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的法医学鉴定

2024-06-16

遗传学的法医学鉴定(精选12篇)

遗传学的法医学鉴定 第1篇

目前, 医学教育已经进入了以培养能力为目的 (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 CBE) 的阶段。对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医学教育学家 (B e n j a m i n Bloom) 首次提出“以培养能力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的概念, 且把形成性评价 (formative evaluation) 作为医学教育模式的主要评价指标[1]。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正在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转变, 其实现依赖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形成性评价是通过查找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提供反馈信息, 在实践中提高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2]。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

2 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案

2.1 提倡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 (case based learning, CBL)

学生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收集和整理资料, 查看文献, 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3],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在遗传学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 遗传学上的遗传疾病的案例, 学生通过学习和分析, 思考遗传病案例提出的问题更容易记忆案例当中的遗传病的特点, 发病机制,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遗传病的系谱图、认识遗传病的危害、掌握遗传病的预防措施, 并理解这些预防措施的必要性, 从而自觉遵守。

2.2 提倡以小组为基础的学习 (team based learning, TBL)

TBL是兼顾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对小组学生学习结果分阶段评价的一种形成性评价[4]。其具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的优势。目前, 我国某些中医院校也已开始尝试TBL教学, 如生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解剖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急诊医学等学科教学[5]。TBL以小组学生主动学习为主,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一具体论题或者老师课后布置一些问题让大家分小组完成。学生通过课后自行查阅资料、组员交流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一方面学生可以培养和锻炼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内和小组之间相互探讨和评论问题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目前我教研室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系谱分析实验教学中实施提前布置作业分组找病历并代表汇报一起讨论得到良好效果。

2.3 学生互评与教师互评

对实验报告或结果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评价。学生互评在规模化班级实验课程中, 既能有效降低教师的工作压力, 又促使学生进行相互对比、自我分析和反思, 发现自己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缺陷。学生在互评的同时, 对自己的实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充分体现学生参与评价的主体性。教师互评在进一步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认识有不可思议的效果。老师通过实验结果和过程的相互讨论和评价, 进一步强化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 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更加正确的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有效弥补老师在认识上的不足, 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2.4 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同样进行形成性评价

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课堂操作, 实验技能操作成绩及实验考试成绩组成[6]。实验课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和在课堂中的表现、实验操作和结果、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册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也可在课堂上让学生演示实验操作, 测试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并把测试结果进行计分。对学生在实验完成后, 以填写实验报告册来对本次实验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记录并总结, 教师对实验报告册书写过程中学生记录的数据的真实性是否存在编写情况、数据处理是否正确、画图的质量等进行评价。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和讨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操作的错误或注意事项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通过这种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方式,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教学质量。

2.5 形成性评价的另一种方式是布置课后作业

教师可以对之前学过的相关的几章内容或几个题目提出一个典型又总结性的的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教师给学生几周的时间, 要求根据之前学过的内容和查阅问题相关的资料写出答案或者是写出一篇小论文。通过这种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监督催促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自行查阅资料讨论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

3 结语

作为一种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形成性评价方法, 将逐渐被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推广应用, 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 它将在高等医学院校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各种形成性评价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巧妙合理的结合,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习阶段、学生素质, 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合理选择运用形成性评价, 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同时, 不断探索各种教学方法, 创造更多形成性评价方法让它为我们的教学事业工作, 并其教学成果进行合理而科学的评价,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促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摘要: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结合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现状, 积极探索和完善形成性评价机制, 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师的教学经验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推进素质教育进程。该文阐述实现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几个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医学院校,遗传学

参考文献

[1]Hershey SB, 李井泉.医学生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运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4) :285.

[2]罗尧成, 杨湘清.大学素质教育的特性及其评价方法的转型[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1) :13-16.

[3]赵铭锋, 吴淑华, 刘鲁英, 等.形成性评价在基础医学规模化班级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5) :28-29.

[4]戴建国, 黄玉芳, 王子妤, 等.TBL教学法在高等中医院校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C].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论文集,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2013.

[5]刘海梅, 闫福曼, 徐进文, 等.中医院校生理学推行TBL教学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 (7) :489—491.

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第2篇

该学科涉及数千种疾病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已成为现代医学中十分活跃的学科。

医学遗传学理论教学学时数较少,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临床遗传学学科,对于各种遗传病例,学生没有实践机会,实验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方式,结合实验内容的更新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还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的继续深造和实践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实验课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以基因病、染色体病为主,对于单基因遗传病可以进行基因诊断,但我校实验室不具备基因诊断的实验条件,因此实验教学的重点放在染色体的观察上。

首先,安排正常人类染色体的核型分析,让学生对遗传物质有直观的认识,通过对染色体带型、核型的识别,对理论课讲授的染色体相关内容进行验证,同时也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

了解了正常染色体,再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病患者的染色体标本,学生能够在显微镜下找到细胞分裂相,观察病人的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畸变,理论和实践结合,对染色体病的诊断加深了认识。

实验教学也要结合不同专业对教学内容合理安排。

对临床专业的学生,重点引导其结合实验理解染色体病的发病机制;对于检验专业的学生,侧重点在细胞遗传学诊断染色体病,识别染色体的带型特征,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除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我们还计划开展开放式实验,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流程,进行多学科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实验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能力,要求教师讲课不能超过20分钟,把时间留给学生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思考如何改进。

对于医学遗传学的重点内容单基因遗传病,学生对具体病例很有兴趣。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查找遗传病例;也可以让学生做家族遗传性状的调查,做出多媒体课件,在实验课上展示。

这种实验内容的改革深受学生的欢迎,大家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大家学到了很多理论课上无法学到的内容,拓展了知识面,对单基因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还增强了制作多媒体课件、汇报表达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结合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

实验教学新增了人类皮纹分析,皮肤纹理是真皮乳头向表皮突出,形成许多整齐的乳头线,称为嵴纹。

在突起的嵴纹之间形成凹陷的沟,这些凹凸的纹理构成了人体的指/趾纹和掌纹。

皮纹在胚胎发育第13周开始出现,第19周左右形成,出生后终生不变,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皮纹。

人体的皮纹既有个体的特异性,又有高度的稳定性。

大量的研究表明,某些遗传病患者的皮纹发生变异,可作为遗传病诊断的辅助指标。

目前,皮纹学的知识和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以及作为临床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

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很感兴趣,通过实验课掌握了皮纹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我们还引导学生将实验内容与科研相结合,指导学生参与我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对新疆医科大学513名维吾尔族与汉族学生皮肤纹理进行分析,研究维吾尔族与汉族学生皮肤纹理的差异与特异性,最后汇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发表论文。

综上所述,通过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不仅学生的独立完成实验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经过学习、思考、探索,也更新了知识,改革了教学方法,培养出了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慰云,谢天炽,李佩琼,等.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17(2).

[2]张银,王芳,孙树汉.八年制模拟遗传咨询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2).

[3]甄红英,白云,杜晓娟.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的困惑和改革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34(3).

遗传学的法医学鉴定 第3篇

1937年2月6日,夏家辉出生于湖南省桃江县武潭镇石桥村一个农民家庭,又名茂松。在农村度过了青少年期的夏家辉,养成了勤劳吃苦的品德,对农村、对劳动人民怀抱着深厚的感情。195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步入了浩瀚的知识殿堂。他有如蜜蜂采花,贪婪地吸吮着科学知识。

1958年,系里组织学生大搞科学研究。夏家辉担任了年级灭蚊科研小组组长,实践中他初步懂得了科研计划的制订不能搞“少数服从多数”;他随傅伯老师进行的“岳麓山区主要蚊种及其生活习性的调查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并出席了“湖南省青年第二次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1959年在向国庆十周年献礼时,他和陈凤琼共同总结发表了《灭蚊研究报告》等4篇论文。在蚊种鉴定中,他在傅伯老师带领下鉴定了一种在长沙未曾报道过的“林氏按蚊”的一只雌蚊。它的特征是在后腿股节有一宽白斑,占股长的l/5。在标本制作中。傅老师不慎将这只唯一的雌蚊后腿丢失。傅老师惋惜地对他说:“作为一个新报道的蚊种,必须保存一个完整的标本。这个标本少了一只后腿,我们就不能将这个蚊种作为新的发现写入论文中,因为论文发表前教研室和系还会派人专门审查论文和标本的。”夏家辉听后,立即用一根绳子将鉴定蚊种的实验桌周围圈了起来,并注明任何人不得入内。然后,利用课余时间,来这里在地上逐块逐块地寻找蚊子腿,整整找了三天,终于找回了这只蚊腿,并用阿拉伯树胶小心翼翼地将这只蚊腿粘在原“林氏按蚊”的标本上。当系副主任尹长民老师审查论文和标本时发现这只按蚊标本后腿的基部多了一个白点,并获悉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高兴地笑了,十分欣赏夏家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毕业前夕,尹长民老师在自己的书房里对夏家辉说:“我决定介绍你到湖南医学院卢惠霖教授那里去工作,因为卢教授几次找我,希望介绍一位能从事科研的人给他当助手,我想你是最好的人选。他们的条件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在卢教授的指导下做出成绩来。”

1961年9月,夏家辉成了湖南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的一名助教,并和全组人员一起在卢惠霖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孟德尔、摩尔根学说。卢教授亲自授课,每天2~3节课。每周至少考试一次。到学习的中后期,大部分人多在60分左右,唯有他和廖玉兰老师的考试成绩每次都在90分以上。他当时总结了自己的学习经验:“掌握孟德尔遗传学的关键就是要彻底弄清楚‘减数分裂’,因为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必须分开,这就是分离定律的基础;不同源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可分可合,这就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减数分裂中随着染色体的传递而联合遗传,这就是连锁定律的基础;同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可以发生交换,从而导致同一条染色体上基因之间连锁关系的改变,这就是交换定律的基础。因此,无论遇到什么考题,只要将基因与染色体在一起进行绘图分析,就能迅速得到答案。”

在随后的色盲的群体和家系调查以及植物的无性杂交试验中,夏家辉均表现出了特别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能完全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取得预料之外的进展,使该课题被批准列为国家科研任务,深得教研室主任卢惠霖教授的赞赏。1964年秋的一天下午,卢老找他谈话:“经过3年多的观察,我认为今后我们教研室遗传组的科研看来只能由你来承担了。”可正当他们着手这方面科研计划的制订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发生了。

1972年,对35岁的夏家辉来说可是个重要的开端。这年6月,他怀着对“文化大革命”敢怒而不敢言的厌恶心理一头钻进了图书馆。一天,他看到了一篇题为《国外遗传学研究动态》的文献综述,文中列举了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一些国家进行的“绿色革命”取得了成功,使小麦增产二到三成。夏家辉的心此时被极大地震撼了,一股巨大的冲动使他再也按捺不住了,就在造反派的眼皮底下,他从学校废品库要了一台旧冰箱、一台旧烤箱和一台旧离心机,用瓶底刻有“us”的玻璃小瓶开始了细胞培养工作。

从此,四楼简陋的实验室成了夏家辉的家。

一条染色体

1972年,当科技园地尚处一片荒芜之时,夏家辉和同事即在当时湖南医学院院长李庭植的支持下,顶住各方压力,开展了医学细胞遗传学的研究。1971年,瑞典科学家卡氏发现的人类染色体显带技术。成为人类与医学细胞遗传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开拓了现代人类与医学细胞遗传学的新起点。夏家辉只好急起直追,与临床相结合,开展医学细胞遗传学研究。

1973年春,为建立人体骨髓和外周血的常规染色体技术,夏家辉夜以继日地进行着实验。由于摸索了两个多月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技术,不但没有做出染色体,而且还闹出了将一小堆、一小堆的杆菌当成染色体的笑话。当时领导劝他停止实验,他却要坚持做下去。他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是自己所用的植物血凝素(pHA)是从当地的四季豆中提取的。为使实验成功,他托人从广州购回了“鸡子豆”,提取出其中的pHA。为了抢时间,而又不增加病人的痛苦,他用培养基冲洗医生抽完骨髓后的针头所得的骨髓细胞来培养并制备染色体。在一个星期六的夜晚,9岁的女儿陪着他做实验。已是凌晨4点多钟了,女儿再也坚持不住了,看到爸爸每做一步实验,她都要问:“爸爸,做出来了没有?”爸爸说:“快了,快了!”当天刚蒙蒙亮的时候,第一张玻片标本从染色缸中取了出来,放在显微镜下一看,夏家辉一声高叫:“出来了,出来了,染色体做出来了!”坐在桌对面的女儿也跳了起来,争着去看显微镜。领导、同事们闻讯赶来,大家在显微镜下认真、仔细地观察。只听两位老教授感慨不已:“我们教了几十年的生物学,终于第一次看到了人的染色体!”

常规染色体技术建立后,夏家辉紧接着开始了人类染色体e显带技术的研究。当时,他按照国外的经验进行实验,但经过10多次尝试都未获得满意结果。一天,天气极其闷热潮湿,他完成一批染色体标本制作后,已到午餐时间,他的小孩正在食堂排队等他拿饭菜票去买饭菜。离开实验室之前,为了防潮,他将玻片标本放入温度75℃的烤箱中,并作了记录。三个小时后,他返回实验室,烤箱温度已降至250C,他作完记录后按原来的步骤进行染色体显带试验,结果他惊喜地发现,以前多次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奇迹般地消失了。兴奋之余,夏家辉一边冷静思考,一边反复操作,最后终于在一条条染色体上出现了非常清晰的带纹。夜深了,夏家辉没有吃饭,一个人关着门在重复显带过程,带纹仍然非常清晰地显示在染色体上。成功了!他忍不住独自一人在房间里高声大叫:“我成功了!”

这一重大发现,使夏家辉不仅在中国

首次成功地引进了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而且改良了这一技术,在世界上首创了75℃烤片法。多年以后他回顾这次实验的过程对学生说:“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到当今的科研成功,一切重要的发现都说明一点:科研无小事!你们必须认真观察和记录自己实验中的一切,如果你们忽略了这一点,就不可能做成实验,更不可能成为一名好的科学研究工作者。”正就是这种勤奋严谨的学风,使夏家辉教授在医学细胞遗传学领域里纵横驰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果。1974年他们发表了中国人G显带染色体模式核型图;1981年,他们进一步探索人类染色体高分辨显带技术,分别于1986年和1990年在世界上发表了1000条带阶段和1200条带阶段的染色体带逐一命名的人类染色体高分辨模式核型图,从而使我国在人类染色体高分辨的制备、识别和命名上跃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1976年,他们将人类染色体c显带技术应用于鼻咽癌病因学的研究,发现了一条与鼻咽癌相关的标记染色体der(1)1(1;3)(q44;p11)和染色体脆性部位lq44,该论文于1978年和1988年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Cancer Cenet Gytogenel上发表后,有美、英、法、德等14个国家21位学者来函索取论文;法国科学中心主任研究员Guy de the教授为首的法国癌学和生物化学小组专程来长沙访问了夏家辉教授,在湖南医科大学进行了三天学术交流。鼻咽癌是我国南方的多发恶性肿瘤,具有家族性和民族高发特性,至今未能找到相关的癌基因。他们的这一发现至今仍然是世界科学家克隆鼻咽癌相关基因的首选位点之一。

一次起死回生的资助

1984年12月12日卫生部通知夏家辉,要求其筹建“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计划投入120万美元。夏家辉深知这是党、政府和人民对自己的重托。建室经费是劳动人民的血汗,接受任务的他夜不能寐。因为他深感这一重任的艰巨性和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

为此,在1984年到1985年夏家辉对加拿大、美国15个相关实验室进行了考察,考察结论是:在细胞遗传学方面,我们的实验室已处国际前沿。但在分子遗传学研究方面至少相差国外10年,夏家辉认识到,在分子遗传学方面如果我们实验室沿用外国人现有的研究方法,是赶不上的,是不能完成国家的建室任务的。要赶,首先必须在方法学上有创新。于是,1986年夏家辉提出了将1985年由美国KaryB,MuUis发现的PCR技术(199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与80年代初建立的染色体显微切割技术相结合,建立定点克隆基因的技术,并与博士生邓汉湘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思考,于1988年3月向国家提出了基金申请,申请研究经费30万元,但评审者以“申请经费太大,无力资助”为由,予以否决。当时的同行专家们认为,夏家辉拿了120万美元,钱够多了……。可他们哪里知道,这拿的是仪器设备费,科研经费是要靠自己的课题争取的。以至形成了在1986年至1990年五年内,实验室的科研课题经费仅仅申请到5万元的状况,为此,夏家辉夜不能眠,为了强迫入睡,他最多一次性服19片安定。国内申请失败,他和学生邓汉湘只好利用国外的条件于1989年首先在日本建成了该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睾丸决定基因的克隆研究。

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夏家辉主动向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主任王钦南同志作了汇报。在他的帮助下,1991年7月夏家辉邀请了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副主任赵宗良与他一起参加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会上他们与学术委员会一起对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考查,听取了实验室建室的工作报告,共同制定了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后五年的研究课题,当了解到在科研课题申请、评审过程中的上述问题后,赵宗良主任说:“这是我们在基金管理上存在的严重问题,必须从管理上做好工作,予以纠正。实验室的基因克隆课题可作为重点项目提出申请,按程序上报、立项。”。

因此在1993年,实验室以“人类基因组区段作图和部分测序(重点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5万元,使得实验室分子遗传学研究工作得以启动,从而使实验室走出了困境。

夏家辉在积极的为实验室的建设而奔波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选拔。一次,他主动向罗嘉典校长提出了培养和选择接班人的计划。罗校长对他说:“开玩笑,你自己50岁不到,培养接班人还早着呢!”他说:“我确实是真心实意的。”接着他向校长讲述了一个使自己醒悟的故事:这次赴卫生部汇报有关建立重点实验室的计划途中,在北京车辆频繁穿梭的米市大街,他正在聚精会神的想择机横穿马路,一个跟在其后约有三分钟的小学生突然叫他:“爷爷,您能不能带我过马路?”听到这一声叫,夏家辉猛觉一惊:我已老了!童言无忌,一个陌生的孩子叫我爷爷,肯定是我的长像、一举一动已经是爷爷了。他感到自己的研究生涯已过旺盛之年了。他说:“为了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把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实验室,我必须现在就着手选拔和培养接班人。”夏家辉的一番肺腑之言,立即博得了罗校长的赞赏与支持。为此,他相继将30余位研究生推向了国际舞台,让他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锻炼成长。1991年,该室毕业的研究生余穗、邓汉湘、张灼华等在国外实验室参与克隆和研究相关疾病基因中,先后在《seience》、《cell》、《Nature》等国际权威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夏家辉相继邀请他们回国,并于1993年6月请1962年出生的邓汉湘博士接任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自己则任第一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1996年请1963年出生的张灼华博士担任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副主任,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新老两代学科带头人的交替。

一条室训

早在1961年,WHO人类遗传学专家委员会根据人类和医学遗传学的发展,提出了在医学院校开设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建议。当时,国内对摩尔根学说是持批判态度的。夏家辉等根据人类遗传学的发展及其对医学的重要性,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在教务长何鸿恩支持下,于1976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医学遗传学讲座》教材,率先在我国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遗传学》课程。1973年,他们开设了遗传咨询门诊;1978年在学校创建医学遗传学教学和研究机构,开始招收人类与医学遗传学硕士生、博士生。1981年在卫生部林佳媚司长的支持下,夏家辉与李麓芸等合作研究并向全国推广了现已被我国医学细胞遗传学界作为常规技术广泛应用的“湖南方法”,以及用绒毛、羊水细胞为材料在妊娠2~5个月内完成染色体病宫内诊断的技术。他们先后为全国各省、市培训了

182位临床细胞遗传学工作者,使我国医学界较早地消化、吸引和应用了当代人类与医学细胞遗传学新技术,接受了这一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与理论,从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临床细胞遗传学”这一崭新的学科,夏家辉也成为这一新学科的公认的奠基者。“责任、正直、良心”是夏家辉领导的实验室室训,夏家辉教育青年将个人的兴趣、前途与祖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振兴融为一体,把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真正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科研机构。

为了在基础研究中夺取“世界第一”,1991年9月到1995年10月那4年中,夏家辉一度率领研究室的10多位研究生和技术人员,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他还曾进行过lO多次封闭作业,所有人员吃、住都在实验室里,以集中精力解决实验中的一些技术难题。终于从1995年12月开始,他们利用“国际人类基因组项目”所提供的资料,开展了在计算机上克隆疾病基因的研究,并成功地独创了“基因家族——候选疾病基因克隆”的基因克隆方法。迄今为止,他们利用该方法,先后克隆了M6ba等8个基因,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并在国际基因库登记。

1998年3月,他们克隆出间隙连接蛋白β-3(GJB3)基因后,经过染色体原位杂交将其定位在1号染色体短臂3区4带。随后,他们筛选了42个相关疾病家系,并从浙江和湖南的两个耳聋家系中发现了基因突变,从而确定了间隙连接蛋白B-3(GJB3)口基因为神经性耳聋的疾病基因。1998年5月28日,他们将自己撰写的《人类间隙连接蛋白beta-3基因突变导致显性遗传的听力减退》论文向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Genetis》投稿。论文经过4个月的审查、修改,终于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发表在《Nature Genetics》1998年12月期刊上。该刊还专此发布了新闻及其评论。国际同行专家们指出:湖南医科大学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夏家辉等的这一发现,无疑为细胞通讯的重要性提供了依据。神经性耳聋基因的克隆将为临床开展基因诊断、进行生育指导以防止神经性耳聋基因向下一代传递,以及开展基因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研究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成果来之不易,意义重大。它是国内克隆出的第一个人类遗传病疾病基因,也是国内克隆出人类遗传病疾病基因第一家。对此,人们无不投来赞叹的目光。由国家教育部和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设立的首届“长江学者成就奖”开评时,教育部组织45位两院院士对全国26所高校推荐的49名候选人进行了初审,然后又邀请杨振宁、朱光亚等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组成评审委员会。专家们经过严格评审,又一致把一等奖100万元奖给了夏家辉小组。科研人员在兴奋之余却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们深深懂得:科学无止境,只要肯登攀。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他们又开始了新的拼搏,向着新的目标进取。

一种与众不同的脾气

在生活中,夏家辉是一个脾气直爽的人,喜欢实话实说。用他的话说就是“科学工作者只尊重事实,讲求实事求是。”也正因为他的这种性格,让他的婚姻染上了传奇色彩。在湖南师大读书期间,一次讨论他人团的问题,同学们都为他“摆功”。轮到陈凤琼,她直言不讳地指出夏家辉还应该在三个方面加以改进。夏家辉笑着说:“知我者陈凤琼也。”后来陈成了夏家辉的夫人。夏家辉喜欢别人直言不讳的指出他的缺点,同时,他对别人也从不虚伪的恭维。

在一次党的支部民主生活会上,讨论一个人的入党问题,与会者纷纷说这个人的好话。当时还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夏家辉也列席会议,他在会快开完的时候冒出几句:这次会议,我感觉没有什么收获,毛主席都有缺点,他怎么就没有缺点了呢? 生活会在尴尬中收场。事后领导找到夏家辉了解情况后说:“说的都对,场合不对。”

在一次研究生的面试中,有3名学生参加面试,但是只能录取2人。于是夏家辉出了一道题: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一些细胞材料的结构。其中一名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笔记录观察到的东西。夏家辉于是录取了前一名学生,然后告诉第三名学生,科学研究是不能存在“可能”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对于搞科研,夏家辉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要出成果,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多扯谈。

“凭教科书指导实验,得出的结论与人家至少有5~6年差距;看人家的科研计划标书受到启发,相差至少有2~3年;到别人的实验室后有新的想法,相差1~2年;可你与别人扯谈里得到的思维火花,往往都是最新的信息。”

夏家辉举例,他从事基因克隆研究,好几次都是慢人家一拍而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次夏家辉到北京开会,一位专家说,你不能老是这么失败下去啊,你到底有没有关注互联网上有关最新的技术进展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回到长沙,夏家辉马上用微机进行研究,速度大大加快了,并于1998年在本土上克隆出第一个遗传病疾病基因。

在夏家辉看来,科研工作者要扯谈交流,还应该在轻松的环境中交流,这样相互之间才没有那么多防备。他甚至笑称可以喝点酒,酒后没准能讲出点新东西。

但夏家辉对学生却很是严厉:“第一年你们必须很好地学习,第二年,如果我说错了,你们能指出来,就说明你们进步了;如果第二年、第三年,我错了,你们也错了,那你们是最没用的,最没有希望的‘家伙’!”

遗传学的法医学鉴定 第4篇

1 医学遗传学理论、技能在农村基层医务工作中的作用

1.1 医学遗传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医学基础课, 是生命科学的一门前沿学科。其内容分支多、学科发展迅速、知识更新日新月异, 特别是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的推进, 使医学遗传学早已突破了经典遗传病分析和研究的领域[1]。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几乎所有疾病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遗传因素有关[2]。

1.2 遗传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1) 遗传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首先, 遗传病相对发病率不断增长。据统计, 一岁以内婴儿的死因中, 先天畸形占首位;活婴中有遗传病者约占24‰;约10%的孕妇流产是因为染色体异常;3%的儿童智力发育不全, 其中80%由遗传病引起。其次, 遗传病病种不断增多。据统计, 截至1993年11月1日人类单基因病及异常性状已达6 457种, 染色体畸变综合征在100种左右, 异常核型近1 000种, 多基因病估计不少于100种。由于后者多为常见病, 故约有20%~25%的人患有某种遗传病或与遗传有关的疾病[3]。当然, 报告病种的增加, 一方面是由于对遗传病认识水平的提高, 对过去已存在的遗传病加以确认;另一方面是基于研究方法的进步, 从原有遗传病中分出了若干亚型。但无论如何, 遗传病病种增加仍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2) 有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已被证明与遗传因素有关, 如肿瘤、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精神分裂症等。过去有些不明原因的疾病, 现已被确认为遗传病。可以预料, 随着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明确, 人们将从环境和遗传两方面对各种疾病提出防治对策。 (3)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内容。因此, 应用遗传学知识和技术, 提高人口素质是医学遗传学的一项长远目标。

1.3 医学遗传学技能在农村医生日常工作中的应用

农村医生作为最基层的医疗工作者, 其基本工作职能是为群众提供医疗、疾病控制 (包括计划免疫) 、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他们往往是某种遗传病、常见病 (多为多基因病) 、传染病的第一接诊者, 而正确诊断有助于疾病治疗, 及时报告疫情有助于控制某些传染病的蔓延。他们既是优生优育政策的宣传者、普及者, 又是提高人口质量、实现优生优育目标的具体执行者, 还是人民群众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的指导者。他们既需要医学遗传学理论指导工作, 又需要应用医学遗传学技能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通过他们向群众宣传普及遗传及优生学知识, 提高人群卫生保健和优生意识, 会对促进人民健康、提高人口素质起到巨大作用。由此可见, 医学遗传学知识和技能贯穿于农村医生工作始终。

2 农村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2.1 教材范围过广, 课时偏少

医学遗传学涉及细胞学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细胞的结构、细胞增殖周期、人类染色体、减数分裂配子的发生) , 分子学 (遗传的分子学基础) , 遗传学 (包括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基因、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病及人类性状的遗传方式、遗传病的诊断与防治) , 优生学 (遗传与优生) , 环境学 (遗传与环境) , 病理学 (遗传与肿瘤) 等内容, 这些内容抽象、深奥、零散、学科跨度大。教师讲授时为将知识点讲清、讲透, 会花费大量时间在基础知识方面, 如: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的分子学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病及人类性状的遗传方式等。

由于基础知识讲授耗时过多, “遗传病的诊断与防治”“遗传与优生”“遗传与环境”“遗传与肿瘤”等章节课时被挤占, 教师对此往往会少讲或不讲。而这几个章节的知识恰恰可以指导农村医生很好地解答人们关心的优生、环境污染和自我保护、肿瘤发生的遗传机制、遗传与环境因素等问题。若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得不好, 就会难以解答人们提出的相关问题, 失去在工作中普及优生、健康保健知识的绝好机会。

2.2 学生基础差, 课程难度大

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 而初中生物学和化学都没有涉及遗传学基础知识, 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结构等。加之医学遗传学开设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医学遗传学基础》教材中也没有涉及相关基础知识, 如不另外讲授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则无法将蛋白质与基因表达过程联系起来, 更无法阐述遗传信息是如何决定生物性状的。

“核酸的分子组成、结构及功能”章节内容对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既陌生又抽象, 而清楚地解析核酸的分子组成、构建核酸的空间结构有助于弄清核酸的功能, 即基因决定生物性状的实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由于学生基础差, 课程难度大, 加之课时少, 使农村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教学困难重重。

2.3将医学遗传学拆分为医学生物学和遗传病与优生便于学生掌握

医学遗传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 是医学生的基础课程。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对农村医学专业学生不可或缺。“遗传病的诊断与防治”“遗传与优生”“遗传与环境”“遗传与肿瘤”等章节涵盖了优生学的遗传与优生、优生咨询, 环境学的环境污染与保护、遗传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病理学的肿瘤发生的遗传因素、遗传机制、染色体异常等知识是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的。针对现行教材范围过广、课时少、学生基础差、课程难的特点, 笔者认为将医学遗传学拆分为医学生物学 (涵盖遗传学基础知识) 和遗传病与优生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讲授医学生物学, 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殖与个体发育、遗传的基本规律内容, 共36课时;将较为实用的遗传病与优生 (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线粒体遗传病、遗传与肿瘤、遗传病的诊断预防治疗、优生学基础、出生缺陷及干预、临床上常见的遗传病和出生缺陷) 放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讲授, 共36课时。

笔者认为将医学遗传学分成两门课程来讲, 可使内容更集中, 知识条理性、系统性更强, 加之课时增多, 能达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摘要:针对现行农村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将医学遗传学拆分为医学生物学和遗传病与优生两门课程, 并编写校本教材等改进措施。

关键词:农村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基层医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康晓慧.医学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王静颖, 王懿.医学遗传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遗传学的法医学鉴定 第5篇

实验教学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培养手段,通过亲自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印象,锻炼其操作能力。医学遗传学由于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极强的实践性,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要加强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实验教学,只有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优化实验效果,培养其动手能力。贵州医科大学针对大学二年级春季学期的临床专业和护理专业开设本课程,共设9次实验,每次2学时。在本课程多年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作者总结了如下经验来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优化实验内容

内容滞后的传统医学遗传学实验已不再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因此,实验课程内容的改革就显得尤为迫切。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后,我校该门课程共安排了9个实验,包括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技术、正常人非显带染色体的核型分析、人类染色体G显带标本的核型分析、人类异常核型的观察和分析、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和核型观察、性染色体标本的制作与观察、人类皮肤纹理分析、人类性状的遗传学分析和遗传病的系谱分析。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实践,将新的理论与检测实验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并补充前沿知识,有利于优化实验内容,加强实验效果。

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1PBL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PBL(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教学法的核心是以问题为导向,是基于现实世界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已广泛应用于理论教学00,在实验教学中也有应用02,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贯彻该种方法。如进行遗传病的系谱分析这节实验课的讲授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每个班级分成5组,每组同学在课前分配1个系谱图,同学之间分工协作,上课时请每组推选一位代表进行讲解,讲解结束之后,其他组学生可以提问,同学之间可以开展有益的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小结。这种教学法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学生在课前就会对课程的内容有较深入的了解,由于需要弄清楚很多概念、相关问题,学生除了看指定的参考教材之外,还会参考其他书目和查阅相关文献,这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其次,在课堂上由学生进行讲解,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兴趣,对讲授的学生来说,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最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其恰到好处的点评对学生来说意义显著,由于有了之前同学的讲授,加之老师专业的点评,两者之间的对比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虚拟实验室的利用

虚拟实验室在教学中具有自由度大、节省投入、安全系数高、教学效果好、可延续性等优势H,本次实验课程我们选择性的使用了我校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虚拟实验室,如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和核型观察这个实验,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下,学生获得了身临其境的实验体验,在有限的时间领会和掌握课程设计的知识,有更多动脑、动手的时间。实验进行直观的演示,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3。融入科研理念

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充分融入了科研理念来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性染色质标本的制作与观察这一实验中,人类正常女性个体的体细胞的2条X染色体,其中一条在分裂间期失去活性,形成X小体,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见,而正常男性由于只有1条X染色体,故无法形成X小体。我们要求同学们对男性、女性都要做玻片,之后交换观察,这样可行形成鲜明的.对照,形成了科学的思维,加强了印象。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现象、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以期通过实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逐步融入科研理念,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4。创新改革评价体系

以实验报告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习效果。这种传统的评价模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过于关注实验报告,以至于利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和绘图工作,有的同学甚至直接参照教科书或实验指导上的插图进行绘图,不利于对其科学思维能力的锻炼、实事求是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考核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仔细全面地观察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包括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验效果、协作能力等,同时认真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综合评价学习效果,对于学有余力或感兴趣的同学,也可指导他们进行文献阅读及论文的写作。通过多种评价模式,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相关知识,得到思维、能力的全方位提升,进而完成实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5。小结

遗传学的法医学鉴定 第6篇

摘 要:医学遗传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较抽象,且存在教学学时少、学生不重视等问题。根据各章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分章节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锻炼其综合能力,实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教学方法;合理应用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和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以遗传病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发病机制、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是医学教育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以及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人类遗传性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医学遗传学作为研究遗传性疾病的主干学科,其教学内容多、学科间联系紧密、教学知识点贯穿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领域,是医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

由于遗传性疾病并不常见,医学遗传学知识在学生执业医师考试内容中所占比例较少,所以学校安排课时少,学生相对也不重视,医学遗传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课时少任务重、学生重视度不够、教学方法不合理等问题。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医学遗传学知识,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然不能胜任。通过总结教学经验,笔者发现根据各章节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完成学科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不同教学方法在各章节中的合理应用

1.传统讲授法结合启发式教学

传统讲授法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以授课为基础。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较,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主动思考的弊端。医学遗传学基础理论知识较多并且抽象,传统讲授法能够快速地进入主题,但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随之将学生带入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采用讲授法与启发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将二者的优点相结合,在系统讲解医学遗传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如讲解遗传的分子基础,可从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意义,进而阐明基因的概念、结构以及功能。将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前沿科学技术联系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其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层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遗传的分子基础以及遗传的细胞基础章节可采用讲授法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2.围绕病例展开的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由Barrows教授引入,目前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PBL教学法主要应用于遗传病病例教学章节,单基因病和染色体病章节涉及多种遗传性疾病。教师选择日常生活中学生可能见过或者听过的病例,如白化病、唐氏综合征、红绿色盲。具体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根据病例提前收集资料,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疾病发病机制、遗传特点、临床表现、治疗预防原则等。通常学生讨论的内容并不全面并且其科学性有待考证,此时需要教师做总结补充并且纠正错误观点。如白化病,学生关注点在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遗传规律,教师可以从遗传规律绘制白化病家族系谱图,进而引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计算发病风险。PBL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直接交流、沟通,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程度,及时给予指导及解答。讨论结束后学生以自我评价报告的书面形式做自我评价,评价报告得分计入期末成绩。PBL教学法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密切互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模拟门诊教学法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涉及较多临床知识。模拟门诊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组织下,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给出病人具体患病名称,由学生扮演医生和病人,完全模拟真实的就诊场景。临床模拟教学法主要应用于遗传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章节。具体的实施过程可将学生分成两组:病人组和医生组,两组学生各自检索相关资料,病人组的学生负责整理描述该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其他需要咨询的内容,医生组则要给出具体的诊断、治疗、预防方法。两组学生派代表扮演医生和患者,模拟就诊场景。临床模拟结束后医生组与患者组要根据模拟过程中各自的提问与回答做出互评与补充。临床模拟教学法要求教师具备临床经验与引导组织能力,现场总结遗传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

模拟门诊教学法应用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巩固知识点,使学生体会作为医生的责任感与严谨性。模拟门诊教学法能够促进医学遗传学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搜索资料的能力。

4.科研进展专题介绍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医学和遗传学相结合的前沿学科,发展迅速、知识更新较快,但教学教材相对滞后。为了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并且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热爱,日常教学要与科研进展相结合,所以在课程进行过程中,结合社会热点,在相关章节开展医学遗传学研究热点进展报告很有必要。如由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切除双侧乳腺事件,可设置疾病的基因检测与定位研究专题报告;2016年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开展高龄产妇面临的遗传病高风险研究进展以及试管婴儿技术难点等相关的研究报告。通过社会热点介绍科学发展的趋势、重大事件、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可开拓学生视野。

5.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都存在医学遗传学教学学时少、任务重的现象。教材中涉及的不常用的部分内容,通常在课堂中教师是不讲或者略讲的,然而现实课堂教学选择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医学遗传学深入学习的需求。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可以利用电子图书馆、中国知网以及各高校精品课程网、医学论坛等途径获取课堂上没有涉及的知识点。网络资源库最大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根据需求自主获取学习资料,亦可在线与教师、学生互动、交流。自主学习是传统教学的良好补充,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锻炼了其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由于其内容繁重、抽象,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实现现阶段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在课堂中,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上课注意力集中,学生对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加深了对各类遗传病的认识,了解了医学遗传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及临床经验,同时要全面提高知识结构,时刻关注医学遗传学及相关学科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马红莲,张联珠,聂晨霞,等.关于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学质量方法的探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2,19(12):135-136

[2]戴红彦.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J].学术论坛,2016(3):153-154.

[3]吴穷,苏方.以案例为基础的PBL教学法在临床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6,14(5):844-846.

遗传学的法医学鉴定 第7篇

1医学遗传学学科特点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兴起较晚的学科, 但又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它是将遗传学和临床医学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 同时也是基础医学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自1953年人类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以来, 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启动, 2005年完成, 人类遗传图、物理图、基因图和序列图也随之构建成功。在此基础之上, 反映个体之间变异的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计划的揭晓, 更是为疾病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学遗传学的发展突飞猛进, 日新月异, 其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展。随之而来, 大量的生物信息公共网络系统迅速丰满而完善, 海量的相关文献报道也顺势而生。这些特点要求研究生导师在熟知医学遗传学教育特殊性情况下, 采取因势利导的教学方式, 指导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总体来说, 就是启发带动学生熟悉掌握和充分利用网络工具, 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总而言之, 就是要培养研究生具有信息检索、信息利用和信息分析的能力, 即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2医学遗传学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素养 (IL) 就是通过多种来源 (以图书馆与网络为基础) 有效地获得、评价、利用信息, 来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 这是现代人素质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1]。1987年信息学家Patrieia Breivik将IL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在发达国家, 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主, 由计算机教育和图书馆用户教育等融合发展而来的IL教育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近30年。仅1995至2004年, 我国学术界公开发表的研究IL的文章就达1, 200多篇。进入21世纪后, 我国每年发表的有关IL的文章数量几乎是在成倍增加;其中探讨高校大学生IL教育的文章占总数的54.44%[2]。IL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下面以开展巨颌症 (一种口腔遗传疾病) 的病因学课题研究为例, 在这几个方面细谈如何进行研究生的IL培养。

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 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 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简单地说, 就是面对不懂的东西, 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 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 这就是信息意识。如何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使其了解医学遗传学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及信息的表达形式?目前可以有多种方式提供医学遗传信息的采集, 包括著名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相关网站或者数据库, 一些遗传学论坛, 专业领域和知名专家的博客, 甚至是丁香园网站, 相同专业的学生在论坛上发表的意见和建议, 因为具有专业相似性, 因此对于学科学习是非常宝贵的。具体来说, 首先通过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 网站, 进行大量文献检索, 获得该巨颌症流行病学信息, 确定针对该病的特点使用何种研究手段。也就搞清楚这种疾病是复杂多基因疾病还是单基因疾病。研究策略是针对前者的全基因组关联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 和候选基因筛查, 还是针对后者的连锁分析 (Linkage A-nalysis) 和全基因外显子测序 (Exome Sequencing) 。输入关键词“巨颌症” (cherubism) 和“基因” (gene) 的时候, 会检索58篇相关文献, 其中关于连锁分析研究的占2篇, 提示该病为单基因疾病, 文献表明首先通过连锁分析将致病基因定位到人类4号染色体区域, 继而发现该区域内的SH3BP2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常染色体显性巨颌症的发生。一些遗传病都建立各自的数据库, infevers (http://fmf.igh.cnrs.fr/ISSAID/infevers/) 网站就详细介绍了包括巨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遗传信息, 包括至今所发现的与这些疾病有关的基因突变位点的序列信息, 和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章。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 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不仅能够通过建立信息意识, 找到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而且要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为课题开展进行服务。具体来说通过文献查阅, 找到导致巨颌症发生的所有SH3BP2基因突变, 如果已经收集到该病的样本, 就可以通过公共软件包primer3设计引物, 对所有已知突变进行筛查。若未发现已知突变, 则可以利用全基因外显子测序查找新的基因。如果找到可疑的未报道过的变异, 需要进一步证实该变异在正常人群中并不存在, 即确定是一种突变, 就需要进入各种突变数据库, 如HGMD (The Human Gene Mutation Database, http://www.hgmd.cf.ac.uk/ac/index.php和1000基因组计划 (1000Genomes project, http://www.1000genomes.org/) 。比较所发现的变异在这些数据库中提及的人群频率, 证实突变的真实性和确切性。利用网络软件如Ployphen2、SIFT、Mutationtaster和MutationAssesor等预测所发现的突变是否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功能和结构造成损害程度。另外, 一些数据库总是在不断实时更新, 不断融入最新研究相关成果, 因此研究生应该具备通过独立判断和分析, 迅速熟悉和掌握最新网络资源的能力。

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 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 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 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 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具体来说, 在实验过程中, 要实事求是书写实验记录, 不可伪造数据和涂改记录。不可因妒贤嫉能, 而破坏其他同学的实验成果。当获得实验数据, 经过分析整理后需要撰写学术论文的时候, 应该明确注明所引用的参考文献, 将参与课题人员的名字列在作者范围内, 尊重别人的智力劳动, 同时也稳固自己的学术道德。另外, 由于所接触的信息发展势如破竹, 作为一个具有信息道德的人, 应该具备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高尚的信息道德是正确信息行为的保证, 信息道德关系到整个社会信息IL发展的方向。

IL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 是提升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3]。研究生作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知识群体, 学习如何从多渠道获取信息, 正确评价信息, 有效利用信息, 并且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念, 让学生未来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道路上事半功倍。多数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未来会从事医生的职业, 医生利用基础信息技能可参与本学科具体的课题研究, 对本学科文献的追踪, 激发自主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不仅强调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医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4]。因此, 医学遗传学专业的研究生IL培养对于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医学遗传学的发展突飞猛进, 日新月异。随之而来, 大量的生物信息公共网络系统迅速丰满而完善, 海量的相关文献报道也顺势而生。因此要求该专业的研究生在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 具有信息检索、信息利用和信息分析的能力, 即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注重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培养, 能够使其将信息资源整合到科学研究中, 为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学质量注入新鲜理念。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信息素养,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叶小艳, 黄维跃.信息素养文献综述[J].情报探索, 2010, 12 (158) :18-20.

[2]济南大学[EB/OL].[2008-10-16].http://www.sdedu.gov.cn/sdedu_bkyx/sdedu_jndx/gzdt/t 20081015_37940.htm.

[3]王宇.基于案例分析的阶段式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2, 23 (24) :24-28.

遗传学的法医学鉴定 第8篇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高职高专

医学遗传学是将遗传学基本理论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目前, 各所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医学遗传学这门课程, 但教学内容较为分散, 知识量大, 范围广, 而高职高专类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课时被大幅度压缩, 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将医学遗传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提高教学效果, 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1]。

1教师素质的改革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因此, 提升教师素质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医学遗传学既是一门基础医学课, 又是一门与临床各学科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这就要求医学遗传学教师不仅熟练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还应具有临床医学方面的知识。因此, 我教研室要求每名青年教师指定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同时选派青年教师到其他医学高校进修, 学习和交流教学经验。另外, 要求青年教师到医院参加临床实践, 从而对一些遗传病的临床症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有更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2课程设置的改革

根据医学专业发展的特点,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学人才为目标, 应合理设计医学遗传学课程。医学遗传学涉及很多学科, 如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门基础学科, 这些课程均与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和遗传的分子学基础相关, 是学生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基础学科。另外, 医学遗传学主要研究人类临床疾病与遗传的关系, 涉及医学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2]。因此, 我教研室把医学遗传学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 此时学生已经学完多门相关基础医学课程, 同时也开始接触临床课程, 此时开设医学遗传学课程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丰富临床相关知识, 也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3教材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材建设是整个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 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 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3]。选择教材既要注重本学科的基础知识, 又要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我们选用的是由本教研室王洪波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 (第五版) , 这本教材属于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专用教材, 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我校医学遗传学课程的理论课时为26课时, 由于教学课时有限, 教学内容较多, 在精选教材的同时, 还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的内容不再重复或简单叙述, 例如基因与基因突变、遗传的基本规律等内容学生在高中已经学习过, 应当删减;而关于细胞的增殖、染色体等知识学生也有一定了解, 且在后续课程中还要涉及, 可适当略讲, 但要突出重点;教学重点应集中在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这三大遗传病上。有些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4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教学主要是大班授课, 教师讲学生听, 以“灌输式”教学为主,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因此需要改革教学方法。首先, 要转变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遵循“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原则, 注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在讲第一章绪论时, 就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的遗传病有哪些?”启发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对医学遗传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和方法, 如讲授、自学、讨论、启发、案例和情景教学法等。比如对学习的难点和新的名词术语可以用讲授的方式;讲解遗传病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学习遗传咨询和遗传病诊断方法时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还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同时获得学习效果的反馈。因此, 针对医学遗传学教学的特点,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式, 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5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不仅能够验证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 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严谨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应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 调整实验内容。比如将显微镜的使用、细胞的形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对核型分析实验进行改进, 在分析正常人类染色体核型的基础上, 增加其与常见染色体病患者核型的比较;增加与临床关系密切的遗传病病例观察以及遗传咨询等实验, 将视频、图片与临床结合, 使学生既体验了临床真实工作, 又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考核机制的改革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 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的考核方法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采用闭卷或开卷的笔试形式[4]。因此, 必须改变现有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 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能力及课外学习情况等因素, 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本课程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其中形成性考核占40%, 终结性考核占60%。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表现和实验技能, 分别占20%, 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考勤、课堂积极性以及课后作业。终结性考核主要采取开卷理论考试的方式, 在考核内容方面, 减少记忆性内容, 增加分析应用性内容。

综上所述, 医学遗传学是当今发展较为迅速的前沿学科,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医学人才, 必须进行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核机制等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改革的难点, 需要全体师生不断总结经验, 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与学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伟, 李新伟, 许世敏.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21) :131-133.

[2]张金波, 朱金玲, 侯霞, 等.构建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医学遗传学课程体系改革[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 (16) :3106-3108.

[3]周凤娟.高职高专院校《医学遗传学》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3, 21 (7) :143-144.

遗传学的法医学鉴定 第9篇

传统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却较为分散, 从基本理论知识到临床诊治均有涉及, 知识量大, 范围广。但由于高专类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课时被大幅度压缩, 课时少, 内容多, 而且作为基础课, 该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 忽略操作技能培养, 造成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教师要在较短时间内将医学遗传学知识教授给学生, 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并形成临床技能, 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基础, 突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较强的临床思维和专业技能, 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分析目前医学遗传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针对临床专业特点, 以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 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验项目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以期提高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 以理论部分为主, 涵盖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突变、遗传病以及优生等内容;而实验部分较少, 只有切片制作与观察、染色体制备与核型分析等几个实验。虽然这样的设置内容覆盖面广, 但受课时所限, 面面俱到的讲解只如蜻蜓点水, 不够深入, 而且理论部分比重远高于实践部分,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因此, 应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增加实验教学内容, 突出讲授内容的针对性, 提高教学效果。基于该思路,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1 优化理论内容, 实行模块化教学

对一些基本概念, 例如基因的概念、遗传的物质基础、三大遗传学定律等, 学生在高中已经学习过, 应当删减;而关于细胞增殖、染色体等知识, 学生也有一定了解, 且在后续课程中还要涉及, 可适当略讲, 但要突出重点。教学重点应集中在染色体畸变及单基因遗传方面, 学生掌握这些原理后再学习相应的疾病, 从而循序渐进地掌握不同类型遗传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疗手段以及优生咨询等临床应用性较强的知识。这样从原理深入临床, 便于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医学遗传学知识。

除对知识点进行优化外, 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 使学生在整体上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 提高学习效果。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模块、基因遗传病模块、染色体遗传病模块以及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优生模块。其中基本概念模块主要包括绪论、细胞与遗传知识、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染色体结构与分类等, 这些知识涉及大量遗传学概念、原理, 是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基础, 适合在课程初期进行教学;基因遗传病模块主要包括遗传突变与修复, 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机制、传递规律以及群体遗传相关知识;染色体遗传病模块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病、造成染色体病的因素及防范措施;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优生模块和临床联系紧密, 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在学期最后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分类, 使医学遗传学知识结构性、连贯性更强。

1.2 调整实验项目, 增加临床实践

实验教学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 但受课时限制, 实验项目少, 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与临床联系不紧密。因此, 提高实验课比重, 增加实验教学内容非常必要。首先, 将显微镜的使用、细胞形态观察、细胞分裂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其次, 对核型分析实验进行改进, 增加对常见染色体病患者核型的比较;系谱分析实验不能局限于对现成的系谱图进行分析,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另外, 增加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皮纹分析、染色体病例观察以及遗传咨询等实验, 将视频学习、图片分析与医院实诊相结合, 使学生既体验了临床真实工作, 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医学遗传学知识抽象枯燥, 不易理解, 因此, 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1 案例教学法

遗传病是医学遗传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 既要联系理论又要结合临床。应用案例教学法, 以临床真实病例或实验作为切入点, 引出医学遗传学相关知识,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来解决问题, 从而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找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契合点, 激发学习兴趣。在授课时针对不同遗传方式的遗传性疾病, 分别给出临床典型病案的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 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初步判断, 提出疑问, 并尝试找出解决方案。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 并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和总结, 通过病例逐步将遗传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 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遗传病知识,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通过病例分析, 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 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在运用病例教学法时, 病例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要突出与教学内容相关、可操作性强的典型病例。

2.2 PBL教学法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其核心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实现学习和训练的目的, 分为发现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总结几个阶段。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缜密的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 适当采用PBL教学法, 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讲解“单基因遗传病分类以及传递规律”时, 可以先根据遗传学三定理提出问题:遗传病有哪些类型?传递的时候有什么规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假设, 收集资料并验证总结, 最后教师补充、解释, 从而使学生对遗传病类型和传递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样, 在“染色体病形成机制”教学中可以从细胞分裂与有性生殖入手, 在“基因突变”教学中可以从基因的表达方面入手, 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结合临床病例解决问题, 教师再对知识进行延伸, 使学生形成运用临床思维解决问题的思路, 不但激发了其学习积极性, 又为其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2.3 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 再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 通过模拟疾病的临床症状及诊疗过程, 引发学生讨论,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实现教学、实践训练和能力评估的目的。在医学遗传学课程中,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遗传病诊断以及遗传咨询相关内容的教学, 学生通过情景模拟重现临床接诊过程, 学习遗传咨询和遗传病诊断方法, 认识接诊对象, 掌握咨询问题及沟通技巧, 并进行遗传病再发风险估计。该教学法能够使学生较真实地体验临床诊疗过程, 加深对遗传病的认识和理解, 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为其以后从事临床工作提供一定指导。

3 考核方法改革

合理的考核既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 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 对学生学习有引导作用。因此, 必须改变现有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 综合考虑学生课堂表现、实验能力及课外学习等因素, 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考核可以分为3部分:平时表现考核、基础知识和理论考核、专业技能考核。其中平时表现成绩占20%, 基础知识和理论成绩占40%, 专业技能成绩占40%。平时表现包括考勤和课堂积极性;基础知识和理论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状况及应用能力, 通过完成相关教学模块学习后的心得论文和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 在闭卷考试中减少记忆性内容, 增加分析应用性试题;专业技能考核主要包括平时实验成绩以及遗传病相关技能测试 (如遗传咨询、遗传病诊断和治疗等) 成绩。综合考评既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能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 从而全面评估教学效果。而且综合考核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其临床能力培养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以上改革能够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以临床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 对教学内容、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等进行优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从而培养出具有综合医学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探讨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改革,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3方面进行分析, 以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使其成为具备综合医学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遗传学的法医学鉴定 第10篇

一、病例分析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医学遗传学中有些知识点抽象枯燥, 学生难以理解。病例分析教学具有真实性, 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更形象、更生动、更易于理解。如遗传性疾病、家族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学生学习时容易混淆, 当每种疾病都举出具体的病例, 如白化病、夜盲症、舞蹈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结合病例展开分析讨论,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联系与区别, 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同时病例照片和视频资料的直观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在讲血友病时, 先导入“维多利亚女王的遗憾”的小故事, 介绍维多利亚女王家族有多个成员罹患怪病———受到轻微碰撞就会出血不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为什么每一代发病的都是男性? 怎样诊断? 怎样治疗? 怎样预防? 这样步步导入, 步步设疑, 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启发学生思考, 学生学起来也感到具有极大的趣味性。病例分析教学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将学生被动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愿意学和善于学, 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 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对病例展开层层分析、讨论, 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专题讨论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所谓专题讨论是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根据教与学的重点、难点或延伸性问题, 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展开的交流讨论。讨论选择的专题要突出学科特点, 在所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对知识进行适当拓展,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的专题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定, 也可以由学生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提出自己喜欢的讨论话题, 最后确定讨论主题。如开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利与弊? 转基因治疗面临的问题? 如何做好遗传咨询? 如何预防遗传病和出生缺陷? 如何做到优生优育? 等等, 既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同时也是学生很热衷的话题, 讨论的时候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专题讨论中教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 学生才是讨论的真正主人,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 让学生展开想象, 大胆探讨自己的看法, 要引导学生多途径、多角度思考问题,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质疑、辨析,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专题讨论教学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教学手段灵活,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专题讨论要求学生自己既要有独立的思考, 也要关注其他同学的见解和论证, 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同时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专题讨论教学同时关注了专业知识与社会的互动性, 如讨论遗传病患者所面临的社会救助、人文关怀等问题时, 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精选习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可以布置一些精选习题, 习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不必拘泥于教材。例如讲解单基因的遗传特点时, 可以针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正常性状, 如单眼皮和双眼皮、直发和卷发、有耳垂和无耳垂等让学生对自己及家庭成员和亲属的情况展开调查, 整理分析, 可以画出系谱图, 然后根据系谱图呈现出来的特点自己分析某种性状的遗传特征。如果有不符合遗传特征的地方, 是否反映应该有一些其它的影响遗传性状表达的因素存在,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 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推理及辩证思维能力, 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觉得学到的东西有意思, 后面的学习过程才容易开展。讲到染色体畸变的类型时, 可以给学生提这样的问题“人类的性别分几种?”,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都是笑, 接下来就会猜测各种答案, 3 种、4 种、5 种, 但具体说不清楚, 这样就我们可以把问题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课后查资料, 去了解有关两性人方面的一些信息, 这样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同时也为后面染色体疾病的讲解做好了铺垫。讲到肿瘤时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文献, 找自己感兴趣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了解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机制及最新研究进展, 启迪学生思维, 紧跟学科前沿, 开阔学生视野。精选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习题,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实验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 医学遗传学教学需要通过实验课验证有关理论, 实验教学是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医学遗传学的实验内容丰富, 但由于学时有限, 所以要精选一些符合学生专业特点及接受能力的实验内容。实验课前首先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医学遗传学有的实验需要时间较长, 如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需要提前72 小时进行细胞培养, 终止培养前2 ~ 3 小时需要加入秋水仙素, 这其中又包括各种试剂的配置, 每一个环节对实验成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实验效果, 实验前面的环节都有教师事先准备完成, 学生只能从后面的步骤开始, 对实验缺乏整体认识, 所以实验课前要求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要对实验全过程尤其是实验原理及操作要点有整体认识, 避免课上按部就班地操作, 通过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 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操作中教师要规范操作流程并仔细观察学生操作的关键环节, 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这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实验结束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整理, 如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为什么有的染色体分散不好, 有的太过密集, 有的染色体数目不对, 有的染色效果不好, 鼓励学生查找分析其中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认真观察, 严谨操作来捕捉现象、发现问题、整理记录、分析思考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五、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医学遗传学发展迅速, 关于各种遗传病的研究进展和诊疗手段等方面的知识不断进行快速更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 而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成本低、检索便捷等特点, 已成医学遗传学工作者和学生获取最前沿学科进展一种快捷途径。网络资源同时也加速了教育终身化、教育全球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更新教育观念,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知识介绍给学生, 介绍基本公共免费数据库的内容和网上检索方法, 如OMIM ( 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 、NCBI ( 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及校园网图书馆上的数据库等, 这些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专业数据库和网站, 通过检索国内外最新的科研资料可以帮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自学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 医学对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医学教育者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了较强的综合能力, 无论知识更新如何迅速, 学生都可以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去有效地掌握知识, 这样才能适合医学快速发展的需要, 才能成为掌握当代医学前沿知识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嵘, 卫洪昌.病例分析教学模式在中医院校病理生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4 (3) :17-19.

[2]吕风华, 何益群, 上官海娟, 等.专题讨论法在《诊断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3) :140-141.

[3]朱蔚云, 谢天炽, 李佩琼, 等.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 2015, 17 (2) :132-134.

优化医学遗传学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第11篇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优化;教学;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2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近几年来,课任老师都有同感:当前各校普遍存在学生基础差,又不想学的现象。不少同学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有同学说一看到书就想瞌睡,还有的干脆就说很讨厌学习。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点可能与学生缺乏对学习的兴趣有关。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说,培养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枯燥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近几年来,笔者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学习策略指导、学习成果的评价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

1 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综合书本内容,引用生动、具体、恰当的实例,使学生对当前医学遗传学发展和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有感性认识,进而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感到有掌握它的实际需要,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1讲好绪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绪论是全书的缩影,讲好绪论课就能使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从第一堂课开始就应把学生引入有趣、自觉好学的境界。在讲到医学遗传学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成就在于基因水平的研究时,通过实例:1977将高等动物的生长激素抑制因子的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中并得到表达,从7.5公斤的大肠杆菌培养液中提取到5毫克生长激素抑制因子,相当于50万头羊脑组织中提取的量;1990年9月开始进行第一例人类疾病基因治疗是将腺苷脱氨酶基因转入病人淋巴细胞,该酶缺失导致免疫缺陷,并获得成功……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们了解到基因工程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应用,认识到医学遗传学课程已成为现代医学教学中必不可少部分,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的章节时,教师都应精心设计,设法引导学生对相应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2利用学科特点,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特殊兴趣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特点,学生对某学科的兴趣往往是由该学科的特殊趣味所引起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科特点,充分发掘学科知识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以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特殊兴趣。如在讲到优生学时,我国目前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要求既生得少,又生得好,这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大有益处,这是一项基本国策。如何保质保量生好这一个,可以从遗传学的角度去分析疾病与遗传有关:如无脑儿、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应该采取哪些优生措施来预防、控制遗传病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从而使学生萌发了对本科学习的兴趣。

1.3引入著名科学家的典型事例,激发学习兴趣

如讲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时,向学生讲述“达尔文的遗憾”这一故事:据《法制日报》1989后10月5日报道,达尔文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和他表妹玛丽结婚。近亲结婚,祸及子孙。聪明的达尔文和美丽动人的玛丽生下十个孩子,个个体弱多病,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余七个子女都不同程度的患有精神病,三个女儿一辈子都不能出嫁。有三个儿子无生育能力,终身未娶,第四个儿子,一生娶了四个妻子,也没能抱上一个孩子。学生听后,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个个若有所思,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重要意义。

1.4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提出一些学生在以往经历中想了解而未了解、想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为什么罪犯在作案现场留下的指纹,可以作为犯罪的证据;为什么有的单位职工上下班用指纹签到……在学习皮肤纹理分析时,同学们通过观察自己的指纹,互相之间指纹对比,归纳出“世界上几乎没有两个人的指纹完全相同”,就可以解释这些问题了。

2 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维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感觉,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直接兴趣。

2.1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大量的,最系统的科学知识,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学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所学内容,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因此,在学习中总觉得枯燥乏味,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教学效果,教师可综合运用多种教法,如在学习DNA分子结构时,可采用教具模型,通过对立体、直观的DNA分子结构模型的观察,归纳出其结构特点,有助于对知识的形象理解和掌握;常见遗传病先看录像,然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查阅资料后才能回答。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思考空间,积极上网或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主动完成学习。它不仅传授了基础理论知识,而且理解了应用实例,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枯燥无味的理论讲授变成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生动愉快的教学过程。改变了过去一贯以教师为中心的大量课堂灌输,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

2.2重视实验教学,满足学生亲身实践的愿望,是兴趣形成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了解掌握实验目的,原理、操作等,对实验机械重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学生真正掌握基本知识,更不利于动手能力和医学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可做一些尝试,让学生“从做中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实验中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从“教实验”变为“指导实验,重点的和具有启发性的讲授后,给学生留下更多时间去探索、去发现、去讨论,例如在讲完X染色质和Y染色质后,指导学生进行人类X染色质的制作和观察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上真正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根据结果来验证过程的正确与否。并思考讨论:是否可用其它材料代替口腔粘膜细胞;如用男同学的口腔粘膜细胞,实验结果会是什么?可从理论上解释,也可亲自实验得出结论,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如果实验失败了,要指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方法,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培养其不畏困难、敢于挑战的品质。如果实验成功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得到满足,产生愉悦感,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3 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更易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要学会学习,就得拥有一定的学习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策略越好,学习动机水平越高。良好的认知策略能帮助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信息加工,使学生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事半功倍,提高效率,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得到一种享受,从而学得更好、更快、更高兴。因此,乐学必然要依赖于会学。不会学,学不好,最后自然是不愿学、厌学。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让学生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他们的过程,成为一个真正能够独立学习的人,对于提高学生认知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教学中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入手,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容易。如在学习人类色盲遗传时,在讲清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它和它的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之后,就指导学生思考:(1)人类正常色觉及色盲的基因型是什么?(2)可能婚配的遗传图解怎样?启发学生总结人类色盲的遗传规律,并由此分析近亲结婚的危害等。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思考,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并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如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章节中,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比较各知识点的异同及联系,有利于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知识。正确的学习方法能轻松掌握有关的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兴奋感、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重视对学习成果的评价,维持学生学习兴趣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例如:在课堂提问时,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能力型的问题,并在回答过程中,根据情况加深问题的难度,以促进他们思考,成绩差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给他为其他同学做示范演示的机会,使这部分同学提高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评价内容上,多采用正面评价,对学生回答或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感,持久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评价差生:“你进步了,老师为你祝贺!”评价中等生:“你快追上××同学(指优生)了。”评价优生:“好上加好,才是最好。”使用发展性评价,如对某个学生落后时的评价:“鼓起劲,给大家一个惊喜!”进步时的评价:“你已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鼓励他更进一步时的评价:“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通过评价达到融洽关系、沟通情感、促进交流的目的,让学生各有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满足感。

综上所述,兴趣爱好是学习的源泉,教师只要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变换教学模式、优化生物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把课堂教学环节,应用传统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教师应当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樊祥岩、扬廷忠主编《医学遗传学基础》教材,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

2、陈利压.免疫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1):96.

遗传学的法医学鉴定 第12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级临床专业72名学生为实验组, 采用PBL教学法, 另选2013级临床专业72名学生为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均为理科生, 入学成绩、性别等指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模式, 安排在第一学期进行医学遗传学教学, 由一位教师授课。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 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医学遗传学教学, 将实验组学生平均分为8个小组, 由同一位教师主讲, 另安排一位教师辅助。学期末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 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考核成绩及问卷反馈评价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2 PBL教学实施过程

2.1 教师课前准备

在课程开始前, 通过教研室集体讨论, 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准, 先选取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的篇章作为PBL教学的内容, 例如遗传基本规律、遗传病类型及致病机制、遗传病诊断治疗以及遗传咨询等。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 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学习, 达到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遗传学基本规律时, 让学生思考杂交实验如何进行, 如何解释实验结果;在学习单基因遗传病时, 让学生根据遗传规律思考单基因遗传病的类型以及推断该病在家族中如何“传递”、影响遗传的因素等;学习染色体病时, 让学生分析染色体改变的结果、造成哪些疾病, 并要求学生对其发病症状进行分析总结等。

2.2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PBL教学法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键, 有效的教学过程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该过程主要包括:课前布置、教师串讲、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以及课后复习。课前布置是指每节课讨论的问题教师都要提前布置, 一般在前一次课中提出, 方便学生在课下查找资料并对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还可在课下通过小组讨论对资料进行修正。教师串讲是在开始上课时, 教师主要讲解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 让学生与之前的自学知识进行比较, 从而对相关内容有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然后是学生讨论阶段, 此阶段由学生按照原定的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以及收集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和提问, 主讲教师和助理教师到各小组进行指导,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并及时引导和解答, 从而形成师生有效互动, 讨论结束后, 每组选一名代表总结发言并回答其他组提出的问题。接着, 教师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 并结合课前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在总结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内容, 并对难点尤其是学生讨论时存在争议的知识点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 尽量使学生透彻理解相关问题。最后是课后复习, 复习题一般是设计一些与临床相关的病例, 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分析, 以书面作业形式上交教师, 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3 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包括对两组学生的考核以及对实验组学生的问卷调查。考核采取传统模式, 其中平时表现 (小组讨论发言、课后作业) 占20%, 试卷成绩占80%, 但试卷中的考核内容有所调整, 将客观题比例减小至60%, 将主观题比例增大至40%, 突出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3 结果

统计分析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 结果显示, 实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 说明PBL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见表1。

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组学生对PBL教学效果的评价, 共发放问卷72份, 回收有效问卷72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统计结果显示 (见表2) , 实验组学生普遍反映PBL教学法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更加深刻, 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自学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 加强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还认为此教学法帮助自己学到更多知识, 比较适合自己。

4 讨论

通过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PBL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绝大多数实验组学生对PBL教学法持肯定态度, 认为该教学法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不但能够激发学习积极性, 还提高了学习效果。

PBL教学法以与临床病例相关的问题为切入点,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PBL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讲授, 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而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3]。在课下, 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 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通过这样一个获取知识、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4], 不但能够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还能使其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有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染色体病的时候, 教师给出几个常见染色体病的特征, 然后让学生分析是什么疾病、致病机制是什么, 通过这一方式, 许多学生反映对遗传基本定律的认识更加清晰、对染色体畸变的类型记得更加牢固, 而且还会关注身边的一些遗传现象。以上这些都说明, 学生通过PBL教学法, 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而且能够学以致用。实验结果以及笔者的自身体会均表明,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 PBL教学法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高其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5]。

PBL教学法在具有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课前问题的选择。问题的质量决定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 问题过难不利于学生的自学, 而问题太容易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是学生自觉性的问题。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6], 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自主学习。本调查结果显示, 医学高专院校中的部分学生学习缺乏能动性, 也有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参与讨论, 这些学生对PBL教学法不太适应, 更愿意接受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对于这类学生, 教师要耐心引导,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 激发他们的潜在学习动力。第三是PBL教学法的适用性问题。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用PBL教学法, 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 如DNA的结构与功能就适合采用抽丝剥茧式的讲解, 而PBL教学法适用于与临床相关的遗传病及遗传咨询等章节。第四是教学条件的问题。PBL教学法适用于小班教学, 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高专都采用大班授课, 一个班200人左右, 教师很难进行全面指导, 但要组织小班教学, 既没有足够的教室又缺乏教师, 而且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不相同, 一些年轻教师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相对不足, 而PBL教学课堂知识容量非常大, 知识面很宽, 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足够的经验。因此, 教学资源是制约医学高专院校推行PBL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 PBL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 适用于医学遗传学这门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 笔者将继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因材施教, 逐步扩大PBL教学法的使用范围, 同时不断加强教学实施的过程控制, 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使PBL教学法有效地应用到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中, 不断提高医学遗传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金凤, 郭瀛军, 张毅, 等.PBL教学法在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课堂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4, 16 (6) :422-425.

[2]姜海鸥, 黄雪霜.关于PBL模式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9, 17 (2) :133-134.

[3]彭艳华.PBL教学模式在医学遗传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14 (20) :153-154.

[4]宋敏, 黄钢, 王燕, 等.复合式PBL教学在医学遗传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11) :85-87.

[5]张萍, 曹秀丽, 刘向东, 等.PBL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课程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3, 15 (5) :461-462.

上一篇:山西煤层气下一篇:不科学就业观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