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安全范文

2024-07-24

气道安全范文(精选7篇)

气道安全 第1篇

关键词:人工气道,呼吸安全管理,护理

人工气道是指直接插入或经上呼吸道插入气管导管的, 以纠正患者缺氧状态为主要目的, 确保呼吸道通畅的人工气体通道[1,2]。除了提高通气功能, 有效的人工气道能够帮助清理呼吸道内异物, 为呼吸气囊及呼吸机的临床使用创造了条件。目前, 机械通气是针对通换气功能严重障碍患者的常用临床方式, 合理准确的护理安全管理能有效预防和杜绝由于人工气道感染、阻塞、造成的临床并发症, 因此人工气道呼吸安全管理受到了临床的重视与关注[3]。本次研究中人工气道呼吸安全管理取得了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应用人工气道的74例患者, 其中男54例, 女20例, 年龄20~83岁, 平均 (58.5±5.6) 岁。其中脑血管意外36例, 中、重度脑损伤24例, 急性中毒10例, 急性心肌梗死4例。

1.2 护理方法

(1) 在确保静脉输液通畅的情况下, 实施安全管理, 预防因意外风险造成相关并发症及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 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做好口腔护理, 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昏迷患者及清醒合作患者可解除固定胶布后进行, 但要注意动作轻柔, 防止患者由于不能耐受刺激而躁动, 出现导管移位。若口腔分泌物过多浸湿胶布引起固定不牢, 应及时更换胶布, 充分清洁口腔、牙垫、导管及面部后重新固定导管。 (2) 呼吸机的使用:注意机械的正常运转, 固定气管插管, 确保患者的呼吸频率与节律与呼吸机同步;气管插管的套囊充气采用压力监测法、最小漏气技术法或最小闭合积法。套囊压力一般不超过2.55 k Pa (25 cm H2O) 。妥善固定气管导管, 避免导管随呼吸运动上下滑动而损伤气道黏膜, 及时发现导管滑入一侧支气管或滑出;防止气管导管扭曲、折叠影响气道通畅。气管切开保持导管处于中立位的位置, 不前倾, 不后仰, 以免导管位移阻塞气道或压迫气管壁引起气管黏膜坏死。 (3) 给予患者心电监测:仔细监测血气分析, 密切观察并记录注意患者的意识、脉搏、体温、血压、尿量等生命体征。 (4) 有效吸痰, 确保呼吸道畅通: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做出有效的处理, 避免因异物堵塞气管插管引起患者呼吸困难和发绀, 即便患者少痰或无痰, 也要求护理人员在每次吸痰操作后仔细观察两侧胸廓运动并听诊两肺呼吸音对称与否, 随时妥善调整并固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之间的位置。 (5) 精神安慰:当患者精神意识清楚时可适当的给予患者安慰, 缓解其心理压力与紧张感, 如果出现患者意识不清或者烦躁异常时可适当采取约束带等保护性措施, 或者使用地西泮等镇静剂以减少躁动。

2 结果

在本次选取的74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中, 除4例患者主动放弃治疗出院, 治愈35例, 有效33例 (好转后转入专科病房接受治疗) , 死亡2例, 其临床总有效率为97.14%。

3 讨论

人工气道的主要目标是纠正患者缺氧状态, 营造呼吸气道通畅的人工气体通道[4]。除提高通气功能, 有效的人工气道能够帮之清理呼吸道内异物, 为呼吸气囊及呼吸机的临床使用创造了条件[5]。目前, 机械通气是针对通换气功能严重障碍患者的常用临床方式, 合理准确的护理安全管理能有效预防和杜绝由于人工气道感染、阻塞、造成的临床并发症, 因此人工气道呼吸安全管理受到了临床的重视与关注[6,7]。

本文主要采取有效吸痰、监测生命体征、给予患者精神安慰、正确掌握简易呼吸器及呼吸机的正常使用等措施, 从确保呼吸道畅通、机器正常运转、建立患者良好精神状态几方面着手, 进行了人工气道的呼吸安全管理。 (1) 各项检测指标的实时动态监测直观呈现患者病情, 为基本生命体征的观察做好保障[8]。 (2) 多项研究证实合理科学的吸痰过程将直接影响临床的通气效果, 要求正确时机为听到患者咽喉部有痰鸣音,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 控制吸痰持续时间、压力、频次、吸痰管插入长度[9]。痰量过多者, 尽可能采取20°~30°半卧位, 以利于呼吸功能, 定时更换卧位有利于肺部分泌物的引流, 改善呼吸功能, 体位引流加强排痰的效果[10]。对于呼吸装备的有效正确应用为临床抢救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显著纠正了低氧血症, 值得关注[11,12]。同时要给予适度的气道湿化护理, 及时排除痰液, 避免其干燥结痂堵塞呼吸道, 降低通气功能, 为肺部感染埋下隐患, 气道湿化护理的主要临床手段包括持续雾化、间断推注法加间断雾化法[13]。且临床中常选用高容低压的人工气囊, 以避免因气囊压迫造成的气道黏膜水肿、缺血、坏死、溃疡等情况的发生。肺部的相关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也应及时予以重视, 避免病情恶化[14]。除了在操作上改善患者的生理情况, 适度的精神安慰与治疗, 也减低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进而提高疗效, 并为临床医生进行有效的治疗提供了可能[15,16]。本次研究中, 选择对象在给予人工气道的呼吸安全管理后, 其临床有效率为97.14%, 较高, 表明人工气道的呼吸安全管理可以显著优化临床疗效, 降低了安全风险, 临床优势显著。

气道安全 第2篇

1 临床资料

人工气道带呼吸机患者35例, 男25例, 女10例, 年龄24岁~68岁, 其中气管切开患者5例, 经口气管插管30例, 途中最长转运时间3 h, 最短30 min。全部患者转运成功, 无1例转运途中死亡。

2 转运护理

2.1 转运前做好充分的评估

在转院前主治医生查看患者, 进行转院前评估, 告知家属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 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并签署转院风险责任书。责任护士除评估和了解患者的病情, 查看血气分析结果外还应查看危重患者风险评估表和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就患者的病情变化、心理因素、护理并发症、患者安全、患者年龄、意识情况、活动能力、沟通、对疼痛的耐受力、导管的种类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提前充足准备途中应急抢救药品和用品, 掌控转运中的不安全因素。

2.2 转运前患者的准备

评估患者意识状况, 对经口气管插管的耐受程度、有无躁动、是否有拔管倾向, 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适当正确使用约束带。气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确, 距门齿刻度, 固定是否妥当。雾化并叩背吸痰, 评估痰液的多少、黏稠度。查看血气分析结果, 记录患者使用的呼吸机参数。并保证输液畅通, 复苏有效。

2.3 转运呼吸机

使用vela TM呼吸机, 转运过程中与ICU使用时功能完全相同, 报警系统灵敏。在无电情况下电量可维持4 h~6 h。

2.4 转院途中需携带的药品

除常规的抢救药品:盐酸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多巴胺、间羟胺、地塞米松等, 还应携带镇静药品如:咪达唑仑、丙泊酚等, 扩容液如羟乙基淀粉针、聚明胶肽注射液、复方氯化钠等要带够。

2.5 转院途中需携带的仪器和用物

使用120急救车。负压吸引压力达到0.04~0.053 k Pa, 氧气瓶压力大于0.4 MPa。气管插管全套用品备齐, 吸痰管数根, 及50 m L空针2~3具 (用于无负压吸引时应急吸痰) 。

2.6 转运途中的安全管理

通知救护车待命, 运送护士亲自检查救护车各设备, 保证氧气充足, 负压吸引装置有效。呼吸机调好模式、参数, 模拟肺检查运行情况。备用状态, 再搬运患者。转运前彻底吸痰1次, 连接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再搬运患者, 搬运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的气道安全, 防止气道脱出和气道阻塞, 并保持输液通畅。至救护车立即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检查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有无移位, 接心电监护, 观察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情况, 听诊有无痰鸣音, 必要时吸痰1次。

转院途中对患者的监护:首先保证患者的气道安全, 保持人工气道的通畅, 气道内及口腔内的分泌物及时吸出, 观察患者胸廓起伏, 呼吸动度, 机械通气的顺应性, 有无人机对抗, 如有人机对抗分析原因并告知医生做相应的处理。观察患者的面色口唇有无发绀, 血氧饱和度、心率情况。意识清楚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积极配合安全转运, 躁动患者可根据医嘱使用镇静剂。转运护士熟练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 知晓呼吸机故障及无负压吸引时的处理及应急预案。掌握有效吸痰方法, 吸痰前后高流量吸氧, 以维持正常血氧饱和度。

3 讨论

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危重, 转运途中易发生病情变化, 本组35例转运途中患者血氧饱和度在≥93%, 成功率100%。总结为: (1) 转运前对患者充分评估, 转运人员充分准备, 制定标准化、个体化的转运方案。 (2) 保证救护车、呼吸机、氧气瓶等物品处于100%备用状态。 (3) 转运途中保证呼吸机的运作正常。 (4) 保证人工气道通畅, 适时吸痰, 并加强患者的安全管理, 意识清楚患者给予心理护理, 警惕意外拔管。 (5) 转运途中严密观察病情。

气道安全 第3篇

关键词:喉罩,气管插管,小儿全身麻醉,气道管理,疗效,安全性分析

幼儿对痛感承受能力较弱, 多需要配合全身麻醉进行手术, 然而小儿的气道由于本身的独特特征, 导致全身麻醉时进行气管插入难度较大[1]。目前麻醉术中主要术是通过气管插管和喉罩进行, 麻醉手术过程中气管插管对咽喉部的刺激强烈, 会对小儿气道造成损害, 幼儿易出现通气不顺、声门水肿和心血管不良反应等。喉罩通气道用气囊对咽喉腔和食管进行封闭, 属人工通气道[2]。笔者为对两种气道管理方式对幼儿在术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 对本院实行全身麻醉的患儿进行分组试验,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笔者对本院自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56例术中需要实行全身麻醉的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 患儿年龄6个月~12岁, 平均年龄6.3岁, 男173例, 女83例, 体质量10.8~95.3kg, 平均体质量 (56.8±3.9) 。排除咽喉异常和咽喉疾病等不易参与试验患儿, 参与试验患儿均无心肺和呼吸道疾病, 患儿无喉罩和气管插管禁忌。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质量无显著差异 (P<0.05) , 无统计意义。

1.2 方法

患者术前30min均进行麻醉药物的注射, 进入手术室后采用多功能的麻醉监护仪和心电图检测仪对患儿的基本生命体征进行监护, 主要对患儿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进行观察。A组患者进行麻醉后置入喉罩引导呼吸, B组患儿麻醉后插入气管导管进行呼吸管理。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对象:患儿苏醒期的躁动、喉痉挛、呛咳现象, 术后咽喉不适、咽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对术中患儿的心率变化和平均动脉压进行观察[3]。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术中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变化对比, A组患儿置入喉罩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无较大变化 (P>0.05) , B组患儿插入气管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变化显著 (P<0.05) , 且A组患儿与B组患儿在分别置入喉罩和插管后心率与平均动脉压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1。

2.2对两组患儿术后的并发症进行比较, A组患儿术后出现2例咽喉痛, 3例恶心呕吐, 3例喉痉挛症状, 2例呛咳, 1例躁动,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8.6%;B组患者出现6例咽喉痛, 6例恶心呕吐, 7例喉痉挛症状, 4例呛咳, 5例躁动,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21.8%。A组患儿术后并发症状况明显少于参考组,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进行全身麻醉时, 对患者进行气道维持相当重要, 气管插管和喉罩是常用的呼吸引导方式, 气管插管对舌根、咽喉创伤较大, 会造成患者的声带损伤等不良现象, 且拔管时对咽喉刺激较大, 造成患者出现窒息和咽喉肿痛等现象[5]。婴幼儿患儿鼻孔小, 喉相对小, 舌头对大, 小儿喉部狭窄, 这些特征造成置管时难度较大, 如果操作不慎会直接影响患儿的生命安全。气管插入会造成患者心率增快, 平均动脉压不稳定和血压升高等现象, 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而喉罩手术对咽喉基本无损害, 降低对幼儿喉管和舌根的伤害, 对患儿的健康影响较小。喉罩气道的密封性不强, 在通气时容易出现泄露, 容易出现胃内物体反流, 出现误吸, 导致患儿出现窒息。小儿实行麻醉过程中对幼儿使用喉罩进行呼吸管理时, 要注重帮助幼儿采取正确体位, 特别是头部位置, 喉罩植入前要将气囊尽量排出, 不免出现误吸、反流等现象的发生。另外喉罩的使用要因人而异, 对肺部疾病、长梗塞和饱胃患者要慎用, 同时手术时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避免出现意外[6]。

本次试验结果显示, 麻醉后, 喉罩置入对患儿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影响较小, 气管插管后B组患儿的心率和平均心脉压显著升高, 且B组患儿的心率和平均心脉压都比A组患儿数值和变值大;A组患儿苏醒期和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现象明显少于A组患儿,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有统计学意义。因此, 喉罩置入在小儿麻醉手术中比气管插管更加安全便利且术后对患儿的影响较小, 可以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淑燕, 韩伟, 金立民, 等.喉罩与气管插管在小儿择期下腹部手术麻醉中的血流变化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 16 (6) :1118-1119.

[2]薛富善.困难气道患者的安全处理和并发症预防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困难气道处理指南》的解析和正确应用[C].2008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8.

[3]黄俊伟, 伍淑韫, 关柏锐, 等.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 2010, 31 (13) :1703-1704.

[4]张悦, 冷玉芳, 田金徽, 等.喉罩与气管插管在小儿全身麻醉气道管理中价值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 11 (9) :1047-1053.

[5]Hawkins RJ, Swanson B, Kremer MJ.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factors related to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care[J].AORN J, 2012, 96 (4) :368-376.

气道安全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选自2013年1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确诊为新生儿肺炎患儿78例。纳入标准: (1) 均确诊为新生儿吸入性肺炎; (2) 出生时伴有不同程度窒息临床表现, 有宫内窘迫史; (3) 未合并有严重感染、贫血、脑室内出现、肺出血等合并症, 未有先天性畸形、心力衰竭; (4) 采用Duo PAP前未经其他辅助呼吸方法治疗。据医师意见与患儿家属意愿, 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Duo PAP治疗50例纳入观察组, 其中男33例、女17例, 胎龄 (38.20±3.20) 周, 体重 (2.30±0.33) kg, 其他28患儿应用正压通气NCPAP模式治疗, 其中男18例、女10例, 胎龄 (38.00±3.20) 周, 体重 (2.31±0.56) g。两组患儿年龄、性别、胎龄、窒息指数、胸片征象等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

应用抗感染药物控制炎症, 应用血管活性药降压, 同时采用雾化给药、吸痰、拍背等措施, 维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口腔, 针对吸入胎粪气管插管, 以0.9%氯化钠溶液20 ml冲洗, 同时监控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1.2.2 辅助呼吸

(1) 对照组:应用正压通气NCPAP模式治疗, 初使参数FiO2在0.3~0.5, 气流量 (FLOW) 在6~8 L/min, 氧流量CPAP在3~4 cm H2O, 1 h后行动脉血气检测, 调整压力, 若仍无改善改行机械通气; (2) 观察组: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Duo PAP治疗, 仪器选用菲萍牌, 初始参数, PIP为12~15 cm H2O, PEEP为4~6 cm H2O, FiO2为0.3~0.5, Flow为8~10 L/min, 每隔30 min行血气分析, 调节幅度为PIP 2 cm, PEEP 2 cm, Ti 0.05 s, FIO2 0.05[3]。

1.2.3 停止无创呼吸标准

(1) 对照组, PEEP达到4 cm H2O, FiO2<0.3, 且无呼吸急促、声音、吸气等症状, SaO2>88%; (2) 观察组:PIP为12 cm H2O, PEEP为4 cm H2O, FiO2为0.3, F为20次/min, 且无呼吸急促、声音、吸气等症状, SaO2>88%[3]。

1.2.4 撤机标准

PIP为16~18 cm H2O, PEEP为4 cm H2O, FiO2为0.3, F为10~15次/min, 且无呼吸急促、声音、吸气等症状, SaO2>88%[3]。

1.3 观察指标

(1) 出生后1、3 d有创呼吸应用率, BPD (氧依赖FiO2>0.21超28 d) 发生率, 无创呼吸后第1、12、24小时血气分析指标;氧合指数 (OI=PaO2/FiO2) 。 (2) 无创呼吸机使用时间、有创使用时间、用氧时间、并发症例次 (气胸、呼吸衰竭、循环衰竭、新生儿脑病、败血症等)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支持治疗情况

观察组总有创支持率、1 d内有创支持率、并发症例次率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观察组有创支持时间、用氧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例 (%)

*与观察组比较, P<0.05

d

*与观察组比较, P<0.05

2.2 血气指标变化

观察组第12、24小时PaO2高于对照组, 第1、12、24小时PaCO2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与对照组第1小时PaO2与PaCO2均优于治疗前,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

*与观察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宫内窘迫或吸入胎粪是致新生儿肺炎主要原因, 患儿多伴有发育不良等临床表现, 呼吸、循环功能较差, 辅助呼吸非常必要, 可显著降低并发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败血症与死亡几率[4]。但有研究表明, 辅助呼吸特别是有创呼吸、机械通气有并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如何提高有创呼吸辅助治疗效果、及早撤机、降低反复上机几率是现阶段研究热点[5]。

本次研究中, 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Duo PAP治疗之观察组, 有创通气时间、有创通气加载率、用氧时间、辅助呼吸时间, 均低于应用常规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之对照组, 与大部分学者研究结果基本相同。这可能与Duo PAP特性有关, Duo PAP是一种同步辅助呼吸模式, 可增强患儿胸腹运动协调性, 降低气流阻力, 减少呼吸作用, 减少辅助呼吸对呼吸系统的刺激, 扩张气道的效果更好[6,7,8]。缩短辅助呼吸时间、降低有创通气率, 有助于降低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几率,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并发例次率20.00%低于对照组46.3%, 限于样本数有限, 未得出Duo PAP可降低患儿死亡率的结论, 但从相关并发生率来看, Duo PAP有助于降低死亡风险。除应用Duo PAP技术外, 严密监护、治疗护理也非常必要, 定时监测, 及时调整参数, 以维持最佳的输出功率[9,10,11]。

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Duo PAP) 治疗新生儿肺炎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总结治疗经验。方法:选取新生儿肺炎患儿78例, 据医师建议与家属意愿, 采取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Duo PAP治疗50例纳入观察组, 行气道正压通气28例纳入对照组, 统计对比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创支持率28.00%、1 d内有创支持率18.00%、并发症例次率20.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0.71%、39.29%、46.43%, 有创支持时间 (6.14±2.67) d、用氧时间 (12.59±4.72) d低于对照组 (5.41±1.90) d、 (14.33±7.44) d, 第12、24小时PaO2分别为 (95.1±3.2) %、 (94.2±3.1) %高于对照组 (66.1±11.6) %、 (80.1±4.2) %, 第1、12、24小时PaCO2分别为 (40.9±8.5) %、 (39.6±8.9) %、 (37.1±7.1) %低于对照组 (46.3±9.1) %、 (43.1±4.1) %、 (42.0±8.0) %,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较于常规气道正压通气, 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Duo PAP治疗新生儿肺炎, 可加速患者呼吸功能恢复, 降低转创器械通气几率、缩短辅助呼吸与用氧时间, 有助于及早撤机, 抑制相关并发症, 从而改善预后。

气道安全 第5篇

天然气储量丰富且燃烧特性较好,是目前内燃机成熟的替代燃料。近年来,为提高天然气发动机的性能以满足节能和低排放法规的要求,电控稀燃增压的燃烧模式得到了很大的重视。从燃烧理论讲,稀燃有利于实现严格的排放和经济性指标,但稀燃的良好组织除了要在燃烧室设计、增压器匹配、配气系统优化、电控系统选配等方面作必不可少的配合外,对进气道结构参数的选定同样重要。和柴油机不同的是,天然气发动机的进气道不仅要解决涡流形成能力和流动阻力的矛盾,即在较小流动阻力前提下,通过进气道组织相当强度的涡流,以提高火焰传播速率,缩短燃烧时间,从而改善动力性、经济性;同时又要控制涡流强度,使得在燃烧过程中有较小的循环变动时不至于失火保证稳定燃烧[1]。要解决天然气发动机特别是稀燃发动机对气道流通特性的要求,首先需要分析进气道的结构型式和结构参数所提供的流通特性。由于进气道,特别是螺旋进气道是一个由多个元素组成的复杂几何体,影响流体经进气道在气缸内形成所需流动状态的结构参数较多,这些参数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而且又都受结构尺寸上的限制,因而,找出影响螺旋进气道的流动特性即影响涡流比和流通系数的结构参数,分析其规律,指出改进方法是将柴油机的进气道改型设计为适用于天然气发动机进气道的关键问题。本文以NQ6102ZQ柴油机的螺旋气道为原型,通过大量试验给出了进气道结构参数对天然气发动机气道流通特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同时给出了为达到其流通特性参数可采用的试验方法,为以柴油机为原型机开发天然气发动机提供依据。

1 流通特性评价参数

进气道的流体通过能力和形成涡流的能力是进气道的主要评价指标。尽管目前对进气及燃烧过程中的滚流、紊流等形成机理并不十分清楚,但能量总是守恒的,未发生化学反应时的动量也是守恒的,不管大标度旋流运动的涡流还是小标度的紊流或滚流,都只是进气动量在活塞运动过程中的不同体现形式。这里定义流通系数μσ和涡流比Ω来评价进气道的流体通过能力和形成涡流能力。

μσ=mv/mt (1)

式中,μ为流量系数;σ为阻隔系数;mv为通过气道的实际空气质量流量,kg/s;mt为在气道压力降Δp下理论上无损失地流过气道自由控制截面Fp(Fp=dundefinedπ/4)的空气质量流量,kg/s;dv为气门座内径,m。

Ω=nd/n=ndρVs/(30mv) (2)

式中,nd为叶片风速仪转速,r/s;n为假定模拟气缸内气流的平均轴向流速等于活塞平均速度时,所计算出来的发动机转速,r/s;ρ为试验气缸内空气密度,kg/m3;Vs为气缸工作容积,m3。

对涡流比的整体评价常用的评价方法有AVL方法、Ricardo方法、FEV方法、Swir方法等,但不管采用轴向流速、质量流量、体积流量中何种方法评价,本质上最后所评价的都应是对进气终点时刻气缸内气体所具有的总动量矩[1]的表述。本文工作过程的模拟计算采用AVL-Fire软件,这里引用AVL平均流通系数(μσ)m和平均涡流比Ωm的概念[2]:

undefined

undefined

式中,α为以弧度计的曲轴转角;c(α)/cm为活塞速度与活塞平均速度之比。

2 进气道调整结构参数的确定

NQ140N型天然气发动机进气道采用了原型机NQ6102ZQ柴油机的螺旋气道[3],如图1所示。

按气体流动性质将进气道分为两部分:进气口到A—A截面的渐缩加速段和其后的螺旋气道段。螺旋气道段又可分为以气门导管凸台端面为分界的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涡流形成区,下部为没有进入涡流形成区的气体以切向气流的形式进入气缸的通道,离开气道的气流由旋流和切向流两部分组成[4],在进入气缸后大致在1.5倍缸径处形成统一的绕气缸中心线旋转的涡流,该点也是常规稳流试验台上测量的涡流转速。

影响气流流向和流速的主要结构参数有:气道上倾角β、气道下倾角α、螺旋角γ、涡流室H、螺旋段终点角θ以及构成气道的两侧曲面曲率,其它参数基本受以上参数控制。构成气道两侧的曲面对涡流比和流通系数的影响很大,但对于形成涡流室的侧曲面必须先通过数学手段保证构成曲面的曲率半径连续光顺,而且每一高度的曲线为二阶以上连续,否则在进气过程中会形成气道内的紊流,从而增大流动阻力,降低流通系数甚至会使进气道内压力产生非正常波动,所以,单独靠试验方法来修正这两个曲面是不现实的,本文只评价其它几个结构参数对气道流通性能的影响。原型机螺旋进气道结构参数见表1。

3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3.1 试验方案

所有试验均在气道稳流试验台(图2)上进行。首先,确定原型机进气道的平均涡流比和平均流通系数;在原型机进气道模型上分多次调整气道上倾角β、气道下倾角α、螺旋角γ、涡流室高度H和螺旋段终点角θ这5个结构参数;根据在稳流试验台上测出的涡流比和流通系数曲线,计算出每个调整点的AVL平均涡流比和平均流通系数,最终得到平均涡流比和平均流通系数随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曲线。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原型机测量计算结果

3.2.2 涡流室高度的影响

图3为涡流室高度由13mm减少至4mm和由13mm增大至22.6mm共9个不同高度时平均涡流比和平均流通系数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平均涡流比出现了4次峰值波动,平均流通系数也出现了4次峰值波动。这是因为涡流室高度的变化引起了气道内旋流和切向流比例的变化,且这种变化又改变了整个气道内气体流通规律和特性。

3.2.3 螺旋段终点角的影响

图4为平均涡流比和平均流通系数随螺旋段终点角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平均涡流比随螺旋段终点角增大而减小,平均流通系数则增大。这是因为螺旋段终点角增大使涡流区间减小,气流在气道内的旋进程度减小,致使涡流的形成能力降低,流通阻力减小。

3.2.4 螺旋角的影响

图5为平均涡流比和平均流通系数随螺旋角的变化规律。试验所采用NQ6102ZQ柴油机的螺旋进气道,其以30°螺旋角为拐点,平均涡流比有最大值。此时,气道内旋流和切向流相互作用形成的涡流转速最高。

3.2.5 气道下倾角的影响

图6为气道下倾角对平均涡流比和平均流通系数的影响。与涡流室高度的影响相近,改变下倾角使得进气流方向发生很大的变化,改变了气道内旋流和切向流的作用状态,导致了涡流比无“规律”的变化,使平均涡流比-气道下倾角的曲线出现多次峰值,而平均流通系数则与之相对应,在相应的平均涡流比峰值处呈明显降低,形成曲线波谷。

3.2.6 气道上倾角的影响

图7为气道上倾角对平均涡流比和平均流通系数的影响。随气道上倾角的增加,平均涡流比呈单调增加,平均流通系数呈单调减少。这是因为随上倾角增加,加速段的锥角变大,气流在气道加速段内的流速增加,增大了进气过程的动量,有助于提高进气的旋流速度,使得涡流速度增加,流动损失增大,平均流通系数减小。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和分析,本文通过只调整螺旋角和螺旋段终点角而设计出了适应天然气发动机的较低涡流比、高流通能力的进气道。按相同程序对朝柴的6102型发动机的进气道结构参数进行了调整试验,在变化趋势和规律上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4 结论

(1) 对于发动机的螺旋进气道,其结构参数对流通特性的影响是多元的。

(2) 对流通特性影响最敏感的结构参数是涡流室高度和气道下倾角,其影响都不是单调的。

(3) 对流通特性影响单调的结构参数是螺旋段终点角和气道上倾角,随螺旋段终点角增大和气道上倾角减小,平均涡流比减小,平均流通系数增大。

(4) 螺旋角对流通特性的影响存在一个极值点,大于或小于这个角度,平均涡流比都会减小,平均流通系数都会增大。

(5) 获得某一流通特性参数的最佳途径是,根据单一变化影响,剔除敏感点,充分利用既单调又是变化陡度大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整,这样不仅达到预期性能要求,而且最大限度地保证工艺性最优。

(6) 就该类发动机进气道而言,涡流室高度和气道下倾角不宜变动;相对仅调整螺旋段终点角而言,如果可以满足预定的流通特性则是修改气道流通特性最简单易行的方案,如果在结构允许的范围内达不到要求,再进一步调整气道上倾角及螺旋角。

参考文献

[1]蒋德明.内燃机燃烧学与排放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浩.螺旋进气道结构参数对气道性能的影响[C].中国内燃机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APC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134-138.

[3]陈万应,张浩,邓杰,等.NQ140N天然气发动机的开发[J].汽车研究与开发,2003(4):11-13.

气道安全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09~2010年病人中, 抽取64例人工气道病人进行了研究, 其中男性35例, 女性29例, 年龄70~85岁。

作用原理:持续湿化吸氧是根据文丘里原理, 通过氧气流量调节产生雾量的大小, 通过调节文丘里的孔大小来调节吸入氧气浓度。

1.2 方法

对于非呼吸支持病人, 但需要保持人工气道以供氧和排痰的病人, 先常规吸氧, 24h间断滴入2%碳酸氢钠湿化液, 每次3-5ml, 1次/30~60min。24h后改用美国产Ohio Deluxe持续雾化罐进行持续湿化, 并通过螺纹管接T管或气管切开面罩给氧, 常用雾化液为0.45%氯化钠溶液, 并可根据病情需要在雾化液中加入抗生素和化痰药物。对病人气道分泌物前后进行观察并统计。

痰液黏稠度的判定与痰痂检测:根据吸痰过程中痰液在吸痰管接头处的性状及吸痰管内壁的附着情况作为主要的判断标准。

1.2.1

痰液黏稠度的判定是在吸引负压0.053MPa下, 用F10号硅胶吸痰管吸痰。稀痰:痰如米汤或白色泡沫状, 吸痰后, 吸痰管接头内壁上无痰液滞留;中度黏痰:痰的外观一度较黏稠, 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吸痰管内壁滞留, 但易被水冲洗干净;重度黏痰:痰的外观比较黏稠, 常呈黄色, 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 吸痰管内壁上滞有大量痰液, 且不易用水冲净。

1.2.2 痰痂检测

吸痰时吸痰管内有微小痰痂, 吸痰时吸痰管黏有痰痂, 用消毒棉签擦拭气管套管内腔后消毒棉签上有痰痂形成。

2 结果

本组64名病人在运用持续雾化吸入氧气后, 无论是痰液的黏稠度还是痰痂形成的机会均较常规吸氧滴入湿化液低。详见表1。

3 讨论

持续加温湿化罐通过调节氧气流量和文丘里孔来调节产生雾量大小和氧气浓度, 从而满足病人的需要。与常规吸氧并间断滴入湿化液相比, 持续加温湿化可以减少病人刺激性咳嗽, 能够明显增加病人的舒适度, 改善病人痰液的排出, 减少肺部感染的机率, 避免人工气道口滴液以及湿化纱布覆盖等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缩短平均带管时间。

摘要:目的 观察人工气道病人运用气道持续湿化的效果。方法 对64例人工气道开放病人先运用常规吸氧并间断滴入湿化液, 24h后运用加温湿化罐进行持续雾化吸氧, 对其气道湿化情况前后进行观察统计。结果 运用持续湿化吸氧, 可有效的减少痰液的黏稠度与痰痂的形成。结论 道持续湿化能够保证吸入气体得到充分的湿化, 减少病人气道水分的丢失, 对改善和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有明显的结果。

关键词:人工气道,湿化,痰液黏稠度

参考文献

[1]Heffner JE, Hess D.Tracheotomy management in the chro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J].Clin Chest Med, 2001, 22 (1) :55.

[2]季芳.3种加湿法对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对比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 15 (5) :310.

[3]袁月华, 葛慧青, 熊艳, 应可净.加温湿化器在人工气道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 1999, 14 (5) :295~296.

气道安全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50例临床怀疑气道异物的患者行64排CT扫描, 其中男性32例, 女性18例, 年龄11个月至63岁, 平均年龄6.5岁。其中32例有明确异物吸入史而就诊, 并伴有呼吸困难、阵发性咳嗽、喘鸣等相应的临床症状, 18例无明确异物吸入史, 其中3例反复发生支气管肺炎来就诊。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 Light Speed 64排容积CT (VCT) 进行容积扫描, 仰卧位, 35例患儿给予10%水合氯醛 (0.5 ml/kg) 口服后平静呼吸下扫描, 10例较大患儿 (在家长陪同下) 及5例成人在闭气状态下扫描, 扫描参数:120 k V, 35~67 m As, 螺距1.375, 层厚5 mm, 以层厚1.25 mm、层距0.625 mm进行图像重建, 将重建后数据传至ADW 4.3后处理工作站, 后处理方式包括:CT仿真内窥镜 (CTVE) 、多平面重组技术 (MPR) 、容积再现技术+透明化处理 (VR+Raysum) 、最小密度投影 (Min P) , 所有病例均行硬支气管镜检查, 并及时取出异物, 1例为良性支气管内错构瘤行开胸手术肺叶切除。

64排CT气道成像不同后处理方法诊断异物形态与支气管镜检查符合率比较, 由2位高年资医生采用双盲法, 记录每一次观察方法所显示的异物形态, 出现意见分歧时, 经商议后决定。所得结果与支气管镜结果进行对照。

1.3 异物形态分类:

异物大体形态分为3类:管状异物、圆球状异物、扁平状异物。管状异物有塑料口哨、笔帽等;圆球状异物 (包括类圆形) 有花生、炒豆子、核桃仁、鸡骨等;扁平状异物有瓜子 (壳) 、鱼骨、金属丝、糖纸条形塑料制品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检查结果:

50例临床怀疑气道异物的患者的CT表现:35例气管、支气管腔局部截断, 其中6例呈尖状或盲端样改变;15例支气管腔局部狭窄, 其中4例表现为逐渐变细的狭窄, 11例表现偏心狭窄;47例腔内可见结节状、条片状、管状相对高密度影;30例阻塞远端支气管普遍扩张, 6例阻塞远端未见支气管显影, 10例远端支气管稀疏;30例可见阻塞性肺气肿, 16例可见肺叶、肺段的不张、实变, 10例可见肺部炎性病变。4种不同后处理方法 (CTVE、MPR、VR+Raysum、Min P) 结合诊断圆球状异物29例、管状异物6例异物、扁平状异物12例。异物 (包括疑似异物) 位置:气管4例、气管隆突区10例, 右上叶支气管2例, 右中间段支气管9例, 右下叶支气管7例, 左上叶支气管4例, 左下叶支气管11例, 其中一侧支气管多发异物 (2个或2个以上) 3例。肺气肿30例、肺炎10例、支气管炎5例、肺不张3例。部分气道异物CT图像见图1, 2。

2.2 支气管镜检查结果:

支气管镜确诊并取出异物45例。异物位置:气管5例, 气管隆突区12例, 右侧支气管15例, 左侧支气管13例。花生、炒豆子、玻璃球、核桃仁、鸡等圆球状异物 (包括类圆形异物) 共27例, 口哨、笔帽等管状异物6例, 条形塑料制品、瓜子 (壳) 、糖纸、钉帽、铁钉、鱼骨、碎苹果等扁平状异物共12例, 痰栓1例, 新生物1例。

图1右主支气管、上叶、中间段支气管多发异物 (碎核桃仁) [a:CTVE显示右主支气管腔内异物并近端官腔闭塞;b:MPR显示右主支气管、中间段支气管内结节状 (类圆形) 高密度影, 准确测量异物大小;c:VR+Raysum更加直观显示右支气管腔内多发结节状充盈缺损并管腔闭塞, 远端支气管轻度扩张;d:Min P仅显示右主支气管内异物, 右肺阻塞性气肿]

图2另一患者MPR显示右中间段支气管异物并右肺中下叶阻塞性炎症

2.3 统计学处理结果:

50例临床怀疑气道异物患者, 经支气管镜确诊气道异物45例, 未见异物5例, 64排CT诊断气道异物47例 (2例假阳性) , 未见异物3例 (3例真阴性) , 64排CT扫描结合气道成像技术诊断气道异物的敏感性为100% (45/45) , 特异性为60% (3/5) , 准确率为96% (48/50) ;45例支气管异物经过CT不同后处理方法诊断异物形态符合率分别为:98%、87%、82%、42%, 4种方法结合诊断异物形态的符合率达100%, 经χ2检验, 不同后处理方法与支气管镜诊断气管异物形态符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10, P=0.028) , 见表1。

3 讨论

既往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缺乏可靠的诊断方法, 除金属异物外, X线透视、摄片仅能根据非金属异物所引起的阻塞性肺炎、肺气肿、肺不张等间接征象作出判断。随着多排探测器CT扫描仪的开发和广泛应用, CT已经成为评价气道疾病的一种非创伤性成像方法[3]。64排CT扫描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尤其是VCT的分辨率达到各向同性并结合先进的后处理影像处理技术, 如多平面重建、三维容积重建和仿真内镜技术, 使得其广泛应用于气道等管腔结构的显示[4]。64排CT三维气道成像为非侵入性检查, 患者无痛苦, 检查时间短, 无损伤及并发症, 尤为患儿及家长所接受。

本组50例临床怀疑气道异物的患者中, 45例经支气管镜证实并行异物取出术, 另外5例支气管镜诊断为:1例为右肺下叶支气管内痰栓、1例为左肺下叶良性肿瘤, 3例仅见脓液、未见明显成形异物。术前CT三维气道成像诊断异物47例, 未发现异物3例, CT诊断气道异物的敏感性为100%, 特异性为60%, 准确率为96%。汪芹等[5]对24例患儿行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 认为其诊断准确率为100%。通过本组资料及文献报道发现CT气道三维成像对气道异物本身的发现以及定位诊断有着其他检查不可比拟的优势, 而且能够准确显示气道阻塞或狭窄的程度以及肺部继发的间接征象, 其不足之处是气道内源性分泌物及少见的气道良性肿瘤所形成的气道阻塞, 易造成假阳性而不易区别。针对本组2例假阳性病例回顾性分析0.625 mm薄层重建图像可以发现, 痰栓向支气管腔内隆起面光滑, 其内可见点状气体密度影, 支气管错构瘤薄层重建图像可见脂肪密度影。由此可见仔细分析0.625 mm薄层重建图像, 病变边缘、内部成分以及与气道壁关系, 均可作为气道异物鉴别诊断的参考点。

气道异物的临床治疗绝大部分是通过支气管镜及时取出异物, 由于气道异物复杂多样, 术者必须根据异物、大小、形态、种类不同, 适时根据异物的变化和患者的情况设计相应的器械和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 是保证异物成功取出的关键[6]。CT三维气道成像术前能够对异物的形态作初步评估, 以便在术前准确选择不同的手术器械, 缩短操作时间及避免器械反复进出对气道造成的黏膜损伤, 较大程度提高手术的安全性。CTVE可以提供气管支气管腔内影像, 能连续观察气管支气管腔内影像, 了解异物的大小、形态, 还可以从梗阻点两端任意角度和方向观察;MPR操作简单, 可以获得任意角度重建图像, 减少部分容积效应, 并且可以沿气管支气管走行显示异物形态、位置, 使异物及阻塞段气道远近段同时显示在同一层面上。VR+Raysum图像可以观察到异物在气道内形成的充盈缺损, 更加直观地显示支气管腔狭窄或闭塞以及阻塞性肺气肿;Min P能清楚地将气道投影成像, 但是由于对原始数据的丢失较严重, 大大降低了对异物的显示率, 对异物的显示缺乏形象感, 对能提示异物存在的肺内病变亦缺乏显示[7], 本组病例单独通过Min P后处理方法诊断异物形态符合率仅为42.2%, 其他几种后处理方法 (VR+Raysum, MPR, CTVE) 单独诊断均有较高的符合率, 4种不同后处理方法联合应用诊断支气管异物形态与支气管镜比较符合率达到100%。

总之, 64排CT气道成像技术在显示气道异物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不仅能够准确诊断异物的存在, 而且能够显示异物的位置、大小、形态, 为临床选择相应的器械及适宜的手术方式提供可靠的依据, 减少手术的并发症, 提高支气管异物取出的成功率。

摘要:目的 评价64排CT气道成像技术对气管支气管异物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0例临床怀疑气道异物的患者应用GE Light Speed 64排容积CT (VCT) 进行容积扫描, 将所得的容积数据经0.625 mm重建后传至工作站, 运用CT仿真内窥镜 (CTVE) 、多平面重组技术 (MPR) 、容积再现技术+透明化处理 (VR+Raysum) 、最小密度投影 (MinP) 对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 以支气管镜检查为金标准, 评估64排CT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后处理方法与支气管镜诊断气管异物形态符合率。结果 64排CT扫描结合气道成像技术诊断气道异物的敏感性为100%, 特异性为60%, 准确率为96%;不同后处理方法 (CTVE、MPR、VR+Raysum、MinP 4种方法结合) 诊断异物形态与支气管镜检查的符合率分别为:98%、87%、82%、42%、100%, 不同后处理方法与支气管镜诊断气管异物形态符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10, P<0.05) 。结论 64排CT气道成像结合不同后处理方法能够提高气道异物诊断的准确性, 不同后处理方法联合应用诊断异物形态对指导内窥镜检查或手术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胸部,气管异物,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吴显阳, 赵珑.多层螺旋CT和同层动态动态CT电影扫描对小儿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 (1) :86-88.

[2]Rydberg J, Buckwalter KA, Caldemeyer KS, et al.Multisection CT:scanning techniq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Radiographics, 2000, 20 (6) :1787-1806.

[3]王振光, 梁宇霆, 张传玉, 等.气道影像学.功能成像与影像评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

[4]马小敏, 黄新发, 李传旺, 等.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重建在气管主支气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9, 10 (1) :26-27.

[5]汪芹, 伍伟景, 谭利华, 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疑似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0, 16 (3) :192-195.

[6]李梅生, 孔秋艳, 孙献军, 等.特殊类型气管支气管异物手术取出方法探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21 (12) :534-53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气道安全】相关文章:

气道插管05-22

气道通气06-11

气道清除系统05-28

喉罩气道07-27

良性气道狭窄07-31

气道护理方法08-20

气道管理技术06-08

汽车进气道05-28

持续气道内正压06-13

人工气道患者护理09-11

上一篇:高隔离度下一篇:政治性社会性公共行政