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适度范文

2024-08-03

把握适度范文(精选6篇)

把握适度 第1篇

1 把握推进原则

1.1 坚持“调研先行”原则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各地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 建立由畜牧兽医、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部门的专家、当地领导干部及普通群众组成的调研工作小组。通过深入实地调研, 摸清当地近些年生猪生产情况及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所必需的水、电、路等基本条件, 掌握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为科学“拍板”奠定基础。坚决杜绝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就作决策、定“路子”, 防止在推进适度规模养殖过程中出现既缺乏科学性又劳民伤财的情况。

1.2 坚持“典型示范”原则

典型示范的目的是少走弯路、以点带面、辐射带动, 从而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地应充分整合人、财、物等资源, 建设一批标准高、质量好、见效快且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板”适度规模养猪场 (户) , 使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1.3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在典型示范的基础上, 各地应结合各自经济、资源、技术等实际, 分门别类, 有力、有序、有效、有度地指导人民群众建设适度规模养猪场 (户) , 不仅要防止“一哄而上”, 也要防止一味追求养殖规模、建设排场和建设形象。

2 把握规划布局

适度规模养猪场 (户) 的规划布局要充分尊重科学、尊重人类、尊重社会、尊重生活。在规划布局时, 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远离工厂、城镇居民区, 避开水源防护区、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 不受工业“三废”、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等污染, 符合环境保护、动物疫病防控的总要求。在适度规模养猪场 (户) 建设过程中, 应坚持环境保护“第一审批”制度, 严格执行粪污治理配套措施及圈舍修建“同设计、同施工、同启动、同监督、同验收”的基本要求, 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 保证生猪生产与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

3 把握养殖模式

畜牧业是一个中轴产业, 上连种植业, 下连加工业。只有畜牧业发展了, 农作物才能过腹转化增值, 种植业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 加工业才能获取更为优质的原材料, 区域经济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整个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教育、引导规模养猪场 (户) 树立“福利养猪、环保养猪、生态养猪”新理念, 积极推进“标准化种猪、标准化栏舍、标准化饲料、标准化保健、标准化管理”等的实施, 确保生猪及其产品优质、安全。同时, 各地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推广“猪-沼-菜”、“猪-沼-果”、“猪-沼-鱼”等高效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加快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向饲料、肥料、燃料等资源转化的进程, 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 走经济循环型及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发展之路。

4 把握环境监管

保护环境是各规模养猪场 (户) 应该承担的责任、必须履行的义务。

4.1 做好普查登记

各地要严格执行《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要求, 对生猪规模养殖场 (户) 的基本情况、生产情况、污染和治理情况等进行普查登记。

4.2 加强技术服务

各地畜牧兽医部门应指定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生猪规模养殖场 (户) 采用科学的饲料配方, 尽量选用能加速营养物质在生猪体内消化吸收的饲料。各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监督生猪规模养殖场 (户) 在实施疫病防治时选用没有化学残留的药物, 严禁滥用抗菌药物, 防止造成动物产品药物残留或大量药物随动物粪尿排出而污染水源、土壤及人类生存环境。

4.3 严格检查监督

把握适度 第2篇

摘要 交互式电子白板适应了当前新课程教育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很好的地理教学效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正确对待和使用,以期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交互式电子白板;初中地理;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1-0037-02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它可以实现与电脑信息的及时连接,同时可以将电脑上的资源通过投影设备展示到电子白板上。这时候电子白板俨然成了教师日常教学的黑板,所不同的是,这块“黑板”可以对所显示的资料任意进行书写、涂抹、删除等编辑加工操作,也可以对一些图片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扩大或者缩小操作,大大方便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一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体会。积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现代化教学的必然要求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到教育的与时俱进,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同时,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把这二者有机地结合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符合学生日益增长的生活经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理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课堂的主导者改变为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不再是课程的“主宰”,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转为教学的主导;与此相适应,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课堂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效果的好坏的评价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同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媒体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本学科知识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有效增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效果。

初中地理学科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其教学内容的范围特别广泛,既有比较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的介绍,同时包含着在认识自然、认识地理环境过程中的人文因素的培养。地理现象、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抽象性以及广阔性,决定了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使学生全部亲身经历复杂的地理环境,这就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经历、社会经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学习地理知识,养成地理思维习惯还存在自身不可避免的弱点。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凭借苍白无力的语言表述、几张简单的地理挂图来实现带领学生“浏览”各地美丽的自然风光,介绍各地复杂的地理地貌的目的。这些静态的教学手段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引入则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使得原来比较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对所要学的知识一目了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在讲授“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时,由于主要是介绍中国的地势、地貌、气候、河流等一些客观存在的现实状况,笔者特意从网上选取一些具有强大震撼力的视频和图片、相关的纪录片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动态中有效地掌握了知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有效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手段,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突破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把复杂的知识进行简单化的转化,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达到对知识点的有效掌握。笔者在讲授京杭大运河这一知识点时,由于其涉及的省市较多、河段较为复杂,学生不容易识记。如何化解这一问题呢?笔者运用电子白板重新着色、闪亮来突出京杭运河北起北京通州,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配以闪烁五大水系)。同时,用闪烁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和洞庭湖、鄱阳湖各自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这样就使课本上原本“沉默”的知识一下子活了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有效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由于电子白板的使用,可以在课堂展示相对多的教学内容,可以利用播放视频、展示图片、播放地理地貌的纪录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通过这些途径来拓展学生的空间意识,达到对地理学科的深层次认识。

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充分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要通过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环境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初步形成地理学科的人文素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热爱美的情感,增强热爱生活的信心,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如在教授“水资源”这一知识点时,通过电子白板介绍江河湖泊、冰川、雪山等资源,再辅之以美丽的旅游风光,如九寨沟神奇之水、长江黄河的奔腾壮观、青藏湖泊的秀丽风光等,使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升华,在无形中实现人文教育。合理、适度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充分认识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重要性,才能促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但同时,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要克服一些误区,那就是电子白板的使用并不能适合所有的知识点的讲解,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来安排是否要使用电子白板教学以及如何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度的把握,使电子白板的使用恰到好处,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满堂电”的教学;教师还要加强对课堂的把握,在电子白板教学中仍然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而不让本末倒置,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总之,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积极贯彻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把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有效的教学载体引入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根据新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适度教育必须把握“火候” 第3篇

一、适度教育应考虑学生的个性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总想让孩子出人头地,许多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奥数班、舞蹈班、乐器班等,甚至一个孩子报几个兴趣班。孩子多方面发展并不是坏事,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一个幼小的孩子,一下子报那么多兴趣班,能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吗?而且,孩子真的有兴趣吗?可见,适度教育应考虑到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我有一个儿子,我也与大多数家长一样,曾希望孩子样样通,于是让孩子去学舞蹈、学乐器、学奥数,但后来都放弃了,主要原因是孩子不喜欢,坚持不下来。后来我发现儿子喜欢下棋,就通过和他一起下棋,把他的兴趣转移到奥数上来。就这样,原来怎么逼也不学奥数的孩子,开始与奥数结了缘。由此可见,个性化的教育也就是适度的教育。

二、适度教育必须进行启发诱导

一位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读《红楼梦》,便进行了巧妙的引导。他知道,正面劝说学生去读《红楼梦》,结果肯定是很少有人去读。于是,他在上课提到四大古典名著时故意回避它,有时甚至说《红楼梦》是“中学生不宜”。结果学生纷纷想办法借阅或购买《红楼梦》,以至班上掀起了“读《红楼梦》谈《红楼梦》”的热潮。就这样,这位教师就在学生浑然不知的情况下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我们当然得承认《红楼梦》本身的可读性,但我们也得承认,倘若那位老师不玩这个把戏,就难以收到这样的效

果。这种把戏其实是可贵的教育智慧,是一种启发诱导艺术,也是一种可贵的适度教育。

三、适度教育就是要“量体裁衣”

教育中一刀切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教育要体现出差异性和针对性。

学生的成长需要积极的引导,因为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头脑像海绵一样,会把他们所看到的全吸收过来。很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对电视中的广告模仿得惟妙惟肖,而这些广告的内容有许多是不适合他们的,这是因为他们还缺少判断力。

对学生的发展过多地限制和干涉也不可取。有的学生是在家长的全面呵护中长大的,常常会缺乏主见,自立能力不强,在未来的人生征途中也难以有较大的发展和作为。

学生好比一棵小树,早期教育好比剪枝。不剪枝,小树会疯长,难以成材;剪勤了,又会伤树,也难以成材。只有适当地剪枝与让小树适当地自由成长相结合,小树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只有适当的教育与适当的自由发展相结合,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把握适度 第4篇

声乐演唱艺术是最擅长于表现人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声音技巧的训练, 逐渐使其掌握正确歌唱的发声方法, 在帮助学生体会理解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基础上, 演唱时注重培养学生情感的外化能力, 在歌唱时以声带情, 以情传声, 进而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这是声乐艺术教育的本质意义。我们在演唱时应注重情感与技术的结合, 就需要真正的理解和把握好声乐演唱中的“适度”, 以及“适度”在声乐演唱中的功能与作用。

一、什么是声乐演唱中的“适度”

无论是歌唱家、歌唱艺术家、学生以及歌手, 在演唱中, 都会尽自己的能力去演唱, 但演唱的效果却是良莠不齐, 所以我们应扬长避短、发挥特色, 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完成一首歌曲前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把它用声音唱出来, 而是要把自身的心理状态、情感的抒发以及吐字、发声、气息等多方面, 都调节到适度。首先是声音的适度,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身所不同于别人的特点及天赋。所以要唱好一首歌, 就要对声音的音量和音质进行控制。

其次是情感的适度, 声音条件的好坏对于一个学声乐的人来说固然重要, 但声乐中它却不是单一存在就能够万事具备的主因素。想要唱好一首歌, 仅仅用声音的音量及音质去控制把握适度是不够的, 这就像一具失魂落魄的行尸走肉。没有灵气的艺术, 苍白无力的艺术是不能被人接受、认可的。但是如果你过分的对一首歌进行情感上的发挥的话, 就有可能会有适得其反。最后是气息控制的适度。平时老师给我们上课练声时, 都着重要求气息的运用, 喉咙的打开, 唱歌除了气息的共鸣、喉咙的打开, 还有自身的心里状态, 因为唱歌需要在一个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够发挥的自如, 才不会因紧张而导致喉咙紧, 但是它也不需要过分的放松, 因为过分的放松又会影响到气息的供应, 可能会导致气息偏弱, 没有共鸣, 所以在声乐演唱中我们要把握好这些方面的适度。

二、“适度”在声乐演唱中的功能与作用

声乐演唱中的“适度”, 单“适度”来说, 可以理解为声乐演唱中我们所要注意的用来处理歌曲的关键环节及重要因素, 正确的心理状态、气息的控制及情感的抒发等这些都是声乐演唱中的重要因素。

(一) 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声乐演唱中的功能与作用

1.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演唱者所具备的基本因素

歌唱是一项非常高级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有了正确的生理状态做前提, 成功的关键就是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者缺一不可。歌唱是最富有感情的艺术, 是以声传情, 以情感人的艺术, 歌唱心理自始至终都影响和支配着演唱技能、技巧, 以及艺术情感的发生和发展。

2. 心理调控在声乐演唱中的功能与作用

不同的场景, 能给歌唱者带来莫大的喜悦和幸福, 反之则给歌唱者带来痛苦和失望。演唱者的心理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如何在训练和演唱中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条件, 增强心理素质, 提高演唱水平是每个演唱者在训练中的重要课题。针对不同的情况,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调整心理活动的方法, 如演唱前做好充分准备, 一定要建立必胜的信心, 加强舞台实践, 从平时的练习中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等调节演唱者的情感情绪,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效率, 克服紧张心理。

(二) 气息控制在声乐演唱中的功能与作用

沈湘教授认为: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 因为歌唱中所有的变化都是来自呼吸的支持。还有的音乐家将呼吸比作“工厂的动力车间”、“汽车的发动机”、等等。这都阐明了呼吸在歌唱艺术与歌唱训练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地运用气息并进行控制, 也就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正确地运用呼吸, 也就是对气息进行有效地调节和控制。一般来讲吸进气息的多少并不十分重要, 重要的是对吸进的气息如何进行控制和分配, 掌握了控制气息的能力, 也就掌握了歌唱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重点要把握好“三性”:弹跳性这种快速的歌唱和华丽的花腔都依赖于横膈肌灵活的弹力, 用横膈膜弹跳的力度来支持气息, 控制气息, 使声音听起来明亮、轻松、走动灵活。持久性就是中途不能换气, 必须一气呵成, 否则将破坏了乐句的完整性。声音的可变性, 即声音由弱到强或由强到弱的变化, 是音乐表现中常用的手法之一。这种声音上的强弱和力度上的变化, 必须在气息控制训练中去获得和掌握。总之, 气息控制直接影响着歌曲的表现, 它是衡量歌唱者水准的一个尺码, 歌唱者对气息控制的能力, 也就是他歌唱的能力, 这说明了气息控制在歌曲演唱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 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功能与作用

1. 信号功能

情感和情绪是歌唱者的思想意识的自然流露。情绪的各种表现都有一定的信号意义, 并通过表情 (面部、形体、言语、声音) 表现出来。声乐演唱艺术不仅是听觉艺术, 还是直接的视觉艺术, 歌唱表演者也需要像舞蹈一样, 有一些身体曲线的艺术造型。这种由情感所点燃、意志所激发并受到智慧指引的力量, 自信而自豪的运行着, 就像肩负重要使命的大使一样。这种力量是通过有目的的、有感情的、有内容的、有效果的动作显现出来, 这种动作不可能机械地来完成, 它必须和内在动作相适应。

2. 调节行动的作用

情感作为行动动力, 具有引导和维持行动以及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的作用。它对歌唱者的一切认识和行动都起着发动和调节的作用。分为对音乐感觉的调节, 对恰当音色的调节, 对视觉感觉的调节, 对歌声距离感调节。总之, 我们在声乐演唱中, 必须重视演唱技巧的同时, 注重情感的作用, 采取情趣盎然的审美方式, 接受情感信息来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熏陶。在提交自身素质的同时, 投入真实的情感, 使自己与听众都有所感动, 那么声乐演唱的内在本质也就显现出来了, 同时, 也更能打动人。

三、在声乐演唱中常见的几种“适度”

(一) 声乐演唱者心理状态的均衡适度

歌唱状态受心理因素影响, 把握良好的心态和歌唱欲望, 逐步调整呼吸, 运用好发声腔体, 让那些能使共鸣腔体有稳定状态的肌肉, 那些能使声音通畅美妙而气息流畅的形体动作与声带均衡适度运动, 以达到张弛有度、声情并茂的歌唱效果。歌唱前要有心理和思想的准备。歌唱者在歌唱前要做好对作品、作品风格以及情感表现的认知和思想把握, 发声前要做好演唱情绪、呼吸调控、音色共鸣的心理暗示和思想准备。其次还要学会在歌唱中保持适度的情绪。歌唱要求全身心的投入, 但又不能情满过度, 张扬无绪。因此还要学会“知道怎样唱, 往哪里唱”。歌唱时要积极而冷静地进行, 要兴奋积极也要冷静理智, 要细致体会音乐情感和语言风格, 要寻找一种均衡和适度。

(二) 演唱者身体状态的均衡适度

歌唱是全身心的运动。运动就要讲究和谐、均衡, 讲究美感和完整。声乐是把人体作为乐器来使用, 因而对歌唱者要强调身体各器官在歌唱中的协调、适度, 要强调自然、舒展、优美的姿态, 要强调身体各器官在歌唱中的准确运用。歌唱身体的运动是兴奋紧张与松弛自然的辩证关系, 既要积极兴奋又不可紧张僵持;既要放松又不可松垮, “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歌唱的用力要恰当、适度, 要寻找自己唱起来自在、舒服的感觉, 要寻求美妙动听的声音;还要克服主观的意识, 不可盲从, 不可自以为是, 要清醒知晓什么样的声音是该寻求的, 什么样的状态是歌唱中需要的, 什么样的运动是歌唱状态中必需的, 只有既省劲又自如的歌唱才是科学的。

(三) 演唱者发声状态的均衡适度

歌唱发声的训练是一个抽象枯燥艰苦的过程, 注意呼吸的匀稳流畅, 注意各共鸣腔体的协调打开, 还要注意声音的统一和音色的圆润等等。要想获得美妙动听的歌声, 其实就是学习掌握科学发声技能, 协调气息、声音、共鸣腔体和语言的过程。首先调整真假声的均衡适度。健康的嗓子都具发真声 (重机能) 和发假声 (轻机能) 的机能。在歌唱发声中必须注意真假声的恰当混合使用, 而真假声的混合使用一定要注意比例, 女声以假声为主真假结合进行, 男声以真声为主真假结合进行。若真声用得太多, 声带可能会长息肉;若假声用得太多, 可能会长小结。因此, 科学健康地运用声音就是要注意真假声比例协调与均衡适度。

其次是歌唱发声中咬字发音的均衡适度。歌曲情感的表达是通过歌词和歌声来实现的, 吐字行腔的均衡适度使咬字发音在歌唱中有机结合。在咬字发声中, 为了获得美好而有穿透力的声音, 必须要保持叹气打哈欠状。只有叹气打哈欠状的咬字发声才能确保咽腔积极紧张和口腔的自然松弛。当咽腔进入积极紧张状态, 才能使嘴这一发声器官进入变硬、绷紧的共鸣状态, 才能确保声音的高位置, 才能确保声音的连贯流畅。因此, 歌唱发声要求全身心地投入, 只有当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吐字器官等都在紧张与松弛的矛盾中协调而自如地运动时, 歌唱发声状态才真正做到适度与均衡。

四、怎样把握好声乐演唱中的“适度”

声乐演唱的目的是激起听众符合歌曲思想内容的情感, 它是靠演唱者的声音来完成的, 当然有时也会借助于某些外在情绪的渲染。情感本身是心理的主要品质, 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受和心理的反应。它要求的是功力, 素质以及内在美的综合, 当然, 要想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还是要学会把握演唱中的“适度”, 声乐演唱是一种体现艺术中真实的美, 而不是肤浅的“说”歌, 所以演唱中所要把握的“适度”且不单单是指情感一方面, “声音色彩”“力度”“响度”“腔纯”“板正”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演唱时做到一定的控制, 但如果演唱者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演唱情绪, 放任自己对歌曲理解而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外在的情绪表露, 就无法把握声音的控制, 难以再现作品的真正意韵, 所以我们在演唱一首作品前要先对这个作品做一定的分析理解。

结语

总之, 声乐演唱是一个既需要脑力也需要体力的全身心运动。只有做到演唱时各方面的均衡适度, 演唱才能产生美妙的歌声。声乐演唱中“适度”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通过对一些适度的分析理解, 在歌唱中把握好对心理状态、气息控制、情感的适度, 演唱才能发挥的自如、引起共鸣、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才能在演唱过程中更好地诠释出歌曲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邹长海, 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2]刘朗, 王桂兰.歌唱用气要巧.声乐教育手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把握要适度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环环相扣

语文课堂教学看似容易,形式很散,但教学环节不能散,要把握适度、要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把握适度就是该收时收该放时放,让学生愉快接受新知识。语文教学是很讲究方法的。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这绝不等于从教者就可以在课堂上盲目的、毫无头绪的乱讲一气。我结合三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对此颇有感悟,并在语文教学中总结出了既简单又行之有效的巧妙方法,这便是读、议、疑、释、练五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其宗旨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克服阻碍学习的一切不利因素,它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作必要的点拨、引导、解惑、总结。语文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具有活跃课堂气氛,容易激发师生激情,收效既快又明显的作用。下面结合课堂实际,谈谈该法的运用过程:

一、激情导读,多用激励用语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首先应该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热情去上课,才能感化学生、带动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取得点进步,就要给予肯定,并要鼓励他们:“你真棒!你真行!好!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学生既不厌烦,更有信心去解答问题,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来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别着急,慢慢想,你能行等来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发挥思维能力,学生尽最大的努力,动脑筋,想问题,排除了恐惧和担忧的心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不厌百回读”等都是说对文章只有多读,方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阅读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默读应注意效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多读课内外文章的兴趣很重要,有了兴趣,天长日久,学生自然就会不断地提高阅读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读,包括课前预读,课堂朗读、默读、背诵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的文章适当地采取不同的阅读形式,这是不争的教学规则。如教学《穷人》时,先布置学生预读,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熟悉作者及写作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弄懂生字新词,并能用普通话朗读全文。上课时,在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抽学生流畅地朗读,以便检查预读效果。学生如出现读音、节拍错误时,老师可及时予以点拨或纠正,然后再采用分组读、全班齐读、整体默读、识记并背诵等方法。由于这篇课文生动,写景抒怀层次分明,加之节奏感非常强,只要阅读方法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只要集中精力朗读几遍,便能很快背读下来,并为下面的教学环节打下良好基础。

二、激发兴趣,议疑结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有动力才能让学生积极在现实活动中产生想象和共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促进各种感官引起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有效的反应。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氛围。如:我在教《美丽的西沙群岛》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查找资料后,学生想读那段就读那段,想说什么特点就让学生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亲自到讲台上讲一讲,说一说学生自己所获取的理论知识,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理想,学生把文章的结构及写作特点都展示出来,在教师的引领中多表扬,多朗读,兴趣盎然,体现文本内容,自食其果,体会颇深。就是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懂的东西解释清楚,这既是老师教的目的,也是学生学的目的,只有彼此的目的明确了,教学效果才容易达到。如通过“议”和“疑”这两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篇章结构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完全的发挥。但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关键性问题并非都能理解,他们往往带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疑窦在学习:诸如词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时常会被同学们忽略,尤其是写作上有何特色。 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已学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基本途径,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的复习巩固与运用,同时也是学生形成各种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经过以上读、议、疑、释四个环节后,教师可设计类似篇目的文章,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三、自主探究,主动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活动的空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我在讲《将相和》时,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个小故事,将相由“不和”到“和”的过程,体会人与人之间情感变化莫测的心情,在弄懂课文的情况下,抓住人物的特点,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进行表演,学生加上动作后,课文内容就更加形象逼真了,一节课在玩中学,学中感悟,表演后师生进行评价,虽然有许多不足,动作不到位僵硬,不自然,但对课文内容重新体会,学生始终是在欢畅的环境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实现了人人参与的境界。突破了难点,顺利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诵读感知,走进文本。读文章的过程是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流程进行的。因此这个环节侧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果文章比较长,则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取信息要点的能力。如让学生复述课文,梳理文章思路。或以“读——,我了解——”、“读——,我感受到了——”的句型联系文本说话。如果是较短的文章,尤其是美文,那一定要注重美读。首先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力求读得字正腔圆。其次是通过把握语速、停顿、重音、语气等读出感情。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读,但最好要有老师的朗读点拨和指导。如让学生选读最喜欢的语段,谈点感受。然后其他同学点评,试读;教师点拨,范读。尽量让课堂上书声朗朗,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以使学生通过美读感受到汉语言节奏的铿锵、音韵的和谐。而这也是增强学生语感,提高诵读能力的最好时机。

教师要根据教材,从实际出发,课堂各环节把握要适度,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放开想象,激趣思维,用良好的心境创造出美好的教学效果。链接生活,体验情感。侧重在引导学生由课文延伸到课外读物或生活,让学生体验情感,举一反三,形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迁移,实现文本的升华。读文章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也就是共鸣。”而且新课标也特别注重学生的体验。但阅读时学生的体验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的、游离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注重引导、整合。如上《别饿坏了那匹马》时,有学生不懂马和人物的关系,喂马草干什么用,要钱和不要钱这情景展现了什么意义。讲《少年闰土》时,有学生联想到自己小时候在墙上涂画的情景,但对闰土不了解,时代不同,此时教师应顺势引导学生体验,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讲《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一个链接题,让学生回顾以地球变迁时的情景,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以体验生活的艰辛与乐趣,体验那种“大自然无私奉献”的豪情。顺势点出“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个难题”的主旨,把教学推向高潮。

总之,四个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情境、感知、探究、体验有时是相互交融的,有时又各有侧重。这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文章和学情而定,不能千篇一律,把教学程式化。因为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环节把握要适度。

把握适度 第6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8页“探索与实践”有这样两题:

笔者在课前钻研教材时觉得这两题非常简单, 如果就这样让学生做, 至少90%的学生都能做对, 这样思维难度的题目作为“探索与实践”显然不合适。根据以往的经验, 笔者决定对习题进行重新处理。

【第一次实践】

在全班交流时出现了四种方法:

仅一位学生想到可以直接画图解决。

【第二次实践】

生1:既然是任意一个长方形, 我就随便取长是几厘米、宽是几厘米, 照着第5题那样算一算就行了。

生2:为了计算方便, 可以取2的倍数作长或宽的厘米数, 这样好算。

师:好, 那你们就任意画一个长方形算算看吧!

因为有了第5题的基础, 学生很快得出了结果。

教师分别邀请几位学生汇报结果。

师:听这个结果, 你们有什么发现呀?

师:这里是不是有必然的规律呢?

大部分学生都肯定这位同学所说, 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疑惑。

师:除了这样取一个具体数据来说明, 你还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这个发现的对错吗?想一想, 看到分数, 我们还常常会怎么思考?

学生开始独立思考, 并自觉地在小组里讨论。在接下来的全班汇总中, 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思路。

师:我们假设长和宽为具体的数值, 能得到结论, 现在通过你们的努力, 又想到了这么多种方法。想一想, 这些方法其实有没有相似之处呢?

生1:其实它们都用了假设法。只不过有些是假设具体数据, 有的是假设单位“1”, 有的是假设份数。

生2:画图的方法其实也是按假设份数来画的。

师:一通百通, 万变不离其宗。以后遇到这样的没有具体数据的分数应用题你会怎么办呢?

生1:要分析分数把谁看成单位“1”, 表示什么意思?

生2:可以用假设法来做。

交流时发现, 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而且方法不唯一, 现在只有少数学困生仍然采用假设数值法, 大部分学生都能避繁就简。

第二次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两次对比教学, 让笔者对课本习题的有效改编与使用有了一些认识。

一、尊重教材, 理解意图

无论是想照搬课本习题, 还是想大刀阔斧地改变习题, 都必须以尊重教材、理解意图为前提。课本上的每道习题都是专家选择的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练习, 它饱含了每位编者的心血和用意。如这道题按排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单元, 是学生在学习了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后的练习。它体现了练习最基本的作用:巩固知识、强化技能。第5题实际是一道与课本例题类型相同的“比一个数多 (或少) 几分之几, 求这个数”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能正确解答第5题是对全班学生的基本要求。再看, 编者并没有将这道应用题安排在总复习中, 说明此阶段的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才刚刚开始, 只是对具体数据的计算方法会比较熟悉。基于教材对这道习题的编排, 笔者认为, 第一次实践的失败就是无视编者利用这题巩固基本方法的目的, 任意删去原题, 一下子提高了题目的思维难度, 给学生解题带来很大的障碍, 未能做到循序渐进。

二、尊重学生, 适度提升

三、掌握方法, 融会贯通

课本练习的典型性使它成为学生解决某一类题的范例、成为掌握一类数学方法的代表, 以此为目的去练习一道题就能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 从而有效避免了题海战。这道课本习题设置的终极目标是要让学生能掌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 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仅仅解答了书上的两题, 从浅处讲, 学生只获得了结论, 而没有获得方法, 从深处讲, 也就只掌握一种假设数据的方法, 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也许已经够了, 但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 分数应用题千变万化, 离不开对单位“1”的理解, 对单位“1”的不同理解就会衍生出不同的方法, 也将会用更灵活的方法来解决分数应用题。所以让学生通过这两道题获得更多的解题方法并沟通这些方法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类方法, 才是教学背后隐藏的更深的用意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把握适度】相关文章:

适度经营05-10

适度投资05-14

适度创新05-20

适度控制08-02

适度开发08-23

适度节俭范文05-19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06-23

压力舒适度07-10

适度抱怨美文摘抄07-19

主观舒适度评价07-07

上一篇:问题和不足思考下一篇:综合层次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