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院校范文

2024-07-27

经济院校范文(精选12篇)

经济院校 第1篇

关键词:诚信经济,技工院校,德育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渐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 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特别是“入世”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进程中, 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 与此同时, 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也出现了一些道德沦丧、非诚信行为等令人担忧的问题。市场呼唤诚信经济, 社会需要诚信教育。技工院校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德能兼备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的摇篮, 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强化道德教育, 凸显德育的有效性, 是技工院校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学校德育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诚信的内涵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实是指表里如一, 说老实话, 办老实事, 做老实人;守信是指言行一致, 讲信誉, 守信用, 重承诺, 言必信, 行必果。

诚信, 是真善美的统一, 是人类追求的一种至高无上的高尚品德和人生境界。注重诚信的人物和事迹普遍受到世人的赞誉。

诚信经济的界定

关于诚信经济, 根据诚信的涵义, 结合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笔者认为, 是指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 在参加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时都应诚实守信。诚信经济应具有以下特征: (1) 诚实不欺诈。即诚实待人, 善意经营, 严格禁止欺诈、造假、散布虚假信息等不正当行为。 (2) 守信重承诺。即忠实于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国际惯例, 遵守诺言, 全面、适当地履行合同约定。 (3) 公平竞争。即在竞争中人格平等, 规则统一、透明, 不滥用优势地位, 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不强制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 不限制和遏制他人的合法竞争。 (4) 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包括经营活动无条件地满足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 (如人身自由权、人身安全权、人格尊严及财产安全等) , 禁止采取不合乎经济伦理的行为, 如贿赂、胁迫、偷窃和不公平歧视等。

市场经济中的诚信行为, 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灵魂,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是成功企业共同追求和必备的品质之一, 要求企业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和产品质量观, 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在诚信与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共赢。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 无一不是以诚信为本而发展壮大的, 以同仁堂为例, 其济世养生的创业宗旨, 同修仁德的敬业精神, 货真价实的职业道德, 讲信义重人和的行为规范, 代代相承, 流传至今, 从而使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风击浪, 历经沧桑, 逾数百年而不衰。

我国市场的诚信危机

诚信危机是指社会中诚信道德的严重缺失及其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 一些商人利欲熏心, 金钱至上, 尔虞我诈, 为了满足个人的嗜好和利益, 利用各种手段欺诈、造假以谋取不义之财。如签订的合同不履行, 到期的贷款不付息、不还本, 假发票任意填写, 偷税漏税, 骗汇逃债, 质量欺诈, 价格欺诈, 专利侵权等现象屡禁不止;一些企业见利忘义, 置商业伦理于不顾, 受短期利益的驱使, 抛弃了诚信经营的传统, 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最大化, 致使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制假贩假活动猖獗。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桥梁安全事故等让人揪心和痛心的重大事件, 其行为严重地背离市场诚信原则, 导致个人形象、企业声誉、国家利益均遭损毁。

由诚信危机反思学校德育的弊端

市场诚信危机现象表明, 我国诚信的缺失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究其原因, 当然是多方面的。笔者从德育的角度出发, 认为其实质反映的是人们的道德素质问题。反思学校的德育,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德育目标错位 一是知行脱离。将道德教育当作一种以课本为载体的知识体系, 并主要通过课堂进行传授, 很少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道德, 忽视了道德教育本质上的实践性。二是层次倒置。较多地向学生强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等崇高的道德理念, 忽视了对其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培养。三是差异不分。将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等少数先进人物的操行, 推及人人应奉行的道德规范, 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的养成教育, 以致造成了德育“假、大、空”的现象, 出现了一批“语言上的巨人, 行动上的矮子”, 导致德育的实效性差。

德育方法机械 一是重灌输。满足于道德说教, 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常训诫。忽视与学生进行思想上、心理上的沟通交流, 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在心理和自我教育的需要。三是偏强制。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简单地用奖惩式、指令式、强制式纠错的方式压服学生, 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德育内容陈旧 技工教育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岗位性、定向性的特点。然而, 目前技工院校的德育内容没有充分体现职业特色, 且未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实而得到及时更新, 难以满足学生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德育评价主观 学校通常沿袭每学期写操行评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 且主要由班主任完成, 评价的主体单一, 主观因素多, 标准模糊, 难以发挥德育评价的作用。

创新技工院校德育的策略

针对市场诚信危机、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技工院校必须研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质、时代特征、职业特色的德育方式, 努力创新德育工作, 提高德育成效。

树立德育新理念 人的行动多半是靠理念支配的, 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德育新理念, 深刻领悟教育的真谛, 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正确地“做人”和“做事”。一是“以人为本”理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德育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从“服从”向“服务”、从“批评人”向“培育人”、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化。二是“指导式”理念。教师不应再扮演道德权威和裁判员的角色, 而是要与学生平等地进行对话和交流, 指导学生对各种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的道德状况, 自觉地、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的、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品质。三是“生活化”理念。德育应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来进行, 应贴近学生成长的社会现实、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 帮助学生“成人”与“成才”。四是“活动化”理念。道德是在活动中产生的, 学校应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富有意义的、自然的、新颖的教育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实践, 以提高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修正道德行为。五是“主体体验”理念。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 只有主体通过知识学习、交往活动、日常生活和职业探求的不断体验和感悟, 才能实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整合, 实现人的成长、成熟。六是“和而不同”理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交往程度的加深, 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也随之逐渐形成。教师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元导向的前提下, 尊重文化的差异性, 坚持道德教育的多样性, 提高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注重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 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从而在多元价值观念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七是“职业化”理念。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一个职业化的企业员工, 在外表、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应符合特定规范和标准。这些规范和标准, 既包括不同职业普遍认可和遵循的社会一般规范, 也包括由某职业特有属性决定的特殊的规范和标准。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职业化的态度和行为, 使学生具有崇高的职业情感, 健康的职业人格,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尽快完成向企业员工的过渡, 实现其社会化、职业化及可持续发展, 以体现技工院校德育的职业特色。

科学设置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目标的构建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要注重学生个体道德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在落实职业院校德育总目标的前提下, 在设置学校德育分目标时, 应做到:一要注重人性化。要体现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关怀, 要关注学生个性人格的培养, 开发其潜能, 使学生在现实道德生活环境中, 学会判断、学会选择, 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促进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二要体现层次性。学生不同的年龄、成长经历、道德现状和专业特点, 决定了学校既应确立全体学生普遍适用的道德目标, 也要有适合不同个体需要的层次鲜明的德育目标, 并应实施德育目标的分层管理, 从而使每个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都有所归依, 更好地发挥德育的引导功能。三要趋向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在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多元化办学模式、多元需求满足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学校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 在分析辨别、选择吸收、批判抵制的基础上, 学习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德育经验, 使德育目标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的适应生存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完整德性的人。

建构德育方法体系 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决定了学校的德育在方法上既要讲究理论性、知识性,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类道德生活的文明成果, 又要注重实践性、操作性, 使学生能在现实的道德问题上辨别是非, 在实际的道德行为中得到锻炼, 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还要注重体验性、互动性和开放性, 实现从知识认知到情感体验及发展、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从封闭的校园到社会生活实践的转变。为此, 作为德育教师, 一要坚持继续发挥普遍适用的榜样示范法、说理疏导法、课堂讨论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等在德育中的作用并使之完善;二要灵活运用平等对话法、情感体验法、审美渗透法等充满人文关怀的能促进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发展和完善的德育方法;三要积极采用生活历练法、实践活动法、网络教育法等可以经过现实生活、实践活动把道德认知内化到学生个体价值体系中的德育方法;四要与企业深度合作, 创设工作场景, 针对职场心理, 努力探索视听教育法、角色演练法、模拟训练法、事件处理法、行为矫正法等培养学生职业操守的德育方法;五要大胆借鉴国外的价值澄清法、两难问题讨论法等德育经验, 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并使之有机结合, 依托媒介的多样化, 创新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其他德育方法, 从而建构出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并具有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德育方法体系。

丰富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只有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与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生活相统一, 才能更具现实性与可行性, 才易于被学生广泛认可和接受。为此, 学校除满足职业院校德育大纲中所明确的内容要求外, 还应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 不断丰富、完善和活化德育内容, 注重尊重、诚实、爱心、良心、自信、责任、习惯等基础性道德教育;强化文明礼貌、真诚交往、以信立人等明礼诚信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多元文化意识教育;突出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人格、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生涯等使学生具备职业化素质和职业化行为规范的职业化教育;加强公共服务意识、基本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教育;重视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网络道德、生命观、生态伦理教育等等。从而使学生对德育的理解更加直观, 对美和善的判断与辨别更加清晰, 进而将其真正内化为道德规范,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提高在道德、价值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

改革德育评价模式 德育评价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导向、诊断、强化、调节和激励等功能。学校应创新德育评价模式, 在评价体系上, 应以德育目标为依据, 结合德育内容、专业特点及现代职场需要, 从学生现实的德育活动、德育行为出发, 确立评价的指标要素、评价标准、权重和等级;在评价主体上, 应有学校相关部门、班主任、任课教师、班级成员、学生个人、用人单位的参与;在评价方式上, 应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民主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注重自主评价、反思性活动评价、情境评价、案例评价和激励性评价, 使之更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增强德育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

优化德育环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 必然要受到环境的耳濡目染。孟母择邻而居, 三迁其所, 古语云“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无不说明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因此, 优化育人环境, 充分利用和开发环境的育人功能, 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欲知明日之社会, 先看今日之校园。”校园, 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校园环境, 尤其是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可以使学生得到心灵的净化, 精神的提升, 情感的陶冶, 道德的发展。学校要通过构建涵盖价值目标、办学理念、教育理想、校风、教风、学风、校训, 以及校园自然环境布置、校园网站等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 建设班级成员认可且充分体现其正确的思想、行动、言论、价值取向、思想导向、行为准则和公共舆论的班级文化, 创生包括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层面内容的能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校园道德文化, 营造出具有尊重、公平、公正、平等、友爱、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等特点的良好的德育环境,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此外, 学校应精心选择并有效利用政府及职能部门、行业、企业、社区等相关单位, 历史古迹、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 乐于助人、热心公益、重情尚义、诚信经营的道德模范人物等社会德育资源, 为学校的德育服务。同时, 还应耐心细致地与家长沟通思想, 统一教育目标, 为学生的习德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学校德育最终要靠教育工作者实施, 建设一支由学校、政府部门、社会 (企业) 、学生家庭等相关人员组成的高素质强有力的德育队伍, 是增强学校德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此外, 学校必须加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 强调“身教重于言教”, 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使教师以优秀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准、业务水平、表率作用教育和感染学生, 从而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如才.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经济院校 第2篇

小编粗略统计了经济学专业有公费名额的院校,希望能对经济学考友有所帮助!

学校名称

调剂专业

公费名额 相关优惠政策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境经济...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兰州商学院 兰州商学院 兰州商学院 兰州商学院 重庆理工大学

国民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网上发布时间 2013-03-23 2013-03-23 2013-03-19 2013-03-12 2013-03-07 2013-03-04 2013-03-04 2013-03-04 2013-03-04 2013-03-04 2013-03-04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国民经济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数量经济学 集美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西安财经学院 上海海事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物资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国民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人口、资源与环

按初复试成绩综合排定 按初复试成绩综合排定 按初复试成绩综合排定 按初复试成绩综合排定 按初复试成绩综合排定 按初复试成绩综合排定 按初复试成绩综合排定 按初复试成绩综合排定

按初复试成绩综合排定

2013-03-04 2013-03-04 2013-03-04 2013-03-04

按初复试成绩综合排定

2013-03-04 2013-03-04 2013-03-04 2013-03-04 2013-03-04 2013-03-04 2013-03-04 2013-03-04

按初复试成绩综合排定

毕业于国家“985”、“211”、2013-03-04

2013-03-04

教育部直属高校全日制本科考生,2013-03-04

复试合格者可录取为公费研究生。

2013-03-04

公费指标比例高达80%

调剂生均为国家计划研究生

2013-02-27 2013-03-22

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计 第3篇

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应该是能够让学生顺利就业,当然学历也是企业选择人才会考虑的其中一个因素,很多高职院校因此也产生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理念,但是随着科技进步与发展,社会还是需要专精的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树立就业为主导、升学为辅助的教育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以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学生为主,除了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际沟通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的素质能力,让学生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不再只偏重专业技能能力,还要能够发展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主,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主动思考,不断学习,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不被社会所淘汰,提升市场竞争力。

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的时候对学历有一定的要求,学历是这些企业招聘需求的基本条件。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就会用专升本、专接本等形式进行校招,很多高考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填报志愿的时候看重的就是学校的这块功能,但是这样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另外高职院校的教育时间本来就比普通高校少,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课程也比普通高校教学年限短,课程的设计就会出现一些缺陷,这样一来,学生与社会上其他高校毕业的学生相比更加缺乏市场竞争力。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计存在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一些高职院校不注重实践教学,在经济类专业课程设计中更多的是理论方面的教学,缺乏对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会理论多于实践,实践只占很小的一个比例。一方面是学校方面不注重,认为经济类专业学生不需要这么多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就是学校本身就没有设立可以让学生培养专业技能的实验设备,也没有能力建立实训基地,学校的硬件配置不齐全导致实践教学设计少,还有就是对实验教学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缺少一套良好的考核机制,一旦有不负责任的教师或者厌学的学生就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准确把握我国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计,提升教学效率

首先,在进行我国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计的时候要先确定课程结构,科学的课程结构能够让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保证。一般来说,普通高校的课程结构更多偏向为理论教学,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学目标是培养出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课程结构有所区别,主要有一般素质课程、普通文化知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技能课程这几类。一般素质课程主要是思想素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教育,普通文化知识课程一般就是通用基础课程,比如计算机与外语课程,专业基础课就是专业课程,比如经济类的就有经济学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就是能提升专业技能的理论课程,比如专业统计学。技能课程就是高职院校比较重要的一个课程结构,包含了许多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决策,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当然,课程结构中也应该包含一些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比如价值观的认知、创新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能力的锻炼等。

其次,在进行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计的时候要充分掌握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要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高职院校就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高校,能够让学生进入社会后快速适应社会节奏,适应工作节奏,因此在进行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计的时候要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理论教学为辅助的设计,两者之间的比例可以安排4:6。

第三,在进行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计的时候还要考虑纵向设计,要合理设计高职院校学生三年的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高职院校一年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进行社会认识实习,让他们充分了解到未来自己要工作的岗位内容,了解到这个岗位所涉及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要求,提升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高职院校二年级的时候应该适当的安排社会实践实习,让他们接触到这个专业需要动手操作的内容,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助于今后他们进入专业领域岗位中能够游刃有余,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在高职院校三年级的时候,要安排综合实习,因为这个时候是他们在高职院校的最后一年,马上就要毕业进入社会、进入工作中,所以要对他们进行综合实习,让他们对之前学习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并且进行针对性的进行岗位实训,让学生能够掌握岗位技能要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

第四,在进行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计的时候要考虑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虽然高职院校的课程强调的是动手实践能力,但是一半甚至更多的课程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所以课堂教学效率要充分考虑,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升学习的学习效率。比如情景教学法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以“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课堂教学为例,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角色,一组扮演净出口公司员工,一组扮演国外贸易公司员工,一组扮演银行业务部的员工,让他们按照各自角色进行商务单证制作与处理。采用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积极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一来可以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回顾,二来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最终提升教学效果。

经济院校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

作为教师, 应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教学环境。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规划

经济学基础课程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在教材体系的前半部分, 宏观经济学在后半部分。高职工商类专业的学生一般为文科生, 数学分析能力较弱, 而微观经济理论部分抽象的数学分析内容较多, 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宏观经济学联系生活密切, 像失业、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外汇、经济政策等, 学生比较感兴趣, 结合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每天播放的新闻, 便于学生更多地用所学理论去解释身边的经济变化。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模型分析如经济增长模型比较抽象, 讲授时略讲, 和生活密切的失业、经济政策、人民币汇率、能源危机等要重点讲授。宏观经济理论部分结束后, 再讲微观部分。笔者所在的院校开设本课的总学时为56学时, 受时间的限制, 讲授微观部分时, 力求精讲、多练。另外微观经济部分抽象的数学知识较多, 应多做习题, 多讲案例, 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采用工学结合模式进行任务设计

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学习即工作, 将学生学习的理论转化为相应的工作任务, 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 把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融合进任务中去, 让学生去完成。开设本课时, 分为理论课和实训课。讲授理论课时, 把内容分为重要知识点、一般知识点、相关案例三部分, 把每一章的知识点用结构网络图画出来, 便于学生掌握。选用的教材是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教授李国政老师编写的《经济学基础》 (李国政老师为黑龙江省省级精品课“经济学基础”的主持人) 。该教材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结合案例和课后习题, 便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提高其经济分析能力, 是一部教、学、练结合, 注重实用性的教材。每讲完一章理论课, 根据相应的理论知识, 设计相对应的工作任务, 每5位学生一个小组, 确定小组长, 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在实训课中完成。例如, 在讲经济增长理论时, 理论课完成后, 根据理论课的知识设计任务在实训课完成, 让各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撰写分析报告, 并设定任务的完成目标。任务完成后, 根据事先拟定的目标考核表, 按照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 计入期末考核成绩,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三、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变革

在过去的教学中,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 采用的是一本书、一支笔、一张纸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现在的学生思维和性情比较活跃,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 很难使他们保持注意力, 所以客观形势要求对教学方法上加以改革。

(一) 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 制作恰当的PPT电子课件等

精美的图案配以讲解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理论讲授时, 增加视频、相关经济网站的内容, 结合有关经济的视频播放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讲授时, 直接调出财经网站, 针对网站中的经济报道现场讲解,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互联网、建立班级QQ群、教师博客等方式, 加强师生交流沟通, 提高互动, 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

(二) 建立学习小组

在每次安排教学任务时, 采用轮流的方式,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 和教师一起对将要进行的实训课任务进行研讨, 并一起设定任务目标。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经典的经济书籍如国富论、货币战争等书籍, 让各个小组从图书馆借阅, 进行研讨、写读书笔记、论文等, 增强学生的经济理论基础。定期举办辩论会, 对一些经济热点问题进行现场辩论, 在辩论中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赛后由教师主持点评, 帮助学生总结分析, 提高其经济分析能力。

(三) 开展案例法教学

案例研究法是把案例中涉及的所有问题交给学生去分析研究, 找出各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好的案例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 增强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教师作为案例教学的引导者, 应查找和课程内容关联性强的教学案例, 从经济报刊、经济新闻中收集。选择的经济案例应本着真实、有趣的原则, 便于学生研讨。通过设定任务, 安排小组讨论下发案例, 使学生成为经济学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主角, 让学生融入情景之中, 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而不仅仅是学习者。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经济学基础课程考核安排如下:纪律考核占总成绩的20%, 任务考核占总成绩的30%, 期中试题考核占总成绩的20%, 期末试题考核占总成绩的30%。纪律考核根据学生的出勤状况、课堂纪律等遵守学校规定的情况进行评分,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 但加分后纪律考核的成绩最高不能超过规定的占总成绩的20%。任务考核按照实训课安排的教学任务由各组完成, 教师按照拟定的考核评价表根据各组学生的表现、完成任务的程度给予评分。期中和期末试题考核以试卷的形式进行, 题型分为单选、多选、判断、案例分析、计算等形式, 便于从多角度对学生学习的状况进行考核, 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途径

(一) 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培训

通过PPT、FLASH、3D等课件制作的培训, 可以提高教师制作教学课件的水平。培训一般可以先让计算机能力比较强的教师通过讲座的形式, 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技能培训, 例如, 选择计算能力强的同事作示范, 可以使教师间更好地沟通, 交流方法、技巧, 既可以节省培训经费, 又可以增强内部凝聚力, 达到提高团队素质的效果。如果条件允许, 还可以聘请校内外计算机专家进行计算机知识培训, 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二) 教研室课程研讨

教研室可以定期进行教学方法的研讨, 共同分享经验, 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并对教师遇到的困难给予帮助, 切实提高教师之间的联系。研讨时, 建议采用轮流的方式, 事先指定一位教师确定研讨的题目、研讨应该达到的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通过有针对性的研讨, 让每位教师把其最关心的问题提出来, 以集体的力量帮助解决。

(三) 参考资料的获得

建议学校建立教师购书制度, 为每位教师确定一定的购书专项资金, 由教师购买当前权威的经济专业用书, 凭借购书发票报销, 供教学使用, 使用一个学期后 (一般半年时间) , 按照规定无偿转交学校图书馆, 达到让教师看到最想看到的专业书的目的。全国高校精品课程网中有很多省级、国家级的经济学课件, 通过观摩学习, 可以掌握先进的经济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料, 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四) 定期召开座谈会

学校要通过合理方式组织教师和当地的企业家、知名经济专家、政府官员进行座谈交流, 让教师了解社会中的经济动向, 在人际交往中找到朋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素质, 而不是把教师封闭起来, 闭门研究经济学问, 要切实为当前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学校应切实推出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有关的资格考试、注册类考试。比如经济师、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考试。以考试的方式促进教师学习, 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五) 教师团队建设

建议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 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 大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包括适应期、稳定期和成熟期。教师各个阶段的发展都需要学校推出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进行业务培养。一个好的教学团队应该形成合理的梯次队伍, 建议各个专业形成一名专业带头人+3—5名学术带头人+多名专业骨干教师+普通教师支撑群体的格局, 并在年龄上进行合理布局, 夯实团队建设。

经济学基础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深奥难学, 教学时本着精讲、多练的方针, 要让学生形成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教学时既要激发学生的热情, 也要有合理的教学计划、合格的教学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习, 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变亚, 兰炜.对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

[2]陈兵建.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J].时代与金融, 2009, (1) .

经济院校 第5篇

摘要: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几乎是所有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课,对于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关系到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结合自己的高职教学经验和相关的文献成果,就经济类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从课程的性质、地位,课程的内容、特点,课程的教法、学法,课程的计划、安排等谈一点认识和理解,希望对经济类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和高职院校基础文化类课程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Abstract: Higher mathematics is almost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that all major’s student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learn, and a course of techniques of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related to vocational colleges’ level of school-running and 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 to the teaching of. Th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higher mathematics were discussed from property, status, content, characteristic, method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plans, arrangement of the course, combining with own vocati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results in order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mathematics and teaching of vocational colleges’ basic cultural courses.

高职院校经济型酒店人才培养探索 第6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 酒店管理 专职教师

越來越多的经济型酒店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储备。高等职业院校是酒店管理人才的重要来源,必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紧跟市场需求,加强对经济型酒店人才培养的重视与开发。

一、经济型酒店人才素质能力要求

经济型酒店被人们称为有限服务酒店,是相对于传统的全方位服务酒店而言的,其产品主要是客房,核心业务包括前台服务、客房销售、客房保养与维护等内容。相对高星级饭店来说,经济型酒店的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仅以如家快捷连锁酒店为例,如家的每一个门店从店长到基层员工只有三个级别。店长作为酒店的最高负责人,是第一个级别;值班经理、店长助理、客房主管,这是酒店的管理团队,他们构成第二个级别;基层员工是第三个级别。在管理上没有复杂的内部流程,要求所有问题都在三个层级内解决,不再专门安排领班和部门经理。所有的经济型酒店都通过削减组织层级,达到减少员工的雇用数量,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目的,这就要求每一名员工,上至店长、下至保安,都需要做到一专多能,除了负责自己一块工作,还要承担更广范围内的职责。

(一)业务技能和服务技巧要求

高档星级酒店根据业务需要岗位职责划分明确,岗位设置完善,仅前厅部门就设有接待、收银、咨询、礼宾、门童等多个岗位。但经济型酒店则要求前台员工必须是一人多职、一专多能。前台接待员除了负责办理入住登记手续、客房销售、离店结账业务、营业日报表制作等业务外还要负责散客的预订、问询,为客人提供商务服务以及小商品销售等工作。酒店的维修工人除了要负责水电维护,还要承担电脑维修等工作。除此之外,各岗位员工还要掌握与岗位相关的知识。因此,不难看出,经济型酒店要求员工不仅要具备其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掌握作业流程和操作技能技巧,其他的服务技能技巧也更加丰富化。

(二)管理能力要求

一般来说,经济型酒店的值班经理相当于星级酒店的前厅经理,但是在经济型酒店,值班经理所负责的工作还不仅限于前厅的管理工作,也需要承担部分销售工作,例如推销嘉宾卡、利用淡季时间拜访酒店周边社区的重要客户、与一些商务客户洽谈和签订合作协议、争取把常客变成会员等等。

店长作为最高管理层不仅要熟悉一线业务,也必须具备综合管理能力。首先,经济型酒店在成本控制方面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每个经济型饭店都面临着简化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问题。改善组织管理、进行流程再造、实施网络营销、实施业务外包等都是控制成本的可途径,这就要求经营者必须掌握成本控制的知识。其次,经济型饭店的发展是品牌化发展,实施连锁经营,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具备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连锁经营、计算网络系统管理等其他知识,要有创新意识和开发新市场的能力。

经济型酒店的用人要求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高档星级酒店,更注重人才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综合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对人才培养做出针对性变革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酒店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注重技能培养,忽略全方位培养

实践性是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学的突出特色,很多高职院校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只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忽略学生的全方位培养,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如果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只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一进酒店便能直接上岗,很可能使学生成为熟练工,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酒店行业本身的发展迅速、管理日益成熟必然导致职业院校的实践技能培养相对社会变化而显得落后,甚至有可能成为学生进入酒店后习惯性技能障碍,束缚学生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酒店企业与高职院校缺乏深度合作

为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很多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校企合作对象往往选择硬件设施完善、规格档次较高的星级酒店,缺乏与经济型酒店的深度合作,学生在高档星级酒店实习期间很难实现轮岗,更多的是从事单一性质工作,这不能完全满足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提升,不能满足经济型酒店的用人要求。

(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的教师比较缺乏

高职院校聘用教师的标准侧重以学历进行评判.很多教师都是科班出身,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效完成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由于缺乏酒店实践经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理论知识与经济型酒店实际经营状况及时结合,这对学生的培养也十分不利。

三、高职院校经济型酒店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准确定位,革新课程体系

经济型酒店强调“一专多能,一人多岗”,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前厅客房各岗位上的基础操作技能,也要注重学生管理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针对经济型酒店人才培养必须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应该在注重培养学生一线岗位服务技能的基础上加强酒店基础运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与经济型酒店的沟通与合作

由于经济型酒店人才的匮乏,很多经济酒店正形成独立的人才储备和培养计划。高职院校应主动展开与该类酒店的深度合作,关注经济型酒店庞大的用人需求量。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与酒店管理者的沟通联系,邀请经济型酒店的人员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专业在建设之初就能吸纳企业的用人要求和标准。

(三)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

加强教师对经济型酒店的经营管理与服务的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带动教师队伍的建设;承担酒店人员的培训,全方位支持经济型酒店各项业务的发展,将高职教育、研究与企业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做到校企双赢互利。

综上所述,经济型酒店人才的匮乏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和变革,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都要与企业发展保持同步,实时更新,这样才能真正意识上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青.酒店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高职院校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讨 第7篇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所称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学校内部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鉴证和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自在高校开展以来,在强化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干部正确履行经济责任、促进干部勤政廉政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提高干部财务管理水平以及教育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长效监督制约机制,开展相当必要,已成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高职院校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意识淡薄,工作陷于被动。首先,院领导认为学校重点工作是教学科研,思想上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视不够,没有将其作为考察干部及保护运用干部的大事来抓;其次,被审计对象和单位认为审计就是找茬,对审计工作不配合,有的认为审计只不过是走走过场,对审计不当一回事;再者,审计人员面对的都是同行或领导,有畏难情绪,怕得罪人,工作不瘟不火,使得审计工作没有深度,难以充分发挥审计独立监督和评价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不确定,审计评价困难。中央两办颁布《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一章第四条对“经济责任”做了以下界定:“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 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其中对“有关经济活动”解释不明确,导致实务中对经济责任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存在很大差异,一部分观点认为“有关经济活动”是指除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以外与被审计人有关的其他经济活动。另一部分观点认为“有关经济活动”仅限于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是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延伸。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内管干部的经济责任没有作出明确界定,对经济责任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工作开展中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审计内容过多,很难深入;二是把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化,审计范围狭窄,难以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三)缺乏科学评价标准和体系,审计人员操作难度大。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评价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统一标准。审计人员要求审计对象提供经济任务目标时,多数无法提供,对重大经济事项、重大经济损失判断标准不一致,对审计责任大小的评判就难免存在偏差。目前为止,尚未制定出统一具体的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考核指标,没有明确的审计评价标准,造成审计人员做出审计评价时没有依据,主观性较强,容易导致偏差加大审计风险。

(四)审计结果运用不透明和缺乏标准,审计成果利用难。由于传统做法的影响,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先离后审,这种方式造成许多不利结果,一方面影响审计评价的有效性。事实上,审计对象已经到别的单位上任或基本离开原单位,对审计结果无法运用,也不可能运用,更谈不上如何实施整改。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干部管理部门如何运用审计结果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如何反馈等没有明确规定,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标准,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影响审计效果的发挥。

(五)审计队伍薄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审计部门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审计队伍建设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内审工作的要求。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设立独立审计机构,有的把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甚至有的并入财务部门。人员编制少,有的审计人员身兼多职,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犹为普遍。专职审计人员较少,面对大量复杂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特别是领导干部换届审计时工作量大,时间紧,不容易应对,就是完成了审计任务,也是走过场。此外,审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审计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审计技能不强,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审计质量,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加强高职院校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改进建议

(一)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强化干部审计意识。高职院校审计部门要积极宣传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提高审计意识,增强责任感。搞好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积极争取领导支持尤其是一把手支持,领导应积极支持审计部门依法依规独立开展审计监督工作,切实帮助审计部门排除干扰,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保证审计机构人力、物力需求,为深入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其次,被审计对象也应理解审计工作,主动支持配合审计,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规范自身行为、提高经济管理能力的重要抓手;第三,审计人员要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充分认识经济责任审计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增强责任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审计工作中去,积极主动的做好审计工作。总之,全院上下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保护干部、防范干部不出事、净化经济环境的大事来抓,创造良好的审计氛围,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作用。

(二)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健全审计评价标准。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员衡量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准绳,是审计评价的依据。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家有关经济政策规定,科学运用审计方法,科学分析讨论考核指标,研究确定评价标准,作为评价内管干部责任的依据。在领导干部上任时, 组织人事部门要以条文的形式对领导干部职责明确到人,要将其量化、日常化并纳入干部年终绩效考核体系。在明确内管干部经济责任的前提下, 建立起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并将评价标准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主要有经济绩效指标、管理控制指标等;定性指标主要有履行工作职责情况、财务收支合法性、经济决策正确性及廉洁自律等方面。这样既有利于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明确各自经济责任范围,注意财经纪律学习和廉政建设;又有利于审计人员在作审计评价时,有据可依,能够科学客观地评价领导干部的成绩和过失,确保审计结果的公正性、权威性。审计人员在审计和评价过程中要把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做到客观、全面地评价干部责任和绩效,确保审计评价的公平性和正确性。

(三)开拓创新审计方式,正确把握审计评价。科学的审计方法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一是建立先审计后离任制度。对内管干部调任之前先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有足够时间让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二是实行届中审计。平时监督内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情况,使干部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三是创新审计方式。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把握审计内容,明确审计重点;四是要重视审计评价。审计评价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点,审计人员要用发展的观点和科学的精神,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认真对被审对象进行界定,写好审计报告,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审计问题及绩效作出科学评价,尽可能避免主观臆断,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四)科学利用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成果运用成效。经济责任审计能否起到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运用,关键看组织部门、纪检部门和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结果的利用程度和运用效果。所以高职院校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中应建立健全审计成果运用制度,形成领导重视、审计资源共享、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首先,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利用审计结论,以审计评价作为考察内管干部业绩的重要指标,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依据。对业绩突出的干部要大力表扬并积极推广,对政绩一般的干部要督促进步,以保证干部的纯洁性、先进性和模范性。其次,纪检部门对有经济问题的内管干部要严肃处理,该行政处分的一定要处分,该经济处分的要落实,有违法责任的要追究。最后,被审计单位和个人要重视审计意见,对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要认真讨论深入研究,落实审计整改,全面提高部门经济管理水平。

(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集专业性、政策性和风险性于一体的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一是采取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审计专业人才,包括校外调入和校内调剂,不断补充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员到审计队伍中,人员配置上要有会计、审计、工程、管理等专业人员,以适应审计工作需要;二是加强审计人员理论培训。组织审计人员深入学习《审计法》、《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法律法规,增强责任感,提高依法审计意识;三是组织审计人员专业培训。主要方式是参加短期业务培训和在职研究生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更好地掌握审计专业知识,使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写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四是采取多种形式参加学术交流、论坛讲座,开展学术研究,开拓审计技术视野,提高审计操作技能。

总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创新审计方法,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客观公正评价干部,充分运用审计成果,加强干部监督和管理,提高干部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实施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强化干部监督管理、促进领导干部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从思想认识、经济责任界定、审计评价标准、审计结果运用、审计方式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参考文献

[1]安娜.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建设与审计队伍建设的思路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1).

[2]张凌云,孟献臣.新时期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基本问题的思考,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05).

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第8篇

一、经济法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

当前,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通常在大学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开设,大部分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尽管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曾有所涉及,但是该课程留给法律基础知识的学时一般不超过12个,也就是说,对这部分内容只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因此,到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开始系统学习经济法时,他们了解和掌握的相关法律知识很少,很多学生对法律关系、法律行为、代理制度、诉讼时效等基本知识都所知甚少。这必然会加大教学难度,影响教学质量,而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经济法基础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更是对教师的挑战。

(二)教材专业适用性不强。

教材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目前,经济法教材版本繁多,内容不一,良莠不齐,大多数教材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篇章较多,全书少则十四五章,多则二十多章,而经济法的课时则在54-72,大量的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完成;其二,只对现行法律条文进行解释,忽视其学理分析;其三,教材内容更新慢,跟不上立法及实践的步伐。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不同,变化较快,教材出版后一般不会较快修改,经济法教材滞后于立法实践。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教”与“学”是一门艺术,是师生围绕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展开的活动,教学应该讲求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设计一套适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济法也不例外,为了达到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一言堂”或“满堂灌”的方式,使学生被动地随着教师的思维转动,教师在教学过程唱独角戏,缺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教学相对分离,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管大部分教师采用了新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但由于制作简单,效果甚微。

总之,不合适的教材,庞杂琐碎的内容、单调的教学方法使教师授课效果不理想,学生也难以把握重点和难点,无法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相呼应。如何使财经管理类院校的经济法教学获得突出的效果,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的知识、锻炼能力,是对经济法教学的挑战,更是一线教师不遗余力进行思考、改革和创新的一项长期工作。

二、完善经济法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是导向,教学内容是核心,教学方法是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循循善诱,启发、点拨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获得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

一)慎选教材,强调适用性。

“适用性”是选用教材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适用性”是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课程教学要求,要取材合适、分量恰当、深度适宜,富有启发性,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从理论上讲,权威、获奖教材比一般教材和自编教材理论深、水平高、质量好,但实际上也存在知识旧、版本厚、价格贵的现象。所以,选用教材要切合实际,适用的就是最好的。可以根据财经类院校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要求,选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编的《经济法》,该教材是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其适用性较强,不仅在教学中适用,还可以在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考试中使用,并有很强的针对性。此外,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组织教师编写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在具体内容的阐述上不仅要避免法律条文的简单罗列,还要对法律条文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为学生自学提供方便,也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不讲解部分无法理解的担心,有利于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行政法规众多,不可能在教学中将全部的条文一一介绍清楚,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讲授。如金融专业,应当加强证券法、金融法的讲解;会计专业,结合专业知识优化票据法、会计法的内容。同时,将经济法内容按照轻重合理分配学时,对于重点章节如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合同法、票据法占用课时要多。因为这些相关规定比较复杂,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完善经济法体系,所以在给非法学专业学生讲授时应轻重有别、举一反三。

对于经济法中的难点,如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合伙企业、公司设立与组织机构、证券发行与交易、物权变动、合同订立与履行、票据行为等应着重讲述,并辅之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仿真模拟等,以实现教学目标。而对于国有资产管理、独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管理、支付结算等非重点章节的内容可以少用或者不用课堂教学时数。因为这些规定比较简单,法律关系也不复杂,学生自学是完全可以掌握的。可以选择专题形式讲述,如竞争法设计“交易竞争行为规制专题”即可,也可以课上概述,课下学生总结,如外商投资企业法,只宏观简述外商投资企业的概念和特征、投资项目、出资方式、比例及期限、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投资企业的具体内容由学生列表比较。

(三)整合教学内容,强化内容的联系性。

为解决课时少、任务重的矛盾,也可以将教学内容整合。如证券发行、交易,和证券公司的运作模式的讲解基础是股份公司,因而将公司法中“股份公司的股票、债券”等内容与证券法中“证券的发行与交易”进行整合,便于知识的把握;这部分教学主要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并将收集的股票、债券的范本和实物演示给学生,还可以引导学生模拟股市交易或者现实股市交易,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更新教学内容,彰显时代性与前沿性。

尽管,各高校在选用教材时大都选用最新版本的,但经济法教材滞后于立法实践的现实不容忽视,因此,应将最新的立法实践、司法动态引入教学。此外,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重简单的理论讲述而轻理论研究,为了培养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方面,要重视经济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理论的介绍;另一方面,要及时、适当地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将当前的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引入课程教学,使课程教学内容在保持基础性的同时,不断提高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如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独立董事制度、证券市场的监管等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师生互动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严重阻碍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师生互动。因此,经济法的教学应当本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的原则,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延伸到整个教学环节,得到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做到“鱼渔皆予”。

(一)案例教学互动。

恰当的案例教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只是简单的采用理论阐述、法条解释、相关案例分析,虽然对学生理解经济法基础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作用,但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交流,不能加深印象。而且,一成不变的套路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所以,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注意师生互动并灵活多变。可以先介绍案例,再循序导出基本原理,也可以先作理论铺垫,再援引案例分析,还可以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遴选尤为重要,一个真实性、典型性、代表性并具有启发性的案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银广夏事件,不仅使学生掌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股东诉权,注册会计师对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出具毫无保留意见的责任,还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情操,防范职业道德风险。进而引导学生探讨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措施。鼓励学生收集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例,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运用到教学,或者鼓励学生自己到讲台上讲解,从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中。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案例教学中还要恰当运用视频资料,将平面的、单一的声音信息传播变为图、文、音、画等立体化、多层次互动传播。如讲授民事法律行为时播放视频案例“借名买房”、“我中奖了”帮助学生重点把握无效民事行为、代理制度等难点。在讲授公司的设立时,播放“追踪老赖”的视频案例,根据教学要求适时停止播放,巧妙抛出启发学生思考甚至展开讨论的问题,如在什么情况下揭开公司的面纱,再针对有争议、有疑问的地方进一步阐述。这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双向提问式教学互动。

双向提问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横向联系,纵向思考,进一步提出疑问,教师解答、学生自己寻求答案或者学生之间相互解答。如提问股票的分类,引导学生明确流通股、非流通股,进而思考或反问“什么是股权分置改革”。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拓展知识层次;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并反省自己在教学中的疏漏,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而学生提问一方面受到教师的启发,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产生疑问;另一方面,说明他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并在积极思考。例如,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法律问题,而以其有限的法律知识无法解决;或者发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从而产生怀疑等。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学生有疑问总比没有好,教师的职责是营造宽松、平等的良好氛围,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质疑,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地将疑问提出来,并寻求解决之道。

(三)讨论式教学互动。

讨论式教学的亮点就是把教师的单向传授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有争议的问题,并且经常和案例教学交叉使用,也就是说,以案例为讨论对象或者在讨论中应用案例。如“银广夏事件”引发的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探讨。在具体的教学组织上,可以采用分组讨论、随机讨论等方式,并对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

1. 做好讨论题的布置。

题目要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其积极性;又要有弹性,能够拓展学生思维,多角度分析。要将准备好的讨论题或者案例提前布置,给学生必要的准备时间,并告诉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可以适用的法条,以及要达到的目标、要求等。否则,学生可能因为知识积累不够,准备不充分,无话可说而讨论不起来。如在讨论如何防范合同的风险时,可以告知学生从合同订立、效力、履行等方面着手。

2. 实施课堂讨论。

教师应当适时控制讨论的节奏,避免表现欲强的学生滔滔不绝,占用过多时间;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防止跑题,并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 分析点评。

有针对性的分析总结使学生及时修正错误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同时,鼓励学生撰写论文,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锻炼写作能力。讨论式教学固然有很多优点,但因占用课时较多,不能作为日常教学方法使用,而且,目前高校普遍采取大班上课,讨论的效果远远不及小班。

(四)仿真模拟教学互动。

从性质上讲,模拟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实践教学,强调学生通过情景演练,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获得体验,将知识有效地内化的过程,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能,给学生锻炼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其实际功效是不容低估的。例如,模拟公司的设立、运营,为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性别、学习层次、学习能力等标准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组成一个模拟公司,该模拟公司由队员自行选择其领导者,进行自主管理;每个团队在规定时间内设计公司章程,制定管理制度,办理公司登记,与其他团队进行模拟交易,签订合同,并模拟交易纠纷,设计纠纷解决方案和善后处理。要求完成从公司设立、经营方向选择、设计交易、交易纠纷防范、纠纷处理、事后经验总结陈述等一系列工作,最终完成工作报告;当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时,由团队派代表向全体同学汇报该阶段的成果及日后的进度。

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综合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横向竞争学习的欲望。此外,通过模拟演练,学生们还领会到沟通、理解以及执行的重要性,在课程学习中挑战自我,在团队中体会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重要性,领略团队合作精神。

(五)多样化教学手段互动

1. 精心设计课件。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将课堂的形式由单一的教师讲授变为多维。实现图、文、声、貌的有机结合,以多种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才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心理要求。

2. 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布置实践性作业。

经济法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法理的精髓,能够比较娴熟地将法理应用于实践,因此在作业上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将知识点再写一遍,而是以实例形式布置,让学生充当实例中的某一角色,解决实际问题,如起草合同、试根据公司法修改公司章程等。学生通过查阅法规,领会法理,既锻炼了能力,又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经济法理论知识,学生们均反映对这样的作业很感兴趣。

3. 加强案例教学,丰富实践教学环节。

将课上没有时间讨论的大型案例由学生在课下讨论思考,以作业形式反馈上来,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不仅需要反复阅读教科书,而且还要查阅大量的课外书籍,无形中就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开展网上课堂。

要利用先进、快捷的网络平台,适时开展网上课堂,将课件、教案、讲义、参考文献、习题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考试真题等内容放到网上,便于师生之间更广阔的沟通,使我们的课堂无限延伸,师生在网络的空间里,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摘要:经济法既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也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当前,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中存在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教材专业适用性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等问题,因此,需要对高职院校经济法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慎选教材,优化、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运用案例教学、仿真模拟等,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赵美珍,刘永宝.经济法教学改革的三个视点[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6):9-100.

[2]陈玉珍.提高财经类院校经济法教学质量的新思路[J].法制与经济,2008,(10):109-110.

经济院校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对策

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子带着家庭的期望走进高职院校, 因为他们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 但同时这些学子也带着承重的家庭经济负担而来。

为此, 国家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高职院校也和普通高校一样建立了一整套以“奖、助、贷、勤、补、减”一体化的资助体系, 即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主体, 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学费减免等有机结合的资助体系。但谁才是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呢?为此江苏出台的《江苏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 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各学校将参照学校所在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确定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困难学生被分为普困、特困、极困三个等级。

虽然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认定办法, 但还有一定的漏洞存在, 需要我们学生管理工作者对此引起重视, 否则资助的效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各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基本过程为学生自述家庭经济情况为主, 或由学生出示由当地政府开具的证明, 院 (系) 成立以分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院 (系) 领导为组长、院 (系) 学生辅导员、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等担任成员的认定工作组, 负责认定的具体组织和审核工作。以年级 (或专业) 为单位, 成立以学生辅导员任组长, 班主任、学生代表担任成员的认定评议小组, 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学校和院 (系) 每学年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 并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

(一) 学生自述家庭经济情况不完全属实

在贫困生认定的第一个环节里需要学生本人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 部分学生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 同时也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虚报瞒报家庭经济情况, 抱着贫困生就是比谁家更穷、评谁家更惨的态度而使自己所报情况严重失真。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就摸清了这些国家政策, 入校后刻意隐瞒家庭实际经济情况而申报贫困生, 更是在拿到国家资助后还拖欠学费, 更有甚者将国家资助挪作他用 (偿还家庭债务) 等等。

(二) 当地证明不完全可信

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为了证明其自述情况的精准性, 一般要求当地村委会和乡镇级的民政部门出具该生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这些部门开出的证明因为没有约束力而大肆泛滥, 特别是学生家庭所在地的人均生活水平相对于学校所在地的人均生活水平低的地方政府基本都会为学生开具该证明, 证明往往了了数语, 简单说明该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 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三) 学生民主评议不完全可取

贫困生认定的民主评议过程一般由该生所在班级来完成, 主要是试图同学平时对他生活经济支出等方面进行群众意见反馈。但这种会议往往成为该生的群众座谈会, 评议会成了选举会, 同学们会从他的消费情况联系到各方面的情况, 所以就成了人缘好的学生顺利被认定为贫困生, 甚至顺利成章的被认定为极困等级, 而真正困难的学生因为自卑, 不愿与人多交流而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等原因不能被认定为贫困生。特别是新生在入学的时候, 同学、老师都不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贫困生评定及等级评定, 完全不可取。

(四) 困难等级难以界定

普困、特困、极困三者具体根据什么来划分, 很难判断。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财[2007]8号) 中明确指出着重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 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那么是否这类学生就一定是极困呢?如果各学校参照学校所在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确定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 那更离谱的事情就发生了, 由于生源问题, 学生所在地生活水平极有可能普遍低于学校所在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那这个时候他们都成了贫困生。

(五) 学生年度资料采集不够严谨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财[2007]8号) 要求学校和院 (系) 每学年应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 并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这一学年一次重新梳理贫困生往往将打破班级宁静, 越来越多的人试图加入到这个行列, 大量贫困生的认定导致随机抽查成了一纸空文, 很难去核实其真实性等等。每年资助力度的增强意味着有更多的学生可以享受资助, 那名额的分配又成了每一年贫困生认定的工作难点。

二、贫困生工作难点对策

(一) 加大学生诚信教育力度

“伪贫困生”的出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有的“贫困生”领着资助款换手机、买电脑, 有的“贫困生”看不起勤工助学和社会兼职的同学, 这些不仅体现了他们的虚伪, 同时也对真贫困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特别还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非贫困生, 他们物质上的匮乏已经造成了心理负担, 再加上这精神上的打击, 容易让他们产生社会不公的人生观、价值观、继而厌学, 甚至厌世。真贫困生会因为他们的存在而觉得可耻, 但又无能为力, 进而唾弃贫困生的称号。如此恶劣的影响, 不能不让我们对伪贫困生引起重视。

所以, 我们要加大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意识的教育培养, 采取多种方式, 如新生入学教育增设贫困生认定诚信教育、班会诚信主题教育、演讲、辩论、加入红十字会、给贫困地区捐款捐物, 甚至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签订诚信承诺书等, 培育集体主义观念和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 让他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做到一人有难大家支援。发扬我们中华民族济贫、扶弱、友善、礼让和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 使真正的贫困生受益, 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 消除他们内心的压力和不安, 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和心理环境, 这样也才能为贫困生认定工作开创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二) 加强证明的可信程度

能够开具证明的单位必须有一套开具证明的合理规章制度, 除了要严肃申明无由开具证明, 或者开具证明情况不实等将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外, 还要求证明必须统一格式, 通过证明可以让学校一目了然该生的家庭成员、家庭经济情况、致困原因等。学校通过证明可以信件、电话方式随机采访, 证明其可信性。

(三) 采用科学的民主评议方式

科学民主的评议意味着来参加评议的同学只反馈学生的贫困相关的情况, 其他情况暂且另当别论,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设定专门的就与该生贫困方面有关的信息制成调查表来征求大家意见呢?这个方法的关键是民主评议表的科学性。

(四) 建立“红橙黄绿”动态管理信息系统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红 (极困) 、橙 (特困) 、黄 (普困) 、绿 (退出) 动态管理信息系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在一段时间内的经济、资助等情况的变化进入或退出系统, 使最困难、最需要资助的学生获得更多、更大的资助, 让资助款项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样就不用等满一年一梳理, 在这个系统里所有信息一览无余, 家庭经济条件好转的学生或者充分享受了国家资助的学生可以选择退出贫困生系统, 将更多的机会让给需要资助的同学。适当投入人力物力定期进行资格复查。当然享受了国家资助的同学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 如参加公益劳动或公益活动等向社会回报爱心, 以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

三、结语

我们要本着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原则, 结合实际, 深入思考、提升认识、创新方法, 重视对困难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绝不是比穷比惨的活动, 也不是趁机捞钱的机会, 而是让困难学生感受温暖与尊重的育人工作。要把认定工作看作是一次同困难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机会, 了解和把握困难他们的真实情况和内心感受, 从而把助学、育人贯穿到整个认定工作中去有效保障资助工作公开、公正、公平, 提升资助工作效益。

参考文献

[1]赵雪:浅析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

[2]李少荣: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制度的探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年第5期

[3]董杨子、张优、张璐: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探析【J】, Greast Master, 2010年第14期

经济院校 第10篇

一、《经济法》课程特点

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而言, 很多考证都包含经济法内容, 同时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本课程具有如下的主要特点:第一, 经济法的内容广泛而丰富。设计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合同法等内容, 几乎覆盖了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第二, 经济法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国家法律在日异月新地发展、完善, 经济法也随之而变化,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 经济法的更新速度更快;第三, 经济法既具有较深的理论性, 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经济法有自身的基本原则、基本法规内容, 其内容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其实际操作性也很强。

二、《经济法》现行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来对《经济法》课程考核方式的了解和分析, 发现现有的考核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 考核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经济法》课程考核主要是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平时考核主要是出勤、作业及发言的综合考评, 期末考试有闭卷、开卷、论文等形式。虽然期末考试可以采取案例考试的形式, 但也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临时抱佛脚”类型, 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 到了期末搞突击, 很难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更不能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考试方式, 无论是从考核过程还是从考试题目类型来看, 都偏重理论知识, 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这样的考试导向下, 会导致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 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终导致学生既不能通过考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也不能运用相关理论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在未来就业时, 自然也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 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要求《经济法》课程要理论联系实际, 在“学中做”和“做中学”。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学习活动过程。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技能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不断积淀、深化的过程, 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既要关注终结性考核, 更要重视过程性考核。由于高职学生自控力较差,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如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考核, 容易导致学生认为学习只是考试过关, 而不注重平时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目前的考核方式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评价, 与高职教学的实践性相背离。

三、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考核设计

(一) 改革考核形式。

高职院校《经济法》考核应当“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 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因此考核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如口头答辩、模拟法庭、综合案例分析实训等多种形式, 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法律知识应用能力等。

(二) 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

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角度出发, 对于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及时了解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考核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可以通过按照课程标准来安排考核模块, 建议主要分为课堂考核模块和课外考核模块。

课堂考核模块主要包括口头答辩、小组案例讨论、模拟法庭、期末考核四大模块。该模块主要在课堂进行, 主要考查学生已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变能力,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观察等方式进行。 (1) 口头答辩模块。主要考核学生课外学习情况和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案例讨论模块。主要考核学生团体协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该模块主要提供相关知识点的案例, 要求学生利用本知识点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 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 (3) 模拟法庭模块。通过选举典型案例, 分角色担任辩护人、律师, 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4) 期末考核模块。该模块主要通过试卷方式对本门课程进行综合考核, 应当采用开卷方式, 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题目要具有综合性, 要紧密结合最新的法律法规。

课外考核模块主要包括资料查阅、法庭旁听、实践调查三大模块。该模块主要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 资料查阅模块。该模块主要结合各章节知识点, 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 主要检查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相关法律的熟悉程度,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 (2) 法庭旁听模块。法庭旁听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相关法律法规, 另一方面可以与课内的模拟法庭形成互动。 (3) 实践调查模块。该模块主要通过学生参加企业实地调查, 形成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 如学生在学习公司法的过程中, 就可以实地去了解如何注册成立公司。

为了更真实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经济法》课程的学业成绩, 应当制定各模块的考核标准和依据, 科学合理地分配各考核模块的分值。具体如图1。

四、结语

总之, 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项系统工程。高职学生《经济法》课学习成绩评价应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基础, 使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多元化。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提高《经济法》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也是《经济法》课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变革传统的、死板僵化的《经济法》课程考核方式, 从课程教学环节设计考核模块,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重视对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重视对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但是, 如何使学生的考核公平、公正, 如何制定考核标准, 如何设计考核内容, 才能达到课程考核的目的, 真正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是改进和完善《经济法》课程考核方式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建伟, 王国洪.《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进和完善[J].会计之友, 2010, 1

[2].李友勇.高职法律类专业考核评价模式多维改革[J].科教文汇, 2010, 1

[3].邹吉高.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制约因素及其策略探索[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8

[4].张国清.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考核方法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0

经济院校 第11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發展,在衡量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水平中,以往的笔试已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能否具备一定职业法律知识并能结合着实践操作则成为用人单位的考察标准。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其对高等职业院校经验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材选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在当前经济法的教材使用上,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版本,以至于经济法的版本较多、内容不一、良莠不齐。选用繁简适当、难易适度、内容恰当、能体现专业特色及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适合高职学生实际需要的教材就很有必要。有些高职院校就存在教材选用上的问题,所用教材或过于陈旧,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或使用本科院校的经济法教材,难度明显过大,这给教学带来很多不便,影响到教学的最终效果。

同本科生相比,高职生个人基础能力略有不足,加之高中阶段法律知识授课少,因此对于高职生来说学习经济法较为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在选用经济法教材时,一定要考虑贴合学生实际,符合培养目标的教材。例如《经济法概论》,此书教学风格简明,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值得在高职教学中应用和推广。

二、法律基础知识的缺乏及对策

大学里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程只在大一上学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所涉及,但该课程只是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内容与经济法没有多大的关联,这就导致经济法课程在开展时,学生只是系统的接收书中内容,对法律没有任何概念,甚至连基本的民事法律制度、民事主体类型、代理制度等也一无所知,更不用说体系庞杂、专业渗透性强的经济法。这些都需要教师结合着当前经济法的教学现状进行完善,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适当的渗透法律常识,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从以往的就业去向调查统计不难看出,多数最终会进入企业、事业单位中的财务岗位或者银行金融系统,那么在如此高风险和诱惑的经济环境中任职,如何依靠法律意识、法律责任以及职业素养有效面对,做出合理的行为正是经济教学中需要倡导和改革的重点,所以首先要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入手,将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感的塑造融入进来,让学生自觉做到经济法教学改革首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律责任,以便使每个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端正工作态度,做到尽职尽责、秉公守法,进而培养出更多遵纪守法、具有专业才能的人才。

三、教学方法落后及对策

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有方法可言,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方法又不固定。但是总的说来,优秀的教学方法对于优化教学质量而言至关重要。作为一门法律课程,经济法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与实用性,这种情况下如果只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很容易导致教学枯燥,最终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低落。

对策。对于现代化的教育来说,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十分关键,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全方面、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高职的经济教学同样如此,教师需要在平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注意丰富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以突出新颖和实用的特点,比如: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示作为教学本质目标,在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中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薄弱环节加以重视,将其有效运用当中,并且对教学内容以及问题的设置上也要精心设计和考虑,一方面通过在教学内容中设置合理、准确的问题,可以有效启发与引导学生将知识掌握牢固,另一方面也激发出学生探究与自学的潜力,促使其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一般来说,教师还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将知识内容呈现给学生面前,并以知识的合理运用为基本教学要求,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对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相关分配,而且要划分好难点和重点,选择具有典型特征和代表意义的案例题型,帮助学生在推理、分析的过程中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更加了解整个知识体系内容,把握教材的关键点。当然,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也十分重要,在这方面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使得教学内容在讲解起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加深了学习的印象,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首先高职院校的经济法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经济法相关知识,真正掌握所学专业及与之相关的常用的法律和法规,能够做到用所学的经济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各项能力;其次经济法教学的时间安排要合理,通常情况下,经济法的教学要依照概述、市场准入、竞争法律制度、公平交易、权益保护、经济组织法律制度的前后进行讲授,但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微调,例如可以把合同法律的相关知识放在市场准入和竞争法律制度知识之前进行,这样就能为后面涉及到合同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有些高职院校还有法学基础的课程,因此在授课的时间上就要先讲授法学基础,让学生先对法律有一个客观的了解,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在学习经济法时就能够更好的接受,这样教师的授课也就较为简单。

综上所述,经济法教师的个人水平同教学的质量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经济法教师必须要掌握各类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树皮,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增强学科之间的渗透性。另外,职业资格考试是评价经济法教学情况的重要标准,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略的环节,所以经济法教师必须要对职业资格考试的大纲、内容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合理的添加到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和考试合理的融合到一起,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高职院校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12篇

一、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1. 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是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业结构大调整、新兴工业向传统工业挑战、生产方式转型及新的管理制度不断出现。种种原因促使生产一线迫切需要补充大批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技能的技能应用性人才。中专毕业的学生无法适应这一要求, 而普通高校培养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很高, 不愿意从事一线工作, 因此也无法适应生产第一线实践技能的要求。为此, 各国产业界强烈呼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高层次的职业人才。这便是高职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迅速兴起、蓬勃发展的直接动力。

中国高职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也与经济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 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进入了生产流程和工作现场, 使生产第一线技术岗位的智能成分不断提高, 对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潮中应运而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扩展。2012年全国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 288所, 在校生人数已达1 000万, 基本形成了每个市 (地) 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 成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

可见, 从最早的高职院校的兴办到如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平分天下, 高职教育发展的驱动力来自教育外部, 而不是在教育内部。具体来说, 发展高职教育的源动力来自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的人才需求;来自于行业对从业者职业技能的要求及变化;来自于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直接的参与和支持。现代经济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它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区域经济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

区域经济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 比如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高职教育从所在地区得到办学经费, 并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专业设置, 生源大都来自本地区, 如我院学生中省内学生占总学生数的97.5%。毕业后也大都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 决定着高职教育的整个体制和结构。因此, 从一般意义上讲,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就有什么样的高职教育, 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

3. 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

各区域自然资源不同, 形成不同的区域特点, 对劳动力的结构要求也不同。近年来佳木斯围绕建设辐射我省东部及俄远东地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建设现代农业一体化基地、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基地、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一城三基地目标, 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绿色食品加工业、木材精深加工业、化工医药业、材料工业、能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到目前, 佳木斯现代农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粮食生产实现稳产并创历史新高。为此我校以农业、园艺、机电为主要教育方向, 并辅之以旅游、物流、会计等专业人才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 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 劳动力需求结构反映了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要, 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类型不仅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构成状况, 也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供给结构状况。

二、高职教育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职教育的内在本质决定了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主要表现为:

1. 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 社会中出现许多新兴行业, 对人才的需求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职业院校承担了为经济发展不断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如我校随着佳木斯地区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增设了酒店管理、物流管理、食品营养与检测、动物医学 (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 、建筑工程等各类专业, 自2001年我校升为高职院校以来, 已为社会输送20 000多名各类一线高技能人才。

2. 成为再就业培训基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新兴产业的兴起, 传统的劳动人员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许多人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失去工作, 而另一方面是企业技术人员的短缺。为此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培训被提上了日程。职业院校拥有优越的教学资源, 自然成为了再就业培训的主要力量。在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中, 我校这样的农业院校更是责无旁贷。目前我校已成为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基地、村村大学生培训基地、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基地。

3. 高职院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基地。

高职院校具有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和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 是一个能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技术贸易的基地, 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 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还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计划, 使之更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 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人才优势, 主动地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 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 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 推动企业的发展, 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综上所述, 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其中, 经济的决定作用是主导性的, 它要求我们在发展高职教育时, 必须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基础适时适度的超前发展, 过度的超前和滞后都是不可取的。而高职教育的反作用要求我们对高职教育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纳入整个规划之中。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的形式, 它的兴起与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高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而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者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相辅相承

参考文献

[1]饶建华.现代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价格月刊, 2009, (8) .

[2]杨祖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学术论坛, 2009, (4) .

[3]谢源虎.佳木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0) .

上一篇:液压技术课程教学体会下一篇: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