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市场范文

2024-06-09

国内外市场范文(精选12篇)

国内外市场 第1篇

第一、证券交易机制研究, 交易机制如何影响证券价格的形成, 主要包括交易费用模型和信息模型, 分析证券市场价格决定中交易费用和信息的影响;

第二、投资者行为研究, 分析交易者的交易策略, 将交易者分为知情交易者和不知情交易者, 或进一步将不知情交易者分为策略交易者和噪音交易者;

第三、市场质量研究, 分析市场交易数据序列的信息含量, 考察波动性、流动性、交易价差等指标。

市场质量从研究流动性、价格波动性、价差等角度来考察市场的深度和宽度。市场质量的研究在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后立刻被经济学家重视。Harris (1986) 、Wood、Mc Inish和Ord (1985) 最早研究了股市日间波动性, 他们分析交易样本日间数据认为:交易进行时的波动大于交易停止间的波动 (美股CFD在收市后仍可继续交易) 。此外, Oldfield、Rogalski (1980) 、French和Roll (1986) 、Stoll和Whaley (1990) 也分析了交易日间数据, 认为日间收益波动在“交易间隔”和“非交易间隔”之间有明显差异——交易内波动大于隔夜波动, 而交易日内波动大于隔周末波动。对于日内波动, Wood、Mc Inish和Ord (1985) 率先在文章中指出:股市交易日内数据显示波动性、交易量在交易日内呈现“U”型波动。成交量、波动性和交易价差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Admati和Pfleiderer (1988) 、Foster和Viswanathan (1990) 秉承Kyle (1985) 将市场参与者分为做市商、信息交易者、流动性交易者的方法, 探讨了价格如何与信息想结合, 不同类别交易者如何影响价格, Admati和Pfleiderer (1988) 认为市场交易规模大且价格波动频繁的情况下交易成本 (价差) 低, Foster和Viswanathan (1990) 则认为交易规模大且价格波动小时交易成本 (价差) 低。Andersen和Bollerslev (1997、2000) 研究日内交易数据认为, 日内波动率和交易量均呈现明显的“U”型波动, 并且波动率和交易量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Andersen和Bollerslev (2000) 研究了日本股市的日内波动模式, 发现日本股市价差、收益率指标日内呈现双“U”模式, 并指出, 这种不同于美国股市的波动模式源于日本的无间休市制度。

国内金融市场质量研究方面, 屈文洲和吴世农 (2002) 认为国内股票市场成交量日内呈现倒“U”型, 与美国股市日内成交量走势相反, 买卖差价呈现“L”型日内变动模式, 也不同国外市场的“U”型变动模式, 对于国内外股票市场波动特征的差异, 目前缺乏具备说服力的解释, 学者多将这一差异归结为采用做市商和竞价制度区别所致。王远志 (2005) 研究上海铜期货日内数据, 认为五分钟绝对收益率呈现“L”型日内波动, 成交额和成交量呈现“U”型变化模式。房振明和王春峰 (2005) 以WACD模型为基础检验上海证券交易所个股交易集群特征, 证明我国证券交易市场的集群特征是由于以私人信息为基础的交易过程引发的, 私人信息的引入导致证券市场更大的波动。刘向丽 (2009) 运用一分钟商品期货交易数据, 研究认为商品期货绝对收益率和交易量日内呈现“L”型变化模式, 价格久期和交易量日内呈倒“L”型、持仓量久期日内呈现“M”型波动。

摘要:金融市场绩效研究是市场微观结构三大领域之一。作为过去二十年发展最快的金融领域, 市场绩效研究对于完善市场机制和研究市场参与者行为, 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市场微观结构,市场绩效,流动性,波动性

参考文献

[1]Admati A R, Pfleiderer P.A theory of intraday patterns:Volume and price variability[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88, 1 (1) :3-40

[2]Foster F D, Viswanathan S.A theory of the interday variations in volume, variance, and trading costs in securities market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0, 3 (4) :593-624

[3]McInish T H, Wood R A.An analysis of intraday patterns in bid/ask spreads for NYSE stocks[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2, 47 (2) :753-764

[4]Wood R A, McInish T H, Ord J K.An investigation of transactions data for NYSE stocks[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85, 40 (3) :723-739

[5]房振明, 王春峰, 蒋祥林.中国股市回报波动性分析——高频数据揭示股市的特征[J].系统工程, 2004, 22 (2) :13-19

[6]常宁, 徐国祥.金融高频数据分析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 2004, 3:31-39

坚持科技创新,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2篇

坚持科技创新,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山东容百亿塑编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于8月批准设立的规范化民营股份制企业,其前身是齐鲁乙烯淄博友联塑料厂.公司现有员工500人,拥有净资产1062万元.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下设有控股经营的“淄博万年青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淄博齐鲁谷梅塑胶有限公司”、“淄博阿巴特经贸有限责任公司”.

作 者:孙明江  作者单位:山东容百亿塑编股份有限公司 刊 名:塑料包装 英文刊名:PLASTICS PACKAGING 年,卷(期): 13(4) 分类号:F4 关键词: 

越南前江省芒果受国内外市场青睐 第3篇

和禄牌沙芒果合作社主任阮成仁表示,自从2002年成立以来,该合作社引导社员应用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标准栽种和禄牌沙芒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满足融入与革新阶段的市场需求。截止2012年,凯比县和禄牌沙芒果合作社的20.73 hm2芒果田地获得越南良好农业规范证书。阮成仁还说,应用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的沙芒果栽种模式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从以前平均每公顷收获5至7 t提升到目前的10-11 t。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合作社还同对农产品要求苛刻的日本签订了长期合同。该合作社平均每年向日本市场出口50 t和禄牌沙芒果。此外,中国、新西兰、俄罗斯等其他市场也开始进口越南和禄牌沙芒果。

前江省农业与农村发展厅的报告显示,当地的和禄牌沙芒果出口到日本、韩国、加拿大、新西兰、俄罗斯等世界许多国家,年均出口量为360 t。

(摘自《越南通讯社》,2015-05-03)

世界油梨信息

国内外醋酸市场的分析 第4篇

1 国际市场分析

1.1 国际产能

近几年全球醋酸生产能力一直呈现上涨趋势,据统计2011年全球醋酸产能为1607.9万t,相比较于2010年,增长了近6%[1]。其中世界各地区产能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据有关报道,过去的5年,除了亚洲之外,中东地区共有两套新建装置投产,合计产能为61万t/a,中东地区产能占全球比例从2006年的几乎为零升至2011年的4%。2012~2016年94%的全球新增醋酸产能将发生在亚洲,其中中国大陆将占约66%,中国台湾将占15%。全球两大醋酸生产巨头塞拉尼斯公司和BP公司正在进一步扩大中国的醋酸产能,由此导致全球醋酸市场短暂出现供大于求。但中国醋酸产能利用率2013年以后将逐步升高,届时新增产能将逐步被新增需求所消化。此外,北美地区的所有醋酸装置均建在美国,受非常规页岩天然气蓬勃发展的影响,美国天然气原料成本已经非常具有竞争力,从而带动美国的醋酸生产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到2016年,北美地区醋酸产能利用率将继续维持在接近100%的水平。

未来五年全球醋酸需求有望以年均约5%的速度增长,在此期间,全球醋酸产能将新增270万t,届时全球醋酸总产能将达到1960万t。如果最近几年全球新增醋酸产能按计划进行,那么全球醋酸产能的利用率也将逐渐回升,从2012年的低于70%升至2016年的近80%。表2为国外主要醋酸装置规模和工艺统计。

1.2 国际供需情况

醋酸在2009~2012年世界需求量年均增长率约为3.8%,低于之前五年的4.7%的年均增速。在市场需求分配中,下游产品醋酸乙烯、无水醋酸、溶剂和PTA市场占据主要地位[2],图1显示的是近年来全球醋酸消费结构的分布情况。

在醋酸的多种用途中,醋酸乙烯单体(VAM)是最主要的终端消费领域,占到全球醋酸消费的1/3。目前,包括精对苯二甲酸和醋酸酯等其他应用领域的消费需求正在快速增长。下游需求的增长将是缓解产能过剩、提振醋酸市场主要驱动力。亚洲地区将在未来的五年内引领全球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醋酸市场更是增长到全球平均增速的2倍,将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同时在2012~2015年,中国每年还将新建一套世界规模级别的醋酸装置。此外,亚洲新兴市场印度还将以年均需求量超过8%的速度增长,相对已经较为成熟的欧美市场增长较为平缓[3]。

2 国内市场

2.1 国内产能

国际产能增长基本出现在国内市场,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醋酸产能在1750万t左右,中国就占了47%,以绝对的比例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醋酸生产国。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国内整个醋酸产能是767万t。自2007年以来,我国醋酸产能新扩建计划不断趋于密集,随着又一批新建大型醋酸装置的建成,我国醋酸产业竞争格局还将发生重大变化,至2015年整个醋酸年产能有可能超过千万吨的规模。

近两年来,江苏索普扩能达60万t,延长30万t;天津碱厂20万t于2011年已投产,河南义马20万t/a装置和安徽无为50万t/a的醋酸装置已于2011年建成,其中无为醋酸装置已于2012年7月成功产出醋酸产品;华鲁恒升扩能至50万t/a;山东兖矿装置的产能提升至45万t/a;台湾大连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建60万t/a装置于2011年上半年投产。中国乙醇及乙烯法醋酸装置基本已被淘汰[4]。国内主要醋酸装置及工艺情况如表3所示。

尽管2012年的醋酸产能年增长率为11.6%,但较2011年则同期大幅下降近8个百分点。原定计划于2012年内投产的河南义马20万t/a薪装置的开车时间一拖再拖,这可能与年内十分低迷的市场行情有较大关系,目前了解该套装置可能与2013年投产,加之国电英力特计划于第二季度投产的30万t/a新装置,据统计2013年新投建的装置仅为以上两套,共计50万t产能,预计年增长率进一步下降至6.5%。

2.2 国内供需情况

2012年醋酸总产量为495万t,年增长率1.5%左右。预计到2015年,我国醋酸产能将突破1000万t,届时醋酸的消费需求将达到538万t。2012年产量增长的大幅下降,除了与年内缩减近半的出口量有关外,过于疲软的内贸需求也是一大因素。除了产能产量增长率锐减之外,2012年中国醋酸需求量也出现大幅缩减。首先,在全球经济没有复苏的背景下,国外需求平平,而2011年国际装置故障多发的现象也没能延续,导致2012年中国醋酸出口回归正常增长轨迹。

2012年表观消费量大约为450万t,而实际消费量大约为440万t,年增长率较2011年同比大幅减少。大部分业内人士对于2013年醋酸国内消费还是持比较乐观的心态,目前消费仍主要集中在聚对苯二甲酸、醋酸乙烯、醋酸酯、氯乙酸、双乙烯酮、农药、医药中间体等领域。醋酸酯、醋酸乙烯、PTA等行业均有扩产,对原料醋酸的需求稳步增长。图2显示的是近年来国内醋酸的消费构成。

具体而言, 截止到2012年年底,国内9家醋酸酯厂家按计划扩能或投产,释放产能总计81万t/a,其中醋酸乙酯扩能56万t/a,醋酸仲丁酯扩能25万t/a,醋酸丁酯未有新扩建。据统计,2012年中国醋酸乙酯总产量141.6万t,醋酸丁酯40.3万t,醋酸仲丁酯约40万t。2013年中国醋酸酯初步确认计划投产的新产能为55万t,分别为百川化工位于江苏如皋地区新建的20万t/a醋酸丁酯装置,以及于2012年第四季度建设基本完成的江苏联海生物10万t/a醋酸乙酯装置和江苏新沂市花厅酒精5万t/a醋酸乙酯装置。此外延长石油10万t/a醋酸仲丁酯装置计划在2013年第一季度投产,山东潍坊亿兴扩建的10万t/a醋酸仲丁酯装置有望于2013年6月份投料。2012年对醋酸的需求量大概在18万t左右,2013年将达到28.5万t。

在醋酸乙烯方面,其产能仍在增加,预计2015年将从目前的200万t增长到接近350万t。增加的醋酸乙烯产能主要是乙炔法的产能,分布在宁夏和内蒙古地区,这些产能主要是配套下游聚乙烯醇的生产,因此商品量的增长远远少于实际产能的增长。2013年醋酸乙烯行业将继续有新的产能投放,也将对醋酸消费给予新的支撑。

PTA近几年在国内取得了快速发展。据中国PTA行业协会介绍,2011年我国PTA产量为1757万t,进口量为652.7万t,自给率为73%。在需求缺口的激励下,2012年下半年PTA行业再度集中扩张,据统计,2012年底国内现有PTA的实际产能为3294万t/a,较2011年产能增长率达到64%。PTA行业经过两年的产能大幅扩张后,预计实际功效将于明年进一步体现,预计2014年上半年实际产能超过4000万t,自给率的继续提升意味着醋酸消费量的持续增长。

此外,预计塞拉尼斯30万t/a醋酸制乙醇项目将于2013年中投产,醋酸的一个新应用将被正式实现,随着这样新工艺的出现,醋酸的供需矛盾也得以缓解。

3 价格走势

近年来醋酸市场价格变化幅度较大,主要受上游原料(煤、天然气和甲醇等)和下游产品(醋酸酯、醋酸乙烯、PTA等)市场价格的影响,目前下游市场行情逐渐好转,致使下游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可以预计在一个时期内,醋酸价格可能会稳中有升[5,6]。表4显示的是近五年醋酸进口价格和国内华东市场的价格走势。

4 结 语

全球醋酸生产能力一直呈现上涨趋势,未来几年其全球需求量也将以年均约5%的速度增长,其中94%的全球新增醋酸产能将发生在亚洲,而亚洲地区也将在未来的五年内引领全球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大陆将占约66%,由此导致全球醋酸市场短暂出现供大于求,但2013年以后醋酸产能利用率将可能逐步升高。

我国目前以绝对的比例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醋酸生产国,但2012年国内醋酸产能增长速度较前五年放缓,主要因为产能增长过快与需求量相对滞后的矛盾较为突出。但2013之后,下游产品多为供不应求,随着国内PTA、醋酸乙烯、醋酸酯、等项目的扩产以及像醋酸制乙醇这样的新兴项目的崛起,醋酸产能的利用率将会大大提高,从而使其价格也能稳中有升。

因此,我国应该调整醋酸产业结构,对落后的工艺小型装置进行关闭或者改造,在提高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扩大国内醋酸下游产品的产能或者开发新的下游产品工艺,从而形成醋酸需求新的支撑点。

参考文献

[1]Acetic acid.Chemical Week,2008,171(39):21-23.

[2]周颖霏,钱伯章.醋酸生产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J].化学工业,2010,28(9):19-23.

[3]钱松.醋酸生产技术进展与市场分析[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12(3):13-17.

[4]耿艳文,任民,郝继红,等.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10(5):7-10.

[5]金玉女.2-4月国内冰醋酸市场行情[J].甲醇生产与应用,2012(23):57-60.

国内外特殊钢生产及市场调研报告 第5篇

简介:

为全面介绍国内外特殊钢生产、消费现状,将我们多年来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并编写成完整的《国内外特殊钢生产及市场调研》报告。

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世界特殊钢的生产、进出口、消费和价格、生产发展趋势;各主要特殊钢生产国、生产厂的概况;我国特殊钢生产情况及特殊钢用户行业(汽车行业、模具行业及轴承行业)的基本情况。

该研究报告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数据翔实可靠。总字数为20余万字(A4、小四号字、总页数为220页)。

该研究报告不仅适用于从事钢铁行业的科研人员了解国内外特殊钢行业及下游用户的情况,而且还对进行特殊钢及其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经济分析研究以及投资分析研究的人员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目录:

第一部分概况世界特殊钢产量分析

2.1 不锈钢

2.2 合金钢

2.3 工具钢

2.4 硬质合金世界特殊钢材进口分析

3.1 主要特殊钢材生产及消费国家(或地区)的进口情况

3.2 不锈钢钢材进口分析世界特殊钢钢材出口分析

4.1 主要特殊钢钢材生产及消费国家(或地区)出口情况

4.2 不锈钢钢材出口分析

4.3 合金钢出口分析世界特殊钢钢材消费分析及预测特钢市场价格分析世界特殊钢工业发展趋势

7.1 特殊钢生产的发展趋势

7.2 主要钢种的发展趋势

7.3 生产新工艺

第二部分韩国特殊钢工业

1.1 概况

1.2 消费

1.3 生产

1.4 出口

1.5 进口

1.6 需求预测日本特殊钢工业

2.1 概况

2.2 市场需求分析

2.3 生产

2.4 出口

2.5 进口

2.6 特殊钢行业结构调整

2.7 特殊钢生产与汽车生产

2.8 生产技术进步

2.9 新产品开发

2.10 政府及其它准政府机构与特殊钢行业的关系

2.11 结论中国台湾省特殊钢工业

3.1 概况

3.2 市场供需分析

3.3 进口情况

3.4出口情况

3.5 2003年特殊钢走势

3.6 钢铁相关行业情况

第三部分我国特殊钢产业现状特殊钢企业概况特殊钢企业分类特殊钢产业竞争力分析

第四部分主要工业部门需求分析

1.1 汽车工业概况

1.2 市场分析

1.3市场需求预测

1.4汽车工业特殊钢需求预测机械行业

2.1 基本情况

2.2 产品和技术结构

2.3市场发展预测机械基础件需求分析

3.1 行业概况

3.2 存在的问题

3.3 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

3.4 市场需求量预测特殊钢分品种需求分析

4.1 模具钢

4.2 轴承钢

4.3 齿轮钢

4.4 弹簧钢综述

第五部分世界汽车工业

1.1 概况

1.2 市场分析

1.3 汽车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

1.4 世界主要汽车公司简介世界模具工业

2.1 概况

2.2 世界模具的生产情况分析

2.3 世界模具的消费情况分析

2.4 世界模具的进出口情况分析

2.5 各国优劣势分析

2.6 世界模具钢生产发展趋势

2.7 世界主要模具公司简介世界轴承工业

3.1 概况

3.2 市场分析

3.3 世界轴承市场预测

3.4 轴承工业的材料应用

3.5 国外重点轴承企业简介附件

典型用户:通用汽车公司等33家公司

第六部分日本特殊钢厂

1.1 2001-2002日本各企业特殊钢分品种产量

1.2 爱知制钢公司(Aichi Steel Works Ltd.)

1.3 山阳特殊钢公司(Sanyo Special Steel Co., Ltd.)

1.4 大同特殊钢公司(Daido Steel Co., Ltd.)瑞典特殊钢

2.1 桑德维克集团

2.2 奥瓦科Ovako(SKF)

3韩国

3.1 起亚特殊钢公司(Kia Steel Co., Ltd.)

3.2 昌原特殊钢公司(Chang Won Specialty Steel Co., Ltd.)4美国

4.1 麦克钢公司(Mac Steel Co.)

4.2 蒂姆肯公司(The Timken Co.)

5德国

5.1德国萨尔钢公司(Saarstahl AG)

国内外苯胺市场分析和发展方向 第6篇

关键词:苯胺市场;发展动向;发达国家

由于苯胺用途广泛,因此受到了各国工业公司的追捧。我国早已实现了苯胺自主化生产,有效地推动了工业的进步,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苯胺生产力与生产水平与国际最先进水平仍有一定的落差。为此,必须深入研究国内外苯胺市场发展特点,并积极改进我国苯胺生产方式,如此方能有效提升国内苯胺行业的竞争力。

1 苯胺合成技术发展

苯酚氨化法、硝基苯催化加氢法以及硝基苯铁粉还原法是苯胺工业所采用的主要生产路线。近年来,由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严重污染的硝基苯铁粉还原法已经被淘汰。从原料价格层次来看,硝基苯催化加氢法的成本低于苯酚氨化法,并且由于后者的应用过程需要依托大型生产仪器,因此业界已经基本不采用苯酚氨化法来生产苯胺。就目前状况而言,国内外有机化学巨头都在采用成本较低、生产环节产生的污染较小的硝基苯催化加氢法。

2 国内苯胺生产与市场

总体上看,我国苯胺市场呈现出卖方市场的特点。近年来,由于医药、农药以及橡胶助剂市场的快速扩张与发展,国内各大苯胺生产企业纷纷投入资金引进苯胺生产设备,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苯胺生产能力。现代化工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苯胺,而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期,苯胺及其下游产品需求量高速增长,导致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苯胺价格飙升,销量极其可观。大量事实表明,我国苯胺市场的发展拥有较为乐观的前景[1]。

目前,国内发展苯胺市场的热情依旧没有消退,石油巨头中石化与中石油在各地纷纷建厂生产苯胺,民营化学企业也在不遗余力地扩大自身生产规模,希望能够在硝烟弥漫的苯胺市场中“分一杯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国外苯胺生产企业纷纷进入国内市场,一方面有利于刺激国内苯胺生产企业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外国企业的进入必然会促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小型化学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苯胺总产能达到390万吨,MDI配套产能达到199万吨,非MDI产能191万吨,预计2016年产能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增长,苯胺总产能基本稳定在400万吨左右。

3 国外苯胺生产与市场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西欧、亚洲以及北美等地区是苯胺的主要产地,同时也占据着较大的市场消费份额。作为拥有最先进的苯胺生产技术的国家,美国的苯胺生产能力占据世界总生产量比例最大,中国近年来苯胺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量所占比例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型的苯胺生产装置一般集中在MDI厂商手中,由此导致了MDI项目直接影响世界苯胺市场走势的局面。与此同时,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国家的苯胺生产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其中以中东国家与中国的进步最为明显。由于资金保障相对充足、各种MDI生产设备购进力度的持续加大,中国已是亚洲苯胺产能最大的国家,并逐渐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

当前,苯胺消费集中在西欧国家与美国,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因此它们既是苯胺生产大国,又是当之无愧的苯胺消费大国。据悉,在本世纪初,美国苯胺的消费量已经占据世界总消费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相对于美国而言,日本的苯胺消费与生产状况不容乐观,但是应当看到,日本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与科技基础,因此国内各化学企业不能放松警惕,应当持续加大设备购入与技术引进力度。

4 我国苯胺市场未来的发展和建议

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苯胺生产与消费市场较为稳定,近期国际油价波动幅度不大,因此预测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苯胺行业发展状况依然较为乐观。不过,由于长久以来我国苯胺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现象,在此背景下,中小型苯胺生产企业可能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针对国内中小型苯胺生存企业的发展特点,结合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4.1 加大国外市场开拓力度 通过技术人员以及各大苯胺生产企业的不懈努力,我国苯胺生产技术获得了实质性的进步,而纵观周边国家的苯胺生产状况,不难发现印度与韩国等国家对苯胺的需求量较大,而上述国家苯胺生产原料储备量不足、生产技术更新相对较慢,因此急需大量进口苯胺及苯胺下游产品,为此,建议中小型苯胺生产企业积极开拓海外销售渠道、把握一切可利用机会宣传自身的优势、展开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如此能够缓解苯胺企业生产力过剩的状况,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4.2 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技术人员对于苯胺企业而言极为重要,苯胺生产环节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必须培养一支专业素质高、责任意识强的技术人员队伍。企业可以通过组织专业知识培训活动以及行业专家讲座等形式来切实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使其更加适应新时期的苯胺生产工作。除此之外,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苯胺企业有必要在广泛征求基层职员的意见后,制定合理的奖罚机制,以求及时表彰在公司生产成本控制、苯胺生产技术创新等工作中作出积极贡献的职员以及处分玩忽职守、工作态度不认真的员工,从而提高整体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2]。

4.3 积极引进大型苯胺生产装置 目前,苯胺原料成本出现小范围的上升趋势,在此情形下,具备原料储备量优势的企业,需要适当地扩大生产规模,做好配套生产苯胺下游产品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为求有效地扩大生产规模,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以购进大型苯胺生产装置。鉴于硝基苯生产装置在苯胺生产环节中的关键地位,企业还应当积极引进硝基苯生产装置,如此不仅有利于保障苯胺原料供应工作质量可靠,同时还有助于硝基苯下游产品生产工作的发展,从而实现规避市场风险、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5 结语

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苯胺的生产与消费状况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因此,有关技术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开拓创新意识,而苯胺企业则应当严格依照市场发展规律行事,如此方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旋燕,刘自力,何家武,余国伟.硝基苯在负载型非晶态合金催化剂Ni-B/K2Ti6O13上加氢合成苯胺[J].精细化工,2015(04).

2014年国内外工业车辆市场概况 第7篇

世界工业车辆各类型销售情况

1.电动叉车(包括电动平衡重乘驾式叉车、电动乘驾式仓储叉车、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等):全世界2014年总销售量为587,798台,与2013年的534,697台相比,同比上升了9.93%;亚洲总销售量2014年为150,499台,与2013年的128,892台相比,同比上升了16.76%;中国总销售量2014年为72,638台,与2013年的56,590台相比,同比上升了28.36%。

中国电动叉车市场占全世界电动叉车市场的12.36%,比2013年增加了1.78个百分点,排名继续列世界第二位;占亚洲电动叉车市场的48.26%,比2013年增加了4.36个百分点,列第一位。

其中仓储叉车(电动乘驾式仓储叉车、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等):全世界总销售量达到411,231台,与2013年的379,942台相比,同比上升了8.24%;亚洲总销售量2014年达到83,692台,与2013年的71,868台相比,同比上升了16.45%;中国仓储叉车总销售量2014年达到38,325台,与2013年的30,576台相比,同比上升了25.34%。

中国仓储叉车市场占全世界仓储叉车市场的9.32%,比2013年增加了1.27个百分点,超过法国,位列世界第三位;占亚洲仓储叉车市场的45.79%,比2013年增加了3.25个百分点,列第一位。

2.内燃平衡重式叉车(包括空箱叉车、重箱叉车、空箱正面吊、重箱正面吊、侧面式叉车等):全世界2014年内燃平衡重式叉车总销售量达到475,231台,与2013年的454,084台相比,同比上升了4.66%;亚洲总销售量2014年达到281,599台,与2013年的265,162台相比,同比上升了6.20%;中国总销售量2014年达到196,272台,与2013年的187,212台相比,同比上升了4.84%。

2014年中国内燃平衡重式叉车占全世界内燃平衡重式叉车市场总销售量475,231台的41.30%,仍列第一位;占亚洲内燃叉车市场总销售量281,599台的69.70%。中国内燃平衡重式叉车2013年的市场占有率比2013年在世界中增加了0.07个百分点,在亚洲中下降了0.9个百分点。

工业车辆分会2014年采录汇总报告销售量数据显示:机动工业车辆2014年达到359,622台(359,622台中不含贴牌,贴牌4,424台,含贴牌总销量为364,046台),与2013年同期的328,764台(328,764台中不含贴牌,贴牌4,240台,含贴牌总销量为333,004台)相比,增长了9.39%;非机动工业车辆销售量为1,197,188台(1,197,188台中不含贴牌,贴牌131,019台,含贴牌总销量为1,328,207台),与上年同期的1,247,040台(1,247,040台中不含贴牌,贴牌134,650台,含贴牌总销量为1,381,690台)相比,下降了4.00%。

机动工业车辆销售情况

机动工业车辆2014年达到359,622台,与2012年同期的328,764台相比,增长了9.38%

1.内燃叉车销售情况

2014年共销售内燃平衡重乘驾式叉车249,403台,与上年同期的239,822台相比,上升了4.00%。销售的内燃平衡重乘驾式叉车中柴油叉车234,733台,其余为汽油叉车(含双燃料)。

2.电动叉车销售情况

电动叉车(包括电动平衡重乘驾式叉车和各类电动仓储叉车)2014年销售量为110,219台,与上年同期的88,942台相比,上升了23.92%。

2014年全国共销售电动平衡重乘驾式叉车42,002台,与上年同期的33,339台相比,上升了25.98%。电动仓储叉车68,217台,与上年同期的55,603台相比,上升了22.69%。

工业车辆出口情况

工业车辆进口情况

从以上国内外形势以及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工业车辆行业虽然国内市场和出口有9%和7%的增长,但从中我们也看到一些新形势下行业发展的趋势和遇到的问题。

首先是国内市场,整体增长10.30%,增长速度相比往年有所放缓,从各月销售情况看,整体走势呈现出前高后低;从车型来看,电动叉车增长速度加快,同比增长达到28.36%,在机动工业车辆总销量中占比达到27%,相比去年的23%有明显提升;而内燃叉车增长速度放缓,同比只有4.84%。出口方面,从海关2014年出口数据看,出口数量出现负增长,但出口金额却增长15.48%,一方面是近年来非机动工业车辆出口量一直处于负增长,另一方面机动工业车辆出口中内资企业出口量增长只有1%,而境内外资企业出口增长在28%。进口方面,2014年销售数量出现4.22%正增长,

在市场占有率方面,销量前两位企业的占比为44%,与2013年相比,下降3个百分点。前五家占比为59%,与2013年相比,也下降3个百分点。再看一下内外资企业的市场情况:总销量中内资企业占比为82%,外资为18%,内资相比2013年提升两个百分点。国内市场中内资占比为86%,外资占比14%,与2013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

2015年国内外工业车辆市场概况 第8篇

世界工业车辆各类型销售情况

1.电动叉车 (包括电动平衡重乘驾式叉车、电动乘驾式仓储叉车、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等) :全世界2015年总销售量为633, 993台, 与2014年的590, 773台相比, 同比上升了7.32%;亚洲总销售量2015年为163, 160台, 与2014年的153, 474台相比, 同比上升了6.31%;中国总销售量2015年为74, 174台, 与2014年的72, 638台相比, 同比上升了2.11%。

中国电动叉车市场占全世界电动叉车市场的11.70%, 比2014年减少了0.60个百分点仍列世界第二位;占亚洲电动叉车市场的45.46%, 比2014年减少了1.87个百分点, 列第一位。

其中仓储叉车 (电动乘驾式仓储叉车、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等) :全世界总销售量达到452, 512台, 与2014年的412, 892 (调整) 台相比, 同比上升了9.60%;亚洲总销售量2015年达到95, 627台, 与2014年的85, 353 (调整) 台相比, 同比上升了12.04%;中国仓储叉车总销售量2015年达到43, 342台, 与2014年的38, 325台相比, 同比上升了13.09%。

中国仓储叉车市场占全世界仓储叉车市场的9.58%, 比2014年增加了0.30个百分点依旧列世界第三位;占亚洲仓储叉车市场的45.32%, 比2014年增加了0.42个百分点列第一位。

2.内燃叉车 (包括空箱叉车、重箱叉车、空箱正面吊、重箱正面吊、侧面式叉车等) :全世界2015年内燃平衡重式叉车总销售量达到430, 231台, 与2014年的477, 756 (调整) 台相比, 同比下降了9.95%;亚洲总销售量2015年达到246, 470台, 与2014年的284, 124 (调整) 台相比, 同比下降了13.25%;中国总销售量2015年达到162, 802台, 与2014年的196, 272台相比, 同比下降了17.05%。

2015年中国内燃平衡重式叉车占全世界内燃平衡重式叉车市场总销售量430, 231台的37.84%, 仍列第一位;占亚洲内燃叉车市场总销售量246, 470台的66.05%。中国内燃平衡重式叉车2015年的市场占有率比2014年在世界中下降了3.24个百分点, 在亚洲中下降了3.03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 世界工业车辆总销量2015年继续保持在100万台以上, 虽然相比2014年略有下降, 但仍保持了较高水平。中国工业车辆市场在世界销量占比较大, 所以尽管欧洲和美国等主要市场上涨, 但中国市场出现下滑, 仍然影响了世界总销售量的增长。

工业车辆分会2015年采录汇总报告销售量数据显示:机动工业车辆2015年达到327, 626台 (327, 626台中不含贴牌, 贴牌5, 552台, 含贴牌总销量为333, 178台) , 与2014年同期的359, 622台 (359, 622台中不含贴牌, 贴牌4, 424台, 含贴牌总销量为364, 046台) 相比, 减少了8.90%;非机动工业车辆销售量为1, 154, 232台 (1, 154, 232台中不含贴牌, 贴牌117, 104台, 含贴牌总销量为1, 271, 336台) , 与上年同期的1, 197, 188台 (1, 197, 188台中不含贴牌, 贴牌131, 019台, 含贴牌总销量为1, 328, 207台) 相比, 下降了3.58%。

二、机动工业车辆销售情况

机动工业车辆2015年达到327, 626台, 与2013年同期的359, 622台相比, 下降了8.90%

1.内燃叉车销售情况

2015年共销售内燃平衡重乘驾式叉车207, 509台, 与上年同期的249, 403台相比, 下降了16.80%。销售的内燃平衡重乘驾式叉车中柴油叉车194, 257台, 其余为汽油叉车 (含双燃料) 。

2.电动叉车销售情况

电动叉车 (包括电动平衡重乘驾式叉车和各类电动仓储叉车) 2015年销售量为120, 117台, 与上年同期的110, 219台相比, 上升了8.98%。

三、工业车辆出口情况

四、工业车辆进口情况

从以上国内外形势以及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世界工业车辆总销量与2014年基本持平, 欧洲和美洲增长较好, 亚洲由于中国市场调整, 拖累整体数据出现负增长。从各月销售情况看, 除去春节因素的影响, 整体呈现出逐月减少的态势;从车型来看, 平衡重叉车下降幅度较大, 尤其是内燃平衡重式叉车, 下降超过15%;仓储叉车仅需保持增长, 受整个市场环境影响, 增长速度相比前几年有所下降;电动叉车在整体销售数量中所占比例上升较快, 已达到37%。

出口方面, 从海关2014年出口数据看, 出口数量增长, 但分会统计数据是略有下降。从出口车型来看, 2015年电动叉车出口首次超过内燃叉车。

在市场占有率方面, 销量前两位企业的占比为42%, 与2014年相比, 下降2个百分点。前五家占比为60%, 与2014年相比, 上升1个百分点。再看一下内外资企业的市场情况:总销量中内资企业占比为81%, 外资为19%, 内资相比2014年下降1个百分点。国内市场中内资占比为85%, 外资占比15%, 与2014年同期相比, 外资企业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

国内外市场 第9篇

1.1 政府的政策和财力支持

20世纪70年底石油危机以后, 发达国家如美国为寻求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 投入大量经费, 动员高科技产业, 利用计算机、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新技术研制现代风力发电机组, 开创了风能利用的新时期。丹麦、德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相继出台了激励风电发展的政策, 其核心是长期固定的较高收购风电电价, 鼓励投资, 培育稳定市场, 使这些国家成为风电机组市场扩展最快的地区。

1.2 风电成本逐年降低

虽然风电成本有很多的因素制约, 但其从其发展趋势上看是越来越低的。随着风电技术的日益改进, 风电机组越来越便宜和高效。增大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就减少了基础设施的费用, 而且同样的装机容量需要更少数目的机组, 这也节约了成本。随着融资成本的降低和开发商的经验丰富, 项目开发的成本也相应得到降低。同时, 可靠性的改进也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其运行维护的平均成本。

1.3 设备的技术进步紧跟市场需求

风电机组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多种结构形式趋向于少数几种结构形式的过程, 这取决于市场, 只有可靠性高, 经济效益好的机型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下来, 风电机组的技术沿着增大单机容量、减轻单位千瓦重量、提高转换效率的方向发展。

近海风电技术逐步发展, 在欧洲因为风能资源丰富的陆地面积有限, 过多安装巨大的风电机组又会影响自然景观, 而海岸线附近的海域风能资源丰富, 面积辽阔, 适合更大规模开发风电。

1.4 国外风电现状和市场前景

根据丹麦BTM咨询公司对全世界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产业的销售量等的统计, 2012年世界累计风电装机最多的5个国家依次分别为德国、西班牙、美国、印度和丹麦。

丹麦、德国和西班牙等都制定了比较高的收购风电电价, 使风电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 2020年的目标是180GW, 占欧洲电力装机容量的21%。在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形势下, 许多发展中国家, 例如古巴将开发风电作为能源政策的重要部份[3]。

2 国内风力发电现状和前景

2.1 我国风能资源

风能储量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为253GW, 近海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有750GW, 共计约1, 000GW。东南沿海和附近岛屿以及我国北部地区是风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地区。内陆个别地区和海上风能资源也很丰富, 而且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随着海上风电场技术的发展成熟, 经济上又可行, 将来必然会成为重要的可持续能源[4]。

2.2 我国风电的发展

我国目前拥有一批专业的风电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行管理人员, 我国已基本掌握了大型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 国内已能自己研发并制造主要零部件。其中, 在我国已有一定数量600k W及750k W机组的整机厂, 整机批量生产规模已经初步具备。

通过引进技术, 加速了风电机组本地化进程以及加强风电场建设和运行管理, 使我国风电场建设和运行的成本逐步降低, 初始投资从1994年的约12, 000元/k W降低到目前的约9000元/k W。同时风电的上网电价也从超过1.0元/k Wh降低到约0.6元/k Wh。

2.3 发展我国风电的思路

明确近期发展风电的目的。能源研究会曾预测风电2020年装机容量为30GW、2030年100GW和2050年400GW。即风电要在能源供应和减排温室气体方面起显著作用是2020年以后, 届时风电成本才“十分接近”常规电源。30GW只占当时全国总电力装机容量的3%, 风电电量只占1.2%。因此2020年以前发展风电的主要目的是尽快培育出本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和拉动相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当于“蓄势待发”的“蓄势”阶段。

培育可持续的风电市场。本国产的风电机组比国外同类型产品成本低20%, 但我国能够成批生产的产品是国外10年前的技术, 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除了国家给予支持科研和产业的资金外, 还要从政策和法规上给予风电项目比常规电源项目收益略高的上网电价才能可持续的发展, 能够培育出健康的市场, 使风电产业链的源头风电机组制造业成长起来, 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力才能降低成本。除了股份制的新疆金风科技公司目前生产了90%的国产风电机组外, 一些国有大型机械和电力设备制造商, 如大连重工和东方汽轮机厂等也相继引进1.5MW机组技术, 进入风电设备国产化领域[5]。

2.4 我国2020年风电前景规划

我国的规划目标是30GW, 其中风电将占电源结构中一定比例, 约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1, 000GW容量的3%, 全国总电量的1.2%。

随着化石燃料资源减少, 成本的增加, 风电的市场竞争力日益凸显并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水资源在2030年后会开发殆尽, 近海风电市场将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

3 结束语

风电是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我国风能资源相当丰富, 尤其沿海及附近岛屿的风能非常丰富, 又接近于我国的负荷中心地区, 所以开发风能, 对改善我国环保状况, 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加上我国政府对发展风电的大力支持, 又有法律保障, 因此风电在我国大有希望, 发展远景非常美好。

参考文献

[1]杨秀媛, 肖洋, 陈树勇.风电场风速和发电功率预测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5, 25 (11) :1-5.

[2]朱成名.谈谈风力发电技术[J].风力发电, 1990 (2) :46-50.

[3]关伟, 卢岩.国内外风力发电概况及发展方向[J].吉林电力, 2008, 01:47-50.

[4]汪恕诚.关于电力工业的发展问题[J].风力发电, 1997 (2)

国内外市场 第10篇

延续了上述研究,Sloan (1996)对盈余组成部分中的应计项目、现金流量的持续性及定价进行检验,发现应计项目持续性低于现金流量持续性,美国市场高估应计项目、低估现金流量,采用买入高应计公司、卖出低应计公司的投资组合,可获得10.4%的超额收益。这种由于应计项目被错误定价而产生超额收益的现象被称为应计异象。

“应计异象”的提出,意味着超常收益能够根据公共可获得的信息通过执行简单易懂的策略获得,使得有效市场假说再一次在会计学领域受到质疑。另一方面,作为信息供给方,会计学界通过对应计项目性质、市场反应的研究,探知相关会计信息与股价间的关系规律,进一步了解投资者、财务分析师、审计人员等职业信息中介者理解利用相关会计信息的方式或偏差,从而指导信息需求方进行投资,并可从一定意义上评估会计准则,提高供给信息质量。本文拟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分别介绍应计异象的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有关应计异象研究开展虽仅十几年,但已是硕果累累。本文根据研究思路的历史演进及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将应计异象研究分为存在性研究、经验解释研究和理论解释研究三类。

(一)存在性研究

此类研究围绕应计异象是否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而展开,主要探寻应计异象是某种资本市场特有,还是也可能存在于其他资本市场?是一种新的异象,还是前人所发现会计异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由此,应计异象的存在性研究又可分为某一国家或地区研究、与其他异象关系研究两类。

1. 某一国家或地区研究

Sloan (1996)采用资产负债表法求得“应计项目”作为应计盈余表征变量,对1962-1991年美国公司年数据进行检验,首次发现应计异象。由于其意义重大,Sloan (1996)运用一系列严谨的方法证实结论的稳健性。如,对经营性应计项目、现金流量和未来盈余的关系进行检验时,采用混合数据回归、剔除行业和异常值影响的行业回归、检查稳健性的十分位数等级回归三种回归方式,并得出一致的结论。在检验定价时,Sloan(1996)引入宏观经济学中检验理性预期假设的Mishkin (1983)模型,并对极端应计组合构建套利策略,两度验证了应计项目的错误定价。Sloan (1996)之后的应计异象存在性研究,多以上述方法为基础展开。Collins and Hribar (2000)以季度数据为样本,采用现金流量表法计算应计项目,进一步证实美国市场对应计项目的错误定价。

Adamek and Kaserer (2005)发现德国投资者也没能正确估计应计项目和经营现金流量的不同价值。没考虑应计项目计量方法不同带来的影响,Kho and Kim (2007)证实韩国股票市场1987-2005年存在应计异象,并指出,在韩国应计异象更可能源自于个别公司应计项目的错误定价而非一种潜在风险。Gabrielsson and Giaever (2007)发现瑞典在一些年份存在应计异象。Suda、Kubota and Takehara (2005),Muramiya、Otogawa and Takada(2007)证明日本的非正常应计项目存在异象。Soares and Stark (2009)指出,在没有考虑交易成本和价格干扰成本,英国存在应计异象,且呈现出不对称性。

Pincus、Rajgopal and Venkatachalam (2007)首次对应计异象的国际存在性进行研究,发现仅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存在应计异象,说明了其的地域性。与之不同,Lafond (2005)发现应计异象是一个全球现象,数据显示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丹麦、德国、香港、意大利、日本、荷兰、挪威、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和美国等15个国家或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应计异象,且应计错误定价大部分集中在营运资本应计项目上。

2. 与其他会计异象关系研究

此类研究,有助于评估应计异象的稳健性,致力于探知应计效应是真正独立存在的异象,还是盈余宣告后股价漂移异象、冷门-热门股异象(ValueGlamour)、外部融资异象等其他会计异象的一种变形。Collins and Hribar(2000)利用应计项目和盈余惊奇信息制定一个投资策略,发现经营者能利用应计项目削弱“盈余惊奇”,结果所获收益高于单独利用应计项目或盈余惊奇的任一策略,说明应计异象和盈余宣告后股价漂移现象是两个不同的异象。基于Beaver (2002)对应计异象可能是冷门-热门股异象的一种情形的推测,Desai、Rajgopal and Venkatachalm(2004)研究并发现两类异象的关联度取决于冷门-热门股效应表征变量的选择。Hardouvelis、Papanastasopoulos and Thomakos et al.(2009)则进一步指出,应计项目对未来收益的预测能力对账面价值市价比计算的冷门-热门股具有增量,但是,两者都包含在自由现金流收益率计算的冷门-热门股的预测能力之中。可见,应计异象和冷门-热门股异象存在某种程度的相关性。Cohen and Lys (2006)发现,当控制了总应计项目后,外部融资的系数不再显著,外部融资异象几乎消失。他们认为,应计项目增加了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净经营资产,代表了资产负债表中除融资负债的另一部分,而高应计意味着该企业净经营资产相对量大,相应地会有更多的外部融资。但是,Cohen and Lys (2006)未能完全剔除应计异象影响,外部融资异象是否完全不同于应计异象仍需进一步证明。

不难看出,应计异象存在性研究还处于争论颇多的未成熟阶段。但,至少说明,应计异象是独立于其他会计异象存在于某些国家而非美国独有的一种现象,其表现形式、显著性水平等特性的随国家不同而不同,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广泛存在性,也间接反映了应计异象的产生原因复杂待辨。

(二)经验解释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指通过经验检验找出有关应计异象产生的原因,根据原因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应计组成部分研究和“第三方”行为研究两类。

1. 应计组成部分研究

Sloan (1996)发现总应计存在异象,那么,是否所有应计项目都存在异象,还是个别组成部分导致了异象,亦或是,不同的组成部分对异象的影响不同?此类研究,着重观察哪类应计项目与应计基础策略的超额回报具有更高关联性。

Xie (2001)将总应计进一步分解为正常应计和非正常应计,发现超常收益只在非正常应计的投资组合中获得,说明总应计的低持续性主要由经营者对会计随意处理所产生的非正常应计所致,应计异象很可能源于管理层操纵。Bradshaw、Richardson and Sloan (2001)指出应计异象是由营运资本应计驱使的,Thomas and Zhang (2002)进一步认为应计项目的错误定价主要来自存货的极端变动。Beneish and Vargus (2002)则认为应计异象主要是由增加盈余的应计造成的,内部人行为的信息有助于盈余质量的预测,考虑了内部人行为信息的应计套利策略,能够获得18.1%的年超额收益。Richardson、Sloan and Soliman et al.(2005)提出关于总应计的一个全面定义,并据此对其进行了更广泛的分类,发现可靠性较低的应计项目使得盈余持续性较低,导致了证券的错误定价。

上述研究表明易操纵、可靠性低的短期应计组成部分容易产生异象,揭示应计异象产生的内在原因,也为挖掘具体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指引了方向。而具体何种科目、如何影响应计异象的产生及影响程度,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第三方”行为研究

此类研究是对信息传递的“第三方”(如分析师、审计人员、内部人等)根据应计信息而产生的行为进行探寻。Sloan (1996)提出高应计公司的未来盈余往往出现反转,但是,反映在股价中的投资者预期没有预测到这一点。那么,“第三方”是否正确理解应计盈余的信息含义,并将之提供给投资者,或是其本身亦未能足够关注盈余的应计组成部分对未来盈余的影响

(1)分析师

Bradshaw、Richardson and Sloan (2001)发现分析师的盈余预测中未能预测盈余下降,其预测误差与高应计公司的负相关程度更高。这意味着分析师未能向投资者传递高应计可能导致盈余反转的信息。Barth and Hutton(2004)则发现分析师盈余预测修正反映了盈余的应计组成部分关于盈余持续性的增量信息。分析师预测修正提供了能够更准确定价应计项目的信息,但是投资者并没有将之包含在内。

Elgers、Lo and Pfeiffer (2003)进一步指出分析师对营运资本应计的盈余预测高估程度低于股价所反映的投资者高估程度的1/3。说明分析师盈余预测能够通过引导投资者降低由应计项目错误理解产生的盈余预期错误,减轻市场对应计项目的错误定价。但是,Elgers、Lo and Pfeiffer (2003)的研究局限于短期盈余预期,忽略了长期盈余预期可能偏差的检验,且采用的传统盈余反应系数估计市场偏差容易遗漏变量。改进了上述局限,Kang and Yoo (2007)发现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偏差高于理解了应计项目的股价的偏差,而这两种偏差度的不同至少持续到预期后的一年,说明分析师盈余预测没有减轻市场对应计项目的错误定价。

(2)审计师

通过对独立审计师行为进行检验,Bradshaw、Richardson and Sloan(2001)发现审计师似乎也没有考虑高应计的含义。这可能是由于审计师缺乏理解高应计未来含义的必要成熟度,或是审计师将高应计下的高利润视为正面信号,此种情况下很少发表保留意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审计师的作用不是通过衡量应计项目评估公司盈余质量来发表审计意见的,即便他们理解异常高应计的含义,他们也没有义务通过审计报告将该信息传递给投资人。

(3)内部人

“内部人”,即企业经营者,往往掌握考虑了公司应计项目性质和持续性的基础经济因素的信息,他们的交易可能提供其所在公司盈余质量的事前信息。Beneish and Vargus (2002)发现考虑了内部人交易的投资比仅基于应计信息的交易策略获得更大的短期收益。Hodgson and Van Praag (2006)发现澳大利亚大公司的董事根据负应计信息进行的交易具有较大的预测信息含量。

总之,分析师和审计师都没有改变投资者对高应计下的未来收益问题的看法,而内部人交易尽管与应计信息有关,但并没有引起投资者的足够重视,从而,揭示了应计异象产生的外在原因,进一步有力证明市场未能正确解释应计项目信息。

(三)理论解释研究

针对有效市场假说,学界提出“异象”的概念,因此,一般来说,“异象”产生的理论解释可分为风险基础解释和市场非有效解释。就应计异象而言,其理论解释可划分为非误定价和错误定价两类观点。

1. 非误定价观

该种观点认为,资本市场有效,应计异象并非错误定价所致,而只是风险溢价的具体表现,或者是定价模型遗漏风险的结果,也称为风险基础假说。根据风险收益均衡理论,风险与收益相等。处于应计极端组的公司具有较高风险,使得应计基础套利策略获得高于无风险报酬的超额收益(风险溢价)。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基准定价模型非有效,错误计量风险导致了错误定价。

2. 错误定价观

该种观点得到大部分学者的支持,认为应计异象是市场错误定价的一种现象,对市场有效性提出质疑,按所依据理论不同,主要分为如下四类。

(1)幼稚投资者假说

该假说由Sloan (1996)首次提出。从会计学层面看,公司盈余包含应计项目组成部分和现金流量组成部分,其中,应计项目的计量较之现金流量更具有主观性,由此,提出并证实应计项目的持续性低于现金流量。从股价表现看,幼稚投资者似乎功能锁定会计盈余,未能区分当期盈余的应计项目和现金流量组成部分对未来盈余的不同含义,从而,高(低)估应计项目相对高(低)公司的股票。同时说明,嵌入预期盈余信息的股价没有完全反映投资者可利用的信息,从而,对市场的有效性提出质疑。

(2)投资(增长)假说

从经济学层面看,应计项目属于企业净经营资产增长的一个组成部分。比照Sloan (1996)的思路,Fairfield、Whisenant and Yohn (2003)将净经营资产增长分为应计项目和长期净经营资产增长两部分,并将盈利能力定义为资产收益。研究发现,在控制当期资产收益率后,净经营资产增长使得下期资产收益率下降,应计项目与下期资产收益率负相关,说明应计项目的低持续性是由未来获利能力的增长效应导致的。进而,得出应计项目的错误定价是投资者未能推断出增长率或是未考虑新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效应、会计的稳健原则。

(3)代理成本假说

高估权益的代理理论认为,高估公司的管理者向上操纵其公司应计扩大高估,使得高应计投资组合易于过分代表高估公司。但是,高估不能无限期地持续,高估应计公司预期会出现价格反转。与之相反,低应计公司一般没有低报应计项目以向下操纵利润的激励,而往往可能试图向上操纵盈余以纠正错误定价。这样,低应计等级组合未来股价预期正常。与该理论预期相一致,Kothari、Loutskina and Nikolaev (2006)发现不同应计等级投资组合中的应计项目与前、后期盈余的关系并不对称。

(4)套利限制假说

Mashruwala、Rajgopal and Shevlin (2006)认为缺少近似替代品、套利成本高,使得利用应计策略套利不易实现,阻止了套利者消除应计项目的错误定价。Lev and Nissim (2006)指出极端应计公司一般规模小、账面市值比低,基本因素的相对持久性限制了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套利策略的广泛使用,应计异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代理成本假说,成功的解释了应计异象的不对称性,补充了前两种理论。套利限制假说,则从股市角度,检验应计策略的可操作性,更加丰满了这一理论。当然,各种假说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仍需要严谨的方法、巧妙的构思详尽地加以论证。

二、国内研究成果述评

刘云中(2003)沿用Sloan (1996)方法,发现中国市场似乎高估了应计项目的持续性,低估了现金流量所产生的会计盈余的持续性。但是,应计基础投资策略只能获得3.2%左右的超额收益。林翔和陈汉文(2005)分离增长和盈余管理对应计项目持续性的影响,也发现应计盈余持续性低于现金盈余,并且,增长的均值回归过程对应计项目低持续性的解释能力强于盈余管理。王庆文(2005)进一步证明,中国投资者高估会计盈余高、经营现金流量低的股票,低估计盈余低、经营现金流量高的股票。应计套利策略,可在次年和第二年分别获得9.74%、7.02%超常收益。李远鹏和牛建军(2007)发现亏损公司为避免退市,在亏损当年“洗大澡”来为未来的扭亏提供足够的储备,从而降低了当期的应计项目。当控制亏损后,应计套利策略获得的超额收益从3.2%提高到了7.4%。樊行健、刘浩和郭文博(2009)发现中国市场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应计异象”,且这一现象在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5年更为突出。李志文和宋云玲(2009)则认为中国A股市场存在相对的“应计异象”。即,存在高估时,应计项目的高估程度大于现金流量;存在低估时,现金流量的低估程度更大一些。

部分相关成果发表在国外期刊、学术会议上。Navissi、Mirza and Yao(2006)对Datastream数据库中的1989-2003年中国A股公司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盈余持续性高,主要由于现金盈余持续性而非应计盈余持续性,并且低估了现金盈余和应计盈余。Song and Ji (2009)对国泰安数据库1998-2006年中国A股公司数据进行检验,发现应计异象产生的套利收益与A股市场收益正相关。他们认为,中国A股市场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比美国市场更易变动,因此,套利风险更高。此外,较高的套利成本和单向交易体系也阻止了中国A股市场投资者利用应计信息套利。

国内应计异象研究主要采用Sloan(1996)的方法,并支持幼稚投资者假说,其中,仅林翔和陈汉文(2005)涉及到增长假说,但,似乎并没引起大多数学者的关注。从研究结果看,各文献间还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中国市场应计异象存在性及其是否显著仍存在分歧。

三、小结

国内外市场 第11篇

据农业部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今年第33周“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为203.68(以2000年为100),比前一周上升3.27个点。“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205.01(以2000年为100),比前一周上升3.85个点。重点监测的50家批发市场60个品种交易总量为62.95万吨,比前一周增加0.8%。

(一)猪肉、鸡蛋价格继续上涨。猪肉周均价每公斤20.00元,环比涨0.8%。猪肉周均价自2012年第21周(5月第4周)跌破20元以来,一直在19~20元区间振荡,经过3周的连续上涨,本周均价又达到20元。目前猪肉价格同比低20%左右,与2008年8月、2011年4-5月期间的水平相当。鸡蛋价格每公斤8.62元,环比涨2.5%,价格已连续4周上涨,累计涨幅10.8%。白条鸡每公斤14.00元,环比涨0.9%;牛肉每公斤39.31元,环比基本持平;羊肉每公斤46.43元,环比跌0.3%。重点监测的以上5种畜产品交易量(50家重点批发市场交易量合计)为1.72万吨,环比增加0.6%。

(二)水产品价格小幅波动。白鲢鱼、大黄花鱼和花鲢鱼价格每公斤为8.61元、31.46元和12.19元,环比分别涨1.3%、0.7%和0.1%;草鱼、鲫鱼、大带鱼和鲤鱼价格每公斤为13.84元、15.55元、27.27元和12.73元,环比分别跌1.3%、0.8%、0.8%和0.6%。重点监测的以上7种鱼类产品交易量为1.45万吨,环比增加0.7%。

(三)蔬菜价格环比小幅上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均价每公斤为3.52元,环比涨3.2%,为连续第7周上涨,累计涨幅25.3%。分品种看,西红柿、西葫芦、洋白菜、大白菜和菜花价格每公斤为2.98元、2.21元、1.54元、1.84元和3.96元,环比分别涨16.4%、13.3%、12.4%、10.8%和10.6%;莴笋、茄子、平菇、豆角和芹菜价格涨5%以上;葱头、白萝卜、黄瓜、香菇、生菜、蒜苔、菠菜、大葱、胡萝卜、韭菜、土豆和青椒价格有所上涨。生姜价格环比持平,其余品种价格有所下跌。28种蔬菜交易量为43.27万吨,环比增加0.4%。

(四)水果价格环比有所下跌。重点监测的7种水果均价每公斤为4.64元,环比跌1.3%,为连续第11周下跌,累计跌幅23.3%。其中,西瓜和巨峰葡萄价格每公斤为1.63元和7.38元,环比分别跌5.2%和4.5%;其余品种价格略有波动。7种水果交易量为15.27万吨,环比增加3.3%。

二、国际大宗农产品

据监测,第33周,国际市场多数农产品价格环比下跌。

(一)小麦、食糖、棉花、玉米、棕榈油价格环比下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最近期货合约收盘价周平均每吨为313美元,国际食糖理事会原糖价格周平均每吨为457美元,国际棉花指数(SM级)周均价每吨为1924美元,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最近期货合约收盘价周平均每吨为310美元,马来西亚棕榈油荷兰鹿特丹港到岸价周平均每吨为978美元,环比分别跌5%、4%、3%、2%和1%,其中食糖和棕榈油价格为连续第3周和第2周下跌;与上年同期相比,小麦和玉米价格分别高18%和11%,食糖、棉花和棕榈油价格分别低25%、35%和9%。

(二)大米价格环比持平。泰国100%B级大米曼谷离岸价(国际基准米价)周平均每吨为580美元,5%破碎率大米曼谷离岸价周平均每吨为564美元,环比均持平;与上年同期相比,100%B级大米价格持平,5%破碎率大米价格高2%。

国内外市场 第12篇

(一) 内部资本市场的涵义

学术界对内部资本市场并没有一个统一而又明确的定义, 多数学者出于研究目的根据自建模型对其进行描述, 其原因在于作为企业内部的组织形式的内部资本市场并不具备类似于外部资本市场那样的较为固定的制度表现形式, 只是学者在研究企业内部资本活动时归纳出来的学术名词。

(二) 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1、效率观

(1) 缓解融资约束

1988年, Fazzari, Hubbard and Petersen (简称FHP) 对融资约束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研究, 他们首次通过分类检验的方法, 验证了在不同融资约束水平上企业中投资与现金流的关系。Corbett and Jenkinson (1997) 运用现金流量分析方法将1970~1994年德国、日本、法国、英国和美国的企业资金来源做了分析与总结, 在各类融资方式中, 采用内部融资方式的企业数量所占比重最高, 内部资本市场资金总量巨大, 具有缓解融资约束功能。

(2) 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1) 内部资本市场中的信息比外部资本市场更充分。Alchain (1969) 在对通用电气公司快速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指出在企业内部比外部资本市场更容易获得信息, 通用电气公司价值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在其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中进行资源配置的行为。

(2) 内部资本市场可以提高资本供给的可靠性 (Liebeskind, 2000) 。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实际上为企业提供了可以增加投资决策灵活性的实物期权 (Triantis, 2004) 。很多投资项目都具有时效性, 一旦坐失良机投资行为也就难以创造价值。与外部资本市场融资相比, 内部资本市场可以及时地将资本分配到投资收益较高的项目中去。

2、非效率观

(1) 代理成本。Lamont (1997) 分析后发现当企业内部净现值较低的投资项目资金不足时, 净现值较高的投资项目的资金也往往会受到限制。Stein (2001) 认为决策者若能从某个投资项目中谋取利益时, 其在协调资金配置时就会倾向于向该项投资分配更多资金。另外, 若决策者所追求的个人利益与企业价值最大化趋于一致时, 会更有效地配置内部资本。

(2) 滥用自由现金流。基于代理成本理论而发展出来的自由现金流假说是现代公司理论的基础概念之一。Stulz (1990) 指出拥有充足现金流的企业更倾向投资于收益差的项目上, 企业集团通过构建内部资本市场而通常拥有充分的现金流, 因此更容易导致低效的过度投资。类似地, Lang等 (1991) 、Mann and Sicheman (1991) 、Hanson (1992) 和Harford (1999) 等对企业并购的研究也都支持了自由现金流假说。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一)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冼国明和杨锐 (2001) 在其《跨国公司的内部资本市场》一文中指出内部化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跨国公司构建的内部资本市场在替代不完善的外部资本市场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由于外部资本市场的不完全, 加大了企业集团通过外部资本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 妨碍其进行交易的便捷度。企业集团通过构建内部资本市场, 在成员企业之间进行资本的重新分配, 以获取税收套利、金融市场套利、管理制度套利以及回避资本控制的目的。

(二) 利益输送通道

关于控股股东利用内部资本市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问题的研究, 李增泉、王志伟、孙铮 (2004) 以中国254家上市公司1998~2001年的关联交易数据为研究样本, 发现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额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李增泉等 (2005) 以1998~2001年间中国资本市场发生的上市公司收购兼并非上市公司事件为样本, 发现当公司具有配股或避亏动机时控股股东或地方政府会对并购行为提供支持, 而无“保配”和“保壳”压力时进行的并购常常表现为掏空性并购。

三、文献评述

(一) 国内外学者以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效率性研究

为出发点, 从对外部资本市场的替代、资金分配机制以及约束机制等角度进行了大量规范与实证研究, 指出内部资本市场普遍存在于企业集团中, 特别是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内部资本市场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内部资本市场具有信息优势, 利用这一优势可以实现资源在内部资本市场中的有效配置。内部资本市场还可发挥公司治理功能, 实现有效地监督和激励。内部资本市场最原始的功能是弥补外部资本市场的不足, 有效缓解融资约束。

(二) 内部资本市场可能会成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渠道, 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国家表现更为明显。

我国企业集团将某些成员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作为“融资窗口” (宁宇新, 2010) 、成员企业间相互担保增加的风险、非公允内部关联交易等问题十分严重, 这将导致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异化, 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甚至无效。

摘要:文章围绕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这一问题进行分类综述, 总结了国内外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 并分析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国内外,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杨棉之.多元化公司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国外相关研究述评与启示[J].会计研究, 2007 (11) :44~49

[2]龙建辉.内部资本市场研究历程:理论、建模与实证——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研究十年回顾[J].当代经济管理, 2009 (11) :80~85

[3]龚志文, 陈志龙.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研究综述与展望[J].财会月刊, 2010 (6下) :85~87

上一篇:糖尿病的中医饮食调理下一篇:水污染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