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占款范文

2024-07-30

外汇占款范文(精选6篇)

外汇占款 第1篇

目前来看,人民币还不是世界货币,出口企业的外汇在国内无法直接使用,必须将所得外汇卖给指定的商业银行来换取相应的人民币才能在国内流通。而中央银行又得以等额人民币将商业银行汇集的大量外汇买进来,由此引起市场上基础货币的不断上升,从而形成了外汇占款。外汇占款一直被市场上的各大投资者当作判断市场流动性好与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改革开放为我国的发展迎来了更多的机会,加入WTO则使我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近些年来,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长期处于双顺差状态,再加上我国多年来实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使得我国外汇储备逐年上升。巨额的外汇储备导致外汇占款不断增长,由此为我国经济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与挑战。外汇占款的大量上升会使我国基础货币供应量随之上升,进而导致国内物价上涨,造成一定的通胀压力。

基于以上问题,如何有效缩减外汇占款的规模以及合理处置外汇占款成为当务之急。近些年,我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鼓励对外直接投资。那么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外汇占款有无重要联系?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有效缓解外汇占款对我国经济造成的通胀压力?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将实证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与外汇占款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进而分析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对外汇占款引起的通胀压力有缓解作用。

二、相关文献综述

1.外汇占款的成因。

一般来说,当出口公司将所得外汇卖给商业银行以换取相对应的人民币时,就形成了外汇占款。而央行以等量人民币从商业银行处购买这些外汇时,就产生了国家的外汇储备。现有文献中专门分析外汇占款成因的很少,故此处引用部分有关外汇储备成因的文献。由曦(2013)指出,国内企业会基于实体经济的需要,根据境内外利差、汇差等市场环境的变化来随时调整企业的财务运行,称之为“钟摆效应”,而外汇占款的增加与“钟摆效应”有关。不仅如此,外汇占款与国际资本流动以及资产摆布也有很大关系。薛启芳等(2015)认为,我国不合理的国际储备资产结构、不合理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以及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缺陷是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王臻(2015)更加深入细致地探求了我国外汇储备快速上升的直接与深层次原因。他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密不可分。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在改革初期,外债规模的扩大使得国家必须增加外汇储备以保证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其次,我国自1994年起实施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使出口商的所有外汇均被中央银行揽去,由此也导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再次,美元汇率的长期低迷以及国际游资进入国内金融市场,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在名义上不断增长;最后,我国在开放初期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为了吸引外资制定了一系列的宏观优惠经济政策,这也成为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一大因素。

2.外汇占款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李海海等(2006)认为,外汇占款的增加会造成物价水平上升,而央行为缓解外汇占款所采取的一些冲销政策扭曲了货币投放渠道,使得货币市场失衡,通货膨胀更加严重。黄为等(2007)认为,基于外汇占款条件下的基础货币投放会造成货币市场上流动性过剩,降低货币流通速度,从而产生货币陷阱问题。谈正达(2012)研究了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成我国目前货币供给增长速度较快的根本原因在于外汇占款的不断增长,此外,我国当前通过货币以及信贷渠道进行货币政策传导,利率渠道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陈舒薇等(2009)以2002~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分析了外汇储备与消费者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认为货币冲销政策对于缓解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过多干预会扭曲市场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应逐步放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让“无形的手”发挥其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外汇占款对国内价格水平有显著影响。如孔立平(2008)提出在较短时间内,外汇储备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在较长时间内外汇储备的上升会间接对价格水平的上升造成一定压力。

近些年,更多的国内企业将眼光投向海外市场,对外直接投资日益兴盛。但现有文献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集中在外汇占款的成因以及外汇占款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而研究外汇占款解决途径的文献较少。本文从外汇占款的解决途径出发,具体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缓解外汇占款是否有效以及相应的影响程度。

三、外汇占款对我国物价的影响机制

20世纪70年代,后凯恩斯货币学派正式提出了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他们认为货币供应受投资等各种变量的影响而不能完全由国家控制,中央银行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而做出相应改变。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点上经济中所拥有的所有货币总和,一般随着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变动而发生相应改变。基础货币通常由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准备金共同组成,由中央银行供给。货币乘数表示货币供应量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基础货币变动的比率。

因此,一国的货币供给量可以表示为:

其中,M表示货币供给,m表示货币乘数,B表示基础货币,C表示流通中的现金,R表示银行准备金。此式反映出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且货币供应量以超过基础货币多倍的速度迅速增长。上式中,B=D+F,D表示与央行的国内信贷相对应的基础货币,F表示与央行的国外净资产额相对应的基础货币,即外汇占款。D和F的变化都会使基础货币B相应改变,造成货币供给总量M数倍的变动。

长期以来,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都是通过再贴现、债券回购、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再贷款等一系列方式来实现的。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多年的贸易与资本双顺差导致我国存在数以万亿计的外汇储备,而外汇储备与外汇占款的这种正相关关系使得外汇占款也迅速增长。由外汇占款带来的基础货币增加也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通胀压力。

四、外汇占款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FOFE,外汇占款。

按照GDP平减指数进行调整,GDP平减指数从世界银行数据库获得。1994~1998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1999~2014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单位为亿元人民币。

2.IFDI,外商对华投资。

本文选取了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按照GDP平减指数进行调整,GDP平减指数从世界银行数据库获得。并按照当年的人民币兑美元的平均汇率换算成以人民币亿元为单位的数值。

3.ODI,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按照GDP平减指数进行调整,数据来源于中国历年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单位为亿元人民币。

4.NX,净出口额。

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得我国历年的出口额和进口额,相减得到我国的净出口额,按照当年的人民币兑美元的平均汇率换算成以亿元人民币为单位的数值,并按照GDP平减指数进行调整。

5.REER,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S数据库。

(二)实证检验

本文选取的数据区间为1994~2013年,采用时间序列数据,且所有变量都取对数进行分析。由于计量经济学对时间序列的要求是具有平稳性,也就是说进行计量分析的前提是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因此首先对所选取的变量做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检验形式(c,t,k)中,c,t,k分别代表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从表1可以看出,变量LNFOFE、LNODI、LNIFDI、LN⁃NX、LNREER均是一阶单整,原序列于5%显著性水平上都接受了原假设,显示出是不平稳的,但在一阶差分以后我们所选取的五个变量都达到了平稳的要求。

本文借鉴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准则(SC)选择滞后阶数p值,AIC和SC最小值对应的p值均为2,故选取VAR模型滞后阶数p=2。本文关注的是外汇占款(FOFE)的变动,所以应当以FOFE为因变量构建的模型。经检验模型的R2为0.995292,F值为147.9973,AIC和SC的值分别为-1.100476和-0.556360,模型拟合度较好且稳定。得到VAR模型变量系数如表2:

VAR模型的估计式为:

图1中的点表示AR特征根的倒数的模,如果所有AR特征根的倒数都小于1,即所有的点都在单位圆内,那么向量自回归模型就是稳定的。这意味着我们所选取的变量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脉冲响应函数可以进一步对各变量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进行检验。

1.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外汇占款的影响。

图2中,FOFE对于IFDI的扰动的响应值一开始就是正值,随后缓慢上升,到达第5期后,缓慢下降。IFDI对于FOFE产生正向影响,这符合预期,外商直接投资通常是美元,进入我国换成人民币进行投资,于是形成外汇占款。

注: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是正负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下同。

2.净出口额对我国外汇占款的影响。

我国出口商品常常以美元结算,出口企业将美元卖给商业银行,兑换成人民币,形成外汇占款。我国进口商品时,进口企业从商业银行购买美元,可能会使外汇占款减少,预期净出口额与我国外汇占款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图3中,FOFE对于LNNX的扰动响应值在一开始就是正值,随后在波动中缓慢提高,到第6期升到峰顶,之后缓慢下降。这符合预期,我国多年来呈现出贸易顺差的状态,即出口贸易额大于进口贸易额。于是,外币流入我国,兑换成人民币,由此就形成了外汇占款。

3.汇率对我国外汇占款的影响。

由于REER值变大表示升值,人民币一旦升值,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相对提高,国际上的产品购买减少,不利于企业出口;但人民币升值表示人民币的购买力上升,对于企业进口是有利的。因此,预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和我国外汇占款呈现负相关关系。

图4中,FOFE对于REER的扰动先缓慢变为负值,第5期时达到最小值,之后缓慢上升,趋向于零,这符合预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大即表示人民币升值,此时不利于企业出口,相应地外汇占款就会减少。

4.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汇占款的影响。

图5中,ODI对FOFE的冲击先缓慢上升,在第一期达到峰值,之后迅速下降,成为负值,且一直在零值以下小幅度波动,最后趋向于零。结论符合预期,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积极地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投资额的不断增加让外汇占款逐渐减少。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增加对于控制外外汇汇占占款款的的规规模模具具有有积积极极的的作作用用。。

表3是LNFOFE方差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出,方差分解的标准差较小,说明该模型是稳定的。外汇占款的预测方差受到其自身波动影响较大且不断降低,从第2期的96.12%下降到第10期的90.32%。各因素中,净出口对于外汇占款的影响最大,第2期为2.25%,第3~5期大于5%,第6期略有下降,第7~9期约为5%,第10期为4.96%,略低于5%。汇率对外汇占款的影响也较大,第2期为0.09%,随后第10期逐渐上升到3.28%。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汇占款的影响在第2期为1.36%,之后逐渐下降,直到降至第10期的0.19%。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汇占款的影响在第1期为零,从第2期开始上升,第6期上升到峰值1.27%,之后一直维持在1.25%附近。

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几个变量进行回归,回归方程为:

括号内数值为对应项的T统计值。

回归方程各项系数的符号均与预期相符合,且拟合优度比较高,说明本文所选择的自变量可以很好地解释因变量。从上式可以看出,外商对华投资每增加1%,外汇占款会增加329%;我国对外投资每上升1%时,外汇占款就会减少12%;而净出口上升1%时,外汇占款会增加49%;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增加1%,外汇占款减少23.87%。可见,对外直接投资的确会使我国的外汇占款下降,并进一步缓解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研究得出,增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缓解外汇占款给我国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等问题,有助于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有助于我国外汇储备实现保值增值,把资金变为支持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经济资源,进一步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本文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进一步整合优化我国的外部资产结构。

要降低外部资产中储备资产的比重,必须改革外汇管理制度,降低外汇储备的比重,尤其是以美元计价的资产的比重,规避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同时,放松民间资本的限制,提高外部资产中私人对外投资的比重,鼓励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深化落实“走出去”战略,提高外部资产中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从而有效降低外汇占款额度。

2. 尽快使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虽然目前人民币实力增强,但在世界范围内还不能自由流动,汇率的变动对人民币的影响很大,而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们在国际结算中更加便捷,有利于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如果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可以减少外汇的使用,降低结汇的压力,减少外汇占款的投放,进而缓解国内经济的通货膨胀压力。

3. 提高人民币的认可度。

应通过扩大人民币在边境贸易结算中的比例,逐步提高人民币的认可度,通过货币互换增加人民币在其他国家外汇储备中的比例。积极进行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工作,以外汇储备为担保,对外提供人民币贷款。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经验说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则需要持有的外汇储备量越少。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减少外汇储备,进而减少外汇占款。

4. 进一步加深南南合作。

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于经济技术的提升有着共同的诉求,在全球金融市场慢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加强南南合作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进步,并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不仅如此,我国一直注重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新兴市场国家将是我国的重点投资地区,我们应加强区域间的货币金融投资合作,降低跨国投资的各种风险,实现利益共享,并且通过展开对外投资来降低外汇占款的规模。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存在,我国外汇占款问题越来越突出。外汇占款引发的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对我国近些年来的通货膨胀问题影响明显,大大降低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急需解决外汇占款问题。本文利用我国1994~2013年的年度数据,量化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等因素对外汇占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净出口、外商对华投资与外汇占款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外汇占款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外汇占款,对外直接投资,基础货币投放量,外汇储备

参考文献

外汇占款下降意味着什么 第2篇

外汇占款的巨大变动对流动性的影响将是显著的,更为重要的是,这可能会引发市场产生对货币政策开始较大幅度放松的预期。

对于10月份外汇占款的大幅下降,市场是有较为明确的预期的。首先,2011年11月18日,中国海关公布的10月份贸易顺差数据显示,中国10月贸易顺差为170.3亿美元,远逊于此前市场预期的249.0亿美元;其次中国经济开始出现明显放缓的迹象,特别是较为官方的论调也开始浮现;再次,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减弱,资本流入的意向不强。

对外汇占款后续的判断,需要建立在对上述因素的分析之上。今年经济有较为明显的内需驱动力,尽管出口增幅明显下降,进口持续保持稳健,并且进口价格的增幅明显高于出口价格的增幅,表明贸易顺差将会持续缩小。

根据中金的估计,10月份“热钱”流出大概1800亿元。本轮“热钱”的流出估计和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有关,特别是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担忧。与美元避险因素关联不大,因为美元指数在10月份持续下跌,因此本次热钱的流出属于主动流出。在中短期來看,贸易顺差将会有趋势性的下跌恐怕将是难以避免的,中国经济的放缓也逐渐被投资者所认知。因此,预计外汇占款也将会有趋势性的下跌。

国内的货币创造主要是由贷款和外汇占款来实现的。贷款近期有明显的回升,但是受制于国内较为严厉的存贷比,贷款持续大幅回升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外汇占款的持续下降,将会引发国内的流动性的明显抽紧,这就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存准率是否会下调?

根据媒体报道,鄞州银行等浙江省农信系统部分机构获准定向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16.5%下调至16%,新标准自11月25日起生效,表明央行开始进行货币政策定向的放松。但这是否是一个货币政策大规模宽松的信号,值得认真去考虑。

个人认为货币政策转向基本可以确定,但是短期内政策大规模的放松的可能性并不大。通胀确实逐步向下,但还没有跌破5%,短时间内放松的空间不大。

世行《东亚经济半年报》指出,未来中国的通胀问题将逐渐“消退”,但仍会维持一段时间的上涨势头。从央行三季度的货币执行报告来看,央行对目前的货币政策执行的结果较为满意,同时认为当前实体经济的实际货币条件仍保持在适度合理水平。

浅析人民银行对冲外汇占款的成本 第3篇

在当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和结售汇制度下,资本项目、经常项目的双顺差让人民银行被迫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向国民经济不断投放人民币形成外汇占款。根据央行调查统计司数据,截至2011年底外汇储备达到232388亿元,而2010年底为206766亿元,可测算出2011年外汇占款规模为25622亿元。

央行购买外汇将投放等量基础货币,为了控制货币量增长,央行不得不通过一系列货币工具回收流动性,以实现外汇占款“对冲”。这一系列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央行票据以及财政存款,其常规手段是发行央票,测算发现,2003年1月至2010年3月外汇占款增加了198967亿元,如果仅仅采取央票滚动发行来对冲外汇占款,当前央票余额应在19万亿以上,按照2011年5月发行的一年期央票3.3%的利率测算,每年央票利息将达6000亿元以上,可见央行对冲压力之巨。

二、对冲操作的主要方式及其成本

人民银行的对冲成本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央票利息、为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息、财政存款利息。结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2011年12月,存款准备金即存款性公司存款达到了168791亿元,同比增加32126亿元;央票余额23336亿元,同比减少17160亿元;财政存款22733亿元,同比减少1543亿元。存款准备金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12月的15.5%连续提升13次达到2011年6月的21.5%。值得注意的是,存款准备金率在2011年上半年每月上调0.5%的同时,央票余额却在逐月下降,可见两者存在一定替代关系。

央票逐渐淡出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角色,央行倾向于大量使用存款准备金来对冲外汇占款。究其原因,在于利息成本的低廉,当前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62%,财政存款利率为0.36%,均显著低于央票3.3%的利率。央行借此走出了经济学中“实行固定汇率将导致被动的货币政策”的困境,一方面外汇占款导致巨额货币投放,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回收流动性,在2011年控制住了通胀。

三、对冲操作直接成本的承担

外汇占款对冲的直接成本是指央行为对冲操作直接支付的利息。事实上,人民银行承担对冲直接成本的机制包括: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央行其他资产收益、铸币税。观察2011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外汇储备达到232388亿元,对政府债权15399亿元,对存款性金融公司债权20891亿元。可见,再贷款、财政借款等资产收益完全不能覆盖巨额对冲成本。因此承担对冲成本的主要问题在于是由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承担,还是通过铸币税收入承担。

人民银行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近年一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在2%左右,每年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应该可以覆盖对冲操作的直接成本。但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以人民币计价的收益将难以支持对冲操作。此外,中国的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并不汇回结汇,而是流入外汇储备继续投资,因此,外汇储备投资收益不能直接承担对冲成本,那么,通过货币发行,取得铸币税收入,就成为央行承担对冲直接成本的主要方式。

四、对冲操作隐性成本的承担

正如前文中指出,由于存款准备金利率远低于央票利率,人民银行逐渐倾向于使用存款准备金来对冲外汇占款。央行通过压低存款准备金利率获取的收益,源于商业银行的利润让步,这构成了对冲操作隐形成本的主要部分。按照当前存款准备金率21%计算,除用于稳定金融为目的的6%不支付利息的准备金,余下的15%基本可以看作商业银行被迫为对冲操作提供的资金,这部分资金收益仅为1.62%。根据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06%,以最粗略的测算,2011年存款准备金为央行对冲操作承担的隐性成本为7700亿元。由于存在利率管制,商业银行可以扩大存贷息差来填补,这又部分或全部的将存款准备金负担转嫁给存款者和贷款者,最后的局面便是,商业银行、企业和居民等微观主体,共同分担央行对冲操作的隐性成本,这必然显著影响社会福利。

此外,让商业银行体系分担对冲成本,央行出于成本担忧,可能推迟必要的加息,从而减慢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阻碍商业银行向完全商业化经营转变。

五、如何减少对冲成本

外汇占款对冲成本如此巨大,如果不及时予以控制,对冲成本必会出现滚雪球式的的增长,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将会持续恶化。短期来看,央行应转变对冲操作的方式,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对商业银行和公众福利的影响。长期来看,形成外汇占款的原因是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因此,央行应当尽快停止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实现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

摘要:从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出发, 粗略计算对冲外汇占款的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 以此解释央行承担对冲成本的机制以及当前模式的不可持续。

关键词:外汇占款,对冲成本,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

参考文献

[1]2011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EB/OL].http://www.pbc.gov.cn/publish/html/2011s04.htm.

[2]2010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EB/OL].http://www.pbc.gov.cn/publish/html/2010s04.htm.

为何外汇占款对流动性的影响力减弱 第4篇

关键词:外汇占款 流动性 货币政策

外汇占款与流动性原本存在稳定相关性

外汇占款直接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分析和预测国内流动性状况,外汇占款无疑是一个重要变量。经验表明,外汇占款与流动性存在稳定相关性,如果外汇占款增加量明显超预期,则国内银行间流动性趋于宽松,利率回落;相反,如果外汇占款的增加量显著下降甚至负增长,则国内银行间流动性趋紧,利率上升。

应该说,2013年6月的钱荒比较充分地证明了国际资本流动、外汇占款与国内流动性之间的关系。人民银行在日前发布的《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2013年6月份货币市场出现了一次较大的波动。这与市场传闻扰动、企业税收集中清缴、端午节假期现金需求、外汇市场变化及商业银行半年末指标考核等多种因素叠加有关。”的确,在外汇占款方面,2013年6月,由于市场强化对美联储退出QE的预期等多种因素迭加影响,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由前4个月的月均远超3000亿元回落到-412亿元,降幅非常明显。在此期间,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12.2521%,月平均7.0844%,远高于前4个月3.3155%的平均水平。外汇占款的减少导致基础货币供应减少,推高了市场利率。

2013年第四季度外汇占款与流动性的关系出现紊乱

外汇占款与流动性原本稳定的关系在2013年第四季度出现紊乱,外汇占款明显增加但银行间流动性却日趋收紧,外汇占款对流动性的影响力减弱。

首先观察当时外汇占款变化。笔者坚持辩证分析美联储QE退出对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认为QE退出对我国外汇占款的影响更多是阶段性的,曾判断外汇占款有望在2013年第三季度恢复正增长。事实证明,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在2013年9月已回升至1263.6亿元,10月的增量更是达到4416亿元并维持在高位。2013年整个第四季度,新增外汇占款月平均达3708亿元,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再看当时的流动性变化。从图1可见,银行间流动性不仅没有出现宽松迹象,反而是越来越紧。仍以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为例,2013年8月和9月其平均值为4.0194%,10月上升至4.3803%,11月升至4.5557%,12月更是高达5.3336%。第四季度7天回购利率的绝对水平虽然不像6月那样陡然上升,但一直维持走高的趋势,流动性没有跟随外汇占款的回升而回落(见图1)。

图1 2013年9月以来流动性并未随着外汇占款的增加而出现好转

资料来源:Wind资讯、招商证券

外汇占款对银行间流动性影响力减弱的四因素

变量间的稳定关系出现异常时需要认真反思。结合最新的数据和事实,笔者认为造成2013年第四季度以来外汇占款对银行间流动性影响力减弱的主要因素有四个。《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作为资金价格的市场利率,其变化是流动性供求相互作用和平衡的结果”,本文列举的这四个因素中,前两个与流动性的供给有关系,后两个与流动性的需求有关系。

(一)人民银行出于防风险目的开始采取稳中偏紧的货币政策

从2013年6月开始,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逐步由稳健变为稳中偏紧,这是导致四季度以来外汇占款影响力减弱,银行间流动性明显偏紧的关键原因,也是6月钱荒以来流动性环境改变的最根本原因。人民银行虽然没有通过调整常规“武器”——提高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释放偏紧的信号,但是通过不断收缩公开市场净投放规模(见图2),以及主动引导银行间回购招标利率上升达到了调控目的。2013年第三季度公开市场货币净投放规模只有2012年同期的四成,第四季度公开市场更是不断净回笼货币。除了数量信号外,人民银行同样通过价格发出偏紧的信号。人民银行将7天逆回购招标利率从年初的3.35%提升至第三季度的3.90%,在第四季度初进一步提升至4.10%,其态度和传递的信号都很明确。

图2 2013年下半年公开市场操作规模不断缩量

资料来源:Wind资讯、招商证券

此外,常备借贷便利(SLF)余额在2013年第四季度减少2860亿元,也是对外汇占款增加的一个对冲。值得强调的是,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工具上的创新使其能够更为有效地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降低外汇占款对流动性的影响。在过去,外汇占款之所以能够对流动性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外汇占款的流入是连续的,不断对流动性带来改善作用;而货币政策的调整则往往是滞后的、缓慢的、离散的,比如提高一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往往要间隔一个月以上。那么,这个政策空档期间,流动性会因外汇占款的增加而阶段性改善。但是,人民银行在2013年创造了更多流动性调节工具,可以根据国际收支形势和资金流动的变化更加灵活地调节流动性,更有效地体现其政策意图。例如,人民银行在2013年第三季度开展央票的锁长放短操作,冻结长期流动性并提供短期流动性。再如,人民银行采取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接受高等级债券和优质信贷资产等合格抵押品,对短期流动性进行调节。从《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可以看出,2013年8月外汇占款由负转正、仅恢复小幅正增长之后,9月末的常备借贷便利余额就开始减少,比6月末下降300亿元;到12月末更是减少2860亿元,余额仅为1000亿元。可以说,常备借贷便利余额在第四季度减少2860亿元也是对外汇占款增加的一个对冲,减弱其对流动性的影响力。2013年12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2.3%,比9月末提高0.2个百分比,处于近年来比较低的水平,是人民银行多方面多手段调控的结果。

nlc202309022255

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人民银行前所未有地在通胀威胁并不显著的情况下维持偏紧的货币政策而且态度强硬,其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人民银行的目的在于防风险,这是人民银行态度发生质变的深层次原因。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提出,中国货币政策主要有四个目标: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防风险。尽管防风险位列最后,但我国的政策一贯希望“外松内紧”,排在最后并不意味着最不重要。人民银行突出防风险目标与新一届政府对于经济风险的认识有密切的关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的著作《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阐述了一个基本结论,即引发两次危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货币和金融环境过于宽松,忽视了防范系统性风险。中国潜在经济增速下滑,政府债务持续上升,影子银行的风险正在增加,这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核心矛盾之一。但是宏观的审慎与微观个体的激励并不总是相容的,市场对宏观风险不够重视。2012年底以来,金融机构依然在加杠杆,表外业务快速上升的势头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因此,人民银行通过2013年6月钱荒收紧流动性,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调整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推动了各方对于防风险和去杠杆政策目标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人民银行获得国务院授权牵头建立了一行三会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下半年以来,金融机构贷款过快投放、同业业务加速扩张和期限错配等问题均有所改善。”很显然,从防风险这一政策目标推论,短期看,如果货币信贷增速不能达到目标,则货币政策难言放松;中期看,除非埋藏在中国宏观经济中的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得到有效监管、地方和房地产投资冲动得到有效抑制,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能够平稳着陆,否则很难寄希望于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放松。

(二)第四季度人民币跨境资金净流出超过2300亿元,减少了流动性供给

根据《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数据,2013 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实收1.88 万亿元,实付2.75 万亿元,收付比为1:1.46。直接投资方面,2013 年全年银行累计办理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856.1 亿元,同比增长1.8 倍;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4481.3 亿元,同比增长76.7%。整体看,全年跨境人民币贸易和直接投资净对外支付额约为5075(=27500-18800+856-4481)亿元。同理可以测算到,2013年上半年人民币净对外支付1352亿元,第三季度净对外支付1385亿元,据此可以推算2013年第四季度人民币跨境对外净支付2338(=5075-1385-1352)亿元。鉴于这 2300多亿元人民币的绝大多数未通过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等渠道回流(进一步的数据需等待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有关报告披露),都已离开中国的银行体系。因此这2300亿元人民币对外净支付可以视为基础货币的减少,是对外汇占款增加的一个对冲,减弱了外汇占款上升对银行间流动性的改善程度。

(三)对非标资产配置需求的上升挤占债券投资需求

表面上看,2013年下半年以来,利率市场化导致资金来源端成本上升,迫使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资金运用方增加对收益更高的非标资产的配置比重,降低对收益相对较低的债券的配置比重,减少了对债券的投资需求;而2013年下半年债券的供应量不仅没有减少,还在增加。债券市场本身供求此消彼长的变化导致债券价格下跌,收益率上升。以债券市场的重要买家——保险公司为例,2014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报告指出,2013年企业债和另类投资等高收益资产占比较年初分别增加2个百分点和6.3个百分点,全行业的投资收益率上升至5.04%,比上年提高1.65个百分点。这表明,保险公司在过去的一年中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了非标资产以提高收益率,降低了债券需求。再看市场的另一个重要买家——银行,从图3可见,近三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增持利率产品占全部债券资产的比率是逐年下降的,特别是2013年不仅利率产品的规模出现了明显下滑,其占比也下降了近一成。

更深层次地分析非标资产挤占债券背后的原因,需要回答究竟是利率市场化导致资金来源方利率上升,进而推动运用方配置非标资产,还是运用方无视风险只顾收益给出了虚高利率,金融机构为此加剧在来源端的争夺,导致利率上升。笔者认为,这不仅是来源端的问题,而更多是运用方的问题。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一些财务软约束部门资金需求量大,对利率敏感性相对较低,其大量融资也推高了全社会融资成本”。所谓财务软约束部门就是指地方政府,其债务融资需求的无序扩张推高了市场利率。未来,如果看不到在影子银行监管和控制地方政府借贷冲动方面有实质进展,那么目前非标资产挤占债券的局面很难得到根本改变。

图3 2013年利率产品的规模和占比均出现下滑

(编者注:图例中的“利率产品”改为“利率产品规模”,“信用产品”改为“信用产品规模”,“占比”改为“利率产品占比”,左轴单位“万亿”改为“万亿元”)

资料来源:CEIC、中债登、上清所、招商证券

(四)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存款碎片化推高关键时点流动性需求

利率市场化导致金融机构存款竞争白热化,存款出现理财化的倾向。而存款争夺和存款理财化导致存款在大行和中小行之间的分布更不均匀、更不确定。这打乱了过去银行间市场习惯性局面,即大行在月末等关键时点向市场融出资金、小行融入资金。现在在月末时点,不时出现大行上午还在向市场拆出资金,下午却被迫融入资金或者向人民银行求助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变化加剧了银行间市场在月末、季末时点的波动。

对2014年货币政策和流动性的看法

综上所述,外汇占款对国内流动性影响力减弱是货币政策目标转换等中期因素在起作用。笔者不认为2014年货币政策会有放松的机会,除非经济出现剧烈的下滑,否则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基调仍将是稳中偏紧。当然,在此货币政策基调下,流动性环境仍可能阶段性改善。从资金供应方来看,货币政策带来改善的空间有限,只能观察国际资本流入和外汇占款是否会出现超预期的增长。从需求端来看,笔者认为如果流动性出现改善,需要满足充分和必要两个条件:充分条件是对影子银行的控制和监管能够切实加强,对于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及地方债务纳入预算的相关改革有实质性进展,需关注“两会”之前预算法及相关条例是否会修订;必要条件是通胀有所回落,因此要密切观察在2014年年中,通胀水平会不会如期回落。

外汇占款 第5篇

1月份外汇占款的上涨是有多方面原因,涉及到贸易企业等私人部门的结售汇意愿。1月份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净流入相对平稳,外汇占款增长主要来自短期资本流入。

据了解,外汇局之前公布的银行代客结售汇数据中,2013年1月结售汇顺差上涨至历史最高水平92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 800亿元。

外汇占款 第6篇

外汇占款是央行资产表的资产之一。 当国际收支顺差时,中央银行购入外汇,抛售本币,外汇占款增加;当国际收支逆差时,中央银行抛出外汇,购入本币,外汇占款减少。我国从1994年以来,每年都保持国际收支顺差, 因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每年的外汇占款表现为总体上升的趋势。

二、我国外汇占款已经成央行投放货币的主要渠道

从上述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占款与外汇占款比较表可以看出,2000年之前我国出口规模和吸引外商规模不大,整个国际收支顺差规模较小,外汇占款在整个中国人民银行资产的比重很小,仅占中国人民银行第一大类资产信贷占款的不到10%。 中央银行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是中央银行向国内银行的信贷。 当国内经济出现高速增长时市场货币需求量增加,国内商业银行的货币需求量增加,会使中央银行增加向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货币投放量。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贸易收支顺差迅速增加,外汇占款占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比重也不断上升,与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贷资产相比较,外汇占款占中国人民银行信贷资产的比重也不断上升。 由于我国长期的国际收支巨额顺差使外汇占款在2007年首次超过信贷占款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第一大类资产,这种趋势除2012年因为出口下降和国际资本出逃导致外汇占款低于信贷占款外,其余各年度外汇占款均超过信贷占款。 外汇占款比重过高超过了国民经济的需要,也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产生。

我国长期存在的银行结售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也对我国外汇占款增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94年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一直实行严格的结售汇制度,个人与企业不能保留外汇,必须把外汇按照当日汇率牌价卖给指定银行。 当企业与个人需要外汇时,可以向指定银行按照当日外汇牌价购买外汇。 同时对外汇指定银行实行综合头寸管理,要求外汇指定银行将外汇综合头寸保持在一定的限额内,如果外汇综合头寸临时超出限额,则外汇指定银行要在下一个交易日结束时调整到限额内。 严格的银行结售汇制度使我国出口企业的创汇高度集中在中国人民银行。 在我国贸易顺差不大的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严格的银行结售汇制度有利于企业对外汇的需求,在银行结售汇制度实行2年后, 我国在1996年就实行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

数据来源 : 中国人民银行 2000-2013 年资产负债表

在国际收支顺差不大的情况下,实行严格的银行结售汇制度有利于外汇储备向中央银行集中。 但是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我国仍然保持严格的银行结售汇制度,每年巨额的经常项目顺差,通过银行强制结售汇的方式转变央行的国际储备,也同时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占款。 2008年之后,《外汇管理条例》将强制银行结售汇制度,转变为意愿银行结售汇制度, 允许企业和个人保留外汇,并且可以在境外存放外汇收入,不需要一定存入国内指定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实际状况改变了先前外汇短缺条件下施行的强制银行结售汇制度, 有利于将外汇储备在民间,方便个人与企业使用外汇,减少外汇汇兑风险; 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国际收支顺差,降低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占款比重,缓解我国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我国对资本项目仍然实行严格的管制,个人与企业的外汇收入只能保留中经常项目账户中,不能用于资本项目,在对银行继续保持综合头寸限额管理和人民币保持单向升值的趋势共同作用下,个人与企业保持外汇收入的规模很小,实行自愿结售汇制度产生的政策效果不显著。

固定汇率制度也对我国外汇占款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国实行本币贬值会使国际收支改善,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增加国际收支顺差;一国实行本币升值会使国际收支恶化,减少国际收支顺差,增加国际收支逆差。 如果一国的外汇占款在中央银行资产比重很高,外汇占款的变动会对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这时汇率政策的变动也会通过外汇占款对一国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一国实行本币贬值会使国际收支改善,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一国实行本币升值会使国际收支恶化,外汇占款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

三、汇率变动与外汇占款变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外汇占款成为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因此外汇占款的变动也会对我国的汇率产生影响。 当我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时,国际收支顺差会增加,表现为较高的外汇占款增长率,当我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时, 国际收支顺差增速放缓表现为相对较低的外汇占款增长率。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对上述结论进行检验。

1、样本选择

一国的外汇占款变动与汇率变动、市场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呈相关性,本文选择外汇占款变动率作为应变量,汇率变动、市场利率、通货膨胀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样本空间选择2000年2013年的各个自变量和应变量的相关数据 。 200年之后我国的外汇占款在中央银行资产中的比重迅速增加,因此本文选择2001年之后的汇率变动外汇占款变动、 市场利率和通货膨胀进行分析2005年我国实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由盯住美元的汇率变为以市场为基础的盯住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形成机制, 自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始单向升值2000年-2005年之间我国实行的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度,2005年-2013年我国实行的是允许汇率在更大范围内变动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通过两者外汇占款比重变动的对比,以判断汇率变动与外汇占款变动的关系。

外汇占款变动率由各年外汇占款数据对比得出,外汇占款数据来自历年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 汇率变动数据来自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年末与年初外汇牌价间比较得出汇率变动率。 通货膨胀率指标有CPI、PPI和国民收入缩减指数三种, 本文选择CPI作为通货膨胀率指标。 CPI的数据来自各年度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的数据。

2、单位根及协整检验

在特定情况下,时间序列回归数据残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放大的趋势,时间序列回归残差与时间序列相关性的现象被称为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对回归数据系数的估计不准确, 因此需要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测如果存在时间序列的不平稳性则需要通过自回归方程进行修正。 单位根检测是常见的对时间序列平稳性进行检测的方法。

从ADF检验表中可以看出,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市场利率、CPI、汇率变动率、外汇占款增长率ADF的检验值为拒绝, 这表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四个变量都不存在单位根,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同样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这四个变量的ADF的检验值是拒绝,因此这四个变量也不存在单位根,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但是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CPI,不存在单位根,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其余三个变量市场利率、汇率变动率和外汇占款增长率存在单位根,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 时间序列检验通常要求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因此四个变量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可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3、多重共线性分析

当一个变量是其余变量的线性组合时,就产生完全多重共线性问题。 多重共线性会影响其余各个变量的估值系数,因此需要把完全多重共线性的变量从多元回归方程中剔除。 汇率变动率和CPI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因此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时,需要对汇率变动率、市场利率和CPI之间进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以CPI为应变量,市场利率和汇率变动率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检验多重共线性,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从上述结果分析, 汇率变动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常数项也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因此整个方程存在多重共线性,CPI应当从自变量中删除。

4、多元回归模型建立

以外汇占款变动率为应变量,汇率变动率和市场利率为自变量,建立2000年-2005年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多元回归模型:

从上述结果分析,表明在95%的水平下可以拒绝市场利率回归系数为0的假设。 R=0.91,表明多元回归方程的残差很少,只有不到10%的残差不能用回归方程解释。 汇率变动率系数为负数,表明外汇占款增长率与汇率变动率呈反向变动关系,当汇率变动率升值1%时会影响外汇占款增幅下降33.3%;当汇率变动率贬值减少1%时, 会使外汇占款率增加33.3%。 这与经济规律是相符合的,当央行向市场上投放基础货币购入外汇时, 一方面表现为外汇占款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央行的调控下, 本币出现贬值当央行向市场上投放外汇,购入基础货币时,一方面表现为外汇占款减少,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央行的调控下本币升值。 市场利率自变量与外汇占款率呈正向变动,当市场利率上升1%,外资会流入中国外汇占款变动率会增加8.7%。 当市场利率下降1% 时,外资会流出中国,外汇占款变动率会减少8.7% 这与国际收支顺差和市场利率关系是相符的,当市场利率上升时, 会吸引资本项目下的国外资金流入,国际收支顺差增加。 当市场利率下降时,会导致国内资本流出,国际收支顺差减少。

以外汇占款变动率为应变量,汇率变动率和市场利率为自变量,建立2006年-2013年浮动汇率下多元回归模型:

上述多元回归模型中, 汇率变动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汇率变动率的系数在95%的置信区间不能为0,市场利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市场利率的系数在95%的置信区间不为0。 R=0.94说明多元回归方程可以解释大部分回归参数,不能解释的方程残差部分很少,不到6%。 从2006年-2013年多元回归模型中可以看出 ,外汇占款率与汇率变动率呈反向变动,汇率变动率每上升1%,外汇占款率会下降14.3%,当汇率变动率每下降1%,外汇占款率会升值14.3%。 市场利率与汇率变动呈正方向变动,当市场利率上升1%时,外汇占款比例上升9.3%,当市场利率下降1%,外汇占款比例会下降9.3%。

对比2000年-2005年多元回 归模型和200年-2013年多元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外汇占款增长率与汇率变动都呈反方向变动。 但是在2000年2005年之间汇率变动率对外汇占款率的影响较大汇率变动率每增加1%, 外汇占款率会下降33.2% 汇率变动率每减少1%, 外汇占款率会上升33.2% 这表明在我国实行固定汇率制2000年-2005年,在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时期,外汇占款变动率变动幅度大。 2006年-2013年之间,汇率每下降1%,外汇占款率上升14.3%。 这表明在实行新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机制后, 外汇占款的增长率出现下降,但是浮动汇率制度对外汇占款增长率变动影响不及固定汇率制度显著。

四、结论

综合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国际收支保持巨额顺差, 外汇占款在中央银行比重很高时汇率变动会对外汇占款产生较大的影响。 当一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时,汇率变动幅度不大,但是外汇占款变动很大;当一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时,汇率变动幅度增加,外汇占款变动幅度变小。 因此我国现在实行的汇率形成机制后, 人民币实行单向升值,虽然没有改变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外汇占款比重上升的趋势,但是外汇占款的增长率开始下降。

摘要: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长期巨额顺差时,外汇占款成为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主要渠道,汇率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一国的货币供应,也将对一国的外汇占款产生影响。一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汇率变动幅度不大,外汇占款变动将会替代汇率变动,但是当一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后,一国的外汇占款变动幅度不大,汇率变动将会替代外汇占款变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外汇占款】相关文章:

外汇风险05-24

外汇储备06-09

巨额外汇06-05

高额外汇储备06-16

基层外汇论文06-26

外汇产品监管07-08

外汇期权交易07-09

外汇衍生品07-23

外汇衍生合约07-25

个人外汇管理08-29

上一篇:现代事业下一篇:可溶性黏附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