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现状范文

2024-05-30

训练现状范文(精选12篇)

训练现状 第1篇

一、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

建立达到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科学训练体系, 是各田径强国的共同重要特征。前苏联、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罗马尼亚等国都制定有符合本国国情的多年训练体系。前苏联把多年训练体系分为:基础训练阶段 (9岁~n岁) ;初级专项阶段 (12岁~15岁) ;提高专项阶段 (16岁~18岁) ;提高运动水平阶段 (19岁以上) 。德国、法国、英国等许多欧洲国家把多年训练体系分成3级:即基础训练阶段 (15岁以下) ;发展训练阶段 (15岁~17岁) ;最高能力训练阶段 (18岁以上) 。我国少年儿童多年训练体系是依据我国的国情, 在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训练体系一般为4级式训练:即中小学基础训练;区县级体校训练;地市级体校训练 (包括运动技术学校) ;运动技术学院训练 (专业队) 。并对各级训练的目标、内容和方式都有科学的指标和要求。1987年国家体委组织专家在研究和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 确定了田径教学大纲, 1999年12月又编写了田径教学训练大纲教法指导书。这两部文件对我国少儿多年训练各阶段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选材内容和标准、各项技术的规格以及实施组织过程和措施, 都作了较为科学和具体的论述, 不仅为我国少儿多年训练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而且也标志着我国少儿多年训练体系的科学化、定量化、系统化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二、确立训练的综合选材体系

近几十年来,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选材时机 (年龄) 、选材内容 (指标) 、选材方法。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为田径运动员选材的科学化手段, 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世界各国少年儿童的选材现状及现代多年科学训练的综合选材体系的基本内容是: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和通过训练增长的速度;取得成绩不可缺少的机体各机能系统的状态及改善情况;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特点及决定个人特点的心理素质;形态指标;承受不断增长的负荷的能力和对之适应的可能性;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增长的稳定性等。

在实践中, 田径项目通常采用下列选拔标准: (1) 形态机能指标:主要包括身体测量特征指标、生物年龄等; (2) 身体素质指标; (3) 协调能力和掌握复杂练习的能力; (4) 心理素质; (5) 主要系统的机能状态; (6) 遗传因素。过去, 我国教练员的选材主要靠主观经验进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有些教练员在选材的过程中渗透了部分形态指标、遗传因素的测试和调查分析。尽管教练员的选材经验有不少可取之处, 形态指标和遗传因素也是科学化选材的因素之一, 但从当今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水准和程度上看, 显然已不能适应, 进入80年代后, 由于各级体育组织的正确引导, 教练员专业素质的提高以及现代竞赛的现实, 我国的选材水准正在从简单经验选材向科学化选材发展。可喜的是许多教练员的科学选材意识大大增强, 大部分地区实现了由教练员、科研人员配合进行的“立体化”选材。尽管这种“立体化”选材的做法是局部的, 但它代表了我国少年儿童多年训练中科学选材的主流, 是一种令人欣慰的发展趋势。

三、重视基础训练, 避免早期专门化

在现代高级运动员的训练体系中, 少年儿童时期的基础和初级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训练实践和科研已经证明, 当今世界田径高水平的运动员都有其扎实、全面的身体训练基础和规范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基础。良好的身体训练基础和正确的基本动作, 不仅能促使他们达到世界田径运动的尖端水平, 而且对保持这种尖端水平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训练体系中不仅包括传统的训练因素 (指运动员的技术、身体、战术、道德、意志和专项心理训练水平以及文化智力水平) , 而且还包括非训练因素, 即训练组织、医务保障、科研指导、生活水平、运动训练与竞赛组织的合理性、物质技术条件、教练员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运动员的自我提高能力等。近十年来, 我国田径运动科学化训练已有了较大的改观, 科学训练的程度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 大部分科学训练手段主要运用于专业队, 少儿训练中尽管运用了一些科学化训练手段, 但无论是在质上还是量上都远远不够, 这主要表现在各阶段全面训练的综合评价、训练手段的运用、训练强度和量的控制、运动员疲劳程度的测量等方面。

在我国少年儿童多年训练中, 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多, 而对少儿田径基本技术的训练不够重视, 因而造成了在许多重大比赛中失去夺冠的机会。当今世界优秀运动员的优势中很重要的一条来源于青少年技术规范化的优势。所有的田径强国都把基本技术训练、基本技术的规范化作为全面训练、打好基础的重要内容。我国一些专家和科研人员对近两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和我国两届青少年田径运动会的研究发现, “世青赛”上绝大部分优秀青少年选手素质较全面, 技术虽然不够熟练但很规范。这很能说明基本技术训练和基本技术规范化在少儿多年训练中的意义。在我国青运会上, 各省许多运动员体能不错, 身体素质比较全面, 但技术动作不够规范。这必然影响了运动员水平的提高。关于基本技术训练和基本技术规范化的问题, 现在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要使每一名教练都能认识, 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基本技术训练意识。

参考文献

[1]梁田.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出最佳成绩的年龄[J].中国体育科技, 1984 (16) .

初中升学体育加试训练现状调查 第2篇

初中升学体育加试训练现状调查

一、前言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省开始实施中招体育考试,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招体育考试逐步走向成熟,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深入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从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后,部分省开始尝试在部分地区对报考重点高中的学生实行体育加试.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总结试点地区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1995年大部分省开始实施中招体育考试.

作 者:许颖丽  作者单位:河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7 “”(10) 分类号:G80 关键词: 

训练现状 第3篇

关键词:高校篮球;体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89-01

一、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我国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能训练的关注起步较迟,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本着为学生减少学习压力的目的,只是要求其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达到愉悦心情、健身强体的目的即可。而对体能训练的内涵与特点却认识不够,致使在教学过程中体能训练一直受到忽视,训练方法也十分单一落后,更加出现了以田径训练来代替体能训练的教学现象。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开展以及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如果高校体育老师对体能训练没有端正的认识和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那么体能训练就难以得到效果。要想真正提高大学生体能,切实做好体能训练,体育老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案,增强学生体能教学的训练。

2、体能训练与专项运动脱离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体能训练与专项运动相脱离。在高校体育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以跑操场的形式来进行热身运动,不仅是在篮球教学中如此,其他类别的体育课程也基本都是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热身,单纯的利用跑步的方式并不能够满足所有项目的体能训练。每一项体育项目都有其自身特点所在,有的对体能要求较低,有的则对体能要求相对较高,有的重在技能,有的重在体能。因此,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体能训练与其相对应的项目相结合,制定针对性强的训练方法,这样不但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二、制约体能训练的原因

1、体能训练的场地不足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扩招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学生的数量急速上升,但是学校的体育训练设施却未及时购置,特别是一些新建的校区,许多教学设施还未完善,致使学校场地有限,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体能训练场地的需求。同样,在教学的师资力量以及设备设施上也显得匮乏,学生的人均教学资源不足,再加上学生的自主训练意识较弱,致使体能训练发展缓慢。

2、学生积极性不高

越来越优越的生活条件在不断的减弱甚至使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消失殆尽,因此,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大部分学生都不太配合老师教学内容的要求,久而久之,老师对这种状况也十分无奈,只好任由学生活动。过分的自由自然也存在着两面性,不好的一面就是学生会拒绝较为劳累的体能训练,而且即使老师在课堂上传授了较好的训练方法,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也不高,更别说课后自主训练了,因此,体能自然也就难以提升。

3、教育水平不够高

体育老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不够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能训练的效果。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篮球教练员的素质普遍不高,这必然会对体能训练的发展造成影响。据统计,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篮球教练员学历较低,教学经验不足,再加上学校也很少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给篮球教练员,因此,造成了教练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不够。

三、相应措施与方法

1、加强师资力量

教学效果的高低受到教师综合素质的直接影响,所以,想要切实有效的解决篮球选修课体能训练的问题,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引进优秀的教师资源,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的整体体育教育水平。同时,保持着不断学习的精神态度,学取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与训练经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的兴趣。

2、制定针对性的训练方式

篮球选修课中进行体能训练的一方面原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促进篮球教学的效果。因此,要讲篮球运动与体能训练相结合,以篮球运动所要求的如柔韧性、爆发力、速度、灵活性等身体机能为基本特性,然后使用合理科学的训练模式,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训练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3、优化课程设计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体能训练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使学生可以同时进行体能锻炼与技能学习,达到同时训练,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这也是培养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4、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

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能训练对技能训练以及对个人成长方面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能训练的积极参与性。说到底,学习始终是自己的事情,不管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多好,如果学生不配合,那也是枉然,特别是在体能训练中,一定要让学生消除畏惧吃苦、贪图享受的畏难思想,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自觉参与到体能训练中去。

四、结语

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主要成分之一的篮球选修课,高校应对其课程的开设予以高度的重视,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提升。然而,该课程的开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课程体系的安排、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落后的训练模式。要想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高校教育者应积极主动探索先进有效的教学路径和方法,在教学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同时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训练,以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目标,增强对学生强身健体的培养,塑造健康刚毅的品质,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刘永磊.河南省本科院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3,(05).

[2]赵真真.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J].南昌教学学院学报,2012,(06).

[3]刘振国.影响高校体育选项课中体能训练开展的因素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13,(12).

我国心理训练研究现状与发展 第4篇

随着我国教练员和学者对运动训练过程认识上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运动员心理状态与比赛成绩关系的重要性。无论任何竞技项目,不可知的微妙的心理变化足以打破我们对比赛结果的预期。尤其是在高水平比赛中,运动员心理上的稳定和优势变得极其重要,而且心理上的消极因素甚至可能会对运动员带来长期的伤害。近年来,我国涌现出许多心理训练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完善这一新的运动训练领域。我通过查阅1989年至今有关心理训练研究的文献,对我国心理训练研究进行综述,希望对我国心理训练研究日后的发展起一定的铺垫作用。

二、我国学者对心理训练的定义

心理训练概念的界定决定了心理训练的目标及操作方法。对于心理训练概念的定义,我国学者观点持有不同观点。

如丁雪琴、刘淑慧认为:“心理训练属于人类的控制与自我控制范畴。心理训练主要是运动员,特别是优秀运动员的自我指导、自我及教育过程。心理训练有别于技术和身体训练,它更强调运动员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1]陈安刚认为:“心理训练是指为顺利进行身体、技术、战术训练和在比赛中稳定地发挥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的发展运动员心理品质的训练过程。”[2]在上述两条定义中,三名学者分别强调了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自我指导及心理训练服务于训练及比赛最终结果的目的。

白微融合了上述两条概念,提出:“心理技能训练(psychological training)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过程。前者是广义的心理技能训练,后者是狭义的心理技能训练。”[3]

杨阿丽进一步对心理训练的内容进行延展,提出心理训练是:“使运动员理解并掌握运动心理技能基本知识;培养运动员主动使用心理技能知识调控自我心理的意识;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使用心理调控技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心理素质和能力,促进运动员人格的成长与完善。”[4]明显的是,此定义继续强调了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自我调控的技能,同时又延伸了心理训练概念的外延,使其与运动员自我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发展相互联系,使得心理训练不仅仅着眼服务于训练与比赛的过程和结果,更放眼于发展健全、优秀的运动员人格这一长期过程。

三、我国心理训练研究的类型与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显示,我国心理训练研究以结合运动项目特征或某类群体从而分析相应的心理训练手段为主,另外也包括一些针对训练过程或比赛准备,从而跟踪监控控制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实验研究。

相对来说,我国学者对结合项目特征进行训练分析的研究较多。此类文章通常是针对运动项目的不同特征分析探讨心理训练的方式方法,普遍采用文献综述及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如顾小晶的《关于羽毛球运动竞赛中的心理障碍及其针对性心理训练的研究》,从心理学原理出发,结合比赛情景,设计四种如何克服羽毛球运动竞赛心理障碍的调节方法,为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竞赛水平有针对性地提供参考[5]。此类研究涉及的项目较宽泛,几乎遍及各个运动项目,不胜枚举。但是此类研究通常有较强的局限性,研究方法单一,似乎很难对竞技项目本身作更深入的了解。

我国心理训练实验研究则大量集中在以优秀运动员及国家队队员为研究对象的一些个案研究上。这种以高水平队员为对象的心理训练研究,在方法上大量采用了心理测量工具,比如心理量表和生物反馈技术,研究指标更为明确、细致,其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如杨阿丽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对中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重点运动员进行心理分析,对队员的比赛心理定向、竞赛状态焦虑、自信心、意志品质、应对能力、表象能力等指标采用心理量表进行量化评价,从而进一步确定个体差异需求,便于确定个人训练方案的实施[4]。胡好、王传平通过以我国20km女子竞走运动员35人为对象,结合竞走项目的认识变量、动机变量及意志变量进行测试,选用心理量表为:运动情境动机量表、社会取向与自我取向运动成就动机量表、运动动机量表、期待取胜量表以及高级运动员意志量表共5个心理量表,14个测量标签(内含131个心理表达语)[6]。吉承恕等在中国举重队残奥会的备战研究中对举重项目的竞赛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围绕焦虑水平、唤醒水平、动机水平、信心、生物电信号几项指标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与判断[7]。丁雪琴等在中国举重队的残奥会备战研究中采用了生物反馈技术(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系统),在测量的信效度上似乎更为准确,此研究以脑电波(EEG)变化、心率变异性(HRV)为指标进行调查,使研究者能便捷、直观、有效地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展开训练手段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技能水平。[8]

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似乎以高水平运动员为受试群体的心理训练研究在操作上更加注重指标的具体量化,虽然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呈现一定的差异,但研究的重点大多围绕着自信、动机、焦虑等常见指标,部分指标依据运动项目的不同各有差别,这类研究总体特征表现为训练目标更为明确具体,实践中操作性强。

四、心理训练方法的创新应用

尽管运动项目本身存在许多特征上的差异,但我国心理训练研究在训练方法的取向上似乎大部分较为集中,如王成钢等认为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应包括:目标设置训练法、模拟训练法、表象训练法、放松训练法、注意力集中训练、自我暗示[9]。又如刘宝玉提出武术套路运动员比赛情绪的心理训练方法应包括:环境适应训练、呼吸瞑想法、心理脱敏法、适度紧张调运法[10]。尽管名称有所不同,但表达含义趋于一致。从文献检索结果上看,项目上的特征差异在心理训练方法上体现的并不明显。除此之外,部分案例研究中展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较为新颖的训练方法,如心理档案、音乐联想、心理对策库等现代手段。

(一)心理档案与心理训练方案

现代心理训练越来越注重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性。杨阿丽在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队备战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训练中根据比赛心理定向、竞赛焦虑、自信、意志品质、应对能力、表象能力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价,为重点运动员建立运动员心理档案,对每个运动员个体作档案分析寻找薄弱环节,从而确定每个队员的心理训练重点,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策略[4]。

(二)心理训练手册

心理训练手册用于改善运动员心理环境及促进运动员良好品格的养成。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队备战训练时还采用了编制运动员故事心理调节手册和诗词心理调节手册的方法,其目的是让运动员随身携带,随时翻阅,随时提醒,随时用故事、诗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从而对运动员专项心理技能的提高与人格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4]。中国举重队则采用了日记型心理训练手册的方法,利用功能模块和形式模块两个维度围绕举重队员的心理训练进行设计,其中融合了表象训练、目标定向训练、放松训练等方法,将不同的心理训练技术重新整合。日记型心理手册的形式使得心理训练任务更明确且更具计划性与操作性。[7]

(三)心理调节音乐的编制及实施

吉承恕等对中国举重队队员实施心理调节的时候采用了聆听音乐的方式,试图通过音乐的联想与想象的作用为运动员自我组织、自我调控、自我调动创设条件,最终达到缓解运动员情绪胶着状态的目标。通过运用通俗流行乐、古典交响乐、钢琴曲、箫、美声等多种音乐要素,利用每段音乐在乐器、风格上的变化的强烈情感色彩,唤醒运动员积极的情绪和内在力量。如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节拍,代表了运动员高昂、坚毅的性格。又如明亮、中速偏快的音乐色彩,旋律风格具有滚动、不间断的特征,与人激奋、蓄势待发的情绪相联系。[7]

值得关注的是,心理训练在训练方法上表现得越来越灵活,且呈一定综合性。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心理训练手段的应用,如赛前寄语到家庭式的治疗等,方法形式多样,但较多的方法难以量化操作和检验效度。

五、结语

我国心理训练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其内容概念的界定已经逐渐完善,除了服务于训练与比赛内容之外,心理训练开始关注运动员运动人格的塑造。但从文献的研究类型来看,我国心理训练的研究发展比较缓慢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总的表现为重复引用较多,训练方法创新较少;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在实验研究中,心理心理量表被广泛采用,某些研究已经开始应用生物反馈技术作为测量工具。但是,在此类实验研究中,中国国家队队员占据了所有研究对象的绝大部分比例,而且此类研究几乎全部是围绕重大国际比赛的备战工作展开。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只有在举国体制下的国家队等顶尖高水平运动队才有条件发展完善系统的心理训练?当今的体育科学发展正呈现高度复杂的态势,传统运动训练所涉及的领域随着新的视角、新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扩大,心理训练研究作为我国运动训练科学中的年轻领域正逐渐体现着自己应有的价值。但是从综述结果来看,我国心理训练科研工作普及程度却没有随着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而相应提高。心理训练研究究竟该如何在全国各层训练系统中广泛应用?这似乎演变成了我国心理训练研究领域的另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丁雪琴, 刘淑慧.冠军路上指迷津——体育运动与心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9.

[2]陈安刚.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相关理论思考和实践方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6, (1) :78-96.

[3]白微.论心理技能训练在青少年跨栏训练中的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1, (4) :126-128.

[4]杨阿丽.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队备战、参赛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心理训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9, (1) :26-30.

[5]顾小晶.关于羽毛球运动竞赛中的心理障碍及其针对性心理训练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0, (21) :118121.

[6]胡好, 王传平.我国女子20公里优秀竞走运动员心理训练结构及训练策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5) :49-53.

[7]吉承恕, 戴群, 王根英, 王芳婷, 常淑芝, 周雅琳, 杨波, 龚燕, 干静, 吕洪燕, 陈志强.中国举重队备战、参赛北京残奥会的心理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 :21-23.

[8]丁雪琴, 殷恒婵, 卢敏, 郑猛, 许小冬.中国体操队、举重队备战、参赛北京奥运会的心理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 :10-13.

[9]王成钢, 蔡森.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4) :40-42.

军校学员战场救护训练的现状与对策 第5篇

现状调查及对策

自救互救是参战人员自己或相互间进行的群众性救护活动,是我军战时工作的优良传统,是使伤员得到及时救治的重要保证,也是整个战伤救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对防止伤情加重、挽救伤员生命发挥着重要作用[1]。随着军事理论的发展及高新技术武器的出现,现代战争出现多维、全方位、大纵深的特点,在短时间内伤员量骤增,复合伤、重伤员比例增加,战时一线的自救互救任务繁重[2]。官兵的自救互救是战伤救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伤员的紧急救治和后续治疗创造了条件[3]。为此,我们自2003年开始就我校学员进行了战场救护技术的理论培训及技能训练。经过5年的实践,发现目前战地救护技术的培训工作仍有不足之处,多数学员自救互救知识技能仍欠缺,整体水平与形势要求相距甚远,有待进一步优化。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学院学员队学员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476名,男性470女性6名。年龄18~22岁,平均(20.12±3.11),军龄:1~4年,平均(2.23±1.23)。分类:干部学员35名,士官学员322名,地方本科学员119名。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防化兵作战特点及战伤救治标准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和战伤自救互救技术知识两部分,基本资料包括年龄,军龄,所属队别。自救互救技术共计20道选择题。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并对资料进行保密,不公开。共发放试卷476份,回收有效问卷476份,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 五项战场救护技术经培训后掌握情况 调查显示,有112(23.53%)人能完全掌握五项战场救护技术,38人(6.9%)对五项技术均未能全部掌握。单项掌握情况如下:包扎304人,占63.87%,止血316人占66.38%,固定245人占51.47%,搬运168人占35.29%,通气术98人占20.59%。学员对学习自救互救技术知识的态度及培训现状 476名学员中有435人(91.39%)认为有必要学习自救互救方面的知识,但只有112人(23.53%)配发了自救互救教材,248人(52.1%)参加过原单位的自救互救培训。

3.存在主要问题

3.1 训练制度落实不完善

1992年9月,战场救护被列入三总部颁发的《全军健康教育方案(试行)》中规定的四大教育中的继续教育主要训练内容之一。各基层组织根据方案规定将战救技能训练包含在共同训练科目中,每年应安排不少于20h的训练时间,训练内容包括战场救护、意外伤害的处置等。但各目前学员队组织施训时间较短,重视各自专业技能训练,战场救护训练时间被压缩。战场救护训练组织实施平战结合不够。

3.2组织训练的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

作训部门与卫生部门之间缺乏联系,训练计划由作训部门负责制定,但训练准备和时间、内容、人员、质量的落实由卫生部门负责,协调不够很容易导致偏训、漏训。其次是训练器材缺乏,由于自救互救训练器材消耗量大,三角巾、止血带、夹板等训练器材数量较少,难以全面展开,影响学员训练效果。

4.对策与处理办法 充分认识自救互救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部队长期处于和平年代,广大官兵对自己互救的重视程度低于对军事训练的内容,各部门应该重视对官兵自救互救能力的培训,提高自救互救知识的普及率。4.1统一战救救护训练的方案,周密计划,加强协调。结合基层工作、训练的实际情况由作训部门和卫生部门共同确定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训练方式、训练教材等方面的内容,规范基层官兵所需掌握的战伤急救技术。使官兵均能掌握战伤五大救护技术。4.2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学员队自救互救的训练加强指导,科学施训。调查的数据最后表明广大官兵对于最基本的五项战伤救护技术能完全掌握仅有23.53%,反映出实际操作训练的严重不足,应积极落实培训战斗救生员及广大官兵自救互救技术培训的制度。根据未来作战的对象、地理条件和战场环境的特点,结合各阶段的训练任务,有针对的开展贴近实战的自救互救训练。将自救互救训练和战术训练和演习相结合,使学员体验战场救护的特点,最大限度的缩小和实战的差距,提高学员在战时的处置能力和适应能力。4.3针对训练器材少的特点,可集中院校门诊部的医生以学员队为单位进行自救互救指导和训练,在全学员队基本掌握动作前提的基础上,将器材下发至区队、班,以便学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弹力带及其训练方法的研究现状 第6篇

摘 要 随着弹力带健身的日渐普及,对成本低、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的新兴健身工具——弹力带及其训练方法(特别是针对大学生人群)进行总结,为以后更好地探究弹力带训练方法以及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弹力带 训练方法 现状

伴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的人数也日趋增大,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对在校大学生的体质和身心健康发展水平要求也相对提高。而体育锻炼作为学生体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成为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的重要方面。正是由于这些需求,加强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任务日趋严峻。

一、现代大学生健身现状

2005年有关全国学生体质研究的报告显示,我国学生的身高、体重等都较之前有所增长,但肥胖的检出率也大大增加了。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学生体质检查中最突出的问题[1]。报告还指出,我国大学生肌肉力量与耐力素质持续下降,立定跳远、引体向上、长跑以及握力成绩均大不如前,更出现过多次长跑猝死事件[2]。在大学生发展力量素质方面,对于普通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力量训练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健美运动也一直没能较好的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为了探索一条简单易行的健身方法,使大学生既能达到形态美,又能使健美运动在大学生特别是女生中间较好的开展,弹力带以其特有的材料力学特性为我们提供一种成本低、携带方便、使用简单、效果显著的锻炼方式,近年来被运用到一些日常健身锻炼中来[3]。

二、弹力带的发展及分类

当下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增强,对于不同的锻炼方式、健身方法的认识也逐渐完善。最初只停留在一些跑步、跳绳这些简单的有氧运动上,而后随着一些瑜伽、普拉提等新兴运动的推广,一些简单且使用方便的小型训练器材也开始流行,如健身球、弹力带等,都在各种地方被广泛应用。资料表明,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弹力阻力训练工具就被应用在健身领域了,弹力带被应用在健身运动中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才生产出较为正规和专业的弹力带,并广泛应用在康复训练领域,且沿用至今。弹力带根据其阻力大小分成八种不同的重量级别,并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由轻至重分别为茶色、黄色、红色、绿色、蓝色、黑色、银色、金色,锻炼时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阻力进行练习。

三、弹力带健身训练的优势及特点

弹力带抗阻练习,属于弹性抗阻练习中的一类,利用形状的改变克服不同弹性阻力来完成肌肉收缩,达到增肌减脂、提高柔软性的目的。由于发现弹力带被拉长的比例与肌肉的伸长比有关,肌肉收缩的方向完全由弹力带的拉力方向所决定,从而使关节承受的压力降低,能有效避免在训练时造成其他部位损伤。弹性阻抗练习不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关节活动度,提高柔软性,使肌肉力量和耐力获得更多更有效的发展[4]。传统力量练习中,很容易出现借助外力支撑身体的情况,而利用弹力带来进行训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个问题。此外,彈力带训练有利于提高肌肉协调、灵敏和平衡能力,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在这方面的不足。当然,弹力带携带和使用方便也是其能为大众所青睐的主要原因[2]。弹力带是胶质产品,柔软有韧性,不会对自身和周围环境造成损坏,相对来说安全性较高,不容易造成损伤。

四、研究弹力带下肢力量训练的意义

力量素质是指人的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时克服内外阻力的一种能力。从查阅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力量、耐力素质下降较为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缺乏科学的力量锻炼方法和相关指导。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需要有根据地进行一定的肌肉力量训练才能使其有更好的发展。弹力带力量训练的训练效果已经被多名学者研究证实是切实可行的[2]。

五、弹力带进行力量训练的近期研究成果

国内这些临床研究仅涉及到弹力带的应用价值,关注的是其训练效果[1] [2]。而国外对利用弹力带进行锻炼及康复训练的研究较国内应用范围更加普遍,研究领域更广,深度更大,创新能力更强,结合其他训练方式进行锻炼的对比研究也占很大比例。查阅有关文献,根据目前有关应用弹力带来进行下肢力量训练的研究表明,选择弹性阻力适中的弹力带有计划地进行下肢训练对肌力的增加是有一定效果的。在选择弹力带时要根据锻炼者身体素质状况及训练目的等,利用弹力带进行深蹲动作训练,相比无负重条件下对上肢柔韧素质的提高有积极作用。试验中利用中等强度的弹力带进行深蹲动作训练,有助于上肢肌肉力量的提高。适宜的练习次数和组数,应该以不降低练习动作的速度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为基本原则,练习的组数一般控制在四组左右,一次训练时间控制在二十分钟左右,组间的间歇时间以运动工作能力恢复为原则,组间的间歇时间一般为三到五分钟。

参考文献:

[1] 季永祺,蔡杰铮,于汪洋.浅析弹力带健身训练对大学生健身健美的促进[J].体育时空.2013.9.

[2] 李锦俊,李永坤.弹力绳练习对大学生健美爱好者身体形态影响的实验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34).

悬吊训练法发展现状研究 第7篇

当前,悬吊训练仪器不仅出现在各类高等体育院校作为运动训练及体育科研的手段,此类装置也大量出现在健身俱乐部中用作普通运动者的健身手段,如国外健身机构利用全身抗阻悬挂式系统(TRX,Total Resistance Exercise),帮助训练者完成局部或是全身的肌肉训练,加强健身者肌肉力量、核心稳定、柔韧性。从医学康复到竞技体育再到大众健身,悬吊训练已然成为时代的宠儿,但悬吊训练当前的发展状况不甚明了,文章将进行综合介绍。

2 悬吊训练的概况

悬吊训练最初只出现在医学领域,被人们称作悬吊运动疗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二战期间其简易悬吊装置被用来防止战士肌肉萎缩和褥疮,二战后挪威医学家利用悬吊进行肩关节以及髋关节等方面的治疗,此后悬吊训练被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主要用于医学病理诊断和康复治疗两大方面。体育工作者借鉴其原理用于体育训练,被称作悬吊训练法(sling exercise training,S-E-T),是利用悬吊装置把人体一定部分悬挂起来,或利用瑞士球、平衡垫,使训练者处于不稳定状态进行训练的方法。欧美或是亚洲等国的优秀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增加悬吊训练,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训练能够加强中央躯干、髋部和骨盆深部稳定肌的力量,同时可加强躯干肌肉和身体其它非主导侧大肌群之间的协调、控制能力,激发运动员的深层潜能。

悬吊训练法包括开链运动与闭链运动两种方式。开链运动即近端固定,远端游离,主要是以单关节的运动为主。闭链运动即远端闭合,近端(躯干)运动,主要是多关节的协调运动,例如俯卧撑是腕部、肘部、肩部的协调运动。悬吊训练前首先检测训练者身体链条中的“弱链”部分,而后以进阶式悬吊训练的方式,逐步增强其身体功能。目前,悬吊训练可分4个等级,训练难度逐级增加,各级间可改变训练负荷的条件包括:悬吊持续时间、频率、悬吊平面、悬吊的范围、身体姿势、动作速度等。

3 悬吊训练的作用机理

研究中通常将人体一侧上、下肢视作一条长链,在这些链条中有许多薄弱的环节—“弱链”,弱链部分的存在不仅会影响运动水平的发挥,还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悬吊训练作为新型的核心训练方法在解决弱链方面作用明显[1],被引进了医疗康复与体育训练中,其作用机理如下:

强调闭链运动对人体核心肌群的训练。悬吊训练法以闭链运动为主,并以多关节运动的形式训练人体躯体表层及深层的肌肉,与开链运动相比,其不仅可以训练许多常规大肌群力量,同时也可以训练人体深层的小肌群即稳定肌,增加深层次小肌肉的固定作用,以加强躯干和髋部整体肌肉的力量[2],改善弱链问题,使身体更加稳定。

强调不稳定环境下对人体神经肌肉系统的训练。人体维持姿势的稳定依靠稳定的平衡觉器官,正常的信息传入与输出通路,以及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等。悬吊训练中许多动作都是在不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肌肉在不停的收缩与放松以适应环境变化,机体在稳定与不稳定之间快速转化以维持机体平衡。此时,机体皮肤、肌肉、骨关节中的感受器不断接受运动速度、肌肉张力、压力等信息变化的刺激,之后这些信息被快速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综合分析,效应器则产生相应的肌肉收缩及关节变化来确保身体平衡。不稳定状态下的训练通过提高感觉对信息刺激的敏感性以及神经对肌肉的募集能力,加强了神经对肌肉的控制,提高了身体平衡及适应特殊环境的能力[3]。

4 悬吊训练的发展及应用

悬吊训练在医学康复领域开展较早,近些年来主要集中在脑卒中患者后期的功能恢复以及颈椎病、髋膝疼痛、腰痛等慢性疾病的治疗。顾昭华[4]等利用多点多轴悬吊训练对2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20个训练日的治疗,研究发现训练后的平衡功能评分、10米步行速度等指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训练中选择了与患者核心稳定关系最密切的三个动作对治疗效果十分重要,悬吊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王聪[5]等对38例符合训练要求的腰痛患者进行闭链测试,而后利用红绳悬吊装置进行为期8周的悬吊训练,治疗结束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研究认为悬吊训练对躯干深层肌肉有强化作用,患者在训练中加强了神经对肌肉的准确支配能力。

悬吊训练在体育领域虽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其应用研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研究人群以球类运动员居多(见表1),内容主要是悬吊训练对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平衡能力、专项能力等方面的研究。王志军[6]等对12名一级游泳运动员施加为期12周的悬吊训练,训练后实验组游泳专项成绩、划水效果、水中平衡能力得到提升较对照组有差异,研究认为核心力量是游泳运动员体能中的关键部分,核心控制力非常重要,而悬吊训练恰恰是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手段。马洪明[7]选取16名二级足球运动员进行6周三个阶段的悬吊训练,训练后发现实验组T型跑成绩、八级腹桥成绩、Nebraska成绩优于对照组,研究认为悬吊训练对足球运动员控制重心能力、转向能力、急停加速等足球专项能力有很大帮助。李颖[8]等招募40名二级乒乓球进行12周的悬吊训练,研究发现训练后平衡木行走、前庭步测试、闭目踏步三个指标都存在差异,研究认为C组与T组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差异显著,悬吊训练对身体平衡、力量传递及整体协调有明显作用。乔柱[9]等以30名田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12周的悬吊训练,训练前后各指标有差异,说明悬吊训练可提高田径运动员的动态平衡功能及抗干扰能力。

摘要:悬吊训练法(S-E-T)是一种新型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现已被医学康复及体育领域所广泛使用,文章在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的基础对其进行梳理,主要对悬吊训练的概念、发展历史、作用机理、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今后的训练及研究提供文献支持。

关键词:悬吊训练,作用机理,核心力量,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吕中凡.运动“弱链接”及其训练学应对路径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2-115.

[2]朱传芳,黄强民,彭金凤,等.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近况[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1):1787-1792.

[3]黄若葭,武俊英,许志强,等.悬吊下进阶式闭链运动疗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5(2):54-60.

[4]顾昭华,龚晨,伊文超,等.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5):452-454.

[5]王聪,郭险峰.悬吊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8):760-762.

[6]王志军,周正荣,陆青,等.悬吊训练(S-E-T)在江苏省15~17岁年龄组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3):82-86.

[7]马洪明.悬吊训练对足球运动员变向能力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6):60-61,64.

[8]李颖,张云龙.S-E-T悬吊训练对提高乒乓球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实效分析[J].运动,2014(5):35-36.

浅析中学田径体育训练现状与改革 第8篇

中学体育是中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对学生自身和体育事业都有重要作用, 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得到一致的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从现实层面上来看就是学生自身没有获得该获得的技能, 对体育事业上也没有实现很好的人才储备。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缺陷以及田径训练基础条件差异两个方面。

1.1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缺陷

田径训练是中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决定了田径训练的内容, 所以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对田径训练的方向及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的风向标作用。但现下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却存在很大的缺陷,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传统教学的继承上得来的, 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革新, 这首先就造成了一个教学内容上不能满足时下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传统教学的方式主要是老师单一的进行讲解, 然后学生进行田径训练, 这其中就容易造成“上传下不达的局面”, 老师只是讲完了, 学生也只是象征性听了, 究竟吸收多少不得而知;其次, 老师在要求上过多的就是注重学生形式上的“跑、跳、投”等动作, 而没有从深层次上去挖掘田径训练的内在掌握, 继而也就很难实现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更不用说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再次, 时代在进步, 需求也在不断转变, 可能过去对中学田径训练要实现的目的上只是满足学生体育教学这一个要求, 但现代社会不一样, 田径训练是需要实现体育教学以及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内容上还如传统一样单调、乏味就会是这些变得无稽之谈。

1.2 田径训练条件差异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除了教学内容上的需求以外, 要想实现中学体育田径训练的目的的话还需要田径训练条件完善、充分。现下虽然我们的重视程度加大了, 可由于地域的不同, 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对田径训练的重视程度也不会一样, 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也是千差万别, 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固然不用说, 田径训练设施完善, 配置一流, 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是积极地进行辅助, 可反观经济条件较落后的城市, 田径训练设施根本就无从谈起, 可能甚至连一般的体育设备都没有。田径训练条件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学生接受的体育教育水平有差异, 田径训练也就不能有效实现。

1.3 田径训练方案不科学

科学的田径训练方案可以使田径训练取得最佳的效果, 反之则不然。各地区不同的田径训练由于基础设施以及教学内容的不一致使田径方案的实施效果千差万别, 原因就是田径训练方案大同小异, 制定者没有考虑到不同情况以及实际状况来制定, 导致制定出来的方案不能有效符合当地的具体情况, 也就不能有效实施, 最终的结果就是田径训练的目的不能实现。

2. 中学田径体育训练改革措施的探讨

纵观田径训练现状可知体育教学内容上的缺陷以及训练条件的差异已使中学体育的发展令人堪忧。面对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及体育发展的未来要求, 中学体育田径训练的改革势在必行。

2.1 科学选择训练项目

田径训练现状的不容乐观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训练项目的选择上很多时候都是盲目的。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条件, 体育教育的发展程度不同, 自然对田径训练的项目选择上也会有所差异, 但是在具体的选择上是没有统一的标杆的, 这很容易造成选择的不当。所以在中学田径训练改革措施中首先就是科学选择训练项目。具体到实践操作上, 不需要一定是各地区都一样, 但选择出来的训练项目必须是考虑当地当时的具体实际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 结合当地的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来制定的, 也就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地选择训练项目, 不是盲目选择或是跟风选择。

2.2 合理变化训练周期

中学体育田径训练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田径训练, 主要原因就是面对群体的不同。中学生是处在一个生理和心理同时发育的关键时刻, 田径训练的进行就需要考虑中学生身体发育的需求, 合理变化训练周期。具体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安排中学生在早上的训练时间相对多一些,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早上训练之后精力充沛, 加之记忆力好可以让学生对训练项目的掌握更加牢固, 同时对学生一天的学习也会起到激发热情的效果。同时, 训练周期除了训练时间以外还应考虑休息时间以及休息时间的长短, 如果是女同学进行田径训练的话还应考虑学生的生理问题, 合理进行训练周期的变化, 这样对学生的身体发育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2.3 适时调整训练强度

中学体育田径训练不同于国家运动员的专业训练, 过强的训练强度对于学生而言在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因此对于训练强度需要进行合理安排以及适时调整。在田径训练中, 老师要考虑学生不同的情况, 譬如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爱好及特长等, 再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训练项目制定相应的合适的训练强度, 如果学生身体状况不佳还需要适时调整训练强度, 这样能够在保证训练正常进行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身体发育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 对于长远的田径训练以及未来的体育事业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田径训练对于中学体育的必要性和意义都非常重大, 但实际现状分析知田径训练中存在很多阻碍田径训练对中学体育的发展情况, 面对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及体育发展的未来要求, 中学体育田径训练的改革势在必行, 但在改革中的不可控因素太多, 不能盲目进行, 这就需要我们在革新过程中能够认清现实, 把握方向,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科学地进行。问题的出现是积累的, 革新的效果也不可能立竿见影, 这还需要我们能够在改革的道理上持坚持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陆向荣.中学田径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探究, 2005, 23.

[2]邓若锋.中学体育教材改革的实验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1.

浅析我国田径训练现状及改进措施 第9篇

1.1、田径运动的定义

田径运动以“体育运动之母”、“运动基础”、“得田径者得天下”著称, 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田径是金牌总数最多的项目, 是一项易于在群众中开展且健身价值较高的运动项目, 田径运动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运动水平的标志。

1.2、田径运动项目的特征

田径运动具有竞技性、健身性和趣味性特征, 在这三重属性之间, 人们关注的是其竞技性的一面, 而忽视了健身性和趣味性的重要性。这是“田径运动枯燥论”的直接根源。田径作为体育锻炼的基本活动形式在体育锻炼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集走、跑、跳、投为一体的身体运动, 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推迟衰老、延年益寿具有重要作用。田径运动项目大多数是个人项目, 参加者很少受人数、年龄、性别、场地、器材、规则的限制, 便于健身。且其动作简单, 安全性高, 田径运动健身中的许多项目的技术动作源于自然本能, 并和人类的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田径运动中的不甘落后正体现了其竞技性, 也正因为其竞技性给田径运动注入了一定的趣味性, 田径运动的趣味性还可以通过独特的组织、对田径规则的改编体现出来, 把握了田径运动项目的趣味性特征, 其“枯燥论”的改观便指日可待了。

2、我国田径运动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田径事业发展迅猛, 许多项目的世界纪录一破再破。虽然我国田径训练相对于从前, 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 但仍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2.1、各省市全运会战略的不合理

对各省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工作的核心就是四年一届的全运会, 体育局的主要领导、训练主管部门、教练员、运动员其政绩和工作业绩都围绕全运会进行评估。此外, 为了完成任务有些教练员就采用非法手段, 给运动员服用运动禁品——兴奋剂。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应该肯定的是全运会是我国竞技体育最高最重的体育赛事, 是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

2.2、我国田径运动总体技战术训练水平不高

在实际训练中, 我们教练员往往注重运动员的能力练习而忽视技术的精雕细琢, 即使技术训练也是经验训练为主, 缺乏科学的技术诊断的反馈信息, 运动员往往练了很多年专项技术仍然很粗糙。在训练中, 很多教练员急功近利, 注意力偏重于如何使运动员在短期内出好成绩, 采用超大量或非常规手段进行训练。而不注重钻研、了解项目特点和训练规律, 改进和创新训练手段和方法, 这就使得许多运动员的成绩昙花一现或伤病缠身, 过早的结束运动生涯, 致使人才的流失加剧。

2.3、运动员比赛能力有待提高

影响运动员水平的发挥因素很多, 不仅有气候、场地、竞争对手、比赛时的心理状态和赛前训练调控等, 还有运动员参加大赛的经验积累。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赛前的适应性训练和运动员的综合调控, 要给运动员提供参加高水平比赛的机会, 让他们逐渐积累比赛经验和提高自己的比赛能力。

3、田径运动项目的改革对策研究

据科学研究表明, 田径运动对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很高的价值, 它不仅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对人的品格塑造也有重大影响。

3.1、田径运动的教学内容要注意与运动员的兴趣相结合

兴趣可激发一个人自觉积极地参与运动。因此, 田径运动的教学内容应与运动员的兴趣相结合, 选择和组织田径教学内容就应从运动员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出发,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3.2、对田径运动项目规则或活动方式进行简单化或异化

根据需要改动田径运动项目规则, 不同情况可采用不同的规则。如针对不同的性别、年龄等可以将规则进行改编, 以适应他们的个体或群体特征, 满足他们的兴趣需要, 而繁复的规则对田径运动的规范化只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3.3、根据人体特质, 对田径运动项目的器材进行改良, 融入最新科技

对田径训练器材的改良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安全性;二是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三是运动员的年龄、性别等。在新器材的帮助下, 能使运动员加速训练效率, 增强训练效果, 在科学的训练环境中提升实力。

参考文献

[1]徐向军.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现状及训练对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6.[1]徐向军.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现状及训练对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6.

[2]王培育, 周忠林.基于新课标学校田径课程的价值和改革研究.科技信息.2010.21.[2]王培育, 周忠林.基于新课标学校田径课程的价值和改革研究.科技信息.2010.21.

[3]陈立新.试论影响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消费导刊.2009.24.[3]陈立新.试论影响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消费导刊.2009.24.

[4]梁田.中国田径发展简史.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1982.09.[4]梁田.中国田径发展简史.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1982.09.

警务实战训练现状分析及创新思考 第10篇

近来, 我国公安部全面部署, 要求全体警务人员参与警务实战训练, 提高自身职业水平等。并主要是通过推进国家、地方公安机关实战训练示范基地建设为主, 完善警务实战训练教材内容与借鉴国外经验丰富专业技能方法, 并且加强实战训练培训教官队伍的建设等具体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警务实战训练项目。但是在运行过程, 实战训练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具体如下:

(一) 警务实战训练多为单一项目。警务实战培训是为了整体提高我国公安民警的综合实战能力, 但是据目前来看, 各个地方在组织训练时, 多数将体能、技能、战术以及法律等方面单独进行训练, 并没有将他们具体实践到某一具体的实战案例中, 进行流程化、系统化的综合训练, 这造成有些人员不能独立将这些项目综合运用的实际中, 面对实际情况或者是突发案件, 不能从容应对, 说明了单独训练的警务实战操作的效率低下, 效果不明显。

(二) 实战训练设备不完善, 资金投入力度较少。全国除了北上广以及南方的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在资金投入以及设备引入方面做得比较突出外, 其他的一些城市都存在着一些问题。综合而言, 可以发现, 由于地方领导对于警务实战训练的不重视, 造成了地方训练基地较少, 以及基地里的训练场地、攀岩墙以及靶场等训练设备不够完善, 这直接导致了警务实战训练的某些项目只能进行理论教学, 而不能更好地被警务人员所吸收理解, 也造成警务人员的整体警务实战能力的低下。

(三) 警务实战训练的教官素质良莠不齐。教官作为实战训练的总指挥, 他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着所训练队伍的实战能力水平, 而且他的实践经验可以弥补理论教材中的缺陷等。2011年10月公安部孟建柱部长曾讲到: 发展公安教育训练事业, 提升公安队伍整体素质, 关键靠教育, 关键靠教师教官。综合我国公安机关选择教官的来源主要有高等公安院校直接培养出的教师、其他相关院校培养出的公安教育训练专业人员、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公安民警以及外国专业民警等。这些专家在警务实 战训练中有自己的特长, 但是由于从事行业等不可抗拒因素的限制, 使得他们在某些训练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这使得整体的教官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从而使得培养出的民警在实战训练时也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

(四) 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的运用欠缺。随着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 他们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 人民也开始重视起对于孩子此方面能力的培养。地方民警在接受实务实战训练事除了要接受实战训练, 还需要理论教学的辅助。但是大多数教官在理论教学时也仅借助于普遍的PPT、word技术进行教学, 并没有将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结合到教学工作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警学院的接受理解能力, 使得教学工作偏于枯燥无味。

二、改善警务实战训练效果的具体措施

(一) 加强对于警务实战训练认识以及理解。首先, 公安机关要做好地方政府的工作, 深化他们对于警务实战训练的认识以及理解。然后积极向政府申请训练基金, 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最后, 公安部门要合理使用资金, 加大训练场地建设以及完善训练设施, 并且争取聘请经验丰富全面的教官作为公安民警队伍建设的指挥。

(二) 从实战的角度构建合理科学的训练机制。面对现在错综复杂的实战环境, 公安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践经验, 建立健全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实战训练体系。要将单一的训练项目相互结合起来, 加强综合训练机制的建设与实践。在执法实践中, 做好事中的跟踪调查, 事后的分析与记录, 全面了解每位民警的需求, 将实际需求与实战训练相结合。针对民警提出的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要积极配合教官, 搜集实际案例材料进行讲解。同时, 也要建立教官培训学习机制。这样既能以提高全体警员的效率, 也能做到教官与学员共同进步等。

(三) 提高教官的整体素质, 加强教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官培训学习机制, 教官在平时不仅仅要发挥专长进行培训外, 还需要进行自我学习。我们提倡多地教官可以通过定期的集中训练学习交 流, 定期出国交流经验, 以及教官与学员之间的角色互换学习等方式, 提高我国警务实战训练培训教官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 由于每位教官在专业水平中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民警在学习过程中, 要及时发现并指出教官的问题, 教官也要虚心接受并且及时报经教官队伍主管进行记录, 及时向学员提出改善措施等。

(四) 优化实战训练流程, 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警务实战训练可以通过将技能、战术战术化以及将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加入到理论教学中, 通过交流学习, 优化实战训练方法, 尽量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 做到实战执法的快狠准标准。同时在实战理论教学时, 也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科学制定教学理论体系与内容, 积极优化创新方法, 逐步实现战训合一的理念模式。将实战训练环节规范化、法制化, 完善训练方法与内容, 最好战训合一, 尽最大程度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 严厉打击违法乱纪行为, 并尽力降低民警伤亡率, 凸显出实战训练的重要性以及作用。

三、总结

针对我国警务实战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现状分析, 并结合实践经验, 发现警务实战训练一体化模式不失是一种有效地途径, 它既能提高公安民警遇到盗窃等险恶事件时的战斗能力, 又能减少民警内部人员的伤亡率。但在未来的发展中, 还需有关部门的配合与创新, 提高我国民警的执法力度以及推动我国法制化建设的向前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政府也对全民素质以及职业能力的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安民警作为一种特殊职业, 它肩负着维持社会的和谐、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职责。想要提高他们的职业操作能力, 警务实战训练不失是一种有效地途径, 它既能提高公安民警遇到盗窃等险恶事件时的战斗能力, 又能减少民警内部人员的伤亡率。但是目前, 我国的实战训练中暴露出各种问题,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警训练的效果。本文针对警务实战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国外经验以及相关研究, 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有效提高了公安民警的职业水平。

关键词:警务实战训练,现状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木志友, 戚敬超, 周全, 房莹莹.警务实战训练现状分析及创新思考[J].公安教育, 2013, 02:29-31.

[2]课题组, 佘军奇.当前公安机关警务实战训练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3, 05:7-11.

[3]佘军奇.警务实战训练现状分析与思考[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07, 02:89-92.

[4]李光.警务实战训练实践与思考[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08, 03:23-27.

课后作文训练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第11篇

1.写法模仿类:如《阿长与<山海经>》文后要求学生写出童年生活中阿长这样深刻印象的人;《核舟记》文后要求学生“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你所喜欢的工艺品”(选做)。

2.课文改写类:如《杜甫诗三首》文后要求学生“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短剧”;《观潮》文后要求学生把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3.联想体悟类:如《蜡烛》文后要求学生“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语文新课标(7—9年级)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写作)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等等。然而,在课后作文训练的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是训练量不足。“写什么”与“怎么写”是一直困扰学生写作的主要问题。其实,学生并非没有可供写作的素材,而是素材利用率偏低。现行初中语文课文为学生不仅提供了大量的间接素材,还以“研讨与练习”必做题的形式明文指引了作文训练的方向。

二是指导不到位。究其原因,一方面资料提示少:在教材中,上述篇目的课后练习仅有《杜甫诗三首》一例,教材这样提示。

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另一方面,教师由于受思想认识、能力水平、教学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学生写作前的指导力度不够,写作后的评讲草草收场,大大降低了作文训练的效度。

三是体系不完整。写作是一项技能,属于特殊能力的范畴,这种技能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科学地操练。自然,操练需要相关知识来支撑。知识与能力要彼此融合,形成体系。课文后的作文练习涉及面广,从内容到形式,从过程到方法,看似全面囊括,实则蜻蜓点水,让师生有些无所适从。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任何抱怨、退缩都没有出路。落实新课程的阶段目标,领略文后作文训练的意图,直面“惨淡”的作文教学,不断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乃至语文教育质量是分内职责,责无旁贷。鉴于课后作文训练的教学现状,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供同仁参考斧正。

一、以文本为依托,以课后作文练习为基点,不断选择、开发、利用课文的写作价值

中美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明显不同之处是美国每篇课文后面的习题都增加了写作要求,而且,这些写作与课文是紧密相关的。课文阅读与课后写作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就地取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发展学生的写作思维。材料积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熟悉的教科书中选择、开发、利用课文的写作价值是一条方便、快捷的作文教学之路。

二、导在写前,意在笔先,编制并落实具体而微的教学指导方案

学生习作现状调查及有效训练的策略 第12篇

一、调查及现状分析

1.调查对象

我校四年级的120名学生。问卷不署名, 希望学生如实表达。

2.调查内容

3.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上表调查数据, 我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半数学生不喜欢上作文课, 主要原因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或写作技能欠缺。大多数学生完成一篇作文所需要的时间较长, 每次写作都是一次痛苦的历程。多数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作文, 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强。作文教学应立足于“兴趣”二字, 鼓励学生多读书, 多积累。

二、有效途径探寻

写作, 作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本是学生进行表达, 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 但纵览孩子的作文, 却有不少是无病呻吟, 惺惺作态的文字排列。怎样才能燃起孩子乐于表达的欲望, 培养写作的信心与兴趣, 提高习作训练的有效性?我试着从以下四点着手, 进行阐述:

1.铺路搭桥, 放缓坡度, 建立写作自信

作文起步阶段, 学生对片段、篇章的训练十分陌生。每一节作文课几乎都需要教师手把手地进行讲解。记忆力好的孩子, 尚能记住老师讲解的内容, 而记忆力差的, 只好干瞪眼, 等到自己动手写时, 只能愁眉苦脸。

孩子没有写作的成就感, 何来写作的兴趣?教师与其做个指路人, 不如领着孩子走一次, 既可以在前行时告诉孩子困难在哪里, 也可以适时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替孩子铺好路, 搭好桥, 让他们在起步阶段走得顺畅。具体来说, 可以进行提纲性列举, 让孩子对作文有整体性把握;可以进行句子填充, 让孩子对段落的完整性有所认识。习作前, 鼓励教师写下水文, 这样可以更好地让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为学生提供理想的范本, 孩子拜读到自己老师的习作, 对于他们来说, 既新鲜有趣, 又觉得有目标和动力。最初的作文都是从模仿开始, 从句式到写作手法, 都需要在模仿中熟悉。当学生看到自己能从一段话写成一篇作文的时候, 必定信心大增。

放缓坡度, 并不意味着就要降低高度, 它只是作文起步阶段一种策略, 为的是让孩子能更有兴趣, 更有信心地进行习作训练。

2.精选题材, 拓宽思维, 启发写作灵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一点在习作指导中尤为突出。选取贴近孩子生活的、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材料来写, 学生往往更感兴趣, 更能有感而发。作文选材就像大厨烹饪一样, 题材是否新鲜, 是否真实可信, 显得十分重要。

(1) 题材要真实———我手写我心。指导孩子选取合适的写作素材, 并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一定要真实, 能体现人物内心某种独特的体验。因为只有真实的叙述, 才经得起文字的推敲。例如在完成“我的妈妈”这一类写人作文时, 由于和妈妈之间发生的事情太多, 孩子一时竟无从选取, 待到精挑细选时又觉得这些事情微不足道, 不知如何提炼。这时, 教师就需要帮助孩子进行选择。首先, 确定一个主题, 我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关心我的, 和蔼的, 暴躁的, 风趣的, 喜怒无常的……孩子确定主题后, 再选择事例, 有的放矢。而经过这海选过后的事例, 就如同淘金一般, 有了价值, 主题鲜明, 学生作文也就会精彩纷呈。

(2) 题材有新意———源头活水来。在教学中,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不同题目的作文, 孩子们总是套取同一件事情来写, 例如在遇到“快乐的一天”“难忘的一件事”“那一次, 我真高兴”等这几个作文题时, 一些学生都会不变应万变地选取春游、秋游这些事情来写, 无疑是写景、游戏这一类话题, 毫无新意。这既是一种投机取巧的体现, 也是学生词穷的无奈选择。于是, 我在指导每一篇作文时, 都十分注重指导学生进行选材, 课前就罗列一些事例, 课上听取学生的想法, 这样, 有了灵感的孩子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而选材困难的孩子也能在别人启发下有选择地进行甄别, 达到一题一练的目的。同时, 在平时的阅读或生活中, 鼓励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把看到的, 听到的话题或事情以一种素描的方式进行记录, 作为素材库, 以备提取, 获取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

3.勤于阅读, 乐于表达, 激发写作热情

俗话说,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倡导孩子要好读书, 读好书。选一本好书, 沉下心来, 静静读, 自然会受益良多。而实际操作中, 许多孩子却总是手捧一本作文书, 如今盗版严重, 很多作文书也是粗制滥造。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首先要指导孩子如何读好书。

课程标准中明确列举了小学阶段课外阅读的书目及读书量。《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西游记》等一些中外名著一一在列。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要求达到145万字。努力培养阅读兴趣, 是习作训练的准备活动。虽然是个量的规定, 但如果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 那么孩子语汇的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 想象力和遣词造句的能力是学生自身积累的过程, 是一种酝酿之后的倾吐, 是厚积之后的薄发。而这种自发的表述毫无疑问是轻松的, 快乐的, 主动积极的, 也是教师所希望和追求的。

4.鼓励创造, 自由表达, 张扬写作个性

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 提倡写日记。首先, 教师可以以推荐文章的形式, 在每次习作前推荐几篇主题相同, 但内容和写法不一样的文章, 一来起到了预习的效果, 二来也能够博采众长。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这样目的明确, 有针对性地推荐能对当下的习作训练起到直接的效果, 也能唤起学生个性表达的渴望。其次, 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造性表达。作文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我手写我心, 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而创造就显得弥足珍贵, 它就如同流星一般, 如果教师能慧眼识珠, 那看到的将是绚烂的色彩, 如果错过了, 那可能只会看到一块平凡的石头。每次看到有灵光一现的作文时, 我或是将它大声地朗读于全班面前, 或是设法进行投稿, 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文发表时,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上一篇:区域开发下一篇:沈阳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