原体迅速杀灭在萌芽状态。这就是人们在患过某些疾病后,不会再次发病的原因。所以,人们称这种免疫为“获得性免疫”,表明人体在后天获得了对这种疾病的免疫能力。

令人遗憾的是,斯坦曼没能亲自去领取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因为他已于2011年9月30日去世,也就是公布获奖名单的前三天。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为此发布特别声明,不取消斯坦曼的获奖资格。

开发“虚假的入侵者”

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发布的声明说,2011年3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揭示免疫反应的激活机制,使人们对免疫系统的理解发生“革命性变化”,进而为免疫系统疾病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并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道路。这3名科学家虽然没有在一起共事,但是他们都从事过与免疫系统相关的研究。斯坦曼早在1973年就发表了相关论文,霍夫曼和博伊特勒则要晚一些。

基于3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人们正在开发能够治疗传染病的“治疗性疫苗”,并有望开发出对抗癌症的新方法。所谓疫苗,就是“虚假的入侵者”,研究人员根据疾病的机理,制造失去活性的只有外壳的病原体,让免疫系统的两道防线去攻击这些“虚假的入侵者”,这样既不会让人体生病,也可以“锻炼”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更强大。

有关专家表示,相关药物将能够调动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或肿瘤发起“攻击”。据悉,基于3人研究结果的肝炎治疗疫苗即将问世,现在正处于广泛临床试验阶段。此外,还有更多的医药公司正在利用3位科学家的发现,研制更好的免疫系统相关疫苗。

免疫系统:可持续发展 第6篇

有关免疫系统激活水平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影响的报道很少。Sauber et al[1]研究表明,免疫系统激活也可影响哺乳母猪的泌乳能力和体况。高免疫系统激活对乳脂含量无影响,但降低了乳蛋白的含量;对母猪的体重损失影响不大,导致母猪采食量下降10%;影响了乳猪的生长性能,未影响断奶仔猪头数,使乳猪的窝增重下降14%,其主要原因是母猪泌乳能力下降;高免疫系统激活水平对乳脂产量无影响,但最终降低了总的乳蛋白产量和乳产量。因此,研究动物的免疫系统对畜牧生产有重要意义。

1 影响免疫力的主要因素

1.1 养殖环境

当机体受到不良环境因素影响时,可引起动物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一系列应答反应,不同程度地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造成动物的生理状态改变,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严重时会引起动物的死亡。因此,环境与动物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在实际生产中,人们容易忽视饲养管理和应激因素对畜禽健康和抗病力的影响,而仅仅重视规模化养殖场传染病的防治是不够的。各种应激因素,均可引起动物产生应激反应,例如饮水不足或临临时时断断水水,,突突然然变变换换日日粮粮和和饲饲养养水水平平,,饲饲喂喂不不按按时时,,通通风风不不良,过冷过热,空气污浊,强噪声,氨气、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等,均会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猪只发病或者病情加重。

1.2 营养水平

动物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量的营养物质,同时维持免疫系统功能,并使免疫活性得到充分表达,也要求相应的营养水平。任何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者过量均会增加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给免疫功能带来危害。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的营养物质较多,如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可引起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降低,机体淋巴组织广泛性萎缩,导致营养性获得性免疫缺陷。

1.3 疫苗使用

接种疫苗能使畜禽机体在一定时间内产生具有特异性的抵抗力,是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染的关键措施之一。但在免疫过程中,易受营养状况、遗传因素、疫苗的质量与使用及保存运输、环境因素、猪群中免疫抑制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变异、母源抗体等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导致免疫失败。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应当按规定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才能有效避免传染病发生;如果方法不当或者免疫剂量不足,免疫接种后则不能刺激猪体产生特异性抗体,造成发病。此外,不同个体的免疫应答程度存在差异,接种疫苗的畜禽种群中,有的相对较弱,有的相对较强,但绝大多数在接种疫苗后都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从而减少或防止发病。

2 动物的免疫系统

动物的机体有几道抵御疫病侵害的屏障,包括皮肤、黏膜、红细胞等几个部分。现就黏膜和红细胞2个部分作简单介绍。

2.1 黏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00年。黏膜免疫的主要功能是为机体提供黏膜表面的防御作用,它包括非免疫保护和免疫保护2个方面。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整个免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独立免疫体系,它是由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和眼结膜结合的淋巴组织构成的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一层有效防御屏障。

黏膜免疫途径的免疫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且有效地预防了一些畜禽传染病。如鼻黏膜给药进行黏膜免疫简便易行,药物经鼻黏膜部丰富的毛细血管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和血药浓度。鼻黏膜用药可极大地减少药物用量,也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大为降低。因此,适合新城疫、猪巴氏杆菌病活疫苗口服苗等采用滴鼻、点眼、饮水等通过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等的免疫系统,可以有效预防一些畜禽传染病的发生[2]。

2.2 红细胞免疫系统(RCIS)

1953年,Nelson[3]首次发现红细胞具有免疫粘附功能,并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红细胞免疫系统是指红细胞通过表面存在的一些受体与活性分子吸附和运输免疫复合物,以及其他方面参与的免疫系统。有研究表明,鸡立克氏病、鸡霍乱、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病时,机体RCIS功能下降,根据此结论可以推断:RCIS在疾病状态下的改变为各种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4]。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目前虽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无论是其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应用研究,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不少尚未解决的问题。

3 结语

目前,通过各种免疫途径的免疫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其有效地预防了一些畜禽传染病,但是抗病育种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一是抗病性或易感性指标难以测定;二是抗性与生产性状之间存在负相关,不同疾病间也存在抗性;三是世代间隔较长,需要进行长期选择[5]。但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免疫系统的认识更加深入,如较为妥善地加以利用,抗病育种将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一大新动力。

参考文献

[1]SAUBER T E,STAHLY T S,NONNECKE B J.Effect of level of chronicimmune system activation on the lactational performance of sows[J].JAnim Sci,1999,77(8):1985-1993.

[2]李富文.动物粘膜免疫系统[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1,18(6):17-19.

[3]NELSON R A.The immune-adherence phenomenon[J].Science,1953,118(30):733-737.

[4]饶家荣,王旭东,钱光云.武定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研究及其意义[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0(6):29-30.

免疫系统的衰老及其机制 第7篇

1 衰老对骨髓造血的影响

人体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发育分化不断更新免疫系统的各种细胞。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加, 造血组织的总量以及骨髓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均明显下降。目前认为衰老时体内激素分泌的变化可能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功能[1]。此外, 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增殖能力的下降与其端粒酶逐渐减短有关[2]。有趣的是衰老时造血组织功能的下降并不影响红细胞及髓样细胞系, 但却明显影响B淋巴细胞的发育及分化[3]。随着年龄增高, B淋巴细胞前体数量显著下降, 导致成熟B淋巴细胞数量在骨髓中生成减少。也有少数研究显示老年人骨髓中维持活跃的B细胞造血能力, 但由于老年时造血红骨髓的容量下降, 所以生成的B细胞总数也明显下降。尽管随着青春期后年龄增长, 人体胸腺中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能力急剧降低, 研究证明骨髓中的T细胞前体数量并没有明显减少。

2 衰老对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影响

2.1 衰老对T细胞发育及功能的影响

胸腺是人体T细胞发育成熟的中枢淋巴器官。从骨髓来源的淋巴干细胞随血流迁入胸腺, 进一步发育分化成功能性T细胞。胸腺由胸腺基质细胞及胸腺细胞组成。在胸腺的皮质区胸腺细胞密集, 多为不成熟的T细胞, 而髓质区细胞较疏散, 多为成熟T细胞。在胸腺细胞发育过程中未成熟T细胞从皮质分化迁移至髓质, 发育成熟从胸腺输出至外周淋巴器官。在人体性成熟期后, 胸腺就开始退化。胸腺组织逐渐纤维化, 其重量随年龄增长而减轻。到40岁左右, 人胸腺几乎完全退化而由脂肪组织替代。因此胸腺产生的T细胞数量在衰老过程中急剧减少。当人到70岁左右时, CD4+ T细胞多样性显著减少, 这一现象在 CD8+ T细胞中发生甚至更早。同时在老年人中初始T细胞功能有缺陷, 包括细胞端粒酶显著减短, T细胞受体多样性减少, T细胞分泌白介素 (IL) -2减少及增殖分化成效应性T细胞的能力下降[4]。研究发现在30%健康老人中存在一群非调节性CD8+CD45RO+CD25+ T细胞亚群, 它能分泌 IL-2并表达高度多样性抗原受体;在功能上补偿衰老时减低的功能性初始 T细胞[5]。此亚群可作为健康老年人免疫能力正常的生物指标。老年人体内效应性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减少, 从而对B细胞激活的辅助功能下降, 导致老年性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都减退[6]。

2.2 衰老对B细胞发育及功能的影响

B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抗体产生细胞。人出生后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完成发育、分化过程。B细胞在骨髓发育过程中分裂分化及凋亡处于动态平衡[7]。B细胞成熟后随血流迁徙至外周淋巴器官。B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结、脾、扁桃体及黏膜组织。随着年龄增长, 外周B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不明显, 但体液免疫功能逐渐下降。衰老时抗原产生的记忆性B细胞增多, 而替代初始B细胞亚群;因此CD27-的初始B细胞百分率在外周淋巴器官逐渐降低[8]。尽管年老时血清抗体水平仍维持在正常水平, 但抗体的亲和力减低, 同时抗体亚型由IgG转变成IgM[9]。衰老的B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下降, 尤其CD40和CD27变化明显[10]。体外实验研究发现年老者体内的B淋巴细胞被滤泡树突状细胞刺激激活的效率比年轻者B细胞降低70%, 提示B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下降影响B细胞的功能及抗体分泌[11]。衰老的T细胞表达CD40配体下降以及IL-2分泌减低, 导致B细胞功能缺陷[12]。因此, 衰老时B细胞功能的下降一方面由于内源性因素导致B细胞发育成熟的障碍, 也可能是与T细胞或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性相互作用的缺陷, 导致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表现为抗原刺激后B细胞的分化扩增能力减弱和抗体产生的效价明显下降[13]。

3 衰老对固有性免疫系统的影响

固有性免疫系统在机体遇到外环境中入侵的病原体或内环境中突变的细胞时, 首先并迅速履行防卫功能。固有免疫一般在感染早期机体应急的数分钟至96 h内行使防御功能。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固有性免疫功能减退, 引起感染性疾病等发病率升高。衰老时皮肤和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上皮屏障保护功能明显下降, 导致病原体如细菌, 真菌等易于侵入体内[14]。

正常情况下吞噬细胞 (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能迅速吞噬并杀灭病原体。自然杀伤 (NK) 细胞能识别多种病原体膜成分为脂多糖, 并在短时间内杀伤病原体或病原体感染的细胞。一些研究发现衰老时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发生变化, 导致巨噬细胞内反应性氧中间物和反应性氮中间物作用系统功能障碍, 而不能有效清除吞噬的病原体[15]。正常情况下, 这些中间物质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 生成超氧阴离子, 游离羟基及过氧化氢产生有效的杀菌作用和细胞毒性, 可有效地杀伤病原体。中性粒细胞在机体抗细菌及真菌感染及炎症急性期起着重要作用。在健康年长者体内骨髓中的中性粒细胞前体及外周血中成熟中性粒细胞数量保持在正常范围, 同时粒细胞的趋化, 迁移及粘着功能在衰老时也无明显变化;但研究发现衰老时中性粒细胞吞噬调理后细菌的能力显著下降[16]。有趣的是年老者的中性粒细胞吞噬未调理的细菌与年轻者的粒细胞吞噬能力一样, 提示衰老时粒细胞表达的识别细菌成分及受体水平正常, 但有证据显示它们表达Fcr受体CD16水平在老年者体内减低, 导致Fc受体介导的超氧化功能受损及吞噬杀伤力减弱, 抗感染能力下降[17,18]。

巨噬细胞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细胞, 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穿过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至全身各处组织发育而成。年老者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数量与年轻人相近, 但有研究发现老年人骨髓中巨噬细胞前体及成熟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 在人及大鼠体内巨噬细胞随着衰老功能下降[19]。年老的长者及动物体内巨噬细胞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HC) Ⅱ分子的水平减低, 抗原呈递功能下降, 导致对T细胞激活的能力降低[20]。也有研究发现衰老的大鼠巨噬细胞在干扰素 (IFN) -γ激活后表达超氧阴离子的量下降75%, 导致吞噬细胞的氧依赖杀菌系统功能减弱而不能有效杀伤及清除胞内细菌[21]。另外, 衰老的巨噬细胞分泌趋化因子为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MIP) -1α, MIP-1β和MIP-2的能力减低, 从而进一步影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激活, 导致老年人抗感染免疫力减退[22]。NK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发育而来, 主要分布于外周血、脾和其他外周淋巴组织。近期的研究表明健康及长寿者体内NK细胞功能正常而疾病或衰弱时NK细胞功能明显下降[23]。与T细胞和B细胞不同, NK细胞的绝对数随衰老逐渐上升, 但是NK细胞的细胞杀伤力及分泌IFN-γ量下降[24]。衰老时NK细胞的分裂能力, CD69表达及靶细胞杀伤力均下降, 而分泌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及合成穿膜蛋白能力没有明显变化。衰老时NK细胞功能的减弱将降低老年人抗感染及免疫监视能力[25]。

4 免疫衰老与老年疾病

目前的研究尚发现血浆白介素 (IL-6, IL-1β) 和TNF-α浓度在老年人明显升高且可作为功能失调及衰老的指标[26]。这些因子能长期刺激免疫细胞, 导致衰老时期的亚临床炎症状态, 而这些慢性炎症与老年疾病如骨质疏松、神经退行性变及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有关[27]。

充分发挥军队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第8篇

一、认清本质规律, 完善军队审计“免疫系统”机制

军队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将审计“免疫系统”与军队审计监督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军队审计工作高效有序的发展。

(一) 要加强审计监督顶层体系设计。

首先, 要集中精力在审计政策、审计理论、审计机制等的规范、创新、完善上下功夫, 不断用战略的眼光、思想指导和统帅审计工作, 维护好军队审计建设发展的方向。其次, 通过采取实施审计、调查研究等方式, 有侧重地对一些军队重点建设领域、重大军事行动、救灾突发事件, 以及领导关注问题经费的安排、使用、管理进行监督, 从宏观层面加以研究和分析, 抓住重点问题、关键环节的监管力度, 制定谋划出科学合理、详细完整的措施方案。

(二) 要完善审计监督法规体系。

从军队审计工作实际出发, 借鉴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提出的“三个功能”、“两个作用”、“六点要求”等, 理清一些不相符的制度规定, 制定出与其相适应的、可操作性强的经费预防、监督、惩处方面的配套法规及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等,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军队审计监督法规制度, 构建军队审计的新框架理论体系, 不断推进现代军队与国家审计建设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三) 要科学整合审计资源配置。

打破建制界限、部门界限、专业界限, 运用区域审计、上下联审、交叉互审等方式, 整合军队内部审计力量, 强化审计工作的规模效应和整体效应, 发挥好审计部门“经济监督卫士”作用。加强与司法、纪检和财务等部门的协作机制, 由审计机关单打独斗向联合各业务部门参与的审计合作机制转变, 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共同促进军事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

二、抓住关键环节, 发挥军队审计“免疫系统”作用

联系军队审计工作实际, 要发挥军队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 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 及时发现问题。

要积极调整审计思路、主动改进审计方法, 从“事后纠弊”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问责”转变, 前移审计监督的关口, 有针对性对经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岗位职责等可能或容易出现问题和漏洞的环节进行监督, 研究和制定防范对策, 构建刚性的监督体系, 不断加强军费使用的规范化、合法化。

(二) 严格依法从审。

审计监督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 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 我们必须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 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严格按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 按规定的标准作出评价, 按规定的要求实施处罚, 不当“和事佬”、“保护伞”,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不断维护军队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三) 推行审计问责。

推行审计问责制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的重要途径, 要发挥军队审计“免疫系统”作用就要最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蚀的风险, 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 更快地运用法定职能去抵御、查处这些病害, 同时对违法违纪的被审计单位, 要依据危害的程度给予通报批评、处罚和处分, 从而提升军队审计监督的威慑力。

三、强化重点建设, 提高军队审计“免疫系统”能力

军队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自身能力素质决定着“免疫系统”作用发挥的程度和水平, 必须强化审计机关自身建设, 提高“免疫系统”自身的免疫能力。

(一) 强化队伍建设。

要切实提高军队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拓宽审计工作战略思维, 提高审计理论认识水平, 及时调整审计思路和重点, 不断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作风, 努力成为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高素质审计人员, 提高服务部队建设的实际能力,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二) 强化法治建设。

法治是审计工作的灵魂, 也是提高军队审计“免疫系统”能力的重要保证。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健全法制, 遵循法制, 增强法制观念, 做到依法审计, 依法行政, 认真贯彻法律法规, 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 完善监督职责, 强化监督手段, 规范监督行为。提高军队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才能为提高军队审计“免疫系统”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强化信息化建设。

坚持推进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军队审计“免疫系统”能力的重要手段。审计机关要坚持“以应用为核心”, 大力推进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 不断加强“军审工程”在审计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 更好地实现审计行政办公、审计资源信息化和共享, 提高军队审计工作效率, 为提高军队审计“免疫系统”能力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

(四) 强化廉政建设。

廉洁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 一旦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有不廉洁的行为, 就会丧失发挥“免疫系统”作用的根本立场, 丧失对入侵“病毒”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因此, 必须强化军队审计部门的廉政建设, 加强廉政教育, 抓好审计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党纪军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廉洁自律和抵御外界侵蚀的能力, 增强审计机关的公信力, 确保审计队伍的清正廉洁。

摘要:“本文对如何完善军队审计“免疫系统”机制, 发挥军队审计“免疫系统”作用和提高军队审计“免疫系统”能力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军队审计,免疫系统

参考文献

[1]、崔孟修.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审计研究简报, 2009.1

人工免疫系统及其算法研究 第9篇

1.1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 (生物免疫系统) 对侵入机体的非己成分 (如细胞、病毒和各种病原体) 以及发生了突变的自身细胞 (如癌细胞) 具有精确识别、适度应答和有效排除的能力。

生物免疫系统在其防御功能上表现出许多的优良特征, 正是由于这些优良特征启示人们构造了人工免疫系统。

1.2 人工免疫系统

人工免疫系统 (AIS) 是对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抽象的计算系统。从数学, 工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研究和解决计算问题。AIS是一个以生物免疫系统为灵感并结合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的一个系统, 在计算机和机器学习领域广泛应用, 属于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人工免疫系统是一个自适应系统, 从自然免疫学的理论和对免疫功能, 原则和模式的观察中获得灵感, 并用于解决问题。人工免疫系统主要关注的是用计算和数学模型对免疫学进行模拟, 更好地了解免疫系统。人工免疫包括:免疫系统, 遗传系统和神经系统。

1.3 人工免疫工程的应用范围

表1说明了人工免疫工程的应用范围, 人工免疫应用十分广泛, 在电气、电网、计算机、智能机器人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作为智能化的应用, 在计算机科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4 人工免疫系统信息处理特性

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上分析, 人工免疫系统具有的特点:①多样性:免疫系统的抗体库的多样性特征, 能及时对不同类型的入侵抗原进行有效地保证和消除; (2) 容错性:免疫系统在分类和响应中突发的一些比较小的信息处理错误不会使整个信息处理结果造成严重影响; (3) 分布自律性:免疫系统没有集中控制系统, 它是由许多局部的并且相互作用的基本信息单元联合起来达到对全局的保护; (4) 动态稳定性:免疫系统要消除各种外来的不断变化的入侵抗原并保持整个系统的维持在一个稳定下; (5) 自适应鲁棒性:免疫系统具有非常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并且通过此学习使其成为能够随环境不断变化而不断改变和完善的一个自适应型的鲁棒进化系统。

2人工免疫系统的研究领域

人工免疫系统的研究领域包括: (1) 人工免疫系统模型的研究; (2) 免疫机理的研究; (3) 人工免疫算法的研究。

2.1人工免疫系统模型的研究

基于生物免疫原理, 人们设计了多种免疫模型, 主要有: (1) 独特型免疫网络模型; (2) 多值免疫模型; (3) 免疫联想记忆模型。

除以上3种免疫模型外, Lagrecal提出来免疫系统的二进制模型;Tarakanov基于免疫系统中的抗体和抗原的相互作用原理建立的免疫系统的数学模型;Zak模拟免疫系统的功能提出了免疫系统的随机模型。

2.2免疫机理的研究

(1) 记忆学习; (2) 反馈机制; (3) 多样性遗传机理; (4) 克隆选择机理。

3免疫优化原理

3.1人工免疫算法的一般步骤

人工免疫算法是将入侵系统的抗原对应于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 将抗体对应于优化问题的可行解, 把抗原和抗体之间的亲和力看做目标函数和可行解之间的相匹配的程度, 优化问题的可行解的多样性由亲和力予以保证, 通过计算抗体期望生存率来促进较优抗体的遗传和变异;用记忆细胞单元保存择优后的可行解来抑制相似可行解的继续产生并加速搜索到全局最优;通过记忆细胞机制, 当有相似类型的问题再次出现时, 系统能够较快产生适应该问题的较优解甚至最优解。

3.2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优化算法

(1) 问题识别:根据给定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作为算法的抗原; (2) 确定抗体的编码方式:人工免疫算法的抗体可以用字符串表示; (3) 产生初始抗体群:通常是在解空间用随机的方法产生N个候选解作为初始抗体, N为抗体群中抗体个数; (4) 计算抗体适应值, 即计算抗体和抗原的亲和度:构造抗体的亲和力函数, 说明抗体B和抗原C之间匹配的越好; (5) 生成免疫记忆细胞:将适应值较大的抗体作为记忆细胞加以保留; (6) 抗体的选择 (促进和抑制) :计算当前抗体群中适应值相似的抗体浓度, 浓度高的则减小该个体的选择概率———抑制;反之, 则增加该个体的选择概率———促进, 以此保持群体中个体的多样性; (7) 抗体的演变:进行交叉和变异操作, 产生新抗体群; (8) 抗体群更新:用记忆细胞中适应值高的个体代替抗体群中适应值低的个体, 形成下一代抗体群; (9) 终止:一旦算法满足终止条件则结束算法, 否则, 转到 (4) 重新执行。

3.3免疫遗传算法的优化算法的逻辑要点

(1) 随机产生创建抗体和抗原的群体; (2) 抗体和抗原匹配; (3) 根据抗体的亲和力对抗体做出评价; (4) 用标准遗传算法进化抗体。

4克隆扩增原理

4.1克隆选择算法

(1) 克隆选择算法主要借鉴了自然免疫系统中B淋巴细胞的克隆选择过程; (2) 在人工免疫系统中, 初始检测器通过耐受选择之后, 进入到成熟检测子集中; (3) 当成熟检则器累积到一定的检测阈值时, 进入到与抗原亲和力相关的克隆变异过程 (通常变异程的程度与亲和力成反比) , 新生成的高亲和力检测器被加入到记忆检测器集合; (4) 记忆检测器不仅在遇到与初次响应所遇到的抗原完全相同的抗原会发生响应, 而且在遇到与初次响应应答时近似的抗原也会发生响应, 从而具备了联想记忆的能力。通过记忆检测, 人工免疫系统不仅大大提高检测已知自体的效率, 而且能够提高检测已知抗原变体的效率。

4.2克隆选择算法基本要点

Castro基于克隆选择理论提出了克隆选择算法, 主要依据最优解, 根据具亲和度的大小选择克隆, 进行增值和变异, 提高搜索范围, 加快收敛速度。这是一种模拟免疫系统的学习过程的进化算法。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克隆选择原理的基本特征, 其基本算法要点为:随机产生初始群体P, 对P中的个体行免疫耐受;计算P中个体与抗原的亲和力, 并根据其大小从P中选择n个最佳个体Tn;克隆这Tn中的个体, 产生一个暂时的克隆群体C, 克隆的规模随亲和度的大小而改变;克隆后的个体按突变概率产生突变, 突变概率与抗体的亲和度成正比/反比;在新产生的群体 (C*) 中重新选择一些好的个体构成记忆群体, 被克隆的母体中的一些个体被新群体中的其它好于母体的个体取代。

5免疫系统与一般免疫算法之间的比较

在免疫算法中对自然免疫的各个原子和流程进行算法抽象。在免疫算法中, 要解决的问题由自然免疫中抗原抽象出来;出现了问题, 就要有解决问题的最佳解向量 (对抗体的抽象) ;这些最佳的解向量分别对应该解的问题, 即对问题的识别 (对抗体识别的抽象) ;对急需解决的问题类联想过去的成功解决方法 (从记忆细胞中产生抗体的抽象) , 并对这些优良解进行保存 (淋巴细胞分化的抽象) , 对剩余的亲和力低的候选解进行消除 (细胞抑制的抽象) , 最后利用遗传算子产生新抗体, 即最佳解向量 (抗体增加的抽象) 。

6结语

AIS是一种多科学和多领域型相互交叉和促进型的综合性研究领域, 其领域里有许多的工程问题和免疫机理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实现。人工免疫的研究目前都只是比较初步的研究, 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探索。

自然地生物型免疫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和协调性的信息系统, 它通过对抗原的识别、免疫和免疫记忆协调组织起来处理抗原入侵问题。它的这个特征在对人工智能信息系统的构造起到重要的作用。整个免疫作用于整个机理的新陈代谢和不停地演变中, 因此, 如何更有效和合理地把自然免疫系统模拟成人工免疫系统, 还需要对整个与免疫系统相关联的免疫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免疫算法其本质是遗传算法, 就实际而言, 它学习自然演化还是形式上的, 没有正真刻画出演化过程, 更没能刻画出神经元思维的真正学习能力和过程, 所以其算法的数学模型和理论基础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罗小平.人工免疫遗传学习算法及工程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2.

[2]肖人彬, 王磊.人工免疫系统:原理、模型、分析及展望[J].计算机学报, 2002 (12) .

[3]黎湖广.人工免疫系统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D].长沙:湖南大学, 2007.

[4]左兴权.人工免疫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5]李涛.计算机免疫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6]何珍梅, 徐雪松.人工免疫系统研究综述[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 (8) .

[7]刘宪寅.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工程项目多目标优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8 (5) .

[8]杨佳, 许强, 曹长修.人工免疫的神经网络预报方法及其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 2008 (12) .

[9]施建刚, 陈罡, 高喆.人工免疫算法综述[J].软件导刊, 2008 (11) .

洁癖会危害免疫系统的进化 第10篇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免疫”这个词,很多人都将提高免疫力视作保护身体健康的“不二法门”,但是陈教授从事实出发,用科学告诉我们,有几类人群并不适宜提高免疫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句话又蕴含了哪些科学道理?在这场讲座中,陈教授为我们一一解答。

陈钰,女,1960年生。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博士后归国留学人员,曾任解放军总医院免疫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评审委员,日本免疫学会海外会员,博士生导师等职。现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兼任教授、中国科学院系统复杂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提高免疫力绝对正确吗?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提高免疫力可以防止感染、少得病,从而保护我们的机体健康,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情。我们身边的很多人还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暂且不说这些提高免疫力的方式是否正确,提高免疫力真的是只好不坏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弄清楚什么是免疫力。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抵御细菌、病毒入侵的能力。为了对付病毒、细菌这些“坏蛋”,我们的身体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发展出了一个免疫系统,它是除了大脑之外的第二个识别系统。免疫系统就像是一个保护我们身体健康的“战士”,只要不是我们自身的东西,比如那些病毒、细菌等,当它们进入我们的机体后,免疫系统一旦识别就会发生反应,将它们毫不留情地“扫地出门”。

提高免疫力在某些情况下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传染病来袭时,免疫力好的人就不容易生病,很多人还需要通过种植疫苗来提高免疫力。还有肿瘤的治疗,在后期也需要提高免疫力。肿瘤治疗分为三大步:手术、放化疗、生物治疗。如果在前期的治疗中还有游离的癌细胞没有被消灭干净,就可以选择生物治疗。生物治疗就是先抽出一部分血,把淋巴细胞分离出来,在体外变成有杀伤能力的淋巴细胞,再通过静脉输回去。(相关内容详见2015年11期《肿瘤君,你要闹哪样?》)

看到这里,你也许就会急着得出结论:我们应该而且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来保护身体健康。“免疫力可以保护机体健康,但免疫力不都是保护性的,在特定情况下提高免疫力会惹出大麻烦。”陈钰教授这样说。

三类人群提高免疫力,无异于“自杀”

你知道吗?临床上有90%的疑难病涉及免疫系统,而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医生的治疗方式是抑制免疫力。有几类人群,不能轻易提高他们的免疫力,免得好心办坏事。

第一类,器官移植的人群。如骨髓移植、肾移植、肝移植等。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手术后避免人体免疫系统对移植的器官产生排斥反应才是重中之重。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免疫系统是一个识别系统,它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识别出不是自己身体内的东西。医生为了防止免疫系统排斥移植的器官,就会使用大量的免疫抑制剂,这时免疫系统功能就会降低,虽然抵抗力降低了,但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就不那么敏锐,对“新来的”移植器官就不会进行“攻击”了。“这种情况下倘若还要提高免疫力,岂不是跟杀人没什么两样了?”陈钰教授提醒我们。

第二类,自身免疫病人群。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Ⅰ型糖尿病等。有些人的免疫系统不够健全,很容易识别误差,把自己的东西当成别的不好的东西,产生免疫反应,不断“进攻”,这时,伤害的就是自己的器官了。比如,我们在治疗红斑狼疮的时候使用激素,就是抑制免疫系统的。值得一提的是Ⅰ型糖尿病,如果有人出现尿频、突然暴瘦、容易疲乏、病态性口渴等预警症状,就要引起注意了。Ⅰ型糖尿病通常容易在青少年中发生,是血糖不正常的一种表现。有些青少年发烧之后,病毒感染了免疫系统,专门攻击并杀死胰岛细胞,没有胰岛细胞就不产生胰岛素,没有胰岛素人体就不能调节血糖浓度了,因此这类患者只能靠注射胰岛素调节血糖。这类人群的免疫系统攻击的是自己的器官,这时候增强免疫力,反而会加重病情。

第三类,过敏反应人群。过敏反应在临床上也叫“超敏反应”,正常人吸入花粉、吃蛋白质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过敏反应人群则不然,他们的免疫防御系统过于“高级”,只要是外来的东西,不管是不是病毒和细菌,都会起反应。轻则打喷嚏、咳嗽,症状类似于感冒;重则呼吸困难,甚至休克,有生命危险。过敏反应人群的免疫系统是不允许外来的东西进来的,一旦接触到就会起反应,攻击自己的组织,造成疾病。而且这种过敏反应通常不是局部的反应,一般都是全身性的。过敏反应的人群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有些人对花粉过敏,有些人对染发剂过敏,还有些人则对蛋白质过敏,甚至只要是手指头触碰到蛋糕也会引发过敏。还有的人对螨虫过敏,当然,正常人接触过多的螨虫也会过敏,引起瘙痒、躁动。这是因为长期使用的被褥,吸收了我们的汗液、分泌物、皮屑等,如果平时不及时清理,就容易滋生螨虫。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切断过敏原,不要接触让你过敏的东西,倘若症状比较严重,则需要就医,打免疫抑制剂,抑制肾上腺素。

以上三类人群,不要擅自提高免疫力。对他们而言,提高免疫力并不是一种保护,需要慎重。

锻炼+远离洁癖=健康之道

在大部分情况下,免疫系统还是在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的,因此科学地提高免疫力是必要的。我们在前面也提到了,有些人需要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但是有些人并不适合接种疫苗,那么,不适合通过接种疫苗以增强免疫力的人群在集体生活中该怎么办呢?显然,坐以待毙并不是上策。我们要通过适当的锻炼,增强免疫力。“为什么要锻炼身体?我们知道免疫系统是在体内的,但是我们的身体有第一道屏障。第一道屏障就是皮肤、鼻毛、睫毛等。身体特别好的人,第一道屏障的作用也会特别管用,比如呼吸的时候,鼻毛会挡住病菌,病菌不进到机体里,我们的免疫系统就不需要作用,歇着就是了。”陈钰教授风趣地说。

陈钰教授还特别指出,要防止洁癖,并且举了两个看似不合常理的例子:越是先进发达国家的人,过敏症状越多;越是爱干净的人,免疫力越不如不那么讲究的人。这是为什么?原来,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地方的人和不讲究的人很容易遇到各种抗原,当抗原进入机体被免疫系统识别后,就会跟免疫系统“打仗”,打完仗后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个抗体就终生在体内循环,遇到的抗原越多,体内的抗体就越多。而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好地区的人和过分讲究的人则什么都没有遇到过,不容易产生抗体。有洁癖的人并不是免疫系统出现问题了,只是没经过训练的机体自然比不上经常“演练”的机体。大病来袭时,没有现成的抗体,就很难抵抗疾病的入侵。“跟打仗一个道理,兵贵神速,没有现成的抗体等着,再调兵遣将哪里还来得及。”陈钰教授这么跟我们形容,她还说,“洁癖,会危害免疫系统的进化。”其实这个道理可以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我们也可以给它换上一个“高雅”一点的名称,“以洁癖妨碍免疫系统的训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以后可以不讲卫生,这一点还是需要注意的。

如今,我们的医疗技术越来越好,但是再好的技术也不能使损坏的机体恢复到原先的状态,因此,增强自身的抵抗力才是保证身体健康的根本之道。

(责任编辑:夏越 责任校对:白玉磊)

知识链接

什么人不适合打疫苗?

免疫系统:可持续发展 第11篇

中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区,尽管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已经有效地控制了乙肝病毒的传播,但是仍有非常庞大的感染群体,据估计全国有1.2亿人长期携带乙肝病毒,其中慢性乙肝病人2000万。乙肝病毒感染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中国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乙肝的预防、诊断与疗效等主要依赖患者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其中包含乙肝免疫五项检测。本文拟对本实验室近期出现的110例乙肝免疫五项复检样本进行分析,旨在剖析本实验室乙肝免疫五项复检的意义及乙肝检测的注意事项。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

中文LIS处理系统;瑞士生产的GENESES RSP 100(RSP 100)样品分配系统,其工作原理是通过LOGIC软件控制分配质控物和待测样品至测定微孔板,再转至BEP III全自动酶免疫分析系统完成检测。在检测过程中需及时处理报警提示信息;德国生产的DADE BEHRING(BEPⅢ)酶免疫分析处理系统,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软件控制流程自动完成加酶、孵育、清洗、显色、测量过程,并自动计算判断样本结果。在检测过程中需及时处理“错误报告(Logbook)”提示信息;德国生产的Roche e 601电化学发光仪,其工作原理是样本中的抗原或抗体与生物素化微粒、钌(Ru)标记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加入链霉亲和素包被的微粒,使形成的复合物通过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间的反应结合到微粒上。反应混和液吸到测量池中,微粒通过磁铁吸附到电极上,未结合的物质被清洗液洗去,电极加电压后产生化学发光,检测物浓度与光量子数成正比(夹心法)或反比(竞争法)。在检测过程中需及时处理“报警(ALARM)”提示信息。根据ISO15189:2007的要求,在本室定期实施以上3种仪器的校准计划并进行性能验证,确保检验结果满足免疫学检验室内质量控制要求。

1.2 试剂及质控物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 Ab)、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乙型肝炎e抗体(HBe 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 Ab)5项试剂均来自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试剂盒,5项质控物均为北京康彻思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弱阳性质控物。

1.3 样本

均为本室日常门诊、住院病人及体检人员的样本。

1.4 方法

样本离心后,先在RSP 100上进行微板加样,然后转至BEPⅢ上进行全自动加酶、孵育、洗板、显色及数据处理。待数据传输至中文LIS处理系统后,按照本室的作业指导书,进行结果审核,并筛选出应复查样本。次日将样本再行离心后进行复查,若两次结果一致,则可发出报告;若两次结果不一致,则将不一致的项目在Roche e 601电化学发光仪上进行检测,取结果一致者发出报告。几次检查结果均在本室的“乙肝样本复查记录表”上进行登记,以最终发送报告为基准,计算结果复检符合率。本室针对“ELISA法定性试验结果分析与控制”规定如下:(1)出现“灰区”值须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乙肝全套单项“灰区”结果及复合阳性标本的“灰区”结果;(2)乙肝全套的单项阳性结果(HBs Ab除外);(3)抗原抗体同时阳性结果时,复检。

2 结果

(1)为方便描述,本文将HBs Ag设为1,HBs Ab设为2,HBe Ag设为3,HBe Ab设为4,HBc Ab设为5,5项全阴设为0。

(2)本次研究的110例乙肝免疫五项复检样本中需复检的HBV结果模式,见图1。

(3)复检后两次结果的比较及符合率,见表1。

3 讨论

目前我国临床实验室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本次研究的110例复查标本来自于申请乙肝三系检测的6679例受检对象中,需要复检的比例近2%。据ISO15189:2007的要求,我室为评估同一检测项目在不同检测系统间检验结果的一致性,特规范了免疫室不同仪器系统间的比对过程,即在BEP III和Roche e 601两个检测系统间每年进行1次常规比对,仪器大修或临床服务对象对同一仪器所检测同一项目检验结果质疑3次等情况时,随时进行临时比对,以确保检验质量。

我科早在2002年就已引进了全自动的样品分配系统和酶免疫分析处理系统,这2套系统的引进大大避免了我们在做ELISA分析时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2005年,我科完成了关于ELISA检测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制定了乙肝检测的复查标准。本次实验中,HBs Ag介于灰区但模式常见的复检标本中,复查后符合率较高(85%)。HBs Ag的灰区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2,3,4]。不难看出,HBs Ag在乙肝免疫五项的复检中占很大比例,而HBs Ag在乙肝的判断和治疗方面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1]。在临床检验中,ELISA试验由于本身的一些特点,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误差。一般情况下,可以说对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首次测定阴性的基本可以确定为真阴性,而阳性反应者不一定为真阳性[5]。本次实验中,两次检查结果不符的5例HBs Ag介于灰区的样本,一方面可能由于每次检测的客观环境无法达到完全一致,如每块微板的灵敏度可能不同、RSP100每次加样的灌注量可能不同、加好样后的微板在BEPⅢ上的布板时间无法完全相同等,这些都会导致HBs Ag的S/CO值出现差异;另一方面,即使严格按照SOP文件来执行,也仍然无法解决乙肝窗口期的问题。

单项阳性(HBs Ab除外)的复检标本中,复查后符合率仅为20%,其中以HBs Ag及HBe Ag单项阳性常见,且复检后符合率低。笔者认为造成假阳性的主要原因为样本离心不完全。样本离心不完全,血液未完全凝固或血清未完全析出就进行样本检测,致使检测反应孔出现凝血现象或残留细胞成分干扰,出现假阳性。HOOK效应(钩状效应)是进行ELISA检测必须注意的问题。在本次实验中,出现了1例由模式3变成了模式1,3,即出现了常见的后带现象[6],此例标本通过原样及梯度稀释后得到确定。

抗原抗体同时存在的复检标本中,多以HBs Ag和HBs Ab同时存在为多见,复查后符合率为41%。若标本中存在高浓度的类风湿因子[7],或标本是经过药物治疗后已产生基因突变,或变异株刺激机体产生了不同亚型的病毒株,从而出现抗原抗体同时存在[8]等因素,都可引起乙肝免疫五项检测结果出现不同形式的少见模式。

针对上述情况,每个实验室都需建立一套适合本实验室的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及复检标准[9],实验室工作者应遵循本室的SOP文件,严格的进行复检并做好记录,必要时给临床及患者适当的建议信息,为临床及病人负责,同时也保护了自己。

参考文献

[1]田晓晨,闻玉梅.剖析乙肝病毒的包膜—乙肝表面抗原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致病机制[J].自然杂志,2010,32(6):314-318.

[2]王文武,曹树正,杨杰,等.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弱阳性结果进行确认试验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2010,25(4):301-303.

[3]王蕾,刘华,王雯静,等.中和确认试验对低水平HBsAg结果的确认及其应用评价[J].检验医学,2010,25(1):26-29.

[4]刘华,王蕾,吴树英,等.ELISA检测592例乙肝表面抗原复检结果的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9):1204-1206.

[5]肖征,周薇薇,涂雅萍,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中的偶然误差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92-294.

[6]吕世静.免疫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5-76.

[7]许育兵,李薇,张卫云.类风湿因子影响乙肝表面抗原测定结果1例[J].广东医学,2010,1(5):662.

[8]王素梅,刘树业,段樱,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抗体同时阳性少见模式临床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5):656-658.

上一篇:耐旱玉米下一篇:社会经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