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教学范文

2024-09-23

开放性教学范文(精选12篇)

开放性教学 第1篇

一、目的及作用

学习科学最重要的手段即为实验。而抗体工程的实验系让学生能够形象的认识到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 便于学生能够有感性认识以及直接经验, 并且培养其观察思考与动手动脑以及分析总结的相关能力, 同时还能够激发其不断进行探究的兴趣。目前新标准的生物课程, 着重强调学习的探究性, 努力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 并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参与, 同时乐于探究, 并且勤于动手, 着重突出时代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目标化培养[3][4]。

二、实验教学

1、多方面筹备。

第一是要对实验器材进行准备, 由于开放性的生物实验中, 主要涉及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 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需能够保证学生其实验方案的设计多样化, 以及实验器材的多样化, 所以教师需充分的备齐实验器材, 以便使学生设计与想法均能够得以实现。同时更要对学生自行设计与制作的实验装置给予鼓励。第二是教师现有知识的准备, 在实验之前, 全部教师需尽可能的对与该实验相关的重要资料进行查阅, 并提前预测出能够发生的问题及现象, 保证心中有数, 从而才能够同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以及共同探究。

2、实施的具体方法:

第一, 对实验时数进行开放, 其每次实验的具体时间不做限制, 让学生想做以及能做多长时间就给予多长时间;第二, 实验教学内容也照旧进行, 对实验室平时的课余时间给予固定开放, 鼓励学生进行预做, 而没进行实验的学生则可以补做, 鼓励学生对实验效果未达到满意标准的可以重做, 对常规的操作实验进行反复练习, 同时鼓励学生更加深入的进行探索研究;第三, 实验教学需照旧, 于整个的实验课程完毕后, 将实验室集中的开放, 以及阶段性的开放, 甚至在节假日也开放, 让学生能够对所进行的实验及时复习与回顾;第四, 实验课程需在进入实验室时间之前开放, 可以规定其实验内容, 按要求让所有学生及时完成, 而具体何时来完成实验则由学生进行自主决定[5]。

三、对撰写与交流总结报告给予充分重视

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字描述能力, 与数字表格和示意图以及曲线的制作能力等多种方式来完成以及完善实验报告, 并通过摄影与摄像等多种媒体, 让报告富有生动的形象。善于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交流活动, 从而培养其合作学习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使他们能够体会到在不同情况下运用其他实验方法, 将会出现不同结果的实验, 该项也属于教学开放性的主要方面。这样学生产生很多感受以及体会也能够得到及时交流, 更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科研态度与价值观。

综上所述, 通过尊重以及鼓励学生于开放性的生物实验中, 发挥各种想法, 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从而得出各异的结论, 即使系错误的结论。但无论如何, 带教老师都需尊重学生, 并且爱护学生, 能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而当学生于实验当中遇到困难时, 产生消极以及畏难的情绪, 带教教师需及时的找学生谈心, 同时鼓励其不畏艰难。予以开放性实验的生物教学后, 绝大多数学生均有了充分的想象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空间, 同时培养了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以及深入研究的精神。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发展个性, 发挥独立性与协作性, 使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并能够让学生对学习生物学产生极大的兴趣, 从而使教学的质量获得提高。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

摘要: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教学已经在人才培养等方面, 均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尤其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系提高学生拓展综合素质最重要的环节。所以, 开展开放式的实验教学, 不仅可以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 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还能更好的将学生打造成为兼应用型与技能型为一身的人才, 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发展,医学院校,开放性教学

参考文献

[1]邹琼:《开放性实验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07 (10) :151-152。

[2]季旭明:《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1, (12) :320, 309。

[3]张乃群、李运贤、庞发虎等:《层次开放性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9 (12) :104-106。

[4]雷芬芳、邓翠珍、赵亚珍等:《护理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3) :216-218。

开放性试题呼唤开放性的地理教学 第2篇

作者:梁爱民 来源:都市家教(教育交流)·理论版 2009年9期

综观近几年的各地中考、高考试题,在命题上都有一个明显的倾向——试题的开放性程度逐渐增大,即那些材料新、角度多、问题活,注重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考查的题型越来越受到重视,开放性试题的比重有逐年增大的趋势。中考和高考作为衡量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和评价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重要机制,其试题及评分标准一方面是为了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发挥教育评价的“导教、导学、导考”的多元功能,因此,试题对教学、教改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和促进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开放性的试题呼唤开放性的地理教学,要求地理教学必须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要求地理教学方式多样化, 地理教学内容多层面, 地理教学过程多创新。

一、题型设计的开放性,要求地理教学方式多样化

近年来,中考地理试题中出现了不少“材料分析、案例分析、漫画与图表分析、地理小论文”等创新性的题型和题例。对此,本人认为: a)“材料分析、案例分析”题型的出现要求地理教学案例进课堂,材料进课堂,势在必行。

在地理课堂教学之前,地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搜集、整理、准备教学案例和相关材料;在课堂的实践操作中,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已见,彰显个性,一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二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情景模拟来拓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构建起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和辩证地问题的思维方式。

b)“漫画与图表分析”题型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好形式。这种题型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寓意深刻。针对这一题型,我们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相关内容,也要注意搜集整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要把漫画图表与地理教学真正结合起来。如《苦难的母亲》反映了地球母亲面临的人口、粮食等问题,《钓鱼者的困惑》反映了由于人类的排放的污水和废弃物造成的水资源的污染而使大量鱼虾死亡,反映了由于人类自身因素而导致的恶性循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要恰当在运用漫画和地理图表,用漫画来印证,用图表来说明,将漫画、图表和地理内容有机结合,促进理解,提高能力,加深记忆。用漫画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印证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学生对材料中的基本原理、观点和规律的理解。

c)“地理小论文”的考查是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的新方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经常指导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活动是大有益处的。通常围绕某上方面,让学生开展“小议论”、“小辩论”、“小论文”。通过这些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剖析、评价事物的能力。

二、内容选择的开放性,要求地理教学内容多层面

a)增设开放性的试题,实现设问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往往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我们的教学一直忽视对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培养,致使学生只能按照老师设计的路线往下走,根据老师的思路来回答问题,一旦设问的角度发生变化,就会无所适从。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聆听、模仿、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b)通过引进开放性的材料,加大简答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广大地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回归生活。一方面,要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因特网等渠道及时掌握有关时事信息,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试题的解题思路进行指导,制定开放性试题的复习策略,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相关时事开放性内容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的训练,变“学会”为“会学”,变“会学”为“会用”。

三、评分标准的开放性,要求地理教学过程多创新

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导向明确,给学生以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基聪明才智,独立地、多角度地彰显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能力,彻底地摈弃了以往的猜题、押题、死记硬背等弊病。这样的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地理教师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勇于创新就是教学观念的更新,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善于创新,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创新的过程中来。要给学生以施展才华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有话直说,实话实说,在课堂内外,多指导学生开展一些具有一定深度、广度学习和实践活动。

开放性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开放操作;拓宽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88-01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独立主见,具有创新精神,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的人才,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21世纪的到来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的教育不仅要求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知识基础扎实,学习技能过硬,而且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无穷尽的知识,而且还要求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一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逐步形成,要从小孩抓起,从娃娃抓起,要让小学数学学科同样承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责任。小学数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学科之一,应该如何肩负起实施创新教育这个重任呢?那就需要教育在教学中抓好开放性的教学。

开放性教学是通过改革传统教学过程中束缚学生发展的因素,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新型教学。实施“开放型”教学要求教师大胆开放,随机应变,不断改革束缚学生情感、认知与能力发展的条条框框。改变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讲解,去探索,去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开放教学思想,营造创新氛围

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不能只是传授知识给学生,让学生无休止地接受知识,这样与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填鸭式”就没什么差别了。课堂教学更应该是师生心与心交流,情与情的呼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创设一种师生融洽的平等氛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逐渐建立自信心,敢发言,愿发言,敢提问,愿提问,敢辩论,愿辩论,敢创新,愿创新,让学生能够真诚感受到数学学习中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

例如,在教学“简算8+8+8+9+8+8=”的时候,大多数学生按照惯性思维,大都会列成8×5+9=49,但是有一些学生却反其道而行之,把9看成8+1,这样8就有了6个,再加剩下的1得出的结果也是一样的,因此就列出了8×8+1=49,也有极个别同学别出心裁的列出9×6-5=49。总之思路很多,虽然个别思路让人觉得意外,但作为教师应该能够看到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闪现,要立即给以表扬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使学生感到“我”很重要,“我”能行,从而建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开放数学练习,激发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练习,通常是指不具有定向的解题方法,答案往往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能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利于思维的开拓和深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题目。开放性的题目具有灵活性、新颖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叙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例如,在教学“10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

( )、( )、6000、( )、( )

这是一道按规律填数的练习,与以往的题目不同,这里只给出了一个数。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学生往往思维定势,只想出一种答案:

一千一千地数:(4000)、(5000)、6000、(7000)、(8000)

所以,教师并没有直接问“可以怎样填?”而是说:“比一比,看看谁填的方法多。”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经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讨论,出现了多种答案:

1、一千一千地数:(4000)、(5000)、6000、(7000)、(8000)

2、二千二千地数:(2000)、(4000)、6000、(8000)、(10000)

3、一百一百地数:(5800)、(5900)、6000、(6100)、(6200)

4、二百二百地数:(5600)、(5800)、6000、(6200)、(6400)

5、一十一十地数:(5980)、(5990)、6000、(6010)、(6020)

6、一个一个地数:(5998)、(5999)、6000、(6001)、(6002)

……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进一步认识了数字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积极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积极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真正成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新摇篮。

参考文献:

历史开放性教学探究 第4篇

开放性教学的特点应是学习目标的整体化、学习过程的个体性和学习评价的多元化三位一体。根据这个特点, 我在开放性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坚持“知识一运用一创造”结合并梯次递进的原则, 主要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在教学中将同学们容易错的一些问题 (或概念) , 如“曹操是否是三国时代的人物”“蔡伦是否是纸的发明者”“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等, 设计成对话式的“历史诊所”, 让学生进行诊断。另外, 根据心理学中心理置换的理论, 在初一历史本学期课堂设问中, 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进行竞猜, 如“猜猜我是谁”或“猜猜我们是谁”, 例:“我曾问鼎中原, 一鸣惊人说的就是我, 我是谁?”“我们会建造干栏式的房屋, 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 我们是哪些原始先民”等题目, 这样既考查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又使学生在有趣的形式下愉快地完成对史料的辨析。

二、竞争式

近来一段时间电视台有许多知识竞赛的节目深受中学生的欢迎, 参照这个形式, 我给学生设计“历史擂台”教学方式, 以打擂的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 擂主和攻擂方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产生。其他类似的活动还有“成语对应” (一方说成语故事, 另一方对出相关的成语) , “成语搜集”比赛 (搜索范围限定于某个历史时期, 以组形式限定完成) 。例:初一历史上册“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一课授课时, 我先让每个同学搜集有关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的成语, 然后在班上交流, 以班为单位归纳总结。全年级八个班最少的班搜集出67个, 最多的初一 (1) 共搜集出125个相关成语。

三、探究性

初中生探秘心理很强, 历史上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供学生们探秘解谜。例如新教材中“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 这只汲水用的瓶子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 如果你用这个瓶子去河里汲水, 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 为什么”等一系列的题目。这道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也加强了学生动手的实践性, 于是我将这类题目归为“史海破谜”, 这样的题目还有让同学解释课本中没有译释文的甲骨文和金文, 鼓励他们试着去辨认, 这时候每个同学似乎都成了古文字学家, 彼此之间讨论, 争论, 反复推敲, 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辨析能力。

四、运用式

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应形成的重要能力之一。如在学习了“百家争鸣”后归纳儒、道、墨、法四家的思想特征时, 我出了一道题:“在一次讨论活动中, 老师让同学们讨论关于自己对待人生和社会的看法, 然后让4名同学发言, 甲生说:看到美国为了反恐怖而对阿富汗进行的战争, 巴以等地区冲突不断, 造成了大批难民, 认为应该爱人如己, 崇尚和平。乙生说:在旧社会, 统治阶·级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人民因生活十分困苦而进行反抗, 所以应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丙生:看到现在的社会竞争给人带来的压力, 认为应该清心寡欲, 顺其自然。丁生:认为执政者应该善用权术, 建立威权和严法。请同学回答, 这四位同学的观点符合战国时期的哪家思想, 如果你是执政者应该如何运用这些思想。待同学回答后, 我又进一步将历史拉近生活再提问“以儒家道德教育, 法家制度, 道家自我觉悟的思想观点”对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这样就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生活中, 有很强的实践性。我还让同学搜集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有关“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事例, 看看能不能以通信或其他方式用这些观点劝说巴以领导人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民族和地区之间的冲突, 这样又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世界, 达到谈古论今, 活学活用的目的。

五、角色式

这是一种利用学过的有关历史知识, 以第一人称或短剧表演等情境创设手法, 引导学生“移情”“神入”于历史环境之中, 从而生动地反映过去的社会生活状况。如“北京人的一天”“陈桥兵变”“杯洒释兵权”等。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好奇心, 求知欲, 充分发挥学生创意的空间, 又避免了死记硬背课文, 生吞活剥地运用历史资料和历史概念。

浅析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 第5篇

浅析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

万 蕾

驿城区蚁蜂镇初级中学,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

一、在初中数学实施开放性教学

开放性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切入点,开放性的问题自身是开放的,允许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的问题具有灵活性,提倡方法的多样性;开放性的问题还具有多变性,问题设计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迁移思维,提高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开放性问题的训练操作性很强,能够在多种开放性问题的训练之下,开拓学生的数学学习空间。

在初中数学实施开放性教学还要注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开放性的教学背景之下,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为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进行了创造性的教学课堂的改革。在教学中始终做到了和学生的平等对话。教师在其中充当了一个数学学习的引导者。通过不断地发挥教师的专业知识,推动着数学教学的发展。学生在感受到了教师的平等对待后,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学习的氛围当中。

二、初中数学实施开放性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数学观念

相对于封闭式的教学而言,开放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数学教学方式。它突出强调了学生对学习的质疑,引导学生打破学习的局限,鼓励运用多种方法解答数学问题。实践证明,它是一种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的创新,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中,发挥出了很重要的作用。

2.转变教学主体,注重学生为本

长期以来的初中数学教学一直是教师主导的方式,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发挥出来。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摒弃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性地采用了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开展学习的讨论活动。教师也注重对课堂学习环境的创设,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带来的学习效果也是明显的,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三、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开放性的数学教学始终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进行。注重了打破思维的封闭状态,避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僵化理解。在教师开放性教学方法的引导之下,创设了全新的教学情境。在这种充满乐趣的教学氛围之下,学生专注于学习,激发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常常能够提出很多富有创新性的问题,在好奇心的指导之下进行探索和发现。

四、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1.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T型、马蹄型、蜂窝型等。这些形式都以打乱原有的秧田座位排列方式为基本模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而构成,小组一般由5人或7人组成,也有4人、6人小组等。小组的这种排列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

2.小组学习任务的布置。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是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浅议英语教学中的开放性教学 第6篇

《超级教学》作者、美国超级营地创建人之一埃立克·詹森提出,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状态”即创造学习的适当的精神状态;“策略”代表授课风格和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协调课堂环境,能够激“活”教科书,创设最佳的学习状态。

1. 运用直观手段,呈现语言项目

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讲,虽然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比小学生要长,但是他们也有爱玩、爱动的天性,所以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积极的学习情绪。例如,在呈现各种职业名称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实物投影仪上打出代表各个职业的图片,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嘴巴学习各个职业名称的表述;在学习蔬菜瓜果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带些实物,在课堂上通过看蔬菜瓜果的形状、颜色,品尝他们的味道,从而学习它们的表述。

2. 虚拟表演,呈现语言项目

同样的学习内容,通过实际交际要比通过听录音更容易理解,因为在实际交际中或者在表演当中,说话者的肢体语言帮助了对口头语言的理解。比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教程中“My Day”时,我通过拍摄班里一位同学一天的活动,把照片做成flash动画,在课堂中呈现,从而帮助学生利用眼睛观察动作,学习该动作的英语表达,再利用嘴巴把所学的内容表达出来,效果很好。

二、 开放教学组织形式,激活参与欲望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又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等。教学组织和课堂安排灵活,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 短时间、高频率

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与速度。教育心理学证明,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35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做小动作或小声讲话等不良现象。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2. 精心组织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充实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视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集体的凝聚力。例如,在课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通过讲故事、看图画、诵诗歌等多种形式介绍使用英语国家的人情地貌、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或趣闻等,有利于学生对课堂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3. 创设“真实环境”,开放操练形式,提高操练效率

新语言项目呈现后,旨在训练听、说、读、写的技能,这有赖于教师情境的创设。操练情境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 利用简单课堂真实,展开自由操练

诸如学生学习了打招呼或者介绍之类的语言时,在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初步概念形成以后,学生就可以自由配对,进行简单虚拟式的对话。

(2) 创设一定的情景,半自由操练

当学生获得了相当一部分语言项目后,可以通过表演方式来操练,达到灵活运用。对于已有一些英语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创设一部分情景,然后学生展开联想,快速地收集所学过的语言,从而展开创造式的思维进行汇编并表演。

三、 开放教学评价,培养积极情感

1. 适时、及时、积极评价

初中英语学习多以口语为主,需要学生大胆表达,教师可以将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如Good. Excellent. Wonderful. Well done. 等蕴含在课堂中,鼓励学生,促使其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对后进生更要多付出些爱心与耐心,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让情感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催化剂。

2. 多元化评价手段

我们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考试与测验上,应该考虑到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和评价功能的全面性,比如,在练习、作业设计方面可以作一些改革,多做一些活动性、实践性、合作性的作业,如制作英语贺卡、画漫画配英语对话等。还可以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成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组织英语竞赛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英语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英语的动力,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对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可能和限度。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思想、情感和意志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才能实现,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会失败。积极营造开放式教学环境,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将有力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从开放题设计走向开放性教学 第7篇

一、问题困惑

在近几年全市性的招生命题中, 我有意设计了一些开放题, 但学生解答的结果并不理想, 能够完整做出答案的学生仅占总数的5%左右, 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开放意识, 不知道要分类去分析、思考问题。从中可见, 广大数学教师对于开放题的教学还是浅层次的, 缺乏真正有效的开放性教学。

二、分析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开放题”的教学,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思路是十分有益的。但是, 是否有了开放题, 就一定能激起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呢?未必。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教师仅仅将开放题作为一种题型 (或数学知识) 来教, 就题论题, 开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在学生头脑里真正建立起来。

那么, 怎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开放意识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给学生留下更大的空间, 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局限于一个事先划定的狭小范围。教师除了有机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好开放题外, 关键是教师要确立“开放性教学”观念。就是要善于依托“开放性教学”, 确定开放的教学观念, 学会开放性地引导、激励、评价等, 促进教师“开放性”教学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

三、实践研究

1. 给力新知导入阶段

依据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现实”, 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尊重并相信学生, 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 使全体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尝试、探索和解决问题, 在开放的情境中展现学生开放的思维过程, 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案例1暴露思维过程, 培养探索精神

数学教学应力求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 学会科学地思维。“通分”一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

在比较完两组同分母分数及同分子分数的大小之后, 教师出示:, 谁大谁小?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这组分数分子、分母都不同, 以前的方法不管用, 怎么办呢?此时, 学生议论纷纷, “快嘴”的学生已经开始叫喊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了。这样, 在矛盾冲突处创设问题情境, 从而启发学生思维,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时, 我因势利导,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中尝试解决问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展现不同的思维方法。

生1:我利用画圆的方法, 先画一个圆, 平均分成4份, 取其中的3份;再画同样大小的一个圆, 平均分成8份, 取其中的7份。然后把两个阴影部分进行比较, 得出:。

学生2:我还有一种办法,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0.875, 因为0.75<0.875, 所以。

生3:刚才我们发现, 把“1”平均分成4份, 取其中的3份, 表示比1少, 而比1少, 因为>, 所以

生4:我想把它们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因为, 所以。

生5:还可以变成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因为, 所以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解法加以比较。学生认为这些算法都是正确的。那么, 哪些算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呢?

通过讨论和争辩, 大家认为, 生4和生5的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此时, 开始让学生看书:什么叫“通分”呢?

……

反思:上述教学, 以分数大小比较为问题情境, 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一方面,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 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展现学生各自的思维方法, 并从中选出最一般的方法, 为顺利引入“通分”创造了条件。数学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 学生应当有更多思维的余地。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 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 给力新知展开阶段

创设开放的情境, 要讲究开放的艺术, 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 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索新知,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 采用不同思维形式解决问题,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建构过程, 增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案例2大胆猜想, 仔细验证

片段一导入新课, 大胆猜想

师:在数的王国里有许多神奇的现象, 如不起眼的“0”, 它表示什么意思? (一个也没有) 可千万别小看这个“0”, 它的作用可大了。看, 在整数2的末尾添上一个0, 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添上2个0呢?如果反过来看呢?在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整数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那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猜猜看, 小数的大小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生1:我猜想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会变小;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 小数会变大。

生2: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我觉得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究竟谁的猜想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中的这个问题。

反思: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 顺应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学生建立猜想: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猜猜看, 小数的大小会不会发生变化呢?让学生大胆猜想规律,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猜想, 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为下面多角度验证猜想提供了重要条件。

片段二仔细验证, 探究规律

(1) 初步引导验证

师:老师这儿有一根彩带, 它的长度是1分米。 (课件出示彩带和直尺) 除了用数据1分米表示这根彩带的长度外, 你还能用其他的数据表示这根彩带的长度吗?

生1:10厘米, 100毫米。

生2:米。

生3:0.1米。

生4:米。

生5:0.10米、0.100米。

师:这些数据都表示同一根彩带的长度, 所以它们都是相等的。

生边说师边板书: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师:仔细观察下面的这组小数, 从左往右看, 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从右往左看呢?

生: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2) 多角度开放验证

师:看来刚才我们的第二种猜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是不是个巧合呢?仅用这一个例子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够不够?是不是每一个小数都存在这种规律呢?还需要我们再举些例子来证明。我们就以0.3和0.30为例, 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作业纸上画一画、分一分, 想办法证明0.3=0.30。四人一小组讨论。

生1:我把它们想成0.3元和0.30元, 它们都表示3角钱, 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生2:我把它们想成0.3米和0.30米, 它们都表示3分米, 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生3:我用的是画图的方法。用一个正方形表示整数1, 平均分成10份, 0.6有这样的6份。再用一个同样大的正方形表示整数1, 平均分成100份, 0.60有这样的60份, 比较以后, 它们的大小是一样的。 (师用课件配合演示)

生4:0.6表示6个0.1, 0.60有60个0.01, 也就是6个0.1, 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生5:我还能把它们想成0.3吨和0.30吨, 它们都表示300千克, 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师:我们从很多角度都证明了0.3=0.30, 看来我们的第二种猜想是正确的。再请同学们从左往右看, 你发现了什么?从右往左看呢?

生1:从左往右看,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 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2:从右往左看, 在小数的末尾去掉几个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上面两个例子中小数的大小都不变。那小数在怎样的情况下大小就不变了呢?你能把你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吗?

生: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板书)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小数的性质, (板书课题) 一起读一读这个小数的性质。

师: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那它是否说明这个小数就没有任何变化呢?什么变了?

生1:小数的位数变了。原来是一位小数, 现在变成两位小数了。

生2:计数单位也变了, 原来的计数单位是0.1, 现在变成0.01了。

师:观察得真仔细,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没变, 但小数的位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发生了改变。

反思:一方面, 在教师的引导下去验证猜想, 初步得出第二种猜想是正确的;另一方面, 进一步开放学生思路, 放手让学生自主验证猜想, 多角度地仔细验证猜想, 使学生在建立猜想、验证猜想、归纳猜想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 发现并理解了小数的性质, 拓展了学生对该性质的认识程度, 即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但小数的位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发生了改变。在这一过程中,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效训练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给力巩固练习阶段

灵活运用“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策略, 使学生经历由“多思”到“多解”层面发展, 由“多解”到“巧解”层面拓展, 体现训练过程的“开放性”。

(1) 一题多问

同一道习题, 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提出问题, 就能“练一题, 带一片”, 从而有效沟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比如, 教学苏教版数学第11册“分数问题总复习”时, 可出示:六 (3) 班男生有28人, 女生有21人, 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 我们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不难提出: (1) 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2) 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3) 男生与女生的比是几比几? (4) 女生与男生的比是几比几? (5) 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 (6) 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 (7) 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8)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9) 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几比几? (10) 女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几比几?等等。这样, 设计一题, 问出一片, 既复习了分数、比等知识, 让学生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 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这样一题多问, 沟通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达到了“练一题, 带一片”的效果, 充分体现了训练过程的开放性。

(2) 一题多变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还要善于加强题组设计, 一题多变, 形同质异, 在比较、辨别异同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比如, 学生对于“分率”与“数量”往往容易混淆不清, 可设计如下题组练习: (1) 某食堂运来吨煤, 已经用去吨, 还剩多少吨? (2) 某食堂运来吨煤, 用去一部分后还剩, 还剩多少吨?

这样一题多变, 可以有效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既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 一题多解

案例3从无到有, 从有到多, 从多到优

在一次数学思维训练课上, 我出示了以下这道综合练习题:

甲车速度是乙车的, 现在甲、乙两车从A、B两地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 在离中点6千米处相遇。A、B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读完题后, 同学们都议论纷纷, 但大家一时还不知道如何解答。

张楠首先说:“通过画图, 我可以发现相遇时, 乙车比甲车一共多行了12千米, 但这道题缺少甲车速度、乙车速度这两个条件, 无法解答。”

任飞马上接着说:“既然甲车和乙车速度未知, 我们可以设甲车速度为3千米/时, 乙车速度是4千米/时, 那么乙车每时就比甲车每时多行了1千米。12÷ (4-3) =12 (时) , 所以123+124=84 (千米) 。”

爱思考的张楠听了后, 灵机一动, 接着说:“按照假设的思路, 我们也可以设甲车速度为6千米/时, 乙车速度是8千米/时, 那么乙车每时就比甲车每时多行了2千米。12÷ (8-6) =6 (时) , 所以6× (6+8) =84 (千米) 。或者用方程解答:解:设经过x时相遇。 (8-6) ×x=12, 得x=6。66+68=84 (千米) 。”

“两种解法中什么变了, 什么不变?”我继续引导大家观察。

任飞说:“甲、乙两车的行驶速度和时间变了, 路程却不变。”

张楠同学反应敏捷, 又急忙补充说:“两种解法中甲车的行驶路程都是36千米, 乙车的行驶路程都是48千米, 也就是两车行驶的路程比是3:4。我发现, 在相同的时间内, 两车的速度比就是两车行驶的路程比。那么, 相遇时甲、乙两车行驶的路程比是3:4。”

大家都肯定了张楠同学的想法, 并且在黑板上画出了线段图。 (此处图略)

“对呀, 根据这样的转化分析, 这道题又可以怎样解答呢?”我追问道。

李飞在张楠思路的基础上, 说出了自己的思路:“相遇时甲、乙两车行驶的路程比是3:4, 乙车比甲车多行了一份路程, 并且乙车比甲车多行了12千米, 那么一份路程就是12千米。所以, 解法 (1) :全程一共有7份, A、B两地的路程是12× (3+4) =84 (千米) 。解法 (2) :甲行了3份, 3×12=36千米;甲行了4份, 4×12=48千米, 一共是36+48=84 (千米) 。”

张楠也不甘示弱, 又结合分数应用题的思路说:“既然相遇时甲、乙两车行驶的路程的比是3:4, 那么甲车行了全程的, 乙车行了全程的。从右往左看, 乙车行驶的路程比全程的一半还多6千米, 因此, 解:设A、B两地间的路程是x千米。得方程:, x=84。

最后我总结说:“同学们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看线段图, 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样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数量关系, 得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爱思考的同学还在继续探索:这道题你还可以从什么角度去思考呢?

……

反思: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 积极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 应引导学生经历探究问题的全过程。

(1) 面对问题从“无办法”到“有办法”。题目中的隐蔽条件, 往往是提供巧妙解法的重要因素。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结合具体问题, 进行大胆尝试、假设、猜想、联想, 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隐蔽条件, 深入理解题意, 抓住问题关键, 合理解决问题。

(2) 从“有办法”到“办法多”。在得到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之后, 又不能让学生被这些基本解法所束缚, 而要鼓励学生能深入思考, 敢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探索和发现, 使学生敢于求异。

(3) 从“办法多”到“能迅速捕捉到机智的巧妙办法”。教师要留给学生“探索、求异、创新”的余地, 留给学生思考、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尊重和激励学生的独立思维, 让学生的智慧得以“闪光”。

4. 给力拓展延伸阶段

结合“开放题”的教学, 引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 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风格或思维形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体现拓展应用的“开放性”。

案例4三思而后答

合理利用一些开放题,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多样化的解题策略与思路。比如, 在教学“行程问题的综合运用”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一条公路上, 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相距50千米的两地开出。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 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 开出多少时间, 两车相距80千米?

初读本题, 大多数学生往往就片面地认为两车是相向而行, 而仅仅考虑一种情况。实际上, 此题不可盲目思考、解答, 而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分析, 全面思考, 各种情况一一考虑。

第一, 客车和货车同向而行。

(1) 货车追客车。因为两车已经相距50千米, 如果两车要相距80千米, 那货车应比客车多行80+50=130 (千米) , 需130÷ (60-40) =6.5 (小时) 。

(2) 客车追货车。虽然客车比货车速度慢, 但因现在只相距50千米, 则可让货车去追客车, 使两车相距80千米。那货车比客车多行80-50=30 (千米) , 则要用30÷ (60-40) =1.5 (小时) 。

第二, 客车和货车相向而行。

就是让客车和货车先相向而行, 待相遇后继续行驶, 使两车相距80千米。此时, 两车共行80+50=130 (千米) , 要用130÷ (60+40) =1.3 (小时) 。

第三, 客车和货车相背而行。

即让客车和货车按相反方向行驶, 使两车之间的距离成为80千米。去掉已经相距的50千米, 还要行80-50=30 (千米) , 需要30÷ (60+40) =0.3 (小时) 。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一练:一条公路边的东西两村相距500米, 甲、乙两人同时从东西两村出发, 沿公路行走。甲每分钟走60米, 乙每分钟走75米, 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路程是多少米?

(1) 在这道题中没有告诉我们甲、乙两人的行走方向, 所以解答这道题应该分情况加以讨论。 (自己先画一画线段图, 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2) 想一想:如果把“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路程是多少米”改为“5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路程是多少米”, 在四种不同情况中的结果各是多少?在解题思路上是否都相同?

反思:

综上所述, 有时数学问题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思考角度将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思路或方法, 体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思考角度的不同,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因此, 解决“开放题”, 在出现多种情况时, 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分类的思想进行讨论,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这是数学严密性的一种体现。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不盲目从事, 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要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做到整体把握, 全面分析, 三思而后“答”。

案例5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小论文)

思维训练课上, 蒋老师出示一道题:用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做一只深5厘米的无盖铁皮盒 (焊接处的铁皮厚度不计) , 求这只铁皮盒的容积。

一看到这道题, 我心想:应该难度不大, 把铁皮的四个角割去四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 (如图1) , 不就行了吗?这样这只铁皮的容积就等于30×10×5=1500 (立方厘米) 。

老师一听我的分析, 直夸我思维敏捷。正当我得意之时, 胡洪强站起来说:“老师, 我还有不同的解法和不同的答案。”“不可能, 有不同的解法我相信, 可有不同的答案, 我才不信呢!这又不是语文!”我想也没想就回了他一句。老师却让胡洪强继续说下去。“我们可以利用割补的方法, 把长20厘米的一边割掉两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 并且把它补到另一侧的中间 (如图2) , 这样它的容积就是 (40-5) ×10×5=1750 (立方厘米) 。

听了胡洪强的分析, 我暗暗吃惊:数学题还真有不同的答案!正当我吃惊时, 吴丹辉又站起来:“我还有更巧妙的解法, 而且容积比你们还大!”我瞪大眼睛, 吴丹辉继续说:“如果我们把这块铁皮的一半平均分成4份 (如图3) , 补在另一半的四边上 (如图3) , 则它的容积为20×20×5=2000 (立方厘米) 。

这下, 我哑口无言了, 想不到数学题的答案会如此丰富多彩。通过这道题的学习, 我深深地体会到解题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 要敢于求异与创新,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反思:

上述三种解法, 学生的思维形式同样可以分成三种形式。第一种解法是逻辑思维形式, 即由通常做长方体的过程, 在四个角剪去4个正方形, 得到一个无盖长方体。这样借助一般的方法, 从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类学生具有分析型思维风格。第二种解法是形象思维形式。在第一种解法的基础上, 由四个角剪小正方形想到尽可能地不浪费材料, 即由观察图形, 让图形运动起来, 从而获得问题解决, 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类学生具有直观型思维风格。第三种解法是直觉思维形式。凭直觉想到, 将长方体的底面做成一个正方形, 不仅材料无浪费, 而且体积可以变得最大。这种解法深刻而富有创造性。这类学生具有整合型思维风格。

创新教学的开放性初探 第8篇

一、教学目标的开放

首先, 开放式的教学目标必须从混沌模糊转向具体清晰。如学习《动物园的晚上》一课, 有的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为:“了解动物各种不同睡姿, 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这样的目标是模糊、不清晰的。若把它改为“学生通过读课文, 查阅资料, 阅读课外书报, 实地观察, 了解动物的各种不同睡姿, 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这样的目标就更清晰具体, 便于教师和学生操作。

其次, 要确立有价值的目标。它包括外显价值和隐性价值。外显价值是可以直接体现出来的, 主要指各种“知识”;而隐性价值是长期潜伏的, 是一堂课无法教会学生的, 主要指“方法”。外显价值是有限的, 而隐性价值则是无限的。如教学《动物园的晚上》一课, “了解几种动物睡觉的知识”是外显价值, 而“激发学生以此为起点, 学会观察, 主动去探索动物的奥妙”则是隐性价值。

另外, 目标的重点应深化到创造力, 个性和主体方面。这个目标要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并有实现这一目标的信心, 还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横向和纵向的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如一位教师教学《动物园的晚上》, 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自己喜欢的动物, 然后写“我的睡姿最美”。学生热情极高, 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 开放的教学目标是动态的, 是分层多极的 (所谓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 , 是富有挑战性和激励性的, 是能够满足孩子一切健康的学习需求的, 多样化的。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

现行的许多课程内容过于陈旧, 不能体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思想。应把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科学概念及时编进教材, 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 而不是孤立静止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观念, 便于学生接受新的信息, 培养其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 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并选择那些能引起学生兴趣, 同时又能起感染作用的材料。吉林省语文教改四典型之一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典范。她摆脱了课本的束缚, 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内容改革。为了实现知识、生活、情感等“财富”的积淀, 最终达到创造的目的, 她让学生每日背一条格言, 讲一条成语, 积累一些词语、名言、警句等, 引导学生多读中外名家名篇以及报刊上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精品, 还与学生共同删除一些文质不美的课文。她时常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 进行一系列的采访和社会调查, 增强感性认识, 激发情感;带领学生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 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 欣赏花鸟虫鱼的可爱, 陶冶情感;带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现实生活中去, 触及社会焦点, 追踪时事话题, 表达个人观点, 培植理性情感。真正超越了教材, 使教学内容向生活开放, 向社会开放, 向科学开放, 向未来开放, 更加鲜活、生动。

三、教学结构的开放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仍把“组织教学、复习旧知、传授新知、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一传统的教学结构当做“金科玉律”, 有的对所谓的“六步法”、“八步法”亦步亦趋, 不敢“越雷池半步”。殊不知, 这些教学结构已严重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学生成了任凭操作的“机器”, 任由灌输的“容器”和随便被驱遣的奴隶。有位教师教学《三袋麦子》, 当学生正为“小猴的做法是不是最好”而激烈争论时, 教师为了进入下一个程序, 完成所谓的“目标”, 突然打断这最有价值的争论, 创新的烈焰立刻被无情地扑灭。可是, 有谁规定这节课必须把课文学完?预先设置的程序就必须一一完成吗?

我们再也不能在预设不变的教学目标和结构的控制下进行教学了, 而应及时对学生的“学情”做出反应, 以“学”定“教”, 抓住每一个引导学生创造的时机。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 把学生会的跳过去, 教学生困惑的方面, 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 他们又怎能不被教学所吸引?

四、教学形式的开放

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创立班级授课制以后, 这种授课制便风靡世界。然而, 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 这种教学形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却无能为力,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显得单一化。同时, 孩子们对这种整天坐在教室里的“听课制”也极为反感。美国一位发明家曾回忆说:“一想起在学校里听老师一讲就是几个小时的课, 我就害怕。”在新西兰北帕默斯顿的弗莱伯格高中, 参加综合学习的学生常常沿着新西兰美丽的旺加努伊河作为期一周的旅行, 把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土地使用和自然科学学科结合在一起, 然后通过电脑分析来综合研究成果, 最后写出研究报告。他们说:“这就是我们的学校, 在全世界最美的风景区, 以步行或泛舟的方式作为期一周的旅行。”我们的学生若也来这样的地方, 他们能不感兴趣吗?他们的灵感能不得到激发吗?他们的情操能不得到陶冶吗?他们的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创造力能不得到较好的培养吗?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说过, 苏教版小语教材昭示了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格局:语文教学应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它是一泓活水, 不是局限在狭小课堂里的死水一潭。所以, 我们要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校园、社会和家庭, 引向图书室、阅览室、展览馆、博物馆及各种纪念馆, 引向大型工厂、桥梁工地、饲养厂及农家小院, 引向著名的大学校园、研究室、实验室……讲课的人也不局限于任课教师, 可以是学生自己, 可以是科学家, 各方面专家, 还可以是工人, 农民等。

五、师生关系的开放

开放性教学 第9篇

一、做到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在传统政治课堂中,教师的教育往往是侧重教师的讲解,而忽略学生的听课效果,属于典型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长期采用的话,也让学生学习的热情逐渐退却。因此,教师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应该把开放式教学引入政治课堂。

首先,教师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是贯彻开放式教学的有效手段,旨在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合作式的教学探讨,侧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其次,要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政治课程是紧密与生活联系的,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放假的时间,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式的任务,比如对家乡环境的调查,或者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从而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地掌握,倡导学生的主体性学习。

第三,教学活动要生动活泼。政治课程是一门理论知识比较多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开展有效的教学,把过多的文字说教,用形象的立体式教学代替,这样就让政治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邓小平理论的相关知识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邓论的核心,如果单纯地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一般不容易产生兴趣,这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邓小平的相关录像、图片等,同时让学生看看深圳这个城市的今昔对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之后, 以深圳市为缩影,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当做好了充分的知识铺垫之后, 再回到知识课堂,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就显得比较形象生动了,学生也乐于接受。

二、利用开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纲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存在重视知识的讲解,而忽略对教学目标的解读。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当下教学的目标被从三个维度进行划分,分别是: 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以这三维教学目标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与过程的体验,同时也充分考虑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的养成。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到课堂知识目标的落实,同时也要把教学放在一个长远的方向,着眼于学生能力与情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给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上有所提升。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的内容时,教师要从学生可以体验到的人们生活的变化,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一个手机的例子,手机的变化是科技变化的一个缩影,十年前,手机和今天的手机相比还是云泥之别的,再看看今天的手机,不仅功能全,而且价格也相对便宜,许多手机俨然一个微型的电脑,可以在上面处理许多事情。

在给学生讲解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及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国家的形势。中国虽然发展很快,但是中国的制造业与世界上许多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就让学生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三、开放教学环境,创设民主氛围

若想贯彻开放式的教学,必然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一般而言,学生在相对压抑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容易有活跃的举动的,学生的思维的火花也不会迸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比较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生动有趣,富有自信心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回答问题错误的机会,教师切忌板着脸或者对学生恶语相向。

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与表达,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回答,同时也不要过分指责学生的错误。可以说,政治课堂教学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与独立的精神,这才是一堂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的政治课堂。如果仅仅追求知识目标,这样的课堂永远不会培养成合格的公民。教师在政治课堂上要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与机会。

四、利用开放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政治教学,过度拘泥于课堂,没有给学生自我舒展的空间。因此,在开放式课堂贯彻的过程中,当教师做到前面几点之后,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也不要拘泥于传统形式的作业。给学生做几道练习或者做几张试卷,都没有超越传统作业的窠臼,部分教师做的更加的仓促,让学生在教材上勾勾画画,或者记一些现成的试题或答案。这样既不能有效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也不会真正促进学生能力的自我成长。

为了更好地贯彻三维教学目标,我们提倡,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经常做到匠心独运,让作业也具有开放性。例如,在讲解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可以结合当地的环境的问题,给学生布置一个调查报告性质的作业, 让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污染,从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着手, 并且探究产生污染的原因。这样的作业学生往往更好地融入生活,也能够充分体现政治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相关,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

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初探 第10篇

关键词:课堂导入,解决问题,教学空间,练习题设计,开放性

新课程改革, 让我们在机遇与挑战中和全新的理念同步成长,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1993年,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慧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人具有多方面的智慧, 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舞台, 以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示, 也就是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发挥。开放性教学从广义上理解, 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 即学习不仅在课堂上, 也可以通过课外包括网上学习来进行。开放性教学在狭义上也可以体现在学校课堂教学中, 如从课堂教学题材来说, 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 也可以来自生活, 来自学生;就课堂例题、或练习题而言, 开放性教学要体现在答案的开放性, 条件的开放性、综合性, 无错误答案等习题;从课堂师生关系来说, 它要求教师既作为指导者, 更作为参与者;它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又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汲取养料。总之, 开放性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 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一、课堂导入的开放性

这是指教师要通过别开生面的课堂导入,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燃烧学生智慧的火花, 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如在讲授“两位数加一位数 (进位) ”时,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2、7、5、4、8”五个数字, 请学生用其中的3个数字写出一个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 教师再把学生写出的算式有意识地分成两部分:

让学生计算这些他们自己列出的算式, 左边不进位加法学生很容易算出结果来, 右边进位加法有的学生可能会做, 有的学生可能不会做。教师可让会计算的学生说一下计算方法, 并加以评讲, 告诉孩子们右边的算式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 (进法) ”。这样的设计打破了旧框框, 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盎然, 教学效果甚佳。

二、解决问题的开放性

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没有确定结论或结论不唯一的题目, 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思路, 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中的主体性。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 先让学生拿出长方形学具, 指一指它的周长。问: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各抒已见, 有不同意见, 可以自由站起来补充,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想法, 表扬敢于暴露问题并及时改正的同学。根据学生回答, 归纳为三种方法: (1) 长+宽+长+宽 (2) 长×2+宽×2 (3) (长+宽) ×2。最后让学生讨论得出:第三种方法计算最简便, 整个过程, 教师只在“导”“放”“收”方面运用, 没有按部就班, 也没有局限于书本内容的讲解, 而是把数学知识规律的东西, 融于切合学生实际的探求活动, 使他们在开放的时间与空间里解放头脑和手脚, 自动探索, 发现、总结数学规律, 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操作、动脑分析、计算等数学素质。

三、教学空间的开放性

教学空间的开放是指教学应不局限于课堂, 根据学生内容的特点, 可以带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 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增强他们的社会经验。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时, 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1公顷的空间表象, 老师带学生到离学校不远的安阳市一中操场上, 让他们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里, 学生来到100米跑道的起跑线上, 让他们观察100米有多长, 然后让他们想象以这样的100米的跑道作为边长, 这么大的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然后又将学生分成小组, 让他们用皮尺画出边长10米的长正方形地, 也就是100平方米, 再让他们想象100块这样大的土地的面积, 它的面积就是1公顷。这样做,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1公顷就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100×100=10000平方米, 所以1公顷=10000平方米。也可以说1公顷里面有100个100平方米, 同样说明了1公顷=10000平方米。由于开放了课堂空间, 学生兴味盎然, 对1公顷的学习印象深刻, 形成了1公顷的空间表象。

四、练习题设计的开放性

在设计开放的练习题时, 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要兼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 题型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思维方式, 能从多种不同的情况入手, 进行分析, 既训练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潜质, 又能培养他们思维的多维性。如, 教学《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时, 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小明看一本120页的书, 第一天看了全书的45%, 第二天看几页?

有不少学生会马上列式120× (1-45%) , 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 这一题的条件不确定, 应补上条件“分两天看完”或改变问题求“第一天看几页”、“还剩下几页”后才能解答。此题不仅帮学生克服了思维定势, 而且有效地训练了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效果显著, 在解法上更是采用开放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求第一天看了多少页时, 学生出现了多种解法:

120&#247;100×452、120×45%, 在求第二天看了多少页时, 解法更多:

小学开放性作文教学漫议 第11篇

一、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引导积累素材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及欲望,我认为首先要把写作题目或写作要求及时告诉学生,把教师的作文教程,变为学生的习作学程。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写作要求及早地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如我在教写《美丽的家乡》一文时,我首先告诉学生作文题目,再把家乡的位置,家乡的景物和作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清楚,以便让他们知道家乡在我们心中的作用和给人的感觉。使人受到美的熏陶;其次组织学生到家乡观察,认识花草树木,了解它们的生长情况和一年四季的变化。由于家乡里要写的景物很多,要防止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做到文章各具特色,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问题,该取舍什么。就这样,我事先公开作文题目,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劳动,接触大自然。让他们拥有生活,提高了认识,脑子里的材料多了,体验深了,孩子们就自然而然地有事可写了,有抒不完的情。谁能说作文难呢?

作文的外延与生活对等,作文教学必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指导学生用日记或随笔等形式把印象最深的东西写下来,以后习作中遇到类似的要求时,可以从中选取典型的素材灵活运用。

二、启发学生选择材料,留心观察事物

首先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中心”指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应围绕中心选择材料。选材过程可分三步:①粗选。首先要围绕中心决定选择范围。②精选,就是确定范围内,再选择其中最能表现中心思想达到写作目的的材料。③细选,就是把进一步选择的材料再分析一下,这就突出了事件或人物的震撼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应选择哪些材料。选择材料要在“选”字下功夫,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选择过程,必须力求做到“真”“新”“精”。

综上所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学生必须留心观察事物,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去分析事物、了解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和选取真实,典型新颖的材料,写出生动活泼、真切感人的文章来。

三、引导学生以评导改,教给修改方法

平时学生作文是由教师批改,一锤定音。这样子往往效果不佳,于是我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作文评改教学。首先“作文两次批改”,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小学生作文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内容不具体,语言不生动,用词不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作文两次批改"的方法。第一次,收到学生作文后采用“评语小符号”的批改方法,一般不批等级。第二次学生按我批改的要求更正,之后我看情况批等级,若学生改动恰当,还增加等级。每次作文,我都在学生修改后第二次批改时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明显地进步了。学生看到修改后的作文改变得更好的事实,尝到了文章越改越好的甜头,修改的积极性也更高了。同时,学生在写和改的实践中,悟出了方法,训练了技能,逐步提高了写作能力。

其次是学生互相评改,学会修改方法。学生在按老师的评语要求修改作文时,已逐步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怎样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描写,要多提几个“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为培养学生自己评改自己作文的能力,我先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学生的作文,让他们自己上台朗读,要求同学们注意听,当评论员,然后让同学评论这篇习作好在哪里,最后他回去修改。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老师讲评之后,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把学到的修改方法及内化运用词句的方法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修改时,可指导学生先自己修改,再同桌或小组内互改。最后再把修改好的草稿认真抄写在作文本上。学生交给老师的一定要是改过而且自己已经改不动了的习作。因此学生在互相评改中学到了修改作文的方法,也提高了分析能力。

四、引导学生尽情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讲评就是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作文再反思,再认识,通过反思,使学生认识到修改、评比文章的重要,达到激发学生修改文章的兴趣,锻炼独立修改文章的能力,潜移默化地落实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作文讲评该怎样上呢?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师,作文讲评仍是“独揽大权”。周而复始,教师长年累月实施这种封闭式的作文讲评方法,学生疲倦厌烦地应付这种收效甚微的劳动,为了迅速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在作文上作了一些尝试,我觉得讲评课上应充分发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来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文。

开放性教学 第12篇

一、教学内容从文本向家庭生活开放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学必须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拥有幸福的生活,把父母给予自己的关怀和疼爱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往往觉察不到父母的辛苦和劳累。我在上《我爱我的家人》一课时,为使学生拥有自己的真实感受,我组织了“我当一天家”的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安排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整理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多么希望有人来帮忙啊!有的说,父母做这些事情多累啊!还有的说,我在拖地的时候多么希望听到一句关切的话语啊!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那么劳动的辛苦、父母的关爱也就深深地烙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谈谈如何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说,我的爱是一句贴心话;有的说,我的爱是个香甜的吻;有的说,我的爱是一杯清凉的茶。其中有个孩子这样说:“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生病的妈妈躺在床上,她叫我一个人到奶奶家去吃饭,我就一个人去了,现在想起来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就没有问问妈妈想吃什么呢?今天我回家准备给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多么真实的心灵告白,多么自然的真情流露,在心灵交流的平台上,幼小的心灵深深感受到家人的爱是多么伟大,回报家人的真情也油然而生。儿童的家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以学生的家庭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体验,生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具有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从文本向社会生活开放

“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学生良好的规范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要不断反复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因此,要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变知识为能力,变认识为行为。众所周知,我们的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表现在校外教育中的优势,往往是学校内的资源所不可比拟的。社区人力资源丰富,物质和环境资源富足。利用社区内所辖单位建立社区校外活动实践基地,如,工厂、农村、机关、部队、文化馆、商场等各类单位,都是学生们向社会学习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从事实践活动的条件,充实了校外教育的活动内容,增强了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如上《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这一课,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住宅小区——随园小区,参观我们生活的社区,了解社区中的建筑设施、工作人员等,参观完后就在小区的空旷地上,以天为庐,以地为席,围坐成一圈,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社区。我们还邀请了小区居委会的蔡阿姨与我们一同讨论交流,学生们还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蔡阿姨咨询呢。又如《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我们带领学生到各个超市、大型商场等进行实地调查、访问等,让学生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商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接着我让学生自愿结合组成不同的合作小组,有的扮演水果商,有的扮演服装店的店员,有的扮演百货商店的店员,有的扮演购物者,模拟实际生活,进行购物游戏。借助于体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方式和经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形成,领悟学习的无穷乐趣和成功感受,丰富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生活经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从文本向自然生活开放

上一篇:数据挖掘的探索性研究下一篇:开腹式子宫全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