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期刊范文

2024-05-29

科普期刊范文(精选9篇)

科普期刊 第1篇

一、科普期刊市场方面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品牌战略。

我们大多数的科普期刊还没有形成长期和整体的明确规划, 各期刊杂志社也没有自己的特色, 这种缺乏品牌战略的办刊模式, 在当今媒体竞争激烈的条件下, 就不可能知道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并能做及时出反应。科普杂志社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明确的计划, 其目标就是塑造和不断调整期刊的形式和内容等, 增强品牌意识, 以期保持或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获得目标利润和发展。

2. 缺乏市场观念。

现在科普期刊的主办者主要是大学、科研院所、团体协会和政府, 大都是吃“皇粮”的事业单位, 缺少走向市场的压力和动力。虽然现在一些科普期刊社也在更加积极地进入市场, 走到读者中间, 但是种种现象表明, 大部分科普期刊社仍然没有真正与读者形成对话机制。许多科普期刊对自己的读者群了解不够, 它们的内容并没有很好地反映读者需求, 科普期刊社的体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缺乏真正的市场观念。

3. 缺乏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

据了解, 许多科普期刊社没有设立市场部, 或者是发行部和市场部合二为一。即使有市场部, 市场部的人手也很紧张, 或者非营销专业人才。科普期刊专业性比较强, 在人才的选拔上有一定的难度, 杂志社很难招到既有市场营销的实践经验, 又有专业背景, 还有期刊从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4. 运营资金不能满足需要。

众所周所, 一份期刊的市场占有率可以说是其成功与否的标志。现在市场上大多数科普期刊由于资金缺乏, 不能借助市场营销手段来提高市场占有率, 以获取更好的回报。因此只有在营销运行资金得到保证的情况下, 才能提高科普期刊的综合竞争力, 扩大期刊的影响, 从而引来企业赞助、商业广告, 最终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

5. 发行市场亟待完善。

现在的期刊发行市场不够活跃, 各发行渠道结构复杂, 期刊营销发行内部冲突现象大量存在, 营销发行的管理成本上升, 销售队伍臃肿且效率低下。可见, 期刊营销发行管理的失控严重制约了科普期刊社的发展, 削弱了科普期刊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科普期刊的市场营销对策

1. 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一本科普期刊的内容能否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也就是读者对这本杂志是否满意。“满意”是读者从科普期刊中所获得的效用。满意度越高, 读者越有可能产生下一次阅读甚至购买的行为。如何衡量读者对期刊的满意程度呢?其一, 对读者的阅读满意度进行调查。杂志社并不能直接从读者的反馈信息来推测读者的满意水平, 而需要主动通过网上或者问卷调查, 或者打电话等方式对读者的满意度进行定期的调查和研究。其二, 重视读者的投诉和建议。重视读者对期刊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意见或建议, 对办好期刊至关重要。其三, 走访与了解读者。杂志社的编辑以及其他人员可以走出去, 走到读者中间, 亲自了解市场, 了解读者的需求。其四, 对流失的读者进行分析。杂志社应该密切注意期刊的续订率, 对于那些不再订阅或者购买本期刊的读者, 杂志社应与他们接触, 了解放弃阅读本刊的原因。

2. 寻求新的发展与开拓。

寻求新的发展包括:一是科普期刊中的内容和栏目设置, 二是对于是否维持现有科普期刊的发行或者是否要转向其他盈利形式。至于前一方面, 期刊的编辑们要视读者对期刊的需求和满意度来确定, 后一方面涉及到的因素更多, 例如由于人力、财力以及专业性的限制等使得杂志社不得不认真分析是否放弃一些旧的栏目。有时, 由于人力、财力以及专业性的限制, 需要寻找战略同盟者, 采用营销战略联盟, 即使是那些世界有名的大型公司也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多公司战略联盟。科普期刊同样可以视具体情况寻找一些盟友共同进行期刊市场的开拓。

3. 维系老读者吸引新读者。

科普期刊社为了增加期刊的月销售量, 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来寻找新的读者, 而且杂志社常常热衷此举。同时, 维系老读者也和寻找新读者一样重要。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显示出维系老读者的重要性:获取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保留一个老顾客成本的5倍, 一个公司如果将其顾客流失率降低5%, 其利润就能增加25%~85%。要维系老读者, 可以应用关系营销的策略, 它包含五种营销模式:基本型、反应型、可靠型、主动型和合伙型营销。科普期刊市场上买者众多, 而且期刊的单位利润比较低, 所以营销者一般采用基本型或反应型营销, 即简单的出售期刊或者最多也只是停留在鼓励读者如果有什么问题、建议或者不满就打电话给杂志社这一阶段。对于那些大型购买者, 销售人员应该采用可靠型、主动型或者合伙型营销, 与大客户维系良好的关系。

科普期刊不仅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而且还像其他娱乐性期刊或者普通消费品一样, 也具有商品属性。在市场经济下, 应该充分挖掘它的商品属性, 既要花时间和精力改善外部营销, 还要改善杂志社的内部营销。营销人员应该把读者对期刊的期望、要求、不满、抱怨等准确地传达到期刊的编辑部。当期刊出现问题时, 营销人员作为读者的保护人, 应该像普通读者一样表示不满, 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服务。营销人员还应与读者保持紧密联系, 当读者对某些科学概念、科学现象等迷惑不解时, 应尽可能提供帮助。

4. 设立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计划。

期刊的市场营销计划可分为战略营销计划和战术营销计划。前者与后者相比, 更具有长期性, 范围更广。制定营销计划并非只与营销人员相关, 它的制定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具体的实施也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助, 因此杂志社由上到下都应参与营销计划的制定。杂志社制定营销计划时, 首先要进行SWOT分析, 即对该期刊的优势 (Strengths) 、劣势 (Weaknesses) 、机会 (Opportunities) 和威胁 (Threats) 进行全面评估, 制作出机会矩阵和威胁矩阵, 以及优势劣势分析表, 从而清晰地反映出杂志社各方面的信息。目标确定以后即是制定战略计划。迈克尔·波特将战略分为三种类型:全面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杂志社一旦为本期刊选定了一种战略, 就要在这个战略时期内竭力采用单一战略, 而不能实行多种战略并举。多种战略同时实施往往会贪多嚼不烂, 不同的战略对杂志社有不同的组织结构要求, 而杂志社不可能随时更改自己的组织结构以适应不同的战略方案。

从发行看农业科普期刊的生存困境 第2篇

由于行业发行优势明显,使很多类似的期刊缺乏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渐渐由依托变为依赖,甚至有意无意中把自己定位为从属行业,办刊方针由为读者办刊兼顾行业变为为行业办刊不顾读者,把行业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创造的发行量当做刊物的真实发行量,对邮局订阅部分,最能体现发行状况的发行数字不敏感,在具备行业发行优势时,没有把行业优势转为自己的优势,缺乏以发行促广告的前瞻意识。当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国家不再对期刊大包大揽,不允许行业通过行政命令搞硬性发行;实行管办分离,委办厅局不能直接办刊等政策相继出台。一些农业科普期刊对政策环境的变化后知后觉,没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对市场的概念依然模糊不清,当各种新兴媒体层出不穷,竞争异常激烈时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无所适从。

发行量日益萎缩,使一些农业科普期刊陷入印一本赔一本的窘境。国家虽然没有将农业科普期刊完全推向市场,但仅有的一点事业拨款仅够维持人员工资,办刊经费完全靠自筹。曾经轰轰烈烈的《农业科学实验》,在有行业优势可以依托的时候,没有抓住机遇做大做强,使自己具备独立生存能力,当失去行业依托后,发行量急剧萎缩,入不敷出。很多农业科普期刊由于国家不再拨办刊经费,自己又没有创收能力,结果发不出稿费,导致稿子质量无法保证甚至稿源枯竭;缺乏优秀的稿源又使刊物质量不能保证;刊物质量低造成发行量进一步下降;发行量低没有回报,企业不愿意投放广告,生存的困境使农业科普期刊陷入恶性循环,举步维艰。

更大的问题在于,面对这样的生存困境,很多农业科普期刊已从惊慌、茫然变为麻木,对刊物质量和考量刊物生存价值的发行量漠不关心,只是靠一点事业拨款和版面费得过且过。

那么,对农业科普期刊来说,走出生存困境,走上做强做大之路,是否就无法可寻呢?同样作为农业科普期刊的《长江蔬菜》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长江蔬菜》原名《武汉蔬菜》,1984年创刊,由武汉市农业局主管。1986年11月,《武汉蔬菜》更名为《长江蔬菜》,由长江流域上海、长沙、重庆、南京等8城市联办。打破地域分割,开启了中国地方报刊联办之先河。中国著名蔬菜园艺学家、蔬菜植物生理学奠基人、浙江农业大学教授李曙轩担任主编,36名教授、博导成为期刊的编委。期刊定位为:“生产者的指南,经营者的参谋,工作者的助手,消费者的顾问,学习者的益友。”全新的办刊理念,站在时代前沿的行业分析、预测,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覆盖长江流域的信息量,使《长江蔬菜》知名度、影响力迅猛扩张。 截至2004年已累计发行550多万册,期刊发行量达4万多份,居全国同类期刊首位。

在集中精力办好刊物的同时,《长江蔬菜》充分挖掘品牌资源,利用发行优势,开发广告市场,使广告额从几百元增加到400多万元,走出了经济困境,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比《长江蔬菜》在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情况下,尚能在市场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许多有事业拨款的农业科普期刊应该更具有优势,《长江蔬菜》的成功经验并非无法复制,关键在于要有创新意识,更要有闯市场的勇气,如果只是怨天尤人,闭门办刊,结果只能是从一个困难走向另一个困难,只有主动的研究市场,适应市场,做好自己的市场定位,敢为天下先,才能走出生存困惑,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生存的价值。

科普期刊的“新媒体”探索之路 第3篇

网络和手机阅读, 到底算不算阅读?

我们在地铁里、公交车上, 已很难寻觅报纸和杂志的踪影了, 看到的大多是低头看手机的人。据调查, 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6分钟看一次手机, 38%的用户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5小时, 大多数人在乘坐公交地铁时选择手机阅读。如此看来, 这种阅读方式, 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传统的阅读方式, 倾向于阅读的整体性, 或可称之为深入式阅读。而如今的阅读方式, 则是将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归纳和整理, 进行体验式阅读。这两种阅读习惯, 都有其各自的优势, 但毋庸置疑的是, 它们同样都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都可称之为阅读。

那么, 期刊编辑就不可再狭隘地排斥这种阅读方式, 而是应将这种体验式阅读融入期刊的发展中, 为传统的纸质媒体找到一条适者生存的道路。

对“新媒体”的探索

1.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 (New media) 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 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 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 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渠道等, 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 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阅读、移动电视、移动网络、桌面视窗、触摸没提等。美国《连线》杂志对于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从本质上讲, 新媒体是数字技术在信息传播媒体中的应用所产生的新的传播模式或形态。

2.新媒体的产品形态

既不同于以往以文字、传统媒介为主的产品形态, 也不同于单一多媒体呈现的产品形态, 新媒体是基于“大数据处理技术、移动互联网、传感网络、智能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支撑的媒体样态。它以用户感官为中心, 将大数据库与PC、手机平台、移动终端、数字广播、触摸媒介、自媒体等各种媒介连成一体, 创造出一种“处处可获取, 时时能分享, 人人能传播”的智能交互平台。

新媒体的种类很多, 但目前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主。融合的宽带信息网络, 是各种新媒体形态依托的共性基础。终端移动性, 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技术是各类新媒体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

《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副总编辑雷永青说:“新媒体的背后要有用户的概念, 又要有大数据的支撑。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用户满足用户’时代, 用户要参与到内容的产出, 用户接收信息又要以个性化为中心, ‘说什么是什么, 给什么要什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阅读的个性化、智能化的时代真正到来了。”

总之, 新媒体的特征是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其中, 它也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中。在真正的互动环境中, 信息不再依赖某一方发出, 而是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传统媒体中有严格的受众和传者的区分;新媒体中没有了传者和受者, 只有信息的参与者。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中可以在极大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 同时还可以参与信息的传播和发布。

科普期刊的“新媒体”尝试

科普期刊, 顾名思义, 是为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期刊。它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以清通俗易懂的文字, 深入浅出地解析科学知识, 同时承担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的任务。传统的科普期刊, 与其他文学艺术以及休闲类杂志相比, 本身的娱乐性就较低, 不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其读者群也相对固定, 拓展读者群有一定的难度。

在纸质媒体萎靡的大趋势下, 科普杂志的发展更加举步维艰。于是, 探索一条新媒体发展之路, 对杂志的生存至关重要。

1.从纸质版到电子版

早在2005年, 我们就与当时国内几家大型的数字阅读网站进行过电子版权合作。即通过数字扫描全文上传的方式, 将杂志制作成电子版, 供广大读者付费阅读。这种方式的利润点在于读者的点击购买。然而, 对读者来说, 与其花3元购买一本电子杂志, 还不如以6元的价格购买其纸质版。价格优势不大, 且不具有实体的电子杂志, 并不能得到太多读者的认可。所以, 当时的合作对杂志社来说, 经济收益甚微, 更多地是起到杂志宣传的作用。不过, 这样的尝试, 也算是杂志从传统媒介转向新媒介迈出的第一步。

2.从付费阅读到免费阅读

从2009年之后, 各大数字媒体网站都纷纷改变经营模式, 推出免费阅读。而网站、杂志社的获利点, 也从原来的付费阅读逐渐演变为植入广告式收益。而开放式的免费阅读, 也为网站争取了海量读者。不过, 对期刊社来说, 电子杂志点击率的上升虽然可带来比售卖电子版更多的利润, 但是却出现了另外一个弊端———纸质版杂志客户流失。对传统的刊物来讲, 发行量是考量其效益的最重要指标。电子版抢占市场、部分客户流失、发行量下降, 这对刊物的发展来说, 绝非益事。

对一些目标读者群为青年读者的刊物来说, 读者年龄较低, 对新事物有较高的接受能力, 普遍习惯使用网络, 那么其受影响的程度就会愈深。所以, 原文免费阅读的方式, 对很多期刊社来说, 只是昙花一现的尝试。

3.从忠实原文到延伸阅读

忠实原文, 是刊物进行新媒体尝试的初期阶段。原文上传的方式, 可节省杂志社的劳动力, 却不能够为杂志争取到更多的读者。所以, 这种形式很快就被一种更新颖、更活泼的方式所取代———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是指读者在读到某一篇文章时, 同时可浏览该杂志曾经刊登过的、与之相关的更多文章。以笔者就职的《食品与健康》杂志为例, 在某合作网站上, 当读者读到《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禁忌》一文时, 系统会根据其关键词“糖尿病”, 推送更多类似文章, 如《降糖食物知多少》、《糖尿病的运动处方》等。让读者在阅读时, 打破传统的“刊期”局限, 突破杂志原有的格局, 扩大信息量, 使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

其实, 传统期刊的局限性就在于信息量的分散性。电子阅读可以将信息整合, 把期刊上的有效信息进行数据库式的资源整理, 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

4.从传播到互动

当杂志的资源已丰富到一定程度, 积累一批忠实的网络读者之后, 如何改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打破传播者与接收者的格局, 更好地与读者沟通, 了解他们的需求, 掌握这些珍贵的资源, 促进与他们之间的互动。

曾几何时, 书籍与报刊, 永远都是高高在上的传播者的姿态。而如今这个格局已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开放而自由的形态。通过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方式, 刊社编辑可直接地与读者进行互动。并且, 读者不仅可成为话题的阅读者, 也能成为参与者和分享者, 形成一种全新的互动格局。

在《食品与健康》杂志的官网微信中, 每周一至周五都会推送编辑精选的健康知识或菜谱。与杂志文章相比, 微信推送的文章更简洁、篇幅更短, 符合手机用户的阅读习惯。并且可通过后台管理, 清晰地看到读者的兴趣点在哪里、哪篇文章更受欢迎, 以获得更多的点击率和转载率。通过直观的数字, 可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

在有了一定的客户资源积累之后, 就可以开展各种互动活动了。设立各种奖励, 让对健康话题感兴趣的人了解到刊物的内容, 并且将他们转化成刊物的读者。杂志通过这样的方式, 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大量“粉丝”, 并成立了读者俱乐部。在建立读者俱乐部之后, 我们开展了各种线下活动, 如健康科普讲座、展览等。面对面与读者进行交流, 增加了读者与刊物之间的黏性。

总之, 纸质媒体发展到今天, 已不能够再用传统的视角看待它、经营它了, 而应以一种更开阔的视野、更广阔的胸襟, 接纳网络给它带来的冲击, 并且顺势而为, 找到一条符合其发展规律的道路。

杂志的“新媒体”探索之路, 也是如此。将一本杂志演化成为网站、手机客户端, 甚至更为广大的媒体, 这才是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会平.试论新媒体环境下纸媒“自救”[J].商情, 2014 (40) :159-160.

科普期刊 第4篇

2011年12月14~15日,中国科协科普期刊和科技类报纸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培训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丁以绣、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杨文志、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副部长殷皓出席会议。 徐延豪在讲话中指出,大众传媒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大众传媒也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科技教育、传播和普及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渠道。科普期刊和科技类报纸,是数以万计的报纸和期刊中,特色最为鲜明的一部分,肩负着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艰巨任务和社会责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科技的蓬勃发展,科普期刊和报纸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科学素质纲要》颁布以来,科普报刊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载体。 徐延豪就“提高认识、践行责任”讲了三点意见,一是要坚守阵地,科学为魂,切实履行科学传播社会责任。要坚守科学传播阵地;要紧紧把握住“科学”这个灵魂和生命线;要坚持内容为上,与科学家、文艺工作者有机结合,创作出科学的、严谨的,又富有文学性、容易被读者接受的作品;要以读者为本,稳定并不断扩大读者群体;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抢占数字出版制高点,拓展传播阵地和渠道。 二是要加强团队建设,不断增强科技传播能力。无论是内容创意开发还是经营开拓创新,人才都是科普期刊和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各级科协和学会,都要把报刊社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 三是要引导示范,多方扶持,共同推动科普报刊健康发展。各级科协和学会,首先要认识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普报刊在科学传播和普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来,带领和组织科普报刊在文化建设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多做贡献。要按照《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精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科普期刊和报纸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发展平台、培养精品品牌。 丁以绣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与时俱进提高办刊办报水平,促进科普报刊改革发展》的报告中,对科技报刊改革发展做出详细指导;杨文志以《提升科技传播能力,推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题,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进行了解读,对科普报刊如何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出了期望和要求。 会议期间,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翟惠生,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徐九武,中国科普期刊研究会秘书长张品纯分别作了《科技报道如何更贴近时代和民生》、《科技报道的导向把握》、《科普期刊参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探索》的大会报告。 来自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科普部的负责同志,全国学会和省级科协主办的科普报刊的负责同志和骨干编辑记者,以及部分特邀科普报刊的负责同志进一步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交流了科普期刊和科技类报纸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围绕科普类报刊的指导服务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科普类报刊的科学传播使命与社会责任,科普类报刊的改革、创新与发展等三个专题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

科普期刊 第5篇

1 科普期刊发行与经营存在的问题

1.1 发行量下滑

近几年,几乎国内所有的刊物特别是科普期刊,发行量都以百分之几至百分之十几,少数甚至以百分之二三十的幅度下滑。即使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期刊奖的“国家百种重点期刊”之一的《农村新技术》也不例外,订数亦有小幅度下滑。

1.2 经营意识不强

从长远看,科普期刊的发展应该走向市场,科普期刊应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目前,国内大多数科普期刊经济实力比较弱,与国外著名科普期刊相比,广告经营观念和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据了解,我国的科普期刊中拥有广告经营许可证并从事广告服务的期刊有2806种,约占总数50%,而其余的科普期刊则没有广告收入。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科普期刊编辑部在对广告经营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不少人认为,科普期刊应以刊载科研成果和应用成果为天职,刊登广告会使神圣的科学技术研究带上铜臭,影响了期刊的圣洁形象。而国外知名期刊从选稿标准到栏目设计,从版面安排到广告经营,处处考虑读者需求,体现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办刊理念和广告经营意识。

2 科普期刊发行与经营策略

科普期刊是社会主义出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精神产品,而且是一种以商品形式出售的物质产品,具有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要使科普期刊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就必须使其价廉物美,努力开源节流,降低出版成本,提高刊物质量,加强经营管理,讲究信誉,充分满足读者需求,否则就难以在竞争中生存。要降低出版成本,就必须在期刊从选题、组稿直至期刊进入市场的各个出版环节,都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

2.1 科普期刊发行策略

2.1.1 开展多渠道发行工作

邮局发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不少期刊社采取自办发行的方式。其实,邮局发行有先天的优势,自办发行也有自身的魅力。笔者认为,应当实施多渠道发行,充分发挥邮局发行、自办发行和第三方发行的各自优势。《农村新技术》通过一年一度的邮局征订、在农村市场建立代销点、在培训机构建立代销点、有选择性地参加非邮发联合征订和在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创新服务大厅设立直销点等方式开展发行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多年来,《农村新技术》坚持实施多渠道发行,使得期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2.1.2 开展网络发行服务

计算机网络具有覆盖范围广、准确、迅速、方便的特点,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传播科普信息方面的巨大作用。据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普期刊网络的发行服务渠道,建议建立一个全国非邮发网络征订系统。目前,多数科普期刊社仍然沿袭传统的方式和单一的渠道开展发行工作,网络征订工作还未能完全展开,这不能不说是当前科普期刊发行工作的一大缺陷。期刊发行工作应充分利用日臻成熟的网络技术和资源。

2.2 科普期刊经营策略

2.2.1 坚持精品原则,树立品牌意识

期刊能否建立自己的品牌并充分发挥其效应,是刊物办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期刊的品牌是期刊的无形资产,也是期刊价值的体现,关系到期刊能否可持续发展。

衡量期刊品牌价值的高低标准有:①期刊内容是否具有权威性、公众信服力和影响力;②能否吸引读者尤其是核心读者群;③除了不宜刊登广告的学术性期刊外,科普期刊能否对广告商构成足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广告的刊登量和收入。按照国际期刊界的共识,品牌期刊要尽量扩大和延伸其品牌效应及价值。很多著名期刊针对不同层次读者出版刊物,在世界各地出版不同语言的版本,或以版权合作的方式,在当地出版刊名不同的同一类型的期刊等。做到品牌价值的充分延伸,可以最大化地实现期刊自身价值。

期刊品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办刊实践过程中逐渐实现的。随着办刊者对期刊品牌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示出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期刊工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品牌意识。他们将采写、编辑、出版、发行、广告和队伍素质的提高及开展的每一项活动都纳入了期刊品牌的发展战略,以妥善进行总体策划。铸造期刊的品牌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艰巨工程,涉及客观的、主观的、内部的、外部的诸多因素。20多年来,《农村新技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农村、农业、农民,想农村、农民之所想,为农村、农民提供急需的科普知识和信息,当好他们生产经营、科技致富和科学生活的参谋,为其架起信息的桥梁,由此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打造期刊品牌的各项措施,都要靠主编和编辑来实施。因此,加强编辑人才的选拔、培养,不断提高编辑队伍的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适应21世纪形势发展需要的编辑队伍,是打造科技期刊品牌的根本保证。

2.2.2 以期刊经营为主,实行多元化经营

科普期刊编辑部可以在搞好编辑出版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种经营活动,激发编辑人员的创造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和有力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挖潜创收,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普期刊的优势,为科普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以期刊经营为主和实行多元化经营是相辅相成的,期刊质量是多元化经营的基础,多元化经营为办好期刊提供各种物质支持。

2.2.3 大力培养经营人才

期刊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期刊发展的根本。期刊品牌的形成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队伍。因此,期刊社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工程,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将编辑队伍建设纳入期刊品牌发展战略进行总体策划。要使科普期刊在经营上有所突破,主编要重视经营工作,重视经营人才的培养,把期刊的经营队伍建设与编辑队伍建设一起抓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经营队伍,并且在待遇政策上也要有所倾斜,实行经营业绩与经济效益挂钩,这样才能稳定人才,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 结语

在新形势下,期刊的经营越来越趋于集团化、国际化、品牌化、数字化、跨媒体化经营。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科普期刊的经营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如网络冲击,读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市场对科普期刊经营的挑战等。因此,科普期刊编辑部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经营策略,打造品牌,实行多元化经营,将期刊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倪集裘.农科期刊发行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普期刊研究,2005,16(5):762-763.

[2]边全乐.论我国农业期刊的发展趋势[J].编辑学报,2003,15 (5):369-371.

科普期刊 第6篇

一本杂志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策划。策划主要包括刊物的定位、栏目的设置、作者队伍的建立、品牌的包装和营销等。

定位要“准”而“细”

1.内容定位

任何一本刊物,都想争取尽可能多的读者,这种强烈的目的性,往往会造成杂志内容大而全、杂而乱,定位模糊,让读者摸不着头脑。而少儿科普刊物更容易陷入这种尴尬境地——

在表现形式上,为了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少儿科普刊物会采取各种趣味性手段,如讲故事、说笑话、配漫画等,但这其间的尺度较难把握,稍不留神就会背离初衷,给读者以“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而有些刊物为吸引读者,更是一味求“趣”,科普内容少得可怜,使刊物成了名副其实的“注水猪肉”。故此,少儿科普刊物要警钟长鸣,时刻提醒自己——趣味性手段不能替代刊物的内容本身,二者不能混淆,无论何时都要明确手段是为科普内容服务的,仅仅是使内容生动的呈现方法而已。

另外,在内容选择上,少儿科普刊物往往喜欢包罗万象,号称“百科”,涵盖方方面面,这种模式通常容易导致内容空而不精,所以需要在栏目设置上多加考量,或设置栏目时有一定的倾向性。但即便这样,也总会遇到无法与市场上同类刊物进行区分的困惑,呈现“千刊一律”的局面。

拿封面来举例,很多综合性的百科类少儿科普刊,受宽泛的定位所限,选择封面时很难寻找切入点,于是,采取的模式要么是主题性装饰漫画,要么是人物或动物照片加卡通元素的设计,前者雷同性明显,除去刊名之后,无法给人哪家是哪家,哪刊是哪刊之感;后者无法体现出内容特色,针对性不强。相反,分类越细,定位越明确的刊物,封面往往越容易把握。以《小哥白尼》“野生动物版”为例,该刊以生物科学为依托,照片资源丰富,封面基本都以与内容相关的动物实图为主,孩子容易接受,非常讨巧。所以,最好的做法不是大而全,而是对内容进行细分,专刊专做,让读者通过封面就能对刊物主体内容一目了然,满足其明确的阅读目的。

2.年龄定位

纵观国内少儿科普期刊市场,在年龄定位上对内容进行细分的刊物少之又少,一本刊物的读者年龄定位往往跨越七八年之久。而国外的少儿类刊物,对于读者年龄的划分已经细致到几岁零几个月。

我们知道,人在少儿时期的成长非常迅速,即使相差几个月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也有很大差异,小学一年级孩子与六年级孩子的知识结构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宽泛的定位很难适应读者的需求,看似谁都可以读,实则谁都不爱读,其结果就是留不住长期的忠实读者。

实际上,期刊与图书不同,它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这意味着它拥有相对固定的、持续的读者群体。而一旦进行内容细分,用增加版别等形式来区分年龄层次,虽然从短期看是会影响发行数字,但从长远角度考虑,对于品牌的建立,以及读者对于刊物的忠诚度而言,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的《我们爱科学》的中旬刊,就是用版别来区分年龄定位的。这本刊明确标明——亲子阅读,从内容上讲,给幼儿园大班,或者即将入学的小孩子,甚至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看都是可以的。那么,它们就抓住了这一部分读者群。这部分读者群将来很可能成为其另外两本高年段刊(上旬刊、下旬刊)的潜在忠实读者。而我国台湾省教育厅主办的《儿童的杂志》做法更为巧妙,该刊从栏目角度进行划分,用三种不同的标志来区分适合高、中、低年级小学生阅读的内容,并把适合三个年龄段孩子共同阅读的文章标示清楚,这种做法可谓标新立异,也值得借鉴。

如今人们越来越讲求个性化消费,“私人订制”也成了当下消费领域最热门的词汇。作为文化类产品,手机、网络媒体早已采取个性订阅方式,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时代在变化,少儿科普期刊自然也应与时俱进,顺应大势,不仅新刊在筹备策划时,要找准定位,走细分化道路,老牌期刊在提升品质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后,也应考虑通过“刊群”建设等方式,细分市场,从而应对群雄逐鹿的市场冲击。

内容要有“重头戏”

刊物靠内容来承载,在内容为王的时代,高质量的内容更是离不开策划,只有打造出有一定分量和影响力的重头栏目,才能在众多同类刊物中体现出自身品牌的实力,塑造自身的权威性。那么,到底什么内容可作为少儿科普刊的“重头戏”呢?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科普。简单地说,科普就在我们身边,俯仰皆是,时时刻刻像空气一样围绕在我们周围。故此,少儿科普就是要做孩子身边的科学,让其能够“学以致用”,实用性更为关键。而重头栏目仅有实用性还不够,还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孩子求新求奇的心理,在抓住孩子们当下热议话题的同时,为其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

孩子的差异性决定了其热议话题的多样性,但孩子作为“社会人”脱离不了大环境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讲,办刊是有通念可循的,即越是具有时效性的内容,越容易引起关注,少儿科普刊也不例外,只有抓住社会上的焦点热点问题,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

但少儿科普刊毕竟不同于新闻时政类刊物,不能报道事实本身,得另辟角度,抓取焦点事件中的科学线索,从而深挖内容,选取恰当的切入点来做文章。浙江省期刊总社主办的《小爱迪生》杂志有一个品牌栏目“地球卡丁车”,就是与社会热点问题同步的策划专栏。这个栏目曾经刊载过一篇题为“地震后,大熊猫在找‘新家’”的文章,是配合汶川地震周年纪念而做,这篇文章的做法可以对此加以说明。文章没有选取常规操作,对地震科学进行普及,而以孩子喜欢的大熊猫作为为切入口,详细地介绍了我国的国宝。开篇先是客观介绍了地震后大熊猫家园被毁,然后提出问题“它们现在过得好吗?”,接着以一个“一夜要死七只羊,谁是凶手”的故事,告诉孩子面临生存考验时,大熊猫也会杀生、吃肉……内容环环相扣,阐述了有关大熊猫方方面面的知识,最后还是以客观事实——一部分大猫有了新家作为结尾,并号召孩子们参与到帮助大熊猫的活动中来。文章虽是对动物的介绍,但内容发人深省,引导孩子产生对熊猫的关爱之情,同时也弘扬了灾后祖国各地伸出援手,帮助大熊猫落户新家的互爱互助精神。这样选题策划既体现了时事热点,传播了知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失为热点问题操作的典范。

除了此类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孩子们当下感兴趣的任何话题,如近期热映的电影、网上很火的游戏等,都可以作为重头栏目的选题内容,关键是要抓住时效性,选好切入点以及恰当的表现方式。不管怎样,逐渐摸索出专题性重点栏目的策划思路,是打造品牌刊的必经之路。

栏目要有“参与性”

孤掌难鸣,独木难支。科普最怕曲高和寡,尤其是少儿科普,自己叫得再响,孩子不买账,也是徒劳无功。所以,一份成功的少儿科普刊应该想尽办法让读者参与其中,与读者建立起感情,让读者不仅觉得可以看,喜欢看,还要期待看。要想达到这一点,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为读者设立刊登自己作品的平台、交流心声的平台等是一个有效手段。

少儿科普不应是单方面的灌输科学,而应是交互式的知识分享。通常,人们会觉得,少儿科普杂志应该刊登“大家之作”,讲解那些板上钉钉的真理。实则不然,从大了说,少儿科普刊作为文化产品,还肩负着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培养人才的重任。那么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让其不仅懂科学,也要爱科学,激发其学习科学的兴趣,更是刊物不容忽视的潜在功用。所以,刊物有必要专为读者设立一些参与性栏目。值得注意的是,刊物的参与性栏目要有自己的特色。可以说,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路才能具有与别人竞争的资格,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

那么,什么样的栏目算是有自身特色呢?还以《小爱迪生》举例。该刊迎合自身“发明、发现、探究”的定位,同时与其刊名相呼应,设有“挑战爱迪生”“发现之眼”“魔法实验室”“科幻画长廊”等互动性栏目,刊登读者的科学小发明、科学小发现、科学小实验以及科学幻想画等。虽然孩子们可能写得不够深刻,画得不够精美,但对他们却是很大的鼓励,提高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也让读者觉得这本刊物很亲切,是他们自己的“好伙伴”。另外,这些互动栏目采取“梯度”设置,使得小学阶段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能参与其中,满足了读者需求的广泛性,在老师、家长和孩子中赢得了较好的口碑。

事实证明,此类互动栏目容易拉近刊物与读者的距离,让孩子以刊登自己作品为荣,让老师和家长也看到了学生和孩子的努力,从而使刊物成为了老师、家长和孩子的“心头好”。

作者要有广泛性

少儿科普作者必须要具备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学素养。而现实是,少儿科普作者优质资源匮乏,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少儿科普期刊的发展。一本好的少儿科普刊物,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其表现形式,都必须是丰富多彩的,单薄的作者队伍自然很难满足这一要求。故而,刊物在培养自身作者方面要寻求多样性。

狭义地讲,作者主要是针对为刊物供稿的作者而言;广义地说,作者包含一切可为刊物提供内容来源的对象,如国内外出版社、民营出版公司、工作室等,都应纳入作者范围。

1.广纳贤才

少儿科普期刊除了要与业内知名作者建立长期而良好的合作关系,还应充分利用电子媒介广发英雄贴,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征稿,不断从中挖掘培养刊物自己的作者,和作者交朋友,打造作者的同时,也使其为刊物所用。

2.物色稿源

相较于国外,国内少儿科普期刊起步晚、品质弱,目前还没有哪家期刊可以靠自身实力走在世界前列。基于现状,不妨学习出版社引进版权的模式,与国外优秀出版集团、出版公司等合作,选用其优秀作品,并进行本土化加工刊载,以此提升刊物质量。当然,与国内出版社、民营出版公司合作,选登其优秀作品,也是丰富刊物内容的一个可行方法。

3.借脑合作

现阶段,图书工作室遍地开花,其中不乏实力不俗者,有些工作室业务水平甚至可与正规期刊编辑部相媲美,唯一不同的是它们没有刊号资源。毫无疑问,期刊与之合作,可以提升刊物内容的丰富性和质量。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工作室的合作不能受其制约,要掌握好分寸,把其当作作者看待。

可以说,作者在某种程度上维系着刊物的质量,建设好、利用好作者队伍,关系刊物的生死存亡。

包装、营销要有针对性

少儿科普期刊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也需要包装和宣传,但其包装宣传要充分考虑读者群的特殊性。

对于期刊来说,包装主要指版式设计,要让少儿读者看上去觉得“美”。而少儿读者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少儿科普期刊的版式一定是“以图说话”,图在表现内容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用一句经典小品台词来说,就是“浓缩的往往是精华”,长篇大论的知识点,常常是孩子没耐心看,看了也记不住,等于白费劲。而兼具解释文字功能的几幅图片或插图,孩子兴趣足,恰恰看了一眼就能记住。

所以,少儿科普期刊在封面及内文设计上,要时刻注意“知识属性”与“少儿特性”的和谐统一,充分运用精美的图画、明快的色彩、生动的线条等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形象化地表现出来,使其通俗易懂,迎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大形势下,少儿科普期刊有了好的内容还远远不够,还要学会“推销自己”,采取有效的自我营销策略,提升刊物的知名度。

针对读者群的特点,少儿科普期刊可以开展一些有特色的,能够长期持续下去的活动。如刊上活动:不定期设计问答、征稿等有奖比赛,同时利用已有的学校资源,号召老师和学生参加,以此扩大老师、家长以及小读者对刊物的关注度;再如刊下活动:携手知名科普作家举办科普讲座、利用儿童节等节日走进校园组织师生表演科普剧、以刊物为平台发起科普夏令营活动等,使活动本身成为刊物的一种标志,让读者由活动就能想起举办活动的刊物,以此赢得更多的少儿读者。

此外,为了吸引读者,不仅时尚类期刊在打赠品大战,少儿科普期刊也没能逃脱这一桎梏。既然如此,无论赠品,还是活动奖品,刊物也都可加以利用,将其做成刊物的代表,对刊物进行自我宣传。比如每年可以制作包含刊物知识内容的学习手册,以迎合订阅刊物的家长的喜好;将刊物中的人设——形象代表人物制作成徽章、书签等,来满足小读者的“追星”心理等。待刊时机成熟时,这些也可以成为刊物的衍生产品,与刊物品牌一起走向市场。

总结

科普期刊 第7篇

1 网路时代下传统科普类期刊遇到的问题

1.1 媒介渠道优势地位被网络取代

随着媒体种类、阅读介质越来越多, 读者可以选择的内容、渠道都被大大拓宽, 选择阅读期刊的读者也相对减少。截至2013 年, 网民中40 岁以上年龄层的人群, 已超过全体网民人数的19%。[2]“中老年人”这一人群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开始转而依靠网络获取信息, 期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知识优势和平台优势都不再突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国“中老年”网民的规模和全国总人口数所占比例必然逐年递增, 他们中的读者也将越来越远离传统纸质期刊。

百度、360 等搜索引擎的发展, 果壳网、松鼠会等专业化、商业化运作的科普网站的涌现, 范志红、顾中一等知名专家网络大V粉丝信息服务的免费或低价推出, 使得搜索与科学相关的资讯变得更加便捷、快速和廉价。通过这些渠道, 受众可以参与即时互动, 通过分享拓展个人社交领域, 大大增加了用户的使用粘性;而和专家点对点的交流, 可以实时获得个性化私人问题的快速解决方案, 这些都是传统科普期刊无法比拟的。

1.2 产品为王代替内容为王

网络时代下, 科普类信息进行传播急需在高效整合载体、内容、规则等多方关系的前提下, 做出好的“产品”。所谓载体, 即聚合、传播内容的媒介形式和渠道。所谓内容, 除了传统纸刊的文字、图表、插图外, 还包括图示、动画、音乐、语言、图像、电影和视频信息等。而规则, 则是将载体优势发挥至最优时, 对“产品”进行外观、形式、功能、技术特性等方面的设计, 以及对于内容与载体、功能与流程之间关系的设定。[3]

1.3 广告客户预算大幅缩减

传统纸质科普期刊虽然有自身的目标读者人群, 但作为传统的“泛众传播媒体”, 杂志读者的年龄层、性别、所在地域、职业、收入水平的归属都较为分散。对于广告客户而言, 谈不上精准投放, 目标人群范围过大、总人数规模又较小, 回馈不及时。[4]2013 年, 海尔集团宣布了海尔及卡萨帝品牌和所有的杂志类媒体终止硬广合作。除了超级航母企业,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 产品销量也成为了广告投入的最直接压力, 这些企业相较于在“文化味儿”浓厚的期刊上做广告, 更愿意参与团购、微营销等推广活动。

2 网络时代下传统纸质期刊具备的优势

2.1 浅阅读有利于期刊发展

对于阅读内容的选择, 网络时代读者更加喜欢阅读轻松有趣、实用性强的图文文章, 正是传统科普期刊的所长。此外, 由于网络世界中所发布的信息是无中心的、无等级秩序的, 因此受众或读者在阅读时更加随心、随性所致。人们所熟识的如书籍般从前向后的线性阅读模式, 逐渐过渡为读者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兴趣点选择个性化的阅读进程和路线, 应该说杂志的编排方式和文章结构与书籍相区别, 更便于读者的随意翻阅。

2.2 碎片化阅读有利于期刊发展

网络时代下, 受众碎片化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场景的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利于传统纸质科普期刊的转型发展的。《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调研报告》数据显示, 读者网络单次阅读时长在15min ~ 30min是用户的主流选择, 占比43%, 用户多在“睡觉前”和“看电视、家里休息”等时间阅读。阅读15min纸刊的文字量在4500 字左右, 刚好是4 页杂志, 2 ~ 3 篇科普文章的篇幅。

2.3 网络文学繁荣有利于期刊发展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文学创作和发表的门槛被大大降低, 普通百姓可以有自己的职业, 不作为“职业作家”也拥有很多的机会参与文学创作。鲁迅文学奖将网络文学纳入了参评的范围;果壳网的科学盛典和科普创作、科学传播工作都得到了支付宝和阿里集团的资金支撑, 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作家、科普工作者等从业者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多元的选择, 也给传统科普期刊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3 《食品与健康》杂志发展现状

《食品与健康》杂志是拥有25 年历史的传统美食、营养类科普期刊。作为我国饮食健康领域的权威性专业杂志, 目标读者是生活在大中型城市, 40 岁以上、有一定消费能力、注重美食兼顾健康的消费者。纸刊每月的发行量为十万册。与第三方应用软件合作, 出售杂志当期和过期电子刊。其中, 基于苹果系统apple store的受众群体2013 年单机下载量为30 万次。基于安卓系统, 在移动 (和阅读) 、电信 (天翼阅读) 、联通 (沃书城) 三大平台, 2013 年度的阅读量为20 万次。与其他传统纸刊境遇一样, 《食品与健康》也面临着现有读者人群不断转向网络媒介, 广告收入不断减少的境遇。

综上, 基于网络时代背景下传统科普期刊的所遇到的问题和自身拥有的优势, 杂志应将开发基于网络的“新产品”作为传统期刊迎接信息时代冲击的有益补充和未来产品形态。“新产品”应是适于手机安卓 (Android) 系统的、适于现代公众阅读习惯的、适于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 用户体验舒适度高、交互性好, 能够完成独立下载和离线阅读, 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效果于一体的第三方应用软件。

4 网络时代下《食品与健康》手机阅读应用软件开发建议

4.1 用户体验舒适

传统科普期刊手机阅读应用软件的开发必须紧贴智能手机的设备特点, 用户使用习惯和交互体验的要求。用户下载并使用应用软件, 要付出时间、网络流量、终端设备空间占用等代价, 用户体验舒适程度不好, 如下载缓慢、易报错、点击进入后无故弹出、死机、图片模糊不清、视频无法播放、外链广告条嵌入频繁等, 将使用户失去耐心, 几分钟的等待或者额外的收费就会很容易造成客户的流失。而应用软件的打分制度和分享过程, 又会造成不良口碑的快速蔓延。因此, 杂志阅读终端的舒适性和便捷性被排在了内容创作之前, 成为了决定一款软件成败的根本。

将安卓系统作为开发依托, 主要是因为截至2013年我国超过5 亿的手机网络用户中, 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超过98%, 而六成为Android系统使用者, 受众群体具有绝对的数量优势。但安卓系统与苹果体系下的ios系统的最大差别就是, 安卓系统的手机尺寸不像ipad和iphone一样固定, 从6.3 英寸大屏幕到3.5 英寸小屏幕, 千差万别。手机终端设备尺寸的高端不一致使得应用软件效果呈现的优化与美观成为最大难题。

软件的界面设计应将最终为用户服务、方便用户的操作和使用作为根本目标。界面尺寸能够兼顾市场上销量排名前十位的手机型号, 能够完成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内容的“阅读”。用户操作简单方便, 各层级页面之间画风统一, 逻辑清晰、页面层次分明, 方便进入和返回, 布局简单。用户的所有选择都是可逆的, 比如上传互动内容、给文章贴评论、分享精彩内容到自己的社交网络平台, 任何的操作都有撤回路径。软件需具备页码快速定位功能, 读者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并且能够随意进行前翻和后翻。网页形式设计层面, 所有功能键和热点尽量做到与主流软件如qq、优酷等的“+”号、“-”号, 尽量做到功能一致, 并标明内嵌功能热点的外部扩展说明, 尽量减少用户需要记忆的内容。[5]给用户的使用说明或提示的语言尽量口语化, 字体应采用生动明快的字体。页面主体颜色应以乳白、柠檬黄、浅绿、橘色等具有美食清新气息的颜色或生活中天然食物中具有的颜色, 除了杂志内容主题图片, 网页其他图形的设计也建议从动物、植物中进行提取加工或者插画设计, 建议大量留白烘托软件的文化内涵和属性。

4.2 内容更具娱乐性, 增加用户粘性

应用软件所搭载的网络平台并不简单等同于期刊、报纸等媒体终端, 对消费者而言这是一个极度开放、极度多元化的娱乐平台, 用户可以选择的产品可以用应接不暇来形容, 除了文字阅读内容, 视频、游戏、音乐、购物、便捷办公、职业学习等五花八门的可选项使得读者的注意力被严重分散。“悦读”软件的内容开发, 应部分摘选传统期刊纸质内容的往期精品文章, 同时更应针对网民受众的阅读习惯开发独有内容。编辑应具有比纸质期刊更敏锐的社会观察力, 如热映电影电视剧中涉及的美食, 如中秋、春节、父亲节、母亲节与美食相关的节日, 如高考大学毕业与饮食相关的时间节点, 如与感恩节、圣诞节与团聚聚餐息息相关的异国风俗, 如微信微博中与美食相关的时事热点话题相关的内容。选题方向确定后, 还应寻找不同寻常的文章呈现视角与深度, 切忌流为毫无新意的拼凑。在期刊原有的文字内容上, 发展一批成熟的美食健康类图片作者, 组织一批有新意的图片新闻。选择便于视觉呈现的文章, 如科学减重、颈椎保护、菜品还原等, 原创一批视频内容。数字内容应配合适合的背景音乐, 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娱乐氛围。寻找合适的作者, 在软件上开辟以美食为题材的, 中、短篇小说体裁的连载, 以强烈的故事性加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为增加用户粘性, 软件搭载的每一篇文章都应具备评论系统、收藏功能、以及其他功能需求。当读者发表评论的时候, 需要前台部分有注册用户功能, 要求与微博、微信以及QQ有sdk的接口, 要求能微博、微信等分享所感兴趣的文章及其他。文章可以推送功能, 定时更新, 与杂志新刊有紧密的联系。后台文章管理系统需要有数据库管理功能, 对既往文章能够进行轮询、选择、删除等操作, 对每天文章推送有控制功能, 对文章评论有管理功能。对注册用户有管理功能。注册用户的深入数据操作与会员管理, 实现针对特定用户进行筛选、分类, 并且能够针对特定用户群推送指定信息。设计明信片功能, 在精品文章或美食图片上具备嵌入个人头像或照片的功能, 并能够到微信、微博和qq空间。设置有奖问答和投票等互动内容, 读者通过点击鼠标完成参与。后台编辑不仅能够有效搜集反馈结果, 对软件内容和功能进行及时修订, 更能够通过及时的回答, 密切编读关系, 增加读者粘性。

配合“悦读”软件当期内容主题, 开展线下的实体活动, 根据内容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和规模。如科学减重话题适合百人左右的科普讲座;如烘焙话题适合选择有制作设备的小型场地举办有互动性的厨艺交流活动;如咖啡话题适合高雅环境下20 人左右的文化沙龙;如和餐厅、蔬菜肉品供货商合作的品鉴会;如知名作者的读者见面会或新书发布会等等, 以免费的形式为读者谋求更大的利益。

4.3 逐步建立盈利模式

传统期刊基于手机终端的第三方阅读应用软件前期投入资金规模较大, 后期内容的日常更新、系统的升级和bug修复也都需要资金支持, 必须要逐步建立自己的赢利模式。

1) 在软件运营的初期阶段, 当期杂志大部分内容的下载与离线观看应选择免费模式。但可以酌情设立如夏季白领营养便当、科学减重七日三餐等扩展付费阅读内容, 资费标准可低至每篇文章5 分钱或包月10 元。小额而持续的收费也会培养读者逐渐养成阅读兴趣, 并增加对软件使用的依赖程度。

2) 期刊更应加强和纸质刊物网络销售平台如成都邮政天下有限公司“杂志铺”的深入合作, 在精品文章下标注纸质期刊的网络平台购买链接。

3) 与现有的地图类软件进行合作, 在杂志主题内容下, 可以使用户快速寻找当地独特的应季食材, 并提供应季食材相关的营养知识、美食知识、特色店铺、美食电影或旅行游记等相关信息, 同时与顺丰优选、中粮我买网、天猫商城等大型专业生鲜销售网络平台进行合作, 根据销量进行分成。

4) 与注重产品科技含量的农产品、食品、调料、饮品、酒业企业进行合作, 邀请企业总工或技术总监, 开辟专家专栏, 定期推出避免独立产品宣传的一般性科普文章, 配合线下的实体科普活动, 打造、培养属于《食品与健康》杂志自己的“明星专家”, 助力企业品牌推广和营销, 扩大杂志广告收益。

5) 在软件的受众规模累计到一定程度时, 期刊应寻找合作者, 如网店初创期的小企业, 推出自有品牌产品, 依托网络如天猫或淘宝进行销售。产品类型可以涵盖围裙、锅铲等厨房用品, 蜂蜜、木耳等营养保健食品, 烘培、咖啡、调酒等产品, 并不定期进行团购等促销活动。

6) 将软件上的广告位特别是视频广告位作为纸质期刊原有广告客户的赠送项目, 增加厂商的曝光率和广告附加值, 实现长期合作。

4.4 培养核心技术团队

科普期刊手机阅读应用软件的开发、维护和推广过程, 涉及专业领域繁杂, 如平台即终端的开发, 内容的更新管理, 网站日常的维护, 数字内容如声音、影像的编辑加工, 软件推广, 以及推广活动的策划和落地执行, 需要专业技术队伍的支持和保障。在软件开发初期, 可以采取边学习边培养的方式, 组建核心团队。聘请专业应用软件开发公司参与软件技术层面的设计, 为杂志提供优质的硬件及相关技术支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培养期刊原有文字编辑对数字内容的编辑和制作水平, 并对员工开展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出版业务、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的专业培训。

参考文献

[1]袁玮, 等.天津市公民科学素质跟踪评价及科普工作统计的研究[R], 201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01h Un Djg QSENz3p1Wl F2GO2j Yta YTop WJRUpyj0z DYFt5ob WG-1ma Fr WV6V2l E1ETom9Doy P q Qud Letk016i6p4NI5Ro Jl Q1cvn-AI7x BL_.2013.

[3]喻国明.中国传媒业30年: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向[J].青年记者, 2008 (2) :56-61.

[4]许真真.《妈妈宝宝》杂志社广告业务整合营销传播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 2013.

科普期刊 第8篇

一、期刊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培养

首先, 选题策划能力对提高医学科普期刊的发行量具有重要影响。选题策划是对某一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新闻素材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 并且对新闻宣传中的内容以及形式进行精心的制作、安排, 抓住社会大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依靠期刊在新闻热点处理的深度和广度上的优势, 使新闻主题更加突出, 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为了提高选题的质量, 专题决策部门应该在部门内部确定科学的选题决策制度, 不断提高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医学科普期刊编辑所要选择的选题应该符合自身媒体的传播特点, 以客观的事实为选题依据, 防止在策划编辑中出现广告新闻、炒作新闻等, 避免报道内容中出现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各种形式夸大。

其次, 依据社会时事变化及时调整编辑策划内容, 医学科普期刊的专题编辑策划报道必须要有对未来行为的合理安排, 必须提高应对各种变化状况的应变能力。为此, 编辑策划人员在策划过程中, 一定要依据在长期工作中的知识经验积累, 有效处理各种相关信息, 对于事件相关的环境信息, 及时监控, 预见事件可能的发展方向, 提高策划的应变性, 改变传统的一劳永逸的策划观念。好的策划会使原本的普通变得不普通, 新闻编辑要深刻牢记这句话。新媒体时代要求编辑不再停留在对稿件的整合、拼凑上, 而是要求编辑学会对编辑内容的深加工, 注重对医学知识的深入解读, 不再是对编辑文章的被动把关, 而是走向主动策划, 可见对于医学科普期刊编辑来说, 必须具备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 以不断将大众所需要的医学知识传递给读者, 满足社会大众对医学知识的需求。

二、提高期刊编辑的组稿能力

组稿是选题策划之后的又一个关键性的编辑工作, 组稿要求编辑针对期刊编辑队伍正确处理各类来稿, 一方面要正确应对自由来稿, 注意挖掘和培养新作者, 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对老作者的约稿工作。医学科普类期刊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为此在以社会大众为读者群的期刊编辑过程中, 首先要注意从自由来稿中认真选择出具有较高医学价值, 而又通俗易懂的文章, 让期刊始终保持自身的编辑特色, 为期刊增加新的作者。比如, 通常情况下, 医学科普期刊会将医学类专家作为期刊文章的主要作者, 但是由于这些专家学者对医学的理解较为专业, 所写文章的深度不易于理解, 严重影响了医学科普期刊的发行量。为此, 医学期刊编辑应该加强与作者的沟通交流, 对其提出改进文章质量的意见, 引导作者创作出适合期刊目标读者群阅读层次的作品。此外, 新作者的挖掘也是提高医学科普期刊质量的有效手段。其次, 在对老医学作者进行约稿时, 为了提高稿件的质量, 编辑必须要向其说明所写文章的字数、主题、读者群等等, 让作者理解编辑意向, 并约定好交稿时间, 做好约稿之后的沟通联系工作, 以确保稿件及时交稿, 保证稿件按时发表。最后, 编辑在收到稿件之后一定要做好稿件的审读, 确保稿件的科学性, 为此, 期刊编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 保证自己的专业知识紧跟时代的发展, 以便在组稿和审稿后将最具有创新性和时代特色的文章提供给读者, 满足读者对医学知识的追求。

三、提高编辑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现阶段,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得信息技术成为期刊编辑必备的工作技能, 如今社会信息的广泛传播正是利用了网络的特性, 网络资源的无限性可以给期刊编辑提供大海一样的资源, 让期刊编辑可以进行与医学相关的各类素材的搜集和整合, 与此同时, 针对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的现象, 医学编辑还要提高自己的信息辨识能力, 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筛选工作, 不断提高自己的电脑应用能力, 学会利用电脑进行电子约稿和改稿, 通过电子邮件与作者进行沟通,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

结语

医学科普期刊编辑过程中, 编辑工作者必须充分考虑医学的专业性, 不断提高自己的编辑能力, 在期刊的选题策划、组稿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适应新时期对编辑能力的要求, 加强自身的审稿能力, 不断提高医学科普期刊的发行量。

摘要:医学科普期刊是以传播医学知识为发刊目的 , 专业性相对较强, 期刊的读者大都是关注期刊内容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为此, 对医学科普期刊编辑来说,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编辑技能。笔者在本文中从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组稿能力以及信息技能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以期给相关的研究者以有益启示。

关键词:医学科普,期刊,编辑,素质

参考文献

[1]许宁.编辑加工与编辑素质[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02)

[2]林少甫, 张振弘.试论医学科普期刊特点对编辑素质的要求[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3 (05)

科普期刊 第9篇

1) 传统观念下的农业科普期刊发行机制, 是建立在公款订阅的基础之上, 期刊社和经销商之间并没有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无论是邮局还是协助发行的部门都有很强的官办性, 收订报刊的经费大多来源于乡、村两级组织的公款。因此在取消农业税并同时取消“三提五统”之后, “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的传统机构客户便随之消失, 这样面向农村的期刊发行渠道特别是发行组织基本上是名存实亡, 导致农业科普期刊的市场存量不足;

2)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呈现出两个基本点, 即家庭承包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两个层次, 适应于不同层次的生产力, 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家庭经营适合农业生产的特点, 有助于充分调动农民作为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集体统一经营有助于克服个体农民在市场中力量弱小的不足, 能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有助于较顺利地实现先进农业技术的更新和农业投入的增加等。近年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和传统观念下的农业组织形态区别是巨大的, 但因大多数农业科普期刊社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巨大变化, 仍然沿用“生产队”的发行渠道和模式, 导致农业科普期刊市场增量不多;

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农家书屋”建设, 文化“三下乡”活动等, 许多地方以不同方式送书下乡, 送知识、信息下乡, 支援乡镇图书馆建设, 把“送”和“建”结合起来。这种背景下, 因农业科普期刊自身的传统性, 并未分享“近水楼台”之利, 导致农业科普期刊市场发育不好。

为此《新农业》杂志近几年积极探索发行新路, 转变发行理念, 摸索出直销、分销、批销、联销、协销的5种发行模式, 取得了实效。

1 争取政府部门实现期刊直销

将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工作对象, 将杂志直接销售给这些部门, 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实现农业科普期刊直销的策略。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开展了多种文化下乡工程, 这样就为农业科普期刊扩大发行量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如“农家书屋”“三项培养工程”“阳光工程”“整村推进扶贫工程”等等。辽宁省相关县 (市) , 组织部门为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开展了将农村贫困党员培养成富裕户, 将党外富裕户培养成党员, 将党内富裕户培养成农村干部的“三项培养”活动。在具体工作中党组织用党费对每个培养对象实施了“五个一” (提供一本书、一本杂志、一张光碟、一个致富项目、一笔担保贷款) 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扶持计划。了解了这个工程的背景之后, 新农业杂志社积极策划, 深入各县 (市) 组织部门推介杂志, 目前在全省43个县 (市) 中有近30个县 (市) 选择《新农业》杂志为“三项培养”对象的读本。此外辽宁省相关县 (区) 的农业、教育、能源、工商、保险等部门都陆续将《新农业》列为系统内支持农村发展的赠阅读本。

2 配合邮政部门实现期刊分销

邮政系统是农业科普期刊传统的分销渠道, 由于各种原因, 近年来邮政系统的主渠道作用弱化。相对农业期刊而言, 之所以邮政系统在农村报刊收订工作中占比下降, 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在于邮政征订对象的变化性;其二在于邮局和期刊社之间的弱相关性。相对农村市场而言, 邮政因其巨大的订阅能力与铺货能力, 它仍是国内期刊发行的主渠道。为了激活这条主渠道, 新农业杂志社采取选择性的分销形式, 即在一个县有条件地确定邮局为主发行商和2~3家协助发行商共同进行经营。这种形式对农业科普类期刊很适用, 它比县邮局独家分销面宽, 有利于扩大销路, 开拓市场, 展开竞争;又比密集性分销节省费用, 较易于控制, 不必分散刊社太多的精力。有条件地选择主辅发行商, 还有助于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联系, 使被选中的发行商愿意努力提高推销水平, 因此, 这种分销形式效果较好。吉林省东丰县2004年始在刊社的协调下, 县邮政局同县农业中心、县资产局共同发行新农业杂志, 每年都保证在2000份以上。葫芦岛市原来邮政局、扶贫开发办、经营管理总站三家各自发行《新农业》杂志不过几百本, 2010年在刊社整合下以邮局为主, 扶贫办、经管站协助, 邮局积极性非常高, 2011年完成订阅量5700份。

3 整合书商资源实现期刊批销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 民营书商发行体系逐渐完善, 发行网络逐渐健全, 发行触角伸展到城乡的各个角落。期刊社充分利用书商发行体系, 调动其积极性, 让其广泛宣传, 也是一条增加市场存量的途径。《新农业》杂志自2008年始连续被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但如何操作却成为问题, 因为杂志社是事业单位, 难以参与政府组织的招标工程, 这样的背景下, 杂志社提出向文化类报刊学习, 通过图书经销商代理的方式参加政府采购。为此《新农业》选择了近10家有实力的民营书商作为合作伙伴, 委托其在全国范围内竞标, 先后在东北地区、江西、四川等地农家书屋中标。同时还通过图书经销商实现了向图书馆选配《新农业》杂志。

4 组合农事企业实现期刊联销

2008年新农业杂志社同相关企业合作, 建立了“瑞丹丰新农业”综合服务平台, 即在乡镇建立集种子、农药、化肥、农膜和农业信息于一体的经营机构, 乡镇经销商在经营过程中不但实现了种子和肥料、农药相结合, 还实现了农资和农技相结合, 产品和信息相结合, 政策、技术和文化相结合。遍布全国的农资经销商和代理商把杂志作为产品经营, 真正实现了“技术跟着产品走”“技术物化”的目标。平台运营3年多来成效显著, 海城市通过这个平台2010年平均月售出新农业杂志2000份, 吉林省四平市2010年售出新农业杂志1560份。

5 加盟行业协会实现期刊协销

当前农业、农村、农民管理的行业部门很多, 由此衍生的行业协会数量可观, 仅辽宁省正常运行的“三农”行业协会就有近百个, 会员有几十万人, 这一强大的群体正是农业科普期刊优质的读者资源。为了靠近这一读者群, 《新农业》杂志社积极主动加入这些行业协会, 发挥期刊优势, 在刊物中开发行业会刊, 目前辽宁省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等5个省级行业协会都将《新农业》作为会刊向会员发放。

6 结论

在农业科普期刊陷入一片低迷的局势下, 老刊《新农业》杂志近几年转变发行理念, 积极探索农业科普期刊发行新路, 创造出直销——分销——批销——联销——协销5种发行模式, 扭转了刊物整体持续下滑的被动局面, 刊物质量、主要经营性指标和社会影响实现了较大跨越。实践证明, 农业科普期刊必须审时度势, 从宏观环境着眼, 以科学、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 转变经营理念, 捋清发展思路, 才能伴随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迎来新的上升期。

参考文献

[1]陈纪南, 潘峰, 陈焰, 等.论农业科普期刊出版环境及可持续发展[J].编辑学报, 2007, 19 (4) :245-247.

[2]胡晓梅.全省农业期刊总编在我校座谈服务新农村建设[EB/OL].http://www.syau.edu.cn/xctzb/xiaobao/display.asp id=1140.

[3]本刊编辑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大奖赛抽奖结果揭晓[J].新农业, 2007 (2) :59-61.

[4]本刊编辑部.农村能源实用技术知识竞赛暨“我心目中的农村能源”有奖征文大赛[J].新农业, 2008 (7) :32-35.

[5]张宜军.瑞丹丰新农业网正式营运[EB/OL].http://www.znongzi.com.

[6]张宜军.新农业杂志社与企业合作走办刊新路[EB/OL].http://www.syau.edu.cn/xctzb/new/list.asp unid=157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科普期刊】相关文章:

国际期刊05-05

期刊网站05-13

资讯期刊05-27

文学期刊07-06

文学期刊编辑06-11

印刷型期刊06-13

音乐理论期刊06-18

期刊产业投资06-19

生物医学期刊06-25

期刊论文提纲08-13

上一篇:GPS测量与数据处理下一篇:财务管理指标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