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经济效益

2024-07-25

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精选12篇)

产品质量经济效益 第1篇

一、油田质量监督的现状

不同于一般的施工作业, 油田开采的难度大, 需要井下作业, 且开采人员面临一定的危险。质量监督是要对油田开采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的监督管理, 涉及到的工作量众多。由于我国石油资源稀缺的现状, 使得很多企业都将眼光放在开采技术上, 忽视了监督的重要意义。目前, 我国油田在质量监督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之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 油田开采特征的影响。由于石油开采属于井下作业的一种, 它的工程量较多, 连续性强, 复杂度高, 对质量的监督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掌握最先进的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素质能力, 且思想灵活, 工作认真负责。一旦监督工作出现纰漏, 就会导致管理不严, 影响工程的施工水平。另外, 石油开采的复杂性, 也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实施监督, 单单依靠一个部门, 无法对整个石油开采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 还会影响工程开采顺序的正确性。然而, 目前大多数监督部门都没有与其他机构联合作业, 导致监督工作不到位, 互相衔接的不恰当, 严重影响了监督的质量。

另一方面, 监督能力不强。不同于其他的施工项目, 石油开采需要在地下进行, 投资风险大, 对技术水平要求高, 且存在较大的风险性, 对开采质量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但是, 很多企业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过于注重开采技术, 却忽视了监督能力, 在监管中的控制不到位。随着行业竞争力的加剧, 监督工作更是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二、加强油田质量监督,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由于油田开采质量的影响, 我国很多石油行业的经济效益都无法实现, 不能获取相应的利润, 使得我国油田企业竞争力不强, 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对此, 我们一定要找到有效的对策加强监督, 实现高效管理。

1. 井下作业质量监督

油田井下作业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施工难度大, 监督常常遇到困难。

首先, 要建立井下作业监督网络, 推行三级责任制, 转变过去的监督方式, 运用网络发挥作用。具体而言, 要实现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完善作业区, 在每个开采点都配备专业的监督人员。

其次, 采用多种方法实施监督, 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企业可以根据开采的难度, 将监督者也划分为几个等级, 调遣有能力的人员深入井下监督。另外, 企业还要对相关人员开展培训, 通过组织教学、学习和活动的方式, 提高监督者的综合素质, 实现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 共同解决质量监督问题,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

工程质量标准严格石化工程涉及的专业广泛, 建成后的生产装置大多处于苛刻的工作条件, 属于高危险行业之一。现如今, 大量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之中, 涉及土建、电气、自动化仪表等专业, 在对其实施质量监督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规范监督程序, 转变传统的监督理念, 尊重建设方的主体地位, 对各方主体资质进行审查, 切实达到有效监督的目的。

3. 油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一般情况下, 油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包括油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和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在监督过程中必须强化全面管理, 从基础工作着手, 实施制度化管理, 利用益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技术实施监督, 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方法实施监管, 从而更好的保证油田质量, 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油田质量直接关系到石油的开采情况, 和我国相关企业的竞争力。传统的质量监督能力较弱, 企业领导对其的重视度也较低, 无法严格控制石油的开采, 制度规范也不够明确, 阻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针对这样的现象, 我国油田企业一定要完善管理和监督, 在石油开采的任何环节都进行质量监控, 并逐步提高监督者的技术水平, 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摘要:油田建设施工是我国能源资源建设的重点, 随着世界能源短缺现象的出现, 石油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追逐的焦点, 有些国家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 可供开采的油田数量较少, 且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无法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质量监督是油田开采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对质量的管理, 能够保证开采出的石油使用的时间更加持久, 并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在经济上占有优势地位。本文就结合我国油田质量监督的现状, 简单谈谈如何做好监督工作, 通过质量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油田,质量监督,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志光, 张庆美, 刘玉科.谈中原油田产品质量监测经验[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9, (1) :63-64.

[2]向浩.健全体系促管理强化监督提效益——胜利油田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创新实践篇[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9, (12) :28-32.

[3]向浩.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创质量效益型企业——胜利油田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深化发展篇[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0, (1) :49-51.

经济效益和质量管理论文 第2篇

1质量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国内外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发展,与此同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定的考验。企业的产品质量直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消费者在产品渠道方面具有多样化的选择,对于同行业来讲,消费者会优先考虑优质的产品。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生存、发展,必须注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质量管理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对于企业来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所在,企业如果失去质量,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汰。在质量管理方面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人性化管理,提升产品开发的质量。在生产阶段强化管理,营销策略不断完善,营销渠道不断拓展,使得企业的管理系统具备自己的特色。汲取其他企业的管理经验,借助信息技术,实行信息化管理,强化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在产品整个的营销过程中强化质量意识。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保,为消费者提供比较优质的产品以及服务,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为消费者让利,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手段,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重视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保证企业社会、经济效益的共赢。

2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众所周知,质量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很多行业都是依托于现代化的信息科技,依靠创新的思维,结合实际发展的要求,对管理的方式、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不断创新管理的方式,企业可以吸取其他领域的管理经验,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升自我管理的.水平,使顾客更加满意。与此同时,为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激励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国家为此还设立相关的奖项。但是,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1)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没法紧跟消费者要求。现阶段,多数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创新管理方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并且在技术层面加大投入,但是,这仅仅是在一个阶段内,技术的投入缺少长期性,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就会处在低潮状态。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消费者永远关注的是产品质量需求。企业在管理思维上无法提升,在管理模式方面无法实现创新,创新的力度不够,企业无法紧跟消费者的需求。2)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注意表象工作。企业为达到消费者的要求,比较重视表象,重视质量认证,如ISO9001。在产品质量内在方面,管理比较松懈。企业在得到相关的认证以后,没有持续的建立保障措施,未结合认证标准,进行科学管理,产品质量下降层次,消费者最终会失去对产品的青睐,企业也要承受重要的损失。3)企业管理的方式较为单一。企业的发展需要持续不断的效益投入,会受到来自多方的压力,企业的管理层会把注意力放在效益方面,提升经济效益,提高生产率,实现商品目标。以前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仅仅限于是技术层次,未注重经济效益、质量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技术较为单一,经营目标、管理未形成统一性,进而导致质量管理缺少动力性,不能提供质量保障。4)忽视管理目的。在管理手段方面,只是重视探讨管理的方式,质量工程师只是一味的为企业的质量技术努力,管理层不能知晓技术,不能为技术提供大力的支持。

3强化质量管理、经济效益的建议

1)注重人才管理队伍建设。在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横向的机构设置控制数量,以防出现推脱责任的情况,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必须注意培养人才的工作,提升员工质量管理的意识,发展员工的思维,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注意求真务实,针对员工,实行训练,提升员工的管理水平,促进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2)建立质量管理的体系。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就必须注意抓起质量管理。为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可以完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在建设时,实际调查注意系统性,结合企业质量管理实际的情况,考虑到企业的发展目标,明确企业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管理漏洞的查找。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测评,有助于不断的完善体系建设。借助于专业化的团队优势,分析在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寻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建议,进行弥补。在建设好质量管理体系以后,需要将管理计划进行编制,并进行分解,根据管理的目标,安排好质量管理计划。在核准质量管理计划时,需要进行评估,审核实际落实的情况,针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管理问题,强化细节管理。企业应当采取后续的保障措施,使得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运行。除此以外,企业需要发挥质量认证的作用,吸取先进的经验,转变管理的模式,优化管理,强化管理的理念,使得产品的生产更加细致化。质量链的管理需要继续完善,调动员工积极性,管理实现协调,和质量管理相关的信息可以准确的流动,以便于进行全方位的管理。3)分析经济效益。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明确企业的质量水平最优点,评价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在改善产品质量方面更加有针对性,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提升。分析经济效益,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测评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借助于经济方法、技术方式,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企业的领导层需要注意采用科学方法,指挥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保证企业的产品达到要求的标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市场价值。在分析经济效益时,如果仅仅是进行质量管理,研究控制,只注重更新技术,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应当对经济、技术两个层面进行综合研究,切实改变企业的效益。在经济效益的研究阶段,可以从两方面加以研究:第一,数量;第二,理论,从这两个层次,探究相应的关系,相关的人员可以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便于提出管理建议。4)质量管理技术实现多样化。企业提升经济效益,也要根据运营的效果,结合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可以实现质量管理的目标,质量管理可以实现科学化,并不断创新管理的方法,为产品质量提供保障,以此为基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5)注意管理目的。在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企业应当更加注重管理目标、管理动机,加大投入质量技术,为质量管理扫清前进的障碍,切实提升管理的效率。

4结语

确保路基施工质量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第3篇

关键词 路基施工 质量控制 效益

路基作为道路的基础,在公路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它是工程设计蓝图与原地质地貌直接结合部,受自然环境影响因素较多,施工难度较大,并且施工工期较长,工程造价占总造价的比例相对较少,因此,路基工程施工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笔者根据多年施工管理经验总结,认为需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

一、施工准备阶段

路基施工准备阶段是路基工程施工总体部署、调查作业范围水文地质及工程量、制定施工方案、编排施工进度计划以及开工前的人员、机械、材料等方面准备的阶段,该阶段准备充分与否是直接关系到路基工程施工能否正常进行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并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了解地质情况。在工程所在地要详细调查了解公路沿线(包括路基基底)及土源等作业范围内的土质的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及含水量情况。制作标准击实试验和土的强度试验(CBR值),制定施工方法。根据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分类、整理,结合以往的施工经验制定出路基各种不同类型土质、含水量的切实有效的施工方法及路基基底处理方案,防止在施工中出现盲目性,避免走弯路,以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

2.调查了解工程所在地全年气候特点。统计往年在施工期由于阴雨影响的天数,制定相应的作业方案及相应措施,并注意气象形势预报,以便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作业计划和作业方案。

3.详细调查工程实际工程量。根据工期要求及工程量划分作业段,编排施工进度计划,确定工程日进度计划。并且日进度计划要考虑雨天或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根据日进度计划,组织人力、机械、材料,制定有力措施,实现日进度计划的落实。

4.论证施工工序、作业方案。对第一道工序至最后一道工序的作业方案全过程进行论证,排队检查有无人力、机械闲置浪费的环节,前后工序是否矛盾,如何解决,使工程施工尽可能地达到最优化。

5.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良好的质量保证体系是施工正常进行的保证,缺乏质量保证体系就容易造成工程质量低下、返工,给工程带来隐患,从而影响施工进度、企业的信誉和经济效益。因返工造成的工期延误和经济损失这方面的教训也是很沉重的,因此,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不仅是企业眼前利益的保证,而且是企业走向现代化企业的重要保证。

6.土质最大干密度的确定。压实度是路基工程的最重要质量指标之一,因为只有保证路基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它才能承受行车的反复荷载作用和抵御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土质最大干密度直接影响压实度大小,对同一土质来说它的数值大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高低,但由于公路工程沿线各类土质分布情况较为复杂,在作业范围内各类土质分层状况及厚度也不完全一致,各类土质的最大干密度差别也较大,再加上施工作业的千变万化,使土质变得混杂,最大干密度的确定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不仅根据土质分布路段及土质类别进行确定,更需要根据每一回填层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当然土质变化不大、最大干密度变化就小,对工程质量影响就小,最大干密度就容易确定。因此,最大干密度确定既不要盲目套用高标准,使得施工难以进行,造成浪费;也不要降低标准,使得工程质量低下,要根据施工现场土质情况进行确定。

7.技术交底。在工程施工开始前要把施工部署、整体安排、施工规范、设计要求、合同要求、作业流程和规程、施工要点向施工管理人员、机械操作人员进行全面交底,使全体人员全面了解工程施工的要求和施工重点。这也有利于施工方案和工期计划的落实。

二、施工阶段

路基施工阶段是路基施工全面展开、生产出成品的阶段,是按照已制定的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进行组织落实阶段,是施工过程中遇见实际问题的阶段,也是对施工计划、施工方案调整、完善的阶段和保证落实工程质量、工期的阶段。要抓好下面几个关键环节。

1.路基施工试验段。在对路基施工全面展开以前,首先要分别对一般路基基底、坑塘路段、软土路基、路基回填层按照制定的施工方案进行试验段施工。通过试验段的施工检验施工方案是否可行、有效。通过试验来确定不同机具压实不同土质的最佳含水量、适宜的松铺厚度和相应的碾压遍数、最佳的机械配套和施工组织,作业段的流程时间是否满足工期要求,工程质量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施工方法是否经济。通过对试验段的总结、研究,选择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人机组合,进行下一步的施工。经过工程质量、经济、工期的验证施工方案的可行,然后全面进行施工作业。

2.质量控制。根据试验段总结的施工方案、作业流程及工程质量要求认真进行施工,按照质量保证体系分工及施工要求对每一工序进行严格自检,对达不到要求的及时进行返工处理,认真分析返工原因,如属人为原因造成的要对有关责任人强化教育或采取经济处罚措施,如属客观原因,要及时研究对策,对施工进行调整。返工就是浪费,就是经济效益的损失,每一工序的合格才能保证成品的合格,每一工序出现次品就容易造成不合格的产品,因此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质量责任制是保证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3.流水作业。流水作业是我们施工管理人员经常提倡和采用的施工方法,因其施工最经济、最方便、施工进度较快、便于管理,而被广泛用于工程施工。在路面工程结构施工中,流水作业容易布置和展开,也比较直观,但对于路基工程就比较复杂。由于路基填筑层次不等,再加上坑塘、公路构造物、沿线需拆迁的建筑物等障碍,使流水作业难以部署和展开。但是作为路基施工,流水作业最终的目标是追求路基达到设计标高的路段的连续性,为路面结构层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这个目标,我们去编排流水作业计划,同时根据恢复定线及原地面高程、路基设计高程推算出各施工路段的回填层次(包括坑塘等)。同时根据这些不同的层次,寻找出较为普遍的层次。这些较为普遍的层次和少于普遍层数的路段就是路基施工的面,超出普遍回填层数的路段就是特殊路段,也就是路基施工中的特殊的点。路基施工就是这些面和特殊的点的集合。面是可以保证路基流水作业的展开,点是制约整个路基流水作业的展开的,二者是对立的统一体。要实现整个路基的流水作业,就要消除这些特殊点的制约,就要针对这些特殊路段采取特殊措施。如采取增加施工力量,对沿线需拆迁的地段加大协调力度等措施,去消除这些特殊路段对路基施工的影响,保证路基施工流水作业顺利开展。

4.工地例会。工地例会是对前一施工时间段的总结,也是对工程质量与进度的总结。对前一段工程质量与进度是否满足合同要求,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去解决,如何去调整,都要制定出相应方案,并组织落实。施工过程也是逐步完善、逐步调整的过程,施工中出现的质量与进度问题要及时解决,并要通过工地例会进行解决。同时工地例会也是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广大施工管理人员积极性、制定切实可行方案的有效方式,因此,工地例会的经常召开有利于工程质量与进度的保证。

三、结束语

企业质量管理与经济效益 第4篇

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 这已为研究质量问题的学者和国内外大多数企业所认同。质量管理从20世纪初的质量检验阶段, 逐步发展到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其总体趋势是积极的。然而其现状却不尽如人意。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 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理念和实际的需求, 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新方法层出不穷。在这次浪潮中, 质量管理借鉴其他管理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也在探索中不断寻求对自我的突破, 出现了诸如6sigma管理, 零缺陷质量管理, 客户满意的质量管理, 战略质量管理, 市场驱动的动态质量管理和基于约束理论的质量改进原理等一系列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同时, 为了激励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 我国还设立了“全国质量管理奖”。但遗憾的是, 在所有的这些工作中, 除了6sigma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外, 似乎再也没有任何质量管理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声音。质量管理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快速发展后, 进入了一个发展的低潮。而且, 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矛盾, 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质量的同时, 企业却越来越缺乏突破现有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热衷。即使一些企业费时费力通过了ISO9000认证, 但是却很少有企业有兴趣按照要求来实施质量管理, 只是将拥有ISO9000证书作为目的, 而不是作为推进企业质量提高的手段。产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提高企业利润的持续压力, 使管理的注意力普遍集中在诸如供应链管理等能够快速、明显的提高企业效率, 实现商业目标的业务上。与之相反的是, 此时的很多质量项目很难和企业的经营效果有机联系起来, 诸如更低的成本, 不断完善的盈利能力, 日益提高的市场份额等, 这种情况使企业在决策时无法获取和观察到质量改进的直接经济效果, 所以在原有质量管理水平上, 企业出现彷徨和缺乏进一步改进的动力也就可以理解了。

二、质量管理发展之路:必须考虑到经济效益

质量问题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质量问题从本质上应理解为商品产生之初到消亡的全过程对社会和消费者所造成的损失, 而计量损失的大小, 这是个经济的问题。对应企业管理而言, 无质量就无经济, 无质的量就等于商品失去了使用价值, 数量即使再多也不会产生经济效益, 质量问题始终是和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在企业的管理领域, 管理方法的创新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因此, 解决企业的质量问题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经济效益这一质量的根本特性, 用经济效益去驱动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相比较于其他的技术方法而言回答的更加直观, 也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

我国企业质量现状不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 不能用企业统一编码的语言例如利润与决策层对话, 在双方沟通渠道不畅的情况下, 质量管理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 质量工作要重现昔日的辉煌, 就必须能够对企业商业目标的实现效果做出说明, 将质量管理工作看成是经济性和技术性并举, 经济分析工作和技术创新工作并行的业务, 把创造质量的过程看成是创造使用价值和实现使用价值的过程。把质量改进项目的必要性与改进后产生的经济效果用财务语言与管理层进行准确, 及时的沟通。

三、如何着手加强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分析

1. 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确定出企业的最佳质量水平。

通过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 使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完美结合, 可以确定出质量形成各个环节最经济的或最适合的质量水平, 并用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从而可以保证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这种最佳结合既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 又可使企业和社会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2. 将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作为评价质量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质量管理是否有效, 必须以企业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作为最终评价标准。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 如果企业和全社会经济效益都提高了, 那么质量活动就是有效的, 反之, 如果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不能给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那么这样的质量管理就是无效的。由于质量经济效益将专门研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 因而开展质量管理是否能带来经济效益, 是否有效, 便很容易理解。

3. 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促进产品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仅仅依赖于研究和推行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 片面注重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 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将技术和经济两大方面加以综合研究, 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

4. 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来迅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研究质量经济效益正是要从理论上和数量上研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通过这种研究, 可以使相关人员掌握质量与经济, 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 明确了提高和改善质量是迅速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四、总结

质量效益年总结 第5篇

集团公司相关处室于2018年7月6日对我公司的“质量效益年”活动方案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我部门按照活动方案逐条落实、积极配合,现将检查结果汇如下:

一、安全质量管理方面

1、安全组织机构

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组织机构,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主任,明确机构、人员安全职责。

2、安全制度建设及基础管理

建立了全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了安全目标管理、投入、奖惩、技术措施审批、培训、办公会议、安全检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并及时修订。公司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安全办公会议,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每月上报工作总结计划。严格执行安全隐患挂牌督办规定,认真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及时按规定报告和处理,现场消除重大隐患。

3、安全培训

完善了安全培训教育管理制度并制定了安全培训计划。

明确负责安全培训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安全培训管理人员。健全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档案,实行一人一档,建立安全培训档案,实行一期一档。公司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过上一级省电网公司培训机构培训考核并取得安全资格证。对其他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保证其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事故应急处理技能。

3、安全技术管理

严格执行行业标准、操作规程等,施工期间必须具备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措施)、安全技术交底、危险源控制、应急管理,个体防护设施安全标志等条件。

4、安全防护设施

防雷接地设施、电器插座等安全可靠;工作期间个体防护设施齐全;制定了现场安全警示、警告标识、标志使用管理规定并落实。

5、安全目标管理

杜绝死亡事故及发生重伤事故或一次2人轻伤事故;无重大事故隐患。

二、生产运行质量

1、建立了健全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职责明确。生产记录完整,生产管理信息定期上报。公司定期组织人员深入现场检查。定期开展生产分析活动并上报。

2、生产计划管理

公司合理制定年、月生产计划,并按计划完成实际生产任务。制定年检定修停产计划,并经过有关部门审批。

3、生产中断责任追究

建立了生产中断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应急预案等,暂时未发生此类事故。

4、生产装置达标、生产现场标准化、文明化、可视化 制定了生产装置标准化标准和检查验收管理办法。定期对生产装置进行检查,有检查记录。保证生产装置及周边环境整洁、无杂物,无跑、冒、滴、漏现象,各种标识清晰齐全。建立完整的生产装置技术档案,并及时增补装置运行技术资料。生产现场作业人员要标准作业。现场建立可视化系统,完好有效。

三、设备维护质量

1、设备基础管理

建立了设备管理组织机构、设备管理制度,设备台帐、各类计划报表齐全并及时记录。

2、设备现场管理

运行人员按规程作业。保证设备设施及周边环境整洁、无灰尘、油污,各种标识清晰齐全。巡检记录内容齐全、准确、及时。

3、设备检修管理

认真编制设备检修计划,并执行。做好设备检修记录,内容齐全,并归档。关健设备、重点检修项目有完善的施工方案。保证设备检修质量,并有验收报告。

4、设备事故管理

建立完整的事故汇报制度,并演练,做好应急措施。

四、需整改问题

产品质量经济效益 第6篇

关键词:密集烘烤;优化工艺;烟叶质量;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S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318-02

随着我国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密集烤房已取代普通烤房成为我国烟叶的主要调制设备,密集烤房具有装烟密度大、升温灵敏、排湿顺畅、干燥能力强等优点,在减少烟叶烘烤技术复杂性、降低烘烤风险、省工、节能、提升烟叶整体烘烤质量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技术优势[1-4],原有的普通烤房逐渐被密集烤房所代替。然而,由于我国密集烤房发展相对较晚,密集烘烤机理及烘烤工艺不够系统,烤后烟叶容易出现颜色浅淡、光滑和僵硬烟叶比例大、烟叶香气量有所降低等现象,对烟叶的工业可用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专家学者开展对密集烘烤工艺的研究工作[5-10],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结合广东韶关当地烤烟生产实际,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从烘烤温湿度、升温速度、稳温时间、风速调节等方面出发,优化密集烘烤工艺技术,研究优化后的烘烤工艺对烟叶品质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能够为韶关烟叶调制降本增效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为K326,试验于2013年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马市镇烘烤工厂进行。选取成熟时中部叶(第9 ~11 位叶) 和上部叶(第 14~16 位叶)进行试验,每炕装鲜烟量保持一致。试验设2 个处理,不设重复。

1.2 试验方法

1.2.1 常规密集烘烤工艺(T1处理) 装烤点火后,干球以最快速度升至38 ℃稳住(保持干湿差2 ℃),使烟叶达到七八成黄,叶尖发软;干球以1 ℃/(1~2)h的速度升到40 ℃稳温,40 ℃ 结束时,烟叶的外观性状达到八九成黄,主脉变软,充分塌架;再以1 ℃/(1~2) h的速度升至42 ℃,叶片黄片青筋、烟叶勾尖卷边,部分烟叶小卷筒;以1 ℃/(1~2) h速度升温到46~47 ℃(湿球38~39 ℃)稳住,大部分烟叶全黄并大卷筒;然后以1 ℃/(1~2) h升温到54~55 ℃稳住(湿球40~41 ℃),稳温8 h待全烤叶片干燥;以1 ℃/1 h升温60~68 ℃/40~42 ℃干筋。

1.2.2 改进烘烤工艺(T2处理)

1.2.2.1 变黄阶段 烟叶变化要求:烟叶变黄应达到黄片青筋,干燥应达到凋萎塌架、勾尖、主脉变软。

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控制:在烟叶叶尖变黄后将干球温度升至38 ℃,控制湿球温度比干球温度低1~2 ℃,到烟叶80%左右达到八成黄再稳温延长12 h;之后0.5~1.0 ℃/h再升温到(42±1) ℃,保持湿球温度36~37 ℃,再稳温延长 12 h 以上,使烟叶黄片青筋微带青、叶片塌架、主脉发软。

风机转速:先高速(1 440 r/min)運转2~4 h,然后调为中速(960 r/min),连续运转。

1.2.2.2 定色阶段 烟叶变化要求:50 ℃以前使烟叶达到黄片黄筋叶片半干,54 ℃稳温到烟叶叶片全干。

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控制:干球温度先以2~3 h/℃的速度升至45~47 ℃(下部叶45 ℃,中上部叶47 ℃),湿球温度控制在37~38 ℃,再稳温延长16~24 h以上,使烟叶烟筋变黄,然后以0.5~1.0 ℃/h的速度升至54~55 ℃,再稳温延长12 h以上,达到叶片干燥。湿球温度逐步上升且稳定在38~39 ℃。

风机操作:从42 ℃升温到47 ℃稳温结束风机连续高速(1 440 r/min)运转,之后调整为低速(960 r/min)运转。

1.2.2.3 干筋阶段 烟叶变化要求:烤房内全部烟叶主脉干燥。

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控制:干球温度以1 ℃/h的速度由54 ℃升温到65~68 ℃保持稳定;在干球温度达到60 ℃以前,保持湿球温度39~40 ℃;60 ℃以后保持湿球温度41~43 ℃,直到烟叶完全干燥。

风机操作:55~60 ℃保持风机风速960 r/min运转,60 ℃以后保持风机风速720 r/min运转直至烘烤结束。

1.3 测试项目和方法

各处理烤房出烤后按照GB 2635—1992《烤烟》要求进行分级,统计各处理烟叶产量、均价、上等烟比例、产值等;取各处理C3F和B2F烟叶样品进行常规化学成分分析(参考 YC/T 32—1996《烟草及烟草制品 水溶性糖的测定 芒森·沃克法》、YC/T 33—1996《烟草及烟草制品 总氮的测定 达克尔法》、YC/T 34—1996《烟草及烟草制品 总植物碱的测定 光度法》)和感官质量评价(参考YC/T 138—1998《烟草及烟草制品 感官评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优化的烘烤工艺(T2处理)能够改善烤后烟叶外观质量,主要表现在橘黄烟比例明显提升,微带青烟叶比例减少,烟叶的成熟度、疏松程度相比有好转的趋势,烟叶油润度增加,色泽鲜亮,色差缩小。由表1还可以看出,中部叶2个处理分差1.5分,上部叶2个处理分差为4.5分,可见优化工艺对上部烟叶外观的影响大于中部烟叶。

2.2 不同处理对烟叶单叶质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优化的烘烤工艺可以提高烟叶的单叶质量,中部、上部烟叶分别提高了20.00%、21.88%,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2.3 不同处理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由表3可知,优化的烘烤工艺(T2处理)能够促使淀粉较充分地降解和糖类的转化分解,提高烟碱的相对含量,使糖碱比有所降低,烟叶的总体协调性得到改善。

2.4 不同处理对烟叶吸评质量的影响

表4数据表明,对于中部叶,优化烘烤工艺有提高香气量、减轻杂气、改善余味的趋势;对于上部叶,优化烘烤工艺有提高劲头和浓度的趋势,刺激性也有下降的趋势,可見优化工艺对改善烟叶的评吸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

2.5 不同处理对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表5数据显示,通过优化工艺对烟叶进行烘烤时,耗煤、耗电成本均高于常规烘烤工艺处理,如中部烟叶、上部烟叶每烘烤1 kg 干烟能耗成本分别比常规烘烤工艺增加6.84%、606%。然而,通过优化烘烤工艺处理的烟叶均价明显高于常规烘烤工艺处理的烟叶,1 kg干烟价格比常规烘烤工艺高出17.55%(中部叶)、9.75%(上部叶)。同时,通过优化工艺烘烤的中、上部烟叶,1 kg干烟扣除耗能成本后的效益比常规烘烤工艺效益增加18.43%(中部叶)、10.14%(上部叶)。

3 小结与讨论

随着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密集烤房已经在全国烟叶产区得到推广和应用,烟叶烘烤效率和烟叶质量整体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如油分少、颜色淡等,因此,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烘烤工艺,才能使烟叶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本研究从烘烤温湿度、升温速度、稳温时间、 风速调节等方面出发,优化密集烘烤工艺技术,采用优化后的烘烤工艺对烟叶进行烘烤,结果表明,烟叶经过优化后的工艺烘烤,能明显改善外观质量,主要表现在橘黄烟比例明显提升,微带青烟叶比例减少,烟叶身份有变薄和色度转浓的趋势,单叶质量也有增加的趋势,对上部烟叶影响更为明显。外观质量与烟叶的经济效益呈正相关,因此T2处理的经济性状好于对照T1处理。优化烘烤工艺(T2处理)能够促使淀粉较充分地降解和糖类的转化分解,增加烟碱的相对含量,使糖碱比有所降低,烟叶的总体协调性得到改善,吸食质量和风格特征得到一定的彰显。

参考文献:

[1]王卫峰,陈江华,宋朝鹏,等. 密集烤房的研究进展[J]. 中国烟草科学,2005,26(3):12-14.

[2]郭全伟,侯跃亮,宗树林,等. 密集烤房在烘烤实践中的应用[J]. 中国烟草科学,2005,26(3):15-16.

[3]徐秀红,孙福山,王 永,等. 我国密集烤房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J]. 中国烟草科学,2008,29(4):54-56,61.

[4]宋朝鹏,李富欣,陈少斌,等. 烤烟烘烤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 作物杂志,2010(1):6-8.

[5]刘 强. 密集烘烤新工艺对烟叶质量的影响[J]. 作物研究,2011,25(6):577-579.

[6]罗玉英,彭晓忠,任建华,等. 密集烘烤优化工艺对烤烟品质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731-18732,18735.

[7]杨建春,鄢继春,吴先华,等. 密集烘烤中不同温度和湿度调控对中部烟叶品质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2):96-99.

[8]孟智勇,张保占,马浩波,等. 密集烘烤转火时间对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和评吸质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10,41(9):31-34.

[9]谢鹏飞,邓小华,曾 中,等. 密集烘烤关键温度点湿度控制对烤烟理化性状的影响[J]. 天津农业科学,2012,18(5):95-99.

浅谈工程工期、质量与经济效益 第7篇

一个建设项目在实施阶段的目标往往是高质量、短工期、低造价, 这是项目建设的最理想目标, 也是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均想达到的最终目的。

要想同时达到高质量、短工期、低造价这一目标往往是很难实现的, 因为这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又相互矛盾的统一体, 其中任何一个指标的变化都必须引起另外两个指标的变化, 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和制约。强调造价和质量, 工期就不能要求过苛;强调造价和工期, 质量就不能要求过苛;强调质量和工期, 造价就不能要求太低。一个质量要求很高的项目, 必定在工期和造价上不能达到最优;如果要求最短工期, 在造价和质量上势必有所牺牲;同时, 如果造价要求压倒最低, 则在工期和质量上不可能达到最佳, 怎样明确这些相互制约的矛盾, 使之达到统一的理想目标, 这就需要在建设项目目标实施的开始, 先对该项目的性质、性能进行综合研究, 分析哪一指标是主要控制指标, 抓主带次, 使之达到高质量、短工期、低造价的目的。

1 缩短工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缩短工程建设工期是提高工程建设投资效果的重要途径, 它的作用表现在:

(1) 使在建生产项目早日竣工投产,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按目前全国生产性基本建设的规模估计, 如果我国在建生产性项目建设的工期缩短一年, 国民经济就能增加收入约100亿元, 同时还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 增加就业人员, 对某些具有紧迫时效性的工程项目 (例如防洪大坝等) 来说, 缩短建设工期, 赢得建设时间, 往往会成为头等重要的事, 也会带来不可估计的经济效益。 (2) 减少在建工程的自然磨损和无形磨损。设备和建筑工程不论是否使用, 都会因风吹、日晒、雨淋等引起自然磨损, 而且越闲置损耗越严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 设备的无形磨损也越来越突出, 效能更高设备的出现, 常常使原有设备不经济, 造成设备使用期限的缩短, 在生产性建设项目确定时, 原进设备及生产线, 由于施工工期较长, 在交付使用时却可能变成落后设备, 原定生产产品可能成为落后产品或滞销产品, 如能缩短工期, 则可使工艺设备提前进入生产, 从而有利于企业发挥其生产产品的优势, 尽快创造其经济效益。 (3) 减少建设资金的银行贷款利息, 有利于建设成本的减低。 (4) 使承包施工企业相对减低成本, 如减低在职职工的基本工资支出、管理费用的开支、租赁设备及周转工具的费用, 按时提取的固定资产拆旧, 并减少了施工企业流动资金的利用, 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 以达到费用的减低, 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2 提高工程质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工程质量是指竣工的工程应达到设计图纸的技术要求, 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工程质量标准是从工程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型五个方面综合考虑的, 在工程建设中, 质量合乎要求的工程才能投入和交付使用, 才能发挥投资效果, 质量高的工程项目在交付使用后, 能产生一种广泛的社会影响, 并能给社会带来极大宏观效益, 质量好的工程项目能延长大修周期, 减少维修、保养、材料、能源耗费等费用, 从而减低产品成本, 使建设单位获得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创建一个高质量的优质工程, 对施工单位来讲, 既可获得无形的社会效益, 又可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其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一个高质快速的工程建设, 提高施工单位在建设市场的信誉和地位, 增强其竞争能力, 对招揽工程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优质优价政策上。

建筑工程施工按质论价, 优质优价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产品价值形成的理论, 质量是使用价值的尺度, 商品的使用价值 (数量方面和质量方面) 反映了社会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由于建筑产品生产的特殊性和价值形成的复杂性, 决定了建筑产品是一种契约型商品, 其价格是通过编制施工图预算, 由工程项目业主和工程项目的施工企业根据建筑市场供求关系双向选择确定的, 并以合同的方式对双方利益、责权和义务进行约定, 就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的关系而言, 在客观上必然形成建筑产品质量和建筑产品的价格对等统一, 这就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这种按质论价的做法, 对建设用户来说, 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建筑产品质量高, 带来使用成本, 维修成本减少, 发挥效益时间长, 并能确保用户的安全和健康, 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 选择不同质量等级标准, 有的用户愿意多花点钱, 求得可靠、安全、使用经济、美观实用的建筑产品。其次, 对施工单位来说, 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更是施工企业的要求, 通过加倍劳动, 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建筑产品, 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 同时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

3 减低成本的措施

从以上分析看出, 短工期、高质量完全符合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意愿, 也适应新形势下的生产建设目的, 怎样才能切实做到在保证短工期、高质量的前提下, 有效的控制工程成本, 减低工程造价, 这就需要承建施工的企业制定先进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措施,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正确处理成本与工期, 成本与质量的辩证统一关系, 实现有计划、有节奏的施工建设, 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主要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3.1 合理组织均衡施工, 科学地处理好工期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 力求平衡有节奏地进行建设, 在保证合同工期的前提下, 力求节约施工费用, 并做到: (1) 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临时设施及各种费用支出。 (2) 合理使用施工机械设备、周转材料和工具,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计划, 做好施工网络计划, 提高施工机械和工具利用率。 (3) 在劳动力的配备上科学合理地配备, 注意工种与工序的穿叉作业。 (4) 在采用施工方法上, 要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 提高时空利用率。 (5) 在采用施工新技术时, 防止脱离实际采用过高的标准, 特别注意其先进性、适应性和经济性相适应, 做到投资省、效益高。

3.2 保证工程质量, 减低工程成本, 合理控制施工造价。施工企业应保证工程达到质量标准的前提下, 提出多种施工方案, 从技术和经济上进行对比分析, 从中选定最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最优方案,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在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 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 力求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 (2)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力求以最少的机械消耗和人力消耗完成施工任务。 (3) 想方设法减少和避免无效管理和无效劳动, 把减低工程造价渗透到每一处施工管理环节中。 (4) 努力减低质量成本, 从每个工序, 每个分部分项入手, 层层把关, 严格按照规范和操作规程办事, 就可以避免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的发生, 杜绝或减少废品损失费、返修费、复检费、停工损失费等支出, 有效的控制工程成本, 减低工程造价。

4 结论

综上所述, 工程质量、工期与工程造价之间是相互制约又相互矛盾的关系, 决定了每一项工程建设的实施阶段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科学的组织建设, 正确处理工程工期、质量和工程造价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努力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 力争达到高质量、短工期、低造价这一理想目标, 使之符合国家利益、符合人民利益、符合生产建设目的、符合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均想达到的最终目的。

摘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通过分析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以达到高质量、短工期、低造价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工期,质量,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琪佳.工期影响对造价成本控制的研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08) .

[2]秦峰.浅析提高工程质量的措施[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8 (04) .

企业经济效益及质量管理探讨 第8篇

关键词: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质量管理

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和企业质量链的管理是否有效。企业质量管理的建设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笔者就企业经济效益及质量管理建设进行探讨, 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一、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 企业在迎来“十二五”大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正面临着各种严峻的考验。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基于消费者选择产品渠道的多样化, 国内外同行业的优质产品已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产品, 企业为了生产和发展, 势必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质量的管理。这是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没有质量的企业唯一的出路就是被市场所淘汰。产品质量主要来源于科学化的质量管理, 积累先进的管理经验, 采取人性化、先进化的管理思维, 采用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 开发具有企业品牌效应的优质化的产品。通过强化生产管理过程、改善营销策略、拓宽营销渠道,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管理系统;吸纳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 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以质量创品牌, 注重企业全员质量意识的树立, 将质量管理活动贯穿于产品产销全程, 并在注重企业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以环保、节能、低碳的理念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产品, 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吸纳消费者的眼球, 在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尽可能最大化的让利于消费者, 真正实现物廉价美, 不断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 以质量为基础, 以创新谋发展, 确保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始终处于行业的前列。由此可见, 企业只有注重质量管理的建设, 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而推动企业和谐化的发展, 实现“十二五”期间的完美转型和升级。

二、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很多企业已经完全意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在管理思维、管理模式以及现代化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改善。国家也鼓励企业在加强质量管理方面加大投资和扶持力度, 但一些企业的质量管理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归结起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的质量管理跟不上消费者的质量需求

当前, 很多企业虽然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思维, 科学的管理模式, 并加大了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应用力度, 但由于这都只是在某一时段内的质量管理, 缺乏长期的投入, 使得企业的质量管理陷入低谷, 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需求永远都是关注的, 企业则很难升级质量管理思维和模式, 缺乏创新力度, 最终使得企业感觉到怎么努力也难以跟上消费者的质量需求。

(二) 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只注重“面子”不注重“里子”

企业为了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满足消费者的质量需求, 在质量方面过分的注重“面子”, 过分注重于获得国家相关权威部门的质量认证, 比如注重ISO9001质量体系的认证、国家免检品牌的认证、3C认证等。在企业产品质量的“里子”却缺乏管制, 通常在获得认证之后缺乏一系列保障体系的投入, 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认证标准进行质量管理, 使得消费者即使得到的是质量认证产品, 而产品的质量也会随着消费者的使用体现出来, 最后形成“受骗上当”的感觉, 缺乏产品质量信心, 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三) 企业质量管理技术趋于单一化

近年来, 企业正受到来自效益、利润等方面的压力并不断的提升, 使得企业领导阶层过分的注重效益与利润, 而企业制订的管理决策又难以与企业经营效果进行有机的结合, 对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完善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这主要是企业的质量管理技术呈单一化的趋势, 在基本经济目标和质量管理二者之间缺乏科学性、一致性, 使得企业的质量管理缺乏科学性、技术性的创新动力, 难以提供强有力的质量保证。

(四) 对企业质量管理目的与动机的忽视

在管理模式方面, 过分的注重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的建设, 而对企业质量管理的目的与动机的建设则相对较为缺乏。由于目的与动机建设的缺乏, 企业在质量管理进程中会失去应有的活力, 即使质量工程师为产品质量技术保障加大了力度, 也会由于企业对技术投资力度的不足, 使得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往往是事倍功半。

三、对企业经济效益分析及质量管理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加强对经济效益的分析, 注重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

加强经济效益的分析, 科学评价质量管理实践, 有针对性的改善并提升企业产品质量, 科学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确保生产出的产品不仅符合质量标准, 更要符合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在提升企业社会效益的同时确保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 注重质量体系的构建, 实施科学化的质量链管理

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离不开质量管理工作, 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其根本保障就是质量保证体系, 全面了解企业发展的质量目标和趋势, 寻找企业质量管理漏洞, 明确质量管理基础和差距, 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并在实践前期注重质量体系的构建, 采取科学化、多元化的培训全体员工, 尽可能的提高员工自身的素质水平, 编制科学化的质量管理计划, 通过层层分解, 围绕企业质量管理目标实施实施科学化的质量链管理。

(三) 注重质量管理, 紧跟消费者的质量需求

消费者是享受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最终使用者, 更是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最大来源。企业能否紧跟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需求, 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这就需要企业在采用先进管理思维、科学管理模式, 加大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应用力度的同时, 加大投资力度, 实行常态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 紧跟消费者的质量需求, 针对自身产品做好消费者质量需求调查, 升级并完善企业的质量管理思维和模式, 不断创新质量管理, 确保企业的质量管理始终符合并尽可能的超越消费者的质量要求, 为取得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四) 注重“里子”质量工作

企业在注重“面子”工作的同时, 还应注重“里子”工作力度的投入, 严格按照相关质量认证标准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真正确保产品质量, 并成为消费者信赖的产品。

(五) 实行多元化的质量技术管理

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应注重管理决策与经营效果的有机结合, 确保基本经济目标与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统一化, 创新质量管理动力, 为产品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 注重企业质量管理目的与动机的建设

企业在注重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建设的同时, 还应注重企业质量管理目的与动机的建设, 加大质量技术投资力度, 尽可能的将事倍功半的质量工作提升为事半功倍的质量工作。

总之, 企业加强经济效益分析及质量管理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加强企业产品质量管理, 总结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借鉴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 加强经济效益的分析, 注重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 注重质量体系的构建, 实施科学化的质量链管理, 注重质量管理, 紧跟消费者的质量需求, 实行多元化的质量技术管理, 注重企业质量管理目的与动机的建设, 在确保企业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实现企业“双重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天星.企业质量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思考[J].甘肃冶金, 2011, (2) .

产品质量与循环经济发展关系探析 第9篇

关键词:产品质量,循环经济

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下,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这无疑就要加大循环经济的发展, 而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提升产品质量, 因为没有质量支撑的循环经济难以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 是不能持续发展的。

1 提高产品质量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一方面强调节约资源, 另一方面强调保护环境,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能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 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而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产品使用期是最好的节约。而质量是构成社会财富的关键内容, 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评价尺度。

“循环经济要求以‘3R原则’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减量化原则, 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 进而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 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再循环原则, 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 正确理解循环经济与质量的内在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要理清思路, 准确把握循环经济发展的质量现状, 有效推动循环经济的顺利开展。

产品质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开采出来的原材料经过企业加工制造后形成产品, 然后通过销售手段流通到市场成为我们的消费品, 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费后, 就成为了废弃物, 而在这些废弃物中, 有些是不可利用资源, 有些是可利用资源, 可利用资源经过回收后, 再次形成制造产品的原材料, 形成良性循环, 有效的节约了社会资源。如果我们的产品质量高, 使用时间长, 这就等于间接的节约了社会资源, 反之, 如果我们产品质量差, 使用时间短, 就等于浪费了社会资源, 这给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可持续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 质量渗透于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之中, 质量与循环经济相互统一、相互制约, 没有较高的质量, 就没有循环经济的发展, 质量强则循环经济兴, 质量弱则循环经济衰。

2 树立正确的质量循环经济发展观

发展好循环经济, 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方针政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大力支持发展低碳经济, 加强可再生资源项目建设, 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以提高质量为目标, 强化重点企业监督管理, 组织企业大力开展标准化试点,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开展节能降耗, 着力淘汰落后产能、落后技术并落实标准, 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 “切实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切实加强检验检测, 切实加强标准化工作, 切实加强舆论宣传等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不断加快, 国际竞争不断加剧。这一切都表明,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质量是不可或缺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既要注重产品质量的发展, 也要注重循环经济的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 将产品质量和循环经济发展结合为一体,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环境、质量、循环经济发展等多方共赢的局面。不能只看到以资源消耗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 而忽视环境质量和产品质量。因此, 我们应该吸取过去粗放式发展经济而让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教训, 树立正确的质量经济循环发展观。

3 建立发展质量循环经济相关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 法制保障是前提。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 从产品质量方面着手, 建立《循环经济质量保障法》、《循环经济产品质量监督法》和《循环经济产品质量技术标准》, 对各种产品质量制定相应的标准, 明确各种产品要求, 对产品严格进行检验、检测, 对不符合要求、低于标准的产品不允许上市流通, 并作出相应处罚。加强产品质量监督, 把不合格产品扼杀在萌芽之中。建立产品质量举报制度, 对于那些“三高一低”、弄虚作假的企业坚决取缔, 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法人的职责, 落实责任追究, 进一步规范、加强产品管理, 推动循环经济建设。加强质量循环经济先进理念的宣传, 引导企业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 依法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 促使企业不断吸收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 积极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质量、企业管理水平, 不断创新, 促进循环经济持续发展。

4 结论

总之, 不提高产品质量, 就谈不上发展循环经济, 没有发展循环的经济是不健康的经济, 是对资源肆意消费和开采的经济, 是对大自然破坏的经济, 这必将付出惨重代价。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升产品质量,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 我们的经济才可能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千文.产品质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研究[J].当代经济, 2006 (9) .

[2]张峥, 钟群鹏, 田永江.产品质量循环过程及其相关环节[J].机械工程材料, 2002 (1) .

[3]白羽, 史东萌.水泥企业计量与能源、产品质量、循环经济的互动关系[J].辽宁建材, 2005 (5) .

[4]周忠诚.浅议循环经济与质量之关系[N].中国质量报, 2009-10-10.

产品质量经济效益 第10篇

关键词:工程施工质量,经济效益,重要性,辩证关系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基础设施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展开,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不但可以拉动当前经济增长, 而且是功在当代泽及子孙的千秋大业。作为一个企业应走以施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市场、以市场求效益、以效益求生存、求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 本文将针对施工质量与经济效益的正确关系, 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性

首先, 水电工程施工质量关系到我国的经济振兴, 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例如,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 耗资巨大, 是在国家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通过发行国债、国内银行贷款等渠道来建设, 如何使用好这笔资金, 把这一“国运所系, 千年大计”的重点工程建设好, 工程质量尤为重要。否则, 不仅对国家的人力、财力、物力造成巨大的损失, 还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

其次, 工程施工的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工程施工中有质量、进度、投资三大控制目标, 其中工程质量是其重点。工程的进度、投资效益必须以一定的质量水平为前提。回顾我国建成的基础设施, 在当时有不少建设项目在工程设计中片面强调降低一次性投资, 或节省原材料, 采用“抽筋扒皮”降低安全系数, 或采用代用材料, 使结构安全度偏低, 使用寿命缩短。工程施工中又有“片面追求数量, 忽视工程质量”, 给工程留下了不少缺陷和隐患, 造成“先天不足”。若不引起重视, 将有可能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害。因此, 工程质量不好, 工程建设注定是失败的。

第三, 工程质量不仅关系着水电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更关系着这些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千家万户人民的切身利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曾耳闻目睹不少施工质量事故, 大到造成人身伤亡的建筑物倒塌, 小到我们的家用住宅、办公室等建筑物墙壁、地面裂缝甚至倾斜, 门窗变形难以开关, 装修抹灰起皮掉落等现象屡见不鲜, 也正是这些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而使我们大家生活在惶恐不安中, 难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使我们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作为工程建筑中大型建筑的水电工程施工质量问题, 如果出现问题, 轻则使工程不能正常运行, 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 重则后果不堪设想。那时, 工程将不是“水利”, 而是“水害”了。

但是, 现在不少水电施工企业, 对水电工程质量认识不足, 在施工中为了局部利益, 往往偷工减料、搞一些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三边工程”和一些盲目赶工期的“献礼工程”、以次充好的“豆腐渣工程”, 使不少水电工程仍然存在着很多质量缺陷、质量问题, 严重地影响着水电工程的质量。例如, 水电工程施工中砼的蜂窝麻面、狗洞, 如果质量不过关足以使水电工程大坝及厂房局部渗透水, 使发电设备使用寿命大大降低, 给水电工程带来了严重的质量隐患。

因而, 正确处理工程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和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

水电工程建设的作用是对我国现有水力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能源和动力, 减少洪涝灾害, 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 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着电力资源和水力资源。但是, 水电工程的自身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些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场, 而投资者能否对某个水电工程进行投资, 主要考虑的是该水电工程建成后所得到的预期经济效益如何。经济效益能否实现,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该水电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仅如此, 水电工程的经济效益还表现为, 在确保质量的同时, 缩短施工周期, 可为国家、为业主、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 质量的优劣不仅决定了企业的信誉和市场, 而且也直接决定了企业效益的高低。

而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是指水电建筑物、构筑物或构件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设计文件及工程合同中对工程的安全、使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它属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施工质量, 就要在水电工程施工中加强对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的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效益的好坏成了衡量一个企业好坏的标准之一,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认识水电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呢?

1、以人为本, 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和质量意识, 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工程质量上不去, 往往突出表现在工程项目前期, 工作差, 基础设施不完善;工程设计不合理, 违反科学;工程材料假冒伪劣严重, 以次充好;施工粗制滥造, 偷工减料。出现这些问题, 有着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原因, 但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 具体说是管理层和作业层的质量意识上不去。因此, 始终注意把提高工程质量立足点放在增强职工质量意识上。

“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对水电工程本身来讲, 它不仅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资源和动力, 而且, 它还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试想, 一个施工质量很差的水电工程, 建成后, 到处渗水、漏水, 不仅使发电机等机器设备遭受严重损坏, 还使投资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预期的经济收益也将成为泡影。更为可怕的是一旦挡水建筑物产生溃塌, 几十米乃至几百米高的水头同时涌向下游, 下游的大片农田、城市会立即变为一片汪洋, 其后果真让人不寒而栗。

2、以信誉为道, 坚持优质的施工质量, 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为了能建筑出优质的水电工程, 避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资金的浪费, 根据市场经济竟争的法则, 国家实行招投标的方法来选择施工单位, 水电施工企业只有中标后, 才能从事该水电工程的部分或全部施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尤天怨人是毫无用处的。唯一正确的姿态是始终坚持把业主和用户放在首位, 以业主满意为追求, 才能赢得广阔的市场, 打开局面, 发展自己。完成高质量的水电工程, 以此来争信誉、创牌子、提高企业知名度, 企业必然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企业可将这部分资金用于更新技术、提高员工素质, 来进一步提高施工企业的质量水准, 进而保证水电工程的质量。这也充分体现了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与经济效益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

三、加强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目前, 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领域, 实行建设监理制。监理方受业主的委托, 以独立的第三方的身份, 依据承包合同实行“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 合同管理、信息管理, 组织协调, 即三控制, 二管理, 一协调”。在这种体制下, 施工企业既要按合同规定的工期完工, 又要确保工程质量, 并要受承包合同价格的限制。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既面临着机遇, 又面临着挑战, 水电施工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信誉, 建立以质量管理为中心内容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才能在竟争中站稳脚跟。多年水电施工生产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在加强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工程质量教育, 提高质量意识。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 把“质量就是生命”作为企业的生存意识融化在每个职工的头脑中。“品不良在于心不正, 心不正则事不成”说明了质量意识对工程质量起着保障作用;其次, 作为企业一方面应从质量教育为先导, 以各种形式影响和熏陶职工加深“质量重于泰山”、“今天的质量, 就是明天的市场”的认识。另一方面, 加强人才的培养, 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自学成材、就地施教、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渠道, 提高广大职工学技术、练硬功的积极性。推行全方位的激励机制, 增强职工的责任感。企业在考核管理干部业绩或选拔任用上, 应将干部质量意识的高低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来考核, 以领导干部的质量素质, 来影响和带动职工对质量的重视。

2、在施工企业的管理中, 以质量为核心, 深化质量目标, 层层落实质量责任制。质量要作为硬指标落实于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质量要以质论价、具有一票否决权;其次要以各项制度规范企业管理, 在企业制度中要把质量管理制度贯穿于各项制度之中。建立并认真落实质量自检、互检制度, 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 实现工程项目质量争创全优的质量目标。

3、采用ISO9001系列标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 适应国内外招投标的需要。ISO9001系列标准是各国质量管理经验的结晶, 具有强大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是先进的标准型质量管理。质量认证能提高企业的质量信誉, 是水电施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把金钥匙。施工企业应加快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施工技术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 采用新标准, 推行项目法施工。只有做到技术先进、管理科学, 才能高质量施工, 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4、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可以提高施工质量和经济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水电工程施工中, 应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这不仅可以解决复杂部位施工质量无法保证的难题, 而且节约了大量人力、机械、材料等费用, 直接降低了工程成本。

总而言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水电施工企业只有具有可靠、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 正确的理解施工质量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 才能杜绝水电工程中的质量事故, 才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全国监理工程师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三峡工程质量简报[Z].

产品质量经济效益 第11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4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3-0081-02

1认识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当前经济技术时代,市场千变万化,竞争日趋激烈,国内产品遭到国外名牌产品的严峻挑战,受到消费者货比三家,择优选购的无情竞争。这些挑战与竞争,焦点实质上是产品质量间的挑战与竞争。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永恒主题。

产品质量又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企业进行生产就必须讲求经济效益,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的生产本质上就不是一种生产,而是一种消耗。企业经济效益小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占有率的差距;市场占有率的差距取决于产品质量的差距;产品质量的差距取决于设计、生产技术和管理上的差距。所以没有产品质量就没有数量,也就谈不到经济效益。质量既是数量的基础,更是经济效益的基础。

本公司作为生产优质名牌产品的企业,所以能蜚声国内外,产品可以畅销不衰,主要的是企业领导与广大职工强烈的质量意识。连续五届被评为国家名酒、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一汾酒,以其清香纯正的独特风格;以其品种全、规格花色多;以其可靠的生产技术装备和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以其一流的产品质量,一流的服务质量在市场占有率中稳中求进;经济效益保持了稳定增长。

提高产品质量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一项其本要求,也是人类对所生产产品要求的一个基本内容。事实上,凡是生产产品,产量从来就是指一定质量的数量而言的。没有质量保证的产品,也就必然成为失去本来意义的虚构东西,那结果也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实践表明,提高产品质量是增长社会财富的一条基本途径。人类通过劳动增加物质财富的途径有二:一是增加一定质量的产品数量;二是提高产品质量发展产品品种。提高质量还是降低消耗的一条基本途径。生产中的各种浪费,直接来自管理不当的占很大一部分,而且直接来自产品落后,质量低劣所造成的浪费和损失,也是巨大和惊人的。三鹿奶粉事件所引发的食品安全,再次向食品行业敲响了警钟,工厂停厂、职工下岗,这次事件所带来的损失不是能用金钱衡量的,所以说提高产品质量又是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2明确全面质量的科学性

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全面质量管理是工业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经验的积累与发展,是质量管理发展的必然产物。

2.1全面质量管理的形成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运动和形成的规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手段和方法,是从质量运动的客观规律出发的。对质量和质量管理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它科学性的突出表现。可以看出,全面质量管理在本质上是主动的、进攻的、发展的,是系统性与综合性的,所以无论从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到储存、包装、保管,产品质量无一不贯穿其中,而且质量永远与经营决策,永远与管理环节分不开,全面质量管理是管理与经营一体化最具体的体现。

2.2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全面质量管理是较为系统、科学的一套管理办法,有着较为深刻、广泛的内涵。体现在对产品质量、工序质量等全面系统的分析,展开与控制的过程;对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程序化、标准化、效率化的管理;广泛地吸收、融合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等。企业要常胜不衰,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至关重要。企业领导要善于将质量意识渗透到企业的所有员工中去,将质量活动贯穿于产品的设计、生产、保管、销售和售后服务各个环节中去,要建立健全内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以及严明的赏罚考核责任制,形成一个人人抓全面质量管理的氛围。

汾酒之所以常胜不衰,市场份额逐步扩大,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汾酒人把质量和信誉视为企业的生命,把严把质量关看作为国争光的具体行动。20世纪60年代,汾酒厂在全国酿酒行业率先制订了工艺操作堆积和质量管理制度;20世纪70年代,又推出目标管理和岗位责任制,把质量管理细化到每一个系统、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职32;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通过长期探索,把质量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应用到传统的酿酒生产和管理中,逐步形成一套具有汾酒特点的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即建立在公司、分厂、车间、班组四级质量管理网,明确了质量职能的分配,第一次把汾酒这一传统名牌产品的质量控制由凭经验控制转变成科学控制,实现了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进入20世纪90年代,该公司又不惜人力建立起一支300余人素质较高、业务较精的专职质检队伍,分布在各个关键岗位,使整个生产流程都处在严密的监控之下。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设置了“五大关隘”、“十七道防线”、“七十二层关口”,使一切隐患在这严密的防线面前无一漏网。

3强化质量管理的必然性

全面质量管理的生命力已为许多的企业所认识和应用。汾酒集团有着悠久和良好的管理基础,1978年首先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并于1988年获得“全面质量管理奖”,且汾酒、竹叶青酒率先通过了产品质量认证,1999年又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使质量文件得以充实和完善,质量管理日趋标准化、规范化。虽然在传统管理方面我们有很多经验,然而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管理方法、思维定势等还显得很不适应,质量体系还很不健全,还没有真正形成高效闭路运转,一些部门和领导还没有真正从思想上纳入ISO9001标准轨道,有标不循、有章不遵,导致体系链条出现盲点、断口。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具有先发优势的中国酿酒业将面临广阔的国际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扩大国际占有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竞争焦点就是质量,即如何从严抓好质量工作。质量好的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脱颖而出,质量差的企业在竞争中将被淘汰。本公司决策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以市场为衣食父母,一切服从市场,一切服务市场”的口号,坚持环境变。强化质量管理的决心不变;机制变,以质量为纲的经营思想不变;市场变,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模式不变,走出了一条博采众长,继承精华,自成一体的质量管理新路子。推出了“建立市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运行高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加大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等十大营销措施。公司上下以“名牌战略”管理效益工程为核心内容的“二次创业”全面推开,销售收入逐年上升,汾酒集团公司在全国同行业综合效益排名由2002年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五位,荣膺“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称号,荣获“全国轻工业质量效益先进企业特别奖”。

产品质量经济效益 第12篇

如果自然生态条件已能满足烟草生长发育要求, 仍然使用地膜覆盖栽培, 不仅不能发挥地膜覆盖栽培的效应, 增加生产成本, 还可能降低烟叶的等级结构和产量[4]。不仅如此,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对膜上烟与膜下烟的应用效果也存在争议。为避免地膜覆盖栽培的盲目性, 结合重庆地区实际, 对膜上栽烟、膜下栽烟和露地栽烟3种方式进行了对比示范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设在重庆市鸦鹊村, 海拔1 211 m, 位于经度109°57′, 纬度31°20′。供试土壤为黄壤土, 地势平坦, 肥力均匀。供试烤烟品种为云烟87。供试地膜为厚0.05~0.08 cm、宽70~80 cm的银灰色膜。

1.2 试验设计

试验为大区示范, 设3个处理, 分别为:露地栽烟、膜上栽烟和膜下栽烟。每个处理分别选择2~3个烟农户, 各处理面积均为1.33 hm2。其中露地栽烟不覆盖地膜, 膜上栽烟、膜下栽烟均覆盖地膜。

1.3 试验实施

露地栽烟处理不覆盖地膜, 用常规方法移栽。膜上栽烟处理起垄覆膜后, 薄膜四周用土压实, 以保墒提温。移栽时, 按株距打直径为10 cm左右的孔, 然后下苗浇定根水, 待水分下渗结束后进行封土固苗, 并将苗四周地膜用土压严, 其余方法同常规。膜下栽烟处理一行栽完后随即盖膜, 压紧压实, 栽后烟苗心叶与地膜距离达约5 cm, 在烟苗上方膜面处扎直径0.1~0.2 cm的小孔3~4个, 待烟苗叶片生长顶膜时, 破膜将烟苗引出膜外, 用细土填平洞穴压严地膜, 移栽时间较露地烟提前5 d。其余操作同常规栽培方式。地膜烟在移栽后40 d左右揭膜培土, 培土高10 cm, 培土后垄高35 cm。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田间定点观察、测定烟株生育进程、农艺性状 (株高、有效叶片数、顶部烟叶尺寸、茎围、整齐度等) ;烘烤后按国家烤烟42级标准进行分级, 统计产量、产值和均价, 并对上等烟及中上等烟比例进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覆膜方式对烤烟生育期的影响

从表1可知, 膜下栽烟采烤前生长时间最短, 较膜上栽烟和露地栽烟分别短3 d和5 d, 采烤期提前1 d和3 d, 整个生育期分别短4 d和7 d;其次是膜上栽烟, 采烤前生长时间较露地栽烟短2 d, 采烤期提前了2 d, 整个生育期提前4 d。

2.2 不同覆膜方式对烟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 地膜覆盖栽烟可增加烤烟株高、茎围, 提高单株有效叶片数, 保持整齐度;而膜下栽烟单株有效叶片数为23.33片, 较膜上栽烟和露地栽烟多;膜下栽烟顶部叶长和叶宽分别为69.4 cm和21.6 cm, 较膜上栽烟和露地栽烟长、宽。

2.3 不同覆膜方式对烤烟质量、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由表3可知, 3种栽培方式下烤烟的等级质量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上等烟比例和中上等烟比例均以膜上栽烟的方式最高, 分别为45.60%和92.39%;其次是膜下栽烟的方式, 分别为44.59%和91.11%;露地烟栽方式最低, 分别为30.16%和88.00%。

膜上栽烟产值、产量和均价均为最高, 分别为28 144.00元/hm2、1 760.10 kg/hm2和15.99元/kg, 较露地栽烟分别提高了22.58%、7.86%和13.65%;其次是膜下栽烟, 分别为27 096.20元/hm2、1 753.80 kg/hm2和15.45元/kg, 较露地栽烟分别提高了18.01%、7.47%和9.81%。将膜上栽烟、膜下栽烟及露地栽烟3种方式进行综合比较, 膜上栽烟的等级质量结构和经济效益均为最佳。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膜上栽烟和膜下栽烟全生育期较露地栽烟提前4~8 d, 上等烟比例分别提高51.19%和47.84%, 经济收入分别提高5 183.90元/hm2和4 136.10元/hm2, 即在重庆市较高海拔烟区地膜覆盖能明显改善烟株农艺性状, 缩短生育期, 改善烟叶等级质量结构, 增加产量和产值, 提高均价[5,6]。而膜上栽烟和膜下栽烟方式相比, 膜上栽烟方式的总体改善效果更好。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 对比研究了膜上栽烟、膜下栽烟和露地栽烟生长发育、产量、质量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栽培可增加烤烟株高、茎围、有效叶片数, 使生育期提前。上等烟比例以膜上栽烟方式最高, 为45.60%, 露地栽烟方式最低。产值、产量和均价均以膜上栽烟方式最高, 分别为28 144.00元/hm2、1 760.10 kg/hm2和15.99元/kg, 较露地栽烟方式分别提高了22.58%、7.86%和13.65%, 其次是膜下栽烟方式。

关键词:烤烟,覆膜,产量,质量,经济效益,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国顺.烤烟旱作高产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2]訾天镜, 郭月清.烟草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3]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中国烟草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技术出版社, 1987.

[4]王瑞, 刘国顺, 毕庆文, 等.不同海拔下全程覆膜对烤烟光合功能和产量、质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 2010, 29 (1) :43-49.

[5]普匡, 刀丽红, 张成达.山地烤烟垄沟覆膜揭膜时间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2) :6841, 6843.

上一篇:老年人心肌梗死易误诊下一篇:底层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