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价值观

2024-07-30

美国文化价值观(精选12篇)

美国文化价值观 第1篇

一、“天赋人权”思想

美国的人权理论是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民主、自由、平等的基石。当第一批清教徒移民们登上北美大陆的时候,他们就带来了第一份涉及自由、民主平等的文件——《五月花号公约》。殖民地时期北美的一些著名人士,纷纷著书立说,宣扬天赋人权、主张民主、平等、自由。

二、“天赋使命”的宗教因素

美国是一个宗教氛围很浓厚的国家,大部分美国人都认为,作为上帝选择的一个特殊的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发展有着特殊使命,有责任引领全人类。这种观念深深的扎根于美国人的思想当中,尤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决策者们影响巨大,人权外交政策更是这种价值观念在外交上的突出体现。“天赋使命”观主要由三方面因素构成,“上帝选民”、“山巅之城”、“希望之乡”。

第一,上帝的选民。基督教中的“上帝的选民”是指上帝选择以色列人为自己的选民。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欧洲的宗教改革兴起之后,“上帝的选民”开始代指新教徒。特别是在加尔文宗教改革之后,加尔文教派以“预定论”为教义核心。其内涵是:上帝的选民天生注定,而上帝挑选的标准除了传播基督福音的虔诚信徒外,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也成为区分“选民”与“弃民”的重要标志。

第二,“山巅之城”情结。山巅之城的名称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要放在斗底下,要放在高处,照亮一家人。你们的光也要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到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于你们在天上的父。布雷福德与众人在“五月花号公约”就宣称:要以上帝的名义立誓继续进行清教实验,弘扬上帝的荣耀……以契约形式建立政府,把北美建成新的耶路撒冷。

第三,希望之乡。移民们带着追求个人自由与解放的理想来到新的世界,利用新世界中优越的条件实现理想。他们相信北美是上帝赐予他们的“希望之乡”,是追求自由者逃离旧大陆迫害的理想之地。一位殖民者曾说:“弗吉尼亚人的首要义务就是,要将许多被几乎不可救药的愚昧蒙蔽至死的不幸的可怜人拯救出来。”逐渐的北美社会中开始形成一种观念,即北美大陆是全世界受压迫者追求自由和实现自由的“希望之乡”。这种观点在托马斯•潘恩的《常识》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上的三个方面,综合起来看就是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天赋使命”观。这种特殊的使命观念使美国在人权外交中格外重视榜样与灯塔作用,并且以自身的标准来衡量世界,宣称要在世界范围内拯救被压迫的人民,维护人权。

三、美国例外论

美国例外论可以说得上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天赋使命”观与其互为表里。美国人认为的美国例外是在宗教上的“上帝选民”、“山巅之城”、“希望之乡”,上文已有叙述。

在政治方面,由于在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人民就享有很大的自由权利,因此他们人为自己是“自由的民族”。独立革命战争胜利后,美国又建立了有别于欧洲传统的政治体制:三权分立制度。美国人认为这是最好的政体,能最大程度地维护个人利益,实现人类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美国人认为: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世界的模板,是其他国家应该效仿的榜样。因此美国在这块新大陆建立的这个崭新政体也就成了美国例外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原因使得美国人坚信自己是例外的,所以这也体现在人权外交之中。美国外交的决策者们认为:美国道德人权观念是优于其他国家的,那么世界范围内当然就应该以美国的人权价值为标准衡量一切。因为美国是例外的、完美的,与美国价值观不合的就是理应改变的。

总结

美国的人权外交政策从提出时就与美国自身的文化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政府在政策提出时就希望借助这其中的文化内涵博取美国民众的好感,提升美利坚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以此改变政府形象。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该项政策在美国国内会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大部分美国人的认同。但是,我们不能不认清在这种美国社会价值观背后的霸权主义思想与国家间利益冲突的实质,我们必须对此保持清醒认识。

摘要:美国人权外交在美国的外交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美国政府以“人权”为基本出发点处理国际事务的一种外交政策。同时,它也是美国政府利用美国的传统价值观以及人权理念对外进行思想价值输出的一次重要尝试,同时也是美国政府希望改变自“水门事件”以来日益尴尬的政府形象的行为。究其根本,这是美国政府以传统价值观为核心,争夺国家利益的一种手段。本文进一步剖析了美国人权外交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以期使人们对于人权外交有着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人权外交,文化价值观,天赋使命观

参考文献

[1]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EB/OL].http://www.archives.gov/exhibits/charters/declaration_transcript.html.

[2]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EB/OL].http://www.archives.gov/exhibits/charters/constitution_transcript.html.

[3]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Bill of Rights,[EB/OL].http://www.archives.gov/exhibits/charters/bill_of_rights_transcript.html.

论传统文化观与当代多元文化价值观 第2篇

论传统文化观与当代多元文化价值观

从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共同体与现代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广义文化观;从梁漱溟文化中性论和梁启超的民族劣根性分析、美国传教士的`有色眼镜与中国知识精英的文化批判诸方面评价了狭义文化观;从中国文化生态基本面貌、三种文化形态的局限性、多元文化的价值迷失、弘扬主导文化、培育文化合力诸方面探索了价值观的文化困惑与超越.

作 者:周毅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0 刊 名:东疆学刊 英文刊名:DONGJIANG JOURNAL 年,卷(期):2003 20(2) 分类号:B089.3 关键词:广义文化观   狭义文化观   主导文化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价值观  

美国文化价值观 第3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饮食业快餐在美国大受欢迎,被人们称为美国食品 (American food)。快餐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美国也因此成为“快餐社会”(fast food society)和“快餐之国”(Fast Food Nation),美国的快餐文化反映和隐喻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本文选取麦当劳作为快餐文化中的典型形象,探讨当代美国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趋向。

一、文化隐喻的概念与意义

文化隐喻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教授Martin Gannon首创的一种文化研究方法,灵感来源于人类文化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文化隐喻指全体社会成员在情感上或认知上一致认同的文化现象、活动或习俗,如意大利歌剧,美国橄榄球比赛、法国葡萄酒等,用以象征或表达一个民族共享的价值观。

Gannon(2004)指出,每一种文化中独特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以其鲜活的生命力成为塑造文化观念或思维方式的核心,是反映价值观的灵魂,文化研究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就是把位于背景的共享价值移到前景,对这种充满趣味、又充满问题的文化特性进行研究。虽然民族特征鲜明的现象、活动和习俗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共享的价值观,但这些东西却往往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文化隐喻作为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者,是理解文化的理想思维模式。

文化隐喻强调以母语般的直觉和经验借助隐喻思维、以“位学”方法透过现象研究潜在的价值观。具体方法是首先辨认文化隐喻,找出特定社会中具有典型性的现象、活动或传统习俗,以几个恰当的特征来描述隐喻所折射的思维和价值倾向;第二步是接受母语社会成员或长期生活于此种文化环境中的居民的检验和审核,以便所描述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获得本民族在认知和情感上的认可。文化隐喻旨在透过现象、活动或习俗明晰一种文化中被全体或多数成员看重和认同的价值观,它的作用就像一幅“地图”或一本“指南”一样,帮助外国人快速理解社会成员认为“最重要的东西”(Gannon 2001:3)。文化隐喻对于跨文化交流、跨国商业谈判、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对于培训跨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也有现实作用。

二、麦当劳文化隐喻的辩认

20世纪60年代以后,女权运动在美国兴起,美国家庭收入结构发生变化,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快餐,尤其是汉堡,以价格低廉、口味鲜美、购买快捷方便、品种较少容易记住等特点赢得美国人的青睐。很快,这些特征就为快餐打上了“美国”烙印,快餐上升为美国人的民族主食。在许多人看来,汉堡就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是美国生活方式的象征,如同中国人吃米饭一样,美国人吃汉堡。随着美国社会开放度提高,民族(种族)融合加快,快餐的“美国”特质进一步彰显,逐渐成为美国文化同质性的一个标志。快餐的社会价值也得到提升,常常用于隐喻美国主流生活方式中的消极面,针砭美国人生活习惯、传统习俗和价值观之弊端。Schlossor(2001)在“快餐之国”中详细地分析了快餐带来的社会问题,如公众健康、动物保护、广告对儿童的影响等。此外,从语言学角度看,快餐词性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了快餐对人们的影响。首先fast food转换为形容词,表示“易于获得、表面肤浅,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缺乏真实和自然感、质量低劣”等意义;词的搭配也呈现新奇、异常,如“fast food generation”(快餐一代),“fast food culture”(快餐文化),“fast food aesthetic”(快餐审美,指简单便宜的文化服务),快餐甚至被用做动词:“Lunch was a problem,like do I sit down or continue to fast food it.”(午餐是个问题,我是应该坐下来吃呢还是继续站着快餐掉它)。

选择麦当劳为隐喻探讨美国文化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民以食为天,美国人也不例外,食物是研究文化的理想课题。食物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但食物种类、制作工艺和消费方式却大相径庭。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从生理、文化、社会地位等不同侧面全面考察一个民族的饮食习惯和习俗。其次,麦当劳能满足文化隐喻的确定标准:第一,文化隐喻必须得到全体文化成员的认可,必须是文化成员在情感上愿意表达的东西,第二,所选文化隐喻要能够区别于其它国家的文化隐喻。

麦当劳的主打产品是汉堡。麦当劳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个人成功。由麦当劳兄弟和雷·克洛克创办的麦当劳起初只是路边小滩,却在短短几十年中成为全球最大的连锁企业。由创业到成功,仅仅几十年的短暂过程就验证了美国人“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实现了美国是创造梦想的乐园的神话,创造了追逐“美国梦”的典范。第二,高度专业化。从原料采购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专门化的一体化管理。服务环节采取专门化管理,所有服务都有非常详细的、可操作性极强的细节组成。他们禀承质量第一的理念,把快餐质量看作吸引顾客的首要因素,这些也是他们立足市场的基础。第三。颂扬完美精神。麦当劳从食品质量到服务态度都追求第一(I’m No.1)。快速标准的服务、整洁的环境、热情友善的服务态度、准确无误的供应、优良的设备和高质稳定的产品质量,是麦当劳着力营造的氛围和一贯追求。

总之,麦当劳是美国文化的缩影,它突显了美国特色,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灵与肉;以麦当劳为代表的快餐文化是美国典型的文化现象,可以反映和解释美国文化的特征。麦当劳现象可以揭示美国人的核心观念和思维方式,反映美国文化价值观的灵魂,帮助人们理解美国人的价值体系,因此选取麦当劳为隐喻透视美国的文化是恰当的。

三、麦当劳的基本文化特征

(一)个人努力与合作竞争

机会均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首创精神是贯穿美国历史的民族理想和价值观,尽管社会在不断变革和创新,这些价值观却几乎从来没有改变,它们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美国人的行为准则。美国是高度个人主义的国家(Hoftstede,1991),以上基本价值观和理想都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这些特征也是麦当劳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麦当劳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与美国社会主流生活态度极为相似,个人表现、公平竞争、以能力取胜,简直就是美国现实生活气氛的写照。麦当劳为每个谋取个人发展机会的人提供机会,但一切都取决于个人表现。每个员工自己提出申请,经过面试、实习走向正式岗位;员工必须从零做起,从炸薯条开始,脚踏实地地走向成功。每个人主宰自己的命运,适应快、能力强的人能迅速掌握各个阶段的技术,快速得到提升。快速晋升制度使优秀员工可能在18个月内当上餐厅经理、24个月内成为监督管理人员,湖北某个麦当劳餐厅的员工梁聪06年和08年两次荣获杰出餐厅经理,被列入优秀储备人才,以全球只占5%的员工份额进入人才后续发展计划。

美国人崇尚物质主义,认为人应该富有,过好日子,甚至连牧师也告诉教民“你们没有权利受穷”。美国人认为人们必须花费时间来挣钱,以便汲取金钱中的力量,时间就是金钱,金钱就是力量。美国人推崇主动进攻,认为这是富有活力和主动性的表现,因此竞争是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竞争有类似宗教的感召力。在麦当劳,竞争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每一个人,然而,麦当劳所提倡的是有序的良性竞争环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相互合作,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中体现个人价值,这就是美国人提倡的公平竞争。个人奋斗与团队精神的融合是麦当劳的传统,麦当劳的创始人麦当劳兄弟和克洛克就是这种融合的典范。麦当劳要求员工之间要有合作精神,并将之作为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以老带新、培养好接班人是每个员工的义务,这种体现合作协调的齿轮带动效应使得麦当劳内部员工的竞争与合作协调统一起来,“新人带得好,升迁有希望”,成为它走向成功的制胜法宝。麦当劳的合作原则体现美国人的公平精神,麦当劳注意吸收运动员员工,因为体育精神是公平精神的具体表现,企业试图通过他们给自己的企业文化带来竞争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收益

自哥伦布以来,每个怀揣梦想、千辛万苦踏上美洲大陆来实现理想的人都有着十分执着而又具体的信念:过上好日子。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自然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满足。久而久之,这种信念就成了美国人基本的行为方式。经验告诉人们,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一心一意实现眼前的目标,未来就有保证。美国是典型的“做事”型社会,做事的英语是“doing”,意思是改造和改善,而改革革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革新与美国人的实用主义观点不谋而合,因此,美国文化尊重技术革新,美国的产品一向以实用、方便和价廉而闻名。这种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造就了规模化、批量化、标准化的“美国制造体系”,目的就是为了以最低成本换取最大收益,它是推动美国社会向前的动力。

美国人对伟大的认知不是名垂千古或身居高位,而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个人要从自己的现实出发脚踏实地实现宏伟理想。麦当劳恰好印证了这一原则。麦当劳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经营目标明确,定位准确,服务对象瞄准家庭成员和青年人。麦当劳常常把餐厅设在停车点、公路干道旁、结帐点、加油站和取货点以便为消费者提供便捷服务,准确的目标定位和独特的经营理念帮助麦当劳获得成功,便利性是麦当劳制胜的法宝。麦当劳提倡节约成本,从原料采购、制作工艺、管理模式到食品口味,都追求全球一致的大规模、批量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便宜、快捷、方便是麦当劳实用原则的最佳体现。

美国人对时间有其独特的感知:时间是有限的、用之即竭的资源。在美国,人们总是感觉到时间的压力;时间压力成为成功的标志,甚至形成了一种“压力羡慕”(stress envy)(Tomkins,1999),因为每个重要人物都感受到时间的压力。另外,日新月异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得社会发展很难慢条斯理,按部就班,人必须不断作好准备追求“质量时间”。美国人也追求“完美”,认为时间应该用于换取“完美时刻”。如果一个家长领孩子在餐馆消磨一个下午,这样的时间就是不完美的,是浪费时间。美国人痛恨浪费时间,当时间被浪费时,他们会感到不安,所以,他们宁愿损失金钱也不愿失去宝贵的时间。钱没有了可以再挣,时间却一去不复返。经济实用的快餐满足了美国人所有的节约理念:品种不多——便宜;站点设在人常到的地方——方便:方便快餐——省时,所以,美国人选择了快餐,选择了麦当劳。一个双层奶酪汉堡,一大盘土豆丝外加一大杯饮料,以便宜的价格就可换取一顿美餐,最重要的是可以在10分钟之内解决问题。这是追求精致、丰盛,色香味俱全为特色的中餐难以实现的目标,它实现了美国人节约时间的理想。虽然麦当劳在资源、时间和情感上投入很小,但它带给顾客的影响却远远不止于此,这些影响体现在生理、心理、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三)追求完美与强势文化扩张

麦当劳从食品质量到服务态度都追求第一(I’m No.1)。麦当劳着力营造的氛围和一贯追求的快速标准的服务、整洁的环境、热情友善的服务态度、准确无误的供应、优良的设备和高质稳定的产品质量。麦当劳以其过人的质量建立人们对其产品的信任感,以鲜美独特的口味和色香味俱佳留给人们难忘的用餐体验,但它带给人们的快乐远不止如此。每个麦当劳餐厅都为孩子提供娱乐场所,把8岁左右的儿童作为理想的长期潜在消费者,建立他们的品味和饮食习惯。麦当劳与玩具公司、迪斯尼影视公司、饮料公司和体育用品公司结盟,培养儿童对其品牌的忠诚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麦当劳是完美精神的颂扬者。

现在,麦当劳自认为全球第一快餐品牌,以“随时随地麦当劳”为战略的经营策略使得麦当劳遍地开花,而麦当劳成功的广告宣传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请看:

从小到大至爱M记;

源于儿童时代,伴我成长;

更多选择更多欢笑,就在麦当劳;

我就喜欢它(I’m lovin’it)。这些唤起童年时代记忆、迎合怀旧心理的广告,以“不仅抓住你的胃,而且抓住你的心”的方式启迪和暗示消费者,潜移默化地植入了麦当劳第一的观念,从心理和情感上征服和捕获消费者的食欲和记忆。

目前,麦当劳是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企业、最有价值的餐饮业品牌,世界500强企业。麦当劳餐厅遍布全世界六大洲118个国家,共有32,000家连锁店。麦当劳在物质层面的追求和扩张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仅如此,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麦当劳等快餐企业的发展壮大给美国快餐文化赋予了更多的经济文化意义,麦当劳已经成为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首先,快餐业的快速发展使快餐已经超越食品概念范畴成为快速服务的代名词。麦当劳是美国出口产品中最时尚、最受欢迎的产品。麦当劳的金麦伦标志和麦当劳大叔遍布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并且还在以强劲的势头继续扩展。有些评论家甚至批评美国是有意把麦当劳、肯得基等快餐企业作为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

美国在国际上实行霸权政治,把美国利益置于全世界人民之上,以各种借口干涉别国主权、破坏他国正常的生活秩序和主权完整,但它的幌子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与美国的政治和军事霸权主义遥相呼应,麦当劳作为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在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出现都意味着本土文化的消退和失败,事实上,快餐利用其物质主义的进攻性策略成功地取代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的民族食品和传统观念。以饮食文化为荣的法国人把麦当劳归为美国生活方式入侵的代表;德国是麦当劳最赚钱的市场之一,金麦伦到处可见,以至于人们几乎看不见自己的食物品牌;在美国,知道金麦伦(Golden Arches)的儿童比知道十字架的儿童还多。在中国,生活在城市的8岁以下儿童没有不知道麦当劳叔叔的。对北京小学校的一项调查(Schlossor,2001)表明,所有孩子都知道麦当劳大叔,他们认为“麦大叔最懂孩子心”,麦当劳为他们准备最喜欢的食物。所以,麦当劳已使美国“麦当劳化”,也大有在全球制造“麦当劳化”的势头。虽然这种扩展不是有组织的阴谋,但它一定是富于进攻性的合作型市场策略的结果和胜利。

对于人类文化的理解,人类文化学家 Hofstede(1991)把文化比喻为心智的程序或大脑的软件,指出文化允许人们自动“填补”人类行为上的空缺。麦当劳的文化隐喻告诉我们,美国文化不仅体现自由与平等精神,也富于进攻性和侵略意义。理解这些文化特征对推动我国企业进行国际经济文化合作交流、商业谈判、合资企业管理以及进行员工培训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培训跨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也有现实作用。▲

[1]Hall,E.and Hall,M.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M].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1990.

[2]Gannon,M.Chapter 4,Cultural Metaphors,Exercise 4.1,Questionnaire Items;and Exercise 4.2,Paragraph Profiles[A],In Working across Cultures:Applications and Exercises,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reprinted on:www.csusm.edu/mgannon underthe subheading ‘Gannon’s Working Across Cultures’).2001,pp.40-51.

[3]Gannon,M.Understanding GlobalCultures:MetaphoricalJourneys Through 28 nations,Clusters of Nations,and Continents[M].Third Edition,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2004.

[4]Gannon,E.,Gupta,A.,Audia,P.,and Kristof-Brown,A.2005-06.Cultural Metaphors as Frames of Reference for Nations:a Six-Nation Study [J],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35(4):4-7.

[5]Gannon,M.and Pillai,R.2009.Understanding GlobalCultures:Metaphorical Journeys through 29 Nations,Clusters of Nations,Continents,and Diversity[M].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

[6]Hofstede,G.Culture’s Consequences[M].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1980.

[7]Hofstede,G.Culture and Organization:Software of the Mind[M].New York:McGraw-Hill.1991.

美国文化价值观 第4篇

获得第55届美国艾美奖三项提名的《风雨哈佛路》 (Homeless to Harvard:The Liz Murray Story) 是源于美国“奇迹女孩”莉丝·默里 (Liz Murray) 的亲笔传记《破晓》 (Breaking Night) 中真人真事而改编一部励志电影。该片讲述了女主人公莉丝·默里 (Liz Murray) 坎坷的命运面前以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人生的各种遭遇与不幸, 凭借自己执着的信念与不懈的追求, 最终成就了自己梦想, 步入了哈佛殿堂的经历。从莉丝·默里 (Liz Murray) 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乐观向上、坚韧不拔、坚持和执著来看, 该片正是几百年来美国的主流意识所公认的核心价值观——美国梦 (American Dream) 的完美演绎。

1“美国梦”的历史根源及其含义

众所周知, 自由、平等、个人奋斗, 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被广为传播和推崇。特别是从个人奋斗所演变出来的美国梦, 已经快成为整个西方文化核心了 (张欣, 刘雨晴, 2010) 。“美国梦” (American Dream) 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它源于英国对美国的殖民时期, 发展于19世纪 (王新霞, 陈磊, 2009) 。美国梦一直伴随着美国这个年轻国家的成长。它的精髓就是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只要努力拼搏, 遇到困难勇往直前, 终究会有一天实现自己的梦想。成功靠的是个人奋斗和个人才能, 与家世背景没有关系。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聪明、勤奋与坚韧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 而幅度巨大的社会阶级纵向流动, 尤其是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流动, 是“美国梦”表现出来的最为显著的特征 (杜菁琳, 2005) 。.

2《风雨哈佛路》中“美国梦”的分析

与以往单纯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成功的励志电影不同, 《风雨哈佛路》将主人公优秀的个性特征蕴含于浓烈的亲情之中, 母亲由于长期吸毒染上了艾滋病, 后来因双面失明精神崩溃而离开人生, 父亲是个瘾君子, 因酗酒过度最终进入了收容所, 莉丝 (Liz) 只好流浪街头。生活颠沛流离:住过收容所, 睡过地铁站, 捡拾垃圾, 有时她甚至整夜乘坐地铁, 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温暖入梦。此时莉丝 (Liz) 深受触动, 她并没有因父母带给她这样的命运而怨天尤人, 而决定不再继续这样的生活, 她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重返高中。通过自己内心独白莉丝 (Liz) 告诉自己“我妈妈要死了, 我爸爸要走了, 但我相信前面的路为我敞开”……她把父亲从收容所请出来为她办完入学担保之后, 莉丝 (Liz) 真诚的对父亲说:“因为你的缘故, 我总能发现另外的出路”。当她获得进入哈佛的通行证时的12000美金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时, 一位记者采访她问到, “她是如何做到的?”莉丝 (Liz) 坦然回答道:“我怎么能做不到呢, 我的父母教会了我可能。”由此可见, 莉丝 (Liz) 的全部奋斗动机来源于寻常小人物对亲情的执著与信仰, 影片也正体现了平常人能够探求的“美国梦”的主题。美国人的性格特征之一是相信并崇拜个人奋斗, 追求自由、平等, 求新, 求变, 依靠自身力量来实现自我价值。美国人的个人独立性, 主要建立在依靠自己奋斗和个人能力基础之上, 并且格外看重成功的价值 (周翎, 李君君, 2009) 。

对机遇的敏锐发现与及时把握是现代“美国梦”得以实现的关键条件。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影片《风雨哈佛路》中出生贫寒的主人公莉丝 (Liz) 。随着她慢慢成长, 她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 只有读书学习才能改变自己命运, 改变自己生活中种种遭遇与不幸。为了能够获得参加进入中学的考试机会, 首先她向老师撒谎自己有固定的家, 并把她父亲从收容所请出来为他办入学担保, 而且办担保的电话号码也是捏造的。莉丝 (Liz) 就是用这种真诚最终争取到入学机会, 她从老师那里争取到一张试卷, 漂亮的完成答卷, 又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为了她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无处安身的她以非凡的毅力开始了刻苦的学习, 在地铁上, 在做家务时她都争分夺秒不忘学习。两年的时光, 她学习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课程, 每门学科的平均成绩都是A, 压根没想过要申请进入哈佛大学的她却又有了机会。学校组织全校成绩最优秀的前10名学生前往波士顿进行实地考察, 她以全学校第一的成绩和其他9名同学获得了免费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在哈佛校园的约翰.哈佛的雕像前, 她默默的对自己说:“尽管我很有可能不会被录取, 但至少我是有机会的。”但是另一难题又摆在了她的面前, 那就是要赢得一份奖学金。莉丝 (Liz) 很清楚没有奖学金她是进不了世界顶级的大学——哈佛。为了能够获取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 她在自己等到成人年龄年满18周岁提出了申请, 因为这个年龄再也不受儿童福利院的监管。这样她可以在给《纽约时报》写申请的时候, 可以毫无保留地写到自己无家可归, 自己是孤儿。她的经历、她的真诚、她的论文深深打动每一位评委。她真诚告诉评委“我是多么越要这次机会, 我总想勇于接受事实, 我知道我总想离开我现在的环境。”莉丝 (Liz) 以优异的成绩被哈佛大学录取, 她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可是谁又想到莉丝 (Liz) 为了抓住12000美金的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这次机会, 去参加这次面试的衣服都是从她姐姐那儿借来的。而这也正是莉丝 (Liz) 善于抓住机会, 利用机会以实现自己梦想的最好诠释。

3 从《风雨哈佛路》的独白看美国梦的实现

莉丝·默里 (Liz Murray) 克服种种不利条件, 努力奋进成就梦想的故事, 也是一段自强不息昂扬奋斗的生命历程, 在她的人生里面, 从不退缩的奋斗是永恒主题。美国人的坦率、真挚、热情、自信、向上等都在身上莉丝身上得到体现, 而所有这些主题都是通过莉丝 (L iz) 的内心独白来体现。

作为西方国家的代表——美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他们所倡导的“美国梦”及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人人通过自己执着地努力奋斗便可逆转命运, 便可成功一直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而影片《风雨哈佛路》作为典型的美国式励志影片向我们生动展现美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不仅让我们对美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并且也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很好的引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杜菁琳.美国梦或是美国空想[J].华盛顿观察, 2005 (02) .

[2]王新霞, 陈磊.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现代“美国梦”分析[J].电影评介, 2009 (11) :47-48.

[3]张欣, 刘雨晴.美国电影所表达的西方核心文化[J].电影文学, 2010 (2) :26-27.

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第5篇

科学民主决策、关爱员工、勤奋敬业、公开化透明化、学习与提升;

二、核心价值观解读

1、科学民主决策:

内涵:通过民主管理达到科学决策;

2、关爱员工:

内涵:从物质、精神方面关心员工的进步与成长,为员工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

3、勤奋敬业:

内涵:多想事、勤做事、从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

4、公开化、透明化:

内涵:增强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建设全民监督、廉洁、高效企业;

5、学习与提升:

美国文化价值观 第6篇

当代社会将经济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毫无疑问,消费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消费品的物体,不仅仅具有消费的使用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传播交流的作用。消费品在不断扩大的传播过程中,通过交换来进行沟通,其不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交换,更是精神文化的交流。诚然,室内设计作品作为大众类目繁多的消费品之一,其同时具有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在以消费文化主导的社会氛围之下,文化价值作为室内设计中划分空间地位的重要精神指标而独立存在。因此,当室内设计从建筑内部装饰的一部分演化成一个独立的设计门类之后,单纯的功能划分与物质装饰形式已经不能完全作为衡量设计质量的标准,文化价值的体现对于室内设计深层次意义的挖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物质享受之于精神享受

来源于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物质享受。能够让人的心情得到满足并且产生快乐的物质生活才是物质享受的生活。精神享受来源于物质享受,是物质享受在精神上的反映,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表现为对物质享受对象爱的情感的产生,比如喜欢吃某种美食,这种最基本的精神享受,也是人追求物质享受的动力。这种享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满足感,满足感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也是美的享受。

追求生活环境中的精神享受有很多种方式,因为这种由环境产生的满足感也能同时让人在审美中获得享受。比如视野开阔的使用空间,以及能够满足不同功能需要的场所及设施,能够让人产生满足感。建筑的式样、材料、风格、颜色等等都能产生各种美感,从建筑外观来看,或宏伟、或秀丽、或怪诞、或鲜艳,显示了气势造型或色彩的美;从室内空间来看,或温馨、或富丽堂皇、或古朴醇厚、或自然清新,这些美在精神上反应为各种感觉、情感、心境等。形容美的词语是种种精神状态的形容词,对对象的形容,即是表现出来的对象对精神的映射和作用,或精神对象的反应。人们在面对不同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心境。人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与层次丰富的室内空间,都是根据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不同的精神需要。

幸福观念之于室内设计

幸福是什么?幸福感已经成为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单一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明的,关于幸福的内涵没有标准答案,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人们对于幸福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可以说对于幸福感的认定是具有开放性的。虽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均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室内设计行业本质是帮助人们来美化空间,优化空间组织结构,从而让人们能够幸福的居住和使用室内空间。然而在如今物质与精神环境均受到巨大冲击与破坏的局面之下,人们很难意识到本身核心价值观的存在,要想让人们真正获得幸福的感受,就要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发展。因此,对于幸福观念之于室内设计,笔者从室内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消费文化视野下室内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a.在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代社会,花费越多的室内设计不一定会营造更为幸福的空间。然而在这个注重物质消费文化的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不惜重金打造自己的家园,最后的结果固然是富丽堂皇,但是大多数人表示这种室内空间更像是展示给他人炫耀的空间,并不十分适合居住。这种花费较多的室内空间不仅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而且营造出一种有距离感的空间而很难让人产生归属感。

b.尺度与颜色适宜的室内空间可以营造居室的幸福感。诚然,在室内空间中光、声、热等环境的条件对室内空间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尺度与颜色却都是从视觉上直接给人以感受的。颜色对室内空间的影响更不必多说,不仅仅对于居住空间,办公空间与某些特殊功能空间中,有了色彩的辅助都可以达到所需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的现今社会,室内设计作为与大众消费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领域,其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需求已经不能单纯地满足人们对于室内设计最基本的功能需要,社会大众更加倾向于体现审美价值的精神需求,只有创造出更符合消费文化影响下既能满足物质需求也能满足精神需求的室内设计作品,才能体现其文化价值的内涵。

美国文化价值观 第7篇

社会文化价值体系赋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社会群体成员基本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 形成他们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民族文化是从文化象征、崇拜对象、宗教礼仪和价值观念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维度理论, 即霍夫斯泰德 (Hofstede) 采用的以价值倾向为基础的文化模式, 是跨文化理论中至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他将一个国家的文化层面分解成五部分, 并以此来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这五方面分别是对个人身份的认同, 权威指数, 性别角色权利, 对时间的态度, 不确定性指数。文化价值观指导人们在特定情况下表现出特定的可接受的行为方式, 影响我们与社会中其他成员的互动与交流, 同时又是塑造我们生活方式、动力以及生产选择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 中国文化价值观如面子观, 顺从, 谦虚, 坚持和节俭, 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礼仪准则基础之上的。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 (Ingle hart & Wrlzel, 2005) 。当不同文化碰撞, 它也要发生变化。所有社会群体都受现代化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 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 与外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 以及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造成了今天中国社会的文化学习和变化。现在, 中国已全面参与到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活动中来了。它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强国, 吸引了不少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这使得西方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中华文化正迅速经历着多方面的变化, 最突出的是其对中国人社交和经济行为的影响。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与新兴的共存。下面将主要从3个角度来探析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变化。

二、价值观的选择与变化

本文结合实际, 主要采用霍夫斯泰德所述的五个方面中的三个, 即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长期/短期时间导向和高/低权势的变化来阐述。

(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指的是个人融合于集体的程度。在个人主义文化里,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疏离的, 他们只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利益。集体主义则以一种紧密结合的社会结构为特征, 在这一结构中,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归属于一个或数个紧密结合的核心集团, 这一集团保护它的成员的利益, 同时也得到他们的绝对忠诚和支持。不同国家的指数高低不等, 最高为美国91 (高度个人主义) 。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极高程度的集体主义观念。据霍夫斯泰德 (2001年) 所述,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 (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 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实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 就属于一个或多个联系着的群体 (内部) , 并且不能摆脱。同时这种内部集团 (如, 衍生的大家庭成员中有祖父母、父母、叔叔姑姑 (夫) 、舅舅 (妈) 、姨 (父) , 或者更大范围上一个国家及其政府机构) 应保护其成员的利益, 并换得他们的忠诚。换句话说, 中国人强调共享与和谐, 宁愿牺牲个人的利益以换取集体的利益。中国价值观中的面子、家庭和群体趋向等是典型的集体主义表现。但是这些价值观正接受经济发展的挑战。

不过, Triandis (1995) 写到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 人们的依赖程度就会下降, 这就会引发个人主义的滋生。这说明中国人将越来越具有个人主义倾向, 特别是富裕地区的人们, 同时又给中国现在不断变化的价值观以理论支撑。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由市场的建立和西方的影响, 一种个人的身份认证兴起并蔓延开来。很多方面都证实了这一点。

譬如, 传统的家庭观遭受挑战。现在很少见年经的夫妇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特别是在大城市里。核心家庭, 即三口之家越来越普遍。现在也有一种趋势, 许多人为了事业而放弃组建家庭。在孩子问题上, 人们变得越来越理智。不生孩子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一大忌。这不仅被认为是最大的道德罪, 而且是整个家族的一大耻辱。但现在人们认为这是个人的事情。在大城市里, 选择是否要孩子及选择在后半生要, 不再是闲聊侮辱性的话题。这是自然的事情。一定程度上讲, 个人利益凌驾在家庭趋向之上。妇女可以出去工作, 如果有能力, 可以在组织中居于较高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人们越来越把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此外, 随着国企的私有化, 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发展, 金饭碗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人们要取决于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生存, 否则将被解雇、淘汰。一个人的提升要看其工作表现。小型企业的出现把个人责任推到了前台。人们越来越考虑自己的利益和需求, 并把它们放在首位。如果他们不喜欢现在的工作, 他们就会换。在做决定时, 他们所属的单位或组织不再像以前那样发挥关键的作用。他们也不会过多考虑别人的观点。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成为一种时尚。正像Inglehart & Welzel (2005) 所说, 经济越发展越需来表现自我。中国的快速发展, 日益激烈的竞争, 对专业化的日益尊重, 移动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为在中国社会表达自我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超女”, “快男”, “快女”现象反映了中国人日益重视自我表达, 创造性和个性化。现在, 经常可以看到年轻人把个人目标置于社会目标之上。而这恰好表明一种更个性化的趋向。例如, 为了更好的待遇或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很多人不断跳槽。相比所属的公司或组织的发展, 他们更专注于自己的个人追求。自己的喜好和利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并不像以前那样看重别人的意见, 反而更倾向独立。

从上述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正变得比以前更具个人主义特征。但是, 从全局看, 中国仍然是集体主义占主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仍然感觉到群体和社会影响仍保留它的重要性。

(2) 长期与短期时间导向

中国是典型的长期时间导向国家 (Hofstede, 2001) 。但是随着工业化和生活各方面的激烈竞争, 这种观念也遭受着挑战。时间就是金钱。在工作中, 越来越多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收益上。中国社会规范中关于金钱的观念明显发生了巨大变化。物质主义现在已被广泛接受 (Abramson & Inglehart, 1995; Fang, 2006) 。在很多方面, 我们都可以看到人们对物质成果的重视。成功决非一件易事。许多人都在为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而努力着。对物质成就的渴望使得他们更加进取、勤奋和专注。许多国人都梦想有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地位。为了变得富裕和强大, 他们可以做很多事, 哪怕让他们向不如他们的人低头。因此, 在很大程度上, 对物质的追求使得人们的目光更加短浅, 造成人们的短期导向目标。

数年前, 签一个合资企业合同要花费3到4年, 如今这已成为历史, 人们可以用几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来达成一笔生意, 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然而, 这却造成很多人在工作中缺乏耐心, 总期盼他们的劳动和努力立刻产生效果。如果不能满足他们, 他们就会辞职。这对一个公司的持续成功发展是不利的。因此, 一个长远的规划是必要的。但是许多人对此并不感兴趣。因为他们不知道三年后, 他们是否还在这个公司工作。如今, 换工作是件习以为常的事, 特别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 大多数都不认为第一份工作就是一辈子的工作, 那只是一个跳板, 他们从中汲取经验, 为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奠定基础。

尽管如此, 长期目标仍然存在,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长期规划就是例子。虽有一些大公司集中眼前利益, 但他们更注重其长远的发展和生存。例如, 他们追求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服务, 当两者出现矛盾时, 他们牺牲眼前的利益以换得长期的生存。

因此, 中国文化是长期与短期时间导向的矛盾体, 而全球化使得这个矛盾更加突出。

(3 ) 高/低权势

Hofstede (1984, 419) 对权势距离的定义是:在集团和组织中位置较低的成员接受权利不平等的程度。换句话说, 高权势国家的人们比低权势国家的人们更容易接受较大的地位不平等。中国是一个高权势国家, 对权利的重视, 社会和人们之间关系的等级性表明中国社会十分尊崇社会等级, 权威人士受到高度重视 (Chong & Liu, 2002) 。

对年龄和等级的尊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 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长辈和权威有着明显的敬畏之感。没有人会藐视这个规则。地位较低的人应该毫不犹豫地执行上级的命令。如, 在中华文化里人们对教师非常尊重, 并且希望从专家那里得到指示和建议。

不过, 现在, 我们经常听到老板对员工说“如果你不赞成, 尽管说出来”。如果父亲错了, 孩子会明确的指出来, 而父亲也会很高兴地接受。人们对无条件地服从上级和年长的人提出了质疑。市场定位的日益明确和工作的流动性促进了人们在工作场合更开放和直接的沟通。在毛泽东那个时代的中国, 工作组织 (即单位) 需要人们绝对的忠诚, 因此工作和私人生活也在单位的控制之中。今天, 人们可以在媒体和互联网上更公开自由地发表观点, 进行交流和讨论, 哪怕是和别人截然相反的见解。从某种程度上说, 今日的中国经理们因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在谈判沟通中也变得更加自信和直接。

另外, 随着人们对效率和新鲜事物的日益关注使得资历也受到挑战, 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因为某人的资历或者因他和某些大领导有着亲密或特殊的关系就提升他, 并不总是真理, 相反, 人们越来越看重知识和能力。事实上, 在当今中国, 能力、特长、工作表现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结论

尽管上面提到中国价值观的一些变化,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正在消失, 只是说这些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变了, 但不足以彻底颠覆已有的, 简言之, 他们并存。新兴的形势和现代化迫使中国经历巨大的社会和文化变革。但是中国也是不断发展的。她有能力吸收和消化外来的事物, 兼容并蓄, 转化成对自己有利的, 并给新的价值观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但传统价值观的土壤依然存在。正像Fang (2006) 所说的, 中国发展现代化的同时, 也吸收外国文化, 并把自己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中国在学习和适应外来文化的同时, 也在抵制它们, 并坚守自己的。不管是在和平年代还是动乱年代, 中国都有能力发展生产, 团结人民, 坚守目标。这是支撑和维系中国和企业改革和繁荣的唯一的最重要的文化特征。确切地说, 正是凭借这个特征, 中国处理矛盾, 并对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突出的贡献。

总之, 中国的价值观的进化并不是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的过渡, 也不是从价值的一端走向另一端。中国已显示其强大的兼容力, 这将促进中国文化价值观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要:经济科技的发展不仅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改变, 也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本文结合跨文化理论, 从三个角度来阐释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变化, 得出中国文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潜力使得主流文化价值依然存在的结论。

关键词:跨文化,中国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Abramson, P.R., &Inglehart, R. (1995) .Value changein global perspective.: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Chong, F.&Liu, H.-Y. (2002) .Indigenous counse-ling in the Chinese context:Experience TransformedModel.Asian Journal of:Counselling:, 9, 49-68.

[3]Fang, T. (2006) .From "onion" to "ocean":Paradox and change in national cultures:.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35:71-90.

[4]Hofstede, G. (1984) .Culture’s: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NewburyPark:Sage.

[5]Hofstede, G. (2001) .Culture’sconsequences:Compar-ing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organizationsacro-ssnations (2nded.) :.Thousand Oaks, CA:Sage.

[6]Inglehart, R., &Welzel, C. (2005)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 and democracy:The human developmentsequenc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美国文化价值观 第8篇

一、“丰碑”文化的形成

丰碑文化源于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该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70年12月的三三O工程指挥部。集团发展四十年余年, 像一颗耀眼的新星无时不向世人彰显着她的光彩夺目。

在集团耀眼成绩的背后, 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成熟的企业文化——丰碑文化, 即以“强企富民永铸丰碑”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强企”即集团核心竞争力强、经济实力强、技术实力强、社会声誉高、市场份额大, 国内国际行业领先。“富民”是指员工收入高、物质充裕、精神富有、生活质量高, 股民回报丰厚。

丰碑文化底蕴深厚, 是集团成员几十年不懈努力的智慧结晶和精神支柱, 也是集团继续高速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总的指导方针。

二、丰碑文化的企业价值观

丰碑文化的价值观, 是葛洲坝集团企业文化的主要体现形式和发展动力, 是集团领导者对企业定位、发展目标、经营方式和制定企业行为规范艰苦求索的结果, 亦是集团员工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和联系纽带。

1、丰碑文化下企业价值观的性质

葛洲坝集团是国有企业, 这点毋容置疑。而在丰碑价值观的影响下, 她的表现又与大多国有企业不同。其目的明确的企业经营理念便是对丰碑价值观下企业性质的最佳诠释。

葛洲坝集团的经营理念, 是2001年9月, 集团在广东韶关召开的“韶关会议”上提出并通过的, 即“干一项工程, 树一座丰碑, 交一批朋友, 拓一片市场, 育一批人才”的经营理念, 也被简称为“五个一”经营理念。

明确的经营理念, 诠释了丰碑文化感染下的国企是发展国民经济、履行社会责任、走可持续发展的总的任务纲领。这也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下, 葛洲坝集团坚持“五个一”理念不动摇, 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根本原因, 也是丰碑文化建设发展步入快车道、走向成熟的标志。

2、丰碑文化下企业价值观的目标

丰碑文化下的企业价值观目标即丰碑文化的核心思想——“强企富民”。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宗旨, 即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让企业的员工和股东获取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早在葛洲坝工程建设初期, 独家承担葛洲坝城建任务的葛洲坝集团便肩负着“建好大坝, 锤炼队伍, 为三峡工程做实战准备”的历史重任。时任党委领导班子提出了“建坝育人”的思想目标。在这一思想的指引和感召下, 葛洲坝人不畏艰苦, 勇于拼搏, 提前一年便成功实现了“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通航发电。

在这个过程中, 也孕育了葛洲坝人的以“无私奉献、为国争光、建坝育人、水电报国”精神为主导的企业价值观, “丰碑文化”的新目标以及建设也从此开展起来。

3、丰碑文化下的企业经营方式和企业精神

国家经济的指导方针决定着企业经营模式的改革, 尤其对国企而言, 经营方式的转变直接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 丰碑文化正是在不同时期的经济背景下积累而成和趋于完善的。

计划经济时代, 丰碑文化开始孕育, 但随历史的车轮跨入20世纪80年代, 我国经济体制也进入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葛洲坝工程亦进入到收尾工作。市场经济要求集团自寻出路, 在国家的号召下, 葛洲坝人毅然决然地顶着几近“弹尽粮绝”的窘境和完成工程的使命脱离了计划经济的母体。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在巨大的压力下, 葛洲坝人决定实施经营方式改革, 并首次提出了以“改革创新”为主体的企业精神。这段时期是葛洲坝集团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 也是丰碑文化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在“团结拼搏, 改革创新、负重奋进、勇争一流”的企业精神带动下, 葛洲坝人确立了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主要经营方式和发展意识, 这为其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 为未来快速、健康的发展创造了先期的发展条件。

2004年, 葛洲坝再次面临着经营方式的选择。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引下, 集团决定抓住历史脉搏实现集团的跨越式发展。并最终将企业宗旨定格为“强企富民”, 以“一型三化大强富”为企业愿景和企业精神, 这是丰碑文化成熟的标志, 也是丰碑文化体现的企业价值观的最突出表现。

自此之后, 葛洲坝集团便开始了由承包商向集承包商、投资开发商于一体, 由劳务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过度, 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新的经营方式。

与此同时, 在“三个转变”的基础上, 提出了巩固中国水电建设第一品牌, 打造“管理型、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大强富”企业集团的目标,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创世界品牌、铸世纪丰碑”的企业精神。

目前, 葛洲坝集团已经从一个专门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企业, 发展成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为主, 以建筑业、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工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型企业集团。2007年9月, 集团公司实现了主业资产整体上市的愿望, 2008年实现营收入196.71亿元, 实现利润9.17亿元, 2009年, 在中国建筑500强位列第10, 其控股上市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入选“2009年中国最具竞争力上市公司20强”, 排名第7, 集体同时成为“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前百强企业。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 市场如何变化, 产品如何更新换代, 真正优秀的、具备完整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取向的企业, 不会改变其价值观, 这正是葛洲坝集团长足发展、基业长青, 以不变应万变的最大原因。

三、丰碑文化的行为文化构建

行为文化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形式, 企业行文文化建设的好坏, 直接影响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的发挥, 以及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关乎整个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性。丰碑文化的行为文化建设在葛洲坝集团已根深蒂固, 在日常的工作中更是无处不在, 它已经成为葛洲坝人生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企业行为文化的构建中, 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以及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都是对企业行为文化具体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规范行为文化, 建立统一的行为文化制度是企业行为文化的重点。

丰碑文化在规范的制定和对规范的履行中, 已经具备相当的成熟性。不仅对集团总体行为进行了规范, 在行为文化表现的人员结构组成上也进行了详细的规范。

1、以“诚信、合作、务实、创新”为总则的集团行为准则

(1) 诚信。即对业主、用户高度的责任心, 在经营管理的工作中将诚信守约融入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让诚信体现丰碑文化的魅力。

(2) 合作。即对外讲多赢, 对内讲协作。就是说把客户和业主当成朋友, 并且以共赢为出发点, 实现效益友情双丰收, 于此同时在公司内部也以交朋友的态度互相理解、信任, 保持良好的修养和气度, 使工程项目利益最大化, 使员工之间感情程度更深。

(3) 务实。即做事要实事求是, 一切以实践为前提, 以实践为基础, 拒绝慵懒之风、抵制纸上谈兵。

(4) 创新。即追求卓越、勇于创新。要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要善于挑战自我, 从而将自我潜力挖掘出来, 使自身能力得到极致发挥, 进而实现高绩效。

2、丰碑文化下领导干部的行为文化构建

丰碑文化要求领导干部要具备较深的理论功底、高远的战略眼光、灵活的经济头脑、较强的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

3、丰碑文化下员工的行为文化构建

员工的群体行为文化决定了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程度, 所以它是塑造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丰碑文化对于员工行为文化构建而制定的行为规范详细而明确。它以忠诚企业、爱岗敬业、好学进取、复合多能、文明做人为员工应具备的主要五种素质。

(1) 忠诚企业。员工必须以公司利益为重, 禁止做有损公司形象和公司名誉的事, 并且在具体的工作中, 应做到洁身自好、文明有礼、严于律己。

(2) 爱岗敬业。认真钻研自己的业务, 尽职尽责, 要把工作当做艺术品一样去雕琢, 力求精益求精。

(3) 好学进取。不断学习, 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对不解的问题用于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努力培养自身的进取精神。

(4) 复合多能。以“精一门、懂两门、会三门”为目标和努力方向。

此外, 行为文化构建还需要对行为文化环境的逐渐营造, 使公司成员互相感染企业文化的熏陶, 共同维护企业文化的尊严。当然, 若要达到丰碑文化的成熟程度, 还需要时间的磨练和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总结:

丰碑文化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 葛洲坝集团发展蒸蒸日上, 已充分证明其巨大的作用和价值。在当今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背景下, 葛洲坝这艘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航母正破浪前行, 相信越来越多的国企或是私人企业会很快意识到丰碑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引以为用进而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继学:《打造丰碑文化铸就央企脊梁》, 《亲历电力三十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2010 (10) 。

[2]丁元浩:《葛洲坝集团:倾心浇筑丰碑文化》, 《中外企业文化》, 2010 (10) 。

美国文化价值观 第9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打破了沟通上的时空障碍, 使跨时间、跨地区、跨组织的交流成为可能, 虚拟团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并且成为企业应对全球化竞争、提高效率、整合人力资源最佳选择。

虚拟团队存在潜在优势, 即他们能够创造出跨文化的协同增效作用, 提供新的思维、观点和独特的创造力, 从而给跨国组织带来非凡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虚拟团队由于本身结构的多样性, 成员分散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 不同时区, 不同的组织, 不同的国家, 而且在社会环境 ( 文化、宗教、种族、风俗及社会制度) 方面相差极大, 所以跨文化冲突成为虚拟团队面临的首要问题。

2.虚拟团队的文化多元性及其冲突

2.1什么是文化和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斯图尔特·豪尔 (Stuart Hall) 认为文化是人们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属于某一群体的人们约定俗成的思想、行为以及感想的模式。

文化差异是指不同国家、民族、不同组织、不同职能间的文化差别。它主要体现在价值观、传统文化、宗教信仰、语言、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习惯等方面。影响虚拟团队绩效的一个主要的、普遍的问题就是团队成员的文化差异问题,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信仰、价值观、态度、能力和对优先权的感知。

2.2文化多元性和特定性优劣比较

从文化多元性和特定性的优劣势的比较, 可以映射出虚拟团队这种文化多元性团队存在的优势和劣势, 可以通过表2-1进行分析。

由于文化多元性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的文化, 对自己的文化都有根深蒂固的认同, 所以一般很难轻易被他人说服, 或改变自己的观点。因此团队成员之间就难以建立信任, 无法有效沟通, 从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2.3虚拟团队的文化冲突及原因分析

虚拟团队的文化冲突, 主要表现在团队内部的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导致虚拟团队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来自多方面, 主要原因有:种族优越感, 不恰当地运用管理习惯, 沟通误会, 价值观的不同等。文化冲突还会带来其他的不利影响, 如成员之间的沟通中断, 团队内部管理决策的低效率, 组织目标的不一致, 团队缺乏凝聚力, 管理费用大幅增加等。

对于文化差异和距离, 荷兰学者Hofstede·G 的文化维度理论为我们认识跨文化冲突提供了理论依据, 并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霍氏文化五维度学说在不同的民族反映了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

①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 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 。

Hofstede·G将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定义为“人们关心群体成员和群体目标或者自己和个人目标的程度”。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目标、个人独立, 而集体主义文化倡导人和人之间的依赖和不可分割。

② 权力距离 ( power distance) 。

权力距离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国家, 社会层级分明, 权力距离大;反之, 接受程度地的国家, 人和人之间比较平等, 权力距离也小。

③不确定性规避 ( uncertainty avoidance) 。

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人们忍受模糊或者感到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威胁的程度。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中的人们敢于冒险, 对未来充满信心;而高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中的人则相反。

④男性主义/女性主义 (Masculinity/Feminine) 。

男性主义的文化鼓励激烈的竞争, 获得财富和成功;而在女性主义文化中, 社会主导的价值观是中庸和睦, 重视人际关系, 崇敬大自然, 关怀他人, 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

⑤长期/短期取向 (Long/Short Term) 。

这个维度是指一个文化对传统的重视程度, 关注一个组织是否愿意长期忠诚于传统的、先前的思想和价值观。

3.虚拟团队跨文化管理

3.1贝雷 (1980) 的文化适应模型

贝雷 (Berry, 1980) 从两个纬度来描述文化适应, 一个是人们是否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 另一个是个体是否愿意接触异族文化。在这两个维度上的不同反应就生成四种文化适应方法, 如图3-1所示。

由上图可知, 个体在遇到新文化时有不同的适应方法, 有的人在学习新文化的同时不放弃自己原来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 而能有机的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样的适应方式称为“融合” (Integration) 。而有的人在接触新文化后, 为了使自己能更快的融入新的文化, 完全抛弃了自己原来的价值理念, 这种方式叫做“同化” (Assimilation) 。还有些人坚持自己的传统文化习惯, 不愿意了解和接受其他文化, 这样的适应方式被称为“隔离” (Separation) 。而接触新文化后, 变得茫然, 这样的适应方式被称为“边缘化” (Marginalization) 。研究表明, 在这四种适应方式中, 融合是最健康的理想方式, 而边缘化是最糟糕的适应方式。

3.2 增强虚拟团队的跨文化沟通

沟通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来发送和接受信息的过程, 沟通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换信息。所谓的跨文化沟通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那么, 要想在虚拟团队成员内部进行有效的沟通, 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了解语言的局限性, 选择合适的交流工具。根据沟通专家的估计, 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只有7%左右靠语言传达, 还有38%是靠声音和语调, 剩下的55%是通过身体语言来传达的。但虚拟团队中面对面的交流往往是屈指可数的, 所以电话和视频会议这种可以触及到声调和身体语言的交流方式就尤显重要了。其次尊重对方的文化, 建立快速信任。在与团队其他成员通过电话或者视频会议交流的时候, 尽量要有耐心, 一再的审度自己对别人表达的意思的理解, 切忌不要做出快速判断。第三要了解高语境和低语境在不同民族中的区别。语境是指两个人在进行有效沟通之前所需要了解和共享的背景知识, 所需要具备的共同点。这种共享的背景知识越多, 具备的共同点越多, 语境就越高, 反之, 语境越低。O’Hara-Deveraux和Johansen (1994) 根据他们的研究, 对民族文化根据语境进行了排序, 中国文化处于高语境的一端, 而美国文化和北欧文化处于低语境一端, 所以在虚拟团队内部合作中, 了解不同国家的语境会给沟通带来积极的作用。

3.3培养虚拟团队的共享价值观

虚拟团队由于成员来自不同的国家, 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层面, 如果能够形成一种团队内部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观, 这样就能解决虚拟团队由于文化多元性而带来冲突。

首先共享价值观可以形成团队成员对目标的归属感和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可。共享价值观促使成员积极树立短期目标, 确定成功的衡量标准, 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团队成员越分散, 清晰的目标就显得越重要。虚拟团队的成员分散各地, 会感到自身是独立于组织外的, 因此创造一种团队内部独有的身份标志可以巩固团队的结构, 加强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

其次共享价值观是在识别文化差异基础上形成的。团队成员要意识到,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首先要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 摆脱自身文化的约束, 对他文化采取一种较为超然的立场和包容的心态。所以在合作开始阶段, 团队领导者对其成员进行敏感性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加强成员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

第三共享价值观有助于产生跨文化协同增效作用。“文化的协同增效 (Cultural Synergy) ”最早是由加拿大学者Adler提出的。美国学者Harris与Moran认为文化的协同增效是指文化的差异性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中各参预防的共同发展和完善, 这种差异性对跨文化交流的贡献远大于单个文化团体。简单地说, 协同增效就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不同元素之间共同起正面作用的过程与效果。跨文化协同增效也可以被看作一个简单的“输入—过程—输出”模型。合作中文化差异被看成是积极的因素和达到协同增效的潜力 (输入) , 各种文化的优势的组合产生了协同增效 (过程) , 最终协同增效达成一个更好的结果 (输出) 。

4.结束语

化解多元文化冲突作为虚拟团队管理的关键问题之一, 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要想提高整个虚拟团队绩效, 解决团队成员之间的文化冲突就迫在眉睫。在理论上, 要从文化的维度理论出发, 深刻的分析文化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 识别文化差异。在实际行动上, 要培养团队成员的共享价值观, 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虚拟团队的文化冲突问题, 从而保证这种跨组织、跨时间、跨国界的团队能够高效运转。

参考文献

[1]Dr.Francis Hartman and Connie Guss, “Virtual Teams-Constrained by Technology or Culture”ManagingVirtual Enterprises IEMC96.

[2]G.Hofstede,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McGraw-Hill In2 ternational (UK) Li mited, 1991.

[3]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anaging Across Culture[M].清华大学出版社.

[4]周海涛, 任征, 朱怀意.全球虚拟团队中的文化多元性、冲突管理以及团队绩效的关系模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Vol.4 No.4 Dec.2005.

[5]肖伟, 魏庆琦.虚拟团队跨文化特征分析与管理策略研究[J].科技与管理, No.1, 2006.

[6]马剑虹, 高丽, 胡笑晨.跨文化协同增效研究的3种典型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 (5) :757-761.

[7]梁文艳, 刘耀中.全球虚拟团队的跨文化冲突和沟通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 2006 (12) .

美国文化价值观 第10篇

一、新时期美国寻梦

美国梦是美国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美国人的精神支柱, 也是美国影片的主要主题。美国梦指的是:在美国人人享有均等机会, 可以通过自身不懈努力获得成功, 实现理想。而成功的标志则是占有财富的多寡。正是这种自由进取精神指引着无数寻梦者, 塑造了无数平民英雄。美国梦起源于清教徒建立殖民地之初, 发展于西进运动, 变迁幻灭于一战前后, 在新时期, 美国梦又有其新的内涵。

在金融危机和动荡的国际形势下, 美国年轻一代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并不像其父辈那样幸运。影片中主人公山姆系长春藤大学联盟高材生, 毕业三个月, 历经无数面试却未找到工作, 最后还是靠其女友老板的一通电话推荐才获得行政助理一职, 并住在女友家中。主人公初涉社会的失意正如其母亲所说的一样:“新千年的一代正如当初迷惘的一代”, 也许他们对美国梦有新的阐释——对爱情的执着, 对朋友的忠诚, 对国家的贡献……从晚宴上说出一番慷慨激昂的话, “我要的不是酷车, 不是工作, 只想挽回我的女友”, 到后来山姆为履行这一承诺, 被迫做霸天虎的卧底, 不惜冒生命危险只身前往芝加哥营救卡莉, 山姆不仅抱得美人归还成了救世豪杰。

二、重书个人主义英雄轶事

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 追求个人幸福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当年美国建国之父们乘着五月花号, 载着“宗教自由”的梦想, 横跨大西洋, 驶向这片自由的新大陆, 也正是在那时, 首批移民树立了一种“追求个人自由, 崇尚个人价值”的个人主义精神。

英雄主义源于人类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人文理念的忧虑和畏惧, 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于未知世界和生存危机的感应, 所以期待那些拥有过人能力的英雄的出现, 以期能在最紧要的关头给予最有力的保护与支持。[1]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精神的核心内容, 反映了美国人崇尚自由, 实现自身价值的文化理念。

美国英雄是平民英雄——通过自身不懈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影片中米樱指挥官一开始就嘲笑山姆是一个报信者而非战士, 然而事实证明山姆——没有受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却比特种兵和特工都发挥了更多能量, 在特种兵退缩不敢进芝加哥时, 他英勇前往;在侦察机都不起作用时, 他准确地向总部报告了敌人方位……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坚定信念支撑他勇往直前, 书写英雄神话。

三、再现救世主义救世神话

基督教文化是其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自第一批清教徒踏上北美之刻起, 他们就把它称为新伊甸园, 自诩为上帝的选民, 承担着救世的责任;在林肯的独立宣言中提出普世主义, 后来逐渐变成救世主义——美国必须拯救世界。在这种宗教文化的影响下, 美国人深信“我们是上帝选中的民族, 我们要把自由传播到世界各地”。[2]科幻电影是改写社会关系的寓言。电影中, 美国或其一个地区实指代世界, 而那些能力非凡、承担救世重任的英雄则是美国人民的象征。

影片中, 主人公山姆, 正是美国的代表——美国又称山姆大叔 (Uncle Sam) ;汽车人是人类的盟友, 正义的化身;霸天虎威震天等是恐怖主义, 黑暗势力的代表;芝加哥象征整个地球。影片寓意以山姆为代表的美国是正义的使者, 在经过与劲敌浴血奋战与生死搏斗之后, 最终打败黑暗势力, 拯救地球。影片表达了这一习惯性思维, 美国才是世界的领导者, 美国大兵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

四、结论

随着美国影视帝国的确立, 他们宣扬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念——高度崇尚个人自由与价值的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 不惜一切实现理想的不懈努力, 自诩为上帝的选民及救世主义的“责任感”, 正不断入侵世界各国并蚕食他国本土文化。

像《变形金刚3》之类的科幻片, 通过高科技制作手段, 气势恢宏的场面与逼真效果为观众提供了震撼的视听盛宴, 在享受这类影片的娱乐性的同时, 广大观众不能对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全盘接受, 应该批判地看待电影所折射的美国文化。

摘要:电影是一种重要的大众传媒形式, 也是展现并传播一国文化的重要手段。一战后, 美国电影在全球所向披靡, 成功摘取影视帝国桂冠, 并成为其文化输出的主要途径, 从而影响世界观众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本文从美国梦、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及普世主义三个方面对《变形金刚3》体现的美国文化价值观进行分析与反思。

关键词:《变形金刚3》,美国梦,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救世主义

参考文献

[1]齐瑾,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 安顺学院学报, 2009 (2) :22-23.

学习美国人保护传统价值观 第11篇

约翰·斯蒂文和阿尔伯特·柯布在1889年就曾讲过,“既然民主精神是最先发展和最受标榜的精神,由美国殖民地时期之前的工匠——建筑师——完成的建筑工程所表现最多的方面就是美学。”在镀金时代里,许多宝贵的建筑都被破坏,让美国人叹息的是,“传统是国家的遗产构成的一部分,今天大部分的美国建筑都失去了其传统风貌。舞台上的布景多半与演出者一同逝去了。我们之中的人很多并不知道我们的父辈平生所奋斗的传统和原理。”而那些游历欧洲的人更是感慨遗产或被保护,或被破坏的巨大文化反差,以及所带来的文明的昌盛或凋零。

就这样,对于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进步时代的美国人那里,自觉不自觉地上升为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保护,那保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和古迹,就像是一些会说话的老者,在和后人讲述着这个国家的追求与梦想,沧桑与奋争。

爱国主义是这种保护的最显著的原动力。以美国遗产保护为例,其先行者安·坎宁汉和威廉·霍斯汀女士,都具有着近乎宗教狂热的热情,这种爱国运动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在没有政府的支持下仍坚持着保护运动。事实上,这种保护的过程以及保护下来的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没有说教,而只是历史在说话,是文化在传播,是先贤在温暖着后人。

美国人希望他们的建筑能够发挥最大限度的效用;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了文化传承、环境和土地在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美国人追求速度和革新;他们也追求留住过去的记忆和永恒。在文化和建筑保护中,美国人努力保持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平衡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同时也在委婉地告诫人们:一个破坏传统,轻视遗产保护的国家,将很难凝聚起民族精神来,并且也无法自信地向外传播文化和价值观。

对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的保护,还具有着强化公民意识、塑造新公民形象的作用。城市公园就是很好的例证。按照19世纪著名景观设计师弗雷德里克·奥姆斯特德等人的理念,市政公园不仅有助于美化城市,而且促进城市居民的邻里精神,并与道德衰败的倾向作斗争。 他所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令人觉得仿佛有一处幽静的乡村藏于纽约市中心。由树木、溪流和池塘营造的环境,使得城市居民愿意在那里进行更多的社交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女性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她们的爱心、热情不仅感动了社会,推动了美国的文化保护事业,而且也传递给她们的子女,使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有着不灭的火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育生动且意义深远,它使尊重自然的精神和文化自豪感得以代代相传,这也是后世的美国一直重视自然保护和人文建设的原因所在,更是美国人热衷慈善和公益事业的心理基础。

美国企业家和富豪的热情投入,也使文化遗产保护具有了物质基础和更大的影响力。洛克菲勒和福特家族都是这方面的热心支持者。由亨利·福特本人在密歇根州迪尔伯恩建设的“绿野村”就是他所谓的“鲜活的教科书”。事实上,在参观了绿野村这样的建筑后,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改变了各自对于美国历史含义的态度,很多人都焕发出深入了解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热情,一些人更是投身于自然和人文保護中来。这正是福特等人所期待的。

美国文化价值观 第12篇

文化价值是非常微妙的东西, 虽然看起来不可捉摸, 虚无缥缈, 但却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从茶和咖啡中就可以看出来。从冲泡的手法上来说, 咖啡的冲泡需要一鼓作气, 这也是英国人一直在尝试的生活态度。茶的冲泡手法则讲究持之以恒, 这也表现了中国人处事的平稳。英国的历史虽然不长, 但也算得上浓墨重彩, 就像咖啡散发着馥郁的香气一样, 咖啡香醇直白的口感, 也正代表了英国人的坦然。茶对于中国人来说, 历史悠久, 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中国的历史曲折多变, 所以茶也要慢慢品味, 也代表了中国人的委婉含蓄, 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从咖啡和茶文化中可见一斑, 本文就将从咖啡和茶文化中探讨中英方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1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 无论是在产茶的地区还是非产茶的地区, 茶叶的流传和创造都经久不衰, 茶文化可以说是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创造出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虽然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 但是却反映出精神层面的内容。茶文化包含了茶叶的历史发展、产茶区域的自然风光环境, 以及与茶相关的科技、茶叶的种类、茶道茶艺和饮茶习俗。茶道精神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影响。

1.1 儒释道合一

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由儒释道三家共同创造出来的, 茶文化中包含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与哲学。茶叶本身具有清新自然的属性, 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 能够陶冶情操, 颐神养性, 帮助人们去除心中的杂念, 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茶的这种特性也与中国人清新淡雅的思想相符合, 符合儒释道三家的哲学内涵, 中国的茶文化精神是结合了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 并进行升华和提炼而成的, 并将儒家较为和谐和中庸的思想作为辅助, 将佛家的慈悲等思想作为精神指导, 这些结合起来浓缩成了中国茶文化的传统思想体系。

1.2 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茶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虽然茶作为一种物质存在, 但是它存在的形式和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造型多变, 滋味色泽都各有不同, 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特点, 有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 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产业和文化产品。茶产品不仅有物质上的价值, 更有精神上的内涵, 人们通过品茶来完成礼仪的展示, 意志的抒发等精神需求, 茶文化是精神文明的象征。

1.3 高雅与通俗的统一

品茶是一种雅俗共赏的事情, 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一直都具备高雅和通俗两种属性, 两种属性和谐共存的发展。在贵族人士及文人墨客的茶宴中, 茶是一种上流社会的精致交际活动, 与茶相伴的往往是诗词歌赋, 琴棋书画等高雅的事物, 具有欣赏的艺术价值。在民间, 品尝是一种闲适的乐趣, 普通人家都有饮茶的习惯, 是非常大众化的。这种高雅和通俗和谐统一的发展, 对茶文化的推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

1.4 功利和娱乐的统一

茶的功能和作用说明了其功利性, 茶叶是一种经济型的作物, 是人们热爱的饮品, 喝茶除了能够解渴以外, 还可以颐养性情, 同时茶叶还有很多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 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在民间, 还有很多关于茶的习俗, 人们用茶来表示敬意, 这些都说明茶有很强的功利性。茶除了功利性以外还具有娱乐性, 人们可以观看茶艺表演, 放松心情, 甚至还有以茶文化为背景的旅游项目,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茶文化的娱乐性。

2 英方咖啡文化的特点

与我国的茶文化类似, 咖啡文化也有丰富的历史背景以及内涵。最早是阿拉伯人开始将咖啡豆煮干, 将其汁液当做胃药来喝, 帮助消化, 后来人们又发现咖啡具有醒脑的作用。在很多伊斯兰教的地区, 人们被禁止饮酒, 所以当地人们将咖啡作为醒脑提神的饮料。到了十五世纪以后, 咖啡才渐渐的流传起来, 并且大范围地发展, 发展出其独特的咖啡文化。

2.1 热情洋溢、自由奔放

咖啡首先来说是热情洋溢, 咖啡品位是一种优雅高贵。咖啡对英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饮品, 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国遍布大街小巷的咖啡馆就能说明人们对咖啡的喜爱。它也是英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英国人喝咖啡并不太在意咖啡的味道, 而是在意喝咖啡的环境和情调。英国人经常会选择在热闹的街区点一杯咖啡, 一坐就是一整天, 尽情的享受生活。英国人喝咖啡非常的自由奔放, 不讲究任何的形式, 非常随意, 喝咖啡喝的是自由。咖啡也融入到英国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英国人几乎24小时都离不开咖啡, 可见其对咖啡的喜爱程度。

2.2 简洁随意、快捷方便

咖啡是一种非常方便的饮品, 同时也很快捷, 这也是咖啡的特色。咖啡做快的不超过十秒钟, 喝起来也很快, 很多英国人通常早上起来就泡一壶咖啡, 几乎从早喝到晚。咖啡的普及率也非常高, 通常咖啡都在触手可及的位置, 人们都非常喜爱这种简洁随意、快捷方便的饮品。咖啡除了非常香醇, 口感很好之外, 还有醒脑提升的功效, 非常适合英国忙碌的人们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也正因为如此, 咖啡才会变得简单随意, 快捷方便。这种特点能让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中, 只需要花费间隙的时间就能得到一杯可口的饮品。

3 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3.1 茶文化历史与咖啡文化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 早在商末周初时期, 人们就开始饮茶了, 后来茶叶发展成为一种货物进行交换。在战国时期, 茶叶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 饮茶的风气开始盛行起来, 茶叶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形成了独有的茶文化。茶文化逐渐上升到精神文化的层面, 渗透了各个领域, 人们不断对其充实和融入将茶文化发展得更加丰富。

相比较而言, 咖啡的发现比较晚, 在15世纪左右, 人们才开始种植咖啡, 咖啡最早只在非洲等地区流行, 后来才流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 但咖啡真正风靡起来还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所以茶文化历史远比咖啡文化历史要悠久的多。

3.2 茶文化之中庸与咖啡文化之理性

中国地处东方, 地大物博, 地域范围很广, 物产比较丰富, 中国的文化发展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文化比较传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一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特点就是中庸, 所以茶文化中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中庸, 同时茶的特点也与儒家思想相符合, 茶叶在种植、采摘等一系列的过程中, 都透露出这种思想。

英国咖啡文化的产生以及发展相对来说处于比较开放的地区, 咖啡的流传以及传入都带有商业性, 在发展的过程中, 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使得英国人有外向, 不羁的性格。英国咖啡文化是非常理性的, 这种文化构建的是一种非常理性的世界, 咖啡的冲泡以及特点都与英国文化的这种特性相符合。

3.3 茶文化的禅宗与咖啡文化的基督精神

佛教的修禅需要很高的定性, 茶有提神益脑的作用, 能够帮助僧人集中精神, 因此茶与释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的味苦, 但茶汤清冽, 与佛教的淡泊的情怀非常相似, 于是佛教将茶从物质层面上提高到了精神层面。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茶都是在寺院里进行种植的, 饮茶以及茶事活动也成为寺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与佛教的思想切合得非常好, 其本身的意境也代表了佛学的文化内涵。

在英国咖啡与基督教结缘较深, 西方文明起源于中东以及希腊和罗马, 基督教的意识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基本框架。西方人更加看重个人的灵魂和肉体, 在这些观念的支配下, 西方人竞争和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对于西方人来说, 生活就像是煮咖啡, 如果味道变淡了就重新冲一杯, 不拘泥于过去, 永远放眼未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中国的茶文化和西方的咖啡文化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下, 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内涵, 所以其各自的发展也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 中英方也开始对对方的文化表示认可, 咖啡和茶都以自身的特点融入到各自国家的文化中, 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相融合, 体现出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和魅力。

摘要:茶和咖啡是目前全世界消耗量最大的两种饮品, 咖啡在英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在学习, 工作还是购物, 英国人都喜爱将咖啡拿在手中, 并且乐在其中。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一种绿色健康的饮品, 更多是茶蕴含的文化与内涵。咖啡与茶文化, 拥有不同的历史与发展, 也有不同的内涵和文化, 分别代表了中英方的不同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咖啡,茶文化,中英方,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余锋.从茶与咖啡的普及历程看中西方文化及传播差异[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4, 04:20-23+44.

[2]何晓兵.两种价值观的对峙——大陆电视音乐传播的价值观分析 (之二) [J].中国音乐, 2007, 03:1-17.

[3]刘文婷.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的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8:51-52.

[4]赵丹丹.茶语言文化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7:149.

[5]卢毅, 王欢.中英死亡委婉语的文化解读[J].时代文学 (理论学术版) , 2007, 05:33-34.

[6]崔倩, 牛亚楠, 胡启平.浅析中英饮食文化上的一些差异[J].科技视界, 2015, 04:16-17.

[7]禹金宏.从中-英美文化差异看语言表达之不同[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4:83-8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美国文化价值观】相关文章:

美国文化08-08

美国俚语里的美国文化08-07

美国快餐文化06-30

美国移民文化09-08

走进美国文化06-16

美国文化杂谈05-23

美国社会与文化05-19

美国结婚文化礼仪08-03

美国电影文化论文05-07

美国对外文化贸易07-23

上一篇:初中美育教育下一篇:汽车内外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