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机制范文

2024-05-14

外包机制范文(精选8篇)

外包机制 第1篇

一、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发包的解决机制分析

跨国公司在服务外包实施之前,首先要对外包风险进行全面评估,通盘考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和弱势、未来目标、风险、外包业务的限制因素。尤为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外包提供商。可以说,跨国公司在实施外包战略时面临的关键问题不是是否外包,而是外包给谁。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公司是企业能够从外包受益的关键因素。在决定外包前,企业应当结合外包业务的需求对供应商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包括供应商的外包业务技术能力、关键人员的业务能力、业务操作和控制能力及财务状况、实施计划、声誉、对行业的熟悉程度、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已有的类似业绩等,选择业务能力强、信誉好、有充足资源完成外包工作的合格的服务供应商,选择那些具有丰富经验、良好信誉和可靠能力、技术、资本的供应商。

选择了合适的外包服务商只是外包业务成功的一部分,跨国公司需要建立起包括以下内容的解决机制:

(1)建立外包合同审核监督机制。合同是约束双方、保证企业权益和获得期望服务的重要手段,合同的拟订、实施和控制,正是外包执行的核心所在。企业需要仔细斟酌,制定、完善具体条款、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外包合同条款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安全性与机密性要求;二是稽核权利,合同中应指明获取外包服务供应商各种审计报告的权利;三是偶发事件的应对计划;四是限制成本增加和终止合同的权利。同时,应该在合同中提出终止合同的权利,原因包括控制和设备的变更、成本的显著增加、服务水平多次未达标、不能对关键服务提供支持、公司破产和倒闭及资金周转不灵等。

(2)建立有效的外包业务管理机制。首先,在服务外包合同形成后,企业应该建立起包括高层决策机构、中层管理机构、底层执行机构的有效的管理模式,分别负责策略的制定和业务指导、管理外包运作、实施外包业务的具体管理。其次,依据外包服务合同,企业应制定详细的服务商考核和评价指标,对外包服务带来的业务关系进行持续管理。最后,要考虑到外包项目通常持续较长时间,业务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预料不到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定的变更机制。

(3)建立外包事务管理机构。要对服务外包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必须首先建立服务外包事务管理机构。企业必须安排一位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对信息技术有一定了解的管理人员对外包过程进行控制。这种机构的设置可以在企业和服务提供商之间进行沟通,使得双方的信息入口和出口唯一,避免了多头管理带来的混乱,降低了过程失控的风险。在外包服务合同签订以后,双方都要有一支专门的团队,进行业务的移交,并就外包服务的内容做出更详细的规定,明确外包的业务流程。其中如果牵涉到资产的转移,就要负责资产的清点;涉及人员转移,就要在前期做大量的沟通工作。

(4)建立外包业务应急机制。对于服务外包的各种意外情况,如外包商发生破产、遇到不可抗力无法完成外包业务、外包商在内部技术或者骨干人员的变动等影响外包合同履行等,要设计必要的应急预案,以避免或降低可能发生的损失。此外,还应采科学评估服务供应商的应急预案、双方应急预案的协调办法。

(5)建立企业和外包商之间的有效合作机制。为了尽量避免服务外包的风险,双方都应将对方视为亲密的合作伙伴,形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让业务流程更优化,成本更节省,风险更小。如此的话,即使在外包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双方也会鉴于紧密的合作关系而去共同解决问题。

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承包的解决机制分析

跨国公司是服务外包的发包方,同时有实力的服务外包提供商也主要是跨国公司。从全球范围内服务外包提供商看,主要的服务外包业务集中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以2005年为例,在全球100强服务企业名单中,前10家有9家属于美国,来自印度和美国的服务企业数目占70%以上。对于服务外包承接国尤其是发展中承包国来说,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能够达到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的目的。而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承接服务外包业务能够更加优化其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其市场竞争地位更加稳固。从全球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情况看,承包国和承包的跨国公司建立起来较为完善的服务外包承包解决机制。

(1)促进服务外包发展政策解决机制。服务承包国为促进本国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纷纷制定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制定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产业政策。服务外包业务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承包国通过制定专门政策扶持信息技术特别是软件技术的发展,促进本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许多国家建设专门的软件园区,在区内制订优惠政策,刺激国内外企业对软件产业的投资。实行鼓励服务外包的优惠政策,对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包括财政、税收、融资等在内的扶持。如印度政府早在1986年就制定了《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发展和软件培训政策》,明确了印度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并对从事I T外销的企业给予特别的优惠政策。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印度发展服务外包的成本要比中国低30%左右,企业负担基本上是“零税赋”,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形成了承接服务外包的成本优势。二是实施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承包国通过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为承接服务外包提供正确的导向。政府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实施引进外资策略,对外国投资采取鼓励政策,为服务外包提供资金支持。

(2)建立服务外包的管理机制。承包国在制定扶持政策的同时,也通过人才培养和管理机构等措施建立起有效的服务外包管理机制。

(1)建立服务外包的管理机构。许多国家建立起服务外包的管理机构,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保障。专门的管理机构不仅对整个外包服务市场进行监管,也为本土公司尤其是软件企业的创设与发展提供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为企业的创设及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各方面的服务,营造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良好管理环境。

(2)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包括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是承接服务外包的必要条件。承包国通过建立服务人才尤其是软件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打造高素质服务人才队伍,为承接服务外包提供坚实后盾。健全良好的教育与培训机制,使从业人员不仅熟悉国际水平的专业知识及用户服务标准,而且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满足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要求。

(3)完善服务外包法律法规解决机制。跨国公司在选择服务承包商时,对于东道国的管理水平、商务和法律的国际规范有着很高的要求,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先进的服务承包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服务外包法律法规解决机制包括: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入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条约;加强对软件产业的管理;司法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民间团体积极互动、密切配合,实现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

(4)完善跨国公司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对于服务承包国而言,提供完善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是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必要条件。尤其是软件、通讯等信息技术是现代服务外包的技术载体和实现手段,通讯网络则为服务外包提供了硬件基础设施,其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服务外包商业环境的重要指标。先进的服务承包国无一不在电信网络的基础设施上加大投资,满足服务外包业务中对信息传输的要求。而作为外包服务企业的跨国公司,为实现外包服务企业参与各方的有效交流、交易及服务交付,就必须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平台,以实现外包企业的信息发布、交流、资源灵活有效的组织、共享与协同分工,在外包体制下为信息和通信系统提供服务,同时管理和优化公司的非核心流程,使客户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此外,跨国公司必须保证企业内部具有适宜的工作环境,包括:具备增进交流的空间,使办公环境减少压抑感,创造激励效率的工作环境等。

(5)建立有效的行业协会解决机制。设立软件行业组织或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承接外包业务发展,是服务外包发展的有效解决机制之一。行业组织在软件产业发展中起到了沟通联系、解决困难、扩大宣传、组织研讨会、组织展览、关注国际市场动态、保护企业利益、向有关政府部门反映企业呼声,以及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成为对政府支持外包产业发展的有力补充。

摘要:跨国公司专注于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战略选择。外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企业价值链。但跨国公司需要建立起有效的解决机制,才能保证外包目的的实现。作为服务外包的发包方和主要承包方,跨国公司通过管理手段、政策措施等建立起有效的服务外包发包、承包解决机制。

关键词: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解决机制

参考文献

外包机制 第2篇

在国际服务外包高速发展的同时,引发了就业岗位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再分配。因此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引起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关注,其中关于对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就业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印度为例,有关专家研究了印度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带来的经济增长和价值增值。认为发达国家服务离岸的初期影响表现在为承接国带来高增长的就业量。国内研究者认为承接服务外包产生的就业效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就业扩展效应、工资提高效应、技能溢出效应以及教育培训效应。对承接国来说,服务外包能够带来服务业的整体就业人数和就业比重的明显上升及其主要服务行业的就业人数和就业比重的增加。有学者使用1997~2007年中国服务业外包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及工资水平等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对外服务承接和对外服务发包对中国就业结构及工资水平的影响,认为总体上服务外包对就业结构和工资水平存在正的净效应,其中对外服务承接影响更为明显。

综合来看,研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如何对就业产生影响研究成果很少。与此同时中国日益成为发达国家服务业外包的重要目的地国之一,并且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就业问题异常突出。所以研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的作用机制对我国如何利用更好的利用国际服务外包以及增加就业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生就业效应可能作用的途径进行理论分析。

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直接传导机制

全球服务外包产业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正成为全球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首选地,同时有条件成为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主要承接地。自中国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服务外包的政策以来,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我国就业的贡献也非常突出。在2010年7月16日商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宣布,2010年1月~5月,中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105家,新增从业人员18..2万人,其中大学毕业生达12.4万人,占68%。全国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55亿美元,同比增长139.2%。

以软件、技术研发、信息技术服务和业务流程服务为主的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国每年有400至500万大学毕业生,为服务外包这一高端服务产业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是中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基础。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成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途径之一,同时也逐渐成为服务外包人才的主力军。以上海市为例:2009年,全市服务外包企业吸纳就业人员 103831人,新增从业人员29176人,其中大学学历9.29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9.5%;其他学历1.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10.5%。大学学历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5.9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56.5%(其中博士学历0.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5%;硕士学历1.2万人,占比为11.9%;本科学历4.5万人,占比为43.1%);专科学历3.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3%。

国际服务外包最基础的动因就是劳动力成本的差异。在技术和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包国为了节省人力成本获得比较优势利益,将数据录入和呼叫中心等等服务活动拆分、转移到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去,从而节省生产成本。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工作岗位的转移,给承接国提供更多工作岗位拉动就业,在劳动力允裕丰沛的前提下,也就增加了生产活动中劳动力投入的数量。所以直接就业增加主要来自于发包国的服务工作直接转移到承接国,引起承接国就业数量增加。

世界银行认为,如果远距离承接服务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而且可以使商务成本降低30~40%,则发包国家的1%~5%的就业岗位将转向承接外包服务的发展中国家。美国 Forester公司估计,2000年以来,美国由于服务外包,大约向国外流失了 40万个服务业工作岗位。到2015年,服务业流向海外的工作岗位将高达330万个。

表1 主要承接国国际服务外包从业人数(万人)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直接就业扩大效应在多个承接国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在上表中,印度国家软件与服务行业协会(NASSCOM)以及中国服务外包网(ChinaSourcing)的数据表明,国际服务外包的繁荣使得各个承接国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加,这仅是发达国家服务岗位转移带来的就业增加量。

三、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间接传导机制

1.通过收入乘数效应影响就业

乘数理论揭示:人们的原始支出(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成为支付接受方的收入,后者将其收入的一部分再支付出去,并成为另一部分人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最终整个经济因此笔原始支出而新增加的总产值为:

其中,A为原始支出,MPC为边际消费倾向,Y为因该笔原始支出而最终增加的产值。

一般而言,收入更高的人群的绝对消费数额会更高。

国际服务外包为承接外包的东道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之外,同时也提高了工资水平。例如:西方软件服务外包进入印度的迅速增长引发了工资上涨和管理人才短缺。印度软件与服务外包协会统计数据显示,软件人员平均工资已经从2003年的10500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5732美元。根据美国专业外包咨询公司NeoIT公司的预测,2010年主要离岸外包地的工资薪酬比 2005普遍平均增长近50%。在我国,国际服务外包所囊括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技术服务以及呼叫中心是名副其实的高薪行业。高收入的服务业就业者倾向于比其他行业的相对低收入者消费更多的各类产品,即高收入意味着边际消费倾向 MPC数值较大。意味着对社会产品需求增加,促进投资扩大,产生新的就业岗位。

2.通过产业关联影响就业

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其他行业的支撑,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这样,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能带动众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最终促进整体经济的就业。也就是说产业关联效应对就业的增加主要来自于伴随直接就业而来的就业。在2009年中,印度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服务行业就业人数将达到230万,同时在其它产业间接增加650万工人。印度Niyati Technologie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Ramesh Nair曾说过:“在印度,每增加1个国际服务外包工作,就会带来3个新的工作……”。

服务外包属于现代服务业,那人们对服务产品的需求必然带动现代服务外包业务生产过程中所需要消耗的产品的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服务外包业的发展除了本行业要吸收就业人员外,还为经济新提供了电子、信息、广告行业等职位。所以承接服务外包可以因为直接使用其他产业产品而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直接消耗波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又因为要消耗其他产业产品而可以带动与更多其他产业的发展(间接消耗波及)。依此类推,还可以有三次波及、四次波及……,最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增加整个社会的就业。

3.通过技术进步影响就业

服务外包业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涵盖软件开发、银行、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等许多领域。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生的知识和技术外溢效应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文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最终也会对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技术效应可以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经济学分析表明,企业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一直到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为止。因此,成本的降低必然刺激企业增加资本和劳动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有很大一部分表现为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因而对促进就业有积极的作用。其次,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技术效应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企业家是否愿意进行新的投资,与其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密切相关。因此,能否有效地规避或降低风险,是决定企业投资意向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技术进步之后,企业可以更好地发现和开拓新的市场,更容易获得紧缺的资金和技术,更有效地降低生产运营的成本,更可靠地规避风险。换言之,技术的进步主要是信息的发展使得降低了开办企业、开展生产的难度(能够),增加了开办企业、开展生产的利润(愿意),使得人们有更大的动力开办新的企业,企业有更大的动力扩大生产,从而雇用更多的工人,促进了就业。

4.通过优化人才结构影响就业

几乎在每一个经济中,高素质的劳动者总是供不应求,而低素质的劳动者却供过于求。而且一般地,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岗位更可能提供更高的收入,因此,这些岗位吸引人们的进入。此外,经济中也总有一些部门急需劳动者而另一些部门却劳动者过剩,因而存在劳动力转移的必要。但人们从一个工作岗位转移到另一个工作岗位,必然要首先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就为教育培训业提供了用武之地。跨国公司将本公司业务外包到发展中国家,雇佣当地的人员进行工作,会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或者管理培训,而相应的,承接国为了吸引外包业务,也积极的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和教育,这些高素质的就业人员比例增加无形之中提高了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增加了高素质人员在整个劳动者当中的比例,从而优化了人才结构。这样整个社会的就业更符合社会需求,也就是企业更容易找到有熟练技能的员工,劳动者也使自身更符合市场要求,这样就业效率就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就业也相应的增加。

四、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理论阐述可以发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主要从四个途径对接包国就业产生作用,分为两个大类:一是直接对就业产生影响,主要是发包国就业岗位的转移;二是间接传导机制,通过作用其他因素即收入乘数、技术进步、人才结构对就业产生影响。所以针对这几个途径提出如何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就业的建议措施如下:

第一,完善产业间就业自由转移的劳动力流动机制。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所受制约因素较多,产业规模、产业垄断程度、劳动者技能水平与知识素质、劳动者与企业谈判地位等都会制约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在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同时,应从制度上消除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的制约因素,促进更多的劳动流入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第二,加强对服务外包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吸收能力。在承接服务外包时应注重对先进服务技术的学习和吸收,以促进中国承接服务外包技术与质量的提高,促进服务创新,避免在服务业领域也成为“世界加工厂”。这样才能不断的未就业提供基础和长久动力。

第三,完善服务人才的培养制度,优化就业结构。相对其他产业而言,服务外包是信息与知识密集的产业,因此就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与沟通技能。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在人才储备方面也主要侧重于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从而导致服务业人力资源短缺。这不仅不利于本国服务业质量与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会制约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因此,中国在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的同时应注重服务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人才的综合素质。

[1]任志成,张二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J].财贸经济,2008,6:62-65.

[2]黄烨苦.国际服务外包的产业技术效应[EB/OL].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11-19.

[3]陈银娥,魏君英.国际服务外包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9,2:55—64.

[4]宋丽丽.信息技术国际服务外包东道国选择因素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4:65—70.

[5]顾磊,刘思琦.国际服务外包: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模型[J].世界经济研究,2007,9:33—43.

[6]孟庆亮.服务外包国际化的经济学分析 [J].国际经济合作,2008,l:92—94.

外包机制 第3篇

关键词:服务外包,贸易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 服务外包与外贸增长方式的文献综述

服务业外包不仅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 也是中国从更深层次加入全球化的一次战略抉择。服务外包贸易同货物贸易中的加工贸易比较, 呈现出知识溢出效应大、自然资源损耗低、激励人力资本投资等特点。服务业外包的发展, 有利于改善中国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供应商的市场地位, 获取产业发展的主动性。

关于宏观方面探讨服务外包、贸易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的文献较多。如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 (2007) 运用反映一国产业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几个重要指标分析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并结合当前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和规律, 提出了发展承接服务外包业务, 加快提升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若干对策。孟庆亮 (2007) 从服务外包国际化的理论基础和经济效应方面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认为服务外包国际化可以带来发包国和接包国双方技术型劳动就业的增加和相对工资的增长, 服务外包国际化对双方都能带来净福利的增长。袁永友等 (2007) 将发展外包与实现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结合进行了分析, 提出发展外包服务是转变我国服务贸易增长方式新途径的观点, 并对我国当前形势下如何发展外包服务提出了对策思路。赵楠 (2007) 认为服务外包包括信息技术外包和商务流程外包两种业务模式。信息技术外包模式下的服务外包业务由于过于集中在软件外包上, 造成业务结构单一、增长空间受限, 而商务流程外包的业务特点则与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资源优势具有较强的合意性。因此, 中国发展服务外包应该选择商务流程外包模式。袁志彪 (2007) 分析了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基础和条件, 提出中国应该把制造业乃至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 运用到承接服务业外包方面来;通过制度环境的改善, 充分利用人力资本的优势, 为外国发包企业提供优良的增值服务;充分利用外资在华不断增长的制造规模, 通过其关联关系和互动机制, 吸引服务业FDI、技术和知识;抓紧制定鼓励服务业外包发展的政策和规制, 营造发展服务业外包的政策平台。原小能 (2007) 认为,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服务外包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服务业只有在工业化后期才会得到快速发展的规律, 发展中国家可以在本国第二产业不发达的情况下, 通过承接服务外包, 加快服务业的发展速度, 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转变。

上述文献大都忽略了服务外包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效应。本文认为服务外包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效应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发展服务贸易的微观效应。 (2) 从微观机制的角度来讨论企业融入服务外包业务, 如何在经济竞合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和贸易模式的优化。

2 服务外包与发展服务贸易

根据我国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6》的数据计算, 2005年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101200亿美元, 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24150亿美元, 两者的比例为4.19∶1, 与10年前相比, 几乎没有差别;而我国对应出口额分别为7620亿美元和739.09亿美元, 两者的比例为:10.3∶1, 与1995年的8.1∶1的状况相比反而扩大了。可见我国货物贸易发展对服务贸易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其次,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与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发展趋势相反。与全球服务贸易结构发展趋势相比, 见表1, 2005年, 我国旅游、运输和建筑服务等传统部门出口占据主导地位, 份额达60%, 而全球水平为51%;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占出口的比重为40%, 全球水平为49%。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合理反映了我国现行外贸增长方式对服务贸易的制约。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向资本密集、技术和知识密集服务业攀升, 从消费者服务业偏向生产者服务业, 从生产者服务业的低端向生产者服务业的高端演进, 代表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通过服务外包的知识溢出效应、突破贸易壁垒效应, 能够提升我国在服务贸易社会分工的地位、获得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

资料来源:World Trade Report 2006, 资讯行数据库

2.1 产业升级效应

服务业外包是全球生产专业化分工的现实体现和必然结果, 生产过程的片段化使得所有服务性环节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异地转包。承接海外公司的服务外包, 有利于发挥服务资源优势, 扩大服务贸易规模, 促进服务贸易持续增长, 扩大我国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份额, 提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对我国当前解决贸易结构低端化状态非常重要。

2.2 知识溢出效应

外包贸易, 特别是复杂产品、高技术产品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外包, 知识溢出效应往往比较大, 例如在软件开发外包中, 对周边程序的外包可以提高外包企业员工的业务水平。国际服务外包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产生溢出效应。 (1) 增加中间投入品的种类。这是因为在信息和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 服务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性——可储存性, 所以服务外包的承接国在向国外最终产品部门输出服务的同时, 增加了本国最终产品部门可以使用的中间投入品种类, 从而提升了国内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提供能力。 (2) 实行国际外包的跨国公司为更好地完成其外包任务, 向东道国的承包企业提供技术顾问或培训当地员工, 这为国家间技术交流提供了机会。 (3) 跨国公司在外包其服务业务的同时通常会制定服务标准或设计服务蓝图, 使得显性的知识以此为载体向服务承包商转移。在一项针对日本在马来西亚电气和电子工业服务外包的研究中发现, 这些外国发包商的70%经常与当地承包商互动, 向它们提供与产品有关的技术规格, 32%提供工具, 5%提供有关建立工厂的信息[11]。

2.3 突破贸易壁垒效应

以软件、技术研发、信息技术服务和业务流程服务为主的服务外包, 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完全可以不出国门实现“智力出口”, 突破了国际劳务输出中自然人的流动的贸易障碍, 直接降低了劳务出口的成本。

3 服务外包与产业结构升级

国际服务外包所体现的是全球产品内分工, 从而产业升级不是表现为产业的整体和完整的价值链升级, 而是表现为某一价值链的某一功能、某一生产阶段、某一工艺流程、某一技术特征的升级。当前, 我国已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加工与贸易基地, 但是, 我国的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提升以及制造业贸易对本土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并不显著。

在国际外包和接包的过程中, 发达国家的企业会把技术标准、产品规范、功能参数、管理经验等大量的显性和隐性知识, 通过人员、信息等交流, 转移或溢出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因此主动积极地承接国际外包业务, 是发展中国家企业产业被动升级的最佳手段和最低成本的途径之一。但是这种被动的升级, 也会形成发展中国家被俘获的价值链, 从而有可能被锁定在低端, 获取不均等的全球化收益。但刘志彪教授认为, 服务业外包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是发包者提供技术、管理技能等的函数, 即只要服务业外包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点, 发包者与承包者之间的能力不对称现象, 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缓解或者相对均衡, 发包者控制市场的力量就会发生演变, 其利用市场势力压榨供应商的能力就会有所下降, 从而有利于承包者在承包关系中形成较强的议价能力, 形成产业发展中的某种主动性, 如加速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学习速度, 在收益分配上获得更有利的主动性地位等。

在全球生产网络中, 高层级主体特别是领导厂商之所以能够占据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 是因为它们控制着进入这些环节和活动的稀有资产 (scarce assets) (Gereffi, 1999a;Gereffi, 1999b) 。这些稀有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 (如机器设备) , 也包括无形资产 (如品牌) 。高层级主体正是利用由于这种稀有资产而形成的进入障碍来创造各种“租 (rents) ”, 如品牌租 (brand name rent) 、技术租 (technology rent) 、关系租 (relation rent) 、组织租 (organizational rent) 等。由此可见, 在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产品内分工体系下, 企业要想获得网络主体地位及其所从事价值链环节与增值活动的提升, 就必须逐步获得或形成上述稀有资产, 进而获得种种经济租。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构建知识扩散机制、主体创新机制获得不同层次升级的实现。见图1。

通过承接服务外包构建知识转移机制和创新机制, 首先需要本土企业构建本地供应商的吸收能力以及内部化能力。特别是对应于核心竞争力的隐性知识, 是隐含于人的头脑中, 如何将其内生于企业运行体系中, 这是与自身的知识基础、组织管理以及企业目标息息相关的。 (1) 提升包括技术、工程、管理人员知识基础; (2) 组织管理文化的建设, 不同的组织管理文化与不同的生产、产品相契合; (3) 企业目标, 如果企业价值把目标投注在短期可获利的阶段, 若哪种产品可以接到订单, 便生产哪种产品 (只要引进该种生产设备及加工的模块) , 那么就没有改善和创新的可能。作为要素的调配者和整合者, 企业家要素往往成为打破旧的竞争结构的颠覆性力量。要充分发挥企业家要素的潜能, 通过服务外包, 结合并购、战略联盟等组织创新手段, 进行“开放式创新”和“协同创新”, 构造和强化国际市场势力。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其次是依据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 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或领导企业建立和发展关系。在发展服务外包的过程中, 企业要通过增强对国际市场渠道的控制力, 缩短与终端市场的距离, 消除国际市场的“隔层”效应, 来获取国际市场势力。例如, 由于世界500强的进入, 截止到2003年苏州共建立了7家外资研发中心, 产业的技术层次得到了提升。当地企业通过与品牌商、零售商、营销商发生关系获得市场, 最终建立自我品牌。再如, 80年代初香港的服装加工企业已经从OEM发展到ODM或者FULL-PACKAGER。留在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工作包括产品设计、定样、质量控制、包装、仓储、交付、配额交易以及信用证融资等, 这些活动都提供了相对较高的利润。

最后是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产业集聚内企业的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从而形成垂直关系的上下游、或水平关系的相关产业延伸。以北京中关村园区为例, 到2004年年底, IT园入区企业217家, 仅占全市IT企业数5713家的3.8%;就业1.36万人, 仅占全市IT产业就业12.79万人的10.6%;但是营业收入达到91.8亿元, 占全市325.4亿元的28.2%, 出口0.35亿美元, 占全市2.38亿美元的14.7%。这充分说明IT园区的企业在IT产业的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较高, 人均产值较大, 产品国际化程度较高的IT外包企业在园区内集聚之后, 围绕IT外包形成了包括咨询、培训、开发、分包、风险投资为一体的产业链, 通过园区的基础设施、品牌效应、风险投资、人才汇集等方面的资源共享, 促进IT企业之间的技术学习交流和市场竞争, 使园区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组成部分的效益总和。

参考文献

[1].Gary Gereffi.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J].IDS Bulletin, 2001, 32 (3) :19~291

[2].Ernst D, Kim L.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local capability formation[J].ResearchPolicy, 2002, 31 (8-9) :1417~1429

[3].G Grossman, E.Helpman.Outsourcing in a Global E-conomy.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5, (72) :135~159

[4].孟庆亮.服务外包国际化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 2008, (1) :92~94

[5].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外包业竞争力[J].国际贸易, 2007, (8) :19~28

[6].原小能等.服务外包与产业结构升级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 2008, (2) 46~50.

[7].郑春霞, 陈漓高.国际分工深化中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增长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 2007, (1) :23~27

[8].袁志彪.服务业外包与中国新经济力量战略的崛起[J].南京大学学报, 2007, (4) :49~58

[9].卢锋.当代服务外包的经济学观察——产品内分工的分析视角[J].世界经济, 2007, (8) :22~34

[10].袁永友.外包服务与我国服务贸易增长方式的缺陷——效应及创新[J].国际贸易, 2007, (8) :99~112

外包机制 第4篇

关键词:国际外包,利益分配,机制分析

价值链的各环节分布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因此, 需要用某种方式将各环节联系起来, 使整个价值链能效率运转, 以达到节约运营成本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的。根据价值链中行为主体之间协调的方式和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 可以将价值链分为市场型、等级型、准等级型等三种类型。在高科技领域的技术进展, 几乎都是国际协作的结果, 因此, 价值链的组织形式更多的采用协作性强的准等级制。准等级型价值链是指价值链中有一个或多个核心环节, 各核心环节在不同的程度对价值链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其表现为由一个或多个核心企业发起, 其他企业配套协作, 共同组成完整的价值链。核心企业在不对称的价值链中掌握较多的优势 (技术、需求、信息和渠道等) , 因此在价值链协调机制方面具有重要的决定权。核心企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大小取决于其拥有资源的多少, 而且, 这种影响力是动态变迁的, 今天可能是生产环节影响力大, 明天可能是销售环节的影响力大。

一、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下面来分析在准等级型全球价值链中各参与方是如何进行利润分配的。先做如下假设: (1) 一条价值链由n个企业共同完成, Pi表示经过第i个企业, 产品转向第i+1个企业时的价格; (2) Ci表示第i个企业的运营成本, 且P0=C1; (3) Ri表示第i个企业的价值增殖额, 则有Ri=Pi-Pi+1-C1; (4) 价值链中有两个核心环节, 分别为m和n环节, 其前后环节的产品价格分别由Pm'-1, Pn-'1, Pm', Pn'表示。由于核心环节在价值链中存在部分垄断, 因此有:Pm'-1<Pm-1, Pn'-1<Pn-1, Pm'>Pm, Pn'>Pn, 即核心环节可以利用其垄断优势, 通过向上游环节压低价格, 向下游环节提高价格而获得垄断收益。此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m、n两个环节是前后相继的, 由以上假设可知Pm'=Pn'-1, 哪一环节的收益率相对较高, 取决于双方拥有的相对资源和实力, 若m环节有相对优势, 那么, Pm'将有利于m环节, m环节的收益率高于n环节;否则, n环节的收益率高于m环节;但两环节的收益率都高于非核心环节。另外一种情况是m、n两个环节不是前后相继, 这时可得以下不等式:

即:在准等级型价值链中, 核心环节的收益率要大于非核心环节的收益率。

二、全球价值链下国际外包中的利益分配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变化是国际分工格局不断变化的结果, 研究全球价值链不同环节间利益如何分配, 有助于我们考虑企业自身的市场地位, 并制定发展战略。Kaplinsky认为领导公司对价值链的治理能力通常依赖于其所掌握的无形的竞争力资源 (研发、设计、品牌和营销等) , 这些环节进入壁垒高、利润丰厚。在全球价值链系统中, 各个企业的地位是不同的, 各国企业凭借自己特定的比较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上从事着相应环节产品价值的生产, 只有特定的环节才能创造较高的附加值, 谁控制了这些战略环节, 谁就控制了该行业, 成为该价值链的治理者、领导者或在价值链中占据高端地位。

某种意义上讲, 全球价值链是国际技术分工的表现形式, 真正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是有实力的跨国公司, 发达国家的企业处于价值链的高端, 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则处在技术进步或价值链的低端。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并不是来源于产品的整个价值链, 而是来源于产品研究开发的环节, 如果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上不是跨国公司的核心业务, 跨国公司应该把这些非核心环节业务外包给世界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去做以获得竞争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利用其高质量的劳动力素质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加入到价值链中, 承接外包业务, 在某个环节上建立起比较优势。一项最终产品的研发在A国进行, 其零部件通过离岸外包由B国的专业化企业生产, 该产品的组装通过外包由C国的企业组装, 最后该产品在D国销售, 某一产品, 也可能由A、B、C、D四国联合研发, 然后交由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生产、销售。

全球价值链的利润空间就像多数跨国公司“哑铃型”的组织结构一样, 其主要利润流向产品价值的两端, 即一边是技术或品牌 (通常以专利、标准、商标、技术诀窍、版权等形式存在) , 一边是市场营销 (通常是销售合同) 或服务, 附加价值的大头通过转移定价和汇回利润的途径被跨国公司拿回了本部。而承接国际外包项目的发展中国家则只有十分瘠薄的利润, 而这些利润又往往是在低廉劳动力的状况下获得的。这就是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会出现GDP增长较快而GNP并没有获得相应增长的局面, 甚至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果 (见图1) 。

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加入全球价值链, 往往是从简单的包装、组装或低技术产品的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开始, 但合作的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跨国公司的广泛分布能在投资、技术、技能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 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有机会融入全球价值链中, 通过学习和创新, 不断从价值链的低端上移到其高端, 从低附加值阶段上移到较高附加值阶段, 尽而达到更高的世界标准。利用全球价值链的快捷方式后来居上是很多企业成功的范例。如韩国的现代、三星, 我国的海尔、联想等等这些著名跨国公司及一些中小型企业和企业集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我国温州地区以生产低压电器、打火机、服装等企业集群, 在全球价值链中形成了许多新的模式, 创造了不少新鲜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吴解生.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融入及其区位优势提升[N].国际贸易问题.2005, 4:87-91.

[2]李怀政.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在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中的价值定位[M].国际贸易问题, 2005, 6:120-130.

业务外包类员工激励机制建立的探索 第5篇

1.1 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建立业务外包类员工激励机制可使企业顺利获取和持续拥有业务外包类员工带来的最新管理技术,可以减少企业投资;有利于降低在生产线、电话中心等从事机械重复工作的业务外包类员工离职率,降低管理成本。

1.2 提升企业业务专业性

建立业务外包类员工激励机制,有利于技术类外包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针对服务性外包员工建立的激励机制,有助于他们增强事业责任感,保证良好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担当好企业门面的角色。

1.3 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建立业务外包类员工激励机制有利于外包整体效益的大幅提高,使企业可以无后顾之忧地从非核心业务中解脱出来。

2 业务外包类员工工作心理因素

2.1 工作环境与工作待遇

业务外包类员工和一般正式员工相比,对工作空间质量、工作配备齐全度期望不高,却对工作作息制度和福利待遇十分敏感。在工作待遇方面,其底薪一般比正式员工低,福利基本为零。某种程度上存在的“同工不同酬”现象,使业务外包类员工缺乏公平感。

2.2 工作群体与工作氛围

特别在技术外包中,业务外包类员工担任的是小范围内的领导者,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引起内部正式员工的不满而受到排挤,所以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同事的尊重与支持。同时,业务外包类员工对工作群体中的信息渠道畅通、信息传播准确高效有较高要求。

2.3 企业知识及业内背景

作为非正式员工,业务外包类员工对特定文化和商业过程的认识,在进入其他企业后是毫无价值的。所以业务外包类员工希望企业的专用性知识是容易掌握的。同时,业务外包类员工对接包企业的地位和前景有较高的期望,因为这也会间接地影响自己在外包业务界的行业经验和声誉。

3 现代企业业务外包类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

3.1 根据业务外包类员工不同年龄建立激励机制

工作内容丰富化。企业需要了解外包类员工的深层志趣,使其有可能向理想中的职业角色逐步过渡。同时,企业可以把工作塑造和绩效考核结合在一起。业绩评估之前,让业务外包类员工填写下一考评阶段的工作目标及实现计划,表明自己希望在业务外包期间获得的回报。“90后”“00后”业务外包类员工更加重视目前工作内容是否有助于自己的长远职业规划,企业需要了解他们深层次的心理需要,明确员工的优劣势,为其未来职业发展铺路。

团队奖励。团队奖励让团队中的每一位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都有机会获得基于整个团队产出的奖金。工作团队可以是4 ~ 7人的项目小组,也可以是35 ~ 40人的流水线。企业应该保证包括业务外包类员工在内的所有成员都理解团队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估目标和如何确定报酬。可以考虑在团队奖励中加入团队培训的内容。团队产出达到奖励标准的工作团队,将有机会参加高质量的专业培训。建议在此类培训中减少本企业专用性的内容,增强普适性的知识技能的培训,保证业务外包类员工结束此次业务外包工作后,还能在其他企业运用在上一家企业中学到的知识技能。

3.2 根据业务外包类员工不同学历层次建立激励机制

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业务外包类员工更加适合工作基线调整的激励方法。由于外包类员工对工作作息制度比较重视,同时也对福利待遇比较敏感,所以制定合理的“工作基线”成为建立中低学历业务外包类员工激励机制的重要切入点。一方面,基线应该被制定得足够高。业务外包类员工常常考虑到,自己作为非正式员工,没有必要长久地在用人企业中工作、晋升而额外付出,存在不同程度的“偷懒心理”,较高的工作标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基线不能定得太高,如果业务外包类员工发现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得到额外的报酬,他们只会更容易产生“偷懒心理”。中低学历业务外包员工的工作一般内容明晰、目标明确,具有重复性和机械性,更加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工作负荷标准。需要通过岗位分析来描述工作,进行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最终确定奖励的比率。

本科及以上高学历业务外包类员工更加适合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方法。和正式员工一样,接受了股权激励的业务外包类员工会将自身利益与企业长期经营绩效直接关联起来,为所在部门创造更多的利润。比较适合奖励给高学历业务外包类员工的股票种类是绩优股。高学历业务外包类员工从事的工作内容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常常在较长时间后在企业绩效中才能显现。奖励绩优股,可以使技术型业务外包类员工在业务外包合同期满之后,在企业的某个或数个业绩指标增长达到一定比例时,免费获得股票。只有每股净资产等指标上升到某一目标价位时,股票持有者才可以转让股票以获利。

4 结 语

经济学家张维迎说过:“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前提就是理解人们的偏好”。只有深入了解每个业务外包类员工的需求与现状, 才能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在激励业务外包类员工的同时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浅议银行IT外包服务商的选择机制 第6篇

一、外包商选择偏差产生的风险

外包服务机构的选择与外包合同的签订在商业银行的IT外包中至关重要,也是银行将自己的IT业务发包出去的第一步。如果外包服务商选择不当,则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一系列的IT外包风险。

1、外包商选择标准机制不完善导致的风险。

首先,由于选择标准的不规范和不完善,银行对外包商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信用等级等情况尚未形成完全和规范的评价机制,银行可能会片面地追求IT外包商的局部优势,忽略了对全局的把握,选择了不适合银行自身服务的外包商,或者随着双方合作的逐步开展,原有的外包服务商已不能满足银行发展需求,如若银行想要更换外包服务商,则需支付一定的必要成本,使得银行IT外包的成本不断上升。此外,如果外包服务机构的专业化程度及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对国内银行业务和系统缺乏了解,IT外包服务无法满足银行的预期,导致银行IT外包的低效率运行,增加了银行因选择服务外包代替自己主管及运行IT业务的机会成本。

再次,选择标准和审核机制的不完善也会引发银行内部人员的寻租行为。金融服务外包是金融领域的新兴业务,而且外包业务通常涉及的金额较大,市场竞争激烈,银行的管理评价体系、审核机制以及法律机制等尚不完善,从而寻租机会较多,这严重损害了IT外包的公平、公正、公开,影响外包质量以及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同时,也可能会带来相应的法律风险。

2、外包商信用缺失而引发的信用与操作风险。

在IT外包过程中,商业银行会将自己的部分或全部信息提供给外包商开发、运行和管理,外包商及其员工可以获准接触金融机构秘密及机密资料,如若外包机构及其雇员违反保密协议,将银行的商业秘密及其相关信息、客户的信息与机密资料泄漏出去,这对银行及其客户的信息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此外,必要的监督管理与审计的缺失,如银行管理层很少对服务商的财务状况以及技术和关键人员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忽视必要的审计检查机制,势必导致银行总体服务水平的下降,进一步影响银行的服务信誉。

随着合作时间的推移与服务范围的扩大,银行对IT服务商的依赖性会逐渐增强,银行内部对IT部门的重视程度相应降低,IT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大打折扣,甚至造成高级技术人员的流失,导致银行内部IT技术、管理与服务水平的下降,这又进一步增强了银行对外包服务机构的依赖程度并恶性循环下去,最终导致银行失去信息化控制力和竞争力。

二、银行IT外包服务商的选择机制

1、明确IT外包目标,选择合适的外包商。

银行在选择外包商时,不仅要考虑外包商的技术水平、管理技能等,更重要是关注外包商与银行的相容性。若外包商与银行有较好的相容性,说明外包商能够很好的理解银行的业务流程及预期目标。银行应明确自己IT外包的预期目标,选择那些具有整体优势且与银行相容性较大的外包商。

2、完善外包商的管理监督及绩效评估机制。

加强银行对IT服务商的监督与管理,设立健全的监督审计机制,随时监控外包机构的财务及资金运营状况,对其相关的外包机构中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实行必要的考核管理与绩效评价措施,保证外包服务商能够及时、高效、高质地完成银行的IT外包任务。

3、加强银行内部风险控制。

加强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先在管理结构上为业务外包安排设计合理的构建、管理和控制机制,充分发挥内部有关专业管理人员协调银行与外包机构之间关系的积极作用,维持有关监管外包机构人员的稳定,以促成银行对外包机构服务的有效监管与控制。此外,加强对外包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因管理人员的寻租动机而选择低水平的外包服务商,给整个银行的外包业务造成难以预计的风险损失。

4、建立与外包商的伙伴合作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学者杨波等曾指出:现在信息技术外包正在向伙伴关系演变,这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外包所面临环境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外包项目越来越涉及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外包管理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外包中资产专用性越来越高;合同的期限越来越长,金额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越来越大,外包双方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市场型的外包关系,而是逐步演变为伙伴关系。因此,积极发展银行与外包商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增强银行与外包商的沟通与长期战略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与操作风险,实现银行IT外包的总体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曾康霖,余保福.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控制及其监管研究.金融论坛.2009(6)

[2]、李金泽,刘楠.商业银行业务外包的风险及其防范.中国金融(半月刊).2003(12)

[3]、杨波,彭思立.伙伴关系——信息技术外包的演变趋势.管理学报(第2卷增刊).2005(9)

外包机制 第7篇

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KIFA之前由于自己经营花卉物流配送, 出现了成本过高, 客户满意度不高等情况。KIFA作为花卉拍卖行业的排头兵, 积极顺应时代潮流, 打造自己的销售物流信息平台, 把花卉拍卖后的配送物流外包, 建成以拍卖交易方式为核心, 包含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集成花卉包装、保鲜、储藏、航空运输、植检、出口服务、贷款结算等功能的产地模式的拍卖市场体系。

KIFA每天拍卖交易完成后, 交易员把购买商的交易量、配送时间、配送地点等信息录入信息系统里面 (把配送地点相同的购买商的交易信息录入系统同一目录里) , 每个地区的物流中心通过信息平台查找本地区零售店的配送信息, 在规定时间内按质按量的送到相应的零售店。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每个地区的物流中心。

2 基于招投标物流服务商的初选[2]

首先KIFA根据自己之前的自主配送经验在保证服务质量的情况下确定一个合理的物流价格区间、运输时间区间、运输质量区间。

根据花卉物流配送需求, 写出对外招标书, 具体流程如下:

(1) 确定物流外包总需求、物流外包的各分项需求的详细叙述及具体要求; (2) 规定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应具备的条件、应标的格式、应商提交标书的最后日期等; (3) KIFA应充分了解物流市场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主动向目前国内有一定规模、服务较好的物流供应商发送标书; (4) 竞标者收到标书后, 应按规定时间予以回复是否可以满足服务要求, 并附上报价单和公司简介; (5) KIFA收回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应标标书, 继而转入物流供应商的评价阶段。

3 基于AHP方法的物流服务商终选[3]

KIFA根据自己之前的自主配送经验确定西双版纳配送区域 (以西双版纳地区为例, 其它地区方法相同) 购买商的物流价格区间为[1.5, 2] (单位是元/车.公里) , 运输时间区间[7.6, 8.3] (单位是小时) , 运输质量要保证在92%以上。通过招标书有3家物流供应商符合条件。3家物流供应商应标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第一步:把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这个决策问题分为三层:

第一层的总目标P, 是选最佳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第二层子目标是三个选用准则, 即运输时间T、运输价格C、运输质量Q;第三层是被选的三个供应商分别为A德邦物流, B安得物流, C顺丰速运。建立如图1阶梯层次结构模型:

第二步: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对于准则T (运输时间) , 判断矩阵为:

对于准则C (运输价格) , 判断矩阵为:

对于准则Q (运输质量) , 判断矩阵为:

三个准则的优先顺序, KIFA的要求首先是运输质量, 其次是运输价格, 最后是运输时间, 则得到的判断矩阵为:

第三步:进行层次单排序,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在此利用方根法首先对矩阵进行计算。

规范化得: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同理对C、Q、P判断矩阵计算, 得出最终的权重:

C矩阵:W1=0.1180 W2=0.1031 W3=0.7780

Q矩阵:W1=0.1228 W2=0.1140 W3=0.7632

P矩阵:W1=0.1178 W2=0.1041 W3=0.7780

对于T、C、Q判断矩阵权重组成的矩阵为:

对于P矩阵权重组成的矩阵为

因此, 从上述结果可知:顺丰物流的权值占绝对优势, 所以KIFA在西双版纳地区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顺丰速运为最佳方案。

4 结论

招投标在企业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因此本文以招投标方法为基础, 进一步利用AHP数学方法来选择, 为KIFA找到了理想的物流供应商, 这种招投标与数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 (KIFA) 物流外包服务商的选择机制, 从KIFA拍卖交易完成后到最终的鲜花零售店的各个物流环节。本文提出了基于招投标的配送服务商的初选方法, 再用AHP方法[1]最终确定最佳配送服务商。从而提高了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的花卉物流服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同时, 为同类花卉拍卖交易中心物流服务商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物流外包,招投标法,信息平台,AHP

参考文献

[1]徐中民.物流业务外包—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选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10.

[2]柳键.物流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研究.工业技术经济[J].2007, 26 (1) .

外包机制 第8篇

随着以信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企业独立研发难度的日益增大,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研发活动以契约方式委托给外部研发机构, 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1]。然而, 由于隐性资源投入难以精确计量, 以及维系双方合作关系的契约的“不完备性”, 承包方在合作中有强烈动机采取投机行为, 降低研发投入以获取超额利润 (即道德风险) , 道德风险是导致研发外包效率低下甚至合作失败的主要因素[2]。如何防范道德风险, 激励承包方增加研发投入, 促进合作研发成功, 成为研发外包中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目前关于防范研发外包道德风险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优选合作伙伴[3]、强化控制[4]、完善契约[5]以及政府激励[6]等。事实上, 不同市场环境和利益分配方式下的道德风险和双方的合作意愿及投资策略不同, 可以找出不同环境下的最优利益分配方式, 以此作为激励机制防范承包方道德风险。目前国内外学者就研发外包利益分配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任培民和赵树然[7]提出了用期权—博弈整体化方法解决研发外包合作项目利益分配问题;Yang[8]研究发现研发外包的演化结果与合作收益大小及收益分配公平度密切相关。罗利和鲁若愚[9]运用合作博弈研究了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问题;鲁若愚等[10]构造了校企合作创新利益分配模型, 证明了校企在合作创新不同阶段对分配方式具有不同偏好;詹美求和潘杰义[11]建立了混合分配下的校企合作博弈模型, 并提出了相关参数的估算方法。但以上文献研究的均是如何对研发外包中的收益进行公平分配, 没有涉及到如何通过利益分配方式的选择设计出激励机制来防范承包方道德风险。

基于此, 本文建立现实中采用的三种利润分配方式[10,11]下的研发外包博弈模型, 通过研究三种利益分配方式下, 双方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合作意愿和投资策略, 分析市场收益和利益分配方式对双方投资策略的影响, 找出不同市场环境下的研发外包最优利益分配方式, 以此作为激励机制防范承包方道德风险, 激励承其投入更多研发资源, 促进研发外包成功。

2 模型建立

假设企业 (即发包方) 计划开发一种预期市场收益为m的新产品, 并将研发活动外包给专业科研机构或高校 (即承包方) , 由其自身负责产品的市场导入、生产、销售等环节, 双方约定承包方投入2C进行研发, 发包方的投入则为 (n-2) C 。

发包方可以选择三种利益分配方式实施研发外包, 即固定支付方式、产出分享方式和混合方式。在固定支付方式中, 发包方预先支付给承包方费用C作为研发启动经费, 研发成功后再向承包方一次性支付转让费用B;在产出分享方式中, 分别以双方约定的投入量为股本进行按比例 (即 (n-2) ∶2) 分配市场收益;在混合方式中, 双方仍按 (n-2) ∶2) 的比例分配市场收益, 但发包方向承包方预支报酬C。

由于发包方无法对研发活动进行完全监督, 发包方无法观测到承包方实际投入, 或即使观测到也无法证实, 因此承包方就会采取投机行为, 不按契约规定投入2C进行研发, 而以最大化自身收益为目标, 从0, C和2C中选择其研发实际投入量。研发存在技术风险, 其大小与研发投入相关, 投入C时的成功率为P1, 投入2C时的成功率为P2, 其中, 0

发包方在研发外包中处于主导地位, 可以在三种利益方式中选择一种方式与承包方进行合作, 承包方则只能选择合作或不合作, 若合作则需从0, C和2C中选择其投资策略。

3 模型分析

(1) 固定支付方式

采用固定支付方式实施研发外包时, 双方投资收益如表1所示。

命:M1=max{2C/P”2, C/ (P2-P1) }+ (n-2) C+C/P2, M2= (n-2) C+2C/P1, 可得结论1如下。

结论1 固定支付方式下, 若:①m≥M1, 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2C) , 且B=max{2C/P2, C/ (P2-P1) }+C;②M2≤m

证明:当条件①满足时, 承包方投入2C的收益大于投入C和不进行投入的收益 (即投机收益) , 且发包方收益非负, 愿意合作, 因此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2C) ;当条件②满足时, 承包方投入C的收益大于投入2C和不投入的收益, 且发包方收益非负, 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C) ;当条件③满足时, 承包方投入研发资源的收益小于不投入的收益, 或发包方收益为负, 因此双方不进行合作, 均衡解为 (不开发, 0) 。结论1证毕。

结论1反映出, 由于承包方投入2C时的发包方收益最大, 因此只要市场收益足够大, 发包方就会给承包方足够高的买断费, 使发包方收益非负的情况下, 承包方投入2C的收益最大, 激励其投入2C。随着市场收益降低到发包方必须降低买断费以维持其收益非负时, 只要买断费使承包方投入C的收益大于不投入的收益, 双方仍愿意进行合作。随着市场收益进一步降低到无法使得承包方投入研发资源的收益大于不投入的收益, 且发包方收益非负, 此时, 双方无法进行合作。

结论2 ①当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2C) 时, 发包方买断费用 随着承包方投入C的成功概率P1的增大而提高, 随着承包方投入2C的成功概率P2的增大而降低;②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C) 时, 买断费用B则随着P1的增大而降低。

证明:由结论1的条件①可得∂B/∂P1>0, ∂B/∂P2 <0, 即B为P1的严格单调递增函数, P2的严格单调递减函数。由条件②可得∂B/∂P1<0, 即B为P1的严格单调递减函数。结论2证毕。

结论2反映出, 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2C) 时, 随着承包方投入C的成功概率P1的增大, 其投入C的意愿增加, 这会降低发包方的收益, 因此发包方就会提高买断费, 更大幅度的增加承包方投入2C的收益, 激励其投入2C。随着承包方投入2C的成功概率P2的增大, 承包方投入2C的意愿增强, 发包方就会降低买断费提高自身收益。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C) 时, 承包方投资意愿随P1的增大而提高, 发包方则会随着其投资意愿的增加而降低买断费。

(2) 产出分享方式

采用产出分享方式实施研发外包时, 双方投资收益如表2所示。

产出分享方式下, 承包方收益受市场收益和其投资策略的影响, 发包方无法如固定支付方式中那样通过改变买断费控制承包方投资策略。因此, 产出分享方式下, 承包方将根据市场收益选择其投资策略, 而发包方则根据承包方投资策略选择是否进行研发外包。

命:M3=max{nC/P2, nC/[2 (P2-P1) ]}, M4=max{nC, nC/ (2P1) }, M5=nC/[2 (P2-P1) ], 可得结论3如下。

结论3 产出分享方式下, 若:①m≥M3, 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2C) ;②M4≤m

证明:当条件①满足时, 承包方投入2C的收益大于投机收益, 且发包方收益非负, 因此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2C) ;当条件②满足时, 承包方投入C的收益大于投入2C和不投入的收益, 且发包方收益非负, 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C) ;当条件③满足时, 承包方投入研发资源的收益小于不投入的收益, 或发包方收益为负, 因此均衡解为 (不开发, 0) 。结论3证毕。

结论3反映出, 产出分享方式下, 承包方同时存在着获取市场收益的倾向和减少投入获得更多收益的投机倾向。市场收益足够大时, 承包方获取市场收益的倾向大于投机倾向, 因此会投入2C进行研发;当市场收益较小, 承包方的投机倾向更大, 所以只投入C进行研发;当市场收益太小时, 承包方投入资源进行研发的收益为负, 因此不会进行研发投资。

由结论3可知, 只要m≥nC, 即市场收益不低于双方总投入, 发包方就愿意进行合作, 但当P1<0.5时, 只要m

(3) 混合方式

采用混合方式实施研发外包时, 双方的投资收益如表3所示。

采用混合方式时发包方同样无法控制承包方的投资策略, 承包方会根据市场收益选择其投资策略, 而发包方则根据承包方的投资策略选择是否进行研发外包。

命:M6=max{ (1/2+1/P2) , [1+1/ (P2-P1) ]/2, [ (n-3) +1/P2]/ (n-2) }×nC, M7=[1+1/ (P2-P1) ]nC/2, M8=max{[1+1/P1]/2, [ (n-3) +1/P1]/ (n-2) }×nC, 可得结论4如下。

结论4 混合方式下, 若:①m≥M6, 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2C) ;②M8≤m

证明:当条件①满足时承包方投入2C的收益最大, 且发包方收益非负, 因此承包方会投入2C进行研发, 发包方也愿意合作, 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2C) ;条件②满足时承包方投入C的收益最大, 且发包方收益非负, 因此承包方会投入C进行研发, 发包方也愿意合作, 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C) ;当条件③满足时, 承包方不进行研发投入的收益最大, 或发包方收益为负, 因此均衡解为 (不开发, 0) 。结论4证毕。

结论5 发包方和承包方在混合方式下愿意投入研发资源或进行研发外包的市场收益均大于产出分享方式下的市场收益, 因此, 混合方式反而降低了双方合作的可能性。

证明:由结论3和结论4很容易看出, 承包方在混合方式下愿意投入研发资源的市场收益大于产出分享方式, 且发包方在混合方式下愿意进行合作研发的市场收益也大于产出分享方式下的市场收益, 因此, 混合方式非但没有提高双方合作研发可能性, 反而降低了合作可能性。结论5证毕。

发包方向承包方预支一定的报酬, 承担了部分研发风险, 但并不能改变承包方投资策略, 反而降低了研发外包可能性。其原因在于发包方预支报酬同时提高了承包方投入0、投入C和投入2C的收益, 增加额分别为C、 (1-P1) C和 (1-P2) C, 即, 投入越小增加额越大, 因此混合方式下承包方更愿意减少研发投入;而发包方由于额外承担了部分研发风险, 必然要求更高的市场收益作为补偿, 结果降低了合作研发的可能性。

通过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发包方可以通过分担研发风险以激励承包方参与研发外包, 但不能向承包方预支报酬, 而是向其提高等值的用于该项目的专用资产 (不妨称该方式为改进混合方式) , 这样可提高承包方投入研发资源的期望收益, 但几乎不提高其不投入的收益, 从而激励其进行研发投资, 提高双方合作可能性。

(4) 改进混合方式

改进混合方式下, 双方的投资收益如表4所示。

命:M9=max{ (1+1/P2) /2, [1+1/ (P2-P1) ]/2, [ (n-3) +1/P2]/ (n-2) }×nC, M10=max{1/ (2P1) , [ (n-3) +1/P1]/ (n-2) }×nC, 可得结论6如下。

结论6 改进混合方式下, 若:①m≥M9, 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2C) ;②M10≤m

证明:当条件①满足时承包方投入2C的收益最大, 且发包方收益非负, 因此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2C) ;条件②满足时承包方投入C的收益最大, 且发包方收益非负, 因此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C) ;当条件③满足时, 承包方不进行研发投入的收益最大, 或发包方收益为负, 因此均衡解为 (不开发, 0) 。结论6证毕。

结论7 改进混合方式实现了对混合方式的改进。

证明:对比结论4和结论6可以看出, 改进混合方式下发包方愿意进行合作研发的市场收益与混合方式相同, 但承包方愿意投入研发资源的市场收益小于混合方式, 因此改进混合方式实现了对混合方式的改进。结论7证毕。

由结论7可知改进混合方式优于混合方式, 因此, 发包方将在固定支付方式, 产出分享方式和改进混合方式中选择最大化其收益的方式与承包方进行合作。

(5) 最优利益分配方式

命M11=[1+1/P1]nC/2, M12=n{max{2C/P2, C/ (P2-P1) }+C+C/P2}/2。对比三种合作方式的均衡解可得结论8如下。

结论8 当①m

证明:当条件①满足时, 三种分配方式下的承包方投入研发资源的收益均低于不投入的收益, 或发包方收益为负, 因此发包方不进行研发外包;当条件②满足时, 承包方投入C的收益最大, 而改进混合方式下发包方收益最大, 因此应采用改进混合方式, 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 ;当条件③满足时, 承包方投入C的收益最大, 而固定支付方式下发包方收益最大, 因此应采用固定支付方式, 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C) ;当条件④满足时, 承包方投入2C的收益最大, 而产出分享方式下发包方收益最大, 因此应采用产出分享方式, 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2C) ;当条件⑤满足时, 承包方投入2C的收益最大, 而固定支付方式下发包方收益最大, 因此应采用固定支付方式, 均衡解为 (研发外包, 2C) 。结论8证毕。

结论8反映出市场收益较小时, 发包方应采用改进混合方式;市场收益足够大时, 尤其在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较大时, 则应采用固定支付方式, 并将买断费维持在刚好使承包方投入2C的收益最大, 以提高自身收益。

4 结束语

本文建立了三种利润分配方式下的研发外包博弈模型, 分析了发包方和承包方在不同分配方式下的合作意愿、投资策略和期望收益, 改进了混合分配方式, 找出了不同环境下的最优利益分配方式, 以此作为激励机制防范承包方道德风险。研究发现, 混合方式并不能如发包方期望提高研发外包的可能性, 反而降低了合作可能性, 因此发包方应以专用资产替代现金对混合方式进行改进;市场收益较小时, 发包方应优先考虑改进混合方式;市场收益足够大时则应采用固定支付方式, 尤其在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较大时更应如此。

摘要:建立了基于技术风险的研发外包博弈模型, 研究了如何通过利益分配方式的选择设计出合理的激励机制防范承包方道德风险。分析了发包方和承包方在不同环境和利润分配方式下的合作意愿和投资策略, 并对混合分配方式进行了改进, 最后, 通过理论分析找出了不同环境下的最优利益分配方式。研究表明, 发包方应以专用资产替代现金作为预支报酬对混合方式进行改进;市场收益较小时, 发包方宜采用改进混合方式;市场收益足够大时则应采用固定支付方式, 尤其在研发投入占总投入比例较大时。

关键词:研发外包,机制设计,道德风险,技术风险,利益分配方式

参考文献

[1]WU J, CALLAHAN J.Motive, form and function of internationalR&D alliances: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IT industry[J].The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5, 16 (2) :173-191.

[2]KULTTI K, TAKALO T.Incomplete contracting in all R&D project:The Micronas case[J].R&D Management, 2000, 30 (1) :67-76.

[3]LI D, EDEN L, HITT M A, IRELAND R D.Friends, acquaint-ances, or strangers?Partner selection in R&D alliance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51 (2) :315-334.

[4]苏中锋, 谢恩, 李垣.基于不同动机的联盟控制方式选择对联盟绩效的影响——中国企业联盟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 2007, 10 (5) :4-11.

[5]FULOP L, COUCHMAN P.Facing up to the risks in commerciallyfocused university-industry R&D partnerships[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Development, 2006, 25 (2) :163-177.

[6]DERMOT LEAHY, J PETER NEARY.Absorptive capacity, R&Dspillovers, and public polic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 2007, 25 (5) :1089-1108.

[7]任培民, 赵树然.期权——博弈整体方法与产学研结合利益最优分配[J].科研管理, 2008, 29 (6) :171-177.

[8]YANG Q.Analysis of evolutionary game on“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cooper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2007, 553-558.

[9]罗利, 鲁若愚.产学研合作对策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02, 14 (2) :1-4.

[10]鲁若愚, 傅家骥, 王念星.校企合作创新的属性演化及对分配方式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 2003 (10) :153-16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外包机制】相关文章:

乡村外包服务外包论文提纲08-02

乡村外包服务外包论文参考文献10-03

外包培训05-06

开发外包06-21

外包产品07-05

会计外包07-23

外包控制08-04

外包价值08-05

外包中心08-15

生产外包08-31

上一篇: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研究下一篇:文化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