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诚信教育范文

2024-08-30

科研诚信教育范文(精选10篇)

科研诚信教育 第1篇

1、科研诚信教育有利于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回顾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 那些为世人铭记科学家们无不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科学精神始终的践行者, 甚至将对真理的追求视为自己毕生的信仰, 而在科研事业高度社会化的今天, 科研活动往往受到各类复杂因素的影响, 科研人员学术失范、越轨行为时有发生, 对科学精神的呼唤必然成为一种时代诉求, 开展科研诚信教育, 是对科研人员科研价值观秉承科学精神, 回归科学本质的理性呼唤, 是培养科研工作者高尚科学精神的教育基础。

2、科研诚信教育有利于科研行为规范

通过各种形式的诚信教育, 会使科研工作者明确科研行为的规范, 对科研不端行为作出清晰明确的界定, 使他们都明确知道什么能做, 什么不能做, 再如教育中的各种不端案例典型剖析, 往往具有警世钟的作用, 这些都有助于在科研人员的头脑中树立起科研行为的红线意识, 在这种意识在科研实践中, 往往会自觉的内化为诚实做学问的规范行为。

3、科研诚信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需要

我国过往的教育体系中, 侧重于对受教育者学习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而对受教育者自身学术道德水平培养却缺乏足够的认识,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硕士、博士研究生应达到的研究能力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但是, 该条例并没有对学生的学术道德素质提出要求, 在许多人才培养教育准则的其他纲领性文件中, 对科研诚信也未做专门性的规定。因此, 在新形势下加强科研诚信教育, 是培养“德艺双馨”型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需要。

二、我国科研诚信教育基本现状

1、科研诚信教育的理论储备不足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随着以美国“萨默林事件”, 英国“皮尔斯事件”, 德国的“克尔曼·布拉赫事件”等巨大科学丑闻所引发的巨大轰动, 使这些国家将目光聚焦于科研诚信研究与建设实践, 在此后长达数十年时间里, 美国等国家在诚信教育的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学者们出版了许多科研诚信方面的理论专著, 从而为科研诚信教育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我国, 在科研诚信教育方面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 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开设科研诚信、科研行为规范的相关课程, 也缺乏适合的教材和读本。

2、科研诚信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以我国高校为例, 目前除了清华、复旦等少数高校有科研诚信教育类课程的开设, 大部分高校在科研诚信教育方面仍处于空白, 科研诚信教育的缺乏, 使许多科研人员缺乏对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明确判断, 不清楚不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是学术越轨, 从近年来科研诚信监督部门的处理的一些学术不端行为案例中, 涉事人员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类科研群体所占比例较大, 从侧面也反映出我国科研诚信教育缺乏实践。

三、对我国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实践途径的思考

1、科研诚信教育需要科研监管部门的宏观规划与激励

我国的科研管理监督部门, 各层次的科研机构, 应该从国家科技人才培养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 规划出具体的适应我国现实发展需要科研诚信教育的基本框架, 在推进科研诚信教育过程中, 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加紧完善各类科研学术规范, 会同相关研究部门, 尽快推出系统性的科研诚信教育理论性教材, 政府部门下的科研监管机构应在政策的引导, 资金投入上, 积极鼓励科研诚信教育在层级的学术研究机构的开展, 国外的实践证明, 体现国家意志的国家科研监管部门对科研诚信政策引导与重视程度, 往往会有力推进这项工作在学界的蓬勃开展, 以美国为例, 在联邦政策的推动下, 进行RCR教育尝试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数量逐渐增多, 截至1995年, 美国已有超过200家研究机构开始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

2、积极有效地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实践活动

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在应在科研诚信基础教育上, 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之中, 具有相当研究实力的科研机构, 可以尝试建立从事专门性科研诚信的研究中心, 并力求发挥超越本单位的最大周边辐射作用, 高校和其它学术研究机构在课堂上开设科研诚信教育类的专门性课程, 遴选优秀的教材与对科研诚信研究水平造诣较高的教师, 不但面向高校学生群体, 更面向所有教职研究人员, 进行广泛的课堂教育, 在课堂教育之外, 适时举办科研诚信的教育宣讲与倡导诚实做学问的各类实践活动, 同时在学术激励评价机制上, 加入诚信教育的影响因子, 在科研人员获得资源、利益的同时, 相应地应有参加诚信教育、培训的责任和义务。

3、加强科研诚信教育的内外沟通合作

科研诚信教育离不开部门间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以政府监管部门扮演的行政角色和与研究机构扮演的具体教育实践实施者之间应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 我国科技部的科研诚信工作办公室作为科研诚信工作的专门部门, 应在工作中做好各方的综合协调, 凡是涉及到科研诚信建设的部门与单位, 在促进科研诚信各类实践中, 积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竭力为科研诚信建设贡献力量, 在这方面, 2011年7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的“科研诚信教育座谈会”就是一个围绕加强科研诚信各部委部门沟通合作, 推进我国科研诚信教育积极作为的好范例。

此外, 在推进我国科研诚信教育进程中, 应注重与国外的沟通与交流, 通过与参观考察, 与国外专家的交流讨论, 译制国外先进的科研诚信教育理论等实践活动, 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先进理念与体系构成, 认真研究这些国家成功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实施科研诚信教育的“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 使我国科研诚信教育始终紧跟世界主流, 在规范科研人员诚信学术行为, 构建社会主义国家科研诚信体系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近年来, 科学研究中的学术造假腐败现象一直为各界广为诟病, 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极为发达的今天, 屡屡曝光的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在不断挑战公众底线的同时, 也使科研诚信建设成为时下社会学者们思考与关注的热点问题, 诚信教育的缺失作为科研诚信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 着眼当前形势, 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在科研规范, 基础教育, 部门协作等方面解决好科研诚信教育, 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当前实际并行之有效诚信教育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科研诚信,教育体系,实践

参考文献

[1]刘辉.科研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1:100.

[2]陈晨.六部委共议科研诚信教育[N].科技时报, 2008-08-01.

[3]Mastroianni A.C., Kahn J.P..Encouraging 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a pilot assessment of raining efforts[J].Account in Research, 1999 (7) :85-100.

科研诚信教育 第2篇

10月20号下午,学校请来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周积昀院长来给我们做报告,听了周院长讲了<<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感慨良多。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各种理论也层出不穷,但关于科研学术作假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司空见惯,在这杂乱的怪象中,找出解决中国教育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的对策却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问题产生的根源。

根源一:中国诚信制度和道德的沦丧。不管是我们去买衣服,买菜,还是买房,大家都会对卖方和产品产生质疑,害怕上当受骗。但事实上我们上当受骗的几率也很高,周围的.信息诈骗,水货,豆腐渣的工程等等,都是我们诚信制度和道德沦丧的体现。

根源二:不诚信的代价太低。在我们周围处处能见到那些骗子过得风生水起的,而老实人反而吃亏,试问,如果没有严格的处罚力度,那些骗子们怎么知道他们不诚信的代价是什么?怎么会有所顾忌。如果我们像美国一样有健全的诚信体制,谁敢欠费不交,信口开河?

根源三:我们从小就没有培养起我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也没有给予我们这方面相关的指导,所以叫我们写出像样的可言文章谈何容易。

我国科研诚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第3篇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诚信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学术不诚信行为的表现形式,并分析了这些科研不诚信行为的起因,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提高我国的科研诚信水平,希望对相关主管部门有所借鉴。

关键词:科研诚信;问题;对策

近年来,伪造、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而且连知名的专家学者也没有能够幸免,科研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早期的科学研究活动给予人们一种天生诚信,不谋私利探索真理的印象。但随着科学研究的职业化,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尤其是我国近几年来发生一系列学术造假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科学研究的正常秩序和公平竞争,这显然与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精神背道而驰。

因此加强科研诚信方面的监管研究,着手解决科研诚信不端行为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和相关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 科研诚信的内涵

科研诚信是指科研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具体表现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篡改试验数据;不抄袭别人研究成果;参考别人文献时,能够正确标示;按照预算使用科研经费;项目完成后,按照科学有效的流程评审科研成果等。

由于学术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国内外对学术诚信的监管问题非常重视,如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委在项目申请书中,都明确申请者必须真实填写数据,若造假,将取消申请者的申请资格,并且连续三年不准申请,对于申请成功的项目,基金委定期举办科研诚信宣传活动,目前已经成为常态化工作。科技部专门还建立了科学诚信网(http://www.sinori.cn/jsp/),宣传科研诚信的重要意义等。

二、 科研诚信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综合前人的研究和有关媒体报道,我国科研不诚信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随意伪造篡改研究内容:为发表论文,早出成果,获得学术职称或项目经费,在实验数据上弄虚作假,编造数据,这种学术不端行为在工科领域比较多见。另外,还存在着试验数据与科研预期不符合,为了尽快完成项目,把数据篡改为预期的数据。其实,如果科研工作者能够按照分析这样的“异常行为”,很可能有新的发现,很可能做出重大的创新成果。非常遗憾的是,我国的科研工作者遇到这样的情况,往往不愿意进一步分析原因,而习惯性的篡改数据。

第二类,随意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在不经过实验、不经过研究观测的情况下,为了发表论文,以隐蔽的手段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居为已有,当然这里面存在着一些引用别人成果标注不规范的问题。

第三类,署名不当:为了利益或为了讨好上级领导,给那些没有做实质性工作的人署名,不按惯例对成果的署名进行排序;侵占他人的研究成果,利用他人研究的数据、资料,不给有贡献的人署名或做出说明,这方面主要存在着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讨好领导,主动给没有做工作的相关的领导署名的情形,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知名的科研人员为了引起杂志社方面的注意,擅自将一些知名专家的名字署上。

另外在我国的高校存在着大量工作是由研究生完成,但其导师却不给其署名,形成了做工作不给署名,不做工作却给署名的我国独有的怪现象,这绝不是个案,在工科中还有越演越烈之势。研究生处于弱势地位,为了毕业,这些研究生只能忍气吞声 。之前,报刊中报道的主要是在高校中,研究生将导师称为老板,帮老师干活不给报酬,或报酬很低,其实,研究生为导师发表文章或做科研项目,做大量工作不给署名的情况更普遍,对研究生的损害其实更大。

第四类,不按照预算支出科研经费:在申请到科研经费后,不按课题预算执行,随意支配经费,科研经费利用效率低下,更有甚者将科研经费挪做它用。有甚者,将各种家庭生活支出以列入到科研项目经费中,将到国外旅游费用也列支为科研经费,而且还美其名曰国外考察费。关于这方面的,我国已经加强了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审计力度,已经有所改善。若每到项目评审时,由专业的审计部门,按照科研预算严格审查,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若不符合将对研究者本人及相关项目承担单位给以经济处罚,并将影响其下一年度的项目评审。以笔者看来,目前的惩戒措施还是比较轻。

第五类,科研资源分配不规范:在科研管理活动中,如评审课题、选拔人才、评奖等,以权谋私、暗箱操作,一些研究机构或个人通过请客送礼等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科研资源。据笔者了解,每年在科研项目申请的时候,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便各显其能,纷纷进京送礼,这样的现象不仅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存在,一些企业为了项目研究经费也往往采取类似的贿赂手段,而且比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度更大。因为每年国家为了高新技术,会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委托企业进行研究,由于监管不严,导致了这样的行为发生。由于媒体报道的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不端行为,其实,目前企业的科研也存在着这样的不端行为,而且其造成的影响比科研院所更大,这应该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第六类,钱学交易:为获取文凭学位或学术头衔,部分企业家甚至个体户老板可以通过“赞助”、“捐助”等形式轻而易举地从某些科研机构或高校获得文凭学位或学术头衔。这样的行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就比较少,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重点大学不会因为某人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就随意聘请其为教授或授予其学位,因为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将影响学校的声誉。我国很多重点大学经常发生将一些贪污腐败的官员聘请为教授(当然是在案发前),这严重的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当然,以上分类不一定全面,但主要的不端行为一般可以总结为以上六类。

三、 科研不诚信的危害

科研诚信的缺失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如近些年,很多科研活动不再是以个人兴趣为导向,科研诚信与利益冲突日益彰显,当然这也和我国的科研工作者的生存环境有关,如果按照其兴趣进行研究,其很难生存,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责任不全在科研工作者本身。

1. 造成科学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任何国家的科研资源总是有限的,要使这些科学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主管部门就需要按一定科学的方式进行资源的分配。当非诚信的科研工作者获得科研资源就意味着别的科研人员就失去他们研究发展的可能性,这在无形中就放弃了获得真正有意义科学研究成果的可能,而且还会形成示范效应,哪些本来诚信的科研工作者发现不诚信科研轻易获得科研资源,也会纷纷效仿这样的学术不诚信行为。

2. 影响科学研究的公信力。学术研究最重要的生命线就是公信力,非诚信科研、学术造假就是对学术公信力最大的破坏。科研不诚信行为真正危害在于它腐蚀了人们对于科学的信任,如果社会和公众对学术界产生了信任危机,社会就会丧失理性公信力,而变得盲目和无所适从。如目前,公众对专家学者言论往往持怀疑态度,学术研究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科学研究公信力的丧失,将影响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如果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将影响我国未来生产力的效率。

3. 加剧社会腐败的蔓延。科研不诚信行为,其消极影响并不只限于学术范围之内,其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扩散性与放大效应,会通过学术界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迅速传播和蔓延,助长社会的不道德行为。而且科研领域由于科研不诚信而获得的科研经费的数额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原来一般的金额也就几万元,最多不过百万,但从媒体报道出来的学术不诚信所获得的科研经费上亿元的也不再是少数了。

四、 科研不诚信行为原因分析

科研不诚信行为的发生,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科研工作者本人方面的原因。

具体分析如下:

1. 体制方面的原因。

(1)科研绩效评价机制不尽合理。在追求数量的管理模式下,大多数科研机构都制定了非常详细的量化指标,除明文规定科研人员在规定时间段内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外,还对论文的级别作了规定。这种规定往往使科研人员处于“硬性指标”的巨大压力之中,容易滋生大量无意义、低质量的学术次品。

另外,评价周期制定不科学。主要体现就是评价周期过短。学术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劳动,然而,目前在一些学术评价体系中往往是对科研项目一年一个考核,甚至更短,这使得有些学者不得不为考核费尽心机,拼凑文章、弄虚作假,无形中滋长了浮躁的学风和急功近利的不正之分。

以笔者了解的情况看,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时,既要强调发表文章的数量和档次,而且还有科研经费数量和档次的考核(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这还不算,还包括教学工作量的考核,把教师作为一个全才来考核,这本身是不合理的。因为老师的能力和水平是有差异的,有人擅长科研,有人擅长教学,应该按照“因材施用”的方式进行考核,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就只能导致一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采取极端的弄虚作假的行为,当然这绝不是开脱某些科研不诚信教师的责任,但一些主管部门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

(2)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受功利主义观念的影响,“官本位”思想在我国已经成为学术腐败的重要根源之一。“官本位”的价值观,使得许多原本在学术上可以做出成绩的科研技术人员,纷纷走行政领导路线,造成了我国科技人才的流失,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如果某人在学术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就会给予其一定的行政职位,而这样学术人才往往不擅长行政事务,导致学术成绩一落千丈,行政事情也没有做好。另外,由于“官本位”和学术自由的矛盾,使官员对学术界过多的行政干预,限制了科学民主管理、学术自由和学者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目前在院士的评选中,存在着很多的官员参与评选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在媒体的压力下,一些官员未能够“得逞”。

(3)科研资源分配体系不合理。权力仍然是影响科研资源分配的关键因素。行政部门领导利用自己的职权,轻而易举获得科研信息资源,从而造成科技资源分配过程事实的不平等与不公平。另外, 某些学术权威利用自己掌握的国家和省市各级部门科研资源分配权, 谋取个人与所属机构的利益。若每年在科研项目的申请中,有大致三分之一的项目是分配给一些行政领导,其实这些行政领导是没有精力完成这些项目的,即使完成,其效果也是不理想,这也说明我国的科研资源不仅分配不公,项目完成后,项目结题评审不严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项目结题评审很严格,这样的行政领导是不会申请这些项目的。

(4)监督机制薄弱。科学研究并非一个有效的、民主的、并能自我纠错的系统,为了保证其公正和纯洁,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监督机制,对科研不端行为及时予以揭露,对不端行为人给予严肃处理。然而,实际中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即使有,也存在着“有法不依”的情形。

2. 科研工作者本身的原因。

(1)科研诚信意识淡漠。对于科研领域的学术不端行为,“内因”应该是最主要的。社会风气、立项评审、奖励等机制确实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主要还是受不正当的利益驱动,唯利是图。

不端行为者中多数是具有高级职称、高学历人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对科学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科技工作者所受的教育不全面,重科学知识教育,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研伦理等方面的思想教育,这方面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的借鉴,如在每个专业证书的考试中,都考核职业道德和学术诚信的内容,如果这方面不合格,是不能给予执业资质的,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考核。

(2)科研诚信方面观念文化的落后。总体来看,科学文化在我国欠发达,一些高尚的科学文化还未形成。在科技界,科技人员缺乏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机制和传统;社会对科学的认识程度还比较肤浅,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在我国没有得到普及,这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加强宣传和引导。

(3)诚信文化的缺乏。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现代科学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当前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大量的不诚信行为,这也对学术不诚信行为提供了温床,而且我国对不诚信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大,无形中助长了这样的学术不端行为。

五、 解决我国科研不诚信行为的对策

为了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的科研不诚信行为,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 建立科学有效的学术评价机制,推行科技诚信管理。不断完善从科研立项到科研成果评审等方面的制度,广泛研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尽力排除行政权力手段对学术成果评价的干涉,做到正在的学术评价机制民主和自由。如建立具有学术成果评价资格的成果评价的独立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同时,在评价学术成果时,还要注重学术成果的本身价值和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具有长远的眼光,一些项目即使当前没有价值,不代表未来没有价值。

2.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科技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要认真分析我国现行的科研评价制度,借鉴发达国家评价的成功经验,建设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科学繁荣与净化的软环境。在科技评价工作中,基礎研究要注重论文、论著的发表、引用情况,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发表后的国内外影响及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等;技术领域要注重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技术推广的效果等,关键是学术成果的转化,如果不能转化,再多的技术知识也不能形成正在的生产力。

3. 建立学术管理透明机制,提升科研公信力。为提升科研公信力,可根据论文著作评审,职称评审、项目评审和成果鉴定等情况,设立相应学科的专业专家库,临时从专家库中抽取专家组成专门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在评审过程中,可以实行双盲评审,杜绝各种形式的暗箱操作。目前上海市科委采取了这样的评审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我国其他的相关主管部门的借鉴。

4. 加强科研诚信教育。我们要吸收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突出科研诚信教育这一环节。要将科学道德及其科研伦理教育列入大学和研究生必修课程,使青年学生从学生时代就养成恪守学术诚信的习惯,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而且科研工作者要定期进行科研诚信的考核,如果不合格,不能参与科研活动,将其成为一门“必修课”。

5. 加大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从世界范围看,加强科研诚信正从单纯依靠道德约束,向道德约束和监管惩处并重转变。近年来,我国制定发布了针对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学术规范;许多单位和部门成立了专门机构,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实际情况看,有些规章和要求还停留在文件上,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另外,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必须是及时和公开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诚信行为的获益和不良影响的扩大,一些主管部门一定要有自揭家丑的勇气,虽然从短期看,可能影响本单位的声誉,但从长期看,将易于科研成果创新,利于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夏卧武.加强诚信道德培养是防范学术腐败的根本途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3).

2. 金陵.科学家与诚信.羊城晚报,2004-10-16.

3. 谢更新,柴文学.高校诚信教育初探.中国电力教育,2007,(2).

4. 徐冠华.学术腐败危害不容低估.功能材料信息,2006,(5).

5. 苏娜,陈士俊.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诚信问题成因及对策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08,(11).

6. Nicholas H.Steneck,Fostering Integrity in Research: Definitions, Current Knowledge,andFuture Directions,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Michigan,USA,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06(12).

基金项目:上海海事大学校级基金项目(项目号:20120122),上海海事大学重点学科项目(项目号:XR0101)。

作者简介:袁象,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博士,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凯,上海海事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生。

美国如何惩治科研不诚信 第4篇

美国学术界对何为科研行为不端基本没有歧义。首先立下共同的规矩, 才能堵住狡辩的嘴巴, 让当事人没法死不认账。例如, 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就需要用引号标记, 明确注明出处, 否则就会被认定是抄袭, 这种教育从中小学就开始, 谁要想诡辩称引用不当或疏忽来蒙混过关是不可能的。

在美国, 一经认定某人在科研中行为不端, 违反诚信规定, 不管其名头多响、资历多深、贡献多大, 要再参与任何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都难上加难。美国联邦政府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设“科研诚实办公室”, 专门负责调查和处置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在立项、开展、评估或报告科研成果的过程中, 出现的捏造、篡改或剽窃情况”, 并在网站上公布违规者的姓名、机构、违规情况与处罚决定。

2010年,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前副教授古德温因伪造数据而“主动”辞职, 并被判归还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和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基金各5万美元, 缓刑两年, 外加象征性罚款500美元。业内人士说, 要不是古德温悔改态度好, 可能会被判立即入狱一年外加10万美元罚款。

日前, “科研诚实办公室”在网站上公布了2013年接受处罚的11例不良行为, 包括一名中国博士后, 其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时的相关成果被认定存在重复使用数据的情况。

“科研诚实办公室”对这名学者的处理决定是:不得在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设立的任何咨询委员会或评审委员会任职或担任该机构顾问; 三年内在参与或被提议参与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前, 必须提交职责监督计划并得到批准;受雇机构在申请类似项目前必须提交相关严格证明材料。实际上, 这位研究人员如果继续待在美国, 研究的铁饭碗基本算是砸了。

在处理不诚信的科研行为时, 只要查实不是诽谤, 美国不会考虑揭发者的动机。事实上, 不少科研腐败案例正是当事人的“仇家”揭发出来的。身正才能不怕影子斜, 自己“身子不正”, 不管揭发者与你有何种恩怨, 都可以理直气壮地揭露其“影子斜”。追究揭发者动机, 改变不了事实本身, 可谓舍本逐末。

学习科研诚信心得体会 第5篇

尽管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许多艰巨的任务。今后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法治。包括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研究制定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细化各责任主体的责任和权力,提高可操作性。推动科学共同体,制定完善的科研行为规范,促进科技人员遵守科研诚信规范和科研伦理规范。二是要强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评审、成果验收、科技经费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项目承担单位建立调查处理科研不端行为举报的规定和程序,并将其作为申报条件之一;实行科研诚信承诺书制度,并为参加项目实施和管理咨询的科研人员建立科技信用档案;在项目申报和成果验收中使用抄袭剽窃检测软件等技术手段,主动排查科研不端行为。

加强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的考核监督,对违反科研诚信规定的要给予红黄牌警告。在科技奖励评审过程中,实行三轮公示制度,让优秀在阳光下闪光,让不端在阳光下暴露。三是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制度,突出科技评价的创新导向。完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评价考核制度,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倾向。四是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结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公民基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科普宣传和专业教育等,将诚实守信的内容纳入教育的全过程。

当前,我国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还主要停留在道德谴责和学术惩罚层面,进行行政处罚、追究法律责任还缺乏依据,今后应加强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法规建设,为有关单位惩处学术造假和司法部门介入调查处理提供法律依据和途径。另一方面,要注意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在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形成民主、宽松的风气和机制,促进学者自我道德养成,并使学术权力受到监督和制约。

高等院校的科研诚信制度研究 第6篇

一、高校科研诚信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科研工作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 国家不断的为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提供最有力的资金支持, 我们的总书记曾经说过, 在教育上的花费和投入是一种对社会最有利的投资增值, 同时国家在支持教育科研工作的同时, 对每一笔科研资金的拨入都是要经过合理的步骤、必须的手续、有效的监督环节才能够逐一落实, 为的就是杜绝高校科研诚信制度的问题。问题确实在近些年中存在, 所以监察部门重申强调高校在科研教育的资金使用上要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和科技部工作部署, 开展高校科研诚信调查专项治理工作, 预防高校在科研诚信上用最可靠的物质基础去创造不等值的价值的现象, 专项治理督导抽查工作, 针对很多不诚信的现象和科研教育领域的“腐败”进行严厉的打击, 发现确实有高等院校的科研诚信制度出了很多的问题, 常见的是学术不端的风气和行为, 对科研成本的“低投入、低产出、高造价”的管理制度和手段, 很多科研单位在高校打着“造福桑梓”的旗号搞科研, 却把国家的经费挪用, 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和教育腐败现象, 其负面影响, 对于整个社会和教育界都是一种严重的重创。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航空航天的科技发展创新的成果的时候, 是一种无比的自豪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但是我们应该感谢的是国家对科研的大力支持, 对高校教育的鼎力支持, 在资金的调拨上, 对教育的投入丝毫不“吝啬”, 但是科研实验室有多少是完全按照国家标准去规划开支的呢?这是一个未知数, 总有些道德缺失的单位和个人, 需要国家设立严格的整治制度和规范去对整个教育科研的诚信制度进行整治。我们谈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在医学科研实验室, 国家为了能够在医学上有所建树, 为了能够研制出更多更好的医疗用药减轻病人的痛苦, 研制出新药去治疗疑难杂症, 为的是能够让我们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在世界舞台上攀高峰, 提高整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等, 因为每一个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和科研中的努力都是辛苦的, 他们很多时候在实验室一呆就是披星戴月, 还要面对很多药物的腐蚀性危险等, 但是, 就会有这样的科研诚信缺失的单位和个人, 在医疗器皿的造价上, 造价很高, 实际价值却没有和所报的价值对等, 就好比是会计的账簿, 总有它的合理性, 却从中谋利不少, 而且谋利都是合情合理, 这就是一种利用科研诚信去谋取私利, 欺骗国家、欺骗人民的行为, 对于这样的行为应该严格的打击, 才不会阻碍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所以针对问题、提出问题、实施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重中之重, 在制度规范和制度严谨性建设上就要求对高校科研诚信的检查组和被检查单位相互配合, 不管是高校各部门还是检查组都要认真学习, 提高认识, 严格按规定定期开展科研项目, 本着科研诚信的要求, 对党和人民负责, 同时所有的高校在开展科研项目工作时要高度重视, 积极配合, 确保检查工作顺利进行, 进行统筹兼顾, 协调推进检查工作。

二、针对高效科研诚信问题的具体对策

问题的存在总有它的原因, 有很多是利诱, 还有的是管理制度的不够严格让利益熏心之徒有机可趁, 还有的是因为道德意识粗浅, 注重眼前利益的小市民思想, 最根本的都是对诚信的认识很肤浅, 不能够抱着胸怀天下的气度去做科研事业, 所以, 不管是什么原因, 都应当对问题所造成的后果负责, 对国家的科研拨款有所交代, 对于科研诚信的教育和管理要一直推进, 针对不同的科研领域和教育机构的监督和检查要及时跟进, 确保各种单位的效益和国家的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教育部近日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在国家教育部的这个《意见》提出中体现了国家对高校的科研诚信的重视, 同时提出要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 建立并完善弘扬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在政策制度不断下达的过程中, 行动也在不断的采用, 为避免时间的拖延对教学和教育事业的损失增大, 教育部将设立学风建设办公室, 接受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 同时对举报的问题认真处理, 对涉及到的单位进行指导协调和督促调查处理。高等院校的科研诚信制度在整体的整治领域中不断的完善, 响应教育部的号召, 各高等院校、各部门要健全学风建设机构, 负责所属高校学风建设工作, 同时对高校的领导层和领导人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教育, 颁布了一系列的条例规范。在政策颁布的同时, 实践是最根本的环节, 政策下达后, 监管机制严格勘察是否完全按照政策、规范的要求进行教育科研工作, 这是一个全方位的后续工作, 需要不断的努力。

我们对很多的高校教师采取了建立诚信档案的手段方式, 同时对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质量采取动态监测, 实现在线监测文献, 为的是避免科研的复制性, 产生科研诚信缺失和科研惰性, 这样就辜负了国家教育的“一片苦心”, 也会阻碍教育科研的发展, 不能够紧跟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脚步, 所以对于人才的引用还要实施辅助手段, 这样才能做到不断推进科研领域的发展, 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 发挥高校的重要作用。

摘要: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对高等院校的科研制度的研究要求也在不断的深入, 针对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 国家财政部给予强有力的支撑, 为的是能够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 为高等院校的学子提供很好的条件去发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但是院校“腐败”现象也是要严抓的, 对科研诚信制度的控制和要求有利于更透明、彻底的发展高效教育, 让国家资源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诚信制度

参考文献

[1]邓心安、彭西:《高校科研诚信问题的体制分析与对策》,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08期

科研诚信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第7篇

为使大家联合起来,一起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创造学术氛围,展现出对科研诚信建设决心,促进我国科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于2010年3月30日主持召开了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强调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性。目前我国诚信建设形势紧迫,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在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过程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近年来,我国学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对科研诚信问题进行研究:对国外科研诚信研究机构和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对我国科研诚信问题表现形式的研究、对科研诚信问题影响因素的研究、对预防和整治科研诚信问题对策的研究[2]。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教授江新华认为解决科研诚信问题关键在于科研制度建设。中国科协科技导报社副社长、副主编苏青认为解决科研诚信问题既需要科技工作者的自律,还需加强诚信教育、完善监督和惩罚机制等他律手段。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曹南燕认为应该用教育来真正推动科研诚信的建设。

本文从我国科研诚信发展的现状出发,对科研诚信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具体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文章具体分析了科研诚信的内涵、科研诚信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科研诚信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自古以来,诚信一直被中华民族视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诚”即“内诚于心”,“信”即“外信于人”,“诚信”即“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诚实守信,真诚无欺,信守承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科研诚信,是科研工作者首要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更是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职业准则。根据2009年由我国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共同发布《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文件,可以将科研诚信定义为:科研诚信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坚持追求真理、实事求是,遵守道德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规范[3]。科研诚信是所有科研工作者共同担负的责任与使命,也是让人们对科学家产生崇敬和尊重的最基本原因。

1.1 科研诚信问题的表现形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科研诚信问题案例显露出来,直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为科研学术界的可怕瘟疫,近些年来更是呈现出上升趋势。不断曝光的科研不端案件,不只让相应的科研工作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还让整个科学研究领域因此而蒙羞,严重影响了科学界的声誉和尊严。科研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学术不端行为

主要是指背离学术规范及道德的行为,一般表现为随意编造数据、任意改变数据和恣意剽窃他人数据,除此以外,侵占他人研究成果、一稿多投、编造科研履历等行为也包括在其中。目前学术不端是诚信缺失问题中出现得最多的问题。具体表现有:为达个人目的而随意捏造数据以获得想要的成果,包括捏造研究过程和图片数据等;在申请项目及成果审核时出具不真实的说明,虚报科研指标、前期准备、经费预算、获奖证书、文献引用等;成果排名不符实际;科研成果的一稿多投或低平重复等[4]。

1.1.2 违规使用科研经费

一直以来,提到我国的科研水平赶不上发达国家,通常会归因于缺少经费导致实验条件不完善。然而,近年来不断出现科研工作者对科研经费处理不当的事件,有的甚至因涉嫌违法而被捕。如今,科研经费的不正当使用,几乎已成为学术界的潜规则,主要表现有进行不必要的开支、错误预算、随意购买设备等。中国科协的有关调查表明,科研资金仅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用于科研项目本身,其余的资金则不知流向何方。

1.1.3 拖延科研项目

某些科研工作者为了达到个人工作量或满足晋升的需要,在没有充分把握能够完成的情况下,就利用各种手段到处招揽项目。可是等到项目立项后,由于能力有限而无法完全履行合同,相关要求也不能如期完成。特别是有些高级别科研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在达某种目的后便借故拖延科研项目,对相关的后期项目及科研环境造成不好的影响。

1.1.4 学术腐败

学术腐败即利用自身的学术权力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学术腐败具体表现为利用学术资源获取不正当利益以及通过不正当资源谋取学术利益等,例如钱学交易、权学交易等。大学原本应该是探索真理的纯净之地,但如今有的大学更像是“公司”,甚至是“衙门”,如此就出现了大量学术腐败行为,以至于有些总裁、老板等被请到名牌大学“讲学”,仿佛他们是“学者”,肆无忌惮,与学校之间一手交钱,一手获取学术荣誉,腐败风气严重。

1.2 科研诚信问题的成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急功近利氛围更加严重,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国内发展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的加大造成很多人心理失衡,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有可能就会导致很多的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暴利的行为。但是,我们并不能改变这种普遍的社会失信现状。市场机制的不完备、政府监管的不得力使失信的收益远高于成本,从而使科研失信行为更猖獗。下面我们就从个人和环境两个反面来具体探究科研诚信问题的成因。

1.2.1 个人方面的原因

为了申请到研究经费以继续和发展个人的研究并获得学术界的认可,研究人员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学术界盛行一种说法“发表或死亡”,即科研人员必须发表论文来防止自己被迫出局。利益的驱使使得学术圈不再纯洁,部分人为了获得利益不择手段,从而导致了很多科研诚信问题的发生。

如今,科研人员不断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这是导致发生学术诚信问题的主要原因。例如在职业认可方面的压力可能促使科研人员采取不正当的途径去争科研成果发表的优先权。另外他们还受到来自科研经费筹备的压力。如果科研工作者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做出符合要求的科研成果,那研究所需要的经费支持就可能中断。同时由于科学家人数正在迅速地增加,职业压力也越来越强。由于这些压力,科研人员为达到论文发表数量要求而一稿多投,剽窃、篡改、伪造他人成果等,从而导致了大量科研诚信问题的发生[5,6,7]。

1.2.2 环境方面的原因

为探究影响科研诚信问题的环境因素,我们以国内某高校为例对该校学术诚信问题的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影响研究人员科研诚信的环境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如图1所示。

结合该图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科技创新对科研资源的依赖不断加强,对科技资源的竞争也就随之加剧。目前我国科研资源的配置主要以计划配置为主,政府进行主要的科研投入,这便使利用权钱交易获得科研资源成为可能。特别是在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资金支持的评审过程中行政手段起到很大的作用;另外由于“马太效益”,资源很难分配公平。也就是说科研资源配置方式的落后成为科研诚信问题的一方面原因。

此外,科研评价机制的错位也是导致科研诚信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中科研成果是政绩的重要考核对象,对教师来说,科研工作量的多少与工资、津贴、岗位密切相关,而且职称晋升也要求科研成果数量达到一定标准,另外很多个人荣誉的评选也与之息息相关。以上这些使得教师们只能不断申报项目和编造文章。这样得来的科研成果便不能保证其质量,而且浪费了科研资源,还降低了效率。

图1 科研诚信问题影响因素

不完善的监督机制也是科研诚信问题不断发生的一个原因[8]。有很多学者并不会主动去揭谨,执行诉讼程序时也不严肃,也就是说我国对科研失信的监督制度并不完善,所以科研人员如果出现了学术不端行为,便缺少了相应的监督与处罚机制。

2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对策研究

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如图2所示。在该流程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生科研诚信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每个部分,不遗漏地给出全面的改善科研诚信问题的对策。

图2 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和诚信教育等软约束,还要加大监管和处罚的硬措施;不仅要恰当解决好已经出现的问题,还有设立长效的体制机制以促进科研环境的健康发展。重点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构建诚信的科学研究。具体措施如下:

2.1 加强科研诚信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的自律能力

产生科研诚信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合理的科研诚信教育,某些科研人员的科研诚信意识薄弱,有的可能通过科研管理机制的漏洞来谋取个人利益。加强科研教育,使科研工作者更加自律,是解决科研诚信问题的必要环节。在很多国家,科研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是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诚信自觉性。我们应该合理借鉴这些好的经验,注重加强科研诚信教育。通过将科研诚信教育列入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使他们真正认识到科研诚信的重要性及科研不端行为的严重后果,从而让他们学会正确的科研方法,为以后开展研究工作打下好的思想基础。老师们更要身体力行。相关科研机构、组织、单位须对科研人员进行科研诚信职业培训教育,让科研诚信正真深入人心,并成为科研人员的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健康合理的学术环境。

2.2 完善法律法规,设立机构专门处理科研不端行为

我国科技部于2006年出台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国家科技计划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察办法》和《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技人员管理的规定》。并于同年11月发布《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其为我国首个针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条例,说明我国的科研诚信建设开始步入法制化道路。

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制度法规,但仍不完善。必须进一步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探究各种科研诚信问题的类型,并寻找针对不同类型的正确的惩罚政策,以达到约束科研人员的目的。另外还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审核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是否规范,并对其进行实时的监管。

2.3 建立完备的科研诚信行为信息的共享平台

我们应该要求科研工作者在申报项目、提交成果时,对科研活动的真实性予以承诺,即必须自己承担后果;对科研不端行为予以惩罚,例如撤消科研项目授权、收回科研资金支持、不承认其科研成果等。

科研诚信档案作为记录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是否符合诚信要求的原始资料,直接影响到科研工作者的科研项目申请、科研活动进行、科研成果审查等过程。所以,诚信信息档案让每个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有迹可循,使其更加自觉地遵守科研诚信要求,从而能够更好地建立起健康的科研诚信氛围。科研诚信信息共享平台让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透明化,从而有效地制约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2.4 改革科研机构的管理状况,合理的分配科研资源

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将工作重心放在科研服务之上,提供完备的科研咨询和组织工作,从而使得不同的科研人员能够很好地沟通。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的制度方法,科研活动更加透明公开。管理人员还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严格按照国家科研政策及其发展方向定位,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科研资源。在评审过程中,还应注重其公正透明性和严谨性。严厉处罚扰乱科研管理人员正常科研活动的行为。除此以外,还应完善科研活动的追究制度,使存在科研不端行为的人员得到应有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科研人员起到威慑作用。

2.5 完善科研行为的社会监督机制

科研活动管理的相关部门应完善科研活动的立项审查、成果鉴定过程中的审核监督,仔细盘查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不能有渎职、不作为的事情发生。这样才能加深科研工作者对科研诚信问题的重视。学校应该对学生科研行为严格把关,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一旦发现学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一定要严厉批评教育,不能姑息,同时也警示其他学生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另外要加大社会公共的监督力度,认真考证科研活动及成果的可靠性。

2.6 明确科研责任追究的主体、程序和路径选择,完善追究机制

专门处理科研诚信问题的机构作为科研诚信责任的追究主体,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出现,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追究处罚,依据调查结果来对当事人进行处罚。从而保证科研环境的纯洁,而不可对其姑息、包庇。为达到此目的,必须要求相关部门恪尽职守,不能对科研诚信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采取不作为的处理方式,而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不正当科研行为予以恰当的惩处追究。

3 结束语

科研诚信问题是现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社会和个人的很多因素共同影响着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由此产生的科研诚信问题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故我们必须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相对应措施。在以上提出的这些对策中,我们既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发生进行了预防,又对已发生的科研诚信问题提出适当的惩处措施,如果能做到以上这些,相信我们的学术领域会焕发出新的健康的气息。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不能希望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只有认真分析具体问题,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并在实际操作中认真履行,才有可能逐步完善我们的科研诚信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0-04-09(2).

[2]常亚平,蒋音播.高校学者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个人因素的数据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4(6):1238-1242.

[3]肖雪珍,王念,殷刚.科研诚信教育的内涵、途径和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0):122-123.

[4]黄宇,李战国.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0):79-80.

[5]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6]张晓红.高校教师科研诚信软环境建设实证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1,3(3):38-41.

[7]刘爱玲.科技奖励活动中越轨现象探因[J].科学学研究,1997,9(3):65-68.

科研诚信教育 第8篇

社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邮编:100081

顾问编委会:焦洪波杨时光

柴淑敏徐溯经

社长:李宪主编:祁书彦执行主编:魏蕾

编辑:王杰婷崔琦

李松秦昆

美术编辑:崔良发行部:王昆仑

编辑部电话: (010) 64465953

发行部电话: (010) 65681306投稿信箱:cpcst@126.com网址:www.cpcst.cn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5820/N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6708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354号印刷厂:北京七彩光彩色印刷有限

公司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8号

林达大厦A座22层A室

邮编:100013定价:18元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

科研诚信事关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局。近年来, 在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科研诚信建设已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2007年, 科技部牵头建立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成员包括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10个单位。2009年, 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 明确提出通过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 共同推进科研诚信建设。目前, 很多管理部门、科研教育机构和学术团体都成立了促进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的组织机构, 初步形成了我国科研诚信建设工作的网络体系和协调机制。《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有关管理部门和科研教育机构制定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试行) 》等调查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的规定, 规范举报受理、调查、处理等各环节工作, 对相关举报进行认真的调查处理。改进和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和措施, 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实行分类评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实现网上申报, 通过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加大监督约束力度。编写发行《科研活动诚信指南》和《科研诚信知识读本》等宣传读物, 为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科研诚信指南, 通过院士和专家宣讲团等活动, 深入大学开展科研诚信宣传教育。

随着科研诚信工作的不断开展, 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 科研诚信是保证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的基础;在科技与经济结合中, 科研诚信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科学普及中, 全社会容不得科技界有丝毫违反科学精神的现象。为了保障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我们必须大力营造鼓励崇实、唯实、求实的政策环境, 科技界必须率先克服虚荣浮躁的不良风气, 建立求真务实的道德风尚。

尽管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 但仍面临许多艰巨的任务。今后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法治。二是要强化管理。三是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制度, 突出科技评价的创新导向。四是加强正面引导。

科研诚信建设工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科技部将与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加强协作、通力配合, 为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科研诚信教育 第9篇

一、项目申报阶段高校教师科研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在项目申报阶段, 高校教师向政府科研管理部门提交项目申报书, 在申报书中, 申报人需要对项目的立项背景、前期研究成果、研究方案、可行性、创新点等进行详细的阐述, 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简要介绍。这一阶段科研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为:

(一) 夸大或者伪造前期成果

申报人的前期研究经历和研究成果是课题开展的必要基础, 也是专家评审的主要内容。为了博得专家的青睐, 有些申报人在申报书中夸大自己的论文水平和奖励的等级, 也有些申报人把别人的论文写成自己, 甚至编造根本不存在的论文或者奖励来蒙骗评审专家。

(二) 夸大成员的职称或者学历

有些申报人为了夸大自己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 在成员信息上造假, 主要包括职称和学历两方面, 例如把副教授职称写成教授, 把硕士研究生写成博士研究生等。

(三) 不经本人同意, 将别人作为成员申报

一类是项目申报人为增加课题前期研究成果, 私自将某些成果拥有者作为项目组成员来申报项目, 这样这些成果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项目的前期研究成果。另一类是为了夸大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力量, 在本人不知情, 未取得本人同意的情况下, 在成员中加入本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名字。

(四) 窃取他人的研究方案和实验方法等

申报人将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别人的研究思想, 实验方案和方法, 直接写到自己的申报书中, 当成自己的思想和方案来申报项目。

二、高校教师科研诚信缺失的成因

(一) 科研资源竞争日趋激烈

科研经费是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物质保障, 而就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办学条件来说, 高校本身很难为高校教师提供足够的科研经费, 因此, 申报政府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项目, 成了高校教师获得科研经费的主要途径。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教师数量急剧增加, 而我国用于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还是非常有限, 难以满足我国广大高校教师对科研经费的需求。科研资源竞争日趋加剧, 引发部分高校教师价值取向冲突, 导致科研不端行为发生。

(二) 对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力度不够

有些高校为了本单位的利益, 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 对校内教师的一些科研不端行为视而不见, 不予处理, 甚至是极力袒护。对于一些被举报的科研不端行为, 也是采取一些不痛不痒的处理措施, 敷衍了事, 并没有在一定范围予以通报。2010年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二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宣言中明确指出, “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 如伪造、篡改和剽窃, 一旦受到怀疑, 就应该举报和接受调查。一旦确定为科研不端行为, 就应该公开并接受适当的处罚。”[1]

(三) 科研考核制度不合理

高校教师评职、晋升、上岗等都需要对科研能力进行考核。当前,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科研考核主要以数量为主, 这样的量化考核容易造成教师的急功近利。高校对教师科研考核指标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的数量、科研经费的数额、论文数量等, 这些量化指标成为衡量高校教师科研水平的主要标准。为了评职、晋升等考核, 有些本来对科学研究没兴趣的高校教师, 不得不拼凑内容, 甚至通过伪造、抄袭等科研不端行为撰写申报书。

三、高校教师科研诚信建设的对策

(一) 积极推动科研诚信法制研究, 健全科研诚信立法

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当前科研诚信现状, 深入开展科研诚信相关法制研究, 推进科研诚信法制体系建设, 尽早出台一部关于科研诚信建设, 科研不端行为防范及处理的全国统一的专门行政法规, 为科研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科研诚信规章制度提供统一指导, 为高校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行为提供行为规范, 为政府部门和高校在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过程中, 提供法律依据。

(二) 设立科研诚信研究的课题, 推进科研诚信理论研究

近年来, 国内外好多学者已经开始了关于科研诚信问题的研究, 也发表了一些相应的论文和著作, 但是这些研究一般都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 自发性的研究, 真正把科研诚信问题作为一个科研课题系统研究的还很少见, 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应该设立一些科研诚信相关的专项课题, 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为科研诚信理论研究提供物质保障, 鼓励相关学者对当代中国科研诚信问题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加快我国科研诚信理论研究步伐, 为科研诚信立法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三) 设立科研诚信课程, 普及科研诚信教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指出, 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 要加强教育引导, 将科学道德和诚信教育列入大学和研究生必修课程, 纳入科研人员职业培训体系, 为提升科学道德素质打牢基础。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同高校教学部门协作, 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阶段, 设置有关科研诚信内容的课程, 提前进行科研诚信教育, 为他们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调整科研考核制度, 引导科研诚信健康发展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 对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建立一种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 是高校科学研究活动健康、快速发展的制度保证。高校在评职、晋升等过程对高校教师的考核应该进行分类考核, 对于以教学为主型的教师和以科研为主型的教师采取不同的科研评价标准。在科研评价体系中, 一定要抛弃过去“重数量、轻质量”的错误评价方法, 采取是“分类评价、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新式评价方法, 引导高校教师开展诚信的科学研究活动, 促进高校科研健康发展。

高校教师科研诚信建设是高校科学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 也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政府指导, 高校监管, 教师自律三位一体, 惩防结合、标本兼治, 加强高校教师科研诚信建设, 保证我国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摘要:项目申报是高校教师获得项目资助的首要环节, 也是决定项目能否获得资助的关键步骤, 高校教师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科研诚信问题逐渐被关注, 归纳项目申报过程中高校教师科研诚信缺失的表现, 分析科研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提出高等学校科研诚信建设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项目申报科研诚信,对策

参考文献

强化诚信教育打造诚信考场 第10篇

众所周知, 大学原本应为“纯净乐土”的“象牙塔”。然而近年来, 考试作弊成为大学生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据某高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在考试前曾有过作弊动机的高达48% , 预谋作弊和随机作弊的各占12%和36%。造成如此大范围内的异常现象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既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也有社会各方面的客观因素, 但笔者认为, 尤其应该引起广泛关注的是社会、家庭、教育者、作弊者及一些同学事后对待作弊行为的不良反应和态度, 并由此所折射出的深潜于其中的普遍存在的道德诚信危机。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

(一) 大学生自身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据一些调查报告显示: 学生群体中对作弊有一定的认同感, 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弊持宽容态度, 认为判断作弊这种行为是否道德, 要与考试科目、考试规模、考试性质结合起来考虑。考试动机不端正。据调查, 作弊的动机主要有四种:一是为考试及格; 二是“提高”学习成绩;三是为谋求“心理平衡”, 既然你作弊, 我也作弊; 四是哥们儿义气, 将作弊变成学生之间变相沟通、培养感情的方式。

(二) 学校不尽合理的管理制度为考试作弊提供了空间。

教务部门不够重视, 监考不严, 处理不力。尽管每个学校都有一整套的考试制度, 如《考场规则》、《监考职责》、《违纪考生处罚条例》等, 然而对有关制度的理解、执行却存在着漏洞。考场纪律的执行不力, 使作弊者有机可乘; 监考教师监督管理尺度不一, 为作弊者提供了可能条件; 在考试监考过程中, 监考教师执法不严, 发现学生作弊, 监考教师“手下留情”。这就产生了不公平, 导致学生心态不平衡。监考教师要求不严的班级该课程成绩明显好于监考教师要求严格的班级, 作弊成功的学生该课程成绩好于同水平的同学。加之学生作弊手段花样翻新, 欺骗性、隐蔽性、技术性越来越强, 监考教师有时难以发现, 如此等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作弊行为。

(三) 家庭教育影响。

部分家庭把一些错误思想灌输给大学生。家庭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社会环境, 有些家庭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 忽视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 有些家庭虽然意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有意培养, 但方法不当等都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产生了消积的影响。这些行为都促使学生作弊行为的发生。

(四) 社会因素的影响。

现实消极现象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以“利”为目的主导着一些人的行为和观念,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 诚信缺失存在于社会的广泛领域。从经济领域中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服务质量低劣、坑蒙拐骗经营, 到社会政治领域中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欺上瞒下、耍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等, 使得人们在认知中产生这样一种错觉, 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生存手段, 甚至是获得利益的一个途径。这也极大地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 使得正处于人生坐标十字路口的大学生有无所适从之势, 从而导致了诚信的滑坡。

二、创设“诚信考场”, 强化学生诚信理念

(一) 搭建诚信养成教育平台, 在实践中重塑诚信。

诚信养成教育平台是指培养学生诚信人格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或条件, 教育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开辟新途径, 将教育的良好效果尽量发挥到最大;受教育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充分展示自己, 挖掘自身潜力, 接受挑战和考验, 铸造诚信人格。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诚信考场不设监考员, 安装摄像头, 每个楼层设巡视员处理考试中的正常考务工作。诚信考场是诚信养成教育平台的核心, 让诚实守信, 学习表现优良, 无作弊心理需要的学生进入诚信考场。参加诚信考场的学生上光荣榜、颁发荣誉证书、向父母报喜。通过诚信考试检验诚信, 强化诚信心理和信念, 巩固诚信教育成果。目前, 申请参加诚信考场的人数逐年增多。2012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2011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一班学生在党总支书记、分团委书记以及各位老师的动员下, 进行考前教育, 诚信宣誓, 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此次考试班级47名学生均遵守诚信考试纪律, 无违纪现象。在学校有较好反响, 越来越多的同学意识到诚信的可贵。

(二) 突出人文情怀, 在关爱中培养诚信。

在教育管理中,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严格要求与落实关爱相结合, 突出人文精神, 在关爱中培育诚信。

深化大学生诚信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在平时的教书育人过程中, 我们要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所想、所思、所行、所为, 给予积极的引导, 及时指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说假话、做假事等不诚实行为, 树立讲诚实、重信用的良好品质; 要求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特别是从考试不作弊等具体的事情做起,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注重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形成健全的意志, 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迎接挑战; 培养学生诚实的人格, 克服“ 好虚荣”、“侥幸”和自制力弱的心理毛病等, 要教育引导学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是可以获得好成绩的, 这样取得的真实成绩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自豪感, 而且可以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光明磊落的胸怀, 对培养大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正直的人都是很有帮助的。

重塑大学生诚信人格的人文情怀体现在:一是关爱学习困难特殊群体, 人人学习成绩不掉队, 使学生看到出路和希望, 在无压力中诚信考试。二是关爱自控能力差和犯错误的学生, 不埋怨、不抛弃, 使学生从失信犯错的教训中理解和接受诚信。三是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平等共享教育资源, 使学生在感受人间真爱中坚定诚信做人的信念。

三、以诚信考场建设为契机,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制度是办事的依据, 是行为的准则, 没有完善合理的制度, 就无法创设一个稳定规范的诚信教育环境。健全的体系必须建立在有效的评价标准上, 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能够适应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评价标准及考核方法, 这样才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教育体制与社会经济体制的不同步、不相适应, 特别是高等教育体制滞后于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 使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步伐缓慢, 效果不明显, 缺乏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因此, 要使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实质的进展, 还必须对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深入的改革, 通过对教育体制的改革, 逐渐构建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学生思想道德规范体系, 从而推动诚信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实现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

在高校中, 应该为每一名大学生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详细记录个人的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纪录以及奖惩状况。并把这个信用档案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依此对学生进行评优入党、保研升学、推荐就业、发放贷款等。对于不讲信用的学生, 不仅要记录在案, 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 让不讲信用的学生受到应有的处理。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优秀群体, 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陷入了诚信危机。莘莘学子弄虚作假现象屡禁不绝,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 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加强诚信教育, 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打造诚信考场的现实案例, 研究了诚信教育的方式及体制, 以期提高广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关键词:诚信教育,作弊现象,诚信考场,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陆锦冲, 徐淑玲, 储志新.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与高等教育的诚信重塑[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2

上一篇:肺动脉肉瘤下一篇:保护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